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室外空间设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

第1篇: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大学校园室外学习空间设计是对校园初步规划后的二次空间划分的空间设计,通常都附属于某一空间领域。它属于室外公共空间范畴。笔者将从空间层次角度加以论证和分析,以求其空间设计更加适宜,符合校园室外学习环境需求。校园公共空间构成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包含大系统,以及与之对应的子系统。校园某处的使用空间是这个区域的中心,而所有校园公共空间又是校园整个环境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同时校园室外环境系统又是校园整体系统的一部分。从校园总体环境到建筑单体,从整体到局部,校园室外公共空间是依照从大到小的尺度排列的序列空间,它是多结构的,也就是:总体—单体—边缘。这种结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应辩证地去考虑,大学校园空间系统的某一要素,是空间层次结构的范畴,也是这个结构中的重要内容。

(一)总体

凯文•林奇在他的著作《总体设计》里,强调所有环境其自身的特征是由事物和活动相互促成的关系网络。每个大学校园都有其独特的场所精神,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独一无二的。对环境中的建筑单体而言,总体的公共空间影响比它要长远,整个环境的组织会持续几代人或更长的时间,它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大学校园室外空间构架的设计布局应将经济、文化、生态的效益融合在一起,从校园室外公共空间的经济生态、教育、休憩、经济等多种功能出发,建立空间系统化的设计理念;对中点或者中心功能区域,其设计手法可通过大面积、序列、轴向式空间,形成独特的大学校园室外空间形式。对于适宜作为室外学习的空间来说,湖面、广场、庭院、山体、绿地、运动场都是大学校园室外学习空间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各自是由内在许多单体空间有机组合而成(如图1),或通过不同的形式构成,或通过相互联系的生态链。举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将校园中此类空间状况做一个剖切面去观察的话,会发现这里是校园活动的中心。

(二)单体

大学校园室外学习空间中的单体层面主要是指在室外公共空间中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的空间形式。单体层次着眼于公共空间的局部实施设计——个体。这属于校园公共空间系统工程建构的重要部分,直接与校园人群的活动、交往、生活、精神需求发生联系,内容包括室外的亭、廊、架等建筑小品空间。而单体的存在总是依附于大的环境。因此,单体属于公共空间的细部设计,这些空间形式扮演了组织环境空间的作用。校园室外环境中的自由讨论、评论、交谈、休息反映了学生对封闭空间的需求,而多层次的室外学习空间网络则可以满足学生需求的众多可能性,而且也会丰富师生对校园建筑使用的传统方式。一般来说,单体层次直接体现了校园的空间意境与设计思想,是对校园室外空间的点缀,体现了对校园人文精神的关怀。因此,一个良好的校园室外环境就要在公共空间、建筑形象、功能使用上反映校园的精神和师生的总体利益。

(三)边缘

所谓边缘主要是指边界和过渡等区域。边缘的定义《辞海》上注解为,“边”和“缘”同义,指事物的周缘或跨着界限的部分。凯文•林奇在他的《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到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分别是:边界、道路、节点、区域以及标志,边界是以线性要素为特征,相对于区域则体现主题单元的连续性,传达相对较强的“场所感”。因此,了解边界和区域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边缘的含义。实际上,这里的边缘结合了边缘和区域两方面的概念。从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的角度看,边缘空间向人们传达了残留的、模糊的空间感受。从另外一层面来说,边缘空间可以看作是一种过渡性空间。在校园室外空间,学生个体往往习惯处于这样的边界空间以满足其寻求安全与庇护的心理,从而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室外学习者在边缘性空间学习的机率更大,他们更倾向于停留在此类空间。例如,道路边缘、大学校园亲水空间、室外屋顶与平台等。在广西大学的亲水岸边种植了树干高大、树冠浓密的乔木,平日学生来此学习时可以起到遮阳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在水面上投下一定面积的阴影,减少水面所产生的眩光(如图2)。但这样空间的私密性稍显欠缺,若在亲水边的学生站立处后方设有与行人分隔的设施(小型分隔墙或者灌木),或设置多组凸出沿岸的空间划分,可以起到学生免受干扰的心理庇护作用(如图3)。

二、应强化空间多样化设计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可以推断在校学生对学习空间形式的需求各不相同,而且,人们有对不同的环境进行体会的需求。那么,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充分掌握学生在校园中的行为及心理活动。笔者认为应从两层面对空间进行多样化的设计。

(一)空间形式多样化

空间形式多样化是指将室外空间中各类设计元素进行合理的、多样化的空间组织,侧重于空间形式的创新性。这些设计元素包括绿化、道路、铺地、建筑小品、水体建筑和其它一切可视形象等。在空间的营造过程中要避免单一化,应积极创造和探索能给人带来不同感受的空间形式。由于在其间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灵体会从而满足人对空间的探索需求,活跃学生大脑,激发学习热情。通过创造造型各异的空间形式,学习者也能凭借自身敏感的生态直觉发现空间的可利用价值,诱发出各种新的行为活动,从而使环境更富有活力。如思考类学习空间的营造主要突出环境静的特点。一方面可以隔离不利噪音,从物质层面来达到安静的效果。可以选择树冠低、枝叶茂密、分支点低的乔灌木,形成多层次种植来形成隔音带;另外,在精神层面可以营造宁静的氛围,一般通过园林建筑、座凳、绿篱等的围合,使得各景观元素的质感、体量、色彩达到有序排列,使人在心理上产生稳定感和领域感。而交流型的空间开放程度可相对较高,但也需要对空间进行界定,使其具有一定领域性。事实上,在空间设计的实践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空间形态,往往与所处的地形地貌有密切关系,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但从理想的视觉意向和行为心理来说,一所大、中型的校园宜有多元化的空间形式呈现,或以一种空间形式为主兼有其它,即所谓抑扬相间,张弛有序。

(二)空间组合多样化

空间组合多样性是指将同样的设计元素经过多种排列组合,营造造型或布局多样的空间形式。在设计元素组合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地将形式或位置转移,而是要充分尊重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形式美法则进行空间安排。通过对设计元素的大小、方位、色彩等进行有效合理的重组,从而达到使用功能与审美趣味的和谐统一。不仅要重视空间的平面形式,更要对空间易停留位置进行的视点分析,达到关注对空间效果的整体设计分析。通过对大学校园室外空间进行不同的组织,可以满足不同行为的需求,使得学生个体及群体会根据自身喜好自由地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的空间。由于设计元素众多,笔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元素作为说明。如:一字排列适合单人学习,座椅成夹角及U型排列适合两人以上的交流;圆形座椅的外侧适合个体学习,内侧适合群体交流;蛇形座椅在凸处适合个体学习,凹处适合群体学习(图4)。另外,创造多样及具有趣味的空间还可以满足在使用功能上的不同需求,如依据当地风向,将相邻建筑之间作为夏季吹凉的风口,在这里进行阅读背诵时不仅可以躲避夏日炎炎的热浪,感受自然风,体会凉意,甚至还具有避免蚊虫叮咬的功能。

三、展望

第2篇: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1对建筑空间与自然对话的启示

天井、厅堂徽州传统建筑的一大的特点就是进入大门先见“天井”。天井空间既能下进雨,又能射进光,还能吹进风,能感知四季寒暑变化。这与安藤忠雄的抽象自然的空间设计理念不谋而合。“门堂分立”是我国建筑构成的一个很主要的特色,其目的在于产生“内”、“外”之别以及由此形成一个中庭,在徽州传统建筑中这个中庭即天井。穿过天井之后便是徽州民居中等级最高的空间单元———厅堂。厅堂与自然的交流便是通过天井来实现的,因此有“坐堂观天”之说。这样一个传统的内部公共空间,在新徽派建筑设计中可以拓展成为一个共享空间,利用现代的手法设置一个天井,将自然引入建筑内部,多重功能积聚在这样一个可以和自然交流的空间,产生积极空间的效果。如商场中的天井空间可以安排一个休闲的咖啡吧等。对于天井、厅堂空间的采用,不仅是对传统的一种继承,更能体现出与自然的对话。庭院在徽州民居的后部或一侧,常意想不到的出现一个自由布局的庭院。庭院不仅在徽州地区,乃至整个中国都是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体现。上文也提到过,庭院空间的营造也是安藤忠雄对话自然的一个重要手法。在新徽派建筑的空间设计中,庭院空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自然的渴望和追求是庭院空间永恒的主题,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引入以及“天人合一”自然观的体现。在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设计中,随处可见由建筑、围栏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给予人们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和空间,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然的渴望。因此在新徽派建筑空间设计中要尤为注意庭院空间的营造。“廊”是我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空间形式,《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中说廊即“古建筑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在徽州传统建筑中,这种形式也同样存在。如唐模村的临水街的廊道,再如南屏抱一书斋的庭院里的廊道。廊道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同时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安藤在他的作品中也常有这种廊道空间,如他在风之教堂中设置了一个连廊,人行走在其中,能感受到穿廊而过的风,这也正是安藤抽象自然的空间设计手法。在新徽派建筑中依然可以作为与自然交流,与人交流的灰空间,在新徽派建筑空间设计中应当得到重视。

2对徽州文化继承方面的启示

安藤忠雄在他的《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中对如何继承传统阐述了他的观点:继承非形态的精神。同时他接受了“批判地域主义”的思想,即在批判现代建筑的同时,采用现代建筑的的进步之处,并将其运用于建筑实践中。并且不是讲地域主义无批判的直接引用到建筑形态中,而是在空间中重新解释地域主义。他本人的代表作三大教堂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这一思想对新徽派建筑文化传承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我们不应当一味的套用传统元素,对建筑文化物质特征背后的精神特征也应当进行研究,在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审美要求的同时,利用现代建筑的技术手段,对传统进行继承,这和单德启先生所提出的的“新而徽”有着异曲同工之意。空间意象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一切蕴含着意的物象或表象都可称为“意象”。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国人非常喜欢把客观存在的某个具体的空间触发为主观想象中的一种意境,即虚幻空间。它所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升华,是心理空间的开拓。安藤忠雄的建筑中常追求这种空间意象,如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重建的竞赛中,安腾的竞赛作品是一个作为景观的坟墓,形状为球形剖面的1/6,该球由地面缓缓升起,高出地面30米,这是一个“安抚灵魂和供人反省的场所”,与周围繁杂的城市环境中形成对比,由此带给人心灵上的触动和给人无限的遐想。

徽州传统建筑创造了丰富的“实景”与“实境”,同时也能因视觉带动听觉、触觉、嗅觉组构的全面感受而致的“虚境”。如雨打芭蕉、莺歌燕语、蝉噪鸟鸣等听觉和“花香”嗅觉结合的空间形态之实景,可产生不同的空间意境,这也体现了审美的“联觉”功能。怎样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之间找到最佳的立意契合点,是新徽派建筑意境创造的关键。例如,在芜湖县图书馆的方案设计中,丰富的光影变化,高低错落的外墙,玻璃天棚,营造的空间透露出传统徽州建筑的风格。色彩保持温和俊秀的黑白灰基调,与基地中的水系极为协调,立意与环境背景和谐而同一。以上这些因素的合理使用,使得芜湖县图书馆成为新徽派建筑中意境创造较为成功的案例。一般都遵循着“门———门厅———天井———厅堂”的空间序列的基调。随着家族的扩大,当整个建筑不满足其使用时,便以并联、串联或以院落为中心的组合方式,来增加建筑使用空间。建筑群组的不断扩大,便造就了徽派建筑特有的空间的序。这种空间序列是受“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在黄山管委会综合办公楼中的设计中,建筑结合地形有三栋建筑组成,每栋建筑都由灰空间由室外过渡到室内,室内空间都围绕着中心的天井空间展开。然后由室外连廊将这看似分开的建筑联系起来,可以说抗空间的序列表现得淋漓尽致。

徽州传统建筑的庭院空间不仅是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在增加空间层次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漏窗或者门等将庭院空间渗透到室内,增加了空间的层次,丰富了人们在游览建筑时的视觉感受。在深圳万科第五园中,这种传统的空间层次被广泛的运用,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尽可能多的感知空间,丰富建筑本身的精神内涵。随处可见的小庭院、廊道,使人们身处不同的地方,能看到不同的景观,有着“步移景异”、“层出不穷”的游园感受,将景观与建筑完美结合,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空间对比徽州传统建筑主要由门厅、天井、厅堂三个分布组成。其平面布局看似平常,实际上,从大门经过时开时合的门厅到露天敞开的天井,再到开放式的厅堂及厅堂两旁封闭式的厢房。室外空间到室内空间是明与暗、开放与封闭不断交替变化的格局,形成了徽州古民居建筑中虚实相对的空间序列。在新徽派建筑设计中,通过虚实对比的运用使得建筑内外空间互为补充,建筑内外空间相互融合。既充分体现了阴与阳的区别,也完成了阴与阳的交汇与贯通,把建筑室内外空间作为一整体来看待,完美的处理自然、人、建筑的有机关系。从传统徽州民居墙体中提取元素,把传统上极具防御性的高而实的外墙,用各种高低长短虚实不一的墙体,通过不同的组合来形成外实内虚,外简内繁的空间布局,在引入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对住宅私密性的保障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设置双重墙,里层墙体可以完全按照内部空间的要求开窗或门,而外层的墙体可根据外部景观、通风遮阳的要求开洞。两层墙体之间设置露台、阳台或留空形成缓冲空间做为室内外的过度。

二、小结

第3篇: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商业建筑;设计原则;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外立面设计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人们对商业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促进商业建筑的迅速发展,并向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在这种形势下,大型商业项目建设越来越多。而由于商业建筑项目具有多功能性,层次性和地域性要求高等特点,从而给设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为此,本文主要从商业建筑设计角度出发,结合工程案例探讨商业建筑设计中相关要点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大型商业广场,一共分为4栋,建筑总面积为4万m2,地上6层,地下2层,为地下停车场。其中,2,3号楼为写字楼,4号楼为大型商业建筑,主要由娱乐楼、步行街和并联店等组成。本项目集写字楼、超市、百货、影院、KTV,小商铺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2 设计理念

本工程设计理念主要是创造时代化、高科技、造型现代的商业综合型建筑,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布局建筑空间,注重建筑的统一规划,在建筑外形上选用节能玻璃,简洁大方,以提升人们的视觉效果,创造出高品质、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综合性建筑:

(1)在建筑形体设计上,要体现区域地标性建筑的特点,建筑形体要简洁、大方,主题要鲜明,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氛。

(2)在平面设计和功能布局上,主要以商业步行街为轴线,以贯穿连通各主力店,加强业态之间的联系。步行商业街是一个平面和竖向相互转换的空间,具有空间平台的作用,以方便各业态的联系。所有分界面和轴线交汇于中庭,在视觉上体现相互之间的联系的密切性。

3 规划布局

(1)建筑总平面规划。本项目的主轴线主要以室外步行街为主,以组织和规划建筑的功能空间。步行街按照T形和U型进行布局,而休闲广场设置在起始和中部,以形成良好的人流空间,同时也丰富了室外空间的层次。T字形的步行街,具有步移景移作用,给建筑空间增加了一些趣味。室外步行街北侧是高层写字楼和商业并联店,东侧为大型的写字楼、购物商场和室内步行街。室内步行街设置以中庭空间为主,主要采用大型的天窗,以创造了适宜的购物环境。

(2)建筑布局。办公主楼布置在西面,而裙房则向北面布置,以形成统一的空间,在空间处理上,建筑坚持以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原则进行设计,从远处望去,办公建筑与南面的广场相互呼应与统一,风格一致,从中加强了城市空间的互动性和互融性。

(3)道路交通组织。建筑周围设计有内部道路与城市道路,它们之间相互交接,以形成一个环行的交通体系,交通流线合理、明确。

1)车行出入口设置:项目一共设置3个车行出入口,分别位于项目的东侧,西侧和南侧,车辆进入项目后可以从这3个车库入口进入地下停车场,而地面只用于消防车通行;

2)人行出入口设置:项目共设置了四个人行出入口,主要供商业人流使用,2个设置于东侧,2个设置于西侧,并连接于城市道路。以东侧入口广场为项目的主要出入口,以疏散城市的人流。北侧入口广场为室内、外步行街的共用广场。同时,项目内部设置一条U字形的室内步行街和T字形室外步行街,作为行人购物和休息的通道,同时也加强东西、南北侧之间的联系。在室内步行街的末端设置了一个广场,以疏散行人。

(5)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方面,主要包括绿化景观、硬质景观和环境设施,环境设施有户外标识及灯光的营造,以形成一个有活力的户外空间,提升商业广场的形象。

1)外街空间设计。外街空间设计主要以建筑外立面作为主要景观元素,以增加地面上的投影效果,同时,采用现代感和节奏感的铺装风格,统一了建筑外立面的形象,塑造了整个空间的个性。

2)内街空间设计。在内街空间设计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水的设计元素,为了与硬朗的建筑的风格形成对比,采用了水流式的铺装,从中减弱了建筑的坚硬感,同时与室内空间相互连接,以增强各室内步行街入口和各空间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减弱了室内外空间的界线,从而使整个购物空间充满了活力。

3)绿化设计。绿化设计采用简洁、精致为设计原则。在外街绿化设计时,通过采用整形的绿化并结合泛光照明,以体现商业氛围。在植物的选用上,为了区别于周边环境,选择了海藻类名贵植物。在商业广场局部以香樟进行点缀,并设置有移动绿化,以增加绿化效果,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4)南面的广场设计。南面的广场设计有雕塑小品、水体、室外家具等。在水体设计上,主要以喷泉、瀑布等动态水体为主,以达到吸引人流,活跃气氛,调节气候和提高人们审美观的目的。在雕塑小品的设计上,根据广场的特质,采用鲜亮色彩,加强造型塑造,体现文气气息和时代感,并突出商业氛围。

4 功能分区

建筑主体功能为办公,裙房的功能为商业,因此,需要合理地规划与分区。2,3号楼布置在商业综合楼的东侧。在2、3号综合楼和写字楼的中间布置设备层,写字楼7~18层为标准层,层高为3.75米;4号楼的商业综合楼包括高层商业楼和多层的室内步行街,商业楼包括百货区、娱乐区和影楼酒楼,位于1~5层。地下室一共2层,采用两个地块地下室连通设计,平面功能设置有设备用房和平战结合的地下停车库。

5 外立面设计

建筑外立面设计主要强调时代性和标志性的特征。在设计上主要采用简约的设计手法,如采用玻璃与铝塑板墙面的对比,以及广告、橱窗、灯光的设计,以创造出商业购物的形象,突出商业气氛。

在主体建筑设计方面,以体现简洁、大气的时代特征,因此采用方形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可以确保使用面积的有效性,以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正方形与长方形作为建筑最基本的设计形式,是大型商业综合建筑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与此同时,在外空间立面设计时,还要考虑到满足建筑功能及业态外窗的功能要求,如餐饮类建筑都要考虑到足够的外窗的设置问题;百货类建筑需要在首层设置展示橱窗。因此,我们需要在立面设计上,合理地布局建筑的功能,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商业综合性建筑立面设计有别于一般住宅建筑,而更加倾向于公建化的立面效果;另外,还要考虑到每户独立分体空调外机位的设置,融入到整体建筑外空间的组织中来。

6 结束语

随着城市商业项目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项目将会成为城市重要的标志,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综合性建筑的自身价值,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而且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商业综合建筑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和建筑外立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强化建筑的平面功能与立面造型,以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第4篇: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景观;应用型人才;改革;综合素质

现代园林发展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古典造园、风景造园的基础上,经过科学革命方式建立起来的新学科。风景园林学是以强调建设和谐的人居户外空间环境为基础,把工程技术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并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植物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丰富科学艺术手段,为人类建立了一种适合生存并促进自身发展的室外生活环境。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环境危机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经济稳定增长和快速城市化仍将持续很长时间。物质主义和过度消费开始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和思考,对大自然和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初露端倪,因此风景园林应运而生。由于风景园林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观环境为基本任务,因此它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风景园林学科的时代背景、发展前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社会发展、人类科技文化的进步,使得风景园林专业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风景园林的任务是丰富多变的,这就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正是基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为目的,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开设了景观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通过优秀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该课程主要介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演变、景观资源的类型及评价方法及城市与区域的景观与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是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景观设计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了与景观设计有关的理论知识、景观设计的原则,熟悉景观的构成要素、景观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因此,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模块的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体式学生理论实践创新思维模式。

1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概述与目前存在问题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景观概述、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空间设计、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表达、各种类型景观设计。此外,还有景观设计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指导意义。景观概述:景观设计的基本认识(景观的概念、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景观设计师)。发展历程:古典园林的传承、现代景观的产生。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功能因素:(功能属性、功能构成、功能、布局)空间因素、人文因素、生态因素、技术因素。景观环境与行为心理(人对环境的需求、环境感知与环境认知、个人空间与感觉尺度、私密性与领域性、环境行为规律)。空间设计:空间设计基础(空间概念、讲解点线面体以及空间)、空间处理手法(空间构成、空间类型、空间操作、空间界定、空间与功能)、空间要素与设计原则。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地形、道路与场地、植物、水体与山石、景观设施与小品、照明设计、景观建筑单体设计。设计程序与方法:讲解一般景观设计的程序与主要内容以及各阶段的注意事项。设计表达:景观制图、景观透视。各种类型景观设计:城市公园、广场、居住区、庭院、滨水、道路景观设计。讲解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存在问题:第一,课程内容空洞,理论缺乏实际指导和借鉴作用;第二,课程内容浅显,未能满足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需求;第三,整个课程为48个学时,基本以理论课为主,未安排相应的实践课学时,未能很好达到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的效果。

2课程改革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

2.1课程内容与实践、实际项目相联系

将课程与招标网的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点赋予相应的设计项目无缝衔接,配合指导老师进行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风景园林学科相关设计竞赛,以团队进行考察的形式,从中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2多维度、多地点进行设计考察

从理论课堂与室外课程进行呼应,通过案例图片和现场实际参观考察进行,把景观设计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设计类别进行阐述,对一些设计热点,如生态停车场设计、海面城市、雨水花园、美丽乡村等相关案例进行重点剖析。

2.3网络平台资源的利用与整理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相关专业网站,搜集相应素材。国内比较有名的,如生生景观、秋凌景观设计、国际新景观、筑龙园林景观、园景人、田园志、微设计、景观派等。借助这些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践案例以及理论思想,并且提供相关设计素材丰富设计作业的层次感。

2.4师生互动

平时课程作业让师生充分互动,进行思考,课堂上由一组学生讲解他们所欣赏的景观设计案例,内容包含案例的概括、案例优缺点、由此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5专项作业训练

快速设计与草图表现能力是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所必备的一项技能,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设计训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进行快题设计方案构思。例如,选择永川兴龙湖公园、观音山公园、渝西广场等地方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3结语

第5篇: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 家具设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81-02

0引言

有人认为家具设计属于室内设计的范畴,其实不然,家具存在于各种环境中,不管是室内环境,还是室外环境,因为人们在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是以家具为凭介物进行的。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家庭家具、办公家具、酒店家具等这些室内家具,也有各式各样的户外家具,比如放置在小区,公园、广场、街道等一些公共场所里的家具。对于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来说,家具设计是环境设计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家具设计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又有它的特殊性。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的现状

1.1 教材缺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有他的特殊性,它不但要考虑功能、材料、构造、形态、经济性、安全性、审美性等因素,还要考虑家具与空间的关系,它不同于工业设计专业与家具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但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多为产品设计的教材,教材中缺乏家具与空间设计的相关内容,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室内设计的教材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篇幅很有限,涉及的面很窄。有关家具与空间设计这一部分内容只能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来弥补,对于环艺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急需系统地讲解家具与环境设计内容的教材。

1.2 与其他专业课联系不紧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联系不紧密,甚至这门课程成了纯粹的产品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毫无关联,这是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家具设计课程应该和其他的专业课程相关联,比如应该与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方面的课程紧密结合,它与环艺其他专业课程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割裂的关系。

1.3 师资水平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以及家具专业的技能和知识,这门课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目前能达到这个要求的教师很少,多数教师只具备某一个专业的知识,而对其它专业知识了解的很少,另外,教师很少到企业或其他高校进修,缺少实践经验,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完善,会对这门课程知识的讲解造成一定的影响。

1.4 课程与实践脱节家具设计课程需要学生去实践,但是目前许多学校和专业并没有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践机会,学校既没有和企业合作,也没有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没有机会走出去看看,学生对材料、工艺不懂,只有依靠老师、书本上的知识闭门造车,设计作品与实际相差甚远,设计作品只能看,不能投入实际生产,最终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的丧失。

2家具设计课程在体制上的改革

2.1 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往往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为了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跟上时代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掌握行业的新动态,包括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并及时进行反馈。这样的话环艺专业在制定家具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就可以按照市场的需求去设置,课程内容和学生能力培养等问题可以按照行业需要去制定。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可以聘请著名企业的技术人员、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也可以请他们参与到具体科研教学中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联系起来。

2.2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家具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内部要有自己新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团队,而对于企业来说培养设计研发人员的费用很大,周期很长,而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为企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回过头企业又可以为高校的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所以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另外,企业通过与学校进行科研项目的合作,以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的问题、困难,而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获得了大量项目科研课题支持,促进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为家具设计课程带来了家具行业中许多前沿的信息,这些新技术、新材料又为家具设计带来了新的活力,所以校企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

2.3 建立实训基地家具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所以学校有必要建立家具实习和实训基地。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和实训基地,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在实训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学生对家具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产品的研发程序有了清楚的认识,并且在以后的家具设计过程中,避免了由于对家具生产工艺、材料不懂而造成方案设计无法实施和使用的局面。

2.4 加强师资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的教师一直处在相对封闭、落后的文化与教育体系中,许多教师一直生活工作在封闭大学校园中,从来没有走出去看看,这样导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脱离于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并且多数没有留学的经历,普遍缺乏中西方文化与教育的交流,缺乏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同时又缺乏实际设计工作经验和市场、工程、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知识。所以,学校对师资的建设首先是要注重教师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资金,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外去深造和学习,到国外的知名企业和学校去进修,学习国外家具企业先进的工艺技术,学习国外高校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便回国后能把这些先进的经验用到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来。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加强家具设计与其他环艺专业课程的联系家具设计课程要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其他相关课程服务,保持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家具是人们使用空间的中介物,不管是室内空间还是室外空间都有与之配套的家具。作为环艺专业的学生要有能力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设计和布置家具,在室内空间中,家具除了对其进行装饰以外,还可以组织和划分空间。通过家具设计课程学习,环艺专业的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室内空间尺度、性质、风格量身订做适合的家具。学生能够从家具色彩、材料、造型等方面使得家具和整体环境协调,学生能够掌握家具在外部空间中数量,位置、分布和材料的选择。由此我们可看出,对于环艺专业的家具设计,不仅仅是功能、材料、形态、经济性、安全性、审美性等的考量,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家具和空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家具的尺度以及风格是否和使用的空间匹配等问题,所以环艺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应该与其他课程关联起来才有意义。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能够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比如,在家具设计课程中,老师给所有的同学提出一个实际案例,让同学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老师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办,用什么方法去实现,而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找到解决的方法。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学生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学生的答案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双向交流。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这种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不断转移,有利于学生始终维持最佳学习状态。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实际的案例,所以这种教学形式形象、直观、生动,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一个人在讲解,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被动学习,而是共同探讨问题。案例教学能够调动集体的力量和聪明才智,所以在家具设计课程中因引入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3.3 实践能力的培养家具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的情况,应该增加对学生实践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具模型和实物的制作,模型和实物的制作不仅仅是老师讲解具体的材料、制作的工具、制作的步骤、制作的方法,而是要把模型和实物制作与实际结合起来。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家具设计与企业的产品开发结合起来,高校应该努力和有实力的家具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有机会去了解企业的产品开发,了解市场和分析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在对市场调研基础之上,学生的设计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也比较准确,设计就可以和企业新产品开发联系起来。学生利用企业便利的设备和生产车间,自己动手完成模型和实物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有问题还可以请教企业的技术人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提高了专业技能,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学生了解了家具企业的生产工艺,这为以后家具的设计提供了技术的参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从市场的调研,方案的设计、图纸的绘制、模型制作、到实物的制作一个完整家具设计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真正掌握了家具设计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3.4 建立家具设计的评价体系在家具设计的课程中,家具设计评价不应该只是以教师个人为主,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量,首先,以使用者和市场需求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以尺度,人性化设计、功能、材料、安全、审美等多个角度去考量。其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作为评价的标准,以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省,废旧材料的再利用作为考量。最后,从家具的再制造角度去考量,家具的结构、形态、材料的使用等都要考虑到家具的再制造技术与工艺。

参考文献:

[1]马振山.家具产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8(7):86-87.

[2]祝爱平.室内设计专业中家具设计课程的优化[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6):68-69.

[3]冯昌信.构建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特色的实践与探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8(1):60-61.

第6篇: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低成本;景观设计;经济适用房;

1、项目案例一概述

某经济适用房社区总用地面积5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6600平方米,场地被两条地下供水管道分为三个地块,地块之间的高差为2.5米。场地西面及南面是城市的主干道,有沿街商铺,社区主入口在南面。

2、景观空间的营造

2、低成本设计手法

通过对场地的理解及思考,归纳出以软景为主、主次分明、功能均好、竖向变化四种可用于场地设计的低成本设计手法,将分离的三个地块进行有机的整合。

2.1以软景为主,控制硬地面积

项目本身穿过的地下供水管道上面规定不能种植大树跟设置构筑物,结合项目的情况,通过局部组合式的植物种植手法,围合成大小不等的功能空间。道路成为视觉走廊的引导线,它是以动态视觉观赏为主要功能的空间序列,它在整个居住区的户外空间系统中起到贯穿和统一的作用。通过不同的植物种植组合,来表达不同的空间视觉效果及使用功能。开阔草地的背景植物采用群落式种植,形成良好的远视觉效果;休闲空间的植物往往采用一个大树为引领,多层次的中低乔灌木作为补偿,形成精细的进视觉效果。突出植物空间的视觉效果,减少硬质铺装及构筑物的使用。

2.2主次分明的搭配设计

其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特别是低成本的景观设计更加要将其运用到极致,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化分配,有利于提升设计的品质感跟视觉感,例如在社区入口及住户出入口的材料运用及植物种植搭配上,是整个社区级别最高的品质。

从项目的对外形象上考虑,社区的建筑外观是对外展示的第一感官点;社区的主入口是对外展示的第二感官点。在建筑外立面形象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对社区的主入口进行提升,也即/提升社区的门面。本社区的主入口在地块二跟地块三之间,之中地块二比地块三高2.5米,宽度是30米。根据场地的现状,设计采用错落的连体式门楼做法,有机的将两个地块联系起来,合理的解决高差问题,形成整体大气的入口效果。同时在入口的中间的18米宽的坡地种植色叶植物带,犹如波浪般流动,磅礴大气(图3)。

2.3功能均好的体验式生活

根据美国纽约大学规划与住宅学院院长奥斯卡・纽曼的社会空间分类方法,这也是目前美国在公共空间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空间分类方法,将户外公共空间按私密一公共程度划分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和公共4类。根据社区活动的特点,室外空间一般为办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在对空间赋予相应功能的时候要对整个社区进行合理化的设计。相对于普通的楼盘景观设计,低成本的经过设计在景点营造量上会相对的少一些,特别是功能景点,因此在布置上应考虑好每个功能空间的辐射范围,尽量在每个围合的区域内布置一处,特别是儿童活动空间及老年人康体活动空间。

功能的均好不代表是空间的均好,在空间设计上应该相互结合,开发行空间及密闭性空间穿插运用,利用传统的造园设计手法,如夹景,对景,臧景,借景等。通过“之”字形园路连接各个不同的空间,形成动态的变化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在靠近入户通道的空间,其主要功能是以通过性为主,因此设置了一系列可供人停留休息的林荫树池及坐墙,同时也是老年人的早晚舞动广场。靠近园区中心的空间,因为无需考虑消防车道及登高面的问题,在林荫下布置了室外的儿童活动空间及老年的康体活动空间(图4)。

2.4利用竖向变化来增加景观的趣味性

在景观构筑物比较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塑造场地竖向的变化来增加景观的层次及趣味性。因为场地中加有两条埋地输水管线,在其上方是不能设计大面积硬质铺砖,也不能设置构筑物和种植大树,但我们可以结合场地的竖向制造类似于大地景观的大空间视觉效果。在减少土方工程量的情况下,利用浓密的灌木来增加场地的高度,在低处则种植低矮的灌木,形成更加明显的场地高差对比。结合开阔的草坪空间,营造舒适大气的低成本景观效果。

3、低成本的景观构筑方法

不止在规划设计上大的空间把握上节省成本,在营造景观的细节上也有很多节省成本的方法。例如主园路尽量与消防车道重叠,这样可节省道路基础的重复营造费用;景墙的或挡土墙的贴面可采用石材的荒料或碎料进行拼贴;在地面铺装材料的选择上,大面积以透水砖,仅在住户的出入口部分选用花岗岩铺贴。在植物的品种选择方面:(1)选用乡土树种中不常用品种,例如大王椰子,由于2005年左右的大量种植,现在在房地产中已经很少运用,所以价格方面会比较实惠,但不代表它就不好。(2)选用多种以纵向空间生长为主的植物,如小叶榄仁、大叶紫薇、黄槐,这些植物的所需横向地面空间相对较少,这种生长特性提高了单位空间的绿化量,弥补了社区绿化率和绿化覆盖率低引起的景观效益、生态效益不足。在植物规格方面,以“中青年”苗木为主力,仅用的八株规格稍大的香樟均布置在居住区入口迎宾道两边,形成序列感的迎宾效果。景观设施中的采用坐墙跟树池壁来代替大部分的成本座椅,且更为耐用、更易与环境统一,同时提升了景观的个性和观赏性。

第7篇: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 流线 空间环境 标识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11)09-0171-05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新城市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彼得,卡尔索普(PeterCalthorpe)提出TOD(Transport OrientedDevelopment)理论,即以轨道交通或公共汽车站点为核心进行高密度的城市开发。TOD强调区域的增长结构应与公共交通的发展方向一致;用混合使用的、适于步行的规划原则取代现状普遍存在的单一用途的区控制(Zoning)原则:城市设计应当面向公共领域,以人的尺度为导向,而不是倾向于私人领域和小汽车尺度(王志诚,2009)。TOD模式在区域层面下整合了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把城市交通枢纽的定位上升到城市发展的核心节点,引导合理的城市结构,是达到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开发”(StationIntegrated Development,简称SlD),是在TOD理念引导下轨道交通枢纽综合开发的直接体现。它通常指“在考虑站点交通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站点与上盖建筑及周边建筑、物业一体化建设、整体规划、统筹发展,将不同类别空间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功能互利以及土地的集约利用(梁正,陈水英,2008)。”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本文简称SID建筑),是围绕轨道交通枢纽建造的复合功能建筑。这种建筑一般直接连接轨道交通站点,多数情况又同时连接公交枢纽。SID建筑体现了对交通资源(轨道、公交、汽车、自行车等)的综合利用和对其它功能(商业、办公、娱乐、餐饮等)的统筹布置,通过地上、地下、室内与室外空间的三维应用,整合建筑与城市空间。本文讨论了SID建筑设计的主要问题,并以近期完成的北京市房山线长阳镇站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为例,介绍对SID建筑的认识。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的主要问题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是多功能综合、全方位服务、一体化空间和立体化拓展的综合性项目,是“复杂城市生活在一个特定空间中的延续”(李澍,2007)。在国内建成的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大多存在着诸如交通流线组织混乱、功能配置不合理、公共空间组织的整体性差、公共空间环境质量不高、公共空间导向性差(徐婷婷,2008)等诸多问题。近年来TOD开发在国内方兴未艾,对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提出了严肃的课题。

作为国际知名的擅长大型的综合性商业开发设计公司,RTKL在近20年来完成了许多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的设计。通过对相关案例的研究,我们发现成功的交通枢纽建筑设计通常要很好的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交通组织;②功能组织;③空间布局;④景观环境;⑤标识系统;⑥公共设施。

1、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是一个枢纽综合体建筑是否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通常来说,枢纽综合体建筑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外交通联系;②流线系统;③交通接驳;④停车系统。

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要与周边内城市区域有顺畅的人行与车行联系,保证乘客可以方便的进、快速的出。对公共汽车、出租车、私家车、自行车等车行流线与乘客、顾客(购物休闲人群)等人行流线要合理安排,避免交叉。对于需要换乘的客流,要设置短捷的换乘路线,使乘客在合理的时间内到达换乘站点。对于不需要换乘的乘客提供多种选择,既可以直接疏散到周边区域,也可以选择在综合体建筑里购物、吃饭或者会见朋友。SID建筑通常利用分层的方法解决不同交通流线的关系。在设计上需要分析换乘人群、购物休闲人群的行为特征,提供多条通道与多向疏散口,通向换乘点、城市街道或者商业、文化等其它功能区域。此外还要注意通道、楼梯、大厅、出入口等不同功能区的连接顺畅,尽量减少转角设计(顾静航,2008)。在人流通过量大的地段也不宜设置立柱,自动售货机等设施阻挡流线,走道要考虑足够的宽度,设置易于辨认的引导等。在停车系统的设计上,要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一停车换乘(P+R)或者接送换乘(K+R),设置置相应的停车位置、空间和进出流线。

2、功能组织

人流的集中是商业开发的基本条件,而交通站点是人流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因此轨道站点周边是最适宜进行商业开发的地段。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大多数人偏向在上下班的路途中购买生活用品,因为这样更节省时间。以往的轨道站点功能单一,或者仅有零星商业配套,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也损失了巨大商机。而实际的诉求又促生了自发的、无序的小型零售摊点,造成站点区域的混乱状态。

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解决了这些问题。小型商业如快餐厅、咖啡店、便利店、邮局、报刊,大型商业如百货商店,购物超市,以及特色商业如药店、时装店、音像片店等,甚至健身房、电影院等休闲场所,都可以落户交通枢纽综合体。站点的区位和功能需求决定各功能部分的比例、分配和业态布局。在功能组织和人流动线设计上,需要处理好商业等功能与交通换乘的关系,尽量不影响交通换乘的效率,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流集散带来的商业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讲,交通枢纽综合体为乘客提供“购物消费”和“时间消费”的乐趣,方便乘客消磨时间,分流人群,提供文化休闲,文化传播的功能,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效益,弥补由于低票价造成的轨道交通运营成本的损失(图1)。

3、空间布局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由于综合了各种交通工具的换乘过程以及各种功能空间的组合,空间关系复杂。在空间设计上,首先要建立清晰易辨认的空间结构,保证空间有明确的导向性。清晰可读的空间结构可以让客人很快地理解,容易在空间内定位自己而不会走失,因此也就避免因迷失方向造成的重复运动。对环境空间的认知度也直接影响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其次,换乘空间、广场、步行道等需要整体的、立体化的空间布局,提供室内空间、室外空间、灰空间(半室内,指有屋顶遮挡而无墙的空间)的衔接、过渡和渗透,形成活跃有节奏感的空间序列。在垂直关系上还可以利用下沉广场、共享中庭等方式,使得不同高度上产生空间呼应和视觉联系,这种联系对于商业和休闲人群具有强烈的吸引和导向性,也同时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感。此外,设计上要保证各种空间之间平稳的转换,比如高度、温度、湿

度,光环境的渐进,可以给乘客一种舒适的体验而不是辛苦的往复(图2、3)。

4、景观环境

对于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来说,把景观自然的结合到建筑中,将大大提高综合体的环境品质。走出地铁、公交的人群需要透透气,而逛商店累了的人群也想找个地方坐坐。更有许多人希望在这里会见朋友。这些实际的功能都需要舒适的休息环境。植被可以净化空气,挡雨避日,分割空间,水体可以降温,提供倒影和美妙的声音,雕塑小品可以提供视觉焦点,定义空间,增添艺术气氛。景观设施水平连接了室内外空间,垂直上可以连接不同的高度,提供一种接近自然的环境。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植被的葱绿、岩石的班驳,草坪上的点点阳光,和溪流、瀑布或池塘里跳跃的鲤鱼,在空中花园中尽享体验式购物的乐趣。优秀的景观环境充分满足了人的心理和心理需求,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流,留住更多的商业机会(图4)。

5、标识系统

交通枢纽综合体功能复合,空间多层次,除了建筑空间设计上要保证易于辨别的空间特征,还需要提供室内外空间的良好的识别系统,来帮助人们在地上和地下建筑中确定方位和辨认方向。交通枢纽综合体的标识系统要建立有秩序的识别等级和系统(功能、出入口、空间、设施等),确立合理的标识间距(例如对于比较长的通道要重复设置标识)和标识位置(标识应设置在每一个出入口及通道交叉口和空间节点),而且要做到清晰、简单、易于理解。标识应醒目,对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冲激效果,可以利用独特的图案和颜色标志,突出标识强烈的视觉效果,以有效、快速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徐婷婷,2038)。

标识种类包括平面标识(文字、图象标识)和三维标识。平面标识,尤其是枢纽交通指引功能的标识,其立字、语言,符号等等通常采用国家统一规范、标准及国际惯用的符号。而三维标识一般用于商业、休闲等功能的空间引导,尤其作为特色地标,起到展示和宣传的作用,也可以提高空间的趣味性和环境的品质(图5)。

6、公共设施

由于人流大量聚集的特性,在交通枢纽综合体中设计中要注意提供足够的公共设施,满足照明、引导、休息、饮水、如厕、丢弃废物等人的基本需求。这些设施的位置要避免干扰主要人行流线,同时易于被人群找到和使用。基本设施的布置间距和密度也要根据人的实际生理特点和客流量分布确定。在设计上,这些设施应该尽量纳入环境设计的总体风格,在色彩、材质、尺度、符号系统上相互协调。公共设施的方便程度和质量决定了人的感知舒适度,直接影响人是否愿意在一个空间停留的可能性,因此也是衡量枢纽综合体建筑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绝对不可小视。

以上对于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设计上的几个最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实际上,不管是对外联系、流线设计、空间布局还是标识、环境、设施的创造,都需要以人的使用需求和舒适度为出发点,因为只有这些方面的成功才能使整个综合体建筑的功能最好地发挥,提升其在区域中的综合价值。以下以RTKL近期完成的北京市房山线长阳镇站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为例,进一步论证以上观点。

实例-北京市房山线长阳镇站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

1、项目概况

在北京市确立为世界城市的宏观发展背景下,房山区面临发展的重要机遇。国内知名企业的接连进驻房山,也让整个区域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作为2009年北京南城发展的重要区域一房山依托CSD中央购物区的商业构想推出后,成为北京乃至津冀地区关注的焦点。2009年万科斥资超50亿元,在房山长阳镇先后拿下两块地,标志着长阳的发展正式步入进行时。

轨道交通房山线是北京市西南重要的交通干线,2009年RTKL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完成了北京轨道交通房山线长阳镇站及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设计方案深化。该深化方案被吸纳入新版控规并成为长阳镇站区域建设发展的依据。2010年6月,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委托RTKL进行北京市房山线长阳镇站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设计。

本项目基地位于北京市五环路和六环路之间,房山长阳京良路以南。建筑向北连接轨道交通房山线长阳镇站,向南连接停车楼,向西、向东分别与城市连接项目总占地1.55hm2,总建筑面积约53000m2(图6)。

2、设计概念

本设计体现出“联系、交融,低碳、人本”的主要概念,充分体现枢纽建筑对人流的疏散和疏导功能,满足轨道交通和公交的无缝换乘需求。方案创造与周边地块的地上、地下的多层级联系,同时通过多种功能的组合,以景观中庭为纽带,连接各种功能区域,满足不同人群的要求(图7,8)。

根据北京市规划院交通所提供的长阳客运枢纽规划设计条件,公交枢纽部分需要满足每天56544人次的客流要求,其中区内公交38400人,共5条线路:市区公交18144人,共3条线路。本方案共设11个公交停靠站台,21个公交车泊车位,约270个地下停车位。此外,还包括17个地面临时停靠位。根据规划设计条件,本枢纽还配置了公安、公交枢纽指挥及业务用房等功能。

3、交通流线设计

合理有效的疏散人流和车流是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的主要素求之一。本次设计实现了人行、车行的多层立体化疏导策略,通过地下通道、天桥等的设置将乘车人流,换乘人流、购物休闲人流、办公人流等进行分流,既满足了快捷疏导人群进出的要求以及地铁和公交的无缝换乘,又创造了丰富的过程体验,为购物休闲等功能提供便利(图9)。

进出本地块的车流包括公交车、出租车、公安及公交办公车辆、服务性车辆、私家车、自行车等。本设计分析了各种车辆的运行流线需求,制定了地块内部和对外的流线,确定了合理的出入口位置,妥善处理与周边道路交通的关系,避免车流间的交叉和对区域交通的不利影响。

4、建筑设计

长阳镇站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地上9层,地下2层,总高50m。平面围绕景观中庭布置相关功能,景观退台与天桥加强了各层间的空间联系与视觉联系,提供丰富愉悦的空间体验。建筑南部为公交枢纽站和商业休闲功能。二层向北与地铁长阳镇站站厅层连接。办公部分位于基地北部,可以作为整个项目的视觉地标,并为乘坐地铁和轻轨到达的人们打造一个梦幻的入口空间。建筑采用流动的屋顶形态,隐喻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动感本质,以提高戏剧性反差效果,并反映绿色景观的有机特质(图10,11,12)。

结语

第8篇: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小尺度空间;浙大紫金港校区

国内经过对大学建筑的广泛实践和理论探索,大学校园规划和大学建筑展现出诸多发展趋势,比如“多元化、生态化、综合化、弹性化”1等趋势,与此同时“大学规模日增,规划规模从几十公顷至数百公顷,校园巨型化规模明显”2。虽然大学规划和大学建筑有了长足的进步,现有的理论和案例既有值得借鉴之处也有需要完善之处,并且应该深化到更加细致入微的领域,在面向个体层面、人的层面还需要更多人性化的解读。本文致力于研究校园规划中的小尺度空间,专研那些让人舒服、让空间有场所感、让大学有学术氛围的小空间。

1 大学校园小尺度空间的概念

小尺度空间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范畴,本文是立足规划学和建筑学的领域研究校园规划的小尺度空间。首先,扬・盖尔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说“小的尺度,即周围直接的环境”;其次,校园规划是本文探讨的事件背景,本文的小尺度空间属于校园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即小尺度的公共空间;再次,小尺度是针对有具体事件背景下人与环境的关系而言,不能用绝对的数字进行表达。

2 小尺度空间的环境意义

小尺度空间是空间的一部分,也是环境的一部分,需要明确一下本文所指的环境:“环境可以被看作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一系列联系。”3这里要说明一下,这是有序的联系,是具有模式和结构的联系。“就环境而言,这种联系首要的(尽管不是唯一的)是空间……设计环境时有四种因素会被组织起来:空间、时间、交流、意义。”4任何尺度空间都反映着组织的个人和群体的活动、价值观及意图。在校园环境的营造中,小尺度空间拉近了人与人的联系,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创造便利条件。

3 大学校园小尺度空间的类型

便捷的道路联系起校园内的教学设施,对比于繁忙的校内主要道路,次级道路联通了工作场所。尺度进一步缩小,逐级进入教学和科研的场所。本文将小尺度空间分成三类:以工作线串联的小尺度空间、以休闲线串联的小尺度空间和随时间变化使用性质的小尺度空间。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是2000年后建成的大学校园的经典案例,体现了先代大学校园的高效性、整体性、人文性、多样性、生态性和文化性,利用交通将各类空间进行了有机的组织。在这样广阔的用地上,短暂的建设周期里,采取了结合建筑单体、道路、景观小品等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小尺度空间。

4 以实例分析小尺度空间的特点

4.1 层次和秩序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教学楼,层次和秩序在这栋建筑周边的小尺度空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整座建筑的底层大部分被架空,垂直方向限制了空间;水平方向,整座建筑围合成半包围的庭院,在每个庭院满足日照要求同时,希望使每个庭院获得宜人的尺度。美中不足的是三个院落形式过于一致,容易混淆所处位置。但是此案例空间层次明显。二维地坪上表现为:校园支路的末端引进庭院,混凝土材质路面先由大块石板铺砌,预示着步行区域的出现,然后石板路引入庭院后变由白石子铺砌,进一步缩小空间感知。空间层次上由宽阔的向小尺度的逐级递进。(图2~4)

4.2 布局灵活

“建筑师考虑的外部空间概念与造园师考虑的外部空间,也许稍有些不同。……即把整个用地看做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5本文小尺度空间虽然不完全是外部空间和公共空间。以工作线串联的小尺度空间在深入到建筑周围之后,小尺度空间与建筑的关联愈加密切,常常紧密的结合在建筑本身及其场地之内。(图5~7)以休闲线串联的小尺度空间,相比之下,更容易形成均质的分布。因时段变化的小尺度空间,兼备两者的特征,但是更灵活,更随机,甚至取决于使用者对空间的即时利用状况(图8)。

4.3 注重局部差异

作为整个校园空间的一部分,不同类型小尺度空间有共同特点也有明显差异。工作线串联的小尺度空间设计上更加严谨,注重交通上的高效率。代表案例:医学院、药学院门前庭院和步道,东、西教学楼室外庭院、廊道。休闲线串联的小尺度空间,布局更自由,多以步行形式联系,有时甚至附带一些通常不被认为能出现在校园里的建筑设施。使用性质随着时段变化的小尺度空间,穿插出现在步行人群集中的地方。大学生活动中心,正门晚间也照常开放,内部通高空间是公共的开放的,属本文小尺度空间的研究范畴。白天南北的门均开启,人们穿过这里去别处或者走进建筑,这里是重要通道;晚七点之后,北门关闭,正门成为唯一出入口,不再是穿越空间,这里成为同学们排练节目,课外讨论,休息娱乐等活动的地方。(图9)

图9活动中心中庭通道兼做展厅等

4.4 功能多样

以西区和东区的教学楼为例,廊道不仅有交通功能,还是一些零售店的所在。这些零售店主营饮品和点心,川流而过的师生从这里获得方便,减少了往返于校内主要商业点的时间。桌椅设置在距离饮品店很近的地方,形成一个可以停留下来休息、讨论的区域。(图10、11)

4.5 人文意蕴

“从历史上看,各国的大学均不同程度地扮演了‘社会良心’的角色”,6校园以人为主体的人文性和文化性的空间特征。大学校园的文化特性的表达离不开当地的历史文脉和环境氛围的形成和塑造,不论室内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需要合乎人的尺度的设计。创造出优美舒适的利于交谈、休憩、学习和科研的多层次的空间,营造大学校园书香气息。台湾学者黄世孟这样描述“关于校园的人文历史:校园内可讲故事的小地方就是好场所。多年来的校园师生教研生活中,累积了许多人文、文化、艺术等人物或事件,深刻烙印在大学校园各角落。”7只是,现阶段我国大陆正在建设和近些年刚刚完成建设的大学校园,还来不及积累这样丰富的具有人文气息的小地方,超大尺度的大学校园缺乏足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也就不足为奇了。

5 规划设计策略

校园内的空间按其主要功能划分为:交通空间、休息娱乐空间、生活服务空间、教学科研空间、行政办公空间。小尺度空间作为校园整体的一部渗透在不同功能的空间中。

5.1 交通功能为主的小尺度空间,在校园整体布局上,倾向于布置在校园支路,单体建筑周围,甚至结合在单体建筑之中成为建筑流线的一部分,使之与环境产生互动。具体设计策略是:结合步行道路、变换铺地材质、利用道路高差。

5.2 以生活服务功能为主的小尺度空间更多的体现于人们日常活动的服务性用地。开辟方便教职工和学生的服务点,每个服务点成为一个向周围开放的小尺度空间。这些服务点的具体内容是销售、某项业务受理、师生就餐、举办活动等。具体策略:结合建筑单体的室外空间、规划广场和庭院、利用景观小品和绿化。

5.3 科研教学功能为主的小尺度空间,多出现于教学区周边。这些空间服务于师生除了课堂和实验室之外的教育,没有明确的使用要求,亲切宜人,甚至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是这些空间的普遍特点。具体策略:利用建筑的中庭、架空层或院子,结合建筑入口及其周边外环境,教学区规划更多的户外休息设施、景观小品。

5.4 休闲娱乐功能为主的小尺度空间在校园中分布广泛,经常与其他小尺度空间相互融合。规划设计策略上,上述三种小尺度空间的设计策略都可以应用到休闲娱乐空间的设计中。结合景观步道、广场和庭院设计;融入建筑的室外环境、半室外甚至长天开放的室内,是常用的设计方法。除此之外,由于这种小尺度空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校园规划里设计几处相对独立“室外桃源”也是常用的方法。

5.5 针对校园功能的复合化和多样化趋势,以上的空间往往交叠着出现,人们的需求也是多样的,所以要辅以弹性的规划策略。灵活地对待使用者的要求,把细节还原到使用者的手中,人们的活动持续的改造着校园的面貌,留下发展的印记。在大学的迅速扩张中,新建校区动辄几千亩的用地,仅仅依靠校园建筑极其周边景观营造小尺度空间,不论是质还是量,都是不够的。浙大紫金港校区南华园就是单独存在于这个现代的校园中的“异己”,“公元二OO二年秋,武义龙游之交处拆除两幢明末民居,时值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一期工程竣工,武义县政府乃倡襄赞,邑中雅士王卿芳先生遂慨购而赠之,以作建筑之标本,兼丰校园之文化。”8就是说规划的时候并没有设计这个园子,正逢该老建筑可以利用就拿来放在校园里。实际调研并没有发现不协调,老建筑掩映在毛竹水塘小路之后,别有洞天。现在全天都会有人去那里,只是停留一下聊聊天的人也不少。规划的情况未必等于使用的实际状况,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改造着环境,再度创造空间,也再度废弃空间。例如,临近交通的地点往往具有高度通达性,用地不是很紧张的情况下,将部分道路两侧的土地拿出,做一些可以灵活利用的场所,往往提高了环境的整体质量。现实状况是校园用地几千亩,校内主要道路是高速运转的动脉,是适合车行的道路,人们反而很少利用这些干路边上精致的慷慨的空间。反之,融合了较多小尺度空间的地方,路旁处处有为步行者服务的设施,是适合步行的区域。小尺度空间不是置于校园的什么地方都合适,关键在于是否需要。

6 总结

小尺度空间是大学校园空间整体的一部分,是校园建设的一个缩影。经历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再到今天的高等教育扩招和大学校园的高速建设期,大学校园规划积累了大量建设经验和进步明显的成果,但是仍有不足之处:在压缩了国外近百年的大学建设过程后,这些校园是速成之作,缺乏浓厚的人文底蕴,在后续的使用中仍然有很多可以改进的余地。能有制度有模式的让广大师生参与到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使用留下人们的痕迹,留下具有人文性和趣味性的建设印记才是一个校园走向成熟的开始。

参考文献:

[1]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9

[2]向科.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回顾与展望.转引自:第六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28

[3][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式[M].黄兰谷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44

[4][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式[M].黄兰谷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44

[5][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6]李向伟.道器之间:艺术与设计论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07

第9篇: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咖啡厅设计主要以灰色调为主,并强调自然材质的运用。无论是石材还是木饰面,或者是家具的陈设,都以此主导设计思想,这是整个空间柔化的前提。采光以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形成局部的灯光对比效果,体现空间的柔和之美,在气氛的表现上也做到了完美(如图二所示)书吧在设计构思上充分考虑到了方便,舒适,美观,在选择材料上以对比、黑与白的经典搭配,素净的米色毛石墙面,努力创造出书吧的新概念、新感觉。吊顶主要以免漆板木饰面作为装饰基础,地面选用了实木地板,其色泽和吊顶是一个色系的,这样能够体现出空间的统一性、包容性。瑜伽房的设计,主要以养生、健康、安静为前提,其设计思想以自然界的水、石以及松木为主要材料进行空间构思。墙面大面积毛石、地面松木的铺装,以及室内水体的设计,创造了极具亲和力的空间性格(如图四所示)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下沉式会所建筑的柔性化设计可以有如下原则与方法:首先,统一与和谐是空间柔化设计的前提。这种统一,主要体现在色彩的运用、灯光的设计、室内陈设的选择以及主要材质的大面积使用上。上列会所的设计,以暖灰色为主调,主要是突出空间的朴素而不失雅致,大气而不失奢华的艺术气息,大面积色块的使用,一般会在短时间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人心灵以安全感。这种整体性主要通过空间中的各个界面、实体和细部用色之间形成有力的融合,从而构成统一的色彩设计。另外,吧台背景色的运用,在会所设计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在与单体物体色彩的搭配中,其效果更加融合,同时也体现出空间的柔性化要求。家具的选择也不能忽视,中性色的座椅靠垫,和地面浅色石材形成鲜明的对比,唯美而不失柔性。其次,柔性介质的使用。作为下沉式会所设计的主要选择,绿化植物与水体是设计师的不二之选。绿化植物生机盎然的自然形态,赋予建筑旺盛的生命力。其千奇百怪的自然造型,潜移默化中弱化了建筑体的生硬感,它是对建筑进行柔性化设计的最佳选择之一。水在建筑设计中也被大量采用,打造动态的柔性效果。水最大的特点是可塑性,同时水体具有整体性效果,它与墙、柱等建筑元素组合起来运用,能够达到连续而生动的引导效果,创造虚实结合的室内外环境效果。水同时还具生态特点,给人清新自然的空间设计感。在我们的室内设计中,水的设计有多种,但无论怎么变化,其本身所具有的柔性魅力,始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人得到心灵上的放松与满足,而且给我们创造和谐、干净、清新、低碳的生活环境。室内空间采用绿化植物、水体甚至只有室外才会出现的亭台楼榭,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让人在心理上无限接近自然,打破建筑的束缚与限制,这是对建筑空间进行柔化设计的有效手段。第三,柔化会所建筑空间环境,也可以使用生态木、毛石、玻璃、布、花岗岩地砖、实木地板等。

生态木:室内木材的使用,对整个建筑空间有着软化作用,从而达到柔性化的设计目的。木属于自然物,它与建筑本身的融合,以装饰设计的形式存在,具有软化和审美两重意义。它的不可替代的天然性,其纹理、色泽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回归自然的意味。石材:石材的使用可给建筑空间庄严、稳重之感。石材来自大自然,天然的色彩和纹理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存在,把它从室外引入室内,那种天然的亲和力,能够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实木地板:以天然木材为原料制作而成,不同的木质其质感也不同,它具有防水、耐腐、不容易变形等特性,天然带有香味,能够调节整个生活环境,面层的肌理又让人有亲近大自然的感受。

玻璃:玻璃本身具有晶莹剔透、光洁细腻的质感,表面的光滑使它具有很强的反射性,在空间中使用会给我们带来虚实交替的视觉感受,让空间通透而不缺乏宁静,空间的类型更加丰富且多元化。最后,空间的层次效果要靠灯光来创造与烘托。灵活多变的灯光效果,不仅能够提供最基本的照明,在空间的组织创造中,它更多地扮演了空间渲染大师的角色。不同的灯光色温,提供了不同的空间主题背景。灯光的对比运用,可以产生虚实对比的空间三维效果。在多重光源的作用下,既可形成明亮的区域,也可以创造迷幻或者暧昧的空间环境氛围,柔弱的空间性格由此被自然营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