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

第1篇: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纺织品;出口;国际贸易;影响;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752.62;F426.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成本、价格与数量方面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以“成本、价格、数量”为基点,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贸易形式日渐多样化,抬高产品成本现象普遍化,进而,在提高产品价格的基础上,动态控制产品进口数量。由于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出现各种贸易壁垒,比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1]。随之,生产技术、劳工待遇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我国来说,纺织品企业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力”,才能有效满足这方面的客观要求,为了有效打破技术壁垒,必须注重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同时,在纺织品原料来源、质量方面,部分进出口国家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大幅度增加了纺织品成本,纺织品价格也进一步提升。对于这方面来说,所采取的保障对策:关税、配额以及反倾销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纺织品的价格,防止我国在纺织品出口市场中占据低价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借助相关曲线图,以“成本、价格、数量”为基点,从经济学层面客观分析了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在(A)图中,S、D两条线分别指进口国国内纺织品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国内均衡价格、产量分别指图中的P0、Q0。由于我国纺织品物美价廉,该国家纺织品价格也有所降低,即P1,在低价影响下,该国纺织品厂商也适当减少了供给数量,即S1,但社会大众在这方面的需求量并没有减少,还有所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需求、供给二者间出现缺口,这就需要我国出口的纺织品进行填补,有效满足社会大众在纺织品方面的客观需求。同时,在进口国贸易保护对策影响下,我国纺织品成本有所提高,进口国家纺织品市场中,纺织品价格有所提升,即P2,在该价格作用下,进口国纺织品生产量有所增加,国内对纺织品需求量有所减少,纺织品供应缺口发生了变化,即D2-S2,随之,我国纺织品出口量也有所减少,这是因为该进口国纺织品生产企业也能提供相应的纺织品,出现了贸易转移,其他价格更低的供应国来补充对应的贸易转移量。在(B)中,我国纺织品供给线、需求线分别为S0线、D线,随着国外市场纺织品价格持续上升,进口国在纺织品方面的需求量明显减少,导致大部分纺织品又流入国内,导致我国纺织品出现供给过剩的现象,纺织品价格大幅度降低。对于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来说,一旦出现供给过剩问题,必定会减少纺织品生产量,生产规模日渐缩小,纺织品成本增加,纺织品供给价格也有所增加,进而,随着纺织品出口量日渐减少,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也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不利于其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贸易条件方面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如果采用贸易限制实对策,我国纺织品出口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会增加其出口成本。如果只有两种商品,纺织品和一种其他商品,我国出口纺织品的同时需要进口该类商品,另一国和我国进口的商品整好相反。一旦实施贸易措施,短时间内,由于贸易条件受到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量会大幅度减少,出口的一些纺织品又会流回我国,纺织品出现供过于求现象,纺织品市场中纺织品价格会大幅度降低,其出口价格也会低于之前,贸易条件处于恶化状态,纺织品出口收益迅速下滑。这是因为在实施贸易措施之后,从我国进口纺织品的国家将会从其他国家进口纺织品,甚至依靠自身纺织品企业生产纺织品,会进一步扩大纺织品生产量,我国向该国出口的纺织品必须转向第三方市场。站在长远的角度来说,我国纺织出口企业会受到严重影响,纺织品进口国对其需求量不断减少,我国纺织品出口部门也无法处于正常运营状态,贸易条件会进一步恶化。

三、技术创新方面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如果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长期受到贸易保护刺激以及压力,纺织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极有可能被激发。就我国而言,属于最大的纺织品生产以及贸易国家,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国民消费意识不强,纺织品出口企业也不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在纺织品出口贸易方面,发达国家极易采取相关贸易措施使我国纺织品出口受到影响,比如,技术法规、卫生检疫制度[3]。在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背景下,我国纺织行业也会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纺织品生产整体效率与质量,大幅度降低纺织品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想要有效突破各贸易壁垒,必须将技术创新放在核心位置,通过不同途径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纺织品整体质量,避免受到纺织品各类贸易限制影响。在残酷的纺织品贸易环境下,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也必须转变自身运营理念,加大自身技术创新力度,也就是说,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以及纺织品产业技术创新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四、结语

总而言之,站在在经济学角度来说,我国纺织品出口中会受到国际贸易环境深刻影响,体现在不同方面,成本、数量、贸易条件、贸易流向等方面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以及纺织品出口企业都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要根据纺织品贸易环境,立足基本国情,构建“安全、稳定”的出口贸易平台,纺织品出口方面要强化自身品牌战略意识,加大自身技术创新力度,采用“走出去”等战略方针。以此,避免我国纺织品出口受到各种贸易壁垒影响,确保一系列纺织品出口贸易活动顺利进行,增加纺织品出口量的基础上,减少自身成本,提高自身经济效益,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促使我国纺织品行业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小燕.我国纺织品出口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J].科技资讯,2014,35:215.

第2篇: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在独立学院最初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因此,有必要对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归纳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此,本文以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为例分析了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

一、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改革相对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缺陷有:1.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实践性的教学特点;2.专业教师教学水平亟待提升;3.办学条件与办学规模不适应;4.学生对实践训练重视不够等。

二、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构建了以市场需求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次修订,其中面向未来职业发展要求的应用性课程和职业技能性课程比重逐年增大,如除了十二门专业方向课程外,还设置了国际货代和国际市场营销方向课程;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超过了总学时的25%,通过突出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将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注重“四能”培养:即培养理论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将创新学分作为每个学生的必修学分,鼓励学生具备多种职业技能。

(三)建立有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实践教学“五落实”

成贤学院的实践教学计划性强,组织工作严谨规范,过程管理严格。各实验实践环节均有教学大纲,每学期的实施均有细致的安排,实践环节的教学状况均纳入常规的教学检查,从制度、时间、经费、场地及指导教师等方面确保了执行实施能满足大纲要求。

(四)注重毕业实习和论文环节,加强过程管理

毕业实习和论文是学生综合实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成贤学院国贸专业的毕业实习有专门的实习计划,并强调过程控制。本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7个学期的末和第八个学期的开始,其过程跨越两个年度,在实习前进行动员,然后安排他们进入基地或企业,并与基地和企业签订协议,进行共同督促和检查,要求有实习报告和总结,并且按照实习进度进行分段考核,还要求他们带着毕业选题去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整个环节是紧张有序的。学生通过这个环节收获很大。国贸专业论文工作的开展主要抓住以下环节:(1)领导重视,成立了论文领导小组。组织严密,专业负责人、专业秘书、论文组长、辅导员、导师各负其责。计划细致,检查到周;(2)狠抓论文质量和格式规范,采取具体的措施,如进行了多次文献检索、论文格式、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操作、网上评阅等培训讲座;(3)抓好选题环节,强调课题选择要体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切忌“大”、“空”;(4)抓好中期检查、论文互评及答辩环节,工作质量及规范有较大提高;(5)采取网上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推动了工作流程化;(6)论文统一打印,更具规范。毕业论文是国贸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论文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柯宗俊.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出国与就业,2009(4).

[2]张美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3]赵立华,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煤炭教育,2008,26(2).

基金项目: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教改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2005)。

作者简介:

包小妹(1980-),女,安徽天长人,硕士,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研究。

第3篇: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

摘 要:随着中国入世后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用人单位对具备运用外语进行专业化的国际贸易沟通和业务办理能力的双技能人才需求缺口日益扩大,然而我国高校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尚存在融合度较低的问题。基于现有研究分析,阐述了利用PBL模式进行高校国贸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并提出优化基于PBL的双语课程体系实践的对策。

关键词:PBL;国际贸易课程;双语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15301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即问题中心教学法,首先,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引入医学教育。

关于PBL教学方法的国际贸易课程运用方面的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对PBL方法的教育应用及其实践验证。陈秀春比对分析了传统教学方法与PBL双语教学的作用,而陈红蕾则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阶段化特征,黄冬明、聂振雯等人则主张认为PBL能有效改善学习主体的能动创新力,并对于教学目标的更高层次实现带来结合性的教育意义。

关于双语教学的教学实践应用,旷芸、梁宗经、刘海燕则在充分分析国贸专业课双语教学可行性基础上,提出结合商务单证、外贸函电以及报关报检实务等国际贸易实操流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建议。

现有研究针对结PBL的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实现条件、实施方法与评价并未有深入研究。可见,以结合市场角度确立高校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的需求现实性和实践实效性,进而实施基于PBL的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对于高校的经贸类课程教学探索,及其专业人才的多元化能力培养具有典型的进步意义。

2 高校国际贸易双语实践教学发展现状

本研究在前期通过校企合作企业问调、实习学生实习调查等方式,笔者组织进行了周边区域企业针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双语实践运用能力反馈调查,调查显示,各企业针对该类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排序占比为,语言沟通谈判及书面撰写能力要求占比为71.3%;利用语言技能及进行基本的单证实务操作占到35.4%;具备用外语进行独立国际贸易业务完成的占到83.1%,可见当前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双语运用及应用技能要求贯穿整个国家贸易流程,故而对于当前院校,将国际贸易各课程涉及原理、技能技巧进行与外语的渗透融入,进而开展双语教学及专门人才培养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而目前我国部分院校专业课双语教学仅停留于课内的简单双语交流或内容叠加、部分专业课程的专业词汇、语法的语言课程方式讲授;或利用专业学生的课外实践进行业务流程的双语运用仿真学习,部分院校采取两专业相互增设课程的初步尝试,但总体而言在实质上有注重语言在专业领域方向的单纯累积或专业知识、技能习得中的语言拓展等教学不融合的“线性推进”倾向。

3 高校国际贸易实施基于PBL的双语实践教学体系发展对策

首先,在具体的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尝试以国际贸易产业、行业的人才需求细化国贸贸易课程双语教学的授课计划、目标和教学细节。

其次,以市场需求为纲制定双语学习的问题设置、对应的解决方案与项目、专业化术语和行业化解决办法中的双语知识信息与能力要求,辩证地扬弃以往国际贸易课程中双语“满堂灌”式的纯粹翻译、口译形式,结合国际贸易行业所需外语,以多种资源形式在PBL模式下以双语的教学系统予以集成,并在反复的实证验证和教学实践中提升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水平和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实效。

最后,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传统PBL两阶段问题设计,着力从教学模式与实践应用教学方法入手,进行了充分结合PBL模式的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DFD)框架的国际贸易课程专业化教学大纲、教学过程的问题设计等内容设置,并结合运用演绎推理思路,归纳针提供对于针对于当今市场与社会行业人才需求的及高校国际贸易教学实践的PBL双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康·德·乌申斯基著,张佩珍等译.人是教育的对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第4篇: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企业;产业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角度来研究的。宏观研究角度主要从国际贸易的方向来研究;中观研究角度主要以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代表;微观研究角度主要以企业的某种能力作为研究对象。

一、从宏观角度研究国际竞争力

(一)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研究

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大多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体现在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因此,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可以用其外贸竞争力来衡量。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供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每个国家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条件各有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此时各国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可以获得比较利益。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程度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以及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二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和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的研究转向从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等新要素来研究国际贸易优势。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包括以下理论:人力资本说、研发学说、技术进展论、信息贸易理论等。

归纳起来,这种国际竞争力理论认为,一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一国或地区的劳动、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研发、信息、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别国或地区拥有优势,则在贸易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从国家的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

1985年美国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将国家竞争力定义为:“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下,生产经得住国际市场检验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保持和扩大其国民实际收入的能力”。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则通过揭示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国际竞争力。WEF把国际竞争力不断由微观层次向宏观层次发展,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的一系列要素、政策和制度的集合。IMD于1996年发表了《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一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二、从中观角度研究国际竞争力

学术界从中观角度把国际竞争力界定为一个产业的某种能力。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从产业角度定义国际竞争力,认为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并且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影响因素:政府与机会。

韩国学者乔东逊以韩国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九要素模型”,认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可分为两大类: (1)“物质”要素。它包括资源禀赋、商业环境、相关和支持产业、国内需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特定时间内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2)“人力”要素。它包括工人、政治家和官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他们创造和控制4个“物质”要素,促使一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此外,机遇作为一个外部要素与上述8大要素共同构成一国国际竞争力。

三、从微观角度研究国际竞争力

从微观层次来研究国际竞争力,则是把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定为企业的某种能力。Cohen and Zyman于1989年从基于市场的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认为一个企业是否有竞争力,在于这个企业能否在建立和保持市场地位的同时获得利润的能力。Hide Yamashita认为,竞争力是企业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保持长期而稳定的竞争优势。

另外,Peter J Buckley认为竞争力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和动态的概念,因此把竞争力定义为将潜力转化为业绩的过程,一个竞争潜力、竞争过程和竞争业绩相互作用的过程。IMD提出了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计算公式: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5篇: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

我国是纺织服装第一出口国,纺织服装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年平均从业人员为26.37万人,每年平均有0.71万从业人员退休,新增出口业务工作量和补充新增出口业务工作量和补充退休岗位两项相加,全国每年平均需增加3.08万纺织服装出口的外贸人才。但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一个模式,缺乏针对纺织产业特性的国际贸易人才培训。这与我国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人才的实际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根据我国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应根据各自条件,为我国培养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应用型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人才。

我校属于传统的纺织服装类高校,纺织学科是我校的强势学科。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纺织业对高级应用型贸易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紧密结合我校的强势学科——纺织学科,充分利用我校的纺织资源,在师资队伍、理论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规划、一三三课堂联动、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在主要流程中凸显了纺织贸易特色,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同时,纺织贸易特色方向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和教师业务发展定位,优化了专业资源,实现了教材、实验、实践、竞赛、就业的一体化,将理论和实际、行业和区域、学校和企业、一课堂和二三课堂、模拟和实战结合起来。下面以我校的纺织贸易特色建设为例,谈一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方向建设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纺织贸易特色建设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针对纺织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发挥传统优势,为纺织业输送高级应用型贸易人才问题进行了改革。在改革实践中一是紧密结合学校的纺织特色学科定位,大力推进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师资、课程、实验、实践、竞赛、就业的一体化建设, 突出服务纺织行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特色;二是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师资队伍,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三是构建并实践了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保证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通过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探索纺织类院校优化配置优势学科资源、行业资源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

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相比,纺织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和丰富的行业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纺织类院校优化配置优势学科资源、行业资源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

(2)通过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探索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通过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识类课程中学习基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特色教育中强化素质、提升能力,达到“在通识中夯实基础,在特色中寻求创新”的培养效果,探索出一条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3)通过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各个教学环节的集群效应。

通过在师资、课程、实验、实训、实践、竞赛、就业、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突出特色方向并在各环节间实现结构性的有机对接,形成专业特色知识集群效应,培养具有行业背景的“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高级应用型贸易人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纺织贸易特色建设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可采取以下措施与方法:

1、修订实施体现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一是教学计划中增加纺织类产业通识课程,二是将纺织贸易类课程从专业任选课调整到限选课,三是在专业课中增加纺织贸易案例分析,四是设置纺织贸易前沿专题讲座,五是考虑到我国纺织业国际化战略的需要,增加英语课和双语课比例,开设韩语课,鼓励英语论文英文答辩等。

(2)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一是新建以纺织贸易案例为主的模拟实验室,二是新增纺织外贸类教学软件,三是增加国际贸易实务、货运等原有教学软件中的纺织案例内容,四是增加纺织类课程的实验和实践学,五是新增纺织企业实习基地,六是规定一定比例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与纺织贸易有关。

(3)第一、二、三课堂体系的一体化。如开展中国纺织进出口贸易的分析研讨会、纺织贸易经济沙龙、纺织贸易辩论赛,纺织贸易国际商务谈判等,通过第一、二、三课堂的联动,形成立体化大课堂体系。

2、构建与实施纺织贸易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保障措施

(1)学生能力培养平台

校内建设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实训教学平台、创新教学平台。同时在纺织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完成纺织贸易特色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搭建多层次的竞赛平台。一是校企合作每年举办如 “国际贸易实务大赛”、 “纺织贸易模拟博览会”等;二是设立基金资助学生参加如“大学生纺织外贸跟单职业技能大赛”等。

搭建学生研究能力培养平台。从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尤其是纺织类科研项目。

(2)课程支撑平台

依托校外知名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纺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骨干等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大课程教学组,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实务性强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纺织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外贸函电、海关业务等15门课程采取校外专家、纺织企业业务骨干进课堂,教研、科研成果、企业业务进课程,实现教科研与教学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3)教学质量监控平台

第6篇: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

>> 浅析进出口贸易中FOB、CIF贸易术语的选用 也谈信用证在出口贸易中的风险与防范 信用证在出口贸易中的风险与防范 中小出口企业在实践中对FOB与CIF的术语选择问题 出口贸易中使用CIF术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出口贸易中使用FOB贸易术语的风险及其防范 信用证结算下FOB贸易术语应用的卖方风险与防范 浅谈常用贸易术语CIF在出口中的优势及其灵活应用 论FOB贸易术语下发货人权益保障 出口贸易托收风险及防范措施 国际贸易中出口方采用FOB贸易术语的风险探究 中国钢铁出口贸易问题及对策 FOB贸易术语下卖方风险 浅析山西煤炭开采及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大米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电影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老进出口贸易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安徽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出口商使用FOB贸易术语面临的风险与化解办法 出口企业选用FOB与CIF贸易术语的风险比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8]株洲贸促会.《深入研究出口收汇纠纷的法律风险》[M],http:///newsshow_text.asp?l_c_id=42.2013.10.

[9]深圳一达通《中小微外贸企业生存发展调查报告》[M].2013.10.

第7篇: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

一、国际贸易风险的类型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随着全球贸易增多而使贸易摩擦不断地加剧。在国际贸易中,反倾销案件持续增加,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普遍存在。这让全球的贸易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让全球贸易趋势呈自由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区域经济的合作获得迅速的发展,各种排他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不断地以各种看似合理的方式出现。关税是一种保护本国市场发展的贸易壁垒被普遍地使用和接受,变得越来越透明,但是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却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将其他国家的竞争企业排除到国门之外。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对国际通用的贸易惯例和贸易术语了解的不足。贸易术语很多时候是一种惯例,明确了参与国际贸易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如果参与贸易的一方对这些术语不熟悉,就会在贸易中出现操作上的不合规矩。并且一旦被国外的不法商人所利用,就会产生意料之外的贸易纠纷,最严重的就是导致惨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合理地对贸易进行了解和操作十分重要。

(三)汇率风险

国际贸易之间的结算并不像国内贸易一样都使用人民币。那么,不同币种之间进行清算时就存在一个本币与外币的折算比率问题。但比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国际外汇市场出现波动而有所浮动,这就造成了国际贸易企业各方的实际收入与当初预想的会有不同(贸易中的汇率风险),进而导致外贸企业净利润的增加或者减少。采取一定的措施切实地对外汇风险进行防范,是外贸出口企业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原则

国际贸易中的风险规避管理是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笔者将这些原则总结如下:

(一)风险回避原则

每个外贸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产品和擅长领域,风险回避原则就是指出口企业不涉及那些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或者是预测到可能会出现风险的领域。虽然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可能会使企业错过一些获得高收益的机会,但是只有采取这种措施才有可能规避较大的风险。

(二)风险抑制原则

风险抑制原则,是指企业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监控,在风险成形之前就将其扼杀。在对汇率风险进行防范时,风险抑制这个原则是非常适用的,因为很多时候汇率的变化之快,不会给企业留有反应的时间来采取措施挽回损失的。

(三)风险转移原则

参加国际贸易的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商业贸易保险等方式,将可能产生的风险转移给第三方,这就是风险转移原则。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对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以便采取合适的投保或者其他转移方式。

三、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有效措施

通过前文对国际贸易风险类型的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原则,笔者提出了以下对国际贸易风险进行规避的措施:

(一)对贸易伙伴的信用情况进行严查

贸易双方的相互信任和了解是国际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了增进这种信任和了解,为了能够找到信用优质的合作伙伴,需要我们的企业在双方进行合作签字之前就对对方的企业进行严格的调查。这是贸易合作准备工作的一部分,调查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委托专业的咨询企业进行调查咨询,或者借助银行系统对贸易伙伴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

(二)国家加大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力度

关于人民币的汇率都是依据国家的国情进行制定的,常常使用的就是固定利率,但是在国际市场的贸易中,结算方式是双方互相协商的结果。所以,为了我国的企业在协商时有更多的资本,在制定人民币汇率时,就要考虑到具体的国情和人们的利益,尽量地保持汇率的稳定。一些强势的经济体国家会利用国际货币体系来转嫁本国的经济危机,从而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这是我国需要坚决抵制的,尤其是要反对他国使用强制性的手段迫使我国利率的提升。

(三)运用技术手段切实转移风险

在国际贸易进行的过程中,我国的外贸企业可以根据风险管理的原则,使用一些技术手段来有效地规避风险。第一,可以通过合理的投保来降低运输风险。因为国际贸易的路途通常非常遥远,且耗时较长,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患和风险,如海盗、战争、空难等,企业需要通过办理运输保险来促进企业外贸事业的发展。第二,可以通过妥善地利用国家提供的出口信用保险。这是由国家成立的专门的保险机构来向出口企业提供的一种政策性的保险,承担一些商业保险不愿意承担的保险业务,能够有效地规避贸易中的各种风险。第三,通过积极地引入国际保险业务来提供综合性的财务服务,规避外贸过程中收汇风险等。

(四)遵循国际贸易惯例

国际贸易的惯例通,常是指国际性的贸易组织或者商业社会的团体制定出来的一些贸易准备、规矩。这需要参与国际贸易企业的工作者牢牢地掌握,以便企业在签合同、交货物、结货款时能够严格地按照进出口贸易的规则程序来办事。妥善地处理好合同、单据、货物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信用证与单据之间的关系,以确保货款能够得到及时的清偿。同时,对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术语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免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因为不了解而遭受损失,面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无奈局面。

四、结束语

国际贸易是一项对外部环境有较高依赖性的贸易活动,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政策的变动都能引发国际贸易的动荡。尤其是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各国之间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顺利进行会出台各种办法,这些因素都让国际贸易变得更加的复杂、多变,导致贸易风险、贸易摩擦事件的频繁发生,并造成了一定损失。但凡事皆有两面性,如果我国的外贸企业能够抓住机遇,积极地进行国际市场的开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风险,那么我国的国际贸易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第8篇: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

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其中包括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和国际经济协调等。当代世界经济基本包括三类国家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

1、行为主体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两大类,其中非国家行为主体又可分为国际经济组织(包括世界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迄今为止,主权国家依然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主体,构成世界经济的最主要部分。

2、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专业现有4个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与投资、开放宏观经济学、中国开放经济学与政策研究、世界经济运行与国别经济研究。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范文

Abstract: Since the World War II, along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cess's acceler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y contact has been day by day frequent, the trade and the investment relatedness is gett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becomes the trade and the investment main carrier and the main master, presents the trade investment integration the general trend.

关键词:跨国公司贸易投资一体化

key word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trade investment integration

作者简介:汪洪源 1972年10月出生,江西星子人,九江学院商学院教师,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孙静,1981年11月出生,江西万年人,九江学院商学院教师,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一、跨国公司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行为分析

1.1跨国公司贸易投资一体化产生的内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要素全球化流动的障碍减少,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安排生产和贸易的交易成本的不断减低、市场规模急剧扩大,国际分工日益细化。国际分工越来越表现为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或相同产品内部不同工序、不同增值环节之间的多层次分工。各国的生产与贸易经由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形成有机的内在联系,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产业的一部分,零部件与中间产品贸易不仅成为贸易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成为产品价值增值过程得以最终完成的必要条件。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就此演变成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跨国公司为全球生产而进行投资与贸易,成为完整生产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贸易与投资在此完全一体化了。1

1.2跨国公司贸易投资一体化产生的影响

要素分工下的贸易投资一体化,实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经营活动,要素国际流动性的增强使一国企业无法独享基于本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在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一国的比较优势已成为本国及外国都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究竟谁能够对其加以“整合”,取决于哪国拥有更多的有竞争力的企业。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基础转变为一国跨国企业借助贸易投资一体化整合全球资源创造的竞争优势。

同时,国际贸易格局也发生了深远变化,服务业成为发展最快速的产业,外包成为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方式。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获取全球利润最大化,各跨国公司将制造业环节转移到发展中经济体,服务业局限于一国国内的格局被打破,旨在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的生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国际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服务外包已经成为成长最快的服务业跨国转移方式之一。

1.3 跨国公司贸易投资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总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经验可得,贸易投资一体化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果一国或地区要素禀赋的供求状况、要素价格发生变化、国际市场竞争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劳动密集产业领域中的贸易摩擦必然加剧。具体表现为:贸易投资地区高级生产要素短缺、要素成本提高、环境压力加大、“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特征明显、外向配套处于较低水平、服务业投资偏少、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趋于独资化,出于核心资产保全跨国公司加强技术封锁,FDI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的促进作用比较有限。

就利益分配角度而言,贸易分工总利益在各国之间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并且各国参与利益分配的方式也复杂多样。虽然从某种程度可以减少贸易条件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但是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贸易条件和国民福利之间的矛盾。总福利虽有所改善,但也可能从存在某一利益集团得益较多,其他利益集团得益较少,甚至有可能出现一些集团收益,另一些利益集团受损的局面。

二、跨国公司进行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对策分析

贸易投资一体化是在跨国公司交易成本不断下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得益于跨国公司由产业内贸易、行业内贸易向公司内贸易2 转移,其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经营减少成本,规避风险,巩固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跨国公司成为国际贸易的产品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地位也由此不断加强,因此加强跨国公司产业贸易向公司内贸易过渡,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加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决策的关联性势在必行。

首先,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的关联性规避各国贸易壁垒。当下各跨国公司面临的对外贸易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越来越复杂的贸易壁垒。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参与到世界分工中来,对国外反倾销成为各跨国公司对外贸易的重要障碍,必须积极应对。

其次,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近期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从数量或是规模上都有了重大的飞跃。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从最初的只投资于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业,逐步拓宽到工农业生产、投资开发、交通运输、餐饮旅游、咨询服务、技术开发、贸易、金融、房地产等各种行业,特别是服务型行业投资十分突出,这些毫无疑问都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最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跨国公司应积极适应新的形势,改变对外直接投资缺乏优势,与对外贸易的规模不适应的现状,鼓励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之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目标,努力建立起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健康良性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1] 小岛清 ,周宝廉译. 对外贸易论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4

[2] 洪芳. 中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研究 [D]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