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建设生态城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第1篇: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如何;生态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problems,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method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Keywords: City; construction; ecolog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建设的原则

生态城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作为一个生态城市理论,它应该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体,是一个提供人与自然生存和发展的有机环境系统,生态城市是为解决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各种问题的综合理论。

(一)城市生态建设的原则

1、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复合生态原则

城市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这注定科学的城市生态建设必然是复杂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必然是复合生态。这种复合生态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的生态复合,是物质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复合,是城市地区和城市地域的复合。

2、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层次分明原则

在城市规划领域,城市生态思想主要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的:

(1)在城市区域层次上,生态城市强调对区域、流域甚至是全国系统的影响,考虑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生态系统的极限问题;(2)在城市内部层次上,提出应该按照生态原则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扩大自然生态容量;(3)城市生态建设的最基本实现层次是建立具有长期发展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城市社区。

3、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人类在地方、全国和全球尺度上所面临的许多主要问题,都有非常明显的地理区位特征。城市生态建设也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乃至区域特征的。由于城市各种客观情况的差异性,不同城市、不同城市区域实现城市“生态化”建设途径都是不尽相同的。建立普适性的城市“生态化”空间布局模式和生态结构是既不科学也不现实的,科学的城市生态方法,应该是基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地球生命大系统两者内在平衡的一系列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途径与手段,具有适时、适地,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性。

4、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适度发展原则

城市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是一对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从辩证法角度来看,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1)当城市化水平提高时,既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有利于控制生态环境保护区的农业人口分布与密度, 减轻水土流失和现有耕地的压力。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损失。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利用适度,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利用过度,就会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发展规律。城市的生态建设要遵循适度发展的原则。

二、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城市一般应具有以下几个目标特征:

1、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包括高质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环境,维护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高效益的转换系统,即自然物质到经济物质到废弃物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是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投入多,废弃物质排出少,这就需要高层次的产业结构来支撑;

3、城市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中还原者的功能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必须依靠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对城市进行运营和维护。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本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在和以后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为城市暂时的繁荣而采用几乎是“掠夺”的方式对待资源,不因为暂时的经济增长而不考虑以后的持续发展,要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是一个真正生态城市的标准,应该看这个城市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换言之,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城市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城市内,人口高度密集,生产力高度发达,汇集着大量的物质和财富,交换着大量的商品和信息,是人类经济、政治和精神活动的中心。城市既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场所,又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从生态学角度而言具有特殊性,它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创造的自然—— —经济—— —社会复合系统。

三、建立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与此相伴随,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城市的地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然而,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尖锐,人口剧增,资源缺乏,环境恶化,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例如:(一)、在城市建设中,个别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尚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工业布局不太合理。在我国,建材行业以传统的水泥、建筑陶瓷业为主,这些工业企业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低,却占地多、污染重,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城市广阔的“生态敏感区”形成的影响不可忽视。(二)、城市规划建设问题较多:城市化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公共绿地严重不足,与国家标准要求有较大差距;在我国个别城市中,城市建设档次较低,设施未完全配套,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城市景观环境不理想等。(三)、环境治理、城市土地使用方面有较大隐患:在这里用城市污水举例,城市生活污水没有处理就直接排向自然环境之中,这已经破坏了局部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下游居民的日常生活。规划后,由于对土地市场运行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及有效控制,土地资源破坏性开发的现象仍然存在。城市周边大量的土地未经规划审批便划拨某些单位或个人,其中绝大多数土地处于闲置状态,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环境,并给以后的规划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结束语

基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所要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广泛性和复杂性,规划者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城市,就要坚持系统的、长期的和全局的指导思想。并且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涉及城市的各个领域,它需要多工种、多部门、多学科的参与协作和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篇: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

关键词:水生态景观;景观规划;生态修复;生态建设

水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之一,是大地之母,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之一,水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人口的激增,水资源大量被污染,水环境日益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令人堪忧。水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生活水平的优劣与生态环境的好坏。曾经以千湖之省为傲,拥有丰富水资源的湖北也未能幸免,在现代化高速发展车轮的辗压下,水生态屡遭破坏,留下无穷后患。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修复水环境,让城市更加清新、亮丽和舒适,城市的水更为清澈、甘甜与润泽,人与自然更为和谐,是我们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课题。

随着国家对城市水域景观、过水区、湿地生态环境日益重视,政府、专业人士和社区公众积极有效的参与和实施,城市过水区景观与湿地退化进程有所减缓,使将一定程度上已毁生态予以修复成为可能。近年来,湖北省相关部门对于水生态的保护,水生态景观的建设开始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2012年颁布的省“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容里,强调提出建设绿色湖北,以“三库、三江、三湖”为重点,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大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工作力度,构建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抓好湿地生态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大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力度,抓好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保护;加快建设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等构想。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增长,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主线之一。

如何合理有效的建立水生态景观?如何改造以往固化而发臭的河道与过水区、修复退化的生态湖泊与湿地并设计出行之有效的生态水域景观改良方式方法?如何根据自身环境的不同,将人与水环境、人的亲水性相结合,构建更绿色的城市水景,打造和谐的人居环境,是摆在我们环艺工作者面前最现实、最紧迫的课题。

1 水生态景观的概念

1.1 水生态景观

水生态景观是指水域的生态景观设计,这里既包含了水域的生态化处理与生态复原,同时也是对于水域的一种生态保护性景观设计,还水域一种更为自然和谐的形态,提供更多人与自然的互动空间,形成美观、自然、生态、合理的水域生态群。具体的来说就是从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修复、公共游憩利用、地区景观形象塑造等方面深入探讨过水区、湖泊、滨水景观等建设的多元目标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生态环境修复为导向的水景规划目标。强调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依据的生态修复机理和方法,确定合理的河道、湖泊等水域的滨水区、驳岸等土地利用规模、强度和方式,达到重塑自然形态水体及滨水环境的效果。运用生态景观理念和技术,(包括水体及水环境的生态治理、滨水动植被保护和生态修复、滨水工程构筑的生态技术等方面)完成水域的多元化生态景观设计。

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对户外环境中水环境、滨水区等游憩空间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经济活动不断扩张却将大面积的水体污染,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许多水域变成了排污渠道,而荒废成为臭水塘。20世纪80年代,对于过水区不断地被硬化的处理方式,由于这种生硬的设计使得原本充满生机的水域,失去了生态喘息与自洁能力,水生态被完全破坏,流域变得污浊不堪。

当前,水生态景观的开发利用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公众需求,面对如何修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协调各部门机构的职能和利益等一系列挑战。应该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建设城市水域,还水域于自然。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只有做好水生态景观建设,清澈洁净的河流、湖泊才能成为景观利用的对象和载体。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水生态景观建设,必定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营造多样化的生物种群生存环境,实现地区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种将水环境还原于自然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早已在西方得到推广,获得了良好的效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设计结合自然》作者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他在人与自然极端对立的环境中度过童年,他的经历促使了后期生态主义理念在其头脑中的形成,他提出的“设计结合自然”,推动了美国的生态景观设计,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产生了“设计尊重自然”,把风景园林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融合起来,开辟了生态化风景园林设计的科学时代,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景观设计。

其后,罗伯特·萨尔(Robert Thayer)又就“显露自然”的视觉生态美提出了4点内容:①能帮助我们看见和关注人类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②能让复杂的自然过程可见并可理解;③能把被隐藏看不见的过程显露出来;④能强调人与自然尚未被认识的联系。这些针对景观和规划设计的新理论引起社会重视并得到了推广。

1.2 水域景观(过水区、湿地、滨水区)的现状与发展需求

城市水域过水区、湿地、湖泊、滨水区等水域存在以下几种现状:

(1)高度紧张的城区用地问题突显,侵占或填埋水域作为建设用地,城市蓝线与其它城市用地控制线组织混乱,城区水面面积急剧减少。

(2)水域以及水域周边如驳岸、滨水区是陆地和水体交接地带,有着陆域、水域生态系统以及水陆之间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生态复杂性和敏感性,城市建设活动中污染物的排放,垃圾的倾倒等人为破坏,导致水体污染、生态失衡,水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成为了臭河、臭塘。

(3)人类与生俱来的亲水性使城市中水生态景观地带,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公共开放空间,但现有的城市水域景观,由于缺乏生态性设计失去了往昔活力和吸引力。曾今的郁郁葱葱和听取蛙声一片的湿地与湖泊,变为了各种生硬的硬质化设计,将我们与水域隔离,水面发黑、发臭,漂浮着各种垃圾。

(4)城市水域地带是最早出现人类活动的区域,不仅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独特人文景观的展示廊道,还是我们对童年、对年代的记忆。但遗弃和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水域景观出现的上述种种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 世纪90 年代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山水城市”概念,倡导构建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城市环境。许多的水域绿地景观设计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院士编制的北京市永定河《绿化景观专项规划》,明确提出“以安全行洪为根本、以生态修复为载体、以生态经济为导向、以生态屏障为目标,林水相间、以绿养水、因势利导”的水域生态绿化理念,对城市过水区、生态绿地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致力于以水为核心组成部分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保护利用水系统、雨洪管理与利用和保护水生物多样性等,特别强调水格局的连续性、水域地带的自然形态、游憩绿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对工业时期遗留的硬化河道的去直改弯,生态化整治,让河道“自由呼吸”等多个设计项目得到了肯定。让市民找回儿时对自然水域的记忆,让我们生活在天然的气息中。

2 水生态景观规划的现有方法

水生态景观规划第一步应该是从依托水土形成的景观资源调查开始,了解和评价土地利用和周边环境的历史和现状,调查和预测社会需求,确定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在保护水利工程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和空间利用的优化配置,提出总体规划布局与实施方案,并在规划建设实施后作出绩效评价。

综上所述,关于国际上对于水生态景观设计的思路与方法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并形成生态设计的方法和理念。但此学科的研究也尚处于新学科的发展阶段,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更深入的探索。我国较早提出生态、自然的景观设计思路并付诸于实践的,是以俞孔坚为首的设计团队。然而这些方面的研究并没有针对对于水生态景观设计提出的具体思路,以及我国不同水域特点及中部、南部地域特点、人文知觉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法与思路。

3 湖北省水生态景观设计发展方向

结合中国水生态设计主要方法与形态和湖北省水域实际情况,提出针对不同水域资源和水域结构的特点,提出湖北省水生态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与设计方法。并依据生态景观理论,研究如何运用这些方式方法来解决现水域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结合自身的现有条件和资源形态来发展更为合理的水生态景观。

3.1 景观资源环境保护

对构成水域景观资源的水体、近水土地、植被、功能性工程构筑物和有价值的建筑物等实行整体环境保护,体现了生态保护、行洪安全保护、风景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的综合性。实施保护优先是避免建设性破坏的策略,有利于建设高质量的水域景观,体现地区景观风貌特色。

3.2 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

结合滨水土地使用的调整,通过截污纳管、生物过滤等方法恢复水体水质。进行浅滩、沙洲、湿地等形态的营造,修复水域的自然状态和各种生物生境;保护乡土树种,恢复受损的植被;进行护岸等工程设施的生态化修建与改造等。逐步恢复水域地带多样化的生物种群栖息环境 。

3.3 公共活动及游憩利用

水域地带还应该作为公共共享空间对大众开放,体现了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和政府公共政策的取向,也是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社会目标。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优美、自然的亲水活动场所,满足人们多样化活动的愿望。

3.4 景观形象塑造

第3篇: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建设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地基,是城市建设与管理当中重要依据,如何合理布局、全方位协调,确保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着力点。合理的规划城市空间,节约土地资源,同时打造出最适人类居住的城市是城市建设规划的终极目标。

1.影响城市建设规划要素

1.1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随着人类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紧缺状况也日益加剧。如何在原有土地的基础上,确保耕地面积的同时满足城市化用地需要,这是城市规划当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加大土地利用程度,提高容积率,同时确保耕地面积不动摇。对于人口数目庞大的国家来说,土地资源的浪费直接影响到国家温饱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当中必须考虑土地资源如何合理利用。

1.2空间布局

城市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走向,首先确保城市内部基础设施齐全,如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的完备,同时与外界环境相结合。正确分析城市各个产业发展趋势,做好相关产业未来发展评估,确保城市内部建设物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使得城市建设具有合理性,先进性,美观性。

1.3社会形态

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的重心,国家经济政治的导向对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干预性。而城市本身又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区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相关问题,当所产生的矛盾与利益使得城市本身无法整合时,就需要公共管理部门的监督治理,这不仅避免对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确保城市整体的利益。如何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与良好的教育氛围是城市规划当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2.城市建设规划所面临的难题

2.1“三污”问题

2.1.1污水处理

目前大量人口集聚城市,生活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污染的状况加剧。淡水资源本身存储量较低,城市化的进程对一部分的淡水湖泊造成了污染,使得淡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也日益加重,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如何治理污水,确保城市用水安全,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当中必须解决的难题,如果不能将城市污水问题彻底解决,未来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与发展。

2.1.2生活垃圾问题

“垃圾山”成为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负产物,为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无法消化的城市垃圾,成为各国城市进程中面临的困境。生活垃圾每年以8.42%的速度增长,垃圾露天的堆放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严重污染了大气和城市的生活环境,污染过的水体通过雨水渗入地下必然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同时侵占了大量土地,浪费了土地资源。未经处理分类就对垃圾填埋焚烧,即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会产生二次污染。生活垃圾影响人类的健康阻碍城市的发展,如何化废为宝,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当中探索的课题。

2.1.3大气污染

北京的雾霾引发了人们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关注,一直以来空气质量作为衡量一座城市发展的标尺。如何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降低大气污染,成为了各国学者纷纷研究的领域。城市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生活燃煤等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大气的污染性有害物质越积越多,大气污染对人体、工农业生产的危害都相当严重,这些危害可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这也是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鸿沟。

2.1.4城市文化遗产

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避免的要破坏原有城市的建筑,这就涉及到了一些古代文化遗产。在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博弈过程中,不少文化遗产被破坏,古代建筑终究没能摆脱碎为瓦砾的命运,盲目的破坏文化遗产不仅破坏了历史的文明,也将属于自己城市特色的文化灵魂扼杀。文化遗产为城市铸造了灵魂,张扬了神韵,提升魅力。因此城市规划当中应避免文化遗址的破坏,反对扒光老城建新城,反对拆“真古董”建“假古董”。

3.发展创新城市,建立宜居之地

3.1建设生态型城市

坚持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深化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建筑节能材料,应用绿色环保新能源,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实现污染减排。依据自然生态基础,切合实际建立绿色城市规划,以科技创新为起点,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确定城市发展目标,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立新型城市,开发新能源,降低“三大污染”。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克服现有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3.2创建绿色家园

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推进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形成城市绿化带,让公园进入家园,让生活回归自然。扩大城市灌木、乔木、花草的栽种面积,由点成线,由线成面。提高人们自身的环保意识,让建设绿色家园的理念深入人心。城市规划过程中要避免破坏自然湖泊、青山,可围绕自然资源建立城市化园林带。从城市自身环境出发,打造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城。

3.3根据自身特色建设现代城市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特色,不同的文化气息,不同的历史遗产,因此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原有城市的发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每一座城市的传统文化就象征着这座城市的灵魂,一旦破坏了城市的灵魂,这座城市就很容易消失在历史时代的浪潮中。但是一味的坚持传统,则与时代相脱轨。因此既要坚持传统也要求创新,不仅应有自己标志建筑物也应有独特的文化气息,尊重地方文化的发展传统与风俗,同时进行城市创新。不仅让原有城市的文化发光也在新的时代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城市文明。

结语

城市建设规划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理论,坚持资源可持续发展,与自身城市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同时,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率提高空间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城市布局,走科学发展路线,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摆脱现有城市规划的困境,创建文明、生态、绿色环保幸福家园。

参考文献

[1] 赫磊,宋彦,戴慎志等.城市规划应对不确定性问题的范式研究[J].城市规划,2012,36(7):15-22.

第4篇: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 生态策略 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 S928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规划应对生态建设的改变

随着全球化城市进程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实际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关生态城市、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等相关理论与实践在国际上早已广泛开展。虽然目前在中国对于生态城市的定义和标准没有统一,但不容置疑的是越来越多的规划师在前期就已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策略。

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

生态城市提倡社会的文明安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是生产力发达、人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条件下,人们所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从国内外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来看,生态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业化后的生态改造城市,这类城市一般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的条件下,通过生态化改造和提升工业科技化和信息化,并尽量减少工业化所带来的弊端;另一类是与工业化同步的生态化城市,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很多城市的生态建设就属于此类。这类城市在规划时就应积极运用生态学的思想,将环境生态意识融入城市的整体建设中去,改善以往生态城市建设的诸多不利方面。

克拉玛依生态建设的契机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它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中国政府极力鼓励在中国建设生态城市,同时强调选择符合实地的生态建设模式,建设独特的生态城市是各省政府要大力支持的对象。国家大的政策给克拉玛依建设生态新城带来了新的契机。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宝贵经验,分析克拉玛依现状生态环境条件,从规划前期提出空间生态策略,满足城市不断发展的要求。

克拉玛依市生态环境特征

新城现状特征

克拉玛依市位于中纬度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是寒暑差异悬殊,干燥少雨,积雪薄,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冻土深,春秋时间短,冬夏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新城位于扎依尔山脉南麓地带,阿依库勒水库西边,距离城市中心3公里左右。总体地形较平坦,由北向南沟梁相间,地形略有起伏。场区呈戈壁荒漠景观,植物以旱生的为主。在水库边缘地带土层处于潮湿状态,地下水补给来源及水位升降幅度主要受上游水系渗透、大气降水及水库水位的变化。

主要问题

克拉玛依现状资料显示的诸多数据表露出一些核心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如下:

如何减少恶劣气候给新城带来的影响

如何在戈壁滩营造好的绿化环境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水库资源

如何选择合适的建筑形式满足低碳环保的要求

克拉玛依新城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和目标

克拉玛依新城建设提出具体的五大策略和五大目标,保证城市的生态发展符合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要求。五大策略为:1)统筹发展建设,注重协调;2)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3)政府调控,公众参与;4) 高科技运用,示范区引导;5)机制创新,市场运作。五大目标为: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安全体系;2)运用地域优势条件,发展新型节能技术;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物质循环再生; 4) 依托特色生态资源,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5) 建设现代生态产业,注重生态景观建设。通过切实可行的目标与策略,新城区的建设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城。

克拉玛依生态新城建设的策略

气候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城市人口增长、高密度的建设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现象的出现,建筑的密度、街道的尺度和方向都受城市气候条件影响。克拉玛依西北风较强,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合理布局新城的功能用地,解决恶劣气候条件可能带来诸多的问题,是新城建设中要考虑的问题。建筑高度相同的条件,建筑间距越小,城市风速就越低。如果土地覆盖率格局相同,建筑物越高,近地面风速越小。建筑高度、建筑间距、以及街道高层建筑对风速的影响分析如下:

建筑高度均等情况下,建筑高度与间距之比H/W从1/3经1/1变到3/1时建筑物之间的风速分别降至建筑上风向风速的28%、21%和14%。气候条件影响新城建设,建议以紧凑型、集约型建设开发为主要形式。

街道方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沿街建筑交叉通风的潜能。当街道与风向平行时,大多数的建筑处于风力的“真空”地带;而当街道与风向成30°~60°角时,对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较为有利。因此,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总体通风条件和建筑物的自然通风进行综合考虑,比较理想的街道方位应与主导风向成30°~60°,这样能产生较好的综合通风效果。

克拉玛依旧城街道布局与城市主导风向西北风成29°角,大多数建筑都是沿街或与街道垂直,并不是正南北向。新城区的建筑也要考虑城市主导风向与街道的布局方向之间的角度,要综合考虑通风效果。保证可以挡风,而建筑物的自然通风也要好。迎主导风向建筑组团建议以围合集中空间布置,以达到防风防寒目的,内部空间可灵活布局,满足内部通风效果。

生态建筑

所谓“生态建筑”,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城市的基本构成元素,是一种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建筑。针对克拉玛依新城建议对公共建筑或办公建筑采用节能建筑,同时在高端居住区内可采用这样的节能构件。考虑普及这样节能建筑在成本上和形式上市民需要时间来接受,在短期内以节能建筑为示范项目建设。

掩土建筑也是节能建筑的一种典型类型。这类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可以和自然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合理的节能、节地是地方资源有效利用的典范。重要的原理是利用土壤、植物的隔热作用和通过一个覆土的屋顶来营造新的生活空间。通过降低建筑对外的辐射,利用太阳能和最大效率的使用能量,降低采暖和热水的能耗,同时建筑的覆土屋顶恢复了自然土壤的功能。

针对克拉玛依新城建设条件,建议在度假区结合地形局部设计覆土建筑, 改善环境,加大绿化面积,同时也是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典型示范项目。依据居住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不低于50%,示范工程节能应大于65%。

水资源利用保护

阿依库勒水库是西部新城建设的核心景观资源,克拉玛依引水工程从城区东北入境,通过全长8.51公里的克拉玛依河,流经城市中央公园,汇入阿依库勒水库。依据2002年运营管理数据资料: 水库最高水位364.0米对应库容3704.0万立方米;最低水位354.0米,对应库容为771.0万立方米;正常水位362.7米,对应库容3202.5万立方米。水库每年3月到5月中旬处于较低水位,其它时间水位一般不低于361.5米。,阿依库勒水库作为城市西郊洪水的纳洪水库完全有能力蓄集城区50年一遇的洪水,并使其成为下游农业灌溉用水。

水库的保护

水库资源在这样的戈壁城市尤其重要,保护水库资源也是新城建设的核心内容。依据《克拉玛依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对阿依库勒水库的功能定位及保护区的划定,明确其周边用地的保护区域。水位线以上100米范围内为水源保护区,100-500米以内为限制发展区,其它区域为适度开发区。

通过合理的保护阿依库勒水库的资源的前提,适度建设开发一些水上项目让更多克拉玛依市民感受水景带来的乐趣,但是考虑水库的主要功能及克拉玛依的缺水实情,要合理、科学的规划水库的附属功能。

水库的利用

水库可以分为不同的保护利用区域,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临水造景,运用美学原理和造园艺术手法,营造独特的滨水景观。在水库水深区域建议结合岸边公园提供室外水上娱乐设施,安排水上项目,例如脚踏船、快艇,水上悠悠球等;现状水库的硬质堤岸限制了大量市民和游人亲水机会,作为保护区域堤上以绿化种植为主;在水库岸线坡度较缓区域,整合现状沙滩作为夏季游泳区。

城市绿化种植和维护

克拉玛依城市的全境气候极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较短,冬夏温差大。基于克拉玛依现状条件,克拉玛依新城的植物造景,要符合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原则,对生态园林的群落类型及其功能提出不同的要求。运用生态工程创造能够长期稳定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 在选择绿化树种时应考虑耐旱、耐瘠薄、耐寒树种, 同时结合树种的功能和园林美学进行选择。根据克拉玛依缺水现状,节水灌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要充分、高效的利用降水、地下水、中水作为灌溉用水,同时结合滴灌灌溉形式劲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第5篇: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

【关键词】“文化成都”;国际传播;媒介策略;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1-0143-5

一、成都应该以模式建构贡献世界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从1978年的17%提高到2009年的46.59%,进入到持续、高速发展阶段。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预测,中国城市化率2015年将达到52.28%,2020年将达到57.67%,2030年将达到67.81%。在世界城市化建设浪潮中,中国各地城市建设模式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北京的政治经济发展引领城市建设模式;上海的经贸易会展文化引领城市建设模式;深圳的海外服务外包产业主导城市建设模式。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高度凝聚,包含着这一民族的信仰、价值观、世界观、行为规范、生活习俗等“软文化”,也包含这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所青睐的城市建筑风格、人文历史器皿,艺术表演形式等“硬文化”。任何一个城市建设,都应该用自己独特的文化去凸显自我特色。成都也应该以其独有的文化个性来标签其城市的构建的理念与模式,构建出“文化成都”城市建设模式(以下简称“成都模式”)。“成都模式”的传播目的在于吸引国外主流媒体对于成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关注度,树立世界平台上的成都城市文化形象,产生对其他国家传播受众的吸引力和延伸城市文化的公共外交范围;在于让传播受众关注成都城市的文化魅力,理解成都城市发展的文化支持,尊重成都城市化国际化进程中的文化话语权。

“成都模式”应该是一种以成都大区域文化自然空间特征、历史文化资源等为基础,以“文化成都”软实力形成城市凝聚力,构建以文化为标志的城市建设片区,整合打造成都文化重点发展标志性产业,以大区域文化特色来统筹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文化建设的一种城市建设与发展方式,“模式”关注成都在国际城市群中的城市形象和城市话语权力的提升。它将是一种以城市文化特质来引领城市设计与建设发展的模式,城市特有的文化核心价值主导其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在新近出台的国家、四川省、成都市“十二五”建设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文化已经被列为与政治、经济、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要素,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成都城市未来发展的思考上,文化与文化产业引领的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规划成为一个值得多方关注的创新点。—方面,《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对本地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七个重点行业,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规划。作为一座正努力融入全球城市发展潮流中的中国西部城市,成都将全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之城。目前,成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占全省总量的45%-50%;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从事文化产业的社会人员比重较大。另—方面,在城市建设方面,成都打破传统行政区域,以文化为纽带,文化产业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以区域文化为特色的大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理念。目前,“成都模式”建构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成都带来了明显的文化产业经济提升,目前成都市文化产业实现经营收入232.54亿元,创造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85,73亿元)的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4%。成都已经在文化建设方面,迈出了具有自我特色的可喜步伐。

二、国际传播意识的自觉是要务

国际传播是指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作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应该大力加强其城市建设的“国际传播”的力度,以体现其“世界性”。同时,全球城市化浪潮给成都的城市发展提出了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如何将全球城市建设先进理念引入成都的城市建设模式当中;二是,如何凸显城市建设模式中的成都本土特色,并将其充分展示在国际城市建设舞台之上,成为多元城市发展模式中的一种文化支持,为他国的城市建设模式提供可借鉴的范本。但从目前国内国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度来看,“成都模式”国际传播,与北京、上海、深圳模式的世界影响力相比较,尚显滞后。因此,“成都模式”的国际传播意识十分重要。

(一)“成都模式”国际传播是成都与世界城市交流的需求

“成都模式”国际传播是成都与世界城市交流的需求:一方面,成都城市建设需要通过恰当的国际传播,引入他国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世界城市发展也关注着成都如何挖掘自身城市本土文化精神,能向世界推出一种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文化芳香的创新城市建设模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成都模式”国际传播正是城市建设模式“本土化”和“全球化”和谐统一发展的需求。“成都模式”本身就润育着传播的生命力,蕴含着成都人的生活价值观,展现了立足于成都美丽恬静的自然文化资源、悠久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积淀、生态包容的田园人居精神之上,而构建出的一个中国大文化体系中的成都文化城市建设模式的理念。

第6篇: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

关键词:森林公园、三维结构、视觉敏感性、优先绿化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绪论

城市郊野森林公园对于城市的生态、旅游和景观都起着重要作用,加上高速城市化带来城内的绿化空间紧缩,城市郊野森林公园成为市民享受休闲,体验绿色生活的重要空间。北方城市多干旱少雨,植被培育较为困难,如何高效地恢复绿化、迅速形成郊野森林公园的特色景观,并通过服务项目的塑造吸引人气,提升休闲旅游品质,成为北方城市郊野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的主要问题。

项目背景及定位

石家庄市西山郊野森林公园位于石家庄西部郊区,是石家庄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森林公园紧邻山前大道,通过槐安路直达市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已经成为石家庄市民周末休闲健身的热点区域。但目前公园植被条件一般、旅游服务设施不足、旅游产品质量亟待提升。

石家庄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第三大中心城市,提出了建设“幸福石家庄”的宏伟目标,并分解为宜居宜业、经济发达、就业充分、收入增加等十二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而西山郊野森林公园对于石家庄的重要性,就如同香山之于北京,太平山之于香港那样,应积极提升其生态、景观与休闲旅游功能,使之成为“幸福石家庄”环境友好、生态改善、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成为“美丽石家庄”的新亮点。

规划将石家庄西山郊野森林公园定位为:以山岳森林和郊野田园为本底,以休闲主题园区和公益植树造林为特色的城市郊野公园和休闲度假旅游区,石家庄西部重要的观景点、天际线和生态屏障。

特色三维空间结构

根据西山郊野森林公园的植被、地形和资源分布特点,规划创造性地提出森林公园的三维空间结构模型,在垂直方向分成四个层次,包括山脊区、山坡区、浅山区和山前区四个区域(图1)。

图1 规划纵向结构图

山脊区和山坡区较为陡峭,不适宜建设,而目前植被状况一般,因此主要进行全面森林培育,同时穿插植物造园,塑造城市天际线和标志性节点,开展森林游赏、文化体验为主,体现森林公园的山野之美。

浅山区和山前区较为平缓,适当建设旅游服务设施,重点营造特色植物园、果园和田园景观,体现森林公园的田园之美。植物游览区与设施建设穿行,为城市留下通透的景观视廊(图2)。

图2 规划平面结构图

优先绿化区的确定

山体绿化现状

石家庄西山郊野森林公园现状林相情况较为破碎,大量山体以灌木荒山为主(表1)。人工种植的林地以杨树(封育林)、刺槐、杏树为主。林地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的地段。重要视觉区域内双龙山所处山坡为封育林,黄峪和龙泉寺所处山坡为荒山。

表1 山体绿化林相现状分布

优先绿化区域选择

西山郊野森林公园应该进行整体的山体绿化,但考虑到操作性和实施性,规划对山体绿化进行了优先绿化区域的选择,其主要依据是根据从石家庄看西山的视觉景观分析。

选取石家庄总体城市设计所确定的观山廊道(即中山路西段、裕华路西段、槐安路西段、新华路西段、和平路西段、北二环西段、南二环西段)、城市中心节点(即人民广场、平安公园、石门公园、石家庄电视塔、东环公园),以及城市中心的中华大道、城市边缘、西山前以及鹿泉等不同的城市看西山的节点,通过GIS分析得出从这些廊道和节点能够看到西山山体的视觉区域(图3),从而得出西山郊野森林公园的视觉敏感区。

图3 城市看山视点选择

图4 视觉敏感区叠加评价图

根据这些视觉敏感区,选取多个视点重叠的部分,确定为优先绿化区域(图4)。根据视觉敏感度分析,将视觉敏感度最高的三个区域(龙泉寺所对山坡、槐安路所对山坡及黄峪西部山峰,也就是图4中颜色最深的部分)进行优先绿化,优先绿化面积合计4422亩,为森林公园绿化实施提供直接引导措施。

植被绿化及改造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有色树结合,乔灌草结合。种植适宜本地生长的常绿树种,如油松、桧柏、侧柏等;本土落叶乔木,包括刺槐、山桃、榆、黄栌等;秋色叶乔灌木,如五角枫、火炬树、山杏等;花灌木,如石榴、榆叶梅、蔷薇等。草本植物,如苜蓿、白草、蒲公英、半夏等。营造特色鲜明,四季常青的绿化景观。

第7篇: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

关键词:气候异变 海绵城市 雨洪管理 生态环境 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062-02

在全球变暖的冲击下,全球气候异变,巨增的降雨量和极端的气候变化给城市的排水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排水系统无法满足巨大降雨量的需求。目前,我国淡水资源缺乏,中国向来都是一个淡水资源匮乏的国家,那么面对如此大的降雨量,应该如何留住城市的降雨,改善目前城市缺水的现象,并且舒缓城市降水排水困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各大城市共同关注的问题。

1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的雨洪管理模式,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方面具有很好地“弹性”。海绵城市的设定是为了应对全球气球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将城市建造的如同海绵一般千疮百孔,是在原有的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将地面上的硬砖、泥瓦等物理设施转化为可以吸水、储水又可以将储藏的水资源进行利用的资源,缺水时用它补给,使水资源可以重复使用。

近些年来,随着生态化城市新潮概念的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了国家治理雨洪现象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实施相关的规划并完善相关的施工技术。

2 建设海绵城市所面临的问题

海绵城市的推广涉及到很多领域,包括水利、景观以及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建设一个怎样的规划模式,怎么进一步落实海绵城市这一理念,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不断优化,为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在未来的规划过程中尝试规划出一套新的城市规划建议,增强城市预防能力。基于城市建设的方向,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解决的3个问题是:怎样在城市管理及都市计划层面具体落实海绵城市的理念,如何调整目前城市规划的方案;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设海绵城市;如何落实海绵城市这一理念,如何对城市雨洪量进行分析。

3 重视海绵城市规划

3.1 提高民众防风险意识

加强空间分析及模拟技术在城市雨洪管理中的应用,提高民众防风险意识。在城市雨洪管理中加强新一代的空间技术分析,加强管理模拟技术的应用。加强技术分析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暴雨灾变的能力及政府部门的正确决策判断能力。在宣传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加强科学分析在民众参与防风险意识提升的重要性,宣传教育工作要配合民众参与机制,让全民参与到都市雨洪管理防控工作中来。

3.2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育工作

在进行海绵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要明确指出要保护的绿地系统和水系的范围,保护好绿地系统和要保育的城市水体,维持住城市的水体和绿色自然空间的纹理。将城市绿色网络与城市的水域联系起来,让湖泊、绿地、沟渠、湿地等水域和绿地能够相互结合,串联成一个网状,这样做能够加强水体景观和雨洪蓄水功能相结合,在解决了雨洪问题的同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3.3 加强城市管理与雨洪管理相结合

在规划过程中加强城市管理与雨洪管理能够有机结合,在整个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要落实海绵城市的规划理念,在已淹没的地区强化土地管理机制,在已淹没的地区设置滞洪区,在开发的过程中设置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的强度和密度。设置雨水优化滞留空间,可以设置在学校、地下停车场、体育场所、绿地等公共场所下,使用法律法规进行监管,将雨洪管理纳入到国家管理体系中,多设置一些储水空间。

3.4 分散进行雨洪管理

建设雨洪处理场地、分散处理都市雨洪管理系统,改变传统的雨洪处理模式,传统的雨洪处理模式是将集水区的暴雨径流主要导向集流的大系统治水观念,改变传统的治水模式,改为分散式综合性的吸纳洪水,通过各个区域的分洪进行截留,可以进行灌溉、绿色资源生态蓄洪等。

4 完善地区分布策略

4.1 铺面增强透水材质的使用

在地面的铺设过程中,加强透水材质的使用,根据研究发现旧街区的硬面铺面比较多,在后期的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透水性材料的使用,进行透水材料铺设时应该考虑在基层或者是表层铺设,在进行基层材料铺设时应该选择透水性比较好的材质,以便使降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在选择表层的材质时,应该根据当地的建筑风格和区域选择耐久性比较好的材质。

4.2 加强社区层面的保水设计

在进行社区保水设计时应该进一步树立社区内的绿地规划,将社区内的蓄水功能区与景观相结合,结合公园的绿地、生态保护区、休闲区等区域建设生态蓄水功能区。在设计时使用生态的设计手法来进一步改善社区道路的透水性,根据社区的绿化与水域的分布进行规划。社区的水域要建设在社区的低洼处,以便于在洪雨来临的时候可以存储雨水。

4.3 加强绿地计划于雨洪管理的有机结合

增强防洪设施建设,并配合城市建设定期检查,在设置生态滞洪设施时应该有现在公园绿地设置,结合公园的景观设计,建设适合民众休憩的生态空间。将公园绿地建设成为一个兼备景观、滞洪功能、生态的区域网络,进一步加强雨洪的处理能力;变更上游地区易淹没土地的用途,在进行土地变更时,需要对变更区域留置适当的空间留置雨水。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的地区环境特征及时进行排水情况安排,规范设计滞留雨水的空间,并将设计纳入到现有都市计划法定规范。

4.4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设置雨洪管理的办法

在进行雨洪规划治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设置治理方法,在进行综合治理的结构下,根据当地的实际排水状况,因地制宜采用雨洪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在进行开发管理时主要包括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推广、基地保水、入渗设施、滞洪池与雨水贮留设施留设、排水路整治、集水区水土保持等工程方法。

5 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海绵城市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一步加强雨洪的处理能力,根据当地的地区环境特征及时进行排水情况安排,把城市的规划和雨洪的管理作为主要的O计模式。笔者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以及想法,希望可以改善土地的利用情况、生态街道的创建并促进一些地区的透水能力的改善,这样可以将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方式运用到防洪防灾以及水资源合理利用上来。

由于研究资源和实践经验受限,此次研究可以当做是一个海绵城市理念落实的初级规划,研究出来的结果理论上比较适合当做绿地计划和策略性城市的一个参考,分析结果受到资料精度的影响,在此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此项目的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 尹路.从绿地系统视角浅议海绵城市系统规划――以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5):59-60.

[2 王鹏,亚吉露・劳森,刘滨谊.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策略及其在景观项目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10(6):88-91.

[3] 赵景伟,陈志龙,刘应明,等.城市突发性灾害现象的城市规划应对[J].规划师,2012(3):35.

第8篇: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

【关键词】武汉;主题文化;构建1 城市主题文化的原理

城市主题文化的发展过程是来源于城市发展过程的特质性与系统性,是建立在城市特质资源基础之上的城市发展新的理论体系。它产生的原理基础就是城市文化的特质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的个性文化特征,它是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格的有机统一。就像斯宾格勒所认为的:“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和外在气质,有自己的深层心灵和表层象征。”[1]西方的世界名牌城市无不是以其独特的主题文化奠定了它们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的地位。

主题文化是城市真正的灵魂,人们对城市主题文化共同观念的确定和认同,成为凝聚和激励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 中国城市将进入城市主题文化时代

当今时代,城市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前所未有地紧密交织在一起,文化的发展日益熔铸在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步进程中,不仅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我们的城市如何在国家文化战略升级面前从全局角度把握城市建设的整体推进,如何推动城市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当前各个城市最紧迫的任务和最重要的内容。今天,用什么样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方式建设城市,决定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走向和成功与否,决定着城市建设能否大发展大繁荣。[2]

实践充分证明,城市主题文化让大多数城市认识到,没有城市主题文化,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特色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就不会获得成功。经营城市冲动化、城市规划过度化、城市营销低俗化、城市主题离心化等问题招致的批判,使人们认识到,没有城市主题文化发展建设,是失败的城市建设。这种城市主题文化共识的形成,城市主题文化建设观念的确立、城市主题文化力量的形成,由此可见城市主题文化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

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越来越多的成为各个城市进行经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途径。继西安、北京、大连、杭州、秦皇岛、青岛、哈尔滨、沈阳等各大城市构建城市主题文化之后,齐齐哈尔、曲阜、开封、信阳、迁安、新余、长乐等中小城市也纷纷开始通过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彰显城市特色、构筑城市品牌、推动城市经济文化整体大踏步前进。

3 构建武汉城市主题文化,实现文化强市

武汉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演进历史和都市格局举世少有,多元并蓄的文化特性十分鲜明。随着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奋斗目标和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新魅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市的要求,主题文化在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如何构建武汉城市主题文化,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适应城市文化发展规律,实现文化创新转型

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样,有它自身的特殊规律。二十一世纪,中国将进入城市主题文化营销时代,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武汉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理念上应该适应这个规律,在中部地区实现文化上的率先崛起和创新转型。

在文化的积累方面,武汉市地处中国中部,在远古时就有了发达的文化,位于市郊黄陂的盘龙城是商代早期遗址,佐证武汉城市发展的历史约有3500年。

如何在文化的积累上实现创新,是构建主题文化的关键。

首先文化理论要有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不能把文化仅仅局限于唱歌、跳舞,高校、研究所和新闻出版单位要为文化理论研究推波助澜、启蒙、探讨,而不仅仅是介绍几个演员,作家、艺术家以及从事研究的人都应向社会介绍,让社会认知。其次,武汉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名人以及创作众多,文艺团体和演出单位结构全面,说武汉文化大市的地位是客观的,如何变成文化强市还有一定的距离。文化强市要从根本上抓项目、名人培养和投入。再次,武汉的科教资源突出,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新技术对于文化发展的支撑、提升和引领作用,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企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独特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文化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 发挥城市主题文化的功能,增强核心竞争力

发挥好武汉的主题文化功能,可以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城市的群体精神力量,引导和鼓舞、规范和推动城市的特质产业、特质文化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实力,成为城市长久不衰的动力。

1.宏观上规划城市主题文化的蓝图,共同构筑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主题文化统筹下的城市建设是一种规划性极强的筹谋性和实践性结合的行为系统。首先,武汉是一个工业文化、科技文化、水文化和历史文化城市,市区空间的“融合性”特点更需要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有清醒的宏观视野和整体意识。要发挥好武汉既有文化优势区域,比如汉阳和武昌区可以实现现有工业文化和科技文化的合作效应。二是顺势应变,与世界经济接轨,把现代工业文化、现代商贸文化、现代科教文化的理念、品格、精神,深深融入现代工业、商业、科教事业发展之中,使之成为当代武汉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和推动力量,增强武汉工业、商贸、科教内在的核心竞争力。

2.不搞大拆大建,保护武汉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历史上看,武汉不仅是工业之都、商业之都、科教之都,而且是历史文化名城。根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武汉共有22片历史街区和8片工业遗产。1949年全市共有208个里份,到1998年,仅剩100余个。被列为保护规划的7个历史风貌区中,花楼街、京汉大道南片已被夷为平地,汉正街正在整体拆迁,青山红房子也在大量拆除,红钢城片已列入2012年土地储备计划。[3]根据有关专家分析,武汉市历史街区保护主要依靠有限的财政预算专项资金,对历史街区保护是杯水车薪。公共设施配套滞后、工业遗产目录尚未建立,这些都给历史街区保护带来了挑战。建议出台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地方法规,建立武汉市工业遗产目录库,对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保护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

3.发挥武汉特有的生态文化和建筑文化功能,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城市生态文化、建筑文化最直观的体现。从武汉生态文化看,武汉得水独厚,湖泊众多,水域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城市面积1/4,水域率、湖泊率在全国城市中最高,在世界同等城市中少见。因此武汉必须彰显因水而灵的生态文化、滨江生态文化、山水园林文化的优势。

塑造武汉生态文化城市新形象,应塑造以“两带、三城”为重点的生态文化新形象。

“两带”即:“两江四岸滨江文化带”、“环城生态休闲旅游带”。[4]这是武汉的核心生态文化形象塑造区,主要以南岸嘴为中心,建设两江四岸滨江文化景观带,集中展示两江交汇,大江东去、三镇鼎立、龟蛇相望、长桥飞架、山水相映的总体城市生态文化形象。“三城”就是:融珞珈山、喻家山、桂子山、狮子山和东湖为一体的武昌生态科教文化城;依江而兴、依江而商的汉口生态商贸文化城;环山抱湖自然人文相宜的汉阳生态旅游文化城。

无论是“两带”,还是“三城”,都必须充分体现武汉山水园林文化、滨江文化的生态文化特色。要通过对武汉生态文化的复归和创新,使城市每一建筑都展示武汉生态文化形象,都成为展示武汉生态文化城市的雕塑,从而让武汉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更美,使武汉这座城市在山水相映间,既充满历史文化积淀,又展示生态文化之美丽。

(三) 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塑造主题文化品牌

国内外城市文化建设的历史表明,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品牌的打造,对一个城市的主题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文化产业是全球公认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已高达30%之多,我国自2000年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后,全国已有29个省(市、区)竞相提出发展文化产业。⑷文化兴,则城市兴,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塑城市之魂。

武汉的文化资源丰富,作为华中地区特大中心城市,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人文和自然景观遍布三镇,独特的山水资源、丰厚的文化积淀,使武汉具备了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资源优势。

2011年底,武汉市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全市GDP总量的5.5%,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03亿元。但与临近城市长沙相比,无论是在文化产业增加值(450亿元)还是占GDP比重(10%)方面均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北京、深圳、广州、杭州等地文化产业总产值与GDP占比达两位数以上。

武汉已有的文化资源整体性开发不够,可以做大品牌的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既缺少大手笔把琴台知音文化打造成如“映象刘三姐”的史乐舞剧精品,又缺少持续开发把汉绣、汉剧做成苏绣、昆曲一样国内驰名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上下游延伸开发也不够,产业链太短。此外,武汉市具备集聚和扩散能力的文化大市场还未建立,市场集中度低,竞争格局尚未形成。

消除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尽快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把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同文化企业品牌建设有机结合,推动文化与金融、旅游、信息、工业、农业以及体育、交通、房地产等其他产业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

建设文化强市,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的文化产品,在文化内容生产上力求“一次开发、多次使用、长期受益”,形成完整的价值链,以规模化实现利润最大化,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2]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网站

第9篇: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

正是这些理念,让我们的城市得以发展,文明得以延续。但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忽视了水与水环境的价值。城市河湖水面萎缩、河道水质污染,水环境恶化,人水之间变得不再那么和谐, 而“生态文明建设”又让人们重新怀念起那“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水相依”的生活画卷。一些省市结合水利风景区建设和城市水环境治理,开展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打造出许多人、水、城和谐发展的新“水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亮点。本期“1+6议事厅”将就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展开深入讨论。

重视生态用水,凸显水景观利用的公益性

主持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任务艰巨、系统复杂。请各位嘉宾谈谈对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怎样认识的?

尹长友( 临沂市副市长)

我们临沂是山东省政府命名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在十多年的依水建城、以水兴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建设城市水生态文明,就是要以尊重水的自然规律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把以水为魂的生态建设与文明城市建设相结合,在城市建设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维护好水生态环境的健康循环,形成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

近几年临沂市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围绕着水生态、水环境建设这一核心要求,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城市面貌与城市宜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结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我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要完善城市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城市防洪、供水、排涝安全,避免水带来的灾害;二是要完善城市水生态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亲水需求;三是要提高水环境质量,解决好影响市民健康的环境问题;四是要形成文明的用水方式,将对水资源的需求控制在最低限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水资源的扰动。

罗冬波(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 )

在2012年11月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后,2013年初水利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中便指出,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城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这也正是本期话题“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提出背景。

我认为,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以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基于此,我理解城市水生态文明应该包括四个内容,即水自然生态、水经济生态、水社会生态和水文化生态。

水自然生态指的是水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包括原生态的保护、污染的治理、治理后的维护和人工性水自然生态的建设,以恢复、构建水生态系统平衡为最高判断标准。目前国内这方面已有一些成功案例,如河北秦皇岛汤河公园,以最少的设计保留了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将城乡结合部的一条脏、乱、差的河流,改造成一处魅力无穷的城市休

憩地。

水经济生态指的是对水经济性开发的适度性,比如发电、灌溉、渔业、旅游等,如大家熟知的休渔期、饮用水保护等。水经济生态平衡水景观、水环境的公益性与商业性。

水社会生态指的是人类与水环境相互作用的和谐状态,如广东有不少滨江、滨海、环湖绿道,在不破坏水体的情况下,满足了人的亲水性休闲需求。

水文化生态指的是水文化的良性继承,包括水利工程文化、水系文化、水文化和水资源所属地的地域文化,四者共同构成水文化体系。

陈田(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旅游地理室主任)

我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内涵,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及其设施建设问题。水资源与水环境是城市发展基础,如何保障水资源安全和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应该成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首要任务。

其次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也是体现用水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不仅要通过各种节水措施推广和节水理念宣传,达到民众用水文明行为的普及,而且要在水资源利用结构方面,扭转重眼前的生产生活用水,轻看不见的自然生态用水和地下补水。将生态、自然生态用水需求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高度来认识。

另外是对水资源、水环境价值的认识与综合利用。在尊重水生态、水环境自然形成规律前提下,如何发挥水环境与水景观在改善、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体现人水和谐,发挥水与水生态的景观综合价值,服务于宜居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凸显水景观利用的公益性,让更多的民众能够自由地享受亲水环境的福利。

最后是用水治水理念的公众化普及与提升。如果说前三点可以在短期内提升上去,那么让大众的水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升并成为自觉行动,也将是一项更为重要的和长期的任务。

水生态文明“进城”,老百姓获益

主持人:在我国城市水生态面临水污染、用水结构不合理、水环境景观利用不文明等一系列问题的情况下,将水生态文明理念引入城市建设有什么现实意义?

刘昌雪(苏州市民)

前些年,在我们苏南地区,由于忽视水环境保护,很多城镇的河湖水系污染严重,亲水环境丧失,古诗词中所描述的苏南水乡景色画卷,已是过眼烟云,甚者连我们的饮用水质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我觉得,国家提出水生态文明建设,让居民的日常饮用水质能得到保障,首先是实惠我们普通老百姓。

我的家乡苏州是个水城,许多居民都是临河而居,一直以来河水就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如果将河水污染解决了,也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许多游客来苏州就是为了感受江南水乡的特色,像苏州山塘河,每天接待很多游客。如果游客坐船游览的时候闻到阵阵恶臭,一定会失望而回,那整个苏州的城市形象和品味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水环境的优劣不仅对苏州,对于任何一个城市建设都很重要。我觉得将水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城市建设,真正服务到人民,才是文明的精髓所在。

詹卫华(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景区规划建设处处长)

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构成了一个区域、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城市概念的提出,严格来说是对工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条件下,城市发展方式进行自觉反思的结果。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中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就必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改造。而生态文明恰恰就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彻底反省的一种理论结果。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洪安全、排涝安全、工程设施安全;有利于优化城市水资源配置,统筹保障工业用水、居民用水、城乡用水和生态用水;有利于营造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人水更和谐的良好城市生态环境,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风光带;有利于挖掘、弘扬厚重的水文化、现代水利科技知识;有利于建立以城市水系为骨架、与水资源相匹配的城市产业布局和规划建设发展构架,可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亲水、近水、滨水而居的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

尹长友(临沂市副市长)

当前,许多城市在建设中仍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过度热衷挖河造湖,水环境建设工程性痕迹过于明显,城市防洪除涝能力建设滞后等等。应该说,临沂市在近年来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较好地避免了这些问题。请名家高手,对城市水环境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设计;城市水系整治尽量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并采取了生态护岸的方式;把保障城市水安全作为基本任务,将防洪能力提高到了50年一遇,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了38万立方米。

面对一系列问题,将水生态文明理念引入城市建设,我觉得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重新审视水资源、水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从长远角度进行规划,实现城市水环境建设的良性发展;二是有利于在城市水利建设中贯彻生态治理理念,推动形成生态、文明的治水、用水方式,形成人水和谐局面,让城市居住者享受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三是有利于在城市建设中彰显地方水文化,突出城市的特色品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城市健康、持续、科学地发展。

落实细节,“硬”的“软”的一起来

主持人: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在城市水系的硬件方面应该做哪些努力?软件方面又需要哪些政策及标准的支撑和设计?

罗冬波(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

要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从实施上来讲就得加强城市水系的软硬件建设,水系的表现形态不同,对城市的功能不同,软硬件配备也会有很大差异。水系对城市主要有四大功能,即生态功能、生产生活、休闲游憩和军事作用。另外,城市水系的区位通常也是影响城市水系功能进而影响软硬件配备的重要因素之一,城中水系更多承担市民日常滨水休闲的功能,城郊水系多为周末休闲度假,远郊水系多为生态保育、饮用水库、工业用水等,其硬件配备自然不同。

以塞纳河为例,塞纳河是巴黎的城中水系,巴黎是在塞纳河的主要渡口上建立起来的,塞纳河对巴黎的形成、发展乃至景色都起着特殊的作用,其硬件建设配备也比较综合,包括码头、堤岸、桥梁、绿道、两岸绿化、建筑美化、铺地、灯光、截污及水面清捞垃圾设施配置、河心岛建设、水坝、水库、发电站、快车道、人行道和滨河公园等设施。

软件配备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立法,保护水生态。比如2001年法国重新修订了《国家卫生法》,对排污进行更加严格的规定;二是政府重视,规划指导。巴黎市历任市长对塞纳河都高度重视,分别出台有《塞纳河长期利用》、《历史核心区塞纳河堤整建协议》、《土地分区使用规划》,《巴黎市区塞纳河美化计划》等,对沿河的功能、业态、布局、建筑风貌等都进行了规划和控制,将防洪、治污、治岸、交通、景观和城市开发建设融为一体,造就河两岸的和谐风光;三是沿岸各级政府群策群力,各自管理好自己的河段;四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河段管理。先是政府预算拨款,再就是将部分土地划拨给管理机构――巴黎港务局使用,利用土地直接建设使用或租赁,产生的经济效益用于该局的正常开支和对塞纳河的管理,还采取沿河收取管理费办法以弥补资金来源的不足。

我国在进行城市水系软件配备的时候,还需考虑水文物保护法的出台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以丰富和完善软件体系。

詹卫华(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景区规划建设处处长)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探索建立“以评促建、建管结合”的体制机制,启动国家级和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制定管理办法,完善实施方案,明确申报范围、标准和条件,规范审批流程,强化动态监管;组织编制和颁布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水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编制导则》等系列规范标准,突出水资源体系评价与水生态体系评价,强化规划编制审批,并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水利规划,与有关规划相衔接,逐步建立起涵盖水生态文明城市申报、评价、审批、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全过程的制度标准体系。要注重与《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城市水系规划导则》等现有国家政策规章制度标准的衔接。推动水利制度标准的制修定过程中统筹考虑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

陈田(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旅游地理室主任)

我在这里想强调一点,要将维护城市水系和水生态环境构建作为城市的一个子系统来考虑,并将其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中去。特别是在城市新区开发、成片旧城改造过程中,将水系统、水景观与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有机融合;将城市水利工程设施与居民休闲旅游功能有机结合。其中疏通自然水系,利用低洼地形,恢复水系统,构建城市水生态环境是重要的环节。

同时,要将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的科普,将用水与治水理念、文化的宣传推广融入到景区和社区。

没有“万金油”,模式要强调个性

主持人:我国城市的地域自然、经济与文化差异很大,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应该如何考虑自然与文化地域差异的影响?在发展模式上应该如何具体体现?

李文(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委会名誉主任)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10年前,水利部提出来要转变治水模式,应该赋予它旅游的功能,现在他们在全国做了518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风景区升华的结果就是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

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打造肯定不能套用一个模式,要充分挖掘水生态文明城市具有的环境条件和人文条件。一般来说,河流受气候、水文和地貌的影响,这些规律如何反映到水生态文明的建设上,更牵扯到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我跟着水利部去山东考察过水生态文明城市,我觉得这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自然、社会、技术的综合体。再加上目前城市多头管理的现状,又有很多利益集团在参与,所以要真正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会碰到很多复杂的问题。

从目前试点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标准来看,尽管山东省提了5个方面,国家提了6个方面,但我个人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是否有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水质和水量,这也就决定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规律性。从这几条标准就可以看得出来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水量不一样,水资源存在的形态不一样,但是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

陈田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旅游地理室主任)

我赞同李文老师的说法。在不同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背景下,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遵循其共性规律,但更需要体现个性特征,这就要充分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模式。因此,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标准应该包含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个性指标的选择,是由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差异所决定的。一个能够充分体现自然与人文环境差异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可能是更具魅力的和可持续发展的。

体现因地制宜,我觉得至少应该从两方面来着眼。首先是体现水资源、水系与水生态地域特征及其孕育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如西北与东南的水分条件不一样,西南山区与华北平原水系形态不一样等等,因此,在相应的建设指标上应该有所差异;其次是长期人文发展历史所沉淀下来的传统人水和谐的治水用水理念与文化精髓,如何传承与创新地运用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标准中来。

突破体制的痼疾,学习临沂好榜样

主持人:您认为就目前中国城市水利建设、水与水环境管理和发展现状来看,将水生态文明引入城市建设的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应该如何着手解决?

詹卫华(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景区规划建设处处长)

水利部除城市供水、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外,城市河湖的水资源保护与优化配置、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整治、水景观打造也越来越成为城市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比如,成立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领导协调机构,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水利部门具体承办,形成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强力推动创建工作。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建设、卫生、环保、林业、国土资源、交通、旅游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协作配合,形成合力。

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仍处于初期阶段。要选取部分省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加强指导,完善制度,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山东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已经进入评审阶段,并且纳入山东生态水利“三步走”的发展规划,即依托第一阶段的水利风景区建设和发展,重点推进第二阶段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人、水、城和谐发展,为第三阶段有序推进水生态文明市(县、区)创建和实现城乡水利一体化、生态化发展创造条件,措施得力,势头良好。

尹长友( 临沂市副市长)

我认为将水生态文明引入城市建设,主要应该考虑水生态文明理念与城市水利建设、水环境管理的融合问题。水生态文明城市要求打造水景观,在堤防和闸坝等水利工程在满足防洪供水的基本前提下,要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并融为一体,要美观,要自然,要生态,要代表并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要做到这一点,水生态文明城市要科学规划,要把城市水利建设与城市建设统一起来,城和水成为一体,一并规划,一并建设。

最根本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要保证水量,更要保证水质,要通过工程措施和制度措施,使一年四季长流水,流清水。延伸开来,要有丰富的水上游乐项目,水上竞技项目,水上演艺项目;还要发展水经济,涉水旅游,涉水餐饮,涉水市场,涉水居住,使水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动力,成为有效缓解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问题的有效途径。

李文(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委会名誉主任)

我认为,陈田主任总结的水污染严重、忽视生态用水、水利设施利用率低、缺失优秀水文化等八点问题,是目前城市水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但是最大的问题还应该是城市管理体制的问题。现在城市治理和建设是多头领导,这就给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打造带来了很多协调上的矛盾,多部门的不协调,相互制衡,规划执行的不延续性,影响理念的实现。而临沂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体制的突破,临沂在做水生态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曾经换过三届领导,可喜的是,这三届领导都在做同一个规划,所以在临沂,水利部的治水方针得到了彻底的贯彻。

多为山区的临沂是一个缺水的地方,人均水资源处于劣势,但是他们把水重复利用,而且水利资源的景观化和生态化做得非常好。原来我们看到的水利工程都是傻大黑粗,临沂制定了高规格的规划,把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现在这个城市可以用美来形容。

从临沂成功的经验来看,就是要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各部门之间一定要有高度协调和宽容的心态,作为牵头部门水利部门更应该有舍己为民,吃亏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真正能搞起来。

借市场之手,有限制性地引入市场资本

主持人:引入市场资本可以有效缓解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问题,您认为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该如何有效地与市场接轨?在引入市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罗冬波(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院院长)

要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通常需要巨额资金注入, 何种建设项目引入市场资本,引入多少,取决于建设项目的性质,即公益性还是商业性。公益性项目由政府主导,一般由财政拨款完成,不足之处可以吸纳社会公益资本,以提高市民福利和尊重公民公共资源享有权;对于某些公益性项目投资过大,在适度范围内可以考虑公益性项目的商业性开发,以期实现以项目养项目的目的。商业性项目尽可能完全交由市场运作,引入市场资本,减小政府设施建设资金压力。对于兼具公益性与商业性的项目,可以进行制度设计合理分配权责利,以保证在市场资本介入情况下实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在引入市场资本过程中,政府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水文物保护法》、《污水排放指标体系》等,对企业的介入范围、一切有可能违背水生态文明的各种活动等进行规范和约束,违者重罚。

二是有完善的各种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片区控规、详规等,对每个建设项目的高度、风格、功能、建筑面积、绿地面积、排污功能、城市风貌等均有详细的规定,使市场资本在符合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下发挥作用。

三是尽快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降低市场资本介入的风险,鼓励市场资本积极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四是成立专门组织,由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府部门和所有市场资本资方构成,实现政府与市场资本的良好对接,共同致力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詹卫华(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景区规划建设处处长)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水利部景区办注重借鉴有关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发展事业的经验,倡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市场运作”的模式,使市场机制在水利风景区的发展中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如西安“汉城湖”水利风景区,就是在政府主导下,利用市场机制,通过资源换资产而打造出来的。原先这地方只是一个仅100多万立方米的小水库,但由于保护不够,变成了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污水区,群众反应强烈。西安搬迁了4个村、14户企业,腾出了3000亩土地,用2000亩土地建设风景区,用1000亩土地拍卖建设商住区,不仅使风景区开发以及拆迁的资金得到落实,而且使这一地方成为西安市的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近几年,一些民营企业出于利益的追求或者是回报社会的心态,也纷纷参与或介入打造水利风景区。西安灞产业园区,同样由一个企业通过政府批准,投入3000万元人民币,打造的一个“长安码头”水利风景区。山东潍坊市一个企业,通过政府批准,在城区浞河边投入2000万元人民币打造了一个浞河水利风景区。该风景区完全是敞开式管理,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引导市民参与,重视发挥NGO的作用

主持人:建设水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市民广泛参与进来?在水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对市民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应该怎么开展?

刘昌雪(苏州市民)

我觉得首先是要让市民了解水生态文明是和我们每个人切身相关的。现在苏州许多沿河居民仍然把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里面去,他们一方面抱怨水质差,一方面却还在污染河水,这说明自身的意识还不够。所以要对市民多进行宣传和教育,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市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水环境的队伍中来。

其次也要看到,产生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沿河的生活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没有专门的排污管道,居民为了方便就直接把污水排到河水中,所以为了让市民自觉保护水环境,就要先解决市民日常污水排放问题。像苏州集中为居民进行改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活污水的乱排放问题,环境好了,人心也顺了。

另外,我建议可以在电视等媒体上加大宣传,像在新闻联播结束后如果可以增加一个固定的小栏目,每天教一些节水护水的小知识,市民节水意识也会更加强,而且还增加了趣味性。

李文(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委会名誉主任)

我去了两次台湾,台湾国家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大批志愿者。这些志愿者除了专业知识水平很高之外,待人接物服务的水平也很高。这些人原来可能是老师,医生,护士,售货员等不同职业,他们都喜欢把台湾介绍给更多人,在景区讲解、导游和做科普,从他们身上可以体会到和谐社会的理念。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发挥NGO的作用,管理者一定要有让NGO组织介入的意识,因为NGO的目标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志愿者的精神也会去感染观众,感染游客。

尹长友( 临沂市副市长)

我认为,加强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最重要的是要不断丰富市民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渠道。比如,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演示活动,如文艺演出、演讲比赛、水景摄影、美术、书法等;开展游泳、垂钓、龙舟赛、泼水节、水上旅游、水上观夜景等休闲健身项目,丰富和充实水文化活动,使民众充分分享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通过规律性地举办水文化研究会、研讨会、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深入探讨、挖掘城市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内涵。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宣传工作,要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城市规划展览馆以较大的展馆面积展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规划建设成果;报纸、网络等媒体也积极常态化地报道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的各项进展;在主要交通道路沿线、城市繁华区段布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宣传标语;教育部门还须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就送进课堂。结合城市的水文化历史和水环境建设特色,深入开展水文化讲座、水文化培训班、水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注入发展旅游的理念,打造差异化产品

主持人:水生态文明城市必然包括良好的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和其他环境优美的水文化、水生态及水利景区,在您看来城市应该如何依托水生态文明的这些成果来发展旅游?这些水利旅游应该如何纳入当地旅游业总体发展之中?

罗冬波(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院院长)

我认为,在水利工程规划之初就要进行旅游规划设计。如美国胡佛大坝水电站在水电站枢纽设计阶段,就考虑到除了满足水电站的各项功能外,还要顾及景观设计,预留适当的位置当作观景点,方便游客。

根据规划,对水利风景区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对于生态功能为首要特点的水利景区,根据需要配套基本交通(荒野小道、公路等)和/或绿色游憩活动(观鸟、绿道等);对于生产功能为首要特点的水利景区,可进行工业旅游、渔业旅游等基础设施配套;对于休闲游憩为主的水利风景区,围绕休闲游憩产品展开基础设施的配套,更加多样化,如水上运动游乐设施、山地运动游乐设施、林地休闲养生设施等。

水利风景区大都借助崇山峻岭高山峡谷,形成湖光山色与山清水秀的怡人风光,充分满足了旅游者滨水休闲游憩度假的需求,因此许多水利工程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旅游产品也丰富多样。借助水开展的水体产品有游泳、划船、垂钓、漂流、游艇、水上飞机、潜水等几十种水上项目,借助山体可以开展攀岩、探险、山地户外极限运动、野外生存、高山滑雪、穿越、野营等几十种项目,借助周边的林地、森林、草原等也可以开展多种休闲游憩活动,此外还可以开发水利工业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旅游等。

陈田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旅游地理室主任)

我国正在步入全民休闲旅游时代,休闲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需求对旅游资源的要求有很大不同。优良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亲水环境对休闲度假旅游需求更具吸引力。因此,依托众多的水利工程所形成的山水风景与亲水环境,在保障水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开发多样化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潜力是巨大的。

目前,除部分水利风景区外,大部分水利风景区和水利旅游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建设与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宣传推广的力度也亟待加强。

从规划设计上看,除在景区层面加大硬软件建设力度、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彰显景区特色外,更重要的是将水利风景区、水利旅游发展纳入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成为区域旅游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依托水利工程开发水利旅游产品,还应该跳出水利看水利工程建设,将旅游功能要求主动纳入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在水工建筑设计标准、参数、投资以及后续运营的综合管理,体现旅游元素和发挥旅游功能的要求。

第三按照生态旅游理念与生态旅游产品的要求,开发水利旅游产品和水利风景区建设。将水资源/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科普教育、鼓励库区居民参与贯穿到水利旅游的各个环节。在提升水利风景区品位的同时,实现由工程水利、民生水利向生态水利、文化水利转变,最终实现和谐水利的目标。

从死水到活水,国外城市治水有高招

主持人: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与水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水生态文明城市案例很多,这些案例能为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罗冬波(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院院长)

国外有许多城市因水而名,但是几乎全部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最终实现城市与水的和谐发展,成为国内外游客、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比如日本琵琶湖、英国泰晤士河、法国塞纳河、韩国清溪川,还包括不少跨越多个行政区域乃至国家的水系,如莱茵河、多瑙河、北美五大湖等。虽然上述水系在污染最严重时接近或已经成为死水系,鱼虾绝迹恶臭难闻,但是最后均实现了城市的水生态文明,这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归纳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以流域为范围成立权威机构,赋予更大权力,加强区域与部门协调和合作,有效进行水系流域综合管理。如莱茵河流域保护国际委员会、美加两国沿湖10个州共同参与组成的管理小组和意大利波河流域委员会等。

二是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整体规划,注重流域水环境的保持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关系,尤其强调水污染的控制和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污染。如莱茵河、多瑙河、五大湖、塞纳河、泰晤士河都对向河里排放的污水净化指标进行严格限制,杜绝污染源,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整体规划,凡涉及流域开发和管理的重大举措都得有相关法律支持。

三是政府政策向环保倾斜。完善与水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约束鼓励企业的环保行为,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不重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四是加大对环保资金投入。众多受污染河流为恢复从前的生态,均投入不少资金,如韩国清溪川总投资9000亿韩元、日本琵琶湖投入180亿美元花了30年治理污染、泰晤士河花了20多年艰苦整治,未来还要投资20亿英镑到2020年在伦敦地下建一条污水水道以进一步改善泰晤士河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