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学概念范文

思想政治教学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学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学概念

第1篇:思想政治教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学 课堂效率

为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任务,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就要想办法提高教学效率,而教学效率的提高归根到底是要靠课堂效率的提高。只有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学生才能全面健康的成长,学校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效率呢?我个人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应整体把握该堂课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地位,才能突出重点,事半功倍

要做到整体把握该堂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地位,弄清高中政治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贯穿全课程的基本线索。然后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设计本堂课的教学进程,以问题引导学习,尽量采用归纳式教学,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是最基本的。其次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之间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针对这.一点,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有梯度,不要求人人都达到相同的目标,但要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要做到使能力相对差一些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能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才华的开放空间。毫无疑问,制定了准确、明确、有层次的目标,保证了教的方向,使教学有了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评价性,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主动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和谐能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就像一幅幅风景优美的画面,让学生看了赏心悦目。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所以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应该丢弃权威、放下架子,深入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问题、发表见解的学习过程,并相互交流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缔结朋友式的情感纽带,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一个的动作,一句赞美的短语,温和的语调、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是构成和谐氛围的因子,是沟通情感是桥梁。它能带给学生欢愉和力量。这样让学生体验到了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就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三、遵循科学规律, 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心理学家研究:中学生能集中最长注意力时间是25分钟,之后要重新刺激再集中。因此上课的时候,应注意劳逸结合。所以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如何恰当地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课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学生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除了有文字、声音、视频影像外,还可以创造出图像、动画这些新型的信息载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提供多种人机交互手段,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志愿、需要、兴趣和爱好,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内容做出主动的、适应自身情况的积极选择。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形成学习动机。多媒体的多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它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五、积极主动的开展教学反思,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第2篇:思想政治教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思政教育重点课题(SZ201101)、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2011年重点教改项目(TMZD1102)、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2012年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TM201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彭金玉(1965-),女,湖南双峰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学。

党的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也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校对思想政治课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不少成果,但与党的十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很有必要在前期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反思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改革,这不仅是教育管理者同时也是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一、创新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

党的十提出“立德树人”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也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明确要求学校德育工作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作为一项学校育人的基础性工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也是最能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价值取向。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价值取向,至少蕴含着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生为本,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立德树人包括“立德”与“树人”两个层面的内涵,“立德”为确立品德,树立德业,“树人”为培植成长,培养成才[1]。“立德树人”讲的是“立德为先、树人为本”,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根本和目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明白白地表达了我们党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坚守,它提示着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升学率,不是论文和奖励以及头衔的多少,不是大楼和设备等等[2]。思想政治课要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思想政治课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虚化,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教学活动变成了单向度的信息传输,带来的最直观后果就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消极抵制,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所以,当前思想政治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为“教学理念”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意义和价值[3]。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进,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为此,要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改革创新,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高度概括了以生为本的真谛: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从虚假引向真实,从低俗引向崇高,这正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课程教育教学中的根本体现和具体落实。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及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养成的特点,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并使其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立德树人”能否取得成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否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在于探索和实施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超越“灌输”型教育,以启发和引导为主,以教师的育人自觉启迪学生的成人自觉、立德自觉;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了解学生主体的需求,激发学生主体创造,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这“三个注重”的规定为思想政治课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

1.注重学思结合。这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的继承与弘扬,蕴含着三层意思:

一是学什么。一个人只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正确地思考,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分析。思想政治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提升青年学生基础知识修养、促进青年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的有效途径。一个人如果“忽视哲学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和政策法律知识等等的学习,就难免会造成知识面狭窄,缺少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考虑问题缺乏深度,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4]

二是如何思。对青年学生而言,其别重要的是批判性的反思以及在反思基础上的创新思维。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辩证态度,深刻领悟的批判精神,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养成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学会运用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轻信,不盲从,将理论知识经过思考与思辨自觉地接受、认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正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年学生所提出的希望:“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

三是怎样实现“学与思相结合”。“学”与“思”相结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就是将所学的“知识”与所形成的“思想”二者内化为心中的“信仰”,这里有两条途径:教育与自我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道出了自我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作用,他说:“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5]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因为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青年学生的自我观念和竞争意识日益强化,同时互联网、手机、微博、飞信等现代信息工具和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得青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多,但他们的心理还远不够成熟,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缺乏对外部世界的理性判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应该遵循青年学生的身心和思想发展的规律,引导他们开展自我教育着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道德能力,以努力培养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的选择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构建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的转化,形成一种真正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新模式[6]。

2.注重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是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要是强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寓“知”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以认识论和实践论为依据,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为特征,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真正的信仰都是在实践与理论的碰撞中,在自己思想的不断成熟和稳定中,在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清醒面对中树立起来的。”[7]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接近群众,切实了解国情社情民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主要有:参观式实践教学、体验式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式实践教学等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认识性难题、教学性难题、保障性难题。要解决这“三大难题”, 必须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实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课程化[8],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3.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思想,要求每一个教育者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行差异化教学,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实施因材施教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鼓励个性发展。同志曾对“因材施教”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鼓励个性发展。”[9]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以木匠的慧眼”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赏识和激励,引导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显示出“皮格马利翁效应”。

其次,实施个性化教育,推行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存在着的“整齐划一”和“一刀切”的教育教学现状提出来的,就是教育者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使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智力、素质和能力等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的教育过程。正如先生所提倡的:“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10]为此,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中,必须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参与式、案例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判断,鼓励创新思维,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根据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以及面临的新任务,针对信息化网络化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博客、微信、课程网站、QQ群等网络平台,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受教育者在接受过个性化的教育后,每个人的教育教学成绩也是因人而异的,如何评价这些教育教学结果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因此,要“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当前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几乎成了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唯一标准,不仅学生压力大,教师和学校的压力也很大。必须加快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11]因此,要改革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的考试模式,建立多元联动的评价机制,既注重形成性评价,也要重视终结性评价;既注重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更要强调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通过这些评价,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幸福,形成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自我认识和情感体验。

思想政治课要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3,(01):10.

[2]许武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3,(01):63.

[3]赵野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8):76.

[4]陈昌兴,李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新视点[J]现代教育科学,2010,(02):113.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07.

[6]柯文进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北京教育(德育),2013,(01):26.

[7]王丽萍,张明志知行统一命题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范式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7):106.

[8]刘建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构建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1).

第3篇:思想政治教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政治课堂教学

新课程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以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开展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一、加强教师素养的提升

“新课改”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提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从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对政治课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提出了新要求,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活动发生了新变化。要实现这些变化,必须提高教师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有效实现新课程目标,政治教师不但要掌握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思想工作的一般性知识,而且还需要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尤其要掌握学科联系的能力和全方位立体思维的能力。教师只有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才能善于设计问题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组织,及时引导,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伴随着学生兴趣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增强,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怎么办?学生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要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正确发挥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营造氛围要适度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

2、因势利导要及时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要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要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和思维状态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当发现他们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时,要及时进行引导,否则课堂教学效益就会降低,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3.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第4篇:思想政治教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支架;分层;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12-01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并没有进行分层次教学,这很容易造成好学生厌学、差学生听不懂的课堂教学问题。“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相关概念

1、“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在皮亚杰、桑代克、考夫卡等学者提出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于教学与学习者的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在学习者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学要走在学习者发展的前面。“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教学的内容要始终高于学习者的知识水平,但又不能过高,教学应处在一个“跳一跳摘桃子”的合适位置。

2、“支架”概念

“支架”的概念是由布鲁纳提出的,他认为“支架”可以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在他看来,“支架”包括示范、强化、反馈、指导、提问与认知建构这六种形式。学习任务不同,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不同,“支架”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支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支架”建构的主体来帮助学习者学习;学习者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借助教师提供的“支架”努力建构自身的知识。教师为学习者提供的支架,通常在学习者最近发展区范围之内。

二、当前制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常常发现学习者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兴趣低,不重视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不够丰富

目前,高校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不强,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陈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够全面等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根据各个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依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体选择和配置适当的教育内容,要树立讲实效的思想政治理念。

2、忽视学习者的自主性

学习者的自主性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而当前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却恰恰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对一些高校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堂进行了观察,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是依靠多媒体课件,“照本宣科”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少,更不用说给学习者布置有利于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课堂任务了。

3、无差别教学的缺陷

由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都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进行,班级内部学习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但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依然以院系专业的行政班级作为大班教学的教学单位,来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无差别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使低水平的学习者跟不上课堂教学的步伐,而高水平的学习者则觉得教学内容太过于简单,最终会导致所有学习者都“学无所获”,而使他们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失去信心。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支架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知识建构的概念框架,以帮助学习者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习者建构支架。支架式教学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要注意的是:要摸清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下限,科学配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且要拉大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幅度,合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然后教师应让学习者进行独立探索,引导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最后教师应对支架式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2、“交互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交互式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法。在支架式教学模式基础上形成它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教师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兴趣,采用课堂交流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印象,教师要对每组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思想意识与观念,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印象。

3、“分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分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及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目标,把学习者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进行分层教学。“分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典型的应用形式。教师在进行“分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要用信任和辩证的的眼光看待受教育者各种状况,使本来有可能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能够转化的学习者,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身收益。

总之,“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交互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分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促进学习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们思想政治课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对思想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分析和思考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情并和论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教学活动,必将使政治课教学充满新鲜活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第5篇:思想政治教学概念范文

[摘要]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范式演进,揭示其教育学和哲学认识论渊源。认为教育哲学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反思与哲学二元认识论向交往实践论范式的转换是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论的认识论来源。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1)11-0083-05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的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界定和分类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根本任务的完成。然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界定、分类及其与原理其他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的阐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中存在理论前提与分类标准不一致,逻辑不周全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为提出概念清晰、逻辑自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提供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范式

迄今为止,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的理论范式主要发生了以下三种形态的演变。第一种形态是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角度,提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即“教育者主体说”。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它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相对应的,对一定的教育对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同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一般的物质客体不同,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教育影响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存在某种程度的主动性,具有主体性的特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分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和组织机构组成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指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和组织机构组成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是单极的而是多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国家主体,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国家主体的统一体。”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两极运动,而是一个多主体与多客体之间的多极的、复杂的运动,即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核心或辐射源的主客体关系群。”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而言,是施教的主体,具有能动性、诱导性,但他的能动性受到对象(客体)的理解能力、文化水平和学习进程的制约”。

第二种形态是在重新审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并强调发挥其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共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双主体说”。陈秉公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因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主体,也可以成为教育的客体。当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进入行为者(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行为对象性系统,成为行为对象时,他便居于行为客体地位,进入客体系统,成为客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把对方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时,自己是主体,对方是客体;当二者在与其他教育客体发生认识与实践关系时,他们则分别在不同主客体关系中充当主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二者是以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的一种双主体协同发展的关系。”并且提出“国家是本体性主体,教育者是实践性主体,教育对象是自我教育主体”。

第三种形态是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角度提出二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平等的主体,二者之间构成“主体际”关系,或者叫“主体间性”关系。张耀灿认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一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一客体,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要回归生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体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从方法论的角度阐释“主体间性”的内涵,可以认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即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而不是教育者的单边活动;另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通过相互理解,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实现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的。可见,主体际所要求的教育过程应当是一种“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的交往实践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的价值

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当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客体概念,从哲学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尝试抽象、解构、建构主客体论,至少具有以下三点意义。

第一,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主客体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纷繁复杂的人的关系抽象为辩证的主客二元概念,使复杂现象本质化,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过程及其特征。正如祖嘉合指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和认识过程,当我们着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作用的性质时,在描述它们生动丰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情景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概念就显得有些词不达意了。引进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和客体的概念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更清晰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相互转化的情景。”同时,主客体概念的引入有助于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相关理论的建构如价值论、方法论、载体论、管理论等提供内涵确定的研究范畴,使各个部分的理论建构具有逻辑一致的理论前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体系自身的逻辑自洽。

第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客体范畴,源于对受教育者思想发展变化实际及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的反思。将受教育者提升为教育过程主体来认识的“双主体说”、“多主体说”、“主体际说”等一系列强调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学说”,都是在充分注意到受教育者思想特点的变化及其主体性基础上提出并系统构建的,它是时代精神及其发展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现实表现。这一系列学说生动描绘了教育理念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阐释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由被动到主动再到与教育者平等对话、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尽管各个学说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缺陷与不足,但其中所蕴含的对受教育者主体价值的认识与尊重应充分肯定,折射出时代的进步、思想的

发展、主体的觉醒。说明只要存在改变着,认识就在改变。

第三,回应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呼唤。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不断突破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主客体理论范式的窠臼,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发展的内在冲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作为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为活跃、最为基本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的认识成果,必然肩负与时俱进地回答现实挑战的使命。目前的研究及理论范式的演进至少回应了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存在关系本质的认识,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教育实践对象化活动使其本质力量向对象渗透和转化,对象具有主体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教育实践中转化为主体的本质力量和重要特性。双向对象化活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教育实践关系的本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

研究的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形成以上态势主要受教育哲学中教育主客体分类和哲学认识论主客体演变思潮的影响,二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形成的理论渊源和研究依据。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观察与阐释自然会受到教育学中关于对教师和学生关系认识思想的影响。可以认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研究及其分类成果的直接理论渊源,来自于教育学关于教育主客体的界定。无论研究者是否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主体说”都无法完全摆脱赫尔巴特“教学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的影响,即认为道德是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掌握者,而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客体,从而使学生处于受动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提出,受主体性教育思潮的影响,吸取了“在学校或任何一种教育机构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也是主体,他们互动展开教育活动”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际说”则是主体间性教育哲学思潮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反映。正如冯建军在“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一文中指出的,“主体间性教育哲学理论认为教育就是一种交往行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成以主体性为基础的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教育过程就是交往过程,主体间性内涵于教育过程中。”

从认识论上来说,基于教育哲学主客体观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论其实质可以分为两种,即主客二分论和“主体际”论。“教育者主体说”和“双主体说”,从本质上说是“主一客”二元认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这两种学说无论是单一主体还是复数主体,本质上都是从“主一客”二元视角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对立的,双方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二元论源于笛卡儿唯心主义认识论,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是对象性的认识关系。在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中,二者相互转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就是把主体的意志、目的、能力对象化、外化,使客体发生形式或本质的转变;客体主体化就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把客体的属性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教育思想就是教育者在教育受教育者的时候把自己的意志、目的、观点能力对象化,同时受教育者也向主体渗透和转化,使教育者发生形式或本质上的转变,从而也就发生了在教学活动中受教育者转变成教育者,教育者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情形。总之,“教育者主体说”和“双主体说”教育思想的根源主要是主客二元认识论。

“主体际”说基于“主体间性”哲学思潮,跳出了受教育者客体宿命的藩篱,突破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提出“主一客一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际关系模式,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视角来解释二者关系。因此,“主体际说”是建立在交往实践观基础上的,“认为实践结构是由‘主体一客体’与‘主体一主体’双重关系的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结构。”亦即认为交往实践观是实践论发展的结果,它主张多极主体在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的、物质交往实践为基础的平等地交往,在交往中实现互识,进而达成共识,参与实践活动主体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从属、依附及支配的问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

研究的问题与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三种理论范式的演进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步的结果,但是深究其内在机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面临着挑战。

首先,把教育者看作主体、受教育者看作客体的“教育者主体说”是抽象概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的理论框架,反映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主动引导地位,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负载的根本任务。但这种认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易于不自觉地把受教育者看作认识改造的工具对象,难免最终落入“填鸭式”、“单向灌输”的窠臼。从实质来看,把受教育者放在被支配的地位,依然没有摆脱二元认识论模式的思维惯性。它只能阐明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过程的特征,不能完整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教育实质,将其一成不变地应用于主要是由人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不恰当的。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反映了主体性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局限性。这种学说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的平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施教,充分彰显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但是,在教育与自我教育阶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具体地位关系仍然是不平等的主客对立关系,特别是对于客体如何转化为主体只是具有认识上的意义而不具有操作性的价值。简而言之,主客二分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是科学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反映,是理性主义教育的表现,是一种强调对知识的认知性教育,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必然要求通过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来实现,知识传授式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核心途径。这种理性主义的教育理念势必会过分注重和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绝对权威,因其内在地规定了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掌握者和传播者,受教育者则被认为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从而必然削弱对受教育者价值理性的重视,使人的主体性面临发展的危机。

第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际说”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主体际说”应当说是交往实践观的现实应用,它为准确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及彰显受教育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研究理路,开辟了新的研究视野。任平认为,“交往实践观实际上是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交往实践是多极主体间为改造和创造共同的中介客体而结成交往关系的物质活动。”可见,交往实践观的“主一客一

主”模式中的客体是中介客体,是多极主体“改造和创造”的对象,而“主体际说”“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显然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不相符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普通的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与塑造,教育者在教育过程当中应当起到主导、引领的作用。而交往实践观所倡导的无主次的多极主体的交往,能否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运动的矛盾,则有待商榷。

总而言之,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质的理解,应当是解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谜的钥匙。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非线性的复杂关系究竟应该运用什么样的理论来表述和阐释,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当代哲学和教育理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4.

[2]刘新跃,周亚东.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

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

[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问题初探[J].理

论纵横,1995,(3)..

[4]邱杰,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三重形态

及其主体性[J].湖北社会科学,2003,(12).

[5]宋发选.试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

关系群[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2,(3).

[6]陈岸然.对政治教育“灌输”问题的再思考[J].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1999,(1).

[7]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6.

[8]苏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论纲[J].学校党建

与思想教育,2003,(7).

[9]王颖.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三重形态及

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19).

[10]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思想政

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含义初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

[12]宋义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问题

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1).

[13]祖嘉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

考[J].教学与研究,2007,(3).

[14]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15]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南京师

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第6篇:思想政治教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现状;类型;结构

在没有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之前,我一直认为范畴是指某一事物的范围,错误地把范畴同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外延等同在一起。在学习之后,我才知道范畴指的是学科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也就是说某一个领域当中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个领域的范畴。我们通常认识某一事物都是从概念开始的,概念帮助我们对事物现象有了更清楚的界定和认识。也可以说范畴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成果,是帮助后人认识事物的阶梯。通过这些阶梯不仅可以较为清晰地看清楚我们所要了解的事物,并且可以让我们在认识事物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像骨架一样构成了学科的知识体系。使得这一学科能有效的区别于其他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也是一样,对于本门学科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是本门学科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标志。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研究总体来讲还是有些欠缺。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而言就是学科的基本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是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内容,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形式,但是我个人的理解是,二者有“点面关系”。之所以说二者是点面关系,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其实就是本门学科最基本的概念,概念本身就是用来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形式。只是概念上的反映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受教者在概念之间不断找寻。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正好解决了这一需要,他把各个独立的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全面和稳定的思维形式,更好地帮助人们去理解和追逐本门学科。可能此时有人会质疑,既然规律更全面更稳定,那么完全可以用规律去替代范畴。我觉得这种质疑有一定的依据,但是却不是准确的,如果没有基本的概念,根本谈不上概念之间的有机结合,所以如果没有范畴,根本就谈不上学科的规律,二者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只能有机结合才能正确运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类型结构的理解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本门学科的范畴体系。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内容、实实在在的基础以及具体的环节,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等范畴;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本质联系所规定的内在的属性、特点、功能性,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阶段性、历史性、价值性、层次性等范畴;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之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对应的,比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有可能是立体的,比如“优秀―中间―后”,还有可能是综合性的,通过范畴之间的联系来及时发现某种规律,比如行为受思想支配、行为表现思想等。可以看出这种范畴划分的标准是范畴性质和状态的差异性。

我们还知道,不同的范畴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大小和高低层次是不同的,根据这样的划分标准,可以将范畴划分为高层次的基本范畴、中间层次的重要范畴以及低层次的具体范畴。高层次的基本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教育学中能反映和概括本领域中各现象之间最普遍、最稳定、最本质、最重要的特性和关系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高层次的基本范畴一共有八对。中间层次的重要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揭示学科内某些规律,又能创造出一定的条件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比如说思想教育的过程、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以及价值。低层次的具体范畴是指那些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并且可以反映学科内许多具体现象的内在本质联系的范畴。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和划分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意思是说同一范畴在不同视角或者不同划分标准下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类型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中的不同类别和层次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低层次范畴是基础,高层次范畴对低层次范畴又起着引导指导的作用。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第7篇:思想政治教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44-02

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一种叫做“微时代”的时期。借助现代化方便快捷的多媒体传播平台,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带着“微动力”深入“微生活”进而形成“微时代”。根据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1]。其中,使用手机互联网上微博、观看视频和新闻的人数比例大幅增加。在“微时代”时期,教育工作者将“微时代”中所带有的微元素融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教学方法“微课堂”,我国教育也在对此种教学模式进行尝试。

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思想觉悟的优秀党团干部,我国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但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局限于课本教学,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而很少根据社会现象进行实例教学,上课较为枯燥乏味,这便出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高校将如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能否将“微课堂”教学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一、“微课堂”概念界定

1.“微课堂”概念。据北京报记载,“微课堂”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创造出来的。彭罗斯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吸引学生眼球、抓住他们的兴奋点,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分五个步骤来准备一堂课:(1)列出课堂上准备讲解的知识点,特别是列出知识点中的核心概念。(2)撰写一份不超过一分钟的课程介绍和要点。(3)用音视频设备(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来录制一段包括上述内容的素材,并制作成1~3分钟的适宜于多媒体教学播放的音视频。(4)为对课后阅读或深入探究感兴趣的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5)将多媒体教学音视频和课后阅读或探究的问题、任务上传到教学信息资源库或课程管理系统中去[2]。因此有人将微课堂定义为将教学资源、学生、教师等结合起来,以其中某一个因素为主题,从而设计的小规模的课程教学过程。微课堂采取以视频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和授课模式。如果按照其特点来定义,微课堂是现代教育工作者以多媒体为形式,采用的知识传授时间较短,教授内容较少,自主学习为主,资源容量较小,学生学习手段较多的新型现代化教学方法。

2.“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堂”概念。根据微课堂的定义,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堂定义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借助多媒体网络这一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现在国家重点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进行把握、了解,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将更系统、全面和科学的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加强对政治理论上的自觉性。

自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行2005年的改革方案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统一使用由教育部指定专家编写的教材,目前使用的2015修订版教材,新增加了“十”、“两会”、“中国梦”以及新颁布的法律等内容,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有与新增内容相匹配的新的教学方法,再结合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如今的微课堂教学模式便是一种很好的新型教学方法。在这一模式下,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可以自主的利用手机查找资料、观看视频学习,更好的结合当代国家发展需要、结合实例真正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

二、“思想政治微课堂”特点

1.知识传授时间较短。学生是否能集中注意力,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教育思想家洛克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并且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人都会出现疲劳期,整节课死板的教授知识,会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较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属于理论知识较多,课程相较工科、体育等科目实践性、活跃性较低,而“微课堂”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注意力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内将课程最核心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2.教授内容少而精。微课堂中强调教授内容的少而精,也就是要求教师精讲,把握课程目标中的核心内容。精讲是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大动脉。精,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而减少量,而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难易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用形象、精练的语言突出重点,指出难点。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教师在备课时应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选例题,精讲内容,在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上分清主次,对重点知识进行详解,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如果只是片面的要求课堂量,而不顾学生的理解程度,学生就会无所适从,失去其学习的兴趣。在讲授核心内容的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等手段,与学生互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3.自主学习为主。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实现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培养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究知识,敢于竞争,敢于质疑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微课堂的特点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更好的自主学习。大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课程预习的很少的情况,他们只是一味地在听教师讲解知识,有时出现不理解的知识点时也无法及时的得到解决方案。思想政治课虽然不像其他理工科学习内容的环环相扣,缺少一部分便无法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但是政治课也需要对课程提前预习,提出疑问,以便在课堂上得到解决。这便要求学生课下要学会自主学习,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微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条件,通过邮箱、微博、微信等,在课前将要教授的相关信息或有助于教学的资料给学生。不同于传统的网上信息堆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选择探讨性、启发性更强的资料,结合新闻和案例,让学生提前自主的进行下载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好铺垫。

4.学生学习手段较多。“微课堂”中提倡学校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视频及网络内容向学生进行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与艺术,也是一门时政性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要紧密结合。我国网络发展很快,网上信息量也很大,“微课堂”便要求学生通过手机、媒体、新闻、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化手段对各种知识进行学习,了解国内外新闻,学习我国历史知识,掌握政治核心知识,拓展自己的学习范围。

三、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组合本无固定的形式,关键在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于教学方法的合理选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微时代”应运而生,“微课堂”也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国内将“微课堂”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微课堂教学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此前提下,为了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将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打造成“精彩课堂”,使学生真正喜欢这门课,充分贯彻国家培养优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并掌握微课堂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确保微课堂教学能够更快更好地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政治理论素养、高工作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第8篇:思想政治教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教练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一、教练技术概述

1. 教练技术的概念

教练技术是一项通过改善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来发挥其潜能和提升其工作效率的管理技术。其教练的对象是人的心态和信念,旨在帮助被教练者去除干扰、杂念,使被教练者达到最好的状态。

2.教练技术源起及发展

教练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创始人是添.高威,他在其出版的《网球的内在技巧》一书中总结道:“运动员的内心有这样的竞赛,潜意识里想做优良表现的部份,与另外一个紧张、怀疑自己、责怪自己和注意力分散的部分在竞赛。后面的部分使运动员无法做到优良表现,即使他内在拥有做得到的能力。”至此教练技术慢慢兴起,添.高威也被成为是教练技术之父。经过40多年的发展,教练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企业教练技术、生命教练技术、NLP教练技术、汇才教练技术等等。

3.教练技术的作用和教练的基本能力

教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人的表现,这主要通过激发人的潜能和降低外界对人的干扰来体现。其作用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表现=潜能―干扰;教练要发挥作用就要有四项基本技能分别是聆听、区分、发问、回应。教练要探询被教练者的内心,通过强有力的问题对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进行改变。

二、教练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从概念的角度分析

⑴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⑵与教练技术的联系。首先教练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相同,都是针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做出改变以期达到预定的效果;其次教练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拥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二者均有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再次教练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达方式均是以语言表达为主;最后教练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形式相识均有课堂教学形式。

2.从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规律的角度分析

⑴ 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而教练技术关注的也是人的心态和信念,并且其最终落脚点是改变人的行为。

⑵ 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教练技术在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以及人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恰恰可以扮演一个服务员、支持者、陪伴者的角色,以促使人养成更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

三、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课堂教学为例

1.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⑴ 投入多产出少。各级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都投入了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收到的效果却一直不好,现在社会上仍然弥漫着思想混乱,缺乏信仰,道德淡薄等现象。

⑵重知识轻情感。我们的学生理论知识很丰富,答卷能力很强,但是思想情感却很冷漠。很多学生都沉溺在虚拟世界里不能自拔,和父母的情感交流,甚至和周围同学的交流都在减弱。

⑶说的多做的少。对于思想政治每个人都能说很多东西,但是真正做到由知到行的转变的却寥寥。不管是课堂还是课下,我们的学生总是说的比做的多,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2.教练技术给我们的启示

⑴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讲课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教师不应该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等均的到改善。

⑵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授课,下面同学没有回应,那这堂课就是失败的。回应有多方面的,包括表情,眼神,语言,身姿,手势等等。

⑶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针对以上问题如果仅仅是重复已有的做法,不寻求改变的话坏的结果就会延续下去,甚至会发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探索新的可能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课堂教学为例

有效刺激法是企业教练技术中一个成熟的方法,其经常被运用于企业文化培训当中,主要是通过有效刺激引导人达到预期的改变。有效刺激理论的内容包括学习的模型、学习过程的推动、思考的基本方式、影响人注意力等四个方面。

⑴学习过程的模型。 有效刺激法认为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通常情况下我们理解的输入是一些概念、原理、方法、原则,然而有效刺激理论认为输出就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效果,这恰恰是我们要求的概念、原理、方法、原则。即输出就是人的知识、情感、技能等等,这些在有效刺激法中被称为经验;而输入的是让被教练者形成经验的冲突、变化和问题,这些在有效刺激法中被称为刺激;被教练者的大脑在处理冲突、变化和问题的时会经过观察、体验与思考等过程,它们被统称为过滤;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当中,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恰恰是我们所需要被教育者达到的结果,所以这是输出。而输入就是合理的运用冲突、变化、问题对被教育者进行的刺激。过滤就是教育者的头脑在接受刺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察、体验和思考。

⑵推动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有效刺激法认为,在刺激、过滤、经验这三个概念当中,刺激是推动学习的关键因素。刺激主要有冲突、变化、问题构成。冲突指使人不能接受的状况,意料之外的状况;变化指基于可能性的差异;问题指不确定性。向被教练者呈现有效的刺激,这教练行为的本质。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抓住输入这个重点,也即是抓住对教育者的有效刺激才能够推动学习,使教育变得更加有效率。例如通过语言富有情调的变化,创造一个情境然后话锋一转给人制造冲突等等。

⑶思考的基本方式。思考即使头脑对刺激的追究,思考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归纳法、演绎法、惯性反应。而学习的本质规律是学员一定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并沿着能被自己的经验所认可的过程,从而形成新的经验。因此刺激必须经过头脑的过滤才能形成经验,过滤的关键是思考。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导被教育者思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归纳法和演绎法是逻辑思维当中经常运用到的理论,而惯性反应是非理性思考。恰恰是这种惯性反应是对我们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东西,因为很多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都是出于人的惯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使得被教育者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关注被教育者的惯性反应。

⑷影响被教练者注意力的五个方面。有效刺激法认为影响被教练者注意力的五个方面分别是声音、目光、发问、PPT页面、思路。要吸引被教练者的注意力就要确保有足够的音量并保持抑扬顿挫的声调;与被教练者保持眼神的接触,自由的释放自己的眼神及表情;抓住有价值的问题不断的向被教练者,就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减少PPT的内容,做到简洁,讲解与掩饰同步;用最清晰的思路阐述。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也应该重视以上五点:通过朗读,并且听自己朗读的声音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增加上台的体验,多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并经常观看自己的讲课录像;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反问、设问、一拖三式发问;PPT制作尽量采用纯色背景;用让学生负担最小的思路呈现自己的教学内容。

综上,使用教练技术来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一种新的思路,可以创造出新的可能性。教育者的教学技能都隐藏在被教育者的头脑里。并不是教育者教了什么而是被教育者学到了什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只有对学生的头脑进行有效刺激,我们才能更好的跨越那十几米思想的距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只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他们才会认同我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这样才能更好的转化到他们的头脑当中,从而内化成自己的思想,使他们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外化为他们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黄学焦,王之波.教练式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

[2][美]迪尔茨.从教练到唤醒者[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45.

第9篇:思想政治教学概念范文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创新必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所了解。作者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详细揭示与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加强调交互性与开放性。交互性是从师生方面来说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固定模式与地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了,教育者开始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与启发者。开放性则是从学生方面来说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围墙”概念逐渐消失,学生通过新媒体非常便利地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信息,进一步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此外,新媒体环境冲击了高校文化建设,教育者的权威性地位日益受到了威胁,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还要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作者在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之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并且指出了改革的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实践经验与发展方向。

其次,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作者向读者展现了前提性理论以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念。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前提性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社会发展理论以及人类共同体理论,这三个理论揭示了新媒体环境下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引导问题,从而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方法、途径的探索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也是实现教学方法与途径建立的前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包括:注重系统灌输与个体差异的有机统一、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协调、强化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把握教材体系与新媒体体系的对接融合等理念。其中,作者尤其重视“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协调”理念,因为新媒体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的价值观念受到的冲击最大,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最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们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作者认为,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欠缺,社会价值的实现受到很大的阻碍,因此,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协调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用个人价值标准与社会价值标准共同约束大学生行为。在建立一定理论基础之后,作者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媒体教学的优势,提出了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思路,并且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创设“严肃游戏”,借鉴“慕课”的教育模式理念等等。

最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创新还离不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新媒体素养。该著指出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备的新媒体技术,给出了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具体策略:一是要对教师进行统一的培训,培训应包括专项培训与综合培训;二是,高校还要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以研究经验的总结指导实践;三是,高校还要建立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能积极加入到新媒体素养养成的培训中,另一方面还能规范教师媒介素养的标准。除了教师之外,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也关系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从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因此,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