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遗迹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遵义九贤 传统文化 创作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无数圣贤生命情感的积淀,它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现代文明正是根植于这片沃土,才显得根深而叶茂。“遵义九贤”的人文精神是遵义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是美术的灵魂。在当今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随着外来文化的广泛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可怕的冷漠感。
一、“遵义九贤”请进校园,请国画进课堂
历史人物不仅制造了历史事件,创造出了历史现象,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历史人物精神财富的核心即是他的人格魅力。因此,在《写意人物》的人物画创作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主题创作教学中开展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学习与探究需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活动的设计应以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及写意人物教学的内容为参照依据,这样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实践才能具有较大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国画教学应突出地方特色,彰显地方人文的优势。把地方历史名人、文人作家或地方文化特色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一一亮相,能够让学生了解地方艺术中的精华,关注身边的名人,这样就能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乡爱国之情,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增强身边名人及作品对学生的榜样影响力,让学生树立理想,追求理想。
历史每个地方的名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象征,多参观,多了解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度。老师需要正确的方法将地方历史名人请入课堂,将正气精神的底蕴流传下去,现在还有多少人了解国画、还有多少人知道传统的精华、作为国人这些都应是我们该了解的,以地方历史名人“遵义九贤”作为主题创作,实际是让我们更加了解正能量的内涵。
“遵义九贤”已经以浅浮雕的形式出现在我校的校园内,命名为“九贤园”,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国画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徜徉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二、立足课堂,利用名人题材创作酿造浓厚的传统艺术文化气息
1.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感受人格魅力时找到学习的方法。
在《写意人物》教学中,我常引用与“遵义九贤”相关的作品,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创作兴趣。或者根据作品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地方历史名人的人格魅力。
2.深入挖掘国画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历史题材创作是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题材,用现代人的语言、技法、艺术个性所表现出的意向物化。这一成果的形成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既要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料,又要分析透了历史文化名人和当时社会民众的心态,又要具有较好的表现力和一定的基础知识。先确定主题,构思剧情,然后用贴切的语言形成草图,最后分步骤创作。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遵义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遵义的文选典籍,考察遵义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遵义的历史名人和遗迹。考察某些地名的由来,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组织学生为宣扬正能量开展实践创作活动。为了感受传统文化的社会美。教课时我们展开了一轴轴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卷和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面。正义感,嫉恶如仇的精神,虚心好学的品质,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精神构成了社会美的主体。教师要准确传导出作品中的情感特征,让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传统文化的震撼,受到洗礼,从而陶冶其美好高尚的情操。
3.对于好的作品应该去欣赏去参透作者内心真实想表达思想感情,去阅读关于近代化现代画史,增加自己的底蕴。
对于艺术中的美术听着简单但是它的韵味和文学是一样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文学作品一样,大多脍炙人口,这些艺术品里所体现出来的意境美,光靠老师的分析、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学生通过观察去体味。优秀的必是感人的,感人的必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学生肯定也会喜欢。因此,加强人文教学,使学生感受传统艺术文化中点线面的韵美,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及的。
三、在创作实践活动中,渗透、弘扬传统艺术文化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遵义九贤”的生平事迹,以吸引学生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兴趣。了解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引出教材上的一系列问题,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一是格言短语。即把“遵义九贤”的名言名句摘录出来,然后仿其格式与其对话,活动示例就是展现的这种成果。
二是随笔图画。即在阅读“遵义九贤”名人传略和其他资料时,将自己的感想、体会、分析和鉴评写成随笔,或绘制成图画,这种成果更多地注入了自己的个人情感,体现了与历史文化名人的交流。
三是作品交流。这一成果是在前两个成果的基础上,将这些成果进行展示,请老师和同学们在课堂上发表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供大家探讨和交流。
总之,将传统文化和地方历史名人“请”进校园, “请”进课堂,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来,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实传统文化殿堂之基,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责任和使命。历史文化名人之所以称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励志向上、执著追求的积极人生态度,百折不回、寒岁松柏的宝贵品格,通达济世、变中求胜的卓越才华,借势造势、把握机遇的自主意识,报效国家、献身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泽被东西、影响深远的巨大成就。青年学生走近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与他们展开对话,就会在对话中增加亲近感、靠拢感,从中受到最有感召意义的人生启迪。
参考文献
历史也是有记忆的么?如果有的话,历史为什么不记住金榜题名的风光状元,而选择铭记一个名落孙山的落魄士子呢?我们回首历史时可以发现,原来历史本身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遭受宫刑后,身心受到巨大的创伤,但他忍受着耻辱与痛苦,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执着,实现了当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誓言。他用自己饱经沧桑的双手,完成了《史记》这一旷世奇着,给后世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已成流传千古的佳话。他用全部精力编写的《太史公书》以及他在谤议和嘲讽阴影中磨砺出的坚强与刚韧,都被历史的记忆深深地镌刻。
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一代又一代的文官武将随春秋代序,又有几个能被历史所铭记呢?而“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东平仅仅为官七日,有着清风一样的政绩,却处处受人排挤。他穷途无路时狂饮烂醉,放声号哭;他对待他人时爱憎分明,擅用“青白眼”;他处在强权乱世时清正高洁,从不曲意奉承。他放浪形骸的行为与直截了当的表情如婴儿赤子般单纯明快,也同样被历史的记忆清清楚楚地记载。
关键词:县级医院;激励措施;人力资源管理;运用
对于县级医院而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也难以推动医院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里,医疗改革全面深入,一些具有投资性质的医院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公立医院的地位。在这种形势下,县级医院若想实现快速发展,若想全面提升发展的水平,必须全面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积极运用激励措施,来畅通人才的晋升渠道,管好人才,用好人才,借助于一篮子的激励措施来提升他们对县级医院的忠诚度。
一、宏观激励措施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县级医院的发展拥有着固定的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丰富的经验。在新形势下,县级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只有将经验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运用一篮子的激励措施,才能真正提升县级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才能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增加医院各类员工对医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否则,县级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仍是“一潭死水”,难以发挥其内在的向心力和流动力。物质、精神以及环境激励属于宏观激励措施,具体如下:
1.物质激励
在县级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激励措施的运用,首当其冲的就是物质激励。这虽然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激励方式,但所取得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通过科学的物质激励,不仅能够发挥激励员工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提升员工对医院的归属感。此外,适当的物质激励,还能够使得员工充分利用医院资金。县级医院的机构比较复杂,不同级别的医院员工众多,若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未能够有效地做好公平开放、合理有序,那么势必会造成严重的问题。部分医院在实施物质激励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的问题,只针对系统内部的人员,对于那些临时聘用或者合同聘用的医院员工存在着严重的歧视,这势必会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他们难以精力和意愿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因此,医院在实施物质激励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公平合理,并借助于这种激励方式来营造良好的人才晋升渠道。比如针对护理人员的物质激励,医院可以制定相应的取证、等级晋升标准,鼓励尚未取得岗位资质的护理人员,积极临床实践,丰富理论素养,早日获得资质证明,这本身有助于营造学习型医院护理环境。
2.精神激励
在县级医院的激励措施中,精神激励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制度,也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通过科学的精神激励,不仅能够减少医院资金的损耗,将医院的资金运用于采购医疗器材等诸多方面,同时还能够灵活多变地作用于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全面净化医院员工的思想,将激励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一方面,医院在实施精神激励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关心医院员工的精神动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尽可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比如创建和谐的科室氛围,营造丰富多彩的科室或者院级文化活动等,都是精神激励的一种有效体现。另一方面,医院的领导干部还应该多关注员工的家庭生活,了解每个员工的家庭情况,将他们的家庭信息录入档案,定期组织专员慰问家属。尤其是对于手术任务繁重的医生,更要在手术结束后,及时慰问他们的家属,了解家属的实际困难,给予他们一定的扶持与帮助。此外,医院在实施精神激励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帮助家庭困难的员工,制定统一的帮扶标准,使得精神激励得以具体化。
3.环境激励
在县级医院的激励措施中,环境激励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实际上,环境激励所起到的效果却是非常大的。科学的环境激励,不仅能够为县级医院的发展留住大量优秀的人才,同时还能够激励他们,在医院营造出来的良好氛围中,努力工作,积极创新。一些具有投资性质的私立医院、外资医院等,往往具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一流的实验环境,他们吸引人才的法宝,就在于为人才搞科研提供先进的实验器材和医疗器材,这一举措使得大量公立医院的高级人才趋之若鹜,纷纷“转会”私立医院。作为县级公立医院在运用激励措施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发挥环境激励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县级医院应该结合自身的条件,合理优化医疗环境和科室环境,尽可能地将科室细分开来,以有助于科室人才的深化发展。一些大外科、大内科等虽然能够丰富医护人员的知识,但却不利于他们深入地专项研究。而科学的科室划分,良好的医疗环境,则能够让医护人员舒心地投身到医疗事业中,积极在细化的专业领域发挥他们的专长。另一方面,县级医院运用激励措施,还应该注重营造科学良好的人际环境,让医院员工将医院当成家,将医院其他员工当成兄弟姐妹,剔除科室之间的隔阂。基于此,医院应该将科室间的互动交流常态化,以此来营造轻松和谐的医院人际环境。
二、微观激励措施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在医院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激励措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科学的激励措施不仅能够帮助医院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还能够提升医院的诊疗水平。特别是一些微观的激励措施,能够切实让医院员工享受到福利待遇,能够温暖医院员工的心灵。
1.授权激励
县级医院长期以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容易造成领导权力的放大化,医院员工权力的虚无化,这就使得医院的管理与运营太过僵化。在新形势下,县级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授权激励,将权力下放到医院员工的手中,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加他们对医院的归属感。实践证明,授权激励能够让员工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也能够将医疗任务顺利平稳,甚至快速完成。比如在医疗物资的采购过程中,应该规避医院统一采购的方式,由各个科室根据实际需求,根据对不同品牌物资的使用情况来提出采购计划,然后由院领导统一审核。这种授权激励,能够充分发挥医院员工的专业所长,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
2.进修激励
在县级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的进修计划,即医院统一安排符合职称、级别的人员外出进修。而应该积极运用科学合理的进修激励方式,由医院员工结合自身的岗位技能以及医学知识,提出个性化的进修计划,科室主任负责审核。当然为了确保员工所制定的进修计划的可行性,还应该在员工制定进修计划前,让他们熟悉医院的总体发展目标,引导他们自觉将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医院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进修激励的运用,同样需要遵循公平合理、能者为主的原则。
3.支持激励
县级医院是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大,若长期得不到舒缓,则可能会滋生其他问题。基于此,在县级医院的激励措施运用中,还应该发挥支持激励的作用。所谓的支持激励就是指,医院的领导干部应该支持医护人员的正常诉求,遇到问题或者出现问题时,应该站在正确的角度,帮助医护人员一起渡过难关,而不是一味采用奖惩激励等措施。比如年轻的护理人员在值夜班时聊天声音过大,受到了患者的投诉。医院领导应该理解年轻人的作息习惯,帮助他们正确认知自己的护理职责,在支持与说教相结合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进步与成长。
三、总结
在新形势下,县级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严峻的竞争,关系竞争成败的主要因素在于人才。因此,县级医院必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积极运用激励措施,挽留人才,用好人才,管理好人才,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创造能力,增加他们对医院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葛祥东,袁蕙芸.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现状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09,16(10):971-973.
可以用来表征或计算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
向量积,数学中又称外积、叉积,物理中称矢积、叉乘,是一种在向量空间中向量的二元运算。与点积不同,它的运算结果是一个向量而不是一个标量。并且两个向量的叉积与这两个向量和垂直。其应用也十分广泛,通常应用于物理学光学和计算机图形学中。
(来源:文章屋网 )
2
我把手绢给你,让你的心擦我的心,一块地里长出一株葡藤,爬满一夜星星。
3
你的影子摇皱我平静的心湖,醒来的泪温润了绿荫的柳。是你涂抹我的春天色彩,过早的风把冬季拖来好长好长。
4
你在我梦里栽一株“勿忘我”草,让我在煦风中臆想着秋天。你我的影子折叠成一只放飞了的蝴蝶筝,为何要一个地上,一个天上呢?
[关键词] 义利 纯粹的义 纯粹的利 基本原则
一、义与利相统一
义与利是市场经济的永恒主题,任何市场主体都不能回避这个主题。斯密指出:“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取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并且在批评强迫农民兼营谷物商业的法律时指出:“法律应当让人民自己照应各自的利益。人民是当事人,定然比立法者更能了解自己的利益。”克思指出:“每个人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仅仅是自己的私人利益;这样,也就不知不觉地为一切人的私人利益服务,为普遍利益服务。”这说明了义,是指市场主体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为他人和社会提供符合法律要求的产品或服务。斯密指出:“我们每天所需的粮食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这说明了利,是指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市场主体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符合法律要求的合格产品或服务,实现义利的统一。市场主体的义与利相统一包括:
第一,义是与利紧密联系的义。斯密指出:“正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根本利益被看成是整体利益的一部分,整体的不仅应当作为一个原则,而且应当是我们所追求的惟一目标。”马克思指出:“尽管个人A需要个人B的商品,但他并不是用暴力去占有这个商品,反过来也一样,相反地他们互相承认对方是所有者,是把自己的意志渗透到商品中去的人”。“谁都不用暴力占有他人的财产。每个人都是自愿地出让财产。”这说明了市场主体在以法律确定的交易双方平等的基础上,通过等价交换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合格产品或服务,来实现自身合法利益的最大化,把利他的义当作实现利己的利的手段。这同采取欺诈、暴力等违法手段,追求非法利益最大化毫无共同之处。因为前者是一种受利他的义制约的合法利己的利。后者是一种采取欺诈、暴力等违法手段,获得非法经济利益,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经济运行秩序,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利是与义紧密联系的利。马克思指出:“每个人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仅仅是自己的私人利益;这样,也就不知不觉地为一切人的私人利益服务,为普遍利益服务。”“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互相利用。”这说明了市场主体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自身合法利益最大化。这同乌托邦的经济思想和封建的超经济强制的供奉有本质区别。前者是一种受到利己的利制约利他的义,是把利他的义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条件和前提。后者是一种完全丧失利己的义会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
此外,这并不否认市场主体把自己合法收入的全部或一部分,无偿地兴办公益事业,帮助困难群体渡过经济难关的行为,即纯粹的义。这是一种大力提倡的、高尚的道德行为。
第三,义利相统一的具体表现。“我给,为了你给;我给,为了你做;我做,为了你给;我做,为了你做”观点进一步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利己的利与利他的义相统一的具体表现:我给你商品或货币,为了你给我货币或商品;我给你商品或货币,是为了你给我提供服务或做工;我给你提供服务或做工,是为了你给我商品或货币;我给你提供服务或做工,是为了你给我提供不同于我给你提供的服务或做工。
二、纯粹的利
在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纯粹的利是指市场主体不要利他的义,而只要利己的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还不能完全杜绝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追求纯粹利的动机和行为,不可避免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追求纯粹的利的危害性时指出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寒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为了100%的利润,它就赶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赶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纯粹的利是指市场主体违反法律的要求,不择手段追求利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其具体表现在:第一,纯粹个人的利是对个人利益的重视,超越对整体利益的重视,超过对周遍人们的利益的重视,把个人利益的谋取和膨胀凌驾于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之上;以致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第二,纯粹集团的利。这种形式的纯粹的利,可以是家庭的、企业的、行业等。这种纯粹的利往往打着为了“集体”利益的旗号,把自己集团的利置于其他社会整体和更大范围的社会整体之上,甚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利益。这种纯粹集团的利,表面上不是为了纯粹个人的利,实际上包含了极端狭隘的纯粹个人的利,是放大的纯粹个人的利。第三,绝对平均的利。这种利就是在于这种“利益均等”的思想,表面上要求人人平等享有同等的利益,而实际上是抹杀了人们在贡献和需要上的差别,抹杀了个人利益之上还有社会的共同利益,从而掩盖着利益上的实际不平等。此外,我们不要把纯粹的利与依法、诚实劳动等途径获得的个人正当利益混为一谈。
消除市场主体的纯粹的利,促进市场主体坚持义与利相统一。一要加强道德舆论宣传和教育,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让遵循义与利相统一的诚实守信原则的市场主体获得符合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二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严厉打击纯粹的利己行为,鼓励纯粹的利他行为,保护利己的利与利他的利相统一的行为;三要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市场主体创造实现利己的利与利他的义相统一的公平竞争机制,实现等价交换,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
三、实现利与义相统一应遵循基本原则
为了实现市场主体的利己的利与利他的义相统一,必须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自愿原则。自愿原则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按着自己的意愿进行交易的一种行为规则。马克思指出了市场主体在进行交易时“只取决与自己的自由意志。”或者说,市场主体的“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尽管个人A需要个人B的商品,但他并不是用暴力去占有这个商品,反过来也一样,相反地他们互相承认对方是所有者。”“谁都不用暴力占有他人的财产。每个人都是自愿地出让财产。”
第二,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指市场主体在交易过程中遵循着市场交换主体地位平等、市场交易的基础平等和市场交易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对等行为规则。首先,市场主体在交易地位上的平等。“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而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其次、市场主体在交易基础上的平等。马克思指出了市场交易的基础平等是指“它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发生的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也就是说,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最后、市场主体在权利与义务上的对等。马克思指出:“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也就说,在商品交易过程中,生产者获得商品价值的权利,同时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义务;消费者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权利,同时让渡商品的支付价值义务。在资本借贷过程中,贷方享有资本所有权及其获得利息的权利,同时承担让渡资本的使用权的义务;借方享有资本的使用权的权利,同时,向贷方承担还本付息的义务。因此,市场交易主体在权利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第三,互惠原则。互惠原则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都获得满足自身物质利益需要的一种交易规则。首先、互惠原则是市场主体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的,即:市场主体通过市场交易换取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来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只想让渡自己的商品,来换取别种具有能够满足他本人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商品。”其次,互惠原则是市场主体以利他的义为手段,来达到利己的目的。“只是在个人B用商品b为个人A的需要服务的时候,并且只是由于这一原因,个人A才用商品a为个人B的需要服务。反过来也一样。”最后,互惠原则是市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相互之间竞争,而达成的一种双方都能接受并且符合各自利益的交易规则。
四、坚持义与利相统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协调发展。个人利益构成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并且通过集体和社会的利益来实现的。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们只讲个人利益、个人奋斗,而不讲国家利益、社会贡献,那么,这样的民族和国家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市场主体坚持利己的利与利他的义相统一,有利于消除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有利于竞争与合作的协调发展。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是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在我国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并存格局和劳动力属于不同的劳动力所有者中,坚持市场主体的义利相统一,使生产资料不同主体和劳动力不同主体之间以及生产资料不同主体之间和劳动力不同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达成合作协议,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利互惠,促进市场主体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协调发展。
第三,有利于效率与公平的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了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市场主体的义利观贯穿于分配制度的始终。在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市场主体的义利通过分配公平与效力表现出来的。这样,市场主体坚持义与利相统一,有利于消除分配中不合理的分配现象,调动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与公平在市场经济中互动协调发展。
第四,有利于社会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市场主体坚持义与利相统一,有利于消除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生态失衡等外部性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样,既保证了利己的利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义的持续最大化,又能为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留下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译:(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4
[2]亚当・斯密: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译:(下卷)[M].商务印书馆,197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一个描述人的存在方式的整体性哲学范畴,不仅在其唯物史观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而且对科学地理解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发展以及社会历史演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当代中国建设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一、交往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交往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们对“交往”的理解是多维度多层次的。
(一)交往理论的提出
从学理脉络上梳理,西方交往观念的最早依据可推至柏拉图的对话交往想。之后,洛克提出了“交谈―沟通―理解”的认识论思路,休谟强调“共感”或“同情”为纽带的人性论思路,孟德斯鸠提出自然法论,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突出交往的功利主义色彩,康德较为明确地提出人际活动的交往关系问题,黑格尔则从“自我意识”的角度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费尔巴哈首次从唯物主义立场论证了社会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以往交往思想的扬弃,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交往,并在《形态》中较为集中地探讨了交往问题。马克思对交往的研究始于《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过,这时他的交往理论还处于萌发状态。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交往的丰富内涵,探讨了生产与交往、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民族的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以及世界交往等问题,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交往思想,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交往理论的确立。
(二)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
1、交往的内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场合下所使用的交往的内涵存在着不同,具体包含如下内容:第一,直接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如分工、协作等。这种交往,是生产活动的前提,这种意义上的交往直接构成生产力。在这种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时“交往”就是在侧重这种含义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直接物质生产过程之外的社会交往。这里的社会交往,包括生产交往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延伸,如交换、分配、消费,以及受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交往制约的其他的社会交往,如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交往等等;第三,共同体之间的交往。这种共同体可以是历史上的公社、氏族、部落、城邦,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庄园、自治城市,以及近代以来形成的民族国家等。这种交往从内容上讲可以是物质的交换、人员的往来、精神文化的交流乃至暴力冲突等。
2、交往形式。马克思主要从人们的经济活动出发来研究生产、分工和交往,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交往形式有诸多的提法。从交往的范围上,马克思对交往进行了多重划分。从交往的人群数量上,有个人交往和社往;从物质形态上,有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从接触方式上,有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从地域结构上,有民族国家间的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以及由此扩大形成的世界交往。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诸多交往形式中最根本的两种交往形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来“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概念,“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3、交往的社会作用。第一,交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生产和分工基础上产生的交往,尤其是世界交往,反过来又能保存既有的生产力交往虽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但扩大了的交往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交往推动社会及社会关系的进步和完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有赖于社会交往的发展。交往的作用还表现在它也是人类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第三,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第四,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人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只有在普遍的交往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交往的规模迅速扩大,节奏显著加快,层次不断深化,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交往理论对加强汉族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个地区兴盛起来的力量一般扩展到两个地区以上,即可以形成历史上的大国。但是,这个地带中的任何一个地区对其他地区并不占有面积、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较大优势,因而缺乏一种能长久维系不同地区的力量。中国在历史上一直只有一个而不是几个核心地区,而且这个核心地区面积广大并不断扩展。汉族大概占全国人口的91%,汉族集中居住的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汉族不仅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集中居住在全国的核心地区――东部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人口密度大,经济文化发达。边沿地区则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人口则只占全国人口数的十分之一。其中汉族占了相当的比重,有些地方超过了少数民族的数量。全国有一个比较先进的主要的大的民族,又主要居住在一个较大的核心地区,这对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维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具有这样一个经济力量雄厚、政治文化先进而又人口众多的广大核心地区,对周边地区有很大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为了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本民族(汉族)的建设至关重要。
(二)交往理论对加强少数民族建设的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有其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同汉族有着很多的区别。这种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的建设问题。长期以来,国家把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搞好民族地区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作为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不断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培养选拔力度。同时,国家通过开展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与地方合作共建民族地区高校、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和学位建设、扩大招生规模等措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国家成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和办公室,对少数民族古籍进行挖掘、整理、保护,重视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国家积极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大力扶持民族医药机构建设,在14所教育机构开展民族医药专业教育,大力培养民族医人才,民族医药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
(三)交往理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成熟的形态,表现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我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还存在不和谐的现象。所以必须要扩大人与人、各民族各地区的交往。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和谐社会表征的无非是组成社会的各系统、各要素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交融、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状态。因而,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也就在于理顺各种关系。只有科学地发展,才能减少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形成和谐社会;只有社会是和谐的,发展是和谐的,我们才叫做科学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整体地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吴满意,胡树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内涵与当今网络交往本质[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关键词:绩效管理 注意问题
绩效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实施绩效管理,更有效地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提升企业管理整体水平和企业效益。笔者认为在绩效管理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1 引导员工正确理解“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概念
对于绩效管理,在许多员工心中认识有些片面,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他们认为绩效管理就是对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严,越来越细,越来越缺少人情味。有的员工甚至认为,员工就是一个机器,要不停地转动,完不成任务就会扣分,就会扣工资、奖金。其实,员工的这些认识只是对绩效考核及工资兑现环节现象的描述,并未从根本上理解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实质。从这个原因来讲,许多员工对绩效管理制度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不注意这个细节,便会引发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那么,在绩效管理制度实施前,应该进行绩效管理制度知识的培训,要员工清楚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和企业绩效,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赢。只有大家从心里接纳制度,才会在执行过程中更为主动。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制度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对绩效计划完成情况的检验。对员工来说,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压力。不过,要员工明白:考核的目的只是为了激励员工提升绩效,是为了寻找差距,为了下一阶段工作的改进和提高,而不是纯粹为工资发放、实施奖惩寻找依据而进行的考核。
2 沟通应贯穿绩效管理全过程
为了实现绩效目标,沟通在绩效管理工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必须重视与员工的沟通,做到事前沟通、事中沟通、事后沟通。
2.1 事前沟通,确保绩效计划的可达性 制定绩效计划前,应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对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并根据岗位说明书逐步制定出各部门、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然后与员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使员工能够事先了解自己工作应达到的标准、目标,并能够让员工自己予以承诺。这一阶段的沟通能使员工从主观方面对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得到认可。若部门、员工认为目标太高、就要对目标进行科学合理分析,确实不合理的就要予以调整,确保公司各级目标的可行性,真正起到目标激励的作用。
2.2 事中沟通,确保绩效计划的高质效完成 在各项绩效计划执行过程中,要对员工的工作进度进行跟踪,对完成工作任务存在的困难进行了解,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辅导。从工作方法、工作技巧、专业知识等方面帮助员工,切实有效地提高工作绩效。
2.3 事后沟通,确保绩效的改进与提高 考核期满,应根据公司(部门)给每一位员工制定的工作目标进行对照考核,主要从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三个方面进行。对考核结果要重点分析,进行绩效诊断。对绩效好的员工进行经验推广,并按照绩效奖励办法进行奖励。对绩效较差的员工要重点分析原因,是工作能力还是工作态度的问题。若是工作能力的问题,就应该对员工加强培训,提高技能。经过培训,若还是不能胜任工作,便可考虑调换工作岗位;若是工作态度的问题,就要对员工加强思想教育,找出影响员工工作态度的因素,以便改进绩效,确保下一阶段绩效的提高,使绩效管理进入良性循环。
3 绩效考核环节要坚持做到“客观公正”
所谓绩效考核,就是对员工前一阶段的工作对照绩效计划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要做到客观公正,首先要克服“老好人”的思想。所谓老好人思想,就是总怕得罪人,在进行绩效考评时,总喜欢采取 “轮流坐庄”的方式,这样便会导致表现欠佳的员工也会有一个不错的考核结果,而表现出色的员工考核结果也没有脱颖而出,“息事宁人”便成为许多管理者的基本管理哲学,这样的绩效考核就形同虚设,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使绩效好的员工受到打击,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影响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绩效管理制度的落实会大打折扣,也会造成绩效管理成本的白白浪费。因此,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要做到客观公正,其次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经过考评后确实能按照要求比例分出ABCD优劣等级,那无可厚非,也是正常的情况。但如果在某一次考核工作中,大家的工作无论从工作态度还是绩效等方面都比较出色,根据评价标准测评后分值相同或接近,那么,就应该特事特办,申请绩效等级变动或比例调整。如果硬要按照比例强制分布ABCD等级,就必然导致“轮流坐庄”现象的发生,也会造成团队的不和谐因素。
4 对绩效考核结果应实行公开化管理
实行公开化,即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公布。包括对部门(员工)的绩效公布。目的在于:第一,让被考核的部门(员工)明白自己绩效排队,以便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第二,对绩效考评结果接受群众监督,监督在考评环节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第三,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环节进行监督。即,员工岗位晋升、加薪、提拔、表彰、提供培训等方面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是否从绩效优秀的员工中进行筛选。只有进一步增强绩效管理的透明度,员工才会心服口服,才会从我做起,主动寻找自身差距,力求绩效改进提高。
5 绩效考核指标不宜太多
近几年,许多企业陆续开始实行绩效管理制度,并强调要实行 “全员量化考核”的绩效管理制度。因为不量化,确实会存在考核随意性很大的问题。那么,如何量化,量化分值多少算是比较合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工作分析。分析哪些工作任务应列入考核、分析哪些任务应量化,哪些应占分值高,哪些应占分值低。如果量化工作不合理或不宜硬性量化的工作也进行量化,那么,就难免会出现为了完成绩效指标而“制造”一些工作出来,极有可能产生走过场、走形势的状况,实效性较差,并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在员工中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笔者认为,这种绩效管理形式与绩效管理制度的目的相背离。因为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以提高企业效率、激励员工提升业绩为宗旨,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生搬硬套量化的结果造成了考核指标泛滥,好像以指标多少“论英雄”,把“指标多少”等同于“绩效优劣”,结果只能是完成了数量,同时,还让员工感到手忙脚乱,感到身心疲惫。试问,这样的考核指标对企业和员工到底带来多大的好处?
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助推绩效管理实施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离不开各项管理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但真正能驱动员工严格地遵守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动力还应源于员工的内心世界。
有关调查分析指出,在经营最成功的企业里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企业文化”。根据这一研究,那么,笔者以为,竞争的理念、激励的理念、创新的理念、尊重人才的理念都应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基本的文化理念。只有将这些理念在实践中加以很好运用,并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那么“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就不难实现了,绩效管理工作就会变得轻松自如了,“自我管理”的绩效管理模式也会随之而来。
参考文献:
[1]邱洋,易树平,周成刚.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研究与应用[J].价值工程,2008(08).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硬件更新换代频率逐渐加快。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计算机在我国还很神秘,我们国家曾经引进或者自己制造的计算机仅能提供给数学基础研究,石油勘探,天气预报和核工业等领域使用,这种属于高精尖设备的老爷计算机大、笨、慢,用的是穿孔纸带输入程序和数据,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首先要用纸带打孔机把程序和数据按照二进制数据打到纸带上,然后排号等着用把这打在纸带上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本来并不复杂的运算项目,这种老爷计算机也要吭哧瘪肚的算上几个小时乃至一天半天才能出结果。这种计算机的内部结构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说的清楚,因为就连这种老爷计算机一个省恐怕也没有几台,进机房之前要进行一同安全教育不说,还要更换衣服穿上鞋套才能一睹它的风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的电子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个人计算机(PC)286、386、486、586。软盘(FloppyDisk)是最早使用的可移动介质,最早使用的是八寸、五又四分之一寸、三寸半软盘,后来3.5英寸容量为1.44MB软盘使用时间比较长。那年代计算机硬盘一般以兆为容量单位,后来发展到GB,如今TG级的硬盘比比皆是,内存速度也从8兆、16兆等等级别发展到GB,如今1GB、2GB乃至十几GB的内存也很普遍。再说计算机操作系统(OperatingSystem,简称OS),微机上常见的操作系统有DOS、OS/2、UNIX、XENIX、LINUX、Windows、Netware等等,最早的操作系统为DOS,后来微软公司(MicrosoftCorporation)开发出了Windows1.0、Windows3.1、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me、WindowsXP、WindowsVista、Windows7、Windows8操作系统。纵观计算机发展历史无论是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乃至应用软件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这就要求我们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要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不断更新知识,适应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发展需求,为用人单位培养合格人才。
二、计算机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
计算机职业技能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不同,计算机职业技能教育侧重计算机应用知识培训,重点要考虑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上。必须结合目前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学员信息素质的培养为切入点,精心设置课程内容,突出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改革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与实际工作和学员就业密切相关,至少应涵盖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和Internet应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等模块,计算机简单维修和计算机外接设备连接驱动等内容。
三、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