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业的核心竞争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职业道德;度量
关于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制度创新论、综合实力论、优势资源整合论、企业文化论等等。这些观点的提出源自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各有其内在的理性逻辑与合理之处。然而,当深入探究国内外优秀新闻媒体成长的历程,反思新闻媒体运行的规律与特殊性之后,认为以往研究仅将注意力聚集在上述视点之上,而忽略更具本原意义的问题――伦理道德品质。缺少了职业道德向度的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构建,难以真正具备不可模仿的特色。
一、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构建的职业道德向度
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是指新闻媒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支撑新闻媒体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的,不易被竞争者效仿的独特能力。而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媒体运行之中的道德伦理,是新闻媒体在提供新闻产品和社会服务中,在处理内外部各种利益关系中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则,还可以指在新闻媒体经营管理实践中的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良心、道德准则、道德行为活动的总和。
根据新闻媒体职业道德的内涵,职业道德对于新闻媒体行为的规束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新闻媒体在提供新闻产品和社会服务中遵循一定的职业道德规则;二是要求新闻媒体应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一方面,就是要求新闻媒体以“应当”的方式进行活动,使新闻媒体的行为实现从“突然”向“应然”的转变。当新闻媒体接受了特定的职业道德规则并在自身内部形成尺度后,就会从这种尺度出发,以扬弃的观点看待现实,从现实中创造出“应当”的活动来。推动新闻媒体不断地创新以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从而实现新闻媒体发展自身、服务社会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求新闻媒体正确理解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及活动的意义,新闻媒体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态度,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等问题。职业道德品质促使各方正确认识这些问题,要求新闻媒体尊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基于整体视角考虑和把握不同层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新闻媒体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由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知,拥有职业道德品质的新闻媒体重视伦理道德规则的践履,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及价值实现。这将使新闻媒体在内部提升凝聚力,在外部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利益相关者的广泛支持,进而生成新闻媒体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可以说,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品质是具有独特价值性的战略资源是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构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向度。
二、职业道德品质――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发动机
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品质是新闻媒体依据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准则进行新闻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所形成的新闻媒体道德人格。对于新闻媒体而言,职业道德品质意味着新闻媒体在从事新闻传播等各项活动时,在处理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过程中,恪守和践行较高的道德标准。新闻媒体通过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展现自己的独特品格。而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蕴涵于新闻媒体内质之中的隐性能力,其构成要素一般应涵盖新闻媒体的战略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
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论证:
1.职业道德生成新闻媒体的战略能力。根据战略管理论的观点,考察一个新闻媒体的管理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否真正进入了战略管理阶段,主要看这个新闻媒体是否具备了战略能力,能否在新闻传播产业发展的相对稳定期和动态变迁期对新闻媒体的发展战略进行恰当的定位,为新闻媒体创造出众的战略价值。如果新闻媒体拥有为社会所认可的,重视新闻媒体社会责任践履、尊重新闻媒体各相关利益主体利益需求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价值伦理理念,就能在新闻传播产业发展的相对稳定期,引导新闻媒体的员工,特别是新闻媒体的战略管理者,自觉地选择符合新闻媒体长期利益的发展战略。并在战略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新闻媒体利益的管理行为,从而使新闻媒体的竞争力发展和战略力累积得以保持持续性与一致性。在新闻传播产业发展动态变迁时期,新闻媒体所拥有的尊重与维护多方利益主体利益需求的职业道德品质亦能使新闻媒体获得利益相关者的尽力支持,有助于新闻媒体准确地把握新闻传播产业发展变迁的基本动向,对新闻媒体发展的前景作出前瞻性的预见,主动适应后备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需求的战略性转变,提升新闻媒体对变动着的市场环境的适应程度。
2.职业道德激发新闻媒体的创新能力。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成长是相伴共生的,新闻媒体卓越的职业道德品质有利于激发作为新闻媒体主体的员工的创新热情和潜能,进而有效地提升新闻媒体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品质对新闻媒体创新的支持机制,主要源自于如下两个层面:一是源自于新闻媒体所固有的超越自身利益的新闻媒体使命和目标定位。就是说,当新闻媒体能有效确立起追求进步、国家富强、人类生存质量提高的共同“善”的价值目标和价值信念,将新闻媒体成员个人目标和新闻媒体使命结合在一起,凝成“道德共同体”,就能有效消除新闻媒体组织内的离散因素,高度促发与释放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新潜能。二是源自于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管理。新闻媒体工作是相对独立、复杂而智力密集型的工作。因此,新闻媒体道德伦理化的管理方式会加快其核心竞争力生成的进程。同时,亦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因为管理的道德伦理化和民主性对员工而言是一种精神激励,能有效张扬他们的主体精神,满足他们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本质特征是潜力与创造力的发挥,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能产生创造的动机,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创新潜能。
3.职业道德提升新闻媒体的组织能力。新闻媒体的组织能力是一种通过新闻媒体的组织过程,促进组织效率提高的能力。当新闻媒体的组织结构和信息传递机制的设置合乎职业道德理念的要求时,如邀请多方利益主体参与决策,尊重决策过程的差异,追求能实现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决策等,这种决策程序与过程的演绎将会在新闻媒体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创造信任、忠诚及努力。同样,在新闻媒体设置的组织管理制度中,如果其中蕴涵了职业道德理念和合理性,那么这些制度才会促进新闻媒体组织效率的提高。制度作为刚性的规范,具有较强的约束力。然而,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制度的强约束力并非只源自于它与强力的结合,更主要的却在于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和其合理性。“道德的合理性是构成制度化规范的强制性内在根据”。因为只有具有职业道德合理性的制度,才可能得到新闻媒体员工内心的真正认同,进而使外在的制度规范转变为员工内心的职业道德律令,使制度的外在性约束内化为员工的自律,成为他们行动的内在根据和自觉信念。
4.职业道德孕育新闻媒体的市场竞争能力。职业道德品质作为新闻媒体的无形资产,能生成持久的“磁场”效应,同时又是凝结新闻媒体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职业道德品质之于新闻媒体的意义在于其代表着较高的诚信度和美誉度,它能使新闻媒体获得超乎一般资产收益的超额收益。以作为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品质核心的公信力来说,新闻媒体公信力一旦形成,将会对管理机构、社会公众、员工产生亲和力和认同感。良好的公信力不但吸引观众与读者,也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优秀的员工甚至管理机构的政策倾斜,使得新闻媒体的资源、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得到改善。秉承诚信宗旨的新闻媒体,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良好公信力并以此为依托充分展示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才得以在新闻产业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反之,那些缺失职业道德品质与理性,社会公信力低下的新闻媒体因其遭遇的社会信任危机而无可避免地陷入现实及未来发展的困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财务指标评价;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63-04
引言
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114号文件”,吹响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国内出版传媒业迎来快速发展期,随着中国传媒产业的深入发展,传媒业竞争加剧。那么对于传媒企业来说,发展就不单单是要比其他同行发行量大、比其他同行广告收入高,而是要回归企业成长的原始路径:审视自己有哪些资源是独有的,哪些资源是比竞争对手优秀的以及再进一步思考,哪些算的上是自己让别人无法复制的“核心能力”。只有在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上开发利益增长点,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因此,如何培育和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
目前,有学者对如何提高传媒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赵勋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1]。丁和根初步构建了中国传媒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2]。《中国传媒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的包国强、李良荣等提出了中国传媒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3]。但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定性的角度,操作性不容易把握。如何从定量的角度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帮助企业管理者识别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财务信息为切入口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模型对传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十分困难,主要在于核心能力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然而这种核心能力中的隐性知识已经扎根于企业之中,融于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之中。核心能力可以看做是企业的一种专门资产,稀缺或独具特色的能力的特征是其“资产专用性”(威廉姆斯,1995)。也就是说,资产以某种方式用于特定的目的、客户和企业环境。由于核心能力所具有的专用性资产的特征,可以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能通过价值的方式,即财务的方式来解决核心能力这种专用性资产的识别和信息揭示问题。财务核心能力是能够导致核心能力形成的那些财务能力的集合,它能够直接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也能够直接导致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或者直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是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财务能力有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以至直接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因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稳定的资金流为保障的,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不能正常进行,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会丧失殆尽,以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另一方面,财务能力表现在对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上,对财务可控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直接推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能力的培育。因此,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有力体现 [4]。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与指标选取
按照《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截至2010年11月,中国有传播与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26家,本文选取了报刊业、出版业、广电广告业共计18家传媒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评价指标众多 ,本文从外部评价者角度,从行业特点出发,基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信息反映,从不同维度分别选择了12个财务指标,它们分别是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利润增长率、资本积累率、资产总额。考虑到传媒企业的上市时间,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为2009年的横截面数据,且数据均来自巨潮资讯网。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3.0和Excel软件。
(二)分析方法
为了对传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传媒企业的竞争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1.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对反映事物不同侧面的许多指标进行综合,并最终合成为少数几个主要因子,每个因子的重要程度(权重)依据其对总信息的解释程度而确定,进而计算出综合得分。便于我们对被研究企业的全面认识,并抓住影响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达到对企业更深层次的认识。
借助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可得到表1所示的方差解释表,下页表3所示的因子得分矩阵。由方差解释表可看出,前四个特征值较大,其余八个特征值均较小。前四个公共因子对样本方差的贡献和为87.277%,也就是说,前4个因子可以反映原有12个指标的87.277%的信息量,因此选取4个公共因子。
为了突出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便于对因子含义进行解释和分析,对因子载荷矩阵采用了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从而得到如表2所示的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由上页表2可知,公因子F1在流动比率X1、速动比率X2、资产负债率X3、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X11上具有非常高的载荷系数,说明可以充分地反映这 4个指标包括的信息,因此 ,公因子F1可以说是这4个指标的综合信息反映。考察这 4个指标的财务含义,与企业的债务结构、 还债能力、获现能力有密切关系,所以,公因子F1可以称为偿债获现因子。同理,逐个分析其他3个因子的信息含量及其指标的原始意义,公因子F2、公因子F3、 公因子F4 分别为资产营运因子、盈利因子、资本扩张因子。
提炼出综合代表原有数据信息的公因子后,通过表3所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知各公因子的得分表达式如下:
F1=0.291X1+0.282X2+0.209X3+0.061X4+0.064X5+0.048X6+
0.109X7-0.079X8+0.162X9-0.184X10-0.293X11-0.068X12
F2=0.028X1+0.088X2-0.269X3+0.016X4+0.176X5-0.153X6+
0.404X7+0.325X8+0.102X9-0.228X10-0.027X11-0.130X12
F3=-0.035X1-0.048X2+0.224X3+0.302X4+0.122X5+0.435X6-
0.125X7-0.097X8-0.044X9+0.339X10-0.068X11-0.126X12
F4=-0.045X1-0.029X2-0.069X3-0.053X4+0.145X5-0.098X6+
0.145X7-0.135X8+0.681X9-0.117X10-0.216X11+0.469X12
进而以各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占四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可得到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的表达式如下:
F=(0.25969 F1+0.24484 F2+0.24408 F3+0.12416 F4)/0.87277
将各指标值代入以上表达式,可以计算出18家样本传媒企业的各公因子得分及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并排名,具体得分及排名情况(如表4所示)。
2.聚类分析法:在对18家样本企业利用因子分析进行了综合排名后,对他们的整体名次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但是为了能够客观的认识上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及分析其原因,有必要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类。本文选用聚类分析法,它能把具有相似特征的公司划分为同一类。运用SPSS13.0的ClassifyHierarchicalCluster程序首先以四个公因子为分类变量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聚类,根据树形结构图, 18家企业被分为四类。然后分别以四个公因子为分类变量分别对企业的偿债获现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资本扩张能力进行聚类,结果(见表5)。
(三)结果分析
由表4(上页)和表5可以看出,省广股份核心竞争力较强,粤传媒核心竞争力较弱,而其他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传媒上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结合各因子得分及聚类结果进一步分析可知,省广股份有着较强的资产营运能力,但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上得分偏低,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如能适当控制财务风险,提高主营业务利润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更强。尽管粤传媒综合因子得分不是最低,但通过聚类分析可知,粤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最弱,粤传媒的盈利因子得分最低,经营状况需要改善,值得期待的是该公司近期正在进行重组,该公司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
结论
结合因子得分及聚类结果的分析可知,中国的传媒企业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优秀的媒体数量还不多,各个行业:杂志、报纸、影视,都还没有形成一群真正从市场中打造出的领头企业。仅就内容和传播渠道的整合而言,中国传媒业距真正的跨媒体经营,应该说至少还有段距离。在目前情况下,还很难和国外的媒体形成全方位的竞争和抗衡。但如果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在宏观经济稳健增长、消费升级、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国居民在娱乐资讯、信息传播、图书出版方面的人均消费还孕育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机制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传媒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传媒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有理由对中国传媒行业保持持续乐观。
参考文献:
[1]赵勋.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辨析[J].商业时代,2009,(21):111-112.
[2]丁和根.传媒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新闻界,2005,(2):4-6.
[3]包国强,李良荣.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3):72-75.
企业文化相关的理论也是在最近短短几十年来在西方慢慢兴起的管理理论,直接起到了促进核心竞争力系统、全面的形成。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的竞争力的概念以及二者的内在关系进行诠释,并指出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并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国情提出中国化得解决思路,最后就如何利用企业文化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希望从中研究出提高我国企业文化前进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切实的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能在日益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关系;实践性
一、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诠释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的萌芽最早产生于日本,是以一种潮流向各地散播开来,然而企业文化的管理理论确是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科学家的著名论著《企业文化》的出版作为这一管理体系诞生的标志,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在新的社会格局产生和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迁中形成的,换句话说,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形成,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形态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发展的阶段产物。
企业文化,不是一种固定的物质,而是指不同的企业在成立、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一个以本身企业为主题的,具有共同的理念、目的、价值观、工作作风、领域以及行为准则等的全称,也是企业的财富抽象化得一种形式,是一定程度意义上的企业的精神财富!它反映的是企业的集体行为,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优势反映、良好的行为、共同的意愿、集体的追求,一旦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形成,它就会在日常的工作中以各种形式、不同方法灌输到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和企业活动中,它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就会作为员工在该企业中的工作价值观的具体意识形态,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力量。而在现今企业流传这样的一种说法:三流的企业人管人,二流的企业制度管人,顶级的企业靠的就是企业文化。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换句话说,就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是该企业能立足市场,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占有优势的杀手锏。最早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是美国的专家在《核心竞争力》中,《核心竞争力》认为在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整合内部的知识和技能,更为准确的是如何协调这些技能就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久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有长远发展前景的根本保证,它是打开一个企业走向持久、健康、和谐发展的钥匙,是在市场上持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之处。
核心竞争力比较抽象,我们通过分析它的基本特征来深入的了解:
1、任何不同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完全不同的。无论两个企业的经营方向、规模、利润等多么相近,只要是不同的企业,他们的核心竞争力都是迥然不同的,这也是任何一个企业能走向成功的关键原因。
2、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一样,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慢慢沉淀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烙印的独特形态。
3、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交易价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无法通过金钱去进行交易,只能随着一个企业的生存形态而变化,不会随着企业交易、改组等形式而流传下去。
(三)二者的内在联系
1、前者是后者的不断发展、进步的不懈动力
后者的发展离不开前者的滋润,企业的发展应该重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力量,企业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可以随着发展而跟随企业的管理层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则不会,。也可以说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大部分都必须遵循企业的文化理念。
2、前者为后者提供精神上的后盾
企业文化的管理体制中重要的准则就是以人为本,在企业文化的范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些主观能动性就是企业文化的作用,它对员工的归属感、责任心与事业上进心都有了积极的引导,再通过各种奖赏政策,达到三军效命的效果!
3、后者反过来不断鞭策、推进前者的文化建设
任何两种事物都是相互的,就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样。而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核心竞争里也是一样,当后者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要求前者不断的创新,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培育企业先进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企业文化现阶段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
企业文化是由制度、行为、精神、物质四个俺哥们构成的,是企业管理、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枝叶,是企业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基础和必要的保证。
1、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不注意主次。忽略了内涵而只重视面子工程,尤其是在国家单位,为了政治面子,只做表面文章,挂几个横幅、写几个毛笔字、唱几首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建设;对自我定、自我宣传、自我形象树立缺乏把握。
2、把企业文化的作用极端化。很多企业由于对企业文化定位不够,在企业内部充斥着“万能”和“无用”两种极端,前者夸大了企业文化的能动性,盲目的认为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拿企业文化生搬硬套;后者认为企业文化只是形式主义,内有看到企业文化对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推定作用。
3、盲目崇洋。很多企业看到了外企的企业文化的优势,盲目的套用,而忽略了实际情况,导致外来企业文化在本土企业中“水土不服”,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很多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接触还处于探索阶段
企业文化影响传到国内也只是仅仅几十年的光阴,导致企业的企业文化在短期的积累沉淀中,具有经验化、盲目化、不稳定性等特点。也有一部分企业文化还处于接触、学习、自发管理阶段,缺乏可行性和实践性,很难对企业的产生很强的促进作用,产生不了核心竞争力,甚至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企业文化“墨守成规”,跟不上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
现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这就需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跟得上激烈的竞争市场,这就要求我们企业不能一味的不思进取,墨守成规,要想办法提高竞争力,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恰恰是重中之重。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将企业的综合因素考虑进去所确定的管理模式,当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自然而然的企业文化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将企业的产品、设计与时代接轨,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很多企业在设计自己的产品时忽略了对自己企业文化的宣传、忽略了产品个性化的培育,这样导致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的影响,不能形成强劲的竞争力。
三、中国企业文化构建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正确的认识自己,并正视自己
1、要从基本着手,正确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企业文化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反应的内容都不一样,因此了解它的内涵尤为重要。
看实物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负面,取其优势、摈弃糟粕最为重要。企业文化建设和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样的,都是从低级向高端过渡的,因此不能把企业文化停留在表面,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管理者和员工身上,把他变为员工们的精神力,慢慢塑造成他们的价值观,从大局上提高企业的企业文化体系,培养高级的核心竞争力。
2、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分清东西方文化差异,不盲目的追从、学习、生搬硬套,要科学的联系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建立与企业发展节奏持平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样企业想培育强劲的核心竞争力,也必须随着企业的发展沉淀,逐步形成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成功的企业文化绝非移植过来的,而是靠不断的积累、建设形成的,因此要保持企业的先进性,必须建立以企业发展节奏持平的文化体系,加入企业违背了游戏法则,主观的发展企业文化,不考虑实际情况,对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
(三)组建学习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体系
随着时代的推移,无数的实践证明,一味的墨守成规,已经不能为企业创造新的生命力,学习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体系才是新时代的需求。
要想让广大的员工从被迫到自愿积极的参与和向往,就急需建立新的组织形式-学习型,积极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兴旺。
而想要在当今经济格局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寻求突破的必要手段,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建设,积极的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思想中,才能积极的推动企业的好快发展,掌握住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四、利用企业文化创造核心竞争力
有一位注明的大家曾经说过:员工的行为受企业文化的影响,不同的企业文化对相同的人影响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效益也有很大部分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说一流的企业靠文化。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的企业文化塑造不同的核心竞争力,自然企业的效益也会不同,因此利用企业文化制造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面对竞争挑战的手段和关键策略。
韦尔奇于1950年加入美国通用电气,并与1981年成为美国通用电气最年轻的董事长和CEO,他提出的“标准以及电子商务”等概念,差点重新诠释了现代企业,他还提出:消除官僚资本,接受外来创意,创造了一种开放式的学习型组织,还指出要学习认识自己命运的能力,必须不断的变革,创新,随时保持危机意识,建立有危机意识的企业文化。他还总结了企业走向成功的六字真言“精简、迅捷、自信”,任何视野部门存在的条件都是“独一无二的”,领导者的工作就是把世界上各地最优秀的人才招揽过来等一系列重要的企业文化方面的论述。
(一)增强员工归宿感,培养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即企业中的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上迎接挑战的基础,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物质条件,也是一个企业能风雨屹立的先决条件,因此一个企业想打造核心竞争力,必须努力增强员工的归宿感和企业精神。企业精神的培养首先要找到几个切入点:1、找出对企业贡献值最大即最有价值的精神;2、使最有价值的精神引起全体员工的共鸣,是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必须穷尽智慧和脑筋去解决的最迫切的问题。
(二)积极促使塑造符合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增强竞争力
企业文化对员工塑造个人价值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企业文化创造核心竞争力,也可以塑造符合企业发展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企业应通过塑造员工的个人价值观,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引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不畏惧市场,主动去了解市场,贴近市场,分析市场,勇于向市场挑战,积极地投入市场的节烈竞争之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用血的教训帮助员工铸造血的长城。
2、发扬“文明竞争,互助双赢”的口号,是我国市场的追求,也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3、明确市场定位,市场的主体是客户,以“顾客是上帝”的口号去做企业、做产品,把健康、和谐看成最大的目标,把自己看成最大的竞争对手。
(三)企业文化应包含危机意识,激励自己,警醒自我
防患于未然是每一个人、团体、做企业时都应该做到的,当然企业文化也是这样,只有居安思危,常常反思,敢于面对失败的企业才能经得住考验!企业文化应该加上面对危机时企业人应具备什么样的韧性,如何去打造核心的竞争力!(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 [美]托马斯.J.彼得斯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追求卓越[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3] [美]吉姆.麦卡锡.微软团队:成功秘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 [美]约翰.P.科特/詹姆斯.L.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华夏出版社,1997.
[5] 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关键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23-02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之下,高等教育是高投入、高负债、高资本运行、长期收益的特殊产业,盈利与否主要依赖规模的“临界点”,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的经营发展模式,受当前经济水平制约,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处于粗放经营的阶段,收费不高,而我国民办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及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使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更加突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生源的总量限制了学校规模的持续增长,要实现利润增长并符合教育监管的要求,原来那种只靠硬件设施与老板个人意志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大力拓展核心竞争力才应当是当今民办高校当前及以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企业文化正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1 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
1.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的《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最先提出的。他们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并指出,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有三个标准:
(1)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即能够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机会;
(2)核心竞争力必须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帮助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造价值来扩大客户的利益;
(3)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得以持续。
1.2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在长期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和积淀而成,并是共同遵守的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的理念基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推动员工理念和思路不断创新,促进员工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企业战略、制度、技术和经营等不断创新,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民办学校已成为教育领域最活跃、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组织,在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残酷的现实也在时时提醒着搏击者市场无情。民办学校经营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如决策、市场、文化、管理、资金、人才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不适当或不健康的企业文化往往会扼杀了民办学校,导致了民办学校的没落,以致倒闭。大凡成功的民办学校根源都在于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且是企业文化抓建设好的民办学校如新东方、巨人集团等。
2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是企业文化
美国著名企业文化专家沙因在《企业文化与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从更深层次上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做文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而技术竞争力是由制度竞争力所决定的,制度高于技术。但是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因此,理念高于制度,理念才是第一竞争力。总之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理念,才具有最强的竞争力。国际上众多知名大公司的实例证明,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基础。
2.2 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只能根植于本企业之中,一个人离开企业,可以带走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但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即全体人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却不可以轻易地照搬过去。人们可以重新塑造或者变革企业文化,但绝不能照抄照搬其它企业的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一个企业只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力。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包括人、财、物的合理使用,都必须受企业文化的指导,因此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只能起因于先进的企业文化。
2.3 企业文化有利于培育团队精神,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在现实的竞争中,任何企业都很难凭个人的力量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团队是企业赢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团队也在现代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功的创造一种团队文化的企业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向心力,能够吸引、培养和挽留一些优秀的员工,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源泉――人力资源,团队也可以对团队内个体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逐渐形成自身的行为规范,使每个个体的期望值与团队所要达成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并通过增强企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能够加速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速度。
2.4 企业文化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更新
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与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特点相一致的。然而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本身也需要不断调整战略,这就需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相应调整。但是,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惰性,这种惰性产生的原因首先来自企业文化。人们普遍认为,企业的硬件资源容易更新,而软件资源包括企业文化则很难改变。当内外环境需要核心竞争力做出改变时,企业文化能否顺利转型决定着这种改变能否取得成功。积极向上、不断追求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激励员工不断创新,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用企业文化打造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
3.1 转变观念,增强核心竞争力意识
要培育民办高校的企业文化,增强核心竞争力,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接受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导向,充分认识到只有保持持久的核心竞争力,才可以使民办高校面对激烈的教育竞争,从容面对公立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其他民办高校的不断涌现。其次,必须树立危机意识,把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危机意识结合起来,号召高校师生积极投入到学校文化建设的行动中去,把提高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同具体的工作结合起来。
3.2 树立健康积极的办学理念,取得学校声誉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兴办民办学校热。只要租一两栋楼,然后挂上个牌子,便成了一所“大学”。导致我民办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相当部分的所谓“民办高校”纯粹以赚钱目的,管理混乱,负面报道屡见报端,严重影响了我国民办高校的声誉,削弱了我国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因此,在民办学校热潮持续一段时间后,一些所谓的高校便相继销声匿迹了。
随着高等教育的全面“大众化”,高等教育竞争已经越来越多地和自身的品牌、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联系在一起,办学理念是根基和根本保证,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器。健康积极的办学理念才能催化出更高的办学质量,取得更高的社会认同度和声誉,孕育出具有特色的民办高校企业文化,赢得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3 树立品牌意识,强化民办高校的办学个性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系部搭配、专业设置、管理方式大致相同,跟风、模仿现象极其普遍。民办高校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拥有创新思维,突出办学特色,强化个性,树立品牌意识,适应市场经济转化的需要,在教育方式方法、在学生管理上都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品牌是民办高校无形资产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品牌对于民办高校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民办高校有无品牌是竞争力强弱,以及高校优势的重要标志。品牌是民办高校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品牌的文化含量在品牌价值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市场竞争的焦点之一是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的竞争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来取胜。由此看来,民办高校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坚持品牌文化创新,强化企业个性。
3.4 重视民办高校领导管理者因素,发挥领导层的作用
校企合作是当今民办高校办学模式的一个趋势,民办高校本身的管理也需要学校管理层的身体力行,民办高校的管理者不仅要在高校领导者更替过程中使企业文化保持稳定,更重要的警于捕捉发展基于,准确进行决策,优秀的管理者本身就是构成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高校领导者应注重自我修炼、自我珍重、自我提高。以人格魅力张扬企业个性,并进行恰当的形象塑造和传播,适时调整自己的领导方法和管理方式,引导和影响高校师生进入“有信心、有能力”状态进行创新,迎接挑战。
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全体员工参与的、主动的、积极的和创造的“学习型组织”来塑造、维持、调整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民办高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关键词:高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实施路径
一、高端制造业界定
高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具有高科技含量、高品质、高效益和高辐射力的显著特征,主要包含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如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同时还应该包括高新技术重要内涵,该高新技术能够实现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整合提升、把现有产业向高端环节推进转移。高端制造业企业主要涉及到传统制造业产业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以微电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铁、大飞机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制造业产业主要包括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的机械装备工业、汽车工业、造船工业、化工、轻纺等。高端制造业虽然是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的高端环节,但还是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包括高技术含量、高资本、高附加值、高带动性、高收益、高风险等。
二、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1.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本文认为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高端制造业企业将知识与资源(内外部资源)、文化、制度等因素在持续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的催化下进行一系列的有机整合,形成的以保持产品持久竞争优势为最终目标的企业所独有的且不易被模仿核心能力。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具有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还有其独有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产品辐射性以及生产整合性。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辐射性的特征不仅可以体现在高端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对其上下游企业产品的辐射。还可以体现出核心竞争力对本企业新产品直接或者间接从核心技术到核心产品再到最终产品的辐射功能。这种产品辐射可以带动企业实现技术上的延伸、产品上的延伸、市场上的延伸,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高度的生产整合能力,单个的、分散的个体是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只有把侧重于市场和生产的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综合效力,并快速有效地体现在产品生产过程当中。提高生产的整合能力,能帮助企业有效地把企业的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2.高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要素。一般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要素是:技术创新要素、资本要素、组织要素、市场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经济体制要素、政府行为等。根据本文对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的理解,可以得出影响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要素。(1)技术知识要素。知识按照其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具体可以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主体主要是技能及其相关的应用方面,主要包括人力知识和技能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事实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也是人们经常接触的知识,其主要含有原理知识和事实知识。企业如果能够有组织的对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应用,通过创新和创造,转化为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了基础。企业在技术知识的提升和获取上,除了进行内部知识的创新外,还应当把汲取外部知识看作非常重要的一环,二者通过整合转换为企业员工能够灵活运用的新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输入了新鲜血液。可见,能力主要来源于知识,技术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2)资源要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企业内的各种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构建起来的。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支撑。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这里所说的资源不仅仅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客户资源、销售资源等可见资源,还包括企业信誉、专利发明、企业内的关系等无形资源。为此,考核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首先要了解企业是否对这些资源进行持续性的积累。其次要了解企业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情况。最后还要了解企业是否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及整合后的使用能力情况。(3)企业文化要素。企业文化是由该企业所有成员的共同价值观所形成的一个特有的价值观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这三个文化当中,精神文化是其他文化的基础,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是保障,共同作用维持着企业正常快速稳定的发展。企业文化伴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形成,并在不断的积累和丰富完善,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是其他企业所无法模仿的。企业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观、发展目标等构成了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体现;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是企业为保证精神文化的执行而制定的具体的执行规定和行为规范。每个企业都有自己完整的制度文化,如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的领导体制等,能够在企业制度和运行管理模式上对企业的领导、员工做出规定。制度文化的主要功能是维持企业顺利运行;行为文化是对企业员工的具体行为、道德做出规定的标准,促进员工修养的提高。精神文化反映了企业的定位,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制度和行为文化是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的保障。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快速的发展,在产业转变中能够始终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力。(4)资本投入要素。影响企业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之中,资本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和提升。资本的运营、增值等活动能够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作用,资本运营的对象不是产品、工艺、机器设备、专利等物化资本,而是证券化了的物化资本,如股票、或者是可以按证券化资本操作的物化资本,比如股权,还包括能够转换为股权、股票的资产。通过对资产配置的优化和提高,实现资本的增值,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和提升所需的资源,保证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培育高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实施路径
1.提升自主研发高端核心技术的能力。企业核心技术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要求企业自主研发的力度更强。提升自主研发高端核心技术的能力有利于企业建立行业专有标准,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团结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有利于保证企业在竞争中的技术优势。自主研发高端核心技术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对于培育核心竞争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缺乏高端核心技术的企业有可能在市场上做大,但他不会在市场做强,更不可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如果不突破自主研发高端核心技术的瓶颈,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提升自主研发高端核心技术的能力,首先要发挥企业在自主研发高端核心技术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企业为核心技术体系的主导者。其次要加强产学研的交流合作,提高研发高端技术的能力。第三要创立能够用于技术创新的基地,综合提高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高端核心技术。最后要科学选择自主研发高端核心技术的模式。2.培育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关键要素形成的合力,主要表现为市场占有的扩张力、关键技术的创新力、企业文化的感召力、企业资产的增值力和人力资本的凝聚力。而人力资本的凝聚力又是这些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因此,企业应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宽松的工作环境将人才吸引进来并留住,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科技、文化、经济交流制度,发挥人力资本在研究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作用。3.发展企业文化。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在以企业文化为主的企业软实力上,在增强企业凝聚力、创造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企业文化管理。优秀的企业精神和传统文化无过时之时,让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继续发挥其精神支柱的作用。在企业运用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营和管理的新的历史时期,应当赋予企业优秀传统时代内涵,大力倡导创新,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应当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企业,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契机,建立创新型文化,领导和员工则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自身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孙敬水,杜金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4,(02):3-10
[2]徐建中,朱美荣.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二元结构维度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05):37-42
[关键词] 中小房地产企业 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综合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各种技术流的知识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区别于他人,在行业中实现比较优势的资源、技术、文化等企业内部技能和知识的总和,是他人所无法模仿而又能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能量。
由核心竞争力内涵延伸出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具有价值性、独特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核心竞争力理论指出企业把握的资源应当是稀缺且有价值的,占有这样资源的企业才可能具备竞争力;其次,核心竞争力理论指出企业把握和驾驭这些有价值的稀缺资源的能力必须是竞争者难以模仿复制的;最后,竞争者也不可能拥有替代资源或替代性竞争能力,从而保证企业对于资源和资源的运用能力具有独占性。
二、中小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状况分析
我们在界定中小房地产企业时,是基于中小企业概念的,因此,中小房地产企业具有其他行业里中小规模企业的一些劣势:自身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加之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出台的经济政策大多向大企业倾斜,忽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突出表现在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方面明显偏颇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缺乏应有的公平原则。
房地产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周期长、收益慢,大型房地产企业凭借资本规模优势带来明显的规模效益,相对而言,中小房地产企业由于在最重要的土地、资金两个环节不具备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同大型房地产企业中小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应体现在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差异化市场定位所带来的市场份额和利益空间。
房地产企业竞争要素可以简单归纳为五大资源和五大能力,即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土地资源、公关资源、品牌资源,可行性研究能力、营销策划能力、规划设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传统意义上,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主要竞争要素为土地资源、资本规模两个方面。然而,当房地产行业走向成熟,市场环境的演变导致了竞争要素的实质也发生了变化,靠“关系”运作土地和资金的手法逐渐失灵。就目前而言,土地、资金两大关键元素固然重要,而营销、信息、人才和品牌的作用正在被很多人意识到,正成为主要影响因素的竞争要素。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些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行为都是理性的,企业是作为价格机制的代替机制而产生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机制的主要原因是源于人们对更高经济利益的追求。从降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说,决定企业规模的因素主要有:第一,企业存在的临界点在于企业内部新增业务所需成本恰好等于在价格机制下增加这项业务所需成本;第二,随着企业内部要素数量的增加,管理者充分利用更高要素的能力将会递减。根据这个特征,结合上面提到的目前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要素,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要素和企业规模与比较优势关系的图表:
三、中小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发展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适当的技术”,就是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一定成本条件下,使企业能够赢利而不是使之亏损的技术,才是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技术。通过上面图表中对房地产企业规模与比较优势的简单分析,可以得出对于中小房地产企业而言,可以试图将信息和营销作为自身比较优势点,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构建支撑这种优势的核心能力。通过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分析,找到自己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特殊利益的方式和方法。
在信息网络方面,在市场日渐透明的大环境下,中小房地产企业要能够了解需求动向,准确把握市场;在营销策略方面,要结合自身可能实现的产品类型,为客户提供最多的让渡价值。因此,中小房地产企业应该在产品设计能力、市场推广能力、产品品质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这几点上下功夫。
许多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失败,往往是与大的房地产企业站在同一出发点,造成正面直接对抗,最终因为实力不济而败。因此,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中小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战略基点上,中小房地产企业要努力做市场补缺者,而不是盲目追求成为行业里的市场领导者。在开发理念上要锁定特定消费群体,项目策划上要重视目标客户的需求特征,产品质量上要注重准确细化和品质卓越,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原则。
中小房地产企业由于实力的限制,往往无法通过多角度谋求竞争优势。为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只有集中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进入最能发挥企业优势的领域,采用“小而精、小而专”的策略,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从而取得竞争优势。这种集中优势资源从事专业化经营的策略可以使中小房地产企业形成自己独特的满足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和方法,这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
当今房地产行业竞争趋势表明,大多数中小开发商面临着资金,土地双重压力,若未来想在房地产业站住脚跟,必须在战略上寻求更多的方法来扭转目前尴尬境地,构建和培育核心竞争力是中小房地产企业生存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王道。中小企业自身要高瞻远瞩,对当地市场的熟练掌握,通过加强自身的制度、资本、人力资源和战略等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形成自成体系的关系网络、市场份额和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美]普拉哈拉德・哈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0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82-02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我国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严峻,具体表现为:
1.1 商品供过于求
我们国家早已从短缺时代走向相对过剩时代。在短缺时代物资匮乏,任何产品一生产出来就能够销售出去,在那个时代谁办企业都能盈利。但是,我们现在处在供过于求的时代,产品和劳务过剩现象普遍存在。
1.2 竞争全球化
竞争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与经济全球化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的结果。全球化改变了竞争的边界,任何产业都面临全球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著名公司与我们同台竞技,而且东南亚迅速崛起的制造企业也在逐步蚕食我们的优势产业。
1.3 体制日益规范
如果过去有体制漏洞,这个漏洞可以导致某些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也能够很好地生存,现在体制更加规范,企业缺乏竞争力将寸步难行。
1.4 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
以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为特征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模式将向内涵式方向转变。
1.5 企业经营条件日益恶化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不断严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退税减少、以石油为代表的资源价格不断攀升、国际市场壁垒的不断增加,众多企业举步维艰。在此情况下,中国的许多优势产业受到打击,企业纷纷倒闭,如福建晋江的制鞋业、江苏的纺织业、浙江温州平阳县水头镇的猪皮皮革业等。
以上诸多因素对企业的经营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条件下企业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论述建设创新型企业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说明建设创新型企业是十分必要的。
2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C.K.Prahalad & G.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所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所以,面临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靠核心竞争力。
我们发现,即使在相同的市场条件和资源条件下企业竞争力差别却大相径庭,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如同为福建晋江的制鞋企业,在其他同行企业举步维艰的时刻,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市场形势喜人,利润率也不断提高。安踏品牌总监徐阳介绍:“2007年,安踏的销售额毛利率高达33.2%,这个毛利率不仅远远高于代工外销企业平均10%的毛利率,而且在大部分鞋企感到利润率严重缩减的2007年,安踏的毛利率比2006年还上升了8.1%,在2008年第一季度,安踏就已完成了2008年首三季的订货活动,订单升幅达到50%,而这个涨幅,跟2007年同期相比,还上升了1.3%。”
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对此,许多专家学者、企业家都有共识。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的权威浙江大学许庆瑞院士认为:创新正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1999年在上海财富年会上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张瑞敏认为,“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
国内外著名企业的案例也充分表明了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从2.4万元起步,经过不断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模式的创新,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内,发展成为国际上有极强竞争力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断创新。在创新方面,日本更是一个成功的案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有限,其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价廉质差的象征,但是,他们非常注重通过创新来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几十年持续不懈的努力,目前日本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创造了东芝、索尼、丰田等世界著名品牌。普华永道英国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掌握创新的公司比同类公司发展更为迅速,而且能够创造更多的利润。在分析了7个国家的399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后,普华永道发现最具有创新性的公司和最缺乏创新性的公司之间存在巨大的增长缺口。最具创新性的公司,股东总收益高于一般水平(大于年度股东总收益的37%),而且过去5年之内推向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的营业额超过总营业额的75%。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寻求差异化、获得比较优势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由于创新成果在短期内难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易于获得领先地位,体现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创新无疑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激发企业潜能,培育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 创新型企业的显著特性是创新
创新型企业的定义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建立了创新机制和体系,把创新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的企业。
创新型企业有以下基本特征:
3.1 拥有创新基因
创新型企业创新意识强烈,创新文化浓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主动创新,把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例如,3M公司在产品创新方面举世闻名,其不竭的创新力使得公司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开发了6万多种高品质产品,并且每年3M至少有1/3的销售额是由5年以内推出的新产品创造的。
3.2 建立了创新系统
创新型企业追求的不是偶然的创新,而是最大限度地摆脱运气的成分,持续不断地创新。为此,创新型企业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不仅要积极、主动创新,而且为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有序、高效开展,必须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如创新的计划、创新的领导、创新的控制、建立适应创新的组织结构、对创新的激励等,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
3.3 全面、人人、时时创新
全面创新指的是创新活动包括企业业务的所有方面,如产品、市场、制造、管理、服务、流程等,无所不包。人人创新指的是创新主体是全体员工,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家和技术人员的事情,而且是采购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部门员工的事情,即所有员工都把创新作为自己的责任。所谓时时创新指的是创新活动不间断。
3.4 创新成果丰富,并且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创新型企业创新的内容十分丰富,不同的学者根据研究角度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划分。有学者可以根据创新的程度将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突破型创新。也有学者根据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的五种情况认为企业创新的内容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原材料创新、组织创新。国际知名的创新专家罗伯特・塔克将企业创新内容分为:产品创新、流程创新、战略创新。由此可见:创新型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创新。创新型企业在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活动以及创新的成果方面与非创新型企业有显著的区别。
4 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必要性
面临日益恶化的经营环境,中国企业进入了以发展核心竞争力为标志的时代,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而创新型企业能够把创新精神制度化并培养出一种创新习惯。不断的创新活动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从而培养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创新型企业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把上述关于创新型企业―创新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用下图表示。
参考文献:
摘 要 本文立足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简称“中核二三公司”,下同)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成果,分析了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辨证关系,认识到企业文化对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提出要通过建设特色企业文化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 中核二三 特色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只有具有了相对于其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才具有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能力。而同时,文化在管理中的功能日益凸显出来,走向文化管理是未来的必然选择,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关系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通过企业领导者主动倡导和精心培育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组织氛围、企业形象等,以及蕴涵于企业理念、企业制度、企业产品、物质文化之中精神的总和。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形成了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一是共同的价值观。二是共同的行为准则。三是组织氛围。四是品牌形象。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整合在一起并发挥积极作用,这些资源、知识和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价值性。二是不易模仿性。三是能力整体性。四是资源整合能力。五是延展性。
从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各自的内涵可以看出,两者在定位和作用方面存在辩证关系。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成就和塑造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既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价值,同时也为企业文化自身完善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二、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文化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得以成功的活力源泉所在,而独特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出持续的竞争优势。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最广泛的因素。中核二三公司在核工业的创建、发展时期,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拼搏、敢打硬仗、无私奉献的优良文化传统。在和平利用核能核电建设时期,形成了“创新发展、勇当国任”的企业精神和“责任、安全、品质、卓越”企业核心价值观。这些企业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公司的品牌与信誉,对公司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形成、提升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文化是根植于本企业之中的,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具有不可模仿性,企业只有形成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才能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力。中核二三公司作为核电建设主力军,三十多年来不间断地从事着核电工程建设,形成了诸如“蓝色透明”核安全文化等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员工的自觉行为中,是核电建设单位无法复制的,这些独特的企业文化对保持和巩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影响重大。
(三)企业文化的共同的价值观,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企业通过共同价值取向的体现,形成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自然适应,这种自然适应也强化了职工与企业的依存关系,广大员工对企业都有着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企业的发展前途充满责任感和自信心,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主动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起来,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
(四)“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成长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决定企业能否拥有,特别是能否长期拥有竞争优势。企业文化构成了企业的软环境,它所构建的人本管理的思想体系,对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企业在选拔人、培育人、留用人、激励人才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企业建立起了优秀的人储备和配合默契的团队,从而通过共同努力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五)“以人为本”价值观,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创新
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核心理念作用下,使之形成共同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行为模式,不断地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源源动力。企业的人文精神纳入技术创新目标体系,从而使技术人员更有进行技术创新的激情,把技术创新终极目标定为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和促进人的自身全面发展。
五十多年来,中核二三公司用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推动着企业技术创新,目前,在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研究,自主研发的“大厚壁主管道窄间隙全位置自动焊技术”等多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已成功应用于项目建设,填补了国内核电建设领域的一项空白。这些技术创新成果的取得源于良好的企业文化理念。
三、创建特色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构建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要了解企业文化对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企业现行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分析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及企业内部状况等,综合考虑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及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创建适合企业健康长远发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创新企业文化理念,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系统中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决定着特色企业文化的内容和方向,是特色企业文化的灵魂。
提炼文化理念。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总结分析公司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企业业已形成的企业文化框架和理念体系,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分析,满足公司在经济新常态下调整战略目标、产业结构以及组织架构优化的需求,对企业文化理念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从深层次上总结提炼并形成符合公司特点并被职工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
培育企业精神。中核二三公司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凝聚和形成了“创新发展 勇当国任”的企业精神,既体现了与“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的历史继承性,又符合中核建设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国家对建设三代核电站和建设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的要求。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在企业精神的培育中要提高职工的认知能力,使广大员工深刻认识企业精神是企业之魂、事业之根、精神之柱。
(二)刚柔相济,加强企业文化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要与企业精神文化相一致,制度文化要以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要契合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并充分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制度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企业精神、价值观的“柔”与制度管理的“刚”有效结合,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各项制度的制定工作中来,倡导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管理方式,实践制度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利于保证各项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构筑特色企业文化,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系统的效能取决于每项制度的各自特点及其整个制度体系的协调配套。企业管理者以企业的方针目标和经营战略为基础,将各方面、各层次的制度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一整套动态协调、整体优化的具体制度。
(三)构筑企业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市场竞争的焦点之一是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的竞争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来取胜。企业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树立企业品牌,特别是作为核电工程建设的核心企业,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持续稳定的优质工程质量和服务,是维系企业商誉和品牌的根本保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要严格执行质量管理程序和制度,重视全员参与,树立全员负责的意识,将“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方针和核安全文化理念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努力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协助客户创造价值。要提升员工核安全文化素养,将核电核安全文化融入员工施工行为中,以优质工程质量创建精品工程,打造企业优秀的品牌形象。
(四)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一是培育学习价值追求。要使全体员工达成学习的共识,使学习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为和习惯。在员工中要倡导创新学习的价值观,包括敢冒风险、具有挑战精神和进取心、敢于创新和尝试,使组织和员在变动的环境中持续学习和成长。二是创造良好的学习文化环境。企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终身追求,成为整个组织密不可分的职能。培养员工充满自信、勇于竞争、奋勇拼搏、永不言败的优秀传统作风,通过这种创新和学习不断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三是建立完善学习的激励机制。将员工的学习能力与岗位贡献结合起来,建立员工岗位任职资格体系,激励员工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企业还要通过精神激励营造鼓励学习、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给予员工信任、理解、尊重、继续学习和发展机会等方面的激励。
(五)创新文化,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适应环境、实现自我超越,它不仅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能力。通过文化的创新,逐步转变员工的观念,追上时展的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更加符合适应新形势下企业更好地发展的目标。
一是树立创新观念。增强职工创新意识,树立职工创新的信心。二是树立文化创新精神。使企业随时随地根据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随时进行创新,并赋予企业文化以时代意义和时代特征,来适应市场和社会变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需要。三是营造文化创新环境。文化创新环境是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土壤,是企业文化创新成功的关键。在创新中企业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用于文化创新环境建设。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敢于突破旧框框的形成环境,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今天,企业面临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企业要想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获得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在企业内部树立创新精神,使企业的特色文化与环境变化相适应,不断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参考文献: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美]塞尔希奥・齐曼
译者:单敏丛蓉
创新在商业界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词汇。在西方,超过60%的标准普尔500强公司都把“创新”融入公司使命之中,并在市场营销、品牌宣传的时候,刻意地使用“创新”这个词,或者在公司年报中引用“创新”一词来表述公司发展战略。在中国,“创新”也是许多CEO在CEO论坛上高谈阔论时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
但是,如果创新在他们眼里是指“利用现有的资产和核心竞争力,做一些有别于当前所为的事情的行为”的话,那么塞尔希奥・齐曼一定反对他们的创新。
塞尔希奥・齐曼,这位前可口可乐公司首席营销官,在20世纪80年代领导了“新可乐事件”这一经典的创新失败案例之后,通过对这一案例以及其他诸多公司的创新失败案例进行深刻反思和研究,得出结论:革新比创新更有利于企业的品牌和价值提升。他的研究结果形成了一本名为《先革新,再谈创新》的书。
在齐曼看来,革新是在保持现有事物的本质不变的情况下,给它注入新的活力或者赋予它新的生命。革新会促使企业重新思考自己提出的价值主张,让企业明白自己提出的价值主张的根据是什么,以及消费者所能接受的程度。而且革新会促使企业重新思考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让消费者有更充分的理由来购买企业的产品。
他认为,革新是一种促进企业内部增长的策略,它不同于推动企业横向增长的创新。比如,革新是在现有业务、现有品牌、现有消费者、现有竞争力范围上进行,而创新则是面对新的业务、新的品牌、新的消费者、新的竞争力。
更为重要的是,两者的基础不同。革新的基础是核心特质,创新的基础是核心竞争力。人们对核心竞争力已经是耳熟能详,但对核心特质则不甚了解。齐曼认为,核心特质是指一家公司或一个品牌对消费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是消费者与企业品牌之间维系的一种依存关系,它是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象征意义,它是品牌赋予消费者的一种承诺。举例来说,可口可乐的核心特质是纯正、持久和可靠,百事可乐的核心特质是选择性和变化,苹果公司的核心特质是共享。
企业以核心特质为基础进行革新,就能始终关注消费者和企业的联系,是一种市场导向的变革,消费者也总能够接受这样的变革。而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创新,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变革,往往具有偏离市场和消费者的危险。
“新可乐事件”就是明证。迫于百事可乐的竞争压力,可口可乐于1985年宣布以一种味道更甜的新配方取代具有99年历史的“神秘配方”,这一决定轰动了全美国。可口可乐在78天内便收到40万封抗议信件和电话,人们不再愿意喝这种“懦夫才喝的饮料”,市场销售受到了巨大打击。新可乐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过于信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偏离了公司的核心特质。他们相信即使更换了口味,凭借着公司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世界级的原料采购和产品分销能力,是可以让市场立刻接受这种新配方的。
但是他们忽略了可口可乐的核心特质。事实上,新可口可乐的广告“喝可口可乐让您会心微笑”、“可口可乐是您生活的一部分”,越是显示出自己与原来的可口可乐不同,就越会让消费者确信自己不会去购买新可口可乐。消费者的头脑被弄乱了,他们想知道既然新可口可乐换了新的配方,还如何能够代表原来的纯正、持久和可靠的核心特质。答案很简单:它代表不了。于是销售额急剧下滑,公司只好又把配方改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