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

第1篇: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板报是校园、班级环境建设的主阵地,在美化校园班级环境,进行美术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办黑板报。正是一种美术实践活动,它充分体现了美术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板报是班级管理和美术实践活动的具体表现,我们要鼓励、支持学生办下去,让他们在办黑板报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只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身心特征,合理安排和穿插教学的内容,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就一定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由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而板报,恰巧能平面直观地将色彩之美、形式之美、内容之美呈现在学生面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

以新激趣: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有位老师出板报时,用彩塑纸替代传统的粉笔,板报视觉效果大大提升。绿油油的草地有深有浅,鲜艳的花朵五颜六色,轻盈的蝴蝶穿越花丛,一下就把孩子们的目光吸引了过来,孩子们自然而然就开始注意办报的内容,都很好奇这么美丽的画面上老师会写上什么有趣新奇的内容。

有了老师这么好的开头,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在老师的帮助下,搭配好颜色、材质,每月更换,既不失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二、使儿童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板报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儿童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板报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形式。

板报的主体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来定,包括版面的设计,内容的选择,在整个出板报的过程中。老师只作为一个引导者,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进行引导,这样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培养,而且能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得更加合理。现在的学生接触的图片书籍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广,慢慢地,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于是,在班级里成立几个板报小组,每个小组分配负责人,由负责人分工,根据他们每期出的内容,形式给予评比,更加激起了他们的兴趣。

有学生和我说,以前他们班的板报都是老师完成的,这学期老师放手让他们自己完成,让他们自己找人,自己找素材,自己找时间。第一次因为时间拖了很久,老师批评了负责板报的孩子,他们以为老师嫌他们麻烦不想做了。谁知没过多久他们就跑去跟老师说别的班的板报都换新的了,询问我们班是不是也该换新板报。看着她们一有空就在一起商量,连放学后都主动提出留下,老师很高兴。

由此看出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板报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三、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把知识学活,将来才能活用。我们并不是要小学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画出什么不朽之作。但要他们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儿童自主完成板报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儿童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创造,21世纪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促进科技的日益进步,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为美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同志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

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他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板报为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方面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儿童的创造性逐渐丰富。板报对他们来说,这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

四、完善儿童的人格

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世界教育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教育应面向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儿童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正确把握和利用这一手段。假定我们今天的教育,不过只是对儿童灌输以技能训练,或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不加以任何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将很难保证儿童是否能获得一个健康全面的发展。美术教育面临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板报正好能体现孩子们内心世界。

第2篇: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活动;“一物多用”;“多物一用”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72-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可见,活动材料是美术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学习、创造的中介和桥梁。适当的材料能引发幼儿浓厚的兴趣,激起创作的灵感。合理运用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教育功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创作及探索欲望。在美术活动中灵活有效地投放运用不同材料,不仅是优化课堂、优化教学质量的策略,更能使幼儿的美术创作潜能被充分挖掘和展现出来。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常常可以用单一材料来表现不同的事物,也有用多种材料来表现同种事物的。这就是美术材料和手段的多样性。

一、单一材料表现不同的事物

活动实例:吸管。说到吸管,大家都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吸管随处可见,到处都有。吸管是孩子们在喝饮料时,最喜欢使用的东西。吸管有细、有粗、有长、有短,还有各种漂亮的颜色,吸引幼儿的注意。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吸管的多用性,适时地加工和投放,帮助幼儿进一步探索吸管的用途。以下是运用吸管的多种表现形式:

1.用可伸拉的吸管来造型。孩子们通过弯曲、打结、相互连接等方法,造型出毛毛虫、小鸟头、发簪等,并可以用贴纸等材料,经过加工后作为装饰,成为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

2.吸管剪短后再造型。将各种颜色和粗细不同的吸管剪成相同长度,提供幼儿毛线或是细绳,启发幼儿自发的游戏和制作活动。孩子们会用毛线将一段段的彩色吸管串联起来,变成项链或是手链。在这个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a.随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串联;b.按颜色规律排列,如:两种颜色间隔串;三种颜色间隔串;一大一小间隔串等等。教师对孩子始终坚持鼓励和启发式地引导,给孩子更多自己探索,自己发现,自己尝试的过程。

3.成为手工制作的辅助材料。孩子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往往会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区进行游戏。教师可以将吸管作为材料投放在“手工坊”,孩子们在有主题的制作过程中,便会用到它。如:在制作鲜花的时候,吸管被孩子拿来当成了鲜花的茎;在制作仙女棒的时候,又将吸管当成了棒棒,将自己绘画和剪下来的各种形状前后对称地粘贴在棒棒上,成为了有魔法的仙女棒。

4.变成作画工具使用。孩子们可以大胆利用吸管对泼在纸上的颜料进行吹气,随意地吹出千姿百态的形态,表现吹画的造型美。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一物多用”不仅充分体现了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对材料的灵活运用,更能体现出幼儿对同种材料进行不同使用的建构过程。幼儿凭借已有经验,开阔思路,拓宽眼界,生长智慧。孩子们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各种材料,达成自己的制作和创造,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实现了专注投入后自我价值的完善及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与喜爱。

二、多种材料表现同种事物

活动实例(一):礼花。在美术活动《礼花》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产生了很多种设想,比如:1.用蜡笔和水粉颜料相结合来表现礼花的色彩美;2.用彩泥的团、搓、捏等技能,表现礼花的造型美;3.用彩色纸撕贴的方法,提高画面的布局美;4.用彩色皱纹纸的任意抽拉、卷曲等,立体地表现出礼花的生动美……这些设想可以形成一系列的生成活动,使作品不仅能够展现礼花千姿百态,更能体现艺术活动中创造的美。幼儿在一系列活动中,多次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操作技能来展现同一物象,不断探索成功的秘诀。从而促进幼儿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想象力等的发展和提高。这也就是一种学习过程中的触类旁通。应该说,像这样的教学联想还有很多,可以拿来用的作画材料和工具也有很多,但如何合理地正确运用到每个活动中去,却是要在实践过程中,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幼儿实际发展水平而定的。我想关于礼花的诸多设想,可以在围绕美术活动开展的各种区域活动中实施一下,将想与做联系起来,获得更多实在的经验,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提升教师的美术素养及探索、创新精神。

第3篇: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科艺活动;妙设简笔;设置阻碍;巧妙导引;“空白”

国画有“计白当黑”之法,其空白处,境界空灵,意趣无穷;音乐有“件止”之策,其停顿间,余音袅袅,悠悠不尽;维纳斯雕像,也因残缺的双臂,给了人们无限遐想的空间……这些都是“空白”艺术造成的强烈的艺术效果,艺术钟情于“空白”,我们幼儿园开展的科艺活动亦是如此,它的成功开展与“空白”艺术息息相关,在科艺活动的组织中,既要留下“空白”,又要利用“空白”,做到实处含虚,虚处探实,诱发幼儿思考,开发幼儿潜能。

一、妙设简笔,扩展生发,活动准备有“空白”

传统京剧“一桌一椅”的做法,使得舞台简洁,非常适合演员虚拟性的表演动作,给演员的创作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科艺活动的准备中,也不应求“满”、求“全”,面面俱到,太过详尽的预设性,会降低对来自幼儿需要的敏感性。正如瑞吉欧所说的:“教师应跟随幼儿,而非计划”,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的兴趣与好奇心,尊重儿童自发的探索活动,避免出现教师、幼儿围着主题转,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生搬硬套地将所有的东西都塞进去,追求表面上的丰富,而限制了活动正确的指向,应留有一定的“空白”,在实施过程中拓展生成。

二、设置阻碍,激发探索,活动安排留“空白”

在科艺活动“制作风筝”这一活动中,我们活动安排的一般“套路”是:首先让幼儿了解风筝的结构、风筝的捆绑、风筝制作材料的选择等等,最后再进行风筝的制作。在这样一个有序的活动安排中,幼儿对风筝制作显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制作活动的成功率也较大,但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真正的探索性有多少?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又有多少,不是每一个知识的获得都有前人经验的指导,我们在活动中更应注重其自身的探索能力,因此,我们在活动的安排上,可以用“逆向型”的研究方式进行:先让幼儿一次次进行风筝制作的尝试,让他们在一次次失败的过程中,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在这一次次的失败中,自发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留下一定的“空白”,让孩子们去填补。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为了打破这个“空白”的悬念,有的去查找有关风筝的资料,有的向制作风筝的爷爷奶奶请教,有的买了风筝进行对比研究……我想,最后幼儿的制作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们的思维放飞的比风筝更高更远。科艺活动安排中的艺术“空白”,已被孩子们的想象、创造、探索、尝试等填补地很丰满。此时,教师适当的指导已是孩子迫不及待的自身需求,而在这个制作的过程中,他们对风筝的结构特点、装饰特点、材料选择等也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对风筝的放风技巧、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活动也由此在孩子们的兴趣中生成了。

三、巧妙导引,启发思考,活动实施用“空白”

1.巧用“空白”诱导思维

在科艺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如在诱导思维中有意地留下空白,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引导幼儿自主地学习,从而使幼儿思路流畅、联想自由广泛。例如在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装饰特点时,我们不忙于向幼儿作具体的介绍,而是留下“空白”,让他们看风筝展,观看风筝节中风筝放飞比赛,在周围的环境中也布置了小朋友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风筝、风筝的图片。此时,尽管没有教师的描述,但孩子们却通过各种形式真实地感受到了风筝的装饰特点。

2.妙用“空白”设置悬念

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利用空白设置悬念,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过早的肯定与否定都不利于孩子们充分思考,最好的方法是在幼儿答问的初期不作判断,只是用热情给以回应,如:“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听听别人是怎样说的。”这样做是为了维持一段必要的不稳定状态,使发散性思维活动得以延续,从而引导幼儿各抒己见,甚至引起辩论。如在了解风筝结构的对称性方面,我先让幼儿放飞两只不同的风筝,一只对称,一只不对称,理所当然,不对称的风筝没有飞上天,当孩子急于知道原因时,我却不急于向幼儿介绍结果,我将这话题留下空白,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求、论证答案。这种“空白”能活跃幼儿的思维,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使他们获得更加清晰、深刻的答案。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解决了问题,更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活用“空白”烘托渲染

第4篇: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创意美术幼儿活动审美心理

对于幼儿来说,审美活动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一些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幼儿能从中找到对自己生活的一种体验,即使是一幅比较简单的创作,也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是由幼儿审美心理的特点所决定的。现在,我们就对他们的审美心理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幼儿审美心理的特点

(一)具有游戏精神

幼儿审美心理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富有游戏精神。作为幼儿进行生活和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正是这种游戏精神让他们极富创造力和求知欲。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并不丰富,再加上游戏本身的开放性,所以幼儿在对具有创意的美术活动进行审美的时候,不会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也不会受到固有观念的桎梏,只用一颗最纯粹的心来接受艺术的熏陶。在这种单纯追求艺术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体验其中的快乐。

(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每个幼儿都有的,很多在我们大人看起来很平常的事情,对他们而言却非常有趣,这种好奇心不仅体现在生活中,更体现在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审美中。因为幼儿本身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对于颜色鲜艳和比较夸张的美术作品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受到年龄的限制,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在他们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往往都是以自己最直观的感觉去进行判断的,因为在幼儿的审美活动中,他们能够具体感知到的东西对于他们才具有最大的吸引力。所以在幼儿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他们往往并不会完全按照作者的思路进行分析,但是也绝对不是胡乱的编造,在他们的脑海中会有一个主观理解的过程,这也是幼儿审美心理所特有的。

(四)具有一定的直觉性

著名的美学家克罗齐认为,直觉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对于幼儿的审美活动而言,他们由于缺少的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所以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审美的理解,所以说幼儿的审美心理具有一定的直觉性。所以一些结构简单、色彩鲜明的美术作品会受到他们的喜爱。

二、如何根据幼儿的审美心理来进行创意美术活动

(一)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幼儿来,因为他们的审美心理富有游戏精神和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那进行创意美术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激发出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大多数的幼儿都比较容易受到新鲜实物的影响,一些比较有趣的游戏和充满趣味的场景就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在开展创意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切入点,用一种游戏性的场景进行导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创意美术的活动中去。

例如,我们在以《鸟》作为主体的创意美术活动中时,就可以向幼儿提问:“比比看谁说出的鸟类名称最多。”这样就能马上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出各种鸟的名字。因为幼儿的审美心理具有游戏精神,又具有一定的求胜心理,所以通过这种充满趣味的情境创设,幼儿就能积极地参与到创意美术的活动中来。

(二)积极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讨论

在幼儿进行创作之前,老师需要引导他们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以便能够积累更多的创作素材。再加上不同主题的创意美术活动对于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说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将他们最原始的经验激发出来。而且通过观察和讨论的方式来加深幼儿对于主题的理解。同时,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创意美术活动的过程中会,一定要向幼儿传达这样一种观念和思想,就是,创意美术活动可以有夸张,但是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仍然要对事物的一些基本属性保留下来。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幼儿自己创作作品来进行分析。让小朋友讲一讲自己作品的主要内容。老师通过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讨论,有助于让他们抓住事物的基本特点来进行创造。

(三)激发幼儿无限的想象力

幼儿在经过观察和讨论之后,会对事物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而且会产生非常丰富的视觉经验。那么幼儿的这些经验要怎么才能转换成为具有创意性的美术活动呢?这就需要老师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幼儿班进行体验,激发出无穷的想象力。体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对创意美术活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有助于幼儿来理解主题活动的含义,激发出他们创作的灵感。而想象则是让幼儿在脑海中进行画面的构造,还可以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出幼儿的想象力。对于幼儿的创意美术活动来说,体验和想象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通过这一个环节,幼儿不仅能够抓住主题和重点,还能进行思维的发散,爆发出惊人的创造性。

例如,在向幼儿介绍《有趣的长形画》时,老师可以首先向幼儿展示台湾著名漫画家几米的一些长形的图画,让他们先对长形画有个最直观地理解。然后老师就可以向幼儿进行提问来引导幼儿进行体验活动:“小朋友们在平常都见过什么东西是长长的呢?”这时候幼儿的联想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及,有些小朋友就会说:“我看见过风筝的线是长长的。”、“我在爬山的时候走过很长很长的路。”……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幼儿就对长形有了一个清晰体验,这就为之后他们展开想象奠定了基础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幼儿进行创意美术活动之前,一定要先理解幼儿审美心理特点,即游戏精神、好奇心、主观性和直观性,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些特点,才能进行针对性的创意美术活动。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中,笔者就针对幼儿审美心理的基本特点,从三个方面具体讨论了该怎样进行幼儿的创意美术活动。

参考文献

[1]边仕英.幼儿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策略[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89-92.

[2]金霞.“西洋画欣赏”―――幼儿审美心理培养的初探[J].大众文艺,2011,21:227-228.

[3]马杰.京剧艺术启蒙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影响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第5篇: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数学活动 问题

教师要用不同的方式轻松、自然、随性地让他们学会数学知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幼儿数学教学的奥秘。

一、幼儿数学教学的探索

(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知识来自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知识,生活的一切与知识息息相关。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只需要学习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比如,起床时可以认得钟表的时间;吃饭时知道自己吃了几碗饭,爸爸妈妈吃了几碗饭;筷子一双有几根等。家长在带小朋友的时候也应注意对孩子数学知识的普及,上下楼梯的时候可以一起数台阶;散步时可以观察周边的花草树木,观察它们的数量、颜色、形状等。幼儿会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学会数学知识与经验,增强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小朋友都有玩具,每个人的玩具都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不同的个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二)在游戏中发现数学

众所周知,幼儿是贪玩的,调皮的,一提到游戏他们会不自觉地展开笑容,发自内心地开心。每个人都有童年,小时候的我们会用自己的大脑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游戏,这些游戏中大多都包含数字,而数字又属于数学,游戏中也少不了数字,所以游戏中也有数学。所以一提到游戏,小朋友们一定会高兴得不得了,而教师刚好可以利用这一优越的条件对小朋友们进行引导,让他们玩游戏的时候也在动着大脑,激发学习欲望,这样还可以使思维更加活跃。

(三)在活动中发现数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想教学效果更佳,自然需要有相应的活动,课外活动也是小朋友们的爱好之一,在实践中教给他们数学知识,可能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在绘画和手工活动中,及时运用到数字以及数学;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教会他们空间以及方位的知识,这也是数学中的一部分;在体育活动中,引导他们进行测量数数等,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幼儿数学教学的实践

(一)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

师幼互动是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从教师和幼儿的互动中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并且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己主体的发展,从而实现师生双方在师幼互动中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发展。小朋友是善变的,他们喜欢亲近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所以,教育幼儿需要和他们温柔而又亲切地沟通,就像是朋友一样,让幼儿有一种自在感,而不是拘束感。这样幼儿就会愿意倾听教师,喜欢教师。要想让幼儿主动学习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主动与他们沟通,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共同活动,形成公平的、朋友型的关系,共同探讨,并在整个过程中观察他们的表现及兴趣。

(二)创造较好的学习氛围

除了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以外,还有一点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氛围。幼儿讨厌在严肃的氛围里学习,喜欢轻松愉悦的氛围,创造轻松的愉悦的氛围不仅可以让幼儿身心放松,他们的大脑更会处于放松状态,这样有助于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确切实行起来大概是这样的:不用定太多的规矩,要创造随和的课堂,说话的声音也不需要太大,要用温柔亲切的语气与幼儿沟通,声音不必太大,但要保证他们足以听到,灌输到他们的大脑中。除了氛围,还有必不可少的一点,那就是空间,幼儿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足够的学习空间,这应该也是最基本的条件,空间也应是适当的,在不适合的空间做不适合的活动,会影响教师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引领幼儿置身于幼儿园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让他们放开手脚自由大胆地探索,拓展思维,积累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空间的狭隘性限制了幼儿的操作行为及思维活动。而需要传授基础知识或是一些需要幼儿记住的知识时,就应该让他们安安分分地坐在教室里努力学习,这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

(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很重要。让幼儿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教师完全可以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上巧妙地加入数学知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很多很多,例如,食物、玩具等等。教师如果应用得恰到好处,一定可以更加轻松地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幼儿。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数学的教学方法来看,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幼儿学习数学的关键是促进其思维结构的发展,这是我们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把握的一条重要原则。幼儿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教给他们经验、技能和方法,而是通过充分的操作尝试和比较分析从中得到领悟的机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中获得一种逻辑经验,并逐渐建立起相应的逻辑观念,而一旦具备了必要的逻辑观念,幼儿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就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这时幼儿所获得的经验、技能和方法将是终生的。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幼儿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已经能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数学。如果教师能够像以上我们探索的去实践,以这种友善的方式出现在幼儿的面前,我相信经过教师和幼儿一起的努力,幼儿必将能更好地学习与成长,让教师与幼儿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引导幼儿走上理性与情感协调发展的道路.参考文献:

[1]周燕.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及其实现[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8):(5-7).

第6篇: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一、观察为先,满足个体,积极评价

在幼儿的作画过程中,总有个别的幼儿在作画技能掌握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不能画出物体的基本结构,这就需要我们随机的个别辅导,让他们学习基本的绘画技巧,在模仿教师的作品中巩固基本技能的掌握,从而激发下次绘画的兴趣。有一次,小峰小朋友在画一架在空中飞翔的飞机,画面上除了灰蒙蒙的一片,只能隐约看见一架飞机的轮廓,我走过去轻声的问她:“小峰,你在画什么呀?”旁边的晓东马上插话了:“老师,他画的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好难看。”其他孩子都笑了。小峰回答:“我在画飞机呀,可是遇到了乌云,乌云把飞机遮住了,所以看不清楚了呀。”看到画面上的一团黑色,我终于明白了孩子的意思,于是我说:“接下来雨过天晴了,你再画一架在阳光下快乐飞翔的飞机吧!快乐的飞机的机舱要大点……”同时我还给了小峰技能上的指点,当看到小峰快乐地拿起画笔,在另一张纸上画上了一架线条流畅、色泽明快的飞机时,我看到了小峰脸上的自信和快乐,同时他的作品也得到了同伴的一致肯定,孩子们画画的积极性更高了。

通过对不同层次幼儿作品的有效评价,不仅让幼儿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的作品,也在评评说说中学习了同伴作品中的优点,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从根本上激发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幼儿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全程关注,适时引导,分段评价

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慧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热情与创造力,并不会自觉地凭空产生,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美妙的、能引起他们情绪激动的情景,使之在身临其境中产生、激发、唤起追求美与表现美的欲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想象、去创造,而产生这样的效果需要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对孩子进行适宜地评价。

1.活动开始阶段的肯定鼓励式评价

良好的开始是美好结果的前提,美术活动开始阶段,教师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或表情、手势等自然地对幼儿所表现的兴趣,积极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有助于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保持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在美术活动“我要上小学”中,小卡因没有被老师请到回答说说他心中的小学的问题而不开心,教师及时观察注意到小卡的情绪变化,马上给予小卡机会,并对小卡的回答做出了肯定的评价,使小卡在活动中失落的情绪烟消云散,回复了愉快的好心情,后面的构思创作环节也显得更加地轻松和愉悦。

2.活动过程中的关注回应式评价

随着《指南》的进一步落实,孩子美术教学活动的发展更加注重对美术活动过程的引导和评价,因此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幼儿的活动情况,一方面要捕捉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引导。如发现有的幼儿在活动中碰到困难难于表达或者游离于活动之外时,教师要及时引导重新激起其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再对其提出新的要求,以保证活动任务按时完成。比如:在美术活动《我长大了……》,小西表现了自己长大了想当一名医生给病人打针的动作,但是不知道如何用画笔正确表达,老师发现后,先是及时地对他的作品进行了肯定评价,接着在征得小西认可后给予了合适的指导,而且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了小西的表现,并针对她在活动中的表现随时进行即时性的评价,小西的整个作画过程始终处于积极自信的情绪状态,并能一反常态地改变往日半途而废的状态自始至终地完成作品。

3.活动结束前的正面欣赏式评价

美术活动结束环节往往会被称为是最适合作品评价的环节,但是在这个环节进行评价时,要避免片面评价或者专挑短处评价,多从正面肯定,慎用批评性评价。例如:在美术小组合作活动“快乐的长颈鹿”欣赏评价环节,老师请大家对各小组设计的长颈鹿进行评判。平平小朋友发现超超设计的长颈鹿与同组小朋友事先商定设计的内容不相符合,于是,他先对平平设计的图画进行了肯定,又提出了跟预想内容不符合的意见,在征得超超同意后一起来设计修改图画。这样一来,超超设计的图画不但更漂亮了,而且获得了同组小朋友的肯定,增强了自信心的同时,更体验到了成功带来的喜悦之情。

三、满足兴趣,形式多样,多元评价

幼儿阶段的孩子还多以关注自我为主,在美术作品评价时,孩子们往往只对自己的作品感兴趣,而对于同伴的作品却很少关注,这样不利于幼儿对美术作品的分享和提升。为解决这个现状,教师应创设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多角度、多种形式开展评价活动,抓住幼儿好奇心的特点,吸引幼儿评价的目光,从而提高幼儿评价的积极性。

1.创设情境进行的游戏式评价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美术活

动的结束环节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评价,既能充分调动幼儿评价的积极性,又能让美术活动借助游戏的载体,让幼儿对美术作品重新充满想象力,感受美术作品的无限魅力。

2.故事导入进行的结尾式评价

采用故事的形式结尾,是一种快乐的美术教学评价方式,一方面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有利于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比如,幼儿创作画《可爱的小动物》,在引导启发幼儿讨论、绘画出各种动物后,让幼儿讲述一段关于小动物的故事。这个小故事可以是教师讲的故事,也可以是幼儿自己根据所画的小动物之间的联系创编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幼儿对动物的了解,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更激发了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的积极性。

3.搭建平台进行的展览式评价

教师在完成对幼儿美术活动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有必要搭建一个让幼儿互相交流欣赏美术作品的平台,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比如:绘画《美丽的》,教师在引导幼儿写生的基础上,让幼儿完成自己对不同形态、不同角度的绘画作品的基础上,在延伸环节组织幼儿开展一次“会”,一边播放轻松的音乐,一边品尝茶,一边欣赏其他幼儿的作品进行审美体验,让孩子们在心底激起对优良品质的美好祝愿。

4.互动交流进行的分享式评价

幼儿喜欢将自己的作品与同伴或教师进行交流、分享,使幼儿体验到成功感。

比如:在昆虫世界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利用班级主题墙创设“奇妙的虫虫世界”,不定期地展示班级中幼儿绘画表现的昆虫作品,请幼儿寻找自己喜欢的昆虫,并把不了解的昆虫名称和特点,通过向绘画者本身交流获得更多的信息,促进对昆虫的进一步了解。这样互动交流式的评价方式,使幼儿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同时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创作欲望,增强了自信心。互相欣赏作品、互相学习也有效促进了幼儿美术能力的提高。

通过开展故事、游戏、展览等多种评价形式,使幼儿在轻松、快乐的评价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关注到了同伴的作品,积极参与了美术作品的评价活动,提高了自身的评价水平。

第7篇: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引导语;导入深度;导入难度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言语的艺术性、恰当性、科学性是幼儿园教学活动顺利推进的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幼儿心灵的工具。”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幼儿的习性、特点和爱好,多采用鼓励性、启发性、引导性的语言,去开展“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引导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目的性、条理性,只“引”未“导”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语应用技巧的高低,是提升师生间交流互动流畅性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条理性、科学性引导语,从而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进而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思考。

众所周知,幼儿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度低、自控力差等特点。因此,很多教师为较好的把握课堂节奏,通常将课堂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点的讲解、课堂纪律的维护等方面,而忽视了对引导语联系性、逻辑严密性、目的性等方面的设计。更有甚者认为,只要向幼儿提出问题就是“引导有佳”,而对引导语的意图、目的、作用缺欠考虑。例如,“你觉得这幅画漂亮么?”“你在干什么?”这些引导语大多是教师未经思考的情况下脱口而出的。这样的引导语只会得到幼儿简单机械的回答,而未起到真正的引导启发功效。

2.频率、深度把握不到位,导致“事倍功半”

苏霍姆里斯基曾说过:“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但是鼓励法也不可用得太滥,一滥恐失其效用。”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适度、适量、适时的应用引导语,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第一步。

但是,很多幼儿教师往往因把握不好引导语应用的难度、时机和频率,而导致了课堂过于死板或课堂节奏难以掌控等问题。若引导语的难度、跨度过大,容易挫伤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若引导语过于简洁明了,又会让幼儿感到毫无新奇感而失去探究欲望。此外,有些幼儿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一题多导”“一导再导”的方式使用引导语,常常会因引导语频率过高而打乱幼儿的思路,进而影响其思维的升华。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引导语应用策略

1.巧“引”妙“导”,因势利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引导语的导入契机、引导技巧、引导频率等多方面入手,从而在巧“引”妙“导”中,激发探索新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转变。

例如,在学习中国“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时,教师可以先问幼儿:“小朋友有没有给爷爷奶奶洗过脚?”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幼儿们播放《妈妈洗脚》这一公益广告。最后,将授课班级的小朋友分成几个活动小组,让其讲一讲父母关爱自己的点滴小事。这种贴近生活的引导语,不仅可以让幼儿们在活动中“有话可说”,也为其沟通、交流、感恩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法、实验法、舞台剧法等多种形式,引发幼儿积极地猜测、探究。从而以高质量、低密度、科学化的引导语激发幼儿强烈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舒张有度,凸显层次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充分研读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特征,从而设计出生动形象、灵活多变、富有弹性的引导语,从而真正为幼儿的整体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诸如正引、反引、追引、侧引等引导语。例如,在学习完“爱好动物、人人有责”这一主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小猫爱吃什么”“小狗怎么叫”等,然后让幼儿们根据自己的印象和认识模仿动物开展“交友”活动。从而在促发幼儿勤于动脑、乐于探索的同时,逐步培养其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开展高效、优质、科学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可靠保障。毋庸置疑,富有艺术性的引导语是顺利开展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发展需要设计出与其学习水平相适应引导语,从而以适当、精准、科学的引导语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康丹, 张学林.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言语行为透视[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0(12).

[2] 支娜.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特点与改进[J]. 学前教育研究, 2010(2) .

第8篇: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 数学教学 合作意识 培养

独生子女已经成为这一代的主要潮流,孩子们的爸爸妈妈自我意识很强,合作意识却常被忽略。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能看到有的幼儿刚开始与其他小朋友游戏时还玩的好好的,可是一会儿就传来告状的声音。有些幼儿根本无视其他人的存在,什么东西都占为己有,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根本就没有合作意识。还有的幼儿,胆怯、沉默、安静、不和群,自己孤单的坐着,不与其他幼儿玩。而在家里确是另一个样子:活泼可爱、能言善辩。是什么让他有如此大的转变?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幼儿不会交往、合作。而经过长时间的交往,那些不会与同伴合作的孩子就会产生不快乐,有些还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所以,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一些做法:

1.活动设计中突出合作的需求,让孩子们体验合作的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在平时进行数学活动设计时,我会尽可能多的安排一些有合作要求的内容,要求幼儿去合作,并从中体验到乐趣。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了分组合作的游戏活动:数字快乐阶梯。每个孩子手中只有10个小方块,每一个方块只能表示一个数字;而且方块要涂上漂亮颜色,要从至少从1拼到10。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完成涂色、剪贴、拼贴等、我把孩子们完成的作品放到展示区,孩子们兴奋地向同伴、家长将自己在这个作品中做了什么工作,还有谁和自己一起做了什么,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2.积极创造合作机会,让幼儿乐于参与。我们开展了区域活动,在数学区域投放活动材料时,多考虑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如:在我经常会投放数字找朋友、剪贴数块、扎气球等需要合作的活动材料。在活动区自由、宽松、理解、合作的人际环境中,他们可以在同一活动区与同一组小朋友进行交往,也可以在不同的活动区与不同的小朋友交往。有时是幼儿与老师的交往,交往的方式是自由变化的。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协商、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数学活动中的分组活动,合作拼贴、找朋友等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我尽量不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3.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做数学区域活动时,选定活动后,应该先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们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4.及时引导、鼓励,让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及时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们俩一起做的,真棒!”“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同时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有很多合作的机会,教师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无形之中教师榜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幼儿的合作意识也被激起,并开始逐步地萌发。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第9篇: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一、故事教学中巧用“留白”创编故事

儿园故事教学不仅能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其智力和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高尚情操。讲究故事教学的方法,能提高教育效果。

我在故事教学中能巧用“留白”,给孩子一定空间来自己创编故事。故事《龟兔赛跑》很“老”,几乎每个孩子小时候都听过,如何让“老”故事上出“新”创意呢?在语言活动《龟兔赛跑》中,我用了“留白”,故事讲了开头后,问孩子“谁会获胜”? 课堂上大家就争论起来,有的幼儿说:兔子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坚持到底,第二次夺得了冠军;有的说第二次乌龟又想了一个好办法,再一次获得了冠军。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支持兔子胜乌龟,有的支持乌龟胜兔子。见孩子们兴趣很浓,我就让他们分成两队,根据想象,创编合理的情节,进行PK。接下来的PK赛中,两队的孩子想象出了各种情节,每个幼儿都能自圆其说,在自圆其说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思维的缜密性。

在故事教学中还可以用续编故事结尾的方法给孩子提供想象空间。例如:大班故事《猫医生过河》《小兔为什么来晚了》、中班故事《亮石头》、小班续编故事《差一点儿》。也可以先讲故事结尾,让幼儿给故事发生过程排序,猜测开头等。故事教学中巧用“留白”, 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大胆讲述,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绘本阅读中善用“留白”激发思考

绘本就像是一列带领孩子四处旅行的列车,在这列车上,教师如何凭借生动温馨的画面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如何让孩子抓住那些常常被我们成人所忽视的线索去点燃他们的联想力是十分关键的。

1.猜想情境,让幼儿想说

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有漂亮的图画,有些画面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可以用留白的方法请幼儿猜想故事情节,幼儿会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例如在中班绘本《我的连衣裙》中,小兔子经过了不同的场景,它的连衣裙也会变出不同的花样,每变出一种花样,小兔都会说一句话:“啦啦啦,啦啦啦啦,我穿上XX花样的连衣裙漂亮吗?”在引导孩子观察了“花田”“下雨了”两个场景后,我让幼儿猜想接下来小兔会到哪去?它的连衣裙会变成什么花样?幼儿根据画面右下角处的一小块“草籽地”“小鸟”“彩虹”等很快就猜出后面的场景了。这样的猜想活动能使幼儿积极动脑,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

2.开放提问,让幼儿敢说

绘本教学中的留白,还可以用在老师的提问中。开放式的提问,使单一的答案多元化,能给孩子更多的话语权。教师的提问就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也是在中班绘本“我的连衣裙”中,开始环节,教师提问:从这块布的形状来看,你觉得小兔做的会是什么呢?另外,小兔做了个梦,教师提问:小兔梦见自己来到了哪里?它的连衣裙又会变出哪些花样?“小兔来到了大海边,它的连衣裙变成了海龟花样”“小兔来到了糖果屋,它的连衣裙变成了糖果花样”“小兔来到了游乐场,它的连衣裙变成了大风车花样”……孩子们说出一个个精彩的答案。在这种留白的提问中,幼儿敢说,不怕说错,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诗歌教学中运用“留白”丰富想象

幼儿诗歌语言优美、凝练,结构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意境优美,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在诗歌教学中幼儿能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同时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加深了幼儿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在诗歌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留白”,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大班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活动中,我在开始环节放了一段声频“雨”,请幼儿听一听,说一说“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接着告诉孩子,秋天的雨带来了许多礼物,有的是带给耳朵的,有的是带给眼睛的,有的是带给鼻子的,请幼儿去想象秋天的雨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礼物。在幼儿从活动前期积累的经验中展开想象后,教师一一揭开谜底。接下来我请孩子将自己感受到的“秋天的雨”画出来,斑驳的黄,明艳的红,浓重的绿……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象在孩子们笔下流淌。在整个活动中幼儿以雨为媒介,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秋天的特征。结束环节我将孩子眼中的“秋天的雨”剪下来布置到课前准备好的“留白”的背景图上。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呈现了秋天的美,从而激发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活动,接受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