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

静夜思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静夜思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工科院校

我国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使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如何顺应“新常态”的发展,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成了该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形势:“新常态”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总体形势下,建筑装饰行业迎来了巨大挑战:房地产投资和政府基本建设的大幅压缩、部分楼堂馆所项目的停建和装修档次的严格控制,使建筑装饰工程资源有所缩减,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社会对建筑装饰品质,如舒适性、艺术性、环保性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富有专业精神的设计人才将是未来装饰行业所急需的人才。

2问题:滞后的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无法顺利对接

以笔者所在的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历年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反映出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学体系等方面还相对滞后: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侧重于美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无法完全契合工科大学自身的特点和师资、生源等现实条件,以致学生的各方面技能较为平均,与美术学院和其他文科大学同专业学生相比缺乏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第二,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具体表现在:教学观念滞后,知识更新缓慢;专业基础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规范意识薄弱,设计作品经常犯常识性错误;专业课程的设置脱离实际,学生的设计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甚至照搬、抄袭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预期效果。第三,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成绩评价的依据较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二是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只关注最后的方案表达,对于设计过程重视不够,难以保证学习效果。

3对策:“新常态”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3.1量身定制人才培养目标

工科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与美术学院和文科大学的同类专业相比,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术水平,还是学生的专业基础都有较大差距,但在文理交叉和高新技术应用方面又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在工科背景支持下的环境设计专业要提升就业市场的品牌效应,需要找准自身的专业定位,利用工科资源和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

3.2以提高设计应用能力为目的教学改革

(1)将“工作室”模式引入专业设计课程群。“工作室”教学模式早在20世纪初期就被德国包豪斯学院应用于当时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如今已作为一种成熟的模式广泛应用于全世界的高校教学中。从国内外成功的设计教育经验来看,成立设计“工作室”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首先,要构建专业教学“工作室”运行机制,将“工作室”模式贯穿每个阶段的专业设计课程中。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设计教育同行和本校教师合作,共同指导“工作室”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及时了解新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促进设计同行之间、高校之间的良好互动。最后,要积极寻求本土企业的支持,将“工作室”的研究课题与企业在研项目相结合,由企业提供设计条件和技术支持,构建设计、工程、市场紧密衔接的设计创新链条,提高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搭建多学科交叉的选修课程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要求设计师在专业的基础上兼顾多面。例如,在公共建筑的装饰项目中,必须了解建筑物理的相关知识和消防、电气、空调等系统的运行原理和使用规范;在办公场所设计中,需要清楚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内涵和使用原则,以便研究企业的标识、标准字、标准色等在设计中的应用。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注重各艺术设计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精简课程数量,提高教学质量。(3)培养学生的设计深化能力。由于课时原因,室内设计课程中除了讲授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和方法外,往往没有条件再针对装饰细节进行专项讲解和练习,以致学生容易忽略对细节的关注,设计作品粗糙、品质较低。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装饰工程要求设计师具备更高水平的方案深化能力。对此,应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同时强调设计细节的重要性,针对一些重要的装饰细节,安排2~4课时的专项练习,如装饰造型的收边处理、石材的铺贴和拼花练习等。

3.3教学评价体系从看“结果”到看“过程”

进一步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将设计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一,设计过程中采用分段评分制,对设计前期调研、初案设计、方案深化等阶段性成果进行分段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来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重视设计过程、教师掌控设计进度;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进行原创,杜绝抄袭。第二,设计成果的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组成的评分小组,对一些重要课程和实践项目可邀请校外专家、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参与评分。评价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设计成果,可以将调研报告、设计草图、方案汇报等纳入考核范围,进行综合评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师生教学信息交流平台,将评价的结果即时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分析并解决问题。综上所述,“新常态”下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根据设计市场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结合工科院校的专业特长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与岗位需求接轨的课程体系,注重细节研究和设计规范训练,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的融合,创建以工作室为主要形式的设计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作出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形势展望[J].住宅产业,2015(11).

[2]王文玲.环艺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建筑,2011(7).

[3]倪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新构建探析[J].大舞台,2015(12).

第2篇: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54-02

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部分和理论应用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以传统的SCP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为基础,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以及产业发展理论等,主要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产业间的空间分布关系、产业内企业间的行为、关系等问题。理论应用部分主要涉及产业政策,是政府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产业的状况及其发展实行必要的干预,与实际联系紧密。事实上,该课程的逻辑性、应用性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加之教师引导才能更好地理解,重教师“好教”轻学生“好学”、重“学会”轻“会学”、重“教材知识”轻“生活世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内容,以参与为中介,以发展为目标”,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发展,强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性的高度发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自我实现论”、“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多种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模式,是发达国家通行的教学方法模式。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分析问题视角独特,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展现个人魅力,参与式教学正是在把握学生特点、尊重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把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与应用实施

1.建立学习小组,进行角色分工。采用自由组合、抽签等方式建立学习小组,每组以4~8人为宜,结合组员的性别、能力、个性等情况进行角色分工,包括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确保每个组员均承担一定的任务。根据实际需要,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进行调整。

2.教师确定讨论题目,要求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教师提前将学习内容及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思考题、案例分析等形式分解为教学目标。将思考题、案例分析题以小组分发,每组学生可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目标,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教师可根据每组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提出相应的问题,充分了解并记录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同时提业经济学习网站的网址、产业经济学期刊以及相关的参考书目录。每个学习小组可选择一类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本组的学习目标;课后针对所选内容及问题进行讨论,将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在产业结构理论的学习中,可结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讨论我国的产业结构演进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产业关联理论的学习中,结合所学的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可选取某一地区进行简单的投入产出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方法。在产业布局理论的学习中,可结合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分析产业集群的基本构成单位、特征、种类以及我国现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学习中,可以根据SCP框架的具体内容,即市场结构中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与退出壁垒,市场行为中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中的各项指标等,选取具体某一产业讨论分析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见解。

3.在师生相互讨论沟通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初稿。通过师生讨论、建议书或头脑风暴等方法,学生和教师均可通过相互取长补短来修改完善个人的见解。教师需要同等看待每位学生提出的见解,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阐述想法的机会。通过深入学习讨论,各小组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根据设想由学习小组拿出教学方案初稿,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教学方案初稿提出意见与建议,学生根据教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教学方案,并形成教学方案定稿。这一阶段要求师生间的通力协作,所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应切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遵循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比如,在学习“产业结构演进模式之雁行发展模式”时,学习小组可以首先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例介绍“雁行模式”;再联系中国实际,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类似于早期日本推行“雁行模式”时东亚各国经济发展状况;“雁行模式”在中国可以有一个创新性发展,介绍并引导学生思考“珠三角”、“泛珠三角”以及“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中,河南正面临的众多机遇和挑战。

4.要求学生登台汇报讲解,引导全体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每组派一名代表将本组的教学方案进行汇报,并对疑难问题进行着重分析讲解,启发全体学生对该组内容的思考,全体学生亦可作补充或质疑提问。教师需对关键问题及时提示,引导全体学生自主思考。各组汇报后,对于学生有价值的见解和看法,指导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肯定;对于有新意但尚欠成熟的认识,教师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与帮助;对于一些不恰当的想法,不要急于评判,更不能轻率否定,应予以尊重的基础上分析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我矫正。

5.进行考核评价与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对每组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完善建议。当然,他组同学也可以向汇报的同学提出问题,自由讨论等。最终由教师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对该组汇报的内容打分,所打分数即是该组每位同学的分数。在此过程中,学生各方面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均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知识的把握与理解更为牢固。

三、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对教师的要求

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对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水平、课堂调控与组织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好参与式教学的应用设计,需要教师进行积极进行角色转换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即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同时还应以职业和专业的敏感,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了解和研究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热点,以保持教学内容的鲜活性。

1.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种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理念与模式,参与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节和优化师生关系,形成“教”“学”共振,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具体设计与实施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与学习的讨论。

2.具备调控课堂节奏的能力,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式教学过程虽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是不需要备课,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确定具体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提供适合教学活动的材料案例;教师在课中要恰当引导,调控教学围绕目标开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在课前设计好教学过程的时间,在课中调控好课堂汇报的节奏,保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和“协助者”,给予学生适时恰当的鼓励,同他们相互讨论、分享观点,认可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结论,这将给予他们极大的自信。特别是当好学生讨论在最激烈、最高涨的时候,要关注学困生、不善表达和发言的学生,在保护自尊心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参与到小组讨论活动中。通过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式的空洞说教,选择恰当有效的活动形式,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式,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有效引导参与式教学模式深入实施和应用,还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教师进行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的空间,进行考试方式的配套改革,建立新型考评体系,即打破传统机械记忆、闭卷考试的单一形式,变“终结性考核”为“形成型考核”。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多元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一方面注重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又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比如,平时考核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50%,包括对平时课堂表现(考勤、作业、提问)与课堂汇报成绩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其中知识性考核占分30%,能力性考核占分70%,这样,学生在平时讨论和参与汇报时就会更积极主动,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广兵.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王建.《经济生活》参与式教学的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第3篇: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但在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下,艺术设计教育特别是专业课程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如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它绝不能只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它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进行实践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包豪斯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制造符合实用标准,又能表达制作者思想的各种产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以及对实践的强调,时至今日对于我们仍很重要的作用。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这些年,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艺术的殿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膨胀性地增长,但就业率却在逐年下降。而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却反映优秀设计人才难觅,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很难胜任设计实践工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首先就是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偏重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而切断了与实践的联系,学生脱离实践,对于实际工程设计的程序和各个系统的联系了解不足造成的。在这种教育体系下,教师更多的是采用相对的“封闭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法,以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技能训练为主导,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由探索的学习兴趣,往往容易形成被动学习的惯性。同时,切断了与实际的联系,造成很多同学对工程中涉及的材料规格、尺寸、构造以及施工工艺等问题了解较少,所以做出的设计离现实太远。而设计课又让学生做一些假设的题目,实际上设计师所从事的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都是有一定实际条件限制的工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这种脱离环境、脱离社会现实的假题设计,只能使学生在“理想状态”下,使方案设计的艺术性仅仅是为了美观,而非是建立在功能上的艺术性,把玩弄形式当成环境艺术设计的全部。

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所致:一是由于一些高校对于专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学校缺乏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统一规划和领导。二是一些高校对专业教育的管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健全,实践课程只是在课程计划里,在教学中并没有具体实施,形同虚设。三是由于设计市场竞争激烈,设计公司为了减少麻烦,一般不愿意接纳实习学生,因此,学校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设计公司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四是高校中有些专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的,没有参与过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社会实践,自然就很难正确地指导学生实践活动。

三、把专业实践引入课堂,建立与理论教学

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场

一、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破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理论讲授 与实践结合

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解决设计问题的基础。但低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枯燥的理论,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要考虑将理论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单元,各单元又紧密与设计过程有机结合,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进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中去。通过参观,教师进行现场授课,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每个设计原理在实践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直接性,如:《装饰材料与构造》课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讲授。另外,现场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平日课堂教学中一些无法讲述,无法感受的设计概念,如:空间感(图纸上只能表明空间尺寸、空间比例),装修材料的质感、肌理以及材质对比。

(二)市场调研、资料分析

任何创新的意识的确立都是在科学的思考之后出现的,所以市场调研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个过程是通过对设计项目的整体环境、背景、功能等资料的收集、考察以及对所收集资料的分析、比较、归纳。科学的结论往往都是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市场调查做的不深入,资料分析也不可能深入,其设计项目的市场定位也不可能准确。所以深入细致的调研为方案设计提出较为合理的方向,对设计的项目起市场定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调研可以使学生养成独自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期亦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观察力、胆量、独立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

(三)确立课题、展开设计

当前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题设计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采用虚拟的课题进行练习的情况,而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对于项目设计的过程必须全面了解,如室内设计师要从项目的招标、投标、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到现场施工配合和监理等都要设计,甚至到一块玻璃的成本都应了解。而课堂上的设想题目,没有实际设计项目来得真实,没能解决真正的技术问题。所以确立设计课题,应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实题实做”,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中,让学生走入社会去联系和争取设计项目,还可依据现阶段设计征稿和设计竞赛项目为课题进行实际的设计。

在设计开始的阶段,通过市场调研,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与解决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材料、工艺、成本、效果等方面,以便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养成多动手的习惯,多画草图,多做模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其他同学看到了别人的错误时,更容易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样模拟现实中设计工作的某些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主动性,并更多地刺激交流的发生,增强教学互动性。

(四)加强修养,提高能力

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建设。由于艺术设计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面广,要想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设计水平,必定要涉及到许多学科,如现代科学、建筑、历史、文学等等。当前,各类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综合了传统的多种专业知识,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多种方法进行立体研究。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课程建设的经验。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朝着面宽的方向发展一步,应当是大有裨益的。

二、建立全方位的教学实习基地

1、全年级工作室,模拟建筑事务所

正如法学院的教学要有“模拟法庭”一样,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也应该推行模拟现实的设计工作室,增加教学第一实践点,各个年级学生同在一起工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网络的形成。实际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学术修养上的差别,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在相当水平上,使用他们相互熟悉的语言和方式展开的,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增设系列讲座,间接获取广泛实践经验。

增设系列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一些专业性或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请在社会生产实践一线的高级技师来授课,新的设计思维及社会鲜活的实例,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工作注入新的设计理念,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同时可以缓解教师不足的压力。

3、开办教、产、研一体化基地。

工程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装饰课题,使学生在工程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环境艺术装饰工程,以实际工程成果来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同时也为合作单位提供了大量的潜在用户和人才,可以说是双赢之举。

三、教师的新角色与面临的挑战

第4篇: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

201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转观念,立标准,调结构,促改革、强保障”15字政策措施。高校工程类专业学生应满足实用性与工程性的要求,在工作中能较好地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具备工程师基本素养。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训练过程,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比重最大的、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能综合反映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要求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包含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类型。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80%以上学生选择做工程设计。根据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规范[1],专业工程方案与施工设计的主要实践单元和知识技能点包含:掌握综合工程方案设计的方法;掌握建筑负荷计算、设备选型、输配管路设计、能源供给量等的计算方法;熟悉工程图纸正确表达工程设计的方法;熟悉工程设计规范、标准、设计手册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方案论证选定,并做出运行调节方案。

针对毕业设计环节各高校建环专业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改革研究。丁云飞等[2]提出毕业设计环节应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变校内工程设计为校外工程设计模式,或模拟设计院场景进行多专业综合毕业设计,并以不同类型的重点工程为依托,在设计的不同阶段邀请工程行业专家讲授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强化设计理念,以达到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目的。周义德等[3]针对“如何满足‘一人一题’的要求”和“毕业设计如何与当今技术的发展相结合”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寻求有效提升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途径。赵海谦等[4]从六个方面探索建环专业毕业设计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李俊梅等[5]从专业内涵出发,探讨了在系统设?过程的各个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建筑节能工程理念。张健[6]探索在毕业设计阶段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谢东等[7]针对当前暖通空调领域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一题多方案、一方案一人,多方案比较”毕业设计新的指导方法。

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规范要求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针对笔者所在学校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对近年来暴露出的典型问题进行系统反思,从毕业设计全过程教学管理角度,探索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建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可供相近专业参考。

一、 典型问题分析

(一)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师工程教育能力不足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数量迅速增加,生师比普遍较高,按“一人一题”要求教师的指导工作量繁重,教育教学资源不足。从拟定毕业设计选题到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结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周期长,任务重,而且指导教师往往还同时承担了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能实际投入毕业设计指导的时间有限。此外,多数年轻教师虽有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资格,但缺少足够的工程实践现场锻炼经历,对多样化的毕业设计题目指导能力明显不足。

(二)工程设计计算内容雷同,工程创新意识不足

虽然毕业设计题目不同,选用建筑也不同,但设计内容多数套用往届模板,系统方案雷同,缺少对工程领域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案的应用。比如,公共建筑的暖通空调设计,对空调方案学生只会就全空气与空气―水系统方案进行简单比较,设计内容限于夏季定风量工况,对冬季和过渡季节缺少分析说明;风管设计只考虑空调送风管路,对新风、回风与排风不作说明;冷热源方案只会传统的电动制冷+热水锅炉,或采用冷热同源的直燃式溴化锂机组、风冷热泵机组,很少结合建筑功能和使用特性进行冷热源配置,鲜见采用可再生能源方案。这表明学生专业知识面过窄,对专业前沿技术缺乏了解,工程创新意识不足。

(三)设计说明文件缺乏分析,工程应用能力提升不足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方法和手段单一,文献查阅能力不足,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工程系统观念。建筑环境与建筑能源系统设计方案很少提供施工说明与运行调控策略,仅仅限于典型工况设计和设备选型计算,对设备与建筑如何协调、冷暖设备容量在部分负荷下如何调控、管网输配动力装置如何调节等缺乏系统分析。大多学生虽能套用设计手册和应用工程设计软件,但对参数取值依据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不会用简练的文字和评价指标表达设计内容的合理性。学生最终能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但对设计的优缺点认识不足,缺少团队训练,不能合理评价自己的设计成果;学生能采用专业绘图软件,但对如何应用平面图、系统图、剖面图和大样图等综合表达设计意图缺乏整体认识,设计说明依据不充分。总之,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四)就业压力下学生毕业设计投入精力不足,岗位责任意识不强

毕业设计选题和任务书一般在第七学期下达,实际实施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一阶段,许多学生忙于找工作,毕业设计被迫为就业让步,学生对毕业设计投入精力不足。有些用人单位还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学生无暇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一些学生主观上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降低对自身的要求,认为能顺利通过答辩就行,有的甚至敷衍抄袭,尤其是图纸照抄的现象非常普遍。多数学生岗位意识不强,缺乏工程责任意识。

(五)缺乏毕业设计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工程质量意识不足

目前,毕业设计指导主要以每周一次集中辅导与分散答疑相结合的方式为主,但集中辅导时间较短,指导教师对学生实际独立完成情况的了解不充分,仅根据所提交成果质量进行评分,缺少有效的检查手段,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督促检查不严,导致部分学生蒙混过关。阶段设计成果没有量化考核标准,过程质量难以控制,不同指导教师评分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学校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评价重量轻质,按学生人数计算学时量,对指导过程及教学质量缺乏有效评价机制和奖惩制度。

二、 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途径

随着学科交叉的发展,以及学生跨专业就业的情况越来越多,建环专业毕业学生可以从事设计、施工、监理工作,也可以从事制冷空调设备研发、制造、工程造价咨询、物业设备管理等工作。这就要求学生专业知识面宽,基础功底深厚,具备再学习能力[8]。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应培养学生掌握一般的工程应用原理,以“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更应注重授人以 “渔”,教会学生如何将所学工程知识应用到工程项目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就需要完善毕业设计指导实施细则和制定毕业设计成果质量标准,规范指导教师和学生行为,确保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以达到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

根据上述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其原因,结合笔者所在专业的实践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毕业设计全过程教学质量管理。

(一)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资源,加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建环专业职业岗位要求的工程素质是综合素质,其中,专业技术知识素质要求学生能全方位了解建筑环境营造和建筑能源设备使用过程,熟悉建筑能源系统的能耗特性,掌握室内环境调控和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专业标准和现行规范。校内外指导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具备相应工程设计经历,并懂得如何指导学生达成毕业设计教学目标,才能确保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学校通过与多家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提供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岗位,学校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和参与毕业设计环节指导。比如,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盛世新兴格力电器销售有限公司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同时与格力电器销售旗下的十几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专业教师可到企业进行工程锻炼,提升教师的工程教育能力;同时,学生结合实习岗位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并邀请企业暖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参与毕业设计答辩,按工程设计标准与规范要求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进行评价等。这就形成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双师型”队伍,有利于促进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教师工程教育能力持续提升。

(二)从源头抓好毕业设计选题申报、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的组织管理

毕业设计全过程包括毕业设计选题、任务书下达、外文翻译和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计算说明与绘图、成果提交与毕业答辩等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实施情况都直接影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质量。

应从源头质量控制抓好选题申报、任务书下达和开题报告的审核工作。选题申报要确保每个题目所涉及的设计项目对象和范围要明确,避免同一项目简单更换地点重复申报;任务书所涉及内容应符合毕业设计教学要求,具有先修课程基础,体现综合性与应用性,对设计成果的数量和形式要明确,同一专业的设计深度要求应一致,不能超出学生能力范围。

好的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的良好开端,可以训练学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系统方案设计和设备选型,进一步熟悉设计任务和要求,为后续设计计算和绘图奠定基础。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不同于毕业论文,应结合选题和任务书中的实际项目,做建筑环境或建筑能源系统的方案设计论证说明,同一项目不同设计范围的学生要确保系统方案有一定差异性,避免学生开题报告内容空洞、概念堆砌,从而避免后续设计内容因采用相同方案而互相抄袭。在毕业设计初期,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查阅专业标准、规范和设计手册,结合实际项目提出不同的系统方案,绘制系统方案草图,让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项目实际进行初步设计与论证。组织学生开展方案设计大讨论,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言,充分认识方案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最后形成文字说明,作为开题报告的主体内容。尤其是针对团队课题,开题报告要组织集中开题,明确学生的分工与设计范围,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做方案的合理性、口头和文字交流表达能力进行实时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工程设计规范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形成工程设计系统方案比较的初步能力。

(三)抓过程质量控制,建立毕业设计成果分级评分标准

在开题方案设计基础上,毕业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负荷计算、空气处理过程计算与设备选型、房间气流组织计算与风口选型、空?庥肜淙人?管路布置与水力计算、冷热源机房系统设计计算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设计参数和指标取值、系统方案类型和设备管路布置方式等,可成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教学团队,共同制定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实施细则,同时确定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分级评分标准。以负荷计算为例,实施细则应明确负荷计算所采取的方法,根据设计要求明确计算内容深度,若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求房间冷负荷应逐时计算,典型工况设计指标作为设备容量配置的依据;若需要制定全年运行调控策略或冷热源采用了可再生能源技术,还应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对负荷计算结果的分析说明,应明确要求对负荷构成特性、日变化特性和全年冷热负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建筑类型和主要房间功能说明负荷指标的合理性。对设计内容的完成数量和质量,实施细则应给出必须完成项、选择完成项和特色加分项,并在任务书下达时充分说明,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形成结果倒逼的工程评价思维。

建立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评分标准,按不同阶段的设计内容提炼知识点,对应不同知识点说明其对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将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程度分为不满足、基本满足、较满足、满足和优秀五个等级,细化评分标准。按学生阶段提交成果对工程能力培养的达成度进行等级评分,有利于指导教师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及时反馈阶段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对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的重视,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过程管理,形成工程质量标准意识。

(四)协调学业与就业关系,注重学生工程文化素质培养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成大众化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用人单位对高校工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地方高校受地域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通过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规范学生毕业设计期间的行为,协调好毕业设计与就业的关系,确保学生有效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促进毕业生更好就业。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过程指导尽量考虑学生的就业取向,根据未来可能的岗位工作内容来开展毕业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更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学生申请校外毕业设计应满足专?I对口,并有明确的校外指导老师,否则,学生应在校内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内容。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主体利益、风险与责任的分配等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初步分析工程设计结果应用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风险,会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将设备及系统的初投资与运行费用结合用户需求进行综合考虑,进行系统决策和理性思考。因此,在毕业设计阶段加强培养学生的工程文化素养,建立职业使命感和责任心尤为重要。指导教师专题案例教学,可邀请行业专家到校授课,让学生更好地将毕业设计内容与未来工作岗位职责相联系,全面分析不同的设计方案对工程应用带来的影响。通过工程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价值观,使建环专业工程人才具备相应的人文精神和情怀,才能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担当绿色能源工程师的使命。

(五)利用互联网+毕业设计进行教学管理,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

随着教育现代化程度的越来越高,计算机和网络在大学教育中已经普及。针对大学生信息时代下的学习特点,合理利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平台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已成为可能。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本质就是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教师则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现有的雨课堂、课堂派等微信平台和今目标等网络免费共享平台,可以实现手机与计算机信息共享。

在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实现考勤点名和设计进度控制,布置阶段任务。学生通过公众平台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指定部分内容,共享项目资源;同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开展网络讨论,让同学们分享阶段设计成果,交流学习经验;对学生提交的成果可以进行,教师可以实时掌握每个学生每天毕业设计进展情况。这样,手机、笔记本电脑与网络不仅不会干扰学习,反而是必需的学习工具与途径。这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既能激发学生热情,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按时完成各阶段设计任务,避免毕业设计前松后紧、复制抄袭等现象,遵守网络规则,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规则意识。

第5篇: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手绘;快速表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已涉及到各类行业,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使得各行业在技术应用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而言,传统的手绘快速表现受到极大的挑战,不过手绘表现因其快速、灵活、便捷的表现方式,这一主要的优势是电脑效果图无法取代的,因此仍为设计师在创作和构思阶段选择的主要表现手段。手绘快速表现的学习是学生提高设计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手绘基本功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学生的系统学习中应加强手绘快速表现的训练。

一、手绘快速表现在教学中的作用

1、手绘快速表现是提高创作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设计前期、方案设计的初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向是不确定的,概念化的,而设计的过程亦是对各项设计条件的不断沟通、协调,显然,单纯的电脑制图无法替代创造性思维活动。对于学生缺乏想象构思和创造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利用手绘快速表现的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和拓展其创造思维能力。实践证明,世界许多优秀的设计大师都拥有出色的图示思维和手绘能力。手绘快速表现是视觉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绘画表达能力三者的综合,对手绘快速表现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形象化思考、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2、手绘快速表现培养学生的概括表现力和默画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造型基本功,应能迅速地表达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方案构思及意图。手绘由于作画时间短、必须要对对象的主次关系进行高度的概括,用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现对象,因此,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复杂对形体的能力和把握对象整体关系的能力,同时在多画多练的过程中,得到默写能力的锻炼,手绘快速表现训练多,头脑中的素材越多,灵感就会越多,在创作中,就越容易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意图。

二、手绘快速表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与教学方法单一,手绘是一种沟通、表达的工具,是一种捕捉灵感的手段,可目前手绘训练教学中主要依赖大量的临摹,这单纯的临摹会造成学生的依赖,使得学生在学习手绘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被动,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越来越狭隘、缺乏创意,设计语汇匮乏,在具体的设计中也只会照搬、模仿和拼凑别人的设计作品,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同时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多数是以教师在短期内传授大量知识素材为主要教学手段,从而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老师缺乏直观性的手绘技能示范,学生也缺乏主观能动性,视野、知识和动手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2、过于强调技法的使用而忽视思维,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具备设计表现能力、设计思维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可在部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仍在强化手绘快速表现技法本身,过分强调表现能力,片面追求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效果,忽视对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手绘快速表现教学偏离了其教学宗旨。

3、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安排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开有与手绘相关的表现技法课程,但仅仅是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存在,并只在某一个学期开设,忽视了这门课的重要性,课时安排也极少,一般是三十二到四十八课时左右,往往集中在某一段时间内,在这样短促的时间里,学生顶多掌握了基础的技法,几乎没有独立创作的能力,而手绘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来提高的,课后学生也很少主动进行绘画练习,因此课程结束后,学生无法将所学真正运用到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中,更加无法运用到工程设计实践中去。

4、学生过于依赖电脑的作用,电脑制作出来的效果图视觉冲击力强,高精密度、高清晰度,逼真形象,使得学生对电脑辅助设计有盲目地跟风,在平时的作业和设计制图方面也过于依赖电脑,从而忽视手绘快速表现的技巧,极大地限制了专业的发展。鉴于学生对手绘快速表现有认识上的误区,使得手绘快速表现课程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效果难以得到改善。

三、手绘快速表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平衡手绘快速表现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手绘的热情。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和推进课程建设,合理安排手绘快速表现教学的课时量,改变当前技法课程安排失调的状况,加强手绘技法教学的课程实践,通过增加课时量,使学生有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完整、系统地掌握手绘快速表现基础技法的同时,具备创作设计的能力。在表现技法选择上,由于技法多样,水粉、水彩、彩铅、马克笔、钢笔淡彩等等,在课间短时间内是不能把这些内容面面俱到地深入讲解,更不能深入练习的,因此必须有取舍,联系市场需求,选择应用性强的进行教学,其中马克笔与彩铅的结合,快速便捷,效果易出,是目前行业中的主流,应把教学重点放在马克笔的表现上,让学生集中精力围绕马克笔画法展开手绘训练,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手绘水平。同时在教学上,应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并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多种技法与材料的尝试练习。

2、打破以临摹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多进行写生训练,结合实例进行教学。手绘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模仿,需将图片资料临摹、实地写生和创作设计相结合,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尺度感和效果图表现的真实合理性,在临摹训练的过程中,应临摹优秀的作品并大胆探索,取舍调整,勇于创新。在实地写生环节中,加强速写教学,以环境、建筑为主要写生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造型概括能力。

3、将手绘与电脑制图相结合进行教学。电脑科技给设计和教学带来许多帮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手绘与电脑的优缺点,取长补短,综合利用。在手绘快速表现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设计思维的能动作用,用手绘来记录自己的思维,同时利用电脑,为手绘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对于复杂的形体和空间,可先用电脑构建框架,然后再手绘完成,这样完成的效果图既具有电脑的精准,也更富有艺术性。电脑还可以在手绘快速表现后,运用相关的绘图软件对效果图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学生的设计思维得到最好的呈现,画面更具美感和合理性,达到满意的效果。

4、课堂教学融入多种形式,建立适合学生的个性风格。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喜好和不同的绘画基本功,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发掘这一特点所在,并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同时可通过互动、互评、课余时间设置设计竞赛等途径来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课程结束后还可举行作业汇报展,将学生优秀作品以作品展的形式展示出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手绘快速表现课程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采取一些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一图多画,让学生用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同一个场景,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动性。

四、小结

第6篇: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

一、作品背景教学

所谓“文如其人”,其实,诗也如其人。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中国石油大学附小的陈晓梅老师在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会上的演讲中强调:“要有滋有味,传情达意,感动自己亦感动他们地诵读一首古诗词,不可不先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解读诗词的内容。”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不同;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还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诗作内容。

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如果对“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不理解的话,那就很难体会这首传颂千古的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的广阔意境。同样,也只有知道汉朝的一些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汉乐府”《江南》在低吟浅唱之中所描绘的婉丽风光。

二、字词语句教学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教学离不开对字词语句的理解。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诗眼: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诗句: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样,把握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就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突出要点,使某一教学环节成为亮点。可见,教学设计是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与精心的安排的。

三、作品内涵教学

第7篇: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

一、美在识字与书法教学之中

汉字的笔画形态来自图形。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各司其职”,会意字和指事字构字方法巧妙奇绝,都能令人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教学识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欣赏汉字的优美造型,从简单的字体中感受博大的中华文化。

书法教学,对中小学生来说,重在欣赏汉字书写之美。一是点画的美,一撇一捺,皆有讲究。二是用墨的美。书法用墨有枯、润、浓、淡,这才让作品有了节奏与韵律的变化。三是结构和章法美。汉字笔画之间的穿插、结合、伸缩、呼应,千变万化,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字体。只有多多鉴赏和学习,才能领会书法作品的情调美和意境美。

二、美在对词语、句群的品味之中

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多有好词佳句。在《背影》里,写父亲用“胖子”“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等描述性词语,体现了语言的朴实自然之美。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动词“扫”“支”“系”“拉”等描绘了捕鸟的一系列动作,准确而又恰当,体现了动作的连贯性。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达的三拳分别打在郑屠户的眼睛、鼻梁、太阳穴上,作者通过句群形式,从视觉、味觉和幻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描绘,把鲁达嫉恶如仇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美在形象和意境之中

我们通过文学作品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的纷繁变化和绚丽多彩,感受人情之趣、景物之美。如人物形象中有梁山好汉的英雄无畏、阿Q的令人啼笑皆非,景物中有苏州的园林、荷塘的月色、济南的冬天、海滨的仲夏夜等。一个个人物形象,一幅幅美景,都有其特定的感染力。

学生一旦走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就容易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接受美的陶冶。如《天上的街市》一文,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编织出一个美好而自由的世界,令人神往。《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作者通过对“憋闷的天”“灼人的烈日”和“无情的暴雨”的描绘,营造出一个水深火热的环境,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同情祥子的艰辛。

四、美在教学设计之中

导语设计。巧妙的课前导语,或渲染课堂气氛,或设置悬念,或引发想象,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教学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时,教师可以用已经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作为切入点,设置疑问:现代人在诗中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这样激起学生对于诗歌形式的好奇,他们就会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课件制作。课件的制作与运用在加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还可以给师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使课件新颖有趣,图文并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和课件的演示可以适时切换,让学生不易疲劳,体会学习的快乐与美妙。

板书设计。教师的板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精髓,能体现课堂教学的重点。板书内容的组织与排列要有逻辑性,详略得当,同时又要讲究艺术性,注意形式美。很多教师的板书都有个人的风格,在流利和规范之外,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学生常常观看教师优美的板书,会逐渐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模仿,提高自己对书写的要求。

五、美在情境的营造和活动的体验之中

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感受常常要借助于教师营造的课堂情境。如教学《,你在哪里》一文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低沉的音乐,再讲述几件的感人故事,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思念氛围,引发学生对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渡江作战的画面,把学生带回到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之中,体验人民摧枯拉朽的气势,受到震撼和鼓舞。这些气氛和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作为语文教师,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体活动,如进行书法创作、举行演讲比赛、写小文章投稿、演课本剧等。这些活动在给学生带来体验与享受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第8篇: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

要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对古诗文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设计,可以说,教学设计是一节课能否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古诗教学要设计的精彩,首先授课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一、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作品的写作背景

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不同;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还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诗作内容。

如果对“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不理解的话,那就很难体会这首传颂千古的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的广阔意境,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同样,也只有知道汉朝的一些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汉乐府”《江南》在低吟浅唱之中所描绘的婉丽风光。

同一个朝代的诗人,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先后不同,个人阅历不同,所以也会有迥然各异的风格。例如李白擅长写浪漫主义的诗篇,小学阶段要学的《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都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和巨大的夸张。而另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是实实在在地描绘现实的,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几首写景诗也表现如此,写的就是眼前的景物。例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通过交待数量、颜色、位置等来表达;其它《江畔独步寻花》《枫桥夜泊》等都是如实地写景的。

同一个诗人,因为他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经历,所以前后阶段风格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宋朝著名的苏轼,小学阶段学到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就是很不同的两首写景诗。前者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美人,还是为了赞美眼前之景,相信写于作者相对年青之时;而后者重于说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信写于相对年老的时候,诗中充满了理趣,可以看出作者对道家、佛学的研究已经更上一层楼了。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中去理解,教学才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认真进行备课,查阅各方面的资料,为实施教学寻找最佳的途径。

二、咬文嚼字,注重关键字词的教学

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关键字: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重点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阳关三叠》那样凄婉哀伤,因为他们虽然有可能生离死别,可毕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几十年没见面了碰巧在这儿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这也正是禅宗对王维的影响而王维的恬淡心理在这首诗中的表现。

3、抓关键句子: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抓古诗词题目: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这样,把握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就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突出要点,使某一教学环节成为亮点。可见,教学设计是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与精心的安排的。

三、细读古诗文,深入了解作品内涵

有的借物寄情。就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为例。为什么说它写出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呢?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多么像是说:“毕竟是上京任职,行李、车辆,送别的情景都与平时不同。”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像是说:“能够到京师天子脚下任职,这真是无穷无尽的荣耀啊!祝你侍奉在皇帝的身边,受到皇帝的重用,就像映日的荷花一样特别红!”作者明写莲叶、荷花,实际写出了对林子方的一番情意,祝他前程远大,鹏程万里。同样,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也包含着借物抒情之意:草能“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人别后能再团圆吗?不知道,只有“萋萋满别情”了。

第9篇: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 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教学

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应具体体现在:

一、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形式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由于古诗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押韵、平仄、句式的长短不同等,使古诗词音调铿锵,节奏感强,语言精炼,故而蕴涵着许多美的成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初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使其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材入选古诗词无论是描绘祖国神奇秀美、多姿多彩的壮丽河山及自然景物,还是抒写诗人的主观情怀,都是情景交融,文道合一的经典之作,学生易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审美情趣。

三、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展开想象,体验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古诗词语言生动形象,作者的观察细致,感受独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创新潜质,培养创新能力。

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不良影响,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忽视培养学习兴趣、审美情趣、语文素养的现象,古诗词教学的目标要求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如何优化设计,达成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呢?

一、创设情境导入,培养学习兴趣。新课导入得法,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具体方法有:欣赏乐曲,创设音乐情境,导入新课,如《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或播放动画,创设图画情境,导入新课,描写景物的古诗词大多可用此法,如《咏柳》、《山行》等;借诗人典故及轶事,创设故事情景,导入新课,如《泊船瓜洲》、《七步诗》、《送元二使安西》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小儿垂钓》、《村居》等。

二、优化教学过程设计,强化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把注重学习结果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把强调记忆转变成强化思维训练。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可设计如下步骤:让学生初步理解诗句意思;让学生闭目回想“香炉峰烟云聚散,瀑布像银河飞泻”的景象(思维诱导);提出问题:“同学们产生了什么样的感觉?”(可能有“很美”、“特别喜欢”、“神奇”、“好象听到了隆隆的水声”等答案);教师充满感情地描述:庐山瀑布确实很美,很神奇,让人喜爱,诗人亲自看到瀑布有怎么样的感觉呢(思维迁移);让学生归纳补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怎么样)(思维表达);拓展性提问:“同学们,我们的祖国还有许许多多像庐山瀑布这样优美、神奇的地方,谁去过或听说过,想一想是什么样的景象,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思维延伸)。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向往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利用空白艺术,激活思维,展开想象,引导学生领悟诗歌表现的意境或哲理,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及审美情趣。空白艺术,也称“召唤结构”,是文学作品结构的艺术手法之一。其作用在于诱发读者的想象,产生审美效应。由于古诗词语言的精炼性和反映生活的高度概括性,决定了古诗在内容上留有许多“空白”。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空白艺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展开想象,领悟古诗词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及审美情趣。

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作者的主观感情水融所形成的艺术境界。作者不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总之,景是显现的,情是隐藏的。在古诗词教学中,要使学生悟言外之意,会境(景)外之情。应用空白艺术设计教学,有如下步骤: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意思;采用观察情境图,启发式语言描绘景物,意象组合或诵读诗句等方式,精心设问,点到为止,使学生进入角色;制造“课堂空白”,给学生思维、想象的时间;学生思维进入顿外悟状态。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先让学生理解“急走”、“无处寻”的意思,然后用“黄蝶”和“菜花”进行意象组合。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知道菜花是金黄色的,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顿悟中,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再如《独坐敬亭山》、《泊船瓜洲》等一些古诗,充分利用空白艺术,课中设问启发,利用“课堂空白”,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想象,填补空白,能更好地领悟诗歌表现的意境,情趣和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改写诗歌,引导创新。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古诗词这一文学式样的特殊性,决定古诗词教学需要创新。教学创新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写古诗便是一条较好的途径。小学所选古诗词都是描写传神、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的艺术精品。中、高年级阶段,在明诗意、悟诗情的基础上进行改写,不仅语言得到训练,而且思维得到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扩展阅读面,满足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萌生出进一步学习课本未选古诗词的愿望。因此,除了认真抓好教材所选古诗的教学外,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通俗易懂、意境优美、感情真挚的短小古诗词,并指导阅读。能使学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对初、高中进一步学习古诗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