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范文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

第1篇: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服务贸易;贸易结构;竞争力指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006-03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国市场经济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服务业起步较早,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5%。2013年英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79.2%,德国为68.4%,而中国服务业起步较晚,该比重只有46.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亦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目前,国际服务贸易有三大基本特点:第一,国际服务贸易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2014年,世界服务出口总额为4940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2%,其中,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达68.14%。第二,服务贸易对各国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2013年,德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602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57%,比2012年增长了0.7个百分点,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三,服务贸易结构将得到调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个国家经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但随着经济的复苏,金融、通信等服务贸易也得到了发展,再加之保险、计算机和信息等服务业的稳定发展,传统服务贸易部门,如旅游和运输,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将会下降。因此,本文将结合中国服务贸易的实际情况,采用2009年至2014年的数据,分析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特点和结构,并利用相关指数测算目前中国的服务贸易是否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再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2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特点及结构分析

2003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1021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9大服务贸易大国;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升至5365亿美元,仅次美国和德国,位居世界第三。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68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6.89%。在2009-2014年期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特点和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仍落后于货物贸易

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逐年递增,大体呈现出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从2009年的2883亿美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5686亿美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4.55%,略低于同期货物贸易14.80%的增长速度。此外,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仅达5.49%,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额41.53%的比重,在贸易规模上与货物贸易相差甚远。

2.2 中国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贸易逆差持续上升

由图1所示,近六年来,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逐年上升,并有突破6000亿美元的趋势,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的增长速度基本与服务贸易总额保持一致,但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则增长缓慢,这就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即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呈扩大趋势。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由2009年的293.8亿美元扩大到2014年的1979.9亿美元,扩大了近7倍,影响了中国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由此可见,虽然中国的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在世界中的排名所上升,但从服务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逐年递增的贸易逆差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远不及发达国家,对本国经济的贡献率不高。

2.3 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分析

在进口方面,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额从2009年的1589亿美元上升至2014年的383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9.26%。如表2所示,2009年生产贸易进口额前6个部门分别是: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咨询、保险以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而2014年其进口则是:旅游、运输、咨询、其他商业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保险。由表中看出,运输和旅游依旧是服务贸易最主要的进口部门。2014年两者进口额占到总进口额的比重将近达到70%,尤其是旅游部门,其进口额逐年上升并从2012年开始首次超过运输部门成为中国服务贸易最大的进口部门,而运输部门的进口额则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第二大进口部门。除此之外,金融服务所占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0.4%升至2014年1.43%,而保险、咨询和广告宣传则处于缓慢下降的趋势中。

2.4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

在出口方面,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从2009年的1295亿美元上升至2014年的185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43%,远远低于服务贸易进口额19.26%的年平均增长率。如表3所示,2009年,在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旅游服务部门,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0.64%,电影音像部门所占比重最低,只有0.08%。而在2009年至2014年期间,出口额增长最快的部门是金融服务,年平均增长率为66.9%,其次是保险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33%和23.04%,而最主要的出口部门旅游的增长率最低,只有5.25%。另外,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咨询和广告宣传出口额所占比重也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尤其是咨询部门,在2014年仅次于旅游部门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出口部门。

3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分析

关于竞争力指标,尤其在服务贸易方面,一般学者用大都采用以下五个指标进行测算:一是国际市场占有率(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M);二是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数);三是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TC指数);四是Michaely波动指数(Michaely Index,MI);五是贸易专业化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TSC)。为了从不同角度衡量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采用前三个指数来分析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

3.1 国际市场占有率(M)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在世界出口总额中该国某类产品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这是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反映了该国某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公式为:

其中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额,WX表示世界出口总额。一般说来,M值越高,就表明i国j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具有竞争力,反之则弱。可以把M值分为四种情况:(1)M>10%,则表明该产品国际竞争力很强;(2)5%

由图2所示,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中,且维持在第三阶段,即在1%至5%期间,这就表明中国服务贸易部门在国际上竞争力一般,服务贸易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低,但存在国际竞争力增强的趋势。

3.2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占该国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上该种商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例。公式为:

其中Xij表示i国j种产品的出口总额,Yi表示i国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总额,Xi表示全球j种产品的出口总额,Y表示全球出口总额。RCA指数可以分为4种情况:(1)RCA指数>2.5,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2)1.25

由表4可知,在2009至2013年期间,中国服务业RCA指数均小于0.5,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较弱。从各部门来看,建筑业的RCA指数处于0.8和1.25之间,说明中国建筑服务部门的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中等水平,而其他部门的竞争力都相对较弱,尤其是金融业,其RCA指数大体上围绕着0.05上下浮动,基本还不具备竞争力。

3.3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

在分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时,TC指数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指标,也可称之为“可比净出口指数”,它是指一国某产业或商品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i和Mi分别表示第i种行业或者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从公示上可以看出,不论该国进出口额的绝对值为多少,TC指数值均介于-1到1之间,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一般来说,TC指数大于0,则说明比较优势大,值越大,越具有比较优势,其值达到1时,则说明该商品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TC指数小于0时,则说明在该商品上,进口大于出口,比较优势较弱,竞争力也较弱,其值达到-1时,则表明该国该商品完全依靠进口,没有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表5是中国服务贸易整体和各部门的TC指数变动情况。

整体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不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因为TC指数一直小于0,从2009年的-0.1一直降至2014年的-0.35。中国服务贸易TC指数绝对值的增大与前面提到的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情况吻合。这就表明了,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口大于出口,常年处于贸易逆差,整理竞争力较弱,并不具备比较优势。

从服务贸易具体部门来看,各部门表现不一,竞争力差异较大。

第一,建筑服务部门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从2009年的0.23升至2014年的0.52,并在2011年达到最大值0.6,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呈稳定发展趋势。第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呈减弱趋势。由下表可见,其TC指数在2012年达最大为058,到2014年仅只有0.37,下降幅度较大。第三,除咨询、广告宣传和通讯服务还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以外,其他部门普遍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尤其是保险服务部门、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部门。

此外,虽然旅游服务在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其TC指数则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到2014年已达到-0.53,竞争力比较小。建筑服务则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其TC指数在2009-2011年期间增长速度较快,表明其竞争力越来越强,但在2012-2013年期间则有所回落。

另外,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TC指数一直为负值且呈不断扩大趋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等服务产业上的发展较为薄弱,国际竞争力低。同时,金融服务的TC指数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一直呈比较劣势趋势,在2011年有所好转,但之后也一直处于比较劣势。通讯服务的TC指数虽然一直为正数,但基本上在0附近徘徊,竞争优势并不十分突出。总体来看,虽然少数部门具有较好的比较优势,但中国的生产贸易并不具备较好的竞争力,整体比较薄弱。

4 结论

通过对中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分析和竞争力测算,我们发现:第一,虽然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呈上升趋势,但服务贸易进口额的快速增长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缓慢增长直接造成了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第二,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还是集中在运输和旅游这样传统的部门,但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这样的现代服务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三,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持续扩大造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处于国际竞争力的劣势地位。因此,中国的服务贸易在整体上还不具备竞争力优势。

参考文献

[1]李D.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与对策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2]丁平.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09):49-55,87.

[3]丁平,徐松.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08):41-47.

[4]吕世平,范蕾.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2006,(02):20-22.

[5]张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与对策[J].求索,2004,(03):12-14.

[6]郑吉昌,夏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2004,(12):15-18,23.

[7]李怀政.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国家竞争优势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3,(02):52-57.

[8]戴翔.后危机时期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第2篇: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壁垒;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中,各国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要求,对国际服务贸易实行了严格的保护主义政策,纷纷设立服务贸易壁垒用来保护本国有关部门免受外国服务者的竞争。据统计各国设计出的服务贸易壁垒已多达2000多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中也存在着如何进行合理保护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壁垒的新特点进行分析,为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和适度保护带来一些启示。

1.服务贸易壁垒和分类

所谓服务贸易壁垒,一般是指一国政府对外国服务生产者或提供者的服务提供销售所设置的有障碍作用的政策措施,即凡直接或间接地使外国服务者或提供者增加生产或销售成本的政策措施,都有可能被外国服务厂商认为属于贸易壁垒。许多专家学者按不同的方法对服务贸易壁垒进行了分类,萨皮尔和温特(1994)、Trebleilcock和Hoekman和Primo Braga(1997)、Hardin和Holmes(1997)等人都对服务贸易壁垒进行了分类。

1.1 服务产品移动壁垒

它以限制服务产品移动来达到保护的目的。通常包括数量限制、补贴、政府采购、税收制度、落后的知识产权体系和歧视性的技术标准等。如给予一定的服务进口配额;要求服务厂商在当地购买设备,使用当地销售网或只能租赁而不能购买;给本国服务厂商提供补贴,规定公共领域的服务只能在本国市场上购买;对外国厂商使用设备型号、大小和各类专业证书的限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这些都有效阻碍了外国服务产品和服务厂商的进入。①

1.2 资本移动壁垒

主要形式有外汇管制、浮动汇率和投资收益汇收的限制。外汇管制主要指政府对外汇在本过境内的持有、流通和兑换,以及外汇的出入境所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外汇管制将影响到除外汇收入外的几乎所有外向型经济领域,不利的汇率将严重削弱服务竞争优势,它不仅增加厂商经营成本,而且会削弱消费者的购买力。

1.3 人员移动壁垒

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的跨国移动是服务贸易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构成各国政府限制服务提供者进入本国后从事经营的主要手段之一。这种壁垒主要涉及种种移民限制和烦锁的出入境手续。由于各国移民法及工作许可、专业许可的规定不同,限制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同。

1.4 开业权壁垒

它又称生产创业壁垒。主要表现为资格限制、股权限制、经营业务限制以及许可证限制四个方面,即包括禁止外国服务进入的法令到东道国对本地成份的规定等。例如禁止外国服务提供商进入某些行业实行垄断,或者禁止外国服务人员进入本国从事职业服务工作,或者对某些行业实行政府垄断等。

2.后金融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壁垒的新特点

服务贸易壁垒多以出口管制、国内政策、制度性壁垒、技术性壁垒和知识产权壁垒等非关税壁垒形式进行,服务贸易壁垒种类繁多、保护程度高。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对服务贸易壁垒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壁垒除了具有以往的特点外,还具有一些新特点。

2.1 “金融保护主义”在投资和金融领域盛行

所谓“金融保护主义”是指特定国家政府要求本国商业银行优先对国内项目提供贷款、收缩在海外市场的货款规模,甚至将此作为决定是否救援商业银行的前提。如美国奥巴马政府的金融稳定方案要求金融机构撤回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本应对金融危机产生的压力。还有一些欧盟成员国则要求金融机构优先向本国企业进行贷款以帮助本国实体经济复苏,担心资金外流。这种“金融保护主义”使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投资相对放缓,威胁到正常的国际投资。

2.2 “就业保护主义”严重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经济遭到重创,自信心下降,社会矛盾急剧上生,社会思潮趋于保守,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保护的实质就是就业保护。美国金融业、汽车业、房地产业等支拄产业均纷纷陷入泥潭,大量工人失业,美国政府正在积极阻止企业雇用外籍员工。至少三条合法移民之路已经竖起了“路障”。以美国保守党为代表的部分保护主义者提出“裁员先裁外国人”的主张。美国参议院已通过决议,要求接受美国政府救援的美国银行在雇用员工时必须先考虑美国公民。英国人已经开始实行新的移民政策,移民官将对申请人的收入、年龄、学历和英语水平打分,目的是将“低技能人士”挡在国门之外。

2.3 服务贸易壁垒与投资壁垒、与政府对人员信息限制联系密切

由于服务消费的当地化倾向,服务贸易与投资通常是密不可分的,因而服务贸易壁垒往往与投资壁垒交织在一起并通过投资壁垒实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投资活动都受到比其他产业更严格的限制,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不仅受制于东道国总投资政策投资壁垒,而且还受到国家战略乃至社会文化政策约束,各种投资壁垒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服务贸易壁垒。此外,政府对人员、信息及携带信息的货物移动的限制也构成对服务贸易的壁垒。比如,对人员移动的限制会阻碍旅游服务以及教育和专业服务的国际间贸易。

2.4 服务贸易壁垒更具刚性和隐蔽性

由于服务贸易标的的无形性、不可储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对本国服务业的保护无法采用传统的关税壁垒方式,政府只能在施展影响的领域,比如在进口服务的外汇买卖方面、对“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的资格与活动方面加以限制,因此服务贸易的壁垒只能采用非关税壁垒,这种保护通常都通过国内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贸易政策加以施行,与货物贸易壁垒相比往往更具刚性和隐蔽性。

3.我国应对服务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3.1 优化服务行业内部结构,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仍然偏小,缺乏国际竞争力,而且服务行业内部结构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因此我国应投资和优化服务行业的内部结构在充分发挥传统服务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推动服务贸易产业升级,组建一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集团,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3.2 保护与开放相结合

我国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内幼稚的服务业、高新技术服务业和战略服务业可进行有效的保护。防止因外国服务提供者进入太多、竞争过度给国内服务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减少国内服务市场的动荡。应实行渐进式的对外开放战略,对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优势的服务行业可以优先开放,且实行较大的开放程度,而对涉及国家、机密、安全的服务行业,应分行业、有选择、有步骤地开放。

3.3 应充分利用GATS跨越服务贸易壁垒

WTO《服务贸易总下法协定》为服务贸易国际化、自由化及法制化奠定了基础。我国应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审慎承诺服务开放的内容和步骤,利用GATS的豁免条款和例外条款,深入研究GATS在义务豁免、例外情况方面的相关规定和实践经验,研究GATS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充分享受我国加入WTO给服务贸易带来的利益。②

3.4 加快培养熟悉服务贸易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领域人才比较匮乏,懂得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条约、国际法规的人才短缺,影响了我国在对外谈判中的地位。因此,我国应大力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他们熟练掌握GATS和国际惯例,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事宜,灵活运用国际惯例维护我国的权宜,使我国服务市场减少冲击,同时最大限度地分享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利益。利用国外高技能高学历人才在海外找工作难,存在就业风险的时机,积极出台政策吸引海外人才。

注释:

①②邓庆.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壁垒研究及我国启示[J].黑龙江经贸,2008(7).

参考文献:

[1]张慧.论国际服务贸易壁垒及我国服务业的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1).

第3篇: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范文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特征的逐渐显现,全球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抓住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无限机遇,我国必须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加快贸易法律建设与国际经贸关系协调力度,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推行网络贸易,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对外经济良性循环。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特征的逐渐显现,全球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经济增长更多的取决于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水平。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创新外贸体制和对外贸易战略,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加速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机构升级,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快速的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六个方面应对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即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期对有关方面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调整的背景,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这个新概念。如今,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知识经济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水平,决定了所在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国际贸易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上。知识经济已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种新特点与发展趋势无不与知识经济的特征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纵观我国2005年以来的贸易额不难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是继美国、德国后的第三大贸易国。但是,要真正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还需要很大一段路要走。产品附加值低、抵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无不显露出我国国际贸易缺乏竞争力的弊端。

贸易摩擦升级成为过去几年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我国在过去几年里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贸的各项约定条款,按约定逐步开放各行业。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贸易摩擦不但没有减低或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或升级的态势。贸易结构单一化,主要出口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产品的技术门槛低,技术含量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进口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反倾销诉讼实际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同样,对于我国出口那些附加值高的电器类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高收益,这又从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弱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成为知识时代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息息相关。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开始建立并实行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当前,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屡见报端。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强化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及学术研究,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除此之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事实上,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将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与提升。

国际贸易应对知识经济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外,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以促进国际贸易、国内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认清我国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发展本国的国际贸易,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一)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同时,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目前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科技投资严重不足,缺乏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导向力,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树立广大科技工作的创新意识,建立发掘、培养、保护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科研院校进入企业或实行企业合作经营。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我国外贸能否制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和激发高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网络贸易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是未来几年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同时也应加强对网络贸易的规划和管理,科学、合理、有序的引导网络贸易的转型。这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加大投资,改善电信及网络设施等硬件环境,加速信息产业的建设力度,有序引导“产、学、研”向进出口企业的倾斜,促使基于网络贸易的信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其次,应加快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及适应为网络时代的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最后,还应制定适合未来网络时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促使网络贸易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

(三)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于国家的未来繁荣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我们应认识到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及维护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另外,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也应注重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这要求我们应从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入手。从本质上来说,决定一国服务贸易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现代服务业属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够吸纳大量闲散的剩余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使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人力资本和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我们只有抓住服务业国际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必要的环境来推进人力基础设施的完善。

(四)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跨国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国际地位偏低。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企业的重组和优化,培育和组建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进而实现分享国际分工利益,带动和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且随着国际市场分工与协作趋势的加剧,国际竞争也主要在跨国公司之间展开。因而,一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实际主要体现在该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力的强弱上。通过营造环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节能型跨国公司经营,组建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及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通过营造环境,鼓励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直至成立跨国公司,也可通过采取合资、兼并等多种形式开展资源开发、即时经济合作及贸易加工等跨国经营。

(五)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竞争将日益激烈,由此而来的纠纷与矛盾也将随之增多。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和法规,但面对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有些法律和法规也越来越凸显出落后、缺乏时效性、可操作性差甚至欠缺等弊端。加快外贸法律的建设速度,加大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立法,强化现有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应是当前当务之急。这些措施将会为我国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对外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当然,在解决与纠纷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关系的协调。如经济参与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完善。

(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

科技是知识的内化,高素质人力资本是贸易发展的重要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求得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根据资料显示,知识的扩展速度和影响领域已明显影响到国际贸易的速度和成败。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及资金投入力度方面都不如发达国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深思熟虑的关键性问题。

结论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交易对象趋于高技术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与无限机遇,我国必须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贸易法律建设与国际经贸关系协调力度,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推行网络贸易,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对外经济良性循环,进而推动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南天文.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J].商业经济,2009(1)

2.粟珍.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3(12)

3.崔士民.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新变化研究[J].理论探讨,2008(4)

第4篇: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范文

中国的服务业发展还相当落后,如果说过去封闭的国内服务市场把我们与国际竞争隔离开来,使我们不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种落后,那么加入WTO之后,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如果我们的服务业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必将感受到市场拱手让人的切肤之痛。本文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决定因素进行,试图解释服务贸易是如何随着经济发展和商品贸易扩张而发展的。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分析框架

对国际服务贸易有不同的理解。按照传统的观点,国际服务贸易被视为服务的进出口,这是一种跨境贸易的概念。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观点,国际服务贸易还应包括由商业存在——简单地说,就是属于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所完成的贸易。由于目前除美国外各国尚未公布关于服务贸易定义的数据,因此本文所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跨境贸易的概念。

出口方是服务的供给者,进口方是服务的需求者。因此,服务贸易的发展是由对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而决定的,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分析框架就是识别国际服务贸易的供给和需求的宏观变量。

(一)影响国际服务贸易供给的宏观变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直接受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服务区别于货物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生产者与消费者有很大程度的互动,换言之,服务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服务的最终结果的评价。因此,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生产经验,能够高效率地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较强。

根据波特的“国家钻石”,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还受国内服务需求的影响。国内服务需求较高,越能推动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也越强。但是,国内服务需求大也可能导致另一个结果,即服务对象主要在国内,出口动机受到抑制,尤其是国内经济规模大的国家更可能以内需为主。

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还受其自身货物贸易能力的影响。一方面,许多服务贸易是伴随着货物贸易而发生的,如国际货运服务、保险服务、进出口信贷服务和维修服务等;另一方面,根据波特的理论,跨国商务活动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货物出口市场上领先的国家或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商务经验,有助于顺利开展国际服务贸易。

(二)影响国际服务贸易需求的宏观变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国外服务的需求直接受国内服务需求的影响。服务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生产的需求,即生产者需求;二是来自消费的需求,即消费者需求。生产者服务需求受国内经济规模的影响,国内经济规模越大,对生产者服务的需求越大;后者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收入越高,对服务的消费需求越高。

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国外服务的需求还受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如果国内服务生产足以满足国内需求,则对国外服务的需求就低。

同样,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国外服务的需求还受它对国外货物的需求的影响,原因在于许多货物进口会引致相应的服务进口。

二、服务贸易宏观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选取如下宏观变量对服务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用国内生产总值(GDP,10亿美元)反映国内经济规模;用人均国民收入(GNIPC,美元)反映收入水平;用服务业增加值(VAS,亿美元)及其年增长率(AGS,%)反映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此外,还包括两个货物贸易指标,即商品出口(EXG,亿美元)和商品进口(IMG,亿美元)。

分析所用的样本数据是1982-1998年17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这17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国家的选取上尽可能多样化,即样本国家既包含发达国家,又包含发展中国家。其中,尽管美国的服务贸易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由于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故样本中不包括美国。这17个国家或地区为: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韩国、荷兰、加拿大、马来西亚、墨西哥、日本、瑞典、泰国、中国香港、意大利、印度、英国和中国。数据取自中经网。

在分析上,鉴于数据为时间序列与截面数据的混合数据,采用PanelData回归分析方法。考虑到时间序列可能存在自相关,且样本国家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故采用有同代相关的一阶自回归模型。利用SAS软件的TSCSREG程序得到如下回归结果,见表1、表2。

*由表1可以看到,5个变量与服务出口的关系都很显著,可以解释服务出口变动的99.68%。具体来看:(1)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条件下,国内规模对服务出口的净为负,GDP每增加10亿美元,服务出口就会减少130万美元。这意味着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或地区的服务生产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需求,而一些服务业发达但国内市场有限的国家或地区则注重开拓国际市场,这也正是香港和比利时-卢森堡出现在服务出口前10名的原因。(2)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条件下,收入水平对服务出口有显著的正向影响,GNIPC每提高1美元,服务出口就会增加40万美元,其t值仅次于商品出口。这个关系解释了服务出口领先国家几乎全部是发达国家的现象。(3)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条件下,国内服务业水平对服务出口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服务业增加值每提高1亿美元,服务出口就增加20万美元,服务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服务出口就增加2510万美元。相对而言,服务业增长率对服务出口的影响更为显著,这意味着服务业发展迅速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比服务业成熟的国家或地区更倾向于拓展国际市场。(4)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条件下,商品出口对服务出口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商品出口每增加1亿美元,就会导致服务出口增加1800万美元。商品出口的t值最大,表明它是5个变量中对服务出口影响最为显著的变量。由此启示我们,尽管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贸易形式,但在货物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服务贸易的巨大机会,发展中国家应当善于主动把握这些机会,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共同发展。

由表2可以看到,5个变量与服务进口的关系都很显著,可以解释服务进口变动的99.56%。具体来看:(1)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条件下,国内服务需求对服务进口有显著的正向影响,GDP每增加10亿美元,服务进口就会增加1000万美元;GNIPC每提高1美元,服务进口就会增加30万美元。GNIPC的t值大于GDP的t值,表明服务的消费需求比生产需求对服务进口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消费结构服务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对国际服务需求也较大。(2)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条件下,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进口的影响是双向的,服务业增加值每提高1亿美元,服务进口就增加30万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服务进口就减少1.148亿美元。这种现象表明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进口的净影响有阶段性。一般地,服务业增加值与服务业增长速度为负相关,利用样本数据这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为-0.22,p-value为0.0001。当服务业增加值处于某一临界值以下时,服务业增长较快,快速扩张的国内服务业能够满足国内服务需求的增加,因此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进口的净影响为负;当服务业增加值超过临界值时,服务业增长放缓,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国内服务需求的膨胀,因此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进口的净影响为正。(3)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条件下,商品进口对服务进口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商品进口每增加1亿美元,就会导致服务进口增加1590万美元。商品进口的t值最大,表明它是5个变量中对服务进口影响最大的变量,再一次揭示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相互依存关系。

综上,宏观变量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可用图1表示。图中,虚线表示负向影响,实线表示正向影响。

附图

图1宏观变量对服务贸易的影响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2000年,中国商业出口总额为301亿美元,占世界商业出口总额的2.1%,排在第12位;商业进口总额为359亿美元,占世界商业出口总额的2.5%,排在第10位。可以说,中国的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尽管如此,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并不协调,有明显的滞后。中国服务贸易的实际值远低于按上述回归模型计算的拟合值,尤其是服务出口与拟合值的差距逐步扩大(见图2和图3),表明中国的服务贸易远未达到理想的水平。

附图

图2服务出口实际值与拟合值的差距

附图

图3服务进口实际值与拟合值的差距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其特点在于:(1)经济规模很大,但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因此对化的生产者服务需求不足;收入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仍以实物消费为主,对消费者服务的需求不足。服务需求不足既抑制了进口需求,也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削弱了服务出口能力。(2)服务业发展滞后,但增长迅速。中国产业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服务业比重偏低,不到GDP的1/3,而且服务业素质较低,不利于服务出口;而根据前面对服务业发展水平对进口的净影响的可知,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进口的影响尚不到转折点。(3)商品进出口规模都较大,但中国不注重发掘货物贸易蕴含的服务贸易的机会,因此尽管商品出口规模较大,但没有充分带动服务出口;相反,发达国家善于利用这一机会,在向中国输出商品的同时,也大量输出服务。

加入WTO之后,中国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将不断提高,面临的国际竞争将空前激烈,短期内服务出口不太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而服务进口则很可能会有很大的增长,从而加剧服务贸易逆差。为了尽可能减轻这种负面影响,并积极利用国际服务市场,中国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进一步推进企业制度改革,深化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形成国内生产者服务的大市场,以需求带动生产,同时,内部服务市场化还可以加强服务市场的竞争,从而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第二,顺应消费结构的演变,大力发展消费者服务,使消费者服务多样化、高级化,增强抵御国外竞争的能力;第三,制定的产业政策,建设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扶持服务业的发展,尤其要注重改善服务业内部结构,使服务业的发展符合化和信息化趋势,在以信息服务为主的新型的服务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最后,鼓励企业在促进货物出口的同时积极寻找配套与派生服务出口的机会,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

正如联合国贸发会议指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成功地融入国际服务贸易体系的关键在于更多地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开放市场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的服务贸易才能繁荣,中国的服务业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国际市场上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中国的服务企业能正确把握市场脉搏,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参考文献】

[1]WTO.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2000[Z].

[2]UNCTAD.AssessmentofTradeinServicesofDevelopingCountries:SummaryofFindings[R].1999.

[3]petitiveAdvantagesofNations[M].1990.

[4]陈宪.国际服务贸易[M].上海:立信出版社,1995.

第5篇: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范文

本文先分析国际贸易物流的特点,接着分析国际贸易物流面临的风险,最后基于风险管理视角,提出创新国际贸易物流的对策,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国际贸易物流的特点

具体而言,国际贸易物流具有以下一系列特点:1.高运输能力众所周知,国际贸易属于跨国交易,涵盖大范围的领域,国际物流是促进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最大程度地保证进出口产品的安全,这就要求国际贸易物流要具备高运输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2.高信息化国际贸易物流需要国与国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合作,物流公司最关注的话题就是如何节约成本、降低费用,有鉴于此,国际贸易物流需要强大有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透明度,加强各个主体之间的协调,这对完善物流过程控制有着深远意义。3.高标准化国际贸易物流包括的主体有很多,各个国家制定的物流标准各不相同,为了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制定统一的国际物流标准刻不容缓,这样才能顺利实施商品的运输、仓储和配送。高标准化是国际贸易物流的重要特点之一。

三、国际贸易物流面临的风险

国际贸易物流有着显著特点,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流成本风险。物流企业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成本与安全。从某种角度而言,物流成本越高,物流公司面临的风险就越大。据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的一般工业品的物流费在商品总价中占据50%的比重,生鲜产品占70%左右。能否控制好物流风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2.费用控制风险。库存成本与运输成本是国际贸易物流包括的主要成本。前者涉及商品的库存、保管等费用,后者包括各种运输费用和货主费用等。运输费用是铁路、公路、水运等方式形成的各种费用,货主费用是指产品在运输中产生的处理和装卸费用。能否及时有效地获取费用,能否及时收回资金,都会对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构成一定风险。3.服务落后风险国际贸易物流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升自己的信誉,如果难以做到这一点,将会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今,我们已经迈入了信息技术时代,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使用高级物流技术,反观我国,目前依旧在使用POS机和条形技术,这明显比较滞后,再加上一些物流企业的服务理念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做到客户第一,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基于风险管理视角创新国际贸易物流改革的对策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物流确实存在各种风险,要想为国际贸易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国际贸易物流必须加强改革创新,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国际贸易中,如果企业遇到物资无法正常流动的情况,会直接影响自身发展。有鉴于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国际贸易物流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从宏观角度来说,物流企业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无缝对接。社会上的科研院校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与物流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帮助物流企业提升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尤其在海上运输方面,不仅要加强运输集装箱化,同时还要规范大批量散装资源的装卸,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物流效率。2.加快培养第三方物流人才。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可以积极防范物流风险,因为物流涉及到很多因素,如果没有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物流企业一般无法在短时间内从容应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物流环境。同时,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加强人才培养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事情,根据现状,笔者认为要引入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使其充分发挥网络化和专业化优势,为客户提供策划设计、改善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服务。物流企业还要对员工加强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改善他们的工资待遇,使他们全心全意为国际贸易物流服务。3.实现国际物流标准化。企业要想超越行业发展,必须加强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国际贸易物流与一般物流不同,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标准,才能跟上国际发展的步伐。笔者认为,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制定物流基础设施、管理流程、技术装备和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建立和谐统一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还要尽快构建健全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快速识别、分拣、装卸货物,以此提升物流运作效率。另外,企业在对内管理和对外沟通方面,也要实现网络化建设,及时在内部网上显示物流信息,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五、结语

总而言之,物流是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风险管理视角,我们要注意防范各种物流风险,通过采取先进手段,实现国际贸易物流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张莹.基于物流保险发展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13(8):105-106.

[2]戴小芳.浅谈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J].涟钢科技与管理,2008(1):60.

[3]邓敏.国际贸易实务与融资[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方光罗.现代物流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侯方淼.现代物流:国际贸易的加速器[J].财经科学,2008.

第6篇: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 ;贸易结构;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5-0067-04

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1990年全球服务业占全球GDP的比重已超过60%,到2004年,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到68%。其中,发达国家从65%上升到72%,美国更是高达77%;发展中国家也从45%上升到了52%。服务也在世界经济中比重的不断提高,标志着世界已进入以服务业为主的时代。伴随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在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的发展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服务贸易还比较落后。为此,如何迎接世界服务经济时代的挑战,实现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 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 000 亿美元”的发展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开展关于我国服务贸易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分析

服务贸易结构是指各类服务行业在总的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包括服务贸易总体结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和服务贸易进口结构。

1.1 从服务贸易的总体结构看,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新兴服务行业如金融、通信、计算机和信息等在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从上两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服务贸易集中体现为旅游、运输和保险三大传统项目,在1997―2003年期间,运输、服务贸易在我国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一直超过60%,2003年有所下降,也占到57.6%,2006年,旅游、运输和保险三项收入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60%,较2005年下降1个百分点;支出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支出的67%,较2005年下降2个百分点;在全球服务贸易量较大的金融、咨询、计算机和信息、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发展缓慢。2006年,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咨询以及广告和宣传三个项目收入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13%,较2005年上升2个百分点;支出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支出的11%,较2005年上升1个百分点。

1.2 从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看,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依靠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这三大传统服务部门,其他服务部门的出口增加缓慢。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旅游业在2003年以前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一直超过50%,2003年以后,虽然这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居出口第一位;其他商业服务除了2003年有所增加外,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在23%左右;运输业在服务贸易出口中保持平稳的增长势头;其他服务部门历年的出口比重均在5%以下,其中,通信服务、电影音像、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变化趋势不明显,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业出口比重在缓慢提高。

1.3 从服务贸易的进口结构看,增长较快的有专利权、咨询、保险等现代服务;传统的运输、旅游项目基本保持平衡,建筑、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呈下降趋势。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服务贸易进口中,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占总进口的比重达到80%以上,在进口中增长比较迅速的是保险服务、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和咨询业,建筑服务进口呈下降趋势。

通过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的服务贸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但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传统服务贸易占较大比重,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较小的特点。在出口方面,我国的服务业出口范围虽然在逐步扩大,在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出口方面顺应了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有所发展,但出口较少,出口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旅游和运输两大传统的服务业;在进口方面,由于金融、电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都是我国在国际上处于劣势的产业,开放程度有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在进口中占绝对优势的还是传统的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现代服务进口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由于现代服务业在国际贸易中竞争优势的日益突出,我国的服务贸易收支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顺差变成90年代逆差,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2.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竞争力”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在综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比其竞争对手能够提供更价廉物美产品的能力。一国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公司在服务贸易领域里,在自由良好的国际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比其竞争对手所拥有的提供更价廉物美的服务的能力。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包括国际服务贸易产业竞争力、国际服务贸易企业竞争力、国际服务贸易产品竞争力三个层次,其核心是国际服务贸易产业竞争力。决定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有: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影响、金融实力、基础设施、企业管理能力、科技实力、人力资源等。从贸易的角度衡量一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有市场占有率、净出口、出口所占比例以及劳动生产率四大指标。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2.1 基于服务贸易总量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分析

一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状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一国服务贸易总量。包括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以及各自的增长率和在世界的排序;二是国际市场占有率。即一国服务出口在世界市场上所占有的份额。

从服务贸易总量来看,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982年只有44亿美元,到“十五”末期(2005年底),已增长到1 582亿美元,2006年达到1 917.5亿美元,24年间增幅超过43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2005年达到了739亿美元,增长近29倍。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一直高于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和全球服务贸易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平均水平。1982―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8%,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5.9%,均为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增速的两倍左右;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增长使我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排名不断提前。出口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服务贸易规模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从我国服务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看,1982―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3%,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由0.7%增长到3.1%。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及WTO,《贸易快讯》,2007年4月12日有关数据计算。表6 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前十位排序 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WORLD TRADE 2006,PROSPECTS FOR 2007》数据整理计算。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迅速,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一直是稳步上升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虽然位居世界第八,服务贸易规模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截至2006年这一比重仅为3.4%,而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分别是14.3%、8.2%、6.1%、4.5%,这表明我国的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我国的服务贸易从1995年以来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对内呈现出结构性失衡的特点。

2.2 基于净出口的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TC指数分析

TC(Trade Competitive Power Index),即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i类产品是净进口国还是净出口国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计算公式为:TC= (Xij - M ij) / ( Xij +Mij) ,X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M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进口。TC取值范围为〔- 1, 1 〕,取值Mij接近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近于平均水平;取值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越接近于1,表明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对于世界市场来说该国是i类产品的净供应国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越接近于- 1,行业竞争力越小。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2006年计算整理。

从TC指数分析的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如下特点:一是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指数从2001―2005年虽然在逐渐提高,但一直处于负数状态,2005年仍为- 0. 059,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整体上处于劣势;从服务贸易各行业看,2001―2005年,TC指数全部大于零的只有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有逐渐提高的势头;一向被视为劳动密集型的建筑服务,进入2002年TC指数才大于零,竞争优势也在不断提高;通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TC指数出现正数状态,主要是依靠国家垄断和服务外包的发展;除上述以外,我国服务贸易在保险、金融以及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现代服务项目上的TC指数多为负数,说明我国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明显处于劣势;二是与主要发达国家主要服务贸易行业TC指数相比,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行业在国际市场上虽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中下水平。如优势最突出的我国旅游业,其TC指数也排在法国、意大利、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四,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服务的TC指数分别位居世界第六和第七。

2.3 基于出口所占比例的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RCA指数分析

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即显性比较优势。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 (Balassa Bela)于1965年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反映一个国家 (地区)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指一国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世界该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其公式为:RCA = ( Xe /X) /(We /W) ,其中X e为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额, X为一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We为该类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W 为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RCA是反映贸易结构与贸易依存状况的指标。一般认为,若RCA ≥2. 5,则具有强的竞争力;若1. 25 ≤RCA < 2. 5,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0. 8≤RCA < 1. 25,则具有一般的竞争力;若RCA < 0. 8,则竞争力较弱。

从表9中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国从2000―2005年,RCA指数一直大于1. 25,而我国在这期间RCA指数一直小于0. 8,在0.5左右,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通过以上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现在虽然已卖入世界服务贸易大国的行列,但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分析,我国的服务贸易在结构上有待不断优化,整体的国际竞争力还处于比较劣势。为此,为了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继续扩大运输、旅游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的同时,大力发展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等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在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7[M].商务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M].商务出版社,2006.

[3] 汪素芹.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赵放,冯晓玲.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09).

[5]丁勇,朱彤.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03).

[6]张利平.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7,(04).

[7]赵景峰,陈策.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和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2006,(08).

[8]胡景岩.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6,(11).

[9]袁其刚,时英,张伟.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及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6,(23).

第7篇: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范文

有关对外贸易发展国际竞争力的衡量,国内外学者大多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衡量,也有研究采用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指数)衡量。出于多种方法衡量下,比较结果更好的稳定性保障和规律性特征清晰显现方面的考虑,研究综合采用较常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同时还采用了净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进一步比较重点考察了中国在美、日、德三个较具代表性发达国家市场,服务贸易发展的竞争力状况。比较参照对象的选择方面,我们既考虑了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瑞士等老牌发达国家经济体,也考虑了部分与我国在全球市场同时存在紧密合作与竞争的东亚经济体,包括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分析同时还考虑了“金砖四国”其他三个成员国,即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基于多角度对比较国家和地区的上述选择,相信可以更真实反映中国服务贸易在三大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具体分析中,各国或地区服务贸易细分行业对三大市场进出口贸易数据,主要来源于OCED官网数据库下的Tradeinservicesbycategoryofservice子库,并经整理和计算得到。服务贸易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FiftheditionoftheBalanceofPaymentsManual,简记为BPM5)中的服务分类以及扩展的服务收支平衡表(theExtendedBalanceofPaymentsServices,简记为EBOPS)下的分类统计得到。具体包括交通运输服务(Transportation)、旅游服务(Travel)、通讯服务(CommunicationServices)、建筑服务(ConstructionServices)、保险服务(InsuranceServices)、金融服务(FinancialServices)、计算机和信息服务(ComputerandInformationServices)、专利许可服务(RoyaltiesandLicenseFees)、其他商业服务(OtherBusinessServices)和文化娱乐服务(Personal,CulturalandRecreationalServices),共计十个服务细分行业。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原始数据并没有直接给出从中国角度统计的、针对三大市场细分服务行业的进口和出口数据。本文用三大市场对中国的出口间接衡量中国从三大市场的进口状况,用三大市场从中国的进口数据间接衡量中国对三大市场的出口状况,并以此进一步构造相关竞争力指标值。类似处理的还有巴西和印度。

二、国别市场竞争力总体状况和分类行业比较

(一)三大市场总体竞争力状况表1给出的是代表性国家或地区在三大市场上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竞争力状况。为降低个别年份数据异常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统计结果描述的是2006~2010五年间的平均值。由贸易竞争力指数(TC)比较情况可见,除中国台湾和巴西表现出不同程度比较劣势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市场上均表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最终使得以上所有考察国家整体在日本市场上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也表现出微弱优势。刘艳君和商伟(2010)不同角度下的类似研究也指出,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日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较低。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在日本市场上表现出的微弱竞争优势水平略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在“金砖四国”中的表现则高于印度和巴西。德国市场上,以法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均不同程度表现出相对比较优势,日本最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使得其同样表现出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发展要强于新兴服务贸易,进而服务贸易总体规模偏小且呈现逆差。但另一方面,近年来其服务贸易发展开始有所起色也是事实,并主要集中在以美国和德国等为代表的欧美市场(朱玉荣,2011)。比较而言,以巴西、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等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在德国市场上多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虽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和“亚洲四小龙”同德国的双边服务贸易保持着更快的增长势头,但受地理区位条件限制,通勤成本相对较高。目前主要表现为在服务产业内分工格局下,上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从德国市场服务进口的增长迅速。由此导致总体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进而总体竞争力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而在日本市场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更主要与其同时在产业内分工格局和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存在着双边服务贸易往来。其中,突出表现的是日本大量服务外包活动的转移,激发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后发优势并带动服务贸易增长,进而在日本市场上一定程度的竞争力表现。最终整体表现方面,虽然发达国家在德国市场上大多表现出比较优势,但是明显要低于在日本市场上的表现;而正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市场上的竞争劣势显著高于日本市场,最终导致整体竞争力表现方面,在德国市场的竞争劣势是三大市场中最突出的。再就美国市场来看,除德国和中国香港表现出弱竞争优势外,更多国家和地区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竞争劣势。虽然具有一定区位优势,但以巴西为典型,发展中国家在美国市场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表现多为显著比较劣势;发达国家中以日本为代表,表现出较小的比较劣势。综合表现来看,不同于日本市场,各国在美国市场上整体平均也表现出微弱比较劣势。当然结果也不同于德国,尽管美国在全球服务贸易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本土市场上的竞争劣势反而比德国市场要低,尤其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巴西和印度等在该市场的表现。我们认为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美国同样将一些劳动和资本密集服务活动大量外包。在外包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和巴西等南美国家以及中国和印度等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这在加深双边服务贸易合作的同时,也使得接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借机形成对美国市场服务贸易出口的显著增长,进而服务贸易逆差的降低。鉴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相对要素禀赋优势、需求偏好相似性和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这就决定了在简单服务产业间国际分工格局下,以上国别市场竞争力表现特点很难实现。而这恰恰是目前中国与德国展开服务贸易领域合作的主要模式。尽管从德国自身角度来看,其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但这种建立在过度“单向性”基础上的优势很难长期维持,其必然构成双边服务贸易领域深化合作最不利的方面。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结果中,与TC指标结果类似,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是在日本市场上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比较优势。再就德国和美国市场总体比较情况来看,与TC指标结果类似,RCA指标结果依然支持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德国市场上存在更不利的竞争劣势。综合RCA指数分析进一步可见,作为“金砖四国”之一,虽然中国同日本在地缘文化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双边经贸合作关系也非常紧密,但在对日服务贸易发展的竞争力表现方面,仍没有表现出比印度和俄罗斯更明显的优势。而在对美国市场的发展方面,反倒优于印度;在德国市场的竞争力表现则是最差的,依旧凸显拓展该市场的必要性。最后,采用净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给出的考察结果中,各国家和地区在三大市场上的竞争力构成和影响情况,再次印证了前述规律性发现。(二)服务细分行业竞争力表现表2进一步就中国服务贸易细分行业在三大市场中的竞争力表现进行比较,结果证实相比德国和美国市场,中国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表现还是最突出的。具体来看,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中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和旅游服务四个子行业在日本市场上均表现出了很强的比较优势,通讯服务业亦有较强比较优势,其他商业服务也呈现微弱竞争优势;专利许可服务行业则处于较强竞争劣势;而由于较高成本性质壁垒和本土市场封闭性(王涛和姜伟,2010),我国建筑服务、金融服务和交通运输服务在日本市场同样处于竞争劣势地位。细分行业德国市场竞争力表现整体明显不如日本,虽然其他商业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化服务表现出微弱竞争优势,但金融、保险和专利许可服务以及劳动密集型的交通运输服务和资源密集型的旅游服务则都处于明显竞争劣势地位。应该说这里行业比较更好揭示中国服务贸易在德国市场上竞争劣势的成因———无论传统服务还是资本和知识更加密集的新兴服务行业,大都未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甚至从要素禀赋影响下的比较优势发挥来看,中国在全球市场上仅有三个呈现出一定竞争优势的服务子行业(即建筑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在该市场上的表现也没有真正体现我国相对要素禀赋优势。综合德国市场表现可见,一方面重点加强与德国为代表欧洲发达国家在新兴服务行业领域内的经贸合作,仍有很大的空间。这对于更好、更快提升中国服务行业国际竞争力,适时形成跨越式发展是有益的。另一方面,传统服务行业领域内双边经贸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化,在更好发挥我国现阶段相对要素禀赋优势的同时,可能更容易实现双边服务贸易往来“规模”总量上的显著增长。进而在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和彼此对对方市场更充分了解以后,双边合作领域的深化与层次提升才能够获得更坚实基础。静态视角看美国市场表现,中国仅有运输服务子行业表现出微弱竞争优势,其他子行业竞争劣势地位比德国市场上的表现更突出。综合中国服务细分行业在三大国别市场竞争力状况所表现出的不平衡性,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其一,专利许可服务作为最体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特点的服务行业,无论何种指标结果,中国在三大市场的竞争力都处于明显劣势地位。伴随此前较长期内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美国、日本和德国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技术转移和输出国。加之技术水平上存在的较大差距,中国与三国之间技术交流在日益增强过程中,最主要成为大量版权和技术许可的进口方。根据数据统计,由于原来基数非常小,中国对三国合计专利许可服务出口规模2010年虽也不过刚达到2.5亿美元,而相应年份进口则为67.7亿美元。同样处于明显劣势的还有金融相关服务子行业,2010年中国对三国金融和保险服务出口规模合计为2.4亿美元,进口合计则达到22.6亿美元。其二,尽管其他商业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更体现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但中国这些服务子行业的贸易竞争力表现已有显著进步,尤其日本和德国市场。以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两个服务子行业为例,2010年中国对日本、德国市场出口规模合计分别为45.99亿美元和2.04亿美元,同期进口分别只有17.82亿美元和2.75亿美元。其三,作为典型的传统服务行业,虽然大量研究已表明中国交通运输和旅游服务在全球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在德国市场还是表现为显著竞争劣势。纵向时间维度比较可见,中国1996~2010年间对德国市场交通运输服务子类出口与进口差值从0.61亿美元持续扩大到4.75亿美元。

三、三大市场竞争力状况的动态演变特点

前述静态比较揭示了中国服务贸易在三大市场上的竞争优劣势基本情况。但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服务贸易在三大市场上的动态演变情况究竟是怎样的,仍不得而知。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对后面基本趋势的有效判断。下面在净出口显性比较优势(NRCA)指数考察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在三大国别市场上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动态演变情况加以考察①。图1给出的中国在德国市场服务分行业贸易竞争力动态演变特点方面,大致以2004年为转折点,呈倒“U”型结构。在这之前,NRCA指数值由1998年最低时候的-0.0745上升到2004年最高值0.193;此后则持续下降,并在2007年前后转为负值,2010年达到十多年来最低值-0.088。从数据来看,尽管中国对德国市场出口平均增速在2004以后较快增长到21.5%水平,但进口增速在2004年后也进一步增长到21.8%,平均而言还是较出口增长快,由此进一步拉大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差距。而导致中国在该市场竞争力不升反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东欧部分国家与德国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框架下更紧密合作关系的建立,这很大程度上形成对中国的市场“挤出”效应。当然即便如此,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市场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而言仍具有很大空间。就中国对德国市场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值情况来看,虽然绝对规模从1997年的13.82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11.9亿美元,但平均而言仍只有美国的31%和日本的43%。占所有国家对德国服务出口比重份额虽然从2002年开始稳定突破1%水平,但到目前为止还不超过2.5%,美国这一数字在2010年就已经高达7%,日本也达到了4%左右水平。由更细分行业表现可见,总体演变形态特征主要是由旅游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和建筑服务的倒“U”型形态结构决定的,三者在总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平均达57.2%。其他如通信、金融和保险服务等部门的NRCA值基本维持在零水平值附件,波动性明显要小得多,对双边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格局的影响也微乎其微。由于数据缺失,我们无法得到中国服务细分行业在日本市场2004年之前的竞争力构成情况,仅从此后时间段(2004~2010)内的主要趋势看是略微缓慢下降的。当然另一方面,与德国市场表现不同的是,日本市场对应NRCA指数值始终维持在零水平以上,表明中国在日本市场服务贸易整体竞争优势反而是较稳定存在的。并且正是旅游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形态结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总体竞争力演变情况。这很好说明,对日本市场而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条件和地源文化相近性始终是中国传统服务贸易在该市场发展能够保持竞争优势且进一步显现的重要根源。细分行业方面,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交通运输在中国对日本总服务贸易中合计占比虽从2004的70%下降到2010的50%左右,但正因为这三个行业竞争力表现形态结构的变化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总体竞争力演变情况。图2中还不难注意到,以2009年为拐点,2010年中国在日本市场上多数服务子行业的竞争力都出现了较明显的提升。中国在美国市场上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动态表现在经历1997~2003年的增长后转而下降,在2008年之前始终表现为微弱竞争劣势,但此后同样得到一定程度的形势扭转。从1997~2010年中国对美国市场整体竞争力表现看,主要特点还是在反复中基本维持缓慢上升格局。具体细分行业表现方面,中国对美国交通运输和旅游两个服务子行业进出口占总进出口比重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甚至从1997年的接近60%进一步持续增长到2010年的近70%,占所有国家对美两类服务进出口比重也由3.8%增长到近10.6%。较大比重构成决定了较长时期内,交通运输服务行业是构成总体服务贸易微弱竞争优势及其动态变化特点最主要的根源,旅游服务不利竞争地位的降低也做出部分贡献。无论对美国还是对日本,鉴于在全球价值链深化解构过程中,中国与美国、中国与日本在过去二十多年主要在制造领域形成较为紧密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合作关系。美国和日本通过大量转移出本土生产制造活动并根植于中国,使得中国制造能力显著增强,并因此对美国和日本制造品出口竞争力获得极大提升。综合图2、图3中国对美国和日本服务贸易竞争力演变情况可知,中国近年来通过积极承接来自美国和日本的服务外包活动,对两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也初见端倪,更显著的增长情况有可能再次重演。而注意到近年美国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并将开放重点聚焦于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在该框架下,如果其能够在非歧视性、开放和包容的前提下,就中国具体准入门槛在不失灵活性的条件下早日达成一致,显然对中美双边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在美国市场上服务竞争力状况的改善,更是不可多得的契机。综合中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静态与动态比较分析可见,尽管静态分析很好揭示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部分技术密集型服务子行业在三大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已经开始有不同程度表现;但动态演化趋势分析则更好表明,囿于交通运输和旅游服务在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中仍占有的较大比重,这些典型传统服务仍是最主要决定我国对三个发达国家市场服务贸易发展总体竞争力状况变化特点的行业———服务贸易失衡问题依然存在。而本着以更高质量提升我国对美、日、德三大国别市场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为目标,分析表明关键是继续大幅提高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结构比重和影响。

四、主要结论和启示

第8篇: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商业存在 TC指数

一、浙江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服务贸易进出口发展快

近年来,浙江服务贸易逐步发展,成为拉动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浙江省的服务贸易在2002年到2011年之间,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14.4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238.8亿美元,增长了16.6倍,出口额从6.8亿美元发展到145.9亿美元,增长了21倍,进口额也从7.6亿美元发展到92.9亿美元,增长了12倍。从2004年开始,浙江服务贸易的顺差从9.8亿美元逐步扩大,到2011年顺差为53亿美元。

2.新兴服务贸易行业比重上升

2011年,浙江的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稳中有升。国际旅游、国际运输、国际建筑工程承包是浙江省服务出口三大传统支柱行业。2011年国际旅游出口同比增长15.56%、国际运输出口增长18.64%,国际建筑工程承包出口增长5.87%。三大传统行业占全省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0%,但占比呈下降趋势,比2010年(75.7%)下降5.7个百分点。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主体的国际服务外包2011年出口259188万美元,实现了44.35%的高速增长,通信服务也出口了992万美元,增长30.53%。影视动漫为主的对外文化贸易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重点出口企业,包括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华硕国际和中南卡通等。服务贸易出口结构趋于优化。

服务进口的主要行业是旅游、运输等,旅游服务进口金额同比增长88.37%,进口比重高达44.1%。运输服务进口虽然同比下降11%,进口比重仍达到15.2%。新兴行业中,金融服务的占比虽小,但同比增长了70.44%,文化、娱乐和体育服务等同比增长了210.3%。

3.服务贸易商业存在发展迅速

近年来,全球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比达2/3,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逐步把部分通过项目外包、直接投资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年来浙江服务业商业存在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签订的合同项目与合同金额有所下降,但实际吸收外资金额一直在逐步增长。2006年实际吸收外资金额为196076万美元,2011年为539952万美元,约为2006年的2.8倍。与此同时,浙江服务业实行“走出去”的战略,鼓励企业以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方式扩大对外投资。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金额2006年为181163万美元,2011年达到288589万美元。2006年的营业额为203847万美元,2011年扩大到291251万美元。

4.与货物贸易相比严重滞后

浙江服务贸易是在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起步晚、但发展较快。浙江货物出口占全国货物出口比重在2002年的时候已经占到9%,2011年为11.4%,2002年的服务贸易出口占全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比重仅仅只占1.7%,2011年已增长为8%。

浙江服务贸易发展快,但总体水平与货物贸易相比,仍然是严重滞后。虽然服务贸易整体占浙江贸易的比重从2002年2.3%上升到2011年的6.3%,仍然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浙江省的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差额2002年的贸易是逆差0.8亿美元,2004年变为顺差后2011年顺差金额增加到53亿美元。但是与浙江省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差额相比,差距巨大。

二、浙江服务贸易发展路径特点

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建筑安装及工程承包服务是浙江省服务贸易的三大传统出口行业,同时也是浙江省服务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从服务贸易的出口行业结构来看,旅游出口占比从2006年的41%下降到2011年的31.1%,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从39.2%降到20%。但是运输出口比重从2006年的13.6%上升到2008年的22.6%之后,受国际金融危机滞后的货物贸易出口增速放缓的影响2009年达到11.3%的低谷。2011年运输的出口比重仍然保持在18.9%。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出口快速增长,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主体的国际服务出口占比从2006年的1.7%上升到2011年的17.8%,在浙江省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现。

服务贸易的进口行业结构也有显著的变化。传统服务贸易行业中的运输服务进口占比从2006年的34.7%下降到2011年的15.2%,旅游进口占比却从2006年的2.7%上升到2011年的44.1%。新兴的服务贸易行业中,咨询服务进口占比从2006年的10.9%下降到2011年的1.6%,教育医疗保健服务进口占比从2006年9.2%上升到2010年的20.9%。

受服务出口行业结构、进口行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浙江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的主体对象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服务贸易行业中,运输从2008年开始从顺差转为逆差,2011年顺差高达135026万美元。旅游的顺差从2006年的207082万美元下降到2011年的44855万美元。建筑安装与劳务承包一直是服务贸易的顺差来源,从2006年的201816万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290170美元。新兴的服务贸易行业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贸易顺差额从2006年的6951万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255377万美元最为显著。但教育医疗保健从2006年的20036万美元的逆差上升到161755万美元的逆差。

从浙江服务贸易行业结构的变化结果来看,宁波-舟山港口的建设发展壮大了浙江省的国际物流产业、提升了浙江省的服务贸易的实力。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将成为浙江服务贸易的增长主体。随着浙江省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旅游也越来越普遍,从而导致国际旅游进口大幅上升。接受国外的教育、医疗保健等也成为可能,教育医疗保健的进口占比上升,逆差金额逐年攀高。

TC指数(Trade Competitive)即贸易竞争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进出口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TC指数取值大于0,说明比较优势大;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小。2006-2011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结果如下:

从服务贸易总体的TC指数来看,2006年的TC指数为0.39,2008年降到0.1以后又逐步上升,2011年为0.22.总体来看浙江省的服务贸易出口与进口大致平衡,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从行业上看,浙江省服务贸易TC指数最强的为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2006年为0.98,2009年和2010年微降后,2011年又为0.99。浙江的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的国际竞争力在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最近几年,国际竞争力增强的最快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2006年的TC指数为0.67,2011年为0.97。软件服务外包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显示出了强大的后劲,成为浙江服务贸易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作为浙江的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国际运输的2006年TC指数为-0.06,2008年TC指数转为正值以后,2011年为增强到0.32,虽然国际竞争力仍然相对较弱,但有所增强。

近几年来国际竞争力降低的最快为旅游行业。从2006年的0.94降到2011年的0.05。这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币的升值、国外一些国家放开对签证的要求等因素,出国旅游热持续升温,成为服务贸易进口的一大项目。保险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波动也不叫大,在2006年为0.13,竞争优势非常微弱,但2008年增强为0.46,2011年却转为负值为-0.21。通讯、邮电的TC指数在2006年为0.42,但是2007年成为-0.56,2009年甚至达到-0.94。浙江的保险以及通讯、邮电行业不仅没有形成特别的优势,甚至转变为处于劣势。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保险以及通讯、邮电行业之外,专利、咨询、教育、广告等新兴的服务贸易行业也受到国外同行的竞争压力,除了个别年份的TC指数是正的值之外都为负值。尤其是专利,2011年的TC指数达到-0.97,接近取值方位的极限-1,说明在这方面,浙江也处于绝对劣势。

三、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近年来,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势头良好,增长空间很大。进一步提高浙江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需要政府的引导与配合,2008年9月,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以上海为龙头、江苏与浙江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贸易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2011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国际级战略。2012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央政府给予的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为“浙江服务”品牌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将极大提升浙江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产业基础。

浙江省围绕着国家战略,制定了“十二五”时期浙江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把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和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培育“浙江服务”品牌为中心环节,不断提高服务外包接包能力,显著提高服务贸易比重作为“十二五”期间浙江经济贸易发展的重点。“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目标是实现翻一番半,达到300亿美元,同时,逐步提高服务贸易出口在外贸中的比重,争取服务贸易出口比重2015年达到9.3%。巩固发展国际旅游、国际运输、国际建筑工程承包等传统服务贸易优势的同时,把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文化服务贸易作为发展重点领域,逐步推进金融、保险服务贸易、教育服务贸易、专有权使用和特许经营服务贸易、管理咨询与会计等专业服务贸易、医疗保健服务贸易,努力拓展商业存在以及自然人移动的服务贸易领域作为“十二五”期间浙江服务贸易比重显著提高的途径。

浙江省在推动服务贸易发展举措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人才是服务贸易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基础,浙江省对现有的培训基地、培训机构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校企合作、鼓励培训基地、培训机构与企业加强合作,形成政府、企业、培训机构三方联合推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是重视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浙江省内有2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28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是浙江省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平台和主阵地。加大对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的扶持力度和指导力度,加强对服务外包产业对接、招商引资的协调组织。

三是重视重点文化出口企业的培育。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境内外文化展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文化贸易规模。为提高企业文化出口竞争力,浙江省出版部门与企业联合开展了“浙江出版物海外推广营销工程”,提高浙江文化企业的国际知名度。

四是重视软件产业发展。以金融服务软件、通讯信息、企业信息化建设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软件出口领域为突破口,加大政策信息、市场拓展、业务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软件出口企业,使软件出口成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转换器”。

五是鼓励企业开展技术贸易。浙江省对技术贸易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做好技术贸易发展的促进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贸易。浙江省还积极组织出口贴息工作,鼓励企业积极用好国家的扶持政策,提高企业技术贸易积极性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商务厅:2011浙江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12浙江服务贸易发展报告,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2012年版.

[2]张莉.十二五时期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2011(1):24-28.

第9篇: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物流

一引言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高效便捷的特点,以及世界各地电子商务环境不断的改善,使得这项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

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都将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国际物流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其中,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1.运输子系统

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点的空间距离,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它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在电子商务时代,要提供最佳的服务,运输子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系统,使商品在几乎不停留的情况下快速流动、直达目的地。

2.仓储子系统

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这主要涉及到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保税制度是对特定的进口货物,在进境后,尚未确定内销或复出的最终去向前,暂缓缴纳进口税,并由海关监管的一种制度。这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而采取的一项关税措施。保税仓库是经海关批准专门用于存放保税货物的仓库。它必须具备专门储存、堆放货物的安全设施;健全的仓库管理制度和详细的仓库账册,配备专门的经海关培训认可的专职管理人员。

3.商品检验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而今,无纸化贸易已经在海关贸易许可管理、通关、商品检验等领域广泛运用,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4.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我们应该在国际物流中加强推广EDI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高速公路。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国际物流的发展战略

1.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

随着国际物流信息化趋势的推进,我们要加快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确保全天候地与国际互联网沟通,以满足国际物流运作的需要。具体说来,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应该包括国际物流信息、国际物流商品展示信息、国际物流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国际物流加工信息、国际物流仓储信息、国际物流金融体系、国际物流配送信息和国际物流服务反馈信息等内容。

2.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服务供给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特定的价格向需求方提供个性化系列物流服务的交易方式,它是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集成物流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离开了信息技术集成物流服务只能成为空谈,信息技术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灵魂,并且能够提供网络化服务。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常用于支撑第三方物流的信息技术有: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的EDI技术、实现资金快速支付的EFT技术、实现信息快速输入的条形码技术和实现网上交易的电子商务技术等。

3.大力推广第四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往往在综合技术、集成技术以及战略和全球扩展能力上存在局限性,使得客户对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在改进他们的物流与供应链功效上是否会有所突破缺乏信心,不得不转而求助于咨询公司、集成技术提供商等,由他们评估、设计、制定及运作全面的供应链集成方案。这种管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新组织一经出现,就有人十分形象地把它称之为“第四方物流”。最早由安德森咨询公司提出的第四方物流的概念,“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他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以整合供应链为己任,向企业提供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

4.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服务包括物流资源的重新整合,包括产、供、销各个环节物流活动的重新整合,包括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提供高效、准确、及时的服务,包括从供应商到消费方的门到门的全程服务。国际物流要具有上述服务能力,就必须引进国际化的物流服务理念、管理模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国内外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还特别要重视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培养从事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的专门人才,懂电子商务理论和实务的专门人才,既懂IT技术又懂电子商务的网络经济人才,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现代物流的有创新思想的复合型人才等四类人才,因为上述四类人才将直接影响我国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