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证券市场流动性包含的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指数化策略,问题,中国
根据有效市场假设,在定价有效率的市场中,“市场组合”(即那些由整个市场的全部金融资产组成的投资组合)对每单位风险提供了最高的收益水平,因而在特性上与市场组合相似的资产组合能够捕获市场的定价效率,而如果采取那些试图取得优于市场表现的策略,除了幸运之外,不可能取得彻底成功。指数化策略是以这样一种理论为基础通过复制特定的市场指数而实施的一种消极的投资组合策略。虽然评价指数化策略的好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国外学者在这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是,指数基金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盛行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如下问题:既然我们一直强调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应该多元化,应该利用适合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特点的一切投资工具和投资策略,以确保其保值增值,那么,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是否可以运用指数化策略呢?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成熟,指数化策略基本上还没有在中国的基金运作实践中起到真正的运用,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人市也还处于酝酿和试验阶段,这些因素又会对指数化策略的运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通过分析养老基金指数化策略的依据、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回答了这些问题。
1、指数化策略适用子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理论依据
1.1指数化策略的优点
一般来说,实行指数化策略的养老基金管理者并不试图用基本分析方法来区分价值高估或低估的股票,也不试图利用技术分析方法预测股市的变化并由此来构造投资组合,在预测投资回报方面也不做任何努力,他们唯一的目标是根据基准指数来设计投资组合并获得该指数的投资回报率。与积极的投资策略相比,指数化策略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可能获得更高更稳定的投资回报。从理论上讲,如果市场是相当有效的,那么,对于积极的管理者来说获得额外回报将是很困难的,而且他们得因此支付更高的费用和成本。因为,与积极管理的养老基金相比,运用指数化策略的养老基金一般倾向于进行更小的交易量,佣金、手续费(含保管费和转让费)、执行成本(含市场冲击成本和市场同步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可能较低,这使得其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缴纳的有关税收也少得多,因而投资回报可能更高。有研究表明,指数基金的成本费用与积极管理的基金相比,每年约低0.83到2.72个百分点。在控制了影响支出的一些因素后,也有研究发现,指数基金的成本每年大约低30-40个基点:”。如果把指数基金与积极管理的基金的投资业绩历史记录相比较,同样可以发现积极管理的基金并不占优势。例如,尽管美国的指数基金落后于市场指数回报率近40个基点,但大多数积极管理的基金同样被证实落后于与他们标准相同的市场指数,而且平均水平比市场指数回报率落后得更多,达110个基点。而且,运用指数化策略的养老基金倾向于追求长期收益,投资回报相对来说也比较稳定。
(2)更好地解决委托—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基金管理者的能力、职业道德和努力程度很难准确把握,投资者很难确定基金管理者是否在全心全意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服务,特别棘手的委托—问题就凸现出来。而且,无论什么样的行为评估程序,其统计有效性都可能由于过低的讯杂比(SignaltoNoiseRatio)而降低,基金管理者的真实能力也可能被市场波动的干扰因素所掩盖。在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回报率可能更反复无常,讯杂比将会极差。在这种情况下,在养老基金委员会选择基金经理时,政治上的游说及门弟、学历、工作经历等因素将起很大的作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于基金管理服务业的竞争性及效率。因此,养老基金投资者在判断基金经理能力和忠诚度从而选择基金经理上遇到了困难。这种困难使得养老基金投资者更喜欢指数化策略,因为,与积极管理的基金相比,指数基金经理的能力更容易判断——主要是把他们获取的回报率与相关指数回报率相比较,也更容易比较——主要是比较各基金经理的跟踪误差(指数化策略组合的回报率与基准指数的回报率之差)。基金经理的经营活动更容易得到监督或控制,因为,基准指数一般由投资者选定或批准,基金经理的工作只是复制或模拟基准指数来设计投资组合并获得该指数的投资回报率,基金经理利用投资决策权为自己谋利的现象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基金经理一般不能购买对自己有利但不包含在基准指数中的股票。这样,棘手的委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2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基本特征决定了指数化策略的适用性
指数化策略是否适合于养老社会保险基金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优点,更要取决于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基本特征。从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本质来看,它是国家为解决养老问题而运用法律手段筹集的专款专用的资金,是对养老社会保险计划的参与者的一种负债,是退休人口的基本生活来源。一般来讲,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具有法律强制性、社会政策目的性、政府干预性、社会化精算测定、数额庞大和从收到支时间间隔长等几个基本特征。
前3个基本特征决定了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在强调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多元化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同时,把安全性作为首要的最基本的原则,并更强调社会效益性。后3个基本特征表明,养老社会保险基金不仅有数额庞大的稳定的可用于长期投资的资金,而且这些资金的投资目标应该是获取比较稳定的收益以支付养老金。这就使得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对流动性的要求主要局限于满足支付养老金的需要,而一定时期内的养老金支付又是可以大致测定的(包括支付时间和支付金额),因而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对流动性的要求比一般的投资公司要低。在这种情况下,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当然会把提高长期总投资收益率作为投资的核心目标,而使短期收益率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我们知道,指数化策略需要大额资金,因为,市场指数为了反映市场的定价效率与整体走势必须包括大量证券,资金数额太小根本就无法复制市场指数;指数化策略需要可用于长期投资的资金,因为,指数化策略倾向于较少的交易,倾向于避免市场的短期波动而追求比较稳定的可观的长期收益。此外,指数化策略有利于抑制市场过分投机带来的波动,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这有利于国家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指数化策略比较适合于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这就为指数化策略成为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策略之一提供了重要依据。
2、指数化策略可能存在的问题
最近十几年来,世界范围内指数基金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指数化策略可能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关注。
2.1扭曲基准指数中所包含的证券的价格
许多研究者十分担心运用指数化策略的养老基金会盲目购买基准指数中所包含的证券。因为,养老基金的资本数额十分庞大,如果1只运用指数化策略的养老基金在1个既定指数上投入了100亿元,而一种证券以0.5%的权重进入了这一指数,那么该养老基金就必须购买0.5亿元的这种证券。反之,若一种公司证券被从指数中剔除,该养老基金将不得不出售该公司证券。有人认为,养老基金的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基准指数中所包含的证券的价格被明显扭曲,或者基准指数所包含证券的价值被人为提高或贬低,因而会降低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这些顾虑乍一看好像是正确的,但它们应该以证券市场的其余部分作为背景来加以解释。若运用指数化策略的养老基金购买了0.5亿元的某一股票,且这一股票的价格上涨超过了某一“公正的价值”,许多了解情况的投资者将选择出售该股票。如果市场是有效的话,我们将会发现,随着许多股票从投机者手中转至该养老基金,发行此股票的公司的所有权结构会被改组。在理想的有效的市场上,这种变化对价格的影响应该是零。对标准普尔500指数等指数的研究表明,在一个拥有大量的指数和运用指数化策略的机构投资者的地方,上市公司证券被选人指数或被从中剔除通常会导致证券价格及其资本成本的扭曲。然而,这种影响看上去并不是很大田。我们认为,如果规模过于庞大(相对于所在的金融市场规模而言),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大规模运用指数化策略及其带来的羊群效应(HerdingEffect)有可能扭曲证券价格,降低证券市场的资源分配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养老社会保险基金交由多个不同的投资经理运作,控制单个投资经理运作的基金规模,并引导他们相互竞争,投资经理之间将在投资策略上产生分化,即:一部分采取积极策略,一部分采取消极策略;采取消极策略的投资经理又以不同的市场指数为基准,那么,上述问题应该可以得到比较有效的解决。
2.2恶化公司治理
一些研究者批评运用指数化策略的养老基金经理不关心上市公司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委托—问题,称这些养老基金是公司治理的搭便车者,因为其他人在这方面付出了努力。他们认为,如果一家企业因为对经理的不恰当激励而导致了现金流的减少,一个积极的投资组合经理还有机会夺取公司的控制权,改变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以获取更多的现金流,并在一定程度上从由此带来的股票价格上涨中受益。我们认为,这些情况的存在以及参与此类活动的投机者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然而,虽然我们可以将公司治理的失败看作是对市场有效性的破坏,但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正常逻辑是给予股东投票的权利而不是投票的义务,所以任何投资者都有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也有不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此外,积极的基金管理者对公司治理的过分参与也有可能会影响有限责任公司管理者的决策,从而使原有的问题进一步恶化。
2.3降低市场有效性
运用指数化策略曲养老基金还因为不参与证券投机,不预测未来的投资回报,不购买“贬值”证券等行为而受到批评。从理论上讲,如果整个经济转向了指数基金,市场有效性毫无疑问会急剧恶化,问题也将会恶化。然而,在一个无数经济人竞争市场投机利润的世界里,接近市场有效性的状态是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指数基金是有益的。指数基金的优点是与投机者之间的竞争程度有关的,这种竞争将使得通过积极管理很难获得超额回报。如果在一个国家里有“太少”的投机者和太多的指数投资者,那么,通过积极管理获得的投资回报率将大大超过指数的回报率。然而,实际情况是,在任何国家里都是投机者远远多于指数投资者。
2.4强化基金产业的集中
由于运用指数化策略本身是一个固定成本的行为。一个管理小规模指数基金的计算机系统一旦建立,同样的系统就可以适用于规模更大的资产。对更大规模的基金而言,每单位资产的销售成本和分配成本也会更低。这就使得大投资者的费用十分低,较大的指数基金因此也可能获得丰厚的垄断收入。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会使那些寻求管理指数基金的新公司面临进入障碍,从而导致指数基金行业的显著集中。这是指数基金发展的不利影响之一。与之相比,积极管理的基金没有这么大程度的伴随基金规模增长的回报增长。相反,许多积极管理的经理把大规模资产管理当作妨碍他们获取超额利润的障碍。有证据表明,在美国增长型基金的“最优”规模是15亿美元左右,价值型基金的“最优”规模是5亿美元左右,混合基金的“最优”规模是20亿美元左右。这种适度规模与美国指数基金业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指数基金业已经被特大型基金所控制。我们认为,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由于规模庞大很容易产生这样的不利后果,这就需要政府通过立法等手段加以调控,例如,把养老社会保险基金交给多个基金管理人运作,以降低每个基金管理人所控制的资金数额;建立养老基金管理人之间的恰当的竞争机制,抑制羊群效应;禁止垄断或操纵市场等。
3、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运用指数化策略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运用指数化策略将面临4个主要问题:第一,较低的市场有效性使得人们怀疑指数化策略在中国运用的理论基础;第二,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指数化策略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乏流动性的证券市场导致的较大的运行错误,将影响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运用指数化策略获得预期回报;第四,政府能够做些什么来帮助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运用指数化策略?
(1)较低的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最近几年的有些研究表明:与OECD国家的基金状况相比,刚出现基金的国家的基金价格演变存在着显著差异。新兴市场被认为有更高的违规性,更高的长期回报,更高的交易成本和更大的可预测性mo因此,一般来说,如果中国的市场有效性整体上比较差,对积极管理的经理来说就很有可能在基金管理过程中获取额外收益。
关于这个问题,认为,要看市场缺乏有效性的原因。理论上认为,在中国,可能导致较低的市场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第一,信息的取得。较差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不发达的信息产业潜在地说明了中国的信息可获得性较差。第二,人力资本。较差的人力资本暗示了只有很少的资金人能够在可观察到的价格水平上果断避免错误。第三,交易成本。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常常会产生高额交易成本,因此,看起来某一统计水平上的市场有效性被打破,实际并不是一个获利机会。然而,如果这些因素在导致较低的市场有效性方面起作用,它并不一定说明积极的管理就一定是较好的选择。积极管理同样将因信息不充分、金融工具缺乏而受损。如果由于高交易成本而形成市场无效率,这种无效率对积极管理者也不是获利机会。关键是,在中国,投资者与基金经理之间的委托—问题更为严重,金融法律制度还很不成熟,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只会使指数化策略更有吸引力。
(2)如何运用指数化策略。信奉指数化策略的投资者认为,金融市场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们很难提前预测,通过积极预测单个证券的回报来获取额外收益只不过是一种幻想,最好的选择是被动地模拟市场变化。为了最好地模拟市场、分散风险,就应该选取特定的市场指数,建立指数化资产组合。由于指数化策略的运用者更注重长期的盈利目标,一般不过多地考虑市场的短期波动,交易仅仅在股票发行、合并等情况发生时才进行。此外,与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对未来回报不做任何许诺不同,指数化策略的运用者一般允诺获取公众可观察得到的市场指数回报率。可见,指数化的投资组合也就是一个被动地获取等同于市场指数的回报的资产组合。然而指数化策略的运作并不像一般人想像得那么简单。只有高明的基金经理才能很好地运用指数化策略获取近似于市场指数的回报。
指数化策略的第一步就是基准指数的选择。在选取市场指数时,一般认为,最有用的一种市场指数是那种使每种证券的权重同其市场资本总额成比例的市场指数。对于这种指数容易建立指数化资产组合,而这样的资产组合不需要针对市场价格波动做出反应。事实上,每一种证券市场指数都是对分散化与流动性进行权衡的结果。大的市场指数倾向于高度分散化和缺乏流动性;较小的市场指数有时在分散化上似乎显得不够充分,但相比较而言一般更具流动性。而且,如果在某一金融市场内选择的资产组合是高度分散化的,这些资产组合之间多数被证实是高度相关的。只要能够充分分散化,在考虑指数的风险二回报特性时,指数定证券的作用并不太重要。一般认为,选择高流动证券以形成良好分散的指数将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当然,要考虑市场流动性,应注意2方面因素:市场影响成本(当发出市场交易指令时遇到的价格降低)和市场恢复能力(市场在一次交易后恢复到最初状态所需的时间)。在进行指数的程序化交易时降低市场影响成本,可以降低指数化基金的跟踪误差,而市场恢复能力的大小也会对跟踪误差产生影响。
在确定基准指数后,接着要考虑的问题是用何种方法来复制该指数。很显然,最简单的方法是“全复制法”,即按照权重比例购买基准指数中的全部证券,构造复制性投资组合(RepeatingPortfolio,使得基金持有的资产组合与基准指数完全一致,因而将获得与基准指数相同的回报率,同时面临支付交易成本的风险。“全复制法”的优势在于:因为包含了基准指数中的全部证券而显得比较容易操作,也减少了不断更新组合以寻求再平衡的需要。但是,由于兼并、破产、股票分割、发放股利、新股上市、股票回购等事件的发生会使所使用的权重发生变化,因而在这些情况下还是需要进行调整以避免投资组合价值的不连续变化。然而,许多国家的市场指数都有设计缺陷,其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市场指数中包含高度不流动的证券(这一点在中国十分明显)。当一个市场指数包含有过多的非流动性证券时,这一市场指数通常将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此时,“全复制”的投资组合将由于对整个指数进行交易时面临的较大的交易成本而导致较大的运行错误(与市场影响成本和跟踪误差有关)。
为了克服这种缺陷,有人主张运用另一种指数化:持有一个与基准指数资产组合P不同的资产组合P,,并且使与P,相连的交易成本比真实指数P的交易成本更低,P和P,仍然保持高度相关,目的是通过解决交易成本问题来使运行错误最小化。一般情况下,就是用少于基准指数中证券数量的证券构造有代表性的复制性投资组合。
运用指数化策略的第3个方法是运用指数期货。由于与构造并维持分散的投资组合相比,运用指数期货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托管费用,降低市场冲击成本,所以,指数期货在养老基金投资中可以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养老保险基金经理可以通过购买或出售指数期货修改投资组合的B值(购买指数期货会提高投资组合的B值,出售会降低e值)从而控制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利用套头交易防止不利的股价波动;可以构造指数化投资组合;还可以创造投资组合保险。
当然,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运用指数期权。一般来说,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股票看跌期权来保护投资组合中的该股票,防止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但是,养老基金持有的投资组合一般是由大量的股票构成的;如果购买股票中每种股票的看跌期权,交易费用将相当昂贵。在这种情况下,养老基金如果通过在一个合适的股票指数期权中取得适当的头寸,就可以在投资组合分散化的同时抵御不利的价格变动。但是,运用指数期货存在2个缺点:(1)指数期货合约到期,养老基金将需要应用下一个可得到的合约来重新建立这种关系,这称为“滚动”(Rollover)的过程。在进行这种滚动时,大规模的指数化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将损失数额相当大的交易成本。(2)在经济水平上,当指数期货是“净零供应”(NetZeroSupply)时,指数期货的运用有一个基本的缺陷:因为每当有一个期货购买者时,就必须有一个等规模且方向相反的出售者。假设一国GDP的50%投资于应用指数期货的指数化基金,很难找到处于交易另—端的销售者。运用指数期权也存在着市场规模约束问题。如果指数期货期权被特大规模的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所运用,指数期货棚权市场的有效性可能会被破坏,运行错误将增加。这些正是规模巨大的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所面临的难题,它也决定了指数期货期权在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中的运用将是比较有限的。
概括以上分析,我们认为:
第一,当组成基准指数的证券的流动性满足在整个指数的基础上进行低成本程序化交易的要求时,“全复制”是可行的。对于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来说,“全复制”对分析和计算能力的要求也是最低的。
第二,当基准指数中含有较多的非流动性证券时,有代表性的复制性投资组合策略能够起作用;然而,它在分析和计算方面的要求相当复杂。
第三,当流动性指数期货市场存在时,合成指数基金常常是比较好的选择。在成熟的市场上,其交易成本比较低,监管和行政成本也都比较低。另一方面,运用指数期货将放弃运用“全复制法”可享有的某些权利,如贷出证券收入。
第四,当基准指数含有不成比例的非流动性成份时,指数期货和指数期权尤其具有吸引力。但由于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巨大规模,应用将受到限制。
在中国,由于证券市场缺乏流动性,现代金融经济方面的技术还比较落后,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十分不发达,运用指数化策略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全复制,指数基金与指数构成相同。但如果能从指数构成中有效地剔除不成比例的非流动性证券,效果可能更好。如果适当地发展流动性高的指数期货期权市场,实施全复制策略的养老基金运用指数期货/期权还可以获取高额边际收益。当然,指数化策略还可以用来构造一种可以保证投资回报率的金融产品变体,而这正是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部分(具有确定收益的特性)所需要的。
(3)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运用指数化策略是否可以获得预期回报。有些专家担心,在发展中国家,较差的证券市场流动性以及证券市场指数的缺陷会使得指数化策略产生严重的跟踪误差。在中国,由于金融市场还不完善,运用证券市场指数进行指数化策略同样存在着一些困难:一是,现有的市场指数中的大量证券不是充分流动的,降低了市场指数所代表的信息的真实性,使得应用这些指数进行指数化策略变得十分困难。因为,缺乏流动性的证券市场会通过“陈旧价格”(在时间t2时的指数计算被迫应用时间t1时的非流动证券交易的信息)使指数的信息内容受损,指数将因此无法准确反映金融市场的变化。二是,证券市场指数的管理程序有待改进。指数的组成应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进,并反映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这一程序应当独立于各种特殊利益。三是,指数的种类和数量都不丰富,特别缺乏特殊指数和次级指数,使得基金在选择指数时显得捉襟见肘。但是,有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实行某些证券市场指数的交易计划是可行的。尽管在一天之内能够达到的一篮子规模(BasketSize)显然比美国要小得多,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基金可能比美国的指数基金资产规模小得多,因而,这并非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而且,有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养老基金运用指数化策略可以获得理想的回报。在印度,IDBI共同基金以NSE50指数为基准进行指数化策略,它每年的运行错误仅为0.35%。
我们对我国目前的指数型基金进行了考察,发现指数型基金天元1999年9月20日至2000年11月24日之间的平均周收益率为0.6721%,而同期上市综合指数的平均周收益率为0.4782%;优化指数型基金兴和、普丰1999年8月2日至2000年11月24日的平均周收益率分别为0.4879%和0.5389%,同期上市综合指数的平均周收益率为0.4769%。而且,无论是根据夏普指数,还是根据特雷纳指数和詹森指数;这3只基金的表现都不错(见表1)。此外,我们还对安顺、天元等10只基金的表现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如表2和图1所示),基金的超额收益率与贝塔系数(***)基本上是负相关的,这就是说,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基金的风险偏好越高,则其回报率越低。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消极的投资组合策略的优势。可见,只要操作正确,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运用指数化策略是有可能获得预期回报的。但是,随着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可投资资金的规模逐渐膨胀,大规模的指数化策略有可能影响金融市场的竞争和有效性,因此,中国的金融市场必须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才能为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指数化策略提供市场基础。
基金每周收益率根据《中国证券报》各基金每周一的净值公告计算而来,并根据《中国证券报》上同期刊登的新股配售公告采用以下方法对新股配售的影响进行剔除:根据新股发行配售和上市的实际日期,在发行日到上市日之间的配售成本按银行存款利息计算,将上市日当日的成交均价与资金成本之间的差作为新股配售带来的超额收益。在各基金的当期收益率计算中从期末净资产值中扣除这一部分添加的资产。在下一个时期的期初,这一部分新增的资产看成是基金中新添加的份额,因为这一部分资产价值实际上已经加入到了基金的净资产值中,它是一笔暂时不可流动的资产。本文每一时期的分析结果都使用这一扣除新股配售影响之后的收益率序列。
由于各基金的设立时间有一定的差异,本文针对不同的基金采用了不同的考察期,分别为:基金普惠、安信、裕阳、兴华的考察期为1999年3月29日至2000年11月24日;基金安顺、裕隆的考察期为1999年6月21日至2000年11月24日;基金兴和、普丰的考察期为1999年8月2日至''''2000年11月24日;基金天元的考察期为1999年9月20日至2000年11月24日;基金裕元的考察期为1999年11月29日至2000年11月24日。
创业板市场泛指那些上市标准低于传统交易所主板市场,主要以处于初创期、规模小,但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证券市场。同主板市场相比较,创业板市场具有面向新兴企业、注重增长潜力、较低的上市标准及引入做市商制度等特点,并且强化信息披露和保荐人责任。创业板市场具有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提供融资、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优化资源配置、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等功能。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境外上市集中在香港的GEM、新加坡的SESDAQ、美国的NASDAQ;此外,韩国的KOSDAQ、英国伦敦的AIM、欧交所的Alternext也值得考虑。
究竟根据什么标准来选择上市地点呢?关键看上市出于什么目的和交易所的特征是否可以匹配,本文在全球主要证券市场的大环境背景下对各创业板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为中小企业选择合适的上市地点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参考。
香港证券市场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具有完善的市场体系、自由的投资环境和流动性高等特点,也是国外资金进入内地的前哨站和内地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跳板,且因为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一直成为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地。
香港市场分为主板和创业板(GEM),从上市要求和费用上来看,香港主板并不适合中小企业上市,而其创业板最吸引中小企业的地方莫过于对中小企业无盈利要求。香港创业板市场强调投资者风险自负和强化上市保荐人的持续责任。
内地公司到香港创业板上市的申请条件、申请文件与一般海外上市相比更为简化,其以合规性审核为主,原则上不做实质性审查,主要依靠保荐人的审查和质量担保,凡是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依法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后,都可由保荐人代表公司提出上市申请和申报材料。同时由于香港联交所已经和美国NASDAQ 签署了备忘录,一些股票可以同时在两地上市交易,这又为渴望更大规模融资的我国企业创造了机会。
但香港创业板上市费用并不低,占到总融资额的 15%,因此,从上市要求看香港创业板更适合国内经营状况较好的中小企业上市。
新加坡证券市场
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73年6月14日,经过多年发展,新加坡证券市场已经成为亚洲主要的证券市场。同亚洲其他的证券市场相比,新加坡证券市场具有四大特色:
1.制造业公司所占比例大。
2.证券相对流动性(交易值与市值之比)大。同亚洲的香港、东京交易所相比,新加坡交易所规模较小,但股票却有更佳的流动性,特别是具有中资企业背景的股票流动性更佳,上市挂牌我国公司的换手率普遍高于其他企业,具有“我国效应”。
3.有大量的机构投资者。这些机构拥有众多的投资专家、基金经理,以及各类专业投资分析员,市场相对有效、成熟。
4.有成熟和活跃的二级市场供增发融资。新加坡证券市场相对比较成熟,在信息披露完全的条件下,已上市公司增发融资相对容易。这对于国内一些快速成长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及立志于产业整合的公司而言,更有吸引力。
SESDAQ是新加坡证券市场的创业板。与香港创业板的独立运作机制不同, SESDAQ的上市规则包含于主板的上市规则之中, 而且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允许在SESDAQ上市的公司在达到主板上市要求的情况下转移至主板上市。SESDAQ股市对利润指标没有硬性规定,关键是公司的素质和发展潜能。由于新加坡与我国文化背景相同,也相对易于沟通。
但是新加坡市场对上市企业有明显的行业倾向性,从 2005年数据表明,新加坡创业板比较倾向于制造业和食品业,而高科技类的企业在新加坡市场并不受欢迎。
韩国证券市场
韩国证券市场是由债券市场发展起来的。1956年2月11日,大韩证券交易所在汉城建立,标志韩国证券业开始启动,不过当时,该交易所的交易活动以政府债券交易为主,股票交易很少。此后,随着经济发展,韩国资本市场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63年对大韩证券交易所进行了重组,使之成为政府所有的非盈利公司,并更名为韩国证券交易所。
韩国证券市场的优势是资金的国际化程度较高,股市资金中外资就占到了36%。而且韩国的证券交易技术(尤其是网上交易)比较发达,证券公司对风险的管理技术较好,还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韩国KOSDAQ市场建立于1996年7月。成立KOSDAQ市场的主要目的是为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中小型风险企业,为这些企业创造一个直接融资的渠道。至2005年底,KOSDAQ拥有上市企业917家,市值70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达18亿美元,年换手率875%,其交易活跃度在世界三十余家新市场中仅次于NASDAQ。
美国证券市场
我国企业在美国上市,一般会选择纽约证券交易所或NASDAQ。纽交所对上市公司要求很高,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满足。NASDAQ市场相对来讲比较适合中小企业上市,特别是高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
NASDAQ证券市场创立于1971年,以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运作,经过数十年持续不断的发展,NASDAQ市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吸引了大量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优秀公司在这里上市,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高科技神话。
在市场交易方面,1994年NASDAQ市场的交易量就超过了伦敦和东京证券交易所,成为纽约交易所之外,全球成交量最大的股票交易所。当时,除了交易量和市值之外,NASDAQ市场在上市公司数量、成交股数、市场表现等都超过了纽约证券交易所。
到1999年底,NASDAQ市场总市值达到5.2万亿美元(同期纽约证交所市值为12万亿美元)。 NASAQ是美国国内新股发行最多和非美国公司上市最多的市场,1999年底,在NASDAQ上市的外国公司到已达429家,占NASDAQ上市总数的近10%。
需要注意的是,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导致在美国的上市公司成本平均增加200万美元,一些大型公司成本增加500万到800万美元,甚至1000万美元,公司中高层管理者还要多耗费30%的时间成本,并且公司中高级管理者将有可能受到金钱和刑事惩罚。这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挑战,一些意欲上市的我国中小企业的确需要慎重。
伦敦证券交易所
作为世界第三大证券交易中心,伦敦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证券交易所。与世界上其他金融中心相比,伦敦证券交易所具有三大特点:1.上市证券种类最多。除股票外,有政府债券、国有化工业债券、英联邦及其他外国政府债券,还有地方政府、公共机构、工商企业发行的债券,其中外国证券占50%左右。2.拥有数量庞大的投资于国际证券的基金,对于公司而言,在伦敦上市就意味着自身开始同国际金融界建立起重要联系。3.它运作着四个独立的交易市场。
为满足中小成长型企业进入公开资本市场的需要,1995年6月,伦敦交易所设立了二板市场(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 另类投资市场,又称高增长市场简称AIM)。自建立以来,共有超过2000家公司在AIM上市,其中212家海外公司,共筹集资金达190亿英镑。短短十年间,伦敦证券交易所的AIM市场已经成为全球中小型企业的主要融资市场。AIM由各行各业的公司组成,目前市场上涉及到了33个不同行业。
AIM附属于伦敦证券交易所,但有其独立的运作规则和管理机构,在AIM上市的关键是要聘请专业顾问(保荐人)。专业顾问在公司申请上市时会协助公司在上市文件中作全面披露,并提供持续协作以符合监管规定。
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优点主要有:
(1)上市标准较低。市场对公司过去的业绩没有最低要求;对公众持股量亦没有设定最低限制, 但应该注意,较少的“自由流通股”是可能导致降低公司股票流动性的一个因素;无需最低的市场资本总额;新兴公司申请在二板市场上市时,只须有充足的营运资金支持至少现时12个月的需求。
(2)相比主板市场,AIM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比较宽松。
(3)就纳税而言,AIM被视为是“未挂牌的”,因此,某些税收激励将提供给符合相关资格条件的公司投资者,对于某个人而言,包括企业投资税收减免和再投资税收减免。
(4)较快的审批速度,对于那些刚刚起步的公司而言,进入AIM是进入公众市场的第一步。对于那些正在成长还没有达到在主板市场上市的所有标准,或者是没有更合适的环境,但是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公司,AIM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发展通道。许多现在在主板市场交易成功的公司是从AIM起步的。
欧洲交易所
欧交所是第一家泛欧洲交易所,成立于2000年9月,由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和巴黎的证券交易所和衍生产品市场整合而成。2002年初,欧交所又收购了葡萄牙里斯本证交所和伦敦国际金融期交所。按照成交金额计算,欧交所目前已经成为欧洲第二大证券交易所。
自从2005年10月份以来,欧交所频频向中国企业送出橄榄枝,希望国内企业能到欧交所上市,并表示将为这些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服务。
欧交所具有融资范围广的独特优势。欧交所的客户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以欧元区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而且,欧交所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跨国界证券交易所整合的公司,集合了比利时、法国、荷兰、葡萄牙四国的证券交易所,以及四国和英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搭建了一个可同时进行证券和衍生品买卖的交易平台,客户只需一次登陆即可完成任意产品的交易。不仅如此,欧交所也是唯一一家提供在欧洲多个市场上按照统一规则进行交易的证券市场。
在欧交所上市,不仅可以利用欧交所的各种优势,加强与欧洲的消费者的联系,大大提高自己在欧元区的知名度,而且我国企业也将获得与世界上最大的投资资金库接触的机会。
欧交所的创业板市场(Alternext)成立于2005年5月,目的在于为中小企业的上市和发展提供一个规范、便捷、上市标准低、维护费用低廉的融资平台。企业在Alternext进行公开发售的最低公众持股额为250万欧元;如果不进行公开发售,则只需要满足融资500万欧元、不低于5个合格投资者认购就可以。任何国家、任何行业的企业,只要连续运营两年以上,都可以申请在Alternext上市。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不少中小型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而Alternext将为其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欧交所对我国企业的另一大吸引力还在于它具有比美国更务实的监管体系。美国萨班斯法案要求追究境内外所有上市企业高管的刑事责任,如获罪最高可判二十年,几乎和抢劫罪相当。如果企业要设立符合法案的应对体系,就必须大幅度地增加成本。
相比之下,欧交所的监管体系则更加务实一些。欧交所的监管体系是以原则为基础的,即使有一些成文的规定,如果有的企业确实做不到就可以做出解释,如果解释能被监管机构接受就可以。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特征,是欧交所与美国监管体系的最大差别。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含义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以证券形式为媒介的资本在运行过程中实现的证券发行、证券投资以及证券流通的国际化。
从一国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国际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证券筹资,指外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在本国的证券发行和本国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在外国及国际证券市场上的证券发行;二是国际证券投资,指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证券投资和本国投资者对外国的证券投资;三是证券业务国际化,指一国法律对外国证券业经营者(包括证券的发行者、投资者和中介机构)进出本国自由的规定和本国证券业经营者向国外的发展。
(二)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二战后,主要西方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收入和国内储蓄的不断增大,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兴工业的崛起,都有力地推动了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尤其是80年代以来,频频出现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使许多国际银行的信用受到怀疑,产生了转移信用风险的必要,国际融资证券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国际银行货款呈下降趋势,而国际债券的发行额则不断增加。据统计,1981年国际债券总额仅占银团贷款总额的55.8%,到1984年已为2.58倍。
国际金融管制的放松。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各国政府审时度势,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放宽对资本市场的管制,允许外国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买卖本国公司股票以及政府与公司债券,并取消了对外国投资者政策不同于本国投资者的双重标准。例如:1974年美国政府废除了实行达十年之久的、限制外国居民在美国发行证券的利息平衡税;1979年10月英国取消了外汇管制。
证券行业国际竞争的加剧。为了扩大交易量,世界各主要证券市场纷纷利用最新科技手段,简化证券发行手续和改善上市管理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完善投资风险管理系统,改革结算交易程序,以此来吸引外国公司和政府发行股票与债券,并吸引外国投资者。
另外,下列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投资组合机会和风险管理手段,不仅增加了交易量,还增加了市场流动性;现代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证券市场国际化提供了技术保证。电子交易系统的应用意味着:交易场地已通过远程终端扩展至整个世界;交易营业时间由8小时延长为24小时;世界统一市场与价格形成;节省交易成本,提高结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般规律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内有的规律,任何超越市场条件的活动终究要受到市场规律的惩罚。证券市场国际化也不例外。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经验,我们发现:首先,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及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所占份额的增长和地位的加强对其证券市场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其次,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以一国国内市场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发展程度为基础,并与证券市场的规律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第三,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进行的。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从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证券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第四,证券市场国际化过程是一国政府不断放松管制的结果。
二、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现实障碍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起步于80年代初,在至今不到20年时间里,相继发行了国际债券、B股、H股、红筹股、N股、ADR并对买壳上市、借壳上市及设立国家基金等多种筹资方式进行了尝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并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现实障碍:
1、上市公司整体素质不高。由于我国股份制经济不规范,现代企业制度难以真正贯彻,宏观经济运行中缺乏真正的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我国的股份公司大都是在《公司法》颁布之前经改制设立的,而且改制之前这些公司都拥有大量的下属企业,有的是通过划拨兼并而来,有的则以集体所有制形式成立,有的还受到地方机构和部门的管理,这些都导致企业的产权和管理结构不清晰,存在较多的关联交易;而且许多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股东大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董事长总经理实际上仍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董事长总经理权责不清,信息披露极不规范。
2、金融管制较严,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我国目前仍实行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其中对证券市场的管制主要是对证券机构建立的限制、对证券上市规模的限制、对外国投资者投资证券活动的限制、对在华外国金融机构业务的限制等。其中,影响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个主要障碍是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造成A、B股市场分割。这种资金不自由、货币不自由的壁垒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国际证券资本。虽然外国投资者可以通过外汇调剂中心把所得部分利润汇回本国,但这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没什么吸引力。
3、对证券市场的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公司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迄今实行的是额度分配和审批制度。这种以行政手段分配资本市场资源的制度,排斥了企业以业绩和成长预期竞争进入资本市场的平等机会,为寻租行为提供了空间,给绩劣公司以“公关”和虚假包装等手段挤入上市公司行列开了后门,导致上市公司良莠不齐,增加了证券市场的风险。4、证券市场投机过度,风险过大。理论上说,证券市场应是一个投资场所,由于其收益高,故具有较高的风险是理所当然。但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受多种利益机制的内在驱动,其中的风险被明显放大,从而使我国证券市场相对正常、成熟的市场有更大的风险:1政府缺乏管理经验和行为规范,对资本市场干预不及时、不果断或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造成市场震荡;2部分机构投资者人为地操纵市场,还有些投资者为谋取暴力,四处散布虚假信息,造成争购或争售某种股票等种种违法违规行为,往往使广大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3证券中介机构自律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5、现行的财务会计、审计制度与国际标准不相统一,资产评估缺乏合理性和权威性,不能公正、有效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这些都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三、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所遇到的障碍并结合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笔者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逐步谨慎地开放资本市场。从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开放国内证券市场及对国内投资者到境外进行证券投资的推进,都经历了一个逐步开放的过程,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步幅较大,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较谨慎。我国证券市场的不完善,股份制改革的不彻底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的不可兑换都要求我们必须逐步谨慎地进行证券市场国际化建设。
2、规范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首先,充分认识到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关系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将规范股份公司作为规范证券市场的首要任务来抓;其次,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及其议事规则,积极引导“三会”充分发挥对公司运作的监督作用,做到“三会”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第三,及时、严格检查公司股权变动、增资扩股、利润分配和资金的投向,适当提高配股的条件;第四,强化社会公众对股份公司的监督和约束、严格财务纪律和建立规范的披露制度。
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适当放宽金融管制,有步骤地实现利率市场化,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考虑到我国已经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而且宏观经济基本面良好,应适当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步伐,以更好地适应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要求;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在国外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开拓国际金融业务,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规范化管理并扩大、完善国内经营外币业务的国际业务部。通过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为资本的引进和流入提供配套服务、提高资金的流动性,从而促进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
4、建立防止资本外逃的早期预警系统。总结90年代以来大量国际资本拥入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那些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本外流的国家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避免实际汇率长期升值;高的国内储蓄率;经常项目逆差较小;较少依赖于短期资本流入;大量投资于外贸部门,出口增长迅速。因此,为避免资本外流冲击,可以考虑从以上几个方面设计一套综合指标衡量我国金融状况,并通过关注以上预警信息,发现危机潜伏点,早日梳理,从而防患于未然。
5、加强对资产评估和证券评级机构的组织管理,要求资产评估和证券评级机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企业法人,脱离主管单位,以保证评估评级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建议引进境外资产评估机构和证券评级机构,或组建中外合资评估机构,提高评级的专业水平,避免国外投资者产生不必要的顾虑。
参考文献:
1、龚光和:《国际证券融资》,中国金融出版社
2、霍文文:《证券市场的规范与发展》,上海证券期货学院出版社
3、陈彪如:《国际金融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笔者论述了后金融海啸时代,金融监管和美国股市所面临的变化;本期则将把探讨重点集中于固定收益类投资工具。作为本次金融海啸的主要成因,固定收益工具毫无疑问正是危机的中心所在,因而该资产类别遭受的冲击以及被迫将要作出改变的程度,也最为剧烈。
从某些方面来看,本次海啸似乎与过往的危机非常相似,只是情况更加恶劣。比如,企业息差扩阔以及信贷违约数量增加,都是过去市场大跌时的特征。但在另一些方面,这次又似乎是场全新的危机:结构金融产品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力,市场流动性急剧干涸,杠杆部位的平仓以及对衍生工具交易对手风险的担忧,则令市场波动幅度极度飙升。所有这一切都可能导致固定收益市场出现持久的变化。
由于本次信贷危机最初始自房地产市场,因而对信贷较为敏感的非政府机构按揭担保证券价值大跌。不幸的是,这些证券很多都属于AAA评级,理应较为安全,但现在却有部分已贬值七成之多。
另外,处于金融危机核心的银行和券商,又为投资者制造出两大麻烦。首先,随着雷曼兄弟等声名显赫的交易对手宣告倒闭,采用衍生工具的投资策略开始遭遇急剧波动;其次,很多金融机构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亦持有大量按揭证券,因而不愿意向多为场外交易的固定收益市场投入资本,结果造成市场流动性灾难性地快速干涸。
很多传统式的固定收益投资组合在此次海啸中的表现令人失望。一方面,它们未能提供现成的流动性来源;另一方面,由于违约、杠杆以及投资于复杂的按揭工具,这些组合回报惨淡。
一般来说,固定收益类组合经理的表现,大多由其构建组合的方法所决定(比如是否采用杠杆操作,是否投资非政府机构的按揭工具等),而非依赖组合经理能够成功预知未来的危机并提前采取相应策略。因此,这些组合应对危机的措施通常是改变组合结构,比如大幅降低或平仓杠杆部位,回避非政府机构的结构证券等。
危机重创投资回报
在本次环球金融危机期间,固定收益息差市场遭遇了现代历史以来最糟糕的表现。随着危机逐渐展开,美国国债利率下跌,信贷息差扩阔,导致债券收益率总体大幅攀升。图2显示的是在过去十年间,不同固定收益类别指数的额外回报。如图所示,本次危机的严峻程度在2008年对1998年(即“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Crisis)的表现逊色比率中可见一斑。
在政府机构按揭担保证券类别中,2008年的恶劣程度“仅”为1998年的两三倍。在信贷类别(新兴市场债券、高收益及投资级别)中,2008年对1998年的比率介乎2倍至8倍。但在商业按揭担保证券(Commercial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CMBS)和资产担保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ABS)中,比率却分别高达13倍和278倍!
2008年的这一差劲表现反映,不仅是证券价值受到侵蚀,就连市场流动性也遭遇重大困境。事实上,流动性干涸正是结构证券(商业按揭担保证券和资产担保证券)特别是信贷面临的问题。
在不同的组合经理当中,只做多头的积极管理型固定收益组合,预期回报通常介乎每年高于基准指数50个至150个基点。但如图3显示,2008年固定收益组合经理的中位数表现,在按揭与核心加强(Core Plus)类别中分别跑输基准指数达600个和800个基点,比预期逊色了多个标准差。处于第一和第三四分位的组合经理,表现差别之大亦相当罕见,大多高达成百上千个基点。
这些表现不利以及参差不齐,背后原因主要包括杠杆操作、配置疲弱类别以及单个证券选择,其重要性亦按此顺序由重到轻排列。
简单化及低杠杆
在本次金融海啸当中,结构信贷证券的崩溃,杠杆的影响,流动性的蒸发,以及衍生工具交易对手的消失,几乎同步发生并且杀伤力异常巨大。作为这一切的后果,固定收益投资很有可能会在结构和理念方面出现持久的变化。
首先,只做多头的传统型组合,未来将极少甚至完全不运用杠杆。除了对冲基金,对杠杆的使用很有可能将大幅减少。事实上,随着共同基金的董事会及机构客户对基金经理设置更加严格的限制,只做多头不做卖空的传统型策略未来很可能将回避任何杠杆操作。
其次,人们将意识到复杂带来危害。结构性金融的崩溃不仅仅是算术上的失败,而且也存在道德上的问题。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结构性金融产品,很多人都只是假设其他人明白。复杂产品的风险溢价很有可能会维持于高位,足以在可见的未来令商业按揭担保证券等部分市场被迫关闭。
第三,基准指数之外的资产将不再被纳入组合内。非基准指数内的证券,如混合银行债券(hybrid bank debt)、浮息资产担保证券(floating rate asset-backed securities),以及非政府机构按揭等,过去也经常会被包含在只做多头的传统型组合当中。这种允许投资于非基准指数证券的宽松指引已经历时十多年,但在此次金融海啸中的惨痛损失,很可能会让投资者决心扭转这种趋势。因此,组合获取额外回报的预期将会降低,但组合意外下跌的风险也会同时减少。
上述这些变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传统式的固定收益投资者可能只要求传统式的产品,即政府和企业债券,以及政府机构按揭担保证券。资产担保证券市场则将只专注于消费融资领域,亦即汽车和信用卡贷款。至于住宅按揭,惟有具备政府机构资格的才有可能被证券化,其余都将留在银行或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其余所有贷款,无论是以商业地产还是知识产权作抵押,可能都只会存在于私募市场。
不过,投资者也不必灰心丧气。传统式的投资者将购买传统式的组合产品,这些产品投资于为人熟悉且流动性高的资产,依靠传统式的利率管理及证券选择技巧来实现投资目标。虽然这些组合高出基准指数的预期额外回报将有所降低,但其下跌的风险也较小。激进型的组合,应是在投资者对杠杆风险及证券复杂结构知情的前提下,为投资者创造回报。至于那些想要从私募市场中获得高额回报的投资者,亦应对这些市场缺乏流动性的特点充分了解。预计这项简单化趋势将历时漫长且过程痛苦。
与此同时,新的风险又正在孕育而生。政府向市场注入的庞大流动资金,及其对私营市场的干预,或许对遏制这场危机而言必不可少,但却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市场扭曲。金融机构在政府担保下发行债券(临时流动性担保计划);联储局回购政府、机构及按揭债券;运用政府杠杆的新资产担保证券化过程正在发生(定期资产担保借贷工具);从危机中遗留下来的按揭证券通过政府辅助的合作计划被回购(公私投资合作计划);各种救市工具的存在令商业票据及货币市场更加复杂;政府亦正在发行巨额债券。
[作者简介]徐胜锐,男,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证券理论。
[摘要]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限,B股市场萎靡不振;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券商发展水平较低,难以与国际知名券商相抗衡;市场规模有限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主要障碍。针对国际化对我国证券市场提出的挑战,应采取制定审慎、稳健的证券市场开放政策;改革和完善B股市场,逐步实现A、B股并轨整合;组建超级大券商,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培养精通国际证券业务的人才等措施,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关键词]证券市场;B股市场;券商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1―0041―02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以证券形式为媒介的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各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发行和销售超越了一国的国界,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证券市场国际化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际金融一体化和国际融资证券化趋势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证券筹资,指外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在本国的证券发行和本国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在外国及国际证券市场上的证券发行;二是国际证券投资,指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证券投资和本国投资者对外国的证券投资;三是证券业务国际化,指一国法律对外国证券业经营者(包括证券的发行者、投资者和中介机构)进出本国自由的规定和本国证券业经营者向国外的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是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和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起来的。1982年1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日本东京发行了100亿日元的武士债券,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正式启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有了自己的证券交易所,证券市场国际化才进入了实质运行阶段。1991年底,中国第一支专供境外投资者投资的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上海电真空B股上市发行,1993年青岛啤酒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发行。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国际债券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及国内的B股市场,还是在与国际证券监管当局的合作方面,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还仅仅处在起步阶段,与真正意义上的证券市场国际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主要障碍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目前证券市场存在的缺陷必然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障碍。具体说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限,B股市场萎靡不振。我国对证券市场开放一直非常慎重,对外来资本流入的限制采用把证券市场人为划分为A股、B股市场,外商仅能通过购买B股或海外发行债券的方式向中国的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由于B股市场长期萎靡不振,加之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不可兑换,外商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意愿受到明显抑制。
2.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一般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自然人投资者为辅。机构投资者因其具有实力雄厚、技术专业的特征以及成熟的投资理念、较强抗风险性的投资策略等优势,比分散的、缺乏资金、信息、专业技术的个人散户,更能准确把握市场走势、抵御市场风险,因而其发育水平成为衡量证券市场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美国,80%以上的投资者通过投资基金参与证券市场的投资,直接进入股市的散户不足20%。在日本,20世纪50年代散户约占76%,机构投资者约占24%,进入90年代,这个比例则颠倒过来。而在我国,大量存在的是个人散户,而机构投资者比例约为0.37%。
3.我国券商发展水平较低,难以与国际知名券商相抗衡。资本密集、资金雄厚是券商生存发展的前提,而目前我国专业证券公司及其他证券经营机构资产规模根本无法与国际市场上的券商相提并论。此外,我国券商在业务领域开拓能力不高,仅限于一级市场的承销、二级市场的经纪和自营业务,在金融顾问、金融创新等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造成了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无序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券商的发展。
4.市场规模有限,距离发达国家成熟证券市场相去甚远。有关资料显示,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不但市价总值比较低,而且在国民经济的证券化比率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规模过小阻碍更多投资者入市,必然会对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作用造成一定影响。
二、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1.对中国证券市场稳定性的挑战。加入WTO虽然有利于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但短期内可能会动摇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其成员国必须对外国资本进入本国金融市场后给予相对于本国资本的同等待遇,并且不得有任何“歧视性措施”。大量的国际资本短期内会进入国内市场,境外证券投资的大量增加和境外资金的相对自由流入可能导致二级市场资金量的增加、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投资者构成的复杂化。在我国目前金融体系比较脆弱、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当前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中,在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管理、防范国际游资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的情况下,市场风险将有所扩大,市场供求和股价走势将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证券市场动荡的冲击。
2.中国证券市场短期内将面临国际竞争事实上的不平等。虽然“市场准入”是对等的,我国证券业也可进入其他缔约国证券市场并享受该国资本的同等待遇,但我国券商在资本实力、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等方面与国际性大券商相距甚远,在短期内,将在国际竞争中面临事实上不平等的局面。随着外资证券机构登陆中国,若中国证券市场全面开放国内业务,我国券商将不可避免地与国外券商争夺国内证券市场,显而易见,国外券商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可凭借规模庞大、跨国经营经验丰富、硬软件设备齐全等条件,在一、二级市场上同时承揽业务,我国券商则难以与之抗衡。同守住国内阵地相比,走出去,抢占国际市场面临的困难就更大。证券机构走出去本身就是一项风险大、程序复杂、牵涉面广的工作,它要求证券机构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抗风险能力。而目前,即使是国内那些一流水准的证券公司,也将很难与国外大券商抗衡。
3.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制度性安排更加紧迫。一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是:该国证券市场发育基本成熟,证券法律、法规基本完善,证券、金融监管自律体制基本健全等。因此,我国证券市场需要做好各类制度性安排,以适应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需要。制度性安排完善到什么程度,才能开放到什么程度。否则,随着外资证券机构的
进入,大量新形式的违规行为可能会屡屡发生,外资证券机构可能会利用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将经营风险转移到国内市场。而完善制度性安排又并非朝夕之事,如果仅靠我国证券市场自然走向国际化,无疑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新形势迫使我们应尽早把国际化提到议事日程。
三、我国证券市场应对国际化挑战的对策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进程明显加快,无论是允许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还是QFII制度的启动,都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进程加快。如何应对国际化给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当务之急。
1.制定审慎、稳健的证券市场开放政策。东南亚金融危机表明,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开放的进程过快,很容易造成风险隐患。在中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金融预警、监控制度不灵敏的背景下,开放证券市场更应谨慎、求稳。我国应充分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和“保护性条款”,结合发展中国家开放证券市场的经验与教训,制定审慎、稳健的证券市场开放政策。
第一,在外资证券机构进入方面,实行逐步准入原则,从允许外资证券机构跨境服务逐步过渡到允许跨境设立分支机构;第二,在外商证券机构开办业务上,也实行逐步开放的原则,从允许其开办一般性投资咨询、服务逐步过渡到自营业务;第三,在对外国资本开放方面,从对长期资本进行开放逐步过渡到对短期资本开放。
2.改革和完善B股市场,逐步实现A、B股并轨整合。中国证券市场最初设计的基本框架与结构,是以A、B股、H股和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来区分,并以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来实施运行,这与发达国家的全流通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消除这种差异,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变革势在必行。发行B股是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现在B股市场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诸如规模较小、交易清淡、手续繁杂、费用较高等。因此,在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改革和完善B股市场是一个重要课题。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改B股私募发行为公开发行,这有利于扩大B股市场容量,增加B股市场的流动性;②改善B股的交易制度,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最小交易单位,建立统一的托管清算银行;③规范B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渠道和内容,提高B股的透明度。随着资本市场逐渐发育成熟及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的实现,解除国内居民不准买卖B股的禁令,利用投资基金共同投资于A、B股市场,逐步实现A、B股并轨整合。
3.组建超级大券商,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在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中,应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壮大券商实力,组建大券商,使其成为中国证券业的旗舰。同时,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实力,券商还必须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在保持强大规模的基础上,注重提高信誉等级,开展金融工具创新,提供特色、优质服务等。
[关键词]工薪阶层;证券投资;投资策略
工薪阶层是以较为固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写作论文随着收入的增加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作为社会经济群体中最大一部分的工薪阶层有了投资证券的经济条件和现实需求。因此,基于各类证券品种的特点和证券投资的风险分析,研究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具体策略问题,对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和工薪阶层资产的增值都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经济条件
(一)工薪阶层的收入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薪阶层的收入逐年增加。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8%,工薪阶层缴纳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所得税总额的65%。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工薪收入在7.44万元以上的共有74.95万人,占到工薪项目纳税人数的10.5%。“工薪阶层都是低收入者”的观念已日益被淡化。收支相抵后盈余的增加使工薪阶层的抗风险能力同步增强,具备了进行证券投资的经济条件。
(二)工薪阶层的理财现状
2005年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高达28.72万亿元,增速为18.95%,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9.9%的增速,其中城乡居民的储蓄余额也剧增到14.11万亿元。高储蓄的现状直观反映了当前工薪阶层仍以储蓄为理财的主要方式,但是储蓄的低利率使之无法为工薪阶层带来较高的收益。大量调查表明,工薪阶层已经不满足于单一储蓄的理财现状。然而,工薪阶层的特点使其无力进行大额的房产或实业投资,对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不熟悉、投资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也将他们挡在证券投资的大门之外。
二、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主要产品
工薪阶层收入有限,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小,因此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获取一定的收益。写作毕业论文目前,我国适宜于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工具主要有:债券、股票、基金。
(一)债券
债券是经济主体为筹集资金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债券(又称国债)、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在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上,公司债券的数量很少,金融债券多一些,最多的是国债。金融债券和国债的信用度都非常高,而金融债券主要是由机构投资者买进,因此适合于工薪阶层购买的主要是国债。国债是由国家发行偿付,因此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最安全的投资工具,但是收益也是各种债券中最低的。国债的发行价格和利息支付方式比较复杂,但是国债的利率也是根据银行利率制定的,其收益率一般都要比同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稍高,并且国债的利息收入是免税的。因此国债作为个人投资的渠道,要优于定期存款。对于收入较低、抗风险能力差的工薪阶层,债券的收益比较稳定,变现能力也比较强,风险不高,是一种适合工薪阶层投资与储蓄双重目的很好的理财工具。
(二)股票
1990年l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开业,中国开始出现股票投资,股票投资者获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价格差;二是红利。在现阶段中国股市,个人投资的获利渠道主要是类似赌博的利用价格差投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决定股票价格的最根本因素是市盈率,但是经常炒股的人都知道,价格和涨幅最高的股票往往和市盈率没什么关系。现阶段的中国股市还不规范,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由于多种因素使之投资股票存在许多劣势。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可用于研究股市的时间很少,因此,股票投资风险较大,很难把握。虽然股票投资是个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但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投资股票必须谨慎,适合于有相当的闲置资金、风险承受能力较强者。不过参与股票投资,切忌不可将绝大部分资金投资股票。
(三)基金
基金产品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三种。
股票型基金是最主要的基金产品类型,以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作为主要投资对象,其股票投资比例不低于基金总规模的40%。股票型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将大众投资者的小额资金集中起来,写作硕士论文投资于不同的股票组合。这种以追求资本利得和长期资本增值为投资目标的特点决定其受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股票型基金在所有基金类型中风险最大,同时收益率最高,适合那些追求较高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工薪阶层投资者。经常炒股的工薪阶层可以考虑将部分资金投向股票型基金。
债券型基金是一种以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债券基金基本上属于收益型投资基金,一般会定期派息,具有低风险且收益稳定的特点,适合于想获得稳定收入的投资者。保本型基金是一种半开放式的基金产品,在存续期内一般不接受投资者的申购。管理该类型基金的基金公司通过担保和稳健的投资风格,在一定的投资期间内为投资者提供本金安全的保证,同时通过其他的一些高收益金融工具的投资,为投资者提供额外回报。在市场波动较大或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之下,保本型基金为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同时又期望获取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回报的中长期投资者,提供了一种低风险同时又具有升值潜力的投资工具。由于保本基金的结构和运作原理的关系,保本基金在股票市场牛市中难以跑赢大市,但它却是熊市中的理想避险品种,适合于喜爱投资凭证式国债之类产品的投资者。
三、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与原则
(一)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
作为工薪阶层,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薪金,且薪金增长幅度较低。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投资才是明智的。投资有风险,个人理财的各个渠道也具有风险,写作医学论文只是风险的特点与各种投资工具的类型有关。作为工薪阶层,投资于证券市场,必须首先了解各种风险的存在。虽然各种投资品种的风险不同,但是各种投资工具具有一些共性的风险特征,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经济环境风险。
1.市场风险。任何市场中都存在风险,只是各种市场的风险特点不同。以股票市场为例,在1997年的香港金融危机中,如果没有国际炒家的投机活动,香港股市也不会有那么史无前例的波动。虽然香港最终战胜了国际炒家,但毕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001年以来中国股市的低迷使无数股民损失惨重。
2.利率风险。利率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许多投资工具利率制定的依据,例如债券、股票、基金等。在利率较低时,债券、定期存款的利息也很低;当利率上浮后,原来那些固定利率的投资工具的利率可能低于现实利率,导致相当的损失。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指资产的变现能力。债券、定期存款的变现能力很强,利息损失很小;股票的变现比较随机,股价的波动比较频繁,变现的损失也不确定,但一般变现的损失比较大;至于其他的理财工具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变现损失。
4.经济环境风险。经济景气的时候,投资的收益高涨,股票、基金、部分期货,甚至贵重金属都会升值,但是债券就要贬值。
(二)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原则
1.保障生活需要原则。日常生活需要支出的,如家里有小孩要准备上学费用,可以预留现金以备一段时期的生活支出,如果五年后有固定的支出,可以做五年期的长期投资,例如债券、基金等。理财的收入归根结底还要用于生活支出。
2.量力而行原则。工薪阶层投资要保证资产安全,须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适宜的投资品种。对于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如果其家庭现时收入和长期收入预期很高,而且还有相当的一笔闲钱,那么可以考虑做投机性强风险大的项目。但对于一个普通员工来说,其家庭现时收入和长期收入都比较稳定,没有多少闲钱,节余的钱主要用于后段的子女教育和养老医疗,那么这个人就只能谋求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投资项目。
3.合理规划原则。每个人的收入是长期的,收入也是长期的。确定一段时期的财务目标可以使个人能够积累资金,满足将来的资金需求。
四、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策略
(一)抓住时机。低价买进策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在工薪阶层证券投资中尤为重要。写作职称论文每一个时机的到来,都包含在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发展趋势、收入水平的升降、消费心理的变化等信息之中。因此,时机的把握需要投资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并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以及高度的投资敏感性。如果时机把握不准,就会给投资人带来很大的损失。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何时买进是关键的投资策略。就购进时机而言,不外乎于证券行市景气时进场或于证券行市低迷时进场两种情况。在证券行市景气期,此时是短线投资的良机。投资人若想抢短钱、赚差价,便可值此即时进场。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投资报酬率较高,但风险也较大,原因是上述景气指标反应到证券市场需有一段时间,况且投资人个个都会依此原则性的做法去操作,人人看涨,需求增加,可能最终落个“买高卖高”的结局。证券市场低迷时,人们深受“便宜没好货”价值观念的影响,常有“追涨不追跌”的投资习惯。其实,证券行市景气循环受周期影响,有繁荣一定有低迷,却可能是最好的时机,关键在于证券市场景气低迷时是否大胆进入,以逆向操作的方法运用时势。
(二)分散投资。一“石”多“鸟”策略
投资与投机最大的不同在于“戒贪”。它要求投资者把资金分散在股票、债券、基金或存于银行等多种投资渠道。对于同类型的投资品种,也要采取分期限、分产品等适当分散的策略。根据不同的变现情况,注重长短期品种的结合,在收益率有所保证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投资的流动性,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变现能力。这可借鉴传统的投资“三分法”,虽然其收益不可能大,但可以减少风险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
(三)深入研究。领先一步策略
个人投资想盈多亏少,就必须在审时度势、捕捉商机上高人一筹。很多人风潮一起就很快跟随追涨,当然可能赚上一笔。但想大赚一笔,就必须主动先人一步寻找信息,挖掘商机,并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才有可能使自己在投资市场的搏杀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高低组合。成本平均策略
工薪阶层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有价证券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如果在证券投资中投入了未来有既定用途的资金,则更应倾向于风险较小证券的投资,如国库券等。
(五)按需而变,时间分散化策略
根据投资有价证券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提高的原理,建议工薪阶层在年轻时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时,由于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强,可以考虑进攻型的理财策略,比如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股票的投资比重逐步减少,主要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并加重债券投资的比重;到老年阶段,应该以投资收益有底线保证的国债为主,尽量少选风险大的激进型证券,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
(六)委托理财。借“鸡”生“蛋策略
如果有比较可靠的富有投资经验的合资伙伴,也可以尝试将资金托付于其进行投资。现在全世界投资渠道、投资工具越来越多样化,多种信息收集做到准确、及时、全面将更加困难,收集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个人投资在市场上很难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委托他人进行投资,或购买受益凭证,或给建共同基金,也是投资成功的一种策略。
(七)理性审视。风险转移策略
对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不宜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可向负责该项目的富有实力的投资方进行投资,让出部分收益,转移投资风险。写作工作总结如通过申购投资基金的办法,可将部分投资风险转移出去。
[参考文献]
[1]吴晓灵.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周正庆.中国股票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王佳林,等.浅析个人理财[J].商业研究,2004,(7).
[4]王家琪,等.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2).
[5]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o2)[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中国金融年鉴缟辑部.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3)[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关键字: 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推广
一、我国MBS试点方案简介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简称MBS,是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的住房抵押贷款,转化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的过程。标准的住房押贷款证券化运作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首先,由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充当原始权益人,以“真实出售”方式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债权合法转让给特殊目的机构。其次,特殊目的机构将其组成抵押贷款组,经标准化处理、信用评级及担保公司担保升级后,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获得证券发行收入,并向原始权益人支付资产购买价款和向相关中介机构支付服务费用。第三,在证券发行后,特殊目的机构需要聘请专门的服务商来对已经证券化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及其现金流进行管理。
2005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中国建设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单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建行作为发起人委托中信信托发行不超过31亿元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建设银行从上海市、江苏省和福建省三家一级分行中筛选出了15000余笔、金额总计约30亿元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组成资产池,委托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发行,这是国内首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债权证券化产品。该信托的第一次利息将在2006年1月26日予以支付,信托的法定最终到期日为2037年11月26日。建行本身将购买其中9050万元的次级资产支持证券,其余的29.26亿元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将按照不同信用评级分为A、B、C三级。在29.26亿元的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中,A级为26.69亿元,B级为2.03亿元,C级为5279万元。MBS将和按揭贷款一样,采取每月付息还本,并采用浮动利率。
MBS的实质是为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一种融资制度安排。此次建行首发MBS的证券发行从发起人到承销商都是以银行系统为主体的,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此次MBS首发的模式还不够完善,中国推广MBS的基础还十分脆弱。
二、进一步推广MBS的障碍
1.法律与制度上的障碍
MBS在我国尚属试验阶段,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是推广这一产品的主要障碍。首先,作为建行试点方案中的信贷资产能否作为信托财产存在法律缺失。我国《信托法》虽然没有对信托财产的种类和范围作出具体的要求,但根据信托立法的本意,信托财产应具有现存性和积极财产性的特征,而将来可能取得的财产不能作为信托财产。同时,作为信托标的财产应当是积极财产,而包含债务的财产,不能作为信托财产,所以债权作为信托财产似乎不符合信托财产的要求。其次,建行的试点方案中由信托公司发行受益证券存在法律缺失。我国信托法对信托公司的定位是信托法律关系中的受托人角色,信托公司只能根据信托法的规定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信托公司若要将信贷贷款债权改造为无形的资产支持证券形式并以公开发行证券的方式处分,涉及合同法、证券法等许多相关的法律内容。因此至少到目前为止由信托公司发行证券缺少法律操作依据。
2.原始权益人缺乏推广紧迫感
2005年底,我国四大国有银行总资产占全行业的55%,吸收的各类存款占全行业存款57%,因此通过MBS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的紧迫性尚未充分显现出来。根据国际惯例。只有当个人住房贷款的比重达到18%~20%时,商业银行的整体流动性才会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当前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的规模离这一标准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中国商业银行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流动性风险。相反由于住房抵押贷款总体上来说是一种比较优质的长期贷款,违约率极低(约为0.5%),大多数银行并不情愿将这类贷款出售来进行证券化处理。以建行的试点方案为例,为了保证试点成功,建行上海分行从600多亿个贷资产中海选了16亿符合条件的优质资产进入资产池。管理MBS资产池中的贷款,仅能从总行获得贷款利息中0.75%托管费用。相比直接管理贷款来说,分行损失了大部分的经济利益。另外,每一个交易参与方都要参与MBS最终的利益分成。作为受托机构和发行人的中信信托投资公司、作为资金保管机构的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交易管理机构的汇丰银行、财务顾问渣打银行、法律顾问、评级公司、承销团都要分一杯羹[1]。因此,建行的试点方案除去支付投资者的利息、付清各参与方的费用以外,留给自己的收益已经所剩无几。因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当前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资金相对充足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虽然有必要但不是很迫切。这导致当前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热情不高,增加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推行的难度。
3.资产证券化二级市场交易冷淡
活跃的资产证券化二级市场有利于向投资者充分传递信息,这对正确发现产品内在价值、合理转移风险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二级市场交易极为冷淡。从相关国家的经验来看,资产支持证券的主要投资需求来自机构投资者,像养老基金、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等。但是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不能期望中国的机构投资者能在推动MBS中发挥多大的作用。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够参与证券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在数量上十分有限,典型的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就更加有限[2]。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能够真正用于证券投资的资金规模也很有限。这首先因为根据我国现行的金融制度,银行、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从事证券投资方面还存在诸多限制,使得这些机构投资者拥有的长期资金无法有效地进入证券市场;其次,中国现有的主要机构投资者的自身发展状况不佳、规模有限,很难成为推动MBS的主要动力。当前中国推行MBS还缺乏大量、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这是中国进一步推广该产品所面临的需求方面的障碍。
三、进一步推广MBS的建议
1.完善法律制度
按照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MBS的发起和运营都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有必要制定《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从法律制度上确保该证券化产品的进一步推广。 2005年上半年,监管方在短时间内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信贷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规定》等若干政策,但这些政策中绝大多数仅仅是用来规范国开行和建行两个证券化产品试点的,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一个相对完善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至少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严密的法律制度,如建立及完善《信托法》、《破产法》、《担保法》、《公司法》等;二是对一些与证券化的发展相冲突的现行法律规定进行修改。如证券市场的主体独资、市场准入制度等等,法律应作出补充规定或允许合理规避;三是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条例。如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许可制度和审批程序、资产证券发行人发行条件、信用增级制度和信用保障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市场交易制度、税收制度、财务会计制度与监管制度等[3]。
2. 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住房抵押贷款市场。
要推动中国的MBS,必须满足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市场上存在数量可观的住房抵押贷款存量。一个成熟的、规范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是开展MBS的重要前提。在资产证券化的技术操作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贷款存量规模作保证,就很难在有限规模的资产池中组合出相似期限、利率,违约率及提前清偿率的抵押贷款组群,更谈不上有效地对资产池中的抵押贷款进行信用增级的标准化处理。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现状是,到目前为止由于各地方、各银行之间的情况不同,在实施住房抵押贷款的具体操作中并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的住房抵押贷款体系。而贷款条件高相似度,是对资产池中的抵押贷款进行标准化处理、实现信用增级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进一步开展MBS当务之急是激发个人住房消费,壮大抵押贷款规模;同时,以需求为导向,细分市场,设计抵押贷款组合,实现金融机构在住房抵押贷款合同、贷款程序等方面提供标准化服务,拓宽住房抵押贷款组合的数量和种类。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住房抵押贷款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商业银行会面临较大的资本金缺口,在发放贷款时就会心有余力不足,而随着四大国有商业的纷纷上市,通过证券化来剥离资本准备金较高的资产可以提高银行资本回报率,银行对MBS的需求将更为强烈,从而一改银行从主观上不热衷推广MBS的现状。
3. 建立统一的资产证券化流通市场
目前在我国建立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场外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公司债券市场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可以大胆借鉴这一市场形式来进行交易与流通。目前场台交易已经占据了美国债券市场的主导地位,其具体形式不是常设的市场而是一个债券投资者的联络网,该市场开通电子报价系统,市场的参与者除投资人外主要由做市商组成。做市商是具备足够资金的货币经纪人,它将担负起为债券卖买寻找下家并维持成交公平的责任。我国目前银行间市场的债券做市商制度已运行多年,询价交易的成交方式也已被广大机构投资者所接受。借鉴银行间市场做市商制度的成功经验,把目前分布在多个市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集中起来交易具备可行性,并且这也为将来建立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奠定基础。在建立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拓宽进场交易的机构投资者的队伍,让证券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更广泛的机构投资者获得进场交易的资格,我们相信,我国的MBS由试点走向全面推广必将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
[1]荆宝洁.建设银行放贷证券化:光环与现实的差距[N].中国房地产报,2006.2.13.
(一)工薪阶层的收入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薪阶层的收入逐年增加。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8%,工薪阶层缴纳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所得税总额的65%。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工薪收入在7.44万元以上的共有74.95万人,占到工薪项目纳税人数的10.5%。“工薪阶层都是低收入者”的观念已日益被淡化。收支相抵后盈余的增加使工薪阶层的抗风险能力同步增强,具备了进行证券投资的经济条件。
(二)工薪阶层的理财现状
2005年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高达28.72万亿元,增速为18.95%,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9.9%的增速,其中城乡居民的储蓄余额也剧增到14.11万亿元。高储蓄的现状直观反映了当前工薪阶层仍以储蓄为理财的主要方式,但是储蓄的低利率使之无法为工薪阶层带来较高的收益。大量调查表明,工薪阶层已经不满足于单一储蓄的理财现状。然而,工薪阶层的特点使其无力进行大额的房产或实业投资,对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不熟悉、投资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也将他们挡在证券投资的大门之外。
二、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主要产品
工薪阶层收入有限,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小,因此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获取一定的收益。毕业论文目前,我国适宜于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工具主要有:债券、股票、基金。
(一)债券
债券是经济主体为筹集资金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债券(又称国债)、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在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上,公司债券的数量很少,金融债券多一些,最多的是国债。金融债券和国债的信用度都非常高,而金融债券主要是由机构投资者买进,因此适合于工薪阶层购买的主要是国债。国债是由国家发行偿付,因此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最安全的投资工具,但是收益也是各种债券中最低的。国债的发行价格和利息支付方式比较复杂,但是国债的利率也是根据银行利率制定的,其收益率一般都要比同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稍高,并且国债的利息收入是免税的。因此国债作为个人投资的渠道,要优于定期存款。对于收入较低、抗风险能力差的工薪阶层,债券的收益比较稳定,变现能力也比较强,风险不高,是一种适合工薪阶层投资与储蓄双重目的很好的理财工具。
(二)股票
1990年l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开业,中国开始出现股票投资,股票投资者获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价格差;二是红利。在现阶段中国股市,个人投资的获利渠道主要是类似赌博的利用价格差投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决定股票价格的最根本因素是市盈率,但是经常炒股的人都知道,价格和涨幅最高的股票往往和市盈率没什么关系。现阶段的中国股市还不规范,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由于多种因素使之投资股票存在许多劣势。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可用于研究股市的时间很少,因此,股票投资风险较大,很难把握。虽然股票投资是个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但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投资股票必须谨慎,适合于有相当的闲置资金、风险承受能力较强者。不过参与股票投资,切忌不可将绝大部分资金投资股票。
(三)基金
基金产品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三种。
股票型基金是最主要的基金产品类型,以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作为主要投资对象,其股票投资比例不低于基金总规模的40%。股票型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将大众投资者的小额资金集中起来,硕士论文投资于不同的股票组合。这种以追求资本利得和长期资本增值为投资目标的特点决定其受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股票型基金在所有基金类型中风险最大,同时收益率最高,适合那些追求较高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工薪阶层投资者。经常炒股的工薪阶层可以考虑将部分资金投向股票型基金。
债券型基金是一种以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债券基金基本上属于收益型投资基金,一般会定期派息,具有低风险且收益稳定的特点,适合于想获得稳定收入的投资者。保本型基金是一种半开放式的基金产品,在存续期内一般不接受投资者的申购。管理该类型基金的基金公司通过担保和稳健的投资风格,在一定的投资期间内为投资者提供本金安全的保证,同时通过其他的一些高收益金融工具的投资,为投资者提供额外回报。在市场波动较大或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之下,保本型基金为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同时又期望获取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回报的中长期投资者,提供了一种低风险同时又具有升值潜力的投资工具。由于保本基金的结构和运作原理的关系,保本基金在股票市场牛市中难以跑赢大市,但它却是熊市中的理想避险品种,适合于喜爱投资凭证式国债之类产品的投资者。
三、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与原则
(一)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
作为工薪阶层,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薪金,且薪金增长幅度较低。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投资才是明智的。投资有风险,个人理财的各个渠道也具有风险,医学论文只是风险的特点与各种投资工具的类型有关。作为工薪阶层,投资于证券市场,必须首先了解各种风险的存在。虽然各种投资品种的风险不同,但是各种投资工具具有一些共性的风险特征,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经济环境风险。
1.市场风险。任何市场中都存在风险,只是各种市场的风险特点不同。
2.利率风险。利率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许多投资工具利率制定的依据,例如债券、股票、基金等。在利率较低时,债券、定期存款的利息也很低;当利率上浮后,原来那些固定利率的投资工具的利率可能低于现实利率,导致相当的损失。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指资产的变现能力。债券、定期存款的变现能力很强,利息损失很小;股票的变现比较随机,股价的波动比较频繁,变现的损失也不确定,但一般变现的损失比较大;至于其他的理财工具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变现损失。4.经济环境风险。经济景气的时候,投资的收益高涨,股票、基金、部分期货,甚至贵重金属都会升值,但是债券就要贬值。
(二)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原则
1.保障生活需要原则。日常生活需要支出的,如家里有小孩要准备上学费用,可以预留现金以备一段时期的生活支出,如果五年后有固定的支出,可以做五年期的长期投资,例如债券、基金等。理财的收入归根结底还要用于生活支出。
2.量力而行原则。工薪阶层投资要保证资产安全,须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适宜的投资品种。对于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如果其家庭现时收入和长期收入预期很高,而且还有相当的一笔闲钱,那么可以考虑做投机性强风险大的项目。但对于一个普通员工来说,其家庭现时收入和长期收入都比较稳定,没有多少闲钱,节余的钱主要用于后段的子女教育和养老医疗,那么这个人就只能谋求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投资项目。
3.合理规划原则。每个人的收入是长期的,收入也是长期的。确定一段时期的财务目标可以使个人能够积累资金,满足将来的资金需求。
四、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策略
(一)抓住时机。低价买进策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在工薪阶层证券投资中尤为重要。职称论文每一个时机的到来,都包含在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发展趋势、收入水平的升降、消费心理的变化等信息之中。因此,时机的把握需要投资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并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以及高度的投资敏感性。如果时机把握不准,就会给投资人带来很大的损失。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何时买进是关键的投资策略。就购进时机而言,不外乎于证券行市景气时进场或于证券行市低迷时进场两种情况。在证券行市景气期,此时是短线投资的良机。投资人若想抢短钱、赚差价,便可值此即时进场。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投资报酬率较高,但风险也较大,原因是上述景气指标反应到证券市场需有一段时间,况且投资人个个都会依此原则性的做法去操作,人人看涨,需求增加,可能最终落个“买高卖高”的结局。证券市场低迷时,人们深受“便宜没好货”价值观念的影响,常有“追涨不追跌”的投资习惯。其实,证券行市景气循环受周期影响,有繁荣一定有低迷,却可能是最好的时机,关键在于证券市场景气低迷时是否大胆进入,以逆向操作的方法运用时势。
(二)分散投资。一“石”多“鸟”策略
投资与投机最大的不同在于“戒贪”。它要求投资者把资金分散在股票、债券、基金或存于银行等多种投资渠道。对于同类型的投资品种,也要采取分期限、分产品等适当分散的策略。根据不同的变现情况,注重长短期品种的结合,在收益率有所保证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投资的流动性,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变现能力。这可借鉴传统的投资“三分法”,虽然其收益不可能大,但可以减少风险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
(三)高低组合。成本平均策略
工薪阶层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有价证券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如果在证券投资中投入了未来有既定用途的资金,则更应倾向于风险较小证券的投资,如国库券等。
(四)按需而变,时间分散化策略
根据投资有价证券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提高的原理,建议工薪阶层在年轻时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时,由于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强,可以考虑进攻型的理财策略,比如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股票的投资比重逐步减少,主要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并加重债券投资的比重;到老年阶段,应该以投资收益有底线保证的国债为主,尽量少选风险大的激进型证券,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
(五)委托理财。借“鸡”生“蛋策略
如果有比较可靠的富有投资经验的合资伙伴,也可以尝试将资金托付于其进行投资。现在全世界投资渠道、投资工具越来越多样化,多种信息收集做到准确、及时、全面将更加困难,收集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个人投资在市场上很难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委托他人进行投资,或购买受益凭证,或给建共同基金,也是投资成功的一种策略。
(六)理性审视。风险转移策略
对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不宜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可向负责该项目的富有实力的投资方进行投资,让出部分收益,转移投资风险。工作总结如通过申购投资基金的办法,可将部分投资风险转移出去。
(七)深入研究。领先一步策略
个人投资想盈多亏少,就必须在审时度势、捕捉商机上高人一筹。很多人风潮一起就很快跟随追涨,当然可能赚上一笔。但想大赚一笔,就必须主动先人一步寻找信息,挖掘商机,并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才有可能使自己在投资市场的搏杀中处于主动地位。
[参考文献]
[1]吴晓灵.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周正庆.中国股票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王佳林,等.浅析个人理财[J].商业研究,2004,(7).
[4]王家琪,等.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2).
[5]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o2)[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中国金融年鉴缟辑部.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3)[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7]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o04)[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一、金融工具准则的国际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中规范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主要是IAS39。除基本金融工具外,IAS39还涵盖了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会计,因而内容高度概括精炼。自1998年以来,除在金融工具类别的名称和范围上有些微小的调整外,IAS39的基本内容没有大的变动。美国会计准则中有两个准则主要针对金融工具的分类确认问题,它们分别是于1975年的“美国会计准则第12号——特定可市场交易证券的会计”(FAS12)和1993年的“美国会计准则第115号——特定债务和权益证券投资的会计”(FAS115)。
(一)美国金融会计准则的演进
FAS12是为应对1973-1975年证券价格大幅波动而出台的。其主要内容是:将可市场交易权益证券划分为流动类和非流动类,要求其账面金额在资产负债表日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调整,流动类证券市价低于成本的调减金额记入收益,非流动类证券的调减金额记入权益;当证券分类发生变化时,按变化当日的成本与市价孰低重新确定账面金额,并将调整额记入收益。
FAS12后,债务和权益证券投资会计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不同行业的债券投资会计处理不统一;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导致只确认投资减值而不确认升值;摊余成本法为利用“利得交易”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等等。
1993年,FASB了完全取代FAS12的FAS115“特定债务和权益证券投资的会计”,取消了按流动性划分投资的方法,将所有债券投资和可确定公允价值的权益证券投资按企业持有意图分为持有至到期证券、交易性证券和可供出售证券3类;取消了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并对不同类证券的后续计量、未实现持有利得和损失及减值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另外,对改变证券分类时未实现持有利得和损失也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三类证券在会计处理上的主要差异如下表1、表2所示:
(二)IAS39与FAS115的主要区别
IAS39与FAS115对于持有至到期类、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基本相同。两个准则的主要区别为:
1.金融资产的范围不同
FASB在制定FAS115时,出于对未证券化贷款等应收款项公允价值评估困难的考虑,未将贷款及应收款包括在内,但包括了抵押贷款证券化之后有抵押的证券。而IAS39将贷款和应收款项作为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列的一类金融资产。另外,IASB在2004年对IAS39的修订中,将原来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类别改为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进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该类除包含原交易性金融工具外,还增加了在初始确认时被企业指定为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进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进一步扩大了企业主观意图在分类中的作用。
2.IAS39对金融负债进行了分类
FAS115只对特定证券投资进行了分类,未涉及对金融负债的分类。考虑到识别金融负债及对其公允价值计量存在困难,FASB未对此做出要求。IAS39则对金融负债进行了分类,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的变化进入损益。
3.改变分类时处理不同
FAS115允许交易类证券与持有至到期证券、可供出售证券相互转化。而IAS39规定,一项金融工具一旦持有或发行后,不得转入或转出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化进入损益的金融工具类别。
二、准则变化的原因分析
会计准则变化的原因在于其可以改善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FAS12的出台,统一了各企业对权益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FAS115则统一了不同行业对证券投资持有利得和损失的处理。这些都提高了会计处理的一致性,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FAS115取消了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这一方面消除了只确认证券价值下跌损失、不确认证券价值上升收益所造成的会计处理不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在考虑了利率、风险因素后对未来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有利于投资者评估交易性和可供出售类证券投资对企业收益和权益的影响,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三)减少收益和权益的非代表性波动(unrepre-sentativevolatility)
FASB和IASB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处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减少收益和权益的非代表性波动。比如,对于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其在存续期间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最终将在到期日实现。因而,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会引起存续期间收益或权益的非代表性波动。因此,IAS39和FAS115都要求对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按摊余成本计量。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FASB和IASB认为企业持有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因此其公允价值的变化应在收益中确认,以及时反映企业投资的收益状况。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对应的金融负债难以用公允价值计量,为避免会计处理的不平衡及收益的非代表性波动,因而要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化在权益中确认。从而,金融资产就从按流动性分类转为按企业持有意图分类。
在减少收益波动方面,IAS39比FAS115更进了一步,即允许交易性金融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化进入损益。这是因为金融机构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头寸进行配对管理,因而二者采用相同的计量属性有利于减少收益波动,真实反映资产负债管理的结果。
(四)限制利润操纵空间
FASB和IASB在金融工具改变分类时,对未实现持有利得和损失处理都有严格规定,其目的是为了限制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比如,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到期前出售超过一定比例的,其余部分也要转为可供出售类,其目的是使该类投资中的升值部分和贬值部分得到相同的处理,防止只确认升值部分,不确认贬值部分。
但现有准则在限制企业“利得交易”方面还不尽人意。企业仍可通过在可供出售类中选择出售升值的证券,以达到在收益中确认持有利得,但不确认贬值证券持有损失的目的。
>综上所述,尽管存在分类的主观性和对“利得交易”制约不力等缺陷,按企业持有意图对金融工具分类并采取不同的确认计量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财务报告。
三、《暂行规定》对拟上市银行的影响
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中行和建行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工行也已实现股份公司挂牌。下一步,三家银行将面对更具挑战性的上市工作,此次《暂行规定》的出台将对其产生较大影响:
(一)促进会计目标的转变
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时代,国家是银行单一的所有者,银行的所有权结构长期保持稳定状态。这种所有权结构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机制决定了国有银行“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即银行会计的目标是向国家报告银行管理者受托管理银行资产的结果。在这种会计目标下,会计信息质量偏重可靠性而对相关性重视不足,反映在确认和计量上表现为资产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确认未实现损失而不确认利得等稳健性做法。
股改上市后,银行管理者将面对数量众多且不断变化的所有者,而银行的财务表现将是所有者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公允价值的引入加速了金融工具投资对收益和权益的影响,进而影响到银行的股票价格及证券市场表现。因此,银行会计目标必须转变为“决策有用观”,注重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二)有利于资产负债管理的深化
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不断加大,为平衡资产头寸,主动负债将成为常见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而按照传统的会计处理,金融负债按历史成本、金融资产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进行后续计量,导致原本为平衡资产负债头寸而进行的投资或负债反而扭曲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暂行规定》要求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部分计入损益的规定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有利于真实反映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结果。
但是,《暂行规定》也提高了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由于持有至到期类投资不能轻易变动,客观上要求资产负债管理更加科学准确,以避免对持有至到期类投资进行不必要的重新分类,减少收益和权益的波动。
(三)对银行财务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暂行规定》的确认计量要求,在不改变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数量的前提下,仅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取不同的归类方式,就可以产生不同的收益和权益变化结果。另外,大量国外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机构普遍存在通过金融工具“利得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尽管这些问题是会计准则不尽完善所造成的,但确实是准则制定者、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证券市场投资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这给银行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加强银行的经营管理,更要注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市场表现。
(四)实现与国际接轨
《暂行规定》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较高程度的趋同。相关银行无论未来在欧洲或美国上市,实施该规定都有利于金融工具会计提前与国际接轨,减少财务报告的调整工作。
【参考文献】
1.FAS12“AccountingforCertainMarketableSecurities”,FASB,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