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护森林方面的内容范文

保护森林方面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森林方面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护森林方面的内容

第1篇:保护森林方面的内容范文

近代以来,在世界林业科学发展过程中,德国森林经营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依靠其经济、科技、市场、管理、人力等优势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森林保护、开发与利用制度,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森林管理经营制度.其林业科学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本文介绍了德国森林管理制度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对我国森林管理制度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森林保护;制度体系;经验借鉴

1德国近代以来森林经营理论发展概述

自近代以来,德国森林经营理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被赋予鲜明时代特色.18世纪初期,在德国首次经历木材危机后,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该理论强调对森林进行评估,在人工造林维持林业持续性和稳定性基础上,尽量多利用森林,并且保证后代人享有当代人同样多的利益.该理论已包含可持续和代际平等理念.19世纪40年代,法正林理论逐步完善并成为森林管理的主要思想,永续均衡利用原则是其指导原则.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发展,追求高额利润的土地纯收益理论渐趋主导,以最小投入谋取最大利润收入虽值得肯定,但不可避免对德国林业发展造成相当大的不良影响.19世纪60年代后期,在德国全国性恢复森林工作完成,追求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森林经营理论备受质疑及纯人工林生态问题显现背景下,森林多效益经营理论出现,呼吁重视森林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即森林肩负的文化与伦理属性.20世纪20年代恒续林思想发展起来,强调在森林未遭到任何损害情况下进行最大限度的木材永续经营.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森林永续利用原则得到进一步阐释,强调和谐、持续开发林业系统所具有的收益.20世纪90年代推行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立足于生态学,从整体出发观察森林,视其为永续、多样的生态系统,以培育近自然森林为目标,做到贴近自然的森林经营.[1]纵观德国森林经营理论发展历程,从近代初确立永续利用原则到后期发展出各种理论,都围绕着森林永续利用为中心展开,尽管个别时期有所不同,但其强调永续利用和多功能利用的核心思想并未发生根本性动摇.

2德国森林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2.1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制度

德国通过林地勘定、造册成图与发证工作,建立起明确稳定的林地权属制度,强调维持森林多种所有制和林权稳定,一般也不允许政府购买私有林.从流转范围上,私有林、镇公有林可以相互流转,国有林、教会林和社团林严禁流转.若森林资源流转后,改变林地用途,除须支付林地转换损失补偿费外,还需补造相同面积大小的森林或是支付同等费用由相关机构造林,即使是国家建设用地也需得到林业部门同意批准,然后仍需补造等于或大于原有面积的森林.这些制度规定保证德国森林保有量持续稳定增长.明晰林地权属是进行有效森林管理的基础性环节,为解决林业外部性溢出、森林收益分配等提供保障,也规范了林益与义务.由此可以看出,德国为维持现存森林保有量所做出的努力与付出.

2.2私有林保护与资助制度

德国私有林提供该国所需的绝大部分林业资源,因而国家对私有林进行相当完善的保护和大量资助.国家通过颁布林业合作法、自然保护和景观改造法、采伐更新条例、森林灾害补救条例、肥料法、防有害物质法等保护私有林益.同时,对私有林主经营行为也进行规范以保障纳税人利益.针对私有林规模小、私有林主数目多的特点,德国鼓励建立林业团体、林业协会和林业联合会,并赋予其法人资格,通过鼓励私有林主合作扩大经营规模,并提供财力支持购买专业机械设备,增强林业竞争力.合作社雇佣林业技术人员指导、协调内部经营和销售计划.通过法律规定基层林业管理部门为私有林主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援助;若发生森林灾害,会大额补助私有林主利益,如1990年德国遭遇大风暴,75%的补助经费分配给私有林主,25%补助给公有林主.国家对私有林的保护与资助极大调动私有林主的经营积极性和提高私有林生产效率.一系列相关法律有效平衡私有林主与公共利益间的关系,很好地分配了私有林所产生的正外部性效益.

2.3森林政策目标管理制度

林业政策是国家出于保护森林资源与发展林业生产而制订的行动规范和准则.林业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体现该国林业方面的施政目标.[2]为实现制定的森林政策目标,德国森林管理实践中制定“森林基本计划制度”“森林维护和造林规定制度”“实现森林机能的制度”,三类管理制度从战略层面到执行层面为实现和维护森林管理的永续性提供保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德国制定了全面系统的森林管理政策和法律制度.以《联邦保持和发展森林法》为核心,以《联邦环境保护法》《联邦自然保护法》《联邦狩猎法》为支撑,细化到现实操作层面,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除去联邦法律,德国各州根据自身林业发展状况都制定有州森林法实施细则.另外,《联邦刑法》将盗窃林木纳入盗窃罪,对在林区故意纵火或因吸烟引起火灾也有详细的处罚规定.税收方面,德国对林业采取轻税赋政策,若发生自然灾害,还会降低林业所得税率.完备的森林经营管理体系及优惠从轻的税收政策保障实现森林政策目标.

2.4森林人力资源制度

德国在进行林业管理人员选拔任用时制定有严格标准,规定所有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均须经过严格考试选任.早在18世纪就着手建立林务官制度,林务官是政府部门从事林业经营工作的终身制公务员.林务局长由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担任,一般岗位也要求大学毕业,技术员具有中专毕业以上学历,林业工人须经过3年林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专业培训,至少具有一项专业技能并通过考核才能选用.[3]此外,若私有林工作人员接受相关培训并从事相同工作,可提出申请,最高林业部门也会授予其国家林业官员类同的服务职称.此项规定保障了林业管理体制内外管理人员的权益,提高林业系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5森林经营机构制度

德国森林管理机构有联邦粮食与农林部、州粮食与农林部、林管局、林业局和营林区,联邦相关机构负责森林管理总体方针、政策、法律的制定和监督实施,制定森林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协调林业部门及其他部门工作和国际林业工作交往,进行宏观层面的工作管理.州粮食与农林部负责州层面的方针、政策、法律制定,制定森林管理长远规划、协调州林业部门及其他部门工作和联邦林业工作交往,监督下级林业部门工作.林管局贯彻执行本州森林管理政策制度,组织国有林经营工作,同时对公有林和私有林所有者进行政策法规及业务方面进行服务、指导和管理.林业局是林管局的生产单位,监督辖区内执行法律制度,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对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发放林业补助资金,经营国有林业,相当于我国的林场.营林区则是基层森林经营单位,负责更新抚育幼林、森林保护、木材收获、林区道路和游乐设施建设等.相对于其他国家,德国森林管理在地方层面中的基层单位具有更多权限和责任以及执行的灵活性,在联邦与地方层面突出地方治理作用.

2.6森林经营方案制度

德国森林经营方案根据时间跨度分为3类:①短期计划在5年以下.②中期计划一般为10年.③长期计划的时间段则在15年以上,多达50年,个别方案甚至长达150年.根据内容,方案分为个别方案和总体方案.个体方案内容包含木材收获、更新抚育幼林、保护抚育措施、景观保护、游乐设施、林区道路等内容.总体计划则包括生长指标、蓄积预定、数式指标、龄级分配、采伐量等内容,是针对整个经营对象进行控制.德国森林经营方案在编制过程中对时间设定、方案内容、方案目标等指标具有清晰的界定,内容涵盖森林管理的方方面面,并且方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2.7林业制品回收利用制度

德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双轨制回收系统,并相继制定《德国包装法令》、《循环经济法和垃圾法》,节约和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减少对森林资源的采伐,属森林资源管理节流,即注重林业产品回收再利用.尤其是废纸回收率很高,有的年份,其废纸回收总量占年需木材总量的16.67%,大大减少对林木资源的消耗.

2.8林业科学教育优势

先进的林业事业是以先进的林业专业教育为支撑.德国林业科学教育先驱柯塔于1785年创建世界上第一所林业专业学校,于1811年创办萨克逊皇家林学院,并成为欧洲林业科学教育与研究的重镇,我国林业科学先驱陈嵘、梁希等人也曾在此求学研究.此外,德国政府要求各级林业机构、林业协会组织积极开展林业生态教育、森林主题教育等,设立森林博物馆、森林木屋,鼓励学生植树,建立“学生森林”,引导公众从学生阶段走入森林,感受自然,培养国民正确的林业观.德国在林业科学的专业化发展和国民林业通识教育方面开创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林业事业宣传教育之路。

3德国森林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对我国森林管理制度建设的启示

2014年初,我国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公布,我国林业建设取得可喜成果,森林总量持续增长,森林质量不断提高,天然林稳步增加,人工林快速发展及其采伐比重稳步上升,但也面临着实现2020年森林增长目标任务艰巨,严守林业生态红线压力巨大,迫切需求加强森林经营,森林有效供给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等挑战.[4]为此,就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做出批示,要求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稳步扩大森林面积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5]

3.1林业产权改革

首先我国林业改革当以林业经营思想转变为重,改变以往林业主要进行木材生产的理念,确立森林经营是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系统多功能和缓冲能力分析为理论基础,以择伐和天然更新为主要技术特征,以多树种、多层次、异龄林为森林结构特征,以永久性林分覆盖和多品质产品生产为目标的近自然森林经营方式.[6]建立完备的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制度,需要清晰的林业产权制度为基础,因此我国应继续全面深化林业产权改革.进行林业产权改革,首先要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晰分类,对国有林、公有林、个体经营林进行严格界定,坚定不移地保护国有林,维护公有林和个体经营林所属林益.在此基础上,通过立法规范森林资源流转管理,从法律层面杜绝违规改变林地用途现象,减少和限制天然林采伐,保证森林总保有量持续增长.

3.2个体经营林保护与资助制度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201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我国私有林达到8492.8万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42.57%,经济林中私有经济林占比89.66%,高达1345.98万hm2.[7]由数据得出个体经营林成为我国森林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营林经营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林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加之林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我国可加强针对个体经营林管理方面的立法,一方面对个体经营林主的权益可以通过立法进行保护和补贴,另一方面对个体经营林主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以实现公共利益.还要鼓励个体经营林主、森工企业建立合作社、协会等,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提供专业森林经营咨询服务.

3.3森林管理法律制度

增强森林管理法律制度建设研究可以有效解决森林经营所产生正外部效益分配问题,并为实现森林政策管理目标提供强有力保证.针对目前我国森林管理方面立法单一,内容笼统等问题,在完善和细化法律制度建设方面,我国应学习德国建立以森林保护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法为支撑,细化至有关森林保护的林业合作、景观改造、采伐更新条例、森林灾害补救条例、肥料、防有害物质等方面法律法规建设.中央赋予地方相关权限,积极推动地方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林业管理措施细则,并客观理性分析各种类型森林在我国林业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根据其作用与贡献大小制定相应的奖助优惠政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4森林人才培养与选用

十提出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而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实现林业建设高水平需要高素质森林建设人才队伍.我国可以借鉴德国林务官制度,实现林业管理专业化,让具备专业素质的行家里手做管理者.对林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专业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针对长远发展,可在大中专技术教育系统设置林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林业发展储备专业化人才队伍.此外,还要尽可能完善林业系统内外人才队伍的进入与退出机制,给予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体经营林主相应奖助.

3.5森林管理机构

我国林业管理系统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层级隶属关系很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业系统内部专业职能的实现,建议中央政府赋予林业管理部门更大权限以保证林业管理与执法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要增强中央政府制定林业战略规划、总体方针、政策及监督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森林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等职责权力,还要给予地方政府及林业管理机构较为自主的计划与管理职权.在建立高素质的森林管理人才队伍基础上,将森林经营具体职责下放森林经营基层单位,确保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一致.

3.6森林经营方案制定

我国森林经营方案制定基础和目标存在与现实不符现象.在每五年进行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基础上,组织专业调查队伍对我国森林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加强对林权归属、林业产品需求与生产、森工企业发展、林地地形地势与土壤等内容详细调查,避免侧重林分和生产量的调查模式,制定中长期森林经营方案,并将中长期森林经营方案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森林经营计划既要具有战略层面的指导意义,又要具体细化到操作执行层面,如经营方案应涵盖木材收获、更新抚育幼林、保护抚育措施、生长指标、蓄积预定、数式指标、龄级分配、采伐量、景观保护、游乐设施、林区道路等内容,实现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统一.此外,国家森林经营方案的制定立足于各省区森林工作状况,不同省区政策目标可以适当调整,但也要纳入整体目标管理,避免出现某一全国性的政策工程仅侧重于部分省区的现象.

3.7林木制品回收利用

在林木制品回收利用方面,首先要提高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这就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引导与重视.政府机关单位可以利用媒体、网络,对林业资源的保护进行普及,使得人民群众特别是林区居民正确认识林业资源,了解相关政策,使国民意识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8]其次,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国内消费水平迅速提升,在此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不良消费习惯和风气,如过度包装和过度消费一次性用品,纸制品包装占据生产包装的半壁江山,且回收利用率低,造成森林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我国应学习发达国家对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进行法律规范,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制定节约型产品包装标准.对包装物的回收利用实施规范,对包装生产销售企业的责任义务进行界定,引导国民养成绿色低碳的消费习惯,提高林木制品的回收利用率.

3.8林业事业宣传教育

我国应在以往林业事业宣传教育基础上,借助“植树节”等增强林业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树立正确和全面的可持续利用的森林理念.林业协会应发挥其行业优势,针对国民进行通识教育,改变国民传统的林业思维.与此同时,加强对林业科学研究和林业高等学校教育投资,实现我国林业科技实力水平新突破.

作者:叶勇 苗丰涛 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育材.中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20-21.

[2]曹玉昆,吕田,陈宁静.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对中国现行林业政策的影响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1(5):377-391.

[3]邓华锋.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89-190.

[4]国家林业局.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J].北京:林业资源管理,2014(1):1-2.

[5]中国林业网.就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作出批示[EB/OL].

第2篇:保护森林方面的内容范文

“生态旅游”的概念是在生态旅游发展之后提出的,最早是由拉斯格瑞提出的,拉斯格瑞是墨西哥非常权威的生态专家,同时也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这一概念,随后便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使人们更加关注于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的实现形式以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为主,其中,森林旅游资源已经成为现阶段生态旅游最主要的形式。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起众多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旅游项目,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模正在逐渐扩大,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研究也逐渐加深,除了对生态旅游概念、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则和对策进行探讨外,近年来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对参与主体和生态旅游目标的研究,对于森林生态旅游而言,更加关注其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早期国内学者主要探讨和研究的是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如李向明在《近年来我国森林旅游研究综述》中重点阐述了森林生态旅游产生的时间背景以及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所获得的效益,其在肯定森林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其生态价值;吴南方在《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再认识》中重点对森林生态旅游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以森林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应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的的、而非单纯以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即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生态旅游活动中,更加关注于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实现路径是以区域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来带动和促进全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于森林生态旅游的研究有很多,如潭开湛认为森林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前者是实践层面的可持续,后者是理论层面的可持续,前者是基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开展的旅游活动,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实践;刘紫云认为森林生态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要想更好地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就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待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中。

2.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相关参与主体分析

2.1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复杂,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森林面积将近16000公顷,覆盖率20%以上,绝对数量位居世界第五,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潜力巨大,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2669个,占国土总面积近15%,超过12%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区域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营林场等,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相关旅游活动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益,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受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森林旅游游客量占到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3左右。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上,首先是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盲目利用,一些地区加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缺乏学科论证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和利用,同时又不注重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严重超载,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这种破坏又是在短期内很难恢复的;其次是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不到位或失位问题比较严重,旅游区管理涉及到多项内容,由多个部门联合干预势必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加之缺乏专业人员,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受到的保护效益并不理想;再次是社会公众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这种负面效应也会不断扩大;最后是成本与利益分配失衡,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较多,存在开发主体与管护主体不一致的现象,容易造成成本与利益分配失衡的问题,使地方政府、开发商、游客这些受益者与当地居民处于对立状态。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森林生态旅游相关参与主体

森林生态旅游的参与主体主要有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当地居民和游客,各方利益诉求不同,在经营管理上各种利益相互交织,容易产生矛盾。原则上讲,森林生态旅游的参与主体应共同承担起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责任,但是由于在实际管理中,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层次化和相关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协调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根据不同参与主体利益要求的不同,满足各参与主体的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政府考虑的是综合效益,即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开发商考虑的是如何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当地居民则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收益的同时,又不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活的环境。由此可见,基于参与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有其必要性,在此提出三点原则:第一,平等原则,各参与主体虽然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是其主体地位是平等的,不应让弱势主体(主要指当地居民)成为受害者;第二,互利原则,各参与主体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中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应注重对各参与主体目标利益的分析,有效协调相互之间的矛盾,合理分配利益,实现多方共同获益;第三,协作原则,各参与主体承担的任务不同,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只有协作程度得以提高,各参与主体的获益才会越来越大。

3.基于参与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构建

目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基本上实行的是“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即政府主导管理,企业广泛参与经营,但是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只注重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作用,却忽视了其他参与主体,现提出景区保护性管理、游客人性化管理和社区参与管理三种管理模式。

3.1景区保护性管理

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在这方面值得我国借鉴,与美国相比,我国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最大的阻碍就是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为生态旅游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题,而这又不是能够在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国外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过程中,重视对景区进行保护性管理,以美国为例,其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主要采用的是国家公园管理模式,通过分级管理的方式对森林生态资源进行多层次的保护,该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负责生态旅游管理的机构,职责比较明确,国会负责立法,内务部以此为依据,结合地方管理需要,制定决策,由管理局统一执行;其二,重视对中央与地方管理机构关系的协调,采用垂直管理的模式,排除各州政府的干扰,对管理者角色进行明确定位;其三,对国家公园的经营权限进行细化,管理者与经营者相分离,实行特许经营制度,而且相关监督机制比较健全,允许社会公众参与管理。国外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在经营机制、管理机制、规划机制等方面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3.2游客人性化管理

森林生态旅游景观与普通自然景观存在很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旅游场所、旅游形式、旅游参与和旅游体验等方面,就旅游者而言,森林生态旅游景观对旅游者的素质要求较高,森林生态旅游者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为此,应将人性化管理理念融入到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中,该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以游客为中心,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让游客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并能够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游客在自觉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够影响到其他游客的行为;其二,这是一种各参与主体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要想更好地引导和约束游客行为,政府与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游客能够在旅游活动中获得学习感悟,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其三,这是一种对森林生态旅游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更注重运用沟通和教育手段,而非单纯依靠强制性的行政和法律手段,以此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塑造真正的森林生态旅游者。

3.3社区参与管理

近年来,全国各地旅游景区纷纷将社区参与引入景区管理中,社区参与现已成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依据,同时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过程中,社区居民获得的生态旅游收入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与主体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目前社区参与的受惠面很小,一些应当给予的生态补充也没能够完全落实。目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社区参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程度较低、相关机制比较匮乏等,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参与的作用,应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机制,注重对社区居民的引导和培训教育,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旅游管理和服务中来,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4.基于参与主体的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4.1协调各参与主体间的矛盾

森林生态旅游的参与主体可以归纳为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当地居民和游客四类,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同,相关利益关系比较复杂,在实际管理中应重视对各参与主体间存在的矛盾进行调节,而两者存在的主要矛盾为企业之间的矛盾、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游客与当地区民之间的矛盾,其中对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开发企业重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容易出现对森林生态资源盲目开发的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逐步对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分级管理,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经营,政府和公众对企业经营进行监督。由于政府与企业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过程中的利益诉求不同,为了更好地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政府应发挥其在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中的主动作用,加强政策引导,督促企业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性管理,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1加强对各参与主体的管理

第3篇:保护森林方面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森林公安高等专科;野生动物保护;课程;实战训练

森林公安机关是受理各类森林案件的专门机关,对打击侵害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野生动物的相关知识对森林公安从业人员十分重要。通过对案发现场动物种类的辨认及相关物证的提取,确定犯罪嫌疑人所侵害的野生动物的种类及其保护级别,可为及时破案提供保障,也有助于为案件定性。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正确识别野生动物。因此,野生动物保护课程对森林公安从业人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应被列为森林公安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及课程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真正学好野生动物保护课程,树立为森林公安事业献身的信心和决心,更好地投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斗争中,仅限于日常的课堂授课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战训练,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战技能的掌握,从而在将来的工作中尽快进入角色。

一、开展以野生动物保护为内容的形式多样的校园主题活动

开展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专题演讲、知识竞赛、摄影书画展、野生动物鉴定等。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野生动物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例如,为了参加演讲比赛,学生需要查阅大量有关野生动物及其保护方面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精心的组织、筛选,找出对自己有利的论据。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利用现代化手段(网络)进行资料检索;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再如,组织野生动物摄影及书画创作活动,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又可以使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刑事照相是公安干警的必修课程,对于森林公安从业人员而言,除了要对犯罪嫌疑人及相关证据进行拍照外,还要对犯罪的客体――野生动物实体、器官和皮肤衍生物等进行拍照。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较熟练的照相技能和技巧,又要掌握野生动物的主要识别特征,以便在拍照时能够抓住主要的特征识别点,从而为定罪量刑提供依据。这种实战训练形式能够使学生把各门相关课程很好地联系起来,综合运用各类知识,从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组织学生到实战单位进行协勤或实习,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

(一)与动物园结成互助单位

通过与当地的动物园结成互助单位,学生在节假日可以到动物园执勤。这样,一方面,学生不仅可以认识更多的动物,而且可以通过与饲养员的交流,了解到动物饲养和救护的基本方法,为将来处理收缴的动物活体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向游人介绍与各种动物相关的知识,如某些动物的分布区域、生活习性、目前种群的数量等,从而提高游人对保护野生动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二)与森林公安局进行共建

与森林公安机关进行共建,组织学生在假期和毕业实习期间到森林公安一线进行实战训练,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全面检验,将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快速进入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实际案件的办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运用,进而使之更加熟练地掌握接警,处警,案发现场局面的控制,现场物证的辨认、收集、保存,审讯,犯罪嫌疑人的排查,笔录的制作等一系列公安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同时,学生结束实习回到学校后,对自己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加强学习、完善自己,都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

三、成立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其知识面

(一)成立标本制作小组

通过标本制作小组的活动,可以使空洞的理论说教变得鲜活。野生动物标本是学生识别动物的起点。动物标本与活体基本相同,不仅可以供人观赏,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其同类的活体。通过参加标本制作小组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更加了解野生动物,而且可以学到一门技能,掌握各类动物的保存方法。同时,通过给标本造型,学生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

这种实战训练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人像临摹上更容易找到关键的区别点;而且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妥善地保管犯罪的物证。

(二)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野生动植物刑事物鉴定中心样本库的构建

组织那些对野生动物保护课程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野生动植物刑事物证鉴定中心样本库的建设,可以使学生学到很多野生动物鉴定方面的技能。例如,现在正在筹建中的野生动物毛发鳞片花纹及髓质花纹库,虽然作为野生动物鉴定的直接证据还略显不足,但大量的研究证明它们是可以作为分类的佐证的。另外,准备建立的野生动物DNA库,对鉴定工作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学生参与这些工作,就会对野生动物毛发、鳞片、花纹等的制作方法和要点以及野生动物DNA提取的过程和应注意的问题等有充分的领悟,这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三)成立学生饲养小组

森林公安机关在处理案件时,经常会收缴到一些动物活体,而且作为证据,通常要进行短时间的保管,而不能进行立即处理。这就涉及到野生动物的饲养问题。因此,通过饲养小组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取食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爱心,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四、积极探索和开展其他训练形式

(一)开放实验室

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相关教师实行轮班制,对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及时得到解决;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亲手实验的需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练习检索表的使用,以及通过亲自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这种训练形式使90%以上的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检索表进行物种的识别,提高了学生识别野生动物的能力。

(二)开展网络训练

利用校园网,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教学内容或需要拓展的知识到网上,方便学生进行自学和查找。例如,编写相关的动物检索程序,使学生借助计算机对野生动物进行识别;相关的野生动物案件的侦破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掌握案件侦破的关键环节。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4篇:保护森林方面的内容范文

一、森林生态旅游

森林生态旅游是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将区域内的人文、社会景观融入到自然景观当中,是一种郊野性旅游旅客通过森林生态旅游增加了对自然的接触和了解,享受自然生态功能为人类带来的好处。旅客在游玩的过程中顺应大自然的意境,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森林旅游是一种有计划性的活动,在旅游部门严格的管理下,对自然景观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进行非消耗利用的过程。在生态旅游区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旅游活动,不仅为人们普及了自然知识,而且强调了环境教育,使游客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明旅游。旅游活动要在维护和促进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是旅游管理部门最基本的任务。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区的境问题也在逐渐增多,影响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能够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是依靠森林资源的产业和公益事业,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在考虑森林资源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取连续的经济效益和满足地方和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在不破坏森林资源与生存环境,不损害人类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将数量、质量、效益和环境相结合,实现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只有遵循发展的原则,发展经济与培育资源相结合、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有形产品经营为林业带来的经济利益,还要注重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生态环境,在合理追求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协调生态、环境、发展、资源之间的关系。

2、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失衡

要想保持林业可持续性发展,首先要保证生态、社会、技术以及经济等方面都以健康发展为目标,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只有建立在生态、社会、技术和经济共同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林业稳定发展。尤其是生态与经济等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非常重要,生态是林业发展的基础,经济是林业发展的保障,任何一方存在不协调的现象都会导致林业发展受限制。就目前我国经济与生态两个方面发展情况来说,还有待调整与改善,降低生态破坏行为,提高经济水平,加强对林业建设方面的资金支持。

(2)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影响

林业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的支持与投入,更需要科学的管理方式与手段。而目前林业经营与管理方面并不理想,缺少有效的经营与管理措施,在经营管理中仍保留传统的经营方式与管理理念,这与现代社会发展以及现阶段林业发展的需要已经完全成脱节的现象,林业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内容也越来越复杂,若是再不提高管理水平,就会使得林业发展受到影响,进而林业资源出现被破坏、非法占用、肆意砍伐的现象,致使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同时传统的经营理念过于死守陈规,所以在经济效益方面也不能够获得长期的发展。

三、森林生态旅游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与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现如今最新的科学发展观,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人类带来了生态效益。但目前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生态旅游的建?O可以帮助林业摆脱资源危机,为林业面临的经济问题解困,是如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

1、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实现了森林资源良性循环和持续经营

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不是将森林资源或产品直接流向用户,而是使游客得到身心的满足和心情的愉悦。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仅为森林资源修养生息提供了机会,而且有利于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获得的经济效益为经营林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资金保障,所以森林生态旅游促进了森林资源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

2、森林生态旅游减轻了商品林的经营负担

林业分类经营把森林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林业将商品林经营所得的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的经营和公益林公益效益的补偿,建立健全公益林效益补偿,有利于林业的持续发展和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商品林的产业化发展要加强科技、资金、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公益林在经营过程中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将生态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减轻商品林的经营负担,为商品林的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森林生态旅游促使人们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第5篇:保护森林方面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利用

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在追求经济最大利益的同时忽略了环境的保护,由此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以,当前采取措施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它关系到我国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关系到人们生存环境的好坏。因而,采取正确的措施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有效缓解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

1 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1.1 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促进陆地上的水循环

森林中有着庞大数量的树木草本植物,其根茎能够吸收地表的雨水和地下水,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又能够将水汽输向大气,大气中的水分通过冷却、下降形成雨水又返还到陆地上,这样的过程就基本上形成了陆地上的水循环。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全球森林每年通过蒸腾作用可向大气输送水量达48亿t。同时森林中的林木树冠可以拦截住一次降水中20%~45%的雨水。有研究表示,1hm2 林地比无林地至少能多蓄水约3000m3。如果整个长江流域尚待绿化的土地绿化起来之后,森林蓄水量可增加150亿m3,相当于两座三峡水库[1]。

1.2 森林能够有效地净化空气、改善气候问题。

森林中的树木每时每刻都能够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据了解,树木的叶子每次吸收进44g的二氧化碳,就能够释放出大约32g的氧气。同时,树叶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在阳光的照射下通过化学反应能够产生出一种葡萄糖,这种葡萄糖1g就大概可以消耗掉近2500L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森林中的绿色植物每时每刻都在为人类净化空气,不断吸收、分解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出氧气。这对于应对当今全球气候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而造成的全球气温上升问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3 森林是重要的木材供应基地

森林资源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其丰富的木材资源。森林中的树木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种类非常丰富。根据统计,全球每年建筑、造纸工业等的木材使用量大概是30×108m3。因此,它能够为园林建设、建筑工业、造纸工业、造船工业、家具制造业等部门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并且还能够向社会提供多类品种的林木产品。

1.4 森林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

森林中有着陆地上最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森林中的树木、草丛、湿地、溪流等为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微生物以及植物提供了栖息之地。特别是一些珍稀动物和植物,它们对于生存环境非常的敏感,在其它地方很难活下去,只有森林才能够满足它们对于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水源、大气等特殊的要求。在森林中有着完整的生物链,没有经过人为的破坏和干扰,因此能够为各种各样的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使它们能够在此繁衍生息,这样也就使森林中的生物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

2 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

2.1 我国森林资源地域分布不合理

在我国东北和西南,这两个地区的森林蓄积量占我国森林面积的3/4。东部森林覆盖率为34.27%,中部为27.12%,华北、华中平原为我国工业经济发达地区,其森林蓄积量仅占全国的3.4%,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比例也很小,只有12.54%,而西北5省区面积占国土的32.19%,森林覆盖率只有5.86%[2]。由此可见,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3个地区,一个是以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为主的东北林区,这里的森林蓄积量几乎占了全国的1/3,并且有着大量珍稀的野生动植物。一个是位于横断山脉、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西南林区,这里集中了全国1/4的林木。还有一个就是东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区,这里主要是人工林和次生林,林木的蓄积量也是非常丰富的。与这3个地区相比,西北以及中部地区的森林资源就是非常少的。

2.2 我国森林资源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严重

由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很多的林地、树木都被砍伐,拔地而起的大楼和工厂占据了它们原本的位置,大量的森林资源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此外,危害森林资源最大的杀手就是森林火灾。森林火灾的发生有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也有可能是人为纵火。火灾一旦发生,火势会非常的凶猛,很快便会肆虐到非常大的范围,而且扑救的工作也非常困难,因此会造成难以预计的损失。自然灾害也是森林资源受损的原因,像地震、泥石流、干旱、洪涝等都会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除了这些外还有森林的病虫也会对森林资源造成危害。这些病虫种类多样,分布广泛,而且繁殖的速度非常快。由于检测、预防和防止工作上技术的落后,所以虫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3 我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小

我国森林面积虽然比较大,但是森林的覆盖率却很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虽然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占有量非常少。同时我国森林资源地域分布不合理,东北部、西南部以及东南部最多,中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非常少。根据研究表明,我国森林蓄积量虽然在世界排名中位列第7,但是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仅只有0.132hm2,在世界排名中居134位,连世界平均水平的1/4都不到。而人均森林的蓄积量也只有9.421m3,比世界平均水平的1/6都还要低。而且在我国的森林资源中,活木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少,我国活木蓄积量仅仅只占到了世界活木蓄积量的3%。

2.4 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不合理

在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中,森林资源的产权是属于国家所有的,只有国家才能对其进行处置。所以单一的经营主体必定会制约森林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国家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虽然,国家已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例如退耕还林、还田,恢复被毁森林植被,合法征地等,但是在地方具体的实践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也是由于监督管理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力度还不够所造成的。

3 森林资源保护的措施

3.1 开展宣传教育、树立保护意识

各森林企业要不断地对职工(尤其是管护人员)开展对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以不同的形式对职工进行森林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员工对森林发展的新形势及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破除广大员工原先“靠山吃山”的陈旧观念,最终为做好森林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并建立起“靠山育林”的新观念[3]。同时还要对生活在森林周边的人们加强保护森林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通过电视媒体、宣传单、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以提高群众保护森林、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3.2 完善相应的管护制度,加大监督力度

我国虽然已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具体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方面还未形成完整的制度来进行督促。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主要就是管理林政资源,以及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这两方面。由于林政管理工作的内容非常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比如森林的产权、林木的采伐、木材的经营等,所以应该建立一种多层管护的管理制度,实行全面的责任制,在各个层面明晰责任和权利,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和保护,能够及时有效地打击违规采伐、非法占有林地、乱砍乱伐等危害森林资源的行为,依法给予其严厉的惩处,同时还能够监督各部门工作,保证国家的政策得到顺利的实施。

3.3 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做好防灾工作

森林资源不仅会遭到人为的破坏,同时也会遭到来自自然的侵害。针对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重大威胁,必须提前做好完善的防护工作。林业部门应该加强对病虫的研究、监测工作,全面掌握所在辖区的病虫动态信息。要派遣专人定时对所负责林区进行检查,以确保及时发现病虫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还要对森林病虫进行全面的研究,以观测其发展态势,并找出灭虫的方法,这样一旦发生虫害就能够很快地控制其传播范围,将其彻底消灭。除此之外,还要建立预防森林火灾的严密体系,除了加强对气象气候的观测,预防自然火灾的发生,更重要的是预防人为因素导致的火灾。要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把防火工作切实做到位,在林区要严禁一切烟火,对于违反规定的用火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和处罚。同时要建立森林防火的巡逻队,密切关注林区情况。还要组织好森林灭火队、后勤保障组、扑救队等,以确保在火灾发生后能够及时、迅速地扑灭大火。

4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丰富的森林资源能够为我们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创造出大量的财富。但是,如果不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毫无节制地向它索取,最后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只有合理地去利用森林资源,才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才能够保护好生态环境。

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科技另一个是政策。依靠科技可以培育出优质的林木,提高森林的再生产能力,促进整个生态系统运作的顺畅。同时利用科技还能够提高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再有,通过政策的调整还能发展商品林和公益林,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还可以选择发展多样化的养林模式,比如苗木养林、发展经济果林、实行林菜结合的方式养林,或者是把养林与饲养家禽结合起来等。这些方式不仅能够显著地提高林木的产量实现持续性发展,而且还能够促进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年锁.试谈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山西林业,2003(1)

第6篇:保护森林方面的内容范文

跟着人工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单一树种的品种增多,病虫损害严峻加剧。森林病虫灾发作面积不断增多,防止管理难度加大。危险性病虫灾潜在要挟增多。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巨细蠹、苹果绵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市。因为我市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纳操控措施有用,没有形成大面积损害,但潜在的要挟却不容忽视。目前病虫品种繁复损害严峻。因为 80 年代初发作严峻成灾的病虫已由 35 种添加到 50 种摆布,其间方面是由外地不断传人我市,方面从未发现过的病虫品种。曩昔损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操控,一方面在局部区域年年发作损害,乃至形成严峻损失。林业虫灾表象常常发作固执难治无法铲除。曩昔损害比较严峻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体现十分固执,并且大多具有迸发成灾的特色,有的简直年年在局部区域众多过快。

二、制约森林病虫灾防治工作发展的要素

目前尽管国家对森林病虫灾的防治工作大力支持,但仍是存在必定的制约要素,其主要内容为以下四方面 :首先,中国目前对森林病虫灾的防治工作未能树立起科学完善的预警和监督机构,因而无法对森林病虫灾的防治工作有用的发展指导工作和预警措施,进而令森林病虫灾的防治工作一直处于被迫状况,无法进行提早的防治工作。其次,尽管经过变革开发中国对防治森林病虫灾的研讨获得了必定的作用,可是必定程度上因为技能水平不高,致使对病虫灾的防治作用不理想,引发许多后续要处理的疑问,例如某些技能落后未能接受到新技能推行工作的区域仍采纳传统的有毒农药杀灭病虫灾,可能会引发大家的健康疑问等等。再次,各个林业方面单位之间短少对有关森林虫灾防治工作的交流和交流,仅仅做到各尽其职,片面的发展工作,这就使得防治病虫灾的工作一直未能获得较大成果的主要原因。最终,资金短少,经费不富余,影响到有关技能和设备的弥补和更新,往往在病虫灾迸发的前期未能及时的进行消除,致使规模越来越大,难以操控,防治工作的难度也不断完善。

三、关于森林病虫灾的防治措施

1. 完善关于森林病虫灾的知道森林病虫灾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有关政府职能方面需求完善本身知道,加强领导,以身作则,让这项工作得到更多的重视。需求知道到森林病虫灾严峻影响到了森林资源的开展,抓好森林病虫灾防治工作,既能够保护森林资源的可继续开展,削减森林资源的浪费,也能够给国家经济建设供给连绵不断的后备支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开展。

2. 加强森林病虫灾防治工作猜测防治工作是加强森林病虫灾防治的基础性工作。应依据当地实际合理树立森林病虫灾猜测防治网点,悉数,及时,精确地把握森林病虫灾动态。断定专人专地、各方面固定地块、清晰防治方针、指定措施、守时不定地地查询,做到不时防治、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对辖区内的悉数森林资源进行病虫灾查询监测。

3. 加大防治科技含量,改善防治手法生物防治是完成可继续操控森林病虫灾的主要手法,能够保护天敌,保护生态平衡,完成森防工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一种平衡。在防治工作中,必须要科学合理的运用化学农药,大力倡议运用生物防治,坚决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归纳防治措施。一起当地上的研讨所也应该要将具有危险性、固执性、不明性的森林病虫灾研讨提上日程,归入要点攻关方针、专项研讨。当然也要留意引进国外的新技能和有用的防治手法。

4.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许多森林病虫灾祸都是外来传入迸发的,因而必须加强植物的检疫工作,包含树苗产地检疫和外来树苗复检工作,以根绝或削减危险性病虫灾发作。

5. 营建混交林依据适地适树的准则,选用健壮乡土树苗,在人工林特别在针叶林中恰当调配乡土阔叶树种,完善人工林反抗病虫灾祸的才能,树立可继续开展的人工林营建形式。

6. 加强有关方面的联络交流曩昔存在防止、管理、森林后期经营脱节的表象,各方面之间联络偏少,致使最终管理作用丧失殆尽,还要从头管理。而如今,则需求树立科学的观念,坚持造林、治林、护林相结合,关于森林的育苗、砍伐等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多方面一致协作。

7.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要将森防工作归入计划当中去,大幅度添加防治、测报以及基本建设的出资。以最快的速度树立林业效益抵偿制度,坚持“谁获益,谁抵偿”的道路,从抵偿资金中组织方面资金进行有用的森林防治工作。

四、结束语

第7篇:保护森林方面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林业;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似乎已经不能正确处理好和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关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作为人类必须得重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为了深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保护林业生态和天然林势在必行。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自然生态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应值得人类的尊重与保护。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保护林业生态与天然林,不是单靠个体力量就能完成,要实现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有效保护,需要人类同心协力,需要相关部门的努力工作。笔者从林业保护局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林业保护和天然林保护中,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加大扶持与投资的力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全面依法治国,这是我国四个全面的内容之一。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不能脱离法律和道德的束缚。同样对于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也需要相关部门制定一些法律,依法规范人们的行为。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加大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扶持与投资力度,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需要一定的物质来完成,比如全面改造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不良环境,在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中引入优良树种,植树造林,全方面采取措施,改善不良土壤和水分,加强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营养,让其更加茁壮地成长。建立健全奖惩机制,相关部门可以对有利于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的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那些肆意破坏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人,制定相应的措施,给予一定的惩罚,情节严重者应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其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在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中,制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人们的不良行为受到了束缚。加大扶持与投资的力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这是保护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第一条有力措施,为了将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落实到实处,国家相关部门理应重视自然环境生态,采取一些方法加强防护。

二、加强管理,防止意外火灾

“放火烧山,牢底坐穿”,这是在一些偏远农村随处可见的标语。从标语中,不难发现,火灾是自然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一大显性杀手。近年来,国家政策加强了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比如每年的清明节,人们祭祀活动时的烧冥纸、放鞭炮等行为都是被禁止的,由此可见在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中,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可行的办法,进而加强管理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一旦森林火灾发生,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轻度的森林火灾也许能让森林资源在短期内得以恢复(两年或三年),如果是重度森林火灾就有可能造成林业生态资源和天然林资源的严重流失,短期内难以恢复原状。在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中,火灾问题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保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防范火灾工作势必要加强。除了国家禁止在清明节等节日时烧冥纸、放鞭炮,还有其他措施可以加强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比如国家加强对森林的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在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的过程中,增加看守和管理森林的人数。以笔者的切身体验来说,在一些贫困的边远地区,人们往往想砍伐就砍伐,一些农民在耕地或进行其他农业活动时,一不小心就容易导致火灾的发生,缺少相关人士的监管。而在一些稍微发达的地区,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不能很好地在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中完成相关工作。因此,加强人员的管理,在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中至关重要。在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进程中,要让人类树立正确的理念,不随意砍伐,不随意点火,了解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对火灾的发生进行防范。

三、科学经营,选择适宜的砍伐度

在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中,不能肆意砍伐森林,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是从生态学和经济生态学看来,适当地对森林资源进行有选择性地砍伐,能促进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恰如其分地砍伐,不仅能很好地保护林业生态和天然林,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还能使其更加营养、茁壮地生长。从而有利于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笔者就这一观点举个例子:对那些生长发育不良的树木和植被,人类可以将其适当地进行砍伐,然后引进易存活且生长发育良好的树木植被,完善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还有,一些树木和植被生长在土壤、空气和水分等各种条件都不太好的环境中,人类也可以适度地将其砍伐,改良周围的生存条件。适度砍伐并没有破坏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系统,反之,科学的经营,适度地砍伐,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里的砍伐,不同于人们思维潜意识里的砍伐,而是去劣质树木迎优质树木,让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系统更加完善。不是存在于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生态系统的所有植被、树木都适合被保护,都要想方设法让其成长。有的植被和树木,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它们的存在,反而干扰了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生态系统的良好进程,所以需要科学经营,选择适宜的砍伐度。

四、结语

在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中,笔者着重提出了三点保护措施。一是加大扶持与投资的力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二是加强管理,防止意外火灾;三是科学经营,选择适宜的砍伐度。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呼吁广大人类保护林业生态和天然林。

参考文献:

[1]崔师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天然林保护分析[J].科教导刊,2015(26):35-36.

[2]王桂珍.浅谈我国天然林的保护措施[J].中国林业,2008(16):67.

第8篇:保护森林方面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影响生态经济的发展,林业的发展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迎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林业与生态经济的融合,正确选择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在借鉴国外的一些发展模式的同时,结合我国林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

1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自然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系统模式其运行都离不开相应动力的支持,动力作为推动事物发展的一种作用力普遍存在,而且林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也离不开内在的推动力,其推动力不仅包含有生态学的条件,还有经济学的内涵存在其中。可以说,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中的动力机制包含自然及经济动力机制2方面的内容。其中自然动力机制就是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可以造成影响的任何自然条件的总称,其能够稳定、协调地发展生态经济,核心内容是自然生产力。这种动力生产力主要有2个层面的意义,其一就是不同种类的自然因素与相互之间的作用形成的生产能力,其二就是这些自然因素与组成系统产生的社会助推器的作用,具有条件性的特点。这两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是维持整体的林业生态经济运行的推动力。另外,其经济动力机制就是人为的干预操作产生的力量,主要核心内容就是经济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主要的目标,也是一种必然的生产动机,动机源于需求,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利益及生态方面的需求,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也是依靠产出的林木产品及生态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

2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构成要素分析

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所形成的生产力主要是由几个方面的要素构成的,其一就是资源要素,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森林是属于可再生资源,能够同时满足林业生产及环境保护的需求[1]。在自然力及人力的共同作用下提供给人们各种木材及林副产品。作为环境保护资源则能够起到保护环境及生态的作用。对这一要素的处理需要其生态规律管理,确保不破坏生态的平衡状态。其二就是人力要素,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种要素,也是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三是科技要素,当前科技对林业经济的发展影响还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3 完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3.1 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的林业产业模式

循环经济的出现有利于促进资源的高效及循环利用,可以达到很好的生态环保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对原有大量消费、生产、废弃的发展模式的一种革新[2]。其主要核心就是资源的再生利用,更加注重从产业的角度去发展循环经济,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具有循环经济的特点,可以朝着林木及森林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方向发展。加强对森林资源培育业发展的重视,在林木培育的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的自然条件,减少投入,满足经济及社会的多方面需求。实现培育模式及技术的创新,做到生态型的森林资源培育,提高其发展的竞争实力。还需要努力实现林木产品加工的循环化、生态化的发展模式,合理强化森林资源的供给约束,推动其生产过程的技术革新,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

3.2 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林业生态体系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能够加强保护森林资源,进而可以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为当代人提供持续利益也为其以后的发展留下生存潜力[3]。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培育,逐渐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协调以及效益强化的林业生态系统,向着现代化的林业发展迈进。另外,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需要将天然林作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林对环境保护的稳定发展,同时还具有动植物群落多样、系统多样等的特点,有利于保护稀缺物种资源及创造新的物种,也能够对生物生命过程的研究工作提供很大的科学价值。

4 结语

在传统林业生产向着现代林业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林业是其必经之路,属于一种基本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能够推动我国林业生产尽快步入现代化的发展行列,能够实现集体林业改革及创新的最终目标,在其发展中需要革新木材利用的观念,转变为生态利用,突出其多功能、多效益的特点,不断促进林业生态经济的完善,使我国林业达到现代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莉荫,杨森兴,任琼,严员英,李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生态经济 模式调查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12(6)

第9篇:保护森林方面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森林 森林法律制度 法律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一、森林法律制度概述

(一)森林法的概念。

我国《森林法》中对于森林法的概念做出这样的界定:是调整有关林业生产建设领域内,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以及它们与公民个人之间林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以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为目的,是国家组织、领导、管理林业经济的有力工具,属于经济法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森林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宪法》第二十六条关于生活、生态环境的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环境保护法》第二条关于环境的定义和范围的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确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森林法》也对森林的保护作出一系列的规定。

二、我国森林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方面森林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不顺畅。

虽然我国在森林法律保护制度方面的立法体系基本完善,但是,现有的法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在相关法律制度的衔接、立法缺乏超前性问题、法律体系不合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法律制度之间的衔接不顺畅。目前我国已出台了《农业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土地管理法》等等自然资源立法由于条条块块之间的利益磨擦,因而存着诸多矛盾,亟待解决。以《森林法》和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为例,执行过程中明显存在一些矛盾:一是对土地分类标准的认识存在矛盾。按照土地分类,园地是土地分类中的一种,而林业分类应归为经济林。二是对宜林荒地的开发利用产生矛盾。《土地法》规定耕地平衡制度,土地部门加大耕地开发力度,鼓励单位或个人围海造田、开发整理土地和宜耕荒山荒地的开发利用。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把宜林荒山荒地作为林地。

(二)执法管理体制落后。

目前,我国森林保护工作并没真正落到实处,我国有关部门对森林保护的监督工作不到位,忽视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造成了很多的环境问题。乱采乱伐、毁林开发和乱占林地等现象依旧猖獗,造成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破坏大、增长慢。林业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往往在内部总结或向上级汇报中,隐瞒事实的现象时有发生。就目前而言,从森林立法到实施,从种苗的购买、种植到砍伐、更新,从规划的设计到实施、修改,不但没有向社会公开,甚至林农、林业企业索取有关的政策文件、资料存在问槛高、收费和手续繁琐等方面的困难。

(三)司法诉讼制度不健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问题也越发严重。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锐减、臭氧层空洞等等无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公民环境诉讼投诉无门,迫切需要我国尽快建立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三、完善我国森林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立法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健全森林法律规范内部体系。对《森林法》与实施细则、退耕还林条件,责任追究制相对应,把诸如造林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从效力等级低的规章提升到法律的层面,对非法占用林地如何处理,自留山是互换或租赁给他人承包等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对一些急需填补的法律空白应加紧调查研究,尽快立法,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林业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经济林管理制度等。理顺与已出台的《农业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土地管理法》之间存在的冲突,消灭立法“盲区”。

(二)执法上,落实执法管理人的法律责任。

森林执法管理人员对于森林的保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林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基层行政执法能力,提高护林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恰当的制止对森林进行破坏的行为,对限额砍伐管理工作一定落到实处;加强对国家机关公职人员渎职犯罪的预防和治理工作,严厉打击涉林案件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对、、的工作人员追求法律责任,并且以案释法增强工作人员按照职责严格行政执法行为的观念,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责任到人,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

(三)司法上,完善环境司法诉讼制度。

首先,放宽资格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将资格扩大到与本案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的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将资格扩大到任何认为环境行政机关的行为侵害了环境权益的社会成员,明确环保团体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其次,拓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途径,建立有利于原告的诉讼费用承担机制等。

(作者:郭新帅,辽宁科技大学经济与法律学院2010级法学专业;指导教师:武婷婷,辽宁科技大学经济与法律学院教师)

参考文献:

[1]陈祥伟胡海波主编:《林学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01月版

[2]曹明德著:《生态法原理》,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