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植树造林的感悟范文

植树造林的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植树造林的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植树造林的感悟

第1篇:植树造林的感悟范文

1.1创造园林空间

园林空间设计是通过不同种类植物的不同配置来实现的,因而在园林景观空间设计中应用园林植物可以加强园林空间的创造,并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因为若在园林景观空间设计中缺乏植物的点缀,那么园林的设计将显得过于单调、暴露。而若将植物作为园林景观空间设计的背景,那么为参观者营造一个幽静的空间环境,致使其在观赏的过程中将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其次,在园林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园林的设计目的等因素,进而选取符合园林实际环境的植物来为园林构建一个舒适的环境空间。

1.2协调园林空间

在园林景观空间设计中合理应用园林植物的基本色彩是绿色的特点,促使参观者在参观的过程中可达到统一感。同时处在绿色的环境中,也可使人们更好的放松紧张的心情。同时,园林植物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协调园林空间,例如,在小空间的园林设计中应用植物群来营造园林环境,可以满足尺度比例对园林景观空间设计的要求。

2园林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2.1领悟园林底蕴加深园林文化的学习

为了提高园林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应用,首先要求园林设计师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先深入到园林环境中体会园林所带有的文化气息,进而将园林中的文化气息应用于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当中,并有效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实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二者的有效结合。其次,园林设计师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自身古典文化水平,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实现对古典文化特点的全面了解,进而在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当中可以更好的凸显出园林文化的同时,实现对园林植物的合理应用,达到最佳的园林空间设计的效果。因此,为了实现对园林植物的合理应用,必须强化领悟园林深蕴并加深园林文化的学习。

2.2充分领悟与利用山水等园林建构元素的内在含义

山水等构建元素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基础,现代园林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设计中,应充分领悟与利用山水等园林建构元素。对于此方式的应用:第一,要求园林设计师在对园林设计之前应通过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等方式来全面分析园林的建构元素,并充分了解建构元素的特点等,进而在对其充分了解之后可以更好的将园林植物与园林建构元素相结合,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园林空间;第二,在对园林空间设计时也应注重对现代设计方法的应用,进而实现花草树木的合理搭配。同时也可促使参观者在对园林进行参考时,园林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刺激到人们视觉,使其能更好的感受园林中幽静的氛围;第三,由于现代设计可以更好的利用社会资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大大降低园林设计的成本投入。

2.3园林空间设计中重视与周围环境的配合

为了实现园林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求园林设计师在设计之前应对园林周边环境进行勘察,以便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全方位的考虑到园林周边环境对园林设计的影响。首先园林设计师应实现功能需求与空间需求的合理安排,例如,在园林设计中若想应用大树等植物来为人们营造一个凉爽的环境,那么在满足其功能发挥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植物的植物空间特点,以便促使园林植物的应用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其次,在园林设计过程中也应通过观察周围环境的具体情况来实现整个环境与水体的联系,以便确保设计师的设计成果可以更好的满足现代人的鉴赏水平,并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赞赏。与此同时,还应注意现代性的设计方法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进而促使园林设计能够符合大众审美观,从而带动园林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3结论

第2篇:植树造林的感悟范文

国外最早提出关于养生景观概念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对于健康花园的研究,当时养生景观尚处于启蒙阶段,克莱尔•库珀•马科斯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出版了3本关于健康花园方面的著作,其中他在《康复花园:理论与实务》一书中提出了健康花园应从传统医学中寻求帮助的理念,但是由于园林设计师几乎没有接触过传统医学,所以迄今为止健康花园的设计也几乎没有任何突破,我国始于神农、黄帝时代的中医药学,经过前人的不断探索与创新,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科学体系,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学像棵参天大树,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博大精深的养生保健理念和技术饱含其中。

二、养生景观的定义

中医学方面对养生的定义为: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能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进行的保健活动.随着现代社会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园林建设逐步向可持续发展、具有地域和文化特征的方向发展.

三、设计理念

养生学的精髓在于通过“时间养生”和以经络连接的“脏腑养生”达到“精、气、神”的“和合”.湖南健康谷养生度假区是以健康养生文化为主题的度假活动区,项目定位的设计理念为:突出和谐养生主题,将景观营造与环境养生、运动养生、时间养生、五脏养生、文化养生等养生内涵相结合,打造出一个集休闲娱乐、养生知识宣传、养生互动体验与于一体的养生度假区.可看作是一个有特色的“健康花园”,为人们营建了一个健康养生和教育培训基地.

四、总体布局及设计内容

第3篇:植树造林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公园绿化;植物配备;优化设计

1.项目概况

城市森林公园位于城市西部山前区,山前大道以西,槐安西路以南,总占地40hm2,周边环境优雅,居住区以别墅为主。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

2.现状分析

(1)规划地块距城市大约20分钟车程,森林公园与槐安西路两侧绿化带紧密衔接,一带一路,山前一片,蔚为壮观。(2)西临太行山,山地植被茂盛,绿树成荫,各种果树、杨树、梧桐等是公园的特色,构成独一无二的景观特色。(3)规划城市森林公园地,建成后会对公园的周边环境及城市带来良好影响。设计中考虑近远期建设相结合的问题。

3.公园定位

综合考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公园周边环境特点,公园定位以“城市绿肺”为主题,以反映石家庄的物候变化为景观特色的开放式城市公园。

4.设计理念

(1)场地性原则――尊重基址,反映场地的历史和地方文化脉络,尊重场地的内在精神,融入场地的原有特质。(2)体验性――建设绿色生态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使用功能上注重以人为本,突出“自然,生态,休闲,防灾减震”的主题,实现人与自然的交融。(3)经济性原则――利用场地现有条件、合理规划,降低造价以及后期管理费用,体现节约型园林,实现可持续发展。

5.方案设计

5.1主景

公园东部的主要活动空间,广场以日晷雕塑作为全园主景。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日晷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与传承,又与“时光公园”相契合。计量时间的刻度可以在广场上放置不同高度方整石,人们可以坐可以倚,人融于景中,感悟时间流逝,景观也因人的参与而富于生机与活力。

5.2岁月留痕广场

岁月荏苒,时光变迁中,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其中也包括“人”。设计以反映“人的一生”为主题,从“婴儿――儿童――少年――成年――老年”几个阶段,以金属彩色透雕的形式,圆形布设,反映人类的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的过程。广场铺地以树木年轮的形式铺装,以烘托气氛。

5.3疏林草地区

位于园区中东部,以舒缓的草坡为基底,稀疏的点缀高大的乔木,林缘片状的点缀宿根花卉。开阔的视野、舒缓的草坡,游人可以于此小憩、闲坐、晒太阳。优美的草坡,通透的视线,也可以使公园与北侧槐安西路相互融合与渗透。而规划中的道路用地以草地为主,稀疏的点缀几株乔木,避免重复建设,使景观效益最大化。

5.4儿童活动区

因为周围居民区很多,儿童是最需要在家附近有活动场所的一个群体;所以在公园的西北侧设计了儿童活动区,该区设置秋千,攀援的藤网以及攀援架等一些无动力的游戏设施;场地周围注意设置家长看护等待用的座椅,营造一个安全、有趣的游嬉天地。

5.5花溪漫步区

西侧地块设计以蜿蜒曲折的卵石健身步道区,沿道路绿地中片状植绣线菊、平枝荀子、鸢尾、松果菊等花灌木与宿根花卉,形成流动的花溪效果,体现四时不同的季相变化。

5.6绿化隔离区

西侧临石太铁路,为隔离噪音,该区做地形抬,以密林为主,形成较郁闭的山林景观,并注意满足北侧高压线安全要求,注意天际线与林冠线的变化。南侧结合地形设计一架空的观景台。因为“火车、铁轨”均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孩子们尤其喜欢,而石太铁路在石家庄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可以在观景台上设计一标牌,宣传展示这一内容,也是让人们对自己所居住的这座城市更多些了解。

5.7种植设计――结合石家庄物候历,强调李相变化

山体北侧主要片植樱花为主景,以自然式手法片植大山樱、日本晚樱等花期不同的樱花品种。花期4月中旬~5月中旬;坡顶植油松衬托樱花,阳坡选择栾树+丝棉木+花灌木猬实+荆条等,阴坡选椴树+荚莲+珍珠梅,这样可以延长花期,增加景观层次。林下局部设小平台,置座椅方便游人赏花休息。

南侧山体以海棠花为主景。海棠是我国的名花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在园林花木中独具风格。该区山坡向阳处群植海棠花、西府海棠、垂丝海棠等,下木配置棣棠、溲疏、绣线菊等,乔木主要选择栾树、五角枫、油松、华北落叶松,形成山林效果。

第4篇:植树造林的感悟范文

为促进生态林的发展,要做好下面5点。1.加强封山育林。顾名思义,封山育林的前提是“封山”,目的是“育林”,它是按照森林更新和演替的规律恢复天然林的有效措施。封山育林摆脱了人为对植被的干扰和破坏,将疏林、灌木林、灌丛和荒山置于自然演替的环境中,让它沿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发展,并逐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聚集更多高级的个体,从而达到植被恢复的目的。通过封山育林形成的是一个具有自然保护性质的森林生态系统,其物种丰富,营养梯级高,能量流动和物质物质循环过程复杂且完善,多物种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可有效地防止病虫害的发生。通过封山育林,增加了林地的枯枝落叶,有效地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提高土壤的透水和保水能力,从而增强了林地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封山育林,看似“无为而治”,而实际是充分利用了自然力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级,是投入低、效果好的措施。2.抓好造林更新。主要是属于生态林的火烧迹地,宜林荒山进行造林更新。可选用本地的荷木、鸭脚木、樟树造林。为使造林种植改造后的苗木快速生长,造林后连续三年进行每年一次种植穴周围除杂、松土、施肥,并落实管护责任,实行封山育林,加强防火和林木病虫害的防治。3.抓好林分改造。重点是松林改造。改造对象主要为郁闭度0.5以下的马尾松疏残林,必须用阴性或中性树种补植。首先将生长不良、有病虫危害的林木清除,然后在林内稀疏地段或空地补植阔叶树。例如,荷木、大叶相思,红椎、黎蒴、鸭脚木等。通过改造疏残林和针叶纯林,扩大植被,加速森林类型向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方向演替,把我县建成一个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森林生态功能较为完善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全面提高森林质量,以改善山区的生态环境。4.加大生态公益林投入的力度。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也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程,因此,要加大补植经费,增加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经费的投入力度。同时,保证护林员的基本生活,进一步调动护林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公益林管护工作中去,保护好森林资源。5.加大打击力度,严惩非法使用林地行为。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林地征占用审批制度和程序,切实加强对征占用林地的审批管理工作。要经常性地开展严厉打击违法使用林地行为,对发生的未批先用,不批也用,越权审批等违法林地的建设工程要依法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抓好经济林的发展,充分发挥经济效益

经济林较好地结合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经济林不仅可以使山区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且能够给经营者带来较其他林木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且有一定的生态效益。从某种意义来说,经济林是森林三大效益结合得最好的一个树种。今年大埔生产的蜜柚大丰收。西河镇一位老农一家的蜜柚收入就达到了8.9万多元。果实丰收了,农民欢喜了。为此,更好有的放矢地引导农民发展经济林。我县地处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疏松肥沃,适宜各种经济林的生长,可以种植①油料林:油茶、油桐。②果品林:板栗、柿子、香蕉。③工业原料林:紫胶。④木本药材林。发展经济林,是山区人民致富的必由之路。为确保有播种,就要有好收成,必须做好3点。1.科学制订发展规划。规划的科学性在于它符合当地的客观实际。规划的制定一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准主要发展品种,引导经济林向集约化、基础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还要着眼于消费观念的改变,在有条件的乡镇、大力发展“旅游果业”“、观光果林”等项目,促进环境消费,改善生态环境。2.精心栽培管理。①选择林地。选择在形比较平缓、土壤较肥沃、排水良好、土层厚度在80㎝以上的缓坡地,其坡度不宜大于25°。②细致整地和施肥。按不同品种和地形、地势,分别采用全垦或1M见方大穴整地。施肥应有机、无机肥合理配合。施基肥并间种绿肥和豆科植物。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植株生长各阶段,应分批使用无机肥,以促进开花结实。③选育壮苗。凡是营造的各种名特优经济树种,都应选用优良品种(品系)。种植所用苗木,都要采用优良品种的嫁接苗或无性繁育苗,其质量标准要达到一级苗标准,并实行就地育苗,就地种植。④密度合理。要因地、因树制宜地确定合理密度。对立地条件好、有较好水肥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合理密植;对丘陵山地可采取宽行窄距栽种。⑤加强抚育管理。根据树种、树龄和立地条件等的不同,进行每年抚育、施肥,防治病虫害及定干、修枝整形、疏花疏果等工作。对原有的低产林和老残林,要分别采取高接换种或更新覆土等措施,不断提高经营水平。3.注重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经济林要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就要把经济林的建设纳入林业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加大对经济林建设的投入。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优化经济林种结构,提高经济林品种、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三、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第5篇:植树造林的感悟范文

一、林庚《说“木叶”》的思路与论证

林庚先生《说“木叶”》是高中教材中的名篇。在这篇文章中,林庚先生运用了“印象式或感悟式”的批评方法分析了“木叶”。然而这种批评方法在研究“木叶”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作者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不适合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简言之,就是“选错了方法”。

二、运用考证的方法重新说“木叶”

印象式的批评自有其意义与价值,然而这种方法有时不能触及古典词汇产生的本源问题。其实要说明古典诗文中为什么多用“木叶”一词,而不用“树叶”,只需要运用文字学分析“木”与“树”(繁体字为“”)字即可。

从文字起源的角度和最初的意义来看,“木”为象形字,为名词;“”为形声兼会意字(籀文“”作“”,则纯是会意字),为动词,意思是种植。“木叶”与“树叶”从现代汉语构词来看,均为“偏正结构”,可解释为“树木的叶子”;但从古代汉语语法来看,“树”为动词,不可能与“叶”构成“偏正结构”的词语。当然,后来“树”与“木”的意义均有所转化,其中尤其是“树”字的变化为大,因为“树”字由动词更多变为名词,特别是到了今天,“树”的基本义已经为名词了。“树”字的词性由动词变为名词,从先秦中晚期已经开始了,但在当时毕竟“树”字的主要词性为动词,因此屈原《九歌》中出现“木叶”一词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中华民族传统文人写作时又很讲究用词有“出处”,因此即使后世在口语中出现了“树叶”一词,而文学家在作品中却更多地保留有出处的“木叶”。

(一)木、(树)的本义

《说文解字注》对“木”、“”的阐释:

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

:木生植之总名也。(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字。)从木,声。(段注:形声包会意。)

:籀文。(段注:籀文从豆不从者,豆柄直,亦有直立之义……寸则谓手植之也。)

通过对比“木”、“”、“”,我们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木”最早的词性为名词,意思是木本植物的统称;“”(更早写作“”或“[豆寸]”)最早词性为动词,意思是种植,引申为“树立”。

(二)先秦主要典籍中“树”字的词性

“树”字最早的词性为动词,意思为种植。后来,人们渐渐地把种植的对象――木――就直接称为“树”了。于是“树”就从动词渐渐变为了名词。这种变化在先秦已经开始,但即使是在战国后期,“树”字绝大多数还是被作为动词使用的。在《尚书》中“树”字便作为动词使用(《尚书・商书・说命中》“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

为了论证这一点,笔者选择了先秦最重要的几部典籍――《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对其中全部“树”字的词性进行了统计。限于篇幅,在这里只举《诗经》为例:

《诗经》中所有的“树”字

《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动词

《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动词(“言”为动词前的助词)

《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动词(“我树杞”即“我种的杞木”)

《秦风・晨风》:“山有苞棣,隰有树。” ――动词(“树”同上)

《小雅・鸿雁之什・鹤鸣》:“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 ――动词(“树檀”同上)

《小雅・节南山之什・巧言》:“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动词

《大雅・生民之什・行苇》:“四如树,序宾以不侮。” ――动词

《周颂・臣工之什・有瞽》:“设业设,崇牙树羽。” ――动词

《诗经》中所有的“树”字均为动词。而《左传》中“树”13处为动词,4处为名词。《论语》中“树”字2处,为动词。《孟子》中“树”字9处,均为动词。屈原作品中“树”字3处,1处为动词,2处为名词(其中《远游》作者是否为屈原有争议)。可见:

1.“木”最早为名词,“树”最早为动词。

2.在先秦时期,就“树木的叶子”(偏正结构)的个意思而言,只有“木”(名词)与“叶”(名词)可以构成“木叶”(偏正结构)一词。而“树”(动词)与“叶”(名词)是无法构成“树叶”一词的。

三、运用考证的方法重新说“落木”

杜甫《登高》诗中为什么说“落木”?这是因为杜甫本身不是要写“落叶”,而是要写“落叶的林木”。实际这联诗的上下句,恰好省略了“叶”与“水”两个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补出“叶”与“水”则是:

无边落木(之叶)萧萧下,不尽长江(之水)滚滚来。

读者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无论怎样解读“落木”,恐怕也不会出现林庚说的那种情况――有“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因为古人不会忽略文字学与文学的关系。我们只要对“落”字的本义进行一下考证即可。《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说的:

落:凡曰零,木曰落。(段注:《尔雅音义》作“苓”。)

这段的意思很明确,古人对待秋天植物的凋零有不同的说法,对于草本植物(即“”)称“零”(古代也有写作“苓”的),对于木本植物称“落”。所以,会出现“落木”一词,是因为树叶凋零古代就称为“落”,以“落”冠于“木”字之前,是再贴切不过的了(所以不会出现“零木”、“落草”这样的词,至于“落草为寇”另当别论)。而“落木”一词,其意义就是“正在凋零(落叶)的树木”。因此,“落叶”和“落木”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四、结论

第6篇:植树造林的感悟范文

因为世园执委会的办公楼坐落在群峰环抱的山坳里,所以无论在2号楼还是1号楼,只要是向阳面的办公室,就能看到由西向东逶迤而上的山脊。山脊连着的山坡上林木种类繁多,槐树、红枫、千头椿、梧桐数不胜数;栗子、杨梅、柿子、樱桃果树也不少,到了收获季节四野飘香,果实随手可摘。放在嘴里,即可满口生津,品咂、咀嚼不尽的天地造化之美味,余味不绝,常常还会在记忆里不断鲜活。

山脊上,居多的是遒劲茁壮、风雨如磐的黑松。据说,那是为了荒山绿化,上个世纪飞机撒播下的种子,如今已经在自然母亲的呵护下茎干林立,华盖重叠了。由于当年飞机撒播的量大,实际观察如剑似戟、如柱似伞、如翩翩起舞、如推掌健身的形象比比皆是。若用形象思维延展,似乎用一句话就可以形容:只要你能够想象到的,就一定能够在这山上找到它的影像。

从在2号楼2楼办公室,我就开始在敲击键盘之余,注意到那由下而上大约三分之一处的一组黑松了。当时我观察的是小侧面,后来搬到1号楼,我凝视的是全侧面。龙头向东微微抬起,龙嘴里有两条小枝桠,枝叶汇集,形成一个合并的圆球,针叶拢拢极像龙嘴里含着一颗翠珠。在传统文化里“二龙戏珠”是福祉的象征,这里虽然只龙单珠,但更能给人幻想驰骋的感觉。龙的躯体蜿蜒,龙的尾巴上翘,在劲风吹动之下摇头摆尾跃跃欲飞,在细雨淋漓之下鳞光闪闪,那生动鲜活的形象,使你精神振奋间只能衷心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天天细致观察,时间久了我还是发现了这尊“生命雕塑”的细微变化。首先是龙嘴,仍然是大张着,但是嘴里却因为枝桠增生,浓密的针叶葳蕤茂盛,已经完全看不到原来象征意义明显的翠珠了。再向后,原先躯体的腹部一弧一弧,露出的空隙清晰可视,搭配着背上略显起伏的龙脊,真实形象诠释出腾空欲飞的架势。尤其赶上风雨交加,枝叶在雷电中闪光,枝桠大幅度摇摆,给人以绿色飞龙绝尘而去的梦幻遐想。

原来几只龙爪的部位,都被无序的植被填得满满当当,微微翘起的龙尾也被枝叶茂盛的同类快速衔接,而似像非像地首尾相连了。我停下手中的敲打,拉开阳台的隔门,眺望着那条绿色的长龙,禁不住苦思冥想起来。龙似乎只在中华民族的习俗里象征吉祥,大自然的母亲塑造这样一尊生命雕塑,一座鲜活地标,一个园林园艺宠儿……到底要我们领悟什么呢?

不远处的植物馆,在正午阳光下熠熠生辉。那既像巨型绿叶又像肚腹饱满卧蚕的植物馆,是人类生命解读智慧的塑造?两者之间莫非有灵犀相通的地方?眼睛在两者之间反复巡视,我顿然悟到自然母亲的用心良苦。正如她指派野菜、野果,为人类演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教会人类为生存而习练农耕一样,在山野峰岚中,又为自己的儿女塑造了一个个学习效仿的榜样。

站在阳台极目远眺,园区里到处都是忙碌栽种的身影。工程收尾因时令所限,明年春天开园前又没有机会再种,所有的树木都是全冠、全须、全尾。步入植物馆确是另一番景象,国内稀有、国外罕见的植物花卉仿佛都集中在这里。尚未完工的植物馆里,因植物冬季所需已经供热,到处都是临时盖了盖子的通风井……

呈现在眼前的是世界各国的奇花、奇树、怪石、异草,不禁使人目不暇接,甚至让人凝神忘乎所以。我的感受尤为明显,随着周工抑扬顿挫的色彩描述,我不停地在观察、咂摸这些叹为观止的植物背后的故事、审美情趣和文化背景。参观完毕,出门前我看到了一棵参天大树,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片小丛林。因为体积太大无法运输,上海园林的专家是将这片丛林的主干部分,分割成九段运抵植物馆的。重新截枝的部分已经用新技术缝合黏连,郁郁葱葱的枝条已经焕发出虬枝新叶,吐露着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

第7篇:植树造林的感悟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我们童年时的蓝天碧水也只是一种回忆了,更别说摸鱼捉虾了。人们在快速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加速了毁灭地球、污染环境的脚步。现在人们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有意识地加强环保意识的教育。在学校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环保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在综合实践课、班会课或者德育课上。可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的主人,都应该担负起拯救地球、改善环境的重任。所以,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以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课文,巧妙渗透

教材最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思想性,适应当今教育的需要,极富说服力。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材料,也是学生心底里最乐于接受的资源。所以,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苏教版教材经过编委、一线教师多次实验、修改,保持着其特有的个性与活力。打开每册书,你都能鲜明地感受到墨香中洋溢着的绿色情结,环保知识随处可见。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文,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保素材,并着力延伸相关的环保内容,正面引导学生重视环保问题。

1.正面引导,润物无声

如五年级下册的《灰椋鸟》一文就不失为好的环保素材。教学这课时,我预先布置学生到麋鹿保护区参观里面的百鸟园,再让学生从课文里找出具体描写鸟儿的句子,回忆参观时看到的鸟儿活泼、可爱的样子,听到的叽叽喳喳的悦耳鸣叫,这样为他们感悟文本做好情感的铺垫。学生在感悟文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深入其中去感受鸟儿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和栖息时的顽皮可爱,从而在心中涌起对鸟儿的喜爱,自发树立起爱鸟护鸟的强烈愿望。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里描述鸟儿满树的原因的句子——因为园林工人长期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这样,爱护绿色给鸟儿创造美好家园的环保意识一定会直入人心。同时,还可以结合课文作者徐秀娟为了救鸟献出生命,长眠射阳丹顶鹤保护区的英雄事迹,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植树造林、爱鸟护鸟的强烈愿望。

2.反面警示,震撼心灵

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时,课前让学生先收集我国湖泊的状况,课堂上让他们思考讨论:为什么要给瀑布举行葬礼?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有效地减少水环境的污染?针对上述问题,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表示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不随意倾倒垃圾、污水,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同时,还想做个义务宣传员,向周围的人们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精心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体会到人类生存环境遭破坏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课文还很多,比如《泉城》、《九寨沟》、《走,一起去植树》……都可以把书本上的内容联系到现实的具体状况。只要这种联系是自然的,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就一定大有益处。

二、重视朗读,自然渗透

课文朗读是学习语文、感悟文字、字词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朗朗上口、情景交融,如《我们爱你啊,中国》、《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教师应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指导学生欣赏描写自然美丽风光的语句,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欲望。可见,加强朗读,既能使学生与文字产生共鸣,陶冶情操,又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三、实践活动,积极渗透

善于教育的教师不仅将环保的理念贯穿在所教的课程中,而且还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要加大学生、家长的保护环境的参与度,积极放大渗透力度,通过让学生、家长亲自体验、积极参与来激发他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对日益严重、近在咫尺的环境污染的深恶痛绝,变“要我环保”为“我要环保”,增强环保的自觉性。教师可联合大队部积极开展节约用水、用电,公园、草地、花园的广告语设计,环境污染的实地调查报告等。笔者曾经组织本班学生以及家长到大丰港珍禽园种植“爱鸟林”,到公园“领养”树木等亲子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学生、家长的环保意识,而且培养了孩子们走近社会、团结合作的能力。

四、写作训练,有机渗透

真正意义上的环保意识的确立,不仅仅是耳濡目染和动手实践,还应该形成文字,警示他人。作文训练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如果能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其中,那么增强他们自发的环保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事半功倍的。

教师要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节约开始,从宣传起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的环保意识,进而渐渐培养他们的环保习惯。我们不妨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环保日记本,随时记下自己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事,哪怕是随手拣纸、关灯、关水龙头等日常生活小事。每次参加实践活动之前,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这样能起到比较明显的效果。最后,把这些点滴情况汇总,整理成表扬稿,通过大队部红领巾广播积极宣传,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成就感,又训练他们的文字表达,还养成了习惯。

第8篇:植树造林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杨树伐根;人工萌芽;更新造林;造林优点

近些年,由于国家出台了一些对粮食价格的保护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农民对土地的重视、渴望程度越来越强,有些农民思想觉悟较低,为了多种些粮食增加收入,不惜做出毁林开荒、蚕食林地的违法行为,有的甚至故意不让新植林地的树木成活,达到自己开荒种田的目的,这种情况特别是在靠近农民自家农田地的新植农田防护林表现的尤为突出。为了保护造林成果,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增加林木对农田的保护面积,确保农民种田能够增产增收,提高生活水平。各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已经把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摆上了工作日程。为了更好的发挥林业在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中的作用,下面就杨树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优点和技术要求简单阐述以下几点。

1 杨树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优点

1.1 初始苗木成活数量多、选择性大

一般情况下,人工萌芽更新造林初始萌生的树苗株数可以达到10000株hm2左右(用苗根植苗造林3300株hm2),平均一个伐根树坑内能够萌生出的树苗有20-30株,多的一个伐根树坑内甚至能萌生出树苗40株左右,最少的一个伐根树坑内也能萌生出树苗5-10株,这样就可以确保苗木初始成活率,给苗木初始定株留下了很大的选择余地。

1.2 树苗根系发达

由于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树苗是在原有伐根被清除后,留在土壤里面的侧根盟发出来的,所以树苗根系十分发达,是用苗根植苗造林苗木根系长度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对苗木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

1.3 树苗生长快

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树苗根系发达,水分、养分吸收充足,树苗生长比较快,一般情况下,一年生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树苗,平均高度可以达到3.0m左右,地径2.0cm左右,而用苗根植苗造林,一年生苗木的平均高度一般只有1.5m左右,地径1.0cm左右,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树苗,平均高度和地径是苗根植苗造林苗木平均高度和地径的2倍左右。

1.4 造林成本低

人工萌芽更新造林可以节省造林的人工费、机械费和购买苗木费,用苗根植苗造林需要的造林费用,根据计算大概1800元hm2左右,通过计算,去掉挖伐根的费用,人工萌芽更新造林比用苗根植苗造林,一般可节省造林成本1000元hm2左右。

1.5 树木生长周期短、见效快

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树木吸收水肥能力比植苗造林的树木能力强,生长快,一般(农田防护林)10-12年的树木,平均树高有21m左右,平均胸径可以达到22cm左右。苗根植苗造林10-12年的树木平均树高一般在11m左右,平均胸径10cm左右,可见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树木比植苗造林的树木生长速度快,这样就缩短了树木生长周期,达到了见效快的目的。

1.6 抗病虫害能力强

由于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树木根系发达,水肥吸收充足,树木生长茂盛,不易被病菌感染,抗病虫害能力较强,树木不易发生森林病虫害;植苗造林的树木根系、水肥吸收能力、抗病虫害能力与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树木相比较相差很多,容易被病菌感染,极易发生森林病虫害。

2 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技术要求

2.1 人工萌芽更新造林地块和树种的选择

进行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地块,最好选择条状或带状的林地,如道路、沟渠、堤坝两侧的防护林和农田林网中的农田防护林,以及人工植苗造林容易遭到人为破坏,难以成活和保存的条状或带状的造林地块,由于这些林地通风透光,进行人工萌芽更新造林效果较好,更新后树木生长较快,林分质量会更好;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树种,应选择适宜的杨树品种 ,并且采伐前林木保存率较好,密度适宜,没有发生病虫害的近成熟林或成熟林。

2.2 树木采伐的最佳时间

一般情况下,准备进行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地块,树木的采伐时间最好在上一年的冬季至第二年的土壤解冻前进行,这样既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树木采伐又不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同时,这一时期树木体内的水分没有开始流动,树木的根系养分、水分都比较充足,对后期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苗木萌发非常有利。

2.3 清除发根的时间及技术要求

当采伐迹地的土壤解冻深度达到50cm左右时,就可以组织人力,对准备进行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采伐迹地,进行伐根清除,伐根清除深度以达到土壤冻层为标准,清除伐根后,将清除伐根时挖出去的营养土,再回填到原伐根的树坑内,回填营养土要均匀,把露出土壤表面的根系用土培严,厚度10cm左右为宜,确保清除发根后根系不失水分,保证正常萌生发芽。

2.4 幼苗的抚育管理

当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幼苗,平均高度生长到100cm左右时,对林地内密度过大的幼苗应当及时进行适当清除,避免幼苗密度过大影响苗木生长,清除多余的幼苗后,保留幼苗株数6000株hm2左右为宜,这样既可以保持较高的成活率又能促进幼苗快速生长,及时除草、施肥,提高幼苗的抗病虫害能力。

2.5 树木定株时间及保留株数

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地块,由于树木初始保留株数密度相对过大,为了避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三年后要对林地内的树木进行最后一次定株,定株要以去弱留强,去小留大,去密留稀为原则,又因为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地块通风透光性较好,所以最后定株的密度应略大于一般植树造林的密度,最后保留株数5000株hm2左右为宜。

2.6 加强林间管理

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树木生长速度比一般植苗造林的树木生长相对较快,要及时进行除草、施肥、摘牙、修枝、进行病虫害防治等,对树木要加强后期的林间管理,做到及时抚育,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使其树木早日成才,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方升佐,徐锡增.杨树萌芽更新及持续生产力[J].南京林业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4):43-48.

第9篇:植树造林的感悟范文

本文以“红色革命文化”作为景观文化内涵,结合景观设计学理论,以大悟县城市入口设计实例,采用景观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论述红色文化理念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景观文化,文化内涵,景观设计

1、红色景观文化

1.1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载体。红色文化能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形成道德风尚,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应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红色景观及其文化内涵

红色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形式,主要是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组织接待并开展缅怀学习为主体的景观形式。因此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重要。

2、红色景观文化的特性

2.1 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景观文化载体在空间上连成一体,在时间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形成特有的文化域。不管是地域景观文化还是民族景观文化,其所反映的景观文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2.2 地域性

地域文化是在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审美需求形成景观文化在艺术层面上地理特性,因此在利用不同地域的特有景观元素进行造景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地域性特点在红色景观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

2.3 融合性

景观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处于各类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之中,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同其他艺术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自身完整的发展系统。红色文化内涵的丰富必须注重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地方风情等资源相结合。

大悟县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城市入口背靠七里冲生态公园;场地仅靠澴水河, 所以,该设计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原则、以蓝色滨水为大背景”设计理念,其目标是把红色文化主题逐步渗透并与整个区域大背景相融合,极大的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2.4继承性

景观文化的形成都是由某些社会群体通过世代积累、创造、继承和发扬使景观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所以无论哪种景观文化,我们都能从中找出某些贯穿其中的特性和理念,而景观文化的其它个性都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景观文化是当地历史人文与自然风貌的综合体现,其不可复制性正是源于明显的继承性从而使得红色景观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3、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 场地现状分析

3.1.1 规划场地与周边环境

明确该场地与周边空间是如何通过交通、视线、使用等相联系的,从而使规划场地中的红色景观成为当地景观文化连续体中的一个顺畅的环节。

该规划场地位于大悟县南部,是重要的城市入口景观节点,四周被交通道路包围,北面有县道通过,西临澴水河,东临京珠高速公路,沿河地段有300多米,规划面积2公顷。总体而言,场地在整个周边环境中处于交通岛位置,同时也是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红色景观作为革命老区大悟县的特色文化景观,有利于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3.1.2 规划场地内部要素

对规划场地内原有的景观元素、景观功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原有景观在视觉、心理和环境中的特性,使新建景观与原来景观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延承性。

场地大部分为一般农田,地形较为平整;水域面积丰富,水质较好;场地内基本没有可因借的自然景观;植被覆盖多为井田状,植被景观元素的组织上有难度;此外入城主干道和场地内水域将整个场地分成四块;对于场地的功能结构和交通组织划分有很大影响。

3.2场地规划设计分析

3. 2.1 交通道路分析

设计场地以四周的道路为边界,东面紧邻京珠高速公路,由此形成快速的交通视线,此设计中强调“线性”,东面广场放射式道路的组织,行道树的线性排列,产生强烈的形式感,适宜于快速交通过程中对景观形成深刻印象。

场地内连接东西区有两个路口,主园路将整个分散场地联系起来,西区靠近澴水河为滨水景观大道,其余场地由次园路可以任意到达。

3. 2.2 空间功能分析

结合场地现状和设计理念,划分了八个功能区,东区紧靠京珠高速为生态风景林,起防护隔离作用;此外场地北部和南部也分布有生态风景林,以保证场地绿化率;东区其余为纪念性广场和高速服务区。西区靠近澴水河边为滨水景观带,考虑到为以后为周边居民服务,设有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广场和休闲健身步道。

3.3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

艺术性是景观文化中最重要的特性,景观小品普遍反映出的缺乏感染力问题也就在于其艺术成分太低。景观小品传达文化内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色彩、形态结构或者布局等表现出来。因此,设计时需要根据文化内涵传达的不同方式达到相应的视觉审美要求。

3.3.1 景观小品造型上的运用

本设计通过对景观小品的不同造型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如残破的瓦砾、熊熊燃烧的战火、折断的枪、四重门、战后的云梯等小品元素,这些景观元素的运用使人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战争氛围,回想起当年艰辛的革命历程。

3.3.2 景观小品色彩上的运用

场地中的五组小品均采用红色,一方面是红色象征战火,忆当年峥嵘岁月,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使得在以绿色植被和蓝色滨水空间的大背景基调下,凸显红色小品的主题效果。

3.3.3 景观小品寓意上的运用

首先战争中的“瓦砾碎片”用来寓意昔日的家园被战火无情的摧残,房屋被毁、流离失散;“熊熊燃烧的战火”寓意战争的激烈状况,战火硝烟仍在继续;“折断的枪”寓意战争转折,黎明破晓前,光明指日可待;“四重门”寓意战争结束,中国从一个旧社会进入一个新社会;“云梯”寓意新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在节节发展,步步高升。

3.3.4 景观小品在空间布局和游览路线上的运用

有时景观所表达的文化理念需要人与景观在互动参与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人在景观中行走,感受其空间、形式、色彩等变化,这时景观设计中需要有道路让人们能够接近,场地内部要有适宜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行走和停留。

场地主园路沿路布置景观小品,按照小品寓意和其在空间上的设置,从东区到西区是重走革命历程,从西区到东区是回顾革命历程,使得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形成革命战争的历程再现,使人在观赏行进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的印象。

3.4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植物配置中的运用

3.4.1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

凸显红色景观文化的同时,也要体现设计的生态原则。对于“红色文化”题材植物配置也要牢牢把握环境主体与人的关系,围绕设计场地营造场所精神。

配植常绿树种松柏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植物,营造纪念氛围,如柏树因其苍老刚劲和不怕严寒、四季常绿,比拟人的坚贞不屈和万古长青的意志精神。本设计场地内的松柏类植物有雪松、龙柏、圆柏、池杉等。所谓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配植形式,因它们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同样象征了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此外桂花香气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种植含笑表达对先烈们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鹃象征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寓意植物的使红色文化的主题得以体现。

3.4.2景观植物色彩、形态上的运用

植物四季变化的绚丽色彩为各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视觉感受。针对体现红色景观文化,较为适宜的是白色系象征纯洁,如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樱花等;红色系象征革命,如枫香、石榴、合欢、夹竹桃、凤凰木等;黄色系象征高贵,如腊梅、金桂、云南黄馨、金丝桃、黄花菖蒲等;紫色系象征庄严,如紫花泡桐、紫丁香、紫藤、三色堇等。

除了选择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树种外,要特别注意植被种类的多样性,以免造成过于烈士陵园似的肃穆氛围。此外还要注意乔灌木的比例搭配,常绿、落叶树种和色叶树种的比例搭配。

场地内植被的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城市主干道绿地率大于30%,行道树为常绿树种香樟搭配乡土树种乌桕,使得四季景观色彩丰富。东区的放射式广场道路种植雪松、圆柏,搭配女贞、黄杨等绿篱以及地被植物,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西区滨水地带,种植水杉、黄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驳岸退台的方式,增加绿色垂岸植物如垂柳、垂枝樱花、云南黄馨,结合木栈台等,减弱堤岸生硬感,增强亲水的方便度和安全度。此外适当配植乌桕、鹅掌楸、银杏等色叶树种以丰富景观色彩,孤植、片植亦可。

4、 总结

运用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红色景观文化表达当地居民的场所情感、景观意象,强化了他们的场所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为革命老区来难得的发展良机。

【参 考 文 献】

[1] 李少云.城市设计的本土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肖群章.参观红色景观应有正确态度[J].中国民兵,2005,(8).

[3] 王娟.红色景区的景观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 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5] 夏晓韵.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 俞孔坚, 李迪华, 吉庆萍.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 概念与原理[J ].中国园林, 2001年06期: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