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

鼓励教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鼓励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鼓励教学研究

第1篇:鼓励教学研究范文

初中英语教学很重要,既承接小学英语教学,从字母开始为学生夯实基础,又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认知不到位等问题。对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鼓励式教育,符合新课标要求,能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效率,值得英语教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究。鼓励式教育,是指在教学中采取以鼓励为主的教学方法,借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英语教学中开展鼓励式教育,能帮助学生克服面对陌生语言的恐惧与障碍,在短时间内取得进步。本文分析鼓励式教育的意义,进而提出开展鼓励式教育的策略。

一、鼓励式教育对于英语教学的意义

(1)符合新课标要求。鼓励式教育以对学生的鼓励为主,通过语言、神态、奖品、排行榜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鼓励。在鼓励式教育中,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个体特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进行较多的师生互动。这些都与新课标要求相符合,适应于未来教学发展走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爱表现、爱热闹,英语教学如果能迎合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进行鼓励,就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的一句鼓励能使学生整堂课都精神振奋,而教师的一句批评可能让他们萎靡许久。实际上,教师通过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感到自己对于英语是能够掌控的,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让英语课堂更高效。在课堂上,最常见的鼓励方式来源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比如通过问答环节,教师能够给予学生鼓励,能够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进而在互动中拉近师生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能够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与教师交流。有教师点评和鼓励的课堂,能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单调的,进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英语教学中鼓励式教育的开展策略

(1)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开展鼓励式教育,首先要给学生展示的空间与平台,这种空间与平台主要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基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增加学生用英语发言、表达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交流。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内容组织一些对话活动。另外,教师要增加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总之,要想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机会。

(2)丰富鼓励的方法。鼓励式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运用语言鼓励学生。这种鼓励,可以出现在学生完美地回答出问题后,也可以出现在学生遇到思维阻碍时,教师可以一边进行提示一边给予鼓励。其次,在语言鼓励方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眼神、动作的综合优势。在语言上,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词语进行鼓励,而不局限于good,very good等;在神态上,教师要充满真诚地?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真诚与力量;在动作上,教师可以通过竖起大拇指、轻轻鼓掌等形式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游戏、小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激励学生自觉地学习英语。

(3)鼓励要有“度”。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要有“度”,要适当。尽管鼓励式教育的核心是鼓励,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若过多地进行鼓励可能会使学生产生虚荣心,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合理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能盲目无原则地加以鼓励。教师科学而准确的鼓励行为,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过度的鼓励会使学生感受到困惑与虚伪,久而久之,鼓励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4)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种闪光点的发现,是对学生进行鼓励的出发点,同样需要教师做出策略性思考,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首先,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要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要以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的。总之,教师要懂得:鼓励就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语、热爱英语、学习英语,这是当前英语教学中的关键所在。

第2篇:鼓励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这一课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理念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上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单一闭卷考试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与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08年以来,怀化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针对传统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弊端,开展了题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课堂内外的联动效果。经过四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综合能力素质均得到明显提高。现就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作一阐述。

一、研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研究式教学,又称探究式、发现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及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与认识。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约翰•杜威(1859-1952),他提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知识不是某种孤立的自我完善的东西,而是在生命的维持与进化中不断发展的东西,因此,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探究”是主体在某种不确定的情境中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索的结果。除了约翰•杜威外,西方还有许多学者也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研究型教学及学习,如布鲁纳的认知心理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威特罗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布鲁纳认知心理理论,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发现法。认为仅仅传递教材内容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发现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或提出问题;二是针对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三是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四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最后结论。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重新组织或转换人类已经发现的知识,并获得新的领悟的过程。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机,并能确定自己学习的需要,而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发展的条件是“自由”。这种“自由”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和发现,能够对一切现存结论进行质疑,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方便学习的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皮亚杰有关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的,其主要观点有四:第一,知识建构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第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第三,注重学习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一个动态过程,即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这种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则积极地搜索原有的认知结构,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建构阶段,由于冲突引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心态,学生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应用阶段,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第四,强调合作与协商会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古代文学教学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经过四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我们建构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研究式教学模式。探索出了一种符合学生实际、提高学生古代文学素质和专业综合能力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突出了学生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的上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素质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考评中,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辅导也重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围绕着问题教学,我们一方面调整优化了教学内容,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将知识点分解为以单一知识点为主的问题、以综合分析为主的问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问题等,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确立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的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突破了传统满堂灌式的单一讲授方式,采用讨论式、报告式、解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教学活动;在考评环节上,制定了以检测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考核标准,建立了一套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机制。在课外学习辅导上,建立了学生自学、导师制、专业校园文化活动三位一体的学生课外学习辅导模式。

1.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涉及到上下几千年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时间跨度大,内容十分繁富,一般的文学史家均采用的是编年体式的编写方法。在编写的过程中,虽然均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但是因为内容容量太大,即便再精简的古代文学史也是卷帙浩大的大部头。而要在260余课时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确不容易。因此,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实际,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教材内容分解为以单一知识点的问题,以综合分析为主的问题,以及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确立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的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唐代文学中“杜甫”一章的教学为例,关于杜甫的生平行实的知识,基本上是已经专家学者考据定论的,这些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以确定为单一知识点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再花时间讲解,可布置学生在课外预习。而关于杜甫的思想与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则属于综合分析类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而一些目前学界尚有争论且没有定论的问题则属于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的问题,如《长恨歌》的主题等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去认真思考,广泛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出具有独立的研究性报告,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课堂报告会。通过以问题为中心来优化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哪些问题应该精讲,哪些问题应该略讲,哪些问题应该交给学生来解决,哪些问题应该由教师来引导,均了然一心。如此一改革,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课题组紧紧围绕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了讨论式、报告式、解答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讨论式就是将传统“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几个环节改成了“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的课堂结构,学生可以随机发言,互相启发思维;报告式主要是针对“以培养创新性能力”的问题,由教师布置论题,发动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出论文或报告,学生在课堂上以报告的形式交流,学生或教师加以点评;解答式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选择重点问题作深入解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枚乘的《七发》时,设计了两个综合分析的思考题:(1)楚太子病有何症状?根源是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身上是否有楚太子病?症状是什么?有何危害?(2)从屈原的《招魂》到枚乘的《七发》,到汉乐府及唐诗、宋词中的飞蓬、浮萍、游魂,再到《红楼梦》中的富贵闲人和鲁迅笔下的畸零人、零余人,这一系列文学形象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和相似的本质特征?这两个问题属于综合分析性质的问题,它的特点在于将文学作品的同类人物紧密地联系起来思考,既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不拘泥课堂教学的内容,上下沟通,前后映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思考的空间。学生对这一问题颇感兴趣,讨论很热烈,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多元化测评体系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心智理论为基础,初步建构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机制:一是建立“知识+能力”的考核目标。在期末考试中,调整试卷结构,增大分析实际问题的内容和专业综合能力考核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将学生课外的课程活动项目一并纳入课程平时成绩,如将学生在古典诗文吟诵比赛、古典文学名著读书报告会、学生研究性课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或作品鉴赏文章等方面的表现都纳入课程平时成绩。二是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调整了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的比例,将期末考试成绩降低到50%,平时成绩提高到50%,做到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并重,并建立和落实由闭卷考试、课程作业、课堂表现、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等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合理设计《平时成绩登记表》,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课外活动项目进行如实记录,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平时成绩登记表》分“课堂表现”“上课出勤”“课程作业”“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其他”等栏目,基本涵盖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内容。平时成绩的构成,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变化,如课堂表现,有的教师根据上课回答问题、与教师互动情况给分,有的教师还专门设计了课堂回答问题登记表、学生学术报告登记表,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如实记录。课程作业,有的是专题小论文,有的是古文翻译、有的是课堂问题提纲,有的多者兼有。还有一种做法是将古诗文默写从期末考试中独立出来,进行强化,每学期快结束时各任课老师都要组织一次全班的默写,将其记入平时成绩。课外活动项目主要登记学生在课外自学与专业活动中的表现,如文学名著读书活动获奖、公开发表古典诗词、古典诗文吟诵活动获奖等体现古代文学综合能力的项目,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权重分数综合考虑。

4.建立了学生自学、导师制、校园文化活动三位

一体的课外辅导学习模式学生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既是研究性教学的补充,也是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一环节基本上处于自然无序状态,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性。而在研究式教学模式中,则通过有明确指向性的自学及教师辅导来规范这一重要的环节,构建了学生自学、导师制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三位一体的课外辅导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外学习的自然无序状态。从学生的自学角度上说,因为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即布置思考题,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报告、讨论,并且还将上课的表现与成绩挂钩,这就促使学生不得不在课堂之绕教师布置的问题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形成初步的意见,从而规范了学生的课外自学,使学生课外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提高了课外学习的效率。导师制目前是许多学校所提倡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课外辅导方式,说明这种课堂之外的以小范围为单位的学习辅导方式已经为社会所广泛认同。导师制固然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课外辅导方式,但是,其效率还在于如何去实施。如果仅仅有其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或者不能坚持落实,所谓的导师制也只能是有名无实。而我们在构建研究式教学模式时,特别注重导师制的落实,将其作为研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不仅有制度、有要求,包括指导学生的人数、研究辅导的方向,开展活动的形式及要求,同时还制定了系统的监督评估方案。课题组的成员们积极性很高,不仅按要求积极落实,而且在辅导的方式上各具特色,成效明显。

如一位教师将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作为课外辅导的重点,并选择了其比较熟悉的领域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本的阅读作为辅导的重点,首先为学生制订了一个比较科学的辅导计划,每个学期研读与讨论两部作品,先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反复阅读文本,对重点情节以及感受最深的部分做好笔记,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罗列出来(仅限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而其他参考资料以及老师在课堂中曾经涉及到的问题不在此之列)。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对文本十分熟悉的基础上,由学生提议召开第一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小组长主持。其基本环节是:首先由教师查看笔记,从学生所摘录的笔记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然后就文本的细节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如提出一些类似《三国演义》中在潼关弃袍断须的人物是谁,《儒林外史》中是谁主持了“泰伯祠大祭”等相对生僻的问题。然后,学生将梳理出来的问题公布出来,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清理,筛选出一些比较有意义的问题提交大家讨论,学生就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评,然后布置学生将自己的意见撰写成为小论文,在下一次讨论会上宣读交流,教师给出成绩。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问题,如讨论《儒林外史》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匡超人在大火蔓延、浓烟滚滚之际,情急之间,为什么他首先救的是嫂子而不是父亲?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而且在过去也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尽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来,一方面说明这位学生读书十分认真细致,同时,也说明对文本的思索是很深刻的。再如,讨论《金瓶梅》时,有一位学生提出,文本中李瓶儿这一形象在嫁给西门庆前,性格很泼辣,也很不守妇道,而嫁给了西门庆后则变成了一个温柔守妇道之人,前后性格差异太大,人物塑造出现了明显的败笔。这一问题提出来后,在小组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了明显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类认为是败笔,而另一种认为不是败笔,而是成功的塑造,因为作者在描写李瓶儿性格变化时,缴足了铺垫的笔墨。这些讨论很精彩。课外导师学习辅导制使学生受益颇多,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与研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使他们培养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增强了他们从原始文本、原始文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他们从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印象会深刻得多。

经历了导师制辅导的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几乎是水到渠成之事,根本不用为选题发愁,因为日常的阅读与研讨已经为论文的选题、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刚才提到的那位讨论《金瓶梅》的同学,其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明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败笔描写》,这一选题就是由阅读《金瓶梅》生发出来的,很自然。专业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主要选择古代诗文吟诵比赛及古代诗文默写比赛两种形式,开展这两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它看似与研究式教学关系不大,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无疑是最重要的。他们通过不断的吟诵甚至角色的扮演,在投足举手、颦笑的揣摩之间更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体验式的研究学习。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四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我们取得的成效是很明显的。第一,教师们加深了对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认识,增强了以改革促发展的意识。第二,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明显增强。开展研究式教学以来,学生主动与教师配合,上下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了。第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明显提升。2008年以来,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申报主持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共7项,学生发表古代文学论文8篇,有近200人毕业论文选择古代文学课题,其中10篇论文获得怀化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有26人考取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研究生,以上项目的比例远远高于本专业其他课程。

四、存在的问题

第3篇:鼓励教学研究范文

按照《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操作进行分类分阶段考核。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当日需要掌握的实践内容,进行小组考核,并由小组内其他组员提出问题并共同纠正,每周对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考核,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情况。护理实习生在骨科轮转结束时的考核,包括出科前操作考核及病例分析的多媒体课件病例汇报,考核成绩分组计算,操作考核分用百分制,病例汇报给予以满分为10分的评分,由大科护士长、科护士长及科室所有负责带教的主管护师进行评分。

2结果

试验组考核成绩为(94.6±2.7)分,对照组为(87.2±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例病例汇报分别为(8.6±0.7)分和(7.2±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操作规范,目标明确护理实习生教育中已逐年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减少学生临床实习的盲目性和促进带教老师指导实习生[3]。由于对实践操作的要求更高,对老师综合能力的严格考验,督促其对新技术新业务及时了解,提高教学质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践能够对自己理论课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通过知识的反复运用,使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内容全面而具体,更好地发现自身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从被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4]。

3.2实际应用能力的增强强化实践教学可以依据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明确教学内容和进度,如学生整体接受较快、掌握较好的实践内容,则减少课时;对内容较难掌握的部分,反复强化,全方面多方法地使学生真正做到“实践出真知”。护理实践可有效弥补理论课程对知识体系构建的不足,使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操作并积累经验。3.3促进岗位角色的转换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下,带教老师更注重让学生在指导下全程参与到接诊处理病患中,实现实际临床护理操作流程制教学。对于日常护理中遇到的患者内心和情绪变化的细节问题,要通过言传身教、积累沟通交流技巧并合理运用不同方式,缓解患者认为护生不能独立完成操作造成的紧张情绪和不信任感,护生也通过与患者的接触中逐渐建立起职业认同感。

3.4显著提升教学效果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护理教学模式中也应将多媒体技术更多地应用进来[5]。通过模具为护理实习生进行训练的方法可使护生完成操作步骤,但不能熟练掌握,学生无法建立临床联想记忆。并且虽然掌握骨科关节置换术的术前术后相关护理技能,但无临床评判和决策能力[6]。而通过多媒体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则可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学理念上都有了很大的变革。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手段,教师始终要作为实践教学的主导者,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内容。

3.5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护生参与临床实践,与不同接受关节置换的患者接触及实际护理操作的处理,使护生在真正进入工作之前能够提前适应临床环境,减缓心里压力,从而强化其工作中沟通交流的能力,使护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均得到提高,并建立其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护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7]。以骨科关节置换术术后护理为例这类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难度较高的学习部分,护生全面掌握关节置换术术后护理需要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配合完成。对于完全没有临床经验的全日制本科学生而言,他们在理解理论知识时存在偏差和困惑,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加以强化,借助带教老师多年护理经验将较抽象的内容现实化、直观化。

护生普遍反映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们对护理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兴趣,参与到各类不同的护理实践活动中的机会也随之增加,操作技能较之前也有很大提高,实习部分的出科考核成绩越来越好,投入到临床后可以更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对做好各类操作也更加有信心。

第4篇:鼓励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评估标准 工作成效评估

一、各省市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的比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的性质、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效果及学生学习质量和发展水平进行科学的判定。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开展,各省市响应上级号召,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并制定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本研究针对国内12个省市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开展状况、工作成效评估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对这四个标准细化,如机构设置又细化为:领导重视、有工作计划、设心理咨询室、有基本设备、专项经费五个指标,按各指标完善程度分别记分,具体方法为:在各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中若无某项指标就记为0分,若有某项指标则按标准中提到过、标准要求一般、标准要求较完善、标准要求完善分别记分为1分、2分、3分、4分。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的比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包括领导重视、工作计划、设心理咨询室、有基本设备、专项经费五项指标,根据各省市的资料对其进行评分,评分结果如表1所示。各省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上海、浙江等地比河南、陕西、吉林对“机构设置”这一标准的要求要高;各省市心理健康教育都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重视, 12个省市中除河南和南京外都将有心理将康教育计划作为机构设置中的一项指标。在上海学校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并纳入了学校总体规划。在心理咨询室建设这一指标中,上海、南京、大连、浙江提出了明确规定,要求有专用电脑、办公桌、电话、收音机等,还需配有图书、各类心理量表等。而北京、武汉、河南、陕西则未将心理咨询室建设作为一项评估指标,;此外,上海明确规定“学校财政预算中又有满足工作需要的专项经费,且确保经费到位。”而在南京、大连、吉林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中并未将“专项经费”作为一项评价指标。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有专兼职教师、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对全体教师的培训、团队干部培训四项指标。如表2所示:上海、广东、北京、南京在师资队伍建设这一标准中的得分要求比其他地区高,其中广东省将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分为三个等级,要求各镇以上学校有“A级证书”教师一名以上,中小学以上学校至少每校有“B级证书”教师2人;60%以上中小学有“C级证书”教师3—5人,校长、主任、团队干部基本上都参加过培训;在有专兼职教师这一指标中河南、陕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中只提到要有专兼职教师,但没有人数限制,其他10个地区都对专兼职教师的人数有各自的限制;武汉、大连未将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作为一项评价指标;此外,在全体教师的培训这一标准中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每年都举行1—2次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在教师团队化建设方面,南京要求建立一支以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而天津、陕西、重庆、浙江的教师团队中主要是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状况比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包括课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咨询室定期开放、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对家长和学生的讲座情况、有无研究课题、家校之间的沟通情况、心理档案的建立情况八项指标。如表3所示:浙江、广东、北京、南京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状况这一标准中得分较高。浙江省除要求学校更具专项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每班每学期不少于5节外,还对心理辅导课的内容作了校本课程的要求;北京、上海等地则只要求每班每学期不少于5节的课程,天津和吉林则未将这一指标纳入评估体系之中;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上海、南京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介的宣传活动,并设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活动。在上海、广东学校还开办了心理健康教育网,并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进行网络咨询及维护更新。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比较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评估包括有定期的工作总结、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学校有无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记录、是否重视校园心育氛围、是否重视教学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取得一定社会影响并为其他学校提供示范作用。如表4所示:各省市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取得成效的评估都不够重视,天津、重庆、河南、陕西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评估标准中提出重视校园心育氛围;重庆、武汉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要有实效性。除此以外,各省市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有咨询记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教学实效性、产生社会影响并为他校提供示范作用这几项标准都没做出要求。

二、从评估中体现的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1.评价标准差别大

从地域上看,各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情况各有不同,评价标准也因地而异。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都分布在省会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在城镇农村等西部偏远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极为缓慢。

2.教师队伍的评价标准仍需完善各地并没有对学校交流学习提出明确的指向性引导,对教师的进修和培训的具体要求也依然未作说明。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校中人员较少,充当着孤家寡人的角色,且心理健康教师本身就比其他教师相比要面临更多的烦恼,解决更多矛盾,更容易有职业枯竭感。除了心理教师自身要积极的自我调节外,学校对于心理教师的保护就显得非常必要。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缺乏全面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由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评估四项构成,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评估”这一指标,前三项指标受到了各省市的重视,但各标准中的具体评估指标还存在差异,如附表1所示,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中的专项经费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所需基本设备这两项指标中,各省市存在差异。

第5篇:鼓励教学研究范文

一、讲述历史故事,诱发探究欲望

历史故事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而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恰当地讲述历史故事,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激活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在学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炎黄大战蚩尤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传说四五千年前,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其中黄帝和炎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部落首领。而在长江流域有个强大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叫蚩尤,相传蚩尤部落擅长制作精良坚利的兵器,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有一次,蚩尤部族与炎帝部族发生了冲突,炎帝部族被击败,失去了居住的“九隅”,于是炎帝部族向黄帝部族求助,两大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地区大战蚩尤。从此,炎帝、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融合,形成日后的华夏民族。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炎黄子孙?为什么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为当时及后世的人们做出了哪些贡献?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二、编演历史故事,加深情境体验

编演历史故事是学生体验历史情境的有效途径,通过编演故事,既可以使历史情境得到再现,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故事情境的感染,同时还可以增长学生的历史见闻和编演才能。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编演历史故事,通过历史人物的演绎和历史事件的呈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在情境参与中感悟历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掌握历史,提升历史学习能力。如在讲授《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时,教师可先讲解有关诸子百家中各家的政治主张,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各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思想成就,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然后在此基础上编演一场新闻访谈节目,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共六名学生):主持人(由一名学生扮演)正在报道当前发生的热点新闻,即一个老百姓(由一名学生扮演)因赋税过重,生活困苦潦倒,于是偷盗了邻居家的钱财,被邻居发现并送到了官府,针对此现象,主持人分别请来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中的代表人物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分别由四名学生扮演)评说这一现象,其他学生作为现场观众,可针对该现象向四位名人提问,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样通过表演、评议、质疑,既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增强学生分析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交流历史故事,领悟历史真谛

历史本身蕴含着许多丰富、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这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普及,学生能够搜集到的历史故事越来越多,这为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历史故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设定一些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查找和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历史,领会历史的真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习《科学技术和世俗文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围绕“明清时期世俗文学的成就”这一主题,如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并整理成文,然后在班上开展故事交流会,畅谈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激活学生思维:(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2)《水浒传》中你最喜欢和讨厌的人物分别是谁?为什么?世人对宋江这个人物褒贬不一,对此你怎么看?(3)《西游记》成功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你如何看待孙悟空这一形象?(4)《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着怎样的性格?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个形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认识,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真正意图,从而学会欣赏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艺术性,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鼓励教学研究范文

互联网是各种医学信息的巨型图书馆,网上健康评估的教学资源众多, 更新频繁。无论是对护生还是教师而言, 仅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获取最新鲜最前沿的健康评估知识。随着互联网地不断发展壮大,很快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护理学教育模式将转向以互联网为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本位的新型教育模式。

1 互联网对护理学教育的影响

1.1 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

传统的健康评估教学, 通常包括两部份:课堂教学和实训课。护生的主要知识来源于课堂讲授和有限的实验实训。这些内容乏味枯燥, 重复脱节;难以把健康评估的知识同其他临床护理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一成不变的课程安排不能满足学生全方位地学习繁杂零碎的健康评估知识,更难将健康评估的知识理论系统性的与各种疾病相联系。

互联网上资源丰富, 图文并茂, 正是学习健康评估的最佳方式。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将心源性呼吸困难的产生原理制作成HTML形式,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直观,记忆也更加深刻。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此外,在传统的健康评估教学中,有些资料例如肺部异常呼吸音的听诊,在课堂外几乎不可能再巩固复习,而仅仅是在实训课上的一次听诊却又很难记住并将各种异常呼吸音加以区分。如果课后利用互联网自学便可满足护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复习的需求。

2017全国护士资格证考试全面实行人机对话考试,对于护生来说,无疑难度又加大了许多,这就要求护生必须适应并学会利用互联网学习,互联网上有各种类型的护士资格证考试模拟考试的软件,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或者手机下载这些软件多做练习,以提前适应人机对话的考试形式。

1.2 教师利用互联网辅导教学

传统的健康评估教学往往难于真实生动地展现各种异常症状和体征的特点,异常呼吸音及心音等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于常见症状评估和身体评估内容的教学,只能靠教师死板生硬的讲解来传授。讲解费神费力,护生听起来更是抽象难懂。而网络上健康评估教学资源的演示不仅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更好地阐述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例如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产生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放一小段心脏循环血流的视频,结合视频讲解,可以引起了护生学习兴趣,也更易理解。

近年来我们教研组通过对健康评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已将健康评估制作成为精品课。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提高护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率及理解度,尤其是对体格检查、各系统疾病的阳性体征等教学内容更为适宜。例如,在讲到一般状态体检中的各种异常面容时,以往授课时仅仅是结合课本上仅有的黑白图片讲解。现在,通过网络搜索患者特征性面容(如:满月面容)的图片放入课件中,在授课时边讲面容表情边放图象片断,护生看后一目了然。下次课复习时,护生看到图片就能很快说出这是什么面容,有什么特征,常见于哪些疾病,这就顺利达到我们预定的教学效果。

当然,健康评估这门学科要求护生应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护生进行体格检查的一招一式必须严格规范准确。以往教师都会利用实训课指导学生互相检查,但这样仅能获得的是正常情况,而一些临床常见体征特别是心、肺、腹部异常情况则是无从得知的。为此为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实一体”的教育理念,我院在实训中心设立了内科实训室,总投资186万元,共配备了33套多媒体综合模拟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的电子标准化模拟病人。护生可以在理论课结束之后在模拟人上反复练习操作,熟悉明确各种临床常见的异常体征。这样,护生在进入医院实习之前除了已掌握的正常心肺听诊,同时也认识了临床常见的异常心音、异常呼吸音,触到肝脾肿大、腹部压痛点、反跳痛等。

随机抽取高职护理专业两个班级的学护生,实验组班级为53人,对照组班级为51人,用互联网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腹部评估的教学,在分别对两个班级学生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体格检查的手法以及学习主动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取平均分,结果如下。不难看出,三种评估方式均显示互联网教学的实验组优于传统教学的对照组。

2 问题与思考

2.1 硬件设施有限

在对健康评估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时, 应该看到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尚未建立起与互联网相连的电子图书馆和多媒体课室, 这就大大限制了利用互联网开展护理学教育。当然,这需要大量的人力、资金的投入,并非一朝一夕能促成的。对此,可以考虑先利用人电脑, 以缓解对硬件集中投入的资金矛盾,护生自学也方便。虽然健康评估的教学不可能完全离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学院应 鼓励学生利用更多时间在网上获取健康评估相关知识, 学会利用网络自学,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 学院再逐步投入资金进行校园网络化建设。

2.2 德育管理问题

第7篇:鼓励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蒙古语授课本科生 学习适应能力 非连续性教育

一、研究背景和调查概况

蒙古语授课本科招生始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蒙古语授课本科生的教育,无论是招生人数还是专业设置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现有自治区11所高校累计112个专业(方向)设有蒙古语授课班,在校蒙古语授课本科生已超过2万3千人。

本文将主要通过与汉语授课学生的比较,讨论蒙古语授课本科生学习适应能力。笔者于2015年9月在某大学大三学生中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2份,有效303份。其中蒙古语授课本科生153人,汉语授课本科生150人。笔者运用方差分析比较这两类学生之间学习适应能力的差异。

二、学习适应能力的比较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蒙古语授课本科生学习适应能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与汉语授课本科生存在着一定差距。

1.课程适应性

在学习的目的性方面、两个群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对大学的授课方式的适应性方面,两者确有显著差异。蒙古语授课本科生在教育学内容广度(F(1,299)=5.792,P

2.学习自律性

在两类群体的自学能力(F(1,296)=7.377,P

3.学习观

蒙古语授课本科生学生和汉语授课专业大学生竞争观和学习忍耐力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在竞争观方面,蒙古语授课本科生虽然认可现代社会的竞争机制,但是面对竞争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的态度(F(1,297)=5.655,P

三、蒙古语授课本科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内容得知影响蒙古语授课本科生学习适应特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点。

1.语言障碍

由于专业特征,他们的大部分专业课程用蒙古语授课。但是他们必须学习一些汉语授课的课程,包括部分专业课和学校开设的公共课。对此,14.3%的蒙古语授课本科生回答听不懂汉语授课教师的讲授内容。40.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47.3%的学生担心自己的汉语水平会影响到将来的就业。因为语言障碍,蒙古语授课本科生在课堂交往中显得思维不敏捷,有的学生害怕回答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本身失去兴趣和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一现象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解释。在问卷调查样本中,蒙古语授课本科生的94.7%来自农村牧区,85.7%的学生的家中藏书量不足一百册。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村牧区蒙古族家庭的文化资本相对薄弱,父母的书面语知识比较匮乏,家庭背景也间接影响到了蒙古语授课本科生的学习适应。

2.思维方式

在问卷调查样本中,53.3%的蒙古语授课本科生认为自己与汉族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有差异。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蒙古族学生形成了自由朴实、随遇而安的性格。这也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之间出现一定的偏差,在学习方面缺乏主动进取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同时,他们愿意把时间消磨在各种娱乐活动当中。在问卷调查样本中,蒙古语授课本科生和汉语授课本科生的看电视剧频率(F(1,301)=30.309,P

与此相反,在蒙古语授课本科生在学习方面却“坐不住冷板凳”。有的学生独立性较差,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老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学习,但是到了以自学为主的大学环境就不能适应,久而久之变得懒散而没有责任心。这些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阻碍了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使他们毕业后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

3.交往习惯

在问卷调查样本中57.4%的蒙古语授课本科生回答与其它民族学生没有交往。为了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交往习惯,笔者对四名学生的交友情况进行了更具体的访谈。

大学校园是文化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生活空间。学生的跨民族交往越多,越有助于他们的大学学习适应。在问卷调查样本中57.4%的蒙古语授课本科生回答与其它民族学生没有交往,表明多数学生的交际圈仍局限在本民族内。从访谈调查来看,部分学生虽然和汉族学生有交往,但是交往程度很浅。交友仅仅局限于本民族内部将不利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和理解,甚至出现对其它文化的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环境。

四、非连续性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对于蒙古语授课本科生学习适应的困境,笔者尝试用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概念进行分析。

在教育本质的认识上,博尔诺夫借鉴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解提出了非连续性的教育形式。传统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儿童通过这种教育循序渐进,不断地趋向完善。但是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困难和干扰,进而给教育带来障碍。这些障碍导致教育出现非连续性。非连续性教育的两个主要表现就是遭遇和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说,危机是遭遇的一种,是遭遇的高级形态。在博尔诺夫看来,遭遇对于人的自我成长具有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人”的形成不是在连续性的发展中形成的,而是通过遭遇形成的。发生了遭遇就会使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发生变化。教育不是要回避遭遇而是要正视遭遇,正视遭遇的教育价值。

蒙古语授课本科生在大学环境里也面临着这种困境。一方面他们通过家庭教育传承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化心理,另一方面需要适应并掌握代表社会主流文化的学校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必然要面对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因此,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具有明显的非连续性特征。这种非连续性进而影响到其它方面。传统上,大家认为应该给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照顾”,因为他们是教育过程中的弱势群体。这些“照顾”即优惠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很难解决学生在学习适应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学习自律性为例,大学里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既给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挑战。蒙古语授课本科生这方面的适应能力比较差,有些同学甚至采取消极态度,不去正视问题,进而导致学习适应的恶性循环。优惠政策弥补不了这方面的缺失。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关键在于如何树立信心,在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自己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所以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有必要给学生提供正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认真思考的机会。具体做法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让他们和学习适应能力较强的同学之间结成对子,定期开展活动。发挥班集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另外,本科生导师制在这里也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本科生导师不同于任课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所面临的问题。导师在尊重学生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并在学生深陷困境时能够伸出援助之手。

借助博尔诺夫的理论,对于蒙古语授课本科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是否可以转换一下视角?即我们一方面正视他们所面临的学习不适应现状的同时,另一方面将其看做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契机。这种视角也许有助于对少数民族学生走出学习困境提供新的对策。

参考文献

第8篇:鼓励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估算能力 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学科,学生学会简单估算,能有效帮助其提高数学计算能力,而且估算并不仅仅是用在课堂学习当中的,从小学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简单计算问题,使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真正做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令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意义及原因

1.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是新课改的发展需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曾明确指出:“具有估算能力使人对数量及时间和空间等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认识。”数学教学中估算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板块。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各种计算设备的兴起,学生学习时过于依赖这些产品,致使估算在实际教学中未能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有些小学生甚至不能理解估算的概念,不少人认为有电子计算工具能够进行精密的计算,已经不再需要粗略的估算。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新课改之后,素质教育被引入数学教学课堂,估算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字敏感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对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当前新课改的发展需要。

2.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将基础打牢,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进入初中、高中阶段更好地学习数学。尽管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可以使用电子计算器进行计算,但是这种电子设备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带在身边的,而且关于高考,教育部明确规定,数学考试不能携带电子计算器辅助计算。因此,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注重估算能力培养,训练学生的数字敏感度,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好地应对中考和高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估算能力的培养现状

1.学生缺乏估算意识。

随着电子计算器的泛滥,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块计算器,使得其在平时学习中过于依赖这一电子设备。同时,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很少向学生灌输这种意识,使大部分小学生都较缺乏估算意识。

如教师在课堂上出这样一道题:妈妈今天买了大约十五米长的布,准备做衣服,一件衣服大约需要3米长的布,问妈妈大约可以做几件布?学生遇到这样的题时,往往很疑惑,大约是一个不具体的数字,有些学生甚至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而且遇到这种题目的第一想法是用计算器计算,而不是运用口头估算方法得出结果。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估算意识未建立,估算能力则可想而知。

2.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年纪小,心理还不够成熟,学习时稍不留神就会分散注意力。教师为了让这些活泼好动的学生“定性”,教学时往往主张用笔算的方式解决数学中的计算问题。而且某些教师认为小学教学阶段估算不够严谨,容易误导学生,基于这样的原因,均不注重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由此,小学生的估算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3.教材编写明确涉及估算内容的课程少。

纵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涉及估算能力培养的内容十分有限,教师教学时往往根据教材进行,教材编写者编写教材时涉及的估算内容少,会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对估算能力的训练,平时学习中,受应试教育的冲击,教师在训练同学们的数学能力时,通常会选择一些较为频繁的考点,而小学数学教材里估算内容偏少,显然不是考试重点,因此教师和学生不会将其作为学习重点对待。

三、估算能力的培养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

估算大多来自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知识。教师教学时可以将估算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学生初步树立估算意识。教学中将估算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到现实世界里寻找估算题材,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转化为数学估算实例,使估算知识变为具体可感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

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这样举例:一笼小笼包4元5角,今天早上小明一家吃了两笼,大约需要多少钱?教师在课堂上抛砖引玉,先将问题提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平时生活中自己有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几个学生相互讨论,试着提几个与估算有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估算的魅力,培养估算能力。

2.掌握多种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灵活的计算方法,不同于数学教学中的单一笔算方法,估算方法多种多样。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核心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是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时候,学生首先要对估算方法有明确的认识,较为熟练地掌握常用的估算方法,如近似估算法、数位估算法、规律法等,对这些估算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估算能力培养。

3.加强估算练习,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第9篇:鼓励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专业评估 专业定位 专业建设

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成了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已经将专业评估视为保证独立学院专业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在2010、2011、2012年先后对全省各独立学院部分专业建设进行了检查。2012年,我院被抽检专业为会计学,在认真研究《江苏省独立学院专业建设抽检评估手册》的基础上,梳理了我院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定位及建设目标。专业设置与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准确的定位是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的前提,专业培养目标是引领专业教学的总指针,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是反映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的方向性指标,是落实人才培养质量的起始点。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内涵的基石,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科学地规划专业建设,是我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在专业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我院结合本专业的生源和教学资源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明确了为江苏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行业会计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会计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了专业目标及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的具体任务。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创特色”,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 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一、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

会计专业知识作为“全世界通用商业语言”和经济决策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和信息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需求的数量和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据资料统计,江苏省苏南地区2008年财会类人才需求量为109389人,会计专业人员需求在各类人才需求中位居第五位;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需求量达5380人,占总需求的4.92%,本科学历人才需求达到59920人,占总需求的54.8%,专科及以下学历人才需求达到44089人,占总需求的40.28%。随着苏南经济高速发展,制造业、金融、保险等行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日趋加大和提高,对富有实战经验的会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鉴于市场需要实际,南师大中北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经科学研究和充分论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于1999年设立会计学专业并开始招生,经过多年的办学,已经为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

二、拓宽发展思路,探索优势、错位、特色发展之路

中北学院会计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生,2006年上报教育部备案被正式批准为独立学院专业,学制四年。在学院总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会计专业与母体学校的优势发展、错位发展及特色发展之路。

优势发展:中北学院会计专业建设与发展充分利用和共享南京师范大学的优质资源,南京师范大学会计专业自1999年起就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优质师资力量及科研设备,会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能够开设本专业所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并拥有数量充足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和必要的实践基地,图书资料丰富。

错位发展:中北学院会计专业主要是以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才培养导向,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养、较强的理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人才。

特色发展:中北学院会计专业通过加强实验条件建设、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和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构建了由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见)习实训、科研训练、综合实习和社会实践六大模块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培养的实践性。

学院设立就业指导办公室,有专人负责学院的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和考核工作,制定《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职业资格教育培训实施办法》,印制并发放《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职业证书指南》,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近3年来,会计专业共有80余人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为职业对接提前做好准备。

截止目前我院已和英国考文垂大学、法国高等对外贸易学院、法国高等经济与商业研究学院等七所国外大学在会计、工商管理、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实施“海外学习计划”,会计专业已有多名同学成功办理留学手续,人才培养的国际性特征明显。

三、明确培养目标,找准培养定位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专门人才是总体目标。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在贯彻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依据专业特点,进行准确的定位。高等教育体系中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比较完善的,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多个层次,独立学院教育处于这一体系的中间,下有高职教育、中职教育,上有一本二本及研究生教育,如果不能准确定位,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就会面临研究性学习(科研能力)比不过一本及研究生教育,动手实践能力比不过高职教育,对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来说,所培养的人才就会高不成低不就,毫无特色可言,会影响独立学院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合理定位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实施,对突出独立学院教育的特色,提高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院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适应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建立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技能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努力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拓宽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会计专业培养方案采用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与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培养模式,即遵循普通高等本科教育规律的同时,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培养本科层次的具有较扎实理论知识基础的、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本科应用性人才。坚持按照“厚基础、重实践“的要求,合理构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本科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同时加大实践操作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增加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数量,逐步建立起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理论-实践-技能”一体化专业培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1.培养的具体目标是:

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养和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熟知国家财经法规及会计规则、掌握网络会计技术的,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够从事从事会计工作和会计管理的应用复合型会计人才。

2.培养的主要要求是:

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科学与人文基本素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复合型会计人才。具体要求:

(1)在宽阔的大学平台课程基础上,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掌握会计学、理财学、审计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2)掌握计算机应用技巧,达到规定等级。掌握财务信息化的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会计管理并处理各种信息。

(3)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处理涉外会计事务。

(4)具有较强的会计业务水平和动手能力。

近三年来,我院会计学专业经历了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依据中北学院办学定位的科学论证以及经济社会财会行业的发展需求,本专业逐步完成了对自身发展的合理定位。本专业于2009年开始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论证,中北学院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跟南京师范大学本部会计专业相比,突出“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为适应财会类部门的需求开设新的与行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如“职业技能课程”等。2012年我们制定成文了新版培养方案。该方案在课程设置、学时与学分安排方面更加体现了中北学院的培养方针,进一步确立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定位;削减了课时量和学分总数,增大了课程体系中实验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比例,确立了“第一年接触性认识实习,第二年基础性专业实习,第三年专业性毕业实习”的实习模式,对学生强化专业训练提高动手能力效果显著。

结语

我院会计专业设立之初,始终以“能力为本创特色”,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形成了依托行业、强化应用的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目前,我院联合江苏省财政厅、会计师事务所(天衡)、会计师事务所(天华大彭)、中信证券公司、东方证券公司等多家著名企事业单位,成立“会计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在教学计划审定、师资聘请、实习基地提供、学生就业指导、推荐就业等方面提供指导。与十几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会计专业教学实习基地。近年来,每年派遣大量本专业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我院会计专业在培养规格和培养途径上,由单一化发展为多样化,由单纯的学校教育走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坚持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校企联合,铸造高素质人才培养框架,积极探索出了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人才的新途径。

[课题项目]此文章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改课题《独立学院大学生分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

[基金项目]独立学院“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立项项目(No.FIB070335-B2-01(重点))

[参考文献]

[1]黄静宜.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的若干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2005(6).

[2]潘懋元,吴玫.独立学院的兴起及前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 (13/14).

[3]周白华.关于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苏高教,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