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

社会公共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等。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公共道德,我想起了我们学校师生对乡中学的对口扶贫行动,资助贫困的同龄人完成学业,这不正是良好的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再看一个外国的例子。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我这里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道德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道德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道德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道德,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清朝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历史教训。

公共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道德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吗?不会!个人道德修养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必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道德修养。人的道德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道德的基础。

第2篇: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进入21世纪以后,以信息技术、科学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迅速发展,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意味着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知识时代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就是要靠教育,而在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师教育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教师的成长,关系着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教师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一、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理解

1.教育行业有着与其发展相适应的

行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作为教育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情感、教育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育职业的良心、教学作风等内容。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则是指符合与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做事方式和做事能力。高等教育阶段有其特殊性,高校教师的道德感与责任心和其高深的学术修养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教学效果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敬业程度;专业技能的不断完善可以反映出社会发展的需求;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可以反映出教师责任心的强弱。这些都是作为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与修养,同时也对教师工作起着推动和指引的作用。

2.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体和关键

教师的教育理念、科学文化素质、教学行为改进等环节都同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密切联系。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实施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我们要树立高深的职业道德信念,要在发扬传统师德的基础之上更新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努力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教会学生做人,帮助学生塑造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措施

1.摆正思想态度和工作态度

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高校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必须要确保自身具有极高的个人修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内省”。通过不断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提高自己辨别是非、荣辱、美丑的能力,这是个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勇于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剖析,才能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之一。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就是见到别人好的地方要虚心学习,见到别人不好的道德表现,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并引以为戒。高校教师道德修养无论从仪表、言行举止还是待人接物等方面,均应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由于特殊的职业特点和目的,作为高校教师应从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加强自身修养,如此才能正确履行高校教师的职责,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爱岗敬业,要有奉献精神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社会赋予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还有人说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相结合的职业,世界上有很多赞美教师的话,有很多对教师的赞誉,可它们并不是浮夸,而是真真实实的写照。有人说教师的职业很平凡,它是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也有人说,教师的职业很神圣,他不仅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责任,同时也关系着千千万的自我价值和人生幸福。教师的职业又是无私的,它需要我们淡泊名利,不能只求舒适和安逸,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责任感的体现。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以科研促进教学。面对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的迅速发展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高校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的使命与责任,要不断更新新知识、新思想,才能紧跟时代潮流。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前提,为科研活动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学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自己的科研活动整理思路。教学科研是科研的源泉,为科研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素材。科研水平提高之后,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一视同仁,关爱学生

我们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学生,有些学生喜欢和教师交流,甚至以教师为榜样。学生年龄还小,他们有事做时是比较盲目的,所以在面对学生时要有耐心和责任心,以恒心和毅力来关爱学生的成长。教师在对待学生上,不能厚此薄彼,不能选择性的爱护。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智商高低、个性差异,都是教师的学生,都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一视同仁。学生在感受教师关爱的过程中能够揣测是否公平,如果出现偏袒就有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学生纯净的心灵受到伤害,学生也许会因此受到冷落,感到委屈,从而大大挫伤了他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关心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教育需要教师有职业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其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此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言,文学禹.试论大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4).

第3篇: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一、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大学生最先接触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三门后继课程既前后相承又逻辑衔接,关乎学生对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预设期待的先验心理的养成。增强这门课教学实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特殊的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武装学生头脑,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为主要内容,主要涉及哲学、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明显。[1]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过程,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由于大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时,仍是以单个教师分散开展为主,形式上一般采取整个班级集体行动,对于每次选定的实践内容,不同的学生兴趣程度相差很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性会有明显区别,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理论与实际联系较少,教学实践效果有待提升

对于“基础”课的实践教学,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是,部分“基础”课教师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不强,将现实生活体验与课堂理论教学的联系相对较少。学生没有完全作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当中,对道德法律素养等理论知识的理解还不够充分,教学实践效果有待强化。

(三)存在填鸭式教育现象,创新思维须着重培养

高校“基础”课教学,应该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探求真理的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而少数教师课堂采用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以达到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应有效果,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很难将所学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几点设想

“基础”课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将复杂的知识系统化,并把握知识的核心,所以要从知识与信仰、情感与意志、心理与行为等多角度深入思考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3]

(一)成立全校性统一工作机构,实现统筹安排

只有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才能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才能为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基础。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需要得到学校党委更多指导,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将学校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宣传部、后勤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纳入该门课程实践教学工作体系中,实现各部门间合理分工,发挥合力。

(二)倡导教学去模式化,充分激发学生创造活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激发创造力、_发智力的催化剂,教会学生质疑求异、独立思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只有质疑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投入教学中,也只有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促使其主动地探索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既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还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做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互适应。

(三)学生自由式选择,实现个性化教学

在这样一种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下,学校应要求每个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期中,自主选择学校提供的一到两项主题活动,报名参加,学生的选择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生所选择的每个项目都有专门的教师全程指导、管理和考核,每位学生参与这些项目的成绩将成为这门课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四)应用多元教学手段,有效促进教学体系转化

在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必须恰到好处,要注重由博返约、以约驭博。但教师不能仅采用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教学法解决所有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灵活变动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积极促进高等教育课堂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重要转变。另外,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条件,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自动化。

总之,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铸造学生求实、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在实践教学中碰到的困难,需要积极推进改革加以解决。学校多部门统筹,给学生更多个性化指导应该成为这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4篇: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

我认为,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是在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和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方面。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大学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使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突入其来的问题,有了应对思想准备和认识方法,起到了引路标灯的作用,对大学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了指南和参考。对新生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思想情绪不计其数,环境的陌生、生活的适应、学习的压力、情绪的波动,总能在人最脆弱的时候蜂拥而上,加之我们的心态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难折倒,进入误区。大学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阶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觉多了一些;少了古板,灵活多了一些。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接受并且适应转变,健健康康地成长。《思想道德修养》课中从不同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

学了《思想道德修养》后觉悟,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要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着眼于实际学业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勤奋刻苦学习,永葆理论上的清醒和成熟。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别是非的标准。为此,要切实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以勤奋学习为先导,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创造性开展学习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对自己绝对的要求,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第5篇: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历来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传统的道德教育审视当前的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现状,通过孝教育、尊师道、修身律己的传统思想加强和提升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意识。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根深蒂固的优良文化传统依然是道德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主要目的和行为方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德即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利益问题,即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在我国古代,所谓“德”就是对他人有利,这样才称得上是有道德。不仅在我国古代要求是如此,当代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与当代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作用于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把他们也培育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

中国的重德传统一直传承下来,在整个封建社会,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各朝各代的教育政策都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西周国学就以“一日孝行,以享父母;二日友行,以尊贤良;三日顺行,以事师长。为主要教育内容。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历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最具典型代表的是孔子,其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最为丰富和最具影响力的,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仁”的教育,“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道”的具体体现,按照“仁”的要求去做,就是实践了“道”,反之便是违背“道”。如何实现这个“仁”,孔子及其弟子在讨论中得出,“仁”者“爱人”。因此,“爱人”无疑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爱人是仁的基本含义,也是待人处事的前提。儒家另一思想家孟子提出“性善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论证了实施道德教育的可能性。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也,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热,泉之始达”。即人性中的这“四端”,故可以通过道德教育“扩而充之”,使之成为仁、义、礼、智四德。荀子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荀子从“性恶说”的思想角度出发,论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化性起伪”,重视对学生的道德知识教育的培养,主张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的环境加强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和学习。西汉的董仲舒也比较重视道德教育,他把德治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道德教育在培养人才、发展人性、社会教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德育思想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宋代的教育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坚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才能发挥其作用,对社会和国家有用。朱熹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发展,即“存天理,灭人欲”,让学生懂得道理,自觉行动,遵循社会道德规范。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就道德教育有很多的阐述,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和作用,尤其在当前未成年人道德滑坡、感恩意识淡薄严重的社会,我们应当借鉴古代道德教育的精髓,加强和提升当前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

二、当前未成年感恩教育的现状简述

《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界定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对感恩教育主要的解释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的本质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价值观的转变等导致未成年的道德品质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我国现在的未成年多是独生子女,大多只懂得享受,缺乏自觉的道德修养,从而养成自私、冷漠、忘恩等性格。未成年的种种不良表现正是由于感恩品质缺失,具体表现首先在家庭中,他们对父母的不孝顺,叛逆父母,社会中多有未成年人为了上网玩游戏与父母发生争执而离家出走,也常和父母顶嘴,甚者有挥刀拭母等事件的发生。我们从古代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首先学到一点就是孝,对父母的孝,对长者的孝。父母带给我们生命,倾其所有培育我们,报答父母的恩情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而在当前的现实社会中,尤其是未成年这种意识越来越淡漠,甚至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未成年人认为这种恩情是理所应当自己该获得的。其二表现为在校对老师的不尊敬。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梯”,即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尊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前很多的中小学生已经淡忘了这一古训,缺失了对老师的这份感恩之情,表现为路上碰见老师就当不认识,横冲之;课堂上全无敬和尊,不认真听讲,和老师顶嘴,也有当面辱骂老师等现象发生。其三,个人的修养不够,在社会中则表现为没有责任心和道德感。很多未成年人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宽容和分享的心态,往往在处事中表现较为狭隘,不懂得体恤别人的辛劳以及珍惜其劳动成果,唯我独尊,不懂得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给予他们的一切。

当前未成年人正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时候,加上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的行为的影响,不加以正确的疏导和灌输,未成年人很容易走向歧途,导致形成感恩缺失现象。在造成未成年人感恩意识缺乏的种种主客观原因中,当今社会对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摒弃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重拾古代道德教育的精华,从而指导当前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认识感恩教育对他们的重要性。 三、以传统的孝道教育为主线,加强未成年的感恩意识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孝的教育,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认为“百善孝为先”。《孝经》中有“孝者德之本”之语,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川所谓孝梯,是指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8](P32,孔子认为孝梯是根本的道德规范,“为仁之本”,孔子把“敬”作为孝的主要内容,即尊敬父母是很重要的,看的比养还重要,只有把尊敬和供养想结合的行为,才能称之为孝。孔子的“孝”还要求子女在做人行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品德高尚,这样父母才能对子女放心。子女之所以要孝敬父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应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辛苦养大儿女,最希望的也是儿女能知恩图报,善待父母。故常说:“人之行,莫大于孝”,这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墨子认为孝,就是利亲也,为人子必孝,把父母的事要作为自己分内的事而又有能力为父母谋利益,这是墨子对君子提出的孝的要求。《孝经》中认为孝有五等之孝,庶民之孝则是“谨慎节用,以养父母”,要求敬养父母。北魏孝文帝时主张孝治,通过奖用孝梯,推动人们崇敬践行孝道,要敬老并严惩不孝。因此汉以孝而治天下。中国传统文化是重视伦理道德的文化,也以孝梯教育为家庭和学校的主要教育。对于当代的未成年人,加强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从传统的孝教育出发从小培养青年的孝心,要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做一个有孝、知恩、有义的青年人。未成年人现在进行孝教育,从身边的家人做起,孝敬父母,才能让其渐渐学会照顾他人,关心别人,学会以感恩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四、继承传统的尊师道精神,提升未成年的感思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尊师道精神,这在《学记》中就能体现,尊师是其主要特点,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要由教师来严格教育,“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为提倡尊师的,“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可见荀子将师的地位与天地先祖相比,与君师并称,并把尊师与否与国家的衰亡相联系,提倡国家要重视教育,社会上要尊敬教师。在教学中,荀子更是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战国末期产生的杂家的尊师思想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教师教育人,培养人的作用很重要,能够影响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学生应该做到“事师之犹事父”,“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师说》是唐代著名的教育家韩愈论师道的主要的著作,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者必有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要尊敬教师,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问,学生应该认真的听从教师的教诲,才能学有所长。古代尚且如此,今天的学生更应该传承这种尊师的思想,尤其是未成年,从小就应学习古戎的尊师教育,认识到教师对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倾之心血给学生传授其所知之事,相应的学生要怀有感恩情怀,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知教师的辛苦,尊敬老师。

五、通过修身律己强调未成年的感恩教育

第6篇: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专题式教学

作为高校必修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涵盖的丰富的理论知识,课程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及实践性,课程教学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素养的提升有巨大帮助。为了使“基础”课程课堂效率提升,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专题式教学的内涵及应用与“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专题式教学的内涵

专题式教学又被称作“问题式教学”,主要指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不按照常规的课堂教授模式,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概括及充实,从而将教材内容整合成完整并且相对独立的专题。此外,专题式教学还强调在教材体系“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做一次全面的分析,将关联性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根据知识的逻辑顺序并配合多种教学方法及评价策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二)“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展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1、有助于整合教师能力,发挥教师的特长及优势。在“基础”课程中开展专题式教学,将教材中具有关联性的知识点进行提炼与概括,并形成专题教学内容,使教师能够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及擅长的领域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及优势,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提升个人业务能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2、有助于教材内容整合,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基础”课程涉及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如果在高校教学中教师依旧按照章节规划的方式进行讲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而开展专题式教学,则可以使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大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及实效性,并且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讨一些与自身成长相关的问题,这能够为学生自身成长提供积极的帮助。3、有助于整合教学手段,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基础”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如果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导致学习效果大大降低。而在“基础”课程中开展专题式教学,通过教师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充分的提炼及整合,避免了教师在讲解课程时空洞的讲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索知识,通过专题式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联系,解决学生的各种困惑,并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基础”课程中专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开展专题式教学,需要抓住关键问题,强化创新。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专题的选择依据

教学专题的选择在于如何保证教学形式的多元性、创造性以及教材稳定性。所以,在选择教学专题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进行:第一,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性特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中,应该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还能够让其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思想层面的转变,提升教学的主动性;第二,开展专题式教学模式,对有关课程进行妥善的优化,整合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第三,专题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能够保证教师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专题式教学模块设定

“基础”课程专题式教学,应始终坚持“案例-理论-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导学生利用的观点及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专题设计的合理性,保证各个专题之间的联系性,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专题导入时间。在专题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灌输与时间支撑统一的方式,将教材各章节分解为系统的、整体的知识体系,这样保证只是学习的连续性,同时使学生掌握专业化的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包含了九个专题,分别为:第一专题: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二专题: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三专题: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第四专题: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五专题: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第六专题: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第七专题: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第八专题: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第九专题: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九个专题中包含着详细的内容,如果采取传统的课堂讲解的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所以教学实施方法上,可以通过教学理论与主题演讲、教育基地现场讲解以及校史教育实践相联系,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理论,还能够体现学校“基础”课程的教学特色。

(三)构建专题式教学实施机制

为了确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专题教学模式能够顺利实施,应构建合理的专题式模式,发挥学校各个部门的优势,建立一支懂理论、重技术的基础课程兼职教师队伍,并且发挥学校组织部、宣传部、党校等优势资源的教学机制,充分发挥专题优势支配权,将教学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理论拓展到实际,充分发挥专题式教学“教育合力”的效果。在专题式教学内容的制定上,需要学校组织部、宣传部、党校等各个部门协同合作来完成,打破传统专题课程教师“垄断”的方式,将具备专业能力及有志于进行专题研究的教师做相应课程的专题教学,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获取知识,提升基础课程教学效率。

(四)创新及发展专题式教学

就学科意义而言,每一专题往往集中课程的主要内容与重点知识,体现课程的教育性及学理性,并非技能形式的训练过程,而是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与判断能力,以便更好的把握课程知识体系,牢牢把握现实及时政热点,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此外,针对学生的思想及社会经济、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还应处理好学生新时期的人生需求及价值需要,研究解决学生学习动机及学业动力的策略,通过专题式教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使“基础”课程教学真实反映当前的时代特征。

三、对专题式教学实施的反思

在“基础”课程中实施专题式教学,很多时候发现教学效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理想,存在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等问题,所以为了将“基础”课程上好,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作为一门公共课程教师,课堂教学要想被学生接受,就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教师不断给自己充电,包括外出学习、进修以及考察,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开拓视野。同时教师还应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学会利用现代多媒体辅助工具,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此外,“基础”课程的教师的课程是否受学生的欢迎,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所以要求教师应在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注重言传身教。

(二)加强师生互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课堂气氛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师生互动的重要性,经常提出一些重大的理论及实际问题,由教师与学生一同进行思考与探究,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结论。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如Q群、微信圈与学生展开专题互动,这样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平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完善考核方式

当前,高校“基础”课程常常采取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事实上,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比较理想的考核方式是通过思想认识与学生实际表现相结合,将考核与学生的评优与评价挂钩,体现考核方式的实用性。

四、结语

总之,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开展专题式教学,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实际教学中,要求相关教师充分结合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专题、教学模块与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找到通向智慧之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白海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式教学常见误区分析——以2013新版教材为视角[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2]周楠.论探究式教学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法制与社会,2008.

[3]王定国.旅游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思想战线,2013.

[4]何林智.主体间性理论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

[5]王瑞娜.互动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以大一新生“弘扬孝道,学会感恩”专题教学为例[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第7篇: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司法警察;职业道德;认识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是具有国家刑事法律强制力的司法武装力量,是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他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检察官办案,通过上案履职行使职权,维护办案安全,维护检察工作秩序,预防、制止妨碍检察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他的主要职责是保护自侦案件现场,参与搜查,执行传唤、拘传,协助执行其他强制措施,提解、押送、看管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司法警察工作的性质、职责和任务决定了其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对于司法警察履行好职责,保障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本文拟就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及要求,浅谈自己的认识。

一、加强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司法警察职业道德本身是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警察职业活动代表国家行使职权,关系到国家刑事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司法警察应该是依法治国、文明建设的践行者、维护者,是群众的道德榜样。树立高尚的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并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标准推广到工作以外的社会公共生活和业余生活中去,通过司法警察的职业行为和道德情操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可以带动广大群众增强道德意识,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尚的提高。

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也同属于国家政权机关的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中的司法警察,是公正廉洁的楷模,是人民群众寻求法律保护和帮助的“保护神”,是主持公道、惩恶扬善的司法工作者。如果司法警察没有良好、高尚的职业道德,不能秉公执法,甚至执法犯法、贪赃枉法,就会直接损害法律的尊严,影响党和国家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望,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安全。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司法警察的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司法警察队伍,是关系到未来检察机关司法法警事业能否深入发展的重要问题。司法警察处在协助检察官查办职务犯罪和诉讼监督的第一线,接触犯罪等社会阴暗面多,受影响和腐蚀的危险性也较大,职业道德失范是一些法警发生违法违纪的重要原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可以指导司法警察在工作岗位上确立崇高的生活目标,选择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正确履行法警工作职责。

二、司法警察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由于一定的职业要求和职业关系,在长期职业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并为业内普遍遵守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而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是指其在依法行使职权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是由检察机关人员职业道德和人民警察的职业共同决定的,既有检察人员职业道德的属性,又有人民警察的属性。司法警察职业道德体现的是检察机关的形象、人民警察的形象。其特点是“起点高、要求严、影响大”。

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既是警种之一,又是人民检察院内部的一个部门;他既要为检察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又要完成自身建设;既要接触案件当事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又要为检察院内部其他部门的工作服务。因此,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与检察官以及其他检察院干部的职业道德,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具体内容上的区别。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为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严格执警,文明履职,遵纪守法,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勇于献身,护法为民。根据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内容和工作特点,我认为司法警察职业道德规范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忠于职守,服务检察,公正执法。任何职业都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从业要求,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忠于职守,这是对职业道德最基本、最首要的要求。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作为武官在检察机关内有其自身的独特作用,司法警察职业是光荣而神圣的职业,作为司法警察应当热爱这个职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严格履职。司法警察职业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这就要求每个司法警察必须具备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勇于献身的品质。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的九项职责概而言之就是服务、保障检察工作。服务和保障体现在司法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上,那就要求有很强的大局观念和自觉的服从、服务意识。司法警察职业活动主要是依法执警,公平和正义应当成为司法警察职业道德最基本的理念。忠实于宪法和法律,维护司法的公正和权威,是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最根本性的要求。

(二)规范操作,保障诉讼,注重效率。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的主要工作是依照有关法规操作。因此,司法警察必须熟悉职责,熟悉与警务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还要懂得办案程序,有适应现代办案的能力,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这是司法警察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规范。司法警察在履职中是按照检察官的指令行事,司法警察应按照法律规定和检察官安排的时间、提出的要求,迅速、有效地完成保障任务。为保障办案工作的及时、顺利,一般情况下,司法警察应充分尊重检察官对案件的决定权,不得自行其事,不得违反办案纪律。司法警察在诉讼活动中要与检察官紧密配合,同心协力,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任务。要确保办案安全,严防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自伤、自残、自杀、脱逃、行凶等事故的发生。

(三)严明纪律,服从指挥,团结协作。为使有限的司法警察组成整体优势,具有更强的战斗力,司法警察实行编队管理。这种管理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军事化,军事化管理靠的是严明的纪律,高度的服从,整齐划一的行动。严明纪律、服从指挥、团结协作是对司法警察的必然要求,体现在职业道德上,就必须有高度的依法办事意识和很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在行动上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步调一致、令行禁止、团结协作、紧密配合。作为司法警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体现这一职业道德,不可离心离德、擅自行事。

(四)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清正廉洁。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工作相对比较辛苦,成绩和荣誉往往属于别人。在奉献与荣誉反差面前,司法警察必须要有甘于无名、乐于奉献的情操,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重要性,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尽心尽责工作。作为警察应当诚实守信,应当清正廉洁。在执警中要正确行使权力,要自觉抵制干扰和腐蚀,不为金钱、美色、人情、权务所动,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三、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养成方法

(一)勤于自省,开展自我思想斗争。道德修养属于思想意识范畴。道德修养是个人品行的自我完善,加强道德修养是为了适应工作及环境有意识的用新道德更替旧道德。时代飞速发展、工作环境日新月异,道德修养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不间断的加强道德修养,才适应之。司法警察要把道德修养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来加强,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解剖,不断去除思想中不道德的意识、观念、情感,使自身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要形成良好的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只有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从细微之处着眼,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时时处处都严格要求自己,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成为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第8篇: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结合实际,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项目化、实践化,以“畅谈身边的好人好事、讲述自己的感人故事、感恩社会的自觉行动”等形式,教育、感化身边每个人。大力开展“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的“三做”活动,将“开放、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融入每一位财政干部职工的心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推动形成“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爱单位”的良好氛围,为实现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目标,建设创新、优美、和谐、幸福新作出财政部门新的努力。

二、目标任务

以提升财政干部职工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为核心,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为重点,建立起覆盖全局的“道德讲堂”网络,强化宣传教育,传播身边模范、好人的道德故事,引导干部职工“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自觉成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和弘扬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1、满足“以文化人”的精神需求。通过“道德讲堂”,让干部职工在面对面交流中净化心灵、崇尚文明,用文化力量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干部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各方面。

2、推动“从我做起”的道德行动。从身边做起,使大家在参与中认知、接受、感悟、提高,人人争做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和先行者,引导干部职工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升素质。

3、形成“好人好报”的浓厚氛围。大力宣讲道德模范和好人的优秀事迹和崇高品质,在全局倡导“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使“讲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风。

三、主要内容

“道德讲堂”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为主要内容。

一是社会公德建设。以“礼仪”为核心,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

二是职业道德建设。以“诚信”为核心,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

三是家庭美德建设。以“和睦”为核心,包括夫妻和睦、孝敬长辈、关爱孩子、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等;

四是个人品德建设。以“友善”为核心,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

四、形式流程

“道德讲堂”建设以“讲述、感悟、点评、评选、践行”为主要形式,形成规范的“六个一”流程,即在每一场讲堂中实施:

1、“唱一首道德歌曲”:每一次开讲前,组织学唱市道德歌或符合“道德讲堂”主题的主旋律歌曲;

2、“看一部教育短片”或“讲一个身边故事”:围绕主题,组织干部职工观看一部道德建设先进人物事迹的短片;讲述一个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体现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典型事例;

3、“作一番感悟点评”:由干部职工评议身边好人故事,讲述心中感受,品悟道德力量,升华自身境界;

4、“诵一段中华经典”:组织干部职工诵读一段中华传统经典语录;

5、“学一个文明礼仪”:由专业人士现场教授文明礼仪,规范群众的举止言行;

6、“送一份吉祥”:围绕主题,向需要帮助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和祝福。

五、推进步骤

“道德讲堂”建设分两个阶段进行:

1、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6月一7月)。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要求全局干部职工主动参与“道德讲堂”建设。

2、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8月一12月)。建立局机关“道德讲堂”,形成科学有效、具有财政特色的讲堂模式。结合财政工作实际,不定期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使“道德讲堂”活动常态化。

六、工作要求

第9篇: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一个独特的概念,也是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对于“慎独”的涵义,人们一般将其理解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海》中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源》中解释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这种解释始自东汉郑玄,他认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即“独”应作“独居”、“独处”解,因而“慎独”即谨慎自己在独居、独处时的言论和行为,始终保持道德的操守,独善其身。《礼记大学》在解释“诚意”时说:“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这种修养方法是由中国古人们开创的,它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也是一种高度的自觉性,强调修养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使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也能做到言行一致,避免社会生活中的双重人格和两面行为。

二、“慎独”于医学生的重要意义

医学工作者独自一人完成工作的机会比较多,常常是“独处无人注意”,如医生所进行的病情检查、药方开具、临床问询、手术操作等,护士所进行药品处置、消毒隔离、治疗照护及夜班工作等,往往都是在无人监督下独自完成的。长期工作在缺少监管的环境中,是医学工作者特殊的职业的特点。而医学界的不正之风如开大处方、滥检查、滥收费等,因为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性,因而病人及家属并不具备完全的知情权,因而处于知识弱势一方;而处方提成甚至向病人家属索要红包,因为病人及家属的在特定时期内对生命特别观注,因而愿意付出正当费用之外的成本,双方甚至会出现“一方愿打、一方愿挨”的情况。但是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医患关系冷漠、紧张,医学工作者职业神圣感的也随之消失,从而失去发展医术的动力。因此慎独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医务工作者应具备超过普通人的“慎独”功夫,医者不但要在公众场合及外在法律道德等到规范下管好自己,更要在独处时管好自己。医学生作为“明日的医生”,在其从事医学之初就培养“慎独”功夫是极为重要的。力行实践是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在医学教育实践中贯穿“慎独”精神的培养完成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只有持之以恒地恪守“慎独”精神,并努力付诸实践,才能内化为医学生的道德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