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和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 管理会计 体系建设
在当前市场竞争中,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好的收益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在该需求背景下,管理会计学科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成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近几年,我国企业管理制度日渐完善,而管理会计也将在企业内部管理以及对外报告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管理会计体系对企业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健全企业管理体系
健全完善的会计管理是企业健康长远发展、增加企业收益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将不断得到拓展,对技术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模式的发展的适应性将进一步增强,管理会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的基础和战略支持作用,将渗透到企业日常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相关管理信息的方法。因此,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在企业的应用,有助于促进企业的管理体制升级,增强企业的创造力,提高经济收益。
(二)有助于适应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应用管理会计体系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传统的模式逐渐转向管理和科技创新方面。会计尤其是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基础支持、战略支撑的重要作用,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三)顺应了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国会计体系建设及会计实务研究等发展都相对滞后。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革命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管理会计作为单位决策中的重要部分,对数据集成处理、长短期决策平衡、风险的识别与规避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同时,管理会计的理念与技术方法也得到世界各国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推广,将成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
二、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管理会计始于美国。在美国,企业在会计理论或是实务界均设有专门的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而我国由于运用管理会计的时间较短,重财务会计而忽视了管理会计,使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出现诸多问题。
(一)高层管理者认识不够深刻
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对管理会计认识与重视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在企业中的运用。由于受到经济、政治等影响,我国相当多的企业管理者重财务会计而忽视管理会计,对管理会计缺乏深刻的了解。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有超过八成的财务人员从事着财务会计工作,而他们工作时间的80%用于记录与核算工作。管理者未深刻认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未能理解管理会计个性化的应用,未能认识到管理会计的支持作用,未能合理地对管理会计进行定位。
(二)管理会计体系不健全
任何学科的成功运用都应以理论为基础。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方法重财务会计而忽视管理会计,重西方理论而忽视本土体系。而体系完全从西方引进,只是单纯的照搬照抄,并没有形成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体系。另外,我国当前的会计管理方法技术含量低,缺乏创新,也缺少在实践和理论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总结。
(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缺乏
管理会计对人才的要求无论是在知识积累还是思维方式上均远高于财务会计。我国管理型会计人才的缺乏,首先是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处于初级阶段,本身存在不足,故相关人才在学习管理会计知识时的渠道较窄。其次是企业内部管理会计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同的信息系统间对接难。最后是人才培养,在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的大量会计人才中真正符合管理会计工作要求的很少,使管理会计未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四)管理会计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我国企业内部的会计组织结构设置并不合理,部分单位并没有设立专门进行管理会计工作的组织机构,而一些设立的企业则设置不完善。在实践中,财务岗位一般由单纯的财务人员担任,负责基本的会计核算记录,设置较为单一,缺乏复合结构的团队,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完善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一)深化管理会计意识
深刻的管理会计意识是管理会计体系得以运用的前提条件。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提高自身对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管理会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管理者不能忽视其意义,它将给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决策带来巨大的影响。另外,管理者还应加强各级员工对管理会计的理解和认识。企业内部员工对管理会计的理解将有助于企业获取有用的财务信息,得到切实的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
(二)健全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考评体系作为一份复杂的工作,通常会涉及各个部门员工的切身利益,客观上会制约管理会计体系的发展建设。制约形成一套健全的绩效考评体系,管理会计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传统管理理念认为的绩效考评工作仅与人事部门相关而与财务部门无关的想法是错误的。财务部集合了企业许多环节的信息,能直观地体现出绩效考评体系的运行状况。故,建立健全的绩效考评体系能够促进管理会计体系的更好建设与发展。
(三)重视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管理会计相较于财务会计,无论是在知识储存量还是在思维发散上的要求均要高。为了建立健全的管理会计体系,企业内部需要加强治理,设置专门的职位或机构明确分工,使财务信息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处理。另外,财务信息作为管理分析的基础,企业应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故,企业要注重相关会计人才的培养,通过全面而有效的技能培训或定期开展有关管理会计的专业课程教学等方式及时更新并提高会计人才的专业知识,为促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打下基础,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份保障和支持。
(四)完善管理会计的组织结构
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经营欠缺,真正的管理会计体系尚未形成,也未构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会计组织结构。但是,通过西方健全的管理会计协会可知,一个规范、健全的管理会计组织结构有助于其功能的更好发挥,有助于促进管理会计更好更快的发展,对一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企业应严格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情况融合,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体系。
(五)促进管理会计工具在企业的应用
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会计理论体系不够健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企业正确且全面地应用了相关的会计管理工具,很好地利用会计管理工具提供信息的全面有效性以及其降低成本提高净利润等优势来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因此,我国企业也应尝试更好地利用管理会计工具在企业的应用。比如,针对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价,可以突破我国企业现有的局限――对其绩效评价功用的应用,尝试平衡计分卡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多数企业可以尝试突破传统的不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采用更全面精确的作业成本法;另外,还可以采用波士顿模型,通过具体的对业务进行优化组合来实现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平衡。此类管理会计工具方法还有很多,我国企业应突破传统思想,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有关成本控制、机会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会计管理工具。
(六)提高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及应用
管理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过程与结果的书面文件,主要包括用于企业内部决策、沟通、控制和评价的多种会计报表及说明。要编制一份好的管理会计报表,首先应该正确清晰地认识到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与预算报表、业绩评价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注重报表编制的创新,无论是在体系或者内容上,都要遵循创新的原则,从资本、资产、商品和生产四个经营决策层面进行四种责任中心的经营,形成四大报告体系并加以运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体系对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管理会计是一份对综合性、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工作,会直接或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需要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会计理论、实务界的共同关注与推进。同时,我们应认清,由于我国的管理会计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企业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相信通过企业自身、会计理论界和实业界三方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管理会计一定能够实现其应有的成效,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高红海.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备受各方关注[N].中国会计报,2014-3-21.
[2]李振涛,蒋占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4(9).
[3]蒋占华,宋家兴,吕玉良.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透视与展望[J].财务与会计,2014(1).
1.管理会计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从国外引进了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但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依然只停留在浅层的理论介绍上,其实用性与可执行性得不到保证。如此以来,导致管理会计在使用过程中,对信息的判断和价值的计量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等无法做到科学合理,极大的影响了管理会计真正功能的有效发挥。
2.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
在管理会计中,存在着注重于定量分析,而忽略了定性分析,使得管理会计中对于简单问题建立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更加复杂,缺乏足够的可执行性。另外,管理会计还存在着只注重于且内部环境,而忽视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市场外部环境,试图只通过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来达到相应的目的。如上所述,都表现出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
3.企业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由于我国并没有在企业中强制推行使用管理会计,导致管理会计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层的意见。但许多企业领导层并不能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或者在短期内没有感受到管理会计的效果,致使其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4.管理会计不够规范
我国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对管理会计进行规范性管理,致使对管理会计使用的实际效果以及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经验都得不到有效地推广,既降低了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认知程度,又给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带来了困难。
5.管理会计人员水平较低
近些年来,随着企业对于会计工作的日益重视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会计水平得到的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就管理会计方面而言,会计人员依然存在着水平较低的问题。这主要体现为: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管理会计方面的学习只是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与运用,弄虚作假等现象较为严重等。
二、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措施
1.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为了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力度,首先需要改革现有的教学体制,加大管理会计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推广,并结合其特点设定相应的课程,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并紧随市场经济变化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改变以往只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的方式;其次,在企业使用中,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用理论中适合企业发展的内容,通过对相关市场调查、数据分析以及其他信息的收集,来促进管理会计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边实践边修正,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2.加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对企业领导层进行管理会计重要性的宣传和管理会计知识的培训,使其深入理解管理会计对于企业投资决策、风险规避、以及资金管理和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于企业长远发展具有的积极效果,从而使其坚持在企业中应用管理会计。
3.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首先,对企业会计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管理会计知识培训,提高其对管理会计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以及其他实践经验等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利用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考核,促使其主动去学习管理会计的内容,从而提高其自身的管理会计知识水平;其次,建立绩效制度和奖励基金,鼓励相关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提出相应的研究结果,并付诸于实践之中,既可以为会计人员真正掌握管理会计提供良好的平台,也有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4.完善规范管理体系
一个完善的规范管理体系是企业了解和使用管理会计的重要保证。首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管理组织机构,加强对各个企业管理会计使用情况信息的收集与了解,并根据这些经验总结适合我国企业特点的管理会计实务;其次,创办管理会计的书刊,举办案例研讨会、企业交流等活动,将所有企业联合起来对管理会计进行研究,并推广成功的实践经验,来提高我国企业对管理会计研究效果和应用水平。
5.研发与应用管理软件
在管理会计中,实务操作需要大量的分析方法和运算规则来支持,如果只是依赖于传统的手工和人脑计算的方式,不仅无法及时有效的完成管理会计的计算工作,还容易产生较多的纰漏,影响管理会计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根据管理会计工作的特点,需要加强对自动化管理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并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软件操作水平,为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近年来,管理会计创新层出不穷,战略视角的管理会计工具,如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管理、经济增加值等为企业广泛应用。经济新常态、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又将引领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进入一个大发展的转折时期。新的机遇与挑战摆在管理会计工作者的面前,如何结合中国的情境特征开展管理会计工具或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提高管理会计应用的效率与效果,迫切需要对管理会计的工具理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现行的管理会计工具往往体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控制与信息支持的闭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匹配性不强,导致管理会计功能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强调管理会计的工具理性,合理使用管理会计工具,这是管理会计工作者价值理性的内在要求。管理会计工具理性要求企业围绕顾客价值创造经营(Customer Value AddedManagement,CVAM)普及和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努力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并且有效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实现企业利润与现金流的合理配置,为企业获得有利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将股权与期权激励机制嵌入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之中,为企业赢得一流人才;通过管理会计功能的充分发挥,将管理会计的价值理性嵌入于工具理性之中,努力创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最大化。研究管理会计工具理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管理会计工具理性使管理会计体系增强了目标导向性。在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加强管理会计工具的开发与创新,通过概念扩展与制度建设的路径,提升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增强管理会计工具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属性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管理会计工具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的管理对象往往是人,而人是有情感的,而且是代表了某些社会因素,也就是体现了组织的文化价值观。
工具理性就是要求管理会计工具的开发与应用要符合合理性的要求,加强管理会计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管理会计工具理性为现行的管理会计工具应用与普及提供了价值指引,它要求全面理解与认识管理会计工具的结构性特征与组织性特征,提高管理会计工具在实践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管理会计工具理性是针对企业实际活动的解决而提出的,不是人为的理性假设。面对企业的情境特征,工具理性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客观、有序地解决管理会计中的现实问题,并体现工具自由发展的价值属性,且少干扰,从而形成客观的解决之道。换言之,管理会计工具理性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注重管理效率与效果的提升,这对提高管理会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管理会计工具理性的认识
将工具理性应用于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之中,是提高管理会计功能作用的客观需要。正确认识管理会计的工具理性,可以提高管理会计的效率与效益,并在企业实践中获得更积极的效果。以管理会计工具为代表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离不开宏观与微观的制度体系,其中,产权制度是其重要的驱动力。
产权制度在市场经济中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通过制度的力量塑造出有着强烈逐利欲望的健康经济主体,使企业的财产权和剩余索取权具有明确的收益人,保证企业所有者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理性行为。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渊源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工具理性借助于实践的路径确认工具的有用性,通过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行为主体的功利目标服务。
管理会计的工具理性是通过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围绕为顾客价值创造的基本理念,高效且理性地实现价值增值的具体活动。工具理性突出管理工具对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又称功效理性或者效率理性。在管理会计发展进入到权变性阶段之时,这种工具理性更多地强调资源效率的最大效用,并注重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协调与发展。除工具理性外,韦伯还提出了价值理性,他认为这两种理性是合理性的综合体现。价值理性强调行为动机的纯正性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欲望的行为,它是对工具理性追求功利,漠视行为者情感和精神价值的修正。事实上,强调工具理性,追求资源效率的最大化是一种时代的需求,其本身也具价值理性的成分。在经济新常态的市场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工具理性就是管理主体客体化的价值体现,它通过管理会计工具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作用于客体,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融合并形成合力。
三、管理会计工具的功能特征管理
会计是动态发展的,不同时期、特定阶段的情境特征对管理会计功能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管理会计工具具有权变性,只有持续、灵活地调整、变革管理会计工具,才能满足管理会计功能特征的内在需求。管理会计存在不同观点的争鸣是对管理会计发展的鞭策与推动,罗列上述不同观点也不是刻意戴帽子,而是要将他们的观点罗列出来,进行讨论与辨别。不可否认,近年来管理会计又一次面临相关性消失的风险,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新环境下,管理会计工具的创新与开发速度显然没有跟上实践的步伐。必须增强管理会计的工具理性思维,正确看待管理会计工具在实践中的效应与效果。
尤其要对各种不同工具之间的长短、优劣有一个客观的评判,强化管理会计工具的价值理性,以便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资源优势理性地选择管理会计工具。任何创新的工具和方法,不管它有多少超越其他工具的优点与功能,最终都不可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工具,它只能和其他各种有效工具融合在一起,共同为组织的管理目标服务。正如Kaplan(2006)所言:管理会计研究与教学要想有所建树,其研究成果必须在现行的组织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或者至少部分研究成果能够在管理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这样才能使管理会计学科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获得应有的地位。
四、结语
(一)提高医院的财务预算能力
目前,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由于医院管理者对管理认识的不足,认为医院的财务预算管理只是属于财务部门的事情,所以导致在财务预算中经费预算与预算执行过程的脱节。而管理会计则非常注重从整体和部分的角度来对财务管理进行预算,管理会计先将医院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同时将财务预算管理作为整体中的一小部分来进行集中、概括的综合评价,保证了医院与财务预算管理的协调统一。管理会计应用于医院的财务管理,能够对医院的整体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效果进行综合的考虑,提高了医院的财务预算水平。
(二)提高医院的控制和调节能力
在医院的经营决策以及日常的医疗活动中,管理会计利用价值工程和成本控制及效益中心的原理,并根据医院经营目标的要求以及在工作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问题与差异,来控制和调整相关的环节,从而及时纠正偏差,保证医院预算和各项经营项目的实现。而对于医院科室的成本的调控,管理会计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会计根据医院各科室的业务量与额定的收益,来确定各科室的目标成本以及边际利润,为各科室制定相应的预算计划,并会不定期地检查其预算执行的情况,及时发现预算的差距并分析问题所在,使各科室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更正,大大提高了预算的水平。
(三)提高医院的考核和评价能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对内部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也日益重要。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激发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医院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也有利于促进管理会计各个环节的应用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提高了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而且将医院财务管理中引入管理会计的应用,利用管理会计中成本——效益分析法,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的考核、评价,可以使得考核、评价更加具备实效性,有效地促进了医院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在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医疗体制不合理
首先,因为目前医院都是政府垄断,没有存在较激烈的竞争,也没有激活内部活力的相应机制;其次就是医院以药养医的畸型模式,使大多数医院更加关注药品医疗器材的管理,却忽视了对医疗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最后就是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不合理,主要是集中在大城市,造成大城市的医院收入相对高,不用担心成本问题;而规模相对小的乡镇医院仍然是入不敷出的局而。而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医院面对经济市场,充分发挥出其内部的潜力、控制医院不必要的成本,从而增加医院的经营利益。所以,在医院医疗体制的漏洞下必然会制约了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
(二)医院管理者对管理会计认知不够
目前,很多医院都将管理会计运用到了财务管理中,但是管理会计的作用却没有真正落实,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医院的管理者对管理会计只是片面的理解,没能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致使管理会计职责不明确,各职能部门并未真正参加到管理会计工作中,医院的职员参与管理会计也只是形式,管理会计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出在医院财务管理中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医院管理者多为医疗界专家,没有进行过财务会计方面的培训,对财务会计了解不精通,重视医疗忽视财务也是正常的现象。
(三)会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会计人员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对管理会计的理解操作能力以及工作态度,由于医院财务管理比较复杂,涉及到财务、会计、管理、计算机等多方学科的综合知识。因此有许多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无法完全满足管理会计工作的需要。例如对医院重点成本项目实行重点监控与专责管理,控制“非必要”的成本支出,把各种“额外”的成本损失控制在萌芽之前,这些工作都需要非常强的专业技术能力。
三、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管理会计职能构建
医院强化管理会计的实施运用,对医院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医院管理者必须要采取措施,加大管理会计的运用力度。
(一)加强医院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认识
目前,大部分的医院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医院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与执行力度有所欠缺。要想在医院内实现管理会计的真正落实,首先就必须提高医院管理者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从医院未来的管理水平与发展的高度上重新对管理会计进行深度认识,从思想上加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有了医院管理层的重视,才能在实际中更好地贯彻落实管理会计的应用。
(二)提高医院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有了领导的重视,实际贯彻落实管理会计的相关职能和作用时,医院还必须要提高内部员工的整体思想素质与专业技能修养,要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高职能的财务会计人员来将管理会计切实应用到医院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首先,医院要制定健全的内部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制度,一方面,加强对财会人员的道德素质的培训,使财会人员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明确医院的目标与个人工作目标是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还有加强财务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增加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专业知识,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专业人才,有效解决医院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偏低的现状,才能促进医院管理会计的发展,为医院实现管理会计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融合医院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种职能体系
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为医院运用现代管理会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是医院实现精细化高效管理的基本保证。因此,医院管理者应该在医院内部建立管理会计体系,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并轨且连网运行的管理模式,按照企业管理会计的手段方法,将医院管理企业化,建立成本状态与分类、收支平衡分析、标准成本法等基本概念和方法体系,建立医院管理经营决策、投资决策、预算控制、存货控制、责任会计与绩效评价等制度。从而在医院建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为医院的经营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使管理会计实现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一般都是要运用比较复杂的分析计算方法。而如果运用专业的会计软件既可以保证管理会计工作中计算上的准确性,又减少了会计人员繁重的工作量;其次还可以使医院的会计人员能够为医院的管理者及时准确地提供一些财务预算与决策等方面的数据信息,从而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具体的经营财务数据的需要。可见,管理会计的专业软件是有效发挥医院管理会计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化医院的发展趋势,所以医院也要创新思想,紧跟时代的步伐,引进开发先进的管理会计软件,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首先在解释“何为管理会计报告”之前应该先解释“何为管理会计”。IMA在2008年底公布的管理会计新定义:管理会计是一种包含了制定管理决策、计划和绩效管理系统,并且在财务报告系列和披露中提供专业意见,辅助组织战略制定和完善的职业。通过对比IMA在1981年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管理会计的定义已经有所拓展,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信息的收集、归纳、分析,作为一个信息提供者为决策者们提供信息支持,而是已经站上了制定管理决策、计划和绩效管理的高度,并且进一步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这也意味着国外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或者也可以说人们对管理会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要求管理会计不断完善和创新。
我们也可以通过CIMA2006年给出的对管理会计四个阶段的发展分类认识到管理会计概念的演变,管理会计的具体职能在不断地强化,从最初的成本管理到价值创造阶段,很明显管理会计的工作变得复杂而艰巨。相比较于国外管理会计的研究,中国的管理会计研究明显滞后,潘飞(2010)总结中国管理会计学者经历的三个重要的研究历程:①大量介绍了国外先进管理会计研究成果;②站在中国管理会计实践的角度剖析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③在我国制造业尝试推进管理会计的案例研究,并向大样本的实证研究迈进。除此之外,其他学者也提出了我们需要认识到的目前存在的对于管理会计研究方向存在的误区还有:强调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而不是探究为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如何提供会计信息。有学者指出管理会计改革与完善的方向应是将管理会计置于会计学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将围绕管理会计本质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会计的确认、记录和报告作为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提供管理会计报告应是管理会计目标与方法所决定的,正如同财务会计要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一样。
基于本人的理解,从本质上管理会计并没有变,它是基于管理的会计。只是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模式的不断成熟,以及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能够寻找到的突破口越来越少,而在实践中人们渐渐发现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体现出的一些成效。一直以来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落后以及考虑到成本效益,管理会计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而现在这个阶段可以说管理会计的内驱动因和诱发动因都具备,当务之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方法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会计体系。当然鉴于管理会计并不像财务会计一样经历了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拥有一套较为完备且权威的准则体系,并且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它往往需要在设计中应用权变理论,所以其研究难度肯定是不可小觑的。
二、何为管理会计报告
在阅读国内管理会计相关文献之后,本人发现在大部分文献中管理会计报告等价于内部报告。张先治(2005)在《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系统构建》中提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该根据每个责任中心围绕自身的核心责任目标为依据形成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和生产经营报告四大报告系统。张先治(2006)在《内部报告体系及设计》中也提出内部报告体系应该形成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和生产经营报告四大报告系统。并且张先治在2008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中先后表示会计报告应包括对外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和对内报告(管理会计报告),明确了将对外报告等同于财务会计报告,将对内报告等同于管理会计报告。而王仲兵(2009)在《企业会计信息结构重构:基于企业与市场的互动视角》一文中也指出,“企业与市场的边界通常被称为企业与市场的两分法,而正是两分法观念的存在造成传统意义的财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间的差异,即简单地将财务报告视为对外报告而管理会计报告为对内报告。”他也是将管理会计报告和对内报告等同起来。
(一)依据的规范不同产生的问题
管理会计是以满足管理人员要求为主,受到经济理论以及企业价值规律的影响,例如它可以根据管理会计的特点对企业成本费用重新整合,并采用一定的方法针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预算,但是它所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实现效益所制定的计划,所以会计准则对于管理会计的要求较为宽松,而对财务会计的要求则是较为严格的,财务会计需要严格的安装会计准则以及会计法,并且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中,已经明确要求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必须依照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会计活动。财务会计需要根据企业经济情况以及管理的要求,分类整理会计的相关内容,制定企业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情况以及财务情况,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信息,核对企业的财产情况,并严格依照相关规定对会计报表等相关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由此可以看出,与管理会计相比,财务会计的严格与规范性。
(二)会计人员素质问题
企业的会计人员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企业的会计人员整体专业水平以及素质有待提高,虽然我国很多高校以及职业院校都开设的会计专业,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会计人员,基本上满足社会对会计人员的数量要求,但是会计人员的素质还未能满足企业的真正要求,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需要有其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能够为二者的融合作出努力,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会计人员需要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会计凭证的制作、信息的记录以及报表的制作等内容要熟悉,财务人员的法律素质也需要过硬,而管理会计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还要熟悉统计运筹学和数据分析的内容,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会计的相关问题,因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是不同,这也给二者的融合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另外,虽然我国有注册会计师制度,但是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还需进一步的完善,使得企业的会计人员通过考试接触到国内外先进的会计理论,逐渐完善会计人员的理论素养。
(三)会计信息数据共享问题
财务会计需要严格按照我国会计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活动,并且会计信息应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公正性、透明性,信息的确认与计量也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财务会计最后是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向企业的相关利益人员提供企业的经营信息,而管理会计本身并不受会计制度相关规定的制约,它的应用也更加的方便灵活,因此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就没有形式的制约,格式的束缚,只需要根据所需要的提供会计信息即可,信息的提供方式更加快捷方便,信息量丰富,但这也给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对接造成了不便,不利于基础信息数据的共享,增加了会计工作量。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会计制度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需要有专门的制度为会计工作提供约束与依据,从而使企业的会计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目前,我国的企业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会计制度,会计信息的核算以及信息的公开等会计相关工作能够按照规定进行,而管理会计制度在企业中还存在不足,专门针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过程中的制度还没有确定,这就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埋下了隐患,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及国家的基本法律,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会计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明确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以及工作内容,使得资源能够充分的利用起来,避免资源的浪费,根据制定的相关制度调整企业的财务工作,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信息保障企业的决策。另外,企业应该在管理制度上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由于我国企业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财务会计工作中混杂着管理会计的工作,这就模糊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业务范围的界限,使得企业的财务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起来。因此,企业应细化管理制度,逐渐组建管理会计部门,将职能从财务会计部门中剥离出来,建立起独立的管理会计体系,之后再将二者有机的融合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因此树立正确的会计观是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前提条件,首先应该明确对会计的认识,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对会计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财务工作的确认、计量以及报告的层面上,传统会计工作的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企业应该积极扭转对会计的认识,提高对会计工作的认识水平,认识到会计是企业提高效益的有力保障,其次提高会计人员的认识以及业务素质,会计人员在企业中长期扮演记账员的角色,使得会计工作在企业中不受重视,而会计人员也不能端正自身的态度,会计工作变成了写写算算的工作,所以,会计人员自身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摆正自己的认识,以严格的要求约束自己,努力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熟练的处理企业的相关财务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认识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需要复合型的会计人才,另外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培养企业的会计团队,或是通过企业内部的挖掘,积极培养企业的员工,打造业务水平高的团队。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交流共享
摘 要 战略管理会计是对现代管理会计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使管理会计迈向更高的层次。本文介绍了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提出对策,我国企业总体应用水平较低,应加强各个方面的研究与建设。
关键词 战略管理会计 现状 对策
一、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
在我国,战略管理会计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它已成为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而它在我国的应用仍然处于一种漂浮状态,总体应用水平较差。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和运用处于初级阶段
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普及程度不高,我国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从1997年开始才陆续在专业期刊上介绍引进的,一直处于理论研究和探索之中,对其理解还有很多分歧,至今仍未形成统一、完善的理论体系,也未得到有效的普及。战略管理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多为政府部门及外资企业所使用。进入90年代,我国的国内企业才开始涉及运用战略管理,然而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的战略意识仍然是比较脆弱的,更不用说学习和掌握战略管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了。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欠佳
企业会计工作的重点仍在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传统会计体系的两大分支,一个对外,一个对内。但是在国内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大多是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这无论是在会计机构的设置上,还是在会计人员的聘用上,很多企业把会计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主要投向财务会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只是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附属品。正是这种情况导致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缺乏实践的环境,会计工作人员得不到实践锻炼,不能积累工作经验,战略管理会计工作很难开展。
(三)经营管理者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观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否起作用,能起什么样的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使用这种方法或手段的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这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学识、才干,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管理者在决策时的价值取向。某些经营管理者比较注重短期利益,不注重长期利益,明知战略管理会计能帮助企业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但为了短期利益,却根本不重视。
(四)缺乏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还没什么认识,缺乏超前意识,也就无法开展广泛的研究。战略管理会计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除了要具有会计知识以外,还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及企业文化等等,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或其他从事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具有很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但是依照目前我国的状况来看,还是不能适应战略管理会计的要求,这些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二、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对策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从以下入手:
1.定位问题,要认识到我国处于初级阶段,在应用上应定位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这一水平上。不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字模式,不生搬硬套那些众多无法操作的名词、概念与方法。
2.规范化问题,管理会计教科书在内容排列的逻辑顺序、基本理论结构、名词、概念以及方法等许多方面的欠规范化不利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管理会计,也不利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所以应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应该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展开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创办专门的管理会计刊物,促进各种学术或职业组织将管理会计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拓展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
3.认识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规律性,应将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应用的成功经验加以科学、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特别要加强典型案例研究,并加以推广,这样就可以使一些企业少走弯路,使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战略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
(二)营造良好的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环境
企业的体制和会计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什么样的企业体制就需要什么样的会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必然要求运用管理会计,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只有当企业经营者能切实地承担起对企业的受托经营责任,才能对包括战略管理会计在内的经营管理科学产生发自内心的需要。为此,应该优化市场环境,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塑造清晰的国有产权主体,促使企业经营机制的改变,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遵循我国会计人员愿意应用法律制度规范会计行为的惯例,政府可制订指导性的管理会计制度,为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示范性的法律制度环境。同时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企业文化,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良性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要把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结合起来
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两个子系统。传统管理会计深入企业内部,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重在“知己”,而战略管理会计将关注的焦点投向市场和竞争对手,站在战略的高度为企业寻求比较优势,重在“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各有侧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因为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就把它全部否定。
(四)大力普及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
在高等院校非会计专业的经济管理专业应该开设管理会计课程,注重对战略管理会计等新知识的讲解介绍。另外加强企业管理层与财会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树立其战略管理会计意识,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因为只有建立和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战略管理会计队伍,才能促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建立、创新以及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继续加强管理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继续严格支持会计职称考试制度,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后续职业教育,而且有必要在条件成熟时推行管理会计证书制度,这种制度将会有助于管理会计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应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正林,耿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之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150-02
引言
从定义上来理解,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指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做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可以看作是企业实现战略、业务和财务一体化的最为有效的工具,其核心理念在于价值创造与维护,而这是企业发展的直接目标。总结来看,企业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解析过去,管理会计实践的基本途径就是对企业在过去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度加工,并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扩展;其次是控制现在,在充分分析企业历史会计资料的基础上,管理会计需要得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结论建议和指标体系,从而用于指导企业当前的日常管理和经济活动;最后是筹划未来,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全局,在全面把握企业运行现状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以期使得企业管理者的各项战略决策能够更好地满足和符合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正是由于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巨大作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影响和制约企业实现可持续战略发展目标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当前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管理会计缺乏足够的认识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基本内涵和职能作用还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由此导致了企业在制定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发展规划时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成为了影响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重要瓶颈之一。总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管理层在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决策时,往往只是简单地依靠现有的财务数据,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对会计数据实施管理的意识,使得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长期得不到发展和重视,并且逐步被边缘化,由此给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二是企业员工对于管理会计不理解,很多员工根本不知道管理会计是怎么一回事,还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工作思维层面上,以为管理会计工作只是财务人员或者是会计人员的本职工作,对于企业的各项管理会计措施以应付为主,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的主动性。这种对于管理会计认识不清的问题在我国企业中表现得较为普遍,并且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影响和制约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不健全
很多企业都结合自身的工作需要,制定了相应的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机制,但是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及时建立起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国有企业当中,仅仅只有20%的企业表示其制订了关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计划。这个数据是很低的,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了当前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困局。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长期性的大工程,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一方面,当前我国企业在制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时,未能充分考虑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和企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因而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到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所制订的培养计划也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很难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有些企业制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仅仅是为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和发展规划,对于具体措施的落实存在不管不问的问题,使得计划逐渐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不到位
管理会计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当时新英格兰的利曼(Lyman)纺织厂以复式簿记为基础,首创了一套成本会计制度,它所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能反映产品成本、工厂布置变化影响和对原棉收发的控制情况。这也是管理会计的最早雏形,之后逐渐兴起了管理会计研究和应用的。应该说,国外在管理会计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要领先于我国。然而,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制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规划时,存在较为严重的“闭门造车”现象,没有深入地引进和学习国外一些先进企业的好的做法,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质量。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改革开发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地走出去,需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来自国外一些企业的竞争压力。这些都需要我国企业在践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与国际深度接轨,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做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着力强化对于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应该说,只有企业真正认识到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才能够从根本上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多种手段来提升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对于企业决策层来说,要积极学习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从影响企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充分重视管理会计。在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时,要充分发掘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发挥管理会计人才的聪明才智,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良好的重视管理会计、利用管理会计和发展管理会计的良好环境,从而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对于企业员工来说,要积极加深对于管理会计的认识程度,改变以往的传统落后观念,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管理会计工作中来。尤其是对于企业的财务工作者来说,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锻炼,努力向一名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过渡,借助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这个有力的平台,完善自己,同时也推动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着力健全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
国家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中国会计报》的署名文章《服务市场服务经济全面开创行业发展新局面》中指出,财政部将加快培育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这就充分证明了国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着力加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多种手段来提升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质量和规模。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要积极领悟和学习国家有关部门的指示要求,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来做好企业自身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上,企业要按照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要求,来科学规划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中,要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提高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重点要落实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重视对于管理会计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筑牢培养对象的思想防线,将其放到与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同等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管理会计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次是要严格落实考核评价机制,这里所说的考核评价包括对培养对象的考核和对培养工作本身的考核,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要做到全程监督,严格抓好每一个培养环节的制度落实;对培养对象要结合培养工作的进展程度,实施组织考核评价,激励和督促培养对象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切实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
(三)着力提升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
在国外,管理会计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风靡各行各业,世界500强企业都在大力推行管理会计,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美、英等一些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应用广泛,成效明显,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都是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借鉴的地方,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其应用到企业自身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中来。通过提升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能够有效地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企业在加强自身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尝试走出国门,通过与国际先进管理会计教育组织和职业组织的合作,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大的突破。对于一些自主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企业来说,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时,要合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企业的经营实际,建立起一套因地制宜,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培养体系和方案。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运行过程中,要让管理会计人才积极参与到企业各项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分析中来,通过在与国际同行的深入竞争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这些措施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长远发展和整体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论
管理会计人才是现代经济运行环境下,企业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会计从核算向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体现。需要指出的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应该立足自身当前的实际需求,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需要,全面规划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要充分结合企业的经营特点,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努力培养和造成一大批与企业经营发展实际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有力地推动企业的全面进步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光伟.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研究[J].财会研究,2015,(1).
一、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审视
所有的实证研究方法都包括了对某一组织的成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层次的观察、乃至参与他们的活动等手段。在实证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中,曾经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最关键的分界点就是看一看实证研究者是试图从一个“客观的”局外人的身份来理解一个组织(即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还是从一个局内人的角度通过直接参与一个组织的活动而达到理解这个组织的目的(即人种分类学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对实证研究方法应如何认识这个问题上曾前后出现了3个典型的流派。
最早对实证研究方法形成系统认识流派为芝加哥社会学派。其主要特点是,在实证研究中主张对组织中的成员的行为进行直接的观察,在相互接触中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并且只为获得第一手资料才直接参与组织成员的活动。这便是该学派所提倡的实证研究中的调查三阶段论(Bulmer,1984),在社会学研究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虽然该学派在实证研究中也要与组织中的成员相互接触,但研究者应使自己的角色公开化,通知组织中的成员自己正在进行一项研究,尽量不和组织中的成员那样产生情感方面的纠葛,以避免对正在研究的环境产生影响。
上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个存在主义学派(Extential Sociology)。该学派从理论上支持调查性参与的观念,认为调查性参与的基本要点就是应该认识到组织中成员的行为和活动至少会表现出两重性,即有些活动和行为是做给外人看的,而另一些活动和行为只有组织里的内部成员才有可能看到(Gofmman,
1959)。词语“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就是针对前一种现象而被创造出来。该学派强调调查性参与的观念,旨在鼓励研究人员脱去所谓的客观性和超然性的外衣,努力使自已成为组织中的内部成员。该学派鼓励研究人员与组织中的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获取真实信息和利用组织中的成员的主观经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对一个组织作出更深入的洞察。西方许多人种分类学家持更为极端的观点。人种分类学家默罕和伍德就认为,在实证研究中,研究人员应彻底放弃对他们以前的世界所保持的任何联系,以便使自己能够深深地专注于某一组织,从而能够对这个组织做出更好的研究(Mehmmdwood,1975)。实证研究人员应彻底变成组织中的成员,从而使自己能够完全沉醉于研究之中。他们的观点在西方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1987年,在一部《实证研究中的成员角色》的着作中,社会学家埃德勒明确抛弃了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观点,同时对存在主义社会学派和极端的人种分类学家的观点进行了“集成”,提出应该按照实证研究人员的参与程度或者说按照实证研究人员所承担的成员角色的深入程度来对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划分,形成了“三分论”的观点(Adler,1987)。
埃德勒认为,实证研究人员只有承担某种类型的成员角色,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观察结果。于是他将实证研究者在某一组织中所能承担的角色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表面性的成员角色、积极性的成员角色和完全性的成员角色。
在第一种成员角色下,实证研究人员可以从一个内部人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并且可以参与组织的各项社会活动,但却不承担组织领导的角色或者不参与组织的核心活动。在这种角色下,如果实证研究人员不愿意参加某一类组织活动,则可以对自己的参与程度进行自我限制。
在积极性的成员角色的情况之下,实证研究者在组织中将承担一个更加中心的角色,可以同事或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组织的核心活动,与组织中更高层次的人员相接触,从而将会比在只承担表面性的角色的情况下获得更高水平的信赖和接受程度,进而才有可能与一些潜在的和关键性的信息提供者建立联系,并
对正在研究的人员和环境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三种成员角色中,完全性的成员角色是三种角色中形式最强的一种,研究者将完全被同化,从而在所有的方面以一种完全平等的地位成为组织中地地道道的一位成员。
二、对实证研究方法在管理会计中运用现状的评价
笔者认为,既然管理会计是为各类组织内部的各类决策、规划与控制,以及业绩评价等活动提供信息支持,则要对某种管理会计方法在组织中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人员就必须深入于组织体系之中,以一名内部人的角度进行观察、体验、记录和分析。唯如此,得出的研究结论才可能更加符合实际。而且,管理会计方法越是复杂,在组织内部涉及的利害关系人越多,就越需要实证研究人员做出更深程度的参与。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在组织中的行为和活动最好能够做到埃德勒“三分论”中表面性成员角色的地步,如果能够进一步达到积极性成员角色的境界无疑就更理想了。
在实证研究方法开始在管理会计领域兴起的这十几年里,西方主要的管理会计杂志发表的实证研究文章几乎都是按照芝加哥社会学派的传统而进行的。换言之,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管理会计领域的实证研究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以一种公开研究者的身份,抱着对某一组织进行客观研究的目的而从事各种研究活动。
为什么西方管理会计研究中所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范围上至今还不能超脱于芝加哥社会学派以外呢?原因可能有两条:首先,管理会计领域对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仍然处于“婴儿期”的阶段,许多研究者在他们的学术生涯中对此方法也正在处于边干边学的阶段;其次,除了少数例外情况之外,大多数的管理会计学者在学校里所受的方法论教育仍然是逻辑经验主义的传统,故此,常常将逻辑经验世界的观点带入他们的实证研究之中。不过,管理会计研究者们毕竟己经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搜集数据,对管理会计方法在组织中的运用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可以预言,在管理会计领域,按照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观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现象仍将继续存在一段时间。因此,对研究的结论是否能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问题应持必要的谨慎态度。在此问题上曾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实例,美国会计学家福兰克等人曾从事过一项实证研究,在收集数据之前曾在6个月内在一个组织中花费了近20天的时间,以便对该组织进行一项客观性的研究。他们要调查的问题是,该组织的业绩评价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是否能够对处于适时生产系统的工人进行正确的业绩评价。为理解该组织的文化、工艺流程和生产线等方面的情况,福兰克等人对该组织的经营活动进行了直接观察,并与许多公司职员有所接触。在最初的3个月里,福兰克等人得出了一个清晰的印象,即该组织正在采用新的管理会计方法对该组织中的工人进行业绩考评。于是,福兰克等人构造了一个模型,试图把客观的业绩评价和主观的行为因素都联结到用以对工人进行业绩评价的方法之中。
又过了几个月,福兰克等人搜集了该组织的业绩评价方面的档案资料,并从数百名经理与制造工人那里获取了一些调查信息。结果,当福兰克等人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时,让他们大吃一惊的是,发现最初形成的印象完全不正确。一些经理人员曾经告诉他们的所谓重要事情纯粹建立在一种社会期望的基础之上,换言之,这些经理人员告诉福兰克等人的事情只是他们认为都是福兰克等人所想听到的事情(youngandselto,1993)。
这再次表明,在对一个组织的观察中保持某种客观超然的态度虽然能够有助于实证研究人员获得信息和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却常常因为他们是局外人而受到蒙蔽。因此,当实证研究者在一个组织中停留的时间不能太长的情况下,他们必须对研究中所获得的信息的质量给予特别的关注。稍有不慎,实证研究者们就可能得出某些不切实际的结论出来。
三、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中的运用前景
在我国,鼓励和提倡实证研究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多项调查表明,我国对管理会计方法的运用水平还十分低下,因此,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精神,要提高我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就必须探寻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的运用之道。在这个方面,实证研究是一种最有效的研究方式。但是,就目前来看,要在我国管理会计中普遍开展实证研究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有三:即体制性制约、研究人员的素质制约和研究经费不足的制约。
体制性制约与我国大中型企业将来是否存在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紧密相关。如果企业都不运用并不断提高管理会计方法的运用水平,则实证研究方法就失去了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织场所。如果企业缺乏运用管理会计方法的内在动力,即便我国产生了一些运用管理会计方法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