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引言
地理信息科学主要是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是针对现代地理学中的比较复杂的、范围又比较广泛的内容而进行的解析处理与技术保障,通过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不难看出,在全球变化性问题上,地理信息科学有一定的处理功能,例如: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毫不夸张地说,新世纪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时代,是依赖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与应用的时代。
2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信息科学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理论基础,以核心技术遥感、全球定位及相互渗透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集成化技术系统。当前,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成熟,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立了高科技的地理信息系统与企业,而我国因为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大规模的体系动作,许多的科研项目还停留在研究阶段,更没有被公众广泛认知,可喜的是,在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高新技术大扶持与推动工作,先后成立了“中国GIS协会”和“中国海外GIS”协会,以及应运而生了相关的高科技企业,同时在国家的职能部门中也设立了测绘信息局与信息系统,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与科学的探索,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看到地理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遍地开花,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3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趋势
那么究竟地理信息科学在哪些方面可以得到应用与发挥呢?我们在这里举例说明一下,就我们的城市电子地图来说,此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我们浏览城市分布全貌,通过输入起点、终点,还能查询出公交车的路线,并提供相关车次信息,获取沿途的换乘信息与道路信息,其信息量之大,实用价值之大,不仅体现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超强功能,更实惠和方便了我们日常生活;又如,在医学上,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来制作血管分布图、内部器官的结构图,这样,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到人体各部位的结构,微观手术的实现,使我们看到,地理信息科学真的离我们很近。也正是因为以上种种优点,它正逐步影响与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这也只是地理信息科学被广泛应用的冰山一角,它不仅在城市交通与规划上得以应用,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预防,以及水气管道等领域,都有其发挥空间。那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未来将有怎样发展前景呢?就目前而言,地理信息科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收集储存海量的人文地理信息,也正在航天技术中进行着不断的尝试,而一般地理复杂方程的建立,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得以应用,地理信息网络系统正在迅速发展,在遥感影像成图,数学模型与信息模型,还有复杂的地理现象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这些无疑说明,地理信息科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将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4地理信息科学的框架结构
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是将遥感、定位、遥测、虚拟地理环境及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等集合成一体化的天地信息网络系统,再运用信息机理研究、全球定位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遥感理论和技术研究、3S集成理论应用研究等,实现地理信息技术的探讨与完善,在从技术理论过度到实践应用,构建推动社会前进的包括文化发展、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等人文科学的完事体系。新一代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在互联网的交互作用下,不仅仅局限于集成库的数据收集,而是在遥感、遥测、定位、地面观测、社会统计这五个数据源的作用下建立的数据库集合,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还会将多媒体引入数据收集中,建立更全面的关系数据结构,还要发展元数据与数据仓等技术,为此面向我们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图像与图形结合、知识与属性连接、推理机与逻辑库等问题。地理信息科学严格来说,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建立整个学科体系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技术层这个层面的研究主要依靠遥感技术、GPS技术、GIS技术以及其他空间信息为设施基础,在这些技术支撑下探讨与分析如何处理、描述地理信息的基本问题,并由此构建研究地理信息的可运用机理。(2)理论层地理信息科学是建立在地理学基础上,以计算机技术为辅助的学科,它通过地理信息的运动机理,与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与理论相结合,运用计算机强大的存储与处理功能进行区域化服务,进行可持续发展。(3)应用层所有的理论与研究均要对我们的社会,我们所生存的空间发挥其作用,才能得到应用,作为强大的地理信息科学也一样,在如此强大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下,面对我们全球的变化问题,它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对我们的生活进行了决策性的服务,并通过持续性发展继续指导着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
5地理信息科学在产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地理信息科学的应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集成化一体信息网络系统的框架内容也在日趋完善中,与基础设施相关的众多学科领域也在大力筹建中,为此,我们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前提下,必须快速解决这一学科中所面临的问题。(1)遥感影像的系列成图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没有参考的问题,大地图集就是可以参考与借鉴的系列成图的典范,当然,这经过了几世纪,几辈人的努力,从文字描述到地图制作,才获得了如此伟大的进步,才最终完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为新一代的遥感影像系列成图问题,因系统间符号与数据结构相冲突,达不到完整统一的制作要求。那么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是否可以完成这项工程呢?答案是尚未成功,但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计算机的图像处理功能的不断深入开发,遥感影响的进一步普及应用,我们终将会解决系列成像问题。(2)改变地理信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在地理信息科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数据库与辅助设计相结合,使地理信息系统得以完善,然而,出现的新问题是:由于系统中不支持模型的综合运算,不能使运算结果可视化,这一问题只有通过改变系统中对地理现象客观规律的软件,可将专题地图自动自成,才能取得这一阶段性的突破。(3)计算与信息模型的问题模型有实物模型与信息模型之分,信息模型是在信息系统中运行的,而我们的地理信息科学中,有遥感信息模型、复杂性地理信息模型、料子体元遥感信息模型等这些信息模型的系数与指数都会随时空或新因素发生变化,那么系统对其计算结果也会产生辩证逻辑计算,这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要进行大量计算处理的研究工作。
6结束语
地理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其应用价值与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作用,目前,仍处于发展中阶段,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成长壮大,这门学科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相关技术也属于高科技知识产业,对人才的培养也有较高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们也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一起为我们的新兴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侯景伟,孔云峰.地理信息科学的时空哲学思考[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1):18-21.
[2]王立新,吕德洪.GIS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分析[J].江西测绘,2006(4):28-30.
[关键词] GIS专业人才;创新训练;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2?0026?03
“实践是创新之根”的思想被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肯定,但实践教学的质量、方式与方法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已明确指出:“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地理信息科学(GIS)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本科阶段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切实可行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与创新训练方式方法,是培养优秀GIS专业人才的关键。
一、GIS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社会发展和需求息息相关。大学理念决定了学校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模式[1]。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对大学的创新教育问题在世界各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创新体系,也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加强学生的综合创新实践训练。
GIS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有着技术性与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作为学科层面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GIS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强化地理信息工程实践技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根据市场对于GIS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深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有效的创新训练措施,建立各类创新训练平台,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先进教育理念,采取“产学研用相结合、优势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特色的地理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因此,在GIS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强调“基本要求+工程能力强化+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既培养文化内涵和基本工程素养又训练综合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样的实践过程,或者说什么样的实践创新训练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GIS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训练方法
1. 层次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创新训练与实践教学环节息息相关,针对GIS专业实践性很强的特点,笔者在市场需求调查基础上,对实践教学进行相应改革,构建了层次性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将各门课程实验和基础训练归结基础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与设计归结为综合实践;校企联合培养和各类课外创新活动归结为创新实践。改进原来“课程教学讲原理+实践教学做训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如:在实践中将实验分成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按不同课程规划这三类实验项目,设计创新训练内容。
同时将教学内容与科研生产实际结合,使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在不同时间阶段相关专业课程结束后,安排相应的实习或设计。通过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各项实践创新技能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竞赛、创新实验计划、创新训练立项等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增强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挖掘学生潜质、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实际上创新实践往往与基础实践和综合实践过程相辅相成。
2. 实践创新训练方法与开展的多样化形式
实践创新训练方法最重要的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为主的方法,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创新。针对GIS专业,除了采取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大力推广的“问题引导”与“创新鼓励”的实践教学方法外,常用的方法有:①实际GIS应用的案例分析训练方法;②参加与GIS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际岗位的创新训练方法;③GIS空间建模与软件的开发训练方法;④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WebGIS、多媒体技术与手段的实践教学创新训练方法。
GIS实践创新训练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自主创新,提高学生创新训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践教学创新训练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本文初步总结为以下几种形式:①实验形式的多样化。如:结合GIS软件操作与开发,解决实际问题;或者给出问题引导,学生协作设计题目、内容和过程来解决问题;②实习或设计过程开展的多样化形式。学生可以申请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际岗位进行实习,也可以在学校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③创新训练计划申报。学生从大一起就可申报国家级、省级或校级资助的创新训练计划,这无疑是一种励志的创新训练形式;④GIS制图与软件开发大赛的参与。每年不同的GIS软件公司,如ESRI、Mapgis、Supermap公司都组织GIS软件应用与开发大赛,大赛的参与过程是一种很好的创新训练过程;⑤专家讲座与论坛启迪。通过专家对GIS前沿技术或学科前瞻性课题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创新。
尽管上述几种方式是目前GIS实践教学和创新训练中常用的方式,但创新思维无定势,从提出问题、训练方式,到思考创新的过程并没有固定的形式,必须对学生实践训练采用动态的管理与考核方式,赋予更广泛的自由,宽容失败。
三、以创新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拓展培养
1. 开放式拓展培养体系
在实践创新训练探索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地理信息多项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采用了“五开放”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开放式拓展培养包括从教学内容、平台、过程管理、时间和空间上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培养,如图2所示。
2. 实践拓展培养内容与方式
(1)开放教学内容和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的开放首先体现在学生可以跨院系交叉选课,地理信息科学与测绘工程、计算机、城市规划等专业学科关系密切,学生可以选修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科的课程,进入各学科的开放性实验室开展创新实验。其次,学生可以自找内容,既可以从实验室查询和选取需要的实验课程教学材料、项目材料与数据以及各种数字化的空间信息与服务,也可以申请参加校内或校外正在开展的项目,或借助于已完成的项目实际数据与资料进行模拟开发与应用。教学内容的开放能够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发展,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另外,教学内容的开放式培养还体现在结合地理信息产业多领域的应用,实行宽口径的开放式拓展培养。“十一五”期间,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总值已突破1000亿元,国家测绘总局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表示,“十二五”期间,产业总值有望突破2000亿。产业链上游为卫星定位系统、地图数据及其相关测绘行业、中游为GIS基础软件、下游为各领域行业应用。专业应用包括国土资源管理、数字城市、物流应用等内容,消费应用包括车辆导航、消费电子导航产品和LBS服务等。学生的实践技能课程内容可以广泛地结合不同领域的数据自主选择题目,让实践教学内容与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同步,让学生更多地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来增强实践能力和工程师角色适应性。
教学平台是多年教学实践积累下来的资源。站在多学科交叉和系统工程的高度,学校设置了多个开放性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和GIS实验室都属于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以申请到实验室使用各种教学平台,如数字化型教学平台、网络型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平台等。
另外,顺应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市场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搭建“产、学、研”平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多种方式进行开放式拓展培养,与许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如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规划部门、环保局、遥感中心等单位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不定期地参与这些部门的相关实际项目,既提升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就业的适应性。
同时,通过参加GIS公司的开发应用大赛,到公司实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了解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这些单位去工作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技能,从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一种自主创新学习和务实的气氛。
(2)从时间与空间以及过程管理上实施开放式拓展培养
从时间上实施开放式培养是指GIS实践训练的全天候开放,除实验室上课时间外,学生可以自选时间在实验室利用相关的硬软件进行实验研究工作。包括学生自己结合各门专业基础课程所学知识的上机实验验证和课外研学实践,如GIS软件的应用、空间分析算法实现与应用、空间数据库与GIS开发实践等;另外,GIS专业课外小组,如参加Arcgis、Mapgis、Supermap等全国性GIS开发应用大赛和申报了大学各类创新训练和创业实践课题的课题小组,可以利用暑假和平时的节假日与指导老师或实验室老师预约在实验室结合软硬件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从空间上实施开放式培养,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开放性实验室场地和各类教学平台的优势,同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虚拟空间中现实世界GIS研究与资源,共享“没有围墙的实验室”的各种空间信息与服务[2]。
从过程管理上实施开放式培养体现在学生可以自主选题,提出申请,经教师审查获准后,从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到实验操作、数据整理、结果分析、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各个环节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小组协作完成。通过开展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启发式、对比(类比)式、项目驱动式、逆向式等教学方法改革与尝试,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精神贯通于教学中,将工程项目能力与职业素养寓教于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思辨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同时,采取综合实习或者毕业实习可以选择在企业进行的方式,“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联合指导,并实行双导师制。
开放式管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参与科研项目,以增加GIS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经验,培养学生协作创新的精神。
四、结语
如何从GIS实践教学环节着手,正确认识创新训练,深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有效的训练措施,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已成为探索新的GIS人才培养模式所必需仔细研究和认真探讨的问题,而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培养适应当今社会GIS技术发展和有开拓进取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GIS创新人才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实践创新训练开展的内容、方式与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科背景下更是可以互相借鉴。希望就本文的内容和同行们共同讨论,为构建具有特色的本科实践教学创新训练体系,建立不同层次实践教学的创新训练平台提供更多、更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在GIS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了“市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相应特色培养方案,试图建立开放式立体型GIS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满足社会应用需求、突出侧绘专业特色、实现GIS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一、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必要性
1.国内高校GIS专业教育现状
GISC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融测绘科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遥感学、应用数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等于一身的交叉型、边缘型学科。随着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和行业需求的深化,GIS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广,层次不断深人,建立既适应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基本要求、又具有行业应用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也提到GIS教育学家的日程上。在此背景下,2003年8月,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召开了首届GIS专业教育研讨会,提出“低年级宽口径、高年级分类培养”的基本模式。GIS技术发展迅速,这就要求GIS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与时俱进并突出特色GIS应用导引(Application-driven)特点要求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实际应用服务于社会需求。近几年,随着GIS人才培养相关研究的逐渐深人,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GIS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平面线式”培养模式上,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层次要求。没有鲜明特色,缺乏实用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 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GIS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困,而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设有GIS专业的各高校。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走向市场,市场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航向标。就业率是学科专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高质量人才。在招生规模扩大、就业形势严峻、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研究和探讨社会需求导向的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GIS专业学生就业率、促进GIS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市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1. GIS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和分类
选取典型的GIS人才需求部门进行调研,分析所需求的GIS专业人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市场需求的GIS专业人才进行概括和分类,形成具有时代特色面向应用需求的GIS人才类型,主要有五种:操作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各种类型人才的特点见表1。
2.面向市场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从以上市场需求分析可以看出,GIS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趋势,不同的社会需求对GIS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不相同。需求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多层次性,根据应用所要求的GIS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特征,把GIS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目标分为六个层次,其层次体系如图1所示。
根据以上知识目标体系,结合山东科技大学多年的GIS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突出测绘专业背景特色,制定了市场导向的GIS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①操作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基础知识层、专业知识层、应用知识层,具备软件和系统操作能力。
②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基础知识层、专业知识层、应用知识层、技术知识层,具备软件开发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基础知识层、专业知识层、应用知识层、应用知识扩展层、部分技术知识层,具备空间分析能力、专业建模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
④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基础知识层、专业知识层、应用知识层、部分技术知识层、支撑知识扩展层、前沿知识扩展层,具备理论研究、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能力,具备创新能力。
⑤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基础知识层、专业知识层、应用知识层、部分应用知识扩展层、部分技术知识层、部分支撑知识扩展层、前沿知识扩展层,具备GIS项目综合管理能力、重大问题的辅助决策能力、前沿技术的应用研究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自我更新能力。
能力、前沿技术的应用研究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自我更新能力。
三、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纵向划分为五个层次:操作型、技术型、应用型、科研型和复合型,横向根据应用需求划分为不同的专题模块或方向,结合学校的教学团队建设,为每个专题模块或方向配备适宜的导师。该培养体系用一个金字塔来表示(见图2),每一塔层表示不同的培养层次,每一培养层次又分为不同的专题模块和方向,层次越高,知识储备量越大,人才数量越少。
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山东科技大学GIS专业背景、学科优势及现有资源状况,纵向专题模块或方向划分如下:
操作型,分为基础数据的采集处理、平台软件操作、服务窗口操作专题模块。
技术型,分成ArcGIS二次开发、SuperMAP二次开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专题方向。
应用型,分为智能交通、数字城市、数字矿山、海洋GIS专题方向。
科研型,分为数据质量、数据挖掘、智能导航、LBS专题方向。
复合型,设置3S集成专题方向,并依托学院“3S中心”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放性。纵向培养层次结合学校教学改革,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GIS专业发展趋势每四年调整一次;横向分解专题模块或方向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样培养模式可以随时进行局部调整、改进,并和研究生培养方案相结合、相承继,形成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
四、相匹配的特色培养方案
要把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付诸于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必须有与之配套的实施方案。
(1)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管理制。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把学生分成不同专题小组,为每个专题小组配备专业导师,形成以专题模块或方向为核心,以技术实践、社会应用、科学研究等为形式的本科生专业导师管理制,实现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以拓宽学生就业途径。
(2)借助就业实习基地培养。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在全国十几个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到基地进行实习和实践,使学生了解工作环境、熟悉社会需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使学校及时了解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求。
(3)合作、联合培养。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先后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地理所、海南测绘局、香港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聘请其人员做兼职教授等方式联合培养学生,这为创造浓厚的专业学术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供了重要条件。
(4)指导学生参加GIS大赛.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指导学生参加了多届ArcGIS和SuperMap大赛,并取得多项奖项。在参赛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软件的操作能力和开发能力,参赛方式对于动手能力的培养相比课堂教学和上机实验,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5)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配合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吸纳学生参与到专业导师的项目中;派学生到联合培养单位参与科研项目,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6)建立GIS教学资源网站。学院自主开发GIS教学资源网站,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提供系统的网络教程,实现动态交互式教学和自主式学习。另一方面,把学生数字化或数字测图实习所获得的数据在网站共享,作为学生进行试验和验证的数据来源;收集GIS教育资料,分类整理后在网站上向学生开放,实现GIS资源的共享。
(7)创建“面向应用的GIS人才特色培养模式”实验区。创建“面向应用的GIS人才特色培养模式”实验区,进行GIS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在此基础上优化、调整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形成面向应用的GIS专业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词: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课程设置 海洋特色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不仅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世纪,更是培养高水平海洋科学人才的世纪[1]。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发展中大国,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向海洋扩展,国内经济亦朝着海洋大国的方向加速前进。随着3S技术(GIS、RS和GPS)的发展,传统海洋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海洋卫星、各类浮标、海底观测网和沿海台站组成的全球海洋立体监测与数据获取系统等,使得海洋数据以海量、实时、动态、多类、多源等形式产生,这种变化要求空间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海洋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国内迫切需要面对海洋信息的各类专业人才[2]。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特设专业,无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各开办院校根据实际,结合服务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经济发展,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海海洋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是学校根据国家海洋大国发展战略和学校的办学目标,明确了基于海洋事业需求的专业定位,进行了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建设[2]。
1.课程设置整体规划
2010年,上海海洋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开始招生,到2014年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培养方案运行一个周期,2014年重新修订、优化培养方案,明确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备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掌握海洋信息技术及大型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具备大型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能够对海洋、城市、农业、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输、可视化表达、智能化决策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分析、综合,最后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两条主线:
(1)以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数据库原理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对计算机能力有明确要求,要求培养掌握大型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大型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能够对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输、可视化表达、智能化决策的复合型人才。结合本专业特点,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目标,确立计算机教学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类课程知识和能力要求结构图
图1中所有课程均包含一定量的实验,除以上课程外,还包括程序设计实践、JAVA课程设计和数据库实践三门纯实践课程。
(2)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空间海洋信息处理能力课程。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是海洋特色鲜明的跨学科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为核心设置了多维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相关的课程,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空间海洋信息处理课程群关系图
先修课程:引入海洋的概念,并从宏观角度介绍现有的海洋探测技术、数据的传输技术等。同时在通信课程的基础上,引入物联网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现有的数据传输方式。
多维空间信息的获取:空间信息导论讲述现有空间数据的获取途径及处理流程,并掌握采用传统的全站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的数据采集方法;同时GPS和遥感原理与技术,讲述通过卫星、航空遥感、测量船、海底观测网等方式,快速大面积地获取基于空间信息的海洋大数据;全球定位系统的数据获取方式,从海、陆、空全方位介绍多维空间信息的获取。
多维空间信息的处理:介绍空间实体――空间数据――空间信息――获取知识的处理流程;通过介绍空间数据库的原理与设计掌握空间数据的主要特征,以及其存储形式,为后期的应用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空间决策与支持、空间建模与数据分析和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应用,让空间数据发挥作用,为其从数据到知识建立实时、精确和形象的桥梁。
多维空间信息的应用:GIS系统开发加深对GIS开发实践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使用ARCGIS的二次开发实践应用的能力,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利用数字技术整合、挖掘和综合应用地理空间信息和其他专题信息的系统工程,将相关地球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
2.课程之间的衔接
空间信息与数字专业课程专业面宽,从表面上看两条主线好像无关联,但它们是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故在撰写、修订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时需要慎重,注意其中的关联,避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程内容要求的基础之间出现断层(鸿沟)。具体如下:
(1)清晰界定课程中的边界,消除重复交叉内容,做好衔接。
以空间信息技术为特色,进一步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模块,对不同层次的多门课程及不同课程组间的相近内容进行合理重组,既注重知识结构上的承前启后和衔接,又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2)实验内容的重新规划、制订。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新整合现有实验设备、软硬件资源,合理安排各课程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从全局安排各课程的实验内容,重视各课程之间的衔接、交互。
(3)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拓宽知识面,增加授课信息量,注重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课程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学生认识和记忆了多少理论,而应注重正确引导学生真正掌握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和海洋信息技术及相关的分析方法和实现技术。随着信息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迅速发展,对于许多经典理论的认识需要补充、修正或以新的观点审视。
(4)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讲清基本概念和方法,比如强调空间多维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而不是过于强调数学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在空间类课程教学内容中使用ARCGIS软件,要求学生掌握强大的地图制作、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空间信息整合、与共享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语
上海海洋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2012年在上海等地区按一本专业招生,2014年经过四年的培养,第一届毕业生参加毕业答辩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高于上海海洋大学平均值。该专业经过六年的探索,培养方案基本合理,课程设置经过多次修订,基本满足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士i,王修林,高艳.适应新形势,加快海洋科学教育的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2(增刊1):23-25.
[2]何世钧,张书台,袁小华,等.基于海洋发展战略需求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4,10:75-77.
[3]张明华,唐宁,邬群勇,等.“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新办专业建设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2):42-46.
[4]满旺.不同院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8):13-16.
[5]丰江帆,兰文富.大类招生背景下的GIS专业人才培养[J].信息系统工程.2013.2:154-155.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行业特色; 教学改革; 矿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01-52-03
Research 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GIS oriented at mining industry
Wang Xingfeng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Spatial Informatic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IS technology, GIS specialization education is demanded in different applications domains. Considering th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an idea to build the supporting platform of the innovative environment of GI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original experimental resources, the reform is transformed, extended and constructed. The ideas of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and discipline integration in GISare carried out. The merging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is advocated.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 of the practice environment is expanded and enhanced. The school and enterprise are combined and the support platform of innovative environment is explored boldly. The result shows this model can accelerate a favorable atmosphere for innovation training in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quality.
Key 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ndustry specialty; teaching reform; mining industry
0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学科与技术的统一体,学科的发展促进了GIS理论体系的形成,技术的进步则拓宽了GIS的应用范围[1-2]。随着GIS的逐渐成熟,各具特色的行业专题GIS也不断涌现,用人单位对GIS人才具备一定的行业背景的需求也日益明显[3]。因此在传授GIS理论和培养GIS技能的基础上,面向行业,从“千家一面”过渡到“一家一世界”的培养模式已成为GIS教学单位的认同[4-5]。
中国矿业大学是国内外著名的矿业最高学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在矿业、能源和资源领域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每年GIS毕业生约有50%~70%到与矿业行业相关的单位中就业。因此,我们在多年的GIS教学活动中,依托我校行业背景,对面向矿业行业的GIS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1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原则
GI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加强GIS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6-8]。面向矿业行业的具体需求,结合GIS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⑴ 面向行业,贯彻“学科-专业-行业”一体化建设理念,将学科建设、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加强面向行业应用的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面向矿山就业的需求。
⑵ 根据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凝炼行业特色,重组教学内容,建立适应行业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面向个性化培养的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⑶ 以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为突破口,探索科研融入教学的实施途径。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9],将科研项目、科研热点、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促进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同时在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安排课外讲座、科研报告,通过邀请专家讲学、专业教师科研报告等途径引导学生走向科研创新。
⑷ 改变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堂和网络两个平台,改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探索“问题驱动”和项目主导的教学方法。
⑸ 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观念。在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基础与应用的关系的同时,强化学生基本思维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的柔性,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实践教学内容组织
为了有效贯彻创新教育、实践教育和素质教育理念,我校根据GIS专业的特点和矿业行业的需求,对GIS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从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应用系统三个视角进行了设计和优化。在保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整合和提升前期课程内容,重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行业拓展,增加面向行业应用的实践模块,实现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化,所构建的面向矿山行业的GIS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见表1。
表1 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类型\&模块\&说明\&基本
技能\&通用
基础\&①影像配准;②地理空间数据建库;③空间数据编辑;④空间查询;⑤缓冲区;⑥叠置分析;⑦网络分析;⑧DEM分析;⑨三维分析;⑩地图制图。\&通过熟悉GIS软件操作,进行GIS基本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GIS基本原理,具备完整的地理数据采集、处理、数据库建设与系统维护及信息服务等能力。\&行业
拓展\&①矿图矢量化处理;②钻孔储量计算;③矿体缓冲区处理;④矿体产状图制作、地质图自动编录。\&综合
能力\&通用
基础\&①市区道路拓宽工程;②购房、择房;③学校选址;④高速公路停车场的选择;⑤水土流失建模。\&以地理信息处理与服务的业务流程为基础,面向具体问题的GIS集成应用,使学生加深对GIS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综合技能。\&行业
拓展\&①矿井生产三维建模;②二三维矿体自动圈定与交互处理;③一井定向解算;④通风网络分析。\&创新
技能\&面向
行业
领域\&①掌握编程语言,基于组件(AE、SuperMap等)进行应用系统的设计、需求和初步开发;②矿山地测采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③其它行业GIS应用系统(根据需要选择)。\&以不同领域GIS应用要求为基点,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参与国内GIS大赛,培养学生GIS建模、系统研发、集成应用等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应用领域拓展能力。\&]
3 构建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平台
构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10]。我校从GIS专业特点和行业需要出发,依托学校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及各研究系所,构建了“专业基础实验平台、项目化技能与工程实训平台、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科研科技创新协作平台”四位一体的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平台(图1)。
[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平台][专业基础
实验平台][项目化技能与
工程实训平台][社会实践
活动平台][科研科技创
新协作平台]
图1 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平台
3.1 专业基础实验平台
专业基础实验平台以GIS基本概念为基础,重视对原理方法的验证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基础实验平台提供的实验主要包括验证型和原理型实验,包含了课内必选实验项目和课外自选实验项目。学院教学实验室负责学生必选实验项目的完成,在此基础上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项目,甚至可以自立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经申请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和科研活动。
3.2 项目化技能与工程实训平台
产学结合是工程教育改革的一大战略[11]。对于应用技术极强的GIS来说,学生掌握的不仅是技术技能水平,还应该包括一定的项目管理和运营能力。结合项目加大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的开发,构建“独立-实践-校企-就业”链接式的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实践训练基地、同行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面向项目的训练,学生可以实现知识的互补,达到学科结合、互利共赢的教学效果。
3.3 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毕业实习、假期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安排,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学校有关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各项要求,进一步保障GIS专业学生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提倡开展多模式的实习教学,实现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专业实习与就业实习相结合、专业实习与参加科技竞赛相结合、专业实习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等。介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
3.4 科研科技创新协作平台
借鉴我校其他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12],探索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培养GIS专业人才的渠道,创新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课程,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理念,探索基础理论和科研素质培养训练的有效途径并完善相关配套管理措施,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建立产学研协同培养行业优秀专门人才的基地。具体的方法和措施有以下。
⑴ 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试验平台。依托学校学院的科研机构单位,如结合我院“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3S与国土信息研究中心”、“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矿山生态环境研究所”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鼓励高年级学生进入实验室/工程中心进行科学研究及创新实践,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对学生开放。在这些措施的保障下,学生能充分利用高精尖仪器设备,进行各类试验和分析计算,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⑵ 构建了教师科学研究与学生科技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每年有一大批教师,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青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等,都面向大学生做科研报告,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提供科研、实验条件及经费支持,吸引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同时,在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选题时,80%以上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问题,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关键问题,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⑶ 借助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开展学科前沿科学研究。针对本科生创新训练计划,我校设有国际级、省级和校级创新项目,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申请各类创新项目,进行学科前沿的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 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GIS是理论与技能并重的课程,完全采用笔试难以准确反映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及对GIS技术手段的掌握、分析和应用能力。因此,为了适应面向矿业行业的GIS人才的培养需求,我校对GIS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将课程考试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全过程考核成绩评定体系,引导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全过程考核在考试内容上保证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注重知识测试与能力测试的结合。考试形式上实施分阶段考核,避免一考定成绩,考核形式可选择考察、测验、作业、课堂讨论、课程设计、读书报告、小论文、操作实践、实验报告、中期考试和结业考试等环节,保证学生的每一次参与都有收获。全过程考核使学生逐渐淡化了考试紧张感,不再需要“临时抱佛脚”,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专业认识、理解和接受上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课堂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气氛更加活跃,初步实现了教学由知识的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换。
5 结束语
GIS专业是一个技能要求高、实践性强的专业。我校GIS专业面向行业,坚持理论的实践性,通过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我校实际面向矿山行业,进行了基于应用技能的GIS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结果表明,所采取的实践教学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GIS专业建设。在就业形式严峻的情形下,我校GIS专业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前列,毕业生就业后能迅速胜任工作,这宣传了我校的专业品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就业。但面向行业的GIS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因此,如何把GIS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工矿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海荣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 杨慧,杨丹,车耀伟等.网络地图API在“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教学中的
应用[J].测绘科学,2008.38(5):183-187
[3] 吴浩,袁艳斌,杨剑等.具有行业特色的GIS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平台
探索研究-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2.4:35-36
[4] 曾青云,郑玉双,许伶军.中国成人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思考[J].中国
成人教育,2014.1:10-14
[5] 周海萍.新建本科院校应如何培育人才培养特色[J].中国成人教育,
2014.2:38-40
[6] 顾留碗,王春,王岽.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GIS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
建[J].测绘工程,2012.21(6):89-91
[7] 薛云,张维,刘凤矫.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
国电力教育,2014.3:147-148
[8] 徐兵.《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要点分析[J].软件导刊,2014.13
(1):167-168
[9] 胡卓玮.基于案例分析的“组件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设计[J].
测绘通报,2013.12:122-125
[10] 李正中,飞.面向行业的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
电力教育,2011.16:84-85
[11] 王浩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构建现代工程实训平台[J].中国大学
教学,2011.6:83-85
关键词 高校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Take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EI Qihong, LIU Xiao, SHEN Yuanchu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raining Colleges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op cre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explor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rough optimizing training programs, deepen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social practice and other way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designed to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 for the related college brothers.
Key words colleg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肩负起国家知识和科技创新的重任,是时代赋予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和要求。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有涉及地理信息、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七个本科专业,如何发挥学院优势,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促进学科发展,一直是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教育课题。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学院依据学科特点和多学科的优势,构建了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强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1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优化知识结构,拓宽国际视野
拔尖创新人才既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和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和知识运用能力。①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往往注重单一的学科专业人才,知识创新存在局限,学科交叉的方式可以使视野更加开阔和广博。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积极探索国际化与工程化双极发展战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践行学用一体的创新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培养复合型、国际型的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充分利用多学科优势,进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一个是理科、一个是工科,学院注重这两个专业的优势互补,在教学计划中将二个专业的课程相互渗透,将科学与工程、软科学与硬科学结合起来,培养既具有坚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又能够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的复合型环保人才。又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依托测绘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提出了“管理科学工科化”的办学思想,构建了工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既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能直接从事地籍测量、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等实际工作,又能综合运用计算机、遥感、GIS、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土地资源信息管理方面的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复合型人才。
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了包括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开展暑期短训班、系列讲座、聘请外籍全职教师、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外合作高校联合培养、海外实习等一系列利用国际条件来培养学生的体系,以强化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教育和前沿问题的探索,促进各专业的国际化水平,并使本科生从中受益。②同时学院结合国际一流大学经验,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案,以国际化战略促进各专业走向国际化;积极拓宽渠道,寻求与名校联合培养。如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学生。
2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实践教学中,增加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试验,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实验阶段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
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对实践教学的体系、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综合改革、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项目,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在学院的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得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学时数接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学时数的40%。在实验教学中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中的综合性实验“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天然水中的痕量汞”,包含了水样的前处理,有机汞的破坏,过量氧化剂的消除,汞离子的还原,标准溶液的配制,汞原子的测定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在一个实验中训练多种实验技能;新增设计实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催化氧化分解”;在有机磷农药氧化实验中增加了TOC的测定等。又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依据“管理学科工科化”的办学思想,建立了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和应用全过程的现代土地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现代土地信息技术。
在实习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采取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们将承接的与课程有关的某些生产任务、科技开发项目作为集中实习的内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如多本地图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集中实习完成的,并且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国家优秀地图作品奖。同时学院不断增加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院庐山风景区实习基地始建于80年代,历时20余年;武钢、三峡、武汉环境监测站等基地已经成为每个学生必须进行的校外专业社会实践的地方;百度、腾讯、华为、恒大为学生多元化实践创造平台。
3 加强科研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科研水平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备自觉创新意识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善于分析的创新思维、不断开拓的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迫切需要高校教师通过参加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更新,丰富教学内容,把学科前沿动态情况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才能造就创造性人才特有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创新特质。③
学院注重课堂教学和科研成果相结合,鼓励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鼓励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本科教学实验室;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多项横向科研成果在相应的课程中加以应用,强化学生的实践和科研水平,实现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需求。如在环境化学的教学中,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即新型污染物问题、砷形态的转化、土壤污染与修复等纳入教学内容;将自主研发的地图综合软件DoMap整合到地图设计编制课程实践中,形成了全数字化地图设计实践教学特色。
学院积极采取措施吸收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通过大学生立项与教师科研项目有机整合,使学生深度介入科学研究,产出成果时间大为提前,SCI论文数量不断增加。环境科学专业为了提前锁定学生研究兴趣和方向,在三年级下学期就确定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方向,将毕业设计和日常科研活动联系起来,以期提高毕业设计和科研成果质量。学院部分毕业设计选题直接来源于科研项目。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课外科研的激励政策,在鼓励和支持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学校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学院自行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能力项目训练44项,给学生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学院连续承办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研大赛,如高校GIS开发大赛、ESRI程序设计大赛、中地数码杯大赛、天地图设计大赛、全国环境创意大赛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科研条件和氛围。
4 结合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同时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校采取课内教学与课外讲座相结合,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等措施,探索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丰富延伸。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④
学院注重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中的作用,以创建“绿色学院”为旗帜,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当地实践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找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社会需求接轨,既实现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我院结合资源环境类专业开展的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研究,湿地、湖泊和鸟类迁徙调查和研究,长江、汉江和主要淡水湖水环境调查和研究,耕地保护调查和研究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学院同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借助于产学研合作,教师和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发现科技问题,这样既有利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单位解决问题和增加效益,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学院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饮用水安全环境宣教活动、结合国家土地二次大调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等大项目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社会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院还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的环保纪念日,对学生和公众进行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参与环保部门举办的环境保护竞赛和考察活动和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走进社区服务活动等活动,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注释
① 赵东亚.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4):92-95.
② 何建华,刘耀林,刘艳芳.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地理科学课程体系优化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2014(6):68-70.
关键词:科学思想;GIS教学;教学评估
大学课程教学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大学教育,直接影响其思维习惯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当前,各级教学管理者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试图促进课程建设。特别是通过立项方式积极支持建设精品课程,以此带动和引领大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管理者的愿望非常良好。各大学、院系也非常重视,教学改革深入人心。有人定义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资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然而,科学教育有自己的规律,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课程也有不同特点,同样的课程在不同的学科中其作用也可能是不同的。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课程,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是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环境数据处理技能,引导学生如何应用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解决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实际问题。要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为精品课程,需要理解科学、环境科学特点,结合“精品”的特色,参照美国优秀大学的GIS大师级教授的类似课程,从思想、内容、方法、教学辅助与管理上,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GIS思想,尽快掌握GIS应用技巧,解决环境科学中的实际问题。
聂庆华,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一、精品课程的定义与特色
精品,字面上理解,是精心创作、质量上乘的作品。单纯以“一流”作为特色,缺乏可操作与比较。事实上,没有人清楚怎么才算是一流的标准。况且不同课程之间实际上没有可比性。教学时间长短、教师队伍结构、教学形式是否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否用国外教材,甚至学生的评价,也都不该是精品课程的必要前提或充分保证。因为教师从事教学时间不是教师对知识理解与领悟的指标,尤其是信息大爆炸时代,教龄长如果不善于学习,则是知识老化:教师队伍再强大,讲台却只能容纳一个人。科研也许可以团队接力,教学却主要是主讲教师能力与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只是给教学带来了方便,不代表课堂知识是否新颖,也不表示能方便科学思想传输:国外教材也可能是外国作者本人的看法,不反映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不同国外作者的教材,实际E差别也是非常明显的,不应当理解为用国外的教材就是精品的,用国内教材就相对低劣;学生的评价更不说明问题。好的课程,学生评价很好。但是一个附和学生分数需求、考试上明确具体内容、降低要求的老师,可能同样获得学生的青睐。
理解精品课程,应当先从“精”字入手,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认知精品课程:
1 精通,精深广博。主讲教师不仅精通本课程相关的知识、课程各知识点的起源与发展,体会学科的科学思想,而且明白相关科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国外相同课程所采用的主要教材特点,不同学者的著作为什么会侧重本课程的不同方面。
2 精究,精习研究。教师拿起教材,照本宣科,只能给学生传授知识。但是由于有些中文教材知识相对陈旧,一般是多年前知识的累积,相关思想已经相对滞后。有的教材甚至十年也没有改进。因此教师应继续学习,追踪本专业方向上,世界各主要大学、研究机构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报道:追踪各海外著名大学该课程的教学情况。每年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以求将最新知识讲授给学生。
3 精要,讲清精髓。尽管教师精熟整个课程知识和思想,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整、清晰地向学生介绍整个课程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每堂课,精明强记,讲清每堂课的精髓要点,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重要收获。若学生能够自己阅读、看懂的部分,教师就没有必要赘述。教师需要做的,是在课堂上揭示知识深处的思想。
4 精触,廉明克己。本质上,教学是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做人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的年龄段,教师的人格魅力更影响学生的追求和处事方式。教师的质朴、严谨、和气与幽默,教师的廉明、求实、公正与公平等良好品格,在课程教学中可能给学生带来课程知识之外的启示。教师的微笑、宽容与坚持原则下的善良,会感染每个学生。我们主张将学生当作成熟人格的成人,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课堂与课后随时服务每个学生。但是必须让学生明白,一切尊重是相互的,一切自由是有规则的,一切行为都是需要自己负责任的。
5 精彩,精神活力。精彩课堂首先要求教师精心虔诚,以至诚心志,采用适当教学方式,讲述课程内容范围内的知识和思想。学生的参与是课堂更重要的一部分。参与不是让学生巍然正坐,步调一致听指挥。而是让学生的思想自由地思考和讨论课程内容。精彩的课堂不等于附和学生的喜好,决不能聊及与课程知识或思想无关的故事或幽默笑话。精彩是在于合理的内容编排,调动听众的积极参与。
因此精品课程的定义应当是:教师经过精习研究,精通课程知识与思想前提下,用精彩的语言、精巧的方法,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讲述课程内容范围内的知识和思想精髓。并且课后随时服务每个学生,解答学生相关问题。
二、GIS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作用
GIS在环境科学中的作用,决定环境科学专业GIS课堂内容。GIS课程目标是服务于环境科学,而不是去研究GIS科学。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课,GIS在环境管理与环境模拟方面的应用也逐渐被认知。要理解环境科学巾GIS课程教学要旨,应当先理解环境科学。
现代环境保护历史可以追溯到1870年,加州Merritt湖建立美国第一个官方野生生物庇护所。环境科学研究人类和生物与其他生命或非生命环境(物质和能量)如何相互作用。它是一个自然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其知识体系来自物理、化学、生物(尤其是生态学)、地质、地理、资源技术和工程、资源保护与管理、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伦理学。因此,环境科学是从理论和应用层面,研究人类如何影响世界的一个交叉学科。环境科学家应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信息,去理解地球系统如何工作,了解人与地球之间的交互作用,揭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环境科学中,环境信息是有严格地理维的空间数据,环境信息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与传输,都需要应用GIS技术。环境工程是借助工程原理,清除环境废弃物,降低环境风险。表面上是污水处理、固废消解和大气净化等具体工作,然而工程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以模型为基础的,通过模型模拟问题的可能结果,建立环境模型才是环境工程研究的核心内容。GIS科学中Geocomputation、Geosimulation技术,是重要环境工程模拟工具。
就GIS本身而言,GIS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到地理信息科学(GeograDhicInformation Science,GIS)的发展则是1992年前后。从单纯GIS科学知识传授到GIS科学思想传播的升华,是最近十年的事情。随后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地理信息服务(GeograpMc Information Service,GIS)成为当前GIS研究的热点之一。GIS是一个发展的技术、科学、服务,GIS的发展必然延伸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同时也必然带来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更新。
至今,国内大学GIS课堂,往往传授GIS实用技术,以及为理解GIS技术应用所必需的概念与原理。GIS系统开发、GIS应用成为国内GIS重要主题。这种教育下。不可能出现GIS科学创新,我们只能追随商业软件开发,只能追随市场不断学习。由于信息所有权为政府,权威地理信息服务的垄断将最终阻碍技术提高。事实上,20年来国内GIS科学一直鲜有创新,只是追随国外进展,不断学习与应用。从科学自由理念出发,单纯GIS软件开发与GIS实用技术,可能变得没有科学意义。如果学生应用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融入了更多GIS科学思考,则GIS应用也将变得一知半解。20年来,国内公司、大学、政府立项开发GIS系统不少,但真正成功的应用系统却不多。多数人谈到GIS在环境科学上的应用。首先想到的就是系统开发,对GIS学科思想理解上的畸形,直接导致GIS应用上的肤浅和难以持续。大学GIS课堂上,重视GIS科学思想的传播,是环境科学领域用好GIS技术的重要前提。
三、GIS教育与GIS课程建设实践
南开大学GIS课程的建设,经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目标是让学生熟练应用GIS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初期,由于没有Interact,GIS教学只能参照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GIS课程,围绕在环境科学中应用,模仿他们的内容体系。有了网络资源,教师查阅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近百所高校GIS课程资料,并最终将教学参考重点资料锁定在美国大学GIS教学联合会(UCGIS)的网络教材。从1998年开始,该教材一直被多所北美大学使用。为适应国内学生语言习惯,我们也完成中文教材《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应用》的编写和出版。随后,教师得到机会,追随美国科学院制图委员会主席、加州GIS学术主席、美国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NCGIA)主任Keith C.Clarke教授学习。由Clarke教授推荐,后又追随美国科学院委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委员、NCGIA学术主席的Michael F.Goodchild教授进一步学习GIS。随大师GIS课堂学习,加上进一步阅读加州大学图书馆大量的GIS教材和专著,为南开大学GIS课程教学改善打下一定基础。
得到Clarke教授和Goodchild教授书面许可,可以使用他们的GIS课本、课件、实验指导材料、考试试题。教学组织上,在一个学期时间内,讲完加州大学两学期GIS课程内容(包括GIS概论和GIS技术专题),重点是GIS科学的思想体系。尽管教师付出非常多的时间,所有课件全部放在网络,为学生提供全英文教材。由于使用全英文讲课和考试试题,考试前没有任何提示,只能靠学生平时学习。结果显示: (1)教师讲清GIS科学思想,比单纯的知识讲解可能更深入。为学生未来准确应用GIS,解决实际问题将是有帮助的。(2)多数学生考试结果好,甚至全英文答题。俄语作为外语的学生,在没有提示情况下,也能答出优秀试卷。看来多数学生能适应英文教学与考试的。采用英文教学,至少专业术语上,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GIS,打下良好基础。(3)作为教学研究的一部分,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进一步分析。重新从UCSB的GIS考试题库中,组织试卷,再在规定时间练习测试,显示这些学生仍不懂基本概念。反映出他们从来没有看过教材,如何教育这类学生仍需要思考。
摘要:随着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我院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更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但毕业生就业一年难过一年,以分析该专业近五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为切入点,分析为何该专业学生就业难就业面狭窄的原因,并提出如何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拓展毕业生就业视野、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促进该专业长足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人文地理;城乡规划;毕业生就业;分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第四次专业目录调整后正式批准的地理学下设的理科专业(编号07070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近20年专业名称调整最为频繁的专业之一。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本科专业设置仍沿用在学科下设置专业。在理学门类的地理科学类依据学科门类分别设立了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地理信息科学四个本科专业[2]。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需求的变化,使得新兴行业、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而传统行业、过剩或落后产能行业人才供过于求。再者中国高等教育20世纪90年代后期通过不断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速增,使岗位需求与毕业生人数需求之间产生阶段性不匹配,使高校毕业生一年比一年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3]。在此时代背景下,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阵地,所培养的人才大部分反馈故乡建设家园,就业选择面窄,就业困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湖北民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笔者所在湖北民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近年来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国土、规划、环评、测绘和房地产等领域,面向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该专业近5年毕业生共计222人,其中148人在当年8月31日前确定了就业岗位,占近5年总就业人数的66.67%,46人确定了升学去向,占近5年总就业人数的20.72,28人未就业,占近5年总就业人数的12.61%。
统计2010-2014年就业的毕业生当中,在行政管理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工作的分布情况分别为13%、12%、75% ,其中,到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毕业生主要包括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规划管理局、环境保护局、乡镇政府及其社区等公共管理机构。就业于这些行政管理部门的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与专业相关的人数占84%,与专业不相关的人数占16%。
该专业近5年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就业的去向主要有城乡规划设计院、资源勘察机构、城市管理、教育管理、其他类型机构,详细分布情况分别为:11%、22%、22%、28%、17%。
该专业近5年毕业生到企业的去向主要有城乡建设项目管理类、房地产开发与咨询类、国土咨询规划类、资源环境及评价类、地理信息技术类和其他类企业,详细情况分别占比为:9%、7%、14%、14%、14%、42 %。
该专业近5年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学科方向主要以地理学类为主,如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学等专业。据笔者调查,考研的同学大多有意向进入科研、教育机构等对学历要求较高的单位。
在就业地域分布来看,大多毕业生主要选择生源地就业,因湖北民族学院地处湖北恩施,生源地主要为湖北省内,毕业生也大多选择在湖北省内就业。
二、毕业生就业去向趋势分析
根据笔者统计2010年―2014年毕业生就业去向人数情况,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到行政管理机构工作的比例逐年下降,去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相比之下,去各类企业就业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此变化趋势与近年来城乡规划学科和地理学本科专业进行调整,进一步明确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变化相吻合。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也以行政和事业单位领域向现代企业领域进行转变。据笔者统计,2010年-2014年该专业就业于与本专业紧密相关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占就业人数的58%,就业于其他企业的占42%。就业于与本专业紧密相关企业的毕业生在企业中大多从事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如土地规划、调查、整治、地籍调查;房地产评估、经纪;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类应用软件开发;测绘地理信息、地质勘察等。很多毕业生就业企业大多同时具有多种资质,行业间融合趋势明显,这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综合性进一步提高了要求。
三、紧跟社会需求,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已经被作为基本国策提出,三者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纲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陈旧,更多的倾向于选择稳定的职业,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铁饭碗”,或不能依据就业市场形势变化多元化选择就业方向,过分追求高薪资,创业观念和创业意识淡薄,就业的去向还具有很大局限性,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宽,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在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逐步实现个人专业发展目标的就业观基础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该专业就业工作体制改革创新:
1、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直接体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修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必然趋势和时代需要。
2、建立该专业较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形成专业老师与班主任、辅导员全员指导该专业学生就业的局面,让学生得到贴近化服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化解学生择业期望值偏高的矛盾。
3、激发学生创业潜力,拓展就业思路和范围。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约为1%[4],跟其他国家相比均很低,提升潜力很大。在我国实施新一轮创业引领计划的背景下,通过各项政策扶持该专业毕业生成功创业。
4、利用校友资源,对每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通过一系列对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调研,对重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等工作,可以与用人单位形成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巩固就业市场的基础上也可以进一步得到拓展。并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友回校举办讲座、交流会等,使该专业发展就业工作获得长足发展。(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王兰霞,赵喜江,王蕾,李巍,胡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面向探讨-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2).
关键词 测绘技术 数字化 建筑 应用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志码:A
新时期的测绘技术比起传统的测绘技术来,有了很大的改进。新测绘技术是一种以GPS、RS和GIS技术为核心,综合了计算机、通讯、光电和信息科学等综合科学的技术。测绘工作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后期的施工,最终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有必要探讨建筑工程测绘技术相关内容及它在实际建筑应用中的相关问题,以便有效促进建筑工程的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一、新时期测绘新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测绘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涉及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地质勘探、矿产开发、水利、交通及军事等多个方面。
新时期的测绘新技术在建筑测量中慢慢得以改良,逐渐提高了建筑测量数据的精度,保证了建筑的质量。目前我国已步入数字化测绘时代,信息化测绘技术有所发展,各项测绘技术的不断精进,有效促进了我国从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的转变。
(一)摄影测绘技术。
它主要是在处理影像和利用计算机的基础上,测绘影像,把测量工作从外业转移到室内,在精度和速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此技术能迅速实现大面积有效成图,很好地为城市建筑工程和城市规划提供指南服务。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
它通过有机结合数据采集与数控绘图仪,构建从外到内的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绘图的自动测图系统,此技术能简易成图,实现图形测绘的自动化,并能搭建专业的数据库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为以后的图形测绘奠定基础。
(三)三维工业测绘技术的应用。
它是利用电子经纬仪和近景摄影仪作为传感器,借助于计算机形成三维测量系统,促进汽车、飞机、卫星等实现生产自动化的技术。
(四)信息化测绘技术。
它能做到任何时间和任何地域下都提供地理信息服务,为工程测量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它的前沿技术(如现代坐标基准构建技术、新型网络RTK技术等)在工程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而且能为生态建设、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方便,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二、测绘技术在住宅建筑中的具体应用
测绘在当今工程领域应用很广泛,主要包括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编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籍测绘、房产测绘、行政区域界线测绘、测绘航空摄影等方面的内容。以下主要介绍其在住宅建筑规划期间和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一)规划期间测绘技术的应用。
测绘技术为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通常,建筑工程规划期间常用的测绘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定位技术等。
1、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基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工程测绘具备耗时短、处理快、错误少等优点,通常是测量及绘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技术。如:建筑测量所得的原始数据要通过计算机平台进一步挖掘处理,提取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地质信息、环境信息、尺寸信息,帮助施工单位制定科学可行的施工方案。计算机系统作为工程测绘的控制中心,可监测图纸绘制的操作。
2、通讯技术。传统有线通讯仅限于小范围的工程测量,勘测数据由信号电缆传输给测量人员。新时期无线通讯逐渐取代了有线通讯,其不受空间、地点、设备等因素限制,实现了大范围测量的信息传输。
3、定位技术。一般情况下,某建筑工程测量需先找准定位,锁定具体的勘察测量范围,才能保证工程图纸布局的合理性。现代测绘作业比较先进的定位技术有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这些技术能根据现场测量的具体应用要求作出合理的选择。具体情况:GPS技术可在全球范围内完成定位导航,适用于超大规模的建筑工程;RS技术运用电磁波进行地质勘测,更好地探测地下地质环境的变化情况;GIS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联用,对勘察测量得到的数据全面分析,向施工单位提供可靠的决策指导。
(二)施工时测绘技术的应用。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测绘技术对施工放样、路线复核、高程校核等工作进行施工控制,保证工程按照设计方案的要求建设。同时,测绘技术还可以用于对建筑物基础进行变形观测和对承重建筑物结构的基础及整个工程进行沉降观测,如有不均匀沉降的现象发生,可以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
测绘技术还应用于各种观测和监测中。施工结束后,测绘技术可以用来进行验收和后期观测,看建筑物是否符合设计的要求和标准,有没有变形等,也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研究和实验,如滑坡监测、建筑物与基础位移及自然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变动等。
三、测绘技术在住宅建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说测绘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很多行业和领域,但是所凸显的普遍问题我们应该重视。
(一)人们对测绘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和深刻。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测绘技术的影响还停留在最初的野外勘测,风餐露宿,不了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了解测绘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
(二)测绘技术人员素质不高,测绘体系不健全。
由于测绘工作的特殊性和艰苦性,从事测绘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少,学历普遍偏低。测绘行业管理模式不健全,很多地级市有为数不多的专职测绘人员,但是到了县级市,基本没有专职的测绘人员,测绘行业管理无序。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测绘人员也是一些会简单的仪器操作的人员,大多属于半路出家,科班出身的很少,对于测绘技术的应用,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三)技术和设施不配套,测绘速度慢,效率低。
目前的测绘技术可以说比较先进,但是技术应用到测绘设施或者说先进的测绘设施的拥有率和普及率较低,现在很多测绘技术人员还是用经纬仪和全站仪测绘,很多比较先进高端的仪器的应用还比较少,在某些内陆地区和小型的工程和测量单位,高端仪器的拥有量是很少的,所以,测绘的速度相对就比较慢,效率也较低。
(四)人员和技术相脱节。
很多地方目前现有的测绘技术人员也多是在一线测量的,应用的是传统的测绘仪器,比如经纬仪、全站仪,但是对于高端的仪器和技术,很多人不是太懂。可谓吃苦精神有余,科技含量不足。很多测绘人员掌握的还是以前的仪器和技术,对新型的技术和仪器不是很了解,存在脱节问题。
四、测绘技术在住宅建筑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针对上述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测绘技术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一)提高测绘人员的专业水平。
只有提高了测绘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平,所以,应该加强对测绘专业人员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在行业内形成良好的风气,树立行业标杆,推动行业发展。
(二)科学与技术相结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科学应用到实践中,服务于生产和生活,才能发挥出其作用,也就是说,科学转化成技术成果,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才是有用的,有存在价值的。
(三)大力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测绘技术的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但是,在基层的测绘工作中,还用到比较落后的设备,一方面是测绘人员对新技术新设备的了解不够多,另一方面是新技术新设备的价钱比较高,很难推广,一般小的单位不愿意投入大力气购买昂贵的设备,所以,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是促进测绘行业发展的一大杠杆。
(四)加大先进技术设备的配置和管理。
首先,转变建筑工程企业领导层的观念,发挥先进技术设备的作用,从思想源头加强对先进技术的投入。要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理控制,从而确保建筑工程测量质量;明确监理部门的职权,使其工作分配到位,从而尽量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管理好建筑工程测量工作以及测量成果,真正做到加大管理力度,实现企业的竞争实力的增强。
(作者单位: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