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范文

如何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第1篇:如何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 文化风险 文化差异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文化作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习俗习惯中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它以一种“共同理念”的形式影响人们的交易行为和消费偏好,促进或制约着国际贸易的生产和消费。因此,国际贸易与文化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是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因素。然而,综观现有的主流贸易理论,在阐述国际贸易的依据时,本质上都是从劳动、资源、产品、技术等纯经济要素来加以说明,几乎没有涉及文化禀赋问题,更没有将文化作为一种根本性因素来深入分析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经济、文化日益互为一体,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越发凸显。离开了文化,我们就很难说明许多贸易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不能去把握贸易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因此,深入探讨国际贸易的文化根源,揭示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文化依据,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对国际贸易文化依据的分析,也为国际贸易中具体文化问题的考察,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一、文化风险的根源

国际贸易中的“文化风险”概念旨在说明文化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给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带来损失的可能。也就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因不同的社会习惯而存在的产品市场差异,使人们难以预测哪种产品会在外国市场上受欢迎,哪些商品会得到当地国的抵制。为此,文化风险直接作用于出****易中的商品和商品贸易中的目标市场。

如果文化差异未得到合理控制或管理,将会沿着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风险、这一路径产生文化风险,从而可能导致贸易公司运作的低效率,对贸易双方产生破坏性影响。文化风险的根源是文化差异,并表现在三个层级上。首先,国家的主导文化对国际商务影响最大,不但影响商业交易的语言,还影响交易的性质与种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存在不同的行为方式,经常表现为:价值观差异、种族优越感与种族歧视、对文化符号系统理解差异、政治文化的不同导向,以及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其次,文化风险还源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间不同的企业文化差异。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影响组织的各个方面,指导日常的商业交往。包括经理如何选拔与提升雇员、如何领导和激励下属、如何构造组织、如何选择和制定战略以及如何与其他商人谈判等。再次,公司内部员工来自不同国家,他们身上都有本国文化的印记,组织中个体文化差异也会带来文化风险。

■二、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诺斯指出: “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一直忽略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在那里, 制度至多是经济增长的既定前提, 而不是原因。”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作为经济增长既定前提的制度包括两种: 一是正式制度, 即政治政策、经济规则、契约等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二就是非正式制度。所谓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 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 包括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都可以统称为“文化”。在制度对贸易体制的作用中, 正式制度当然占据主要地位, 但是非正式制度也是贸易活动赖以进行的影响因素, 它通过对人的行为选择和激励的作用, 以及对正式制度安排的制约, 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产生着重大影响。文化因素就是作为这么一项非正式制度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的。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一事物的总体看法和评价, 是人们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这种评价或判断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选择, 从而影响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比如人们对生命存在意义上的看法中, 认为平和安顺为好的人追求安静、保守的生活方式, 对新潮事物和产品不感兴趣;而认为轰轰烈烈才不枉人生的人则追求有刺激的生活方式和时尚产品。前者看重归属感, 后者追逐成就或权力。由此推断, 以前者为主流价值观念的国家, 对外交流的欲望不会太强烈, 人们对外来产品和服务不甚欣赏, 所以不利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而后者与之完全相反。

(二)伦理道德

道德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等力量, 使人们具有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 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 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 人们的道德观念及其对人的约束力都不同。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为例来说, 中国人倡导的“忠”、“义”、“孝”、“忍”、“稳”等观念, 在社会正常运行中对人们的行为有极大的规范作用, 形成了东方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约束特征, 这与西方建立在契约制度基础上的社会文明有很大差别。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制发展史的文明, 所以法律在人们行为中的规范作用特别大,人们以为守法就是道德, 即使一些很有人情味的东西, 都以法律来规范, 形成了法律约束的特征。顺应道德观念, 利用道德约束展开贸易活动, 对于外来者非常难, 因为对不同地域道德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是极其艰难而漫长的。所以, 各国不同的道德观念对国际贸易无疑又是一个阻力。中国很多企业回避反倾销诉讼, 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份额主要是由法律原因造成的, 而很多西方国家的产品在东方国家的滞销则是由道德观念的差异造成的。

■三、降低国际贸易中文化风险的措施

面对这种无形的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进一步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使世界各国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 享受尽可能多的比较利益, 靠一种文化完全地压制或征服另一种文化是不可能的。消除文化因素对贸易不利影响的最有效方法是推动世界文化的融合, 形成一种协调配合、相互尊重和补充、杂交而成的多元文化综合体, 使文化因素对贸易的不利影响消失并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局面, 以下一些策略是不可缺少的。

(一)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

为了消除文化差异, 最宏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 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 以消除观念、习惯、语言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贸易阻碍。文化是有传统的, 但它也是可以交流的, 高层次的文化也是易于被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接受的。只要人们不懈努力, 文化大融合的一天终究会到来。近期中国举办的几次国际性的文化展览盛况空前, 充分说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可以被人类所共赏的。通过这些文化展览的成功举办, 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一定会加深, 更会增加他们对中国产品的喜爱,最后带动中国产品在世界贸易中销量的上升。

(二)贸易策略与当地文化交融

国际贸易活动中最直接的主题就是企业, 当一个企业有志于开拓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的市场展开贸易活动时, 最为重要的就是其贸易策略的制定。企业在制定国际贸易策略的时候, 应该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 使文化渗透其中, 这是第一个步骤。然后是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 包括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等方面, 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 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 还要找到适合当地习惯的渠道, 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这些环节缺一不可, 只有把他们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破除壁垒的目的。

(三)文化交融的培训与培养

为了与文化因素对贸易活动日益明显的的影响保持同步, 需要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训, 培养出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通过文化融合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关键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识和知识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此, 应当进行这样一些方面的培训: ( 1) 文化理解的培训。即介绍不同国家的人文状况, 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制度法规等, 并与本国的相应方面作比较, 加深对国外文化的理解。( 2) 文化应用的培训。让被培训者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行为、态度, 清楚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清楚针对他们的价值观应该采用的奖励方式, 并对当地的奖惩制度做出评价和改进的建议。( 3) 实地文化考察的培训。派遣培训人员到他们将来可能从事工作的国家进行实地的观察和研究, 使他们在与当地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中理解他们的文化, 把握他们的动机。( 4) 相互交流的培训。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贸易管理者与被培训人员进行适时的交流, 并经常组织有国外工作经验的经贸人员进行交流, 互谈感受, 加深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四)充分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偏好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尽管一些习俗禁忌可能会阻碍外来商品的进口,但只要规避得当,同样会创造贸易需求,比如,绝大多数美国人喜欢蓝色和杏红色的家用器具,南欧人偏爱红色容器,而荷兰人则喜欢白色等,我公司面对这些风俗习惯偏好,制订了满足差异化需求的目标计划,结果其产品2008年在海外销量增加19%。文化差异对服务贸易的需求影响更是如此。当前,服务业已占世界贸易额的20%-30%,据估计它将以每年20%的速率增长,这意味着国际贸易中将越来越以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形态表现出来。尽管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不像货物贸易中的物质文化易于移植,但其文化特质和文化个性更能影响服务贸易的需求。对于文化附加值很高的文化商品和知识商品而言,由于人们对异国民族文化的好奇和对高科技文明的追求,无疑是创造贸易需求的文化根源。对于一般的服务商品而言,服务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固有的感觉方式及其所有属性的重要程度在不同文化间存在差异,但文化差异优势能从根本上影响用户的满意度及服务商与消费者之间关系,文化因素仍是产生贸易需求的原因,例如,由于买方必须建立对卖方所售产品质量的信任,因而,服务的无形性使海外的服务贸易变得更加困难,但是一个公司品牌文化及良好的声誉却能改观国外贸易现状。

总之,国际贸易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经济与文化互动的过程。这一研究为我国新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启示:文化具有单纯的经济战略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如何发挥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比较优势,对我国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一方面,企业和外贸经营者要充分重视文化的价值,努力提高和优化贸易商品的文化品质;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要通力合作,确立正确的文化战略,以文化力提升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

[1]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任净.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流通经济,2004

刘锐.文化视野中的国际贸易.理论界,2005

冯双鹏.试论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影响力.理论界,2005

第2篇:如何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 国际运输;服务贸易;服务业;就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U1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当快,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量的百分之五以上,可以说,服务贸易大胆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多样化的影响。而国际运输贸易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的拉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国际运输服务贸易为我国的就业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另一方面,国际运输服务贸易中先进理念、充足的资金对于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产生一定的冲击。而我们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应该如何调整战略,不断拉动我国的就业。

一、国际运输服务贸易对我国的服务就业的影响

(一)我国自身的条件

一个产业发展的好坏与其具有的生产要素拥有的情况息息相关,就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而言,我国具备相当有利的自然环境,三面环海,在海运上具备相当大的优势,但是仅仅凭借这一个有力的自然环境并不足以支持我国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的海运虽然具备有利的先天条件,但是对于运输服务的设备上又是存在了一定的落后性,在竞争中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但是面对国际运输服务贸易不具备竞争优势,劳动力多但是专业能力的不够。那么,国际运输服务贸易对于我国的服务业的就业的拉动明显动力不足。

(二)国际运输服务贸易对我国服务业就业双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各国间的贸易交流日渐频繁,而这对于国际间的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有利的推动作用。我国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更是对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国外先进理念以及资金的引进,对于我国运输服务行业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形成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为我国的服务行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国际运输服务贸易为我国服务业的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但是,我们不得忽视在这期间,对于我国服务行业的冲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服务行业具备较弱的竞争力。而国际运输服务贸易对于我国服务行业的冲击。而对于这一个机遇,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那么,对于我国的服务业的就业问题还会带来一定的打击。但是,我们并不能躲避,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扬长避短,在竞争中不断提升我国国际运输服务行业的竞争力,从而我国劳动里高质量的就业提供基础。

二、强化国际运输服务贸易对于我国就业的拉动作用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进行服务业的创新

我服务业的发展面临资金以及技术等等方面的不利条件,而面对国际间激烈的竞争,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对于我国的服务行业的设备、技术等等进行改造,不断提高我国服务行业的硬件条件,不断提高我国服务行业生产效率。在国际竞争方面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以及劣势,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竞争,不断提高我国国际运输服务业的竞争力,从而不断拉动我国服务业的就业。

(二)培养专业人才,将数量上的优势转变为质量上的优势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但是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缺失没有竞争优势可言,所要,要想在激烈的国际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有一定的有利地位,需要我们将劳动力数量上的优势转换为质量上的优势,建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而并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劳动力只有具备竞争力了,才能更好的实现就业,不断的培养适应时展所需要的运输服务贸易的人才,在整个运输服务中都能够提供高效的服务,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服务行业的就业率。

(三)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就业

运输服务行业是一个几个产业相关联的产业,而这些相关联产业额发展情况对于运输服务行业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在某一种程度上说,我们要想提高服务行业的就业率,就需要发展我国运输服务贸易中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为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以及技术保障。同时这些相关产业额发展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我国的就业。

三、总结

目前,我国的国际运输贸易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能够为我国国际运输服务提供广泛的市场,同时为我国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非带来一定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而在另一方面,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发展的落后,对于国际间运输服务贸易的竞争处于劣势地位。所以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以及劣势,不断进行调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念,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运输服务行业的竞争力,从而为我国服务行业的就业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吕义军,李秉强《我国服务贸易对服务业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第3篇:如何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范文

 

目前,我国国内经济增速较快,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对外贸易经济稳定增长。如何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机遇期,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优化,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贸易结构存在“高进低出”即高价进口石油等化石能源,低价出口能源密集型产品的特点。这种大进大出的能源进出口形式,不仅消耗了大量宝贵资源且浪费了外汇储备、造成了环境污染,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贸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必须加快贸易结构的调整与转型,转向能耗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贸揚。

 

直至今日,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仍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仍艰难而曲折。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以及“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必然会遭受严峻的挑战。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1. 贸易摩擦加剧

 

美国自年“轮胎特保案”之后,又在无缝钢管等领域对中国发起反倾销措施。年月,欧盟就“铜版纸反倾销反补贴案”做出终裁,对中国的进口产品征收的反补贴税和的反倾销税,这是欧盟第一次对我国发起“双反”案。年月美国,就“太阳能电池反倾销和反补贴案”做出初裁,认定中国输入美国的太阳能电池对美国的光伏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如果终裁依然维持这个结果,这将对中国的光伏企业造成致命打击,甚至会影响我国整个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2. 打击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积极性

 

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显著增加,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中国企业遭受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和贸易救济措施不断增加,涉及的金额也在急剧增加。一方面使我国企业遭受巨额损失,极大地打击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增打了我国出口企业的经营风险,生产成本提高,降低了经营利润。今年来,“中国”从国际政治领域向经济、贸易领域扩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积极性。

 

二、 影响我国贸易结构变动的因素分析

 

1. FDI对我国贸易结构变动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FDI一直被视为解决国内基础建设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通过实施众多的优惠政策,包括水电优惠、税收政策、低价供应土地等来吸引FDI。FDI对中国外贸的蓬勃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大量FDI流入的最直接作用是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钱纳利等人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储蓄一外汇双缺口”的不利影响。第二,伴随FDI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强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整体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贸易结构优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服务贸易对我国贸易结构变动的影响

 

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服务贸易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且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逆差有逐年扩大的趋势等。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日益增多的贸易壁垒,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国服务贸易各部门的指数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在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部门如保险业、金融服务业、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出口竞争力极弱,只是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如建筑服务业、广告宣传等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措施

 

1. 提高FDI利用效率的措施

 

FDI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FDI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对我国进行投资的,其投资的行业、地域、规模等是与外商自身竞争实力相适应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差距在逐年拉大,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贸易的比重过大,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等经济社会问题都与FDI的利用有着密切的关联。为达到趋利避害,合理的利用FDI,提高FDI利用效率的目标,政府必须制定差别化的政策,合理引导FDI的流向,提高利用FDI的效率,使其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外贸结构优化发挥积极的作用。增强FDI在促进地区间经济、贸易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科技含量等方面的功能。

 

2. 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措施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工业化程度较低,相对于美等发达国家,服务贸易与服务业仍不发达,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服务贸易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必须在具体分析我国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方针、政策。(1)服务贸易企业除提供丰厚的待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外,更应努力营造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的文化氛围来增强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通过完备的薪酬体系和科学的绩效体系将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2)我国服务行业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还缺少像埃森哲、毕马威这种国际性知名服务企业。在这种环境下,国内的服务企业应增强品牌意识,并充分发挥作为本土企业特有的竞争优势,建立健全营销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来提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3)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根基。要发展服务贸易必须先增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实力,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要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在税收、财政等方面向服务业倾斜,削弱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市场准入限制。

 

四、结语

 

综上,通过研究新贸易保护主义下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可深入了解新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产品国际竞争力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为制定经济和贸易发展战略、优化贸易结构和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依据。

第4篇:如何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贸易;强国;经济;对外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密切,发展对外贸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中国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国,在世界贸易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也就日益明显。中国与世界贸易强国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尽快缩短差距,实现我国从对外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下一个宏伟目标,需要制定科学长远的计划。

一、贸易强国的内涵

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所谓贸易强国其内涵一般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贸易强国必须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先进,商品和服务的技术、质量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领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十分强劲,能够有力地推动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二是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三是货物贸易规模大,服务贸易尤其发达。四是对外开放度大。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衡量我国对外贸易,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还达不到世界贸易强国的要求。

二、我国与贸易强国的差距

1.出口企业规模小

我国当前对外贸易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都不大,效益相对较低。

特别是在重化工业和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国内的自主企业规模都很小,不能形成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低,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不能形成从零件到大型设备到售后服务等一整套的全部服务,产品质量差距较大,在国际缺乏较强的竞争力,影响了贸易的发展。

2.产品结构不理想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长期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明显的优势和较大的比重,如家电、服装、玩具等;而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处于劣势,如光学、计量、医疗、精密仪器的比重较小。近年来机电产品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可是我国的机电产品技术、知识较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这与国际上的贸易强国有明显的差距。

3.国际贸易壁垒限制

贸易条件是一个国家以出换进口的条件,通常用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贸易条件可以反映贸易利益的分割问题,同时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和经济的长远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条件都不是十分理想,中国加入WTO以后,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取得了一些优惠的条件,同时也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反倾销,西方许多国家制定了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进行限制,这些不利因素对我国的贸易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策略

1.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早日实现我国贸易强国的转变,必须要加强政策上的引导,制定合理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要对现有产业进行升级,加强出口商品的优化,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对高新技术产业应重点扶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实现转变出口增长模式,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加强国际的竞争力。

2.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出口秩序

贸易强国通过建立完善的体系和有效发挥商会的作用,规范本国的出口秩序。我们应借鉴贸易强国的经验,充分利用商会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工作,及时全面地掌握有关信息,在企业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能够迅速传递信息的桥梁。同时,商会可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管理好行业内的经营秩序,防止企业之间出现低价竞销的行为,对一些出口商品,只有商会核定符合行业协议价格的,海关才允许出口,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混乱。同时还要加强自律,倡导公平竞争,处罚低价出口,反对内部的不正当竞争。

3.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服务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国家要想进行产品优化升级,必须要加强服务市场的开发,加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这是一个贸易强国的必备条件。为此,我国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对现有服务产业进行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力争早日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强服务出口,坚持走质量和品牌之路。

四、小结

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当中已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贸易大国,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向贸易强国转变,只有充分利用WTO成员国的身份,合理运动国际贸易条例,参与国际竞争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才能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参考文献:

[1]李彬,赖明勇.“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的路径[N].人民政协报,2011-03-15(B01).

[2]杜丹丹,黄启艳.中小企业身陷“成本危机”[N].中山日报,2011-06-10(A04).

[3]王优玲,王希,刘.中国外贸仍处上升通道,增长格局未现逆转[N].新华每日电讯,2011-06-11(001).

第5篇:如何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范文

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刻的背景,也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对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思考。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概述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就是对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现象的集中概括。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标明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如果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一简单的概括,我们就会发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含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它具体包括:(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2)客观地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创新它具体包括:(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3)国际贸易重心已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单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创新它具体包括:(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拥有更强约束性和更高运转效能的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2)区域性协调机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断加强;(3)国别的“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普遍化。

(四)政策创新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开始相对地退入低潮;(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它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4)区域内“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形成。

(五)构成创新它具体包括:(1)国际贸易的在比例结构上出现重大调整;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尖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以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体制以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多边体制的管辖范围。

(六)工具创新它具体包括:(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2)现代通讯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3)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革新更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5)各国在促进和便利贸易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实际内容还远不止上述这些方面。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深入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通过和当代国际创新、国际投资创新的日益溶合,产生新的更广泛的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国际经济的全面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这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国际贸易创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

其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在时间上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并构成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国际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的时期内。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发展的时代的来临。

再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崇尚开放与自由,努力挣脱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近20年的禁锢,鲜明地高举起了开放和自由的旗帜,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从观念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格局创新到政策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开放与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獗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创新方面。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但是,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的对外保护的合法性本身又标明了这种自由化的浅薄。因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相对提高了贸易的自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

最后,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特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在国际政治发生根本性变迁后,与此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出于争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维护共同的国际利益才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和深入发展,并直接成为各个创新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参加者。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一直操纵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全过程,把握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些都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者。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剖析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为90年代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形成的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浓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深入地剖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加以剖析。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对抗的威胁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和制约。随着苏联的突然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冷战”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但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发性”,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无法形成,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格局的酝酿和形成的“无格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了政治神经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下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的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的位置。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方面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宽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最显著的特点。

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就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凝合为一个整体。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过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其它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

全面的渗透,进一步地把整个国际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和领域溶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它、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最后,国际贸易还起着助动作用。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其基础还是在其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基础看,单一政治联盟基础正在向以地缘经济联盟为主的多基础过渡。从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当代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的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数据交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出,以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为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尖技术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日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它们本身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

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上,更表现为广大发展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它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更快地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四)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当各国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以后,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大都共同面临着下列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溶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

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第一个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两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同时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的最新发展。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上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正是由于这一内在动力的驱动,当代国际贸易才发生了从观念到格局、制度、政策、构成和工具的全面的深刻的创新。

三、几点启示

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可以得出下列启示性的结论,它们能够引发人们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宽松的政治环境不仅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可能成为经济贸易振兴与腾飞的前提条件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得益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实质性转换,得益于和平与发展的真正到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政治环境的稳定。这是保证中国改革开放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第二,只有坚决地把中国经济更大程度地溶入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国经济贸易才会有真正起飞的明天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建立在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之上。没有这种依赖关系,国际贸易创新就难以形成。事实上,如果一国经济脱离这种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关系,那么它也就不可能从这种相互依赖中获得利益。尽管溶入相互依赖关系体系需要付出代价和作出牺牲,但对于长期实行封闭经济的中国来说更应如此。从长远利益看,这乃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基本出路。

第三,科技发展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生长点科技进步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和制约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并通过各种途径对整个国际贸易产生作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基础。因此,不仅要在观念上,更应该在实践中,真正地把科技看成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强支撑,甚至是根本支撑。

第6篇:如何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上海;制度创新

经济全球化浪潮进程中,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于一国(地区)融入世界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各国促进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方式。自由贸易区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受阻背景下区域间各国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而采取的折中选择。当前,根据功能和形式,全球主要自由贸易区可以分为如下两类:一是不同国家(地区)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连接成自由贸易区(FTA),目的是减少联盟中的贸易壁垒,相互放开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和产品的自由流通,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二是自由贸易园区(FTZ)设立在某一个国家境内,自由贸易区内部不设立常规的关税制度,对不流入国内市场的进口商品免除关税,如德国的汉堡港自由港区、阿联酋的迪拜港自由港区等。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我国境内第一个自贸区正式运营,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上海自贸区建设是我国政府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探索新的贸易管理制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贸易和投资全球化、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积累新经验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上海自贸区设立的基本背景

(一)为了遵循全球经济贸易游戏规制提前谋划设计

目前,美国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在贸易领域方面正积极与主要合作国家通过签订贸易协议,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其用意在于主导并制定全球贸易标准和规制,同时也悄然改变全球贸易格局。中国并不在这两个自由贸易区内,如果不及时做出战略调整,中国将面临严峻的贸易考验,甚至被驱逐出全球贸易体系;在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过程中,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多外来的限制和压力,中国国际竞争力将受到严重削弱。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目标就是要先行先试,逐步积累参与国际多边和区域合作的经验,按照国际新的贸易标准规制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贸易谈判与合作,为中国全面参与全球化经济提供必要的前提准备。

(二)加快中国转型升级的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能保7%的增速实属不易。但是,中国经济增长很大成程度上依赖于出口贸易,在国内劳动力高度密集型企业举步维艰和资源瓶颈的压力下,中国经济不可能长期依赖于国际外部环境。因此,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探寻新的增长渠道是未来中国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作,将牵涉到诸如管理体制、财税金融、价格体制、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因素,所以应该适度推进,选择部分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开展实验,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经验。因此,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不仅能够加快生产要素流动,推进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且能够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上海自贸区设立的主要初衷和目的

(一)加快改革步伐

上海设立自由贸易区不同于以往的新区也不同于特区,其目的不是向国家争取更多资金投入或优惠政策,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规制制度,加快中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提高贸易投资的效能管理。国际上投资贸易领域遵循适度自由的原则,只要不是法律禁止的均可自由实行,而我国投资贸易领域采取的是行政审批和许可制。按照国际通行贸易游戏规制行事会促进上海自贸区范围内外商企业管理的国际接轨。今后的改革方向是从审批制向备案制过度。因此,自贸区的设立将发挥制度红利效应,推动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加快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现代服务业发展是衡量一国(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上海自贸区的设立目的是接轨国际投资贸易规制,通过负面清单管理和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搭建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和平台。所以,自贸区设立后会逐步取消和更改原WTO下的各项限制措施,重点是加快现代服务业的改革开放,尤其是金融保险、电信邮政等领域将适时开放,打破国有金融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降低金融准入门槛,让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体系。另外,为了加快国际货物自由进出口,便利本地和转口贸易,上海自贸区还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特殊海关监管 (境内关外)政策等,为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放松国际贸易管制将为金融、港口、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难得契机。

(三)创新国际(国内)金融市场体系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通过制度红利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度,尤其是在人民币自由兑换、金融市场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和离岸金融市场建立等方面实现突破。所以,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将有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首先,现代金融服务需要多样化和高端化,出现了大宗商品融资、供应链融资和国际贸易现金管理等新的需求。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在上海自贸区设立总部,将会促使更多的资金和配套产业集聚上海,相应地会对融资租赁、全球现金管理、大宗商品融资提供更多的融资产品服务。其次,自贸区的设立将会催生更多的离岸金融需求。在上海自贸区内,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不同市场融资的自由化,也会加快人民币的国际流通和使用,进一步催生离岸融资、离岸保险等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推出。再次,加大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和规模。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和产品,将放开外资企业对商品期货的参与限制,加快人民币跨境再融资业务。最后,加快金融工具创新速度。上海自贸区内部利率和汇率由市场定价,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各种与人民币和汇率相关的金融创新产品,如衍生品交易、资产证券化套期保值等将更多推向市场。

(四)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将会产生多级全方位的辐射带动效应,从产业、区域和政策层面加快中国经济整体的改革进程。自贸区功能不仅仅是单一的保税区,而是拓展到在岸的离岸金融中心和自由港,作为经济贸易增长极,其产业辐射功能将拓展到高端制造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从区域带动来看,长三角地区将率先受益于自贸区的发展,通过产业集群外溢效应,将实现东部-中部-西部的产业梯度转移,区域辐射范围将逐步扩大。

三、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适度放权精简行政审批

以自贸区设立为契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上海自贸区应以改革对接开放,改革的重点是简化行政审批,加强监督管理。参考国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做法,政府的角色应定为在市场环境的维护者而非市场决定者,重点是为国际贸易投资顺利开展提供服务平台,这对于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精心设计规划,加快推进核心城市功能区划建设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上海双CBD中心布局。可以考虑在迪斯尼文化创意产业区与自贸区之间建设新CBD,因为自贸区的设立将极大释放了未来所带来的总部、商务经济对楼宇的需求;完善交通网络设施,打造集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为上海经济向周边地区拓展提供便利;在产业布局方面,在继续强化高端制造业集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以金融、港口、文化、商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三)进一步推动贸易全球化战略,实现贸易的转型升级

上海在资源要素集聚方面具有优势,尤其是黄金、化工、大宗商品等要素市场,要利用自贸区政策优势,将生产资源要素向自贸区集聚,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并走出国门,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动态地获取更多的红利,通过掌握核心资源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培育电子信息等行业,通过自贸区平台让更多的国有企业参与全球竞争,采取措施加大吸引跨国公司亚太总部建设的力度。

(四)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

进一步开发金融工具产品,尝试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人民币双向贷款业务,加快人民币的跨境交易和使用;简化外汇管理审批,提高银行结售汇的自,完善服务贸易的外汇管理体制;整合上海金融交易平台,搭建集融资、贷款、汇兑、理财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的金融资产交易中心。

(五)进一步对接全球贸易基本规制,完善经济法制建设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需要完善的法制领域保障,由于自贸区准入门槛低,因此强化市场竞争和推出机制建设尤为重要。要充分借鉴西方国家通行的规则制度,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领域建立与国际接轨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积极创新法制管理模式。

上海自贸区建设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又一个重大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这仅仅是第一步,今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困难,如如何协调国内现行法律法规与自贸区的规制问题、如何实现自贸区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问题、如何处理浦东新区与自贸区的关系问题及如何防范相关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建平.以上海自由贸易区撬动新一轮改革[J].中国外汇,2013(09).

[2]夏善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理念和功能定位[J].国际经济合作,2013(07).

[3]曹炜.以发展上海自由贸易区为契机促进贸易发展[J].上海企业,2013(09).

第7篇:如何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范文

一、电子商务及其发展状况

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电子网络进行的商业流通或贸易往来。



按行业为主体划分,电子商务有以下四种方式:



1.商家对商家(b-to-b).公司通过网络接收或发出订单,并通过网络进行收付。



2.商家对消费者(b-to-c)。公司通过网络销售其产品;消费者通过网络订货和支付。



3.商家对政府(b-to-a)。发生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多数属于政府采购。



4.消费者对政府(c-to-a)。消费者和政府间的贸易往来,它在实际贸易中并没有真正产生,其前景如何也难以预料。



这四种方式中,以商家对商家和商家对消费者最为流行,是电子商务的主要方式。由于科技进步和电子商务自身的优势,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事实。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互联网用户在1995年为300万户,现在为1.4亿户,到2005年,将达到10亿户。据美国商务部最新统计,1999年第4季度的电子商务零售额为53亿美元,占美国零售业总额的0.64%。到2003年,美国的电子商务量将达到1.3万亿美元。



中国的电子商场从1999年初的100多家已增至目前的600多家,今年将有更大的突破性发展。中国1998年电子商务的利润额为800万美元,到2003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8亿美元。

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政策的新要求

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各国政府、商业界和消费者的广泛注意。世界贸易组织在其1998年第二次部长级会议之后,成立了电子商务问题工作组专门研究政策对策。发达国家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为首,正竭力把电子商务确立为下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主要议题。电子商务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对国际贸易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

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国际贸易政策回答下述问题:



1.电子商务基本属性的界定问题



目前,国际贸易体系已经就货物和服务贸易达成了协议,即关税贸易总协议(gatt)和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电子商品,即通过网络进行交换、传递的商品,是货物还是服务?电子商务以其自身的多种属性和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要求人们在未来的贸易政策制订过程中应回答如下两个问题:1)电子商务是否可以归属于现有的wto协议来约束?如果可以,它应该归哪一个协议来约束?2)对于一些难以界定的电子商务行为应如何处理?



2.安全性问题



2000年2月6日,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网———yahoo.com遭到黑客侵袭,关闭3个小时。这一事件表明电子技术在繁荣经济的同时,也为经济安全问题罩上了阴影。目前,世界上并不存在同一的国际法来约束网上犯罪,各国国内立法也不完善。网上犯罪如同地下经济一样,无所不在,从窃取知识产权到用非法手段打击竞争者。许多公司、企业面临着意想不到的威胁。消费者安全问题也正在引起注意。电子商务要求消费者在进行商务活动时公开一些私人信息,如信用卡号码、住址等。商业公司也在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客户的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而这种数据库是不够安全的。



不仅商家和消费者面临网络安全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安全也面临挑战。首先,当经济日益电子化后,国际互联网的连通使数据很容易被它国掌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最先通过其庞大的金融数据体系感到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失衡。韩国是在受到美国的提醒后才警觉的。这种情况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日益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尤其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保护经济数据和机密更值得研究。其次,一国的文化安全也受到威胁。无可厚非,每个国家都企图保护其传统文化,防治外来文化的过分侵袭。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成为和贸易相关的敏感问题。



3.关税问题



主要有:①当前wto成员对电子商务暂不征收关税的承诺是否应根据具体情况和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状况而重新审定?新规则应如何制定?②如果征收关税是必要的手段,那么国际间应如何制定一系列条约来制约其执行过程?③wto是否应对网络交易的统计等技术问题作进一步研究,以便制定国际统一标准?



4.发展中国家问题



根据wto的基本原则,发展中国家应享有一定的特殊待遇。如何在电子商务问题上体现这一原则,不但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要求,也是对发达国家的要求。在未来的政策制订过程中,以下问题不可忽视:①发展中国家缺乏电子商务的基本设施建设和技术能力,wto应建立切实可行的技术援助项目。②发展中国家在关税减免等具体项目上应始终享有特殊待遇。③wto应协助发展中国家利用电子商务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使发展中国家变被动为主动。



5.知识产权问题



1994年gatt/wto签订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有所涉及,但不十分完善。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多新问题随之出现。①域名和商标的关系问题。②版权问题。如何解决网上版权保护问题已经引起wto的注意。③出版问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电子商务领域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上作了不少努力。今后,wto面临的政策挑战

主要有:1.如何修订trips协议,使之能够全面陈述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2.如何和wipo合作,对电子商务所引起的新概念(如域名)、新问题进行统一的界定,并采取一致的、国际通行的准则来保护知识产权。



三、中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建议



由于中国的电子商务刚刚起步,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信息化和消费者成熟度等方面总体水平还很低。据统计,目前中国电话普及率不到5%,家庭电脑拥有率不到1%,而美国分别为96%和45%,在澳大利亚分别为96%和33%。在1.5万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只有10%基本实现了信息化,而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就更低。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但是,也应看到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速度极快。中国在未来几年中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际互联网使用大国,这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随着中国外贸体制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将有意于走向世界。b-to-b将是打破旧体制、刺激对外贸易的最有效途径和最新方式。它可以使中国企业缩短和国外的差距,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压力将对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政策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中国可望不久加入wt0,中国的电信业将更大程度地开放,国际电子商务活动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中国。由此,一些政策和法律问题、文化安全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必然会出现。因此,中国加强和完善电子商务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已经是当务之急。建议:



第一,积极鼓励信息技术发展,加强电子商务基础建设。这包括:①积极支持和鼓励公司或个人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适用先进技术,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和经营的公司或个人给予税收的优惠;②积极推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③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全民族的电子商务意识;5引入竞争机制,降低用户的各项费用(包括入网费和电信费),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⑤完善技术标准,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条件;⑥制订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战略,规范引导电子商务发展,避免发展过程中的无序和浪费。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并缩小在这一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对于实现中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为电子商务创造有利的运营环境。加强管理维护必要的网络安全,减少网上犯罪行为,维护正当的商家对商家和商家对消费者交易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就成为当前现实而又必须的政策选择。



第三,建立并完善配套的政策条例和法规。首先,应密切关注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及时总结问题,为政策出台做好准备。其次,在政策的完善过程中应注重评估经济影响。再次,应注重和已有政策法规的衔接问题。在知识产权问题上,中国已经有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因此应通过对该法的修订来加强对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的管理。最后,应和国际上对电子商务的政策接轨,使中國的政策、制度规范化。

第8篇:如何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2-0023-02

在国际分工格局的不断深化下,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日益显著,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逐渐转向服务贸易,其竞争力的高低现已成为衡量一国或一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1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

随着全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速超过了货物贸易,全球经济的重心正一步步向服务贸易倾斜。服务贸易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国或者一地区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必须在认识、制度、管理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并开放服务市场,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如何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中之重。因此,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21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总体上来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服务业日益发展,且新兴的旅游的比重明显上升,而传统的运输的比重明显下降。然而服务贸易出口规模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服务贸易额在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较低。另外,贸易逆差逐年增大,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是服务贸易净进口国。由此可见我国出口能力相对较弱。

22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

221中国服务贸易的总量分析

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显示,从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上来看,在1990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57亿美元,2000年出口额为301亿美元,到2010年为1702亿美元,直到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910亿美元,是1990年出口额的33倍之多。由此可见,中国服务贸易数量和规模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1990—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年份 1990 2000 2010 2012服务贸易出口额(亿美元) 57 301 1702 1910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222中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分析

根据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服务贸易出口方面,在2000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旅游、其他商业服务、运输和通信服务是所占份额最大的前四项,而广告、电影、保险、建筑所占份额相对较小。2010年所占份额最大的前四项依次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运输和咨询。而广告、电影、保险、建筑所占份额依然较小。

3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货物贸易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是服务贸易的发展并不理想,规模偏小,总体仍处于逆差状态。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自身也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

31服务贸易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发展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较快,但整体出口规模仍较小,结构不合理,与货物贸易相比处于劣势。首先,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1702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6%。其次服务贸易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较低。2012年服务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也仅为1086%。

32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程度低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快,但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比例较低。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中国外资流入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如制造业等,而非第三产业;另一方面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主要以国有成分为主,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如金融、保险、电信、运输等领域。

33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服务贸易项目结构比较单一,而且国际货物运输服务等传统的服务同货物的进出口有着直接的关系,相对来讲对货物贸易的依赖性较强。货物贸易高速增长,于是带动了传统的服务贸易发展。这些比较传统的领域共占90%,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领域;相对而言高附加值或技术含量较高的金融、保险等服务贸易落后,计算机服务、技术贸易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相对发展慢。由此可见,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行业结构不平衡。

34服务贸易行业人才匮乏

我国服务行业的人才较少,服务从业人员在营销手段、企业经营效率、企业组织规模、管理人员素质上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差距较大。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被认为是最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的领域,还是列举山东省,数据表明其服务业劳动就业率仅有30%,且调查表明大部分就业岗位分布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足以表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

4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41明确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完善管理体系

首先,从战略上认识到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服务贸易的认识,确立服务贸易在全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战略地位,把服务贸易摆到与货物贸易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完善管理体系,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把工作重心放在多规划、促发展、多合作上来,并严格执行政策协调、贸易促进等基础工作。

42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政策引导

首先,应加强对WTO等有关条款的研究,将各项政策措施法律化,使服务贸易更加透明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法律基础与保障。同时细化条款,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法律法规,让其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不违背国际规则。其次,强化政策引导。政策支持主要包括财政支持,如设立“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简化服务贸易对外支付手续,对税收优惠政策给予支持;对一些优秀的典型的服务项目给予信贷政策支持。

43构建服务贸易人才支撑体系,提升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服务贸易品牌战略和人才战略。建设国际化、仿真型服务贸易人才实训基地,支持高校、研究机构与跨国公司、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服务贸易人才;鼓励服务贸易企业与有关院校、专业培训机构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定制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培养现代服务业所需的优秀专业人才,如国际注册会计师、精算师等。加快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和服务外包人才,充分发展优势品牌,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主业突出、能够发挥龙头骨干带动作用的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

44建立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

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服务业通用的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标准、服务质量和服务集成标准等,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家及地区的交流合作,为科学研究、企业开拓市场和政府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服务业标准化的建立应与国际接轨,以此提高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5结论

服务贸易已成为国家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比较,提出了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若干建议。力求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娟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分析[J].时代经贸,2006(12).

[2]李群,蒋丽君,殷丽娟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分析[J].价值工程,2006(7).

[3]范玉兰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差异实证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0(36).

第9篇:如何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低碳贸易壁垒;贸易结构; 贸易方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312

1引言

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早在2003年就被英国首次提出。为降低碳排放,发达国家以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为由,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限制甚至禁止国际贸易进行的措施,称为“低碳贸易壁垒”。主要手段体现在制定碳标准,征收碳关税。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称,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将因此下滑21%。因此,面对国际环境日益严峻的低碳化贸易压力,标签工业制造大省的河北省如何开拓出一条绿色经济道路,如何加快转型步伐,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一把新动力,积极应对出口所面临的低碳贸易严峻挑战,成为了河北省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高能耗、高投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两高两低”仍是河北省目前出口产品的代表,尤其是出口商品存在的对资源过度依赖,利用率极低等一系列问题,都亟须河北省推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因此,在低碳经济兴起,低碳贸易抬头的今天,新的低碳Q易壁垒的出现如“碳标签”“碳关税”等的实施无疑加大了河北省对外贸易的负担,成为我们对外贸易需要解决的一个新瓶颈。

2河北省对外贸易现状浅析

21对外贸易规模

一直以良好稳定态势发展的河北省对外贸易,现况却是还未摆脱“粗放”“高污染”等经济标签。如下图的走势和数据所示,河北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5年的16070353美元增长到 2014年的59877359美元,10年间进出口额增长37倍,仅 2009 年出口额出现了下降,当然,这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河北省对外贸易总额目前基本上处于稳定快速增长的状态,但与此同时,河北省的对外贸易一直是保持增长趋势的顺差形势(见下图)。

河北省2005―201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河北省近年来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一直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态势稳定增长,局势良好。但若纵观全国,河北省进出口额在全国范围里所占百分比仍偏低,进出口规模一直有待突破,只有1%。且从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看,河北省是粗放型的经济模式,显然与目前国际上的低碳经济的理念不符。如何发掘出河北省对外贸易的优势潜力,在迎合低碳经济发展的大潮流前提下使河北省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国际市场,提升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成为河北省当前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

22对外贸易结构

22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

目前,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分类尚不统一,国际上一般采用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对进出口商品进行统计。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北省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明显能发现工业制成品在河北省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占主导,初级产品为辅。据统计 2014年全国初级产品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48%,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高达952%,而河北省与全国出口商品结构相比仍存在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过高的现象。

由河北省经济年鉴数据可得,2015年进出口贸易总值较上年出现了下滑,有142%的降幅,实现额度仅达5148亿美元;而进口总值下降幅度更加明显,达236个百分比,仅完成1854亿美元;出口总值下降幅度为78个百分比,完成额3294亿美元。在出口贸易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降幅明显,有165%的大幅下滑,出口额382亿美元;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下降百分比次之,为148%,出口额仅完成163亿美元;农产品与钢材出口分别仅为166亿美和987亿美元,下降百分比为76%与40%;机电产品出口则有100个百分比的下降,出口实现额度是879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完成额度仅有236亿美元,下降幅度仅次于服装,纺织业,达143个百分比。总体河北省的对外贸易状况在2015年呈下滑趋势,且大多数产品的出口贸易额都出现下滑,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低碳贸易壁垒的出现对河北省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冲击。

222对外贸易方式结构: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

河北省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其进出口商品总额基本上仍为上升的趋势,仅在 2009年和2012年出现明显下降的情况。

根据河北省经济年鉴计算,2014年河北省一般贸易总额较上年增长187%,达3102亿美元,快于全省平均增速达33个百分比;实现422亿美元的加工贸易总额,与上年相比增长26%,两者均稳中向好的态势发展,是近三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2015年河北省一般贸易总额较上年下降67%,完成额为2895亿美元,在对外贸易总额中占562%;加工贸易仅占对外贸易总额64%,总额仅为329亿美元,与上年相比下降220%。说明一般贸易在河北省的对外贸易中占主导位置,加工贸易严重滞后,贸易方式单一。除此之外,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是河北省对外贸易现状,其中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资源型产品,针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加工贸易的缺乏,这一系列都导致其他形式的贸易额所占比重更低,基本维持在5%以下。

3低碳贸易壁垒对河北省的影响

从市场消费者来说,碳标签一旦在国际推广,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便会由此发生变化――对低碳产品更青睐。另外,当各个国家推行碳标签法规愈加成熟,碳关税制度必然会加快步伐,高碳产品进入门槛的提高不可避免。

第一,成本大幅增加,产品出口经济效益缩减。高耗能、高碳排放是河北省的产品生产的特点。而碳标签、碳关税客观要求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减少,这需要一系列技术作为支撑和大量资金的投入,生产成本势必会有所增加,增幅预估会达20%~30%,由此产品的国际价格竞争力也无疑会因为价格的提升被削弱。

第二,出口量缩减,国际市场萎缩。碳标签制度一旦实施,意味着因资金、技术的脱节,大部分生产企业和商家会因碳排放的不达标,无法顺利出口。河北省产品出口额直接由此减少。由于市场和产品的出口结构仍存在高碳排放的特点,这直接决定了河北产品出口贸易将更易受到低碳贸易壁垒的影响,市场必然会因此产生萎缩。

第三,推进河北省进行产业升级。在产品的对外贸易受到国际上低碳贸易壁垒的阻碍后,河北省必然会在外力的强迫推力下重新思考,对目前的出口产品、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持续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只会带来更多的经济下滑。因此,虽然低碳贸易壁垒的出现在目前看来是河北省对外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所在,但从长久来说,是河北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强势推力。

4应对策略

41借力“京津冀”f同发展,开拓新兴出口市场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提出,加快了京津冀三区贸易转型,同时也给河北省提供了更多的发展途径,在自身向国际性的国际贸易城市升级的同时应抓住机遇,开拓新的出口贸易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建立更多的贸易关系。目前,河北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例较小,如俄罗斯、巴西、南美、非洲等地区。新市场的开发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国际市场萎缩对河北省带来的冲击。在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加强与这些新兴的贸易伙伴的往来不失为一种弥补原有市场缩水带来损失的有效措施。

42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一方面保持传统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注重对现代服务贸易的开发,统筹传统与现代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结合现有资源禀赋现状改造传统服务贸易产业,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产业的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如在旅游行业,积极发展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努力形成个性鲜明、布局合理的区域旅游新格局;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产业。如在政策上给予金融保险业更加优惠的支持,带动服务贸易整体优势的提升和优化。

重视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不仅是企业,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先进服务业,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大力发展,同时为加快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步伐,积极引导外资向这些第三产业投入,借此加快河北省产业的优化升级,统筹规划。

43加快加工贸易的技术开发

目前的国际贸易,享受零关税的加工贸易是目前国际上最重要的贸易形式。目前的河北省仍处在加工贸易的底层阶段,在按照外商制定的指标进行产品的加工装配中,多以高污染、高耗能为代价换取极小的利润。因此,要打破这个局面,河北省就得先加强产品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在自身出口产品的技术上先进行提升,先从内部入手。通过自身实力先提升的举动来帮助河北省吸引到更多的跨国公司将具备高技术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加工贸易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河北省,改变以往低级加工的局面,从内部提升和外部促进两个方面,以一种良性循环的方式来促进绿色的、可持续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使河北省自身逐渐发展以实现处于产业链的中端甚至上层,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实现真正的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增强对外贸易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沈红霞低碳经济背景下河北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11(9):192-193

[2]张丽低碳贸易壁垒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9-43

[3]张德义,蔡志荣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初探――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