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以人为本 学生观 备课 授课 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在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既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育人之本
教育的真谛绝不是捧上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他自己。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观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鞭下,教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学习的机器,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就是应该视为教育上的失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评价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1983年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九个方面组成: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拓宽了智力的范围,学生智力的不同主要是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所致,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该把它视为一种财富来珍惜和开发。
这样的“学生观”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都用这样的“学生观”去看待学生,就会对每一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备课之本。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前期工作,这项准备工作关系到教师施教过程的质量。课备得好,讲课有条理,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突破,对问题解释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不仅要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具体地说,就是以课堂作为教育背景,设计一个从人到物和谐发展、变化的可行性方案,重点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物,物只是人在此背景下完成思维变化、发展的附属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习取决于他本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为他们呈现了什么内容。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和整体观察”的认知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激
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意识,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认识世界、增长才干的过程。例如,生物课中的“细胞的分裂”就以橡皮泥做实验的形式进行,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理解了“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进而发展到从抽象思维模式中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讲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学生的思维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给予关注,什么时候强调形象思维、什么时候开发或强化抽象思维,在备课中都要有全面的安排。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过程,备课中教师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只是理清如何把完整的理论知识讲给学生听,求的是自身清晰的思路,而学生感觉怎样、如何思维,是通过形象思维模式还是抽象思维模式获得知识,或通过学习学生思维能力要提高到何种程度则不尽然。因此,教师所讲并非学生能听、会想、能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备课时设计的教案、学案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通过教和学的过程,实现学生素养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2.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是授课之本。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上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因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牵着学生走路的状况,尽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规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推导结论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例如,“种子的结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描述出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可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课堂开始,通过学生介绍自带的种子,引出问题:这些种子外形不同,内部结构是否一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教师演示玉米的胚乳被碘液染成蓝色的实验(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再经过学生动手实验、相互讨论、教师引导,结合教师展示出的种子结构图,找出胚轴、胚根、胚芽、子叶、种皮等各部分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各部分的功能,逐步发现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小组实验应强弱搭配,实现合作学习,教师的重心应向能力弱的学生倾斜,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容易的题由他们展示;点评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对他们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通过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使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获得知识、构建知识,增长能力,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结果。
3.关注学生发展是评价之本。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按现代教学改革的理念,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则是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学评价形式多种多样,这里就笔试形式谈点看法。笔者认为: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要想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命题就要侧重知识的再现(如概念、结构名称等),这类题目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力,而评价其他能力的因素甚少;要想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命题时需侧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判断、实验的操作与实践、对文字的描述与表达、对图文的理解与转换等(如综合性和开放性题目),并且对这类试题的评分没有刻板的标准,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只要符合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水平且言之有理即可。考生做这种试题不仅没有恐惧感、压抑感,而且充满着创造的激情和情趣,这不仅能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知识拓展等应用能力,对学生个人成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示例1: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借“酒”表达情怀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一句带“酒”字的古诗句(前后要连贯) , 。
示例2:生物实验探究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①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设;
③设计实验方案;④实验检验;⑤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有人以“绿豆种子的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题进行了实验探究,以下是实验探究中的两步:
提出问题:干燥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浸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而潮湿的绿豆种子在合适的温度下却能发芽。那么,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建立假设:请围绕“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你的两个假设。
假设一:绿豆种子萌芽与温度高低有关;
假设二:
假设三: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能力”的多样性和具体表现形式,把握好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应提高的能力标准。只有这样,才利于把握现代教育的本质和评价的意义,落实“以学生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备课、上课、评价都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教案的设计、内容的导入、质疑的激发、知识的传授、疑难的化解、能力的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握好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教师的努力,挖掘出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
[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字】新课标;教学理念;学生情感;自主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打好高中英语课程的共同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
1 转变教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任务,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进步。课堂上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在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课本的内容化繁为简,化细为粗。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新的教学理念更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相同类型的问题;要抓住一切机会组织开放式讨论和辩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
2 重视情感教学,融洽师生关系
爱的教育是建立和睦师生关系的基础,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说:“爱的教育形式的采用,会使你们整个教学感到轻松、愉快,使你们得到理想的施教环境,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会使学生感到充实、快乐,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心向。”在教学中,老师必须要有真挚的情感,要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学生要平等对待,要一视同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高中学生正处于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不仅是教与学的过程,也是师生思想沟通的过程,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情感,运用情感,使学生处于和谐、宽松的环境之中,这样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营造一个师生、生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课堂教学;交际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142
新课标指出,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多极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密切的联系,这种师生间、学生间的广泛交往与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的现代教学理念下,师生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两者各具独立人格且完全平等,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好形式便是课堂教学交往。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快乐。
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保持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情绪,思索判断的神态,跃跃欲试的举止,使英语课堂气氛浓郁,生动活跃,从而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提高英语语言素质,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为了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并保持 “这种良好的气氛”,教师应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之一。
一、提供自由、开放的师生交往空间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H. C. Lingren)提出了学校领域内师生交流的四种形式:A.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效果较差;B.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效果较好;C.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效果较好;D.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成员双向交往,效果最佳。
这四种师生交往形式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指南。据上述形式,课堂教学可作为这样的安排:在教学单词、词组、语言知识点等基础知识时用B形式;在进行简单句型操作,对话练习时用C形式;在学生进行自编情景会话时采用D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灵活应用,使C和D形式成为主要形式,不能过多采取A和B两种形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大量操练,形式要多样化。如classwork、teamwork、groupwork、pairwork等,使每个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都能积极参加课堂教学,以形成课堂教学交际化。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行英语教材,其鲜明特点之一就是以话题为中心进行交际语言训练。交谈的话题要贴近学生,教师提出的话题,学生乐意参与交流,并且能自如地开辟新话题。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学生,形成融洽的气氛。师生之间应该互相信任,教师既是好导师,又是耐心的听众,同时是投缘的朋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只能做导演,戏要学生唱,能力要学生练,这个中心是不可转移的,更不能让教师“包揽天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缓和学生内心的紧张,激发他们的思维力和想象力,这样交际就更为活跃。
学生参与教师创设的交际情景,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要善于营造思维环境,建立自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自由民主的学习气氛、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与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洗耳恭听的课堂学习环境是不可能引发学生好奇、自由想象、大胆质疑的。所以,无论教法有多好,学法有多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则是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局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当然,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中的对话应该成为教学交往的手段,也应该成为一种教育情景。一方面,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即在交往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言,争取讲英语的机会;另一方面,生生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既不能在课堂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交往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沦落为交往的“奴隶”。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应该学会“屈尊”、“倾听”;而要实现生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则要学会调控学生,消除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风趣,能够吸引学生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只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逻辑性,才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语言表达中既要注意准确性、又要使其富于艺术性、要有感召力,尤其是英语教师应讲究语音、语气、语调、节奏的抑扬顿挫,要有一定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来帮助对语言进行渲染,使其能更加强烈地吸引学生。有些演员在表演时,什么道具都没有,却能把观众的心紧紧抓住,这就是语言的魅力。由于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教师更要做到语言形象、生动和直观,而且运用的描述或比喻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
例如,笔者在教字母O和Q时说:“O的脑袋后长了一条小辫子,就变成了Q”;在教基数词变序数词时,笔者编了一个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一、二、三全变,八去t,九去e,f代ve,去y加ie,再加th .”不规则动词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记忆的难点,笔者教方法给学生分类记忆,如:初中范围内i-a-u变化的单词:“开始(begin)游泳(swim)下沉(sink)喝(drink)响(ring)了唱(sing)(肚子咕咕叫)。”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相同且结尾是ought或aught:“想(think)买(buy)战斗(fight)教(teach)抓住(catch)了带来(bring)(插一句‘世界需要和平’)”等等。这些顺口溜既让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些单词的变化,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 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
在交际过程中,教师如果过多地打断学生的思路,纠错过多,引导过多,就会阻碍学生思维。在与学生交流时,学生是你平等的对话者,你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在Book III Unit15 Section A中提到Is it good for the animals to live in the cage?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Do you think it’s good for the animals to live in the cage? 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各抒己见。这种就深层次问题而进行的对话,不仅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其回答就是学生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出现语法上错误,个别词用英语表达不出来,或偏离了此话题,教师要做的是给予更多的宽容与引导,不必有错急于纠正,容许学生“摔过跤再学会走路”。 苏联教育学家赫尔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用到记忆上,而应用到思考上,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寓交际活动于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在于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只有学生自己参与了实践活力,才有可能将他们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最终发展成为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的实践过程,必然要求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当主角,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必然由单一的解说员转变为导演的角色,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困难,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步骤,保证学生能得到充分的训练。要选择有代表性、扩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话题,以便学生在话题中充分发掘所学的内容,锻炼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 政治教学 课堂语言 应用
新课改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体会到成就感,教师起到导的作用。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新课改抓住这个关键,要使学生对政治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感到学习政治很轻松、不难,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在政治课堂上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真正做到变苦学为乐学,那么教学目的就真正达到了。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于利用课堂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十分重要。而中学政治课的特点之一是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改变政治课以往存在的枯燥、乏味等弊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就如何使用语言激活政治课堂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恰当比喻,追求语言趣味化
这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语言直观”,依靠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对教材抽象理论获得感性认知。语言直观运用得好,就可以把教材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并在他们头脑中留下鲜明的印迹而久久不会遗忘。如:讲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我让学生到水果店买水果,到办公室找老师,在学校找学生。学生就会感到这个任务不好完成。在他们为难之际,我就讲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道理。像水果这个共性是从苹果、梨、香蕉等具体水果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存在于苹果、梨、香蕉等具体水果之中,离开了这些具体水果,水果就不存在。同样的道理,老师和学生也是这样。
二、运用童稚语,使抽象哲理通俗化
跟学生说话,就要用学生语言,如果用成人化语言,他们听起来不太入耳。如讲辩证法时,可以用生动语言表达吗?我跟同学们说起《伊索寓言》里面的一个故事。伊索的主人叫他去买最好的菜,他买来了舌头;叫他去买最坏的菜,他又买来了舌头。主人问,为什么?伊索讲,一切最好的话通过舌头说出来的,一切最坏的话也是通过舌头说出来的。这就是舌头的一分为二。而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材料,同学们既觉得有趣,又易于理解。
三、运用名人名言、诗词、典故等,使语言丰富多彩
政治课堂既是知识的培训,又应是情操的养成,在政治课堂中通过引用一些名人名句、名曲、成语、典故,既便于教学,又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第一,引用歌曲。引用《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词“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说明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第二,引用诗词。引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说明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引用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说明抓住实际,促成质变、飞跃。第三,引用名人名言。引用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说明事物变化发展的是内因,等等。
四、借助于排比,小题大做,使语言效果得到强化
《思想政治》中的概念、基本原理有的比较深奥,可举“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语言具有穿透力。讲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语言具有震撼力。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举“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逢山开路,逢水搭桥,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语言具有感染力。讲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可举“企业经营者要有哲学家的思维,经济学家的头脑,政治学家的眼光,军事家的胆略”。如此,借助排比可强化语言效果,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寓教于乐之效。
五、借用幽默语言,激活学生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学幽默虽不是流水,但是浪花。有了它,课才会上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魅力。
1.随机发挥法。随机发挥法就是对新鲜的、新颖的事例信手拈来,结合教学内容临场发挥的一种方法。例如,讲授《事物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一课时,我从自然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的认识也是有规律的娓娓道来,并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例,就规律的含义加以深入阐发。正当师生都沉浸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阵风将贴在黑板上方的标语刮落,掉在我的身上,引起部分学生的笑声。我拣起一看是“勤奋”二字,便笑着说:“这块标语此时落在我的背上完全是偶然的刮风所为,但图钉钉得不牢固又隐藏着一定的必然性。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如果这也是规律,那么,每天的此时此刻这块标语都会砸在我的身上,同学们千万不能丢掉‘勤奋’,因为学习是否勤奋与成绩好坏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笑了,而且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拓展了学生思维。
2.巧妙移用法。巧妙移用法就是将某一思想的自然表达移置为另一笔调,突然改变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可令表达充满张力、增加情趣。例如,我在讲货币的本质时讲道:“当你走进新华书店,拿着一本《英汉词典》爱不释手时,怎么办呢?你不可能指望营业员无偿奉送,也不能学孔乙己——‘窃书不算偷’,(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只能拿钱去买)为什么一张薄薄的‘纸片’,就能买到各种商品呢?”在这里,“窃书不算偷”的巧妙应用,诙谐有趣,增添了语言的幽默情趣。
3.婉言曲语法。在教学中,对一些不宜直说或不必明说的事例,运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或含而不露,或绕一个弯子说,即为婉言曲语。婉言曲语运用得法,可收到幽默含蓄、富有情趣之功效。例如,我在讲“货币的本质”时,一位女学生竟打起瞌睡来了。于是,我将这个情况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说:“我本来认为货币是很有魅力的,谁知在座就有不为金钱所动者,依然打她的瞌睡。”这种幽默使全班的学生都笑了,那位女生也被笑声惊醒,重新开始认真听讲。
总之,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任何一门学问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加强课堂语言训练,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勤.试论教师课堂语言教学设计.实践新课程,2009(4).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县小学英语“领雁工程”理论学习培训已经结束了。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能够聆听前沿的教育理念,能够与众多教授、专家、名师们零距离的接触,倾听他们对英语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英语思想理念,聆听他们纯粹流利的英语口语,这样的机会是弥足珍贵的。
培训的时光尽管短暂,却也收获颇丰。这段时间,我们聆听了将近二十名教授、专家、特级教师深入浅出的讲座,他们从自己切身的经验体会出发,畅谈了对教师专业发展、人文素养以及小学英语教学等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如听了屈小武老师“聊家例程”的讲座后,让我深切明白了:“知识也是有保质期的。”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作为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想给孩子一滴水,首先自己要先具备一桶水。面对着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全国特级教师刘定一老师在“教师人文素养”的讲座中也明确强调了:“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急需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除了有“专识”之外,更要有“通识”。人生教育应当是通识教育,缺乏通识教育,只有专业教育,是培育不出我们心目中渴望的“参天大树”的,有的只会是矮小的、只见枝条不见主干的“灌木丛”。
刘老师除了让我们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之外,还向我们灌输了不少儒家思想,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大“洗礼”。其中的一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感慨颇多。起初我只是简单地把这句话理解为:“自己不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听了刘老师举的一个个例子后才恍然大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多的是教育我们做任何事任何决定前要懂得先进行角色转变,简单地说就是要换位思考,知道了若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感受之后再去决定该不该做这样的事。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在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们都要时刻谨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听着不同类型的讲座,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这里,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这些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习却是终生的,培训绝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自我发展的起点。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与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超越。
摘要:创新性人才是时展的需要,目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实施创新教育,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创新人格。
关键词:培养 自主 创新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时展的需要,是时代向当前教育发出的迫切呼唤,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任务,尤其是目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实施创新教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目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1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在教学氛围方面,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在教学内容方面,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在学生思维方面,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1.2 目标教学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利用导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导学。只有变教为导,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要让学生自己读;学生自己能讲出道理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教师要把学习课文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决。在教学《苦柚》时,抓住小姑娘美好的品质,导学全篇,能达到事办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讨论:小姑娘的美好品质表现在哪里?说明小姑娘有怎样的灵魂?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
为了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自读能力,在教学中,要采取质疑问难的导学方法。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说说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在学生中间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出来。
教师把难度大的题目,分解成几个小而具体的问题,设计有梯度、有层次的题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后得到圆满解决。在教学《冬眠》一课时,学生经过讨论解决了刺猬为什么冬眠?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有什么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己能解决一般性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共同解决深难问题,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给了学生自己,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去分析、思考问题,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目标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创建了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的弊端,是“填鸭式”,学生被动地学习,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形成。教师应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运用了“自学――探讨――训练――创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张把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把自主学习、创新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并置于一种突出的位置,有利于实现“接受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转变,有利于活动交往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具体方法:①改教师先提问,为学生先提问,然后教师再提问。②改教师单一问,为师生互问。③鼓励学生创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观点、方法给予及时肯定,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对发言中反映出来的思维、状况进行及时全面深入的分析,学生的发言不够恰当,教师要帮助学生澄清,以避免其他学生误解。学生思维混乱时,教师要把学生引向正轨。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发展的需要。教学中,不仅有教师与本文、学生与本文的对话,还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对话,这种对话应把握平等、充分。没有彼此平等,学生就不能开放心灵,就不会有真正的对话。对话是一个反复交流,相互融洽的过程。因此,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尤其是产生分歧的时候,教师不能由自己裁定,简单地肯定一方面而否定其余或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了事,而是要让各种不同意见从容展开交锋,让不同的意见多次往返,充分整合,互相理解汲取,使阅读的结论更深入、更可靠,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在阅读中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而且有利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 目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创新
郭教授提到:“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个人认为“问题教学”的研究应该基于一个积淀的过程,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具有发现问题的眼睛,具有创新的意识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不要担心学生犯错误,不要有畏惧的情绪。要有“扶一把”的精神,让学生从“跌倒”中体会“爬起来”的喜悦,收获“不再跌倒”的经验。我们要的是学生经历过程,从经历中总结经验,把经验应用于今后的学习中。
一、对问题意识的“呼唤”
要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教师就要摒弃“牵着学生鼻子”走路的做法,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得以解脱。学生要能发现学习的乐趣,提出学习的问题,用观察的眼光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已有的知识观点。也就是说,我们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行科学教育,以使科学教育承担起培养学生完整的科学素养的任务。
二、提升“问题”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创新和创造始于问题研究,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只有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解决困难的思维能力。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善于发现,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发现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在发现中不断有思维的碰撞,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形成不厌其烦地解决一连串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教学是思维生成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碰撞产生实践经验的过程,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成功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连串能真正激起学生自我探究与发现问题的情境,并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这一过程的教学设计是问题情境教学的核心。教学时,充分开发书上的例题与习题的功能,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创造的活动中学数学,提出真正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
三、建立“深入提问”意识
数学提问不代表建立了“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不是肤浅的、表面的。“问题”意识能否反映知识增长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从学生角度说,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时时问自己:“我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用吗?什么时候有用?这样的方法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吗?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传授的知识、教给的方法、培养的能力以及价值导向,都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也让我不断思考,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而且不同的人特点不同。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是看教师是否能够扬长避短,按照自己的习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别人可能会提出很多很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有的甚至是成功的法宝。对于这些意见或建议,教师应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参考”,符合自己“习惯”的可以“吸纳”进来,但决不能“照搬”别人成功的经验。说实话,一个比较优秀的教师,只要扬长避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一般都会成功的。
四、“问题意识”不走寻常路
数学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本身是人为的、开放的和丰富多样的。它完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只不过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这种概念才做出有形的点、线、面来,就是最基本的1+1=2也是人们设定的运算法则之一。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对这些法则产生好奇,有了好奇心才能激发求知欲。
倡导绿色理念是化学教育不容忽略的论题.最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它指明了化学和化工产业与技术发展的方向.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其核心思想就是绿色化学.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化学会(CSA)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并迅速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化学物质的负面影响客观存在,完全良性的化学物质是不存在的,关键是能否运用化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化学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并消除隐患.绿色化学理念的重点就是要合理选择预防污染的科学方法,实现化学过程和终端的零排放与零污染.显然这是针对企业生产环节提出的总要求,但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以及未来从业人员的培育,同样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同学们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无不与化学密切相关,只有对食品安全、添加剂使用、有毒有害产品防范、溶剂和试剂的规范用法等有着正确的认识,才能在发挥化学产品为人类服务的同时,又不至于导致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即便在初中化学采用的各项基础性实验中,同学们也面临着实验药品的合理用量与循环回收的问题,需要正确对待化学实验的得失损益,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由此看来,在培育绿色化学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要率先示范,选择好的实验例证,将化学实验和生产的重要性讲透彻,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讲明白,并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二、强调低碳理念,解决发展问题的成效
低碳理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受关注的社会生活理念.低碳本意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逐步演化为与“绿色GDP”相关联的发展模式.将低碳理念引入初中化学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与之相关的两个概念.一是低碳经济,这是一种以“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围绕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和同学们探讨怎样通过化学方式获取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节能减排等问题.二是低碳生活,这旨在要求个体自觉减少生活所消耗的能量,从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当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态度和潮流的时候,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加以坚持实践.譬如,鼓励同学们日常节约能源、注意爱护绿化、减少以车代步出行的次数、选择健康食品,均能够增加鲜活的化学教学的内容和实例.
由此还可以引发学生对低碳社会、低碳商品、低碳家庭、低碳社区、低碳艺术等兴趣话题的热议与思考,进一步阐明学生在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中选择和坚持低碳理念的意义.采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既能够寓教于乐、举一反三,又能够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突出生态理念,改善生存环境的效用
生态理念的核心思想是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方向.化学教学贯彻这样的指导思想,关键在于加强生态理念教育.人们通常将生态局限在生物学研究的领域,其实就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而言,化学在生态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生态不仅是对一切生物生存状态的描述,而且还揭示了生物种群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与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当然也包括了人和人、人和生物、人和自然的关系.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虽然庞大而复杂,但也很脆弱.以造纸工业为例,由于化学技术与制剂的广泛使用,造纸工业既满足了多样化的纸质材料的使用需求,也造成了对森林砍伐的实际危害,进而破坏局部的生态与植被系统,导致水土流失和沙化现象,甚至打破了生物链与食物链的平衡并引发全球温室效应.
理念转变是基础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这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不就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追求的境界吗?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去读,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于无形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我们最需要做的事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给学生一对翅膀,让他们在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叶圣陶先生还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大之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怎么达到这样的目标,功夫不在于老师讲得有多好,而在于学生多学了多少,当学生的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的量的时候,他们的语文能力自然就好了,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转变了理念,我们的教学方式才会发生改变,这才是语文课改的终极目标。
能力提升是目标
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来到学校就是要通过学习提升他们的各种能力。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带着好奇心,睁大好奇的眼睛,去发现一个个未知的世界;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自主地、主动地去吸收,去发现,去探索;是从熟能生巧到举一反三,再到无师自通,乃至融会贯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这个能力、那个能力,归根结底,学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前提。因为,所有能力的形成,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会学习,是一切能力形成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表明:学生要通过学习语文,形成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而形成这一系列能力的前提就是要有学习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给学生时间去读书,要给他们恰当有效的方法去积累,要引导他们到文本中去体验,去发现,要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己,并努力塑造最好的自己。笔者经常和学生说:我们是学语文的,经常打交道的就是语言文字。我们要去了解它的脾气,学习它的多变,运用它的特点,让他们为我们服务,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效,更有意义。而了解他学习他的最好方式就是和他们交朋友,经常和他们亲近,总有一天语文殿堂的大门会为我们而敞开。也就是说,语文课要让学生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们就不能霸占课堂不放手,我们就不能搞一言堂,要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去品,当有一天他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的时候,语文课就功德圆满了。
方法引导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