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循环科学范文

资源循环科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循环科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源循环科学

第1篇:资源循环科学范文

关键词 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 专业选修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45

Abstract Food resource circulation and utiliz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elective courses for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t universities. Base on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for courses,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perfec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ode, adopting special lectures, making u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reform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words Food resource circulation and utilization; major electiv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民以食为天”,食物资源是指人类可食用、能提供营养素和热能的一切物质。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社会营养的物质基础。迄今为止,人类的食物资源仍然主要依靠自然界,借助阳光、土地与叶绿素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植物,养育出动物,使人类获得生存所必需的食物。然而,随着地球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可耕地面积的缩减,食物资源日趋紧张,使食物资源问题同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近年来“三聚氰胺”、“含镉大米”、“瘦肉精”与“苏丹红”等食品卫生安全事件在我国的不断频发,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由原来的产品加工过程逐渐转至原料源头或原料的生产环节。①因此,保障食品原料的安全,是确保食品后续加工与流通环节安全的基础,是从农田到餐桌安全的起点。基于此,为进一步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我校逐步加大对本科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于2007年开设了“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课程,该课程为2个学分与32个总学时。

“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含食品物流工程方向)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之一。该课程主要对食品天然原料及资源的品种与产地、结构与理化性质、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加工与贮藏特性以及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的必要的配料、辅料等要素集合的研究。其目的是通过研究食品原料的生产流通基本知识,理化、营养特征和加工利用方法,增强对食品原料知识的正确理解,使食品的保藏、流通、烹调、加工等操作更加科学合理,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食物资源。纵观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旗帜”被高高举起。近年来,笔者经过多年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并对授课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

1 根据课程授课需要,不定期调整与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也是课程建设的基础。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与食品原料学、食品加工学、食品营养学与食品添加剂等多门学科联系紧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涉及到多门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因而目前暂无固定教材。针对于此,笔者近年来在对《食品原料学》、《食品资源与利用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工艺学》等多本专业书籍阅读的基础上,对各学科中与食品资源循环利用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设置了课程教学改革计划。期间,对课程中的部分章节内容及时进行更新,适时补充食品资源发展的新动态与新知识,以达到适应教师讲课要求与学生专业需求的目的。同时,作为专业选修课,笔者在整理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还充分了解与掌握选课学生关注的热点与兴趣所在,适当增加了食品新资源开发利用与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新闻案例等内容,使授课内容更贴近生活,符合实际生产需要。

2 改进课程教学模式,努力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笔者在“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还适当引入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所谓“对分课堂”是指把课堂的时间一半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注重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②因此,笔者在授课期间主要围绕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市场调研与专题讨论等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更好培养其学习的自觉性。如讲课期间,笔者在第一堂课上首先提出“身边的新资源食品”或“食品资源与食品安全”的讨论专题,让学生在课外利用一周时间查阅文献资料,撰写读书笔记,然后在下一节课进行5~10分钟的小组讨论,继而由各组陈述各自观点,或利用课后开展“食品新资源市场调研”活动,让学生走进超市调查记录食品新资源的发展现状,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与知识面。

3 采用教师专题授课方式,更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课程知识点多且关联度不高,内容相对松散,因此通过教师专题授课方式将能更好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还能进一步拓展选课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因此,笔者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先后确定了“食品新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基因食品”、“海洋生物资源循环利用”与“植物资源循环利用”等专题内容,邀请食品相关学科背景、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为学生作专题授课,课程负责人随堂听课,并请学生对每位教师的专题授课情况作适当评价,以便根据其建议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4 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课堂交流的积极性

“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课程原有的教学形式是教师采用电子幻灯片结合板书授课,学生对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的认识往往比较模糊。现有教育心理学资料显示,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大约15%,从视觉获得知识能记忆大约25%,但两者同时使用则能接受知识的65%。③多媒体教学形式直观、信息量大、感性效果强、专业表现力强。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可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更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愉悦、新颖的情境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还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特定情境中使观察、体验、思考、想象,情感和智慧、有意活动和无意活动共同进行,充分挖掘大脑潜能,达到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的目的。因此,授课期间,笔者通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网络流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部分短片资料,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美食探秘》与《每周质量报告》等,可使其在短时间对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过程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

5 全面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客观体现学生课堂的综合表现

以往,该课程的传统评价方法多以闭卷考试为主,此法较难体现选课学生的真实水平与能力,因此,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在“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的考核方式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而非一卷定性。在成绩评定中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按日常出勤15%、课堂作业15%、互动交流10%、专题汇报20%与期末论文40%这五部分内容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改变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还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强记枯燥的知识点转移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中来,从而促进其在专业知识上质的飞跃。

当前,在食品资源相对匮乏、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背景下,食品资源的循环与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更好地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出适应适当发展的专门人才,是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与立足点。通过几年来“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的课程教学改革,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也使教师的业务水平明显改善。然而,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实践摸索,才能促进该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注释

① 张磊,柳红东.食品原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5(2):78-81.

第2篇:资源循环科学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能源管理;技术创新

经济的增长并不单纯的代表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观念要有所改变,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发展经济。协调好能源的消耗与经济的发展的相互关系,在保护生态环境下发展经济。不要被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是互相矛盾的观念所误导,坚持在经济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在解决环境污染中发展经济。提高节能环保的水平,在经济发展中尽量做到少污染,把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建设节约环保型经济。

一、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到企业的发展中,科学发展观落入到实处

想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入实处,宣扬科学发展观念,对自然不是利用与征服的心态,而是要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社会与自然应该是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就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理念,循环经济的特点是要求技术创新,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多个学科的综合体,但是发展循环经济不是单靠某个人或者是某个企业,这需要社会一起参与。

科技在循环经济中占据很大的地位,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先进的技术做支撑。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政绩考核指标内,这样能更好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现在都在发展全球化贸易,对于国内和国外市场要合理的进行资源利用,利用好国家贸易分工可以满足国内矿产资源的需要。产业结构需要调整,毕竟循环经济与平时的市场经济是不同的,生产观念与消费观念都需要转变。企业经济发展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管理企业的发展,指导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充分的把循环经济理念带入到企业发展中,把生态效应考虑到企业发展中。对于高消耗能源的产业要进行适当的控制,努力发展低耗能少排放的第三产业,加快科技技术的创新,对于环境的处理更加高效。

二、政府对能源进行统一管理,减少能源的消耗

能源的有有限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受到能源问题的阻碍,而现在想要更好的发展经济就要走出能源的难点中去。所以现在需要改变能源管理模式,把能源进行更好的分配。国际能源管理体制的模式有四种:第一种是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由能源部或者燃料动力部进行能源集中管理;第二种是印度等国家对能源的分散管理模式,设有煤炭部,印度国家的能源管理模式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很符合;第三种就是日本和德国等代表的国家进行的低级别的集中能源管理模式;我国现在采取的是第四周低级别的分散能源管理模式。

能源产业存在着垄断与竞争的矛盾,利益永远是争端的引火线。而能源的这种经济模式使能源的改革受到了层层阻碍,想要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和进行跨行业对能源进行重组是很艰难的事情,一些能源产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存在着威胁。一些地方的能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能源的分配上存在明显的矛盾。而一些国家设立了能源管理部门,也是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把能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平衡各方面的利益综合规划国家能源战略和制定能源政策。

三、技术决定经济发展的程度,也决定经济发展的长远

想要改变现在的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需要技术的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助力。社会需要专业型人才,国家在人才这方面更应该重视,社会形成尊重人才、需要知识的这种风气。与粗放型经济模式相比,利用知识来改变经济模式是高效的,而且资源利用率也会提高许多,也能在发展经济中保护了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关键,怎样在维护生态环境下对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也是现在经济发展中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对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技术,保护环境也需要技术,所以科学技术在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政府对于资源管理模式需要改变,配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施行

想要彻底的改变经济模式需要政府的引导才可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条件下,需要摒弃传统的经济模式,开展出适合现在发展的经济策略。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可以直接控制经济能源,合理的分配平衡各方的利益。只有实现经济增长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做好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工作,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政府要积极推进金融、财税和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培育现代市场体系,理顺和规范经济关系,尽快形成约束人们浪费资源、规范人们合理使用资源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有关道德规范,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制度体系。

五、开源节流,实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具体而言,要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的方针,实行更加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使资源使用者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的后果承担经济责任,承担相应的社会成本,从而使节约使用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六、优化经济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产业

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资源消费结构,转变粗放、低效率结构,努力构建节约型经济结构体系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重点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并不断提高这些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积极培育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

七、总结

对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的解决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和环境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当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各方的努力。政府需要宏观控制经济市场,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技术上创新才能更好的应用在生产上,也能很好的解决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董正信,刘文英.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60-63.

[2]匡国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J].理论月刊,2005,

第3篇:资源循环科学范文

[关键词]复杂性;循环经济;非线性;协同

[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3-0013-04

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自助项目《思想政治教育》;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复杂性思维与科学发展观》(06YB70)。

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如今,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已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方式促进了人、自然、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逐步取代以依赖资源的消耗求发展的传统线性经济。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我们必须对其有宏观上的认识,才能正确把握它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提高它的服务功能。本文试从复杂性的视角对循环经济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复杂性的基本特征

人类在迈向21世纪时,系统问题,特别是复杂系统及相应的复杂性科学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复杂性研究兴起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开创性研究,随后以耗散结构理论的诞生为先导,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学和分形学等一系列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及其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科学图景以及当代科学家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更丰富的世界。复杂性科学试图整合诸多新兴学科已经取得的对复杂现象的研究成就,并尝试建立一个新理论。如今,这种“简单性思想正在瓦解,你所能去的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复杂性。”[1]因此,复杂性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2]到目前为止,尽管人们关于“复杂性”还没有一个严格、精确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开放性、动态性、多层次性、非线性、自组织性是复杂性的重要特征。

1.开放性

开放性指交流,相互影响。而封闭性是指隔离,彼此不交流。系统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开放性。系统之间的彼此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开放,又有整个系统与外界开放的行为。这种开放是指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影响,开放是为了生成。正因为系统的开放性,系统不断地同外界交换,通过反馈进行自控和自调,以达到适应外界变化的目的。

2.动态性

复杂性系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动态演化性是产生系统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复杂系统总是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其中稳定与平衡是运动的一种趋势,而波动、不平衡、矛盾等才是运动的常态,系统在矛盾运动中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现象。复杂系统运行的有序化取决于系统内部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能否形成动态演化态势。动态演化态势的形成和发展与复杂系统运行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复杂系统是动态的,处于不断的演化过程中,总趋向于进化。随着时间发展,其结构、功能、行为不断变化,总的趋向是通过自适应、自组织作用向更高级的有序化演化,具有自适应和进化能力。[3]

3.多层次性

任何复杂系统都是由许多子系统、因素、层次、结构而组成的。世界上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其复杂结构和过程都是大量基本组成单元的简单相互作用引起的。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多组成即有多种多样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每个子系统有相对对立的结构、功能和行为;每一层次均成为构筑其上一层次的单元,同时也有助于系统的某一功能的实现。复杂的多层次结构,反映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两个方面,既是网络体系,又是不均一的;组成成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造成组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系统结构复杂性的根本源泉。

4.非线性

复杂性科学揭示,世界从本质上讲是复杂的、非线性的,线性的相互作用和规则简单的秩序乃是一种例外。“甚至认为我们的意识也受复杂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所支配这种思想,已成为当代科学和公众兴趣中最激动人心的课题之一。”[4]非线性是复杂系统演化的外在特征,是与简单思维方式下的线性特征相对而言的。在简单思维方式下的线性特征是指事物的发展是直线型的,有一个什么样的预设前提就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可能后果。而复杂系统中的非线性是指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事物是由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这些多因素、多层次的事物的发展是呈曲线性状态的。事物的变化是由诸多的偶然性因素与必然性因素耦合的过程,并不是可以预见的、直线性的。

5.自组织性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巨系统,这个复杂巨系统又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牛顿认为,事物的发生与结果必须由外力的推动,即系统的运动必须有外界力量的介入,体现一种他组织性。而自组织性则是这样一种组织:系统的运动过程是由于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与个体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没有人为的策划、组织与控制,体现一种事物运动的内驱力,通过系统间的既交换物质又交换能量的方式达到自我更新与生成的一种特性。维纳提出的控制论,阐述了以正反馈和负反馈为基础的“自组织”科学概念。所谓反馈,是指把系统现在的行为结果作为影响未来的原因。通常,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以现在的行为结果去加强未来的行为称为正反馈;以现在的行为结果去削弱未来的行为称为负反馈。只有非线性系统才可能同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把两者适当结合起来,将使系统自我创造、维持和更新。[5]

二、循环经济的复杂性特征

1.循环经济的开放性特征

循环经济是由环境和经济系统构成的开放、动态的系统,正是因为系统的开放,从而使得循环经济系统异常活跃,并能对相关环境做出积极反应。传统经济所形成的则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在传统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是以资源的使用为开端,经过能量的转化,除了被系统吸收的能量之外,其余的能量则被排出系统之外,不再参与物质的循环,整个过程是一次性的。这意味着传统经济的整个经济活动只能朝一个直线向上的平衡方向发展,一旦平衡达到,过程结束了,整个系统也就瓦解了,在此过程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互不相干,输出对输入没有形成反馈。因此,传统经济往往会因为资源的短缺而危及到物质基础,使经济活动难以为继。而循环经济则不同,循环经济系统不断从外界输入能量补充内部消耗,经过能量的转化,其中一部分能量在系统内部被吸收,还有的能量和物质被损耗,另外一些能量和物质则被反馈到输入过程,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相结合,形成一个物质和能量不断转化的循环回路。因此,循环经济的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也是系统走上有序的基本途径。

2.循环经济的动态性特征

循环经济系统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绿色技术为技术载体,目的是实现人、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循环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随着科学探索的不断深入,技术的向前发展,循环经济也必然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它的发展也会更科学,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循环经济本身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和绿色技术日臻完善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就是经济活动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循环经济正处在一个市场需求多样化,技术快速发展的动态环境中,它与环境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循环经济只有不断从外部环境中吸收新的能量,接受新的信息,才能增强它的生命力,更好地实现它的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遵循动态性的原则,关注前沿科学,引进生态技术。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实现,都需要以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为依托,不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潮流。[6]

3.循环经济的多层次性特征

循环经济有着不同的等级及层次结构。这又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说明。[7]其一,企业层面:即物质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也叫基础循环。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选择清洁生产工艺,建立生产全过程的环境管理系统,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实现最终排放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经本企业自身的物理化学处理,使之成为再生资源,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其二,区域层面:即物质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循环,也叫中观循环。这个层次的资源流动既可以在同产业部门间实现,也可以跨产业进行。若干互相关联的企业建立共生的工业园区,甲企业的废弃物、污染物由乙企业处理利用,乙企业的废弃物、污染物由丙企业处理利用,从而形成较大的链式循环。区域内企业或行业间建立生态产业群落,上游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用做下游企业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在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化的服务业内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其三,社会层面:即在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之间建立的循环,也称宏观循环。以生产链为纽带,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社会层面上就要建立相关的政策体系,倡导绿色消费,建立绿色政府、绿色办公、绿色采购,建立节约型的社会,包括节水、节能等。

4.循环经济的非线性特征

根据非线性系统的特征,循环经济系统涉及无数的因素(或变量),这些因素(或变量)又构成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在这些因素、关系之间很难区分谁主谁次,谁重谁轻,它们之间的机制不是简单的径直的因果规定,而是复杂的交互作用、双向甚至多向的构建方式。系统中一旦其中某个要素受到干扰,都会反馈到系统的整体功能上,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整体功能。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线性经济不同,它是一种再生的资源、一种流动的资源,是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实现经济生态化转向。它强调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生产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一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路线,体现在循环经济的构成是多层次的技术、知识、管理的长期积累,显示出与外界环境相联系的多层次、多目标的开放性和彼此间的耦合的特征。循环经济将传统的线性、开放式的经济系统转变为非线性的经济系统,逐步实现很小的排放性和环境友好性,使市场生产的产品能够持久的使用,并延长使用的寿命。

5.循环经济的自组织性特征

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是一种破坏原有稳定状态,使系统趋于不稳定状态的正反馈。它的作用是能自动地加剧系统离开原有目标运动,朝着新的状态加速度地变化,其速度是令人难以意料的。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投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通过把资源持续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上数量的增长,结果却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生产中,循环经济自然建构起一种负反馈的自调节机制。当企业生产过剩,导致资源存量下降时,资源的价格上涨,它自主促使节约资源或废弃物的资源化,使得生产能循环往复下去。同样当废弃物的处置成本过高,它就会开发清洁生产工艺进行无废生产或少废生产。因此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这也是循环经济最本质的特征。[8]

三、循环经济的复杂性构成

循环经济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为目标,保持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它综合运用资源投入的减量化、生产过程能源和原材料的低消耗、废弃物与污染物的循环再利用的方法和手段,是持续整合、调控社会经济的各子系统及其要素的一个复杂系统过程。循环经济复杂系统是由目标系统、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三部分组成。目标系统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的目标,是最终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内部系统是循环经济的主体,是循环经济的实施者和受益者。外部环境系统是循环经济的客体,由社会、政治、经济市场等宏观和产业环境构成,是促进循环经济壮大的能量源。[9]

1.循环经济的目标系统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在不影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使人类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循环经济的内部生成系统

循环经济的内部生成系统是政府、社会公众和企业构成的,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构成体。要充分调动三个主体共同投入参与的积极性,大力发挥三个主体促进循环经济的合力作用。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可作如下界定: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应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循环式生产,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形成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需要政府的整体策划和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是要付出代价的和出现阵痛的,这在现实中就会表现出有的企业和个人将对循环经济表现出一种抵制,以维护其既得利益。但只要对人类的长远利益是正向的作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就一定要走下去。发展模式的转型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有的行业和产业会受到冲击,但也会出现新的行业和产业,出现新的商机,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产业转型、老工业基地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的调整和改造等等,都蕴含着发展的机会。

3.循环经济的外部保障系统

循环经济的外部环境系统分为宏观社会环境与产业环境。循环经济的提高,不能仅仅立足于企业内部的循环生产,形成自我循环的封闭系统,还必须扩大系统的开放度,不断地从外部获得所需的信息和资源,实现与外部的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环境竞争优势。具体来说就是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加强公共管理与服务,以促进企业推行循环经济模式。

四、循环经济的互动与协同

循环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不论是它的主体―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还是它的客体―宏观社会环境和产业环境,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不断演进的复杂性有机系统。作为有机系统的企业组织及其运行环境,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相对分离到互相依赖、从封闭到开放、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的演化过程。因此,循环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系统经过有效地演进和互动过程,使这个系统产生了特有的新质,释放出新的倍增的能量,具有自觉适应环境而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功能机制,从而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达成系统的目标。

根据协同学理论,推动系统演化发展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协调一致的行为,使之产生多因果、正向反馈、多级嵌耦合、随机映射等非线性的交叉作用。从协同的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关键在于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出发,使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宏观社会环境、行业环境五维度协同发展,来达到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循环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政府经济,与政府行为联系密切,离不开政府支持和推动,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企业、公众节约的热情,要充分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规范各方行为,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为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行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必须要考虑到群众基础,即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协调,这些共同构成循环经济的社会服务和支撑体系。主要举措有: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包括设立回收中介组织、建立回收信息中心、实行网络化管理、发挥社区组织的中介作用等等。[10]

循环经济是未来国际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必须将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进行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的总体规划和全面实施,从而有效地克服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与资源危机。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同进化,才能使循环经济真正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理想发展模式,并健康地推进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J.布里格斯,F.D.皮特.湍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71.

[2]米歇尔・沃尔德罗普.复杂生活[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6.

[3]秦书生.复杂性技术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9.

[4]克劳斯・迈因策尔.复杂性中的思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5]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5-96.

[6]彭 攀,丁 丹.循环经济的系统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6,(4):71-72.

[7]左红英.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5,(4):30-32.

[8]李长安.系统科学与循环经济范式[J].特区经济,2005,(5):354.

[9]白彦壮,张保银.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循环经济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6,(3):27-29.

[10]马晓国,李宗植,安宪军.循环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J].商业时代,2005,(5):73-74.

Recycling Economy in Complexity

You Xunlong,Yang Xiaojun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417000,China)

第4篇:资源循环科学范文

从企业发展的高度来看,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可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也可以是企业竞争力重要的来源。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一方面应该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应该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确保企业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有:人员选择、薪酬系统、信息及信息系统。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循环经济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也改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劣势。因此,必须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根据现有经济资源的新特点,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和行业部门应该大力提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通过教育的力量加强人们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企业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为了在循环经济中增强企业竞争力,应该设置专项的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完善企业创新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从事节约资源和清洁生产的技术能力。另外,还要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循环经济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企业领导者对循环经济的驾驭能力。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

(二)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

公司的政策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国家的环保政策和经济政策,行业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动态这些都是重点信息,应该根据政府对循环经济的创新和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现代社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应该结合社会背景,促进企业在循环经济下的运行效果,为企业发展战略创造新的条件吗,强化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管理模式变革中的职能。企业应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宣传,加大循环经济的文化经济建设,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构。建立专业的团队,负责循环经济创新的工作,鼓励这些组织进行技术创新,把这些创新成果应用于企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制定全面的薪酬制度

为了促进企业制度对人力资源部门的激励,确保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有效进行,应该制定全面、科学的薪酬制度。促进薪酬制度在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中的制约和激励作用。第一、在制定企业薪酬制度时,应考虑到循环经济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企业薪酬管理目标提高循环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协调和配置作用。第二、建立系统和全面的工作效绩考核体系,把这个体系和薪酬管理系统相结合,突出循环经济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作用。对循环经济有贡献的企业员工可以进行奖励,以此提高企业员工对循环经济的认同程度,激发他们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二、结束语

第5篇:资源循环科学范文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explore feasible development model, a strong advocate and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add some vital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ensureeconomic growth is showing a good trend.

关键词: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Keywords: energy saving; cleaner production; circular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国一直延席着勤俭节约优良传

统,那么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人口剧增,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多,如果忽视了节约,不科学不合理地消耗能源、破坏资源,不用心研究可持续发展,后续生活怎么安排,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所以从现在着手、政府带头、社会参入、政策支持、立法规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严格控制能源消耗,用政策法规科学合理地开发资源、合理地利用能源,在保护的政策下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正如国务院总理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体系”。(一)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三)着力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四)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比如矿产资源开发,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其二证件是否齐全,包括资源节约证;三是从区域层面是否科学合理,经过论证。具备上述条件的允许办理和开发,否则办理和开发就要追究有关责任,严肃查处。必须卡住关口,不留后患,其他开发也是如此,把好源头,用科学发展观进行规划管理,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在社会上造成一种崇尚节约降耗,资源应用最大化的氛围,奖励一批先进的典型,给予一定政策鼓励,可以再多方面、多行业倡导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加大企事业单位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支持海水、再生水、苦咸水、矿井水利用,推广先进的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进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利用材料,提高金属材料利用率,推进木材节约代用,大力发展散装水泥,严格工程建设中材料消耗核算,限制过度包装,控制房地产重复建设,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做到防患于未然,切实达到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握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

最小化为主线,合理地将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其二是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工艺先进化,装置规模大型化,资源消耗循环化,环境污染减量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再利用原则,将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即“生产—消费—生产”的循环系统。四是资源化原则,要求产品能够以初始的形式多次或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消费就丢弃。现有的循环经济专家学者提出“再思考原则”,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五是经过上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最大化来实现决策系统科学化,开发项目投资和效益通过预算衡量好与差,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起来,三个效益经专家评估来决定项目开发的实际意义。

三、循环经济决定可持续发展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第八个部分专门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现代化建设决不能走高投入、高消耗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报告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提出:“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所有的开发和工农业生产建设必须围绕这条主线不动摇,构建循环模式,创新经济增长点,使循环经济逐步取代传统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实际上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

⑴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⑵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

⑶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更好地协调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从而促使我们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防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一是水环境每况愈下,部分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全国七大水系中V类水质占41%,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有上升的趋势,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00多万吨,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居世界第一位,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近1/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40万吨,全国年排放生活垃圾1.4亿吨,处理率仅占60%左右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不足20%。此外,农村畜禽粪便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2009年起经过国家实行三年农村环境整治后大有改观,取得实效。但沉积多年的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彻底解决的事情,还要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比如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大量事实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传统的消费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据有关部门测算,受大气污染影响,我国大约有1亿多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因空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上支气管炎。固体废弃物的堆积不仅产生大量寄生生物,而且废弃物产生的渗漏液还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人是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加快发展,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四、结论

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目标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要结合节约经济优先发展循环经济,更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建立硬性的约束机制,制定新的评价标准,用科学手段制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生产部门的发展,为循环经济创造优化的制度环境。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主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性选择,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优化模式的理性选择,尤其是在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总量不高的国度里,如何调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大力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已是大势所趋,而落实循环经济的长远价值与现实意义必将为社会发展所证实。

参考文献:

[1]党的十报告,十六大报告,2012、11,2002、10;

第6篇:资源循环科学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31—05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将社会生产过程整合为一个物质资源的闭路循环系统,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其本质是切合科学发展理念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单向生产模式的根本变革。甘肃省作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依赖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欠发达地区老工业基地,走循环经济之路,既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资源型省份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4年以来,甘肃省作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先后出台了《甘肃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来推动城市、园区、企业等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特别是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后,甘肃成为全国第一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省域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成为指导甘肃本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主体思路,而且在全国层面也具有了更加重要的“先行先试”意义和作用。因此,经过近7年的发展,甘肃的循环经济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在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推进甘肃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进行客观评价,进而找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二、文献回顾

1990年代末期,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被引进国内并受到广泛关注,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原则、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内学者针对循环经济发展评级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如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等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在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面

王奇、王会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封闭和开放的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总量模型,对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刘明、殷剑、杨光利用DEA方法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个方面对我国各省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评价。邢蓉、刘云从经济发展、资源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发展四方面建立了北京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0——2008年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评价。安乐、李宇斌利用AHP分析法从经济系统、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三方面建立辽宁省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并对辽宁省14个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毛文娟利用因子分析方法从水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固废综合利用等方面对天津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二)在如何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

第7篇:资源循环科学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术理论界对农业循环经济研究十分火热,对农业循环经济内涵、方法及发展模式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研究和探索,要用农业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模式改造传统落后农业产业,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状况、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将绿色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可持续地开发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点

1.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循环经济以“绿色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不断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模式,其核心是生态环境保护、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是指以循环经济的理论为核心,在农业发展过程清洁生产与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相结合,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生态环境或农业生产系统的祸合,形成农业资源的多级、高效利用,节约农业经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实现在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获得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是“自然界—农业产品—农业废弃物—自然界”的形式,通过将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构建农业生产循环利用的生态结构,实现在农业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农业生产系统转变为集约型、生态型系统。

1.2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途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通过创新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精细、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农业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要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采用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农业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协调,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将人看作是与自然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转变以往的以消耗农业经济资源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思想观念,通过不断创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来实现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在国外学者研究中很少出现“循环经济”一词,而是将其替换为产业生态理论、零排放理论、生态农业理论、可持续农业理论等。美国肯尼斯•鲍尔丁[1966]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哥尔丹•馗格拉斯[1984]明确提出“农业可持续性”问题;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帕斯和特纳[1990]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概念;Loge,Emest[2008]产业生态理论主张通过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环境负荷降到最低,推动环境质量的提升,并注重产业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ZeroEmissions[1994]零排放理论主张废弃物也应是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通过技术手段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而充分应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达到无限小;美国土壤学家W-Albreehe提出生态农业(EcoligicalAgriculture),通过运用现代的农业生产科技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相和谐的现代化农业;美国加州议会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提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既“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我们共的未来》(WCE(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一书中全面分析了世界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粮食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科学论证了忽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注重生物、自然资源的保护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生态破坏,农业经济就得不到健康发展。此外,发达国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支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

2.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循环经济”这一术语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中国,学术界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方式等不同的角度对循环经济所涉及的范畴进行探索及研究。农业区域规划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践”项目[1992],就有关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生产技术体系,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战略进行研究。吴天马[2002]《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并简单介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念;马凯[2004]在全国循环经济大会上提出循环经济是一种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它的有效运行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用循环经济的思想来指导农业经济生产活动,有效减少了资源的消耗,提高了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郭铁民[2004]提出“循环型农业以生态经济学、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鲁明[2005]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农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这种农业发展模式讲求农业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利用生态技术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何尧军[2007]指出把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经济生产系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以原材料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为重点,从而做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杰[2008]指出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建立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张学会[2010]提出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农业生产废弃物转化为可供生产利用的再生资源,实现上游废弃物、下游新资源的生产模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唐思航、韩晓琴[2011]认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投入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业循环经济及其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集中理论层面研究,对农业循环经济缺乏定量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对区域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分析探讨和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程,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着很多问题,存在着诸多制约影响因素。

3.1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尚未全面树立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传统农业经济体制根深蒂固,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约束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科学的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是造成农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对农业技术的要求较高。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不能满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造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梗阻问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意识较薄弱,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视程度也不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严重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农业经济发展违背科学发展规律,一度出现盲目追求农业产量,严重破坏了绿色生态环境,阻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体动力不足

在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政府倡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有政府、农业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才能推动其有效发展。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却不是很足。传统的政绩评价方法使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现阶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经得到高度重视,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但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着“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既得利益使一些涉农企业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涉农企业是农业循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它们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农业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而非社会成本的最小化。而生态环境意识薄弱使社会公众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

3.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缺乏政府资金和技术支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农业技术体系和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尽管我国近年来一直强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不断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包括资金、科技服务、人力等的投入力度。目前状况是,“农”字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项目投资周期比较长、收益率也偏低,银行因利益不愿投资农业经济领域,也不能有效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导致农业生产设备科技含量较低,农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很难形成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缺乏农业生产技术支撑。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制度的不完善,必然导致了农业生产推广项目和农业生产科技成果脱节。

3.4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社会参与度不高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没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就很难取得成功,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社会参与度不高,值得深思和改进。主要表现:一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业绩行为导致宁可把资金和技术花费在业绩明显的方面,不愿意在成效不明显的农业循环经济下功夫;二是社会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关注相对较少、关注度不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宣传程度和社会教育不到位,培养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保意识不够,也没有鼓励人人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建设奖励机制和人人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社会氛围;三是许多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知,没有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意识。一些农民资源消耗存在浪费,为了盲目追求农业产品产量,牺牲农业经济资源环境为代价,甚至带来了严重后果。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思考

为了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真正认识到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是保障农业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任务,它需要多方位努力才能够促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同时,还要积极学习国外经验,与国际接轨,让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国际化。

路径一:将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农业企业生产设计、农业企业管理、农业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企业应积极探索“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再生资源—农业再生产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统筹兼顾,发展农业再生资源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农业废旧物资和农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农业循环经济型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

路径二:建立政府扶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度,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资金、科技、人力等主导方面予以扶持。各级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主要从融资、财政绿色补贴、绿色采购、贴息贷款、环保专项基金支持、增殖税和所得税减免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绿色消费,鼓励废物回收再利用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等促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科学先进的农业生态循环技术和先进设备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和保证。我国目前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现在以下方面:推广新型长效平衡施肥技术,加强生物农药研制与开发,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重视农业废弃物和生物质能源循环技术开发利用研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突出抓好农业资源节约和农业“零排放”技术,切底解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和障碍问题。

路径三: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加强农业重点行业、重点农业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及时向社会有关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综合协调开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信息咨询、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路径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公民的全面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农民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和对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认知,通过学习和教育培训,自觉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知识,不断增强农民认知意识和责任感,让农民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同时,最多限度调动全社会参与,鼓动人人为农业循环经济贡献一份力量,尽量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减少垃圾的排放,养成良好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农业资源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农业经济形态,需要由政府引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只有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才能拓宽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渠道。同时政府应将农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权更多的投放到农产品市场,政府加强对农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和宏观调控。政府要采用农业循环经济政策引导方式,引导农产品市场主体绿色生产、环保生产、绿色采购等。

[参考文献]

[1]法玉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06).

[2]段发明,党兴华.基于熵值法和DEA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

[3]郭晓鸣,廖祖君,张鸣鸣.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

[4]夏蕾,马友华,栾敬东.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5]李倩.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6]孙勇.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些建议[J].农业经济,2012(09).

[7]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03).

第8篇:资源循环科学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念 能源资源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0-047-02

陕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能源资源却相对富集。开发好陕北能源资源不仅关系到陕北地区的繁荣,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总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开发陕北能源资源绝不能继续走传统的线型经济发展的老路,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探索和实践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

一、循环经济理论简述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将人类社会的各项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各种资源要素结合起来考虑,以实现资源高效率的利用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协调发展,建立起一种物质不断循环的新型经济形态。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能源要在不断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和高效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这一点完全区别于传统经济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程线性型经济。

简单地说,循环经济就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它不等于清洁生产,更不等于环境保护。其在宏观上统筹经济发展,实质就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循环经济理念有着自己的规范。循环经济的传统规范是“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其中“减量化”原则是指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其以资源投人最小化为目标。“再使用”原则是指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产品和包装容器能被多次和反复的使用,其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再循环”原则指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能够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其以污染最小化为目标。

而今循环经济理念有了新的规范,即“5R”理念。这在2005年3月26-30日阿联酋举行的世界思想者论坛大会上提出并得到了一致认同。“5R”理念包括:再思考。要改变旧经济理论。新经济理论的重点是不仅要研究资本与劳力循环,也要研究资源循环,生产的目的除了创造社会新财富以外,还要保护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减量化:除了原有的改变旧的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土地、能源、水和原材料的投入的概念外;还延伸到在提高人类生活水平中,合理地减少物质需求。再使用:除了原有的尽量延长产品寿命、做到一物多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概念外;还延伸到合理消费、科学消费的消费领域。再循环:除了原有的废弃物利用,形成资源循环的循环外;还延伸到经济体系由生产粗放的开链变为集约的闭环,形成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再修复:要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理论和理念,我们不只是要对其充分理解和认识,更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经济建设之中、尤其是要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之中,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导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要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协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陕北能源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陕北地区由两个省辖市组成,土地面积辽阔,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延安市,总面积37028平方公里,下辖13个县区,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石油储量7.5亿吨,煤炭71亿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榆林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辖下12个县区,全市已发现8类48种矿产。其中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探明储量1660亿吨,约占全国储量的16%。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主储区在靖边、横山两县。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榆林以其丰富的能源资源,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陕北能源资源丰富,但在开发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 能源资源开采、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目前,陕北经济增长途径单一,主要依靠能源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业。在能源资源开采的过程中,有很多采用的是粗放的开采方式,回采率很低。小型煤矿、乡镇煤矿回采率。原油回收利用率。这些都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尤其是那些掠夺性的开采,使得注水后原油二次采收率更低。此外,部分大矿的回采率,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75%的以上的回采率。在能源资源加工上,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和一些化工企业选址分散,以及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使得产品的产业链不能顺利延伸,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较低,这都造成了陕北能源资源的严重浪费。

2 能源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陕北能源资源的开发中,资源没有很好的实现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无污染处理和再利用工作做的不好,给生态环境本就十分脆弱的延安、榆林两地造成了水资源和空气的严重污染。据调查,榆林地区11条主要河流有9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延安地区延河石油类超标。据监测,榆林地区局部大气中氮氧化物、悬浮微粒、二氧化硫三项主要污染指标超标,悬浮微粒日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此外,陕北能源资源开采致使土地资源破坏严重。随着煤田不断开发,人为破坏地表植被,侵占农田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资源开采造成的地下水水位的降低,致使很多土地盐碱化。大规模的煤炭、石油开采还使很多植被受破坏,沙化、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由于长年开采,陕北地区时有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出现。

三、开发陕北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今后15年将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为了合理开发和节约我国能源资源,解决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能源需求,我仃1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陕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在开发能源资源的过程巾,更要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让陕北的能源资源得到高效率的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也让陕北的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经济要发展,转换发展观念、意识是关键。只有社会各界都有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循环经济才有可能很好的开展。为此,可由政府组织,通过举办各种研讨会、专题讲座、交流会,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介,在延安市、榆林市各界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增强干部、企业管理者、员工、普通群众的循环经济理念,为循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期早日形成循环经济体系。

2 加快地方性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可根据陕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及中长期发展目标,参照国家、省现有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以及一些地区成功的经验,制定出一套适合于本地区经

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政策法规,包括政府在税收、投资、技术等方面促进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出政策的鼓励、扶持和监管作用。真正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可以制定和出台相关市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明确规定本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政策、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标准和办法、以及违反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的处罚措施等等。

3 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为此陕北地区要加快促进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首先,要加强本地区同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必需的核心技术、高科技人才,组织力量消化吸收和推广。其次,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此,可以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本地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努力形成一些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最后,要努力提高本地区企业的技术转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在企业内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来提高。

4 建设陕北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转变企业经营方式。要以资源分布为基准,以大型重点企业建立为主体,由政府有关部门来规划建立陕北循环经济工业园区。首先,园区内各企业,必须走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产品深加工的路子,改变过去资源消耗高、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大的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每一个企业都要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生产体系和生产过程,促进原材料的循环利用。其次,要实现园区各企业间废物与资源的连接,建设一批区域性资源再生产企业,提高废弃物再利用水平,实现“四废”循环利用,一家企业的废气、废热、废物、废水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促进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真正构建全新的循环经济体系。

5 加强陕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任何地方能源资源的开发都会和环境保护相矛盾,在陕北地区这种矛盾更突出。陕北地区本就生态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能源资源开发就更容易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以,要开发好陕北能源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发展循环经济,就要解决好这一矛盾。首先,我们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走“边发展,边治理,谁破坏,谁负责”的路子。具体来看,要尽最大努力减少企业“三废”的产生。对已经产生的废物,要进行无污染处理。新建企业要尽可能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企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企业要尽力去恢复。其次,政府应加大投入,促使生态环境的恢复。资金可以通过财政划拨和向企业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方式获得。总的目的就是要减少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丁秋更,以循环经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田商场现代化,2006

3,刘小松,侯渡舟,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良性循环发展[J],现代企业,2006(4)

4,杨迎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第9篇:资源循环科学范文

循环经济理论是基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重要理论,尤其是在我国现有人口众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亟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指导开拓出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对于社会经济基本构成的企业来说,其理财目标应当以循环经济发展为指导进行科学界定,才能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达成。

一、循?h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时间均较短,目前仅有几十年时间,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而统一的理论体系。人们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以及目标在认识上尚未统一,而从其理论渊源来看,则最早来自马克思对于生产过程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相关分析。世界上最早通过立法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为德国,其1996年颁布的相关法律在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情况下使得循环经济得到有效推广。

就我国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所以在2005年由国务院通过相关政策,将循环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对于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和环境友好目标进行了很好的兼顾与平衡[1]。循环经济关注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资源能源消耗,并通过回收处理再生产等方式,达到环保和经济的双目标。

二、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面对的约束条件

对于企业而言,要想贯彻循环经济理论,就必然要面对过去生产方式以及未来生产方式的矛盾碰撞。在循环经济理论下,需要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实现产生生产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量的最大限度降低,并在经济活动中不断减少污染。对于企业而言,当前的经济生产方式多为粗放型,在废弃物排放上缺乏科学处置办法,且资源使用过程浪费问题严重,对于产品价值提升问题的解决能力也不强。企业要想在循环经济理论下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就必要直面相应的约束条件。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需确立新的理念

面对诸多的约束条件,企业应当不断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体系实现财务管理目标。首先,企业应当确立新的经济观,将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作为重要科学理论来指导实际生产活动。其次,需要树立新的消费观,对于企业运营当中的各种消费损耗进行重新规划,以保健、环保消费模式为指导,通过多次性、耐用性消费,进一步减少一次性消费和破坏性消费,建立循环消费观念[2]。此外,还应确立新的价值观,将经济和环保作为双重目标,在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强调生态环保的重要性,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策略

(一)实施绿色采购生产,建立循环经济管理机制

在确立新的生产发展理念基础上,要实现循环经济理论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就应首先重视循环经济管理机制的建立,实施绿色化的采购模式和生产模式。在采购方面,建立绿色采购制度,在原材料的选择上不单纯考虑其质量和价格,还应兼顾其是否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考虑其耗竭的后续影响。同时,在生产方面,应注重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上减少污染,并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系统的管理流程机制,实现采购和生产全过程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二)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实施高效化的制度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起系统而全面的管理制度。首先,建立科学的统计分析制度,对于企业从采购到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资源利用和废物排放情况进行严密统计,通过相应的考核标准判定是否符合规范,进而以分析通报制度,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进行通报处罚[3]。此外,还应建立起科学的表彰制度,对于发展理念先进、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通过高效化的制度管理,让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有条不紊,避免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不彻底,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三)加强生态科技研发,优化资源再生和治污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的保驾护航,对于企业而言,发展循环经济也应加强对于生态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为此,企业需要加强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的研发,并通过与同行业的交流分享,提高整体行业在生态科技研发和应用上的效率和质量[4];需要在科技的保障下,不断优化资源再生和整体的污染治理,如在废弃物的回收之后,通过科学的垃圾分类和分选系统,运用体系化的技术对有毒有害废弃物进行严控,实现资源再生资源的快速转化。在治污方面,要不断研发出新的技术以提高治污水准,将排污问题进行妥善处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