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用地的价值范文

城市用地的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用地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用地的价值

第1篇:城市用地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奎屯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105-02

1 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土地利用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体系,城市土地是否集约利用体现的是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环境系统等多方面效益的均衡,要表现这样的多维矢量,必须运用一套指标体系。本文以整个城市作为宏观层面的评价对象,将土地利用集约度作为指标体系的总目标,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方面考虑,构建了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因子层组成的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2 评价方法

2.1 多目标综合评价法

多目标综合评价是对复杂经济现象整体进行定量描述的一种方法,这种描述是建立在科学地概括统计总体、多方面特征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以评价单元为样本,选择对评价单元发生作用的因素和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适当的模式予以量化、计算和归并,本文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来计算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

式中:Fi是第i个评价单元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Iij是第i个评价单元在第j项指标上的标准化值;ωj是第j项指标的权重;i为评价单元个数(i=1,2,3...m);j为指标个数(j=1, 2, 3,...n) 。

2.2 改进熵值法

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集约利用评价实质上就是解决城市土地在发展水平、速度和各方面协调性的描述问题。从熵值法的物理意义来看,信息熵描述了样本数据变化速率,在综合评价中由此得到的指标权重描述了指标数值变化的相对幅度。一般认为,熵值法能够反映出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从计算过程中不难发现,相对于指标理想值而言,指标值变化越快,得到的指标信息熵就越小,其效用值越大,指标权重就越大;反之,指标权重就越小。因此,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能反映各项指标值的差异程度,为综合评价提供依据。用改进熵值法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主要步骤是:

①由于不同的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和单位,为了消除量纲和量纲单位的不同带来的不可公度性,所以首先应将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即指标的同度量化。其标准化公式如下:

2.3 城市发展协调系数

根据集约利用的内涵,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社会、经济、环境3个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的过程,任何一个系统的偏颇都会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产生影响,所以3个系统的关系应当是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同时促进城市社会进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这种协调关系在评价中表现为样本的社会状况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和经济状况指数应相互均衡。为了定量描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利用协调系数评价3个子系统之间的发展关系。定义样本i的协调系数为:Ci= 1- Si/ Fi。式中,Si为样本i的社会状况系数、生态环境系数和经济状况系数的标准差,Fi为样本i的社会状况系数、生态环境系数和经济状况系数的平均值。计算出的协调指数数值将在0与1之间变化。样本的社会状况系数、生态环境系数和经济状况系数数值越接近,说明样本的3个子系统之间发展越协调,协调系数越接近1;反之亦然。

3 奎屯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3.1 奎屯市土地利用概况

2006年奎屯市建设用地面积为7061.87公顷,其中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944.43公顷,占建设用地的70.02%。从布局上看城市建设用地集中于市区及市郊,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备,建设起点较高,城市整体功能较为完善。未利用土地23642.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3%。未利用土地中可开垦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较多,且地势较为平坦,集中连片,土壤盐碱化程度轻,电力、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开发比较容易。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面积共有20407.44公顷,这部分土地通过整理、开发是农用地开发利用较好的后备资源。因此,奎屯市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较大。

3.2 奎屯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3.2.1 选择评价区域

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对新疆省奎屯市的建成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定性结合定量分析与评价。

3.2.2 土地集约利用指标标准的确定

本文评价是以多目标效益最大化为评价目标,因而在评价指标标准化过程中,本人采用了极差标准化法,以每一项指标中的最值为标准值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和量纲单位的不同带来的不可公度性。运用DPS v8.5版软件,得到标准化后的数据。

3.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已构建的指标体系和前述方法,对奎屯市2002~2006年城市发展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根据第四章的权重计算方法,计算出奎屯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3.2.4 评价结果与分析

(1)土地集约利用度分析。

通过计算得到奎屯各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值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指数,详见表1。从评价结果可见,2002~2006年奎屯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指数逐年增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数逐年增加,奎屯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提高,且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幅度越来越大,2004年土地集约利用增长幅度为0.0088,2006年则达到0.0559,其年平均增长率为3.0%,说明奎屯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系数分析。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过程。对三个系统间协调系数的分析,能及时发现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从而逐步达到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根据表2,本人计算了近五年奎屯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系数值。

根据协调度理论,奎屯市土地利用集约度2005年前小于0.2,土地利用系统处于极不集约状态,2005年与2006年分别为0.2254,0.2835,处于不集约状态,3个子系统的协调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巨大。

(3)奎屯市城市土地集约潜力巨大。

评价结果显示,奎屯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处于不集约利用状态,距离集约利用状态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通过对连续五年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发现,城市化水平要素度层的分值还很低,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在潜力挖掘过程中,应着重从降低商品房空置率、增加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提高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增加人口等几个方面入手。土地经济投入水平、土地经济产出和土地集约化发展趋势三个要素层中的个别指标的发展潜力也很大。

参考文献

[1]马庆国.管理统计一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

第2篇:城市用地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高低龙门吊 吊装作业 预制箱梁

Abstract: jinan erhuanxi road viaduct project, railway precast installation construction, need to box girder to the cast-in-situ box girder hoisting 35 m coping with installation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gantry crane structure calculation and reinforcement measure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crane beam.

Keywords: precast concrete box girders of gantry crane hoisting 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U448.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工程概况

济南二环西路高架桥工程,起点与济广高速天桥互通立交相接,终点与段店立交相连接,主线结构采用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其中跨铁路京沪三四线附近第9联、第10联采用35米跨径简支转连续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箱梁单独预制,横桥向由8片箱梁组成,35米预制箱梁最重一片为124T(边梁边跨),跨铁路段为第30孔,预制梁跨中设置中横梁,安装完毕后现浇。35米预制箱梁,边梁宽2.75米,中梁宽2.4米,梁高1.8米,顶板厚度为18厘米,底板厚度为18-25厘米;横向湿接缝宽70厘米;本项目共有预制箱梁56片。

2 采用高低龙门吊原因

由于所跨铁路为京沪三四线运行线路,不允许进入铁路范围进行脚手架的搭建现浇施工,设计在此处改为预制安装法施工。由于梁体重量大,吊车运输十分困难,稳定性差且容易造成事故,采用贝雷梁拼装式龙门吊进行吊装作业。高低龙门吊属于不对称结构,其抗倾覆性及稳定性较普通龙门差,同时需要对其进行计算来验证高低龙门吊吊的可行性。

3 高低龙门吊拼装和验算

3.1高低龙门吊的拼装

在23#墩-24#墩之间拼装高低龙门吊,同步在24-26#墩进行架桥机拼装。高低龙门吊长21m,龙门1支点放在路面上,支点距离现浇梁4.5米,另1支点放在箱梁上。路面支点采用混凝土基础,尺寸为3.5×4.0×1.2m,基础内放置2层16×16mm的钢筋网,基础上预埋1cm钢板,钢板下方放置φ20的锚固钢筋,钢板与竖立的φ63cm钢管(壁厚1cm)焊接,4个φ63cm钢管为1组,竖向约22米;每组钢管上采用2组双拼I45a的工字钢作为纵梁;工字钢纵梁放置龙门横梁,每个龙门横梁采用6组贝雷,7片贝雷长度21米,净跨为15米。贝雷上放置双拼14号槽钢和枕木,其上铺设钢轨,钢轨上放置行走平车。现浇箱梁上支点采用混凝土基础,基础设在腹板处,尺寸为4.0×5.0×0.5m,基础内放置1层12×12mm的钢筋网,基础上采用3组贝雷拼装成井字架,4层高度为6米,与另一支点高度水平。

高低龙门吊站腿和横梁之间通过在I45a工字钢打孔,用φ16跨马螺栓进行固定连接。横梁贝雷桁片间采用贝雷支撑架进行加固连接。钢管站腿下口四周增设三角形加劲板焊接。为加强高低龙门吊站腿的稳定,在站腿两侧分别用地锚设置风缆。为保证贝雷梁的纵向稳定性,在桥面贝雷梁的后侧设置φ27cm钢管。

3.2高低龙门吊受力计算

①、荷载说明

a、最重边跨边梁箱梁荷载124T(1240KN),按1.2的系数,荷载为1488KN。

b、321型贝雷单排单层加强每节重量5KN,即每组贝雷自重为10KN/m,按1.2的系数,自重为12KN/m。

c、贝雷上工字钢、钢轨、平车、卷扬机等荷载自重为5KN/m,按1.2的系数,自重为6KN/m。

按照箱梁荷载在龙门上的移动分布,最大弯矩位于跨中处,最大剪力位于站腿支点处,计算跨径为15米。

②、贝雷梁根据《装配式公路钢桥多用途使用手册》所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

桁架容许内力表:

根据上表,321型六排单层贝雷桁架片容许剪力不超过,容许弯矩不超过。

计算结果满足容许值的要求,贝雷梁承载力满足使用要求。

③、φ63cm钢管龙门支腿受力(壁厚1cm)计算

每个龙门支腿包含4个φ63cm钢管,其之间通过连接撑联成整体。钢管之间用六道平撑,三道剪撑,最大的自由长度为1.2m。

查表可得:Ø=0.972

则支腿应力为:

(符合要求)

④、双拼I45a工字钢受力计算

I45a工字钢Wx=1432.9cm3

(符合要求)

(符合要求)

⑤、吊梁钢丝绳受力验算

吊梁采用直径52㎜、6×37丝(6×37s+fc)、抗拉强度1770Mpa的钢丝绳,查(GB20118-2006), 钢丝绳截面面积为1003.8mm2,换算系数取0.82,则钢丝破断拉力为:,安全系数(符合要求)。

⑥、现浇箱梁砼受压验算

C50现浇箱梁顶抗压强度f设计=670Kpa

(符合要求)

⑦、地基承载力验算

(一般石灰土承载力)(符合要求)

4 高低龙门吊安全技术措施

高低龙门吊吊的电缆必须设置电缆卷筒,配电箱应设置在安全地带,同时卷扬机在露天工作时,电动机应有防雨雪设施。作业前应加强检查和启动,轨道应平直、连接螺栓无松动,轨道和卷扬机运行范围内应无障碍物。作业前重点检查机械结构的外观应正常,紧固件应紧固,钢丝绳的磨损情况符合规定,各安全限位装置应齐全可靠。接通电源前应先把控制器拨到零位,接通电源后检查卷扬机金属结构部分,确认无漏电方可上机。

作业中还应该注意安全事项:开动前,先要鸣笛示意,重物提升和下降操作要平稳,提升箱梁不得快速;吊运箱梁时严禁人和设备通过;吊起箱梁后应慢速行驶,行驶中不得突然变速和倒退;高低龙门吊如遇暴雨或六级以上大风时应停止作业,并锁紧夹轨道器。

5 结束语

通过对高低龙门吊结构强度的检验和相应的加固措施,保证了跨铁路架桥机架梁的顺利实施,为下一步开展工作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城市用地的价值范文

    为进一步规范地价管理工作,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经研究,现将厦门市城镇土地基准地价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费若干规定发给你们,自之日起执行。厦府[1993]地276号文同时废止。

    厦门市城镇土地基准地价

                                                                   单位:元/平方米

──┬───────┬──┬──┬──┬──┬──┬──┬──┬──┬──┬──

│用途│              │ A1 │ A2 │ A3 │ B1 │ B2 │ B3 │ C1 │ C2 │ C3 │ D1 │

├──┼───────┼──┼──┼──┼──┼──┼──┼──┼──┼──┼──┤

│    │  土地出让金  │2500│2250│2000│3000│3000│2200│2200│2200│1800│2000│

│    ├─┬─────┼──┼──┼──┼──┼──┼──┼──┼──┼──┼──┤

│商业│其│ 配 套 费 │ 400│ 400│ 400│ 300│ 300│ 300│ 500│ 500│ 450│ 500│

│    │  ├─────┼──┼──┼──┼──┼──┼──┼──┼──┼──┼──┤

│    │中│土地纯收益│ 550│ 500│ 450│ 600│ 550│ 500│ 500│ 450│ 400│ 450│

├──┼─┴─────┼──┼──┼──┼──┼──┼──┼──┼──┼──┼──┤

│    │  土地出让金  │1400│1300│1200│1400│1300│ 900│ 900│ 850│ 750│ 800│

│办公├─┬─────┼──┼──┼──┼──┼──┼──┼──┼──┼──┼──┤

│    │其│ 配 套 费 │ 400│ 400│ 400│ 300│ 300│ 300│ 500│ 500│ 450│ 500│

│居住│  ├─────┼──┼──┼──┼──┼──┼──┼──┼──┼──┼──┤

│    │中│土地纯收益│ 200│ 150│ 130│ 150│ 100│ 100│  90│  85│  65│  80│

├──┼─┴─────┼──┼──┼──┼──┼──┼──┼──┼──┼──┼──┤

│    │  土地出让金  │1200│1100│1000│1200│1100│ 800│ 800│ 750│ 700│ 700│

│    ├─┬─────┼──┼──┼──┼──┼──┼──┼──┼──┼──┼──┤

│旅馆│其│ 配 套 费 │ 400│ 400│ 400│ 300│ 300│ 300│ 400│ 400│ 400│ 400│

│    │  ├─────┼──┼──┼──┼──┼──┼──┼──┼──┼──┼──┤

│    │中│土地纯收益│ 150│ 100│ 100│ 110│ 110│  90│  85│  85│  70│  80│

├──┼─┴─────┼──┼──┼──┼──┼──┼──┼──┼──┼──┼──┤

│    │  土地出让金  │    │    │    │ 700│ 700│ 700│ 700│ 700│ 700│ 550│

│    ├─┬─────┼──┼──┼──┼──┼──┼──┼──┼──┼──┼──┤

│工业│其│ 配 套 费 │    │    │    │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00│

│    │  ├─────┼──┼──┼──┼──┼──┼──┼──┼──┼──┼──┤

│    │中│土地纯收益│    │    │    │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00│

├──┼─┴─────┴──┴──┴──┴──┴──┴──┴──┴──┴──┴──┤

│    │⒈ G区(海沧投资区)标注的基准地价均为地面价且不计容积率修正。           │

│    │⒉ 除G区外,商业用地标注的是地上建筑物第一层且进深未满10米的楼面基准地 │

│ 说 │   价;居住、办公、旅馆用地标注的是容积率等于3的楼面基准地价;工业用地标 │

│    │   注的是容积率等于2的地面基准地价。                                     │

│    │⒊ 土地出让金=征地拆迁费+配套费+土地纯收益。                           │

│    │⒋ 商业用地是指商店、商场、市场(不含农贸市场)、店铺、餐饮、加油站、金融 │

│    │   服务业等营业性用地。                                                   │

│    │⒌ 居住用地是指住宅、公寓、别墅等居住性用地。                             │

│ 明 │⒍ 办公用地是指各行业办公楼、写字楼等办公用地。                           │

│    │⒎ 工业用地是指厂房、仓库、堆场等生产性用地。                             │

│    │⒏ 旅馆用地是指对外营业以住宿为主的酒店、宾馆、饭店、旅游度假村等用地。   │

──┴─────────────────────────────────────

                             厦门市城镇土地基准地价(续一)

                                                                   单位:元/平方米

──┬───────┬──┬──┬──┬──┬──┬──┬──┬──┬──┬──

│用途│              │ D2 │ D3 │ E1 │ E2 │ E3 │  F │ G1 │ G2 │ G3 │ G4 │

├──┼───────┼──┼──┼──┼──┼──┼──┼──┼──┼──┼──┤

│    │  土地出让金  │1800│1500│1600│1500│1200│2000│1000│1000│ 700│ 500│

│    ├─┬─────┼──┼──┼──┼──┼──┼──┼──┼──┼──┼──┤

│商业│其│ 配 套 费 │ 450│ 400│ 500│ 450│ 400│1100│ 780│ 780│ 510│ 330│

│    │  ├─────┼──┼──┼──┼──┼──┼──┼──┼──┼──┼──┤

│    │中│土地纯收益│ 400│ 300│ 450│ 300│ 250│ 300│ 100│ 100│  70│  50│

├──┼─┴─────┼──┼──┼──┼──┼──┼──┼──┼──┼──┼──┤

│    │  土地出让金  │ 700│ 600│ 650│ 600│ 550│ 900│1000│1000│ 700│ 500│

│办公├─┬─────┼──┼──┼──┼──┼──┼──┼──┼──┼──┼──┤

│    │其│ 配 套 费 │ 450│ 400│ 500│ 450│ 400│ 750│ 780│ 780│ 510│ 330│

│居住│  ├─────┼──┼──┼──┼──┼──┼──┼──┼──┼──┼──┤

│    │中│土地纯收益│  75│  60│  80│  70│  55│ 100│ 100│ 100│  70│  50│

├──┼─┴─────┼──┼──┼──┼──┼──┼──┼──┼──┼──┼──┤

│    │  土地出让金  │ 700│ 550│ 600│ 550│ 450│ 800│1000│    │ 700│ 500│

│    ├─┬─────┼──┼──┼──┼──┼──┼──┼──┼──┼──┼──┤

│旅馆│其│ 配 套 费 │ 400│ 350│ 400│ 350│ 250│ 600│ 780│    │ 510│ 330│

│    │  ├─────┼──┼──┼──┼──┼──┼──┼──┼──┼──┼──┤

│    │中│土地纯收益│  75│  60│  70│  60│  45│ 100│ 100│    │  70│  50│

├──┼─┴─────┼──┼──┼──┼──┼──┼──┼──┼──┼──┼──┤

│    │  土地出让金  │ 550│ 500│ 700│ 700│ 500│    │ 180│ 260│ 180│ 150│

│    ├─┬─────┼──┼──┼──┼──┼──┼──┼──┼──┼──┼──┤

│工业│其│ 配 套 费 │ 300│ 300│ 350│ 350│ 300│    │  40│ 120│  40│  10│

│    │  ├─────┼──┼──┼──┼──┼──┼──┼──┼──┼──┼──┤

│    │中│土地纯收益│ 100│  50│ 150│ 150│  50│    │  40│  40│  40│  40│

├──┼─┴─────┴──┴──┴──┴──┴──┴──┴──┴──┴──┴──┤

│    │⒈ G区(海沧投资区)标注的基准地价均为地面价且不计容积率修正。           │

│    │⒉ 除G区外,商业用地标注的是地上建筑物第一层且进深未满10米的楼面基准地 │

第4篇:城市用地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城市用地城市规划

1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和方法。

1.1自然条件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工程地质。

一是土质与地基承载力。由于地质构造和土质的差异,以及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基承载力相差悬殊,故需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特别要注意有些地基土在一定条件下常常因改变其物理性质和形状而出现问题,如湿陷性黄土受湿后结构下陷,易导致建筑的损坏;膨胀土受水膨胀、失水收缩都会带来危害;沼泽地处于水饱和状态,地基承载力较低。

二是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类。平原和低丘地带较好,山地问题较多。

三是冲沟。为自然形成的排洪沟,形成切割用地,增加工程量,造成水土流失。

四是滑坡与崩塌。滑坡是指在斜坡上大量土石沿坡滑下;崩塌是指山坡岩层和土层的层面雨后相对滑动,造成山坡体失去稳定而塌落。

五是岩溶。即喀斯特现象,多数为石灰岩,在地下水的溶解和侵蚀下,岩石内部形成空洞。

六是地震。地震的突然爆发不仅造成地表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而且还会引起地裂缝、喷水、冒砂等现象。

(2)水文与水文地质。需获得江河流量、水质、流速、最高洪水位、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地下水位等资料。

(3)日照。包括全年太阳照射的天数,以及邻近建筑物是否对用地造成阳光遮挡等。

(4)风象。由风向与风速表示。风向一般用风向频率(某一时期内观测、累计某一风向发生的次数/同一时期内观测、累计风向的总次数)表示;风速一般用平均风速(按每个风向的风速累计平均值)表示。

(5)气温。日温差较大的地区(尤其在冬天),夜间城市地面散热、冷却快,大气层中下冷上热,在城市上空会出现“逆温层”现象,污浊空气和有害废气难以扩散,将加剧大气污染。此外,要防止因建筑密集而可能出现的“热岛效应”。

(6)降水与湿度。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对城市排水设施影响很大。而湿度则对城市某些工业生产工艺和生活居住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域差异的存在,自然环境要素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有所不同。例如,有些情况下气候条件影响比较突出,而有些条件下则可能地质条件比较重要。且一项环境要素往往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有着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如地下水位高,虽有利于开采地下水源,但不利于施工)。因此,应着重分析主导因素,研究其作用规律及影响程度。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一般分为三类(有时也可分为四类、五类)。

(1)一类用地。即适于建设的用地,地形坡度在10%以下;土质的地基承载力大于15吨/平方米;地下水位低于建筑物基础,一般埋深1.5~2米;未被洪水淹没过;无沼泽;无冲沟、滑坡、崩塌、岩溶等。

(2)二类用地。即基本可以建设的用地,介于一类与三类用地之间(地基承载力为10~15吨/平方米,地形坡度为10%~20%,地下水位埋深为1~1.5米)。

(3)三类用地。即不适于建设的用地,地基承载力小于10吨/平方米,泥炭层或流沙层大于2米;地形坡度大于20%;洪水淹没经常超过1~1.5米;有冲沟、滑坡;占丰产田;地下水位埋深小于1米。

1.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1)布局结构。包括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是否合理,对城市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今后发展的要求;现有环境污染源对用地布局结构会有什么影响;城市内外交通布局结构是否协调;城市用地结构和各项用地指标比例是否体现城市性质的要求等。

(2)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煤气等管网、厂站及公共绿地的分布和容量是否合理,对城市环境有无影响,是否有利于城市防灾;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设施分布、配套是否合理,质量是否合格等。

(3)社会经济构成。包括人口结构及分布、各项城市设施的分布及容量,应与居民需求之间互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和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此外,在选择城市用地时还要考虑有较好的工程准备条件(如平整土地、防洪、改良土壤、降低地下水位、制止侵蚀、防止滑坡和冲沟的形成等)和外部环境条件(如与周围城镇的经济联系、资源的开发利用、交通运输条件、供电和供水条件等)。

1.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城市用地经济评价的基础是对城市土地基本特征的分析。城市土地除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以外,还有其特殊性。一是承载性。城市土地是接纳城市生产、生活各项活动和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载体,为城市各项建设和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场所。这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二是区位。除包括以座标表示的几何位置外,更重要的是其经济地理位置,即与周围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有形的区位(如就业中心、交通线路、基础设施条件等)和无形的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等)。

从影响范围看,城市土地区位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宏观区位——城市在较大地域范围内的位置,如沿海城市、铁路交叉枢纽城市等,往往对区域城市间的级差地租和地价水平有决定作用;中观区位——指城市内部不同地段的相对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是影响土地和基准地价的主要因素;微观区位——指某块具体使用的土地在城市中的位置及其周边条件,不同的微观区位其地租和地价相差悬殊。

(1)地租与地价。地租是土地供给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时所索取的利润;地价是土地供给者向土地需求者让渡所有权时获得的一次性货币收入。在我国,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因而,地价一般指土地一定年限内使用权的价格,是国家向土地使用者出让土地使用权时获得的一次性货币收入。

(2)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指不同土地或同一块土地上,由于土地肥力、相对位置及开发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地租。级差地租有两种形式:级差地租I,是等量资本和等量劳动投在不同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土地上所产生的不同级差生产力带来的级差超额利润的转化形态;级差地租II,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所转化的地租形态。例如,在某一块土地上先建起了一座仓库,赔了钱。后来,该地区繁荣起来,土地所有者拆掉仓库改建一个超级市场,赚了钱。这时,土地的地租就会大幅度上升。

(3)区位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评价方法和评价层次上。如根据区位条件对土地的作用方式,采用土地分等定级测算级差收益的方法,进行城市土地评价;从分析对各类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区位因素入手,取得土地评价的因素/因子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因素层、派生因素层和因子层。比如,基本因素土地区位可派生出繁华度、交通通达度等派生因素,而繁华度又可分出商业服务中心等级和集贸市场等因子,交通通达度又可分出道路功能与宽度、道路网密度和公交便捷度等因子。

2城市用地的构成和空间布局

2.1城市用地的构成

按照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共分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10大类城市用地及代号表示如下。

(1)居住用地(R)按市政设施配套程度、布局完整程度、环境质量、住宅状况分成4个中类(R1~R4),每个中类下又分成住宅、公共、道路、绿化4小类。

(2)公共设施用地(C)分成8个中类(居住区级和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共设施用地分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文物古迹和其他),此外,另设综合用地1个中类。

(3)工业用地(M)按照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影响程度,分为3个中类。

(4)仓储用地(W)分成普通、危险品、堆场3个中类。

(5)对外交通用地(T)分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机场5个中类。

(6)道路广场用地(S)是指市级、区级、居住区级道路广场用地,下分道路、广场、社会停车场库3个中类。

(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指居住区级以上、不包括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下分供应设施、交通设施、邮电设施、环境卫生设施、施工与维修设施、殡葬设施和其他市政公用设施7个中类。

(8)绿地(G)指居住区级以上不包括小区级的绿地,下分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2个中类。

(9)特殊用地(D)分为军事、外事、保安3个中类。

(10)水域和其他用地(E)下分水域、耕地、园地、林地和村镇建设用地5个中类。

2.2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的主要原则

(1)点面结合,城乡统一安排。必须把城市作为一个点,而其所在的地区或更大的范围作为一个面,点面结合,分析研究城市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区与郊区才能统一考虑,全面安排。

(2)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工业用地。要合理布置好对城市发展及其方向有重要制约作用的工业用地。并考虑其与居住生活、交通运输、公共绿地等用地的关系。要防止出现“一厂一电”、“一厂一路”等现象。要处理好工业区与市中心区、居住区、水陆交通设施等的关系。

(3)兼顾旧区改造与新区的发展需要。新区与旧区要融为一体,协调发展,相辅相成,使新区为转移旧区某些不适合功能提供可能,为调整、充实和完善旧区功能和结构创造条件。处理好开发区与中心城市的关系,使之有利于城市布局结构。

(4)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要合理划分功能分区,使功能明确,面积适当,避免将不同功能用地混淆在一起,造成相互干扰,但也要避免划分得过于分散零乱。旧区的各项功能往往混杂在一起,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符合消防、卫生等情况下可设置综合区,不片面追求单纯的功能分区。要构成多层次、多功能道路网,与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衔接。

(5)各阶段配合协调,留有发展余地。城市需要不断发展、改造、更新、完善和提高。研究城市用地功能组织,保证城市在开始阶段有一个良好开端,在建设发展各个阶段都能互相衔接,配合协调。特别要合理确定首期建设方案,加强预见性,在布局中留有发展余地(有足够的“弹性”主要表现为:在定向、定性上具有可补充性;在定量上具有可伸缩性;在空间定位上具有可变移性)。

2.3城市用地布局的空间结构形态

城市用地布局有多种空间结构形态,最基本的形态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集中式又可分为单中心块聚式和多中心组团式;分散式又可分为带状、星状、放射状和环状等。采取何种布局形态,需根据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类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进行具体的论证。

采取单中心块聚式布局的城市,如果城市发展到较大规模,仍然采取这种布局形态,不断向外“摊大饼”,不断蚕食近郊菜地,势必要出现人口过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的“大城市病”。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由相距不远、互相分隔的几片用地组成,每片用地内生产生活配套,相对独立(如武汉三镇)。另一种组团式布局方式是分散集团式布局,在市中心区发展相对独立的工作、居住配套的集团,集团之间、集团与中心市区之间保留菜地、绿化隔离带,使楔形绿地得以向中心延伸。集团规模不能太小,服务设施要完善配置,与中心区有便捷交通(如北京)。带状布局受自然条件限制,城市沿河谷、公路等交通走廊发展,纵向交通组织较困难,有过境交通穿越城市。可利用山坡地或公路两侧土地横向发展,把纵向用地分为若干段,分段安排服务设施(如兰州)。星状(或掌状)布局,为集中式布局与带状布局的结合,把土地使用与交通发展结合起来,沿放射状交通干线每隔一定距离形成一个卫星城,如同手指的关节。卫星城之间保持横向联系,“手指”之间保留森林、农业、绿带和娱乐用地(如哥本哈根)。放射状和环状则不太多见。

2.4城市空间布局的艺术问题

第5篇:城市用地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城市用地管理古树名木保护 保护措施

Abstract: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ccelerating period, for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through the changzhou case 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growth needs to adopt a "double control" reasonable way to delimit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line; At present, combined with the forward to land classification control method to involve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of land management of a positive exploration.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factor analysis evaluation form more present protection measures, formulate rational classifi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tection measures. Mak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the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protection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urban land management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古树名木保护概述

1.1古树名木的定义

根据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国内外稀有的、具有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以及重要的科研价值的树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同时对古树名木进行了分级,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或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研究价值的树木定位一级古树名木,其余均为二级。

1.2 古树名木保护的意义

古树名木大多生长在老城区、风景名胜点、寺庙、古墓葬、名人故居等处。这些古树名木大多苍劲挺拔、翠云如盖、体态巍然,大多观赏价值高。这些珍贵的古树名木,不仅是大自然留给大自然的宝贵财富,而且是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活的文物、是城市的年轮、是城市文明的载体,也是风景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好古树名木具有极高的科研、生态、观赏和科普等价值。保护好古树名木,对开展科学研究、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和发展旅游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1.3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针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建设部、全国各省市均颁布了相关的保护管理办法,其中多数城市还在此基础上颁布了《XX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以求细分,落实到实处。

2.城市用地规划管理中古树名木保护存在问题

2.1 基础资料不能满足相关规划的编制

多数城市的古树名木普查已经完成并形成了文字表格,但在空间上未进行精确定位,未形成可供规划编制使用的有效的图纸文件。使得在编制相关的规划中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古树名木详细信息,影响相关工作的开展。

2.2 古树名木保护范围线的划定没有切合用地规划管理

多数城市颁布了本市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如江苏省规定“古树名木树干以外10-15米为古树名木的生长保护范围。而常州市规定“城市各类建设项目涉及古树名木时,应当避让和建立保护设施,建筑物与树冠边缘的距离不得少于5米”。 但在城市用地规划管理中,仅仅划定一个圆是不能切实的保护古树名木的,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可操作性。

2.3没有制定切合用地规划管理的保护措施

目前国内没有涉及城市用地管理的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现实工作中城市古树古树名木周边涉及的土地利用类型较多,涉及古树名木的地块拟开发意向也很高,土地利用开发与古树名木保护矛盾也很尖锐。城市规划用地管理中,亟需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便有效的开展管理工作。

3.城市用地规划管理中的古树名木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古树名木保护与土地利用开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结合常州市规划实践就城市用地规划管理中古树名木保护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3.1常州市古树名木现状概况

为更客观的分析与评价现状古树名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项目组主要选用了“土壤”、“建筑”、“ 生长势”等5个因子,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分析的方法,对常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

建筑因子――根据古树名木周边建筑的间距与建筑高度是否满足相关要求分为“不满足”、“基本满足”、“满足”三类。管线因子――根据古树名木周边是否有高压线穿越,古树名木周边地下是否有地下管线及轨道交通穿越分为“有”、“无”两类。

土壤因子――根据古树名木周边土壤透水、透气性分为“较差”、“一般”、“较好”三个等级。

人为干扰因子――根据是否存在人为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分为“有”、“无”两类。

现状生长势因子――通过现状调研,将生长势分为“较差”、“一般”、“较好”三个等级。

通过综合评价分析,常州古树保护现状“好”的15棵,占8.93%;“较好”的46棵,占 27.38 %; “一般”的61棵,占36.61%; “较差”的45棵,占26.79 %;“差”的1棵,占0.29%。常州名木保护现状“好”的8棵,占36.37%;“较好”的14棵,占 63.63 %。

3.2 常州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3.2.1 保护范围线的划定

采取在“双控”确定的范围内,结合古树名木所处区位、周边现状建筑情况、规划用地属性特点等,合理划定。其中重点地区,考虑到土地效益与城市发展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定。因树木的生长受地下管线的影响较大,项目组特别规定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包括地面及地下两部分。

注: “双控”

(1)古树名木现状树冠投影线为现状古树名木冠

径最大处的垂直投影线,古树名木树干范围线为现

状树干离地1.2米处垂直投影线。

(2)“双控”确定的范围为古树名木现状树冠投 图1 长卵圆形树冠“双控”示意

影线外扩5米的范围线或古树名木现状树干范围

线外扩10或15米(一级古树名木15米、二级古

树名木10米),二者根据具体情况取大值。

图2 伞形树冠“双控”示意

3.2.2 保护措施的制定

考虑到古树名木周边用地性质存在一个变化的可能性,我们首先根据古树名木现状保护情况分析评价,有针对制定现阶段古树名木保护措施;从古树名木周边拟规划用地类型入手进行分类整理,根据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远期保护措施。保护措施分为通则与特殊规定。

保护通则:

1、保护范围内不得增置临时或永久建筑物、构筑物(包括地下构筑物)及埋设各种过境管线。现有临时建筑应在期满后拆除。

2、保护范围内不得损坏表土层,不得浇封地面、不得改变地表土壤高程。

特殊保护措施:

分为现阶段特殊保护措施与远期保护措施。

现阶段保护措施:在对古树名木现状保护情况进行多因子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改善措施。

远期保护措施:根据远期古树名木周边用地性质是否发生改变及改变为何种类型确定如下:

1、远期古树名木周边用地性质不发生改变: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等建设工程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建设单位应向古树名木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施工中采取避让及保护措施,

并必须满足古树名木基本生长需求。

2、远期用地性质为绿地类:(远期古树名木周边用地性质发生改变,且改变后用地调整为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绿地的建设中,应注意对古树名木的保护,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在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挖掘取土。

3、远期用地性质为城市拟开发用地类:(远期古树名木周边用地性质发生改变,且改变后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商办混合用地、发展备用地等。)

(1)规划设计阶段:建议将古树名木与建筑室外环境景观设计综合考虑。尽量将古树名木置于集中绿地中,并须注意其生长空间的需要;如设置于人流量较大、易于损坏的区域,应设置与树干距离不少于2米的围栏。

(2)建设施工阶段:建设单位应向古树名木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采取避让及保护措施,并必须满足古树名木的基本生长要求。

4、远期用地性质为市政设施用地类:(远期古树名木周边用地性质发生改变,且改变后用地调整为道路用地、河流用地等市政设施用地。)在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中,应注意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如无法避让应设置保护围栏。原则上一级古树名木不得移植,如确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确需移植二级古树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4 结语

在具体的规划实践中,规划管理工作中,古树名木保护中新的问题还会不断的涌现,我们正着手建立反馈机制,力求真正将古树名木保护落在实处,促进了古树名木保护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邢福武, 余明恩. 龙岗古树[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1.

[2] 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3] 江苏省《江苏省城市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暂行规定》

[4] 常州市《常州市市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5] 江苏省《江苏省城市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暂行规定》

[6] 常州市《常州市市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7] 常州市《常州市市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第6篇:城市用地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绿地功能;新思路;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绿地功能的研究应用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装饰着城市形象、关系着城市形态等等。原有的绿地功能研究只在计算城市的绿化率、草木覆盖率、人均绿化面积等数据,并没有考虑到其在空间上的布局、结构、对生态造成的结果等。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深,在城市环境严峻形势下,原有的绿地研究理念已不再适用。因此,为了更好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就必须探索绿地功能应用研究的新思路。运用城市生态学的理念,详细研究城市绿地功能,找到应用研究的新方向,提供城市规划建设其绿地的地理分布、结构设定的依据。

一、城市绿地空间转换方面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大力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其地理空间的分析已经转变为对其生态结构的研究上面。城市结构的转变是为了提高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建设高效、节能、节水的绿色城市。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变通过其规模的增大、用地方面的调整、建筑设施的发展等途径来完成。城市绿地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结构,发挥强大的调节功能,优化城市的环境,使其更适于人们生活。

(一)原有城市空间结构扩展

在城市发展历程中,城市绿地的变化从大块自然绿地到城郊绿地,再到公园式绿地,最后是分散街区绿地,此发展变化是由于城市大规模扩展而形成的,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们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大大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为遏制这种发展变化,就应该把景观生态学的思想运用在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方面上,对公路主线采取绿地廊道的方法以网状结构扩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景观生态学上的廊道体系,让自然廊道和交通通道进行有机结合,建设一个绿地网络体系对

城市绿化结构科学合理地改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城市绿地体现出应有的作用。

(二)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

现在,我国很多城市在用地比例上还是有生产所用比率高,生活所用比率地;工业区较大,绿化地带较小的现象。

目前我国城市用地结构普遍存在

着生产型用地比重大、生活型用地比重小,工业用地

多、绿化用地少等问题。随着城市开发规模的进一

步扩大,城市绿地在城市用地结构中所占比例呈逐

年下降趋势,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加重。此

时城市绿地功能可以辅助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例

如,上海本着“环、楔、廊、园、林”的绿地布局原则兴

建了很多绿地,如太平桥绿地、长寿绿地、大宁绿地

等,并规划在上海兴建环城绿带。绿地的营

建一方面增加了绿地数量指标,即绿地率和绿化覆

盖率等;另一方面因绿地的空间布局贯穿了景观生

态学的理念与原则,市区和郊区的绿地联系甚密,构

建了相对完整的绿地生态网络。工业用地与居住用

地之间通过绿地有机隔离,主城区通过绿色廊道将

城郊大片自然状态绿地引入城市,城市用地结构得

以调整。

3.2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是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的延伸与发展,将生态学理念融入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绿地的空间

布局与规划,从整体上对城市进行斑块、基质、廊道

等景观的空间结构布局,以期使城市绿地的功能达

到最优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依据景观生态

学基本理论,进行概念性阐述,即概念性规划。这种

规划比较注重绿地景观的完整性,综合考虑斑块、基

质、廊道等景观要素,将景观生态学上的“斑块一廊

道一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运用到城市绿地空间布

局中,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按照“环、楔、廊、

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布置,保证绿地景观的完整

性。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的城市绿地功能

与单一、孤立的传统绿地系统规划相比,效益更为明

显。2)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中较为详细的单因子

控制规划则致力于研究分析单个景观生态要素,如

廊道、斑块、基质等。一是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可以

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斑块有机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绿

地生态网络;二是在公路、铁路等城市轴线上,通

过绿地分割作用产生一系列间断的分散集团、飞地、

子城或卫星城,在各星状长轴之间形成插入市中心

的楔状绿地,构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有

机分散的景观格局。这样的绿地廊道规划使得绿地

真正融入城市内部,充分发挥绿地在城市中的功

能。3)基于GIS和RS技术的城市绿地景观规

划,从数量模型着手,建立城市绿地系统与其生态效

益评价与预测之间的回归模型,或者利用GIS进行

城市绿地景观结构的研究,根据城市绿地的三维特

征,基于遥感技术建立相应的“绿量”模型,将城市绿

地的生态效应定量化,在此工作基础上完成对城

市绿地景观格局的系统规划管理。

3.3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近年来国外形成了一套逐渐成熟的生态系统服

务功能评价体系。目前学术界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

值评估研究一是相对集中在对自然或半自然状态生

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定量评价,如湿地、森林、陆

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系统;二是侧重于研究生态系

统的生态功能,对生态系统的社会功能研究相对较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可以基于以上

研究展开,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中最易感知的半自然

因素,具有较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方面可以净

化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突出的自然生态功能(如滞

尘、吸收so2、涵养水源、降低噪音等);另一方面它

的社会功能也较为强烈(如游憩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等),需要对其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比较研究,

才能定量反映城市绿地功能。目前对于城市绿地功

能的研究仅限于一般的定性阐述,缺乏定量的比较

研究。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则可以运用

一些非直接市场价格的方法(如生产成本法、旅行费

用法、条件价值法等),对绿地生态功能、尤其是社会

功能进行定量评估,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

能价值,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提供依据与指导。在此基础上.对不同

植被覆盖率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

定量比较研究,考察植被覆盖率与城市绿地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之间的相关关系,寻找城市中绿地覆盖

的最佳比例,改变传统的一味追求绿地的数量指标,

保证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土地规划、总体

规划以及城市绿地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4 建议与讨论

根据上述关于城市绿地功能的研究新思路,发

现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很少突出城市绿地

的功能研究,一般只是一味地追求数量指标、简单的

定性阐述以及传统意义上绿地的点、线、面空间布

局,不能充分体现出城市绿地在城市中发挥的综合

功能。建议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研究改变

传统思路,确定以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思想为理论

指导方向,从城市绿地功能研究入手,定量分析绿地

空间格局以及绿地内部结构等因素与以此形成的生

态服务功能价值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结合传统

的城市绿地数量指标体系,建立适合于地区规划建

设的城市绿地生态指标体系,促进城市空间的可持

续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灵魂 李志 南方建筑-2012年4期

城市机动化背景下综合交通发展策略研究 王逢宝 城市-2012年12期

浅析城乡统筹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蒋映华 建材发展导向-2012年21期

第7篇:城市用地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率;土地集约利用

Abstract: In order to be able to get the health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research is vital link.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on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land us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urban planning for each planning level that affect urba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 main factors for analysis and for the main factors of planning coping strategies: planning level in the urban system, in conjunction with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of regional and urban land development division of functions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in the Metro, New construction level, to improve the rationality of urban land and urban layout structure the level of investment in land us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level, we must properly handl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land-use conflicts between; in town planning level, to guide the rural settlements and rural industries to intensive direc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intensive land use

中图分类号:F301.23

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城镇土地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既是生产要素,又是物质载体,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道路。在城市规划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是实现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与关键。

1相关概念

1.1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种社会变迁。

1.2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在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率反映了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的程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1.3城镇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农业,美国著名的土地经济学家伊利在其所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对现在已利用的土地增加劳动和资本,这个方法叫做土地集约利用。”目前,土地集约利用在学术上还没有统一的解释,但被大家所认同的观点是: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增加在土地上的投入,以获得更多的产出,这个投入包括使用高比率的劳动、资本与技术投入,也包括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结构的投入。集约所体现的就是功效最大化原则,通过整合置换、合理安排土地及劳动的投放数量和改善建设用地布局,以挖掘土地的使用潜力,进而不断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并取得更加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为:在合理布局、保护耕地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增加单位土地上的资金、劳动和技术的投入,以及改善经营管理的方式,来充分挖掘土地的使用潜力、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的使用和利用效率,促进城镇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土地使用功能的提升。

2我国城镇化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2.1我国城镇化现状

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2013年,城镇化水平由36.2%提高到52.7%。本世纪的头十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96万人。虽然我国城镇化率过半,但发展质量并不高。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1.27%,据此计算我国城镇人口数已达到6.9亿,但在这6.9亿城镇人口中包含了2亿多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并且这些农民工并未充分享受到作为市民所应获得的福利。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城镇化率至少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减掉约三分之一。①

2.2我国城镇化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与信息化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变得日益显著,这一方面促进了城镇空间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城镇体系的极化,另一方面也使城市经济受到了更多外部资本的影响,同时伴随着资本的流动性日趋加强,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近几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表明我国城镇发展已经步入了城市时代,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我国城镇化的未来发展基础也将随之而改变。转型发展、社会重构将在新的平台上渐次展开。“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了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具体方向: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3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3.1耕地总量不足

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量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只有美国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1/14。②由于多年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十分有限,扣除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由2000年的700多万公顷锐减至2011年的不足500万公顷,靠大规模的开发后备土地资源来充抵城市建设所占用耕地指标的方法已难以持续。

3.2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

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城镇建成区快速增长,而人口的集聚程度则明显滞后。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城镇化率以年均3.78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在城镇化高速增长和发展的同时,由于帮助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制度仍未建立,所以城镇人口没有得到同步增长。按国际公认的标准,衡量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关系的城镇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其合理区间在1至1.12之间。而2000年到2010年,我国土地城镇化速率是人口城镇化速率的1.85倍。③

3.3城镇用地被粗放利用

我国城镇用地在总体使用上依然呈现出粗放浪费的特点,许多地方的新城、新区用地范围快速扩张,而小城镇的发展则呈低密度、分散化的扩张态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建设用地的需求刚性上升,使得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显露,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未来的用地形势会更加严峻,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目前所依靠的“投资拉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张”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也将难以为继。

3.4产业用地被低效利用

产业用地的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合理性及产业内部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国产业结构现状表现出粗放、落后的特点:第一产业现代化程度很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同时内在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明显;第三产业发展虽快,但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各类产业内部存在以下问题:企业组织构架 “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特征明显;产业专业化水平低;产品结构不合理,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产品档次低;行业中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的现象同时并存。因此,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产业内部呈低配置下的高成本和低效益特征,导致了我国产业用地被低效利用。

4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对策

4.1城镇体系规划层面

城镇体系规划着重于从区域的层面对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合理性和城镇职能分工进行研究,从而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因此,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是否能够结合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对区域土地开发进行优化配置就成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

对土地开发进行优化配置需要突出都市圈和城市带建设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工业园区集中的城镇群的组团积聚效应,形成围绕都市圈近地城镇有序的分工合作经贸关系,实现城镇与城镇、城镇与农村之间产业和用地的对接,从而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率和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好的效益,进而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空间结构体系的建立。

4.2新城、新区建设层面

新城、新区是指在原中心城区的边缘或之外新建的,在行政、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具有相对独立和较大自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实现城市功能协调具有重要作用。从土地集约利用的角度看,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合理性与城市土地利用投入水平是在新城新区建设层面中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

首先,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指不同用途的土地在数量和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它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条件。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如果合理,可以减少浪费和重复建设,并且可以增强城市生态环境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要着重对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与城市各项功能之间是否协调;二、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将对城市未来可能的空间发展、调整或改变是否能产生结构的影响;三、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四、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与城市内外交通系统的协调性。

其次,城市土地利用投入主要指影响土地价值和熟度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环保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其投入程度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可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在新城、新区建设中应加大城市土地利用的投入,来充分提升城市土地的价值,从而调动土地使用者们对土地集约使用的积极性。

4.3旧城改造层面

调整城市工业布局与旧街坊、城中村改造是旧城改造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两个问题,而它们都将共同面临如何妥善处理建设发展和用地的矛盾。

用地置换是调整城市工业布局、推进产业 “退二进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将区位条件好土地级别效益高的工业用地进行置换,利用所置换出来的土地来开发具有高集聚度和高投入产出优势的第三产业,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公共设施,进而可以全方位的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支持和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开发改造,充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使用地的改造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以达到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

4.4村镇规划层面

村镇规划是指农村村庄和集镇的建设规划。农村居民点的建设与乡镇产业的发展是村镇规划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在村镇规划中要引导他们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农村居民点具有布局分散、建设占地大、重复拆迁多、复建档次低、违法建筑多等问题,在村镇规划中应通过迁村并点,使农村住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可以通过在规划区内建造多层农民公寓和建立新型农民社区的方法来实现,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节约了土地,又可以减少基础设施的投入,进而实现农民住宅用地的集约化利用。

目前农村乡镇企业用地的布局往往比较分散,在村镇规划中可以通过搬迁改造来使乡镇企业集中起来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形成工业园区,实现农村非农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注释

①《2013展望:新型城镇化将带动一系列大变革》,NBD每经网2012-12-28(大盘)

②《我国耕地接近18亿亩红线》,《时代商报》2011-2-18(A06版)

③《胡存智: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应有个合理的比值》,《和讯新闻》2011-3-26(看点)

参考文献

[1] 柴宝贵.山东新型城镇化—认识与思考[z].山东省注册城市规划师第二注册周期继续教育第三期培训班:山东省建设厅职业资格注册中心,2013:4-11.

[2] 孙玲霞. 城市化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6):96-97.

[3] 杨帆.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 企业经济,2013,389(1):151-154.

[4] 孟昭山,曲雪光,杨艳玲.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及综合评价[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2):52-53.

[5] 谭顺福.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J]. 管理世界,2007,(6):156-157.

第8篇:城市用地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使得城市的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于此同时,也伴随着城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些问题随之而来,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有甚至给人们的身体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探究生态城市的景观规划,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城市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

景观规划的内涵

景观规划主要是对自然、地理以及生态等实体的研究,综合了人与自然的格局及发展过程。景观经其的功能以及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出其的异质性,进而形成多种景观特色。所以合理科学构建生态城市的景观生态空间结构,维持各种景观要素在功能以及结构上的多样性,规划建设出富有地区特色以及风情的生态城市景观,将景观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生产功效等充分发挥出来,是现阶段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意义

(1)从城市用地方面,它的合理安排就是城市用地资源的科学化、实用化的体现,它可以使城市景观建设避免城市用地的浪费或者类似景观的重复出现,也就是说可以在深层次上达到了城市用地的有效利用,从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2)从城市居民生活方面,因为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建设,它是居民生活环境得以改善的保障,它可以促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从而引导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

(3)从城市景观规划方面,它是要讲求视觉冲击和美学效应的,它在不断满足城市居民物质需求时,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视觉美学方面的精神享受,从而可以解决人民群众的矛盾的效果。

(4)从可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城市景观规划则是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过程。

良好的城市景观规划,不仅可以实现了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用地的科学开发利用、城市景观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保障人权,还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景观规划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规划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3.2尊重自然显露自然的原则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在如今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

3.3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原则

规划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生态城市规划中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

良好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一定是充分考虑其组成各要素的个体功能以及整体功能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景观设计的所有功能。对于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以生态功能为主,因此,现将景观设计要素一般可分为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两类进行简要介绍:

4.1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物要素

(1)动物及微生物要素

由于在生态城市规划中,会存在着多种能量流与物质流,例如水流、车流以及生物流等都离不开景观的作用,因此在景观的设计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生物的活动习性,例如,小动物与微生物的迁移问题。

(2)植物要素

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多样化的植物系统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给人以亲近自然的感觉,并且能起到净化空气、美观环境的良好作用。

4.2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非生物要素

(1)气候要素

我们可以通过生态景观的设计构建生态绿地,从而改善城市气候环境,以缓解城市热导效应。

(2)地形要素

景观设计中要着重考虑要素就是地形要素,因为地形可以提供一些特定的小型气候,并且可以为不同的动植物生存提供了不同条件,特别值得注意是保护能够聚集较大生态价值但是易受干扰破坏的景观类型,例如湿地。

(3)设施要素

设施要素则包括了照明设施、服务设施以及信息设施等。

(4)负效应要素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例如废气、废物、噪声以及尘埃等,因此生态景观设计应致力于减少这些负效应对人们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优雅、美观、接近自然的环境。

五、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方法

5.1 生态城市中心区域的景观规划方法

对城市中心区域景观的规划就成为城市布局的焦点。因为城市中心人通十分密集,因而空气污染也就呈现出相对严重状况,所以对这一区域的规划重点集中在绿化建设。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由于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比较复杂的,而它的结构形态又是一个面,因此,城市中心区域的规划既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又要从总体出发进行统筹考虑,尽可能做到使城市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完整统一的城市核心。

其次,我们要考虑到城市中心布局紧凑、用地紧张等特点,因此要充分利用空间来扩大绿化面积。

5.2 生态城市公共场所的景观规划方法

对于城市公共场所景观的规划在城市景观规划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也就成了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所在。但是,由于每个城市公共场所之间的实际资源并不相统一,因此城市公共场所景观规划的方针策略则各有不同。要将城市公共场所建立在一个适合绝大数城市居民的道路干线上或者建筑群里面,不可选择在远离街道与居民生活区或者个别建筑上。

5.3 生态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规划方法

我们在对生态城市住宅区进行景观规划时,要实现住宅建筑规模与需要的实际效果的同时,要将住宅区域周围的自然生态景观与住宅的人工生态建设融合起来,融合到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里去,以便达到各个有机部分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地步。此外,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规划还要不断结合本身的实际需要,从而促进城市建设与城市的部分区域的景观规划的统一协调,实现人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统一。

结束语

在生态城市建设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发挥景观应有的生产功效、经济价值、资源价值以及美学价值,而不流于仅仅是应用外来植物创造生物多样性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真正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黄先忠.浅谈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J].建筑与文化.2012,(9).

第9篇:城市用地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因素;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21-02

1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或指标因素依据于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经济方面而言,灵活地选择指标,其科学性与否直接也会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结果。因此,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因素评价体系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1 反映土地的经济可持续利用思想的主要内涵

在不降低土地质量和不破坏土地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1.2 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立足于客观现实,建立在准确、科学的基础上,指标意义必须明确。另外,评价方法的选择也非常重要。通过选择适当的、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评价,使指标数据转化为可供决策参考的结果,为土地利用合理化提供依据。

1.3 综合性和系统性原则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在经济方面包括土地对粮食安全的保障、土地收益与分配、城镇化和城市化发展、土地市场和土地价格、矿产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矿产资源收益与分配、矿业权市场发展、矿产品贸易与矿产品价格等各个方面。因此,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指标体系必须体现这种综合性与系统性,各个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1.4 简明实用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尽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尽量多的内容,同时便于收集和计算分析,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研究、战略规划具有实用价值。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区域土地利用变为可以度量、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以便为制定区域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提供量化的依据。

1.5 独立性原则

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不应有很强的相关性,不应出现过多的信息包含、涵盖而使指标内涵重叠。

1.6 区域性原则

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不一样,指标的选取一定要体现区域特色,反映区域特征。

1.7 动态性原则

区域土地利用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客观上要求编制动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所选指标要能对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做出客观的描述和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将来增加或改变某些单项指标提供“接口”。

2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经济领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矛盾,主要是资源的有限性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经济指标体系,以是否有利于保障经济平稳、持续增长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对土地资源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保障能力变化进行描述、评价,对可能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风险进行监测、预警。根据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特征及评价原则,本人构建的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指标体系由土地对粮食安全的保障、土地收益与分配、城镇化与城市化发展、土地市场和土地价格、矿产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矿产资源收益与分配、矿业权市场发展、矿产品贸易与矿产品价格八个方面的指标构成。

2.1 土地对粮食安全的保障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正是土地提供的粮食和养分,人类才能从蛮昧的远古进化到文明的今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生活已成为人类居住的主导潮流。城市的扩大离不开土地的征收,而土地征收则意味着农业用地的减少。而农地承担着为人类提供粮食的基础,农地尤其是耕地的缩小直接导致粮食总量的减少。因此反映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土地对粮食安全保障指标应包括以下指标:(1)耕地面积:反映耕地规模的指标。(2)耕地单产水平:反映耕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标。(3)粮食自给率:反映粮食供需情况的指标。(4)人均粮食产量:反映一个地区的农业综合实力的指标。(5)农业技术的科技支撑能力:反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指标。(6)农业装备水平:衡量农业发展水平、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指标。(7)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反映人类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如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指标。

2.2 土地收益与分配

对土地收益与分配问题的评价,既要看土地收益的总量及其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还要兼顾分配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使用支出方向的合理性。主要评价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土地收益与分配指标包括:(1)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反映政府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并向受让人收取的政府放弃若干年土地使用权的全部货币或其他物品及权利折合成货币的补偿的指标。(2)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反映土地稀缺原则,加大土地取得成本的指标。(3)被占土地利益相关人、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分配比例:反映土地收益在国家、农民集体、农民、用地单位等各产权主体之间的分配的指标。(4)使用支出方向:反映土地出让收益的使用方向,如: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支农支出、城市建设支出和其他支出。

2.3 城镇化、城市化发展

从土地因素方面来说,由于我国存在着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国情,因此,土地问题将是决定区域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本质上来说,市场化是城镇化的真正内涵,土地要素市场是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建设用地的扩张,使建设用地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反映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城镇化、城市化发展指标有:(1)城市生产总值:反映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一个城市为社会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的指标。(2)城市人口总量:反映一个城市人口规模的指标。(3)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反映城市人口增长快慢程度的指标。(4)城市用地规模:反映城市用地总量的指标。(5)城市用地扩张速度:反映城市用地扩张快慢程度的指标。

2.4 土地市场和土地价格

土地市场也称地产市场,是以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市场。在我国,土地市场是指国有土地使用权单独或连同其他地上建筑物、附着物以价值形态流通过程的集合。在土地市场上,土地交易活动主要是土地出让和土地抵押。土地交易可以在某一固定场所进行,也可以不拘形式、不拘场所进行。反映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土地市场和土地价格的经济指标包括:(1)各种方式出让土地的面积:反映不同方式出让土地面积数量水平的指标。(2)单位面积的土地出让价款:反映土地出让价格的指标。

2.5 矿产对经济发展的保障

矿产资源埋藏于地下或于地表,是地壳的构成部分。这一自然事实就决定了矿产资源与土地之间密不可分,要开发矿产必须使用矿产附着的土地。因此,反映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矿产对经济发展保障的指标有:(1)不同级别的储量数量及其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规模和结构上反映区域矿产储量的基本情况的指标。(2)资源分布地区集中程度:反映矿产资源地区分布是否均匀的指标。(3)储量替代率:储量替代率是反映储量接替能力的指标,表明储量增加与储量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指标。

2.6 矿产资源收益与分配

对矿产资源收益与分配问题的评价,既要看矿产资源收益的总量及其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还要兼顾分配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使用支出方向的合理性。主要评价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矿产资源收益与分配指标包括:(1) 矿产资源补偿费:反映采矿权人向国家缴纳的矿产资源使用费用的指标。(2)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反映的是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向国家支付的准予使用权利的费用的指标。(3)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反映的是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取得国家出资勘查或勘查并已经探明矿产地的采矿权时向国家支付的一种补偿。(4)矿区使用费:反映的是按照固定标准征收的矿产资源使用费。(5)勘查和采矿登记费征收的数量:反映已登记的勘查和采矿费用征收情况。(6)征收标准:衡量征收尺度的指标。(7)利益相关人、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分配比例:反映矿产收益在国家、农民集体、用地单位等各产权主体之间的分配的指标。(8)收益使用支出方向:反映利用矿产资源收益的使用方向。

2.7 矿业权市场发展

对矿业权市场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看矿业权在市场中的流转是否促进了资源、资本和技术的优化配置。主要评价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矿业权市场发展指标包括:(1) 勘查投资总量与结构:从规模和构成上反映勘查投资的指标。(2)探矿权采矿权流转交易的数量和金额:从实物量和价值量上反映探矿权采矿权流转交易的指标。(3)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登记的数量和面积:反映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两证登记以及许可区域范围的指标。

2.8 矿产品贸易与矿产品价格

对矿产品贸易与矿产品价格问题的评价,是评价矿产品作为商品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主要评价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矿产品贸易与矿产品价格指标包括:(1) 矿产品进口量、进口额:从实物量和价值量的角度来反映矿产品进口的指标。(2)矿产品出口量、出口额:从实物量和价值量的角度来反映矿产品出口的指标。(3)矿产品价格指数:反映的是矿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相对数值。

3 总结

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就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方面的指标选取而言,由于不同的区域资料取得的难易程度不同,以及人们所选取的评价方法不同,因此实际指标有可能出现一些出入,但只要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一致,就可以认可。

参考文献

[1]陈百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2002,(3).

[2]曾毅.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国土资源导刊,2005,(5).

[3]王东升,聂华.区域土地资源可持利用评价指标探讨[J].甘肃农业,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