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检验方法范文

医学检验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检验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检验方法

第1篇:医学检验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化学发光法(CLIA)三种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方法的精密度和检测灵敏度。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经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阳性患者的HBsAg水平,分析三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和和精密度。结果:化学发光法测定灵敏度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测定灵敏度高,三种方法用于低浓度HBsAg检测时,化学发光法的阳性检出率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均高,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学发光法法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对HBsAg阳性检出率高的特点,其优势尤其在检测低浓度HBsAg时体现更充分,值得临床作为低浓度HBsAg检测时推广应用。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化学发光法(CLIA)

临床上常用乙肝血清标志物作为诊断乙肝病毒感染与否的诊断标准,本资料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TRFIA)、 (CLIA)三种方法对经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检测的阳性患者的HBsAg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三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和精密度。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临床样本先经乙肝病毒 DNA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检测呈阳性,然后采用电化学光反应检测方法遴选下列模式: 1~50HBsAg COI临床样本30例, 小于1HBsAg COI的临床样本3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患者年龄从18岁至55岁不等。

1.2检验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按照Elecsys201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和配套试、酶标仪等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及检验科相关准操作程序进行样品检测。

1.2.1 灵敏度实验:取国家临检中心提供的临界值血清稀释成不同的浓度,采用用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及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分别重复测定5次,统计测定结果,统计测定结果。

1.2.23种方法重复性取1.2.1步骤稀释的HBsAg COI处于1~50的临床样本30例,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及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分别重复测定5次,统计测定结果,统计测定结果。

1.2.3 临床样本的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及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分别测定60例患者的HBsAg水平并与电化学光反应检测的结果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收集的检测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 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且P

2结果

2.1 三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CLIA法灵敏度较ELISA法和TRFIA高。

2.2ECLIA法、ELISA法及胶体金法测定HBsAg各模式的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CLIA法较ELISA法及TRFIA法对于低浓度的HBsAg检出率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有资料显示[1],全球目前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近3亿,我国乙型肝炎携带者为0.93亿,是世界上几个乙肝高发国之一。乙肝血清标志物作为临床诊断乙肝患者的诊断标准,其检测方法一直以来受到临床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其从最早的免疫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发展到现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化学发光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及更高层次的免疫PCR检测方法[2]。期间淘汰了一些灵敏度和精密度均较差的检验方法,目前,临床较常使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化学发光法三种方法[3]。乙肝病毒患者的早期诊断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很大,早期患者的HBsAg一般较低,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对低浓度的HBsAg进行检测,对早期乙肝患者的发现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4]。本组研究资料显示,化学发光法测定灵敏度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测定灵敏度高,采用CLIA法、ELISA法及TRFIA法对低浓度HBsAg COI样本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当HBsAg COI为1-50的时候,ELISA法及TRFIA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和33.33%,也就是说两者的漏检率分别达到了50%和66.67%,因此,为了尽可能保证医疗安全,临床检测患者和血库血样时应尽可能采用CLIA法,以保证低浓度HBsAg的检出率[5]。

参考文献

[1] 王鹏,张文艳.免疫电化学发光[J].分析化学,1998,26(7):898-903.

[2] 郑怀竞,韩松.临床检验ELISA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2003.64.

[3] 陈佑明,黄敬,熊符,等.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和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HBsAg的对比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6, 13(1): 50-51.

[4] 廖慧芳.乙型肝炎病毒三种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6(2): 56-57.

[5] 魏来,陶其敏.努力规范肝脏疾病的免疫学诊断[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2):69.

第2篇:医学检验方法范文

1、PBL教学法在检验医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在检验医学临床实习中采用PBL教学法,主要指以病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通过学生到书本中、实习过程中自主寻找答案,强化对理论知识和临床检验工作的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其具体操作为:①带教老师根据学习目的、学习要点拟定出本专业主要学习问题,给出合适的案例,要求学生为讨论作充分的准备;②安排学生自学,寻求答案;③学生集中讨论,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④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或遇到的难题给予引导、指正,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分析后把预先准备好的一些检验结果再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再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并从理论上解释疾病的实验诊断与临床症状的联系,以及就如何应用手中的检验结果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出建议;⑤采用出科考试这一教学评估手段,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掌握的程度。

2、PBL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2.1师资力量培训与带教老师筛选

首先需要带教教师进行PBL的理论知识学习。必须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新教学方式的训练。并对教学内容充分准备,在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免疫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基础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等亚专业中合理筛选出典型案例后,结合最新研究进展,根据检验医学学科特点和授课特点加以整理和编辑,才能实际应用。在PBL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不仅要求教师扎实的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更要求教师对知识有灵活应用的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讨论热情的能力以及令学生有序发言、动静结合的组织能力。由此可见,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而我们遴选出临床经验丰富、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且具有副高职称的人员作为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带教老师。

2.2带教老师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引导、点评

PBL教学是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教师在实习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既要保证学生学到知识,又要掌握实验技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假设、演绎、推理,继而自己提出问题、自行解决,能从多种资源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并在适当的时候指出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存在的疑点,引导学生将问题细化,深入地思索,鼓励学生能够彻底了解有关概念和理论。切记不可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而应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答辩、争论,带教老师只需在适当时候加以启发、指点或点评。

2.3学生在实习教学过程中主动性发挥

PBL教学除要求带教老师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之外,学生需要充足的时间查询资料、发现问题、自我总结、小组讨论、思维激荡,才能逐渐形成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针对这一情况适当调整实习时间安排,使之更好地与PBL教学相适应。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应将学生摆在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讨论时尊重并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对于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准备也不充分,没有认真参与到讨论之中,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准备的情况,带教老师更需要重视这部分学生,主动向他们提问,培养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参与到讨论中来。

第3篇:医学检验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简便;验算;方法

什么是“去九法”呢?下面和大家一起研究探讨这个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去九法”的验算方法,有4种情况不能验算出来。(1)得数中丢0或多0的错误验算不出来。如,105、150写成15或者15写成150、105的。(2)数字左右颠倒的错误验算不出来。如,43写成34或164写成146的。(3)小数点位置点错验算不出来。如,3.78写成37.8或0.378的。(4)数字错在9的倍数上验算不出来。如36写成45,或者27写成36,验算不出来。尽管“去九法”验算方法有些不足之处,但是,能用很短的时间去求证一道题的对错,验算一下还是值得的。

“去九法”的理论根据是“同余”。例如加法,把两个数加的和利用9除的余数,必然相等。乘法也是一样,把两个因数分别用9除的余数相乘的积,和两个因数的积,除以9的余数必然相等,所以叫做“同余”。又因减除是加乘的逆运算,所以在验算减法时,先要分别求出差用9除的余数与减数用9除的余数,把这两个余数相加的和再用9除,余数应该等于被减数用9除的余数。除法验算则是先把商和除数分别用9除的两个余数相乘,积用9除的余数与被除数用9的余数相等。

举例说明,加法796+385=1181先把第一个加数796除以9。除以9也有简便算法,即把每个数字依次相加,凑够9就划去。796先划去一个9,然后7+6=13,13中划去一个9,余数是4(不够9即余数)可以画一个X作为符号,把一个加数的余数4写在X的左侧,再把另一个加数385去9(即除以9)的余数7,写在X的右边,两个余数相加之和11也去9,余数是2,写在X的上边,最后看这个算式的得数1181,去掉9的余数是不是2,如果是2,说明计算是正确的,如果不是2就是错误的。1+8=9,1+1=2,余数正好是2,计算正确。

用“去九法”验算,最好在竖式旁验算,得数正确了,再写在横式上。使用熟练后,单独口算就可以了,不必把余数再一一地写出来。

第4篇:医学检验方法范文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35-04

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科技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科。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已渐成体系,但仍存在一些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如何构建并完善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及其重要性

预防医学为医学研究生提供的方法学课程主要包括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其中流行病学包括现场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管理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等分支学科;统计学又包括:医学统计学,科研设计,医用综合评价方法及统计软件等内容。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医学科学(包括临床、基础、护理、口腔、法医和其他各医学专业)的重要公共课程。统计学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各个学科的数据处理中,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利用流行病学知识促进学科发展。在目前新兴的“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发展中,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也是其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形势及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研究生的需要,重新审视并强化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国内外知名高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选择国际上在医学研究生培养方面领先的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埃默里大学、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5所名校,同时抽取国内知名的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所医学院校,通过各院校研究生教育网页上公布的研究生培养和课程设置的相关文件,了解各院校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并比较它们的差异和特点。各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1.课程设置。国内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主要由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方法、统计软件应用等相关课程构成。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指定了医学统计学和(或)医学科研方法为必修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也有部分医学院校则可以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和知识基础选择若干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学习,如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外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必修课程主要为生物统计和流行病学,多数专业不指定必修的方法学课程但鼓励研究生跨专业选修预防医学课程。其课程设置有如下特点:①开设课程数量多:如耶鲁大学仅公卫学院就为医学研究生开设了41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学生可以根据研究兴趣自由选课。而中国各大学院校平均开设课程门数仅为12.5门,提示我们研究生教育课程资源比较匮乏。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层次安排不同的课程:如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每学年可在4个学期向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流行病学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分析、分子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心血管流行病学、艾滋病流行病学等42门课程,涵盖了30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根据内容难易程度分成5个水平,并赋予不同的学分。③课程内容丰富,重视前沿性和创新性:美国研究生教学的内容非常强调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如埃默里大学开设的现代非参数回归方法、公共卫生数据的空间分析、贝叶斯方法等前沿性方法学课程,这在国内医学院校中还很少见。④各医学学科研究生课程选择无明显专业限制:美国大部分高校把生物统计作为公共卫生教育的基础学科,教学内容覆盖了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并与流行病学形成充分的交叉。如哈佛大学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公共学院开设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⑤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课程设置模式:美国一直走在医学课程设置模式改革的前沿,如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专业采取“双途径”培养模式,学生在第一学期完成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基础选择遗传统计和生物统计两种培养途径之一。

2.课程实施。国内各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设置内容基本相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院校开设的课程虽达到一定数量,但是列入非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课程非常少,平均仅5门课程。大多数研究生对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开设情况不了解,仅从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选课,导致开设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较少被非预防医学研究生所选修。在探索符合研究生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法上,我国研究生教育者们也开始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知识体系的条理清楚、系统性强,学生容易掌握,但是忽视了对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很难在课堂上培养和激发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国外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形式有两种,一种由教师主讲,学生看文献、做实验,每周或每两周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另一种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加以指导。美国医学院校多采用小组讨论、专题报告、PBL教学等授课方法,并且非常重视讨论课的开设,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基础课程讨论课学时占总学时的1/3。在讨论课中,学生在阅读指定的资料后进行评论,教师只做引导性的发言和提问,并在讨论中对学生的意见发表看法,课后要求学生上交相关主题的作业或论文。此外,美国各高校还非常重视学生课堂知识的实践,如华盛顿大学的生物统计学有一半的课程在计算机实验室开课,让学生用实际的数据去验证相关统计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教材方面,国内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教学多采用统一编写的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而美国各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很少有制式教材,导师们更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创新性的专著,找出问题拿到课堂讨论。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3.课程管理。国外高校课程管理比国内严格,主要表现在:①课程信息公开化程度更大。学校提供课程资源网站,公开授课的教师名单及其讲授的课程内容、时间、整个课程计划和考核要求。近几年来,国内高校的课程信息公开有了很大进步,但信息公开的程度和范围还有很大的距离,往往仅限于开课的信息或基本教学内容。②对教学质量监控更严格。在美国,学院的教学主管部门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和所有听课学生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各学院的教学评估系统基本相似,对教师的评估分为4级,即优、良、中、不合格。不合格的教师,下学期可能会被取消授课资格。③考核方法灵活多样,考核成绩是根据到课率、课堂或课外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各方面的表现综合评定,而不会只凭期末成绩定优劣。而国内课程考核虽然也多数采用依据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确定,但是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学生存在应付考试的现象。

三、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

与国外著名高校相比,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教育还存在以下不足:①课程数量偏少,课程内容陈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内容比较缺乏。②学时数偏低,课程学期分布较集中,多设置在第一学年。由于时间限制,教师授课时很难将其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都讲深讲透。③课程设置层次性不强,部分课程深度不够,内容与本科生课程重复,如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部分课程内容存在相互简单重叠,但在某些知识领域又存在教学真空。④教授形式单一,多采用大班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术讲座、学术活动及文献阅读报告等活动开展得不足,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加强。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是应用型学科,就研究生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需要而言,最重要的是具备有关的科研思维和策略,以及从实际工作出发自行设计科研课题、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而现行的课程体系较难满足这一要求。因此,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调整课程结构和培养方案,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医学综合评价等方法学课程规定为医学研究生修满学分所必须的限定选修课。同时研究生课程必须打破统一的模式,适应当前多元化的学位类别、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为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研究生提供个性化和弹性化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同时增加跨学科课程以供选择,开阔医学研究生的视野,提高培养质量。其次,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探究和思考,使学生能更好的应用这些科研方法,培养更好的沟通能力和临床应变能力。再次,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理论与技能。让学生参与调查设计、调查实施、资料统计分析及论文撰写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SPSS、SAS等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是将医学专业和计算机紧密相连的课程,应该进行机房授课或学生自带电脑上课,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此外,应对不同专业研究生应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实践教学内容,如对临床专业学生重点培养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搜集、整理和分析临床科研资料,评价治疗效果,研究疾病的病因,探索应用新的治疗方法与技术等的能力。最后,增加前沿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积极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新的课程体系要能够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将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相结合,保持课程的先进性,重视和加强教材建设。在研究生教育中,应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如举办前沿性学术讲座、学术讨论会、学术报告会等,以增进学术交流、活跃科研思想,使研究生充分了解专业领域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难点、重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学术创新。此外,改革考核制度,注重综合能力。对于研究生学业表现的量化评价不应停留在仅靠课程考试的低层次上,而应该由课程学分、科研成就和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组成,而后者根据学生在讨论课、实践课和学术报告等的表现评分,以减少应试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要注意提高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就是强化预防医学教育,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该继续强化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教学地位,完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医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建华.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发展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154.

[2]金岳龙,袁慧,姚应水,等.LBL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2):168-170.

[3]张凯,李恬,马军,等.美国医学教育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中国病案,2011,12(8):52-53.

[4]李亚敏,陈俊国.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26-127.

[5]张国良.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浅议[J].国医论坛,2012,27(3):53.

[6]牟素华,胡启托,覃思.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中流行病学教学实践的探索[J].湖北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26(4):65-67.

[7]孙士杰.预防医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68-69.

第5篇:医学检验方法范文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探索阶段,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理念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吸收国外创业教育的先进思维与方法、国内优秀高职院校的经验,同时结合院校自身的特点,以专业培养方向为目标,构建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文章就安徽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

实践;应用型;创新创业

一、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纷纷开设工作室,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但工作室必须与实际商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紧密联系,否则,在工作室内所进行的一切模拟设计都是纸上谈兵,学生很难形成创新实验研究能力。有鉴于此,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研究被提上议事日程。

二、研究目标

安徽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培养创新的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为主,制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案,建立专业化、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创新课程体系,在素质培育、创新实践和创业实战等环节开展探索和实践。采用全真环境创新创业园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环节贯穿于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的方案与措施研究

根据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发展现状,制订本校的专业发展规划,实现传统教育向应用型人才教育的转变。采用以下几点方案与措施,结合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6年的教学改革,逐步实现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设立“名师”工程

大力开展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能力建设,建设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建立“名师”工程。为了拓宽视野、扩大交流,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先后与国外一些知名学府、艺术团体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互派学者,互办师生画展,在吸收国外院校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充分展示自身的办学特色。同时,学校还聘请了国内著名艺术院校和艺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为客座教授,来校讲学,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献计,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接受名师、名家的指导。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通过自我学习、到国内名校进修学习、校外企业挂职实践提升专业能力,强化对企业和社会的服务,营造实践教学的氛围,为培育优秀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设立企业艺术总监工作站

学校与企业合作,在艺术设计专业建立产学相结合的基地,设置企业艺术总监工作站,把企业的相关业务工作带到学校工作站,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和企业艺术总监一起带领学生进行实际业务的设计与制作工作。学校还将分阶段邀请获得科研成果的一些专家、企业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授,走进课堂,进行专题讲座。学校派出有经验的教师到设计公司实践,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校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确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企业同抓共管。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只能模拟练兵的问题。学校通过产、学、研结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利用企业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顶岗,与客户沟通,进行实际设计和制作工作,强化实训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设立全真环境创新创业园

为了配合教学改革,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目前已经在学校原食堂场地设置了大学生创意产业园,但目前整体运营并不完备。在学生创业园内,针对不同专业、年级、个性特点的学生,将沟通技巧、谈判知识、调研技术、职业礼仪等关键知识和能力植入学生创业园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使理论教学、专家指导、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活动紧密结合,将学生创业园的创业实践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学生创业园的创业实践与孵化企业有机结合,形成分层分类的多元网络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园实行公司化管理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向实用技能转化。

结语

学校通过整合教师队伍、设立“名师工程”和企业总监工作站,分批带领学生采用全真环境创新创业园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及素质拓展等环节贯穿于教学,切实提高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了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学生的数量和作品质量,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增加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同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与措施上,为安徽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提供了参考。

作者:邱德昌 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

文章系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转型模式‘全真环境创新创业园’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号:SK2015A693。

参考文献:

[1]李波.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研究——以百森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为案例.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李作战.基于品质和能力培养的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中国电力教育,2009(16).

第6篇:医学检验方法范文

关键词:医疗器械 微生物学检验 过程 方法

0 引言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伴随着国家对此的大力支持还有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快速发展着,医疗器械在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的广泛使得人们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医疗器械的卫生以及安全方面是否合格和达标?会不会对人产生负面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这也必将带动医疗方法的进步,而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新的且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医疗器械的微生物检验。

1 微生物的概念

用人的肉眼无法分别的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的结构十分简单,且活性极强,数目庞大。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一套包括显微技术以及纯培养技术和培养皿等在内的微生物学检验成为了一个独立学科。

2 采集检验样品

笔者随机对十家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进行了样品的随机抽取,并对样品进行了调查以及分析,为的是对于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产品的微生物学指标的检验现状予以较为精确的把握。

首先,以随机抽样作为样品的选取办法,尽力保证选取的样品可以代表被检验的物质。其次,在进行采样环节的时候,笔者先对这些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周围的环境等基本的情况加以了解和把握。对其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等等进行初步审视和检查。这样做也可以对这些样本的卫生状况及其质量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反映。

对样品的选取必须要依照无菌操作的程序要求,要对样品进行灭菌处理,将环境当中的微生物污染等进行避免,为了免除杀掉样品中的微生物这一隐患,包括所用的用具在内,一定不可以用酒精等等来进行处理。要使样品当中的微生物状况保持原来的样子,在检验进行之前一定不能发生变动。要对项目和分析方法还有被检验物的均匀程度等要求为参照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来确定采样的数量。为检验和复检以及留样,样品需要一式三份。

3 检验样品管理程序

迄今为止,判定某种产品的质量主要是通过检验该产品的样品实现的,如果样品检验合格就推断所检批次的产品合格,反之就不合格。样品在这个推理链中起着纽带的作用,应确保其可信度或可靠度。样品从采集到检验以及最后的处置,经历了多个环节,如果失控,随时都能改变其可信度或可靠度。因此,必须对样品进行规范、科学和严格的管理。规范的样品管理程序一般包括采样管理、运送过程管理,输入管理(接收、标识、贮存)输出管理(确认、准备、流转)等环节。

根据ISO/IEC-17025实验室国家认可对样品管理的要求,实验室(特别是第三方实验室)在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应根据上述环节建立如下的样品管理程序:委托书任务单采样标识运送接收唯一性标识贮存、准备、确认流转处置。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样品进行检验的过程当中所使用的一切器皿和试剂还有溶液是必须要经过灭菌处理的;在检验实验室当中可能会使用到的一切设备都应当对其进行校正和检查;在采集选取完样品之后,要以国家的标准检验方法为参照,保持负责和认真的态度来对样品检验外观,一定要注意,样品不要受到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污染;必须选用被玻璃器皿蒸馏过的蒸馏水抑或是无离子水来供培养基以及试剂所用;在结束对选取的样本的检验工作之后,要立即清洗携带细菌的器皿等。

4 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细胞以及分子等等都已经被微生物学检验所深入,在对医疗器械进行的微生物学检验中已经利用了不少新的方法以及技术。在微生物学检验的项目当中,当数细菌学检验为推广广度最广的项目了。细菌检验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细菌形态学检查了。该检查可以以其形态一级结构还有染色反应为参照根据,也是细菌的分类以及鉴定的基本。

4.1 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人类肉眼无法分辨的个体及其微小的细菌。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光学显微镜;二是电子显微镜,其中光学显微镜是用来观察一般的形态以及结构的,只用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新的内部结构。另外,光学显微镜主要包括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差显微镜等,电子显微镜主要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4.2 染色标本检查 细菌和周围的环境在经过染色之后会产生比较鲜明的对比,细菌的大小以及排列等特征以及其特殊的结构会经由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菌染色的程序大多是:干燥-固定-媒染-脱色-复染。

染色标本检查常用的方法为以下几种:

4.2.1 单染色法。用一种染料将细菌和周围物体染成同一种颜色。细菌经单染色法处理后,可观察其形态、排列、大小及简单的结构,但不能显示各种细菌染色性的差异。

4.2.2 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以上的染料染色的方法。常用的包括革兰染色法以及抗酸染色法。

革兰染色是细菌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除粪便、血液等极少数标本外,绝大多数标本在分离培养之前都要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进行革兰染色可鉴别细菌,初步识别细菌,缩小范围,有助于进一步鉴定。

抗酸染色分为抗酸性细菌和非抗酸性细菌两类。

4.2.3 荧光染色。荧光染色法敏感性强,效率高而且容易观察结果,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除以上所述染色方法外,还有鞭毛染色、异染颗粒染色等等几种。

4.3 不染色标本检查 细菌标本不经染色直接镜检,可观察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形态及其运动情况,一般常有悬滴法、压滴法。悬滴法是在凹型载玻片的凹窝周围涂上少量的凡士林,同时在干净的盖玻片的中间用接种环点少量无菌水,在其中再点上少许培养好的细菌。如果液体培养物就直接将培养液滴一小滴在盖玻片上。然后,将此盖玻片翻过来,使液滴下悬,正好使液滴容纳在凹型载玻片的凹窝中,轻轻地按一下,使其和凡士林粘紧。而压滴法是用接种环挑取细菌培养液或细菌生理盐水悬液两环,置于洁净载玻片中央,覆以盖玻片。制片时,菌液要适量,不可外溢,并避免产生气泡。

4.4 基因探针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的作用原理是同源序列的核酸链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稳定的互补DNA、RNA或DNA、DNA链条,此时可以利用具备高度特异性片段制成的基因探针来对不同细菌进行识别。基因探针具有减少因基因片段长度的多态性导致的分析条带数的增多,例如法国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的GEN、PROBE基因探针检测系统,对特定菌落进行分离并进行确证试验仅需要30分钟。这项技术的缺点是对目标菌以外的细菌无法检测识别。

4.5 细菌直接计数法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和固相细胞计数(solid phase cytometry,SPC)法。这种方法的原理就是利用激光作为发光源,光束在聚焦、调整后对样品流进行垂直照射,这样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就能够产生散色光和激发荧光。光散射的信号能够标志细胞体积的大小,信号强度则是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轻度或者核内物质浓度的反应,基于此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就能够对微生物的大小、数量、形状进行预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且可以对细菌的性质与数量同时鉴定。目前这项技术可以对细菌总数、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氏菌等进行检测。对特定细胞进行技术统计,就能够对不同细胞进行精确度较高的检测。进行过滤样品的操作之后,实验者可以存留的微生物进行荧光标记,用激光扫描仪就可以对其鉴别。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对生长速度慢的微生物能够进行快速检测,其检测速度能够远高于传统的平板计数法,缺点是成本较高,因此推广使用具有一定困难。

另外,除了上述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外,还存在一些准确、省时、省力和省成本的快速检验方法,比如即用型纸片法、生物化学技术、选择鉴定用培养基法、免疫学技术、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等。

5 结束语

在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当中,以法定的标准以及方法为参照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当中,应用最广泛的当属细菌学检验。不久的将来,在对于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领域,更多的方法会被研究。微生物学检验也会更加被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娟丽.浅谈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过程和方法[J].学术管理,2009,11:34.

第7篇:医学检验方法范文

关键词:羊水栓塞;诊断;妇产科;法医学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 AFE)是一种罕见及致命的产科并发症,多发生于分娩过程中,也见于妊娠中晚期的相关妇产科操作过程中,如引产、钳刮术或羊膜腔穿刺等情况中,羊水及其内容物经开放的静脉或血窦进入母体肺循环而引起严重的临床表现,甚至是短时间发生死亡。它最具标志性和最致命的表现形式包括:急性低血压或心脏骤停、急性缺氧缺造成的呼吸困难、发绀或呼吸停止及凝血功能障碍。它们大都发生在分娩当时或终止妊娠后不久,并且都缺少合理的理由来解释这些症状的发生[2]。

1 临床表现

羊水栓塞的临床征象并不似其他病症有典型的金标准,往往都在发生严重后果后才被后知后觉的诊断出来,最典型的情况是,在产妇分娩时突发急性呼吸困难、低血压和心脏骤停并伴随着明显的胎儿急性缺氧时。最初,这些症状被考虑为肺血栓栓塞症和麻醉意外或者是药物反应。相应的对症治疗,也可以见到一定疗效,但即使缺氧和心脏骤停最终得到了成功的救治,其他的症状和体征也和DIC造成的后果是一样的,而因为DIC往往没有最具特征的临床表现,所以临床上常常将其统称为羊水栓塞(AFE)[3]

归结来说,AFE的一般特征是一个快速进展的临床过程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DIC和继发的大量出血,并且最终导致昏迷甚至死亡[4]。

2 诊断

2.1传统诊断 羊水栓塞是在1926年由Meyer通过在一个初次分娩时突然死亡的母亲肺血管内发现羊水内容物的存在而提出的[1],但是直到1941年Steiner Paul和Lushbaugh C使得羊水栓塞这个医学名词正式应用于分娩中或产后期突然死亡的产妇们[5]。

因此长期以来学者们普遍接受羊水栓塞是羊水及羊水中的有形成份进入母血中,引起肺血管痉挛所致的一系列并发症。而传统的诊断基本上是基于临床表现来进行排除或在死亡的情况下进行尸检经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处理后一经发现胎儿的成分如胎儿鳞状上皮细胞、毳毛、黏液等存在于母血、子宫血管中或肺循环中,就基本确诊了羊水栓塞的发生。通过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仅是如此已不能满足学者们对羊水栓塞的探究,因为经过Clark等学者的大量实验及临床,发现正常孕妇血中带也会有胎儿鳞状上皮细胞和其他羊水成分的存在,但并没有发生羊水栓塞,因此提出了仅仅是在肺循环中找到胎儿鳞状上皮细胞、毳毛或粘液等并不一定能证明孕母是处在病理状态下,即不能据此来诊断羊水栓塞。所以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来证明羊水栓塞的发生。

2.2近年主流诊断方法 近年随着医疗科技进步,医学免疫学、医学影像学等检查方法逐步渗入到日常的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就羊水栓塞的诊断方法也有了更多的研究方向。羊水栓塞时肺循环病变的原因不完全是羊水中的有形成份引起的机械栓塞,而羊水入血后引起血细胞释放的一些血管活性物质才是较重要的因素。

而近年来羊水栓塞的一系列症状是由于过敏反应导致的这一说法,正在逐步进入研究的主体方向。更有学者指出羊水栓塞应该更确切的更名为“妊娠过敏反应综合征”[3],所以相关的诊断方法也更多的围绕在过敏这一机制上。

2.2.1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的检测 胎儿抗原反应近年来被认为是羊水栓塞的主要过程之一,而类胰蛋白酶是被公认的过敏反应中肥大细胞的主要蛋白质成分,国外学者V.Fineschi等,及国内学者高彩荣等通过对不同死因的死者尸检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经统计分析后结果显示死于AFE患者的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值较高于其他过敏性休克患者的肥大细胞值,而更是明显高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肥大细胞值,这些结果有助于辅助诊断羊水栓塞。

2.2.2 TKH-2定量检测母血循环中的Sialyl Tn(STN)抗原 STN抗原即神经氨酸-N-乙酰氨基半乳糖抗原是羊水中的特异性成分之一,主要存在于胎粪中,约占胎粪重量的10%,经Kobayashi等学者研究表明妊娠15~23W时STN抗原增高最明显,来自母胎屏障被破坏或者胎儿血清中的STN抗原经过胎盘到母体血循环。因此用灵敏的放射免疫竞争抑制法(TKH-2)定量测定血清中STN抗原,也是目前诊断羊水栓塞的其中一种方便且准确的方法。

3 总结

AFE被广泛认为是不可预防的,其危险因素也是不能长期观察到的。没有一个危险因素是被公认为AFE所存在的,患者间也不一定存在完全相同的临床表现,所以极易发生误诊情况,所以无论是临床诊断还是法医学鉴定中,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都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方法和工具,因此,研究者们掌握好基础医学方面的知识为诊断羊水栓塞的过程提供了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因为目前仅是单一的检查结果已远远不能满足AFE的诊断,无论是临床工作者还是法医都必须扎实掌握对方的诊断思路才能更好的为症状或实验室检查不典型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定,另外由于近年来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和羊水栓塞的突发性和高死亡性,在平常的临床工作中极易引起医疗纠纷,这就要求法医学工作者具备更好的医学素养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多的证据来缓解一场僵局。

尽管现行的诊断方法都不能成为羊水栓塞真正的诊断手段,我们还是需要掌握好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并且不断大胆尝试更多可能的诊断方法,这样才能为羊水栓塞的进一步确诊提供更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Kane SK.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amniotic fluid embolism[J].International Anesthesiology Clinics,2005,43:99-108.

[2]Clark SL,Hankins GDV,Dudley DA,etal.Amniotic fluid embolism:analysis of a national registry[J].ObstetGynecol,1995,172:1158-1159.

第8篇:医学检验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镇级教研;务实发展;方案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53-02

多年来,根据区教育局下发的整体推进“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结合本镇实际制订出可操作、能落实的镇级教研方案,在方案的引领下卓有成效地开展系列体育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镇级体育教研优势,促进全镇体育教师及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开展。

一、级小学体育教研方案

依据区、片整体推进“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结合我镇各校实际情况,制订出镇级小学体育教研方案,详见表1。

二、实施建议

1.主题鲜明,形式创新。

镇级教研要主题鲜明,形式创新,切实解决教师教学、训练、教研中的疑难问题,创新学校特色,借助网络,搜集资料,自主研修;校、镇构建网络平台,微信、论坛、QQ及时互动、研讨、交流;定期集中开展备课、说课、模拟上课、教学技能、大课间现场展示、交流、专题讲座等活动。

2.搭建平台,提升能力。

根据教研方案,每月开展主题教学、竞赛活动,各校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研究课、开专题讲座,兼职教师听、评课,二次备课。兼职教师上提升课,专职教师听评课,搭建竞赛、研讨平台,不断研磨,提升教师能力。

3.过程翔实,成效显著。

教研过程要做细、做实。严格按照方案,把握时间节点,每月月初下发活动通知,定人、定题、定点、定校,明确职责;月中研讨、交流、小结;月底召开各校教研组长会议,针对问题,研讨、修订、完善方案;月末收集活动资料,整理、归档。

4.总结提升,注重评价。

第9篇:医学检验方法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嵌入式;学习共同体;教学改革;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55-03

“建构主义科学教育理论”以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思想为代表,关注的是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对于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起到了有利的引导作用。“嵌入式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充分实践和探索的前提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创新改革。通过“理论”和“应用”两个学习系统,双向强化学生的理论探索思维和应用创新思维。

一、建构主义嵌入式课堂教学方法实施条件

(一)传统传授教学过程的概括和抽象

在实施这一教学法时,需要评估和确定教学系统的条件和有效性。传统的教学观念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上持“去情境”的观点。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抽象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因而学生常常难以灵活运用在学校中获得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

(二)建构主义教学实践的时空情景要求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嵌入式课堂创新性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针对“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课堂上嵌入“对照演示”,这与课堂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是相矛盾的。

多年来,广东工业大学已经建立第二课堂、学术科技活动、企业课堂良好的实践情景和校园氛围,这些活动将成为嵌入式教学有效的支撑平台。

二、嵌入式课堂教学环节的三个阶段

(一)课前设计嵌入的环节和内容

嵌入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过程。以学生为导向的嵌入教学是核心,由“课前师生教学设计、课下学生研讨实践、课堂师生演示交流”的三个阶段组成,第一步“课前师生教学设计”,是对两组对照的“理论知识点演示”和“案例分析演示”选题的设计。

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在开篇时,把学生按照5~8人进行分组,通过抽签或自选的方式,确定AB组的研究任务,A是理论组,B为应用组;进而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研究和演示的主题内容。教师把上一章教学内容完成后,将下一章的教学目的加以阐述,引导A组学生设计下一章自己希望进一步探索的理论主题,条件是对下一章知识点进行初步的研判;同时在明确了第二课堂的实践效果后,结合前期实践和教师的选题引导,B组学生设计下一章对应相关理论点的案例应用分析主题。注意设计环节和选题时,注意对理论要点、理论研究的范围、实践方式和具体案例进行选择。以学生为主导的“嵌入教学环节”的三个阶段如图1。

(二)课下指导嵌入理论和应用分析活动研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理论学习包括四要素:“文献、观点、演变和评述。”传统的理论教学比较死板和枯燥,要增加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使用嵌入法,让A组学生自己选择文献,找寻观点、对比总结演变,给予评价。应用研究也包括四要素:“案例背景描述,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第二课堂的实践平台,B组每个同学将对案例进行资料查询和扩展,通过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工具对案例进行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

(三)课堂嵌入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演示比照

对照组演示展示了学生团队主动学习研究情况以及教师实施的修正和控制。通过学生演示视频,进行创新课堂内容的记录。

这个阶段将体现建构主义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特征:第一,强调共同体各个成员所具有的多元化知识、技能优势,可使每个人都对团体目标作出有价值的贡献,从而得到认可和尊重;第二,完成共同体共同的目标,即围绕任务推动集体性知识的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知识、技能的习得;第三,在学习活动上强调个人发展与共享性的知识建构活动的统一,强调成员之间知识、技能的共享和综合,强调学习资源的共享,强调成员之间实现学习过程的透明化;第四,强调学习共同体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而非教师的主导性控制。

三、嵌入式课堂教学实施的实施过程分析

(一)设计嵌入的环节和内容

选择10级12班“市场营销学”专业作为实施课程。成立小组:4~5人组成一个讨论小组,每班共8~10个小组。两个班对应。确定任务:两班组长抽签确定自己组任务。理论研究与案例选择分析对照组确定如表1。

(二)指导嵌入理论和应用分析活动研讨

老师根据学生小组不同的选题,分别对各个小组进行辅导。无论文献或是案例小组,课前需要通过资料和讨论等情景进行准备。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课外借阅著作、教科书,进行网络资料搜索。引导各小组提前做好团队演示设计,案例分析也可设计为角色扮演。每章主题是主要范围,根据时间和内容可减少和扩展相同章节的内容。

(三)课堂嵌入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演示比照

演示方法:每个小组的PPT约15 - 20页,演示约10~15分钟。其他小组的同学提问,演示小组的同学进行答疑。嵌入演示实施后,教师将根据比照演示进行情景化点评,AB组互相评估,通过师生互动,完成对核心的理论思想、知识内容、解决方案的全面评价。首先对学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效果进行改进性指导,其次对嵌入式的课堂教学环节设置、课程内容及改革模式的内在关联性进行评估和研究,最后提出完善这一教学体系的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对整个结构进行反馈性研究。

10级12班市场营销的学生表现非常出色,理论组的同学总能找到自己倾向的相关章节知识点的观点,案例组的同学扩展和丰富了案例本身的文字资料和量化数据,对提出问题的营销策略体现出高涨的热情。

四、嵌入式课堂演示的效果评估

(一)“对照演示”共同强化理论与应用教学

创新的嵌入式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撑,针对“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课堂上嵌入“对照演示”,具有突出的教学效果。鉴于本科学生理论基础教学环节面临的难点,通过“理论研究”与“应用分析”两个对照组的学习研讨,结合学院现有第二课堂优势,设计应用分析方案,这一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的教学模式,共同强化了学生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学习的效果,可形成更为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和课程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二)扩展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

教学实践表明,推行建构主义的学生进入、师生互动和情景特色,使市场营销两个班的课程教学提升了教育层次,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传授再不局限在传统课堂的狭小空间,而是通过“一个平台,两个演示,三个阶段,四个环节,六个步骤”的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直接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前、课下和课后。这一对照环节的“课前师生教学设计、课下学生研讨实践、课堂师生教学交流”三个阶段,通过AB对照小组实施,大大扩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三)探索性与趣味性引导学生轻松进行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

这次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实践,摒弃本科学生过去对理论知识被动和枯燥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索、创新、发展中学习,形成在阅读、查找、分析、研讨中自我探索、自我培养;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特色;丰富了我国高校知识传授与创新探索相结合的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