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范文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

第1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内陆省份 开放度 因子分析

自2001年正式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内陆省份的开放程度还是低于东部沿海省份的,而且各内陆省份的开放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开放程度较大,就意味着对外有较大的依赖,开放程度不足又意味着边缘化的危机,因此综合评价我国内陆省份的对外开放度对于了解各地区的开放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对外开放措施、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开放度度量指标体系的含义

经济开放度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对国内、国际两种经济的融合程度,它是通过一整套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的。对于开放度度量指标体系的选择,国外学者研究的比较早。在对资本开放度测算方面,Haque、Nadeem、PeterMontiel(1990)提出利率平价法,通过检验一国汇率和利率的平价关系成立与否,来衡量一国的资本开放度。Edwards(1998)针对利率平价法的不足作了改进,利用半开放经济国家的利率决定模型,衡量发展中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的资本流动程度。国内学者对于开放度度量指标体系的研究大致是从上世纪末才开始的。李(1998)认为要衡量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须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几个方面着手,并以不同的权数对对外贸易比率、对外金融比率和对外投资比率加权求和。胡智、刘志雄(2005)采用贸易开放度、实际关税率、对外金融比率、投资开放度和生产开放度五个指标,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经济开放度进行了测算。何智恒(2008)基于货物贸易水平、利用外资水平和服务贸易水平三个维度构建了测量中部六省经济开放度的指标体系。

二、开放度度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的基础,因此指标体系的选择非常重要。指标体系既要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又要遵循统计学关于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为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内陆开放型经济指标的选取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综合性、可行性、层次性。基于此,本文选择的开放度度量指标体系包含对外开放度、对内开放度、旅游开放度、开放支撑度四个一级指标;包括了外资依存度、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数、外贸依存度、内资依存度、对内贸易依存度、国际旅游收入比、国内旅游收入比和工业产业比重八个二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三、基于内陆省份的实证研究

1、变量的选择和说明。本文所用数据均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应指标整理计算。由于国内旅游收入没有分地区的统计指标,故采用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来反映旅游开放状况,忽略国内旅游;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数不完整,故忽略不考虑;所有数据均按当年汇率折合成人民币;并选择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宁夏、青海等内陆省份作为研究对象。

2、因子分析的评价过程。由于反映开放度涉及的指标为六个,直接进行省际之间的比较较为繁琐,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和综合评价,根据上述六个指标的线性组合,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六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大部分的相关系数较高,这说明各变量间呈较强的线性关系,能够从中提取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从表2可知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第一组数据项(第二列至第四列)描述了初始因子解的情况,第二组数据项(第五列至第七列)描述了因子解的情况。可以看出,指定提取的四个因子共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6.929%,说明四个因子对原有变量的解释能力比较强,总体上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第三组数据项(第八列和第九列)描述了最终因子解的情况,因子旋转后,累计方差比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是没有影响原有变量的共同度,但却重新分配了各个因子解释原变量的方差,改变了各因子的方差贡献,使因子更易于解释。

由因子载荷矩阵,可得到因子分析模型,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对内贸易依存度和内资依存度在第一个因子上的载荷比较高,因此把这两个变量归为一类,可解释为对内开放度;工业产值比重和国际旅游收入比重在第二个因子上的载荷比较高,因此把这两个变量归为一类,可理解为开放支撑度;外贸依存度在第三个因子上的载荷比较高;外资依存度在第四个因子上的载荷比较高。

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输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写出以下因子得分函数:

F1=-0.007外资依存度-0.227外贸依存度-0.5内资依存度+0.772对内贸易依存度-0.07国际旅游收入比重+0.1152工业产值比重

F2=-0.097外资依存度+0.082外贸依存度-0.06内资依存度+0.127对内贸易依存度-0.478国际旅游收入比重+0.736工业产值比重

F3=-0.05外资依存度+0.926外贸依存度-0.047内资依存度-0.348对内贸易依存度+0.313国际旅游收入比重+0.225工业产值比重

F4=0.912外资依存度-0.03外贸依存度+0.304内资依存度+0.221对内贸易依存度+0.004国际旅游收入比重-0.124工业产值比重

其中,外资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内资依存度、对内贸易依存度、国际旅游收入比重、工业产值比重的大小由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四个因子确定,其经济含义分别代表对内开放度、开放支撑度、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而综合开放度则由这四个因子综合反映。

3、各省开放度的综合评价。利用上述因子得分变量对各省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因子加权总分的方法进行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

F=0.25355F1+0.23886F2+0.19611F3+0.18077F4

其中权重是由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确定的(见表2最后一列),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四、结论

依据上述计算结果,得到了内陆省份开放度水平的排名。开放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开放度较高的有江西、四川、湖北、山西;开放度一般的有安徽、重庆;开放度较低的有河南、黑龙江、湖南;过低的有陕西、宁夏、内蒙古、青海、贵州。总体来看,内陆省份的开放度普遍很低,明显存在差距,西南地区的开放程度高于西北地区,从表3可以看出。

1、开放程度较高的省份。江西是对外贸易比较高的地区;四川综合开放度的优势体现在对内开放度和开放支撑度上,其对内开放程度遥居第一;而湖北的优势主要在对内开放度上;作为能源大省的山西,开放支撑度较好,符合采掘业等重工业比重大的实际。

2、开放程度一般的省份。重庆综合开放度的优势体现在对内开放度和外资依存度上,符合重庆是世界500强企业集聚地和现代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现实,初步体现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中心地位。

3、开放程度过低的省份。宁夏、内蒙、青海和贵州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外开放起步较晚,融入国际经济的层次较低。但应看到宁夏的开放支撑度和外贸依存度得分还是比较高的,对内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亟待加强。内蒙、青海和贵州更要多方位的加快开放步伐。

4、开放程度较低的省份。东北的对外开放潜力亟待挖掘。东北三省中的黑龙江对外开放度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因此,要充分发挥东北三省的工业优势,利用辽宁沿海、黑龙江沿边的地理优势,特别是要借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优势,提高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从总体看,河南省经济开放度在内陆省份中排名第七,经济开放度远远低于湖北、山西、安徽等相邻省份,这与河南省经济总量位居中部之首,全国第五的位次不相符合,但也说明河南省开放型经济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河南的第二个因子“开放支撑度”得分为1.438,位居内陆省份相同指标的榜首,说明其工业和旅游业发展良好。河南的第三个因子“外贸依存度”偏低,从实际情况看,2008年河南省进出口总额128.04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72%。其中,出口总额83.9145亿美元,增长26.47%;进口总额44.1347亿美元,增长39.62%。说明河南省传统的货物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但因为河南省GDP总量大,所以贸易依存度依旧很低,货物进出口贸易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河南的第四个因子“外资依存度”倒数第三,仅高于陕西和宁夏,实际上2008年全年在河南省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2983个,比上年增长5.37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0.6162亿美元,增长65.918%。而排名第一的江西省,早在2005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就已经达到了24.2亿美元,几乎是同一时期河南的1.64倍。从《关于河南经济开放度的研究报告》中可以发现河南省利用外资在全国排名都比较靠后,河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在全国列第14位,不仅落后于东部地区,也远落后于中部地区的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份,因此河南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Haque,Nadeem and Peter Montsel:Capital Mo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ome Empirical Test[Z].IMF working Paper,Dec. 1990.

[2] Sebastian Edwards Openness:Productivity and Growth What do we really know[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3).

[3] 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度量与比较[J].经济研究,1998(1).

[4] 胡智、刘志雄:中国经济开放度的测算与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05(7).

第2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贸易安全 问题 对策

近期,受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出于保护本国国内产业利益,各国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全球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险,严重威胁着我国贸易的安全。贸易安全已经从一个隐性问题变为一个显性问题。因此,贸易安全问题成为我们应当关注和深入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贸易安全的内涵

虽然贸易安全对贸易发展和国家经济至关重要,但我国学者对于什么是贸易安全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观点。

一类观点认为,贸易安全体现为一种能力,即在对外贸易发展面临风险或受到冲击时,一国的对外贸易有一种抗击风险、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的能力。如有学者认为,所谓贸易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在面临来自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冲击时,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和加强国际合作牢固地控制或占有国内外市场,使本国产品拥有较强的抵御或抗风险能力,从而为本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外生存环境。有学者认为,国家贸易安全是指一国的对外贸易在受到来自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冲击时,依然能够保持较强的竞争力或具有足够的抗衡和抵抗能力。有学者认为,贸易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及其为本国带来的相应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地位。

另一类观点认为,贸易安全表现为一种状态,即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在面临各种各样的国内外环境的情况下,一国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状态。如有学者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加以引申,认为贸易安全即一国的贸易利益不受侵犯,比较优势能充分体现,有能力抗御其他国家对本国对外贸易的侵犯和打击,本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份额不断增加,对外贸易体系正常运转、不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有学者认为,国家贸易安全是在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一国的国际贸易交易得以顺利进行,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可得到有效控制的状态。有学者指出,贸易安全是我国全面开放市场、实施贸易自由化后引起人们关注的新概念。贸易安全是指一国能够抵御内外冲击,保持市场秩序和贸易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的状态,以及维持这种状态所需的贸易制度、市场运行规制及竞争力。

不管对贸易安全的解释有多少种,其中都包含有一个共性的东西,这就是要保持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和贸易利益不受侵害。笔者赞成后一种观点,即贸易安全概念反映的是国家的贸易发展和贸易利益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破坏和威胁这样一种安全状态。概而言之,贸易安全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国家的贸易发展和贸易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和侵害;第二,国家要为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第三,避免国家利益来自贸易要素的影响而损失,或使本国的经济受到来自贸易要素的过大打击;第四,保障国家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贸易能维护国家的利益并争取优势地位,能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经济增长;第五,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促进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贸易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外部)因素

1.参与经济全球化

毫无疑问,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学习、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和积累的一切优秀的先进文明成果和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通过学习借鉴,来发展自己;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下发展的,至今并没有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及掠夺性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技术和资本优势,得以支配全球分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环境资源,占领市场,获得高额利润。它们还掌握着制定市场经济规则的权力,具有操纵市场经济秩序的优势。它们可以决定哪些国家是“市场经济国家”,哪些不是;决定哪些产品可以出口,哪些不能;决定进出口产品的标准和价格,动不动就设置门槛和障碍,以保护本国利益。比如,在入世谈判过程中,我国在一些问题上不得不作出让步,接受了“非市场经济”、“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纺织品特别限制”等不利条款。实践表明,近年来,由于这“三项条款”被WTO成员滥用,不仅使我国出口产品更容易受限,涉案企业遭受损失,相关行业和关联产业受到冲击,而且具有连锁效应,给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留下了一定的隐患。

2.世界经济波动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越来越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据有关测算,美国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速将下降4.75个百分点;欧盟经济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子产品将下降15‰,纺织服装业将下降5‰。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导致我国外部需求进一步萎缩。对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直接和间接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近60%,三个经济体的减速对我国商品出口冲击巨大,对我国外贸安全构成较大威胁。最近,WTO先后了《2009年世界贸易报告》和《经济和金融危机以及贸易发展相关问题报告》,两个报告就金融危机对中国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贸易在此次危机中受害最大。

3.新贸易保护主义威胁

自GATT所主导的多边贸易谈判实现大幅度削减关税以来,以非关税措施为主的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不断被削减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隐蔽性更强、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非关税保护措施,如绿色环保标准、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劳工标准、歧视性的政府采购、差异性的国内消费政策、汇率变动等形式,这种新贸易保护措施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情况下愈演愈烈。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压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多边贸易谈判――多哈发展议程的中断,区域内的合作势头越来越强劲。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给予区域内成员优惠其实就是对区域外国家或地区的歧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转移效应在增加区域内成员之间贸易的同时,对区域外国家的贸易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和威胁。以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美国为例,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前的1988年,中国商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为12.5%,排名第一,墨西哥商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仅为4.77%,排名第六;而1998年墨西哥纺织服装商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到27.26%,远远超过中国10%,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纺织品最大的出口国。国内外不少学者曾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进行了研究。结论认为中国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最大受害方。在金融危机影响和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背景下,由于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的约束和成员国之间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一国对区域内成员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可能性较小,相对来讲,更容易对区域外国家和地区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就会对区域外国家的贸易造成更大的压力。

(二)国内(自身)因素

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贸易竞争力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壮大,但是由于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己的品牌,虽然出口量很大,经济效益却很低。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加工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名列世界前茅,钢材、彩电、摩托车等100多种重要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初级产品多,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少,产业链条短,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企业经济效益低,产品竞争力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贸易安全存在的最大隐患。

2.贸易依存度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呈逐年上升趋势。1980年~200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从12.5%上升到66.2%,高于美、日20%左右的水平,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外贸依存度偏高,一方面表明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另一方面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也意味着中国受到国际经济冲击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外贸风险也随之增加。由《环球》杂志发起的一项题为“2009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国际因素”的问卷调查表明,有90%的专家认为“外贸依存度过高”是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一大风险,其中70%的人将它列在风险首位。

3.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对滞后

自从中国政府于2001年签署了中国第一个区域贸易协定――《曼谷协定》以来,中国的区域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我国已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但由于时间短、起步晚,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成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相比,还存在着许多差距。

4.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发展滞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我国的服务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总体而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在数量、质量和种类上都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贸易在进出口总额中占的份额低;二是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上,知识型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专利许可、商标转让、版权许可为交易内容的知识贸易正在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一般货物贸易。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知识贸易发展不容乐观。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代表着国际贸易的未来发展方向,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也是获得国际贸易利益的重要途径,我国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发展滞后的状况,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对外贸易安全的一大隐患。

三、维护我国贸易安全的思路与对策

(一)制定和实施“创新强贸”战略

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希望把对外贸易的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科技兴贸”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国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出口产品质量效益差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不仅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还使我国贸易安全和经济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正是认识到了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技术引进的过度依赖而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现实,在2006年召开的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成为新的时代主题和新的治国方略。笔者认为,我国总体的科技经济战略发生了改变,作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重要引擎的对外贸易工作,对国家基本方略的这种变化不应当无动于衷,有关部门应当与时俱进,及时做出调整,制定“创新强贸”战略,实现从“科技兴贸”向“创新强贸”战略的转变。依靠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依靠自主创新,实现新的技术进步;依靠自主创新,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依靠自主创新,培育我国的世界品牌。“创新强贸”战略比“科技兴贸”战略更能体现当今中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时代主题,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的贸易安全。

(二)继续加强市场多元化战略

我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有意识地强调贸易多元化,可以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只有实现市场多元化,才能保证中国在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竞争地位。市场多元化战略有利于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市场风险。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有助于分散市场风险,提高外贸整体经济效益。我们在加强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发,逐步形成市场多元化的贸易格局,保证对外贸易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分散国际市场风险。

(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

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代国际贸易竞争的制高点。如前所述,我国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发展的滞后状况是我国贸易安全的一个潜在威胁。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大力促进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的发展。我们应当抓住服务贸易发展的历史机遇,将发展服务贸易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升级结合起来,提升我国在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在知识贸易方面,我们要加快引进一批特种、大型、高技术、新工艺装备与产品,加强对知识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实行知识引进增长的集约化,提高知识引进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我国主要战略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出口主导产业。与此同时,我们要注重以自身研究与开发为基础的技术出口。我国相当多的工业化技术可以适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层次的需求,进一步挖掘这方面的潜力,就可以在国际技术贸易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应以技术出口带动机械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以技术出口促进技术开发、技术进步,从而进一步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我国贸易安全的维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目前,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国际经济组织,而经济组织的规则大多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主要是维护发达国家的既得利益,它是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体现。中国要维护自身的贸易利益和贸易安全,就必须积极地参加国际经济组织,在充分遵循国际规则和双边、多边协定的基础上,更多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保持充分的话语权。作为WTO成员,我国应积极参与正在进行的WTO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订和修改,利用有效的多边贸易规则约束和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争取更大的主动,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经贸利益,保证中国贸易安全。同时,重塑和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促进国际货币多元化发展,推动国际金融秩序不断朝着公平、公正、有序的方向发展,不仅仅是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良方,也是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维护我国贸易安全的长远策略。

(五)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参加任何区域一体化的国家在开展国际贸易时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对我国来说,如果继续游离于区域经济合作之外,必然会受到歧视,从而面临着原有市场被区域内成员所挤占,新市场难以开拓的危险。在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受阻,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加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合作,有助于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因此,惟有通过积极参与以自由贸易区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我国才能有效规避集团内其他成员的歧视,扩大世界市场上我国商品的占有率。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正是由于有了自贸区这一新的经济合作形式,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明显提高,不仅能够促进我国与有关国家的双向贸易,还能减少贸易争端。此外,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必须遵守与国际社会协调、共生共赢的基本原则,仅仅考虑本国发展,不顾左邻右舍的利益,必将陷入孤立境地。我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要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并让国际社会深切感受到务实成果。国际贸易安全的维护离不开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同样也须在合作中求安全,即走“合作安全”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汪素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产业安全问题.国际经贸探索,2005(4).

[2]WTO《2009年世界贸易报告》smc.hunancom.省略/swdy/86752.htm.

[3]高国辉.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与我国应对策略.

sdtex.省略/news_view.asp?newsid=2318.

第3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贸易安全 国际贸易 国家利用

大力推进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的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76万亿美元,中国在全球贸易地位上的排名进入了前三名,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随着贸易总量的迅速增加,国际贸易正日益成为维持国家经济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不少贸易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贸易质量问题,加入WTO的深层次影响,以及经济转轨的影响。这些不仅影响到贸易安全,甚至还影响到国家总体经济的安全运行。

一、贸易安全的涵义

贸易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认为是在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一国的国际贸易交易得以顺利进行,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的状态。安全的国际贸易状态应该是从贸易体系的各个方面保证本国的经济不受到因别国经济波动而通过两国间的贸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而且能够保证趋利避害,在遇到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下,能高效地整合国内的资源,迅速扩大贸易份额,分享到更多的国际市场的利益。

影响国家贸易安全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

1.国际市场参与程度

一国的国际市场参与程度包括该国的外贸依存度、进出口的结构、贸易集中度、贸易竞争力、关键产业进出口占其总量的比重、关键资源进出口的依存度,以及走私品占国内市场的比重等。较高参与程度或是不合理的参与结构都会使国民经济易于受到外部波动的影响,以至于国家贸易安全处于较高风险之中。

2.国际经济关系

世贸组织成立后,多边贸易体制的国际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在如此的国际经济环境,一国的国家贸易安全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国际经济关系。这包括: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与他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的经济利益关系;与区域经济组织的关系。

3.国民经济受贸易的影响程度

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目标是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通过广泛的国际间商品、服务、人员的流动,将为国家带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促进资源更有效的配置。同时国民经济必须具备防范贸易波动的能力,自身产业要有竞争能力,且结构合理;国内市场要做大且具有活力,这样才是较安全的状态。

4.国家的贸易政策

国家的贸易政策决定了一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是贸易安全发展的制度保证。无论选择自由贸易政策,还是保护贸易政策,各国政府都始终试图在本国对外贸易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政府的贸易政策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外汇政策;建立出口的服务体系,加强对本国出口的各种支持政策;有效的扶持外向型产业的发展;订双边,多边协定促进出口,甚至以国内立法的方式,帮助本国出口部门打开他国市场;通过各种方式对进口予以监管等等。

二、中国国际贸易现状及问题

1.国际市场参与的分析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2006年为65%,仍有上升的趋势,比全球约60%的平均水平稍高。2005年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到6.4%左右,但工业制成品大多数是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少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中高技术及其原料进口的比重不低,很多关键技术都依赖进口。在关键产业的进出口方面,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依赖度高,机械设备特别是高技术设备50%以上依靠进口,民航飞机完全依靠进口,微电脑核心部分基本依赖进口。

从外贸集中度来看,我国已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与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已实行了贸易多元化战略,广泛扩大外贸的市场。但目前来看,几个主要贸易伙伴仍占了主要的贸易份额,排名前五位的贸易国占总贸易量的三分之二。

中国从人均角度看是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多种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高达40%以上,如对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35%、36%和46%,镍和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55%以上。所以关键资源对国际市场依赖仍较大。中国贸易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密集型产品上,而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大多缺乏国际竞争力,研究表明,竞争力系数大于0.5的商品主要有旅行箱包、服装、家具等。

2.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析

中国已正式加入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这说明中国已基本溶入现代的国际经济舞台之中。近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总体良好,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但贸易磨擦也从未停止,美国对中国与其贸易顺差问题,要求人民币升值问题等等都是热点、敏感问题。与区域贸易组织的关系方面,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正逐步得到加强。中国在与东盟交往中,正起到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华人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等以中国为核心的贸易区域关系正在不断加强。

3.国民经济受贸易影响的分析

(1)带动就业人口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发展,进出口贸易对就业的贡献很大。据测算,加入世贸五年内,中国的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16.8万人、282.5万人、261万人、92.8万人、以及266.4万人。

(2)贸易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

受到外贸增长的刺激,我国的许多产业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但主要的国际竞争优势来自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偏低。自由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产业升级。

(3)贸易对产业技术进步的贡献

随着人员、产品、技术、资金的不断交流,我国的企业不断跟踪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指导下,也出现了交出市场却没有学到技术的问题。

(4)外贸对GDP的贡献

2005年,我国净出口将接近1000亿美元,创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顺差,对GDP增长的贡献将介于3%~4%之间。

4.国家贸易政策分析

(1)外汇政策

开放了经常项目,并不断朝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外汇储备已达10663亿美元,使得通过调整汇率变化管理贸易变得相当困难。

(2)扶持出口的政策

已经建立对出口企业的相对完善的出口服务体系。政府在尽力为企业提供各类直接或间接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出口创汇。

(3)本国政府对他国市场的影响程度

政府在以其他国家制定双边与多边协议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而且从近期的实例看,政府采取了比较强硬的路线对应别国针对我国的一些贸易摩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显示政府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4)对进口监管程度

关税水平在不断降低。相对别国,政府在运用非关税壁垒的手段时略显不成熟。国内政策的非透明性,对进口有一定的影响和限制。

三、中国国家贸易安全的潜在影响

1.世贸组织的某些重要规则的影响

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使中国不仅可以在市场准入和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减让上得到更多的优惠,也可利用WTO的多边争端解决机制使得总体环境变得更加公平、稳定,更具有可预见性。但也有不少潜在的影响贸易安全的因素必须关注。

(1)技术性贸易壁垒(TBT)

它已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中国的出口产品面临越来越复杂的TBT措施的影响,而中国企业对产品质量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对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技术管理措施和技术壁垒措施的了解不足。没有妥善的应对TBT的措施,将使中国出口的产品在国际上处于被动状态。

(2)反倾销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际上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出现了迅速上升的趋势。WTO有关反倾销的审查的标准为协议的多种解释开辟了可能性,所以贸易保护势力倾向于采用这种方式作为一种“贸易补救手段”的原因。过去,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同时,中国企业不应诉的问题也助长了这种趋势的发展。

2.关键产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

(1)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纺织和服装为例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但美国多年来用配额限制中国产品,欧盟等国用绿色壁垒对中国出口产品形成新的障碍。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哥伦比亚、阿根延也纷纷对中国产品进行限制。世贸组织成员的纺织品出口自2005年1月1日开始不再受到配额限制,这不仅结束了中国长期受到双边纺织品协议左右的局面,还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个更为透明的争端解决机制。

(2)农业

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仅相当于美国的0.3%,巴西的3%,澳大利亚的22%。随着大量质优价廉的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农业受到的挑战很严峻。而且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艰难的转折时期。另外,最让人担忧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3)金融业

从世贸的《服务贸易总协定》、《金融服务贸易协定》来看,都要求各成员提高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承诺水平。目前,外资银行可向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可设立保险业合资子公司;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合资企业允许从事A股承销,以及B股、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的承销和交易。金融业是关系到一国经济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命脉行业,其本身又贮藏着巨大的风险。中国金融是也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开放之后面对如此众多强的竞争对手,中国的金融安全的确让人担忧。

3.经济转轨的影响

(1)政府职能转变及对贸易自由化的管理

贸易自由化要求经济转轨国家的政府全面地从经济生活中退出,对于转变政府职能,中国政府的答案是肯定的。但与外部世界的分歧在于如何转变,转变的底线在哪里。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我们很容易理解政府对保护支柱产业和幼稚产业所制定的政策的含义,但政府的干预很有可能引发中国与其贸易伙伴的冲突。行政与司法体制也存在改革的必要。

(2)现行外贸战略的隐患

改革开放后,中国不遗余力地扩大外贸出口,外贸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旧的贸易政策的弊端已逐渐暴露,虽然我国出口现在以制成品为主,但这些发展起来的产业以劳动密型产业为主,使得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缺乏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影响到国内产业的升级,而且由于中国在某些产业中产能已经超过了国际市场的需求,直接影响到该产品的国际价格不断下滑,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更为严重的是,鼓励外贸出口和出口导向模式的推进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程度。

(3)经济转轨对不同性质企业的影响

从企业层面看,中国的企业普遍规模小、资金少,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不多。政府依赖动用各类社会资源,对国有企业给予支持和优惠。但如何打破体制障碍,建立新的国有企业的委托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将是改革的方向。民营经济的发展所需的条件依然相当严峻。首先要解决国民待遇问题。其次,民营企业获得信贷金的制约条件依然较紧。另外民营企业获得证券发行的制约也比较紧。当然,民营企业目前也存在身发展的问题,这包括民营企业的信誉、产权、技术发展的定位和财务等问题。

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贸易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关键是由有竞争力的企业维护起来的。在目前的政策上,中国的企业如何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是实现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的改革,民营经济的发展却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Stiglitz, Joseph, Globalization and Its Dsicontents, London: Penguin Group, 2002

[2]UNCTAD 2002.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2002”, New York and Geneva

[3]保罗・克鲁格曼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4]范兆斌: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贸易保护的新趋势及动因分析.商业研究,2005年第21期

[5]高伟凯: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利益原则.国际贸易,2007年第3期

[6]李雪平:贸易自由化与国家对外贸易管制――从中国和平发展遭遇的贸易保护主义谈起.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7]刘亦晴:贸易自由化下的中国经济安全分析.市场论坛,2005年Z1期

[8]马杰: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9]佟家栋:贸易自由化、贸易保护与经济利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10]王厚双:贸易战离中国有多远.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

[11]温彬: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第4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评价指标 修正原则

一、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主流观点指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实质即通过外贸活动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其形式是通过实物形态及价值形态的转换,使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世界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有的观点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

二、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04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由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少企业以牺牲利润的代价,低价竞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出口量增价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媒体大肆宣传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形势大好,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资源廉价地流向了国外,企业利润更少。

(二)评价指标过于笼统

单独评价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04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 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即便是一般贸易中的份额,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资企业所创造。如天津2004年的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 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这种外商主导出口的情况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中国企业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

(三)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

现有的外贸指标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使得一些出口行业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陶瓷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减少陶瓷的生产。而在中国,众多陶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压价,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取得微薄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人均GDP 低于我们的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从事外贸出口的大量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三、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修正原则

(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

虽然的国际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一直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外汇紧缺局面使重商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重商主义”,即“提倡节约,重储蓄,轻消费,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赚取更多的外汇” 的观念成为多年来我国发展外贸的主要驱动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收支绝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逆差,外汇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创汇,我国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外汇储备也由此快速增加。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突出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率等指标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这些指标的侧重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政策性的出口鼓励使外贸企业盲目地追求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大大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过分强调创汇额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2.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与有丰富对外贸易经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各项政策及评价标准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诸多缺陷,其发展和完善也远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区分以及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评价。

3.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开始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体系转变。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统计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统计思想比较淡薄,统计制度不甚严格,统计技术不高,统计指标不全面。再者,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进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并未随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有实质性的改进,这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 科学评价

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这些指标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基本可靠。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

(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 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

(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

2.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

从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作用来看,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应有不同。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其实是一种效益预测,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贸易机会的取舍,选择确定合适的贸易对象与贸易条件;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则是对贸易效果的总结,把评价结论反馈到今后的决策中去,推进决策优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贸易决策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下面的基本程式,即:贸易前的评价贸易决策贸易后的评价贸易决策优化。对一项贸易决策而言,既要依据上一项贸易效益评价的结论反馈,同时也要依据本项贸易的经济效益预测。坚持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不仅能客观地检测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预测) 结果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反映贸易决策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3.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一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正相关,即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宏观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负相关,即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会损害宏观经济效益的增长。维持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正相关的状况,是国家调控对外贸易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企业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基本准则。因此,坚持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确保两种效益的协调同步增长,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的矢量和,而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那么从微观经济效益必须服从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原则考虑,必须剔除和修正有损宏观经济效益的微观经济效益。换句话说,任何建立在损害国家宏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基础上的微观经营活动,不管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如何,都必须加以制止。在这一方面,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同时进行所取得的相关结论,是政府行为发生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滑冬玲.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问题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3).

[2]佟家栋.对外贸易依存度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分析,南开学报,2005(6).

[3]陈柳钦,宾建成.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南方论丛,2005(2).

第5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 FDI对外贸易 产业结构优化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22-02

1引言

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移动,以利益为内在核心机制,以资本流动为表现形式,以比较优势原理为基础的,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之间的经济技术梯度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国际产业转移通常是发生在发达国家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地区间,借此实现产业转移方与被转移方的“双赢”(熊雅芬,2010)。而这种演进阶段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借助以下两种基本途径:一是国际贸易途径,即产业转出地与转入地利用国际贸易实现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二是FDI途径,即产业转出地向转入地移植资金、技术、管理模式等重要的生产要素(张云,唐燚,2011)。而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对于广西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研究成果中缺乏将FDI和对外贸易综合起来的考查。而胡再勇(2006)与陈策(2007)研究表明中国FDI与对外贸易关系紧密,如果将两者同时作为解释变量,则不会出现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相关情况,回归模型结果拟合优度会上升。本文将主要研究FDI和对外贸易对广西省三次产业的影响,由于每个行业的FDI与外贸会通过产业上下游关系影响到其他相关行业,因此本文没有具体细分行业,主要考察FDI和进出口总额对广西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2实证分析

2.1理论假设与模型设置

本文以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为分析对象,选取广西省1990-2011的年度数据,运用Eviews6.0对外商投资和进出口贸易与一、二、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设立以下三个方程:

其中:yicht,ercht,sacht 分别表示一产、二产、三产比重,分别用三次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衡量;FDI表示广西省吸收的FDI,用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来衡量;FT表示广西对外贸易,用进出口总额来衡量; 表示对产业结构产业影响的其他因素。为消除异方差和便于对回归系数进行解释,对自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使对数变换后自变量前系数就有半弹性含义;因变量yich,erch,sach是百分比,无需进行对数变换。

2.2经济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由于本文所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为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先对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通过对五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表明五个变量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两个解释变量是二阶单整,各被解释变量是一阶单整,被解释变量的单阶整数小于解释变量的单阶整数,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性检验,即序列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

协整关系能够反映变量线形组合前后平稳程度的变动性质和变量间长期的均衡、稳定关系。本文选取的样本相对较小,因此采用Johansen 检验方法来估计序列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从Eviews的回归结果得看出,迹统计量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最大特征值也得出同样的结论,说明三次产业分别与FDI、FT之间存在一个稳定的长期关系。

2.3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定理表明: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由于格兰杰检验对滞后阶数敏感,首先确认最大滞后阶数,最后检验结果如表2。

由分析可知,第一产业与FDI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第一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吸引FDI到广西省的投资。第二产业与FDI之间互为因果关系,FDI是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也反过来影响FDI的投资力度;第二产业与外贸FT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FT也是影响第二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从检验结果来看,广西省的第三产业与FDI、FT没有很大的关联。

2.4 模型回归

由回归结果可知,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方程可决系数R2很高,说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FDI、FT之间的对数回归模型关系很强。FDI得投资额对广西三次产业的影响都不太显著,作用微小,在第一、三产业中的影响均为负值。FDI和FT在第二产业的贡献度较为明显,第二产业实际利用FDI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产产值增加0.021829个百分点;FT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产产值增加0.033156个百分点。

3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到如下结论:

(1)尽管广西FDI和对外贸易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互动关系,但从回归结果来看,两者对于三次产业结构的作用效果都不是很明显,说明广西经济的发展很少依靠FDI投资和外贸等直接或间接效应的拉动,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和外资在广西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真正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贡献并不大。

(2)FDI和对外贸易对广西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存在很大差别。其中,FDI对第一产业(-0.02136)和第三产业(-0.010747)产值结构存在微弱的负效应,FT与第三产业(-0.004975)也呈反方向变动,两者只对第二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进一步反映了广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农业现代化程度落后,既不能很好的吸引外资来本地投入,对外来资金也不能较好的承接应用与吸收。第三产业内部以传统服务业居多,很难吸引到对市场环境要求更高的现代服务业的进入。两者对第二产业都会产生正效应,这与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是相适应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在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投资收益快、投资利润率高的行业,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较长时期拥有巨大的本土市场及劳动力供给和低成本等比较优势。因此,广西应加快第二产业的优化发展,逐渐培养一些真正有带动力、规模效应明显的主导产业以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

(3)广西三次产业在吸引外资和促进外贸增长两方面的力度还不够,从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三次产业都不是对外贸易FT的格兰杰原因,第三产业也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这些也可能是一定程度上普遍受到广西的投资环境不太理想的影响,综合考虑市场经济环境、人才素质、城市结构、政策因素、劳动力成本、贸易依存度等影响外商投资的因素,广西投资环境评价指数在全国居第12位,仅位于中游水平。虽然广西作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能吸引部分外资进入,也能大幅度增加进出口额,但真正影响FDI投资区位选择的是市场规模或地区产业结构等相关因素。对外贸易仅限制在数量扩张型的层面上,无论是对产业升级,还是提高自身竞争力都无多大益处,无法带来质的飞越。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利用广西现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契机,实现广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升级,进而加快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增一长极、泛珠三角经济圈西部区域性中心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参考文献:

[1] 熊雅芬.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0.

第6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范文

文章通过评估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之下,国家的进出口增速变缓,进出口企业的经济增长同步下滑,外向型经济发展形势变得非常恶劣。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市场需求减弱,贸易保护主义丛生,对外贸易环境恶劣。针对此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政府以及企业要增强对金融危机的防范意识,政府层面积极扩大内需,不能过度依赖对外经济;企业应不断开拓市场,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国际结算方式,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自身的打击。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含义和成因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概念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者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等)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多种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往往是呈现更为复杂的形式出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金融危机往往由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始爆发,并且迅速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联系越密切,则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危机影响范围具有国际性,称之为国际金融危机,具体指一国持续性的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市场动荡、借贷资金枯竭而引起的经济衰退并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到周边和与之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造成区域性和全局性的经济和金融指标恶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其显著特点是对角型流动性、支付系统与偿付能力的沉重打击而导致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衰弱;二是在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市场预期改变和信心下降的情况下,使银行体系的运作面临更严峻的形势,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相关经济体运行发生危机。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普遍表现为整个区域的货币币值出现了幅度较大的波动与贬值,经济增长受到严重打击,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比较大的损失。综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点。1.经济制度存在缺陷。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支出的增减来对国际收支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利用汇率进行调整时,会对开放经济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难度加大。2.国际资本流动加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也都大大提高。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速度的变化促使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入的规模已经远远大于经常账户的赤字。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又无力保障外汇收入的稳定,这部分额外的外汇储备往往又以各种形式流回资本输出国。3.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失误。假设一国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国的实际情况,政策制定得不够全面或者是制定了错误的经济政策就有可能导致危机的发生,而这种政策性错误可能会带来包括利率和汇率政策制定上的失误。比如政府决策,当收益小于成本时,放弃固定汇率,危机爆发(如图-1所示)。4.金融市场上政府监管不力。对于资本市场的开放,必须谨慎行事。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过早开放,会大大增加转轨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复杂程度。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要同时维持内外均衡,往往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处于两难境地。综合以上分析总结,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根源是金融的脆弱性,而泡沫经济正是埋下的金融危机的种子,酝酿危机,在泡沫爆裂时金融危机爆发;金融自由化则使脆弱的金融雪上加霜,催生现代金融危机;僵化的不当的汇率制度为投机攻击提供了“靶子”,导致现代金融危机一般率先从货币危机开始。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例

(一)金融危机导致我国进出口增速变缓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出口一直是对外开放战略中最重要的目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强化,6年中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4.42%。与此同时,中国出口结构大幅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46%上升到2007年的9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7%和29%。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的近10%,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出口总额为100394.9亿元,出口增长率为7.43%;进口总额为79526.5亿元,进口增长率为8.52%,创下了自2001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的进出口总额出现了负增长,之后几年虽然有所回升,但是增长速度迟缓,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家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造成巨大冲击1.对出口企业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影响逐月增加,从11月开始首次出现了负增长。(1)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高新技术型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小。从出口统计数据来看,中国、钢铁行业以及家具、卫浴、五金、电子等产品的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低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减少幅度较大。首先,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向这三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回落。在危机爆发后,由于美国国内消费需求明显下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不断减少;同时,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给中国出口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其次,间接影响中国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中国对日本、德国、韩国、荷兰、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的出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3)出口依赖型地区出口明显回落。据海关统计,广东、江苏、上海继续位列各省区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前三名。2008年,广东省进出口总值6832.6亿美元,增长7.7%,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区市之首。同期,江苏、上海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922.7亿美元和3221亿美元,分别增长12.2%和13.9%。扣除物价因素以及人民币升值因素,广东的实际增长为负增长,江苏和上海的实际增长幅度也很小。2.对进口企业的影响。当前,金融危机不仅给我国的出口带来了明显的影响,还对进口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从统计数据来看,自2008年7月以来,进口与出口出现同步下滑,且下滑速度要快于出口。造成进口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基于三个方面:一是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是导致我国外贸进口下降的重要原因;二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欧美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加上近年来人民币对欧元大幅升值,导致境外市场对我国商品需求出现萎缩,从而影响了加工贸易的进口需求;三是由于在国内经济下滑的过程中,许多国内企业对进口产品需求减少,这进一步给进口企业的业务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得我国进口下跌的幅度在短期内显著高于出口。从金融危机对进口的影响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台湾、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等地进口明显减少;二是三大行业进口均大幅下降,进口价格不同程度下跌;三是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进口均出现大幅下降。

(三)金融危机使我国外部市场需求不足金融危机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和贸易受到了较大影响,导致我国外部市场需求不足,从而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就美国而言,我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由2001年的4.1%上升到2007年的6.89%,2006年高达7.56%,不过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9—2013年的中国对外经济出现了很大的波动。由此可见,美国的经济衰退势必将影响到中国出口。

(四)国际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外贸条件恶化金融危机使美欧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国贸易逆差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虽然美国一直倡导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往往就会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这样各种名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纷纷出笼。同时,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放缓,导致美国需求内部化的微观要求不断增强,这也使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可能持续抬头,对中国设立更多的贸易壁垒,这一切便构成我国食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以及玩具鞋类对美出口的障碍。比如,美国曾炒作我国玩具、牙膏、水产品、轮胎、宠物食品等产品的安全问题,限制对我国有关产品的进口,严重损害了我国产品的国际声誉和相关出口企业的利益。一些国家除了压价之外,还通过抬高技术测试标准等非价格手段极力将市场风险转嫁给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如故意提高产品测试标准,有些标准明显超出我国企业能力范围,从而制造出大量“不合格”产品,客户先勉强接受,一旦日后因产品品质问题而滞销、退货,就将全部责任推给我国出口企业,这种技术性软条款,给我国纺织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订单风险。这些都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例证。

(五)我国出口的信用机制不健全,金融危机加大了收汇风险近年来,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使企业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收汇风险较大。特别是金融危机时期,信贷紧缩,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而且融资的额度也难以满足正常经营的需要,同时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在整体销售趋势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难以维持销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他们把债务负担转嫁给我国企业,造成企业无法收回货款,坏账数量急剧增加,外贸信用风险增大。据国际信用保险机构科法斯的统计显示,2009年前4个月美国企业欠款指数上升了35%。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该公司收到来自企业出口美国的报损案件及报损金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几倍,全国范围内已有5200多户海外买家因拖欠我国出口企业货款或因破产而丧失偿付能力。来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的数据也显示,2009年进入10月份以来,外贸风险呈爆发趋势,10月10日至11月18日,该公司共接到报损案19起,平均每2天一起,同比激增375%;案值1091万美元,同比激增1898%。

三、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应对举措

(一)政府的应对策略1.加快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的转变,加快产业升级,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降低国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由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的打击可以看出,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的转变的紧迫性。从长远来看,走扩大内需之路,才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首选,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2.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企业试点工作。由于欧元持续走弱,汇率波动给出口贸易造成风险,人民币跨境结算可降低汇兑与交易的成本,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因此,打破国际货币垄断,建立人民币国际优势显得非常必要。3.进一步开发多元化的出口市场。长久以来,我国出口大都集中在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成为诱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抗风险能力差。政府应通过引导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南美市场、中东市场、东欧市场和东北亚市场,鼓励跨境电商等新型对外贸易模式,为国内企业快速走向世界奠定良好的通道,这样可以通过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来分散风险。4.政府应切实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管理,灵活运用WTO机制,加强与各大经济体在贸易方面的谈判与对话。同时,对于反倾销和反补贴,应加强指导和引导,帮助企业积极和更有效地应诉。

(二)企业的应对策略1.积极拓展市场。在紧紧抓住现有的欧美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东盟、美洲等新兴市场,建立多元化的海外市场。同时,规避贸易壁垒:一方面,以危机为契机,充分利用一些欧美国家宽松的投资政策,变贸易为直接投资,通过海外设厂或直接参与海外并购重组等方式来规避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努力加强合作,力争与商务部、地方主管部门、联合商会建立联动机制,灵活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应对贸易摩擦。2.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转变企业发展方式。要进一步加强研发,不断创新,积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安全标准,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创立自主品牌,提升竞争力。3.扩大业务拓展模式。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高效利用网络销售模式来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网络平台,可减少参展、商旅、谈判等成本,扩展利润空间,增强抗风险能力。4.调整结算办法。在结算时争取多用英镑、美元或人民币等硬币来结算,结算方式尽量用安全的前T/T或L/C并尽早收回贷款,灵活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进一步降低结算风险(冯芙蓉、崔娜,2015)。

四、结语

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由于影响范围大,持续性强,冲击力较大,对外向型企业的影响也将更加明显,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发展的压力也在增大。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同时也为我国经济走出去创造了机遇,我们需要从中寻找机遇,把危机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优势条件,做好应对困难与挑战的各项准备。危机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和资源重组的空间,我们需要更多从不同角度的探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既要适度进行市场创新,也必须有风险的监管,追求稳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良整.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对策探析[J].中国商贸,2010,(14):192-193.

[2]冯芙蓉,崔娜.汇率不完全传导、宏观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关系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66-69.

[3]刘赛力.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和平发展[J].东北亚论坛,2012,(2):81-88.

第7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范文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宣布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由1美元兑换8.2765元人民币上调为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名义汇率上升2%。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开始逐步升值,截至2007年底,人民币已累计升值11.7%,而且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

人民币升值必将对我国纺织品贸易,乃至整个纺织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纺织品服装出口是拉动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也是我国外贸顺差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在当前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乃至整个纺织行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币升值问题提出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以及整个纺织行业的影响。如王晓红、胡英帆(2005)认为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价格优势削弱,纺织品出口减少,短期内会给行业中的出口型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杨翠平、林媛等(2007)通过对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问题的研究,得出结论:在国际贸易环境十分严峻,各种贸易摩擦不断,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由于我国纺织业的对外依存度较高,人民币升值会使出口产品利润减少,必然会给我国纺织业造成一定的损失,但是,人民币升值可以使我国纺织行业加速产业洗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因此,从长远来看,对纺织行业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李质仙等(2004)结合纺织行业的特点,运用计算模型对人民币升值对整个纺织行业以及纺织子行业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定量研究,得出结论: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将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2%~6%、,行业利润率下降10%~60%,其中,棉纺织、毛纺织、服装的行业利润率分别下降3.19%、2.27%、6.18%,服装行业因出口依存度最高,故受损程度最大。

有关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影响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我们逐步加深了认识,但是,人民币仍然在不断地升值,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以及纺织行业的影响也开始逐渐显现,因此,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根据弹性理论,并结合我国纺织品进出口的特点,可以从理论上定性地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这里主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分析。在静态方面,根据弹性理论,并结合我国进出口纺织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进出口商品的特点等来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效果以及影响程度;在动态方面,根据弹J曲线效应,结合我国出口纺织品的竞争力情况等来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影响的时滞效应。

纺织品进出口金额取决于纺织品进出口的价格和进出口的数量,从理论上讲,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如果以人民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不变,则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必然上升,而且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上升的幅度等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如果以外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不变,则进出商品的本币价格必然下降,而且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下降的幅度等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一方面,出口商品价格上升的幅度及进口商品价格下降的幅度要受到商品竞争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出口商品价格上升的幅度及进口商品价格下降的幅度经常小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即存在不完全汇率传递;另一方面,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对出口数量的影响,从而对出口金额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同样,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对进口数量的影响,从而对进口金额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因此,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进出口金额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人民币升值所引起的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幅度以及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从静态角度来看,首先,根据弹性理论,一国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具备改善或恶化的条件是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即进口和出口的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当马歇尔-勒纳条件满足时,人民币升值会使出口收入减少,进口支出增加,贸易收支顺差减少。然而,我国出口的纺织品主要以服装为主,大多数出口商品档次不高、附加值较低,而且纺织品服装是生活的必需品,出口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我国进口的纺织品大多为纺织原料和产业用纺织制品,进口的需求价格弹性也较低,因而,我国的纺织品进、出口的需求价格弹性无法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我国纺织品进口和出口的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之和小于1,因此,人民币升值不但不会降低出口额、增加进口额,反而会增加出口额、降低进口额,从而使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其次,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贸易的影响程度还要取决于人民币升值所引起的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程度及纺织品的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出口的纺织品议价能力较差,提价空间有限,从而人民币升值所引起的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十分有限;而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从而由于出口商品价格而引起的出口数量的减少相对较小,因此,人民币升值尽管可以扩大贸易顺差,但是扩大的程度十分有限,即人民币升值尽管能够影响纺织品贸易收支,但是影响的程度非常有限。

从动态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后,由于各种原因,纺织品进出口价格和数量无法立即调整,使得纺织品贸易收支出现一定的时滞效应,即人民币升值以后,在短时间的调整过程中,纺织品出口额增加、而进口额减少,从而使纺织品贸易顺差增加。

综上所述,从静态角度看,由于我国纺织品进出口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因而人民币可以增加进口额、减少出口额,从而进一步扩大纺织品贸易顺差,但是人民币升值对扩大纺织品贸易顺差的影响程度十分有限;从动态角度看,人民币升值后,由于滞后效应的存在,在短时间内,也会增加纺织品贸易顺差。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影响的利弊分析

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不利影响

人民币升值以后,如果以人民币表示的利润保持不变,就必须相应地提高以外币表示的利润,即出口产品的外币标价必须上升,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出口产品的利润不变,但外币标价上升必然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企业的负面影响在所难免,特别是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将对我国纺织行业造成致命的打击。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导致纺织企业利润减少。我国纺织品销售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出口,人民币升值以后,如果不提高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以本币表示的利润必然下降,因此每一个企业都希望提高纺织品的出口价格,来消化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利润损失,但是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如愿提价,即使能够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提价的空间也非常有限,最终会导致我国纺织企业利润下降。当然对于不同的企业影响程度会有所不同,服装业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受损程度最大,人民币升值对一般贸易的影响比加工贸易大,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要比大企业的影响要大。

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导致纺织品出口竞争力下降。人民币升值以后,如果纺织品的出口价格不提高或者出口价格提高的幅度较小,纺织企业的利润就会受到影响,但是如果纺织企业出口价格提高的幅度过大,势必会削弱到我国纺织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使得纺织品的出口数量减少、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从而给我国纺织行业造成不利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一直是依靠低价战略取胜,人民币升值以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削弱,加上短时间内我国纺织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难以大幅提高,因此,出口产品的销售压力将大大增加,出口产品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必然会给我国纺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带来严峻的挑战。

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有利影响

人民币升值尽管会给我国纺织品贸易及纺织行业造成不利的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也会给我国纺织品贸易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

首先,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我国纺织品贸易条件。贸易条件的最初含义就是指价格贸易条件,即进出口商品价格之比,也就是: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它反映的是一国单位出口商品的进口能力,即该国出口1单位的商品,能够换回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同等数量的商品出口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人民币升值以后,纺织产品的出口价格相对提高,这样可以用较少的出口产品换回我国所需要的各种进口产品。从而改善我国纺织品贸易条件。

其次,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解决纺织品贸易摩擦。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这对中国来说,意味着国际纺织品市场扩大,但是,受到加入世贸组织协议书“三大不利条款”的制约,中国目前难以充分享受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成果。相反,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特保”措施、绿色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却越来越多,主要来自美国和欧盟。近年来,我国与欧美等国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与人民币汇率有一定的关系,人民币升值有助于缓解我国与欧美等国的纺织品贸易摩擦,改善纺织品出口环境,这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再次,人民币升值有助于加快我国纺织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尽管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纺织企业的经营带来压力,给整个纺织行业带来种种阵痛,但是,从长远看,人民币升值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纺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从而有助于加快我国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四、我国纺织行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措施

首先,我国纺织行业应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从长期来看,无论是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状况,还是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以及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面对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压力,纺织企业应该以此为契机,转变经营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对纺织企业来说,关键在于自身的调整,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在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纺织行业最为紧迫的任务。

其次,我国纺织企业要主动规避外汇风险。在我国纺织企业进出口贸易中,不可控制的风险首先就是汇率风险,由于外贸合同由签订到收汇之间存在时间差,如果在此期间内人民币升值,并且外贸合同是以外币为计价和结算货币,那么纺织企业在实际收汇时,由于收到的外汇金额不变,而人民币对外币汇率上升,所以会导致纺织企业的本币收入减少,从而给纺织企业带来损失。因此,纺织企业应该增强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并主动采取各种措施,规避由人民币持续升值而带来的外汇风险。

再次,我国纺织企业应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人民币升值以后,一定数量人民币可以换取更多外币,对于中国纺织企业来说,到海外投资,相对减少了投资成本。中国纺织企业应该把握人民币升值这一契机,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快海外投资步伐,以摆脱国内外的恶性竞争和国际贸易摩擦。

五、结论

第8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绿色壁垒;影响;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绿色壁垒的介绍

(一)兴起以及含义

在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曾经是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美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曾依靠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与贸易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从而使贸易保护主义从传统的关税壁垒逐渐转向非关税壁垒,而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就应运而生了,并成为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限制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的一种工具。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也叫环境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

(二)绿色壁垒的特点

1、涉及的范围广。其涉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的问题,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耗减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绿色消费浪潮普遍兴起,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易获得各国公众的广泛支持。

2、涵盖面广,限制进口的措施名目繁多。绿色贸易壁垒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还涉及中间产品和制成品。目前受其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农产品、水产品等初级产品,以及纺织品、食品、玩具、药品、等制成品。从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绿色贸易壁垒涵盖了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消费直至废弃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

3、其影响有很强的扩散效应。有的专家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大于关税壁垒。其原因除了上述理由外,主要在于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在国家之间传播迅速。

4、实施绿色壁垒措施需要以雄厚的科技实力为后盾,因此实施绿色壁垒措施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技术领导权。借此,他们可以尽可能把本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及检测技术纳入国际标准,使其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合法化。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科技力量相对落后,因而难以对发达国家实施绿色壁垒。

二、绿色壁垒的发展现状

(一)绿色壁垒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

绿色壁垒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成为继反倾销措施以后的又一重要的贸易措施。在全球4917种产品中,受绿色壁垒影响的3746种产品的贸易额达47320亿美元,占1999年世界进口额的88%,其中直接受影响的达6790亿美元,占13%。全球共计有137个进口国采用了绿色壁垒措施。

(二)绿色壁垒措施使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一方面绿色壁垒本身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断调整和补充,出现了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绿色贸易措施,涉及包括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安全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绿色壁垒所管辖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对产品本身提出绿色环保要求,还对产品的整个周期的各个环节提出了绿色环保的要求。这些绿色保护措施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三)绿色壁垒措施具有动态性

绿色壁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停的在变化着。随着进口国家的技术进步、居民对于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标准不断向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出口商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革,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另外绿色壁垒的动态性还表现在绿色壁垒的实施往往会产生连动反应,一国实施立即会引起其他国家的纷纷效仿,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给出口国造成重大的打击。

三、绿色壁垒产生的影响

(一)影响我国的出口市场

目前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有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东南亚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与他们的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5%以上。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如果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和反补贴税,将使我国出口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此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使用乃至报废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测。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将大幅增加,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大为增加,进而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引发贸易摩擦

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由此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四、针对绿色壁垒提出的对策

(一)发展绿色产业

目前,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己高于美国、日本、印度和巴西,如果只注重提高开放程度,会因贸易条件的恶化,造成资源外流。因此应该提高我国贸易的质量,优化贸易结构,其中使产品符合环境标准是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21世纪议程的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个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建议明确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工业化模式,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三)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

1、收集、跟踪国外的环境壁垒动态,同时加强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技术的研究,建立咨询点,便于为企业服务。

2、认真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出口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出口环境。

(四)重视环境法规的完善和对外协调

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环境执法,真正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在推进清洁生产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与成本间的关系,达到环境保护与降低生产成本目标的"双赢"。

2、应加强对外的公关协调工作。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利用各种国际公开场合反对发达国家过于苛刻的环境壁垒要求,要求给予发展中国家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在制定新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以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

(五) 发展生态纺织品应对绿色壁垒

生态纺织品既代表了全球消费和生产的新潮流,又可以成为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限制进口的手段。随着我国入世,绿色壁垒在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因此,生态纺织品将是应对绿色壁垒、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最佳途径之一,将成为纺织行业内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陈志杰. 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2] 刘慧丽. 我国对外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3] 韩飞. 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法律对策研究[D].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4] 鲁明. 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D]. 武汉理工大学 2006

[5] 吴翠霞.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山东大学 2005

[6] 我国出口企业须关注美国食品安全立法新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09(09)

[7] 盛忠谊. 绿色包装探究[J]. 包装世界. 2009(04)

第9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范文

摘 要 纺织品出口退税的调整直接影响纺织企业的成本利润,尤其以服装业为中坚力量的宁波经济受到的影响更大。本文选取2004―2009年的月度数据对出口退税政策与宁波服装出口的关系作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分析,深入探究出口退税调整对宁波服装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 出口退税 宁波服装企业 协整检验

一、引言

自2004年中国施行新的出口退税机制至今,随着国内外外贸环境,国家频繁调整出口退税率,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浙江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54%,出口退税的一再调整,对以一般贸易为主的浙江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宁波作为浙江的沿海开放城市,据统计,2008年该市对外出口依存度达到84.7%,其中服装出口占全市总出口比重高达12.5%①,可见研究出口退税调整与宁波服装出口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关于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纺织业的影响这一问题,国内不少学者都做过相关研究。陈平和黄健梅(2003)不仅从理论上系统阐述出口退税对出口盈利性,继而对出口规模的作用,而且还运用基于ECM模型的协整分析、Panel Data 分析等实证分析工具来探究这种出口退税率调整的双面效应②。董皓、陈飞翔(2004)在基于1985 到2001 年滞后一期的时间序列数据,定量研究退税政策的出口鼓励效应③。Chen,Mai和Yu(2006)在国际多市场寡头的框架之中,讨论了中国出口退税与出口极小的理论和经验关系,发现出口退税对于出口绩效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④。戴佳娴、韩笑(2009)运用ARDL分析等工具,探讨了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口退税对于出口总额的影响,指出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口退税仍能够促进出口额的增长⑤。

上述文献都指出出口退税率调整对纺织品行业的利润和出口额产生一定影响,文献大多都是针对行业的宏观研究,鲜少针对地方经济进行研究研究。本文将选取2004―2009年的月度数据对出口退税政策与宁波服装出口的关系作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分析,深入探究出口退税调整对宁波服装企业的影响。

二、出口退税概述

出口货物退(免)税,简称出口退税,其基本含义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⑥。出口货物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由于服装企业对出口的依存度较高,因此出口退税率调整直接影响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服装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三、近年来服装业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状况

2004年至2009年2月,我国纺织品退税共调整7次,其中前四次都表现为下调,而结合2008年宏观经济环境,我国采取出口退税上调政策。

近年来,国家较频繁地调整纺织业的出口退税政策,是由经济环境和纺织业本身的行业现状决定的。首先,从宏观经济因素看,我国储蓄增长一直快于投资增长,内需拉动有阻力,然而由于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国内的生产和出口成了国际分工和跨国公司价值链控制的组成部分,所以出口还是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得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内在压力加大。国家期望通过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减少贸易顺差,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其次从国内纺织行业的发展大背景来看,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长远目标是引导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科学发展对外贸易。

四、出口退税政策对宁波服装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自2004年以来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的进行了改革,新机制实施至今,出口退税率根据当期宏观经济状况进行频繁调整。为此根据已有文献的实证方法和本文研究的目的相结合,选取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相关数据,采用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分析来研究出口退税与宁波服装出口之间的关系。

(一)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鉴于2004年至2009年时间较短,笔者选用月度数据。在探讨出口退税对于宁波服装出口的影响时,选用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72组数据,样本包括当期宁波服装的出口额与宁波服装出口退税额,数据来源分别是宁波海关统计数据库月度表与宁波对外经贸统计数据库月度表,经笔者整理得到。Y表示宁波服装出口额,X表示出口退税额,并对其取对数分别为LOGY,LOGX。

(二)单位根检验

经典回归模型建立在平稳数据变量上。为了防止出现虚假回归,需要检验变量序列的平稳性。用Eviews3.1软件对变量进行单位根的ADF检验。

(三)协整检验

LOGX、LOGY都是一阶单整变量,可用EG两步法作协整回归并检验两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用OLS法估计回归模型:

如果该模型的残差是平稳序列,则变量LOGX与LOGY存在协整关系。对残差序列检验的ADF统计量为-4.162536,小于5%的显著水平的临界值-1.9452,因此认为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表明LOGX与LOGY具有长期协整关系。运用OLS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估计为:

=0.9281,=0.1116,=904.1544,上式中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方程整体拟合度良好。回归结果表明,出口与出口退税具有长期稳定关系,出口退税每增加1%,出口将扩大0.928%。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的结果只表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对变量LOGX、LOGY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当滞后期为1的情况下,出口不是出口退税的Granger原因,出口退税也不是出口的Granger原因。经检验当滞后期为2、4时,出口退税也不是出口的Granger原因。

(五)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Granger表述定理,如果变量LOGX与LOGY具有协整关系,则它们间的短期非均衡关系能由一个误差修正模型表述。以式(1)估计的残差(用e表示)作为非均衡误差引入项引入误差修正模型,并用OLS法得到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0.986058,=1.9979,=2404.644,此计量结果显示,较大,表明此误差修正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高;变量在5%显著水平下没有通过t检验,即在统计上不显著;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从短期动态来看,出口退税增长率每增加1%,出口退税率将扩大0.9959%,而上一个月度服装出口、出口退税的非均衡误差以0.026269的比率对本月的出口增长率做出修正。

(六)结论

(1)宁波的服装出口与出口退税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服装出口与出口退税在长期存在稳定关系。从长期看,出口退税每增加1%,服装出口将扩张0.9158%,这一结论得到了实践的验证。我国自1985年实行出口退税制度以来,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增长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从短期动态来看,出口退税增长率每增加1%,服装出口将扩大0.9959%,但系数不能通过5%显著水平的统计检验。

(3)出口与出口退税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影响宁波服装出口的因素很多,国内生产总值、企业生产成本、汇率、国家的政策向导等等,出口退税仅是影响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从短期内看,必须重视出口退税对宁波服装出口的激励作用,因为它确实是促进出口的有力政策工具,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出口退税政策可以起到很好的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出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单单靠出口退税来刺激是片面的,应该采取多种手段如逐步放开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等,而将出口退税作为一种次要的辅助手段。

五、启示与建议

宁波服装企业多数以“以量取胜”、“以价取胜”为出口模式,以赚取国家出口退税补贴,以出口退税的税款作为企业赢利的目标。尽管自2008年以来服装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不断上调,直接增加了服装企业的利润,但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可预见性差,而且政策的效用具有阶段性,为此宁波服装产业实力的增强需要引起重视。所以,宁波服装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现存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政府完善对宁波服装企业资金的扶持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构筑全方位法律体系为原则,制定《服装企业担保法》、《服装企业融资法》、《产业投资基金法》等法律,使服装企业的各种融资渠道都有法可依,从而规范市场秩序,保护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宁波服装企业健全财务制度,强化信用观念,拓宽融资渠道;服装行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行品牌建设;完善宁波服装协会功能等。

参考文献:

[1]Chen,C.H.,Mai,C.C.,Yu,H.C.The Effectiveness of Export Tax Rebates on Export Performance: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17.2006:226-235.

[2]Chou,W.I.Exchange Rate Variability and China’s Export.Journal of Com Economics.March,2000:67-79.

[3]陈平,王健梅.我国出口退税效应分析:理论与实证.税务研究.2008(7):278.

[4]陈传兴,张静.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效应分析.国际商务研究.2009(6).

[5]董皓,陈飞翔.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鼓励效应.国际贸易问题.2004 (7):13-16.

[6]董传岭.出口退税率调整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以浙江省纺织品出口为例.经济学论坛.2008(5).

[7]戴佳娴,韩笑.金融危机下中国出口退税效应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探讨.2009(10):157-158.

[8]顾海兵,余翔.宁波经济――特点、特色与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9]胡怡建.国际贸易税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