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目的 对急性心绞痛病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72例急性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6例观察组和36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对两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心绞痛;心血管内科;护理效果;总治疗有效率
心绞痛是冠心病患者发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冠状血管狭窄而导致心脏血液循环功能失常,如果过于劳累或情绪激动,则容易引发心绞痛[1]。患者发生心绞痛时,其前胸会出现阵法性压榨性疼痛,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72例进行研究,分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3.21±10.15)岁,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
41~75岁,平均年龄(63.67±10.3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降脂稳定斑块、扩冠脉、营养心肌、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其具体内容有:护理人员及时对病房进行整理,保证病房洁净,并将病房温度、湿度调至适宜范围内,保证患者舒适。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以及相关工作流程,保证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沟通,
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引导患者采用正面、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疾病,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各项治疗,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指导患者家属多关心、鼓励患者,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与疾病相关的基础知识,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嘱咐患者食用低钠、低脂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告知患者戒烟戒酒,不可饮用浓茶等。
1.3 效果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心电图缺血变化情况来判断治疗效果,无效:患者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未改善,心电图无变化;有效:患者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心电图ST-T部分恢复正常,下降ST段上升幅度超过0.05 mV;显效:患者心绞痛症状显著改善,心电图ST-T恢复正常,下降ST段上升幅度超过0.1 mV。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 果
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心绞痛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状。相关研究指出,冠心病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且高血脂、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机率高于正常者[2]。心绞痛患者应尽量保持心境平和,避免劳累,且及时服用药物,以控制病情的发展。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较理想,可有效强化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 宁.分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5(30):9-10.
[2] 王江波.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5,19(20):22.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2.028
随着医院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发展,电子病历的广泛推广使用,未来护理工作将进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和提高护士工作效率[1-2],本院护理部与信息科联合设计开发了病房护理管理模块,并逐步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和实践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12月外科病区责任护士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8例,其中本科学历5例,大专学历3例;主管护师1例,护师4例,护士3例;年龄20~35岁。对照组8例,其中本科学历4例,大专学历4例;主管护师1例,护师5例,护士2例;年龄21~32岁。两组护士到本院工作年限均>1年,两组护士的年龄范围、职称层级、学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选取病区管理模块下医嘱处理系统中输液流程和预约检查流程2个子项目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分别收集两组护士操作输液流程200次,预约B超检查200次进行对比。
试验组应用病区护理管理模块设计输液流程:使用掌上电脑核对医嘱执行医嘱打印瓶签贴瓶签双人核对配置药物扫描电子签名床旁扫描患者手腕带核对无误后输液穿刺扫描瓶签签名再次核对完成输液过程。
预约检查流程:医生开出医嘱后掌上电脑提醒责任护士核对医嘱掌上电脑传输信息到功能科预约检查预约成功后扫描患者手腕带(患者未在病区时扫描该患者床头牌条码)发信息至患者手机告知具体检查时间及注意事项完成预约预约信息在患者所在病房电视屏幕待办事项栏目中和护士站显示屏幕预约检查栏目中同时滚动显示。
对照组应用传统病区输液流程:电脑班护士接到医嘱后核对医嘱打印执行单和瓶签与责任护士核对责任护士核对后贴瓶签配药手动签名双人核对床旁核对患者姓名输液穿刺再次核对手动签名完成输液过程。
预约检查流程:医生开出医嘱后电脑班护士核对医嘱电话通知功能科预约检查时间预约成功后电脑打印预约单将预约单交给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将预约检查单交给患者(患者外出时电话告知)。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进行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P
2 结果
病区护理管理模块包括病人服务系统、护士移动工作站和护理管理3个子系统,患者满意度从90.2%上升至94.3%。试验组静脉输液时间平均为(16.13±9.3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2.16±11.28)min,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64,P
3 讨论
本院是2012年新建立拟开放500张病床的三级中医院,目前已开放病床250张,院部引进大量优秀人才,拟打造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医院。经过1年多的设计和试行修改,2014年1月本院病区全面推行护理管理模块。实现病区全范围无线局域网,设计并编码实现病区护理管理模块,包括患者服务系统、移动护士工作站和护理管理系统3个子模块。护士站与所有病房都安装有高清电视显示屏,值班护士每人一台手持式移动PDA终端,PDA终端配有无线网卡和激光扫描头,PDA终端通过分布在病区的无线局域网接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其他子系统的互联[3-4]。
3.1 模块功能介绍 (1)病人服务系统:病房的电视与无线网络连接,患者开启电视后,开始菜单内可分类显示医院介绍、视频点播、入院宣教、专家介绍、费用查询、待办事项、商品配送、点餐服务、远程探访、服务评价、遥控使用说明等子模块、患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5]。(2)医院介绍、入院宣教、专家介绍项目:遥控按钮选择医院介绍界面,会呈现医院布局图,去往医院各个临床辅助科室的图解,患者可以尽快熟悉医院环境[6]。(3)费用查询、待办事项项目:病房电视网络与管理系统联网,打开费用查询页面,患者可以了解自己每天费用情况[7]。
3.2 移动护士工作站
3.2.1 患者管理 入院时,安排床位后,电子打印有患者信息的床头牌,床头牌与手腕带标签条码相同,护士实施各项操作时可以使用掌上电脑扫描手腕带核对;护士在治疗、查房以及交接班时,如发现患者外出未在病房时,可运用掌上电脑扫描患者床头牌上的条码,并发信息告知患者需要治疗什么项目或提醒患者及时返回病区[8]。
3.2.2 医嘱管理 住院患者信息一览表电子化,所有住院患者的基本信息,医嘱的执行情况,新开医嘱和未处理医嘱会在屏幕上红色五星提醒,掌上电脑同步提示护士待执行医嘱。值班护士扫描工号信息条码,应用掌上电脑执行医嘱,打印标签,贴瓶,配药,核对执行的护士需扫描工号条码,进行电子签名,实现了双人核对,床旁扫描手腕带,对患者实施治疗,点击执行成功,医嘱执行时间和执行人等信息直接传入到HIS系统,电子签名[9]。
3.2.3 护理记录与文档 掌上电脑点击护理记录界面,护士在患者床旁完成患者情况的准确及时记录。红外线测温仪与掌上电脑联网,通过选择时间点,可将扫描的患者体温数据直接传在掌上电脑体温单中,并可以自己形成体温动态图[10]。
3.3 护士长管理系统 病区护理管理系统能准确的记录数据,实行电子排班系统,病房日报表、护士考勤表、护士工作量统计和护理质量指标、患者满意度等各种报表[11]。
3.4 全院信息系统联网、快捷便利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病区护理管理模块通过信息化技术,将病区每个病房的电视与服务部、营养食堂、医嘱系统等HIS系统信息数据互通共享,为患者提供便捷服务。
结果:实验组病人身体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病人并发症的观察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系统性的生活指导可以减少创伤性截瘫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提高截瘫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创伤性截瘫;抑郁;生活指导
【Abstract】Objectives:To approach living intervention normalization living guidance to treat traumatic paraplegia patients,andcorrelation with normalization living guidance anddepression improve of traumatic paraplegia patients.Methods:To select 60 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traumatic paraplegia of Qingzhou People's Hospital ,and experimental group(30 patients), comparison group( 30 patients). Of the intervention to be used after two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psychological changes, while observing the patient body temperature, toilet training, and recovery of function of the skin to prevent bedsores, urinary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as well as limb functional exercise and other physical changes.Results:Improvement of the statu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dicator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patients seen as a barometer of complic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Systematic living guidance can decrease complication of traumatic paraplegia patients, improve depression, increase quality of life of traumatic paraplegia patients.
【Key Words】traumatic paraplegia;depression; living guidance
1研究对象
选择青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创伤性截瘫患者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系统性的生活指导)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对照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如下:
1.1纳入标准:
诊断标准:根据《中西医结合骨伤诊治》中“ 外伤性截瘫”的诊断标准。纳入患者的瘫痪指数在1―5,年龄在18-65岁。
1.2排除标准:
a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
b年龄65岁;
c虽符合诊断标准但同时伴有明显的心、脑、肾及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患者,可能影响疗效的观察;
d未按规定用药或再接受其他相关治疗,影响疗效观测者;
e妊娠或乳哺期妇女及对药物过敏者;f颈椎结核、肿瘤等;
g不能配合完成临床观察者或治疗不足2周及资料不全不能评价疗效;
h正在使用阿片类镇痛剂、抗精神病药物或麦角胺者,酗酒或滥用其它药物者;
i有高度自杀危险者。
2研究方法
实验组给予患者及其家属系统性的生活指导意见及建议,病人定期复查或者定时随访并处理相依护理难点;对照组患者系未制定实施系统性生活指导之前的患者,给予定期复查或者定期随访病人,复查或者随访期间处理相应护理难题,半年后各项指标的变化。观察内容包括研究分析患者抑郁及焦虑情况变化,观察心理健康、体温、大小便功能训练及恢复情况、皮肤褥疮预防、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患肢功能锻炼的等方面的生活质量。实验组给予患者及其家属系统性的生活指导意见及建议,病人定期复查或者定时随访并处理相依护理难点;对照组患者系未制定实施系统性生活指导之前的患者,给予定期复查或者定期随访病人,复查或者随访期间处理相应护理难题,半年后各项指标的变化:1 .脊髓损伤患者的抑郁变化;2.呼吸道感染;3.泌尿道感染;4.褥疮;5.消化道紊乱。
3研究步骤
3.1选择研究对象,获取测评工具。
3.2对实验组患者采取系统的生活指导和护理,并测评比较干预后的身心指标有无变化。
3.3整理分析收集的资料。
4研究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的结果,见表3-1、3-2。
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抑郁分值经t检验#P>0.05,说明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干预前后:实验组经t检验P
经X2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呼吸道感染、中枢性高热、泌尿道感染、褥疮、消化道紊乱前后比较p均
5讨论
我们通过心理分期与护理特点:焦虑期、震惊与否认期、悲观期。
呼吸道护理、泌尿系护理、褥疮的护理及预防、便秘及二便失禁的处理、康复指导、营养指导进行护理。
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在抑郁的干预方面,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呼吸道感染、中枢性高热、泌尿道感染、褥疮、消化道紊乱的疗效有优势。
但是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存在样本偏少,大部分病例的症状统计需要前往患者家中随访,且由照料的家属提供部分数据,不排除数据的不完整性等。但是通过组织实施该课题,是对于本科学习阶段理论知识的总结,是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与规范,是毕业前一次很有意义的学习任务,这是我的一些体会。
参考文献
[1]杨世秀.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09,6(6).
[2]龚耀先.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33-134.
[3]张瑞红,高位截瘫病人康复期呼吸道护理的探讨[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9(11).
[4]娄湘红,杨晓霞.实用骨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77.
[5]刘向峰,创伤性截瘫10例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6).
[6]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28-530.
[关键词] 腹部手术;老年患者;并发症;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6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115-02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腹部手术适应证越来越广,外科医护人员就要面对身患多种疾病的高龄患者,但由于老年人生理代偿功能逐渐减退,免疫力低下,往往老年人同时合并多种器质性疾病,必然会提高手术的风险,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术后的康复。因此如何预防和正确处理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术后的恢复非常重要。现就本科2010年2月~2011年5月78例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腹部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中,男51例,女27例,年龄71~88 岁,平均75.6岁。其中,胃癌16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6例,胆囊结石11例,胆管结石7例,十二指肠壶腹部肿瘤5例,结肠癌18 例,直肠癌12例,肝癌3例。本组中有63例(80.77%)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症:其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统疾病39例(60.25%),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11例(14.10%),糖尿病12例(15.38%),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1.28%)。
1.2 护理对策
1.2.1 术前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历、检查单、化验单,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和沟通,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正确评估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的特点和器官功能状态,据此制定出有效地护理措施,治疗和控制合并症,调节患者的生理情况在最佳状态,正确指导患者术前准备,使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和深呼吸的方法,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2.2 术后护理
1.2.2.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常规进行的心电监测和吸氧,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并做好护理记录。对于术前有心血管合并症者,需要特别注意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的变化。对于术前有呼吸系统合并症者,需要特别注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给予雾化吸入,协助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吸痰,出现呼吸衰竭时,及时通知医师,协助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
1.2.2.2 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水电解质平衡。严格遵照医嘱给予静脉补液,定期监测患者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水电解质平衡。
1.2.2.3 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保持各种引流管在位通畅,正确摆放各种引流管,做好引流管护理的宣教,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做好交接班。在协助患者翻身和搬动时注意妥善放置引流管,避免拖出、污染等。
1.2.2.4 切口护理 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定时观察切口敷料的情况,有无渗血、渗液、脱落、松动等,定时更换敷料,观察切口周围有无红肿、发热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1.2.2.5 疼痛护理。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物,协助患者咳嗽、深呼吸时,用手轻轻按住切口,减轻疼痛,同时预防切口裂开。在更换引流袋,翻身和改变时,注意妥善管理引流管,避免引起疼痛。
1.2.3 心理护理
在围术期都需要做好心理护理,老年人更需要护理人员的关爱,用细心的护理、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安慰老人,消除不安、焦虑、固执、抑郁等心理因素,使老年患者增强信心和安全感。
1.2.4 饮食护理
术前向患者及家属宣教饮食护理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合理调节饮食,补充必要的营养,改善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对手术的耐受力。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遵医嘱正确应用降糖药物,控制空腹血糖在合适的范围。手术前正确指导患者做好肠道准备,术后不能进食时,遵医嘱静脉给予补充蛋白、氨基酸、及脂肪乳等高营养、高热量物质,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及是否耐受。在可进食后,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饮食的护理,嘱患者少食多餐,出现不适时,及时告知医师、查找原因,正确处理[6]。
2 结果
本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3例,发生率为29.48%,大部分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9例(11.53%),呼吸系统疾病17例(21.79%),切口感染2例(2.56%)。77 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护理后治愈或好转出院,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呼吸功能衰竭。
3 讨论
3.1 年龄因素
由于老年患者生理病理的特点和器官功能状态的不佳,全身脏器生理代偿功能逐渐减退,应激能力、免疫力、新陈代谢能力均明显低下,对手术的创伤耐受力也下降,术后机体恢复缓慢,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
3.2 合并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由于老年患者本人机体免疫力低下,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术前多伴有常年的慢性肺部疾病,腹部手术多为全麻插管,气道开放,增大了肺部感染的概率,而且术后长期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使肺顺应性明显下降,易发生肺部感染,而肺炎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占73.1%[1-2]。本组有17例并发呼吸系统疾病,其中1例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最后因MODS死亡。老年患者术前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特别是患有不同程度冠心病的患者,术后心肌缺血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年龄组[3],麻醉用药及手术创伤、术后疼痛等因素的刺激会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当心肌耗氧量的增加超过其冠状动脉的最大储备力时,则发生心肌缺血,引起术后心血管系统疾病并发症,有资料显示:老年人腹部外科术后心脏并发症的总发病率为 12%,其并发症主要与心肌缺血有关[4]。本组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9例,占11.53%。
3.3 疼痛及营养不良
术后切口疼痛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疼痛可诱发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容易并发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是由于疼痛,术后患者害怕用力咳嗽,不能有效排痰,易引起肺部感染和肺不张,严重时造成呼吸衰竭。术后低蛋白血症发生早、速度快、发生率高,如果不注意,长期的营养不良易影响术后切口的愈合,容易引起切口感染[5]。
3.4 免疫力低下及感染
切口感染是腹部手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老年人在术前就免疫力低下,多伴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术后组织愈合能力差,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易引发感染。
4 小结
对于老年腹部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术前应全面评估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器官功能状态,做好术前饮食准备和改善基本体制,提高免疫力和耐受力,术后需要加强监测、精心护理以及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老年患者术后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钱小顺,王士雯. 老年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及防治对策[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3):235-237.
[2] 卞秀敏.高龄患者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1969-1970.
[3] 乔桂萍.高龄患者术中护理配合[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0(15):59-60.
[4] 胡亚红.护理干预对减轻腹部手术术后疼痛效果比较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42-43.
[5] 罗辉遇,谢长江,刘卫红,等.大手术重症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2):1400-1401.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变化趋势,为医院合理地配置卫生资源,完善医院管理方式,满足人民群众防病治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比分析2006-2008年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顺位变化。结果前l0位疾病占住院疾病的90%左右,分别为: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眼和附器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位次逐年上升。结论根据某院疾病构成情况,加强重点科室建设,提高医院医疗诊断、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竟争力。
了解某院的住院病人疾病构成状况及变化,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科室床位、人员、设备,加强科室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吸引患者来院就诊,增强医院竞争力,为医院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疾病构成进行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分类报表,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 ) ,3年数据都是通过电子病案自动收集、汇总,资料完整,准确可靠。
2结果与分析
3年来,该院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与顺位见表to
2.1疾病构成比
从表1可见,2006-2008年该院出院人数逐年增加,依次为14 230人次,16 653人次和17 672人次。3年共计48 455人次,其中前10位疾病43 604例,占出院病人数的90%。关注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应成为民院峡疗卫生工作的重点。
2.2住院疾病顺位
从3年共计顺位看:损伤和中毒排在第1位、呼吸系统疾病第2位、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第3位,3年中顺位有变化,但3病种不变,其中,呼吸系统疾病顺位的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3讨论
3.1损伤和中毒处于疾病首位。其中又以骨折、颅脑损伤占大多数。其主要原因:一是私家车增多、驾驶员素质低、交通管理水平滞后等引起交通事故频发。二是意外跌伤。三是由于生存压力大,心理不平衡造成的自杀、自伤、他杀、他伤。四是社会暴力增多。医院管理者应加大对骨科、神经外科的投人,合理安排医疗、护理人员及床位,防止人员过度疲劳,床位超负荷运转。相关部门应加强各种车辆的管理和培训考核驾驶员,对驾驶员进行急救知识、技术的培训,宜传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保护意识。
3.2呼吸系统疾病顺位由2006年的第3位升至2008年第1位,这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2006年万户居民搬人经济适用房,家庭豪华装修造成家庭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我市经济发展,外来人口增多,污染企业增多,私家车增多,致使我市空气质量下降。为此应采取措施减少空气污染。一是装修材料要使用合格的名牌产品,晾晒一段时间后,有环境专业机构检测家庭空气质量,达标后才人住。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关停污染企业,减少私家车驾驶天数,增强居民环保意识。三是注重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3. 3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排第3位。该院坐落在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上,年轻人较多,生育率高。同时,医院宽敞明亮的新病房,温馨热情的医疗服务,先进的医疗技术,吸引了患者来院就诊。管理者也应在软件、硬件上支持妇产科。
3.4循环系统疾病呈增长趋势。其中以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为多。近几年,医院领导敢视人才建设,引进心血管博士并成为学科带头人,开展了心脏体外搭桥等新技术、新项目,诊断、治疗水平大大提高,方便患者治疗疾病,使医院工作量年年增加。
3. 5消化系统疾病顺位由第5位降至第6位。可见,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重视科学的饮食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有所改变。
【关键词】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干预
呼吸系统疾病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环境气候的恶化, 此病发病率呈日益上升的趋势。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且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 在给患者进行积极治疗之外, 应该加强护理干预[1]。为进一步探讨呼吸内科护理对重症患者的影响, 对本院收治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60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取得了比较好的护理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10月本院收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120例, 男66例, 女54例;年龄21~75岁, 平均年龄(60.7±5.4)岁;支气管炎45例, 慢性支气管哮喘43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例, 肺癌4例, 其他 8例。入选的研究对象均经肺部X射线与CT证实。将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60例。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内科护理。保持患者病房适宜温湿度、干净卫生及通风良好, 防止有害气体与粉尘的吸入;叮嘱患者远离人群密集的场所;注意对患者做好保暖措施, 预防感冒的发生;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 对患者的呼吸、脉搏与心率等生命体征给予密切监测;注意夜间病房巡视;注意患者呼吸状态的观察, 如果患者发生缺氧等症状需要向医生汇报并协助医生采取妥善措施给予处理[2]。
1. 2. 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实施综合护理, 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因为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心理上很难受, 常常出现焦虑及烦躁不安的负面情绪, 加上患者对自己疾病转归与预后不是很了解, 进而缺乏治疗的信心及决心, 在治疗上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护理人员要给患者多关心、多鼓励, 积极与其沟通、消除其不良情绪, 帮助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 从而配合医生积极治疗。② 机械通气护理: 对于危重患者可运用机械通气护理, 注意观测呼吸机能否正常运行, 使患者能够获得足量的氧气, 保证患者通气顺畅。在患者床边可根据临床条件放置简易呼吸装置、吸氧装置与吸痰装置等备用。③环境与休息护理:定期对患者的病房进行空气污染情况的监测, 也可对病房采取消毒措施。要降低家属的探视次数, 以保证患者足够休息。患者处于恢复期时, 可指导其适当下床进行活动, 但是危重患者一定要让其卧床休息。④饮食护理:患者由于长期营养不良, 导致其身体抵抗力比较弱。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饮食指导, 叮嘱患者多饮水, 尽量少食多餐, 必要时可以运用静脉方式给患者补充高热量与高蛋白等, 以增加患者的抵抗力, 促进其体力的恢复。⑤药物护理:综合考虑患者的重症情况, 科学制订给药方案, 正确使用药物, 严格控制药物剂量, 防止不良情况的发生[3]。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病情显著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病情有所缓解;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变化, 病情加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运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3%(59/60), 对照组为86.7% (52/6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灶大部分位于气管(支气管)、肺部等部位, 病情较轻者的临床表现为咳嗽、烦躁不安与胸痛等, 而病情较重者则常常呼吸较困难, 甚至出现呼吸衰竭[4]。国内呼吸系统重症患者随着大气污染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其发病率逐渐上升, 病死率逐渐增加。值得一提的是, 一些老年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往往由于身体体质比较差, 在临床上更需要护理人员的关怀及护理[5, 6]。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当前护理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研究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以心理护理、机械通气护理、环境与休息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护理。研究显示,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7%(P
综上所述, 对呼内科重症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应用价值比较大, 在提高临床效果及提升护理满意度方面效果显著, 可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任秋.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19):122-123.
[2] 车晓杰, 李春梅, 刘红梅. 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及质量管理.吉林医学, 2010, 31(26):4615.
[3] 孔彬, 冯琼.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8):334-335.
[4] 朱云霞.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11):1705-1707.
[5] 冯海燕.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4(4): 308-309.
关键词:内镜室护理;损伤新危险;吸入性危险;感染性危险
近年来,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危险已经成为医学界及社会的焦点,内镜室护理工作的危险因素研究也成为医疗卫生行业研究与关注的重要课题。内镜室护理工作开展中会将护理人员置于各种危险因素中,如内镜室中病人的分泌物、体液、血液,甚至一些化学药物也会造成甲醛、消毒液等污染,对内镜室的护理工作人员健康带来威胁【1】。因此,加大内镜室护理危险因素研究与教育,全面提升内镜室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有效的危险防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内镜室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并进行了防控措施的初步探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到2012年8月于我院内镜室接受检查的62例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4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1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12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13例、循环系统疾病患者7例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5例。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为23-87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不定时进行内镜检查,我院专门组建了内镜室护理管理小组并定时召开护理会诊,就内镜室的危险因素进行了预测评估,发现内镜室环境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损伤性危险、吸入性危险、感染性危险三大类。我院医护人员在每位患者经过内镜检查后均进行了室内防感染护理。
1.3结果 所有患者与护理工作人员无一例发生内镜室合并感染,内镜室的护理工作人员无一例发生严重意外事故。
2.损伤性危险因素分析
医疗内镜室护理中比较常见的损伤性危险因素主要有放射性辐射损伤、视力疲劳损伤、噪声损伤等,该类危险因素主要对患者护理人员机体造成直接损伤影响【2】。
2.1放射性损伤 内镜室在部分疾病的诊断治疗中会应用放射性治疗法,这便将内镜室护理人员置于危险环境下,易对护理工作人员造成放射性损伤。如在内镜室进行十二指肠镜检诊断与治疗,常采用X线进行放射诊断与治疗,其中的电离辐射在封闭环境下持续时间长,直接污染了内镜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也会对护理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长期大剂量的接触放射性污染源会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人员的身体技能,具体表现在体内白细胞数量严重下降,时间长了会造成护理人员皮肤灼伤甚至坏死。护理人员长期在辐射环境下工作机体的免疫力会明显下降,甚至致癌。
2.2噪音损伤 内镜室运作时会伴随着一些列噪音,护理人员长期处于处于噪音不断的环境下,会直接影响到其生理与精神方面的不适,甚至导致人体机体功能下降,严重者机体功能的可能性也会增加【3】。内镜室的噪音主要源于病人发出的声音、电子仪器运作声音等,内镜室的护理工作人员在这些声音的长期影响下,会由最初的神经性不适发展演化到生理性紊乱,如神经性内分泌失调等,孕期的工作人员还会造成流产。身体状况较好的女性工作人员也会在噪音的长期影响下消化系统功能下降、血管收缩以致血压升高,直接不利于身体健康。
2.3视力损伤 内镜室中具有大量电子仪器设备,室内的护理人员在进行仪器操作时会直面仪器电子屏幕,长期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工作,势必会造成势力疲劳。此外,长时间的盯住电子显示屏工作还会造成工作人员视力调节功能,在调节功能下降的情况下,工作人员的视力会严重下降,患近视、远视、散光、弱视的可能性将会随之增加。
3.吸入性危险因素分析
内镜室还存在吸入性危险因素,这主要是由内镜室挥发性气体的存在与通风状况不佳引起的。内镜室在每次使用前后都会经过仪器消毒、环境消毒、标本采集浸泡等,这些工作能提高内镜室环境的舒适度,但是在通风条件不佳的情况下持续消毒作业将会增加内镜室空气质量下降,如空气中的甲醛、戊二醛、氯成分都会增加,这些化学药剂成分在挥发长期存在于室内空气中,引发吸入性危险,直接威胁着患者与护理工作人员的呼吸系统等【4】。
3.1消毒剂吸入危险 内镜室中常用药剂有消毒剂、标本浸泡液等,其中消毒剂应用更加广泛。一般仪器保养期间会进行必要的消毒,以防止仪器内部细菌孳生,且在仪器使用期间,每位患者使用前后都要进行必要的消毒,由此可见,仪器的消毒频率极高;消毒剂还用于内镜室环境的消毒,室内环境的消毒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患者呕吐物等引发细菌感染,也为了给患者提供舒适的检查环境,环境消毒用的消毒剂也会挥发长期存在与室内空气中;内镜室标本器皿中的浸泡液也具有挥发性,长期存在会与空气中的消毒剂成分混合,污染空气,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呼吸系统。内镜室常用的消毒剂有戊二醛、氯成分消毒剂等,空气污染还与室内含有甲醛成分的标本浸泡液有关,这些化学药剂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在使用中还具有刺激性,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人员的呼吸系统。刺激性空气污染还会刺激工作人员的消化系统,长期处于这种工作环境下,挥发性刺激气体持续作用于工作人员机体,还会造成皮肤与眼睛灼伤、呕吐、胸闷恶心、头晕耳鸣等,工作人员的机体免疫力也会下降,临床过敏反应增多,严重的还会机体组织损伤引发机体恶变,人体癌变几率也会相应增加。
3.2粉尘吸入危险 内镜室的可吸入粉尘主要源于频繁更换的操作手套,一次性消毒手套的主要成分是滑石粉,频繁的更换手套将会直接将手套中的滑石粉成分带入作业室内,空气中的粉尘漂浮量不断增加,可吸入性粉尘直接威胁着护理工作人员的呼吸系统。长期处于具有粉尘污染的工作环境下,工作人员的呼吸系统内污染成分增加引发慢性呼吸道疾病,还会增加呼吸系统癌症的危险性。
3.3内镜室内其它刺激性气体危险 内镜室内的空气污染还包括患者检查时呕吐物、排放物、血液、仪器运作产生烟雾等,甚至部分患者还有身体异味,不仅污染室内空气,还会影响患者与护理工作人员心情,免疫力下降,危险因素的危害将会扩大,严重的还会产生血液感染,直接威胁着患者与护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4.感染性危险因素分析
内镜室护理工作中会面临着各种临床疾病病症污染,受检患者与室内的护理工作人员有时还要直接接触病原菌等微生物,如护理消毒工作不到位将会直接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内镜室中的感染性危险因素主要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这些污染源中含有大量的病菌,还具有较大的传染性,护理工作人员长期接触该类传染源,会使本来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身体功能障碍的危险指数更高。
内镜室工作环境中危险指数较高的感染性疾病有艾滋病、乙型肝病、丙型肝炎等疾病,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尽管带有消毒手套与口罩,但是患者机体检查时遗留或触碰到的物件便有可能带有病菌,消毒过程中稍有不慎便会对病菌清除不彻底,护理人员在日常的仪器接触中便有可能被感染【5】。此外,护理工作人员在协助患者检查时也会直接接触患者,患者分泌物、血液等体液感染因直接接触感染指数极高,部分胃腔镜检查时患者的体液还有可能溅到护理工作人员身体及脸部,造成直接污染。病菌消毒清除工作中也会造成感染,这主要是因为消毒活动幅度过大,带有大量病菌的消毒污染液溅到护理人员身上,甚至是直接进入工作人员的呼吸系统,造成直接感染。
内镜室患者检查时,会遇到艾滋病等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不完善的疾病,因此,一旦被感染,护理工作人员将会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疾病感染病症,由此可见,以防被体液污染感染,内镜室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及时进行部分传染疾病的疫苗注射,并通过日常锻炼,增加自身的免疫力,还要在消毒工作进行时,着重做好防护措施,以防止患者体液污染通过消毒剂挥发进行呼吸系统,造成直接感染。
参考文献:
[1]夏雪梅.内镜室护理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12,10(27):2555-2555.
[2]李秀英,房伍磊.护理工作中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质,2010,13(6):1896-1897.
[3]李彦毅.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质,2009,6(19):2558-2559.
[关键词] 健康宣教; 健康体检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7-132-02
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改变了有病才去医院的旧观念,如今主动去医院体检的个人、团体逐渐增多,健康体检也成为医院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对我院2008年242名领导干部进行健康体检,对各项检查报告进行综合分析。主要疾病谱有高脂血症、冠心病、脂肪肝、高血压、高血糖、胃肠道疾病、骨质增生等慢性非传染病,为本次体检排前几位的疾病。因此为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做好健康宣教,传播卫生知识,对提高群众预防疾病的能力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来我院参加体检的242名领导干部,其中男214例,占88.9%;女性28例,占11.5%;年龄45~60岁。
1.2 方法
1.2.1 检查前 要求每一位体检人员在检查前3d忌食油腻食物、禁止饮酒、慎防感冒,不能劳累,检查当日晨空腹,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1.2.2 常规体格检查 身高、体重、血压、视力、头颈、口腔、耳鼻喉、内外科系统检查、妇科检查。
1.2.3 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便常规、血糖、血脂分析、血液黏稠度、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乙肝六项、肿瘤标记物。
1.2.4 医技科室检查 数字X线胸片、心电图、颈颅部血管检查、腹部B超、心脏B超、泌尿系B超、胃肠镜检查。
1.2.5 体检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
2 结果
本次体检的242名受检者都不同程度地查出患有某些系统脏器疾病或异常疾病,多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检出率为100%。
(1)心脑血管系统疾病121例,占体检人数的50%。其中高血压41例,占16.9%;心电图异常25例,占10.3%;脑血管异常55例,占22.7%。
(2)消化系统疾病158例,占体检人数的65.2%。其中浅表性胃炎32例,占13.2%;中、重度萎缩性胃炎12例,占4.9%;肠息肉8例,占3.3%;十二指肠溃疡9例,占3.7%;慢性胆囊炎22例,占9%;胆结石18例,占7.4%;脂肪肝57例,占23.5%。
(3)代谢性疾病76例,占体检人数的31.4%。其中糖尿病及血糖偏高15例,占6.1%;血尿酸偏高24例,占9.9%。(4)泌尿系统疾病39例,占体检人数的16.1%。其中尿路感染9例,占3.7%;前列腺增生23例,占9.5%;肾结石3例,占1.2%;肾囊肿4例,占1.6%。
(5)呼吸系统疾病6例,占体检人数的2.4%。
(6)乙肝表面抗原阳性7例,占体检人数的2.8%。
3 讨论
本次体检结果显示,领导干部的健康状况不佳,患病率较高,慢性非传染病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疾病。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按系统分布情况看:消化系统异常者158例,占总人数的65.2%,居第一位,其中主要疾病是脂肪肝、胃肠道疾病、胆囊炎,说明领导干部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不规律。其次是心脑血管异常者121例,占总人数的50%,居第二位,其中主要疾病是高血压、脑血管异常、心电图异常。居第三位的是代谢性疾病76例,占31.4%,其中主要疾病是血糖高、血尿酸高。这次体检的领导干部年龄在40~60岁,平时劳动较少,社会活动多,应酬频繁,摄入高油脂、高糖食物多,吸烟、饮酒,导致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血尿酸高、动脉硬化,是患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痛风的危险因素。居第四位的是泌尿系统疾病39例,占16.1%,其中主要疾病是前列腺增生,与年龄有关。居第五位的呼吸系统疾病6例,占2.4%。看来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最少,不是危害领导干部健康的主要疾病。
综上所述,排在前几位的疾病成为影响领导干部健康的主要疾病,对疾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是领导干部在领导岗位责任重、压力大,容易导致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对自身健康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工作时间长,大脑皮层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生活规律差,饮食结构不合理,吸烟饮酒频率高,缺乏一定的运动和锻炼。进行健康教育:对领导干部的健康状况应给予高度重视,为领导群体开展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让每个人对自已的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危害健康的因素和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能力,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加强传染病的预防。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坚持体育锻炼,提高人体环境适应能力,保证充足的睡眠。积极的生活饮食干预,不吸烟、不喝酒,发现疾病早治疗,达到健康目的。
[参考文献]
[1] 范建华. 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思考[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1):667-669.
[2] 包家明,霍杰. 护理健康问答[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
[3] 黄津芳,刘玉莹. 护理健康教育学[M]. 北京:科学与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86-95.
[4] 郑修霞.护理教育学概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43- 58.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护理干预;疗效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慢性病,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致死和致残最多的呼吸系统疾病[1]。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是主要特征,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存在自身心理因素和对治疗的配合能力常影响治疗效果[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呼吸科住院,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推荐的慢性阻塞性疾病的诊疗标准[3]。患者120例,排除合并肺结核、肺部肿瘤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45岁~83岁,平均年龄(60.2±7.3)岁;病程2~32年;平均(5.6±2.5)年;伴Ⅰ型呼吸衰竭38例,Ⅱ型呼吸衰竭26例,合并冠心病22例,糖尿病28例;上述患者均使用氧疗,使用无创呼吸机32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抗炎、抗感染、祛咳平喘、氧疗等治疗,同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方法进行。
1.3综合护理方法 包括心理护理、氧疗护理、使用呼吸机护理、并发症的预防护理、预防感染的护理,睡眠护理等。
1.3.1心理护理 护士在心理干预前详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包括患者的生活环境、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以便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其内心的感受,主动向其讲解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能够了解自身的疾病,做到心中有数;护士还需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给予不同的言语沟通及非评议沟通方法,对文化程度高、有一定医疗卫生知识的患者,需给予较为深入的讲解,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要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各种检查及手段的必要性,以减轻患者的内心恐惧、焦虑情绪;护士要尊重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在执行操作和与患者沟通时,不要呼叫患者的床号,可使用患者全名,或“X阿姨”等称呼,让患者感到温馨;在进行各种操作前,要告知患者操作的注意事项及临床作用,使用多种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可为其提供音乐、电视等,以缓解焦虑的心情;将病室内的仪器声音降至最低,避免噪声对患者产生干扰;为患者提供写字板、图片等,使患者表达说出自己的需要。病室光线需温馨柔和[4];医护人员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声音不可过大,以免引起患者烦躁;为患者寻找各种社会支持系统,除医护人员外,还可包括患者的家属、朋友,甚至病室内的室友,共同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增加患者继续治疗的勇气,在医护人员操作时,护士可陪伴在患者身边,握住患者的手,或抚摸患者头部等,以鼓励患者,消除其孤独、寂寞感。
1.3.2氧疗的护理 在住院期间,安排受过专业护理知识培训的临床护理人员,对干预组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氧疗知识教育,同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5]。宣教吸氧的目的、教会患者呼吸深度、氧气的合理湿化、氧疗最佳持续时间、管道与设备的消毒与保养、吸氧工具的选择、如何联系氧气中心、用氧安全等。进行2~3次/w的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时间为20~30min/次,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分析,适当配合解释、鼓励、暗示、安慰、保证等方法。
1.3.3呼吸机的使用护理 ①使用呼吸机的护理患者往往认为使用呼吸机治疗是因为病情危重,因而常有恐惧、焦虑心理。加之治疗中患者不能随意进食、限制语言交流,易出现情紧张、烦躁。当病情好转需撤机时,部分患者因担心呼吸困难及窒息,会产生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护士要鼓励患者,增强其信心,使患者主动配合撤机。②及面罩选择患者取半坐卧位或坐位,使气道通畅并避免反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鼻面罩,轻压于面部,位置适当后固定,松紧适宜,不能漏气,以确保疗效。部分患者因初次接受呼吸机治疗有不适感,情绪紧张,以致出现人机对抗,护士教会患者呼吸方法,指导其规律呼吸,以保证治疗顺利。③气道管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呕吐物和分泌物。咳嗽无力者及时吸痰动作轻柔,以减少气道黏膜损伤:痰液黏稠不易排出者,鼓励适量饮水、按时叩背,或给予呼吸机管道内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鼻塞者可用呋麻液滴鼻,以收缩鼻黏膜血管,症状好转后再使用呼吸机。为防止呕吐物误吸,饭后30min内暂停呼吸机治疗。④撤机后护理停机前指导患者行呼吸功能锻炼,训练缩唇腹式呼吸,以增加肺活量,防止并发症。呼吸机撤离后,为防止再次出现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应继续给予常规氧疗,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如病情加重,做好再次上机准备或行有创通气治疗。
1.3.4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①腹胀:是呼吸机治疗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指导患者用鼻呼吸,不可张口呼吸,减少吞咽动作,避免造成胃胀气,一旦出现可行胃肠减压。在保证疗效前提下,吸气压力尽量小于25 cm H2O。②局部皮肤压伤破损:面罩系带牵拉过紧、持续时间过长,易造成患者面部、鼻粱和下颌部皮肤压伤,应在面罩与面部接触处使用纱布或纸巾,既减轻局部压力叉预防漏气。③吸人性肺炎:为常见并发症,应协助患者取侧卧位或半坐卧位,避免饱餐引发食物反流。患者剧烈咳嗽时应先停机,防止食物反流,及时倾倒管路中的冷凝水,以防误吸。
1.3.5预防感染 面罩内壁和呼吸机管道内细菌不能被有效清除,加之患者呼出的气体污染呼吸机管道,细菌易随吸气再次进人呼吸道造成肺部感染。应做好呼吸机管道管理,管道每48h更换、消毒1次,及时清除管道内冷凝水,预防反流。医务人员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4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咳嗽、咳痰、气喘胸闷及肺部干湿咿音等症状及体征变化。并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资料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疗效观察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检验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干预组患者咳嗽、胸闷、全位、发绀、呼吸困难的须明解明显好于照组。其平均住院日的改善,也好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COPD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产生肺气肿,患者终末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降低,出现过度膨胀,充气,进而导致肺容积增大和感染,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况,甚至自暴自弃,放弃治疗[6-7],而一旦合并呼吸衰竭,则需进行氧疗、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患者对氧疗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对COPD病因的认识,氧疗、呼吸机、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等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治疗有关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显示,干预组治疗的效果及平均住院日和肺功能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25(8):459-460.
[2]陆开英,钟南山,谢毅,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2-68.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肺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
[4]林存杰,杨招,滕玉英,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09,6(7):149.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肺性脑病的诊断和临床分析标准[J].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统疾病杂志,2009,1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