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避免浪费粮食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我省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的调查报告
我省将增产百亿斤粮食作为##农业的“天字”号工程,符合省情,又顺民意。确保此项工程顺利实施,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不失为一个好路子,但“科学建仓”、“颗粒归仓”又绝不能忽视。政府为农民“建粮仓”,也是这项工程的辅助和延伸,至关重要。
一、农民的“天下粮仓”
目前,农村的仓储问题还是一个大问题。作为农村仓储的主要载体----农村俗称“苞米楼子”(由于笔者走访地区农作物以玉米为主,以下列举均指玉米仓储),虽然“安得广厦千万间”,但质量的良莠不一,却不能让人“尽欢颜”。有的玉米仓直接依地而建,用秸秆围上,成了老鼠觅食的天堂;有的干脆置于露天之下,任鸟啄鸡刨;有的虽然建的有模有样,但根本无法解决通风等问题,粮食霉变腐烂在所难免。农民这些“天下粮仓”的最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令人揪心的粮食浪费。为了客观反映因为粮仓不“良”产生的浪费现象,笔者对当地北、南、中三个村进行粮仓入户调查,每村均选择一个组(入户调查发现,这三个组在每个村都是仓储较好的组),对玉米的存储情况及玉米仓的结构、材质、建设地点,以及因仓储不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
不难看出,损失的粮食让人瞠目结舌。损失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粮食价格损失。秋粮(秋收后即出售)的价格要比仓储越冬的粮食每公斤便宜0.3元左右,每亩地按600公斤平均产量计算,每亩地农民就要损失180元左右。二是霉变腐烂造成的损失。平常的年份,因仓储不利造成粮食霉变的户数占接受调查户数的84%,仓储最好的农户霉变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0%,仓储最差的霉变损失占粮食总产量高达50%,一般的也要占总产量的20%。一户农民按10亩土地、霉变占10%最小值来计算,一户直接经济损失180元(10亩土地产粮6000公斤,霉变粮食比正常粮食每公斤价格低0.3元)。三是鼠害的损失。鼠害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2%左右,一户损失在150元左右。如此算来,平均每家农户按仓储最好的情况都要把到手的330元的收入白白浪费掉,如果再加上早卖秋粮的价格损失,每户损失就会高达20__元以上。当然,全省各地区的情况不一,还需调研各地实际情况来说明这个问题。按此估算,全镇有8137个不规范的粮仓,按一个浪费(霉变损失)1972斤粮食计算,共浪费粮食1600万斤,相当于新整合土地1.3万亩的产量。如果全省平均算来,这个浪费粮食的数量更会触目惊心!为此,规范建设农民的“天下”粮仓势在必行。
二、政府要为农民“建粮仓”
通过走访了解到,农民的粮仓质量之所以参差不齐、良莠有之,一方面是观念决定的:认为把粮收到家了,老鼠盗点儿、霉变点儿,属于正常现象,懒塌塌、大咧咧的惰性把到手的收入浪费掉了;另一方面是经济状况决定的: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农户因为经济拮据,尤其年终岁尾,急等钱用,不仅没有余钱来建规范粮仓,而且早早地把秋收的粮食卖掉了。以至出现了越是经济条件好的农户,玉米仓建的越是合理美观;越是条件差的农户,玉米仓建的越是简陋、不科学。继而导致恶性循环,舍得投入建粮仓的农民收入越来越多,不舍得投入建粮仓的农民收入越来越少。怎么改变这一现状?关键看政府能否大张旗鼓地引导、号召农民建规范粮仓,政府能否为农民“建粮仓”买单。政府为农民“建粮仓”也体现了四种需要。
一是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为农民建粮仓,目的是尽量减少仓储中不必要的浪费,间接避免过多向土地要产量而造成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同时,科学合理规范的粮仓,还可以最大限度自然降水,从而节省国家仓储采用机器烘干消耗的大量能源和资金。二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中,“村容整洁”是一项目标要求,统一规范农村的粮仓,既是“保增收”的需要,也是改变农村面貌、农民观念的需要。此外,粮仓规范了,也会大大降低因为粮仓的滥建可能引发的火灾隐患。三是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的需要。国家四万亿拉动内需的资金,我省争取的份额中,可以拿出一笔资金作为农民建粮仓的补贴。随之带动了部分制造业,这样既拉动了内需,又出台了一项最惠农的政策。四是农民增收的需要。建科学粮仓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帮助农民建起一座科学的粮仓,一定程度为农民每年发了一个“绿色”的存款折。
三、如何建“科学粮仓”
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农村现在仓储主要有三种方法:玉米摆垛放、秸秆围栈放、自制楼子放。无一例外,这些方法都会造成粮食在储存的环节上大量浪费。如何为农民建“科学粮仓”,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摘要:粮食干燥机如果干燥不均匀对干燥后粮食品质影响很大,通过对粮食含水率不均匀性、含杂率及排粮间隙一致性、风压等几个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影响原因,找到解决方法,实现干燥均匀的目的,从而提高粮食干燥后的干燥品质。
关键词:干燥不均匀度;塔式粮食干燥机;干燥品质;影响因素;解决方法
随着机械干燥技术的飞速发展,粮食干燥机应用越来越广泛。干燥后的粮食品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连续式粮食干燥机:GB/T16714—2007[1]对干燥均匀度、发芽率(生活力)、破碎率增加值、色泽、气味、湿筋降低值(小麦)、爆腰率增加值(稻谷)、裂纹率增加值(玉米)及热损粒(玉米)等干燥后品质指标都有明确规定。影响干燥品质的因素很多,本文试图从几个影响粮食干燥均匀度的因素进行探讨,找出产生影响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确保粮食干燥后干燥均匀,满足干燥品质要求。
1干燥机的干燥不均匀度
塔式粮食干燥机整机大多由储粮段、上干燥段、通风段、下干燥段、清理段、排粮段以及进排气风室、电器控制装置等组成[2]。工作时粮食由喂入装置喂入到干燥机储粮段,经一个干燥周期干燥到安全水分或规定水分后,由排粮段排出。干燥机的干燥不均匀度是指粮食经过一个干燥周期后,在排粮口横断面的不同位置上(不少于5点),同时接取出机粮食样品,分别测定含水率。最大含水率与最小含水率之差值,即为干燥不均匀度。降水幅度为5%时,干燥不均匀度应不超过1%,降水幅度为10%时,干燥不均匀度应不超过1.5%。
2干燥机干燥不均匀度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办法
2.1粮食含水率不均度
入机粮食水分差不宜过大,一般应不超过3%。如果水分差异较大,干燥过程中粮食易结团成块,严重影响干燥不均匀度。为解决含水率不均问题,应在干燥前对粮食含水率进行严格测定,将含水率差值在允许范围内的粮食存放在一起,而含水率差值过大应分开存放。
2.2粮食含杂率
粮食干燥机的干燥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空间,粮食从干燥机顶部储粮段进入,粮食料流在机体内由于自身重力、粮食间的摩擦及空气浮力等的相互作用,粮食料流形成分层,如果粮食含轻杂过多且粒径过长时,含少量轻杂的粮食料流在中间,由较多轻杂和少量粮食混合形成的料流分别向左右两边分散,共形成3个料流。这3个料流由于组成成分不同,质量不一样,所受空气浮力、摩擦力等也不同,导致下落速度也不同,含少量轻杂的中间料流质量相对较大,下落速度也就相对较快。物料流下落速度快,那么在干燥机从储粮段至排粮段相同距离内的排粮速度也快。而含轻杂较多料流下落速度慢,排粮速度也慢。可能在某些干燥瞬间产生类似“沟流”现象,即某些物料被气流吹成一条“沟道”,气体可能由此穿过直接排出机外,使干燥介质与燥的粮食料流接触不良,降低干燥效率和干燥速度,造成热能浪费。另外,由于排粮速度慢的含轻杂较多粮食料流干燥时间相对加长,很容易结块堵塞,导致机体内物料局部过热,严重时会产生粮食焦糊,甚至出现着火现象,影响干燥后粮食品质。为此,粮食进入干燥机前应采用初清机进行初清,或在提升装置进料口或干燥机储粮段入料口处安装网筛,以保证粮食含杂率不超过规定水平。除杂后不仅可有效保障穿过粮食层的气流通畅,避免死区,同时也防止有大的异物(如玉米芯、木块、石头、工具等)进入机内,损坏排料机构。一般含杂率应不超过2%,其中长茎秆(≥50mm)含量不超过0.2%。
2.3入粮平衡度和粮层高度
粮食由提升装置喂入至储粮段时,应确保粮食在储粮段同一水平截面左右对应两点均匀进料,均匀进料量不但能保证干燥机受力平衡,增加干燥机稳定性,同时避免在储粮段同一水平截面内出现粮层不均,产生热气流短路现象。粮食的装机量也要确保储粮段有一定的粮层高度,如粮层太低,就会造成干燥段上部热气流的泄露或短路。为了确保烘干作业的有效进行,在储粮段装有高、低两个料位器,当粮层低于低料位时,控制盘发出报警信号(或使提升装置自动开机上料)。当粮层高于高料位器时,提升装置自动停机。为避免粮食进料不均问题,在储粮段喂入口处加装物料均分装置,保证粮食均匀进入干燥机而不偏向机体一侧。
2.4排粮段部分可能产生的影响因素
2.4.1排粮间隙一致性
排粮段主要工作部件是排粮机构,如果排粮机构排粮间隙不均,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干燥后粮食品质产生不良影响。间隙过大,通过的粮食料流相对于标准间隙通过时阻力缩小,通过速度快,排粮速度相对加快;间隙过小,则排粮速度相对减慢。具体解决方法是严把生产质量关和检验关,保证排粮机构的各个排粮间隙按设计图纸要求生产制造,制造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满足质量要求。
2.4.2排粮辊转速
排粮辊由调速电机驱动,通过调整电控装置控制盘上的调速旋钮可方便地调整其转速。如排粮过干,就要加快排粮速度,反之则放慢排粮速度,减少干燥不均匀度。如果局部排粮不匀,可能是个别排粮辊损坏或弯曲,应及时修复更换排粮辊。排粮机构作为干燥机控制排粮速度的运动部件,对物料的含杂率及物料种类的适应性要强,避免因杂质引发的粮食流动不畅、偏流及堵塞现象,导致粮食干燥不均匀,影响干燥后粮食品质。此外,在干燥粮食品种发生变化后,调整也尽量要简便,防止造成干燥机效率低下。为达到以上目的,可采用脉冲气动排粮机构,该机构不仅方便调整干燥机内的物料流动速度,而且对粮食含杂率及粮食品种都有较好的适用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出机粮食的干燥均匀度,保证干燥后粮食的品质合格。
2.5风压
干燥机设计理念是在干燥段内静压值大于动压值,静压值大能有效保障通过粮食料层的空气量均匀,以免由于空气量不均匀造成粮层气体泄漏或短路,导致干燥不均匀,影响干燥品质。解决方法是严格按设计要求提供风量和风压并采用较大容积的进、排气风室。热风吹入进气风室时,体积增大,风速降低,静压增大;同时,排气风室容积增大也会形成一定的静压,干燥后从干燥机排出的废气也会均匀地排出,有利于干燥均匀性的提高。在干燥段适当部位安装压力传感器进行监控,满足作业质量要求。
3结论
影响干燥机干燥不均匀度的几个因素中,一般来说粮食含水率不均度越大、含杂率越高、排粮间隙一致性越差,干燥不均匀性也就越大,静压值相对动压值大粮食干燥均匀性好。在整个干燥机干燥过程中几个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因而在实际干燥作业时,一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效调节,才能确保干燥机干燥均匀度要求。
4参考文献
[1]王亦南,崔士勇,潘九君,等.连续式粮食干燥机:GB/T16714—2007[S].北京:中国标准化出版社,2008.
关键词:玉米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新技术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高产性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玉米的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而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玉米是饲料加工和植物油提炼的重要原料,所以其工业价值较为突出。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进一步的探讨玉米高产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品种选择及处理
为了实现玉米的高产,对其进行品种的选择和处理意义重大。品种的选择主要是对其进行发芽率的分析。发芽率的分析方法是同种对照法。也就是选取相同数量的不同品种种子,将其置于同样的环境当中,从而观察其发芽期和发芽率。通过这样的对比,能够更好的发现具有较高发芽率的种子,从而在种植中进行推广。因为在种植实践中发现,种子埋进土壤后,一些害虫会对种子进行刨食,所以为了有效的避免此类现象,可以对种子进行药物浸泡。在不影响发芽率的情况下使种子拥有一定的药性,能够大大的提升其抗病抗虫能力。
二、 播种
要实现玉米的高产,做好播种工作十分的重要。玉米播种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玉米种植的密度进行考虑。从玉米生长的角度来看,其生长过程中因为存在着水肥的需要,所以为了避免水肥供应方面发生困难,播种要进行密度的合理规划。第二是玉米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受到水热条件的影响,所以在播种的时候一方面要做好气候因素的考虑,另一方面要进行聚热聚水工作。从播种实践来看,聚热聚水效果较好的措施是采用地膜覆盖技术。
三、 田间管理
(一) 进行滴灌管网的安装
在玉米高产栽培中,要进行滴灌技术的有效利用,必须要进行滴灌网的全面安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滴灌网主要分为主管、支管和毛管三部分。主管主要负责的是水路的走向,而分管则进行水路的区分,毛管进行具体的滴灌服务。所以在主管和支管上都要进行阀门的安装,这样有利于控制水路。从实践效果来看,主管的安装主要采用“丰”自省的设计,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滴灌的全面性。另外,在进行滴灌网安装的时候,对于管网内部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清理,避免因为杂物的存在而产生堵管的情况,响应滴灌的效率。
(二) 水肥的合理调配
水肥的合理调配主要指的是在进行滴灌的时候,根据玉米植株的生长需求,将营养元素加入到滴灌网中,这样,随着滴灌的进行,玉米植株不仅得到了水分补充,营养补充也可以实现。但是由于滴灌具有规模性,所以在进行营养元素调配的时候,一定要经过科学的计算。因为营养元素较少的话,随着水流的稀释,植株的营养吸收会达不到要求,而如果较多的话则又会形成营养元素的浪费。从目前的滴灌实践来看,在滴灌1hm2的时候,如果是玉米植株正处于生长期,那么肥料追加可以进行2次,如果是在灌浆期,追加1次即可,而每次追加的量,保证尿素在150kg就可以。
(三) 植株管理
植株管理是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需要做好重点的探讨。在种植实践中发现,如果种植的密度过大,那么植株的生长空间会变得比较狭小,由此会形成温度过高的情况。在温度提高的环境下,植株的生长会加快,水肥的需求量也会增加,而如果按照正常的滴灌周期,很难满足植株生长的需求,所以就会出现植株营养缺乏的现象。植株生长的营养缺乏带来的消极后果就是根系发展受损,抗倒伏的能力减弱,所以玉米的高产就很难实现。为了保证玉米的高产,在进行玉米种植的时候,对于其行间距要进行系统的规划。从而保证玉米的枢密程度适中,水肥供应满足生长需求。
结束语:
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其本身有着巨大的利用价值。所以为了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实现玉米高产意义重大。在总结传统种植技术的基础上,积极的探讨膜下滴灌技术对于玉米高产的积极作用,能够提升玉米生产实践,从而实现高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彦斌,程相儒,李党轩,谢晓凤.不利气象条件下玉米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239-240.
[2]戴爱梅,李广华,孔德芳,李俊杰.博州膜下滴灌玉米水肥药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16,01:36-37.
【关键词】割前收获;生产效率;成本;西南地区;燃油消耗率
作物收获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较高的收割效率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避免收割浪费,由于作物收割几乎是在露天完成,因此,较高的收割效率也有利于避免因雷雨、风暴、霜冻等不良天气的影响。为此,我国加大农业机械化发展力度,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减轻了农民负担,相比传统的手工收割及脱粒,收获损失也大大降低,对提高粮食高产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目前采用的机械化谷物收获方法有以下三种:
1.分段收获法
采用多种机械分别完成割、捆、运、堆垛、脱粒和清选等作业的方法,称为分段收获法。这种方法使用的机器结构简单,造价较低;保养维护方便,易于推广。但整个收获过程还需大量人力配合,劳动生产率较低,而且收获损失也较高。
2.联合收获法
采用谷物联合收割机在田间一次完成切割、脱粒、分离和清选等全部作业的收获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有利于抢农时,并降低了收获损失。但联合收割机的结构复杂,造价较高,每年使用时间短,收获成本较高;还要求有较大的田块和较高的管理与使用水平。
3.两段收获法
此法先用割晒机将谷物割倒并成条地铺放在高度为15-20cm的割茬上,经过3-5天晾晒使谷物完成后熟并风干,然后用装有拾禾器的联合收获机进行捡拾、脱粒、分离和清选作业。
以上三种收获方式是目前国内主要的谷物收获方式。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现行联合收割机械逐渐走向多功能化,目前大多数联合收割机械已经实现油菜、小麦、水稻等多种作物收割,大大提高了收割机的通用性。联合收割机也逐步走向小型化、轻量化以适应西南大面积山地丘陵地区,而且其生产效率也十分高,达到每小时7亩左右,配备大马力发动机保证了机器的高效作业。但目前小型联合收割机也存在不少诟病,比如,对于目前已经推广的半喂入和全喂入收割机,都采取割后脱粒,即将作物茎秆割断之后由伸缩扒指螺旋推运器和输送器送入滚筒进行脱粒,这种方式不仅使收割机结构变得复杂,使整机笨重,而且增加了对发动机功率的需求,并且目前国内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豆外出务工,如果机器过于庞大笨重将不利于中年劳动力操作,另外,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机械过于复杂将不利于检修。现在目前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联合收割机。
这种新型联合收割机颠覆以往任何联合收割机的收割形式,采用割前收获,大大降低收割机的结构复杂程度,降低功耗。其工作方式为:首先由夹持引导装置将作物引导至滚筒处,并给予作物茎秆一定挤压使其穗头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收割机一定前进速度下,穗头经过脱粒滚筒,在脱粒滚筒的打击梳刷作用下,籽粒落入下方的凹板,再经凹板运输到下一机构进一步分离,经脱粒滚筒后的作物籽粒已经基本从茎秆上分离出来,最后再由割刀将作物茎秆割倒铺放在田地上,或者在收割机的尾部设置一切碎装置,将割倒后的茎秆聚集后喂入切碎装置,作物茎秆经粉碎以后返还到农田中,实现有机物的重复利用,也避免了秸秆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以上割前脱粒的收割形式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针对每一个问题,我们也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1.从脱粒滚筒上分离出来的籽粒有可能从滚筒间及夹持装置间落到田地里,造成浪费,为此,我们可以在夹持装置和凹板间设计一稍微向内倾斜的堵漏装置,采用反向转动的两排毛刷,毛刷长度和脱粒滚筒长度相同,这样,作物在脱粒过程中飞溅到凹板之间缝隙处的籽粒就会被毛刷挡住,防止其落到地面,而经毛刷堵漏后的籽粒在顺势向内滑动,聚集到籽粒输送器,再由输送器输送到集粮箱或者在卸粮口囤积粮食。这种收割方式在有效避免籽粒飞溅的同时,也大大降低籽粒破损率。
2.割幅过窄。此种收割机械其割幅很窄,允许同时喂入的作物不超过两排,因而不适合在大平原地区工作,但反而十分适合在山地丘陵地区工作,能够很好地适应梯田、坡地等复杂地形。所以该种新型联合收割机在西南地区具有十分实用的优势。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种植已经得到普遍推广,而通过机械栽植的作物具有行距均匀、间距相当的特点,因此采用这种收割机收割作物时也不会存在漏割的情况,行距间距适应性较好。
这种新型联合收割机不仅质量体积较小,便于田间转移,其收割部分结构也较为简单,对维修人员文化素质要求不高,方便检修,机器的日常维护保养也方便,并且燃油消耗量也很小,发动机功率能够得到充分使用,节约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在该种新型收割机收割部分安装的防飞溅外壳巧妙地将滚筒及毛刷封闭在内,避免因不当操作造成人身伤害,有较高的安全性能。该种新型联合收割机与常规的联合收割机相比,主要在收割部分有重大创新,因此如果设计方案可行并能够得到质检部门的认可,其成本也并不高,推广以后销售价格也能控制在农民承受范围之内。
【关键词】生物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生物课程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之一,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学习情景和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生物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
一、要有节约资源意识
1.珍惜粮食
如果有人问:“谁知盘中餐”的后半句是什么?恐怕除了不会说话的小孩之外,“粒粒皆辛苦”都能脱口而出。可珍惜粮食的意识就没有像说这句诗那么容易了。做“影响食物发霉”的对比实验时,学生们丝毫意识不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用大块的馒头、面包做实验,有的甚至用整个的馒头。几个星期过后,这些本来可以食用的白面馒头却变成了霉变食品,只能被当作垃圾扔掉。一个班的学生扔掉的馒头用簸箕都盛不下。在何种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的实验目的达了,学生也全程亲历了食物发霉过程,可是如此浪费粮食的现象着实令人心痛。
生物课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就必须提供给他们大量的可供研究的材料,当然包括食物材料,在《开花和结果》、《种子结构》等课中都要用到食物。但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养成珍惜粮食的意识,做这样的研究时尽可能减少浪费,用最少的食物代价赢得最大的效果。我国是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上22%的人口,珍惜粮食责任重大,可以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作为生物教师要能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珍惜粮食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节约用水
有老师这样教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水资源”。用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画面描绘水给大自然带来的美丽,用形神兼备的语言表达水给人类带来的欢乐和享受,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快乐与满足。当同学们感到地球上的水很多时,老师又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什么地方用到水。当学生发现人类离不开水,意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比较少时,都一下子严肃起来……当老师把演示用的水随手倒掉时,却招致学生们的质疑。中学生们尚且有这样的意识,况且我们为人师表的生物教师呢?
古曰:水乃生命之源。而饮水危机已成为全球性的事实。早在1977年,联合国就召开会议,向世界发出严重警告: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资源危机!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节约使用每一滴水吧!
二、保护环境,珍爱生命
1.保护环境
生物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时还要具有环保意识。人类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环保教育迫在眉睫!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培养每一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教育要从学生抓起,从课堂抓起。具有环保意识的学生,应该能够自觉地关爱身边的环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选择实验材料时重要的做法是:变废为宝、废物利用。装馒头用的废塑料袋可以用来做“食物发霉对比实验”等,并注意要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很多生物教师有一个收集废旧物品的“百宝箱”,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大量有效的实验材料,值得推广。
2.珍爱动植物
种植和饲养是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性活动。生物课应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从中获得直接感知、技能、乐趣方面的发展,并使他们懂得珍爱动植物。在观察鱼时,尽可能采取其他方法而不要剪掉鱼的鳍,避免血淋淋地研究鱼的行为。现在,国家出台的有关法律规定,野生动物园禁止当众投放活物,避免生物间的血腥场面上演在大庭广众之下。以上这些都是基于生命的尊重,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体现。
3.培养安全意识
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生物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指导学生选择、使用实验材料要时刻注意安全,努力减少不安全因素。避免学生受到意外伤害。使用烧杯、烧瓶、量筒等玻璃仪器时,要教育学生轻拿轻放,防止仪器破碎受到伤害;使用剪刀、解剖针时要小心不要划破手指;用盐酸、氢氧化钠时,注意不要溅在衣服、皮肤上;使用热水、酒精灯做实验时,小心烧伤烫伤;到河边水塘采集蝌蚪卵、草履虫,调查水域污染状况时,都要保护自己,注意安全,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用教材教”,强调“过程”教学,强调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能通过讲授习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可以说它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在生物课教学中,通过潜意识的渗透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华.现代教育理论在生物科技活动中的应用.生物学杂志,2006,(6):21-24.
[2]周萍.谈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陇东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05,(3):21-23.
化肥作为提高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农业总产的贡献率,已被广大农民所认识,但是近几年随着化肥投入量的不断增加,化肥的增产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人们发现化肥不那么“灵”了。究竟是什么原因降低了化肥的增产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1 施肥结构不合理,氮、磷、钾比例失调。目前,有些农民仍按传统的经验施肥,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如水稻、玉米重施氮肥、轻钾肥,应该减氮增钾。大豆重施磷肥、轻氮、钾肥,应该减磷增氮钾肥。符合我县的氮、磷、钾投入比例应为l:0.5:0.8。可见长期的盲目施肥,致使投肥量虽加大,产量却不增加,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1.2 施肥方法不科学。农民们往往注重大豆、小麦底肥的施入,很少进行追肥,致使作物生长后期出现脱肥现象,影响作物的产量。水稻、玉米轻施底肥,重追肥,并且追肥量大而且集中,这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肥料利用率低。造成生长后期贪青、晚熟、倒伏。种肥不分、施肥深度过浅也是化肥利用率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农民在给作物追肥时仍采用人工撒施再起垅掩埋的办法。这种施肥方法虽然省工省力,但仍易造成化肥的挥发和淋失。另外,小麦春播时,土壤只化冻3-5厘米,化肥根本无法深施,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化肥利用率。
1.3 微量元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长期得不到补充,其含量已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根据“最小养分律学说”,即使氮、磷、钾的施入比例合理也会影响作物的产量。比如:大豆缺硼、缺钼降低大豆根瘤因氨能力。玉米、水稻缺锌,形成白化苗。水稻缺硅降低抗病能力。
2、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化肥的投入量和利用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而黑龙江省仅为30%,与我县低于3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一倍。目前我省施肥水平为500万标吨,如果化肥利用率提高10%,就等于节省化肥50万标吨,相当于一个中型化肥厂的产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下面提出几点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方式和方法:
2.1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测试结果以及肥料的利用率,调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合理用量和比例,使作物得到全面合理的养分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2.2 全面改进施肥方法。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在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合理地分期施肥,以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的养分供应,达到经济施肥的目的;另外,要大力提倡秋施肥和侧深施肥,小麦通过秋施肥达到深施,水稻通过秋翻,秋施肥达到深施。玉米和马铃薯通过刨埯和追肥器达到深施,大豆利用精量点播机达到深施。通过秋施肥和深施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肥料的损失,从而提高了化肥利用率。
2.3 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有机肥中除含有氮、磷、钾和各种中微量元素以外,还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有机胶体,具有改土培肥等重要作用,可弥补单施化肥所造成的养分单一、易被土壤固定和淋失等缺点,化肥损失少,有利提高化肥利用率。
2.4 提倡秸杆还田、培肥地力,减少化肥使用量,有利于提高化肥利用率。
2.5 大力提倡使用针对各种作物嗜好和土壤而配制的专用肥,专用肥含有作物所需的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它使化肥的施用更科学、更合理,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品质,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实现了更高的投入产出比。
2.6 其它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方法。
看土施肥。如:砂性土壤,漏水漏肥严重,应采用“少吃多餐”的施肥方法。
铵态氮化肥切勿与碱性肥料混施。如:草木灰与硫酸铵混合施用,引起氮的挥发损失,降低肥效。
尿素施用后不宜立即浇水,也不易在大雨前施用,否则,尿素很容易随水流失。
避免用尿素、氯化铵等对种子有毒害和腐蚀作用的化肥做种肥,应该种肥分开使用,以免影响种子发芽,造成缺苗。
1、节约我能行,我是节约的下一代。
1)尽量双面用纸,不能双面使用的背面当作草稿纸使用;
2)少用餐巾纸等一次性用品;
3)一个人在教室的时候,只开自己头顶的灯;
4)最后一个离开房间的时候,关灯,关电器;
5)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学习时间。
2、争做校园节约小能手,一同建起节约型的校园。
1)在校园中见到浪费的现象时,上前提醒并帮忙改正;
2)同学之间交流自己家的节约小窍门;
3)自发的比比看谁是节约小能手;
4)在学期末,把自己没用的旧书卖给下一届的同学;
5)把用过的废纸收集起来,送到回收站;
6)不过分消费,比如同学过生日的时候用真心的问候代替生日礼物。
3、做家中的节约代言人,让你的家成为一个节约型的家庭。
1)向家长宣传节约,介绍自己的节约方法;
2)将空调的能耗降到最低,比如在夏季将空调设置成26度,这个温度是最适合学习的温度,同时也可以节约用电;
3)多用可重复使用的电池,在充好电后及时拔下充电器;
4)洗手的时候不要把水开太大,擦肥皂的时候,关上水龙头;
5)洗澡时,尽量不用浴缸洗,尽量缩短洗澡时间;
6)洗衣服时,放入的洗衣粉要适量;
7)烧水做饭时,要因需求量来做,节约燃气;
8)在出去吃饭时,避免浪费粮食的现象;
9)在购物的时候,不买没用的东西,用可重复使用的环保购物袋;
10)外出时尽量使用节能的交通工具,比如路程不远时可以选择骑车或走路,路程较远的时候可以选择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11)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用上自己知道的节约小窍门;
12)把家中不节约的地方找出来,并把相应的解决方法写下来,贴在家中一个显眼的地方;
13)监督家人,发现有浪费的地方要及时指出。
4、从我做起,感染别人,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1)利用假日,组成志愿者团体,走入社区,走上街道,利用展板标语等形式向人民宣传节约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2)在社会生活中寻找不节约的现象,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法,并向相关部门反映;
关键词: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1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形势
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满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过在当前的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同时,只有很少的区域意识到了生态以及环保的重要性,当前生态经济发展缓慢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比如,缺乏科学的畜牧生态经济发展制度,养殖人员素质较低等,都会影响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进程。目前的畜牧生态经济完善程度较低,而且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不断的提高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水平,需要对其有更多的重视,比如可以利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科技相融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可以保证经济效益[1]。
2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政府需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把控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科学监督和调控,而且需要结合畜牧生态经济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要制定科学的畜牧生态消费措施,并且要用合理的法律来保护畜牧经济市场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政府支持可以推动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更高的关注,可以提高起市场竞争力,重视畜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等,为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可以提供有力的保障[2]。2.2注意环境保护和卫生。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助于动物的健康成长,所以需要重视环境的作用,比如引进清洁生产的理念,并且要注意在动物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清洁生产,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同时也要为动物提供足够空间的养殖场地,尽量减少畜禽污染,合理的空间安排能够为动物带来更好的环境,不过这一空间的设置也要保证合理,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还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动物饮水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避免水资源浪费,同时也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了更好的促进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重视动物的福利,比如动物生长的环境以及动物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状况等。动物福利一般有生理、卫生、心理福利等,而且要保障动物在较寒冷的环境下不会挨饿受冻,在炎热的环境下不会难以忍受。因此要求为动物提供符合科学标准的福利,不断的完善饲养方式以及环境的建设,保障动物的健康。2.3进行合理的营养搭配。动物的饲料要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因此在调整动物饲料的过程中,最好可以结合科学的方法,并且添加一些无害的添加剂,减少畜禽排放物中的氮污染。因此在进行营养搭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要求,第一要注意调配粮食的营养,营养的调节,主要是包含粮食营养调节以及能够调节消化系统的调节技术。第二,要使用特制的调控剂,注意根据饲料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调配,然后注意环境的保护,使用环保的添加剂,制定调控秘方,并且要通过科学技术进行再一次的加工,还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高饲料的使用价值,不过在使用添加剂的时候,拒绝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第三,饲料的调配,需要分析传统饲养模式的弊端,在当前的条件下,要选择符合现代动物生长的饲养模式,比如采用分段饲养的方式,对不同禽类采用分开饲养的方式,都是符合环境保护的他要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饲料的浪费。如果将公和母进行分开饲养,则有利于养殖人员对动物进行针对性的营养调节。第四,要注意改变饲料的工序,比如采用粉碎等方式,能够更大的发挥饲料的营养价值,结合调查分析,饲料如果采用膨化的方式,营养价值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果是粉碎后的饲料,会帮助动物更好的消化[3]。
随着动物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动物的产品也会质量越来越高,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的走向国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注意环境的优化、饲养模式的优化以及政策的扶持,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作者:王启席 单位:山阳县南宽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参考文献
[1]董全民,赵新全,徐世晓,赵亮,周华坤.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三江源区生态畜牧业优化经营模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4).
关键词:科学管理;水资源;水安全;污染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显突出,并伴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尖锐和激化。为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逐步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加大水资源费计征力度,开展水资源优化配置,提出水权、水市场理论。以新思路、新视点、新实践促进我国水利逐步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水资源的短缺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一话题在前一阶段被闹得沸沸扬扬,尽管问题的提出者似乎是别有用心,但是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22%,估计我国人口已达到14亿。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要解决吃饭问题,首先要有资源,最重要的就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绝对量居世界前列。然而这些资源由14亿人来分摊,人均资源量就非常少,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所以说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短缺是制约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中国的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6位,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O,人均只有2480O,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4。中国国土的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成为制约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工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对用水量占总用水量80%的农业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对于农业水资源来说,问题还不仅仅是短缺,更为严峻的是在21世纪,农业用水量只能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然而,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用水的增长不可能是无限的,当达到一定的极限状态时就会出现零增长,世界上有些水资源贫乏的地区,如以色列就已经或将要出现这种现象。
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随着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将会出现大幅上升,在总量有限的条件下,农业用水势必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水资源将出现负增长。
二、现代农业是高效用水的农业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更是农业的命脉。水是一切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农作物在整个生长期中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农业,中国能以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占全球22%的人口,其根本条件之一就是有40%的耕地是灌溉农田以及建立在灌溉条件下的作物多熟制与高产栽培综合技术。 在无水利投入的情况下,中国的土地仅能养活4.12亿人口。多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增长,而这个增长是和灌溉面积的增长同步的,所以说要达到粮食产量达5000亿kg的目标及21世纪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扩大灌溉面积。据专家预测,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灌溉面积必须达到667万kO左右。
要扩大灌溉面积,必须有足够的农业水资源,然而现实是农业不可能长期维持用水第一大户的地位,未来的农业用水只能是零增长或负增长,用水量是不能增加的。因此,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的浪费,从农业节水上挖潜,从而达到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
由于中国对农业水资源管理不善,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措施没有得到大面积的应用和推广,水资源的浪费是非常严重的。中国主要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4~0.6,也就是说大约有一半的水白白浪费掉了,在田间灌水中,习惯了大畦漫灌,每次的灌水量过大,总的灌溉定额也偏大,北方灌区的灌溉定额高出作物实际需要的2~5倍,浪费是惊人的。有人估计,每年农业浪费的水量达1000亿O。
所以说发展高效用水的农业不仅是必须的,因为农业水资源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同时也是可能的,因为农业用水还存在着很大的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未来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也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三、科学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
业灌溉将水自水源输送到农田,满足作物需要可以划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通过灌溉输配水系统,将水自水源引至田间;第二个是在田间地表水入渗到土壤中,在土壤中再分配转化为土壤水,而后被作物吸收;第三个是作物吸收水分后通过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最后形成有机物质――碳水化合物。
高效用水的目标是极大地提高上述三个环节水的转化和产出效率,既节水又高产。在第一个环节上,要提高输水的效率,其措施是通过工程的投入,实行输水渠道的配套、防渗,将来实行输配水管道化,从而大大减少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在第二个环节上,要合理地调控农田水分状况,使引进田间的水最大限度地为农作物所利用。在第三环节上就是要调控土壤和地表面附近的大气环境,使农作物的生长有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对于第二、三环节要逐步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水技术、田间覆盖保墒技术,并加强田间用水管理。
中国高效用水农业的形成必须以农业灌溉技术变革为前提,而农业灌溉技术的变革又是以现代农田灌溉理论为先导。其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是:以高效用水为节水高产的灌溉目标;以土壤水分转化和消耗规律为中心的农田土壤―植物―大气(SPAC)理论;以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为中心的作物需水规律;以水分调控指标和手段为中心的技术体系。
目前,先进灌水技术的推广步伐正在加快,但受经济实力的制约,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国仍将以地面灌水为主要灌溉方式,因此,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应是目前推广先进灌水技术的重点。其主要方法有:①加大田间流速以减少渗流;②实行输配水的管道化以减少用土渠输配水的沿程损失;③对现有渠道进行防渗改造以减少渗漏损失;④发展间歇灌溉,以增加灌水流速,减少深层渗漏损失。
应用“3S”技术可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发展高效用水农业。例如,建立“田间墒情监测网系统”,对全国的农田墒情进行监测,为农业灌溉用水和抗旱减灾服务。
监测土壤墒情,同时与当时当地的作物需水量相结合,从而确定灌溉用水是精确管理田间用水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目前发达国家的先进灌区都以墒情监测作为节水和用水管理的主要依据,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土壤墒情资料、作物长势资料确定作物的灌溉水量及灌溉时间,及时提供用水信息,从而使农业灌溉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确化,达到农业用水的科学管理和节水的目的。
四、进一步治理对水的污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