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经济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服务贸易;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3.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6―0044―07
收稿日期:2006―08―30
我国加入WTO已有5年,服务业在此期间面临了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挑战,并在机遇和挑战中加快发展。认真分析和评估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其国际竞争力,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急速超过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1980年至2005年,国际服务贸易规模从3600亿美元扩大到24147亿美元,增长了6.7倍,而同时期国际货物贸易的增长幅度才4.6倍。在服务贸易大发展的潮流中,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服务贸易的绝对主导地位,并且凭借其服务业竞争优势在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获益匪浅。基于此,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改组为世界贸易组织,职能向服务贸易领域延伸,从而既反映了当今世界贸易格局变化的现实,也保持了发达国家在该国际贸易权威组织中的主导和优势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的发展与开放均比较晚,参与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是全新和严峻的考验,但是立足于自身优势,服务贸易近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世界服务贸易的出口增长率,从1999年到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平均增长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约9个百分点,尤其是2003年达到13个百分点⑴。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不到0.6%,居世界第34位;到2005年这一比重已提高到了3.48%,服务贸易出口位居世界第8位,进口位居第7位。
目前,无论从总数、份额还是质量上,我国的服务贸易很难与发达国家抗衡,我国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2005年,中国贸易进出口额世界排名第三,但服务贸易却出现了近94亿美元的逆差。服务贸易多年处于逆差状态,这与我国总贸易顺差形成了鲜明对比。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9.8%,远低于18.8%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服务贸易占总贸易的较低份额表明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反映了我国经济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还处于某种低层次水平。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更深入介入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缓解货物贸易大量顺差的状况;第二,从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其本身的要素投入结构看,服务业将成为中国吸收就业人员的主要领域,为每年新增劳动力和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被“挤出”的失业者提供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第三,服务贸易带来巨大的贸易利润,服务业对相关产业有愈益强劲的带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物质产业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潜力,在于外部即在与之相关的配套服务业;第四,从人的需求结构变化规律看,在贫困与温饱阶段以物质需求为主体,小康阶段服务需求比重明显加大,到更富裕阶段,服务需求将明显超过物质需求。提升我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促使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各部门向更高层次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中亟需注意的问题。
二、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比较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及世界排名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衡量贸易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表现一国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它等于一国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与该产品或服务的世界总出口额之比。⑵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数据计算,1990年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约为0.73%,1998年上升到1.8%,到2005年达到3.4%。这样低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与中国整体的服务贸易地位尚不相称(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居世界排名第八位),见表1。
数据显示,中国的服务贸易在加速发展,2005年出口增长率为19.2%,进口增长率为16.2%,都远远高于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平均为11%的增长率。但是,服务贸易的绝对数量占世界比重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还是较大的。
(二)贸易优势指数(TC指数)所谓贸易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一产业或商品进出口贸易额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用公式表达为:TC= 。它的值均介于-l和l之间,因此不同国家之间具有可比性。如果TCO说明该国是产品的净出口国家,竞争优势大,而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越强。当该指数接近0时,说明该种商品与国际水平相当,竞争优势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如图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始终处于逆差状态。我国服务贸易的总额每年上升,从1997年的548.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582亿美元,增长了将近3倍,年均增长达到21%。另一方面,进出口逆差呈现扩大趋势。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85.7亿美元,2004年达到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3.18%。到2005年,逆差值有所回落,只有94亿美元,但下降幅度不大。服务部门当中,运输、保险服务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进出口逆差额比较大,且年年增加。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推动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随着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会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服务业进口增加加速,逆差状态在短期内难以摆脱。
选取美、英、法和日四个国家的TC指数,与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的TC指数进行比较,分析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差距(见表2)。与世界上的服务贸易出口强国比较(除日本外),我国的TC指数明显落后。中国服务贸易的总体贸易-优势竞争力指数基本徘徊在0.06--0.1之间,说明服务行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很弱。日本的TC指数虽然劣于中国,但是其出口额远远大于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改革开放已有28年左右,但我国的许多服务部门长期来一直垄断经营局面,这就造成了这些部门缺乏市场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不断扩大开放服务行业市场,国外服务业巨头不断涌入,中国服务业很难与它们形成竞争。尽管中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弱,但是TC指数呈现升势,从1997年的0.1到2005年的-0.06,幅度虽小,但说明我国的服务业在激烈竞争这一困难环境中仍在不断进步升级。不容乐观的是,从各国历年来TC值的正负及变化状况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
较弱的情况在近期内不会有明显的改善。
在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存在着较大差异,说明它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强弱也不同(见表3)。
各服务行业的TC指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2]:
1.各年度TC指数均为正值的,只有旅游行业。旅游业从1997年开始TC指数一直呈现正值,且有上升趋势(除2003年外,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该年旅游业的TC指数有所下降)。但旅游业的TC指数仍然偏低,2004年以来一直徘徊在0.15左右,相比较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一指数不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薄弱优势,市场潜力有待开发。
2.各年度TC指数均为负值的,包括运输、保险,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电影和音像等。这说明中国在这些行业的服务贸易领域是净进口的,竞争优势较差。特别是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保险这两个行业,TC指数将接近-1,基本上是只有进口,在国际市场上基本无竞争力。再者是运输业。按常理而言,运输服务与货物贸易关系较密切,一国货物贸易的发展往往可以带动本国运输业的发展,而中国运输业却在货物贸易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贸易竞争指数仍为负数,说明中国运输业的国际竞争力存在着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按照《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我国的运输业在港口准入、商业存在等问题上将进一步向外国开放,使得原本处于劣势的运输服务贸易的形势更加严峻。但是注意到,运输业TC指数的负值在逐年减少,表明运输服务贸易的状况在改善,竞争力每年都有所提高。电影音像行业的TC指数每年变化不大,但在2005年却从2004年的-0.6219下降到了-0.07,这可能是由于该年电影音像出口额的大幅度增长引起的。
3.各年度TC指数有正有负的,有通讯、建筑、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与宣传等。这说明这些服务行业的进出口变动不稳定,竞争力处于波动状态。通讯业由于以前受国家保护,是具有高度垄断性的行业,所以在2000年TC指数达到0.7,竞争力很强。但是加入WTO后,垄断的优势被打破,TC指数开始恶化,时正时负,变化不稳定,失去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建筑行业由2000年开始TC指数从负数转为正数,竞争力逐年提高,这说明我国充分利用了建筑服务贸易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特点,使中国建筑工程承包、劳务输出走向海外市场的步子有所加大。
在1997~2005年这9年时间里,上述服务行业除旅游业外,大部分年份的贸易竞争指数均为负数,反映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低,尤其是那些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服务贸易领域,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如何提高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提高我国整体竞争能力的关键。
(三)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RCA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上该种商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当RCA指数大于2.5时,说明该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RCA介于1.25-2.5之间时,表明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RCA在0.8。1.25之间,则具有中等竞争水平;当RCA
表4:中国与主要服务贸易大国的RCA指数比较
近10年来,美国、法国和英国的RCA指数均大于1,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强。美国的RCA指数一直保持在1.4左右。英国的服务贸易国家竞争力从2000年开始赶超美国,成为头号服务服务贸易竞争力国家,RCA指数高达1.7左右。法国的RCA指数一直在波动中下降,从1995年的1.2降到了2004年的1.08。日本的RCA指数多年来一直处于0.7左右,可见它虽处于服务贸易大国之列.但实质上其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也较弱。而中国RCA指数一直徘徊在0.5-0.6左右,属于服务贸易发展相当滞后国家之列。由各国lO年来RCA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各国的RCA指数一直处于小幅度相对稳定的波动中,说明各个国家的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地位相对处于比较稳定状态。
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技术、资本含量较高的电讯、金融以及各种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进入服务贸易领域,而传统的以旅游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则呈现出极不平衡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金融、电信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在世界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中国只是在旅游服务中具有竞争优势,而在新兴服务领域则处于薄弱的劣势地位,所以要使中国整体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得到改善、RCA指数上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保持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资本、知识和技术含量高的服务领域,跟上甚至赶超发达国家。
从国际市场占有率、世界排名、RCA指数和TC指数来看,中国虽处于服务贸易大国之列,但是从数量和质量上而言,整体的竞争力还比较弱。从中国服务业的各个部门竞争力来看,目前中国的优势集中在以消费者服务为主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上,高技术、高资本和高知识含量的服务业没有很好的得到发展,因此中国有很大的潜力来增大自己的服务贸易竞争力。
三、中国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业欠缺纵观发达国家服务行业的发展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变得日趋紧密,即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多地来自工业生产,而不是来自居民的生活消费。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它们服务业变革的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生产过程提供的各种服务不断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新的行业――生产业[3]。生产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它涉及信息收集、处理、交换的相互传递和管理等活动,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其范围主要包括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生产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生产业已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增长是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消费两方面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研究现阶段两方面需求对服务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取服务业增加值为因变量Y(由于缺乏服务业增加值数据,用第三产业增加值来代替),工业产值x1和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x2为解释变量,以1980-2005
年26年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值(见表5)。
表5.回归方程样本数据表
考虑到变量的平稳性问题,取它们的一次差分来进行回归。通过Eviews软件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样本回归方程中各参数估计值的t统计量都比较大,是个不错的回归,其经济意义十分明显。由回归方程不难看出,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而言,相对于工业产值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对服务业产值的增长率有更大的贡献权重(变量x2的参数估计值17.059远远大于变量x1的参数估计值0.551)。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服务业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居民消费需求,而不是工业生产需求。
一直以来,中国的服务业与工业各行其道,各类大小型企业除了生产部门外,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服务体系,如会计、市场调研、物流、宣传广告等。在发达国家,这些都是该由外在化、专业化的特别服务部门解决的任务。我国服务业自身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更多地停留在满足消费者生活需求如餐饮等低水平上,难以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生产。不过近年来,服务外包不断兴起,提供专业化生产的企业不断出现,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我国的生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滞后。我国服务业过度的进入居民生活消费领域,低技术含量的消费业充当了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而现代工业发展所需要生产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会制约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严重削弱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主要就是体现在专业化强、服务技术较高的生产业上[3]。可见,加大服务业由消费向生产转化的力度,以及使生产不断地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应成为我国未来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服务行业低水平就业相对膨胀及与其他相关产业相互脱节 服务贸易的发展将会给中国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目前,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缓慢,而服务业就业人数却增长快速,出现了服务行业低水平就业相对膨胀这一缺陷。这与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着紧密联系。发展经济学的观点是:服务业的发展是与城市化密切相连的,主要趋势是先有服务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再由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城市化率的上升。而我国现实的国情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地涌入城市.只能进入低水平的传统服务行业寻求就业岗位。从行业分布上看,农村流入城市的非正式迁移人口在建筑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仓储业的就业比重明显高于城市总就业构成。与此同时,从业人员技能素养的普遍偏低,成为传统服务行业完成服务技术和管理方式现代化改进的主要制约因素。使得传统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日趋恶化。⑶
中国服务业这种不合理的就业结构,主要是长期粗放型经济增长形成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服务业的收入增长习惯于简单地依赖增加人力投入来获得,对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则不予重视。人力资本长期在低水平浮动,必然会使我国的服务业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的发展趋势。随着金融业等资本、技术含量高的服务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会提高。提高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和知识教育,是改善这种低水平就业相对膨胀状况的关键。
由于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服务贸易如果要发展,就必须与其它产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但是目前中国制造业、服务业及其内部各个行业之间相互脱节.连锁效应弱,增值率不高。譬如,我国货物贸易迅速发展,但是与海运服务、造船业之间却没有形成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运输服务收支逆差却在年年上升。
四、结论和建议
中国服务贸易的世界排名逐年提高,但是总体数额和比重仍然偏低;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TC指数和RCA指数都较低。国际竞争力很弱:同时,服务部门内发展不平衡,国际竞争力各不相同,多数部门的竞争力都很弱:我国服务业偏向于由消费性需求指导,而非生产性需求,以致生产业欠发展,低水平就业相对膨胀。
为了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和改善我国服务业的结构缺陷,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快服务立法,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市场都要求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而中国目前在服务贸易的立法方面相对落后。为了使我国的服务贸易尽快融入世界这个大环境,我们应该按照wTO有关服务贸易的条款原则,尽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目标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支撑和规范力度,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摆正工业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促进服务贸易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在重视工业化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工业化越发展,对服务业的依赖性也越强。因此要积极培育生产市场,依靠技术进步促进消费业向生产行业转化,通过使企业内部现存的大量内在化服务不断外在化,来增加生产需求,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充分发挥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拉动作用。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整体较低的另一个原因是相关产业支持不力,产业间合作不紧密、行业内恶性竞争,要促进服务贸易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三)优化、提升服务行业结构,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目前,中国服务业的产业内部结构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基于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基础上的现实选择。但是,中国要想使服务业有更好的发展,必须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跟上世界服务市场的步伐,在发挥自身原本优势外,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行业,在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中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四)提高服务行业人力资本素质,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由于服务生产与消费同时性这一特征、以及服务业的“人对人”服务难以完全标准化的困难,对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同时面临着服务行业高素质人才的供给不足和流失两大问题,所以除增加服务业人才教育和培训投资外,重要的是建立尊重人才和科学绩效评价机制,培养和留住人才,增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五)加强行业组织的作用,协调和提升行业整体素质行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缓和“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方力量”。转型过程中要发展和健全行业组织,承接和改造政府“退出”后的某些社会管理职能。在服务贸易领域,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推动企业体制与经营组织的改革,特别要加强适合服务业规模化发展的连锁经营体系的建设:二是建立健全服务业的标准化体系,并上升到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解决好服务水准的规范性与先进性问题:三是建设与政府、科研教育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渠道,建立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信息平台,实现行业内部信息交流:四是规范行业内部竞争关系。凝聚行业力量,有效支持优质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六)充分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中的作用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者。应对一些缺乏竞争力的服务行业予以适当保护,对服务领域的不同行业实行有区别的逐步开放:在投资政策上,要把第三产业和其它产业特别是工业放在同等位置上,并在一定时期内为补足对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欠账”而相对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克服服务业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鉴于服务生产与消费的同期性,服务产品一般不能采取国内生产、海外销售的模式,因此还应该对服务业进一步“走出去”建立跨国企业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目前在海外举办“孔子学院”,是教育与文化服务贸易的重大项目,虽然不能简单定义为企业性质,但也是服务业“走出去”的一种重要类型)。此外,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密切相关,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为服务业提供了有力的市场和需求空间;由于政府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应该也可以把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⑶
一、企业数据库服务实体经济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6月末,华坪县有煤炭、建材、水电、房地产、化工等各类企业714家,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共收录企业基本信息、信贷信息及相关信息352户(其中:实发卡301户,虚拟卡51户),占企业总数的49.30%。近三年来企业新办卡及年审情况分别为:2009年25户和85户;2010年26户和108户;2011年为41户和111户;2012年6月末为33户和59户。工行、农行、建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5家金融机构开通企业查询用户29个,企业信用报告月均查询50余次。信用报告已成为企业的信用名片,也成为金融机构信贷审批环节不可缺的前置条件,数据库联网查询功能已固化到企业的营销准入、评级、信贷调查以及贷后管理等诸多环节,并将其作为贷款审批的重要依据。
二、企业数据库服务实体经济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企业“失信制约、守信受益”的诚信意识
征信强大的警示惩戒作用,有效地促使借款人主动归还贷款,同时也让企业认识到到期还款的重要性。企业除注重自身的业务经营效益外,更加关注其信用记录。一些企业客户由于征信报告显示有不良记录而没有获批新的贷款,于是主动到欠款银行归还逾期贷款。如华坪县定华建材公司(原企业名称为高源建材有限公司)曾于2008年以前在信用社贷款1069万元,因经营的水泥厂停产,致使所欠信用社贷款不能正常还本付息,成为不良贷款。后来经定华能源公司收购准备技改,但由于贷款长期处于次级形态,想申请贷款被拒,收购后的企业仍处于停产状态。该公司在认清形成不良记录的危害程度以及久拖不还的严重后果后,于2009年还清了全部贷款本息。最后华坪县农村信用社向该公司发放8000万元技改贷款,获贷后,投入技改,2011年初正式投产运行,目前该企业运行正常,效益渐好,据信用社信贷员贷后调查仅2012年1~5月就实现利润1149万元。通过向各金融机构调查了解,2009年以来,凡在银行获贷企业,除华坪电力公司历史欠债外,其余企业均无不良记录。
(二)促进了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一是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2007年以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179户,促进了企业获得信贷支持。二是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开通后,华坪县工行于2009年先后开办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截至2012年6月末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累计金额达100000万元,余额19580万元,其中发放单笔最大的为1000万元,最小的为150万元,该业务成为破解资源型企业贷款难的一把“金钥匙”。三是2011年以来开展了开立基本存款账户企业清理办卡工作,要求在2012年内清理办卡完毕,仅2011年至2012年6月末新增企业档案信息就达74户,为2010年新办卡数的2.85倍,进一步充实了企业数据库档案数量,推动了中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工作。据统计:2009年全县金融机构向企业贷款余额为68547万元;2010年向企业贷款余额为89561万元,比上年增幅为30.65%;2011年向企业贷款余额为140855万元,比上年增幅57.27%;2012年6月末向企业贷款余额为14536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幅32.67%(参见下图)。获贷企业共计90户,有力助推了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企业数据库发挥了信用信息“服务政府、辅助银行、助推企业”效能
一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企业数据库系统的作用不仅局限在金融领域,而且向社会其他领域延伸,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阻。如:在工商部门“重信用、守合同”企业评选、统战部民营企业家考察、小贷公司设立审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扶持资金等方面,都向金融部门咨询企业不良记录情况。二是防范和化解了信贷风险,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金融机构可以方便的了解企业客户在异地、他行借款以及担保情况,客观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还款意愿,有效规避了隐瞒负债、多头骗贷、重复抵押、关联互保、假按揭套贷等潜在信贷风险,提高了信贷业务的前期审核效率,减少了人工取得企业借款人相关信息的各项费用,降低了金融机构信息采集和使用成本。改变了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主要通过老客户、行内员工及他人介绍等途径被动寻找客户。三是成为企业获信评级的重要依据。当前,企业要得银行贷款,首先必须取得银行信用评级,而金融机构对企业客户开展评级授信工作,主要参考依据是企业数据库系统的企业信用报告展示内容。如华坪县某银行对某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结合实地调查,初步评定该企业为A级。通过查询该企业信用报告,发现在其他金融机构有关注类贷款,该银行据此将该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为B级。依据企业数据库提供的数据,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6月末县工商银行分别评定了8家、13家、17家、25家A级企业客户,授信金额累计达220000万元;农行分别评定了10家、12家、13家、15家A级企业客户,授信金额累计达110000万元;建设银行分别评定了2家、3家、5家、6家A级企业客户,授信金额累计达60000万元;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分别评定了39家、41家、47家、50家A级企业客户,授信金额累计达250000万元。
(四)提高了中小企业信用透明度
企业数据库搭建了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全国联网查询,可以快速、准确、全面的了解企业借款人的基本情况、资本构成、财务现状、信用活动历史,充分了解借款人的综合信用状况。
三、企业数据库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服务外包;印度经验;问题;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21
[中图分类号] F127;F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38- 02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
1 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对无锡的战略意义
有相关数据显示,制造业的增值最高不超过15%,而服务外包业的增值可高达100%。服务外包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而资源和能源消耗只有制造业的20%左右。无锡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由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变时期是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最佳时期。对于无锡,特别是“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发展“绿色产业”势必成为主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不仅可以突破土地、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且可以实质性地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目前95%的世界企业1 000强已经制订了相关的业务外包计划,预计到2020年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将达到1.6万~1.8万亿美元,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而且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下,跨国公司将更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这为我国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无锡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 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经验
2.1 全方位的政府支持
印度抓住IT产业国际化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禀赋优势。20世纪80年代,为了降低成本,欧美企业开始到海外寻求廉价的软件工程师,印度积极改革金融、电信等服务业,有意识加强对IT业、服务外包产业的支持,加强与欧美跨国企业合作,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外包项目,大力提升印度软件业实力。
2.2 合理的业务选择和市场定位
最初,印度只是通过程序员专业代工、软件现场开发的模式进行一些小的程序项目,然后在全球首创离岸服务外包模式,大力发展离岸外包。20世纪90年代末,印度服务外包产业出口中90%都是软件外包,属于典型的劳动套利模式;2000年后,印度除了具备优势的银行、金融和保险服务领域外,制造业、零售、医疗等领域的服务外包也快速成长起来,垂直领域不断扩大,从信息技术外包到业务流程外包再到知识流程外包,印度的知识套利模式显然初具雏形,而中国基本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外包层面。
2.3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
服务外包产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产业,欧美软件发包商特别关注知识产权问题。长年来,印度政府各个部门纷纷出台各种措施积极打击盗版,印度人民守法意识不断加强,营造了很好的投资环境,大量跨国软件企业在此建立工厂和研发机构。
2.4 丰富的人才储备
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让印度拥有大量母语为英语的低成本劳动力,平均英语水平比中国要高,另外有数量众多的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机构,且印度人才教育培训富有特色,在近3 000所中学、1 0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不同层次的IT专业课程,还依靠培训机构及软件企业实行人才的整体培训。印度政府每年都会派送大量的留学生去美国和欧洲学习软件,得益于语言优势,他们在欧美的学习如鱼得水,掌握了该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印度拥有400万科技人才,排在日本、英国等研发大国之前,知识分析数量之多让世界感到吃惊。还有不少印度人在硅谷担当着高层职位,拥有一定的管理和分包权,掌握了先进的研发技术和西方商业规则,了解欧美客户的需求并与之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印度带来很多有用的商业信息和机会。
3 无锡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1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厂商互相残杀,同质化竞争严重
比方说有一个企业正跟某一个公司在谈,可能有很大的服务外包业务要跟大公司做,谈的过程当中,接下来还有第二、第三、第四个企业找他,也要竞争做这个业务,他们的报价比你低,内耗严重,这种情况可能只有中国有。日本、韩国有一家向国外公司报价,其他所有各家的报价只能比它高,确保这个企业接到。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较好的全国25个城市对比发现,有超过九成城市将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作为首选和重点产业,六成城市发展动漫和创意产业,发展金融后台和工业设计的也有60%。还有近三成选择了医药研发、呼叫中心、数据处理等,而人力资源、财务、电子商务外包等比例较低。
其实,无锡有着先进的制造业,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战略定位应重点放在为制造业配套的高端服务业,包括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新技术应用方面;另外供应链决定制造业的效率和竞争,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服务可以将研发、供货、生产以及销售一体化,使产业链更加流畅,因此无锡可以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充分利用制造业的优势基础,大力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服务。
3.2 人才问题
人才的缺口巨大已经不是今天提出来的问题,印度和中国在外包市场规范工程师是中国的9倍,虽然无锡有大学城、藕塘职教园十几所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每年毕业生2万名,无锡政府也先后引进印度NIIT(中国)服务外包学院、埃卡内基学院、IBM等40多家各类培训实训机构,但是教育培训有一个滞后性,且中国的服务外包教育和培训是远远达不到国际水平的。另外,一些高端人才首选发展地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这些城市的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都要优于无锡,因此无锡应把外包人才的引进、培育和培养作为一个基础性的、长期性的、战略性的举措来抓。一方面,加大企业聘请国际化高层人才的补贴力度,整合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海外归国留学人员成立专门的项目开发管理部门,增加竞争力;另一方面,鼓励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设置各种服务外包紧缺的专业和课程。并鼓励跨国公司与企业、培训机构合作,进行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推广园区的政企校企合作模式。
3.3 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关键在于能否拥有一批龙头型、基地型规模企业
这正是无锡目前所缺少的。虽然中国十大领军型服务外包企业已有8家在无锡落户,但是美国软件外包一般都要求企业具备CMM3级以上资质,无锡符合条件的企业少之又少。印度最大的外包公司TCS的营业收入早在2007年就已经达到了43亿美元,员工人数超过11万人,而在无锡目前只有5家企业达到“双千企业”(千名员工,千万美元出口),差距甚远。过小的规模、较低的成熟度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必将影响大的整体项目的设计和委托的承接,不利于无锡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3.4 制造业遵循低成本策略
主要靠优惠政策,靠土地、资源或加工型劳动力产生利益,但是服务外包不受地域限制,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做,因此服务外包更需要创造与国际服务业接轨的政策、法律环境。目前我国服务外包市场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还没有专门针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法律,尽管江苏省和无锡政府已经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但是监管和保障机制缺失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发包商对我们总是信心不足,也经常会出现服务外包质量监控不到位、合同履行不严格、侵权行为等问题。
因此,健全和完备服务外包支撑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如果短期内政府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会大大削弱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无锡政府应该积极推动服务外包相关法律法规全面的审核与修改,确保实现与国际服务外包规则全面接轨。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吉林省;服务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0)-12-0006-2
服务业泛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产业群体。一般情况下,第三产业被认为是广义的服务业。服务业的产值及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既是综合国力的表现,也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已经成为吸纳新增就业最多的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吉林省服务业。
1 吉林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1.1 总体规模扩大,发展势头良好
吉林省服务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5.0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756.26亿元,年均增长18.3%。2009年,吉林省服务业排在前三位的行业依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占24.42%,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业占12.40%,教育占10.09%,这三类行业产值占当年服务业产值的近50%;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2.1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1.3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1.04%。
1.2 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吉林省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消费结构稳步升级。在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中,与住房、汽车、电脑、教育消费相关的热点商品销售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二是进出口贸易发展平稳。据统计,2008年,吉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33.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5%。其中实现出口总值47.72亿美元,增长23.7%;实现进口总值85.69亿美元,增长33.0%。三是现代物流业发展初具规模,市场潜力巨大。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全社会货物运输量不断扩大。2009年,吉林省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8960万吨,比上年增长13.3%。四是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近几年,吉林省旅游业实现精彩蜕变,积极向主导产业迈进。2009年吉林省接待旅游总人数5501.1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300%。
1.3 服务业服务质量不高
服务业在不断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应该是吉林省服务业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前几年,吉林省大型商业流通企业曾一度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一时之间大型商厦纷纷上马,但各大商场盲目追求大、多、全,却缺乏特点鲜明的市场定位,造成高档设施低档服务,结果导致零售业里的低层次过度竞争,给行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2 服务业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2.1 对吉林省GDP总量的影响
从吉林省服务业的贡献率来看,1992-1999年,服务业的平均贡献率为37.8%;2000年以来,服务业贡献率平均值为39.8%。近几年,吉林省服务业总值逐年增加,呈递增趋势。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服务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呈震荡态势。2006年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大值,此后一直持续回落。吉林省服务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不是不断上升,而是有的年份低,有的年份高,并不稳定,但是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目前,吉林省的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第二产业一同推动了全省GDP的稳步增长。
2.2 对吉林省产业结构的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服务业大多属于集约型经济,对环境污染小,被称为“无烟工业”。如旅游业、金融服务业、会展业、咨询业这些行业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着眼点。发展服务业自然可以优化产业结构,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根本途径便是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减少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在国家提出转变增长方式的环境下,发展服务业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近年来,尽管吉林省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吉林省服务业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一直较低且增长速度较慢,对吉林省产业结构升级贡献不大,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2.3 对吉林省就业的影响
服务业具有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功能,对加快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五”以来,吉林省服务业从业人员逐年增加,特别是实施“再就业工程”以来,服务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扩大就业,实施再就业的主要渠道。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从业人员也由1978年的122.3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466.7万人,净增344.4万人,年均增长4.41%。2000年吉林省服务业就业人数357.4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0.7%,2009年达到466.7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6%。全省下岗职工再就业人员中,约有80%被服务业所吸纳,服务业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
3 吉林省服务业发展对策
3.1 完善体制,为服务业稳步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消除各种体制障碍,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这既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主要任务,也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促进服务业发展,需编制操作性较强的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同时,落实好现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兴办服务业,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市场、 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取消对非国有经济在经营范围、从业条件、资金融通、税费征收等方面的不合理规定。对下岗职工从事社区服务业的,应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以及行政性收费。真正为进城务工农民创造条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严禁采取歧视性政策。
3.2 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扩大内需,启动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长期而重要措施。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
它对服务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直接和相对稳定。第一,继续增加居民收入。既要继续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收入,也要增加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增加就业岗位和扩大就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第二,提高居民消费预期。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是未来支出预期。吉林省居民的未来支出预期较高,因此,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第三,改善居民消费环境。要采取多方面措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调整和完善消费政策,抓紧制定有关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价格杠杆和市场信息对扩大消费的作用。
3.3 促进区域合作,开拓服务业发展新思路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长吉图是把吉林省最具潜力的开放优势与最有能量的经济增长优势、最具魅力的资源优势相叠加,有望成为吉林省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头号品牌,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王牌,必将对全省未来发展产生长远影响。在如火如荼地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大好形势下,作为朝阳产业的吉林省服务业,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开拓发展新型区域化服务业。
参考文献
[1] 刘家顺,杨洁.产业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
[关键词] 竞争优势 服务企业 服务利润链
《哈佛商业评论》1994年首次发表、2008年原文重刊的“让服务利润链有效作用”一文,“展示了一个简洁而无比明了的增加服务企业利润的方法”。这一重刊也将服务利润链理论再次引入研究者的视野,我国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从服务企业运营系统设计(巴永青,2008)、员工满意度与顾客满意度的关系(孙洪,2008)、内部营销(葛永红,2009)等方面研究了服务利润链在服务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作用。本文则基于服务利润链的构建有助于服务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这一观点,从二者的联系及依据服务利润链的培育竞争优势的方法出发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
一、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其形成方式
竞争优势是企业通过经营管理,在竞争性市场上创造价值、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率的业绩。根据现有的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企业根据行业结构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定位,并且将企业的定位通过竞争战略和企业独特的价值链活动方式予以落实,从而形成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其次,独特的资源和能力也能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资源是能力的基础,与资源产生的竞争优势相比,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让竞争对手更难模仿和赶超。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的资源与能力需要更新和重新配置,即塑造企业的动态能力。最后,将企业活动、资源和能力整合的视野扩展至企业外部,通过供应链管理、战略资源外取等方式也能进一步扩充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服务利润链的构成
服务利润链是哈佛商学院的几位教授:詹姆斯・赫斯克特、小厄尔・萨塞、伦纳德・施莱辛格通过对服务业利润来源的多年深入研究而提出的理论。该理论揭示了成功的服务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要素及其关联(如图1所示)。
如上图所示,服务利润链由外部市场子链、内部经营战略和服务传送系统子链以及顾客价值等式子链组成。这三个子链既自成系统又彼此关联。
外部市场子链(图1右边方框)表明:高水平的顾客满意度带来顾客忠诚度,顾客忠诚度导致重复购买增加,进而提高服务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增长能力。而只有当顾客价值提高时,顾客满意度才会增加。
内部经营战略和服务传送系统子链(图1左边方框)中,生产率、员工忠诚度、员工满意度、员工能力四者构成企业的能力循环:当员工具备了能够为顾客提供满意服务的能力并实现这种能力时,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员工满意不断积累形成员工忠诚,员工忠诚度提高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生产率改善后,顾客价值提高;在外部市场子链的作用下,服务企业获利能力和增长能力提高,从而具备了改进经营战略和服务专递系统的动力与财力,并实施相关改进;改进后的经营战略和服务专递系统则使得员工实现顾客满意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最终,服务企业的能力循环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
顾客价值等式子链(图1中间方框)中的顾客价值等式表明:应该从顾客的角度看待服务的价值,并用顾客价值等式衡量服务价值。如果服务组织能分别或者同时改善服务结果和服务过程质量,并且能分别或者同时降低服务价格和服务获得成本,就可以提高为绝大多数顾客所提供的服务的价值。顾客价值等式是顾客实际价值判断的抽象。只有顾客认为特定服务的结果、过程质量、价格以及服务获得成本都令人满意时,服务价值才得以实现,企业才能从市场获得较高的顾客忠诚度和稳定的收益增长。另一方面,价值为顾客所认可也表明内部经营战略和服务传送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是有效的,同时企业的市场定位也是准确的。换言之,价值等式是判断企业外部战略定位准确性和内部运营有效性的标准。
三、服务利润链理论和竞争优势培育的关系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将服务利润链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服务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合适的定位;准确的服务企业的定位应该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基本出发点。第二,服务企业的服务提供能力是服务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而服务提供能力由经营战略和服务传送系统决定。第三,服务企业应当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进行战略定位调整的同时,不断更新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因此,可以认为,服务利润链是一种融合顾客价值导向定位和动态能力构建的服务企业竞争优势培育理论。
四、基于服务利润链的服务企业竞争优势培育路径
服务利润链理论中的战略服务愿景的要素组合(图2)反映了服务企业依据服务利润链理论形成竞争优势的具体路径。
本质上看,基于服务利润链的竞争优势培育就是设法实现目标市场选择、服务概念设定、经营战略制定以及服务传送系统运营四者的协调统一。基于服务利润链的竞争优势培育具体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合理定位。首先,服务企业应当根据自身能力及资源、 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顾客对产品某些属性的重视程度三方面因素选择对顾客有影响力、与竞争对手明显区分同时企业能够把握与控制的目标市场,再以服务概念的方式把这种定位传达出去。其次,服务企业应当保持战略体系的一致性:总体战略定位决定服务产品特色,服务产品特色决定运营、融资、营销、组织、人力资源、控制等经营战略。再次,服务企业的经营战略应当以创造服务价值为目标,具体战略定位可以是低成本、歧异性或者二者兼顾。
2.以能力循环为基础构建内部能力。服务传送系统是服务企业竞争战略得以贯彻,竞争优势能够发挥的基础和保证。服务企业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生产率――员工忠诚度――员工满意度――能力这一能力循环良性运转,从而支持经营战略的实施,使企业定位获得成功。
3.以价值等式自测激发企业形成动态能力。贯穿运营始终的价值等式自测,是服务企业保证战略实施的自我控制机制。一旦发现服务企业提供的顾客价值有所下降,或者服务企业价值创造的成本提高,企业就应立即结合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实施战略调整,重塑企业的能力。这种自我控制机制,是服务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内在驱动力。
在服务业经营管理中,运用服务利润链理论从目标市场选择、服务概念设定、经营战略制定以及服务传送系统运营四者的协调统一中培育独特的竞争优势,必将产生更好的管理效果。本文关于竞争优势培育的路径分析是针对所有的服务企业的,而将服务利润链理论运用于分析特定类型的服务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将得到更加具体的路径和方案,为其经营管理提供具体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齐捧虎著:企业竞争优势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05.第7页
[2]丁金辉:快递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J].物流技术,2009(1):47~49
关键词:金融服务业;经济增长;VAR模型
一.引言
金融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风险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它不仅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增加值贡献,而且其发展水平还直接影响到各种经济资源特别是资本的形成和配置效率. 因此,金融服务业应成为现代服务业中优先发展的部门。从国外发展的情况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高效的金融服务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其经济都将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天津作为中国第三大城市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于全国领先位置。本文立足于天津市的实际状况,运用VAR模型来分析天津的金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以此来了解和研究天津市的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这对于处在快速发展的天津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指标说明和数据的选取
国内学者在研究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时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常用的统计指标主要有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效率指标、金融中介指标和经济货币化率等,为全面科学地度量河北省金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以下两个指标来衡量天津市的金融业的发展状况。
1. 金融相关比率。金融相关比率是一个可以综合反映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之一。在很多文献中,它常用做反应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由于我国缺乏各地区金融资产和M2的统计数据,因此,本文借鉴国内学者通常采用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代替M2衡量金融资产总额我们采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之和作为金融资产总量,进而有金融相关比率FIR=金融机构存贷款之和/GDP。
2.贷存比。金融效率是衡量一个地区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金融效率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地区金融结构及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贷存比反映了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体现了金融服务业影响和推动经济增长,服务于经济活动的本质。因此,这里选取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之比,即贷存比来代表金融效率指标,记之为LSR。
3.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一般情况下,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能力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但与名义GDP相比,实际GDP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更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本文选取实际GDP作为经济增长的代表变量。
4.数据的选取。本文采用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 (GDP)作为经济增长指标,选取1978~2012年的经济增长数据和金融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其中,GDP数据采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GDP指数折算后的实际GDP来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作为经济增长的代表变量。同时,为使GDP增长趋势线性化,并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取对数处理,取对数后的变量分别记作LNGDP、LNFIR和LNLSR,全部计算利用Eviews5.0进行。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由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往往导致伪回归现象,因此首先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这里采用ADF检验对以上三个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LNGDP、LNFIR和LNLSR均为显著非平稳,存在单位根,其一阶差分记为=LNGDP、=LNFIR和=LNLSR,由结果可知LNGDP、LNFIR和LNLSR都是一阶单整。
表1. ADF检验结果
(二)协整检验
由协整理论可知,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即存在协整关系。为此,要对序列进行协整检验,这里采用Johansen协整方法来检验LNGDP、LNFIR和LNLSR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在变量LNGDP、LNFIR和LNLS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
(三)VAR模型分析
利用通过平稳检验 的=LNGDP,=LNFIR和=LNLSR,构建VAR模型,以反映经济增长、金融相关比率和贷存比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根据LR检验值、AIC准则和SC准则,并通过对残差的自相关和正态性检验,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1,得到的VAR模型方程为:
=lnGDPt=0.745577=lnGDPt-1+0.057020=lnLSRt-1+0.068073=lnFIRt-1+0.024657+e1t
=lnLSRt =-0.711899=lnGDPt-1-0.13361=lnFIRt-1-0.172509=lnLSRt-1+0.112973+e3t
=lnFIRt =-0.360305=lnGDPt-1-0.128488=lnFIRt-1-0.024823=lnLSRt-1+0.066943+e2t
(四)方差分解
为定量衡量天津市金融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考察金融规模和结构因子FIR和金融效率LSR对GDP的贡献程度,我们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进行分析。考察GDP的方差分解情况,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方差分解结果
天津市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效率比率对GDP的贡献率均保持在1.1%左右的水平,并均有小幅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说天津市金融规模的迅猛发展并没有给其经济增长做出多大的贡献,金融资产的增长并没有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金融服务业的效率水平也没能对经济的增长做出多大的贡献。虽然贡献水平不大,但是其趋势却是逐渐增大的,也就是说天津的金融服务业对经济的增长贡献是逐步增大的,这说明天津金融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尚有很大空间。
四.结 论
由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天津市金融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着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水平较低,天津市金融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效率的贡献率相差无几,由此说明就天津市自身而言,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但要重视规模,也要重视效率,在扩张金融规模、满足经济建设的货币化需要的基础上,将发展重点放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及自身结构的调整上。天津金融服务业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和潜力。
参考文献:
[1]周国富,胡慧敏.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
[2]张泉,毕燕君,郗文泽.天津市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3]刘 茜.河北省金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经济论坛,2012.
[4]何德旭,王朝阳.金融服务业若干理论和现实问题分析[J].上海金融,2003年.
[关键词]科技中介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5.42.018
1科技中介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核心竞争力”一词及相关理论是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在论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中首先提出的,文中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并提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赢得和长期稳定发展依赖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培育,它能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创造主动权” [1]。此文一经发表,立刻得到了学术界、管理界、企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
目前,国内外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从技术或技能的角度,认为企业在某些方面拥有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如勃格纳和托马斯指出:“核心竞争力是那些与竞争对手相比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用户满意的公司专门技能”[2];二是从资源的角度,认为企业获取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决定了其竞争地位,如沃纳菲尔特认为:“企业的能力就是所拥有的资源,不同资源都有各自的用途,不同资源的整合则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三是从知识的角度,强调核心能力是以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企业的各方面能力中,如麦肯锡公司的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等提出:“核心竞争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术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4];四是从系统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公司在市场中拥有的独特的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组合”[5]。
结合科技中介服务的行业特点,本文认为科技中介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获取和整合关键资源(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人力、信誉、资金)与关键能力(包括管理能力、市场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所形成的能够支撑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集合体。它并不是某项单独的能力,而是一个由若干单独能力组成的能力体系,这个能力体系是企业持续拥有竞争优势的根本保障,并符合价值性、异质性、延展性、动态性的特征。
2科技中介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2.1高素质的人才
在创新活动中,科技中介服务企业就是通过为创新主体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评估等服务来体现其自身价值的。由此可见,科技中介拥有的信息、技术、知识等无形资源是同时具有价值性、异质性、延展性的关键资源,是科技中介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这些无形资源是以人作为载体的,因此,科技中介企业最关键的资源就是人才。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成功的科技中介机构都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如美国兰德公司80%以上从业人员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中硕士、博士占50%左右,英国技术集团中超过一半的员工是科学家、工程师、专利、律师和会计师。并且,从业人员大多具有理科、工科、商科、法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专业背景,具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
2.2市场能力
科技中介企业作为一种服务类企业,其关键业务就是为客户提供所需的服务,以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这种业务上的技能通过企业的市场能力水平体现出来。科技中介企业的市场能力主要包括市场洞察能力、营销能力和服务能力。另外,顾客的需求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源泉,科技中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同时要面对两类需求不同的客户,以顾客为中心,通过向顾客传递价值的过程和环节,来寻求企业的竞争优势,已成为支撑科技中介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2.3协调能力
创新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各创新主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科技中介在系统中扮演着剂的角色,为各主体间的沟通、协调、合作提供平台。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各主体之间的协作也日益频繁,各国政府越来越注重科技中介机构在科技创新主体之间协调作用的发挥。如一些产学研共建项目中明确要求有科技中介机构参与,由科技中介机构负责协调各方的合作;日本甚至将科技中介与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与政府联系密切程度作为其成熟的一个评价指标。由此可见,科技中介的协调能力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又一个主要因素。
2.4管理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若干个竞争力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组织拥有的关键资源和关键能力进行整合,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各个因素的潜力,从而表现出整体效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组织效应,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这个整合的过程取决于企业的管理能力。这种整合能力由企业管理能力决定。管理能力是企业有效运用资源实现目标最大化的过程,主要与组织内部运作有关,是企(
业核心能力形成的根本保障。
2.5学习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技术复杂性逐渐增强,创新周期越来越短,顾客的需求越来越多。过去,传统的科技中介服务主要侧重于创新活动的下游环节,即将创新成果商业化、产品化。而现在,中介机构的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不仅要提供包括技术、信息、资金、管理、市场渠道、人才、法律在内的多种多样的创新支持服务,有时还需要直接参与到研发环节中去。不难想象,今后对科技中介企业的要求还会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是否拥有学习能力就成为企业能否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关键竞争力之一。
3科技中介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
第一,重视科技中介企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资质考核体系,提高科技中介人员的准入门槛;建立人员流动机制,强化在职人员培训;吸引大专院校师生、科研院所专家和留学人员从事中介服务等。第二,提升市场服务水平。凯恩斯曾经说过“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消费的主体是顾客,所以培育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做消费者看重的事情,优化服务系统,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个性化、简洁化的服务,以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第三,加强同各创新主体的协调。科技服务中介需要加强与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其他科技创新主体的合作与交流,有效整合资源,以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第四,提高管理效率。由于身处高科技领域,环境变化快,需求多样化,科技中介企业应建立起与环境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市场服务能力。第五,塑造有助于学习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生成的加速剂,也是核心竞争力得以持久的黏合剂。作为向创新主体提供专业化知识的企业,科技中介应该营造一种鼓励不断学习和创新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明确学习对科技中介企业的重要性,建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全员参与的学习机制,使员工通过学习增强创造自我、扩展未来的能量。
总之,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和基础在于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获得有赖于企业关键能力和关键资源的有效整合,这种整合涉及企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文化、管理等各方面,是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
参考文献:
[1]Prahalad C.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促M我国物流企业跨境服务机会,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物流企业提高跨境服务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提高物流企业之间竞争的能力。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下探索我国物流企业提升跨境服务竞争力分析,希望为研究物流企业跨境服务的专家与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物流企业;跨境服务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于结构调整以及提升整个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业,近几年发展迅速,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时代的重要成果―――跨境电子商务,势必进一步推动物流业的现代化发展。对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发展的研究符合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有利于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以及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坚实的物流保障。
1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当前我国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现状分析
我国物流行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正在由传统的物流服务向现代化的物流服务转变,因此物流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的信用度都直接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近些年来,物流企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物流服务上都采取以客户利益为中心的原则,在保证高效率的同时以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需要,也都获得了不错的绩效。
2.1物流企业的服务理念缺乏
物流企业作为社会市场上兴起的行业,它的本质实则是服务类行业,物流服务包含了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但是当前一些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上面只站在自身的角度看待和认识服务,缺乏对物流服务的理念认识,对于物流服务的对象、目标和位置需求的了解都不够,从而导致一些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一直上不去。缺乏先进的物流服务理念对物流企业的未来发展动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的一些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着这类问题。
2.2物流企业提高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不足
我国的物流企业仍然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流企业在市场的生存压力要远远大于物流企业提高自身服务质量的内在驱动力。物流企业作为一种变相服务行业,其内部的竞争往往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服务质量的竞争。但是当前一些物流企业将价格竞争放在了首位,忽略了企业内部服务质量的竞争,导致物流企业提高自身服务质量的内在驱动力不够,失去了占据市场的关键要素。
2.3物流企业缺乏完整的服务质量体系
完整的物流服务质量体系包括着众多内容,其中就有客户的需要分析、服务的质量目标、服务的质量承诺、服务的质量控制、服务的质量衡量、服务的质量改进和提升等方面。高质量的服务体系服务在服务过程的每个方面都需要建立起具体的流程、指标和服务传递的机制,物流企业需要在服务质量上投入更多时间和成本。
2.4物流企业缺乏先进的服务技术和设备
先进的物流技术设备是保证物流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满足客户群体的有力法宝,也是物流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提升服务质量的要点。现代化的运输港口、跟踪定位、多式联运、自动分拣和EDI系统等先进的物流技术装备都是保证和提升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硬件设施,如果没有这些先进的设备作为物流企业提供高效率的服务保障,物流企业就难以实现物流的快速反应和货物的安全。
3跨境电子商务条件下物流企业的应对策略
3.1实行 5S 现场管理技术
所谓 5S 现场管理技术是指企业对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科学管理体系,具体包括产品的生产、产品的运输、产品的仓储以及生产环境的管理等方面。物流运输企业在制定 5S 现场管理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第一,对现场的设备、原材料等物品,做到有效区分,分门别类,对于不需要的物品坚决处理,降低企业因为仓储位置紧张而造成的成本提升; 第二,产品堆放做到有序合理,产品的标志要简单明了,从而提高企业仓储管理人员在管理材料过程中的办公效率; 第三,产品堆放的环境要做到干净、整洁,尤其是在产品的安全管理方面,确保产品堆放环境空气净化,降低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产品质量损坏; 第四,提高产品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多渠道、多方面培训员工在仓储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整体的办公效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3.2加强物流运输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物流运输企业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过程中,产品的运输管理是公司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重要保障。物流运输企业在完善企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健全企业之间的信息网络建设,这里的企业之间的信息网络建设包括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与物流运输企业之间两方面,从而实现三方都可以监控企业产品运输的目的,防止产品因为运输问题而造成的质量问题; 第二,通过健全企业之间的网络信息化建设,物流运输企业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客户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情况,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调整,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3.3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物流运输企业在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并完善。第一,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想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企业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非常重要,只有企业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真正落实。第二,完善企业信息化考核管理制度。物流运输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完善的信息化考核管理制度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公司在推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纳入公司部门和员工考核范畴,从而提高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的重视,并且在实践管理中也能够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我国B2C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J]. 柯颖.中国流通经济.2015(08)
[2]义乌跨境电商保税物流平台的探索[J]. 李金龙.中国流通经济.2015(07)
[3]中国跨境电商物流困境及对策建议[J]. 张夏恒,马天山.当代经济管理.2015(05)
[4]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J]. 张滨,刘小军,陶章.中国流通经济.2015(01)
[5]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速递物流企业的发展对策分析[J]. 李艳菊.物流技术.2014(23)
[6]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路径[J]. 李向阳.中国流通经济.2014(10)
[7]破解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难的新思路:第四方物流[J]. 赵广华.中国经贸导刊.2014(26)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均衡增长路径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2)03-0094-06
一、引 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经济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罗斯托等经济学家提出的“非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且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间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首先发展制造业,而高新技术制造业对专业的分工和服务的需求,刺激了科技服务业的逐渐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又反过来提高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率,高技术制造业企业逐渐发展其服务业务,从而推动了高技术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产生产业的融合。
高技术制造业可以改变产业结构,促使相关产业的发展。发达的高技术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间具有较强的产业协同演进关系,要求服务部门为其提供便利的专业化服务。高技术制造业产品如网络设施、通讯设备等为科技服务业提供了技术手段;而以科研开发和商业应用为服务对象的科技服务业,在科技研发服务、科技中介服务以及服务外包阶段,都离不开高技术制造业所提供的广阔市场。
关于该领域的研究,Feder[1]利用一个两部门模型来分析了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溢出效应,来考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他将整个经济分为出口与非出口两类部门,构建了一个测度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外部效应的函数,并分别对19个国家及地区和31个国家及地区两组样本在1964 - 1973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出口部门通过外部效应影响非出口部门,从而间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后,学者们对Feder两部门模型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以更好地研究部门间的溢出效应。Rhee[2]和Clerides[3]利用Feder两部门模型对韩国、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Odedokun[4]和Wang[5]将模型稍作改进,分析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
同时,国内学者也利用两部门模型研究部门间溢出效应。杨全发[6]利用两部门模型验证了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并不显著;许和连[7]以扩展的三部门模型为基础,将经济系统分成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供应制成品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三类,验证了出口贸易对国内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主要集中于供应制成品出口部门;余甫功[8]根据Feder模型将工业分为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类部门,验证高技术产业产出与传统工业部门间存在弹性关系产生外部效应,从而带动工业经济的增长;孙晓华和田晓芳[9]应用两部门模型将工业分为装备制造业与非装备制造业两类部门,验证了装备制造业对非装备制造部门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且对整个工业经济的增长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鉴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较大,使用长期历史数据对中国情况进行分析难以得到客观的结果,而只使用某一年的横截面数据的数据量较少,且过渡时期的各种价格汇率扭曲,因此早期的历史数据的回归分析会出现较大的偏差。Feder两部门模型比较适合短期数据的估计,正好与我国科技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数据特征相吻合。因此,可以利用两部门模型分析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相互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并得出两大产业的均衡增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