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

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

第1篇: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

俗话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阅读文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知识和总结、指导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以下几点做法:

1、立足教材,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春回大地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可让学生观看记录春天景色的图片、录像,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再如郭沫若的《雷电颂》,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如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适合学生用最激越的感情诵读,体会感情,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2、稳抓阅读,在品析中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其中“沉淀”一词重复使用,就很有韵味,它化静为动,生动地表现了紫色由浅入深最后到深紫的变化。如此的赏析,宗璞语言的魅力也会“沉淀”在学生的心里。

3、相互交流,在碰撞中积累语言。

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如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摘抄笔记、心得体会),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4、通过课外阅读中外名著,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归纳,不能搞成大运动量的操作,不能泛而无序、乱而无章,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纹识记。积累已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首要目标,而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日积月累。 转贴于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三、作文创新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课内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进行再创作。学生的语言积累多了,并不一定他的语言能力就加强了,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

1、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我在修改文章时,会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但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时,常常出现堆砌词藻的现象,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删除,哪些应替换,我会予以悉心指导。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会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

2、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

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我都会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语文活动课上,可以成语接龙方式,找近、反义词方式,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形式表达的方式等,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

第2篇: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

1,研究性阅读的意义。研究性阅读对学生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主动探究为实质的学习方式,在社会生活与学习中自主地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获得结论,这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帮助。因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思维研发问题,达到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目的,这对于学生主动判断问题的正误、辨别是非,并树立自己良好的观念,有着巨大的正面促进作用。

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是阅读教学的特点,因此,研究性阅读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同时更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现代阅读理念也是新课标极为倡导的。它的意义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自行体悟,自行获得情感。

研究性阅读在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等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辨识能力。学生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设问:

“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是激越?是丰厚?还是散淡?这些具体内容都在何处?是如何表达的?”以此来学会全方位地探究鉴赏作品。

研究性阅读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语感方面,表现得也异常优越。语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能够迅速地领会和感悟语言文字内在意义的能力。还有人认为:“语感是汉语能力的核心,是最高水平的汉语能力。”而这种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而得到的。同时,研究性阅读还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汉语新课程标准鲜明地提出:“汉语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要发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还要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能力,这是当前我们汉语教育必须要做到的重中之重,而研究性阅读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展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因而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这种感染和震撼是直达内心深处的,并进而内化为读者自己的行为。

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知识与文学水平的引领与提高是非常迅速的,相比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我们会发现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

2,传统教学的弊端。传统模式注重分析写作特点,归纳中心思想,划分段落层次,介绍写作背景等。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当成了木偶,忽略了中学生是听课过程中的主角地位,忽略了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虽然传统的齐声阅读方式可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教师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下去极有可能出现一些“南郭先生”。相反研究性阅读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身的与众不同的阅读方法,为增强语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3,研究性阅读应注意的事项。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还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是把媒体控制、使用与选择的权力交给学生,以利于学生广收各种有效信息资源,拓展视野。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通过师生互动,及对学生巧妙的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

笔者认为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来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开发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以及用独到的见解赏读文体,是研究性汉语阅读的独到之处。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组织问题并创设情境,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要为学生完全提供,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得到激发。由此来促进学生的思维,使之一如既往地处于积极的运作状态。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并行不悖,共同铸就了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3篇: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

阅读习惯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充满信心和耐心。学生在犯错误后很可能还会反复,这就要求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是反复犯错,要把学生犯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过程看作是学生成长的必然历程。同时,学生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在重复中形成的。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并不缺乏出色的创意,但是这些创意最终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长期坚持,没有持之恒地加以强化。小学语文教师经常将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停留在语文课堂的说教形式上,不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心有感触地理解到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没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来化规范为行动。所以,良好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要在行动中落实,在活动中强化与巩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前,落实阅读习惯培养计划,坚持严格执行。其实这种坚持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重复可以使行为得到强化,形成阅读习惯。但是学生往往会厌倦重复,小学语文教师也很容易在重复中懈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思路,在目标不变的提前下,通过变化形式,使行为阅读习惯得以养成。

二、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采用一系列富有系统化的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阅读的氛围中,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助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快乐阅读,海量阅读,用阅读激发内在的潜能,达到学生愿意学习的目的。

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于激趣、创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学生学习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学习材料有较强的内部动力驱使,就会积极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另外,还可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选择适当的游戏走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提升阅读质量,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发展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尝试改变以往教学中冷淡的师生关系,要加强师生双方感情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要放下架子,融自己与于学生当中,深挖教材中的可操控内容,创设可激励学生的情境。另外,从课型上还可做一些不同程度的改革,如加入表演型、竞赛型、实践活动型课型,给学生创设了上进的、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随着人类社会大踏步的前进,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一直都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的兴趣不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创立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建立情境――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四、发挥多元评价机制作用,给学生自信和机会

第4篇: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

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质量呢?从“大语文教学论”的观点出发,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然而,正是因为忽略了课外阅读,没有正确认识课外阅读,才使得课内阅读进入由“精”变“泛”、由“深”变“浅”、由“启”变“灌”的恶性循环中。我们在重视提高课内阅读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花大力气搞好课外阅读教学。

一、放

放是学生自主学的前提,也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思想要解放。有人怀疑:放对“尖子”可能行之有效,对后进生呢?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笔者曾碰到这么一件事:有位新教师在上公开课――《鸟的天堂》,与此同时,教研员要求另外一个班的学生根据提纲自习这篇课文,之后用相同的习题同时对两班进行测试,其结果使人大吃一惊――后者的效果竟强于前者。我们姑且不评论那位教师的“水平”如何、班级“基础”怎样,但至少说明学生是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我们应该相信他们,特别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要敢于放手,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开发。反之,只能事倍功半。

2.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学生足够开放的时空。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在自由、轻松、和谐的环境里畅游,使他们的思维活跃,眼界放开,想象的翅膀得以展开。

二、导

放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导则是强调教师主导性的发挥。那么,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主导地位如何恰当体现呢?

1.学法上要做适当引导。所谓的“授人以渔,终身受益”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比如学生在课外阅读分段时,笔者就先引导,时间的转移、地点的变换是分段的依据。在阅读时,我们应先划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以便分段参考。这样,学生就能心领神会。

2.学生交流时要适当引导。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某一问题作无休止的争论,如果不加以点拨,学生就会毫无结果地争论。教师要抓住契机加以牵引,真正做到一点就通。

三、激

激,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也是最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动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课外阅读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自主学习,体验乐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都是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新起点。我们应该利用课外阅读的特点,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让儿童畅所欲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劲头就很足。

2.竞赛激励,激发热情。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的传递和吸收。如故事大王擂台赛(讲故事比赛)、随堂竞背赛(两人竞背同一材料,评出背得既正确又流利的同学)和读书笔记展(评一评谁做得好)。

3.精心安排,激发需求。小学生易受感染,在课外阅读中,我们要利用画面、音乐、榜样等手段创设情境,精心营造课外阅读的环境,唤起学生的需要,吊起学生的胃口,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4.评价激励,体验成功。兴趣有赖于成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多给予学生帮助、鼓励、启发和信心,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即在课外阅读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要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态度。如定期评选“读书模范”、“积累大王”、“小小演讲家”等,以这种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体会到成功的快慰,使学生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产生向上的动力。

四、活

活是针对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年龄特点讲的。课外阅读要活必须做到:

1.内容要活。美国著名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真正喜欢课外阅读,必须从学生内在需要出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材料吸引他们,如名家名篇、小学生佳作等。

2.课型要活。比如讨论型、欣赏型、朗诵型、复述型、发现探索型、评比竞赛型……无论何种课型,其共同点都是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勇于尝试,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

3.组织形式要活。比如建立读书小组,三人一伙,五人一帮,等等。在分组活动中,有些老师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问一问学生这样组合的理由。也许,成绩差的一组从网上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调皮、捣蛋的一组自告奋勇地给大家讲了许多知道的故事;全是女生的那组写出了感人肺腑的读后心得。

4.活动方法要活。

(1)演一演。选择阅读材料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当小演员,充分展示自我,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童话表演、模拟与书中人物对话等。

(2)辩一辩。辩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辩,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同时也是一个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如针对某一阅读材料开个“辩论赛”,也可以制作阅读卡片,摘录,写读后感等。

第5篇: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生为主 个性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忽视和抹杀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课文中指什么意思?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首要的条件是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内心需求,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的状态。

三、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

四、营造课堂氛围,拓展思维空间

陶行知先生早在《创造宣言》中就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比如在教《火烧云》时,我是这样进行的:(1)思考、领悟、找规律。学习第4~6节时,先让学生默读:说出哪些地方写了火烧云变化多、变化快。引读思考:天空出现了什么?怎么样?后来怎样了?看的人怎样表现?进而领悟写法:先写某种动物出现,接着写样子,又写变模糊、不见了,最后写看的人的表现。(2)模仿、练说、巧内化。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质疑问难的气氛,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诱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找出疑点,大胆推测和想像,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交流、练笔、勤积累。要求学生把练说、练笔结合起来,让学生争相发言,获得信息,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描摹,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通过“悟法——练说——练写”,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创新,鼓励求异,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无弊。 转贴于

五、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像。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一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在赞扬声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要立足阅读基础,又要批判继承地做出自己的创新,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思维,在练习中培养必备的阅读基础,从而让阅读教学步入正轨。

参考文献

第6篇: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英语教学 阅读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语言在各领域和各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英语的逐渐普及使社会生产和生活更国际化和前沿化。在国内外各类型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中,对于英语语言的应用则成为企业正常运营的主要渠道,英语专业型人才已成为当今社会各企业急需的重要人才基础。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技巧和英语交际能力,就需要加强英语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尤其要加强对文章阅读和理解能力。因此,在迎合新课改要求的前提下,如何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水平,有效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现状

英语阅读是集单词、词组、语法和句型于一体的教学活动,也是有效培养学生英语运用和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普遍采取文章讲解和问题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往往只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讲授,完全忽视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更不能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以教师为主体,一味注重语言知识满堂灌的传授方式,课堂上教师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严重抑制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采取侧重于阅读材料进行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这种传统、固化、单一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压抑,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了积极主动性,严重制约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改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具体化措施

(一)认真导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读是英语阅读教学课程成功的前提条件,精心认真导读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以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整堂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1]。例如,在讲授Unit 3 Reading A一单元时,课堂导入可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做引领,首先直接引入开场白:Do you have a pet?于是有些学生会持肯定回答,然后继续问道:What kind of pet do you like best?必然一些学生会回答喜欢狗这种宠物,于是继续接着问:What dogs can do?同时也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一些关于狗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质疑并提出各类问题,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并发表见解,再导入Dogs can help people a lot,这样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用心精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力

速读课文往往达不到既定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教师给学生预留足够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课后练习题为牵引进行整篇文章的认真精读,在学生自己精读文章的同时教师应该设计一些问题,并确保课堂保持安静、和谐的阅读氛围,避免影响学生阅读的整体思路和精读速度,可采用如下方法了解和掌握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和文意的理解程度,因此可向学生提出若干相关问题。比如:What can a dog help a blind man? After the manager led them to their room,John said,“ Excuse me,where is the fire exit? Do you know why?What happened while John was asleep then what did he do?”这样一系列逻辑性问题的提出,既促进了学生对于口语、语法的掌握,又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通过讨论或辩论形式,增强学生创作型思维能力

教师可结合新授知识内容,提出相关的、恰当的话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思考时间内自主组织语言,积极踊跃进行口头表述,还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通过辩论或讨论的形式阐述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2]。例如,在讲授JEFC 2A Lesson18“动物园的利弊”一单元时,教师将新授知识加以汇总,并提出了相关问题:Do you think it is good for animals to live in the zoo?Why or why not?在提出此两个问题之后,将全班学生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赞成方,乙组为反对方,于是引导两组就此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然后两组分别派代表用英语阐述本组观点并进行辩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创作型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阅读技巧,并不断进行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深入研究,以全面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语言交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

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为基础,在学生个体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它是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的千差万别,因此阅读教学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一、凸显教师风采――做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先导

教师应具备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学能力等全方面的素质,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正是这些素质综合运用的结果。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因而在课堂教学是需要教师在具备上述素质的同时,尤其要有不满现状的创新意识,要以我为主,不盲目照搬,不盲目屈从,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遵循语文课堂教学总原则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的创造能力。如长于诵读的,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内容,以情感动人;善于表演的,可以神形兼备的演示课文内容,以情节感人;擅长丹青的,可以五彩缤纷的绘制课文内容特写画面,以图感人;至于有副好歌喉的,尽情放歌一曲,让婉转悠扬和慷慨激昂的歌声打动学生的心。

二、落实人文关怀――构建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新课标进行的课程改革更体现了“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要求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我们如何把关怀落到实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三重三轻”。

1.重过程轻结论。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研习了,思维自然会得到历练和激活,创新之火就会时有闪现,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信息要思考、要筛选、要组合、要表述,结论也许近乎对或近乎错,这些都无关紧要,不能因为结论的对错而扼杀学生的个性,只要出于至诚,饱蘸真情,阅读个体的收益和感动远比单纯某一个结论重要得多。

2.重肯定轻否定。激励赏识是学生向上的助推器。鼓励好比春天的阳光,禾苗感到的不仅仅是温暖,还有愉快地成长。一个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时时企盼的就是对个体阅读价值的肯定。在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地向上成长。轻易否定,犹如含苞待放的花蕾突遭严霜摧残,他再也无力绽放,自此会打蔫凋谢。

3.重发展轻静止。学生是发展的主题,韩愈说得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时此地,学生看问题或许有些片面、偏激,得出的结论可能有悖于真理,但人的发展潜能巨大,“盖棺”才能“定论”,因为个性化阅读体验是无法复制的体验,它的珍贵就体现在是个体的是独特的,因而静止绝对地看问题,当然会走偏锋,会得出错误结论。

三、注重张扬个性――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标

首先,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要有民主平等意识,在阅读课上要让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大胆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从而实现教学互动。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阅读是学生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展示,由于学生个人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文学修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它们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认识。语文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观察和体验,让学生有个性阅读的机会和自由、宽松的时空。对个性异常的学生既不压制,也不放任,而应积极引导,扬长避短,使其个性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第三,要利用朗读促进个性化阅读。朗读是将文学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用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文本思想感情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一方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另一方面,要学生在朗读中融进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倾向。在一次公开课上,我的教学是杨绛的《老王》,当课堂进入对文章主体部分: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件事情的理解时,我设计了“文章是如何描写老王的肖像、动作、神态和语言的?对这些问题你有何感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研讨,再让小组代表发言,有一小组代表提出了一个极有独特见解的问题:杨绛先生在突然间见到老王那直僵僵的躯体镶嵌在门框里,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她吃惊地问:“哎呀,老王,你好些了吗?”而此时老王的回答在作者笔下就仅一个“嗯”字,我们这个“嗯”字看似简单,是一种极普通的应答,其实是老王内心经过非常复杂的思想斗争之后,才吐出来的一个似是而非的满含酸楚与无奈的回答。他的病真的好了么?不,老王深知自己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为了表达他对作者一家人的感激,他硬撑着病体,把自己省下来的吃不了的香油和鸡蛋送过来,但是他不能把这个事实告诉我,免得别人牵挂。但又不能对作者的询问不理不睬,他只能用一个“嗯”字来回答“我”。学生在与文本、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用他独特的体验与思维阐释了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多么生动,多么精妙。

四、实现个性评价――护卫个性化阅读教学远航

个性化阅读教学,以实现师生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基本定位为――自主阅读,平等合作,发展个性,着力在目标、方式、过程等方面实现个性化,把展现个性魅力的时空留给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实现发展。缺少个性化评价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不完整的。

第8篇: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散文阅读教学是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散文优美的语句和精巧的结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散文阅读教学受到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视。研究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深刻意义。

1.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1.1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高段的散文文本语言形象而优美,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小学阶段所选用的散文文本普遍使用积极向上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思想。另外,小学散文阅读篇章较短,散文内容通常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文章的语言表达十分欧美,结构精巧,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1.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散文的构思十分精巧,而且语言文字十分优美,通过散文阅读能够激发学生欣赏美的欲望,使学生在接触散文美的基础上发现文章中的美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散文会运用大量的修辞,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散文所描绘的画面,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力。

1.3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阶段的散文阅读篇章大多情感细腻,语言优美,适合学生阅读。而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会通过反复阅读来弄清楚这篇文章所讲的内容,进而发现文章的脉络以及文章的结构。而学生对文章的自主分析是学生进行阅读所必备的能力。学生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时候,也会思考阅读题目,在阅读题目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2.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2.1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的成就

首先,注重学生的阅读基础。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也具有了一定与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而小学高段的散文篇幅不断增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错别字、无法理解的句子和段落等。对于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在开展散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十分重视学生的生字词积累,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其次,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师在开展散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会引导学生使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散文阅读。例如,语文教师会引导学生运用带感情朗读、默读、略读、速读、带问题读等阅读方法来进行散文阅读,加强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最后,重视学生的思考。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在开展散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十分重视学生的思考。语文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散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思考文章中蕴含的作者感情、散文的主题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

2.2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方法问题。当前,大多数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文章的分析。但是,散文需要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一味分析文章会导致学生忽视散文的美感,严重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其次,文本处理问题。部分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喜欢用大作家的散文篇目,但是,这些散文寓意比较深刻,篇幅较长,学生读起来有困难。文本处理不到位会严重影响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再次,方法指导问题。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在散文句子赏析讲解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甚至有些教师按照参考答案来直接给学生讲解,而忽视了对赏析方法的总结和探索,方法指导不到位。

3.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3.1细分散文文体

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应对散文文体进行细分,了解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不同散文文体的教学方法。首先,叙事散文教学应注重把握文章的线索和结构,了解人物关系,抓住人物感情,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把握整篇文章;其次,写景抒情散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文章中风景之美,重点讲解景物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情景关系。同时,也要注重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最后,哲理散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的深刻治理,在了解散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加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3.2采取三段式教学

首先,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应合理设置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语文教师应熟悉教材,备好课,找出教学重难点;其次,语文教师应采取分组学习,组织学生订正导学案中的知识,整理出不会的难题,然后根据这些难题开展小组讨论,集中学生智慧,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教师要对学生的探讨进行评价,总结教学重点;最后,语文教师应应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例如,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散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仿写,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3合理处理阅读文本

首先,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引导学生对佳词丽句进行反复朗读与赏析;其次,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体验,进而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最后,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应重视文本的拓展,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写作方法,向学生讲解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散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场;观察 思考

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空间存在,生态学上称之为生态场。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不是鼓励存在的,他们之间存在普遍的相互作用并以场的形式实现。1本文借用这个概念,分析一下语文阅读教学时空范围内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本文探讨的“语文阅读”,是相对狭义的,特指学生利用在校的教学时间进行的短文阅读训练,主要目标就是理解文本内容,并能通过书面语言表达的阅读,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这个阅读教学,学生能够做一些阅读理解的题目。语文阅读生态场,包括以下一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学生、教师、阅读材料、阅读题目,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了解。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产出比低

学生喜欢阅读吗?当然喜欢。没看见许多学生挑灯夜读,偷偷摸摸读,下课读,放学读,尽管常常因此吃了不少苦头,可是痴心不改。不是让人感动,而是让人无奈:他们不务正业。学生喜欢的是没有题目的阅读、不用考试的阅读,一旦阅读与考试联系起来,就会让人生厌、无所适从。发生在办公室的一则语文笑话是这样的:几个老师在争论《西游记》中是谁牵的马,谁挑的担2。有办公室同事(非语文老师)突然问正在争论的语文老师,猪八戒和蜘蛛精洗澡的时候,看见了几条腿?语文老师是不敢回答的,因为蜘蛛精必定是八条腿,可是猪八戒喜欢的是两条腿的美女。天哪,救救可怜的语文老师吧。语文老师也得出了结论,名著阅读一旦和考试联系起来,就是名著苦读了。语文考试中的怪题怪答案不胜枚举。

更可恨的是,语文学习效率低,投入产出比低。数学、物理等能力型学习、考试,学生只要掌握一种类型题目,就能触类旁通;历史等记忆性学科,学生只要下功夫记,记住了多少,考试一般就能发挥多少,往往立竿见影。而语文学习却不是这样,花了功夫,往往不见效果,即使在考试前做了不少阅读理解题,考试没有考到(一般是考不到的),就会没有多少效果。学生对那些看得见的学习,自己能把握的学习,能够投入持久的热情,愿意花大量的时间,而对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的学习则重视程度不够。

2.教师:课堂教学不充分,有限的课堂做了大量无用功

每天一节语文课,学生得不到语文素养的提升,而是针对语文考试做了大量无用功,师生浪费了大量时间识记语文课本上的相关答案,枯燥而低效,虽然师生都明白答案永远背不完,但是谁能不背呢?万一考到了书上的题目,如果教师没有讲到,或者学生没有记住答案,分数就会比别的班级低很多。于是大多语文老师宁可舍本逐末,而不能放弃那些并没有太大用途的讲答案、记答案的无用工作。

叶圣陶先生讲,课文无非是例子。告诉我们应该是通过教学课文来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知识积累目标,能力提升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以通过“教”而达到“不教”的最终目的。可是很多时候,课文教学被语文老师当作教学的目标,于是“课文”永远都讲不完、教不完,学生疲惫,教师也疲惫,可是离开了老师学生什么都不会。悲!

3.阅读材料:教考脱节,导致师生无处适应

语文老师常常抱怨:我讲的人家不考,人家考的我讲不到。对于课文的详尽分析,教师既把课文当作教学的例子,也把课文当作教学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课文教学已经很紧张了,根本没有时间再去进行拓展训练,导致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涉及到的面不广。学生读得少,操练得少,既没有掌握解题方法,也没有提高解题水平,到了考试的时候,信手随写,全无章法,得分自然就很低。

语文教学的乱象就在于此。教师不知道自己的期末考试会考什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语文学习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付出了却可能得不到回报。语文教学大纲中有这样一句话:“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面对这样的考试,师生最功利的做法就是花大量的时间在课文的繁琐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并且缩短学生对其他材料的阅读。

4.语文考试:教学是小语文,考试是大语文

现在的语文界,说的是大语文,做的是小语文。现在的语文课堂,是小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针对的是教材,教学形式主要是对课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基于教参),学生学习的途径以识记为主,偶尔伴有语文的能力训练。可是到了考试的时候,却又变成了“大语文”。随手翻出一份语文试卷,没有不是大语文的。以一份2012某市中考语文试卷为例:除作文外,70分的语文试卷,只有18分是直接出自书上的,即第1、2、3题是考字词和诗文名句默写,共18分,是小语文。其他题目都应该大语文,第4题,名著阅读,是大语文,考试内容是《西游记》和《格列佛游记》共5分;第5题,语言运用题,也是大语文,3分;第10题,课外文言文阅读,翻译两个句子,共4分,也是大语文的范围。最让师生为难的是,还有16分是所谓的课内阅读题(文言文8分,第6、7、8、9题,现代文8分,第11、12、13题),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及书本知识的积累和理解,老师必须要讲透、练足,才有可能做得好,否则不容易得分。这样一份试卷,既兼顾到课文的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又突出学生能力为先的发展目标。可是这种理想的状态却很难做到。

思考:眼中看树木,心中存森林

后识字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单独研究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重要学问。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当然不能把阅读教学理解为课文教学,而要从语文阅读教学这个生态场中的几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促进来思考,就像农学家研究生态场中的阳光、雨水、土壤及作物的相互作用那样,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顾黄初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他强调语文教育应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湖北宜昌的“课内外衔接实验”,山东高密一中的“语文实验室计划”等成功探索,给语文老师以启示,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不要眼中只有树木而没有森林。几篇课文、几本教材毫无疑问只是树木,然学生喜欢阅读,拥抱森林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