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数学教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71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27
在许多人眼中,实施素质教育,或者说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往往会拉低教学成绩。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个不恰当的想法,没有科学严谨的论证。事实上,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能够带来教学效果的提升。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一、改变观念,解决思想问题
教育改革的关键不在于教材的改变,也不在教法的改变,而在于改变从教者的思想观念。改变观念,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和成才观,坚定素质教育的信心,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给他们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素养的同时,注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无论是对于深化教育改革,还是对于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否则,教师只能做臣服于考试指挥棒下的教书匠。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如果不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习惯和能力,那么数学成绩的提高就没有意义。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衡量标准,这样数学素质教育才不是一句空话。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进行把实际问题抽象成高中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高中数学的意识。”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各种数学概念和定理虽然抽象一些,但都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描述,能够反映数学规律,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吃透概念,并将其形象化、具体化,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
其次,要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建立合适的高中数学模型,是充分利用高中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做好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模型,否则学生就容易在实际应用中模糊概念,拿不定主意。
再次,为学生创造实际应用的条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可以依据课堂内容,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他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让学生把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紧密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
高中数学思想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规律性认识,是理智的产物,表现为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策略;方法则指那些具体运用的手段和工具。高中数学学习不仅是要学习概念和定理,更要学习思想方法,这才是高中数学的本质属性,只有掌握了这些思想和方法,学生才称得上学会了高中数学。
在数学教材中,许多案例和习题都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教师应该善于在教学中加以提炼和综合,并将反映出来的高中数学思想和方法与不同的题目设计一一对照分析,在教学目标的参照下去芜存菁,帮助学生强化所学知识。
四、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综合、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这些能力是帮助学生开拓人生,形成完美人格的重要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解决各种生活问题、工作难题都起着至关重要。这种能力的获得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高中数学的这个特质,要懂得利用本学科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同时深入研究数学思维的规律,及其功能和结构、内在联系,要把数学对思维的锻炼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使他们既具备发散思维能力,又能具有辐合思维能力。
五、注意思想文化教育
在许多人眼中,数学是冰冷无情的,似乎与文学历史无关,实际上,无论是数学家还是其他门类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具有人文情怀或者民族情怀的人,历数我国现当代的数学家,都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人才。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情商在成功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同样的道理,倘若没有情怀,没有人文精神,是很难成为名家的。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的成就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数学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家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感教育;学生
前言
我国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教学中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同等重要,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关注。目前,教师对情感目标的认识还参差不齐,这将影响到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高中生往往凭直觉上的好恶来感知事物,一旦对外界事物感觉不好。就会对此失去兴趣,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好学、乐学。
数学情感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数学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认知因素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发挥情感因素对教学的作用,在心理学、教育学和情感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考虑学生的情感心理特点,发挥情感的动力、感染等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感受,从而增强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情感教育的特征主要有:学习兴趣、创造能力、成功体验和美学特性。
(1)学习兴趣: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领学生不断地去探求知识。良好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2)创造能力:情感教育没有规范的程序可循。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的课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谐愉快的情感氛围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情感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3)成功体验:是指情感教育要给每个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地评价自己。教师应该注重鼓励学生而不是惩罚学生,当学生表现出色时,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4)美学特性:数学世界里包含很多的美,教师要善于在情感教育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一)增强教师情感教育意识
若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成功地实施情感教育,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热情和努力,而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观念。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具有主观性、内在性、非批判性和自然性。这些属性使得观念对人们的实践起到指导作用。每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数学观、教学观,这些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目前,教师一般都比较注重知识点的讲解、练习和考试,只要求学生掌握并能运用一些定理和公式,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关心较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情感教育意识,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二)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认同度的影响,所以,要让学生喜欢数学,首先应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肯定自己的广博知识。同时也应让学生认同自己的外在形象和言谈举止。此外。教师应尊重学生,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和诚实守信。教师应该从各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由于正当青春期又面临升学的压力,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从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向合作、监督的关系。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教师应对教学充满热情,营造一个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三)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在合理制定目标的前提下开展每一课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在注重定位准确、实现性强的同时要加强目标的灵活性,重视情感目标的制定和实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确保他们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已设定的教学目标创新性地组织教学,注重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使数学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此外,教师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如利用工整美观的板书带给学生视觉上的美感,利用眼神、表情、手势等非言语动作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信息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场景,以编写应用题、组织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新教学方法,师生积极配合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能力为主导,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轻松学习”,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把教的过程发展成学生主体学习的过程。基于此,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把情感教育融入先进的教学手段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美。课堂上应减少没有立体感的板书和枯燥的语言讲述,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演”,而教师应作为“导演”和“编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使他们在讨论中学习知识,在参与、表现的同时领会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五)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教育应该是充满情感的,教师真诚地关心学生,就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形成良好的教学情感,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更好地感受到老师的欣赏和关爱。这样,不仅能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而且能帮助他们愉快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数学不是孤立的,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弄清数学内部的脉络,也要善于发现其与外界的联系。给学生介绍数学在生活中及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例如:水电费、通讯费的函数问题;细胞分裂、人口增长等数列问题;糖水变甜等生活琐事。鼓励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认识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
(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认识到数学学习的必要性。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源于生活的,人类离开数学将无法生存。其次,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中包含了很多的哲学知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让学生切实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67-01
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很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严重的依赖性问题,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法的教学课程是教育界人士面临的重要问题。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社会实践性教育活动,它主要是培养学生将自我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主动运用数学的特定方法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借此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既有探讨价值又能提高学生兴趣的数学问题,促进开展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将能够在转变传统数学学习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研究性学习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重心。在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精神层面上,这些都能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调查结果显示怎样在高中数学教学课程中切实有效的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将研究性学习融入日常教学的课堂内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一直是推动人们研究探索问题的重要因素,就学生而言,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原动力,这将促使学生积极自主思考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那么教师的教学过程以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热情,引导学生向更加广泛的思考范围进行深入学习。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出,教师将针对课题来创设问题并在新课的教授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求知欲望的趋势下必将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目的。当然教学规律作为前提条件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也要将此作为教学基础。为促进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教师运用生动活泼,囊括创新、探索、启发等诸多内容在内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道路上更有兴趣和动力。就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来说,它是针对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答案来进行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研究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以成功的得出答案来结束研究性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正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一个新公式和定理的学习也正是他们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教育界专家指出课本上的大部分公式和定理等内容的推导和证明在本质上就属于价值取向很高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材料。教师针对一个数学定理或者一个公式,来进行问题情景的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得到正确的结论,并从中激发学习兴趣和体验研究成功的乐趣。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教师的指导为基础,根据生活、社会、自然的条件为基础,自主确定和选择题目来展开研究探讨,通过主动应用知识、取得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针对传统学习方法以学生单单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弊端,研究性学习在这方面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较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在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上发生了质的改变,同时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研究来感受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及成就感,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道路更加充满信心和向往。
二、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情境讨论,使得课堂成为解决问题的中心,将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融入到授课内容中让学生参与研究讨论,这样课堂就会变成讨论、辨析问题的活跃场所。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探讨问题,有关学者提出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入口,这就要求学生将自己强烈探索问题的愿望与教师教予的知识相结合,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积极活跃的探索思维,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达到对知识的扎实、深刻记忆。为了实现新时代教育教学的目的,教师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思想贯彻落实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并且联系教材中设计的科技、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实际性问题,设计出更加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型课题,以此实现培养学生的研究创能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对课本知识进行逆向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对事物的质疑精神和发展个性特长,以此实现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动学习方式,是建立在拓展性和基础性课程学习的基本条件之上,实现学生针对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甚至是社会生活问题的一种以自主探索、实践、交流为主要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本身就是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体现当今素质教育思想的新型学习方法。为了进一步实现培养学生在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在整个数学教育的众多活动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势必会取得不菲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胡会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贵州教育,2005,(15):4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数学教学;多媒体;农村高中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等方式都在无时无刻的发生变化,对教育领域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局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如何突出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一直是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各个层面都密切关注的问题.
吉林省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业省农村人口较多,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许多学生家长的知识水平相当有限,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学校的教学条件比较落后.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条件、思想观念以及学习方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二、主要研究内容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关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文件和政策,以此为依据,我们对国内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特别是吉林省农村现代教育现状和对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农村高中数学课堂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的调查,提出了研究的理论、现实意义以及开展研究的必要性.
1.设置调查问卷.在大中城市,多媒体教学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知识形成的最佳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可通过三维演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和模拟事物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眼、耳、脑、口和手都动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农村应用情况不容乐观,具体情况我们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别针对高中一线教师和学生而设计,共设计16个问题,第1~6题调查的是教师平时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情况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情况,从中可以了解一下教师对于多媒体应用的熟练程度,以及教师对多媒体的一些了解.第7~9题调查的是教师对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态度,以及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对于多媒体的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认识情况.第13~15题主要调查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的细节情况,以及在应用多媒体的反思情况.第16题调查教师对于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2.统计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上述16个问题的满意程度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均不理想.下面列出前三个问题统计的:
3.调查结果分析.第一,目前农村高中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设备上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很多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还不够完备,就我所在的学校而言,多媒体的显示屏就是用屏幕很小的电视机代替,在课堂展示过程中,由于字号太小很多离电视远的同学都看不清.有些教学环节根本无法展示,影响教学效果.第二,教师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强烈愿望,但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的普及率还远远不够,有很多老教师不会应用计算机,更不用说多媒体课件了,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让年轻教师帮助老教师,以新带老,使多数教师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第三,课堂中尽量减少滥用多媒体的情况,要注意多媒体与讲授法的有效结合让多媒体的用法和用量都能够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
三、反思与策略
素质教育是高中的数学教育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一段时间了,在这期间身为一线教师也感受到了教育的变化.但是在我们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因为怕影响着教学效果,仍然有教师不接受新鲜事物,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所以教师必须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机整合;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有效策略
目前,我国已经由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现代化的素质教育,新型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由此可见,变革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减轻老师的备课压力,从根本上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一、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势
1.将复杂的高中数学知识变为简单化具体化通常情况下,高中数学教师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进行精心的备课,但是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对于整个数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还会增加教学的备课量,这对教师而言压力巨大.但是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能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其中,为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增添活力,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椭圆》这一内容的时候,在进行椭圆的定义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就采用传统的口述复杂的概念或者是演示较为传统的实验的话,学生不仅无法真正理解椭圆的实际含义,同时还会降低整个高中数学的教学水平.但是同信息技术融入其中,通过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展示,反复的播放和演示几何画板的变化情况,通过演示当椭圆的长轴不发生改变的话,其焦距会逐渐的缩小,通过这种信息技术的展示,能够让学生直观清晰的感受到椭圆的离心率变化情况依据与椭圆的形状,从而将复杂的高中数学知识变为简单化具体化.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可以总结出当椭圆的离心率偏大的时候,整个椭圆的形状就会变扁,反之,整个椭圆的形状就会变圆,同时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就是当椭圆的离心率是1的时候,整个椭圆的形状就是一个圆形.用信息技术整个高中数学教学,其不仅能够实现数学教学的优点,同时还能够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从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效率,让更多学生热爱学习数学.2.更好的探究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高中数学教学更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总结出一些重要的公式、定理以及规律,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本质,自我探究得出结论.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而学生能够通过观看视频、图象、动手操作等方式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过程中,过去的高中数学教学主要是利用黑板画出不同三角函数的图象,然后根据图象依次进行讲解.这种方法虽然有利于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梳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较为困难,学生只能简单的模仿不同三角函数的图象,然后死记硬背它们各自的规律,但却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三角函数究竟是如何进行变化的.但是利用多媒体或者是几何画板,给每个不同的三角函数赋不同的值,然后仔细观察三角函数之间的变化情况,还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学生能够通过改变不同的数值大小,从而自己发现并且总结出相关的规律,真正从三角函数的本质上认识三角函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探究和揭示数学的本质,达到了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
二、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要想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学内容,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将数学知识的动态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过程中,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变化是难以通过传统的教学展示清楚的,尤其是类似于圆台、圆柱、以及圆锥这种立体图形,只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将不同种类的图形各个面的旋转情况完整地清晰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它们分别是直角梯形、矩形、以及直角三角形围绕着一边旋转而形成的,尤其是在侧面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对课件进行一个清晰系统的展现,这样才正确合理地利用了信息技术,实现了物尽其用.另一方面,巩固课后学习效果.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学不仅仅包括课上内容的学习,还涉及到课后作业的巩固和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对学生课后的作业进行检测和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个课后学习题库,让学生在课下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和理解,然后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巩固提高,按照模拟考试的形式去作答,提交试卷后还有专门的系统对判断正误.综上所述,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学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顺应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增强整个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有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岭.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的理论思考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5,01:61-64.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精神;逻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46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找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途径非常重要。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必须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陈旧的教学观念难以改变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到现在为止,还有不少人依然存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错误思想。由于历史原因,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比较高,认为掌握数学知识是获取一切知识的前提。对数学的重视无可厚非,但是中国的数学教育方式并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吸取其他国家的宝贵经验,只是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行地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去,认为只有死机硬背才能掌握这些知识。这是我国数学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数学教学的宗旨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只强调机械学习和记忆,即使学生能考一个好成绩,也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必然给数学教育带来隐患。
(二)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很多教育家提出了减负。这种想法和观念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偏差,因为家长、教师、学生对升学理念的认识并没有改变,导致减负成了一个幌子,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并没有体现实质性的变化。我们都知道“范进中举”这个好笑的故事,殊不知,我们现在对学生的要求,也必将向这方面发展。这样下去,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教育还能走多远?高分低能的学生在我国到处可见,已经让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三)教师教学方式单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不停地讲,忽视了学生的反馈。有效的教学既需要教师的讲,也需要学生的反馈,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的教师在讲课时,让学生死机硬背数学公式、法则、做题技巧,而不是通过细心讲解,真正让学生理解和吃透。这对学生的发展很不利,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不明白公式的来历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的成绩也必然下滑。
二、改变现状的具体途径
(一)活跃课堂气氛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不像语文知识丰富多彩。因此,数学课堂总体来说比文科要沉闷,学生感觉压抑、枯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文字色彩,把数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从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真正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手段。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作为一个重要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机会,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新时代的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能把应试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尺码,否则不但会阻碍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还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想象,尽情思索和讨论,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及时评价,完善反馈机制
作为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还要注意课下作业练习中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为以后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四)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应放下是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疏远的,他们不敢去问教师问题,不愿意主动接近教师,尤其是差生更是如此,这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很不利。因此,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很有必要,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消除疑惑,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新知识面前有更积极的勇气学习。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提高数学成绩,必须要学会学习,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复习、独立思考、系统小结等。其中,课前预习是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并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比较,逐步获取新知识。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力的考验。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很大的益处。
总之,任何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提高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数学教学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将教育的主体逐渐转变为学生,这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广大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永远充满活力,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 尹丽文.基于有效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以教学情境、问题提问研究为例[J].学周刊b版,2013(4).
[2] 何任天.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3).
[3] 王川.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1).
[4] 潘凤楼.注重问题形式改进教学策略――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学园:教育科研,2012(22).
一、微型探究教学的概论
微型探究教学法就是在这一应用背景下提出的探究式教学的改进优化方案。其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能力为目的,教师在掌握结合教材的基础上对引导学生对知识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为手段。与原有探究教学法不同的是,微型探究教学法一方面不再将探究教学与接受式授课对立起来,学生在缺乏一定数学基础的条件下,盲目进行自主学习只能越学越迷茫,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课堂授课给学生打牢探究的学识基础。另一方面该理论也不再将探究学习作为提升学生能力水平的万能手段,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问题有目的、有方向的针对性探究学习,是其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探究教学不是放任学生思维的自由发散,为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认知成果,教师以课本知识为依据,强调对学识的认知掌握。让学生在明确的目标与范围对知识问题展开学习探究,才能有效理解掌握到课本学识技能,实现探究教学的初衷目的。
二、微型探究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以吸引学生兴趣为目标开展微型探究教学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与探究学习中,吸引他们对知识问题的兴趣与求知欲是基本的前提所在。学生对课本内容有了探索的动力与热情,才会主动接受教师的引导与讲解,并在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思考中收获到探究能力的成长与发展,同时避免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逃避与抵触心态,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要开展微型探究法教学,了解学生兴趣特点,创设能吸引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引导目标,就是其应用工作的首要实施途径。
譬如,在讲授余弦定理内容时,教师可引入游戏的概念示例来富教学手段并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如将设矩形KLMN,KL=MN=340,LM=KN=160,线段OP与线段KN相垂直,垂直点位于KN中点O,OP=80,点P位于矩形内,现有一条贪吃蛇从O点出发向P点移动,同时一颗豆子从L点移动到K点,二者速度相同匀速位移且路径固定为直线,问贪吃蛇最快何时迟到豆子?教师用简单的游戏例子确保学生对问题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激发起求知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思考中掌握到余弦定理的应用方法。为进一步引领学生的思考深度还可设问:若豆子的移动速度是贪吃蛇的x倍,x的取值区间为多少?等问题做持续的引导教育。
2.教学目标以知识内容为基础进行针对性引导
如前文所言,部分教师在应用探究教学法时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放任其发挥思考而没有设定一定的方向与目的,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型探究法就应注重对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要立足于课本知识上,让学生围绕知识问题展开自主学习与思考,在有明确目的、方向性探究学习中理解并掌握到课堂学识的概念内容。
如在讲授对数函数图像性质时,教师为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对数函数,可先设问:《庄子?天下篇》中“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中,设木槌剩余长度为x,被截取次数y与x呈何种关系式?y是x的函数吗?指引学生复习巩固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内容,为随后类比指数函数的探究铺垫好知识基础,让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探究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与学习方向上的目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引言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永远追求的目标。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对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进行潜心探究。
一、高效课堂教学中效果,效率,效益的条件界定
数学教学高效性就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的方式方法,以最小投入、最少时间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及学习能力的提高。综合来讲,高效性的数学教学的条件包含三层指标:效果、效率、效益。
二、数学课上影响课堂教学高效性的两个重要因素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二)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较低。
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效性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是在研究课程与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规律与学科教学思想和方法,为教学组织与实施设计的教学预案。通俗地讲,就是我们上课前准备的教案设计。
(一)研究教材和学生是高效教学设计的前提。
一是备教材,备课不是把教参上的目标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只有深刻理解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切实避免对一般学生就教教材,而对优生就脱离教材的现象,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把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整合课程资源,丰富数学学习内容。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高效的教学活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二是备学生,课堂教学高效性的体现在于学生。课前准确了解学生现状,是实现教学高效的关键。一堂课学生要有所发展,首先要明白学生的起点在何处,有哪些已会的技能,有哪些已有的知识。
(二)确定准确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标具有显性和隐性目标之分,显性目标是指《大纲》或《课标》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一般地说,教养性目标是显性的,智能发展目标和情感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目标是隐性的。隐性目标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经过仔细思量才能确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实现学习目标。
高中数学在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方面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学习要求较高,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完全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效果和进步的程度不同,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针对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的提高和进步。为此,教学设计中可采用“低起点、勤交流、多层次、常总结”的方法。
(四)精心研究和设计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个高效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策略总体上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一是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体现数学的逻辑性;二是有一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思维价值;三是有一组递进性的课堂练习,体现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四是有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小结,体现数学的规律性。
(五)精心设计变式训练和落实课堂教学效果检测,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变式训练,是指教师通过对已学习的数学问题进行改变――变式,让学生迁移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改变后的问题,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和“反三归一”的数学学习方法,以实现学生熟练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变式有多种形式,如“形式变式”、“方法变式”、“内容变式”。变式的常用方法有“变式设问”、“变更题目”、“变位思考”、“正误辨析”等。在设计高中数学变式训练中,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控制难度;既要体现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又要以把问题控制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既要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又要控制变式问题的数量;既要让学生体验问题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又要把握好时间和告知结论的时机。
四、调整高中课堂板块结构,为高效教学提供新的教学基调
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知识与能力、教会与学会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教学在传统上是以教学组织、检查复习、新课讲授、练习巩固、作业布置为基本结构,学生的学已被教师的“讲”所束缚。
结语
新课程改革给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命活力,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臧学流.高中数学的高效教学新课程[J].教育学术,2009(08).
[3]张大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再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10).
[4]张群英.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浅议[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11).
关键词:数学思维;高中数学教学;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
引言
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师是不完全的教师.”老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老师引导、启迪得当,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才更有利。
一、高中生的思维特点
1.思维的单一性
高中生的理性思维刚刚开始形成,他们面对问题有开始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但是思考的方式比较单一、狭隘,看到一个问题急于去罗列公式寻找解决的办法,往往不会去仔细思考问题的本质,有哪些思路,哪个知识点最适合。这是一种典型的思维惰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还没有养成全面思考和反思的习惯,另一方面是因为的他们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全面,不能够对他们的思维形成一种支撑与补充。这种思维的单一性在学习解题时体现的比较明显,例如非负实数x、y,已知X+4Y=3,求X2+Y2的取值范围,在该题中学生很容易忽略x、y的取值范围从而做错,这就是隐含条件的数学思维。
2. 思维的盲从性
在高中数学中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题型,题型是对一种考法一类知识的总结,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的盲从性。当他们遇到新的问题时不是去对问题本身进行思考形成思路,而是习惯性地去回忆以前遇到的问题,从之前的题目中从老师的例题中甚至从其他人的解题思路中寻找解题方法。 函数f(x)=√(-x2-6x-5),这是一道二次函数与开方的题目,首先求出二次函数的取值范围,然后再求出f(x)的取值范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开方下的数是大于零的。这样的隐含问题在高中数学中很常见,学生如果没有缜密的解题思路就会常常出错。
二、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通过情景引导学生的思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强行的灌输,而是通过引导让他们养成思考的能力与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思维。正如上文所说,高中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都比较强,对于直观事物的思维比较灵活。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为学生创造熟悉的容易理解的教学情景。
通过生活创造教学情景。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来进行教学, 生活中的事物是学生最熟悉的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我们人教版教课书上也有很多是通过故事或生活事例引入的。例如等比数列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的故事教学,一个细胞每天分裂成两个细胞,那么第一天一个细胞到第二天就分裂成了两个细胞,第三天两个细胞分裂为了四个细胞,那么每天的细胞数目都是前一天的两倍。同样,“一尺之棰,日取其半”、银行利息的支付方式等都是生活中等比数列的体现。S=1+2+22+23+24+25+•••+2n,这样一个等比数列的数学含义通过解释就更容易理解了,学生不需要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又如,在学习均值不等式时,我们也可以将知识与生活应用联系起来,一个商品第一次打X折,第二次打Y折,另一个商品打(X+Y)/2折,打了两次折,问哪一种打折的方案更优惠。这是一种典型的生活应用题,其问题的实质就是比价X与((X+Y)/2)2之间的大小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青少年的精神境界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一个探究者。探究性的学习就是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的概率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全班50个学生中,我们随便抽取一个学生,生日在12月的概率有多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对全面同学的生日先进行一个统计,有多少人的生日在十二月份,然后再计算所要求的概率。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样本容量、概数、概率等概念都得到了直观的解释,学生也通过自己的思路对概率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理解。
2.通过解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步是审题,培养学生的洞察思维。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数学方法的培养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解题来进行。题海战术虽然不可取,但是没有实战知识永远没有用武之地。很多时候,数学解题的重点就在于审题,只有认真审题才能发现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有些几何题目通过图形特征就能发现题目的内在规律。很多题目看起来很难,通过审题发现其中的内在规律之后,很多难题都是纸老虎。如题:求lgtan1°lgtan2°lgtan3°lgtan4° •••lgtan89°。这道题从表面上看是一道三角函数与对数相结合的题型,也很难发现每一个乘数其中的规律,但是,如果仔细审题我们可以发现,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入手会简单很多,因为lgtan45°=0,因此,整个题目的答案也是显而易见了。又如题f(x)=x2/(1+x2) 求f(1)+f(2)+f(1/2) +f(3) + f(1/3) +•••+f(10)+f(1/10)的值。如果直接将数字带入题中计算会相当繁琐且容易出错,经过观察我们发现,题中的2与1/2,3与1/3都是互为倒数的关系,而我们很容易算出f(x)+f(1/x)=1,题目就变得容易多了。探究解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高的学科,尤其是在代数的学习中,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让他们形成一个问题的思考思路,不能看到什么问题都是一通乱套,而是要理顺问题的逻辑。如题,已知f(x)是定义在R上的恒不为零的函数,且满足f(x)•f(y)=f(x+y),求f(0)的值,并证明,在X 的取值范围内都满足f(x)>0。求f(0)的值很简单,根据题目,f(0)•f(0)=f(0),而函数又恒不等于0 ,因此,f(0)=1。证明题则需要考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利用好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因为f(x)•f(y)=f(x+y)对于x,y ∈R成立,并且f(x)恒不等于零, 所以f(x/2)•f(x/2)=f(x)>0。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思维能力,很多题目都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在这么多的方法中,哪一种方法解题更简单更准确就是发散思维所要培养的内容。如题,已知tanx=3/4求sianx与cosx的值。这是一道三角函数相关的题型,同学们看到这道题首先想到的就是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tanx=sinx/cosx,且sin2x+cos2x=1,将两个等式联立再结合题中给出的条件我们可以求出sinx=3/5或者sinx=-3/5,cosx=4/5或者cos=-4/5。同样,这道题目我们也可以结合图形进行分情况讨论,因为tanx=3/4,我们可以将x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时分别进行讨论。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题,在三角形ABC中我们设x为角A,所对的边为a=3x,另一边b=4x,通过勾股定理我们可以得出第三遍为5x,那么角A的正余弦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方法解题我们还不能够忘记对于角A是钝角的情况进行讨论。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阿西莫夫曾经说过,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也要注重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感。如题,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1-2n,其前n项和为Sn,则数列{Sn/n}的前十一项和为多少。在该题中如果我们按步骤求出数列{Sn/n}的公式就会比较复杂,容易出错,我们可以根据概念进行解题,因为Sn=n(a1+an)/2,因此,Sn/n=(a1+an)/2,而an的公式已知,解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3.通过总结反思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海涅曾经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学习上也是一样,只有不断地总结反思才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够逐渐形成清晰的思路,才能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知识点都有哪些考法,常见的题型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学习中有哪些难点。通过不断地总结反思,所学习到的知识就能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总之,教学的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他们才能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与要点,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研究[J].万方文库.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