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博物馆式的空间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设计;空间布局
中国博物馆主要有艺术类、历史类、综合类、科学与技术类这四种类型。博物馆展陈体系主要由专题陈列、基本陈列、临时展览三个部分构成。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所以要有符合自身要求的展陈设计形式与空间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博物馆的需要,才能满足馆藏展品展示的需要,才能满足参观者的审美需要。
一、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形式
博物馆如果要在文化市场中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并不单单依靠建筑体或者收藏品本身,如何去开拓展示形式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当代博物馆的种类非常多,形式也多种多样,建筑师与艺术家都在不断将艺术精神带进展陈里面来,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是衡量其形象与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展陈设计不仅要能突出博物馆的史学研究和考古研究的水平,还要能反映出一个博物馆应当具有的面貌和气质。
(一)遗址与室内展示相结合
传统的博物馆建设大部分都脱离了文物遗址,而当代博物馆的建设更加注重自然与直观,重视遗址与博物馆建设之间的关系,对遗址在展陈设计艺术中的作用非常重视。本文以前参观考察过秦始皇兵马俑,至今印象还非常深刻。步兵、车兵、骑兵列成蓄势待发的恢弘阵势,陶塑艺术风格的得到了完美呈现,处处都体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几年前的成都金沙博物馆之行,再一次被历史遗存感染和震撼。金沙的魅力在于我们可以近距离的面对遗址的保护与挖掘,大规模通透的结构分割出不同的展区,无障碍的空间设计,不仅使观众可以直接观看的文物,也可以透过各种玻璃体的结构观看到各种区域的展示。当代更多遗址博物馆,在展示古代文明的同时也展示了考古挖掘的过程[1]。面对令人叹为观止的象牙数量,近距离的感受到3000年前古代蜀国宏大的祭祀场面,显示出了遗址展示的巨大魅力。
室内展陈最常用的方式是为了适应不同藏品的需要,为文物收藏品量身定制展柜、展台、框架。室内展陈在展陈大纲的引领下,把展陈空间区域化,实空间与虚空间形成了连续的有节奏室内展陈线路,引导观众有序的走入不同的展示空间。例如:金沙博物馆室内展陈,从再现金沙时期人们的生态环境、生活场景、宗教祭祀方式等,逐步牵引着观众走入古代蜀文明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金器、玉器、铜器、漆木器等等,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的数千件各类文物,让观众对远古先民伟大的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水平震惊和叹服。
(二)实物展示与虚拟现实相结合
实物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展陈基础,实物承载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文明,包含着丰富历史信息,博物馆实物展示的数量和质量,是博物馆价值的直接体现。实物的展示是展陈大纲的一部分,隐含着时间性的形态设计,不同的历史阶段的藏品通过年代的编排,将每个展示空间形态化,这就犹如翻开的一部著作,逐渐进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实物丰富,展陈设计通过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回顾了1840年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林则徐向清廷报告销烟经过的奏折、清朝传位玉玺、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央人民政府牌匾等等。实物展示呈现出真实的历史史实,不断勾起观众对历史的追忆,而展线上每一处展陈空间都是设计师的精心设计。
虚拟现实简称VR,来自英文单词“Virtual Reality”的翻译,虚拟现实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为主的新技术生成一种逼真、生动的虚拟事物,观众借助专用输入输出设备,用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中的事物进行交互,达到人类视、听、触等感官与虚拟世界交互的感知体验,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北京天文馆新馆的太阳系九大行星虚拟天象设计,通过月球剧场、木星剧场、土星剧场等五个3D和4D体验剧场展出,观众可以在观看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动感,声音、动感、温度和湿度的感觉[2]。北京天文馆雕塑般的星球造型,变幻莫测的星际色彩,很容易把人带入一个神秘未知的太空世界。设计师,采用图片与视频混合展示的手法,把观众带到浩瀚的星际,强化了信息传递效果。这种传递是通过视觉感受空间与时间的距离,又通过色彩传递出温度与氛围的感受,这种由颜色、声音、形状、大小、方位等元素组成的复合体,被加工成了一个充满幻觉的视觉空间,产生了较强的科普性,趣味性和艺术效果。
二、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空间布局
展示结构、展线构成了设计的风格基调, 也是主题思想的具体展幵和落实。结构的均衡、流线的通畅、节奏的起伏、情绪的张弛、空间的疏密、亮点的突出,以及色彩的冷暖, 用光的强弱和材质的对比等等, 都是构成整体展览效果的因素。
一个博物馆展览陈列的成功, 取决于诸多方面的因素, 就其形式设计来说,空间与流线设计是最基本的要素。设计者需要对博物馆展厅的特定建筑条件进行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对布局与流线作精巧的安排。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 . 展线的灵动与变化, 方圆相济。整个建筑空间根据人流行为动线, 平面划分上避免作用力的平均化使用, 重点突出, 以点带面, 各展厅设置适当的视觉中心, 提升观众兴奋点, 留下较深印象[3]。使空间分合有序, 分区有度, 形成一定的展示结构和展线构成;
2 . 空间的占领( 现代博物馆的手法) 。在整体展线的安排上, 让观众既能循着发展进程的展开步步深入, 又能在性质上分门别类;
3 . 展示形式的多样统一, 主次分明, 层层递进, 主与辅相映成辉。根据观众的参观心理和视觉疲劳规律, 安排具有节奏起伏的多媒体演示、场景复原等展示亮点, 激发观众的探知欲, 引导观众逐一了解展陈信息的具体内容;
4 . 流线的顺畅, 展线的扩大, 增大信息量, 拓展空间。只看展示要点的“ 概论展示” 和仔细观看的“ 详细展示” , 应设定两条路线。
5 . 大量占据空间的诸如情景再现等展示项目, 可以突出强调观众的真实体验, 提出不仅仅是文物展陈, 而是运用先进技术、增加了效果性和体验性的新的展项方案。
三、结语
博物馆展陈没计是一个独特的设计领域,随着现代科技术的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观念和新材料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还包括了很多的方面,本文研究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希望本文研究的内容可以给同行做为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威. 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展陈空间的营造[J]. 艺术评论. 2009(03)
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叙述视角主要是采用全聚焦型视角来表现宏大的历史场景。如设计者在博物馆序厅的空间设计中不设定固定的观察位置,观看者在序厅的任何位置都可眺望全景,观看空间中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全知视角表现手法能够使观者迅速了解整个展馆内容的全貌,但也存在缺乏给观者想象的空间,缺乏内聚焦型视角与外聚焦型视角的表现手法,使之缺乏总体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因此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可以采用内聚焦型视角,通过微观场景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给观者以更加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2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叙事方法
博物馆空间设计主要是通过静态叙事、动态叙事、线性叙事三种组织方式进行设计的,使博物馆的室内空间与故事情节能够融合,从而加深观者的理解与记忆,增强空间的感染力,改进和完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2.1静态叙事静态叙事是指那些无法使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产生动感的叙事。在文学作品中比如赛车的瞬间、足球比赛的瞬间、跳舞的瞬间等,这类情景往往充满了故事性。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静态叙事表现的是某一时刻的事件和场景,向观者讲述发生的故事,从而给观者以联想和记忆。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雕塑表现静态叙事。首都博物馆的北京民俗展厅有一组锔锅锔碗的小炉匠雕塑场景。民间俗称有三百六十行,锔锅锔碗的小炉匠在三百六十行中,名列第三十七行位,排名靠前,位置显著,这与人们当时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关系。现代人打碎了一些生活用的瓷器,随手就扔掉了,那时的人们则不然,将打碎了的生活用品通过锔补进行修复后继续使用;北京民俗展厅的锔锅锔碗小炉匠雕塑场景展现的是小炉匠正在把打碎了的一些生活用的瓷器,采用锔补进行修复;此场景通过锔锅锔碗小炉匠雕塑的静态叙事,生动地再现了老北京人当时的生活情景(如图4所示),并从中折射出老北京人勤俭持家,崇尚节俭,爱惜器物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给观者深刻的印象和教育意义。首都博物馆的北京民俗展厅展示的老北京市井街巷,主要通过雕塑的静态叙事,讲述了老北京的生活。通过生动场景展现了老北京人生活在北京那一条条大街小巷里,演绎着一幕幕相同或不同的剧目(如图5所示)。在家庭的柴米油盐中,在每人的喜怒哀乐里,无不反映着古老的民风民俗、生活情趣。总之,在首都博物馆北京民俗展厅的空间设计中,设计者借用了文学叙事的静态叙事手法准确抓住了故事内涵特征,通过雕塑刻画出他们最生动的瞬间,通过场景设计还原了历史的精彩时刻,向观者讲述发生的真实故事,创造了故事氛围,从而给观者以深入现场的体验与联想。
2.2动态叙事动态叙事是指那些能够使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活动起来的叙事。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动态叙事是表现一系列事件和场景,并赋予场景内涵和鲜活的灵魂,实现人与展品之间的互动,给观者“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动态叙事采用多媒体或虚拟技术来实现人与展品之间的互动,实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1、视觉效果
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效果注重的是先“物”后“人”,陈列的重点只是在于将“物”的信息传达给参观者。在新的陈列设计理念中,注重的是参观者。博物馆得已生存和发展是在于参观者愿意去欣赏,所以在展示时,不仅仅是要将“物”展示给人们,还应该关注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需求。博物馆在陈列问题时应该要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考虑怎样的陈列设计可以给参观者美的享受,使参观者仿佛置身其中,有身临其境的观赏感。
2、空间感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尽管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或是网络技术达到使人们在博物馆中有真实感受的效果,但仅靠感知是无法完全感受到文化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信息的。人们想要获得真实感,可以在某一空间中进行。在现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空间陈列可以将信息与参观者联系起来,将想要表达出来的信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人物合一”的境界给参观者绝佳的参观享受。现代博物馆的设计更多地开始倾向于空间设计,独立的空间所表现出来博物馆独特的文化精神,不断研究扩展展陈空间,营造出与博物馆相对应的文化主题,是现代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观赏体验
旅游业的发展为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同样教育业也为博物馆提供新的发展模式。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本知识,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之类的场所,从传统教学趋向于“言传身教”,读的多不如看的多。所以博物馆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场所,在提供信息、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观赏体验。如今人们对于场所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能提供的知识有多少、是否有好的观赏效果,现代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更要注重人们的观赏体验,设计的核心是展现的内容与人们的互动交流,博物馆的陈列不仅仅是展示内容,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陈列的空间及其环境所聚集的是人们的情感体验和生活。
二、空间展示设计
1、创新
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希望从中得到情感的共鸣与交流,希望看到独特、有个性的展示设计。博物馆的展示手段要表现出“创新性”、“独特性”的特点,要敢于创新,打破常规,不平庸,不老旧。展示设计在外观上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现出博物馆的特色,既要考虑到陈列艺术,同时还要注重整体建筑的形式、空间感和参观者需求。博物馆独特的展示风格也可以表现在所在地域的特点、文化和时代等方面。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从时代背景、以往的历史等方面进行设计,使参观者更好地领会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2、注重参观者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理念在空间设计这一点上,要注重参观者的体验。在展示设计中,更注重的是人与环境、建筑之间的交流互动。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围绕着人们的观赏感受、观赏情感等,使用各种艺术方式构建一种空间,满足参观者对知识和休闲的双要求。既陶冶情操,又获得知识,这是博物馆与其他休闲娱乐场所最大的不同,同时也是吸引更多人群的原因所在。
3、整体设计
现代博物馆的陈列空间设计不单单是围绕某一点,而是对整体环境、建筑和空间的整体设计。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并不仅是局限于历史,同时也代表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在陈列空间设计上,设计师要将其融合在一起。外部环境对陈列的影响在于建筑形态、地理特征和展示内容三个方面,为了避免三者产生矛盾,可以将建筑设计中的美感、环境和地理特征融合到陈列的空间中去,再将陈列所要的内容和情感融入到建筑中,三者相互融合,创造出更美妙的设计风格。
三、结语
关键词:建筑; 城市; 空间设计; 文化建筑;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function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of residential space design are analysed, and the principle of residential space combination for detailed discussion. Can be discussed with counterparts.
Keywords: architecture; city; Space design; Cultur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它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城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建筑设计注重实体、空间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城市设计也具有同样的特性,因此,两者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呈连续性的关系。建筑从其本身来讲,是一个有机的体块,而从与城市的关系分析,它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它的外壳和表皮,可算得上是城市空间的内壁。在城市中,无论是商业建筑、行政建筑,还是文化建筑、住宅建筑,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都有着隔而不断的联系,具有空间形态上的连续性,而建筑的实体与空间则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隔的。物体之间的空间是空的,但要想使物体与物体产生连续性,不仅物体与物体的外在特征,要有一定的连贯性,空间的连接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建筑空间同样具备这样的特征,这些空间的相互连续性决定了城市整体给人的视觉感应。城市中的建筑分属于不同的团体或者个人,他们对建筑形式的要求,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喜好及企业的需求而定。不同的建筑设计思想,可能会使城市建筑呈现不同的面貌,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局面,也会破坏城市的整体环境。因此,城市设计师与建筑师的观点往往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城市建筑与城市整体产生不连续的局面。因此,城市的建筑设计活动,靠的是高度自觉的社会思想,只有这样,才可解决城市所面临的危机。
一、城市建筑空间设计问题分析
建筑既是个实体又是空间,老子曾说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而在空间与实体当中,空间是最有价值的,它不仅蕴含着环境、文化、社会习惯等因素,空间大小、形状和方向,还可使人们产生不同的精神状态。纵观全世界的城市建筑,建筑空间的形成与建筑的不同功能有莫大的关系。如商业区、政府行政部门、文化教育机构等,这些建筑由于功能的不同,空间设计手法也各不相同。“在城市中、建筑中,人们的生活活动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行,是建立在有如生命体中‘能量交换’那样的功能之上的”。空间分为三种功能,即居住空间、活动空间和娱乐空间。而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也是建立在这三种功能之上的。
二、文化建筑空间设计问题分析
建筑空间的连续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在设计中可以将建筑空间组成一个秩序井然的路径,那么,这种路径便可使人们心理上得到持续的和谐感,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才可以说完成了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因为城市设计除了建筑空间外,还有其他诸多的空间因素存在,将这些全部的空间因素结合在一起,在设计上才算真正获得了成功。在城市设计中,无论是商业建筑、文化教育建筑,还是住宅建筑,在空间的设计中都要注意到这几个方面。在城市建筑中,文化教育建筑也占据着城市的相当一部分面积,这类建筑主要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学校、展览馆、天文馆、文化宫、少年宫等,建筑空间设计,根据各自的不同功能而有异有同。博物馆建筑是展示城市文化品质因素的重要性建筑,因此,几乎在世界上各大城市中都有建造,它的建造无疑也包含着城市空间设计等方面的因素。博物馆建筑在欧美城市中建造的数量很多,通过比较研究,可归纳为三种模式,即 CPM、CTM和 SM模式,每种模式的选址都与城市整体空间有直接的关系。CPM模式是城市核心地段(Central)、中央广场/公园(Plaza/Park)、博物馆(Museum)的简称,也就是博物馆建筑与城市中的大面积绿地、公共广场、公共公园形成城市的核心文化、休闲区,从而体现博物馆建筑地位的尊贵。这种在城市核心区设置文化建筑的模式,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形成,著名的希腊雅典卫城,就充分体现了对这种模式的运用。之后罗马时期的中心广场、中世纪以教堂为中心的广场区,再到今天的以博物馆建筑为中心的城市,均体现了CPM模式的优越性。CPM 模式的博物馆建筑,在欧洲国家有所体现,但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如纽约、费城、华盛顿等城市均有体现。纽约城的布局并没有明显的轴线,而是按照传统的网格式布局进行规划,城市中不规则的区域均被一些主辅道路划分,建筑则分布在道路之间的区域。就这样一座到处被网格包围的城市,却在城市的中心区留出了一块城市中心花园,而在这座花园内,除了水池、自然植物外,只建有一座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没有其他的任何建筑物。与纽约相比,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博物馆建筑更让人为之震撼。华盛顿市中心区是最为引人瞩目的区域,在这里矗立着国会大厦、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三座主体建筑。三座建筑分别位于一条约 3km 长的中轴道路上,华盛顿纪念碑位于中心,在这条道路的两侧,几乎全被博物馆建筑占据,尤其是国会大厦到华盛顿纪念碑之间的中轴线两侧,形成一组庞大的博物馆建筑组群,其中,中轴线的东侧,设置有航天博物馆、非洲艺术博物馆、Freer 艺术博物馆等建筑;中轴线西侧,设置有美国历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国家美术馆西馆、国家美术馆东馆等建筑。这些建筑虽数量很多,但在未建造之前,便作了相应的设计规划,确定了绿地、广场、水池等各部分之间的布局,以至于后来所增建的印第安文化博物馆建筑的出现,并不影响整体的布局,而且也并不显得拥挤,相反地,更呈现出高雅的文化气息。第二种 CTM模式是城市核心地段 (Central)、综合交通系统(Transportation)、博物馆(Museum)的简称,显然与 CPM 模式有很大的不同。CTM模式是指将博物馆建筑的基址选在交通便利的位置,也就是与城市道路相邻,以保证便捷的交通,增加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数。这种博物馆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选址,使博物馆建筑融入到繁忙的城市交通中,形象更加亲近于民。CTM 模式的博物馆,以 MOMA(Museun of Art)博物馆为代表。MOMA 博物馆是一种专门收藏、展出近现代、现代不仅可推动文化建筑的发展,还可使其商业功能得以加强,现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应用。第三种 SM模式,是一种位于城区之外的、或者偏僻地区的博物馆建筑,为特殊基址(Special)、博物馆(Museum)的简称,也就是特殊地段的博物馆建筑。这种博物馆建筑往往特殊的要求,通常选址在古迹遗址、名人故居等地,建筑空间及环境的设置更加困难,不仅要考虑新旧建筑的完好结合,还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三、结语
海洋博物馆是人们学习海洋知识,了解海洋生物的重要机构,人们在海洋博物馆中不会长时间地停留在一处,更多情况下,人们会随着海洋博物馆内部的设计路线进行参观,人群整体呈现出的是极强的流动性特征,也可以说人们在海洋博物馆中是运动的,根据海洋博物馆参观人群的动态性特征,海洋博物馆在进行内部空间设计时,就要尽可能地满足人们对于游览参观的需求,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从参观路线的布局上,为参观者提供一条较为清晰的参观展示路线,这一点也是海洋博物馆内部空间展示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2]。同时,海洋博物馆内部空间展示设计中,还要讲展示的艺术效果融入进去,第一,海洋博物馆内部空间要体现出相互之间的联系,还要展现出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这也是海洋博物馆内部空间两重性的具体体现。第二,海洋博物馆内部空间展示设计要体现出展示区域的时间性特征,意思就是要在设计时,强化各个区域之间的逻辑顺序,使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能够随着设计者的设计思维对海洋博物馆内部所展示的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参观者在参观的过程中,也消耗了自身的时间,这种双重时间的流动也是海洋博物馆内部空间展示设计时,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三,海洋博物馆空间展示设计要为参观者营造出虚拟的空间流动感。参观者在海洋博物馆中参观,仿佛置身于海洋世界当中,使参观者暂时性地脱离了自身所处的生活空间,结合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为参观者营造出真实的海洋空间效果,使参观者觉得自己已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给予参观者完美的感官体验[3]。
二、海洋博物馆空间不同展示类型的设计方法
海洋博物馆空间展示设计的类型,根据展示内容以及参观者的不同,展示区域之间的联系也将随之改变,从整体上来看,海洋博物馆空间展示设计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第一,串联。通常情况下,海洋博物馆的空间展示设计都是遵循展示内容的逻辑顺序,来为参观者设计参观线路的,这种简单的设计方法是以展示内容作为基本依据,对人的因素考虑得太少,极有可能使海洋博物馆中的参观者过于集中于某处,展示方式缺乏灵活性,也很容易引起海洋博物馆参观者的拥堵现象,因此,规模较大的海洋博物馆不适合这种以展示内容作为基本设计依据的串联方式。而适合大型规模的海洋博物馆的参观路线设计是要以人为中心,充分认识到参观者的流动性的特点,以避免人流拥堵为基本原则,从参观者的角度考虑,展示空间上也要依据展示内容来控制空间的大小,做到参观路线没有交叉,这样就可以使参观者的路线不重复,保证了参观的顺利进行[1]。
第二,放射。这种空间展示设计不同于串联式的设计类型,串联式的展示设计是把展示内容按照一定的时间发展或逻辑顺序,指导和引领参观者进行有序的参观,只有按照设计路线进行参观,才能够较为全面地得到展示内容中所包含的信息。而放射式的展示设计类型,则在海洋博物馆中设置展示中心,展示中心是作为参观者休息的场所,其他展示区域作为相互独立的空间而存在,相互独立是意味着其他展示区域有着各自的展示主题,每个主题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参观者可以自由支配参观时间,整体上参观较为自由。这种展示设计类型也较串联式更为灵活。从实质上来看,放射式展示设计就是将串联式分解开来,并根据展示内容的内在关联,重新确立了展示主题,划分了展示区域。
三、结论
前言
随着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很多新型博物馆在设计风格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如果博物馆能够在室内设计领域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则能够使博物馆呈现出更高质量的文化价值。因此,很多博物馆的设计人员都将博物馆的室内空间地域性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一、宏观视角下的博物馆室内空间地域性表达
首先,博物馆室内空间的设计理念要根据博物馆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设计,尤其在室内空间的宏观设计方面,要尽可能多的借鉴当地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对博物馆室内空间的宏观布局进行研究。首先,博物馆要在宏观层面尽可能保证室内空间的体积,不能盲目效仿一些现代化商场的设计理念,而是要根据当地传统风格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对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进行体积设计。既要保证博物馆的室内空间具备足够的宽敞性特点,又不能因为体积过大而影响了博物馆地域文化因素的表达。博物馆室内空间的主体高度要尽可能控制在6m左右,基础性展品的展厅设计,要尽可能放在较矮的楼层,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也可能开发地下室作为文物展厅。另外,要保证不同展厅在博物馆内已较为均匀的方式进行分布,使展厅的面积能够保持在适应观众审美需求的范围内,不会由于展厅面积过大而对观众产生观赏疲劳。博物馆的中心部分,应尽可能使用正方形厅室作为过渡空间,使面积相同或相似的展厅不会由于过渡空间的形态而产生差异化错觉。可以借鉴地域性传统建筑的空间设计理念,对博物馆室内空间进行科学的处理,如果当地的传统建筑正厅较大,则可以按照传统建筑的理念将正厅位置作为主要展品陈列的位置,使博物馆能够更具地域特色。
二、微观视角下的博物馆室内空间地域性表达
1.博物馆屋顶的地域性表达
要加强对传统建筑因素的美学分析,结合现代装修理念,对博物馆室内空间的微观细节进行处理。使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能够通过抽象艺术的方式对地域性因素进行表达,提升参观者对博物馆地域特色的理解。例如,江南传统建筑在屋顶的设计方面存在高度错落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江南地区博物馆屋顶设计的过程中,要采用多面体的装饰理念,对博物馆的屋顶进行形态设计,并根据传统建筑固有的设计尺度,同比例的进行博物馆屋顶的设计,使博物馆的屋顶能够呈现出同江南小镇一样的屋顶美观感,提升博物馆的地域特色。屋顶的装饰材料选取也是提升博物馆室内空间地域特点的重要因素,可以使用花岗石替代传统江南建筑的青瓦,使博物馆既能够呈现出同传统建筑一样的文化内涵,也能够保证建筑的科技含量。
2.博物馆窗口的地域性表达
博物馆的窗口设计必须在保证博物馆实用性的基础上推进,既要借鉴具备地域特征的建筑窗口设计理念,又必须保证博物馆的主要展厅获得足够的自然采光。要以传统建筑的框景作为主要的设计理念参考依据,通过窗口形态的调整,实现窗口地域性特点的展示。例如,在北京等传统建筑领域,长方形窗口是较为常见的形态,而在江南园林领域,窗口的形态则呈现出六边形活花形等众多形态。博物馆的设计者要结合地域特色,对窗口进行形态设计,并对开窗的具体方向进行控制,避免窗口形态的变化影响到窗口的美观性。
3.博物馆山水墙的地域性表达
山水墙是博物馆中较具艺术特色的因素,对山水墙进行地域文化的设计,可以使博物馆在展现地域特点的方面具备较强的艺术支持。要尽可能将山水墙选择在空间环境较大的厅室,并使山水墙靠近博物馆的入口位置,使参观博物馆的人员能够首先对山水墙进行鉴赏,并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对博物馆地域文化的了解,以便参观者在以往对博物馆地域特色的记忆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提升博物馆观赏者对文物观赏的理解深度。要将地域性特色的设计主体技术作为山水墙的设计技术,保证山水墙成为博物馆名副其实的艺术作品。另外,要结合美术作品和雕塑作品的艺术理念,对山水墙进行细节的打造,既要保证山水墙能够具备充足的地域文化特征,又要融入现代科技对山水墙的制作进行技术性支持,使山水墙能够完整的呈现出博物馆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实现传统因素同现代因素的交融。要借鉴抽象艺术作品的文化表现技艺,对山水墙进行艺术理念设计,使山水墙能够凭借较为简单的形态和色调对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表达。
结论
新建博物馆的基本思想
目前的绝大部分博物馆更新项目都是对建成项目的再完善,而博物馆弹性设计原则要求在博物馆项目设计之初,对资源配置、空间布局、功能划分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目的是使建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此种观念的引入,将对博物馆建筑的更新手段产生深远影响,也必然会导致从建筑形态、功能格局到人的思维习惯的变化。
1.总体布局的完整性,博物馆的总体布局应体现服务观众的思想。设计过众多博物馆佳作的贝聿铭曾总结道:“当今的博物馆已远远超越了‘艺术宝库’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公众聚集的场所。”博物馆的设计应把观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重视观众的需求,为观众创造多样性的服务设施和环境。2.使用功能适用性,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基础是使用功能的适用性,它是博物馆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和建造博物馆的基本目的。满足博物馆各个部门的不同使用功能的要求,满足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发展和设备不断更新的要求。3.社会服务的开放性,随着现代博物馆理念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性越来越得到公众和管理者的重视,也更加强调了博物馆空间的开放性。4.内外环境的舒适性,博物馆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观众提供最完善的服务。因而一个舒适的内外环境,对大型博物馆是必不可少的。博物馆建筑的关键在于对城市环境及其自身环境的关系的细致研究。5.展示方式的多样性,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展示空间与展览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空间充满着人流和信息流的转换,并通过流动空间的构建组合以及观众参观过程的连续效应、参与效应和心理效应等来共同塑造展示效果。
整合理念下的博物馆空间设计原则
功能的融合性,它是指功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各个功能之间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并能保证博物馆具备展示,教育,研究以及休闲娱乐的多功能建筑。1.功能的完整 博物馆的功能首先需要保证能满足现代博物馆的要求。不应该停留在传统博物馆只重视展览的功能,而忽略其他功能。2.功能的适宜 博物馆的运营需要投入很多。在博物馆的功能设置方面应从博物馆自身情况出发,恰当的制定功能空间类型以及规模。3.功能的协调 博物馆的功能复杂繁多,各个功能之间都有一定联系与区别。需要设计者合理的组织好这些功能空间,使得各个功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作用。
空间的整体性,它是指建筑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功能、交通、开放空间、生态系统、文化传承等因素相互交织,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整体性的设计既是对设计过程的表述,也是对设计内容的表达,体现在结构和功能空间方面的整体性。结构是组成要素按一定的脉络和依存关系连接成整体的一种框架。博物馆的主要空间序列就是观众的参观序列,这个序列的营造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展出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参观感受。既满足观众的连续性参观需要又合理的组织交通和过渡空间。同时也要保证博物馆的其他空间形态的完整性,使得整个博物馆空间和谐完整。
时间的连续性,连续性原则是指建筑空间的各个要素从时间上相互联系成一个整体,体现建筑及其场地环境构成要素经历过去、体现现在、面向未来的演化过程。随着历史的演进,新的内容会不断的叠加到原有的空间环境中,通过不同时间的内容的增补与更新,得以不断的调整结构以适应新时代。建筑形态与空间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应与既存空间有着时间上的联系,是空间自身演变、连续的必然。建筑设计要重视空间环境的文脉,重视新老建筑的延续。建筑形式的语言不应抽象地独立于外部世界,而必须依靠和根植于周围环境中,能引起对历史传统的联想,同周围的原有环境发生共鸣,从而使建筑在时间、空间及其相互关系上得以强调自身的延续性。
服务的开放性,开放原则是营造博物馆的建筑空间最本质的原则,它决定了博物馆空间场所的性质。扩大观众的选择范围,给予其更多的体验机会,并给与观众更多对空间的掌握力。同时提供更多改变原有固定的展览方式,以刺激观众的感官体验,扩展其对新事物的接纳。开放原则实际上是强调了对行为的开放的重要性。行为上的开放性是与形式上的开放性紧密相关的。为适应当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将建筑的主要空间更加开放,包括对展示空间、主要交通空间以及部分储藏空间的开放。这些空间的开放优化了博物馆的交通组织;扩大了博物馆展览的灵活性同时更好的满足了观众的参观需求,最大化的提升了博物馆的自身价值。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传统的陈列设计,基本上是以展品、图片配以说明牌为主,在陈列中过多地考虑文物之间的关系和历史研究的关系,并采用单一的展柜摆放文物。博物馆的设计者正以全新的理念关照时代的使命,对博物馆进行开发、定位、设计,整合多样手段,以多维性的姿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定位。
1当代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多样化
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更担任重要角色,当代的博物馆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风貌,其功能与职能从"保护文物藏品"延伸到"保护文化遗产"从展示文物到宣传文化,从单一的展览、研究目的,迈向更广的展示传播、宣传教育、文化交流、智性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场所。面对多样化的文化资源,从文化要素到自然要素,从历史遗产到当代遗产,从物质文化到思想观念,当代的语境下,博物馆是一个更为丰富、多维的语汇。它承载历史,记录文明,传播文化,交通信息,“海纳百川”以博物扬文明。表现出多向性和多维性的发展趋势。创新的陈列展览内容、形式、手段,加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能力,增加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实现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博物馆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精神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不断发展的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促使博物馆处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之中。逐步从“以藏品为本”向“以人为本’的精神回归转变,充分满足人的需求,考虑不同观众群体的特性,即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又要雅俗共享满足各类观众普适性和大众性的需求。实现博物馆文化的教育性、时代性、科学性、服务性。以多样化的功能吸引观众经常走进博物馆。这是时代对当代博物馆的呼唤,更是当代博物馆价值的体现。
2博物馆陈展设计的多元化形式
当代的博物馆是一种信息的载体,无论是初始形态的以陈列为主体的博物馆,还是现如今趋于完善成熟的博物馆体系,都是关于“物质信息与非物质信息”的集散地。或者说,是“信息”的中心。在这样一个载体上,从过去到未来,从物质到精神,一切信息都是它的附着物。博物馆所展示的是“多维度”的信息。信息的表现是事物,是展品,是语言,是图像,是理念,是信仰……这一切或实在或虚无的表象怎样通过现有手段展现给观众,就需要通过博物馆展示形式、展示手段与主题、内容恰当结合来呈现。博物馆中传达的信息多样性要求陈展设计同样以一种多元化的形式状态来承接信息的多维传达。包罗万象的当代博物馆大至《故宫》、《卢浮宫》等国家级综合类的博物馆,小至主题性、专题性的纪念馆、博物馆等。展览内容不一而同、千差万别也要求展出的形式丰富多变适应其内容。
博物馆正从传统的“实物展示”向“信息展示”的形式转变。实物、展品为展示主体的博物馆虽还是主流,却难在这众多的陈展形式中独领。各种艺术形式,技术手段进入到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丰富了展览的形态,拓展了展览内容的无限可能性。数字媒体技术的加入使之前我们无法触摸的声音,捕捉的影像,固定的味道都可以成为展示的主题与内容。随着媒体语汇的丰富,时间艺术的融进丰富了陈列语言和表现力,将传统的静态陈列,向现代的动态感知的方向推进以往平面化、静态化的展出形式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的形式转变。设计师们在陈列展示手段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新的技术带来的与以往不同的观展方式正和我们如今的习惯、生活方式、情感相互作用。促使当代博物馆迎来更多元化的展览形式。博物馆也从传统的视听感受的展出空间发展到使人心灵共鸣的体验场。新技术、新科技的支持,无限的放大我们的想象,体验虚幻的时空、让观者身临其境,追寻未知的世界。
3多维性的博物馆陈展空间
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产业,博物馆以灵活多变、开放的空间带给人大丰富的信息与舒适的体验。是一种融合空间和时间概念于一体的空间形式。它与一般的建筑空间不同,其所重视的不是遮挡、庇护等这些空间的原始功能,而是信息传播功能以及空间对人的吸引力。
观众走进博物馆,最先看到的,感受到的不是个体的展品的魅力,而是所处空间给予人的感官与精神上的震撼,从无形到有形,以实体的空间营造展览的意境。以有形的空间形态创作无形的审美境界。一座博物馆的灵魂就是其展品,为展品创造整体和谐的灵魂居所是博物馆展陈空间的必然目的。同时对人的关照更是博物馆设计的必然使命。观众需要舒适和谐的展示环境,声色俱全的展示效果,信息丰富的展示内容,安全便捷的空间规划,考虑周到的服务设施。博物馆展示空间不仅是藏物的空间,更应该是 “合情”、“合理”的以人为本的为人服务的空间环境。
博物馆的空间设计注重整体的规划布局、尺度的把控,细节的安排。让人在参观过程中可以方便,直接的接受信息。在似有似无的状态下让观众在舒适、和谐中走进展示的世界。优秀的设计会使观众在参观时能身临其境,被其特有的环境气氛而感染,空间意境所吸引,布展理念所引导。博物馆的展陈空间、外部环境、建筑形态三者是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它们相互以博物馆自身理念相联系与渗透,内外平衡,共同形成博物馆参观的环境氛围,以完整饱满的状态接纳观众,共同为观众服务、为展览服务。
更加多维性的开拓博物馆的陈展形式多样化地理解博物馆的功能与职能,探索全面发展、兼容并蓄、动态开放的博物馆理论。是博物馆焕发活力,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
关键词:展览空间;室内设计;展品主导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6-0114-02
1 引言
梅赛德斯一奔驰博物馆2006落成于斯图加特市郊,由两位荷兰建筑师Ben van Berke和Caroline Bos合力完成,是全方位展示梅赛德斯一奔驰公司汽车历史、技术和发展的博物馆。博物馆在整体空间设计上采用双螺旋结构,即由两条主要流线串联各参观展室,人们螺旋回转于不同标高的各层平面中,可按照年展了解品牌发展,或者通过“捷径”楼梯,跳跃参观;而整个建筑中心对称的三叶草平面又决定了核心的竖直公共空间(图1)。
然而与大多数博物馆、美术馆的静态展陈不同,梅赛德斯一奔驰博物馆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一种特殊的展品――汽车而设计的,虽然建筑室内的空间制约了其动态展示的可能,不过通过对于空间光线、材质和布展台面的处理,还是可以以室内设计营造出动感的错觉,让参观者在同样华丽、高技、速度的空间中饱览汽车的风采。
2 材质运用配合主题
为了配合汽车的金属质感和高技派的风格,大量的运用反射材料是呼应主题的第一手法。展厅中墙面、顶面,乃至地面上应用的金属材料显出了空间的质感与力度,同时通过不同程度的丰富反射,给人一种华丽的炫目感,配合室内的昏暗环境和灯光的点点照射,当人们在空间中移动时,反射的影像也随之交叠变化,更增加了空间的多变性,仿佛置身与一个高速流动的场景。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公共空间的“素颜”,通高的中庭空间采用素混凝土本色,不加任何装饰也没有任何反射,时而为宣传的视频承影,时而被展室里漫出的光线染得姹紫嫣红,如果人们站在中庭的边缘,便可以看到混凝土的墙面和消隐成一种体量感十足的背景,在背景之上,一个个闪着璀璨光芒的景框,露出嵌在后面的一个个精彩的展室,时而还能撇到一两辆色泽亮丽的酷车(图2)。
一些公共服务设施,比如楼梯栏板、扶手、卫生间也采取了十分低调的策略,虽然其造型也契合在整体空间的异形中,但使用的都是色彩和质地较为常见的材料,并不引人侧目,为的就是将全部的氛围烘托集中在展室之中。
还有一个小细节值得注意,那便是同样是反射材料的玻璃。玻璃不仅具有反射性还具有透性,在灯光环境较暗的展室内布置则更多的呈现其透性。如果说奔驰汽车是一种注重安全性的产品,那么它的展陈空间也不例外。在所有展室内的玻璃上都印有小尺度的花纹,这样即使在较为昏暗的情况下,当人们靠近玻璃扇,也会察觉到玻璃的存在,而不会在纷乱的环境中发生安全事故;当人们从外面较亮的地方反观玻璃时,玻璃则又会呈现另外一番带有图案反射的景象(图3)。
3 灯光组织配合主题
奔驰博物馆中的灯光布置可谓是专为展品打造。展厅内一般区域与布展区域被光线明显的划出界限来,成大暗大亮的对比(图4),有时甚至不需要明确的展台,只需要地面上一块规则的铺地或者一片被照亮的区域,和展台上面相同的形状灯箱上下呼应,圈定了这一空间的特殊性。人们可以漫步在昏暗的区域,不用担心彼此视线干扰,慢慢欣赏展台上风光旖旎的车子。在有些附属的休息区域,也应用一系列灯组,在地上形成明显的光痕来虚化的分割区域(图5)。
另外一方面,在灯具本身的造型上,奔驰博物馆既不像斯图加特美术馆的大面积漫射天棚,也不同于VitraHaus几乎消隐的小尺度灯具,而是大胆的表现出来,在呼应整体建筑整体螺线造型的寓意下大胆采用圆形作为造型设计,并采取了相应的防眩光和阵列组合,参与到展室的造型设计中(图6),为展品营造一种引人联想的场景,让人或有种华灯初上的都市感,又有种车灯迷人眼的华丽感,还有些灯具的造型颇具机械感或浪漫感,则是更多地呼应了车型的风格。
4 空间塑造配合主题
奔驰博物馆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空间的动感了,这主要通过对于人们空间方向感的扭曲形成。许多展台的布置并不遵循重力场的垂直水平正交体系,而是线性的、倾斜的、扭曲的,参观者一旦置身于这样一个没有窗外事物作为参考系的展室里,立刻就会跟着它的方向不确定性感受到流动的节奏,仿佛赛车从身边光亮的赛道上飞驰而过(图7)。对于汽车这样一个讲求流线设计与动感的展品,这样的展陈方式无疑是绝佳的表现。
让人耳目一新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变奏的穿插。中庭空间规则明确的筒状造型与展室的不规则错乱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时而能够走到中庭周边看看真实的世界,稍作休息,而后又投身于一场迥异的视觉盛宴(图8)。
如果说连续螺旋展开的展厅让人们置身于光影与倾斜的华丽世界,那么DNA双螺旋结构外侧的跃层楼梯则是给了人们一次滑稽的跳跃。这个空间中间是如急流一般倾泻而下的楼梯,楼梯外侧是可以观看外面世界的大玻璃窗,享受高空中的城市景象,另外一面是扭转的混凝土面,跟随快速的前进(图9)。整个空间虽然用素雅的灰白色调,但是没有展品也没有灯光特效的扭曲还是给了人们一种未完待续的暗示,那种倾泻而下的气势预示着通向下一个展室的精彩,而平静的色调中不平凡的景色,则是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奇,不禁怀疑自己是否从一个真实的展厅中出来,而这种感觉,大概就是奔驰品牌所要带给人们的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