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育 研究方法 革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74-01
小学语文教育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对它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考察,探索其中奥秘,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一步指导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使小学语文教育较快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教育改革的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研手段也进入了教育研究领域,小学语文教育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必须不断革新,谋求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观的确立
20世纪50年代以来,系统科学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在系统观的启发下,我们打破了传统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老框框,从多维视野考察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发现了大量研究课题。在系统观指导下开展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研究,也就是从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的整体结构着眼,探讨或揭示整体结构是怎样制约着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同对也要弄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着的。因而,语文教学中的单项改革不可损害整体结构,单独冒进。例如,在小学语文教育上搞“智育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其后果已是众所周知的了。目前有的小学正在进行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这种尝试是可取的。但是,也必须看到,在整体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是复杂的,有从属关系,有并列关系,其中必有某些因素居于核心地位,我们要善于抓住核心或关键以带动其他,即不断探讨语文教学中的内在规律,切实地、全面地落实小学语文教育的总目标。倘若只从表面上抓什么“整体改革”,或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会事倍功半,学生的语文水平到头来不会有大的提高,这是极不可取的。
小学语文教育是整个小学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改革也不可单科独进,他科让路,必须统一规划。前一阶段,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小学语、算学科层层加码,弄得小学生书包越来越重,戴眼镜的越来越多,从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小学语文教育要在战略上服从于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一转变。
2.实践观的贯彻
小学语文教育诸方面的研究,必须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实践进行。小学语文教育学是新创建的学科,它的知识源泉主要是第一线教学实践。整理古代语文教学上的宝贵遗产是必要的。但要剔去糟粕吸取精华。引进国外语文教学上的新经验和语文理论上新流派的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使我们打开眼界。但在语文教育上,中外差别要比其他学科更为显著,方块字与拉丁文字是两种不同的文字体系,语法规则也各有特点,至于社会道德标准差别更大,不能照搬。实践观的贯彻,正是要求我们立足于自己的课堂,立足于自己的语文教育实践。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改革是一个新事物,各种意见、各种方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推广。
3.跨学科研究
多学科渗透是当代教育科研的显著特点。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来说,最明显的是心理学知识的渗透。例如,汉字心理学中,关于字形、字音、字义的整体性认识规律,心理语言学中,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言语的理解、获得与应用的研究,儿童言语发展的规律;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的规律,个别差异,教师心理素质;儿童心理学中,关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儿童道德品质形成规律;神经心理学中,关于言语活动的脑机制,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文艺心理学中,关于儿童文学的美育作用,文艺作品的创作与赏析规律等等科学知识,都与小学语文教育密不可分。语言学一些新分支也日益发挥重大影响。例如,言语交际学中,关于言语交际的基本规律,言语交际的语言组合手段等研究;社会语言学中,关于语言作为一种信息系统、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变化,非语言交际与形象思维等研究;应用语言学中,关于语言学与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与学生语言实践的研究等等。在小学教育内部,各门学科在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更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
4.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
目前,语文教育多采用定性分析法,如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借鉴法等。在调查、总结、比较的过程中,系统总结教学经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逐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是研究语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但为了使语文教育的研究趋于科学化、现代化,还必须对语文教育的现象进行实验研究,作出定性、定量的分析。实验研究是按一定的研究目的,人为地控制某些条件,对所要研究的课题周密设计研究的步骤,操持实施的过程,并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和判断。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如何设计实验,怎样选择被试,该选择多少被试,怎样控制实验的有关因素,如何整理资料和分析结果,以及如何整理实验报告等都需要使用统计法,作定量的分析。因此,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在语文教育研究中往往不是单独采用、孤立进行的,常常要综合采用。但当前,我们应特别注意对语文科研进行实验研究,作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总结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提高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科研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研究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开发学生各种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增加课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适应和融入社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强调“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教师素养的要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进行整合和改造,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在其最近的发展区域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宗旨。
第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注重语文的多元影响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汉语言文字对语文教育的重要影响。
第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改变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刻意追求语文学科严谨的知识系统;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于强调统一和集中,课程变得凝固和僵化的状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新理念对语文教师素养的新期待
第一,符合时展的教育理念。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在语文教学各个方面:一要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二要注重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三要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第二,符合新课程发展要求的教师角色。综合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新课程的发展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这一角色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化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
(一)课程目标建设
根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性质,其课程主要目标为:使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程及其教学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能力,初步奠定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参照《语文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目标也从三个维度来把握,具体描述见表2:
(二)课程内容建设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教师的要求,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应打破单一的理论课程模式,采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并举等措施,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课程体系,为培养未来小学语文教师良好的素养提供课程支撑。其课程体系见表3:
1 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其核心课程,目标在于使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小学语文课程及其教学,掌握基本的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形成初步的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
2 核心课程、实践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既是一门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课程。“语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主要通过课堂演练、微格教学、小组练习、个人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教学见习”就是让师范生走进小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对语文教学形成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形成教师的角色意识,为专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础。“教育实习”是对师范生在思想和业务上的综合训练,旨在使师范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在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学科教育类课程;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一、课程结构改革
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而又突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二、教材建设改革
,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建设实际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异,新教材的编写和体系建设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教材应该由对一般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和对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二是教材要有鲜明的开放性,兼顾小学语文教育的普遍性和地方性差异,将反映小学语文教育一般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普遍现象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而将具体细部的问题诸如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放在课外阵地或者教育实践阵地去完成,把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留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
三是新教材要融会贯穿新课程标准精神,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抽象的课程标准阐释与教育,通过足够量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具体方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的融会与体现。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教材建设构想,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
三、义务教育
《语文教学标准》把小学语文教育当作师生不断探索、不断展开、不断体验的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热爱语文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具有比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适应这些客观需要,学科教育类课程也要转变课程理念,应对挑战。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热爱语文教育的职业兴趣和情感,是小学教育专业特别是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的重要任务。
通过系统的语文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教育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教育素养和具备语文教育探索改革的潜力,是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核心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等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和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落实到对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上,用简要的话说,就是要尽全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教育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以教师为指导和顾问,以学生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承担者,以师生双方为评价者,由一系列语文教育实践活动构成,是复杂而且有创造力的活动。故而,学科教育类课程应树立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的新理念,将其作为专业特色教学。立足于系统的实践教学观,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大致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领域。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根据需要安排在课内进行的由学生为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参与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影像观摩、模拟教学、说课、评课和教学片断设计等活动类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具制作与设计、教育调查、试讲与实习、教育方案设计、教学软件制作、友好班级活动、教学及研究信息收集整理、家教等活动类型。这些活动类型多样,基本模式是一致的,那就是定向与激励(提出目标并设法使学生自觉追求目标)、同化与图式(将新经验纳入自己的能力结构框架中,并且能够形成稳定的程序模式,产生正迁移作用)、反馈与评价(师生都能全面了解活动全程,并就活动的过程、方法、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强化与创新(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巩固能力,并且能创造性独立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考试改革 建议
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开始进行各种改革的尝试,形势是喜人的。“教学改革说千次,不如考一次!”此话虽不完全正确,但却不无道理,因为考试不仅具有评定功能,而且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不科学的考试必然会导致教学背离规律,误入歧途。笔者搜集了近年以来我省各地语文试卷,将这些试卷与以前的试卷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绝大部分试卷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沿袭了过去的那一套。综合分析目前语文考试状况,我感到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考试内容不全面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要重视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相互促进”。而现行语文考试却常常只考读写,不考听说,导致教师忽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听力训练;低年级的说话课质量不高,有的还不正常开设;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要求不严格,大量存在的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不连贯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大纲中对各年级的写字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写字应与识字并重,而现行语文考试却忽视对学生写字质量的检测,有的即使有此项目,占分很少,评分标准也不明确、不严格。这种倾向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写字不严格要求,不认真指导,写字课被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朗读能力是学生语言理解力、表现力乃至智力的综合反映,大纲提出各年级都要重视培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而现行语文考试中,朗读测试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导致许多教师舍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朗读能力普遍较差。
2.考试重点不恰当
不少地区和学校仍然把重点放在考核那些琐碎的、非主要的枝节问题上,总体上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内容轻语言的倾向,对最能反映学生语文素质的语感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词汇积累量的测查,题目少,分量轻。相反,下面几类题目在语文试卷中却屡见不鲜,有的还占有较大的比重。①内容、情节的记忆性考题:如填空:《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一课按顺序分别记叙了,,,四个部分的建筑及它们的作用。《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这些题目或许就是阅读课围绕内容兜圈子的根源。②写课文中心思想的考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记叙了的事迹,表现了他的精神和的高贵品质。(3)解释词语。如解释灰溜溜是什么意思。
3.答案标准化
比如,根据“思想一致,共同努力”的意思写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填“齐心协力”就错;“挤眉弄眼”只能是表示神态,而说表示动作就错。
4.考试方法不灵活
语文考试一直采用书面闭卷的形式,一张试卷定高低。这种单一的考试方法难以全面检测学生的各种语文素质,如学生的听说能力、朗读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都无法检测。查字典本是一种技能,其掌握程度如何,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测查。可现行考试却盛行让学生不查字典做“查字典填表”的试题(这种试题几乎已成了语文试卷的保留项目)。许多字的部首很难确定,即便是出卷者不翻字典也不一定能一下子写准,可是却要学生做,学生吃不准,只好乱猜,如果猜错了,“再查几画”一项必定也跟着错。为了让学生考试少失分,有的老师把大量难定部首的字找出来,先自己查字典,找准部首后,抄给学生,让他们读背,学生苦不堪言。技能训练竟然异化为死抄死背!
综上所述,语文考试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对语文教学的许多方面产生了误导,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改革语文考试已迫在眉睫!
语文考试如何改革?
在进行语文考试改革中,我们应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充分的正确的理解,同时还应以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教育评价作出正确的改革。
一、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再认识
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诸特征的和谐统一。首先是工具性。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象形文字,语言首先是思维的载体,是人类接受和输出生命信息的基本工具。不同语种的语文教育,其目的都在于通过优秀文本的阅读、欣赏和学习,培养学生对该语种的感悟、内化和外化、运用的综合能力,即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汉语文教育亦当如此。再者是人文性。我们必须高度强调,汉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作为母语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级的目标。新的历史时期,力主“工具论”,呼唤回归语文本体,这是语文教育史上的纠偏和进步,但面对如今语文应试教育深深陷入机械化、技术化泥潭时,继续持“纯工具论”者,无疑有保守之嫌了。从1955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到1996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语文学科性质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具——基本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而“人文性”较之于传统的“思想性”,内容更丰富,外延更宽广,突破了狭隘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局限性。它以人为世界价值的核心,以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形态和意义之尊重为最高价值关怀,超越了疆域、时代和种族诸多隔阂。由于语文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是文学作品及准文学作品,而文学即是人学,即反映了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包括情感、个性、气质、心理品质等在内的精神世界,故语文教育由此内容所决定,天然地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
二、关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认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我们的周围,有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答案都是很确定的,可以直接套用计算法则或公式就可以了,这可以叫做结构良好领域的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常常没有这样的规则和确定性,不能简单套用原来的解决方法,而是需要面对新问题,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分析,这就是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可能将已有知识简单提取出来,以解决实际问题,而只能根据具体情境,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建构指导问题解决的图式,而且,往往不是仅以某个概念原理为基础,而是要通过多个概念以及大量的经验背景的共同作用而实现。根据学习达到的深度的不同,该理论把学习分为两种: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初级学习是学习中的低级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只要求他们把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现出来(如背诵、填空、简单的练习题等),这里所涉及的主要是结构良好领域的问题;高级学习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联系,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因而大量涉及到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基于这种理论,现代建构主义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适合于高级学习的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在学生评价方法上强调采用多元化评量方法,认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考查了学生的初级学习的效果,很少考查高级学习的成果。这主要表现为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偏向上:其一,认为知识是可以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的;其二,知识是不依背景而变化的,如果我们知道了什么,我们就能在任何背景下知道它。
根据以上理论,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考试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建议:
1.分项考试。
过去的小学语文考试,多是采用全班笔试,一门课程一份试卷,而对某些实践方面与能力方面的内容,则无法进行考核。实际上小学语文考试,就应包括拼音、识字、听写、朗读、说话、作文等。有的学生每次考试,可能都名列榜尾;而如果按上述内容分项考试,有些过去名列榜尾的学生,由于某项内容突出,很可能取得优秀的成绩,使这些学生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很多学科实行分项考试,可能检测实践知识与动手能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语文知识方面:可以按照不同的知识类型来组织考试,如拼音认读与拼写;汉字笔画、结构与辨析;词语的积累与辨析;关联词语的运用;句子的句式和语气(标点);语病的修改;修辞的知识;文段的背诵与默写,等等。
语文能力方面: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考查。关于听的考查,形式可以有听写词语、句子和一段话,并有意识地加快听写速度,以训练学生书写速度和注意、记忆品质,让学生听一个片断,说出其主要意思,回答指定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和理解概括能力;关于说的考查,除了上面谈到的听后再说之外,还有阅读文章后说话,看图、想象说话,观察事物说话,观察表演说话,辩论说话等;关于读的考查,可以给一则材料让学生朗读,要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轻重、缓急、语气、感情,对学生的默读,要求有一定的速度,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读完材料,回答指定的问题,并注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训练学生快速浏览的能力,以迅速获取材料中主要信息;关于写的考查,低年级主要是写字写话,中高年级主要是作文,作文训练要把写完整的文章和片断描写结合起来,到了高年级,除了继续写完整的文章,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整体构思能力外,仍然要重视片断描写的训练,片断描写可以采取观察描写(人物外貌、动作描写,景物描写),想象描写,内心描写,等等。
2.鼓励重考。
鼓励重考与搞频繁考试是完全不同的。重考是建立在学生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的,其目的是通过鼓励学生重考这个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每次考试后,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包括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不满意,可以申请重考;重考成绩还不满意,允许再次申请重考,直到学生对考试成绩满意为止。这自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加重教师的负担,但由于它能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不断增强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提高教育质量来看,教师付出的这种劳动,是有价值的、高效的。
3.结合情境考。
小学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口头的、书面的),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语言素质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理解能力,二是语汇的积累量,三是语言的运用能力;语感能力则是语言素质的综合反映。对语言理解能力的考查,要着重考查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要坚决废除孤立地解释词句意思的考试形式,以消除单纯读背解释的现象;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要重点检查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句式能否灵活运用;语感能力的考查,要重点检查学生凭借语感领悟语意和判断语言正误的能力。语汇储量的测查也要重视,这样可以促进教师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4.实际操作考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塑教育 实施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99-01
1 自塑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指那些具有健全的思维意识、能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小学阶段教育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对学生进行自觉性的培养是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三种意识:(1)学生的责任意识;(2)学生的学习紧迫意识;(3)学生的独立意识。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目标中的培养学生的“自设”,这是自塑教育的基点。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想,针对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合理设计自己的个性化的自塑发展规划方案。“自设”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自我发展规划,二是学生的“我心中的偶像”。学生的自我发展规划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包括总体目标和年段目标。总体目标又可以分为学业和做人做事。所谓学生的“自律”教育,就是学生的自我的反省与自我约束。教师要教给学生的 “每天反省6 分钟的”的人生自塑发展的哲学信条,这是教育实践已经证明的自律的培养的良好方法。教育学生“自强”,即指自强不息。自塑教育理论认为要求学生“自强”是学生在进行自塑教育的过程中的铺垫与锤炼。要求学生学会自强、自信。无数的实践案例表明:自信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最大策动力。不是盲目相信自己强大,是坚信自己通过努力会变得强大。心理学研究证明构成自塑教育的四大主要途径是自觉,自设,自律,自强。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的提高,对学生自主地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才能智慧、审美情趣、增强体质等有着极大的作用。
2 自塑教育中深挖语文知识中潜在的“自塑因子”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塑教育的主体内容主要有自塑的起点。既是学生的自觉或者称自我觉醒,它包括责任意识,紧迫意识和独立意识的觉醒,以及确立自塑学生需要的情感与态度四方面内容;对学生进行自塑教育的支点是自设也称自我设定,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自我发展规划,二是我心中的偶像,就是学生确定自塑所必备的目标和策动力,它是对学生进行自塑教育的风向标;小学语文自塑教育的重点是自律,即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这是对学生进行自塑教育的方法和过程,是小学语文自塑教育的关键;小学语文自塑教育的难点是自强,就是自强不息,要求学生具有自信与自持的品质,以便提供自塑教育中所必要的意志力与思维水平。以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的教材内容为例,探讨课文发掘自塑因子过程如下:
单元主题是《热爱生命》。在学习导语中提出本单元的自塑学习的目标是“学习课文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仔细体会课文中画出的含义深刻的词句。搜集一些课外资料,案例等,了解生活中我们身边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课例中还有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等。笔者在教学中设计如下:有四个版块组成:一是口语交际与习作。话题是关于生命的现象或是自己获得的感受与启发以及生活中热爱生命的故事;二是笔者的发现。就是回答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蕴含的意义;三是日积月累。展示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四是成语故事――《手不释卷》等。可以对应的自塑因子如下:
其一,在导语中,提出要求学生去感受生命的价值意义,认真体会文章中含义丰富的语句,搜集、了解身边更多感人的热爱生命的案例。“生命的美好”“热爱生命的故事”等都是引发学生自觉、自设、自律、自强的品质的自塑,是与自塑主题密切相关的。
其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每篇课文隐含的对学生进行自塑教育的有用成分。比如:体会《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让学生明白人的生活权是最基本的权利,不论他们的体魄是否健康,都热诚的热爱生活与珍惜自己的生命,都会创造出灿烂的丰富多彩的自己的春天,让自己的生活呈现五彩斑斓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创造自己缤纷生活的意识,引导学生设定出自己的人生理想规划,树立自己的人生偶像,确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勤于思考,思考为什么有的人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王国”,而有的人却终生一事无成,反观自身,从那些身残志坚却有所成就的人身上,学习高尚的品德和精神等等。
其三,让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返回作者所处的时代,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让他们去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语文的学习,从吸收到表达,中间有一个桥梁,是思想;自塑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也要有一个桥梁,就是“语文自塑因子”的传达。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语文;以人为本
我国近些年来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提倡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本质上是要求打破传统教学的枷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但是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往往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较不成熟,不需要以小学生为本,教师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学生下达“指令”即可,这种教育思想是完全错误的,也难以真正的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乃至是大学生,教师都应该从学生本位出发,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学生的本质特征
1.学生的经验是以系统学习为主。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具有极强的特征性,根据教学活动的任务多少,教学使得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另外,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想要通过直接经验来实现是机会不可能的,因此就需要通过教师这个“媒介”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师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知识教育,学生再通过系统的学习间接经验,可以缩短知识获取的时间,使得发展的过程更为顺利和便捷。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处于主动地位,即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首先,学生具有独立性。任何一个个体都具有自身的独立特点,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承认学生的独立性,其实就是承认了学生发展过程的多样性和多途性、以及发展结果的多样性等,这也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先决条件。其次,学生具有自我意识性。小学教师往往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不成熟,其思想也不构成意识形态,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根据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的教育理论观点认为: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思想意识往往正在不断发展,作为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所产生的变化。笔者认为即使是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对自己的状态、地位、作用和情感等有一定的自我认知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忽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阐述到部分的小学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往往认为小学生不具备“自我意识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采取“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只按照自己课前的教案进行授课,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也会因为“时间有限”等问题,忽视对学生的提问,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发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教师都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很少有教师在教学结束后还能耐心的和学生进行交流,认真聆听学生的建议。
2.缺乏公平公正的教学。
在一项教育调查中,有一个有趣的教学案例:一个小学生开始较为听话乖巧,后来由于家庭原因学习成绩下滑的较为严重,于是他开始成为了所有教师眼中的“坏学生”,上课破坏课堂纪律、作业不按时完成…于是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调查最后得出:该学生并非天性顽劣,只是在学生成绩下滑以后,自我认识到授课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不再像从前那样,于是开始以“捣乱”的方式从新吸引授课教师的注意。这个教学案例值得所有教师进行反思。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教师往往更加关注优等生,忽视差等生,这中教育现象应该被杜绝。
三、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1.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是法治国家,因此处处强调民主和平等,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也应该这样。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为学生的性别、民族和家庭就对学生“另眼看待”,更不能歧视的诋毁身心有缺陷的学生。
2.尊重学生。
任何一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小学生也不例外,教育公平教师要求教师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服务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一视同仁,不偏袒爱护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厌恶成绩较差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保护学生的隐私和秘密。
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符合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正确教育观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从各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积极的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娟.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D].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
儿童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与其特点和需求相符的儿童文学能给予儿童精神上的营养,对于儿童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启发、想象力的激发、情操的陶冶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是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在孩子学习语言、接受文化熏陶以及形成健全人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并能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以及全面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选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科书 儿童文学 研究
目前,对于小学语文教科书人们的态度褒贬不一,不少家长甚至教师都提出了一些质疑,其中不乏批评,认为很多教科书都存在选取文章不恰当的问题,一些专家认为应该以优秀的课外读物来弥补教科书选文的缺陷。对于批判,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不断探索和总结改进完善教科书的有效途径。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选文是小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极为宝贵的资源。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儿童文学既是儿童文学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的具体体现,同时也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文学选文的价值
1.体现的文学价值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基本的审美功能。对于尚不具备是非明辨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其品德的培养绝大部分来自外界环境的激发和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科书在选取文学作品时应该充分衡量选文在审美方面的功能,也就是说,应该选取主旨鲜明的文学作品,易于让孩子们领悟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与此同时,应与儿童不同时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特点相结合,让那些人生哲理与美好的品德隐含在简单易懂的故事中。首先应让小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生命力,领悟作品里所蕴含的人类和自然界无尽的坚韧、包容;其次,对于那些较为典型的文学作品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塑造,这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在作品创造时应塑造品质优秀、性格良好的典型人物,让人物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性格特点有助于学生的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率真和单纯是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其身心发展不成熟,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人物有利于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2.体现的个体价值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是人本理念的核心,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意识,丰富其人生经验。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文学作品中涵盖大量想象的成分,例如神话童话、寓言故事以及传说等,能够让儿童的想象力得到发展,同时,能够更为有效地开展开放性学习;其次,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孩子们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其生活经验有限,而文学作品能较为生动、形象地反映特定环境下具体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人物不同的人生经历,会产生一些感悟,进而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此外,孩子们在阅读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时还能获得很多乐趣,阅读能够带来愉悦感,阅读不但使读者的灵魂得到滋养,而且读者的思维也可以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拓展,能有效训练孩子们的想象能力与叙述性思维。
3.体现的社会价值
儿童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首先体现在能帮助小学生形成美德,小学阶段是儿童性格塑造和美德形成极其重要的时期,文学作品的引入能给小学生灌输诸如勤劳善良、坚强勇敢等传统美德;其次,培养其科学文化素养,一个人不仅要有良好的性格,还要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恰当地引入一些科普类的作品,既可以是科学知识,也可以是科学家的趣闻轶事和成长故事,帮助其树立科学理想和培养科学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文学作品选择的注意事项
1.选文应注重生态的儿童观
在社会快速发展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儿童早熟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儿童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并不断地完善,儿童智力的发展随之加快,儿童懂得的东西更多,思维呈多元化发展。加之社会的生存压力较大,家长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学习班、补习班占据了儿童大部分本应游戏、玩耍的时间。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应该注重生态的儿童观。生态的儿童观尊重儿童在这一时期应有的状态,让他们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也就是说,在教材的选文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具备儿童的特性,符合儿童的审美属性、思维特点以及表达方式等,让他们去体会其中的乐趣,感受到快乐。
2.注重选文的多样性
首先,要注重体裁的多样性。教材中的儿童文学题材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各类体裁所占比重要合理。而现行教材中戏剧、谜语故事、幽默文学相对较少。就目前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来看,研究和创作儿童文学的队伍日益壮大,儿童文学的体裁不断完善,数量不断增加,为我们的教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次,儿童文学蕴含的文化应该具有多元性。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较大,注重文化的多元化,以此来拓展儿童的知识面,接受多种文化的熏陶,让他们从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学作品中去吸收营养。小学语文教材要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材的编写人员在对待外国文化的时候,视界要更为开阔,姿态应更具包容性,对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要处理得恰到好处。
3.在选择文学作品时要加强各方面的合作
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不单是教材编写者的任务,还需要语文教育界等各方人士的共同参与。具体来说,包括教育部门的专家、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人员、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专家、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者和作家以及一线的语文教师等。现阶段,参与教材编写的人员当中主要是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研究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语文教师参与得不够。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研究者长期以来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人员在各自的领域工作,鲜有交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相关研究和进一步整合日益受到重视和加强,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人员中有不少的人已经从单纯研究儿童文学逐步转向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进一步的整合。三儿童文学选文的几点教学建议第一,要让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把儿童文学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素养,才能提高儿童文学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第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出现一些小问题是难免的,对此教师应从课本出发,以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为依据,从多个角度采用发散思维对选文加以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第三,小学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教科书中的缺陷自觉弥补的意识。比如说,当教师或是学生发现教科书中的选文在人物塑造或叙述环节出现缺失,可采用设计课堂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进行补充,这样既可重新发现选文真实的意义,还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科学、合理地引入儿童文学作品,凸显了语文这门课程在文学、个体、社会等方面的价值。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美德的影响,并能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增添乐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教学和选文缺陷的处理,让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宇婧.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选文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
[2]梅媛.小学语文教科书之儿童诗选文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文学选文的价值
1.体现的文学价值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基本的审美功能。对于尚不具备是非明辨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其品德的培养绝大部分来自外界环境的激发和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科书在选取文学作品时应该充分衡量选文在审美方面的功能,也就是说,应该选取主旨鲜明的文学作品,易于让孩子们领悟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与此同时,应与儿童不同时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特点相结合,让那些人生哲理与美好的品德隐含在简单易懂的故事中。首先应让小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生命力,领悟作品里所蕴含的人类和自然界无尽的坚韧、包容;其次,对于那些较为典型的文学作品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塑造,这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在作品创造时应塑造品质优秀、性格良好的典型人物,让人物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性格特点有助于学生的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率真和单纯是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其身心发展不成熟,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人物有利于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2.体现的个体价值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是人本理念的核心,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意识,丰富其人生经验。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文学作品中涵盖大量想象的成分,例如神话童话、寓言故事以及传说等,能够让儿童的想象力得到发展,同时,能够更为有效地开展开放性学习;其次,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孩子们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其生活经验有限,而文学作品能较为生动、形象地反映特定环境下具体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人物不同的人生经历,会产生一些感悟,进而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此外,孩子们在阅读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时还能获得很多乐趣,阅读能够带来愉悦感,阅读不但使读者的灵魂得到滋养,而且读者的思维也可以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拓展,能有效训练孩子们的想象能力与叙述性思维。
3.体现的社会价值
儿童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首先体现在能帮助小学生形成美德,小学阶段是儿童性格塑造和美德形成极其重要的时期,文学作品的引入能给小学生灌输诸如勤劳善良、坚强勇敢等传统美德;其次,培养其科学文化素养,一个人不仅要有良好的性格,还要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恰当地引入一些科普类的作品,既可以是科学知识,也可以是科学家的趣闻轶事和成长故事,帮助其树立科学理想和培养科学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文学作品选择的注意事项
1.选文应注重生态的儿童观
在社会快速发展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儿童早熟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儿童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并不断地完善,儿童智力的发展随之加快,儿童懂得的东西更多,思维呈多元化发展。加之社会的生存压力较大,家长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学习班、补习班占据了儿童大部分本应游戏、玩耍的时间。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应该注重生态的儿童观。生态的儿童观尊重儿童在这一时期应有的状态,让他们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也就是说,在教材的选文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具备儿童的特性,符合儿童的审美属性、思维特点以及表达方式等,让他们去体会其中的乐趣,感受到快乐。
2.注重选文的多样性
首先,要注重体裁的多样性。教材中的儿童文学题材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各类体裁所占比重要合理。而现行教材中戏剧、谜语故事、幽默文学相对较少。就目前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来看,研究和创作儿童文学的队伍日益壮大,儿童文学的体裁不断完善,数量不断增加,为我们的教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次,儿童文学蕴含的文化应该具有多元性。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较大,注重文化的多元化,以此来拓展儿童的知识面,接受多种文化的熏陶,让他们从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学作品中去吸收营养。小学语文教材要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材的编写人员在对待外国文化的时候,视界要更为开阔,姿态应更具包容性,对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要处理得恰到好处。
3.在选择文学作品时要加强各方面的合作
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不单是教材编写者的任务,还需要语文教育界等各方人士的共同参与。具体来说,包括教育部门的专家、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人员、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专家、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者和作家以及一线的语文教师等。现阶段,参与教材编写的人员当中主要是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研究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语文教师参与得不够。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研究者长期以来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人员在各自的领域工作,鲜有交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相关研究和进一步整合日益受到重视和加强,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人员中有不少的人已经从单纯研究儿童文学逐步转向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进一步的整合。
三儿童文学选文的几点教学建议
第一,要让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把儿童文学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素养,才能提高儿童文学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第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出现一些小问题是难免的,对此教师应从课本出发,以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为依据,从多个角度采用发散思维对选文加以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第三,小学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教科书中的缺陷自觉弥补的意识。比如说,当教师或是学生发现教科书中的选文在人物塑造或叙述环节出现缺失,可采用设计课堂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进行补充,这样既可重新发现选文真实的意义,还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科学、合理地引入儿童文学作品,凸显了语文这门课程在文学、个体、社会等方面的价值。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美德的影响,并能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增添乐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教学和选文缺陷的处理,让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宇婧.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选文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
[2]梅媛.小学语文教科书之儿童诗选文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
[3]夏静.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选文研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9):4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41-01
首先,小学获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后续学习、终生学习的最起码的学力要求, 而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使人在困境和挫折中生出勇气、生出希望、生出力量、生出智慧, 并使人生完满幸福。然而我们恰恰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对积极态度的培养。处在起跑线阶段的儿童很容易求知失败,当我们不去帮助求知失败的孩子而偏偏以知识作为衡量标准时, 我们便造成了一大批学业失败者和人生失败者,因为老师和同伴的评判会给他们带来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不让一个孩子失败" ,培养每一个孩子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秉持的教育理念。单就求知而言, 小学生有其特殊的方面。记忆强而思辨弱,体验强而分析弱, 顾及整体而常常忽略节, 充满想像, 善于创新, 热衷活动等等, 那么, 小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就应该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 而不是按照成人的方式和社会文化的要求来实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不妨把语言富于创造力的、思想深邃的经典作品作为孩子们的阅读材料, 把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孩子们的"主餐" , 没有多少价值的时文、充满道德教化的报刊体文章、一般化的作文选只会使孩子们思想贫庸语言粗糙。我们不妨把诵读作为语文课堂的主要形式, 以贮存大量的语言和思想资源作为主要目的, 并在教育中融进乐趣, 使之成为中国人终身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我们不妨在语文教学中把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因为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充满了飞腾的想像和创新, 当孩子们在审美中自由翱翔时,他们自然会形成创造的品格和审美的心态。
其次,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 传承精神遗产。而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的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 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 确实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一种"失范" 的状态, 怎么"整体" , 怎么"感悟" ,早自习读, 晚自习读, 回家读, 上课还读, 读什么, 怎么读。我以为, 抓住"读书" 就是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古代童子"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 练就了语言的童子功, 而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端时把"孩子" 和"脏水" 一起倒掉了, 因而造成了多年来我们语文教育的极大浪费。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以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又怎么谈得上去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 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我想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
再次,在小学阶段是可以贮存大量的语言资源的, 也告诉我们真正理解语言、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形成丰富的精神底蕴是需要广阔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的人生阅历的。语言是和生命一起成长的,对于小学阶段, 熟读成诵是关键。课外要大量地涉猎, 据专家研究,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是扩大识字量的有效途径,阅读得多, 生字词的复现率就高, 不知不觉中就记牢了,这比死记硬背生字词更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灵性。更为关键的是,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爱书习惯和藏书习惯。一个孩子不爱书,那是教育的悲哀。让孩子们写心里的话,这是写作教学的第一原则。要做到这点, 一是要注意命题; 二是要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交际环境, 教师要与学生"掏心窝" ;三是进行作文评价标准的改革。第二, 作文教学违背了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 随意拔高了评价的标准, 大大挫伤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古时的孩子是在"开笔" 之前先读了许多蒙学教材, 肚子里有了一些"货"后才开始写, 且"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写作是在写作中学会的。教师该做的工作是慢慢地教会学生观察、思考,是帮助学生积累、是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赞科夫为了让二年级的孩子们写傍晚的景色, 自己先到村边的树林里观察了四次, 写了四篇观察日记, 最后才带孩子们去观察, 这是多么感人的事情啊。
总之,只有当教师的语言水平、知识视野远远地超过教学大纲时,教师才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学生身上, "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