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5)08-0024-02
作者简介:冯贵华(1983-),男,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景观绿化施工项目的工程管理工作
引言
植物是城市绿地中最主要组成部分,植物的作用能够对城市的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以及美化的作用。而对城市绿地进行系统的规划,就是对不同的绿地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统筹的规划,使其形成一个系统的绿地空间,结构更为合理。在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时,种植合理以及施工管理十分的重要,种植要根据植物自身的生态习惯以及城市的园林规划相关要求进行植物的配置,而对施工管理要对施工过程中所有的程序进行管理。
1绿地规划设计的特殊性
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首要的条件就是衣食住行,而绿地则算是人的住、行环境,没有绿地,就没有人类的住行这些软环境,人们的生活就不够舒心自然,而要想为人们制造更多的软环境,要首先将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环境考虑在内,在了解了当地的土、花、草以及树种后,跟自然环境相结合对城市进行认真的改造。而不同的地域其气候条件跟自然环境也大不相同,因而要想形成其绿地模式使用的材料也不同,在规划中要遵循优选当地树种以及引种已成功的植物品种的原则,在小的气候环境下要对那些特殊树种的种植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否则就很难对环境起到美化绿化的作用,浪费的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要完善配套设施的使用功能,并考虑使用那些更具实用的植物。
2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的地位
2.1城市绿地能够调节对城市的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在生物学中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内结构系统以及功能都比较稳定,要求物质的产生以及能量的输出以及输入都要相互平衡,并且要保证其受到外界干扰后能够自身进行调节或者在人为控制下无法回到最初的稳定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失调,生态的整体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维护生态平衡是在维持原有平衡的基础上,在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产生一种新的平衡,使其结构更为合理,功能更为高效,生态效益更好。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就意味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维护生态平衡。
2.2城市绿地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文化的建设
城市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包含城市绿地的生态、人文、经济等多种元素,而城市绿地则能够进一步加速城市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就是城市绿地能够将城市的景点景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将其进行合理的布局,还能够组织交通,为外来游客提供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还能够将城市的景区进行分隔,使得城市的园林空间更有层次感,城市绿地系统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促进可持续性、环保与节能产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为居民创造更多舒适的居住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外资,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城市生态经济发展;②城市的经济产业中包含城市绿地,能够有效的形成多系统、立体化的产业格局,带动生态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同事,提升生态经济的含金量;③城市绿地产业的带动,能够拉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的同时,深化城市人文内涵,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作为城市发展的名片,扩大区域经济辐射力,吸引高端人才,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3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城市的绿地规划是指在城市中运用植物、山石、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使得城市绿地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各类城市园林的选择更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而形成有机的城市园林系统。而且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国家的规划设计要求,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①将提升城市绿化质量、优化城市绿地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绿地规范的总方针。促进区域内的绿地面积配置科学化、规范化,丰富城市的景观效果的同时还能够缓解城市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改善城市的人居生态环境。②由于城市中河流的水系、各类湿地、沿海滩涂以及生态绿地的保护等因素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所以对城市的绿地进行规划时要充分的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协调之间的关系,增强区域内居民环保节能意识,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提供重要的支撑点。③城市绿地包含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高尔夫球场绿地以及旅游绿地等附属绿地,而最主要的就是要对公共绿地进行合理的布局,以便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游憩场所以及游乐设施。此外,城市在进行城市公园绿地公共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时,应保持绿地建设的高度公共性,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保护弱势群体。同时,避免公共资源的垄断,引发不和谐因素。④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作为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目标,推动城市经济的科技含量,提升区域内经经济地位,推动金融、物流等行业的发展,将高品位的文化产业与生态功能表达有机结合。将建设国际化城市和现代化中心城市设置为城市的发展目标,更全面的推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其中。
4城市绿地规划施工管理
对城市的绿地进行规划时,施工管理环节也比较重要,不但要加大对规划设计方案的执行力度,使得城市的建设能够在预期的时间里完成相关的施工目标。而在对城市的绿地施工管理进行规划要求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对施工的质量加以控制,确保城市的绿化种植成活率有所提高,并改善城市的生态景观,还能够减少绿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创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而对于公共的绿地,居住区的绿地以及单位附属区的绿地等不同绿地的设施的施工验收,以及为绿化工程配套的构筑物和市政设施工程,应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与设计标准,将标准量化,确保执行标准与国家相关规定保持一致。在施工的准备工作中,加强与设计人员的技术交底,落实施工技术管理,对设计师的意图施工人员要加强沟通与了解。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发现设计图纸参数与实际情况不符,应立即与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取得联系,做好设计的变更,严格落实签字责任制。在动工前要编制相应的施工计划书,将工程的程序、进度计划以及每道工序都要考虑在内,做好材料的运输、工具的使用工作,同时还要对施工技术和安全措施、施工预算以及大型及重点绿化工程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在对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中,绿化种植作业的进行,需要确保地下施工已经结束,例如城市地下管线、道路工程以及城市建筑物等工程都已完工后进行绿地建设。在树木、花卉以及草坪等植被的建设中,应保障土壤的优良性能,保持土壤结构的通气、保水以及保肥性能,为园林植物的成长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对于土壤条件不符合设计标准时,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良土壤,掌握种植土层的厚度,科学控制植物根系生长的土壤深度。种植时可以对植物进行有规则的对称配植,也可以采用不对称的自然配植方式,或者将植物整齐的排列种植等。播种所选用的草坪、草花等绿色植物要严格控制指植被来源,在植物的外部标注品种、品系、产地以及生产单位等重要信息,保证原材料质量,严禁存有虫害。采取相应的消毒、施肥等措施,加强植被的养护,做好冬季植物的防冻处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时,设计者要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中,从源头上将城市的绿地规划设计以及绿地的管理整体的考虑在内,确保城市绿地的可持续性,从而有利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推进,这应该成为我国今后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值得注意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峰.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浅谈[J].中国科技信息,2013(11):189.
[2]陈佳楠.浅谈现代城市绿地规划设计[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36(6):74~76.
关键词: 园林绿地系统、常见问题、方案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园林绿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城市的建筑、道路系统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园林绿地的综合功能,必须在城市中按照一定的要求规划安排各类型的园林绿地,只有形成园林绿地系统,才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完善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的目的。
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常见问题
1、由于政府的重视不足以及各部门统计口径的偏差导致绿地实际指标偏低,防护绿地系统不完善。
2、公园绿地分布不均,绿地布局与城市文化相关的遗址遗迹关联性不强。
3、公园绿地功能不足缺乏特色,道路绿地缺乏可识别性,绿化水平参差不齐,其他绿地未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污染破环较严重。
4、绿地管理权限不统一,监管机制不完备。
三、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解决方案
1、通过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提升政府对绿地的重视,达到统一筹划城市绿地系统的目的,提升绿地的实际指标,绿地建设着力于塑造具有文化品位、景观优美、功能实用、因地制宜的绿色环境,着力于发挥自身特色,寻找与相邻城市的互补资源,加大竞争优势。
2、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分别创造以沿河为主的自然水体景观区及由环城林带组成生态绿色景观区,形成以城区外部绿色林带景观为背景,水体景观为依托,以城区景观轴线为网络骨架,突出城区的重点地段景观风貌,以城区公共绿地系统和城市广场为中心的景观结构。绿地的布局和定位尽可能的与城市文化相结合。
3、绿地建设着重突出城市特色,在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的前提下注意景观衔接与协调,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
4、建立城区绿线控制的基本框架。议政府统一绿地管理权限,完善监管机制,建立“绿色图章”(即绿化规划审批专用章)审批制度。
四、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具体措施
1 、沿河绿色景观区 设置滨河林荫路,根据地形采取自然式或规划式布局;临近水面可设踏步与水相连,设小广场或凸出水面的平台,供游人远眺和摄影,对岸边设置栏杆和座椅;宽地带可设一些草坪、花坛、树丛及一些简单的园林小品,如雕塑花架等。
2、工业绿色景观区 根据城市工业区的地域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景观区。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分:
2.1厂内道路两旁绿化一般以疏林草地为主,可种植灌木花卉或草坪,每隔80~100m布置一些座椅、宣传栏和雕塑等建筑小品;
2.2厂内休憩地绿化,内部适当布置座椅、散步小道、休息草坪等;
2.3工厂企业的卫生防护林带,结构有透风式、半透风式和紧密式3种,通常在上风方向设置紧密式林带,并于周围种植乔灌木,建筑物墙壁以攀援植物绿化,地面铺设地被植物,以减少风沙尘埃。
3、公共建筑景观区 沿主要道路等形成有特色的公共建筑景观带,包括居住区、机关和学校。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定指标:小区公共绿地面积为平均每户1~2 m2,所以小区游园面积应为0.5~1.0hm2,服务半径为800~1000m,设文化体育活动场地休息设施、画廊、阅览室、小卖部等及儿童游乐场。由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组成的公共绿地景观区。
3.1步行街道路上可铺设装饰性强的花纹路面,还可布置些装饰性小品,可供行人休息的座椅、凉亭、电话亭等,绿化以草坪花坛为主,可能的情况下种植乔木蔽荫;
3.2花园式林荫路立交桥北侧与街道平行,并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绿地,可安排儿童游戏场、座椅、花坛、喷泉和小型雕塑花架等,每隔75~100m分段布置,车行道与林荫道绿带之间要有浓密的绿篱和高大乔木组成的绿色屏障相隔。
4.景观结点 道路交叉口的绿化由道路转弯处的行道树、交通岛及一些装饰性的绿地组成,在视距三角区范围内安全视距一般在30~35m,不种植高于0.65m的植物,位于其中心的交通岛,直径在40~60m,按功能分为如下2种:
4.1中心岛,绿化常以嵌草花坛为主或是常绿乔木组织的简单绿地,中间可设雕塑或种植高大优美的乔木;
4.2方向岛,绿化以草皮花坛为主。
5、 园林绿地养护管理 进行浇水、施肥、松土、修剪,树木的抹芽、涂白等日常养护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干旱期,应注意浇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碱化等都会直接影响园林植物的寿命。在设计园林绿地时,处理好绿地与地上、地下管线及地下工程之间的关系,否则对园林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加强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治早、治小、治了为原则,特别在引用新品种工作上,要注意病虫害的检疫工作,以免病虫害大量发生。
五、城市绿地设计原则
1、坚持生态原则 我们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就是要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努力使城市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靠拢,使城市生态系统接近于自然生态系统。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和固定有机物质的初级生产过程,是我们这个世界一切活动所需能量和物质的最初始来源,虽然城市绿化的目的已不是依靠种植植物来提供居民所需物质,但绿色植物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对城市景观的改善作用却是当代城市人所最需要的,城市绿化的作用就应是尽量满足人们对绿色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这个有限的人类居住空间里,尽量地多设置绿地,多建设绿地,多增加绿量,使绿地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增加城市绿地数量,是增加城市绿量的首要保证。
2、坚持景观原则 坚持景观原则,也就是要有精品意识,在有了绿量的前提下,绿地要有美感,要有赏心悦目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所种的绿地,不但要有绿量,还要有质量,充分发挥景观艺术手法,通过植物配置,营造出一种艺术化的园林景色。在造景中,可以结合城市特色文化,通过植物景观和园林小品,营造出各种各样的富有特殊意境的园林景观,配合草地景观、森林景观、灌木景观、沼泽景观、水体景观以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来丰富城市环境,创造出有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
六、结束语
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规划与设计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才能切实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打造宜居城市,创建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关键词】道路绿地;设计;绿化
在经济物质快速发展的当下,交通、垃圾等因素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城镇绿地建设在改善环境工作中尤为急迫。而城市道路绿地有着美化城市、优化环境的重要作用,在经过人工的处理后,也更加能够符合现代人们的视野需求,并能够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可谓是给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绿地的生态功能,也可针对性地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环境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道路绿化在城市中的作用
(一)调节城市温差
植物本身对辐射、温度等均有调节作用,同时对气候的改善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植物亦可通过光合作用,增强空气氧度。并能发挥其叶片的过滤、吸附的功能,对空气中的尘埃、气体等物质进行净化;对噪声的控制也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并能够通过枝叶对声波进行分解反射,从而发挥消耗声能的作用。
(二)美化环境陶冶心境
道路绿地中的花草树木,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形成各种特色的自然景观,帮助长期处在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舒缓压力,帮助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更加利于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和热爱生活。
(三)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打造道路绿地需要较大的人力资源,对其进行管理、养护。这在无形中带动了社会就业率的提高。同时,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的绿化要求也日益渐高,也使得在购买房屋时,变相地关注起绿化条件,也就成功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二、目前我国城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环境质量较差
在我国的道路问题上,长期无法得到有效治理的问题中就有环境问题、道路绿化问题,其中包括了人为破坏后修整不及时;城市建筑没有特色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现况;道路周围的围墙在没有经过修饰的情况下,光秃秃地墙面总是出现乱贴乱画等情况;道路的绿化没有较为系统的设计。
(二)公共活动的场地较少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在进行道路绿化设计时,较少考虑到人们的活动场所,以至于在城市人口日渐加剧的今天,使得城市的交通规划多以实用、经济为主要方向,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绿化的要求度也越来越高,但在进行规划设计时,任然没有更新观念,加大对活动场地的增加。
三、道路绿化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布局统一规划
在建设道路绿地前,首先应结合城镇发展实际情况,配合政府发展规划,切实按照绿化标准打造覆盖率在35%以上的道路绿地[2]。建设城市道路绿地不但要起到绿化城市的作用,还应具有美化城市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因地制宜,结合构建环境的不同,选择适合其地形建筑等方面的植物,才能够真正保证道路绿地的科学合理。
(二)植物配置应广泛,搭配合理
为了符合当下社会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在建设道路绿地时,还需结合其植物不同周期的不同特性,掌握不同植物的季节特点、生长特点、对抗病虫的特点等信息,同时还需考虑到地理条件、水土情况,多样性配置植物,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出发,配置以最为合适的植物,在保证品种多样的同时,起到一季一景、一区一格,从而促进城市道路绿地的美化,同时帮助植物发挥其最大作用,使其光合释放的氧气和有机物质更多,发挥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1]。
(三)绿地规划应满通需求,保证安全
道路主要是应用于交通中,因此在进行道路绿地规划时,应当考虑到交通安全,将人行道、车行道进行整体的设计,在美化城市的同时注意避免造成城市交通堵塞,并能够有效地发挥疏通交通的作用。对人流动量较大的道路,应该以舒适及安全为主要方向,使人们能够感受到绿化所带来的闲适及快乐。
(四)符合城市的地方特色及历史涵养
在道路绿地的建设中,还需要注意的是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将历史涵养载入到道路绿地的规划中,使城市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人们对城市的热爱度也越来越高。
4 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
(一)人行道的植物规划
1、人行道植物的生长环境
建设城市道路绿地的根本目的是改善调节城市化现状,改善环境问题,为此,在建设道路绿地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保持绿地的生态结构,维持绿地原有生态系统,从而促进道路绿地具有更加持久的功效,帮助城市生态机构维持稳定,调节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居生活环境,增强人居质量。
2、人行道的树种选择
在进行人行道的树种选择时,除考虑到植物的生长条件外,还需要注意:一是选择容易适应城市道路环境的树种,并且在移植后较容易成活的,生长过程也较为迅速,因此应多考虑选择乡土树种,其树种的苗木也较容易获得,成本也较低,成活率相较于其他树种也较高;二是由于城市道路的范围较广,因此选择时应考虑到较容易管理的,对土壤以及养分等条件不高,且具有较强的病虫害抵抗力,自我愈合能力也较强;三是道路绿化是为了使城市更加美观,因此,选择时需要注意树木的树形条件,以枝叶繁茂、遮阴效果较好以及树形挺拔的为最佳;[3]四是为了能够较快地发挥树种美化环境的作用,应选择发芽时期较早,并且展叶早落叶迟条件的树种,同时还需注意的是,在进行植物的配置时,也需要考虑到此条件,将落叶时期较为统一的进行集中安排,切记选择根茎很发达且较为隆起的树种;五是为了保证城市的环境质量更高,应选择无味、无毒,同时其花果亦无飞絮、飞粉、飞毛等情况的树种,并需要考虑到树种是否容易招惹害虫、蚊虫等,成熟后的花果掉落后不易伤害行人的树种,不易污染衣物路面的情况。
(二)车行道的植物规划
车行道两侧的绿化主要发挥分车及美化的作用,主要是位于机动车上下行道两者之间,具有隔离人行道及车行道的作用。在进行绿化时,应考虑到行车的安全性,因此,在进行绿化时应采用较为矮小的植物,以免阻碍行车的视线,进而引发交通事故,同时尽量保持简洁大方、整齐干净,使绿化整体效果能够发挥美化的作用。配置植物时应以枝叶繁茂、株型娇小,且间距应保持在冠幅的5倍范围以外。两侧的宽度也应保持在1.5m以外,并尽量以乔木为主要植物,在进行配置时,应结合乔木的基础上进行其他植物的种植。
(三)路侧到的植物规划
路侧绿带主要位于人行道到道路红线两者的绿地范围。在进行路侧绿地的规划设计时,应结合附近植物配置的设计进行统一的设计,使设计效果更加具有整体性。由于路侧的宽度不容易统一,或宽或窄或高或低,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到路侧的宽度。在路侧较窄的情况下,主要是以乔木作为主要的树种,并在乔木的基础上植入其他植物,并使其发挥防护的效果。若路侧较宽,则应当种植两排乔木作为基础,再通过植入灌木,若能够保留出人们的活动场地为最佳[4]。若对临水的路侧进行规划,则需要考虑到水、植物以及岸线形式,以便于使植物配置更加具有持久性。
总之,在城市道路绿化的规划设计当中,还需要各位规划设计人员的共同研究,才能够为城市设计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宋晶, 徐银芳, 胡国玉. 论植物配置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21)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湖南永州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与著名旅游城市桂林相距仅170 mm。永州市是一座具有2 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是湖南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永州市位于北纬24°39′~26°51′,东经111°6′~112°21′,南北相距最长245 km,东西相间最宽144 km。永州东连郴州,南界广东连州,西接广西桂林,北邻衡阳、邵阳。湘江经西向东穿越零祁盆地,潇水自南至北纵贯全境。其地势是西南部较高,东北及中部较低,境内都庞岭、越城岭屏障于西北。永州市中心位于市域北部,由冷水滩区与芝山区组成,总面积3 180 km2,市区人口约为110万人。永州所处地理位置属温带、热带结合部,加之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亚热带气温条件,既具阳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全年平均气温在17.6 ℃~18.6 ℃,年均无霜期285~311 d,年降雨量1 290~1 900 mm。
1永州市城市绿地现状
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所构建起来的非建筑区域,同人工建筑系统一起构成了城市物质环境这个更高一级的系统。自从市政府搬迁至冷水滩区及“十五”规划执行以来,永州市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永州市委、市政府把城市绿化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近5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了生态建设投资。截至2008年底,永州城市建成区面积为54.1 km2,比2004年增长46.22%。其中,居住用地面积16.62 km2,比2004年增长38.5%;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5.34 km2,公共绿地面积2.62 km2。2008年永州市城市绿化率达到24.63%,绿化覆盖率为28.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为5.66 m2。
2永州市绿地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城市的绿化和生态建设的力度不够。与国家中等城市的绿化率、绿化覆盖率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城市绿色景观特色不突出,优秀的自然环境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冷水滩与零陵两城区之间距离较远,联系不足;功能分散,中心不明确;公园服务设施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共享。四是两区原有的公园面积太小,并且相关的建筑和绿化设施已老化。从冷水滩至零陵段的水系部分两旁的河岸的绿化与防护措施较弱,除了冷水滩河东地段开发了较有规模的滨河公园外,其他地段未作因地制宜的开发,更未形成多功能一体化的绿色廊道。五是冷水滩市政府中心河东区域由于是新开发地段,比较注重绿化生态建设,而旧城区河西部分由于原来的规划陈旧、落后,除了原来的几个公园,几乎没有绿化,甚至由于街道太窄,极少栽种行道树,因此河西的绿化状况相当差。六是零陵区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区,绿化和生态建设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市政府搬迁至冷水滩区,零陵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的建设停滞不前,并且被逐渐边缘化。优秀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甚至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七是街道和公园大部分的绿化植物配置模式、景观结构层次单一,仅有配置简单的乔、灌搭配或乔、草搭配,未形成稳定的多层混合立体植物群落。
3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
绿地系统规划及其实施最终必须以地表空间为对象,因此对规划最具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是其理论组成中具有空间意义的部分,即“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是由各种景观要素组成的。景观要素按其形状和作用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3种基本类型[1]。
3.1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斑块是景观中内部属性、结构、功能、外貌特征相对一致,且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的块状空间地段或地域。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动态以及内部均质程度对城市绿地系统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如果斑块解体,景观破碎,将对生物的迁移、觅食甚至灭绝等产生重大的影响。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其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宽度、形状、组成内容、内部环境及空间连续性等。廊道功能上的复杂性要求廊道规划具有原始的本底及乡土特性。如较宽的带状廊道,内部包含一个有丰富物种的中心环境,抗干扰能力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基质对斑块嵌体等景观要素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生物迁移觅食等生态学过程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关键作用[2]。
3.2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同面积和形状的绿色植物斑块及廊道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生态景观的亚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景观生态学是研究与人类活动范围相关的自然系统,特别是与人类相关的自然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类型组成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其目的就是保护和营造各类生态植被,建立完整和谐的物种生存环境结构和生物种群结构,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和承载容量,最终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保证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为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可以帮助评价和预测可能带来的生态学结果,近几年,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景观生态学的有关技术方法也不断应用到实践中,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3-4]。
4永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分析
4.1营建“一带、一区、两轴、网络渗透”景观生态绿地系统
“一带”指湘江风光带。以湘江为绿地景观的主要发展轴线,充分利用湘江的景观资源,并在湘江沿岸规划多个绿化景观节点。“一区”指农业生态景观区。主要分布在3个地方:一是在洛湛铁路和潇湘大道中间,主要由一般农田、自然山体、湖泊构成;二是在湘江东岸临江从城南路到衡昆高速以高效农业形成农业生态景观区;三是以巴州路、永州大道、阳明大道、衡昆高速围合而成的以一般农田和自然山体湖泊构成的农业景观区。“两轴”是指2条绿地、人文景观复合景观发展轴。西轴上的主要景观节点有城南大道景观隔离带、老埠头潇湘古镇湘江西岸森林公园构成;东轴由城南大道森林公园、岚角山林地、零陵新区校园绿化景观区构成。“网络化渗透”是指城南大道、潇湘大道、巴州路、日升大道、阳明大道、湘江西路、湘江东路为道路景观绿色廊道,联系一带、一区、两轴,从而形成网络化的生态景观渗透结构。
4.2基于斑块理论的分析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绿地、小游园、单位附属绿地等。根据斑块理论,合理调整市内各类园林块状绿地尺度、数量、形状、位置等,更好地发挥块状绿地的作用。城市小型的斑块具有增加空间异质性的特点,但其内部生物种群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而致使斑块破碎化;一些中大型的绿地斑块,能够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稳定生物种群的能力[5]。因此,城市景观中的绿地斑块应该具有合理的大小、形状以及边缘面积,在保证有一定较高的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大型公园的前提下,要有较多的中、小型公园及街道小游园作补充,形成具有优良生态网络格局景观生态系统。
永州市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最终目的,就应创建良好的城市生态。永州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前应从“量”入手,增加城市中绿地斑块的数量,解决绿化问题。永州的两城区共有虎岩公园、怀素公园2个小型公园,潇湘公园、朝阳岩公园2个中大型公园,以及西瓜岭森林公园。在两城区内公园型的小、中、大型斑块数量偏少,街道小游园式的补充型小斑块也较少,在冷水滩区的河东居住区、单位附属绿地有一定的居住绿化外,河西居住区的绿化环境相当差,几乎见不到绿化;零陵区的居住、单位附属绿地绿化稍好于冷水滩河西绿化。
公园一般位于重要的“结点”位置,在设计中把它们作为建设和布置的重点。首先,根据景观整体性原理,对城市绿地斑块进行合理的分布[6]。多修建不同功能的公园、小游园,并加强对居住小区的绿化;在旧城区改建的地方按照一定的距离比例、面积大小以及辐射面的宽度留出一定的空地面积建造小型公园和街道小游园等小型斑块及其补充;在火车站新建区周围、下河线、凤凰园开发区、萍州开发区、等新开发地段,可在规划建筑之前留出一定的面积规划不同功能的公园等中、大型斑块。大、中型绿地斑块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承担着城市“绿肺”的作用,在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同时也为城市景观增色不少,而小型绿地斑块有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改善城市景观效果的作用,二者之间互为补充,相对均匀的散布于城市绿地系统中,以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其次,现有的公园可修缮设备,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及设计具有乡土特色的复合立体植物绿化模式。遵循景观生态学异质性和多样性的原理,不同植物种类的环境效益是不同的,合理配置植物种类是为其形成稳定群落、发挥其生态效益的前提。而异质性则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潇湘公园、朝阳岩公园可通过引资和公开投标的方式,将其规划设计成集绿化、美化城区、多功能的、综合性开放性的生态公园。城市的生态与绿化环境得到全面的改善,空气质量上升,居住、办公环境优化的同时,也吸引了外地的投资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此外,提高绿地的连接度,为边缘物种提供生境,注重保持郊区大面积绿地,通过生物通道的合理设计和建造来维持景观稳定发展,保持物种多样性[7]。城郊自然风景区、森林,如:西瓜岭森林公园等大型绿地斑块保证不被破坏;山体、坡地、森林、河流以及自然湿地等,在规划时应优先考虑,同时保留各种原始自然保留地。构建农业生态景观区中的“一区”,使城内的中、小型绿地斑块与城外和两城之间的生态保护区斑块共同形成了具有稳定、有机、优良的生态网络格局景观生态系统。
4.3基于廊道理论的分析
绿地系统廊道是由规划区域内的道路绿地、河岸防护林等廊状绿地组成,是组成绿化网络的骨架和关键。它可将城区的绿地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为城市景观提供生态支持。在绿地系统廊道设计时,首先要从整体格局进行规划设计。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影响着城市绿地网络的连通性和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性。廊道必须有足够的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根据车生泉的研究,当河流植被的宽度在30 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河床沉积和有效地过滤污染物;60 m以上宽的道路绿地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对于观赏游憩绿带和道路防护绿带来说,600~1 200 m宽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3]。
永州两城区都是依湘江而建,湘江流域是湖南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永州地处湘江上游,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担负着重要的生态保护任务。以“显山露水”、“一带两轴”为原则,建设山水交融的景观廊道。规划贯穿两城区的潇湘流域两岸为“一带”,建设一定宽度的河岸防护林、游览风光带和一定规模的滨江公园,并建造生态型护岸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依山傍水,建设绿色渗透的景观走廊,令整个景观序列以周围自然山体为屏,以湘江景观为底,形成一幅城市山水画,将绿色空间渗透进城区,达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道路绿地的绿廊规划上,建设宽60 m的绿地廊道,以保证绿地景观的连接度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连接零陵与冷水滩两区的永州大道扩建同时,大道两旁的绿化是两城区、城内外的绿地重要纽带。在两城内的道路两旁的绿化贯穿整个城区,是城内重要的绿地廊道,影响着城内各斑块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物种的迁移,以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性。在工厂区周围与居住区之间应规划一定的绿化隔离带,用来处理和隔离工厂排出的废气,以减少对居住区大气的污染,减少对居民的身体的危害。如:在下河线处的造纸厂、零陵区的卷烟厂以及一些矿工厂区域都应规划卫生隔离带。
4.4基于基质理论的分析
作为背景的基质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关键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面积相对比较大的区域空间相当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基质。在两城区提高城市绿地基质是绿地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多铺设草坪,是提高绿化的途径之一。在旧城区改建中首先考虑绿化工程,增加绿化基质。
5建议
一是加强永州两区的绿化基质规划建设,使得整个绿地系统能更好的稳定生物的多样性及提高景观的绿化效果。根据整体系统性原则,城市绿地发展对外宏观层面,与区域范围内生态绿地有机结合;中观层面在城市组团范围内组成绿化网络;微观层面在城市的局部地段形成居民休闲游憩的连贯的绿化空间。二是增强两区间永州大道两旁的道路廊道与外围山林、农田的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计划,实现城乡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三是增加贯穿永州两区的潇湘河水两旁的河系廊道的生态绿化建设,争取将此廊道建设成最具永州特色的集防洪、生态、绿化、休闲、娱乐的蓝廊。根据生态学生态性原则,强调多样性和稳定性原理,充分利用现有河流和湖泊,开辟城市组团间的绿色廊道,形成城市绿色网络体系,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体系,恢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稳定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环境。四是根据文化历史性原则,城市文化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城市文脉是城市发展中自然与文化的互相融合的结果,城市绿地系统理应为城市景观空间和展示城市文化提供环境空间,起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地带、构造城市景观特色、营造纪念性场所和体验城市文化氛围的作用。绿化建设中还要增加永州乡土植物的丰富度,以及建设立体复合式的绿化景观模式。五是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5%、38%和12 m2。城市绿化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图纸内容,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具体的城市建设和技术管理要求。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为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构筑强大载体的战略部署是一项重要的绿化建设基础。
6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滨水绿地 景观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作为城市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区域,它既是陆地的边缘,也是水的边缘。滨水区由于自然景观的优势,为城市人文景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环境;水面使优美的建筑天际线轮廓在波光闪闪的光影中充分展示,形成城市中最有魅力的地区,结合滨水绿带设计的林荫漫步道及开敞空间,滨水区成为倍受人们欢迎的公共开放空间。
1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
1.1 尊重场地,以人为本
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还应结合城市的总体规划或详细规划,了解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敞开型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比如说邻近的用地是居住区,那么你可能考虑一些儿童活动设施或场地。如果邻近的用地是一片工业区,那么在这里就没必要设置人流集散的场地。
1.2 尊重生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在两个或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这就是“边缘效应”。因此从生态学角度讲,水体边缘即滨水区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的公共绿地有很大不同。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们在生态价值方面的重视性不足,致使很多未经保护的河道已经或正在丧失其自然面貌,成为城市经济活动的牺牲品。一个合格的设计师除了应具备专业素质外,还应兼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强调的是综合的生态效益,“希望你杂草重生,希望你生长茂盛的乡土物种”,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他都会在其景观设计中精心地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未来发展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如: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并结合这些自然细节进行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
2 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2.1 城市滨水道路的设计
滨水道路设计的目标要结合水系的实际状况,把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的结合组织起来,尽量减少和控制“路夹河”的局面,加强水体与周边的绿地、服务性设施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
2.2 城市滨水绿化系统
滨水绿化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多地扩大沿河绿地用地,形成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城市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在绿化种类上,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绿化系统中采用树、花、草并茂,并以树为主的原则,增强滨水绿化空间的层次感,使完整连续的滨水绿带既有统一的整体面貌,又有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增强滨水空间的视觉效果。
2.3 城市滨水绿地的驳岸处理
1、自然原型驳岸。一般用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流。主要用植物保护堤岸,如临水种植垂柳、水杉等耐水湿的乔木,这些乔木的根系一般比较发达,能有效地稳固堤岸。
2、自然型驳岸。稳定性强,一般用于较陡的岸坡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采取一定的护坡技术,除种植相关树木外,还采用天然石材或木材进行打底,以增加岸坡的稳定性,如在坡脚采用浆砌石块、木桩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上种植植被,乔灌草相结合,以稳固堤岸。
3、人工自然型驳岸。是指在自然型驳岸护坡的基础上,采用钢筋混凝土修筑岸坡技术。一般用于大型的防洪岸坡中,在岸坡的建设过程中,采用混凝土管进行打桩,使岸坡底部结构非常牢固。人工自然型驳岸是最为稳固的岸坡结构,其防洪效果可达到最高级别。同时,在堤岸上可相应种植一些观赏性植物来协助稳定岸坡。
2.4 城市滨水地区景观的组织设计
提供观景点。观景首先要有适当的观景点,水边的亲水步道、平台、桥头、滨水建筑物等,都可以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其中既有静态观景点(如平台、亲水步道等),又有动态观景点(如人、车、船等)。同时还可分为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观景点,相互穿插,给市民和游人提供充足的、多方位的观景场所,产生人景交融的滨水景观。在景观的设计和序列组织中,突出自然风光带、历史风光带、生态风光带、人文风光带的主题,突出不同主题特征和功能特色,形成具体的景观环境,使人得到不断变化的空间感受。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滨水区因空气清新、通透性好,成为城市居民户外休闲娱乐的优良场所。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滨水绿地的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它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应具体加以分析,从而使我国的城市滨水绿地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城市滨水绿地设计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功能多样化与设计简单化处理的矛盾
由于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因而需要提供多形式的功能,如儿童娱乐区、游艇码头、观景台、健身活动场地等,结合周围居民的各种活动,利用植物等设计手法组织各种活动空间。由于城市滨水绿地处于复杂的空间系统中,点(如重点建筑、环境小品)、线(连续不断的林荫线)、面(如中心广场、游园等)相结合,但传统的设计观念比较陈旧,对于滨水绿地的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从而使得设计作品只注重绿地的单一功能和景观效果,缺乏对生态、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因此,在城市滨水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当地条件,处理好复合功能与简单化设计之间的关系。
3.2 建设缺乏地域性特色
在对城市滨水绿地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等的深刻认识,往往使设计出来的滨水绿地过于模式化,大面积的人工草坪和沿河的行道树成为滨水绿地设计的固定模式,从而使得所设计出的滨水绿地缺乏地域特色,表现为趋同性。有时由于大量外地树种的引入,使得整个滨水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的威胁。因而,在对城市滨水绿地进行设计时,应当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对基础现状进行充分分析,从而展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
3.3 设计中亲水性的弱化
水是生命之源,亲水是人的天性,但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往往面临潮水、洪水的威胁,为满足防洪、泄洪以及运输通道的要求,设有防洪堤、防洪墙等防洪公共设施,阻隔了人与水面的亲近,使得滨水空间可望而不可及,缺乏生活情趣。这些设施可采用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例如芝加哥湖滨的断面,按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3个层次,有效解决了相关问题,充分利用了滨水空间,既达到了防洪、泄洪等目的,又可以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
结束语
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定的公共空间,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时滨水区又是城市特色集中表现的焦点,人们可以从滨水绿地的景观中感受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特色。因此,城市的滨水绿地景观的设计应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独特空间,成为城市中舒适的亲切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GIS;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管理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不仅大中城市的发展迅速,小城镇的建设更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也暴露出多方面不适应发展的问题。例如,一些城市的功能定位不准确、规划编制周期过长,城市结构布局不合理等等,这些都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许多城市缺乏系统的绿地空间规划。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里,城市绿地占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的比重较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远低于国际标准,且分布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景观形象的营造,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如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城市空气质量得不到有效改善,城市街道景观、居住环境、生态面貌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大众生活需求等。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在城市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城市绿地系统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美化市容、调节城市生态平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城市绿化状况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紧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对城市绿地进行合理规划,优化绿地的空间布局,使城市绿地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效益和使用功能,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全面了解城市园林绿地的现状属性,是科学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我国原有的城市绿地现状调查与数据采集、分析手段劳动密集程度高、周期长,已经不能适应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绿地的合理布局,优化绿地空间结构,使城市绿地有效地发挥其生态效益和功能,应当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迅速获取及时、准确、高质量的城市绿地规划信息。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多指园林绿地系统,一般由城市公园、花园、道路交通附属绿地、各类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环境绿地、园林圃地、经济林、防护林等各种林地以及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游览绿地等各种城市园林绿地所组成。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工作的一部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主要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资料的调查与整理、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评价、绿地的配置规划以及说明文本和图纸的编制。在现行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工作中,规划设计者主要凭借经验定性地判断现状, 成果精度与工作效率都较低。而且,与城市绿地信息有关的文字、表格和图形资料格式多样、分布
散落,这就给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另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将会越来越多地考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法面对如此众多因素而显得无能为力。而基于 GIS 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除了具备普通信息系统的非空间信息的处理、分析、统计功能,还具有独特的空间分析处理能力。所以,如果把 GIS 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中,一定能发挥出巨大的效用来。
2、绿地信息数据的获取
传统的绿地现状调查采用的是“人海战术”,主要是利用地形图和历年累积的文字资料,由相关部门组织人力,根据地形图逐路、逐区进行“地毯式”园林绿地普查登记、人工判读、着色绘图,并通过近似量算来获得绿地覆盖面积、覆盖率等数据。它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工作效率低、工作周期长且精度不易保证;而且,它以表格的形式逐块表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很难准确地描述整个城市的绿化状况。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已开始应用航空遥感、GIS 等新技术进行绿地信息调查。这主要得益于遥感技术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的优势,而且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也正在逐步改善。但是,由遥感图像确定的绿地边界精度较低,尤其对于破碎绿地信息的提取不准确;为了克服这些缺陷,调查时还经常使用 GPS 和全站仪这些普通测量中的现代化工具并整合人工实地调查的绿地信息。
在第一次全市绿地信息普查之后的一段时期内,绿地调查应以变化信息调查为主;这样便于节约资源,加快效率。总之,上述绿地信息调查的现代化方法要比传统的方法得到的绿地信息更具有现势性、精度更高,逐渐会发展成为绿地现状调查的一个主要手段。
3、GIS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及基本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IS作为一种综合性优秀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技术,现已广泛地运用于测绘、国土、环保、交通及城市规划等许多领域。
园林绿地的规划人员在使用 GIS 数据库中的绿地数据时,最关心的是如何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城市绿地 GIS 系统尽管在目的、功能侧重上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模块。这些基本模块也与 GIS 平台软件中的一些基本功能模块相对应,主要包括:地理数据查询与浏览模块、属性查询与更新模块、图形编辑与更新模块、查询与统计模块、专题图制作模块、图件打印输出模块等。
这些模块的划分与命名符合绿地规划人员的业务习惯,易于接受;且在软件操作上也非常简便,基本上满足了规划人员的要求。
绿地 GIS 系统的这些基本功能模块使得规划人员能够随时提取并显示所需了解的城市绿地空间属性信息,实现了图文结合、报表生成、统计查询的一体化。相对于传统的以人工方式查询、计算及统计绿地信息的工作方式而言,GIS 手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
4、应用前景及结语
GIS 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管理中已开始应用,并表现出良好的势头,尤其在绿地现状调查、数据存储、管理和基本应用方面效果显著。但总体上属于初级阶段,应用比较零散。影响 GIS 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广泛应用的因素很多,包括规划人员的规划理念和手段的转变与更新,绿地规划理论的完善,评价指标的定量化等。随着 GIS 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上述绿地规划自身条件的成熟,相信 GIS 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中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华丽、蒋华平. GIS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 风景园林 2005(4).
[2]许浩.利用高精度卫星图片分析日本东京都中心区绿地[J].中国园林 2003(9).
[3]董仁才,赵景柱,邓红兵,等. 3S 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探讨-以园林绿地信息采集与管理中的应用为例[J]. 林业资源管理 2006(4).
[4](挪威)博哈森(Bernhardsen T.)著;王浒,李浩川译.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原书第3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
[5]陈春来. GIS技术支持下的城市绿地效益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5月.
1.1园林对宜居城市自然环境的作用
城市自然环境保包括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2方面。在建设城市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园林的营建能够实现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协调,实现园林环境的舒适宜人。在宜居城市营建的过程中,园林系统包含有经济、社会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效益,同时还能够对城市的面貌进行塑造。
1.2园林对宜居城市文化的作用
城市文化中包括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等,在园林进行营建的过程中,要在园林结构中融入城市的自然景观风貌与历史文脉特征,一方面要体现城市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体现城市的文脉。此外,园林还能够实现对城市历史遗迹的保护,使其能够在城市文化精神中进行延续。
1.3园林对宜居城市安全的作用
在宜居城市进行营建的过程中园林能够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一方面城市中的绿地能够作为应急避难场所,能够在出现紧急情况之后为市民的居住、医疗、生活、防疫、传播等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园林能够实现居民建筑及街道、广场等环境安全性的提高。
1.4园林对宜居城市生活的作用
在宜居城市营建的过程中,园林在居住环境与社会氛围营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园林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为宜居城市居住环境与社会氛围的营造提供物质支持,充分发挥自身蕴含的文化与历史,为宜居城市居住环境与社会氛围的营造提供精神支持。
1.5园林对宜居城市经济的作用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城市绿化的水平,园林作品质量的提高需要有非常雄厚的经济基础。而城市园林同样具有经济效益,能够多方位地对城市经济发展进行协助:首先,园林能够改善城市景观,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其次,园林能够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最后,绿化植被带动了园艺产业的发展。
2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2.1在城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绿地的架构
在宜居城市营建的过程中,在城市绿地分布的架构过程中,要将城市的自然条件作为依据,实现绿地分布规划与架构的合理性。城市的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山川、河流、湖泊等,依据这些城市中已有的自然环境实现对城市中公园、道路、广场等绿色空间的设置,实现城市绿色空间与城市郊区自然环境实现连通与融合,从而形成城市绿地的层次分明与合理布局。
2.2对城市内部与城市郊区的绿地进行总体规划
在营建宜居城市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依靠城市范围之内的绿地,还需要对城市郊区的绿地进行充分利用。园林营建的过程中要将城市内部与城市郊区的绿地从整体上进行整体规划,从整体上实现城市园林建设,充分发挥园林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3实现区域绿地系统框架之间的相互联系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面积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城市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都过多依赖城市周边的自然区域,通过这些区域来实现对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在城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已经对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而对郊区环境过多的依赖则会进一步加重城市周边自然环境的破坏。第一,要对城市郊区的自然景观进行设法保护,使其能够维持其原有的景观结构,真正实现城市内部景观与郊区自然景观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连接。第二,城市周边的绿地空间被视为是城市绿地的延伸,要实现周边绿地空间最大限度的引入到城市中,实现城市绿地系统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的高度统一。
2.4实现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的系统化
在城市空间中包含多种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复杂联系,在宜居城市营建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各种要素进行考虑,同时还要考虑要素之间关系的处理。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的过程中,要在城市环境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发展进行引导与限制;要将城市自然特征保护与恢复作为宜居城市营建的出发点,实现各个要素的相互融合。
3总结
关键词:发展;带状绿地;重要性
一、城市带状绿地的雏形与发展
周定王时,我国就有了道路两旁树的方法,在秦皇统一六国后《汉书》记载“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致。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阴以金椎,树以青松”可以知道古时就有带状绿地,还可以看出那时的道路绿化在栽树上对距离指数、功能体现和树种就有一定的选择。以后各朝先后也有了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的建设,直至清代乾隆年间,建立了扬州瘦西湖,它标志着城市带状绿地景观已经发展到了高度成熟阶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变更,我国的园林建设事业逐渐处于衰败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出现了许多的城市带状绿地,也掀开了城市带状绿地的新篇章。在这个时期,许多城市在绿地系统基本框架中都突出了绿带的特点。
二、城市带状绿地的概述
带状绿地概念,城市带状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线型结构”, 提高了经济良性健康发展,丰富了城市景观,完善了复合型的城市生态系统,营造了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系统,构建了有机生长型城市绿地体系的带型景观场。
带状绿地的类型,城市带状绿地中的个别类型起源时间较早,发展的历史悠久,带动了城市带状绿地类型的丰富,同时,也相应产生了多种城市带状绿地类型。由于带状绿地具有多种功能且特点较为明显,因此分类也会有多种方面的。按环境地理位置分类,按环境地理位置可分为城市道路带状公园绿地、滨水式带状公园绿地和大型建筑或遗址带状公园绿地。按照形成条件与功能的不同分类可分为城市交通绿带和带状公园。按照带状绿地的成因分类可将带状绿地分为轴线带状公园、滨水带状公园、路侧带状公园、覆盖体上的带状公园、城垣等保护带状公园、沿山边的带状公园。
带状绿地的特征,城市绿地系统是由点、线、面的绿地组成,其中的线是城市带状绿地的初始称谓。带状,是在线型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在城市系统中,是“线”型的概念,有其相当的长度和一定的宽度空间。
三、带状绿地的规划设计原则
从绿地性质、与城市的关系、文化的引入等方面提出了城市带状绿地的景观设计方法,也指出适用于城市带状绿地的设计原则。
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以系统论为原理,把城市带状公园绿地的节点看成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各节点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带状公园绿地。同时每一块城市带状公园绿地作为整个城市绿地大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其他形式的城市绿地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统一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中的整体性要求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和与城市整体环境相协调两方面。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整体部署和城市整体建设管理的依据,是城市各项建设工程的总系统。在这个总系统中,各类规划用地都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子系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然优先原则,自然优先原则是指在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中应遵循科学的生态观念,优先考虑尊重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认真保护自然和努力恢复自然。城市带状公园绿地作为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中要体现自然优先的原则,使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理念得以发扬光大。在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自然优先原则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保护自然、利用和创造自然、模仿自然、节约自然资源。
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和实践发展的目的,意味着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在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核心就是要注重人性。从以上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又针对带状公园的特殊空间形态和现状问题,着重落实到设计要点上,因此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调设计生态化是城市带状绿地日后发展的道路。
四、带状绿地生态效益的研究
在对带状绿地的研究中,有些外国学者认为生态廊道越宽越好,因为廊道是与种源相连接的,所以要有足够的宽度。当河道两侧有15m宽的绿地时就可以形成生态回廊,起到改善环境和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生存栖息的场所的作用。一些学者还发现,温度和廊道的宽度也有关系,当廊道宽度为35m时周围环境的温度也会随之降低1-1.5°C,而且当水体周围有绿地时,使水体对周围绿地降温的作用也会增强。在国内,一些学者针对植物配植和生态效益两个方面对带状绿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带状绿地的植物配植要点以及植物在发挥生态效益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
结论:人们认识到要保护好城市自然环境,完善城市各组团的调节功能等。这样就会使城市带状绿地得到发展,随着时间的发展,带状绿地也有了演绎变化。现在,众多学者对带状绿地做出了研究,并且使研究体系日益成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带状绿地的研究已经告一段落,在学者看来,对带状绿地的研究还会是今后研究的重大问题,在对带状绿地本身的研究中发现,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考虑带状绿地对游人行为的影响,如何更好的满足游人对带状绿地的需要,还有就是带状绿地中哪些因素影响游人的行为,又是怎样影响的,这些问题都会是以后学者的挑战。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道路规划;绿地规划
1 城市规划原则
为了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规划时必须采取合理地采取适合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同时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
(3)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2 城市规划思考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其涉及到用地规划、道路规划以及城市绿化规划等方面,因此规划时需考虑的要点较多。通过结合实践,笔者总结了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其应当考虑的重点问题。
(1)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3 城市规划设计思路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必须采取争取的技术路线才能有效地确保城市按照规划意图来进行。为此城市规划应当以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运用先进手段和多学科渗透的方式,通过专题研究、方案比较等技术方法,强化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和的科学性:在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专题研究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与城市发展条件、城市结构与用地发展方向、生态环境、交通系统、历史文化城市保护与城市特色、近期建设等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万载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万载发展的各种影响。
4 规划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民与工业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县城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东部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5 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和县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省道、县道)、水运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同时完善步行系统,保持人行道的连续性、安全性,在局部商业段,设置商业步行街。
6 城市绿地规划
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如通过规划有绿色景观轴线,形成主景观轴线以及其他主要城市道路形成的次景观轴线。
7 结语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分别就城市规划原则,设计私立以及规划协调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可行的规划私立,为同类工程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大能,谢尧生.城市规划设计市场透视[J].城市规划,2002,(03):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