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范文

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

第1篇: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范文

关键词:军地两用护理人才;校院合作;管理机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65-03

近年来,由于军队体制改革,部队医院护理人员短缺的现象日益突显。校院合作培养护理人才,成为缓解部队医院护理人员不足的有效途径。自2006年以来,我校着力办学模式的创新,主动与部队医院合作,建立了“1+1+1”军地两用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成功地培养了一批适应部队医院和地方医疗机构护理岗位工作需要的护理人才。在实践教育培养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相应的转变,校院双方对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共建“2246”合作管理机制,保证了新模式的有序运行。

“1+1+1”军地两用护理

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内涵

所谓“1+1+1”军地两用护理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是将学生的三年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第一学年)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第二个阶段(即第二学年)学生到部队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一线学习专业课程,直接由部队医院的医护专家授课,采用上午见习下午上课的方式学习,并在部队医院工作环境中接受准军人训练;第三个阶段(即第三学年)学生在部队医院进行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经考核由部队医院优先录用。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1)中心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军队医院和地方医院所需要的合格护理人员;(2)部队医院参与了整个育人的过程;(3)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紧密结合;(4)教学在医院和学校两个场所进行。

目前,已有124名学生通过这种模式完成学习,其中64名被合作的部队医院录用,其他60名学生也分别为二级以上医院录用,毕业学生均受到录用医院的高度评价。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带来的变化

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旦改变,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也将随之改变。“1+1+1”教育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校园,到部队医院的一线岗位进行学习、实践与锻炼。因此,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加大了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教育主体的变化 在“1+1+1”培养模式下,第一阶段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教学主要由学校教师完成,管理工作全部由学校教师承担。第二、三阶段,教学完全为医院教师承担,医院成为教育主体的重要构成,承担人才培养的主要职责。由于承担教学的教师均为部队医院的兼职教师,其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方式方法运用、教学计划执行、学习考核与成绩评定等相对较为灵活。因此必然给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教育客体的变化 学生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准军人护士双重身份,学生进入部队医院后,学习、生活(包括课余生活)由护理部统一安排,部队医院用军人护士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感到不适应。

教学内容的变化 “1+1+1”培养模式下,虽然课程体系基本不变,但增加了具有部队医院特色的课程及教育与教学内容,必然会给校院双方的教师安排、教学计划制定、学生成绩管理与评定等工作带来影响。

教学环境的变化 “1+1+1”培养模式下,部队医院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发展学生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的主要场所,因此,部队医院的教学及管理人员责任和压力增大。同时,学生因离开学校大环境,思想会出现波动,学习和生活也会感到不适应,从而增加了校院双方的管理难度。

建立“2246”合作管理机制,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是维持教学秩序正常运行、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校院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带来的变化,探索并建立了“2246”合作管理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22”即双主体、双环境,指学校和部队医院两个育人主体应用校内、校外两个育人环境共同培养学生。第一阶段,学习场所主要在学校,教学主要由校内教学完成,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任务由校内人员承担。第二、三阶段学生的学习全部在部队医院里完成,医院教师承担全部的教学任务,教育教学管理由校院双方共同承担,但以部队医院管理队伍为主。

“4”即四对接,指学校领导与部队医院领导对接,协商合作办学的方式以及责、权、利的分配等问题;护理系管理人员与护理部主任对接,解决合作班组建、教师选派、实训室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等问题;护理系各教研室教师与部队医院教研室教师对接,具体落实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计划的执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等;辅导员与班主任对接,共同对学生进行生活和学业指导、职业和就业引导。通过四对接形成由领导层、管理层到职能部门和具体实施层面的递进式管理格局,且各责任人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各负其责,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证教学有序组织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军地两用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6”即六到位,包括组织到位、制度到位、计划到位、指导到位、奖惩到位和总结到位。

组织到位 主要是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做好宣传工作。在教学班组建前组织专题宣讲,就合作办学的部队医院的总体情况、师资队伍、学习与实训环境、住宿安排与收费情况、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医院要求、就业去向等做详细说明,使学生对校院合作办学的优势与不足有清晰的认识。二是组建好教学班。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校院共同筛选学生,确保进入教学班学习的学生专业思想稳定。三是选好合作教学班的班团干部。通过竞选产生教学班的班团干部,建立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强的班团组织。条件许可时可成立党支部,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四是做好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提高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有效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制度到位 有约束才有规范,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要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为此,校院双方在合作框架下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一是制定校院合作教学管理协调委员会工作制度和校院联合培养护理人才管理规定,规范教学基地建设、教师工作站工作、教学班的组建与管理、教师选派、培训、管理和考核、实训室共建、顶岗实习安排、科研服务等事项,以保证合作双方能实现互惠双赢。二是建立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校院合作教学管理制度、校院定期交流与检查制度、学生学习奖励制度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校院合作有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计划到位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1+1+1”军地两用护理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的实施,要以翔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为抓手,制定可行的运行方式,保证教学活动与校内教学“同步、同质、同序”进行,确保专业培养方案的完成。为此,校院双方组建专业建设团队,并根据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规格,从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入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开发课程、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实训室、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科学合理构建产学结合的实施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有章可循,有本可依。

指导到位 对合作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部队医院要全程参与,学校要跟踪负责,要纳入到学校管理的有效视线范围内,校院领导、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思想素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的指导要逐条落实,确保指导不留空白。

奖励到位 必要的激励手段有助于增强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效果,合理的激励措施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约束、引导和教育。为鼓励学生融入部队医院的环境、积极参与部队医院的各种活动、掌握实践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校院双方设立了双重奖励制度。一是学校制定教学班评优评先办法,学生同样可以参加学校三好学生、各种奖学金和各种先进的评选,且在评选时进行一定的倾斜;二是医院设立“优秀学员奖”,用来奖励在第二、三阶段学习中表现出色、成绩优秀的学生,并将此作为优先录用的条件。

总结到位 有总结才有进步,有总结才有促进。校院通过协商,定期召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协调委员会工作会议、校院教师座谈会、学生教学反馈会等各种分析与总结会,从医院、学校、学生、教师等不同层面去反思、总结和提高。

在“1+1+1”军地两用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下,教育的主体、客体、环境和内容均发生了变化,因此,要求校院双方要共同介入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只有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校院合作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密切校院合作关系,夯实合作基础,才能实现校院合作双赢,才能推动校院合作培养高技能军地两用护理人才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雪琴.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5):253,261.

[2]徐建平.创新体制建立机制优化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途径探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l2(2):1-4.

[3]姜宇国.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6):38-42.

第2篇: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证融合 护理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8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将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证书体系衔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技能,并将其贯穿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体系,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1]。

“课证融合”中的“课”是指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证”是指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岗位要求。 从微观上讲,“课”指专业课程体系,“证”指的职业资格证[2]。“课”的实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学生由知识技能,心智技能向策略技能转变的手段,而职业资格证书持证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持证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在校期间,考取职业资格证,有助于学生增强就业能力。

1 护理专业实行课证融合模式的现实意义

护理专业目前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职业岗位的需要,以学科体系知识对接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出现了所学知识与职业岗位需要的脱节。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和优质就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势在必行。

课证融合培养模式,注重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设计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 “课证融合”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全面分析护理专业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见表1所示),结合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重新构建基于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所示。

表1 护理专业学可考取的职业资格证

图1 护理专业课证融合培养模式图

3 课证融合模式实施框架

3.1 课程改革

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行动领域,转化为课程[3]。在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融入职业考试课程内容。该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即可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试合格后,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设置有两种方式。1.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合到课程内容当中,不另外开设相关课程,如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是护理人员从事护理工作的首要的证书,在课程授课中,将护士执业考试内容分别融入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而不需另外开设相关课程。2.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资格考试课程。如育婴师职业资格证,可以单独设育婴师课程。学生有单独的教材,培训结束,参加资格认证考试。护理人员可以考取的这些证书,均可采取第一种方式,无需另外单独开设课程。如老年护理员证,融合到老年护理课程中。营养配餐师证,融合到临床营养课程中。

3.2 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融入教学大纲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依照各门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内容,同时糅合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即课程教学大纲要包含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但同时要兼顾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将教学大纲等同于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即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提前了解该行业的职业资格要求,节约学生适应未来岗位的时间。

3.3 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内容。而不是仅仅教授学生考试内容,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人文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要及时了解未来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资格考试要求。而这两者都是在动态变化的,因此教师要据此调整自己授课内容,而不是备一次课讲好几届学生。

3.4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动手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手段,设计实践教学,真正实现课和证融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不能用课堂理论知识同化或代替职业能力的培养。

3.5 对教师的要求改变

3.5.1 备课的难度增加了 原来教师上课,参照教学大纲,讲清楚重点难点,学生考试达到60分,就可以了。施行“课证融合”模式后,要求教师要了解相关行业职业要求,同时了解资格证书考试要求,并以此来规范和组织教学,增加了老师备课的难度。

3.5.2 对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的能力要求提高了 由于“课”和“证”融合在一起,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思考如何能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不感觉突兀。按照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同时完成考证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费心思设计教学环节。

3.5.3 对教师行业企业经历要求提高了。基于职业导向的要求,学生要掌握经典工作过程,进而由经验层面上升到策略层面。因此教师要具有相关行业企业经历,即具有双师素质,这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课证融合”。

4 改革评价方法

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由两个主体来完成:学校和职业证书考试主管部门如劳动部,卫生部等机构。学校考核方式主要有理论考核、过程性实践考核、学生平时表现等。主管部门考核,主要是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职业证书获得率要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5 总结效果

我院通过课证融合,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学生职业证书取得率达到98%。学生反映,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开始理解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学校专家组认为,通过课证融合,优化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用人单位反映,学生适应新岗位的时间缩短,工作能力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振业.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2007,12x:45-46

第3篇: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特色;探析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高校毕业生如何脱颖而出顺利就业,不仅是毕业生要思考的问题,更是高校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由治疗转为预防,在不同的护理岗位有不同的特色需求,有的要求能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地方高校开展护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适应地方医疗的特色需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专业特色”的内涵解析

特色是“独特”、“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意思,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表现出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专业特色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发展、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主要体现在专业符合地方需要、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并得到同行或专家的认可,人才培养质量高,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二、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多数高校的定位是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各级各类、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高校不能准确定位,难以发挥在地方医疗卫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就业方向放在沿海发达地区,专业特色不突出,更没有地方和行业特色。在人才培养中,没有体现是为服务一线需要的专业特色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护理的定位也存在不当,当作是专升本的通道,对专业技能不感兴趣,在学习中重理论轻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强。2.人才培养模式趋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结合自身优势设定具体的培养规格,提出的是一般性要求,如厚基础、宽口径。毕业生在就业面试中展现给用人单位的是“千人一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单位的需求也有差异性,学生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就会难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这就导致了就业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校提出“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可见,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

三、高职护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途径

高校要培养专业特色人才,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关键。有了符合自身优势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彰显大学的独特性和人才竞争优势。广西科技大学高职护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凝练,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与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对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研究,在调研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护理专业“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获得“双证”(毕业证和护士资格证)的培养目标,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为引领,将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临床实践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环节,实现校外实习基地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模式,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形成以护理礼仪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加强学科建设,突出专业特色。随着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一名优秀的护士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和精湛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和完美的形象。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护理的艺术性在于护士展现的独特的美。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突出专业特色。一是注重护理实践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校建有护理实训中心,模拟真实病房环境,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二是“订单式”培养,将实习与就业结合,与实习医院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共同培养护生。三是开设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与沟通、艺术鉴赏等必修课,把护理与人文艺术结合,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礼仪与沟通。3.建设特色的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高水平的教师,培养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多高校提倡建设一支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教师交流与学习,建立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教师团队和学术带头人,在教学中融入新理念、新思想,与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人生导师,一支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可以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4.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有特长、专业技能过硬、形象气质好、社会实践丰富的毕业生容易就业。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把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如模拟面试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护理操作技能大赛、护理礼仪风采比赛等,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比如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明确每个学期达到相应的社会实践时数,以此作为考核指标。5.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是当今大学的使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很难适应岗位环境的变化。在对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中,对于学校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毕业生评价不高,用人单位的评价也较低。

而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倾向于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毕业生。这就要求学校适当的调整课程,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高职护理专业走特色发展之路,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人才培养适应地方医疗需求,有利于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推动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作者:韦柳娅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程.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问题与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78-80.

[2]张连辉.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2,(4):1129-1130.

[3]李菁文.构建高职教育特色化的探索与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6).

[4]李杰.高职护理专业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4,(2):104-105.

第4篇: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范文

【关键词】医学,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护理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办出我国中等护理教学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启动了“医学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的研究,以期明确的中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特色的中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医学专业护理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等护理教学中,护理教学发展迟缓,护理教学未得到足够的重视。1、在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医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由于医学专业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护理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二、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护理人才。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护理人才。

三、提高护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1、素质教育。进校后开设素质教育课程,请护理前辈现身说法,端正学习态度,达到学生热爱护理事业、无私奉献精神的目标。

2、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如对子女,关心她们的思想、生活,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采用鼓励方式,移情性理解,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达到学生信任老师、学习积极性提高的目标。

3、设立教学督导组。内、外科护理学各设组长一名,负责每门课程的整体计划,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定期召开小组成员讨论会,相互交流经验,达到教学水平整体提高、教学具有连贯性的目标。同时督导组长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学生谈心,组织学生讨论会,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4、重视语言、非语言行为的教学中的效应。教师着装整洁、庄重、化淡妆、面带微笑、举止大方、动作自如,声音 清脆洪亮且普通话标准。

5、批评学生讲究方式,不能讥讽、嘲笑、轻视学生。如有一个班课堂纪律一向不好,特别是上课时有人随意地进出教室后门,通过观察发现总是有一个同学首先这样做了,随后就有几个陆续跟随;老师上课时用眼睛多次注视她,告诉她这样不好,后来老师边讲课边走到她跟前在课桌上轻轻敲了一下书本(未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结果再也没有这种事情出现。

6、变革教学方法:①“问题式”教学,每堂课首先提出这节课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最后由学生回答,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②“互动式”教学,每篇章学完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上讲台来总结这篇章的内容,找出重点、难点。③“人文式”教学,教师教学以人为本,接受他们具有个体差异,让学生代表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方法的探讨,对学习效率低的个别辅导。④电化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材为学生提供感官刺激,提高学生兴趣。⑤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循环式”实践教学,理论讲授D录象演示或模拟实习D临床实习问题反馈D讲解见习体会或书写护理病历D复习理论。⑥个别咨询,每位老师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分配咨询内容,达到学生可咨询生活、心理、学习等多方面知识。⑦活跃课堂气氛,讲授10~15min后让学生深呼吸、伸展双手、扮个酷脸,或教师讲一句经典的笑话、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注意时间的把握,不能超过2min,以免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⑧提高教师素质,采用自培自学、相互听课、专家指点,外出进修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

第5篇: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加坡;义安;护理;教育;见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护理人才也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如何增强护理人员就业的竞争力,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护理人才培养需进行很多的思考。2009年7月,为推进我院全国高职院校示范建设专业的建设,我们一行7人带着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的嘱托前往新加坡考察学习,体会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及该院护理专业的办学经验。

义安理工学院以全球教育发展趋势为导向进行办学,结合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经验,教学模式先进。应用多媒体科技和网上教学,课程设计与行业并轨,注重实际应用和持续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潜能,为学生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新加坡期间,义安理工学院教学培训中心的王玮老师全程陪同,结合他自身在国内工作生活经历,给了我们许多义安理工学院有别于国内教育的启示。下面把我们在义安理工学院考察学习期间的所见所闻与广大护理同仁分享,共同关注我们高职护理教育事业面临的问题,引发我们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温馨而和谐

义安理工大学是一个全程信息化管理的大学,由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国家对学校的投入很大,学校办学经费充足,各种教学设施完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是我们这次培训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义安校园,我们

随时随地都能真切感受到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环境。在这里,

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政府资助的80%奖学金,少数学生还可以享受全额奖学金,每个学生都随身携带手提电脑进行学习,贫困家庭学生由学校免费提供借用。在校园每幢房子之间,通往公用设施的路径上都有绿荫长廊相连,行人可免遭日晒雨淋之苦。而且无论在教室、图书馆、学生休息室,还是在食堂、在走廊、在路边随处可见舒适的桌椅,桌椅旁都安装有安全插座,方便学生无线上网。配套服务设施也很完善,餐厅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美味食物,由于上课时间分段安排,餐厅里几乎看不见拥挤现象,学生就餐、休息十分方便。在每个角落还有可供直接饮用的洁净水源,为学生提供最贴心的服务。

另外,校园内提供大量免费的体育娱乐场所和设施:全天循环水的标准游泳池,国际化标准跑道,完善的羽毛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壁球场,甚至还有专门的靶场等,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需求。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提供相关的配套设施,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培养自己的爱好、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拓展和锻炼,真正让学生劳逸结合全面发展,实实在在体现“教育是全方位的培养人”。

2“学校―医院”共建一体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适用型人才

在新加坡,学校申请开办一个新的专业,首先在院系层次,就必须进行充分的社会对该方面人才需求的调查,并征求一定数额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意见。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工作由企划处负责完成,整理后得出5-10年市场对该专业人员需求的数据,并统计分析其他大专院校是否有类同专业,然后由咨询委员会(由企业代表、校内教授、校外资格委员会人员组成)提出意见,再由义安内部董事会(教育部安排、政府组织)通过,最后向国家教育部申请通过后招生。这些过程全部用数据说话,真正体现专业设置能服务于社会,满足社会需求。义安理工学院护理专业2005年5月开办,目前在校学生约1500人。全体老师均来自临床,由于教师熟知临床目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以临床所需进行组织、编写讲义和制作课件。在义安,90%左右的课程只有讲义没有教材,课程内容和临床结合十分紧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随着专业教学的深入,临床见习实习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第一学年见习实习10周,第二学年见习实习11周,第三学年含实习含到医院顶岗实训共24周,三年到医院时间为45周。新加坡政府规定各级医院必须承担医学类学生的见习实习教学任务,这对解决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了好的平台。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学校老师也随同进行临床带教,确保见习实习计划的完成,同时也可检验人才培养方案与临床的区别并随时调整课程内容。能完全根据医院不同岗位需求制定学生培养的态度目标、技术目标、知识目标,真正做到学校培养的学生正是医院所需要的人才。

3新颖的教学设计形式,多样的授课形式,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在义安教师教学模式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这里教师会根据不同学科内容及不同教学阶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喻说:1.学生作答指导教师出的复习题目;2.指导教师设讨论题;3.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4.学生听其他学生讲课 迷你课堂(由学生进行讲解);5.学生听讲师的故事;6.指导教师解答复习题目;7.学生观察教师做实验示范;8.学生听讲师讲课;9.教师总结课业;10.学生利用互联网论坛讨论问题;11.学生为课业题目自制学习材料(照片、演示文稿、录像等);12.学生写下对讲师故事的反思;13.学生互设题目;14.学生作答其他学生出的题目;15.学生相互辩论;16.学生分组解答题目;17.学生总结课业;18.学生解答自己设的题目;19.学生上网回答教师所设的题目20.学生上网阅读教师的演示文稿等等。

在那里感觉教师上课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告诉给学生,而是想办法让学生参与自己的教学活动,学生随时可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提出补充和质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大多时间都是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报告、表达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理由。教师只是组织、协调、引导的角色,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内容适时进行分析、总结和补充。这种授课形式,咋一看老师很轻松,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不仅涉猎知识面要广要深要精,而且在每次课前要充分准备,针对教学内容拟定主题,要求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分析并解决问题,有疑问随时通过网络等方式向老师提出,教师也会及时给予帮助和解答,而且师生在网上的交流互动情况学校会有专门的部门统计数据,教学活动在课堂之外就开始了。课堂则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展示成绩的平台,极好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也会单独指出,非常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这种平等宽松的气氛和环境中学生自然乐学且善学。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也使教师颇具成就感,从而乐于教学工作。

4注重实践与创新、讲求规律与实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的目的在于实用。在义安,无论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设,还是实训、见习实习的安排都是以岗位要求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验实训安排工作会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入逐步展开,而且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护理学院护理专业学生在校三年都会开设相关的护理技能培训课程,大一主要训练一些最基本的无菌消毒的护理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意识;大二训练一些较复杂的基础护理项目;大三则训练综合能力要求高的专科护理项目。训练内容符合护士职业技能养成规律。当然这些实训项目的开展必须依靠校内充足的实验资源和优越的师资配备才能实现。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训时,一般15人左右一个实验组,每组配备3-4名指导老师,老师对操作进行讲述后,学生根据实验手册进行练习,出现问题随时向指导老师咨询解决。指导老师则根据不同学生知识特点和能力水平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外,学校还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甚至是国门进行实践活动,通过社会服务来进行创新拓展能力的培养。学校会组织学生去不同的地方见识一些校园内没有的东西,学生要求每天记录学到的内容,既要独立观察、思考,又要协同合作。每个学生是独立的,但在面对一些事情时也需要相互交流,一起努力,让学生去感受、去经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协同学习,发现学习,反思学习,创新学习。在校三年,学生至少有一次出国旅游的机会,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活学活用,贴近社会实际,岗位实际,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得到极大的提高。

5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机制检测学生日常学习效果,让教学的效果落实在平时的积累

第6篇: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情景模拟;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人文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临床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养老机构中从事护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1]。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导向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目前,已在护理教学中广泛应用[2~5],而情景模拟法在一种模拟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护理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临床带教中,既能提出问题又置身于真实再现的情景中[6],两者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变抢救能力[7],使之体会到护理人员进行创造性工作的魅力与价值,并逐步具备一名合格的应用型护理人才的素质。

1 PBL结合情景模拟法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1.1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PBL的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学生可在有意义的问题模拟情景下主动地学习。 PBL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病例为先导,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随后经过提出假设,收集整理资料,检验验证等阶段,最终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取得结论。所以PBL结合情景模拟模式是使学生面对具体的临床问题,将各基础学科知识和临床护理基本技能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学会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1.2 注重人才实用性培养 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模式以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护理人才为明确目的,强调学生要具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过硬的技术技能,面对突发事件、要具备应急处理能力和配合抢救能力。情景模拟将临床问题和实践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具有预见性和真实性,学生在遇到类似的情景和病例时,可迅速的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能力。

1.3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 PBL教学中准确恰当的运用情景模拟使教学内容更接近临床,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前提下自己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有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和满足感,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及学习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

2 教学实施过程与效果评价

2.1 实施过程 PB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病例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解疑。为加深学生对所提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将PBL病例改编成情景模拟的场景,进行高度仿真实验教学。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的实施具体过程如下:

2.1.1编写病例,提出问题 为了使PBL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关教师要进行多次研讨,制定PBL教学的具体方案,专门收集和整理(或编写)临床病例,,每个病例都要有学习重点,且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和检验结果,涵盖相应的课程内容。每个病例后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许多相应的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我学习、资料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

2.1.2学生自学解疑 学生围绕病例所提出的问题,仔细阅读病例,边思考边填写各种PBL学习记录单,通过图书馆、网络、教材和请教专家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提出各自的见解,并记录共同面临的问题,确定要讨论的问题。若问题比较难,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可做适当启发和引导。通过对问题学习讨论的过程,学生们既加深了对护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3情景模拟过程 为增加研究的可比性和情景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减少研究的误差,围绕PBL病例的学习内容,设计类似于临床病例的实际情景,并将情景病例场景、预设的问题、角色分配任务等打印成册分发给学生,并确定要扮演的角色,以情景模拟法顺利实施。情景模拟法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通过角色扮演激发了学习兴趣,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通过角色扮演易将所学到的护理技能和经验应用到类似的情景中,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

2.1.4评价与反思 在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过程结束前,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归纳总结出在整个解决病例问题过程中的碰到的问题和学习所得,同时要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点评与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病例问题中存在的不足。

2.2 教学效果评价 为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地评价PBL结合情景模拟法的教学效果,,在定性评估上,可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和结束后,以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在定量分析方面,为了检验教学效果,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一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组采用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然后对学生进行理论与技能考试,两组学生统一试卷且同一时间进行考试,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3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定位 在目前护理人才培养中,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育思想已融入学科教学体系中,教学过程中强调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存在"重理论,轻临床"的弊端,这样会导致护理生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临床应用能力,无法很好的胜任临床工作。因此护理人才培养中,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护理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同时要探讨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模式。

3.2 情景式病例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在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都围绕情景式病例提出的"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因此设计一个合适的病例问题是决定整个教学过程能否成功的关键[8]。在病例问题的设计与实施中,并非所有设计的问题都是有效的,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具有可操作性。问题应该设计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一个有效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获取知识、自我探索有效的问题解决途径,同时要注意问题设计的适度性原则,即问题研究内容难度和研究时间的适度。

3.3教师角色的转变 虽然在解决情景式病例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与传统教学相比,在PBL结合情景模拟的教学法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是学生思维发展及知识构建的引导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学习者,还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探讨,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知识体系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并要具备灵活运用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控制教学节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松梅,杨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1,3(11),133-135.

[2]詹海珠,徐敬,罗香香等. PBL教学法与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 海南医学. 2011,2(02),131-135.

[3]王莉.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4,4(25),23-25.

[4]程念珍等.PBL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10(21),11-18.

[5]王丽.PBL模式与LBL模式相结合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D].山东大学,2013.

第7篇: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范文

系统疾病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常用诊疗技术、护理要点。实验教学:根据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提到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的要求,在原有实验项目“呼吸机的使用”、“引流与胸腔穿刺”、“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必须掌握的两项技能操作“心电图机的使用”与“血糖仪的使用”,而删除了临床实践中不常用的“十二指肠液与胃液引流”的项目。这些实训课的安排将大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教学顺序:由于《内科护理学》的基础课程《健康评估》同时开设,其中循环系统疾病需要《健康评估》讲过心电图的知识后才能讲述,故安排上下学期课程时,将循环系统疾病调至下学期,将消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调至上学期。通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可以在学习了《健康评估》中有关心脏评估内容的基础上再学习《内科护理学》中的循环系统疾病,有利于学生理解及掌握各个疾病的相关知识。

2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着“以能力为本,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内科护理学在教学中突出以下教学理念: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最终要运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去,因此在教学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联系实际案例,使学生做到学用结合,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注重实践:根据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提到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要掌握《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强化实验教学,开设“呼吸机的使用”、“引流与胸腔穿刺”、“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心电图机的使用”与“血糖仪的使用”等实验项目。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参与性学习:学生参与主讲: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选择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重点准备一个知识点,然后在阅读完教材之后,根据所学的基础知识及对教材的理解,自拟讲课提纲,并在讲台前向其他同学进行讲述。学生进行讨论:让听课的同学给讲课的同学提出问题,找出优缺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从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向同学进行布置,学生根据问题查阅资料、互相讨论,进行分析,得出满意答案,最后由教师对本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评和总结。

在教学中突出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性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实行病历及诊治讨论,由教师介绍或诊治一个病例,全班或全组同学仔细观察和研究病例,并就该病例相关内容提出问题,包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要点、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等相关问题,然后由教师限定时间,让学生就所提问题,分别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寻找答案,再由学生分别就所提问题进行回答、讨论、修改和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应用多媒体技术:内科护理学的课堂授课、案例学习讨论等均应用多媒体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了具有链接和动画效果的PPT课件,增加了视听效果,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精品课程建设:利用学院的网络信息体系,健全了《内科护理学》精品课程的内容,构建了全套电子教案,与教学配套的习题库、PPT课件等,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3考试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本课程“摒弃一卷定分数”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式考核”的方式。最终结业成绩总分为100分,理论考试分为两个学期,原则是学多少考多少,其中包含的项目名称及其所占比例为:期中理论考试成绩4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40%;理论课纪律与出勤10%;实训课出勤与实验报告10%。期中、期末考试出题主要以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抢救治疗及护理措施为主,包含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等多种题型。在出题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理论课纪律与出勤以理论课考勤时学生出勤情况及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和准确度进行评分。实训课出勤与实验报告以实验课考勤时学生出勤情况及实验结束后学生实验报告的内容及书写情况进行评分。

4教改的应用效果

第8篇: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课程设计;职业能力

本着服务区域经济和服从市场人才需求目标的原则,许多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途径。在邀请行业专家对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针对各专业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了专业课程设计。为更好地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对往届毕业生及实习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了英语教学与职业外语能力要求的差距和原因,改革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下面仅以我院品牌专业护理专业为例,探析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

一、围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英语课程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院护理专业从原来对人才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向了以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高度关爱精神的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在具体的基本要求中,除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具有较扎实的外语基础和较好的外语会话、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有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及获得信息的能力。该目标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与《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一致,即高职英语课程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服务,不仅要使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和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1]。

二、依据学生现实基础与职业能力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英语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教学目标进行。2000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提出,一般英语课程也要求安排180-220学时,分别在一、二年级的三到四个学期开设,不涉及到专业英语教学,仅有少数高职院开设不超过60学时的专业英语。这种主要用于基础英语的复习巩固的课时分配方案导致专业英语教学成效不明显[3]。我院护理专业生源素质较好,专业课程紧张,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普遍较扎实,但是听力、口语能力较弱。根据该专业培养目标和现实基础,我院尝试构建了以培养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公共英语与护理英语课程体系,力求做到基础与专业衔接,修养和技能并重。第一学期,作为公共文化课,重点不仅在于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规划人生的思想理念和国际视野,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和护理人文修养,并着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第二学期,关注护理岗位职业英语交际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培养,着重强化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做到知识的传授为职业能力和未来发展潜能的培养服务,第三学期开设护理专业英语选修课,满足部分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

三、密切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提升英语教师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通常由不同的教学团队担任,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各自上课,缺乏沟通和协调机制。英语教师不关注专业需求,教学内容也不涉及学生所学专业;而专业英语教师受制于个人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教学技巧,把专业英语的教学上成里了文献翻译,两者都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为挖掘已有公共英语教师资源,我院根据教师个人特长和兴趣分成不同的专业教学组,一方面制定英语教师个人的专业学习计划,通过旁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教师合作上课、自学、教学组交流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术语等,通过网上文献查询、行业调研、行业见习等了解行业文化;另一方面和专业教师一起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专业特点和职业外语能力要求制定该专业英语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我院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组充分发挥原有两名具备双专业素质的英语教师的作用,带领教学组集体备课研讨、说课交流、讲课示范等以多种形式对新任课教师进行讲课培训,帮助她们尽快熟悉护理专业知识、操作规范和专业英语词汇,教师间相互分享教学经验。与专业英语教师合作授课使英语教师感受到专业知识匮乏的压力,从而更主动地学习,快速地提升了专业英语教学能力。

四、依据学生需求和职业能力分析,进行教材开发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目前出版的高职英语教材都是面向所有专业群,强调人文和通识教育,涉及的词汇和情境与专业关联性不大,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专业性、职业性特点,难以满足各专业学生需求。为了体现“实用为主”的原则,高职教学基础英语内容中应渗透融合行业知识、行业理念、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增加职业领域内的阅读、翻译、交流活动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自然过渡到后期专业英语的学习。第一学期的英语教学各专业应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关注语言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容与专业的关系。如我院护理专业重点选择了高职公共英语教材中与人格塑造、人文关怀、环境健康、跨文化交际等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师还补充与医学、护理相关的英语新闻、国际红十字协会、急救、护理工作理念、护士职业特点等听力、阅读材料来扩充专业词汇,激发学生表达思想,锻炼口语,培养专业思想。第二学期主要进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参考以护理岗位交际能力培养为主的听说、读写教材,根据工作任务对英语能力要求以及学生需求分析,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本着“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专业知识重新整合,编写出适合项目化教学的讲义。教学资源中包含了国外医院使用的病历卡、电子处方、化验单、进口药品说明书等样本,结合典型病例处理过程设计教学任务,突出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意义的构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五、基于教、学、做一体进行情境化教学模式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决定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和学院护理模拟病区可创设富有意义的真实英语交际环境,教学与实训结合体现英语的实用性,激发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参与意识,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第一学期公共英语教学阶段的内容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活和专业相关的主题与日常交际,适宜采用情境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通过课前信息收集、材料组织,语境设计,课堂上展开主题讨论、演讲、辩论、交际活动模拟等多种方法开展合作、体验性教学。第二学期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把课堂延伸到护理实训基地的模拟病房,去完成基于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而设置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比如学生扮演的护士和病人合作完成对不同类型疾病患者的问诊、血压测量、化验、给药、皮试、输液、外伤处理等工作项目,任务的设计既涵盖了学生应掌握的语言和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也蕴涵了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和职业态度修养。在项目化教学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到信息的反馈和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为完成任务而自觉地合作,主动地回顾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牢记操作规范和流程、运用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知识等,体现了符合认知规律和理论思维发展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习更具有个性化,增加了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成分,并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六、引入多元评价机制,完善开放性教学评估体系

学生从课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它还得到包括能力、态度和素养的培养。所以应以学生英语知识、专业知识、语言能力、素质结构以及职业需要的语言适应程度来衡量教学质量。科学的评估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监督和评估反馈,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促使学生反思、总结和改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我院英语课程采取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按照1∶2∶3∶4的比例进行考核。1代表口语测试,由外籍教师主考,考察学生的语音、语调、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准确性和适合性,占学期总成绩的10%;2代表课后作业,由教师根据书面作业完成的质、量进行评分,占学期总成绩的20%;3是平时表现,根据课堂内外小组活动中学生参与的态度、任务完成的质和量,由教师和其他组评出小组分,组员在小组分的基础上给出每个成员的分数,占学期总成绩的30%;4是包含听力的卷面考试,由教师按照客观标准评定,占学期总成绩的40%。这样由多元主体和多种方式全方位综合、公开的评估形式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地发挥了学习者主体性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调整教学设计、完善评估标准、实现英语教学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奠定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基础。

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是一个体现高职教育规律、不断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需要不断创新实践。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英语课程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以及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多元评估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学习观念,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满足行业对专门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黛琳.教指委要成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引领力量[J].外语界,2009,(1):9-13.

第9篇: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范文

【关键词】护理学 中外合作办学 模式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项目(13085);内蒙古民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MDZD20140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4-02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选择,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的高等教育如何应对教育国际化趋势,是不容回避和必须思考的问题。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立足本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本国的高等教育工作放在国际大背景之下不断追求卓越的发展进程。中外合作办学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国外合作办学,不仅能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速教育体制的改革,而且能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与教学管理经验、方法,以实现教育与国际接轨。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本文结合内蒙古民族大学与美国乔治亚州托马斯大学护理学教育项目的合作办学实践,探析办学过程中的文化差异与冲突, 并就如何跨越文化障碍, 寻求一种扬长避短的合作办学模式提出建设性意见, 以推动双方交流与合作,实现相互学习和共同提升的办学目标。

1.项目概况

内蒙古民族大学(IMUN)自2013年起,经教育部批准,开始与美国乔治亚州托马斯大学护理学专业展开合作办学。托马斯大学于1950年创建于美国乔治亚州南部的托马斯威尔市。托马斯大学在美国乔治亚州一直保持私立大学低学费的前三名。学校开办学士及硕士教育,包括工商管理学、护理学、教育学、刑事司法、健康、公共服务及科学艺术等众多专业方向。同时,托马斯大学还是一所获美国教育部认可六大区域性学位认证之美国南方高校联盟委员会(SACS)认证之大学、获美国护理教育认证委员会(ACEN)(原名为NLNAC)认证之大学、获美国教育高等教育委员会认证之大学、获国际大学商学教育认证委员会认证之大学(IACBE)、获中国驻美国休斯顿总领事馆资质证明认可,并且是中国教育部认可之美国综合性正规大学,合作办学项目亦获得中国教育部批准。学校形成了多种文化并存的校园环境,全体教职工都致力于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我,并为学生提供灵活的课程计划及网络教学。托马斯大学的毕业率在美国本土遥遥领先。

内蒙古民族大学十分重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分管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由国际交流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教务处、财务处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分别负责合作办学的项目洽谈、政策制定、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学校还设立了专项基金支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从合作模式、培养方案、评价体系、教学计划安排、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等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显成效。

2.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剖析

办学模式是一所高等学校根据一定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及其管理等方面所采取的办学思路和措施的总和。每一个合作项目,既有不同合作模式的特点,又受不同办学模式的制约。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中外双方都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合作,从中各自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合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往往因时、因地、因项目层次而异,从不同的角度可进行不同的划分。从合作方的角度,可分为:(1)融合型模式,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我方的教学模式和国外合作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地融合在一起。(2)嫁接型模式,指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3)松散型,指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我方讲学,我方教师去国外学习、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的方法。

我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属于嫁接型模式。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由中美双方共同制订,大部分课程的授课采用英文教材和双语教学,由中美教师联合执教。专业课以美方课程为主干,中方课程作为补充衔接,目标明确,体系合理。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学生入学前两年的成绩管理试行无缝对接,以学年为依托,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成绩跟踪,对学生的学分进行动态监测。从第四学年开始,根据出国深造、国内读研、就业三个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组合,为学生提供宽口径的升学与就业渠道。

具体而言,学生高考成绩达到分数线后才能进入护理学中外合作项目托马斯班级,同时我们采用的是4+0的模式,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在国内完成四年本科阶段的学习,若通过中美双方各自的评价体系,则可获得双方的学历、学位证书;若学生进一步提出申请且通过外语相关认证(如:雅思、托福、CRE)考试,并通过签证则可直接赴美继续在托马斯大学攻读科学硕士,获得相应文凭。

3.护理学中外合作办学的几点启示

3.1更新教育理念

知道什么样的人患病,比知道患的是什么病重要的多(希波克拉底)。知道给什么样的人做操作,比知道做什么操作重要的多。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及全面发展作为护理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学中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及护理专业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护理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人群、面向预防保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体现护理教育理念的转化:短期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分类教育向综合教育转化、标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注重知识向注重人格转化、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化、学校教育向社会培养转化。

3.2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护理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不断调整培养目标以适应我国不断发展的卫生服务的需求。使我院培养出的护理生具有自律的人格、团队合作精神、关怀及尊重别人的品德、民主法制精神、道德伦理情操及科学技术能力、革新创造能力、适应生活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3.3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解决好德、智、体、美等方面课程的课时配比份量和相互关系;加强课程间的融合及整合,实现课程的整体化;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交叉,建立综合化、多学科、立体交叉课程体系。全面满足社会对学校培养护理人才的要求、办学宗旨及学生的自我发展。

课程范围:适当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课程形式: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及相互关系。

3.4改革教学方法

注重教学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置疑和创新。在教学手段上,注意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在临床课程的学习中,应以自学为主,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案和路线。

3.5完善评价体系及管理模式

综合性的评价方式以科学、高效、实用的原则改革及完善评价体系。各门课程应按照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等设置评价内容及方法,强化对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与监督。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的评估机构及评价标准,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动态的监控及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3.6加强跨文化教育

对双方的管理人员、师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提高跨文化意识,减少跨文化矛盾,达成跨文化理解,实现合作办学最优效果。要提高对异国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提倡对异国文化的尊重和包容。要实现跨文化管理的本土化,设立相应管理机构,并加强评估和监控。

3.7提供良好的服务

中外合作办学因跨文化差异,更需要办学方能提供贴心的学习支持服务,以减少学生在特殊办学模式下的孤独感和抵触情绪。应将服务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提供助学服务和非学科方面服务,做到异国教学、身边服务。

在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均应加强软技能培训。护理软技能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得到更好应用的社会技能和个人技能。是与护理专业操作技能相对的概念。教学理念上要培养的护理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者,而是人技合一的行动者和思想者。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护理任务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软技能――人文关怀能力,并在教学全程贯穿。

总之,我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经过不断实践与发展,已逐渐走上了正轨并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实践证明,本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具合理的知识结构,有能力掌握护理学行业内的最新方法与技术,在创新意识、组织协调、知识运用和外语水平等方面显现优势。我们应牢牢抓住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良好契机,加强合作双方的沟通,互惠互利,不断完善合作办学的各个环节。在合作办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的护理学人才而不断努力。为更好地服务地方,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丹,陈燕华.中美护理本科临床实践环节的比较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6(1): 23~25.

[2]陈燕华,朱丹.中美护理专业本科课程类型比较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5(14):14~17.

[3]姜安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