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教育特点范文

护理教育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教育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教育特点

第1篇:护理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促进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各个方面的潜力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能够适应与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是指精神状态正常,心理素质好。教师的心理健康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拥有健康完整的人格;与其他社会个体的关系和谐;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自古以来,教师的角色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一个人的成长轨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传授知识与技能,还教给人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一个人心理健康,对事物及周围环境都能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和判断,对其提高工作效率有积极的作用。

二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学习有很大帮助。教师拥有良好的心态,师生关系相对就会轻松和谐,这种和谐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在日常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格的形成。

三是有助于提高教师在工作、生活中的幸福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会多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凡事积极乐观面对,容易产生幸福感。

二、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职业压力

过大的工作压力使得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今教师的工作时间不光是白天正常的上班时间,下班后回到家还要继续工作。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师,面临着各种考试以及升学的压力,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的紧张状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学校氛围

学校的管理是否科学,能否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教师心理状态的发展非常重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让人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进而拥有相对轻松愉快的心情。相反,如果同事之间常有矛盾,就会对教师的工作及生活带来许多烦恼。长时间处于这种紧张氛围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使教师在各种评比检查过程中一直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

(三)社会要求

时代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改变,人们对待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来自各界对教师的高要求,把教师定义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形象,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现在家长对老师要求高、挑剔多、意见大,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四)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工作能力、成长经历、个人修养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等因素都对其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三、教师队伍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通过研究以往相关文献,总体来看,中小学教师与全国普通成人相比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这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有关,超负荷的工作量造成造成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一)不同年级段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与全国常模相比,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中发现:中学任课教师要比小学任课教师心理状况差。这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第一,由于受到升学率、优秀率的影响,中学教师比小学教师压力更大;第二,中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中学生,相对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教育难度更大,这也就使得教师承受更大的压力。以初、高中教师为实验组,通过对不同经济状况及不同地域的教师进行抽样检测,发现这两个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并不大。

(二)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以女教师为实验组,男教师为对照组进行分析,相对来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男教师。这可能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大部分女性天生就比男性心理承受能力差,比男性更敏感、更偏执;二是女教师相对于男教师来说承受了较多照顾家庭尤其是照顾小孩的责任。现在提倡男女平等,部分男性也承担了一些做家务的责任,但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照顾家庭的重担还是落在女性身上。

(三)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担任班主任职务和不担任班主任职务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接近,没有显著差异。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虽然承受了来自班级管理的压力,比如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分析学生的综合成绩,协调与维护好与各任课教师的关系,但由于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威慑力大,在教学组织上更容易进行。另外,学校在奖励、评定方面也会优先考虑担任班主任的教师。

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为了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寻求积极有效的措施。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两方面考虑。

(一)主观方面

即从教师自身寻求解决的途径。首先,教师要时常反省,正确认识自我。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大体上倾向于两个方向:有些是过于看重自己的优点,而忽略自己的缺点,表现为太过自信;有些则相反,对自己的缺点一直耿耿于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为人小心谨慎,姿态谦卑,表现为太过自卑。正视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才能突破自我,获得成功。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时刻反省自己,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其次,多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广阔的胸襟。教师在工作中常常遇到苦恼的问题,这时候不妨换个方式思考问题。可以从校领导、学生以及家长等角度来看待问题,换位思考,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次,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合理排解工作带来的压力。人们在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心情愉悦,忘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二)客观方面

1.教育行政部门

不仅学生要“减负”,教师也应该“减负”。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减少对教师一些不必要的考核,为教师减负。组织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及时为教师解决心理问题。

2.学校

学校在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科学管理,为教师创造公平、民主、和谐的学校环境,营造良好的校风校貌。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且能够使之心情愉悦。二是为教师提高更多互相交流及学习的机会。通过同行间的交流能够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教师的工作与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三是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排解教师的负面情绪。

3.社会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教师看成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却忘记了教师也是普通人,需要来自社会的关心与帮助。教师需要的帮助既有物质方面的帮助也有精神方面的帮助。当教师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时,社会的各种有效帮助与关心对教师尤为重要。降低对教师的过高期望,明确培养人才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家庭、社会、学生自身都有责任。明白这一点,才不会给教师带来“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参考文献

[1]薛晶玉,王铁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J].辽宁师专学报,2001,(3).

第2篇:护理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心理特点;成因分析;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及其发展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众多的学者及教师从理论研究上及教育实践中进行了不断地探索,让社会更加关注湖南农村留守中职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湖南农村“留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湖南农村留守中职生,根据笔者所任教的9个班的学生来看,他们身上除了有着这个高中年龄阶段学生所共有的心理特点外,还有着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独特的心理特点,具体表现为:

1.情感脆弱,容易出现情绪失衡

留守中职生往往心理素质较差、人格发展不健全。留守中职生的父母有些半个月才给家中打一个电话,有些要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缺乏父母的呵护和,留守中职生的情绪更容易起伏动荡、不稳定,情感脆弱、经常容易走极端,容易为身边的小事表现得激动异常。有时容易干傻事,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2.学业成绩和学习基础差,学习动机不强

大多数农村“留守中职生”是被普高应试教育选拔考试中淘汰分流出来的,他们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态度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部分“留守学生”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认为“这书读不读都没什么区别”。

3.行为偏差和安全隐患较多

农村留守中职生由于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教育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学生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二、湖南农村“留守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1.学生个体层面

由于湖南中职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业成绩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注意力涣散,学习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不断地诱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还有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合理的自我评价、自卑心理较严重。这些情况造成了心理发展中出现异常状态,进而导致留守中职生的自卑自卑等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层面

从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养方式不当是两大主要因素。由于湖南属于中部社会经济相对东部较落后,在广大农村很多父母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和缓解经济压力,选择了外出务工,由于工作的劳累、生活的艰辛、空闲时间较少,他们很少关注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子女交流时间也较少,很多留守学生由爷爷奶奶监护,祖辈文化程度低,教养方式和观念落后,学生与其沟通起来有代沟,因而造成了农村留守中职生孤僻、寂寞、自闭、胆怯等心理问题。

3.学校教育层面

学校是中职生主要接受教育的地方,目前,中职教育侧重于学生技能的培养。中职生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完善,留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学生心理关爱不够,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成立心理咨询室,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4.社会环境层面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学校进入壁垒存在矛盾,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导致了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职校带着一些不正确和不全面的认识,中职生被贴上了坏孩子、差

等生等的标签。湖南中职院校在传统教育理念和体制的影响下难以吸收优质生源,加之“留守”和“中职”这两个词的影响,让留守学生产生了自卑、苦恼、困惑、迷惘、沉迷网络等各种心理问题。

三、提高农村“留守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留守中职生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是推进湖南四化两型社会建设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和解决的难题。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它纳入四化两型

建设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中职生教育的问题。

1.家庭教育方面

(1)学会倾听、全面耐心的了解自己的孩子

在孩子的职高阶段,家长应充分关注他们的成长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思想等精神世界。

(2)正面教育、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对子女的错误采取严厉惩罚、无情打击,往往不但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并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民主、宽松、温暖的家庭气氛下的孩子,活泼、外向、受朋友尊重,也懂得尊重别人,好奇心强,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相反,父母对子女的虐待、专制、忽视、放纵、溺爱和过分苛求,都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3)关心爱护、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

对子女的关心并不等于对其物质上的绝对满足,也不是对其精神上的无原则放纵。真正的关心和爱护是从小培养子女的自立自强精神,这样的孩子才经得起挫折,懂得自尊自爱,富有进取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2.学校教育方面

(1)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善教学条件

中职学校应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抓住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努力改善教育条件,如: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宿舍和食堂,配生活辅导老师,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并配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咨询工作,抓好中职生自卑自闭、自尊自我、迷惘迷网、厌学逃学等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另外,成立“留守学生之家”,开通教师—监护人、教师—家长热线,增加学校和家长、监护人之间的沟通,以及时了解孩子成长的情况,三方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致力于农村留守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2)建立留守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

准确地掌握“留守学生”的真实情况,做到知根知底,是搞好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班级“留守学生”档案管理制度。

(3)正面教育为主,开展帮扶结对活动

留守中职生因他们的特殊生活环境,有一些不良心理和行为偏激表现。因此,班级每学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活动,从正面引导和教育留守学生正确认识生活,勇于面对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举办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真情关爱”主题班会;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的帮扶结对活动;给留守学生过生日等。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领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使他们在学校得以愉快地生活、安定地学习。

3.社会教育方面

(1)加大对中职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改善职高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

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财政支出力

度,着力改善中职学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改变教育财政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向高等教育和普高的倾斜严的局面。加强社会对湖南中职院校以及留守学生的关注,提高湖南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2)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工子弟进城上学的

限制

加快社会制度改革,努力改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进一步推进的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福利待遇,放宽农民工子女入城就学的限制,加快实现医疗、教育、就业等权益的公平。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宣传和

教育。

(3)政府经济扶植、倡导农民就近打工

第3篇:护理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人文教育; 护理教育; 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64-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人文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只有向护理学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注入更多的社会重视。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要求护士必须懂得人,理解人,关怀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因此,护理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教育,传授生物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加强人文教育,传授人文知识,提高人文关怀能力,使毕业生能做到以人为本,为病人服务。

1 护理人文教育的意义

1.1 满足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需要从医学发展趋势来看,加强护理人文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要求当代护士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生物医学科学知识,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身心整体护理,才更能体现护理学的特点与内涵。

1.2 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社会和医学的发展要求护理学生必须成为既具有创新意识,又要集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于一身的基础踏实、知识面广的高级护理人才。而由于中国的护理教育过分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对人文医学知识知之甚少。学生的培养方式是“应试”教育模式,缺乏个性培养与发展,压抑了才能与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若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赖于人文教育的加强。

2护理人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2.1 教育理教育理念需要更新早在2O世纪6O年代,美国护理界就开始重视社会科学和文科学的教育,2O世纪8O年代以后进一步加强,提出“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生活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首先在教育理念上要改革。要确护理教育的任务不是制造护理机器而是培养护理人才。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更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和人道主义责任信仰的教育。

2.2具体内容与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国外的人文教育注重实效性,特点是将人文科学整合到护理专业教育内容之中。许多国家的护理教育者均有报道认为:在护理课程中融人人文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指导护理工作,促进护理工作 。因而护理教育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增加人文课程的内容。

3.护理人文教育的策略

3.1早期安排学生进入护理实践场所,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人文精神;或参加戏剧表演、角色扮演等方法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情境中去体验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充分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教师应用其人格力量、教学行为来表达人文关怀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素质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人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就使得校园文化的建设尤为重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集大学人文精神,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等一体的融洽的环境。护理院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人文内涵,赋予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文化;要结合护理教育的特点,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3.3 管理制度学校制度和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学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体现人文关怀,在管理实施过程中也要体现人文关怀 。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氛围;要以尊重、理解、平等、友善的人际交往理念,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3.4 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文精神这一发展趋势来看,医学学科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精选人文课程,开设一定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求。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人文教育渗透于每一项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中。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辩论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3.5 培养护生良好护理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实施“以人为本”护理工作的前提。护理职业道德体现在爱岗敬业、自尊自强、尊重病人、一视同仁、刻苦钻研、语言谨慎、举止端庄、团结协作等方面。这些宝贵的品质需要进行精心的培养才能产生。

总之,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护理教育者必须不断探索教育改革新方法、新思路,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护理教育才能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志英.我院高护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4(4):159.

[2] 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1):18― 24.

[3] 张运生.关于护理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4,4(2):23

[4] 粱立.开设《护士人文修养》课程一护士人文教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2):542.

[5] 何齐宗,沈辉香.论人文关怀与教师的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6,l8(6):5

[6] 薛青.护理教育的价值所在[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3):115.

[7] 李小妹.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5―199.

[8] 陈三妹,王建华.护理专业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学

[9] 余晓云.三年制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6):300―302.

第4篇:护理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灾害 护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38-01

护理工作在医学救援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然而,我国的灾害护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起步较晚,如何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灾害护理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灾害护理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开展灾害护理教育的背景、现状和展望进行了综述。

1 灾害护理概念

目前还没有关于灾害护理的统一定义,日本灾害护理学会提议将灾害护理定义为:“系统、灵活地应用有关灾害护理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与其他专业领域开展合作,为减轻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危害而开展的活动”。Kandasamy认为灾害护理是指需要灵活利用与灾害相关的特殊技能和知识的护理体系,在更广范围内推广这种护理可以有效地让灾害引起的健康危害和生命威胁最小化[1]。

2 我国开展灾害护理教育的背景

2.1 灾害的威胁与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工业的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日趋紧张,各种自然灾害及人为灾害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面对灾害发生的危害与挑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开展灾害救援,将其危害减至最低。

2.2 专业灾害救援难度大

重大灾害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等特点,这增加了救护难度。灾害救援护士应当能够应对各种灾害事件,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常见救援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各种野外条件下生存和工作[2]。

2.3 灾害医学和救援医学的快速发展

中国灾害医学救援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灾害护理学是灾

害医学和救援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快速发展为灾害护理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快灾害护理学的发展进程,开展灾害护理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2.4 日趋成熟的国外灾害护理教育

日本部分护理大学已于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后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灾害护理学,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就有面向重大灾害教育的国际护理联盟,并于2003年编写了最新的灾害护理学教材,这些都标志着灾害护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出现在护理学界[3]。

3 我国灾害护理教育现状

3.1 课程框架亟待完善

目前已有2个灾害护理课程框架提出,但这亟待进行专家内容效度评价及试授课以对其进行检验。2005年有急救医学专家提出应尽快创立灾害护理学;2006年有护理学者建议在医学院校开设灾害护理学选修课,以及在护理继续教育内容中增加灾害教育部分。

3.2 专业教材匮乏

我国灾害护理教育与培训的专业教材匮乏,2006年护理学规划教材《社区护理学》章节中才开始出现灾害护理学的相关内容,但目前使用的教学材料都不统一。要发展灾害护理教育,编写灾害护理学教材,建立培训基地和制定救援护理培训纲要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3.3 学科体系不完整

与某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灾害护理教育起步晚,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未成立灾害护理相关职能部门,也无院校正式开设灾害护理学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目前国内尚没有相应的灾害医学学术组织,且国内仅有个别医学院校的护理学院开设了灾害护理学相关课程[4]。

3.4 协作网络缺乏

国际灾害护理研究起步相对较早,教育体系也较健全,我国的灾害护理学未能跟上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目前国内护理界尚未成立灾害护理相关职能部门,也未开发国内、国际灾害护理的协作网络。

4 我国灾害护理教育的展望

4.1调整课程设置

我国可借鉴日本经验开设灾害护理学课程,通过必修或选修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灾害护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3]。为避免我国目前的护理院校教育课程已近饱和的现状,实践中可采取整合一部分教学内容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或者是开发继续教育课程的折衷办法[5]。

4.2培养师资队伍

我国在灾害护理教育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为此,应注意吸引一批热爱灾害医学事业、有基层工作经验、在临床学科中有一定建树的专家,经过必要的灾害医学知识的培训后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为推进我国灾害护理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4.3编写专业教材

国际急救技术培训中心研究总结出的SAVER救援方案,是国际认可的包含搜索、救援及医疗的系统理论体系,我国的灾害护理教材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教学版本,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灾害护理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体现灾害护理特点、适合岗位职责要求的系列教材。

4.4 扩大国际国内交流

建立国际性的灾害护理协作网络,特别是在灾害发生率高、受灾程度严重的亚洲地区,加强和深化相互协作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发展国内灾害护理协作网络,利用国内专家资源,使国内各地能及时学到全面的灾害护理学知识与技能。

综上所述,要加快发展我国灾害护理教育,应针对现存问题,尽快完善灾害护理教育体系,成立灾害护理学学术组织,开展相关研究,不断探索灾害护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探讨并编写统一的教材,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我国灾害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andasamy munity Health Nurse Disaster Management[J].Nursing Journal of India,2007,98(10):227-229.

[2]姚卫光.灾害医学护理教育研究[J].护理教育,2007,25(4):63-64.

[3]刘逸文,成翼娟,廖燕.从汶川地震紧急医疗救援实践探讨我国灾害救援护士的培养[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598-599.

[4]张清,陈美芳.日本灾害护理学的发展对我国灾害护理教育的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09,6(3):137-139.

第5篇:护理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护生;临床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59-05

临床能力是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和获取相关技能的能力,包括临床处置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临床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能力。因此,培养护生的临床能力,适应社会需要是护理教育的重点之一,也是护理教育者进行教学改革的初衷。

1.护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较少,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有效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沟通交流、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训练,不利于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当今社会,护理教育要以现代护理教育观为主线,注重护生多元文化的培养,使其获得专业护士所具备的技能、态度和行为。因此,进行护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基于临床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

2.1临床处置能力的培养

临床处置能力是护士运用护理程序和护理操作技术向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护理的能力,是护生应该具备的首要能力。然而我国护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却是各项能力中最薄弱的方面。为此,护理教育者从多角度进行了教学改革。一方面将教学内容有目的的整合,如开设《护理实务临床处置》课程,具体包括课堂模拟训练、开放式实训、综合实训、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小组演练结合录像反馈法、模拟教学法、AIDA教学法(即引起注意、诱发兴趣、刺激欲望和促成行动四个教学步骤)等;此外,教育者在临床带教模式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如目标反馈带教模式和操作分级模式等,都可以提高护生临床处置能力。

2.2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沟通交流能力是指护理人员在护患沟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沟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能力,是建立治疗性护患关系必须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护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强弱关系到护患关系、护理质量及专业承诺等方面。因此,护理教育者非常重视通过教学改革培养护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具体体现在:(1)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过增设沟通交流课程、人际沟通技巧讲座等方式培养护生沟通能力。(2)在理论教学方面,教育者针对各专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护生沟通能力,如高保真模拟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式学习法、角色扮演、同行评审、标准化病人、情景模拟结合规范化用语培训、网络虚拟临床模拟教学法等;(3)在护理技能教学方面,研究者主要侧重沟通交流与技能的融合,如“模板式”操作用语与技能流程相结合、标准化病人与技能教学相结合、将沟通交流内容纳入护生技能考核标准之中等,使该能力与技能有机结合。(4)在临床教学方面,主要包括经验学习圈理论带教法、反思性学习法、护患冲突案例培训、参加临床服务活动和人际沟通培训等。

2.3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健康教育能力是指护理人员针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的能力。其目的是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而促进健康行为。然而研究显示,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水平不容乐观,而对健康教育知识和实践却有很大的需求。目前,对于该能力培养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方面。护理教育者通过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夯实和拓展护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其健康教育能力,如参与式教学模式、阶段式目标教育法、经验学习法、情景模拟演示、标准化病人、实际承担健康教育项目以及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和健康教育讲座等方法。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这可能与临床带教老师日常工作任务繁重、教学意识不强以及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有关。目前,这方面的培养方法仅局限于健康教育路径模拟教学法、健康教育与临床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PBL教学法等。

2.4临床管理能力的培养

临床管理能力是指护理管理者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必备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目前我国护生的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这方面的改革也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理论教学方面,将护理管理学的实践内容贯穿到护理学基础实训课中,如实行学生干部竞争上岗、举办技能竞赛活动、设立小值日制度和仿真模拟教学等,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运用纽曼系统模式、高保真模拟教学、护士长一对一带教模式和“层级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生的护理管理水平。

2.5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完成科研活动所需的能力或本领。研究显示护生的科研水平较差,具体表现为科研意识欠缺、文献检索和统计知识薄弱、科研设计能力低下等。为此,护理教育者主要从两方面对护理教学进行了改革。首先,巩固、理解和强化护生科研理论知识。如在开展《护理研究》课程的同时,将护理科研设计嵌入所有课程当中,并选用资深教师任教,同时进行文献检索、科研写作、统计分析和循证思维等培训和讲座,为护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其理解理论和实践与科学研究的相关性;与此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护理研究》课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利用博客作为科研知识的传授工具,能够增加护生学习的便利性。其次,科研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鼓励护生亲自参与护理研究,采用“最佳实践”合作模式(CMBP)、矩阵式临床综合素质团队(MCQ)教育模式、SCI论文讨论、PBL与导师制教学、开展护生研究助理项目(NS-RAP)以及将毕业论文设计植入临床实践中、进行科研实习等,能够促进护生保持积极的科研态度,深刻理解科研知识和研究过程。

第6篇:护理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护理教育;医疗;人才培养

一、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护理教育从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以来,其概念和价值就随着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变化而改变。最开始的护理教育被看作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1]。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观念的改变、医疗水平和技术不断上升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加全面的培养策略,可以说护理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高水平的护理队伍建设具有关键性作用。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状况呈良好的发展趋势,随着其护理教育的规模的不断扩大,中高院校和大学设护理教育专业的数量明显上升,更多的护理人才被培养出来,护理医疗团队进一步扩大。并在21世纪初时我国已基本完成了教育护理层次的教育系统,形成了以中职、专科、本科和硕士生为主体的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在各学校纷纷设立护理教育专业的同时,我国政府对护理教育的鼓励和推动也使得护理教育的发展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例如2011年教育部将护理学发展为国家一级学科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推动,在国家和社会的双重推动和鼓励下,我国的护理教育正朝着健康积极以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国当前的护理教育仍然存在这明显的问题和缺陷。首先是教育层次结构出现失衡状况,虽然各中高职业院校和大学都在有条不紊的开展护理教育的工作,但其发展比例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大学开设的教育护理专业的人数上升程度明显小于中高等职业院校,由此导致的一个问题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的不成比例的尴尬局面,质量、数量和规模在比例上的失衡导致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发展呈现一种失衡的状态。此外,我国的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尚不明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文化的交流使得我国在医疗技术和机械上的进一步提升,然而在技术水平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出现的是优秀人才和先进设备的比例开始出现滞后性的特点,即在先进设备和医疗机械和技术大量引进的情况下我国尚缺乏优秀的护理人才对其进行使用。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我国在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方面结构较为单一,大部分院校在教学的时候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研究,因而忽视了对其实践的锻炼,并在教育过程中缺少对国际护理水平的及时关注。因此倘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积极主动的了解相关知识培训并加强自己的临床实践,会导致其知识水平逐渐与国际脱节并难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护理人才。

二、促进护理教育发展对策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针对我国的护理教育发展时出现的问题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加以解决,以促进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发展获得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并逐渐完善。在我国目前护理教育结构失衡的情况下,应注重对护理教育结构的优化。针对我国目前中高等院校护理教育规模逐渐扩大却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难以提升的问题上,各高等院校应及时反思在护理教育的培养问题,在扩大护理教育的同时应注重自身的教育质量问题。此外,国家教育部应对中高等院校在护理教育的招生方面适当的进行压缩,并督促大学及高等院校开设并对在护理教育专业进行招生,将两者的招生规模尽量调整在同一个水平上进行发展。在培养方法上,以开设护理教育专业的院校应及时与国际医疗化接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及时了解国外护理教育发展动态,取长补短,不断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教育经验,发现自身教育培养弱点并加以改正。同时,应该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近国际护理教育的机会和经验,加强学生的与国内外顶尖的护理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在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推进国际教育本土化进程,在逐步加强与国外护理教育水平的交流的同时发展出一条即与国际护理教育相协调又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此外,除各院校和国家教育部需及时督促其教育方针和培养方式及教育结构的优化的同时,护理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寻找各种临床实践的机会以及时的增强自己的护理水平。

三、结语

相比于国际上的先进的护理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方针我国在护理教育方面有更长的路要走,针对我国护理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国际发展水平及时做出调整能够使我国的教育发展事业获得更好更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护理教育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社会需要什么标准的护理人才,以及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护理人才一直是困绕护理教育工作者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对民族地区院校而言,优化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将在分析我区护理本科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目前护理本科教育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应培养什么标准的护理本科人才等问题进行探讨。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医学教育模式及卫生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护理工作日益成为医学教育界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课题。无论是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而对医学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教育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的现状,明确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努力探索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创造适合于民族地区的特色的本科护理模式已经成为医学类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1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决定着该地区医学类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护理本科教育的基本现状,结合国内外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经验,提出适合于本地区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在正确认识现状,注重机制完善,明确培养方法与内容,加强模式构建等方面尽快适应多元化的护理本科专业人才模式轨道。

1.1学制设置过长

五年制护理本科,因学制过长,重复课程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医学本科课程的设置模式,特别是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特别是民族地区护理工作的特点。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目前我国很多重点院校护理本科已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而目前国内有些院校仍实行五年学制。

1.2教学方法有待调整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完成教与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总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且教学方法单一,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信息,缺乏引导学生根据地区特点和民族习俗进行研究和讨论,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重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强调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交替进行,把握地域和民族特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研讨式学习方法,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民族地区护理本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3课程体系有待改善

近年来,针对我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许多院校在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在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国内外护理专业体系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生物医学模式、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等。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整体性,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后三种模式在师资培养和教材的编写上要求高、难度大。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护理长期停办,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予以恢复,但是护理教育本科专业在教育形式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多而全,可以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压缩和翻版,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更谈不上结合地区和民族特点。

1.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护理师资队伍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和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相对较少,多数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学训练。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课程教学往往以临床医生为主,讲授的内容总是以疾病的治疗为重点,忽视了人的整体护理,特别是忽视了民俗民风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在护理的内容上往往是一带而过,以致教学内容与护理结合不紧密。

1.5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培养目标与社会卫生保健系统需求不相适应[1],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以传统医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与护理专业需求不相符合,课程设置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基础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而人文、社会等学科内容明显不足,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三是护理专业课的教学特色不明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以医学诊断为主线,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重点,护理内容少,教材建设滞后;四是教学组织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主要为“灌入式”,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尚未形成体现地方特色、结合区域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

2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育能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过硬的基本技能,能否开发其再学习、再发展的潜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国在对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教学模式。所以突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重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渠道,在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是十分必要的。

2.1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方向,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对社会需求和新形势下护理本科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成的解析,将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确立,培养具有扎实的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和预防保健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力争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共同提高。2.2突出民族特色和专业特点

根据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结合整体护理观及现代医学模式所具有的生物、心理、社会特点,加强伦理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科学与护理学专业课程的交叉力度,开设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选修课,如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民俗学、回族文化专题等,体现护理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专业和民族特点,使学生能够从生理、心理、社会、民俗等各个方面整体地认识人的健康,理解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帮助人满足健康需求。

2.3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就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是护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为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趋势,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的护理特点,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医学模式转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强化目标培养,重视素质教育,对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合理的调整。

2.4改革学科结构,适应学科发展需要

根据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改革学科结构,删减原有课程中不适合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通,发挥课程群体整体效益的同时,要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加大专业课比例。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增设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学等必修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要明显增加,形成以预防保健与临床护理相结合、并充分体现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3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护理学发展趋势和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配套教材,打破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诊断治疗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建立“以人为本,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人的整体性;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强调病情观察和判断、紧急情况处理、危重症监护、健康指导和教育的重要性。护理的重点在于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将护理技术操作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得以统一,从而充分体现现代护理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1改进专业课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提倡教师精讲教学内容、合理规定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不同的临床病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小组讨论,为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有力依据。通过让学生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综合能力,为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处理临床问题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学生演讲、角色扮演、患者访谈等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2建立模拟训练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积极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建立多媒体教室、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室、专科护理技能训练室、重症监护室等护理技能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实验系统,现代化护理训练模型、设备和器械,实现教学手段的形象化、智能化、多样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和氛围中通过规范化的训练,熟练操作技能,增强动手能力。

3.3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评价体系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临床带教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带教计划,指导学生按照护理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对分管的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指导学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收集病人的主客观资料;正确区分护理诊断的依据和相关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掌握正规的护理操作,提高专科护理技能;总结护理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4改革临床实习教学检查形式

为了保证临床实习质量,改革传统的“师生座谈会”的实习教学检查方式,采取教学查房、技能演示汇报与师生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检查实习中教与学的质量。教学查房、技能汇报采取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选取学生在实习中护理的典型病例,使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问诊、体检,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完成护理操作,实施健康教育。教学检查中,提倡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理论联系实际,有效促进各教学医院在实习带教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5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内、外、妇、儿等学科之间重复内容较多,为了避免学科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节约时间,可在各学科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以护理专业为单位的集体备课。不同课程共同涉及的内容,应相对集中讲授。如:气胸病人的护理在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中均有讲授,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病情观察重点一样,胸腔引流管的护理要求也一致,可以安排由内科护理学老师重点讲授。

第8篇:护理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康复护理;护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R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88-02

在当今大力推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康复服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康复护理是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要。为使我国康复护理跟上国际康复护理发展趋势,做到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并逐步满足广大病、伤、残者康复护理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康复护理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1 康复护理教育现状

1.1多数临床护士没有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教育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业务逐渐普及,患者的病死率下降,病后残疾者及老年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为他们恢复残存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的能力、改善生存质量成为护理的重点。因此,以往的临床护理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需要规范的康复护理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然而,目前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学的护士多数来自其他临床专业科室,没有经过系统的康复护理知识和相关的康复护理技能培训,她们在工作中仅能对患者实施疾病基础护理和少数的康复护理技术,如呼吸训练、排痰训练等,无法运用正规的康复护理治疗技术做好临床常见的康复护理工作。

1.2国内只有少数院校开设康复护理课程

我国在2002年8月第一次出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康复护理学》供护理专业使用1,但是,目前大多数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只把康复护理课程列为选修课2,,王元娇的教学现状作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将康复护理设为必修课的占16,9%,将康复护理设为选修课的占48.5%,未开设康复护理课的占34.6%。

1.3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康复护理教育的质量。康复护理学老师既要懂护理学知识,又要有全面的康复学知识及康复护理技能。我国康复护理学老师大多来自其他教研室,他们中的部分人仅通过康复专业短期的培训和进修 ,缺乏临床康复护理的经验,无法保证康复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1.4康复护理教材及技术操作规范有待统一

目前开设康复护理学的院校较少,教材多以自编教材为主,缺乏统一的教材。同国外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义肢矫形等专业教育教材的系统性、全面性及其发展状况相比,教材还在自编、混用的状态,这将制约国内康复教育的发展3,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尚无统一的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这势必会对临床护士及护理院校学生的康复护理技能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

1.5部分院校康复护理实验室建设尚未起步

国内康复医学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而康复护理学刚起步,为使康的复护理教育做到基本上与国际接轨,让护理院校学生掌握熟练的康复护理技术,学校应具备设施完善的具有康复护理特点的实验室,国内只有少数院校开设康复护理课程,更谈不上实验室的建设。

2 加强康复护理教育对策

2.1开设在职短期康复护理培训班

随着康复医学向临床的不断渗透,以及整体护理模式在各级医院的普及,康复护理将成为各种老年病、慢性病的常规护理内容4.每个临床护士都应掌握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方法以及基本的康复护理技术,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临床护士缺乏系统的康复护理知识的技能,开展短期康复护理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可根据医院工作的特点,并结合神经科、心血管科、骨科、老年病科等临床专科的需示,具有培训资历的学校可以利用康复护理的教学资源,举办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康复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班,使临床护士掌握规范的康复护理技术、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及社区康复护理等知识与技能,并建立考核机制,与有关部门合作颁发专科护理证书

2.2护理专业学生的康复护理教育

康复护理教育要从学校护理专业教学开始,各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均就开设康复护理课程,并确立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康复护理的专科地位,学校完成护理教育基本课程后,应进行康复专科护理知识学习,让广大护理专业学生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教育,为毕业后开展临床、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2.2.1适当增加学时 康复护理学教学总学时应达到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时间各占一半,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在课时分配上应突出重点。

2.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分配上应突出重点,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护理技能训练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采取示教、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模拟练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实践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在每节理论学习后,安排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反复的现场演示以及分小组进行模拟训练,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熟悉康复护理治疗技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达到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

2.2.3改革考核方法 采取“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的形式。理论考核:重点考核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平时考核方式: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实践课期末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及临床常见康复护理技能。

2.3康复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2.3.1培养护理专业教师 对新上岗及转岗的教师常规进行刚前培训,相关专业的理论培训和临床康复科室的进修均应达到6个月以上。上岗后仍应开展相关专业继续教育,参加校外各种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不断增加和更新专业知识,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到教学医院康复科参加临床工作,定期轮流到国内外领先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康复护理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并且与各自从事的临床康复和教学工作的相关行业学会保持密切联系,以便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获取前沿学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安排资深老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将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带领年轻教师承接科研课题。支持和鼓励中青年老师接替老老师在社会各级学术团体中的工作,扩大青年教师的社会影响,提高他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实践中选拔和培养类别采用不同的经费投入办法。

2.3.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重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掌握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基本知识、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康复护理教师教学水平:一是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二是制定各项支持政策;三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学生的眼界。从教学角度,对教师准备的教案目标是否突出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并差距,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同行评估重在教学态度、教学技巧不同,教师同行的重点一般放在教师对本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掌握本学科最新知识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等方面。

2.4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材的基本构成包括目录、正文、作业、实验、图表、附录、索引各注解,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业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7.康复护理学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教材、教学大纲及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在教材建设上主导思想先解决教材的有无问题,再实现教材的优化配套。各类学校选用的教材内容应符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老师把握授课深度、学生掌握授课内容。另外,可由全国或各省大医院选派长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和护理教学的中青年护理专家编写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做到既要注重理论性,又要注重实用性,既可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及康复护理技能考核,又可作为在校学生康复护理实践课考核标准。

2.5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康复护理的实践训练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如对患者进行转移的训练、呼吸训练、辅助排痰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训练,都需要一个安静、适宜的场景。实验室建设以分步实施和重在实用为原则,条件不成熟时可先利用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训基地,不断添置接近临床实习所必备的器材和设备,如牵引床、站立床、红外线、低中频治疗仪等,以达到模拟实习的效果,使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相结合,促进现代护理的全面发展。

康复护理是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不可避免地存在不成熟或缺陷之处,今后还需紧跟临床专科护理岗位的变化趋势,不断完善康复护理教育,为培养符合新一代康复医学与护理学实际需要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桂荣,施宇、赵明惠。康复护理现状与教育模式初探[J]吉林医学,2007,28(8):1040

第9篇:护理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临床护理工作;教学查房;护理质量;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5-0073-02

护理教学查房是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也是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护理专业水平的必要手段[1],是在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方法之一。近三年来我院总护理部结合护理人员的专科业务培训,在岗继续教育和护理教育的要求进行护理教学查房,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并且保证了整体护理质

量。

1 内容

护理查房由科室护士长主持,要求查房病区全体护士及相关病区的低年资护士、实习生参加。

根据查房病区专科特点,护理薄弱环节,配合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有针对性地选择病例,如新生儿肺炎、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重症颅脑损伤、危急重症应急处理和监护以及疑难、危重病例等。

确定病例后,责任护士全面熟悉患者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制定护理计划,对所涉及到的护理技术操作做好示范准备。并要求参加查房的护理人员了解病例资料以及与该疾病的有关知识。科室护士长要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进展、最新护理措施应熟练掌握;并根据病例特点翻阅文献,以便参与病例相关讨论。

2 方法

科室护士长就查房病例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护理及健康教育作简要讲解。

责任护士介绍患者的基本情况、诊断、病情、治疗方法、特殊检查的阳性结果,实验室检查、饮食要求、护理等级,以及出现的护理问题、并发症等。

参加查房人员集中在患者两旁,由责任护士进行护理体检,重点做专科检查,对在体检过程中涉及到的护理技术操作进行示范,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请患者复述健康教育知识。

返回护士站,由科室护士长进行提问,并进行讨论,提出护理问题,分析护理问题是否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可行,与责任护士所制定的护理措施是否一致。总护理部予以总结点评,对可能出现的护理并发症和预防措施提出前瞻性方案,指出重点需解决的问题。

3 结果

通过教学查房,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学习主动性,对专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掌握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对知识的更新,新技术的开展起到及时推进作用,使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更加确切完整,护理措施可操作性更强。

4 讨论

自2005年元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计进行护理教学查房共41次,护理教学查房在提高护理质量,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解决了护理中的疑点,难题,使患者得到了完整、系统、高质量的护理,对责任护士制定的护理计划和实施的护理措施进行有效的评估,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对各科的护理工作起到督导和前瞻性的指导作用[2]。

通过护理教学查房,提高了护士长业务管理能力及全院护士的基础护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更新了护理知识[3],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专科理论和技术操作的水平,拓宽了思路,促进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应用。

改善了护患关系,通过护理教学查房,使患者感受到护士对他们的爱护和尊重,从而产生安全感、责任感,通过交流得以了解患者的需要以及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通过健康宣教,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汇报,杜绝了医疗隐患。

护理教学查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了低年资护士的临床经验,培养了她们的创造性思维,使整体护理全面落到实处。

加强了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部自身的管理能力[4],对护理部人员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使护理部能及时了解每位护士长和护理骨干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指导和督促了护士长工作。

参考文献

[1] 陆丹. 浅谈临床护理查房[J].中国护理杂志,2007,11(4):38-40.

[2] 王虹,陈红宇.实行护理教学查房讲评提高查房质量[J].护理管理杂志,2003,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