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初中孩子的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不要溺爱,要关爱
古人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的最好注解,这一现象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突出。过分溺爱的孩子或怕苦,怯懦,经不起挫折;或依赖性强,缺乏独立发展意识;或骄横、霸气;或胸无大志,不思进取。总之,溺爱百害而无一利。不要过分地保护孩子,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及时批评纠正,决不能姑息、纵容和庇护。
二、不要只重智育,要更重能力
近几年,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初中生参加辅导班蔚然成风,特别是城区家长,一到假期或周末,就给孩子报一两个甚至几个辅导班,孩子疲于奔命。家长对发展孩子智力投入的物力和心血可谓是竭尽全力,而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大大忽视,以致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乃至道德水准都出现了下降趋势,以家庭教师代替家庭教育,这是家庭教育的错位。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而孩子的能力培养及德育更不能忽视,对此我认为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很重要:(1)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2)注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竞争与协作意识。(3)注意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和感恩社会。
三、不要放任,要关注
放任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放任自流。这一现象主要集中在偏远的农村家庭中,他们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落后,对孩子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保证穿衣吃饭,其余都是让孩子自生自长,致使孩子不能安全度过青春危险期。作为家长,对于处在青春危险期的孩子,要特别关注。发现异常,就要及时与孩子沟通,沟通时注意倾听孩子的解释,不主观臆断,不简单粗暴,不乱加干涉;要经常与学校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状态、个性品格形成过程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协助学校帮助孩子矫正;要正视孩子生理发育现实,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不简单、随意地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发现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密切时要耐心说服教育,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幼稚、不成熟,心服口服地纠正自己的过失;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习惯,认真纠正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听音乐、吃东西等不良习惯,让孩子知道好的学习习惯是通往成功的金钥匙。
四、不要管制,要情制
一些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但是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经常采用打骂、训斥、吓唬等简单粗暴的手段来管制,或者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致使孩子胆小怕事、性情孤僻、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的还会性格粗野暴躁,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情制就是提倡父母用慈爱去感化,用心去教育。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指出危害,或拿出指导性意见;当孩子和父母发生争执时,要肯于放下“尊严”,孩子对就服从,孩子不对要耐心说服,要和孩子建立平等、互助的朋友式关系,和孩子一起成长。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恶语中伤,不用自暴自弃的心态疏远、冷落孩子,而是亲近他、安抚他、鼓励支持他克服学习中的障碍。同时要正视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升学与就业问题上不逼孩子挤独木桥,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另外,要支持孩子与同学交往,一旦孩子跟孩子交了朋友,不要简单地横加干涉,而要耐心指点,让孩子学会共处,这也是生存能力之一。
五、不要托管,要亲管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突出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身在远方的父母不要将孩子托管后就万事大吉,要和学校、监护人、孩子经常保持联系。其实,孩子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因此父母不应该用一个“忙”字推脱,要经常来信、来电询问情况,询问时不能一味地训斥或威胁,而应注意沟通方式,进行内心的询问、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父母对孩子最了解,因此父母与监护人及学校之间应加强联系,了解各种信息,交流施教方法,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1.缺乏父母教育
由于很多留守孩子的父母在他们年龄很小时就在外务工,而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导致他们从小就缺乏父母的教育。一方面是父母离家较远,一年才能见到孩子一两次,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则是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难以从文明礼仪方面教育孩子,甚至有的父母有很多坏习惯,如赌博、说脏话等,为孩子树立了较坏的榜样。另外,部分父母教育方式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2.缺乏自我认知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都不成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文明行为标准把握不准,有的学生将粗俗的行为当作“个性”,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并出现说脏话等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
3.学校环境影响
中学升学率的压力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片面地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老师也认为考不出高分的就不是好学生。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成绩,其余都是次要的,错误地认为文明礼仪是小事,无碍大局。
4.社会环境影响
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也对学生的文明行为产生着不利影响。初中学校旁边有很多黑网吧,部分学生到网吧上网,浏览黄色信息,并学习其他的不良嗜好,形成吃喝玩乐的坏习惯。
二、提升农村留守初中生文明礼仪的措施
1.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因此,提高农村留守初中生的文明礼仪,首先应当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鼓励他们的父母多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沟通,在做人、做事方面树立正确的榜样,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知书达理、文明用语和礼貌待人,班主任要与学生的父母多交流,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教师要给予他们教育支持,教给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避免粗暴的教育方式。
2.班级教学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和教师的作用,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教授学生认真听讲、举手发言以及尊重教师和同学等。要学会说“你好”“谢谢”等文明词语,不要在教室中大声喧哗,不说脏话不顶撞教师,学会完善自我、尊重他人的文明礼仪行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特别是针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如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行为都是不好的丑陋行为,要认清哥们义气不是真正的友情,教育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3.营造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
在初中校园中,要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例如在校园的草地中,可树立小牌子“爱护花草,人人有责”,在校园中树立“文明用语礼貌待人”的指示牌,在告示栏中张贴文明学生的优秀事迹,在校园水龙头旁标注“节约用水”的小牌子,在教室黑板报书写有关文明礼仪的名言警句,使每个学生在校园内随处都能感受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文明礼仪的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耳濡目染,也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4.开展校园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能吸引学生的参与,并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文明行为。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有多种,可以采取主题演讲的方式。如开展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有的学生演讲“友谊团结”,有的学生演讲“尊敬父母”,还有的学生演讲“文明交往”,是一次很好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还可以开展走进敬老院活动,让每个学生感受尊老爱幼的美德,体会到尊重、帮助别人的快乐。另外,可以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在校园内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三、结束语
就目前而言,国内研究本课题的校本研究不多,或者停留在浅层次、某个学科的小升初教育衔接上,没有从小学教育、家庭教育、学生、初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对小学升初中教育衔接作综合论述。
一、小学升初中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问题
1.离开父母后的孤独感。
80%―90%的学生在小学没有在学校住宿,离开父母的呵护,孩子不算成熟的心灵在一段时间内非常孤独、无助,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学生的一块心病。(由于本课题是针对荥阳市本土的学生,所以涉及住校生的问题。荥阳市目前市直初中4所,全寄宿制初中2所,另2所初中有部分住宿生;教育资源整合后,各乡镇只有1―2初中,均为住宿制管理模式。)
2.面对新学校、新集体、新老师的不适应。
小学升入初中后,一个班级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能很快结识新同学、新老师,进而融入新的集体。但是也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性格因素不能很快融入班集体。
3.对初中新的管理的不适应。
小学升入初中后,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初中的管理不适应,一小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了压力,从而影响生活与学习。
4.来自自身的困惑。
(1)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时间的紧张。
(2)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没有形成。
(3)来自朋友义气、网络、游戏、玄幻小说、韩流小说等的诱惑。
(4)过分关注自我的外在形象。
5.其他问题。
如家庭教育的缺陷、个人心理的缺陷等。
(二)原因探究
(1)小学教育的原因;(2)家庭教育的原因;(3)学生自身的原因;(4)初中教育的原因;(5)社会环境的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生在小学生活学习的六年中,由一年级原班教师一直带到六年级的可能性极小,并且据调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由一个班主任带的可能性也极小,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小学生在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没有较好地起步,况且每位教师的素质、敬业程度是不可能一样的。这就给中学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要想真正解决小学升初中后产生的种种问题,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小学升入初中后的家庭教育要跟得上
1.家长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这是因为:第一,初中阶段孩子的主观意识逐渐增强,已开始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判断和批评性否定。第二,进入初中的学生除了在思想上有独立意识外,在生理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鉴于以上的情况,家长要认真与孩子沟通,真正摸清孩子的思想、内心活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2.家长要及时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
使孩子健康成长不是多去几次肯德基、麦当劳,也不是多买几套新衣服,而是关注孩子的心灵和心理问题,让其快乐成长,保证心理健康。
3.家长要严格要求与适时鼓励并举。
进入初中以后,孩子课业负担加重,学习时间延长,再加上有些孩子自身可能存在懒惰心理,所以家长必须在学习上对孩子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4.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初一上学期,家长应配合孩子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
(1)学习方法的转变。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科目相对较少,能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但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增多,考试更为灵活,讲究活学活用,学生必须改变以往写完作业万事大吉的做法,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拓宽知识面,由依赖性学习向主动、独立性学习转变。
(2)生活习惯的转变。中学课程紧,内容多,在学生生活上必须有规律,紧张起来,自觉遵守作息时间,保证作息有规律。
5.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是指孩子有自己的房间,有书桌、台灯、书柜和各种工具书,而且包括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心理气氛。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就不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6.家长要多与老师联系,及时把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家长有时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这就需要加强与老师的联系与沟通,如果能够做到家校联合,教师、家长有针对性地、科学地予以引导、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弱点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自身可能存有不足和缺点。教师要注意观察,因材施教,耐心施教。在分析原因后给学生以切实的帮助,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初一教师的工作方法与艺术
1.用慈母般的爱心,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2.如果是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就可以经常走进学生宿舍,对学生嘘寒问暖,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3.定期利用班会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进行班级经验学习交流,提倡优秀生多帮助潜能生,鼓励学生不要丧失信心。
4.在班级内建立生日档案,关注每个学生生日,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
5.学生出现错误,少呵斥多引导,少批评多鼓励,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6.建立家长学校或加强家校联系,对学生进行心理追踪,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帮助学生。
(四)社会环境有利因素的利用
案例一:夏A,由于从小跟随父母外出,在外地上学,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年龄小,没有独立意识。上初中后,独立意识增强,叛逆意识陡升,不爱学习,离校、离家,父母在找人未果的情况下,多次求救于广州警方才将人找回家。于是夏A被父母从广州转回老家,由爷爷奶奶监管降级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开始能做到按时到校,能基本完成作业。但自控力差,上课讲话,影响他人;消费过度,很有人缘;缺乏劳动意识,轮到他打扫卫生时,人早已“逃之夭夭”;到后来,在不告诉爷爷奶奶的情况下他把爷爷奶奶用来买空调的3000元钱自作主张拿出1000元买手机来玩。
案例二:何B,因父母关系出现问题,在原班初一年级时因基础差又无人管理,初一未上完就转到父亲打工的福建学习,后又转回降级学习。因父母关系的问题,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父亲看问题偏执,他认为整个社会对他不公。孩子做的任何事与自己没有关系,都是学校没有教育好。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进步,在班上也爱帮助他人,人缘还不错。父亲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务工。后来,因其堂弟与同学的争斗他尝到了甜头,尤其是其与成人的争斗得胜。加上父辈的推波助澜,暗地里,他就吆喝几个人对全校学生收取保护费,叛逆达到顶峰。
案例三:王C,原班班长。由于到初中后,多了竞争对手,难免会失去独占鳌头的机会。学生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愧不如人。于是,面对学生的挫折,教育者虽及时给予应有的心灵抚慰和学习上的指导帮助,但家庭引导出现缺陷,父亲在外地务工,只能利用电话引导;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时不时地到校来做一些过激的事,难免丧失孩子的自尊。本来是学习不错的孩子也产生了叛逆心理,做出叛逆的事。
案例四:夏D,与贪玩的同学走得较近,拒绝父亲的教育。
案例五:李E,由于学生本身基础一般,初中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比在小学有所下降,缺乏自信心。在家里,由外婆照顾生活。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父亲再婚。虽然长辈都爱他,在经济上都能满足其要求,但都缺乏心理的沟通。于是渴求更多友爱,开始早恋。
从以上几个案例看,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点:家庭教育中的第一环节——父母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最亲密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从小学进入初中,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飞跃,孩子的身体发育进入第二个高峰期;他们在心理上出现成人感,独立性也增强;他们开始讨厌老师、父母对他过多的照顾和过细的要求,有时甚至会产生反感。因此,家长既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满足其合理的要求,但又不能不教育。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理上已接近成人,但心理上远未成熟,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处于人生第二次叛逆的时期。对孩子的教育既应当讲究教育方法,更应讲道理、摆事实,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水平,使他们提高了认识又明白了道理,孩子只要从内心信服了,教育效果才是良好的。
二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对策
1.纵容放纵祸害无穷
这几例父母除一位带病的母亲、另一位同学的父亲在家外,其余都不在家。由于父母缺乏对学生的管理,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在到校的途中,不正当的交友,学习或模仿社会生活中不良青少年的行为,染上某些恶习。这也是学校教育很无奈的地方。
2.言传不如身教
父母的修养对于孩子的影响深远,一个好的父母应当具备一定的修养,要培养“爱”的修养,要具备良好的品格修养和文化修养,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修养,让兴趣去感染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到快乐。孩子有了兴趣,才会接触和了解自己所关心的事物。孩子有了感兴趣的东西,就会全神贯注地观察它,详细地了解它的特性,发挥丰富的想象来逐渐认识它。
3.多表扬、多激励,少冷漠
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既是责任,又是义务。由于生计所迫,自己要务工挣钱来养家糊口,于是,将孩子交给父母来管理,疏于对孩子的教育未能履行教育责任。而隔代教育带来的是孩子所期望的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就缺失了。孩子所感受到的似乎更多是一种冷漠。
4.适度的惩戒是必要的
孩子犯了错误,要让他明白是非。有时一个眼神,一个肢体语言,都可给以警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家里对孩子的错,父母的外出务工或因挣钱的忙碌而缺乏对孩子进行惩戒教育,这无异于增加了孩子对自己犯错误的肯定。
5.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其实,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要让他们快乐学习。家长首先提出的目标应是“跳一跳,能摘到”。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孩子就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如果要求过高,目标不易达到,就会望而却步。其次,培养孩子快乐学习,要因人而异,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因而孩子的气质就不同:有的文静,有的张扬;有的内秀,有的急躁。在引导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的过程中,要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培养孩子们学会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给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快乐中逐渐克服畏难情绪。因此,对孩子的要求,要随着他们能力的增强来逐步提高。
6.多加强与老师的沟通
家长(或监护人)与教师的沟通十分必要。既可电话联系,也可指定相邻同学把问题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反馈给老师,加强与老师的沟通,这样才能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在家里,没有人与之交流,好学生难免也会有心理障碍,何况是问题学生呢。
7.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环境
家长觉得孩子很难管,“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沟通问题。关键在于双方能否换位思考,让彼此进入对方的世界。”贾改莲认为,孩子说自己很听话,经常理解和顺着父母的意思,也有对的地方。出现双方认知的偏差,主要是由于角色不一的沟通问题所导致。“家长忙着干事业,忙着应酬,却没有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做游戏。”贾改莲认为,这就是一个是否拥有高质量的“陪伴”问题。其实,除了父亲和孩子的关系不协调外,还有母亲与孩子的矛盾问题。在传统教育里,妈妈负责内部的生活教育问题,而父亲往往“板着脸孔”承担外部大事。小时候,孩子会受到妈妈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感觉与妈妈更亲近。但是,长大后,他们会认为这其实就是“唠叨与啰唆”。而父子的“疏远”问题,主要是父亲的“粗线条”教育所导致。“孩子喜欢父亲不过多过问其生活细节,也反感父亲的直接和粗心。”
8.推荐好书
【关键词】 沟通 初一 教育 家长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0-001-01
进入初一后,学生很快进入青春期,将处于一个重要的生理与心理转折期,有一个习惯重培养、行为渐养成、自我意识初树立、兴趣爱好再激发的过程。这些都会使学生在自觉不自觉间,对自己重新审视定位,在习惯、行为、意识、兴趣爱好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另外,进入初一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与要求较小学发生改变,担负的责任义务会相应增加,行事方式和行为习惯需要相应提升,面临的发展方向需要相应调整。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初一,必然有一个从小学到初中,人生角色转换的过程。实际上,在人的一生中,人人都会遭遇很多次角色转换,这次人生角色的转换是人生多次角色转换中,有自我意识较早的一次。而此时的家长们,还远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在潜意识里,他们强烈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要“好”,可是到底怎么叫好?好在哪些方面?他们大多数是模糊的,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那么,作为初一的班主任,就非常有必要让家长知道抓住初一这个节点,跟踪孩子配合学校及时教育有多重要。实际上,进入初一后,虽然学生开始追求“独立自主”,但还处在“比较听话”阶段,可塑性仍很大,敦促家长要注意在孩子的生理发育、心理成长、思想发展、情感熏陶、性格形成、价值观确立等诸方面协调教育,保证学生健康健全发展。
一、班主任应该主动联手家长做好初一教育
首先,我国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以我为尊,我行我素”的现象比比皆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束约力大打折扣,需要家长的通力配合;其次,家长对初一孩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再者,家长关注自己的孩子,必将关注学校的教育,这对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积极因素,为协助学校实施教育,帮助学生完成这种从小学到初中的角色转变,培养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二、在沟通中,注意保护家长参与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人是需要尊重的,得到尊重就会欢欣鼓舞满心喜悦,有一种积极对待事物的心态。无论是家长主动沟通,还是被动沟通,班主任都要善待家长:
1. 不要随时随地给家长反映情况,把学生的长处与不足作好积累,以突发事件为突破口,再做反馈,说大放小,抓主要矛盾,让家长感觉沟通有必要有价值;
2. 交流时,先谈沟通的原因、事件和目的,后征询家长意见,要让家长有充分表达观点的时间和空间;要不折不挠,不教训家长,少说做人,多说行事,说事不给予定性,多谈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障碍,让家长感到老师在处处为孩子着想;
3. 交流中,既要谈学生的现状,也要谈发展,既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又要指出不足,既要避免只说学习境况,不说情商培养,又要避免只说情商培养,不说学习境况;
4. 交流中,发现家庭教育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5. 帮助家长找出家庭中对孩子教育不利的“结”,提醒家长注意改正。比如:家庭环境、家庭纠纷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班主任要坦诚相谏,委婉表达,适度点破。这种做法是可行的,人与人之间需要坦诚交流,真诚帮助。
三、在沟通中,让家长知道关注初一孩子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小学教育的延伸与提高,是意识树立、习惯养成、情感丰富、兴趣激发、态度培养、作风训练的再教育。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班主任要让家长知道这些:
1. 家长是孩子的亲人和监护人,是孩子的情感依赖,孩子需要被关注,家长的关注是孩子进取的动力和方向;
2.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3. 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联系和区别,比如说初中段学生要树立哪些意识,要培养哪些技能技巧,小学里哪些东西要升华等等;
4. 要注意给孩子怎样保留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权利和空间。
四、在沟通中,班主任提醒家长教育孩子选择内涵和方法
1. 继续引领孩子读书;给予孩子是非标准;指导孩子和同龄人或长者相处交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2. 告诉孩子家庭中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让孩子参与家庭琐事,常和孩子谈谈家庭困难,使他们感受生活的艰辛,学会珍惜;让孩子打扫整理自己房间,洗涤自己简单衣物,参加家庭和社会劳动,凡是孩子能做的,家长不要做,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过程,有所历练有所体验,知道与体会所有事都做出来的,而不是仅靠说和想出来的;
3. 适度融入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既可用家长的责任心来熏陶孩子的责任心,又可了解孩子动向把握孩子脉搏;在晚上、双休日、节假日,家长有时间要陪孩子玩,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关注,感到快乐不孤独。
4.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多给孩子鼓励,少给打击,培养孩子的自信,维护孩子向上积极性;
5. 常向孩子微笑,在孩子焦灼、寒冷、害怕、有成就、情感空虚、心神不宁时,要抱抱孩子拍拍后背,让孩子感到踏实幸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端正的态度、健全的性格、阳光的心理,使孩子能正视困难,面对挫折。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命教育;策略
青春期是人生最美好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的风暴期。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心里充满矛盾,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很遗憾,在他们身上往往会发生一些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当事人及其周围的人未能处理好矛盾。因此,教师有必要及时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
一、学生轻生悲剧的原因解析
首先,在有关学生自杀的报道中,导致学生自杀或相约自杀的主要内因是:未成年人心智发育还不健全,处于自我认知不稳定阶段。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这些心理矛盾让他们苦闷,而他们不知道如何认识处理,加上情绪丰富而强烈,不稳定,容易冲动走极端,意志不坚强,性格懦弱等,诸多内在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些幼小脆弱的心灵就无法承载起生命之重负,以至于生命之花凋谢。
其次,有关学生自杀的最常见外因是:家长打骂,教育方式失当;父母在外打工,关心不够等。这些消极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孩子选择自杀以“解脱”,这应该引起家庭反思。
第三,当下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众多问题,如学习压力大,作业做不完,被老师批评、体罚,学校处分,甚至感情问题处理不当,这些都有可能诱发学生自杀。这一方面显示部分教师教学行为失当,反映出学校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缺位;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学校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不足。
二、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对策
首先,抓住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生命教育主阵地,做好青春期心理疏导工作,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深化实施生命教育。
因为学习压力大给学生带来受不了的压力而走向极端、走向自绝,这是相当可怕的,需要教师多关心学生的心理,学会疏导。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都有关于生命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开发。
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丰富与意义,使“关爱学生”落实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从而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使他们明白:生命只有一次,请珍惜父母给予的生命!活着是一种幸福!
我国当前的生命教育主题教学需要提升,教师要面对现实,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格健全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不能让血淋淋的学生自杀事件再次发生。
其次,利用家长会等家校合作平台对家长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帮助家长教育孩子。
利用家长会、校信通这一平台,宣讲生命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提升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技能。
1.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实际。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如要求排名靠前,考上重点中学等。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就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并给他们施压,生怕他们失去竞争力而失去未来。要使家长清醒地认识到,孩子的学习能力总有差距,不是每个孩子的成绩都可以排名前列。孩子选择轻生多半是由于平时受到的各方面压力大于他的负荷,所以家长一定要调整心态,放弃过高期待,为孩子设定的目标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由此可见,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初中阶段作为人一生中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呢?
一、作为家长,我们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首先努力了解自己的孩子
初中阶段又成为青春期、少年期(有人称为青年初期),约从十一二岁开始到十四五岁结束。这几年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渴望独立,总想摆脱教师以及家长,有事不愿和父母交流。同时,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科目增加,学习难度加大,升学压力倍增,如果这些问题和压力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乃至精神疾病,最典型的是抑郁症。
其次,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使得他们一方面为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发育感到好奇,另一方面又充满羞涩和不安,于是不愿让父母进自己的房间,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心理上表现为容易兴奋和冲动,容易萌发对异性的爱慕,而且现如今电视电脑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的刺激,使得青春期孩子们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据一个市级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科主任说,近年来少女意外怀孕率每年递增6.8%,仅去年该院所做的1万多例人流手术中,18岁以下的少女就占了约10%。
年龄最小的才11岁!面对这样的显示,“没想到”是每个家长的悔恨,而事实上的疏忽和对孩子谈“性”的不知所措,恰恰是孩子身心受到伤害的根本原因。因此作为父母,我们要有针对性地看一些青春期生理卫生发育的书,增加自己的知识,适时、适度、适当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帮助孩子了解身体结构、生理卫生、心理需求,使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心理知识教育与心理发育同步。
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专家孙云晓说:“教育的成败最重要的标志是能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好的学习成绩来源于学习效率,学习效率则来自于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家长,我们就应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制定学习计划,提倡以任务定时间。
每天坚持复习—作业—预习的好习惯。每天下学回家做作业前,首先要引导孩子进行全面复习,达到温故而知新。否则,如果不复习就开始做作业,发现问题,边做边翻书,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最后要根据课程表,对第二天要学习的课程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
第二,帮助孩子养成积极听课的习惯。课堂是学习的主渠道。我们要引导孩子会主动围绕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主动思考,大脑快速运转。有人曾经这样形容一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上课时,耳朵是录音机,能记录下教师发出的一切声音,甚至包括音调;眼睛是录像机,能记录下教师所做的板书,甚至包括板书中粉笔的颜色;大脑像计算机,能将所见所听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放到各自的位置。第三,帮助孩子养成务求甚解、独立钻研的习惯。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要想学习好,必须独立钻研,务求甚解。鼓励孩子刨根问底,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孩子寻求一题多解。第四,养成善于请教的习惯。当然请教的前提是善于思考,善于找到问题,独立钻研。
三、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卡内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学会与人交往,也是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重要内容。
如今的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大多数时间只能在家里孤独地面对电视机、电脑或游戏机,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机会非常少。孩子们缺少社会交往的机会,就很容易形成“自我中心”“自私”“孤僻”的性格特征,甚至变成了“小宅男”“小宅女”。为此,作为家长应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让孩子多与同龄伙伴进行交往。
比如,邀请孩子的同学和朋友来家里做客,或者可以经常去孩子同学家或有孩子的朋友家串门,有机会时就带着孩子走亲访友,让孩子与更多的伙伴在一起游戏玩耍,逢年过节让孩子给朋友寄一张贺年卡,有意识地让孩子结交不同类型的朋友等,从而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增进彼此的交流。
四、要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养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
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膳食营养,安排好孩子的生活,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活动和体育锻炼外,更重要的是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健全的人格。
第一,要帮助孩子承认和接纳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事实。让孩子意识到你可以超过一个比你强的人,但你不可能超过所有比你强的人。要学会欣然地接受自己,悦纳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第二,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评价自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的心态。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避免陷入“只要学习好、一俊遮百丑”的误区。事实上,知识只能管某个阶段,而道德影响人的一生。
知识的缺陷可以弥补,而道德出了问题不可挽救。现在社会事实证明,孩子只看重自己某一方面的本领和能力,会更多地体验到压力和失败;若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自己,总能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是有优势的,从而获得应有的自信和自尊。第三,要正确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确定恰当的目标。即从自己现有的水平出发,略高于现有水平一些,使自己通过努力便能实现。第四,引导孩子学会宽容地对待他人的成绩。父母要引导孩子懂得,人人都有参与竞争的权利,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权利。那种只允许自己领先,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的心理是不恰当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超越他人,而是超越自己。
让我们每位家长都行动起来,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
1我国农村地区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观念淡薄,认识不足。不少农民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作用。他们要么期望不高,孩子自己能发展到哪个层次就到哪个层次,或者因为经济原因,觉得即使孩子将来考上了大学家里也是供不起,又见现在大学生就业不太容易,所以就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甚至希望子女快点长大,初中毕业了就可以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了。
(2)家庭教育的知识匮乏,方式不科学。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与此同时,另一些家长则溺爱孩子严重。祖辈溺爱孙辈是常见之事,关键是有部分家长也太娇惯孩子了,这样的结果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任性、懒惰、自私、脾气暴躁。另外,农村家长们在对子女教育观念、方式方面意见有时不统一,尤其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如果双方没有达成共识的话,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在父母面前时,父母就以他们认为对的方式教育孩子,而当孩子在祖辈面前时,祖辈就以他们认为对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无视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惑。①
(3)不注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些夫妻会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有的父亲常常喝酒、打麻将等,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想让他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难。还有就是言行不一,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缺失。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情没有做到,这样孩子难免就会失望,次数一多,孩子就对父母失去了信任。
2对我国农村地区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地区孩子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现在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大多属于初中毕业甚至没有毕业就去沿海打工的一代,结婚较早,由于文化底蕴差,素质不高,面对养儿育女重任,他们也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他们家庭教育知识缺乏,Hotspot热点又限于经济条件和信息的不流通等因素,也没有及时的补充家教知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使得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在农村,很多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低,不能辅导孩子家庭作业就算了,更要命的是一些家长直接对孩子说:“读书多有什么用,学习好又怎么样啊?读了大学还是找不到工作,读个初中毕业就去打工好了。”
(3)现在每家的孩子都较少,长辈大都比较溺爱骄纵。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是兄弟姐妹好几个,父母农活又忙,跟不都顾不上孩子,大多任其自由发展了。现在孩子少了,一家就一个,最多两个,几个大人就只有那么一个小孩,对其溺爱娇惯就在所难免。往往父母省吃俭用也要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需要,造成孩子任性、自私、虚荣心强,殊不知这样照样会害了孩子的一生。
3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些对策
鲁迅先生曾说过:“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古谚中也有“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都说明家庭教育更应从娃娃抓起。家庭教育的成败决定孩子的一生。那么如何提高农村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呢?
(1)作为家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必须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农民家长,在物质方面,我们提供给孩子的没法也没有必要去跟城市相比。然而在家教方面,我们不能让孩子落后太多,输在起跑线上。作为父母,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农闲时多学一些教育类,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看电视时也多关注一些教育类的节目。其次,父母要注意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关系一定要融洽,尊重子女的意见,对于孩子的学习,要多加鼓励,也不能把靠高分当作唯一目标。另外,对待孩子的成绩或其他方面有好的表现时要有适当的奖励,而对待孩子的错事或表现不好也应有相应的惩罚。再次,家长要为孩子做好榜样,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父母是孩子仿效的模板,一举一动都在孩子眼里。②最后,家长一定不能溺爱孩子,要激发子女去奋斗。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是农家子弟,要保持农家子弟的本色,要有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适当地让孩子去田间劳作,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感受农民的勤劳和丰硕果实的来之不易,从而体恤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体验亲情的可贵,学会感恩,他们就会努力学习,为了自己美好的明天去奋斗,而且也增加了他们对农村的感情。
(2)作为学校,一定要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不仅向学生,也要向学生家长。首先,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家长会,通过家长会向广大家长宣传新的教育理念,提供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其次,学校还应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随时咨询。③另外,可以利用大学生寒暑假时间向乡亲们传授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是值得参考的。这些大学也可以考虑给这些做了社会实践的学生增加学分,给以倡导和鼓励。
一、家庭教育中的几个误区
误区1.只管物质,忽视思想。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社会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准则的指导下,人们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2]。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之一。因此,作为家长就要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即教会孩子如何做人。然而现在有的父母认为“有钱走遍天下”,父母赚钱只要让孩子在物质方面获得极大的满足就算尽到了应尽的责任,而对于孩子初中阶段的思想变化却从来不管不问。父母如果存有这种教育理念,就会追求物质利益和对孩子的物质欲望的满足,从而忽视了孩子的思想的变化。殊不知,在初中阶段是孩子的思想波动最大的阶段,如果父母只管孩子的物质生活,而不管孩子的思想变化,就很容易使孩子的价值观、是非观发生改变,使孩子产生攀比心理,这样就会妨碍对孩子美好心灵的培养,从而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心理扭曲,养成不良习惯。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要对孩子进行物质方面的教育,更多的是还要关注孩子的思想、行为的变化,使孩子“要成才必先成人”。
误区2.只顾成绩,忽视心理。在现行的社会,大多数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发展方向,成绩优异,各方面都表现优秀。初中阶段,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其心理健康也一样重要。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成长发育期,成人意识不断增强,情绪容易波动,存在逆反心理[3]。家长在此时期内,若不注意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且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使教育失败,给家庭带来很大的苦恼。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马加爵事件是一个悲剧,可悲剧的成因在哪里呢?是心理阴暗和缺乏良好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可能都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这样的教育,容易造成孩子成绩优异,但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不会生存,不会生活,使人格、心理产生扭曲。另外,特别是对于一些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来说,由于家庭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使得这些家庭的孩子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产生一些变化。如果家长不能够正视现实并加以正确引导,不注意此阶段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产生敌视他人的行为。因此,在此情况下,家长首先要能够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其身心健康,然后再注重其学习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误区3.只知优点,不问不足。由于今天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作为家长难免会对孩子娇生惯养,有些情况下甚至会放纵孩子,如果长时间这样,定然会平添他们不少的娇气、自私与霸道。作为家长若只看到孩子的优点,甚至将优点放大,而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不及时纠正,甚至看不见孩子的缺点,这样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滋生很多不良习惯和行为。大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溺爱是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如果仅仅是为了爱,连老母鸡都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作为家长要及时观察孩子的语言行为,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对于他们的缺点和所犯的错误,家长要及时指出并纠正,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负责任、有所为的中学生。
误区4.只重结果,不管过程。过程与结果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好的过程,一般必有好的结果。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一部分家长不注意对孩子的过程管理,只注重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不管学生的成绩是如何得到的。就像有的家长对孩子这样承诺,你要是在期终考试中考到那个名次,我将……,但平时家长却很少去过问孩子的学习过程如何,不知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学习状态如何,结果就导致孩子生活散漫,学习没有动力,没有榜样。误区5.只重说教,缺乏沟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家长把重心放在了工作上,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沟通。家长仅仅是感觉到孩子越来越不愿听大人的话,并且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仅仅流于口头上的唠叨,家长也没有深究孩子不愿听大人讲话的原因,其实,最主要的是家长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没有掌握孩子此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再者,家长认为自己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什么都懂,所以当孩子在和家长讨论一些问题时,总觉得孩子的想法不对,从而轻视孩子的见解。另外,由于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所学到的知识,在和孩子沟通时,不知从何说起,从而产生了沟通的障碍。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第一,学会理解与尊重。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最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教育要以人为本,而尊重是人本主义的最基本的思想[4]。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互动的、朋友的关系。家长只有和孩子在平等的关系条件下,彼此之间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家长也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到孩子的思想动态和真实情感。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促进其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因此,家长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进行尊重教育,使他们从生活中学到对他人的尊重与宽容这样的美德。作为家长还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能偷看日记、偷拆信件、偷听电话等,要给孩子留有个人的空间。父母若不尊重和理解孩子,有可能造成逆反心理。再者,家长要做好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好。因为家长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都很大,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学会赏识。赏识教育创始人周弘说过:“如果我们注意孩子的长处,孩子的身上就闪闪发光;如果我们老盯着孩子的缺点、弱点,孩子的生命就变得暗淡无光。”若家长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只会挑剔,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比,就永远不会使孩子得到赏识。过多的训斥批评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导致孩子自信心丧失,永远生活在自卑的阴影里。孩子需要鼓励和赏识,不需要“激将”。只有适时的鼓励和赏识,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作为家长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适时地、客观地评价孩子,指出其优势与不足,全面地评价孩子的能力与性格等,这样不仅肯定了其优点,也指出其不足,为其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是合理选择培养方向与目标的前提。
第三,为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不要以为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要创建和谐和睦、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这样有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树立自信心[5]。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无论是生活或学习,这样就将德育教育寓于生活之中了。另外,要在家庭中形成学习的氛围,建立学习型家庭。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学习,形成一种孩子和家长互动互学的局面。这样,家长才能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若家长没有教育意识,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依然我行我素,长期使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不良习惯的影响,最终必然使孩子感染这样的不良习惯。
第四,学会合理期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正确估价自己的孩子,只要尽心尽力,不必强求。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能力不同,也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作为家长就要摆正期望的天平,不企求孩子成为“全才”,也不要过分苛责孩子不成器。若对孩子提出一些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就会使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受到挫伤,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引发心理的悲观和怀疑。若对孩子的期望恰到好处,就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提高其做事的积极性;若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切实际,那么这种期望就会变成一种压力,成为孩子前进的障碍。因此,作为家长,要时常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以指导,使孩子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断地锐意进取,取得骄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