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范文

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

第1篇: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农学学科;分子育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01-02

分子生物学是21世纪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学科,它主要讲授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如:核酸、RNA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转基因等[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促使农科学生从分子水平上认知生命现象的本质,增强同学们探索生命现象本质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本课程能让同学们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生物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引擎,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理论和技术能促进农科学生的就业,并为他们将来从事生命科学的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分子生物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如基础知识点量大、新知识涌现快、课时严重不足等,以上种种问题直接导致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困难重重。仅凭借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市场对新时代毕业生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本文将结合本人学习和教授分子生物学中的经历和经验,对如何提高和改进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四方面的观点。

一、优化章节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

传统的分子生物学课本通常会包括:核酸结构与功能、DNA到RNA、mRNA到蛋白质、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疾病与人类健康、基因与发育、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等章节。要想在32个课堂教学的学时内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够讲完这些章节,上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对全部讲授内容进行有目的精简和优化。

《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也是农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且这两门课程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交叉,例如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等。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授《分子生物学》课时,就需要根据农学专业的前修课程,进行相关调整和整合。根据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将全部内容整合成如下章节:核酸的结构与功能、DNA的表达与调控、RNA的翻g与调控、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其中“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有大量讲解,因此,此章节可以降低为6个学时;“DNA的表达与调控”章节的内容涉及mRNA水平上的调控、真核生物的表达调控、原核生物的表达调控等内容,内容较多,涉及基础知识点较多,对后续专业课和学生继续深造有较大影响,应分配12个学时;“RNA的翻译与调控”涉及mRNA的翻译过程、翻译过程调控机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翻译调控,本章节也是本课程的重要章节,对后续专业课和继续深造有较大影响,涉及较多前沿知识点,应分配10个学时;“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涉及测序等现代技术,是大多数同学们从未涉及到的知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应选取此章节进行讲解,并分配4个学时。

二、合理化实验教学、突出实用性

实验设计的原则是:突出基础性、与课堂知识的关联性、不同实验间的连续性,最重要的是要有实用性,且是目前农学专业研究生所用的主流实验技术。只有实用的实验技术才能满足农学本科毕业生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的需求,只有基础性的实验才能加深同学们对于基础理论的理解,并为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提供技术支撑。基于以上原则,我们设计了以下分子生物学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重组质粒的构建(2学时)、质粒转化(3学时)、大肠杆菌培养(2学时)、质粒提取(2学时)、质粒酶切(2学时)、目的基因的琼脂糖分离(3学时)、分离目的基因的处理及测序(2学时)。这个系列的实验包括了生物工程的质粒重组、转化、菌培养、质粒提取、酶切、电泳、测序,基本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知识获取的全部重要实验和分析技术,有助于加深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为同学们的自主实验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三、应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传授知识、突出趣味性

同学们都是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待新鲜事物容易接受,因此能否借助现代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传授知识,是能否真正将知识灌输给同学们的关键。“微信”和“QQ”软件是目前中国最流行的社交软件,而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动了利用这些软件进行信息交流的全天候化。教授一门课程时要求全体同学们加为“微信”和“QQ”好友,然后就可以利用“微信”里的“朋友圈”和“QQ”里的“好友动态”全天候的给同学们灌输知识。

当然利用社交软件灌输知识不能采取和课堂授课同样的内容,只有的信息有“趣味性”,才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才最终起到辅助课堂教学并推动本门课程学习的目的。例如转发以下话题:“一个细胞引发的惨剧(2016-07-26,丁香园)”;“红杏出墙――肥胖易感基因FTO的家丑(2014-03-14,丁香园)”;“清华大学一实验室发生爆炸,博士后不幸死亡(2015-12-18,澎湃新闻)”警醒同学们的安全意识。

四、结合就业市场需求、突出前瞻性

农学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去向主要有以下几种:(1)考研;(2)本专业企事业单位;(3)本专业私人企业;(4)非本专业工作。对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同学,《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可能帮助他们考研和更快的开展相关工作;对于从事非本专业工作的同学,本课程的学习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眼界。因此,农学本科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应立足于本专业未来的就业市场,而必须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课程内容,并且突出前瞻性。

总之,《分子生物学》是高等学校农学专业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是很多后续课程的基石,授课效果的好坏对农学专业学生后续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以授课内容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为评价标准。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实用性建设、新传授方法应用及接近市场需求,能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能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世纪人才。我将始终以“生以求知为乐,师以从教为荣”[3]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自省吾身”并不断学习和求索,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散发出自身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第2篇: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范文

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普遍不够重视,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沿用初中学习生物的观点对待高中生物。初中生物是对植物、动物、人体有一个感性认识即可,知识量不大,最重要的是不参加中考。而高中生物是理科生必考科目,而且知识结构不一样了,更微观,更前沿,知识容量更大了。

其次,对于理科生来说,生物是理综三大科目之一。在吉林省高考中,理综合是指物理、化学、生物三科一张卷,共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生物所占的分数比例是最低的。一般学校课时安排得少,导致学生觉得生物是“副科”,自然不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

所以首先要认清生物学科的重要地位,从个人知识量和难易程度的比例来看,高考中生物所占的分数比例并不低。物理占分多,但知识量也大,生物的知识量少(三本必修教材,两本选修教材),理综三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觉得物理很难,而生物很简单。只要认真学习生物,那么在高考中相对来说容易得分。在关心大科学习的同时,也要关心生物学科的学习。在升入高三之前,打好必修教材的基础。

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要学好高中生物,建议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教材要熟烂于心。生物学生,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可以说,生物是最像文科的理科科目,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用心背书,生物成绩就可以处于中上等水平。书中的图例、实验、涉及的化学式(光合与呼吸),要时常归纳、总结重点词,如“功能”、“作用”、“本质是”,这些都要留心,书上的黑体字要背下来,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这往往是高频考点。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要求你一字不差地答出某概念或者某原理,能用书中更专业的生物学术语答题比用自己理解的大白话答题更能得分。另外,背的东西,遗忘是很正常的,但经常重复这些知识点,可以延长遗忘的时间,所以要经常看书。

其次,习题和作业。可以选择一两本教辅资料,带知识点分析和习题详解的这类课外书可以把每个知识点细致地分析一遍,是一本服务于课前预习、课后归纳整合的教辅,帮你夯实基础;教授做题的方法,让你快而准地做题,从而取得高分。对于一般的学生,用学校订的教辅资料就足够了,除非是尖子生,想进一步拔高,还可以再自备一套资料。把做题当成积累。题做得多了,自然就知道哪些是高频知识点了。选择题要兼顾速度与准度,高考一道选择题就是6分。虽然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题海战术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最后,多与老师沟通,进行错题反馈,解决疑难问题。每周新课都有对应的题,在老师讲解之前,要独立完成。老师讲时认真听,对于自己做题有疑问的地方,在听课时加以解决。解决不了的一定要请教老师和同学。这一点,要多鼓励自己,不会的题就问老师,老师不是老虎,为什么要敬而远之呢?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了解有感而发的一些拙见。说到底,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对知识的记忆很重要。下面把我自创的一些记忆方法和读者分享。

必修一《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中衰老细胞的特点总结:

一大,一小,一多,一少,两个低,两个慢。即:细胞核大,细胞小,色素多(形成老年斑的脂褐素沉积),水分少,酶活性降低(酪氨酸酶活性低,黑色素合成减少——老人的白发),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新陈代谢减慢,呼吸速率减慢。最后强调有两个“相反”的特征——脂褐素多和黑色素少。

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

豌豆:自花传粉闭花纯,稳定遗传易区分,花大杂交周期短,后代数多易统计。

孟德尔假说演绎实验过程:高矮正反交,子代全是高,Dd再自交,高矮3:1,Dd若自交,高矮1:1.

基因分离定律:遗传因子控性状,体细胞中都成对,形成配子时分离,随着配子传后代。

第3篇: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二轮复习;多元;比较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71-01

高中生物中有许多相似的知识,清晰分辨这些知识是学生在理科综合考试中的一个难题,也是每个高中生物教师面临的难题。因此,在生物二轮复习中,教师可以对相似知识系统分类并加以多元比较,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记忆,提高能力。

一、横向比较,多向认识

高中生物概念、定义、现象多且杂,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理解、多记忆。在实际教学中,高中生物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知识点。横向比较是一种好办法,通过横向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分辨易混淆的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多角度地认识、了解、记忆所学知识。比如,在复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自行列表比较DNA和RNA的异同。在比较完后,共同就基本单位、组成成分、种类以及两者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所用染色剂和染色现象几方面,列表比较总结DNA和RNA的不同点,然后,再次对元素组成、空间结构、化学组成三方面列表比较总结两者的共同点。比较完两者区别后,和学生一起比较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病毒在核苷酸、碱基、核糖种类这三方面的区别。通过横向列表比较的方法,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非常活跃,也清楚地理解记忆了DNA与RNA的异同、有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在组成和遗传性质方面的不同。

二、纵向比较,明辨异同

高中生物的一些知识具有相似的特点,并且这些知识不存在对立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些相似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复习时巧妙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比如,在复习“呼吸作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记忆知识点,可以将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加深记忆。要求学生将植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分别对应动物的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气体的进出以及涉及的反应方程式,并将这些知识清晰明了地整理到笔记本上面。在整理的过程中,可能发现学生对于能量变化知识有一些模糊认识。于是,针对这一部分知识,从反应的整个过程入手详细地进行讲解。学生根据要求整理完这一部分的内容后,纷纷表示对于呼吸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晰。对于这类没有对立性却很相似的知识,教师要善于总结,并且在为学生复习进行辅导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主导,跟着学生的思路走,找到他们的认知误区并对症下药,使二轮复习能够高效进行。

三、类似比较,强化突破

进入高中生物二轮复习后,学生便要对知识系统规划、比较梳理,达到强化突破的目的。而类似比较法,将会给学生二轮复习带来很大便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使用类似比较方法,将存在一定联系和区别的知识归纳总结在一起讲解,让学生能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使易混淆知识清晰、难记忆知识容易。比如,在复习“染色体变异”时,因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缺失、增添、移位、倒位与基因突变的概念相类似,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这两个变异类型自主讨论和比较。一番讨论比较后,学生表示:这两者字面意思看似相同,但它们有本质的区别,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的每一位点上基因的改变,而染色体变异则是某一小段增加、减少或变换位置。这样的学习方法,有效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学习技巧也得到突破。针对种类繁多但各有区别的相似知识,采用类似比较的方法清晰地了解这些知识的中心意思并加以比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四、综合比较,融会贯通

在对个别知识进行针对性复习之后,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对复习过的知识块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所有知识进行排列组合。这个过程是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也是能够整体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对知识的综合比较中,教师应当合理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带领学生复习“遗传与进化”时,要求学生分小组将第五章、第六章整合起来复习,并学着用表格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讨论完后,就各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以及实例在黑板上列表,教师则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填写。填写完育种方式的不同之后,问学生观察表格能够发现什么。学生们回答:“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都是染色体变异。”回答完后,要求学生回忆变异类型方面的知识。这样综合比较的方式,能够将各种知识点系统结合起来。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采用比较法对高中生物知识进行分类复习,能够明确知识块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些知识整合起来,从而灵活地运用知识应对高考。因此,在高中生物二轮复习时一定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系统化,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二轮复习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三习题讲评 讲评课效率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37-02

习题讲评课是高三生物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种课型。讲评课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消化吸收,并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审题、解题及分析能力。上好一节习题讲评课比上好一堂新授课要难得多,因为讲评课中教师要面对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解决学生做题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进入高三复习阶段,习题讲评课变得尤为重要,提高习题课的有效性也成为每个高三教师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实例对讲评课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过程是习题讲评的一个基础。教师应在下发试卷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更正,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讲解。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去做好习题讲评课前准备,包括对考查的基础知识的书本定位及关联知识的辐射和巩固;对错误原因的自主合作学习并进行自我诊断;对学生问题题型的统计等。

2.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是习题课高效的关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应根据试卷批改的情况,精心备试卷,将课上的主要精力、时间集中到最突出、最主要的内容上来。具体包括对试题考查点的书本定位;做好相关重点知识的关联辐射;对识记类知识点的课堂落实进行准备;对错误类型的分析、归类及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解析;对难点知识进行等级分类及为分成教学做准备;收集典型错误类型和优秀答题样卷;对这些基础知识点也可以整理归纳,总结出高频考点;对易错易考点进行积累和收集。

二 课中讲评

课堂讲评是讲评课实施的具体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如何让学生从习题中吸取经验,转变思维?如何把课前准备的材料充分有效地展现?如何把握40分钟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这些问题都落在了课堂教学的任务上。

1.落实基础

一套习题或是一张试卷中有60%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不需要详细讲解,主要通过基础知识的书本定位,以及对学生具体识记情况的检查落实。课堂上可以花五分钟的时间通过问答抽查学生对试卷基础知识的落实。如DNA彻底水解的产物是什么?植物体合成细胞分裂素的主要部位?细胞分裂素与哪种激素存在拮抗作用?取大鼠的肝脏组织,用哪种酶处理?怎样分泌淋巴因子的细胞?“套种”后的玉米田,作物之间空间分布上存在什么现象?等等。也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呈现相关问题或者是关联习题,让学生快速默写出答案。

2.抓住重点

重点知识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查点,这类知识要深入分析,重点讲解。重点知识并不一定是难点或得分率低的题,所以对重点知识根据难易程度需要分类分层处理。(1)简单问题的准确把握。如遗传题中遗传方式的判断、基因型的判断、基因表达的原料、合成不同蛋白质的根本原因等问题,就需要让每个学生都理解并准确回答。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举一反三或者是考点放缩。如题中问到翻译过程所需的原料是什么,可以扩展知识内容问基因表达的原料,可以联系知识点如PCR的原料,也可以扩展知识点问PCR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的物质。(2)重点知识从方法、思维上去理解和巩固。如很多学生认为基因诊断能够用来检测染色体缺失引起的变异,学生知道基因诊断可以用来检测某种基因是否存在,而染色体缺失可能导致某种基因丢失,于是就认为基因诊断可以来检测,这个问题就需要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分析:学生没有思考到是否存在这个基因和染色体缺失之间的联系,染色体缺失可能导致某些基因没有,同样也有很多其他原因可能导致某些基因不存在。(3)分层处理。如果是一些比较难的遗传计算或者是遗传分析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进行分层教学,甚至可以不在课堂上讲解,课后通过对个别学生的单独辅导讲解,并让这些学生去解答其他学生的问题,通过以点盖面来解决这类问题,也可以让师生一起做出详细的解析在班级传阅和张贴。

3.追溯根源

追溯根源就是挖掘试题错误背后的原因,从学生的思维习惯上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发现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思维缺陷。从思维习惯上分析错误的原因有助于学生避免再次犯错及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追溯根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1)选取典型错题让学生来重现他的思维过程,找出造成答题错误的原因。如光合作用中,在黑暗条件下暗反应不能进行的原因,学生会答成暗反应需要用到ATP和[H],没有思考到暗反应和黑暗(无光)的一个关系,无光和光反应的关系,即没有思考到暗反应和光反应的联系。没有理解知识点之间的正确联系,反映出了学生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基因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后发生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这个问题,错误原因是在思考时,考虑到了一段DNA,就认为是染色体上加入了一段DNA,把考虑的对象从基因扩大到了染色体,这也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固定思维导致对问题解答错误。(2)设计“问题串”,展现正确解题过程。如“精巢中可能存在含两条Y染色体的细胞”这个判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精巢里面存在哪些分裂方式?有丝分裂过程中Y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Y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如“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降低的原因”,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类比式问答:体温维持稳定的原因是什么?种群数量维持稳定的原因是什么?那么如果土壤有机碳维持稳定的原因是什么?现在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那么有哪些可能?输【摘 要】本文结合相关教学实例对讲评课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出提高讲评课效率的五步对策:落实基础、抓住重点、追溯根源、促进转化和跟进练习。

【关键词】高三习题讲评 讲评课效率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37-02

习题讲评课是高三生物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种课型。讲评课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消化吸收,并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审题、解题及分析能力。上好一节习题讲评课比上好一堂新授课要难得多,因为讲评课中教师要面对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解决学生做题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进入高三复习阶段,习题讲评课变得尤为重要,提高习题课的有效性也成为每个高三教师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实例对讲评课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过程是习题讲评的一个基础。教师应在下发试卷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更正,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讲解。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去做好习题讲评课前准备,包括对考查的基础知识的书本定位及关联知识的辐射和巩固;对错误原因的自主合作学习并进行自我诊断;对学生问题题型的统计等。

2.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是习题课高效的关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应根据试卷批改的情况,精心备试卷,将课上的主要精力、时间集中到最突出、最主要的内容上来。具体包括对试题考查点的书本定位;做好相关重点知识的关联辐射;对识记类知识点的课堂落实进行准备;对错误类型的分析、归类及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解析;对难点知识进行等级分类及为分成教学做准备;收集典型错误类型和优秀答题样卷;对这些基础知识点也可以整理归纳,总结出高频考点;对易错易考点进行积累和收集。

二 课中讲评

课堂讲评是讲评课实施的具体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如何让学生从习题中吸取经验,转变思维?如何把课前准备的材料充分有效地展现?如何把握40分钟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这些问题都落在了课堂教学的任务上。

1.落实基础

一套习题或是一张试卷中有60%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不需要详细讲解,主要通过基础知识的书本定位,以及对学生具体识记情况的检查落实。课堂上可以花五分钟的时间通过问答抽查学生对试卷基础知识的落实。如DNA彻底水解的产物是什么?植物体合成细胞分裂素的主要部位?细胞分裂素与哪种激素存在拮抗作用?取大鼠的肝脏组织,用哪种酶处理?怎样分泌淋巴因子的细胞?“套种”后的玉米田,作物之间空间分布上存在什么现象?等等。也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呈现相关问题或者是关联习题,让学生快速默写出答案。

2.抓住重点

重点知识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查点,这类知识要深入分析,重点讲解。重点知识并不一定是难点或得分率低的题,所以对重点知识根据难易程度需要分类分层处理。(1)简单问题的准确把握。如遗传题中遗传方式的判断、基因型的判断、基因表达的原料、合成不同蛋白质的根本原因等问题,就需要让每个学生都理解并准确回答。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举一反三或者是考点放缩。如题中问到翻译过程所需的原料是什么,可以扩展知识内容问基因表达的原料,可以联系知识点如PCR的原料,也可以扩展知识点问PCR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的物质。(2)重点知识从方法、思维上去理解和巩固。如很多学生认为基因诊断能够用来检测染色体缺失引起的变异,学生知道基因诊断可以用来检测某种基因是否存在,而染色体缺失可能导致某种基因丢失,于是就认为基因诊断可以来检测,这个问题就需要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分析:学生没有思考到是否存在这个基因和染色体缺失之间的联系,染色体缺失可能导致某些基因没有,同样也有很多其他原因可能导致某些基因不存在。(3)分层处理。如果是一些比较难的遗传计算或者是遗传分析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进行分层教学,甚至可以不在课堂上讲解,课后通过对个别学生的单独辅导讲解,并让这些学生去解答其他学生的问题,通过以点盖面来解决这类问题,也可以让师生一起做出详细的解析在班级传阅和张贴。

3.追溯根源

追溯根源就是挖掘试题错误背后的原因,从学生的思维习惯上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发现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思维缺陷。从思维习惯上分析错误的原因有助于学生避免再次犯错及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追溯根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1)选取典型错题让学生来重现他的思维过程,找出造成答题错误的原因。如光合作用中,在黑暗条件下暗反应不能进行的原因,学生会答成暗反应需要用到ATP和[H],没有思考到暗反应和黑暗(无光)的一个关系,无光和光反应的关系,即没有思考到暗反应和光反应的联系。没有理解知识点之间的正确联系,反映出了学生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基因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后发生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这个问题,错误原因是在思考时,考虑到了一段DNA,就认为是染色体上加入了一段DNA,把考虑的对象从基因扩大到了染色体,这也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固定思维导致对问题解答错误。(2)设计“问题串”,展现正确解题过程。如“精巢中可能存在含两条Y染色体的细胞”这个判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精巢里面存在哪些分裂方式?有丝分裂过程中Y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Y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如“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降低的原因”,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类比式问答:体温维持稳定的原因是什么?种群数量维持稳定的原因是什么?那么如果土壤有机碳维持稳定的原因是什么?现在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那么有哪些可能?输入的有机碳在增加,而土壤含有机碳量减少,原因就是输出在增加,那么土壤中的有机物是怎么输出的?

4.促进转化

促进转化就是把已学习的知识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理解思路和思维方法,所以在习题课时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类比。如“激动素”可能是DNA降解的一种产物,请写出对此验证的简要实验思路?对于这个问题就是运用了知识点迁移和类比的方法,把艾弗里的实验思路类比过来。学生在平时要能够把这些知识点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或者经常练习这类题目,从而把这些方法转化为自己熟悉的思维。在习题讲解过程中要通过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提升应变能力,促进思维迁移。如“基因突变的随机性和普遍性”等相似概念的集中分析理解,达到对知识灵活应用的目的。

三 课后巩固

课后要对习题讲评课中所贯彻的思维方式是进行及时的反思和巩固。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总结和调整改进。通过涉及相关习题进行跟踪训练检查思维方式的落实情况。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个别辅导和检测,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动态,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

总之,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效率对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错误的类型进行精心准备,挖掘习题背后的逻辑思维过程,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真正实现习题课的高效性和转化功能,体现教学过程中“习得”的本质。

参考文献

第5篇: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启发式;应用

随着我国教育部将普通高中招生的规模和政策进行了调整,扩招方式减少了对新生入学的标准,进而影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于传统教学模式中,高中生物仍然被冠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对于老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直接埋没了学生的潜能和应用的水平。对于学生原本的水平上,实施因材施教,帮助学习稍好的学生更一步的发展和挖掘,同时也帮助学习相对落后一点的学生理解生物内容,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研究启发式教学,目的是解决如何提高全部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启发式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于“填鸭式”传统教学中,生物课程教学时常出现老师占绝对主角位置,与学生之间毫无互动性,学生同时也习惯性的全部接收老师的授课内容,而该习惯性的接收并不能完全让学生掌握基础学科内容,更别提理解其中的顺利要理。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容易厌倦该课程或者该老师的教学,厌学情绪的产生将不利于长期的发展。所以于教学当中需将主动权教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预习课程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自我解读,然后帮助学生指导思路。例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符合启发式原则,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点拼接并记忆。

2.独立性原则

教师于课程教学中,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索。因为学生不经过知识的思考和挖掘,就不会发生生物反应,转化为个人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就不能完成。故使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实施生物的教学时,老师需提升自我专业知识技能,能有效的提出更多知识点问题,促进学生自我发现答案,同时也提出疑问,然后再进行独立性的思考。最后完结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生物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逆向思维原则

高中生物学科源于生活的本质属性,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于日常教学课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的举一反三,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启发性教学的原则之一,逆向思维原则关系着日常学习的理论和生活的实践,教学的目的就为了为理解教学内容,同时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来,同时举例生活中的案例,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知识点。例如:为促使学生自主制定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实验,适当分给学生洋葱和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等材料,方便后面的实验顺利进行。该方法能帮助学生以适当实验能力为根基,运用科学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将课本内容与实验中的实践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于日常的记忆和考试前的复习,该启发式教学模式能为学生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帮助学生发扬自身举一反三的逆向思维。

二、实施方法

1.通过实践,启迪学生自主性

生物学科的本质为探索生命现象以及生命活动规律,其内容针对实验的操作性非常关键。因此在实施高中生物启发式教育时,应充分发扬生物学科的实践性,促使学生于实验进行中能体会学习的乐趣,并且通过实践,能启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其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缜密心思才能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和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例如:教导“内环境稳态”知识点时进行实验验证:(1)选用两支干净试管,将血浆与蒸馏水分别放于试管当中。(2)采取pH试纸分别对血浆与蒸馏水实施pH值的检查,经检查后于两试管中置入相等密度和容量的氢氧化钠或盐酸溶液。(3)最后均匀摇晃后进行pH检查。实验结果得到后,向学生发出疑问,让学生与“内环境稳态”联系在一起,自主解决其中的缘由。

2.增加课堂乐趣

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启发式教学的课程教学方式相对开放自由,其摒弃了常规教学的沉闷、呆板和无趣氛围。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改变,增加一些课堂的乐趣,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否友好,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生动形象,都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于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意生物知识点的多变化处理,使用适当、生动、灵活和活泼的教学语言,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和认真的态度。

3.使用多媒体教学

生物学科的部分内容其实属于相对枯燥乏味的,并且某些知识点的含义和概念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倘若仅仅单靠教师的口述,学生十分难以领会其中的知识点。所以针对高中生物教学,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条件下,使用现代技术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用彩色动画语音形式的教学方法,能解除学生日常的厌倦情绪,激发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更好的发挥自我。例如:针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知识点的教授时,将知识点“传导”的过程制作成动画的形式,融入某些相关的知识点指导学生理解内容,促使学生能更加明白和领会其中的要理,把抽象知识简单化,方便记忆。

随着社会的普遍发展,本文所研究的启发式教学同时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作为一种新时代的产物,能大量的被教师和学生认可,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玉娥.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2,(13).

[2]杜玉霞.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分析[J].现代阅读,2012,(9).

第6篇: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生物数学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分类

(一)随机性生物数学模型。随机性生物数学模型是根据生物现象的随机性和偶然性特定进行建立的。随机性生物数学模型主要是指通过概率论、过程论、数理统计等方法描述和研究出的一些随机现象。但是,根据生物的规律,对于同一事件或者随机事件的多次出现也可以使生物有规律可循。因此,目前对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过程论、概率论、数学统计。这样的研究放大也使得高中生物教学有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使得生物教学中的生物数学模型建立有科学的指导方法。

又例如在《稳态与环境》的教学中时,可依根据本文由收集整理hiv浓度以及t细胞的数量关系对生物数学模型进行分解、建立、使用,显示出增长的颈雉种群数量,以及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波动。

(二)确定性生物数学模型。确定性的生物数学模型是指运用各种方程式、代数方程、关系式、微分方程、积分工程等对生物关系进行的表示。确定性生物数学模型也是目前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数学模型。简单而言,生物数学模型即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对必然性现象的描述。这类数学模型主要是应用于解决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借助确定性的生物数学模型对生物关系进行转换。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数学模型的客观逻辑推理对生物关系进行求解运算,从而获得客观生物的规律和生命现象。例如,在《分子与细胞中》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确定的数学求解方式对细胞的无氧呼吸方程式进行解剖,得出其中的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方程式和生物规律。

二、生物数学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分析

(一)准备与假设阶段。准备阶段中明确生物教学的关键,并不失重心,从核心问题出发,明晰突出问题,了解相对应的背景知识,收集有质有量的资料以便在生物课堂上开展充分的教学组。一方面要弄清楚数学模型在生物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努力地规划教学任务,从而确保教学尽可能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快速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从而整体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之前需要确定生物数学模型的种类以及使用的建立方法。例如,目前dna分子的生物数学模型建立公式模型则为倒数公式和恒等公式两类。

在假设阶段,最容易进入假设不需要验证的误区。建立模型的重要环节就在于假设,要经过规范的确认之后才能够进行科学的数模定型。例如:在生物体产生种类为2n的模型中,由n对基因到n对杂合基因再到n对在染色体上的杂合基因,最终明确为“当n对基因位于n对染色体上并且n为杂合基因的对数时”,才能够完善为科学的数学模型。

(二)建立与求解阶段。通过对概念的去繁琐化,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表述确定和对应的生物知识点与面相融合而成的数学教学模型的建立。采用如何的数学模型,如何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个一个地比较,以寻找到最佳的处理方式和建立确定数学教学模型的方式,从而准确地形成以数学模型为核心教学体系,它的建立将进一步地促使生物教学步伐。不仅如此,而且还可以在教学时,不断地结合生物教育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数学模型,以高效高质地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整体进程。

例如: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生物数学模型的构建,由m个氨基酸

转贴于

脱水缩合形成的某蛋白质分子含有n条肽链。在假设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则可以建立这样的生物数学模型。此蛋白质分子的分子质量为:ma—18*(m—n)。此蛋白质分子含有的氨基数和羧基数至少均为:n个。此蛋白质分子含有的肽键数和形成时脱去的水分子数均为(m—n)个;

(三)检验阶段。经过对数学模型的积极构建与求解,以充分地发挥它们对数学模型在优质优效的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扎实建立贡献积极力量,并不断地融合比较分析与归纳总结。实现从生物知识点或面的现象积极转化为本文由收集整理数学的相关概念,并形成计算等系列十分简单的方式,再根据计算的结果推进归纳实现和抽象概念迅速转变到生物知识现象的本质阶段,结果就是,数学模型在生物教学现象与本质二者之间建立了易于理解和把握的纽带,从而切实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效率。

三、数学模型的生物教学作用

(一)在生物教学中能将抽象转为为直观,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当学生在对生物知识进行理解并感到困惑时,生物教学中的数学模型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办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检测的重要途径在于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能否将生物学知识灵活转变成与数学模型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以便更加灵活地理解所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构陷的过程,除了是是对模型本身的探索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数学与生物学进行有效连接的方法之一在于合理建立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的灵活建立和灵活应用同时也有利于对生物现象等知识的研究。

第7篇: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程标准 专题复习 复习效率

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是家长和考生关注的焦点。高三第二轮复习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复习方法正确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笔者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高考始终是依纲据本的,认为高三生物学第二轮复习采用专题复习的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巩固基础,稳步提高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考纲)和教材。虽然,试题素材不一定来源于教材,但考察的知识范围不会超出课程标准、考纲和教材。考察学科主干知识,尽量覆盖较多的生物学科内容仍是出题的方向。因此,复习时应该依照课程标准、考纲和教材,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灵活把握,特别应注意二轮复习不是“炒旧饭”,而是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即进行专题复习。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什么能力。所以,专题复习不能忽视基础知识。例如,把与蛋白质有关的知识:(1)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功能;(2)核糖体、内质网等有关的细胞器;(3)含有蛋白质的结构(细胞膜、染色体);(4)生长激素、胰岛素、载体蛋白类物质的功能;(5)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6)蛋白质的消化等等串联起来,作为一个复习专题,构建知识网络。这样有利于在解题时迅速提取已掌握的基础知识,提高思考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

同时,高三生物学第二轮复习的专题复习应选择强化学科内与学科间知识的联系综合应用,可确定教材中涉及内容较多的知识点作为复习专题,如蛋白质专题、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及有关计算专题等。(1) 自然界的氮如何进入植物体内形成植物蛋白,包括生物固氮、细菌硝化、植物根吸收氮等方式。(2)植物蛋白质转变为动物蛋白质的过程(联系蛋白质的摄取、消化、吸收、合成、转化及基因对蛋白质合成的调控、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功能的多样性、代谢产物的排出等)。另外,要将生物学同物理、化学等相关知识联系,如用物理的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食物链能量转递效率与物理能量守恒定律的联系,研究酸雨成因及验证种子呼吸释放二氧化碳要用化学的澄清石灰水方法等,均可作为复习专题。总之,专题复习要求教师要钻研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涵,善于寻找教材的相关知识点。

二、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从能力要求上看,侧重于对知识的发生过程,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在二轮专题的复习中,除了构建知识网络外,还要进行习题训练,在习题训练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复习时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科学地解释自然界的生物学现象,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发光树能做路灯吗?科学家是怎样从牛和山羊等动物乳腺生物反应中得到了抗凝血酶、血清白蛋白、生长激素和α-抗胰蛋白酶等重要医药产品?这就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的基因工程技术的有关知识来作答。又如,日光温室在严冬季节封闭时间长、通风少,易使温室内CO2 严重缺乏,导致蔬菜减产。为此,温室内可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CO2 发生器) 或生物学方法来提高温室CO2 浓度。教师就这一专题让学生各抒已见,最后,师生共同筛选出可行、有效的方法,如施农家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养殖家畜、家禽等动物呼吸生产CO2 等。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复习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解题能力,以便提高学习效率。不管什么样的复习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记忆。有些知识还可编成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如应用遗传图谱编成识别遗传病种类的口诀:“有中生无”(夫妇双方均有病,能生出无病的孩子) 为显性,“无中生有”(夫妇双方均无病,但生出有病的孩子) 为隐性。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可记为“甲携来一本亮色书”。学生在解题时普遍对图形题、图表题感到棘手,解题技巧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的分析、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如氧气浓度与细胞中ATP 生成量的关系,运动时间与体内乳酸积累量的关系,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干重与时间的关系,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温度与酶活性的关系等,都是利用数学坐标的原理描述两个变量间关系的曲线图,引导学生将横、纵坐标表示的变量搞清楚,再分析曲线的变化规律,确定两个变量的生物学关系。再如,各种微生物培养基配制图表等图表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推理,找出其个性和共性,基本掌握了图形题、图表题的规律,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重视思维过程与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但是,语言和思维之间又是有距离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想得到而说不出”。例如,曾经的某一高考题中,“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不少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结果是正确的:不能确定。显然,要说明推断过程,就只要把自己的思维判断过程写出来就可以了, 而很多考生写不出,更不能做到“简要说明”。因此,在今后的复习过程中,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是为什么,更要知道怎么做、如何回答,一定要加强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训练。广东生物高考主观题作答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这方面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束语

总之,高三生物学第二轮复习可以将整个生物学课程设置为几个大的专题,每个大专题还可以再划分若干小专题。专题复习是将生物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做到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进一步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专题习题解答训练,提升实战能力。整个专题复习阶段的基本思路是让学生先明确每一个专题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对每一个考点进行回顾自检,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建构专题知识结构网络,明确重点、难点,疏通知识障碍,清理知识死角,强化理解与运用。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独立完成上述复习工作,但又不是完全放手不管,而是要作好引导,加强个别辅导,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后要及时点拨解决,注重专题总结和疑难问题讲评。

参考文献:

[1]郭志祥. 高考冲刺阶段的战术调整及复习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05,(21).

第8篇: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范文

经过第一轮的复习,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中学生物学知识的各个“点”(知识点),但这些“点”在同学们的脑子中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是不易灵活运用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提高高三生物期末考试成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提高高三生物期末考试成绩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高考试题年年变,而解题所依据的基础知识却是相对不变的,所以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学生考取好成绩必须具备的。生物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要求较高,当然仅是熟记这些基础知识是远远达不到高考要求的,还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提取准确,迁移灵活,运用合理。这样,才能解决考题中设置的新情景问题。

相关教师建议同学们细读课本中的重点章节,来深刻理解基础知识。从历年生物高考来看,所考内容中有60%-70%是考生物学中重点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比如:光合呼吸作用、免疫、神经激素调节等等。要确保基础分能高比率地拿下,就要认真地阅读课本,在复习阶段,不少同学重做题轻课本,这种舍本逐末做法很危险,最终会吃大亏。而且很多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往往愿意利用整段时间,如用一、两个小时去读生物书的一、两章的内容,好像记住了很多,但过两天做题又不知考的是哪部分的知识了。生物的很多专业术语对于兴趣不广或课外知识不太丰富的同学来说是很生僻的,一下子很难记住很多术语。所以生物的复习不适宜进行间断性复习,建议每天看一看,时间不要长。

摆脱做题惯性

美国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过,一个想法使用一次是一个技巧,经过多次的使用就可以成为一种方法。很多同学在生物选择题上容易出错,并不是不会,而是“不小心”而犯错。这是和大家做题惯性导致的。平时做题时,喜欢从知识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导致被题目所误导,故而出错。而生物选择题要想做的准确无误,并且加快做题速度,必须从题目的角度出发,有时候甚至抛开知识点。当然并不是说要同学们背离课本知识点,而是要求同学们正确的理解生物命题的原则。

生物之所以归结于理科,说明生物学科与数理化一样,具备严密的逻辑推理性,而不是单纯的文科式的记背就能掌握。老师发觉,大家做题的时候,很容易凭借“感觉”去做,反而忽略了题目条件,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应根据逻辑推理,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注重知识的点面结合

学科内的重点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因而也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同时也要有效避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全面系统的复习,才能在面对考题内容、形式变化时泰然处之。

对于一些非重点内容,如课本上的小资料、小问号、课外读等,由于平时疏于复习而往往在高考中失分,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这些内容往往在试题中出得并不难,因此有必要给以关注。生物几乎都是功能上的理解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上的区分,更多的是关键词的理解,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区分等。

合理归纳总结

同学们在这一学期的生物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准备期末复习时,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有利于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应对考试答不完卷子的6点技巧1、熟悉基本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解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对一些基本的、常见的问题,前人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解题思路和常用的解题程序,我们一般只要顺着这些解题的思路,遵循这些解题的步骤,往往很容易找到习题的答案。

2、审题要认真仔细。

对于一道具体的习题,解题时最重要的环节是审题。审题的第一步是读题,这是获取信息量和思考的过程。读题要慢,一边读,一边想,应特别注意每一句话的内在涵义,并从中找出隐含条件。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读题、思考的习惯,心里着急,匆匆一看,就开始解题,结果常常是漏掉了一些信息,花了很长时间解不出来,还找不到原因,想快却慢了。所以,在实际解题时,应特别注意,审题要认真、仔细。

3、认真做好归纳总结。

在解过一定数量的习题之后,对所涉及到的知识、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使解题思路更为清晰,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类似的习题一目了然,可以节约大量的解题时间。

4、熟悉习题中所涉及的内容。

解题、做练习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习的全部,你不能为解题而解题。解题时,我们的概念越清晰,对公式、定理和规则越熟悉,解题速度就越快。

因此,我们在解题之前,应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做简单的练习,先熟悉、记忆和辨别这些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其涵义的本质,接着马上就做后面所配的练习,一刻也不要停留。

5、一定要学会画图。

画图是一个翻译的过程,,把解题时的抽象思维,变成了形象思维,从而降低了解题难度。有些题目,只要分析图一画出来,其中的关系就变得一目了然。尤其是对于几何题,包括解析几何题,若不会画图,有时简直是无从下手。

因此,牢记各种题型的基本作图方法,牢记各种函数的图像和意义及演变过程和条件,对于提高解题速度非常重要。

6、先易后难,逐步增加习题的难度。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简单的问题解多了,从而使概念清晰了,对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步骤熟悉了,解题时就会形成跳跃性思维,解题的速度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在学习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先去解那些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习题,以不断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随着速度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渐增加难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考生物的备考四大策略总结注意事项1:

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① 复习时要突出主干知识、重点内容

主干知识内容不仅包括学习的重点,同时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内容。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的基本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遗传育种、生态系统、免疫、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等等。对这些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以此去分析和解决新情景的问题。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薄弱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那种不分主次泛泛复习以及题海战术,无疑都是有害的。

②重视实验能力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方式、能力、技能和态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重视实验知识的产生过程,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掌握好与生物实验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注意事项2:

针对性的学习永远比盲目的刷题要有效率。

生物考察的知识点很有限,将自己错过的习题重新做一遍,将知识点弄懂弄透。另外寻找归类的习题册,针对自己的错误题目,寻找相关题目强化练习。

重新梳理一遍核心概念、核心过程,掌握专业术语

以考纲出发,结合课本,对每一个核心的概念和过程进行深入理解,必要时可以自己默写一遍,然后对比辅导资料,那些自己不熟练的或者遗漏的,就一定是自己薄弱的。

注意事项3:

重视课本,夯实双基、突出主干知识,抓好学科内综合

夯实“双基”,立足点首先放在课本上,课本是生物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应该重视课本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如课本中生物术语、概念、定律都具有规范性、权威性,抓住课本的知识点,把握好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按照高考的能力要求,对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拓宽、纵向加深。

纵向着重在“理解”,应有层次、有序,横向着重的是“渗透”,应有意识、有机。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要进行提炼、梳理、归类、对比,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最重要的要领、规律、原理、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使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同时对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或未掌握的知识进行补缺强化。

立足课本,可以用专题形式进行复习,抓好学科内综合,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特别是那些反映生物学科主干知识内容、反映学科思想的内容和能够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内容,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要理清知识的发生和本原,在教师帮助及自己的努力下通过分类、整理、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有了牢固的基础,就可以从容应对高考,以不变应万变。

注意事项4:

注重答题规范

第9篇: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生物习题;讲评课;有效性思考

如何提高生物习题课讲评的有效性,是每个生物教师应该面对的课题。本人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一些方法,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课前精心准备,明确讲评的重点是有效讲评的前提

对一份练习或试卷批改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记录、统计,这样讲评时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针对生物试卷只有两种题型:选择题和填空题。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在批改前对选择题设计一张统计表。内容有每题的题号,正确答案,各选项的人数统计。对填空题出现错误率较高的空格,直接在空白卷上标注学生的各种典型性的答案。收集整理好第一手资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分析,以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有效性。

例如,在某次习题讲评课前,笔者对学生选择题答题的记录统计表。(共50人)(见下表)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笔者制订了针对这几道题的讲评方案:重点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即第1题、第3题和第5题。而在第1题的讲评中,着重分析A项;在第3题的讲评中,着重分析C项,在第5题的讲评中,着重分析C项和D项。由此可看出,只有收集整理好错误率高的题目,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知识缺漏,存在的能力缺陷,方法问题。教师才能根据相关内容,收集整理好相关的主干知识,图片及多媒体课件资料,知识迁移的典例等。如果仅凭感觉,仓促上课,没有什么针对性地上习题讲评课,很有可能讲不到学生的疑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有针对性地备好课,才能在内容上保证讲评课的有效性。

二、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是有效讲评的根本保证

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体验到主动获取知识的快乐,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并具有创造性。在习题讲评课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呢?科学组建四人学习小组是关键。

一个班级50多人,每个人的学习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每个人存在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想法也有差异。课堂上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问题,只能针对大多数人存在的知识缺漏进行有效性的讲评。新课程又要求我们要面对全体学生,那如何使教学能面对全体学生,并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呢?根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板。笔者科学合理地组建了四人小组,让生物成绩较好又负责的同学当组长,其他三人有成绩中等的和较差的。习题讲评课前10~15分钟,告诉他们除老师重点解决的题目以外,还存在的疑问可以在组长的组织下合作讨论解决。如果组内解决不了,可以找老师或者别的组支援。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另外,同学之间宽松、平等地交流与互动,更有助于激发他们去努力探究,去获得认同。许多国外研究专家正把生生互动,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斯莱文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上的。”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可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设计逐步深入的讲评流程是落实有效讲评的基本措施

对于习题中的一些重难点,通过批改,老师只知道答案错误,不能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就不能发现学生真实存在的误区和卡壳点。四人小组的讨论也不能有效解决,就只能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找出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流程。

1.学生说题,暴露错误

所谓说题,就是让学生把审题、分析、解答等思维过程说出来。这样教师可以发现其出错的地方,是概念混淆?还是审题不清?或者解题方法的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水稻(2n=24)一个染色体组有12条染色体,但水稻的一个基因组应有13条染色体

②普通小麦(6n)的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但其不是三倍体

③番茄和马铃薯体细胞杂交形成的杂种植株含两个染色体组

④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是不育的二倍体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此题四句话,涉及染色体组、基因组、三倍体、细胞融合、生殖隔离等内容,要求学生说出每句话的含义,就可以将其有关易混淆的概念讲清楚。

2.教师追问是澄清问题的关键

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一次错不怕,关键要找出错误的原因,避免下次犯错。如何找出错误的原因,追问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所谓追问,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推导出问题的实质。可以在错误处提问,将错就错,引导学生回答,使其在前后矛盾中搞清楚错误原因;另外,也可以对一道题追问,使学生弄清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构建知识系统。

例如,某二倍体生物基因型为AA,在减数分裂间期时,基因A突变为基因a,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基因A和基因a的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

此题很多学生分不清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我先追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各自发生时期?发生的部位?并要求学生用图解把发生的结果画出来。这样重难点就不攻自破,还把这两个概念区分清楚了。

3.学生反思,提炼方法

判断一节习题讲评课是否真的高效,衡量的一个标准是学生是否提炼出一套适用的解题方法,为今后的解题明确方向。通过讲评发现,很多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审题不清,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2)识图能力较差,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弱;(3)答题欠规范,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够。所以,一节习题课要留5~10分钟,引导学生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总结,归纳出自己的收获。

事实证明,习题讲评课如果能根据错题反馈情况,分析错因及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逐步深入探究问题本质,学生的思维才能动起来,课堂的气氛才能活跃,学生才能学得快乐,课堂才能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