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

智慧林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林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林业发展现状

第1篇: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广西;原则;“互联网+林业”;产业原则;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27-02

一、“互联网+林业”发展性质

在一个又一个生态修复、污染源监测、大气治理、垃圾资源化处理、水资源综合利用、高效节能等领域领先的技术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激发人们对绿色城市、生态家园未来前景的向往和自信。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改变中,我国的传统林业开始向“智慧林业”迈进[1]。林业创新发展生态化。生态化是智慧林业的本质性特征,就是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进一步丰富林业自然资源、开发完善林业生态系统、科学构建林业生态文明,并融入整个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之中,使林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实现林业综合效益最优化。通过智慧林业建设,就是形成生态优先、产业绿色、文明显著的智慧林业体系,进一步做到投入更低、效益更好,展示综合效益最优化的特征。

二、“互联网+林业”研究动态

(一)“互联网+林业”国内研究动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模式进入林业领域,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信息化与林业深度融合,开启了“智慧林业”大门,我国林业物联网建设逐步走上了有序、快步发展的轨道,取得了重要进展。2011―2013年,国家林业局先后开展了“中国林业信息化体制机制研究”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规划研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2012―2013年,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林业物联网发展框架设计》,这在国家部委中是第一份,国家层面的林业物联网顶层设计基本形成[2]。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集成二维码、传感器、无线自组织网络等技术,在园博园开展了“中国信息林”建设,此后又将二维码标签应用到公园及苗圃的树木管理工作中。河南三门峡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自动控制等技术,打造了现代化的智慧果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安徽舒城金桥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了智慧育苗系统,提高了设施育苗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3]。

(二)广西“互联网+林业”发展动态

为了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广西林业局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启动林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现已建成了以自治区林业局为中心节点的全区林业行业大型信息网络,包括5个网络平台,即自治区林业局机关局域网、广西林业系统专网、广西林业政务外网、广西林业商务外网、自治区林业局小区网,共连接全区14个市林业局、76个县(市、区)林业局、14个区直属林场和其他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联网单位近210个,网上办公的实名用户超过1 000人;开通了FTP数据传送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政务信息服务等多项网络服务功能;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和公文传输系统和内部公文跟踪系统,实现了系统内部网上发文;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办公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成为向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服务的重要渠道和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交换的枢纽[4]。

三、“互联网+林业”产业原则

(一)林业信息资源数字化

实现林业信息实时采集、快速传输、海量存储、智能分析、共建共享。

(二)林业资源相互感知化

利用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使林业系统中的森林、湿地、沙地、野生动植物等林业资源可以相互感知,能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改变以往“人为主体、林业资源为客体”的局面,实现林业客体主体化。

(三)林业信息传输互联化

互联互通是智慧林业的基本要求,建立横向贯通、纵向顺畅,遍布各个末梢的网络系统,实现信息传输快捷,交互共享便捷安全,为发挥智慧林业的功能提供高效网络通道。

(四)林业系统管控智能化

智能化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智慧林业运营基本要求,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实现快捷、精准的信息采集、计算、处理等;应用系统管控方面,利用各种传感设备、智能终端、自动化装备等实现管理服务的智能化[5]。

(五)林业体系运转一体化

一体化是智慧林业建设发展中最重要的体现,要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将林业信息化与生态化、产业化、城镇化融为一体,使智慧林业成为一个更多的功能性生态圈。

(六)林业创新发展生态化

生态化是智慧林业的本质性特征,就是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进一步丰富林业自然资源、开发完善林业生态系统、科学构建林业生态文明,并融入整个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之中,保持林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强大。

(七)林业综合效益最优化

通过智慧林业建设,就是形成生态优先、产业绿色、文明显著的智慧林业体系,进一步做到投入更低、效益更好,展示综合效益最优化的特征[6]。

四、广西“互联网+林业”产业发展建议

(一)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当今,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对林业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林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999年1月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牵头,联合40多个部委(办、局)信息主管部门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后,专门成立了广西林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规划、指导工作,并组建了自治区林业局信息中心,负责全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实施和技术指导。

(二)搞好总体规划,实施重点突破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远工程和长期工作,必须搞好总体规划,逐步实施才能避免盲目性。广西自治区林业局坚持从林业工作实际出发,对林业信息化进行规划和建设,稳步推进。1999年编制了《广西区林业局信息中心――林业信息网络总体规划方案》,开始启动广西林业信息网络建设;2005年又编制了《广西林业信息化建设2006―2015年规划》,争取通过“数字林业”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广西林业信息化水平。一是突出抓好核心建设,即自治区林业局信息中心的建设。二是抓好网络平台建设。网络不仅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们对高新科技的兴趣和信心,这是信息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确保资金投入,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信息化是一项高科技含量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广西自治区林业局对此高度重视,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挤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自1998年以来,仅自治区林业局本级共投入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就达600多万元,主要用于网络开发应用和维护,基层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等。

(四)加强资源共享,节约开发经费

由于资金和人才的缺乏,自治区林业局无法铺设网络专线,各市县林业局也没有条件组建自己的信息中心,无法发展“金字塔”型的常规网络。只好因陋就简,在网络结构上把自治区林业局信息中心设计为整个网络的核心,使之成为全区林业信息网络当中连接任意两个站点之间的桥梁,从而降低了技术门槛,为基层林业单位节省了大笔启动资金,推动了全区林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五)成立信息协会,加强队伍建设

自治区林业局信息技术人才普遍缺乏,许多基层林业工作人员对计算机大多是一知半解,要求他们精通使用和管理信息网络是不现实的。针对这种情况,2002年底自治区林业局成立了广西林业信息协会(是广西首家成立信息协会的单位),并以协会为依托,加强对全区林业系统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五、总结

今后一段时期,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是深入发展网络。继续增加网络用户,将网络覆盖面延伸到乡镇林业工作站。二是挖掘信息潜力。网络的价值在于信息量,自治区林业局计划将林业系统专网办成区林业政务信息汇集渠道和业务处理平台。三是丰富应用系统。开发应用公文流转系统,以办公室秘书为总调度跟踪控制文件的流程,详细记录各审批环节的处理意见和办理时效以及经办责任人员。四是推动电子商务。协调信息中心各会员单位集中力量在学术讨论和工作实践中,对主题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全面规范和推行合理的解决方案,为全区林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春勇.物联网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3,(18):84-84.

[2] 董鑫,赵博.物联网技术在林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4,(15):58-58.

[3] 邵徽敏,王武魁.林农采纳互联网的影响因素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3,(4):58-61.

[4] 李伟,魏安世,陈鑫,等.林业产权交易信息平台设计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13,(3):90-93.

第2篇: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对策;赤水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5702

1 引言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中国竹子之乡、贵州省十大林业县(市)。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801km2,总人口3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8万人,非农业人口7.3万人。2001年以来,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为契机,大力实施退耕还竹工程,现有森林面积214万亩(竹林面积13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0.55%,林地资源和森林空间环境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赤水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经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林地利用率不断提高,取得成效明显增强。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等影响,赤水林下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通过对赤水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开展走访调查,分析了其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建议。

2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2013年以来,围绕“十百千”工程目标(即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商品竹林、1000万羽乌骨鸡),大力发展“一根草、一只鸡、一根竹”3个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探索林下经济产业扶贫新模式新机制,引导和带动广大林农增产致富。目前,赤水林下经济发展迅速,类型多样,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和森林旅游”4大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林下种植包括林菌模式(竹荪、香菇)、林药模式(石斛、天麻);林下养殖包括林禽模式(乌骨鸡)、林畜模式(山羊)、林蜂模式(蜜蜂);林下采集包括林下采摘毛竹春笋和方竹笋;森林旅游包括旅游观光、森林公园及城郊“农家乐”等。其中,石斛和乌骨鸡是赤水林下经济典型代表,竹林是赤水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3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蓉遵高速公路贯通、乡村产业公路建成,赤水解除交通瓶颈制约,围绕示范基地、招商引资、产业调整、成果转化和基础设施,狠抓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建设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龙头企业,对石斛、乌骨鸡、竹笋等优势资源实施精深加工,林下经济发展迎来了春天。

3.1 林下经济取得的成效

3.1.1 思想观念不断转变

赤水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通过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森林旅游等,林地资源不断得以利用。并将林下经济产业建设成为促进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实现生态得保护、产业得发展、林农得实惠的目标,部分林农发展林下经济思想观念逐渐转变。

3.1.2 经济产值不断增加

赤水建成原生态石斛种植标准化基地6.3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基地9个,500亩以上基地26个,100亩以上基地51个,年产值达2.4亿元以上;建成10万羽以上乌骨鸡规模养殖场30个,1万羽以上乌骨鸡规模养殖场180个,乌骨鸡养殖小区57个,年出栏500万羽以上,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加收入达2000元以上。

3.1.3 品牌创建意识不断增强

赤水对林下产品商标、品牌创建意识不断增强,2010年石斛茶获国家食品博览会金奖;2013年获“中国绿色生态金钗石斛之乡”称号;2014年3650亩石斛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2015年获“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称号等。对提升林下产品知名度、增加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3.2 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3.2.1 林地资源利用率不高

赤水现有森林面积214万亩,竹林面积130万亩(其中,楠竹林51万亩,杂竹林79万亩),发展林下经济面积不到25万亩,不足全市森林面积的12%,绝大部分集体林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笔“潜在财富”得不到体现,对赤水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浪费。

3.2.2 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

赤水缺乏实力雄厚、辐射带动作用的林下经济龙头企业,难以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局面,部分农户思想观念虽有转变,但真正参与发展林下经济农户不多,有的农户还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创业气氛淡薄,加上缺乏正确宣传、引导,农户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不高。

3.2.3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发展林下经济部门整合资金难度大,财政对林下经济投入不高,信贷支持和资金补贴力度不够,加上受配套技术、疾病防控、保险、销售等诸多因素制约,没有出台《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意见》等作为政策支撑,部分农户虽然有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但仍处于观望状态。

3.2.4 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市场信息滞后、导向不明、营销渠道狭隘,市场占有率极低。没有形成市场联盟或成立统一收购销售机构,部分农户依旧采取传统到集镇零星销售、在家等待上门收购等销售方式,同一产品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差异,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

4 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4.1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认真对照国家《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全国竹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建议意见,结合赤水实际制定林下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做到定位准确、布局科学、目标明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使林下经济产业呈现跨越发展。

4.2 政策扶持,创新机制

建议出台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财政预算资金设立林下经济发展基金,采取股权或者项目以奖代补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奖励创建省级、国家级品牌和申请新三板、E板挂牌上市企业;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农业担保公司担保平台作用,扩大涉农信用贷款担保,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等提供担保支持,促进金融供给与农业信贷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4.3 示范带动,集约经营

把培育壮大信天中药、永斛源、国礼公司、仙草公司、奇垦农业、竹乡鸡养殖公司、红赤水生态有限公司等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种养殖户搞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重点支持“订单农业”,鼓励大户、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带头新建种养殖基地形成示范,带动更多群众发展林下经济。

4.4 市场联盟,科技引领

成立市场联盟或统一收购销售机构协会,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稳定市场价格。建立完善行业运行统计分析制度、生产基地信息体系制度和行业预警机制。财政投入资金,设立科技发展基金,支持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联盟,合力解决资源保护利用、良种选育、高效种养与加工技术、销售市场等关键共性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5 擦亮品牌,市场竞争

加强旅游宣传与竹、金钗石斛、乌骨鸡品牌深度融合,擦亮“赤水金钗石斛”和“赤水乌骨鸡”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字招牌;建立可查可验可追溯的产品信息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突出品牌创建、申报科技成果及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种养基地年限标牌标识建设,建立可查可验可追溯的产品信息体系,全面提升特色产业品牌信誉;着力创新品牌、维护品牌、经营品牌、保护品牌,提高林下经济产品市场占有率。

5 结语

林下经济是促进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可以使林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综合利用,增加林业附加值,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赤水林下经济的优势已得到体现和发挥,但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还需政府部门大力扶持、农户积极参与和示范带动,才能使丰富的森林资源释放出更多的生态“红利”,使革命老区群众早日实现兴林富民、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使林下经济变成赤水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柱。

参考文献:

[1]王宗星,冯博杰,高智慧,等.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技,2013(4):389~393.

[2]唐荣逸.贵州省林下经济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5,13(5):76~79.

[3]张莉,顾开军.浅谈如何促进林下经济发展[J].现代园艺,2013(4):6.

[4]王国丽.贵州省赤水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2014(41):267~268.

[5]翟明普.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业工业,2011,38(3):47~52.

第3篇: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养生旅游;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严峻,生态系统失衡,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的恶化。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进入21世纪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色发展、绿色化一系列的新观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逐步成为和谐发展的新目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断增加,人们的需求也由温饱型再想健康型转变,同时随着人口比例的老龄化与身体亚将康状态日渐增长,健康养生问题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和时展热点。

一、森林公园养生旅游的理解

森林公园是以自然资源环境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能够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是发展养生旅游最佳场所,可以使都市人享受情人沁人心脾的自然空气环境、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健康安全无污染的森林食品、是人得到身心得到双重放松,实现“天人合一”理想状态。

养生首先在于环境,城市的废气污染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天敌。城市居民需要到绿色森林环境中清洗污浊的肺气,到绿色的森林环境中令自己眼界更加宽广,到绿色的森林环境中潮润洗肤。因此森林公园是生态养生的最佳场所。

所谓养生旅游就是保养生命、修身养性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在自然健康的环境中放松身心、休闲度假。养生旅游实质是旅游活动与养生资源完美融合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是时展的热点和旅游市场的全新的主流趋势。养生旅游是以生态养生为目的的旅游,所以旅游的六要素应该紧紧结合生态养生旅游的主题来开展进行。应结合避暑、休闲、度假、观光、疗养目标等满足人们的养生旅游需求。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

森林公园公园养生旅游是一种充分利用森林公园丰富的自然资源,达到修身养性、身心健康的新型旅游方式。森林公园开展养生类旅游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传统的养生文化为基础,中国养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一系列的养身健康主题活动。

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体现了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满足后,对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领域的更高追求。

二、国内外森林养生旅游的发展现状

1.国外森林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养身,全世界兴起了养生保健热潮。“森林养生”是一种国际潮流,在国外被称为“森林疗养”或“森林医疗”,同时被誉为世界上没有被人类文明所污染与破坏的最后原生态,也是人类唯一不用人工医疗手段可以进行一定自我康复的“天然医院”。森林养生的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发展阶段是1980年,起源于德国为的雏形期。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发展森林养生的国家。第二个发展阶段是1980年―2000年左右,以美日韩为代表的发展期。美国是最早开展森林B生条件研究的国家,1982年,日本举行了“第一次森林浴大会”并率先提出了将森林浴纳入健康的生活方式。韩国则首先创建了4个自然养生林基地,提出建设自然疗养林的思路。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蓬勃发展。各国纷纷认识到森林健康养生所带来的经济和健康效益,欧盟于2004年发起了关于林木、森林以及人类健康与福祉的相关研究;2005年起,日本以森林浴场为主,规划建设森林养生基地,到20113年为止,共认证3种类型57处森林养生基地,每年至少有8亿人到基地进行森林浴。同时日本于2007年成立森林医学研究会,对森林环境与人类健康进行相关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森林康养的内涵。韩国修建4处森林疗养基地和1148公里林道,营建了158处自然休养林和173处森林浴场,拥有了比较完善的森林疗养服务人员资格认证体系、森林疗养服务人员培训体系和森林疗养基地标准。

2.我国森林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对养生旅游的理论研究尚属初步阶段。随着近几年森林公园旅游的快速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发展更加备受关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森林养生旅游在我国还处于新兴业态。对森林利用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还仅仅停留在观景、游山玩水的初级状态。森林养生旅游与森林旅游最大的区别是在一个“养”字上,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养生旅游的内涵、养生旅游资源、森林养生旅游资源、以及部分森林养生旅游项目的开发,杜绝走马观花的旅行模式。

21世纪初南宁中医药养生旅游,广西将规划构建六片区发展格局。首先,根据广西中医药资源和养生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交通条件和空间地域,构建桂西北、桂西南、桂东北、桂中、北部湾、桂东广西中医药养生旅游六片区发展格局。其中桂西北、桂东北、桂中、桂东构建养生旅游片区,桂西南、北部湾构建中医药养生旅游片区。

三亚保健旅游的开展,三亚这个“天然氧吧”中,负离子的含量很高,是北京的一百倍,这些负离子对身体健康好处特多。专家认为,这个“天然氧吧”中的无比新鲜的空气有促进血液循环,大大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的良好功效。比较发现,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心血管疾病和肺心病等严重威胁老人生命的主要疾病,在海南的发病率远远低于其他地方。另外,海南空气透明度好,降尘少,粉尘浓度低,所以紫外线很强。众所周知,紫外线是杀菌的重要良方,紫外线密集的“地毯式搜捕”使得这里的很多病毒都无处藏身。

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将抗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各地可以整合当地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养生、体育和医疗健康旅游。该《意见》未森林资源发展森林养生旅游指明了方向和途径。国家林业局也正积极探索森林旅游与健康运动的结合点,如在林区开展马拉松、徒步穿越、极限运动等。此外还将大力引导生态露营地和智慧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森林旅游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已确定了第一批全国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基地建设试点单位。

三、我国大力发展森林公园养生旅游的动机

1.森林公园养生的资源优势

随着近几年森林公园的旅游的迅速发展,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森林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它不得作用不仅只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收二氧化碳、调节气候”等。研究证明,森林中具有丰富的植物、高浓度的空气负氧离子、良好的森林气候。而且空气细菌含量极低,噪音污染和灰尘污染少等,是生态养生的理想场所。

2.社会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健康人仅占人群总数的5%,被确诊患有各种疾病的,占人群总数的20%,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约占人群总数的75%。健康是人体功能的正常状态,亚健康和疾病都是非正常状态。人体多种功能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健康状态可以转化为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反之,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经过适时地康复干预,也可以转化为健康状态。如果我们抓住疾病这个演变过程,在发病前就适时地采取康复干预措施,消除病因或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就可使亚健康状态发生“逆转”,向着健康状态转化。因此创造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放松自我、适当锻炼、科学保健、提高免疫力等,是消除和预防亚将康和疾病的最佳手段。而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3.养生文化历史悠久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四、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1.一味复制其他国家的模式

我国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开发时间较短,属于新兴产业。其他西方国家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开发已经相当成熟,基础建设也比较完善。为此一些专家呢提出向西方国家学习,加快我国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建设步伐。但这种照搬模式,没有结合我国国情,使得森林公园养生旅游生态功能不能更好的体现。既不利于我国森林公园养生旅游的发展,尤其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2.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大部分森林公园的养生旅游产品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认为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仅仅是真切的感受大自然的山、水、空气,导致养生旅游产品仍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面,忽视了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很多景区由于投入的资金有限,不能满足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开发所需的大量资金。造成深层次旅游产品的缺乏,养生旅游的产品单一。有些地方森林公园过度追求高端医疗养生建设,忽视了养生旅游的体验属性,这样既加大了投资风险,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些森林公园的开发经营者缺乏合作意识,与相邻的其他行业和景区之间缺乏协作精神,难以形成功能互补的群体效应,养身旅游产品开发的规模和种类都难以更好的实现。

3.养生旅游产品品牌打造力度不够

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品牌开发欠佳。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大的现在,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将更加多样化,对旅游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者更加要求旅游项目参与性,娱乐性。因此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方向应着眼于现有的资源,尽量走多样化、精品化路线,但要保留民族性、自然性。

五、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办法

1.尊重森林公园发展规律

森林公园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森林公园发展持续性。

2.深入发掘森林公园养生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养生旅游品牌

品牌是旅游业的名片,要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养生文化旅游品牌,使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具有更鲜明的总体品位和整体形象。结合宗教养生文化旅游、医疗旅游和养生体验等新兴旅游产品的培育,深度融合养生文化创意,充分体现养生文化之魂。重点打造养生文化节庆活动品牌,按照定位准确、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梯次发展的要求。

3.大力打造精品养生旅游景区,提升景区文化旅游档次

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养生内涵,加快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在森林旅游项目建设中融入养生元素,加强策划包装,将养生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依托富集的养生资源和自然资源,要深入挖掘本土养生文化精髓,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把每一个要素做强做大,做出特色,不断提升养生文化旅游产业素质,更好地M足游客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需求。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促进产业联动发展,通过发挥重大项目的聚集带动作用,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第4篇: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河南省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为实例,进行相关问题讨论。资源型工业城市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如何实现工农良性循环,现已成为学界焦点问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生态城市路径

1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阐释

所谓的生态城市,就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而发展生态城市就要发展循环经济。因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的不竭动力。当然,这是建筑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这是完全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最终可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这一生态经济形式是承接工业经济的全新经济形态,而贯穿于这一历史过程的逻辑主线就是经济发展,它遵循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法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更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选择。在当今时代,能够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构成了生态城市的基础。

2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概述

鹤壁市循环经济工作从2004年开始起步,当年即被确定为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目前《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了国家级初审,是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根据规划,鹤壁市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即以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为先导,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效益为中心,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三大基地、打造五大产业链,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用3-5年时间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型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依据总体思路,以全社会的循环为目标,以产业延伸、互补、配套为主线,从城市、产业、行业、园区到企业不同层面,建立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框架。

(一)农业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和养殖及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形成“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污水和废物回收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牲畜粪便沼气与渣肥料”的产业链,形成农业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

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建造淇河森林公园和防护林带,提高森林覆盖率,打造“林业生态市”。积极发展苗木花卉和森林旅游业,开展林下养殖业、采集业、种植业的多种经营,拉长产业链,开展木材精深加工,使有限的木材资源由原料产品、半成品向终端产品转变,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循环经济产业链

围绕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即依托老区大力发展煤、电、水泥、金属镁等产业,建立资源型产业基地;依托两县大力发展种、养、加工循环产业链,建立优质食品加工基地;依托新区大力发展电子、通讯、生物制药、汽车配件等环保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建设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为方向,拉长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食品加工五大循环产业链。其中,在食品加工方面,初步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废物回收利用有机肥和其他工业原料”等产业链,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对动物下角料进行综合利用,生产蛋白质饲料;对动物粪便进行综合利用,生产沼气、复合有机肥;对玉米秸秆进行综合利用,在收割玉米时对秸秆同时进行叶、秆分离和初步加工,将玉米叶制成干燥叶片砖,是牛、羊的上等饲料,把玉米秆皮与秆芯分离,分别是上等的造纸原料和提取低聚木糖的医药化工原料。目前,这五大循环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推动了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三)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

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突出了规划的龙头地位,科学规划了工业区、生活居住区、文化区、商业区和休闲娱乐区,并且严格按功能分区摆放项目。抓好城市绿化,采用开敞通透的手法,以草坪为基调、以植物造景为主导、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体,大力推进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化。城市绿地面积566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0%。具体做法为:大力开展生活垃圾、特种废物和城市中水的回收利用,提高社会资源再生利用率;加强用水计划和用水定额管理,积极推进工业、农业和城市节水技术开发和新产品推广,着力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城区逐步取消小锅炉,增加集中供热覆盖面;强力推进“禁实”工作,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节能建筑;把淇河开发、保护和新区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沿淇绿化、淇河新区段开发和引水入市工程。

3生态城市建设的创新路径

借助大学、科研院所的集体智慧,高起点规划。围绕“一个核心,二个转型,三大基地,五大产业循环链”,聘请专家编制《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聘请中国科技促进中心有关专家编制《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又组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专家评估,高起点规划。

政策保障,措施得力。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有关产业发展政策。二是市政府出台了《淇河开发保护管理办法》、《鹤壁市淇河水资源保护暂行管理规定》、《鹤壁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关闭污染严重金属镁、化工助剂生产企业专项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三是加大财政对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及再生资源利用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排污费和科技三项费用对企业清洁生产项目和循环经济链接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给予支持。

注重效益,项目先行。发展循环经济的落脚点是项目,做到建成一批、开工一批、超前谋划储备一批,围绕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链和农业经济循环链条,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为循环经济提供项目支撑。围绕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链和农业经济循环链条,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建立了循环经济项目库,筛选保留具有地区特色及适应本区域发展的项目,为循环经济提供项目支撑。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增强全民“资源意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可以多方面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国家有关法律知识和方针政策,报道循环经济先进案例,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清洁生产意识”,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为最终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城市的良好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4结论

总之,我们要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佟凡.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J].实践(理论思想版),2008(1)

2.陈小敏,杨洁等著.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第5篇: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

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宽带的无线化和无线带宽的宽带化,极大地促进了对无线频谱和无线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频谱的价值已经充分体现。作为无线通信的黄金频段――700MHz频段成为炙手可热的资源。

在施行频谱拍卖制度的美国,Verizon曾经在2008年花费100亿美元巨资从美国政府手中拍得700MHzl谱。其后,Verizon凭借700MHz优异的无线传播特性,以较小的基站规模,实现较大的区域覆盖,并且是以较低廉的成本实现4G网络的快速部署,奠定了4G的领先。2007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历经漫长的讨论之后重新规划700M,规划释放出一部分频率资源用于未来的移动通信,故700M也被称为“数字红利”。根据GSMA在2012年的研究数据,如果亚太各国政府将“数字红利”频谱用于移动宽带通信,到2020年亚太地区的GDP将增加近7300亿美元,税收将增加1300多亿美元。

我国一直通过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对频谱实施行政分配制度。上世纪,700M被分配给各省市县的广播电台,用于承载模拟广播电视信号。随着技术进步,模拟电视逐渐数字化,大部分700M频谱资源逐渐闲置。当前700MHz频段是广电使用的频段,如何利用700M黄金频段发展无线技术,把握无线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机会,是当前广电人亟需考虑的问题。

二、广电融合网与700M频段

随着新技术快速发展和产业环境不断变化,以双向、互动、高清为标志的广播电视网,正在向宽带、多屏、智慧化升级,我国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已进入一个 全新阶段,未来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W,Next Generation Broadcasting Network-Wireless)将发展为电视有线、无线、卫星多通道无缝连接的融合覆盖网络。融合网络的设计是在构建无线双向网基础上,将有线电视网、地面数字电视网、卫星广播网、广电自适应WiFi无线网、无线双向网进行有机结合,打通相互间的传输通道,形成广电特色的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广电无线700M双向化技术是“智慧广电”发展的保障,实现广播频段无线信道模型建立、动态频谱感知、无线双向系统组网、信道编码、下行和上行信道传输、无线载波聚合等技术难点,建立广电无线双向网技术标准体系,可形成广电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有益补充,其中基于700M频段的双向LTE将成为无线双向系统的重要支撑。

三、 700MHz LTE方案浅析

(一)LTE发展现状

LTE作为目前移动通信的领军技术,在全球运营商中已获得大规模商用的验证。根据GSA全球移动供应商协会的统计,2014年底共有611家运营商在174个国家和地区投资LTE网络。全球商业运营的LTE网络超过360张,LTE基站已经部署200万个,LTE用户数接近3亿。当前LTE主流的频段采用1.8GHz(45%以上)和2.6GHz(28%以上),中国移动主流也是采用2.6GHz频段。1GHz以下700/800MHz低频频段,也有33个国家55张商用网络采用此频段,例如日本DoCom采用800MHz频段,美国Verizon采用700MHz频段(超过2600万用户)。

由于700MHz频段穿透性能好,穿透衰减小,覆盖范围广,射频信号传输质量高等特点,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开放700MHz作为LTE通信的低频频段,以便运营商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完成较快速的覆盖。LTE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700M LTE虽然用户基数少于1.8GHz和2.6GHz主流频段,但700M LTE技术也经过了规模商用的验证,也是成熟、稳定的技术。

(二) 700M LTE无线网络架构及规划原则

1. LTE基础网络架构

LTE的无线接入网命名为演进型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E-UTRAN),核心网则为演进型分组核心网(EPC)。组网架构如图2所示,LTE时代的网络架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下述三点:

(1)网络结构全IP化。在LTE组网方案中,核心网取消了CS(电路域),全IP的EPC支持3GPP、非3GPP各类技术统一接入,实现固网和移动融合(FMC),灵活支持VoIP及基于IMS多媒体业务。

(2)网络架构扁平化。取消了之前定义的RNC,eNB直接接入EPC,从而降低用户可感知的时延,大幅提升用户的移动通信体验。eNB除了具有原来NodeB功能外,还承担了RNC的大部分功能,如无线资源控制、调度、无线准入、无线承载控制、移动性管理和小区间无线资源管理等。eNB之间可采用网格(Mesh)方式直接互连并引入X2接口,这是相对原有3GPP接入网结构的重大变化之一。

(3)引入了X2和S1两个接口。X2是相邻eNB间的分布式接口,主要用于用户移动性管理;支持S1接口的灵活组网方式 ,S1-Flex是从eNB到EPC的动态接口,主要用于提高网络冗余性以及实现负载均衡。

LTE网络的无线网元包括基站、天馈、无线网关、IP承载网和网络终端。其中,基站采用分布式基站,基带单元(BBU)和射频单元(RRU)分离;天馈采用700M双极化定向天线,通过射频馈线和RRU连接;无线网管用于基站管理,包括配置、告警、性能监控等,部署在核心网机房;IP承载网用于核心网网元和无线侧BBU的互联,应考虑充分利用广电现有的传输网络来承载LTE业务;网络终端可用CPE和MiFi两种形式的终端。

2. LTE网络规划原则

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的建设,首先基于无线网的精心规划。无线网络规划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营销和数据流量分流策略,加强网络规划建设与市场发展的协同联动,分区域、有步骤、分阶段的持续推进网络建设,不断提升客户感知,满足市场竞争和业务发展需求。规划前需搜集并明确网络服务的区域、区域内相关频段的无线传播模型校正、区域内的业务需求及业务模式等。无线网络基本规划包括了:覆盖规划、容量规划、站址规划等环节。网络建设初期的关键是覆盖规划,需依据服务区的功能、地形地貌、建筑特征、人口密度、业务量等特征进行区域划分和归类,确定不同区域类型采用的网络结构、服务等级和设备设置原则,达到网络质量和建设成本的平衡,获得最优的资源配置。

同时,应根据广电频谱和业务新特性进行差异化融合网站址规划,注重用户体验,从试点开始就采用“边建设、边网优、闭环发展”的建网方法。网络建设与网络优化同步,深挖网络潜力,以最少的投资打造最优的覆盖;科学定位网络问题,精准指导网络规划,提升网络整体质量,保障业务正常运营。

(三) 700MHz LTE无线双向网的业务规划

下一代广播电视融合网应保持固有的公益属性,并以此为抓手开展差异化商业服务,把有线电视网和广播电视无线网进行能力融合,实现用户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对视听享受和便捷生活服务的“一手掌控”。首先,促进广播电视向无线领域延伸,实现有线电视业务无线化。其次,在业务开发上尽量避开与市场主导者直面竞争,应在品牌定位、技术应用、市场营销、推广渠道等方面进行差别开发,确保业务开展的有效性;再者,应聚焦重点垂直行业与关键应用,促进无线网络与业务融合发展,提供定制化、差异化服务;最后,应充分利用新技术为现有的集团客户创造新价值,从而以较少的客户获取成本,带来更大的客户价值。

业务重点发展方向包括政府、行业及个人。政府方面,主要是智慧城市,包括无线城市、智慧社区、应急指挥调度等;行业方面包括交通行业、林业(森林防火)、电力行业(智能抄表、自动化监测、应急抢险通信)、水利水位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等物联网运用;个人方面,提供家庭安防、无线宽带、移动广播电视和智慧停车等业务。以下就三种典型应用案例作简要介绍。

1. 单向HFC开通双向高清电视业务

开展互动业务需要将原有的单项HFC网络改造为双向网络,但采用传统的改造方式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在保证原有的单向HFC网络不变的基础上,将广电Cable网络与700M双向无线网络结合起来,是一个方便的双向网络改造方案。即通过700M无线基站以及核心网传送上行信令,核心网通过网线与NAT路由器连接,来接通广电的业务平台。通过增加CPE终端,使其与机顶盒进行连接,CPE可将机顶盒的上行信令通过无线信道传送给基站。改造后形成了以CPE、无线基站,核心网、业务平台、IPQAM、机顶盒组成的双向数字电视网络。该方案适合没有双向改造的农村等地区,同时偏远地区也可利用广播电视无线双向网快速部署,抢占市场。

2. WiFi运营业务

WiFi运营的目的在于让用户可以随时的使用终端上网,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布设CPE、MiFi产品,通过无线信道和LTE基站进行通讯,即利用广播电视无线双向网做回传,可实现在公共区域、公共交通等提供WiFi覆盖等增值业务。同时,可通过打造WiFi 接入广告平台,开展广告投放、商场导购、微信公众服务、社会信息服务,并为有线宽带用户和非有线宽带用户给予不同的QoS,并结合智慧新农村的战略,为偏远农村、镇区提供低价WiFi宽带接入服务。远期可实现机顶盒WiFi、广播电视无线双向网、广播电视自适应WiFi网的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S护 。

3. 自动抄表业务

采用700M无线双向网承载自动抄表这一物联网应用,可以使得广电运营商业务形式多元化,盈利模式灵活化,网络价值立体化。用户只要点击电视上的菜单界面,就可以通过电视机随时获取水、电、天然气和暖气等智能表具的数据信息;同时通过与相关服务商数据中心、营业网点实时连接,实现定量限制、故障示警、自动缴费等功能。物联网数据路由器对经过有线或无线传输过来的数据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与ONU或无线路由器进行数据通信,再通过广电双向网把信息终端与第三方运营商信息中心建立双向通信,实现物联网数据信息、相关服务控制信息的发送和接收。

第6篇: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

一、装饰美化类民间艺术的范畴

民间传统手工艺分类大致从艺术性、民俗性、生活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根据张道一等有关民艺专家的分类观点,民间传统手工艺分为八类,装饰美化类是其中类别之一,是指民众对环境和自身的美化和装饰,主要包括节令活动、人生礼仪等民俗生活中的年画、窗花、布画、杂画和室内装饰品;民众对自身的装饰,包括服饰剪纸花样、鞋样等。装饰美化类民艺品起源大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其原初的功能有所减弱,审美功能不断加强。装饰类民艺一般只限指在二维的平面范围之内,有平面造型艺术的特征,无论是创作观念、表现方法还是存在形式,与一般所指的美术范畴更为接近,从而集中体现了民间艺人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具有朴素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征。

二、装饰美化类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

1、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了民间装饰艺术的生存土壤民间传统手工艺根植于传统的农耕生活,最大程度地继承了原始文化或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本元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但是随着我国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步伐的加快,受社会政治经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俗、人文观念和审美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在一夕之间,许多具有民俗特色的村落、具有历史韵味的街道被无情拆除,代之以冰冷无温度的现代立方体,隔离了传统邻里间情感交流与人情往来,移风易俗间,耕植传统民间装饰艺术生存的土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许多传统手工艺因无存在的理由而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2、价值观的改变导致民间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后继乏人目前,我国很多年轻人择业价值取向从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轻视社会责任的承担。选择社会热门职业,忽视那些可以为人民服务的冷门职业、基层职业。择业标准趋于实用化、功利化,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发展作为择业价值标准,轻视精神、责任和义务。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越来越少,以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作为谋生手段的作坊,社会生存越来越艰难。要练就达到大师级别境界的技艺,要耗费人生很长的经历,且经济报酬微薄,属于冷门寂寞的“无前途”行业。在当下全社会追求高报酬,青年择业价值观本位化现状的大环境下,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后继乏人。3、传统的手工艺传承形式束缚了民间装饰艺术的创新查阅我国传统手工艺发展历史资料,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母女间的口传心授以及物传,将工艺技术的艺诀、经验、装饰艺术样谱代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后人在前人一脉相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得工艺、图式逐渐完善,但是也正是这种相对固定内容和形式,束缚了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使得装饰样谱跳不出原来的样式,有的几乎几代一成不变(如图不同时期的杨柳青年画)。如表现连年有余必用莲花和鱼元素,表达长寿要用寿星翁或松鹤等元素,这种程式化使得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图案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受到束缚。

三、装饰类传统手工艺活化途径探索

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产业化规模很小,随着民众观念和审美的改变,已经不作为普遍的日常装饰使用,大部分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被用作收藏或者发挥工艺礼品的功能。虽然新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消亡,但是其物化过程反应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将会对新生手工艺的产生起到启智和推动作用,这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动态传承。虽然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日益维艰,但是依靠政府部门的保护政策,以创新为钥匙,通过全社会多方努力与配合,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要,在流淌着传统血脉的土地上,传承之路必将充满希望。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民间装饰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颁布一些有助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政策、制度,为传统手工艺的“活化”保驾护航。一方面,加强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民生的前提下,尊重农村民俗习惯,保护传统村落文明,避免村落“空心化”,重新构建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土壤。另一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力度,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力度,鼓励地方院校开办非遗专业,加强非遗人才培养,保障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再次,引导和推动传统民俗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很多传统手工艺因为民俗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涉及到服饰、室内装饰、活动物品等。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多渠道入手,尊重传统民俗,构建传统文化环境,让年画、剪纸、刺绣等传统装饰手工艺回到百姓生活中,把民间传统最富有创造性的源文化留住。同时,用现代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传播传统文化、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深入了解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平台,增强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2.发挥传统手工艺文化技艺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它最大程度上承载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造物智慧,包括造型语言、工艺技法、民俗内涵等等。可以说是典籍之外的-支活态文脉。但是市场需求决定发展规模,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审美的转变,导致传统装饰类手工艺产品需求量剧减,使得原先轰轰烈烈的传统手工艺产业日益萧条,如苏州桃花坞年画,朱仙镇年画等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市场上的鞋子、衣服、帽子等服饰用品琳琅满目,再也不用为了满足使用功能而自己动手。因此,因服饰制作而存在的民间服饰的花样剪纸也很少见了;有些传统技艺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被现代化新生产工艺所取代,如传统手工雕刻到现代的数码雕刻,原先的雕版、丝网印刷到现代的数码印刷,传统刺绣到电脑刺绣等,不仅节约人力,效率也飞速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因快速工业化带来的产品同质化问题。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需要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文化性、情感性特征,这给传统装饰类手工艺活态化留出了继续存在的空间。传统手工艺独特的人文魅力是对机器标准化产品的情感补充,为消费的多元化提供了富有人文气息的选择。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功能已经大大弱化,传承的核心是传统手工艺技艺和传统造物思想。要以创新为动力,发挥工匠精神,运用传统技艺,制作限量版的艺术品或纪念品,把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人文气息发挥到极致,满足小众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需求,不失为保护和传承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方式。3.发挥DIY的亲和力,让传统装饰类手工技艺走近市民生活。根据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流程,开发成DIY体验项目,既能让民众丰富生活,排解日常工作压力,也在参与过程中了解手工技艺操作流程,体验中国装饰类传统手工艺文化与智慧。如剪、刻纸类工序较少的可以开发成单独的项目;如果工序多的,如年画类,可以按照工序分解成画稿、刻板、印刷等几个项目,组成系列项目,体验者在精心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悠远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制作的过程,也是放下繁杂,自我精神享受的过程。4.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传承与创新并驾齐驱。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这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查阅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史,没有哪一门传统手工艺是亘古不变的,都会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和审美心理的变化而产生流变,有流变就有创新。传承与创新不是矛盾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沿着螺旋线向前发展的关系。没有创新的传承是难以为继的,同样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没有依托和支撑的。装饰类传统手工艺融入创意产业行业的途径有多种,用现代解构的理念和方法,根据创意产业具体产品设计的需要,局部融入,可以是艺术形式、工艺的运用、传统图样的提取应用。在艺术形式应用上可以运用现代软件编程技术,既能体现传统装饰类图样的艺术风韵,又提高了效率,通过变量的改变,还能改变图样的视觉效果。比如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就能把剪纸的镂空特点用于建筑设计、产品展示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形象代言人的服饰设计中,形成一种通透、斑驳的艺术效果。在装饰纹样的运用上,要用现代创意思维方法对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图样进行提取,并运用现代造型方法进行新的构想与再创,“借其形,承其意,传其神”,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品质,符合现代审美的视觉形象。传统装饰美化类民间手工艺的“活化”,要营造适合传统装饰类手工艺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不仅要原样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装饰图样,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艺和传统造物思想,更要以创新为灵魂,用现代设计给过去一个未来,使民众在享受现代设计过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记忆,产生中华民族文化归属感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唐家路民艺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3.1p32

〔2〕王楠论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1P170

〔3〕潘鲁生工艺美术的转型与复兴[J]上海工艺美术2016.3.15P8

〔4〕陈建成姜宏瑶浅谈我国发展森林文化创意产业路线[J]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2007-06-11P7

第7篇: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世界园艺博览会;入境旅游;唐山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日

前言

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由国际园艺花卉行业组织――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批准举办的国际性园艺展会,有着世界园林园艺界“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2010年10月唐山获得2016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承办权,唐山是中国继昆明、沈阳、西安、青岛的第4个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由国家外交部、商务部、国家林业局、中国贸促会、中国花卉协会、河北省政府主办,唐山市政府承办的,将在唐山南湖举办,届时将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参展,预计观众将达到1,500万人次以上。

根据唐山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末唐山市拥有旅行社175家、星级饭店59家,A级以上景区38家,其中4A级以上12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778.7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8%;旅游总收入214.77亿元,增长26.0%。其中,接待国际游客8.46万人次,增长3.3%,旅游外汇收入4,050.19万美元,下降2.0%;接待国内游客2,770.31万人次,增长12.9%,国内旅游收入212.26亿元,增长26.4%。将唐山同秦皇岛、石家庄、承德、邯郸、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烟台、威海、青岛、连云港、宁波、厦门、湛江、北海、三亚等19个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唐山市旅游经济竞争力目前水平较弱,但发展潜力巨大。唐山市旅游资源竞力水平处于中等地位,旅游行业竞争力和旅游环境竞争力处于落后地位。唐山市旅游业历史短、基础薄弱,但唐山市经济实力雄厚,而且也意识到了唐山市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高旅游行业竞争力水平只是时间问题,旅游环境竞争力的提高也会随着唐山市蓝色战略以及城市转型的实现得以改善和提高。目前唐山正在进行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筹建工作,如何借助世界园艺博览会这一契机发展入境旅游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唐山入境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旅游资源分析。唐山市是我国独有的具备各种地质类型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景区集群状况良好,自然旅游资源风景秀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美学价值。拥有清东陵、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唐山地处华北平原、濒临渤海,属温带季风气候。这里四季气候分明,春秋季节景色如画,夏季适合来唐进行海滨休闲旅游。

2、旅游市场分析。唐山地处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京津两地一直是稳定的客源市场。近年来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入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多。随着唐山高铁、民航的发展,唐山也缩短了同长三角、珠三角城市之间的距离。唐山市政府将旅游业作为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龙头产业,在旅游宣传、旅游资源开发投入、旅游规划等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唐山入境旅游具有较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3、旅游设施分析。旅游设施是指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业的人员向游客提供服务时依托的各项物质设施和设备。它包括交通运输设施、食宿接待设施、游览娱乐设施和旅游购物设施等,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

唐山市交通运输条件良好,海陆空立体化交通格局逐步呈现。唐山具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设施,路网稠密。与北京、天津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半小时”交通圈,市区与各县(市)已基本形成“半小时”交通圈。唐山市民航发展速度较快,开通了与国内城市的多条航线,机场设施先进。唐山市近年来加大了游艇码头的建设力度,海上航线将获得较快的发展。

唐山酒店业发展迅速,目前唐山拥有星级饭店58家,洲际、香格里拉、喜来登等众多国际品牌酒店也陆续在唐山开业。经济型酒店46家,如家、锦江之星、格林豪泰等经济型酒店也入住唐山,唐山拥有特色餐饮店300多家,本地品牌中较著名的有唐山凤凰园美食城、鸿宴饭庄等。

唐山市是全民健身开展非常好的城市,其中休闲娱乐场所有400多处,会展广场、凤凰山公园、大城山公园都已成为居民健身活动中心;唐山南湖公园中的高尔夫球场、儿童乐园、水上游船等游乐项目是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有滦州古城、运河唐人街等游览娱乐设施可供游客选择。

唐山物产资源丰富、有很多特色产品。如唐山的对虾、海蟹等海产品;京东板栗、蜂蜜麻糖、棋子烧饼、万里香烧鸡是唐山的特色美食;唐山被称为“北方瓷都”,唐山海格雷骨质瓷有限公司现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可供游客参观购买;唐山百货大楼集团、唐山远洋城、万达广场是唐山著名的购物场所,里面物品齐全、设施先进。

综上所述,唐山市入境旅游资源丰富、市场条件良好、设施设备齐全,具有发展入境旅游的市场开发空间和开发潜力。

二、世园会对唐山市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

1、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世园会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园艺展会,它的举办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城市环境、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接待能力等。唐山市是一座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正处于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世园会的举办不仅会促进交通设施改进、城市道路和城市规划更趋科学化和合理化,而且将使城市实现由点到面的转变,使都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得以实现,最终实现城市环境的华丽转身,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跨越,更好地营造国际旅游环境和文化氛围。

2、重塑城市形象,提高旅游知名度。世园会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节事,借助重大节事的聚焦效应、轰动效应来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是世界上很多成功城市的经验之举。昆明、沈阳、西安、青岛的成功举办,也给唐山世园会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唐山旅游的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在旅游主题选择、旅游定位方面还不够清晰、准确,在吸引入境旅游方面比较薄弱。可以利用世园会这一难得的机会,抓住“凤凰涅”这一城市主题,提炼唐山的文化精髓、塑造旅游形象、提高旅游知名度。利用世园会期间媒体长时间、高密度关注的特点,通过各种媒体向世界展示中国、唐山的新形象、新特点,也将国外的优秀文化引入唐山,使唐山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展示的舞台,营造唐山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品位和城市魅力,提高唐山市的国际吸引力,促进唐山市入境旅游的发展。

3、提高城市旅游力,丰富入境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是一个城市成为旅游热点的关键所在,世园会本身就是一种旅游吸引物,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轰动效应,增强旅游者对信息的感知和关注,从而促使旅游者转化为对唐山的关注和认同。节事活动的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可以增加目的地整体吸引力和游客满意度,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持续的客流。激活城市中的景点、博物馆、商业购物区等静态吸引物,增加城市活力。世园会也会给唐山留下许多有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和水立方、2010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等既成为历史的见证,也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2014青岛世园会的主题馆、国际馆体现了青岛时尚、国际化的城市特点。2016年世园会场馆将会以国际的高标准建设,不仅会给唐山城市建设注入国际性色彩,也将成为唐山城市旅游的亮点,成为唐山吸引国际游客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4、提高旅游外汇收入,带动旅游业发展。入境旅游者在举办地的支出是当地的新增收入,相当于一个出口产业的收入,还带来酒店、餐馆、购物等方面的支出。同时,入境国际游客无论在住宿、交通、通讯、餐饮、游览,还是在旅游购物的消费水平都比平时超出一倍或数倍,集中消费程度高,举办地外汇收入增量巨大。

唐山市目前旅游企业整体实力不强,集团化水平不高、大型国际接待经验不足。世园会的举办将大大提高旅游企业的接待水平,丰富国际接待经验,培养国际接待人才。

三、世园会背景下唐山市入境旅游发展对策

1、突出国际化旅游形象。世园会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事活动,所带来的媒体效应是树立城市旅游形象的良好载体。唐山市应结合“都市与自然,凤凰涅”这一主题,准确定位唐山市的旅游形象对唐山旅游业至关重要。唐山应该抢抓世园会这一机遇树立清晰、准确的唐山旅游形象,做大、做强唐山旅游的国际、国内两大市场。

加强与国外主流媒体合作的强度和力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智慧旅游。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增加世园会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在世园会期间加强与参展国的国际文化交流,通过文化展演、文艺演出、游园等活动扩大旅游者的文化视野、增加旅游的体验和互动。

2、强化旅游内容的国际化和区域合作。民族的才是国际的,在理解和挖掘当地和民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才会提高旅游内容的吸引力,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例如,皇家文化、长城文化、陶瓷文化、山水文化等,需要进行深度挖掘,要在时间安排、内容安排、文化展示、产品演示等方面做细、做精,让入境旅游者能够理解其中的文化特点和文化含义,有效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利用世园会机会,完善唐山市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尤其是加强同京津两地的互动,充分利用京津两地旅游集散的作用,借力扩大唐山旅游的影响。加强唐秦承三地的合作,实现旅游的区域联动,扩大该地区的综合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3、培养国际化接待队伍。世园会是一次持续时间长、规模大的节事活动,需要有大量的组织管理人才、接待人才、志愿者队伍,尤其是对大型国际接待能力是一次艰巨的考验。从2013年唐山市入境旅游接待数据来看,唐山市目前的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和外汇收入都还较低,与世园会期间的入境旅游接待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昆明、沈阳、西安相比唐山的国际化接待水平还亟待提高。

4、加大国际化设施建设力度。世园会的举办需要有一流的设施和一流的服务,需要更多酒店和建筑设施的开发,更好的通讯技术和公共交通网络的改进。立足于高质量承办2016年世园会,唐山市坚持旧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按照健全服务功能、统筹产业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快南湖生态城、唐山湾生态城、凤凰新城、空港城及环城水系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按照国际生态城市标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档房产、商业、旅游、体育、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突出抓好世园会场馆和服务接待设施建设,提升软硬件管理水平。

四、结论

世园会将会带动唐山的旅游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其中又以对唐山旅游业的影响最大。世园会的举办,将进一步丰富唐山市入境旅游资源,提高设施水平、服务接待水平。以“都市与自然,凤凰涅”为主题的唐山世园会,将极大地提升唐山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唐山入境旅游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

主要参考文献:

[1]谷金明,王菲,陈婷婷.休闲旅游的层次性分析.商业时代,2009.27.

第8篇: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水利事业;水利技术创新;水利管理能力

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在新时展的背景下,水利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对水利工程是十分重要的,但这也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所以,如何合理应用水利技术,促使其发挥最大化作用,为工程带来更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焦点问题。从水利管理的角度讲,其对水利技术的需求较高,水利技术作为管理的重要支撑,在实际应用与创新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不断积累学科知识,不断对管理模式进行更新和优化,以此提升水利技术水平,为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工程概况

遵义市中桥水库水厂位于新蒲新区新蒲组团西部、326国道北部、四合头山以东、厂坝北部、三坝水库下游约1.5km的农田区,与江天水泥厂毗邻,工程设计总规模为供水30万m3/d。水厂距新蒲镇政府1km,距遵义市中心城区15km,距326国道350m,现有350m的水泥厂进厂公路到水厂厂址位置,交通较好。因中桥水厂建设需要,须对三坝河中桥水厂段进行改道,其工程范围为:中桥水厂上游鱼塘上游侧人行桥至水厂下游第二口鱼塘下游侧人行桥,改道河道长度为690m。

2水利技术管理存在问题

2.1忽视基层水利技术的发展。基层水利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转型的重要基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伴随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机械化水平随之大幅提升,农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不断增加。基于此,部分地区出现忽视基层水利技术发展的问题,使得在面临紧急状况时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1]。比如,某地区由于人员操作不规范造成较大范围的污染,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的继续发展,未能在实际工作中合理运用水利技术,最终导致污染情况快速加剧,对农业生产与群众生活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2.2连带负作用显著。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然而与其相关的负面作用也在不断加剧。在城市当中,生产、生活会产生大量废水与污水,这些污水仅依靠自然平衡进行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对此,若缺乏科学有效的污水处理方案,势必会城市水利造成影响,不利于城市居民的人身健康与社会稳定发展。2.3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水利技术创新与管理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调查与研究得知,部分地区对于水利技术创新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对应的规章制度无法发挥出作用,而且还有很多官员在思想上也未对水利给予足够重视,这样不仅制约了水利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还不能对现有水利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保护,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工程价值的有效发挥。

3水利技术创新带动管理水平的提升

3.1加强领导组织。首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在掌握当前水利事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科教兴国方面的战略方针,对水利技术工作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和完善,将水利技术创新融入到议程之中,并将其定义为干部的考核标准;其次,结合水利工程功能、作用与目标,制定出一套与工程后续发展相对应的规划,将各类具有促进水利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落实到位,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推进技术创新;最后,必须对科学知识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领导的导向作用,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保证决策具有更高的民主性与科学性。3.2增加科技投入。对于水利技术创新而言,切实增加科技投入是重要的基础条件,将国家或政府的投入作为基准,同时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方式。首先,得到国家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开辟经费的方式,独立水利技术创新预算;其次,加快水利技术平台构建,提高科技研究水平与能力,实现资源共享,并保证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和管理质量,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平台作用;最后,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按照需求合理划分出用于技术创新的经费[2]。3.3为水利技术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1)在政策方面应营造出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将国家与政府提出的扶持政策落实到实处,根据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方案;(2)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讲,应不断激励水利技术创新,借助一切有效的宣传手段,积极表彰任意形式的技术创新,进而营造良好的创新社会氛围;(3)水利技术创新离不开专业人才,水利技术创新相关的人才环境同样需要进行积极的营造,创建完善的人才培育和选拔制度,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水利技术创新整体水平。3.4加强技术管理(1)通过对水利技术成果的管理,可发挥出管理部门的最大化作用,提升水利项目审查、评价与合同的管理水平,为项目监管提供有效帮助,确保验收评估的准确性。(2)切实强化评价机制的完善和建设,根据国家提出的评价标准实施全面改革,确保机制的公平性与透明性,为水利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3)强化水利技术部门方面的管理,除了技术本身以外,作风建设与管理人员同样需要进行强化,旨在大幅提升管理水平。3.5加强合作与交流(1)将技术合作为先导,切实扩大水利技术合作范围,使得合作和交流的内容得到深化,充分落实“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掌握国际流行的技术措施,如智慧水利系统,其整体构架如图1所示,同时将其与我国国情进行紧密相连,以此更好的利用新型水利技术[3]。此外,通过增加投入,适当从国外引进治水技术和人才,激励现有知识产权可以向国外发展,从而提高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2)对各种资源类型、交通、农业、林业、工业、气象、环境与海洋等进行有机结合,不定期开展科技研讨活动,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调动,从而更好服务于水利技术创新与管理。(3)充分发挥所有形式的水利技术与科技实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努力形成一个“协同作战、上下联动”的发展模式,为水利技术与管理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结语

水利技术创新对水利管理能力提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从本质上提升资源利用率,杜绝大规模浪费情况的发生,还能有效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很多企业和个人忽视了环保对于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进而对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而且还有一部分人缺失环保意识,未对水利管理给予足够重视,使得管理能力始终得不到提升。因此,作为水利事业的管理人员,应在积极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重视水利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这一独特且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出水利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而为我国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作者:周政 单位:遵义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徐树铨.深化水利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J].水利水电技术,2014,12:20-21.

第9篇: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创意;资源整合;发展对策

在人类社会刚刚跨入新世纪之际,经济全球化浪潮加速了以民族文化为单元的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融合与互动的进程,文化产业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极具可持续发展力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从经济的边缘走向了中心,成为国家的支柱型产业,而我国文化的产业化及其文化产业则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和目标之后,如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优势,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显紧迫。

一、文化产业概述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界定

文化产业是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概念是由英文词语Cultue Industy翻译而来(亦被译为“文化工业”)。但时至今日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称谓:它在美国叫版权产业,在英国叫创意产业,在西班牙叫文化消闲产业,在日本、德国、荷兰、韩国等许多国家叫文化产业,还有叫文化工业或内容产业。当前,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也各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述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注:参见徐浩然,雷琛烨《文化产业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了文化产业的内涵,我国学界和政府对“文化产业”一词的内涵仍有分歧,但为了统一,基本都将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所规定的内容作为标准,即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具体可分为3个层次9个类型。其核心层是(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层是(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相关层是(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9)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注:参见《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文件,2004年3月29日。)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

全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对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全球资本一体化进程,打破了生产体系的国家界限,把各个部分重构为全球生产体系,世界市场便不仅充斥着不同国家的物质商品,如汽车、日用品等,而且也充斥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书籍等。毋庸置疑,全球化使当代文化产业呈现出了显著的时代特征:

第一,文化产业的开放性。全球化的强大冲击力与信息社会的快速降临,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性加快,使文化产业的生产领域与拓展空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放射型状态,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成为真正的开放性的空间。就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而言,它包容了“以物质资本、经济资本为运转方式”的传统产业,还拓展了“以智力资本、文化资本、数字资本为运营方式”的新的信息文化产业。就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而言,它不仅关涉人的基本存在样式(如生老病死),还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人的审美、休闲、娱乐)。

第二,文化产业的全球性与地方性。全球化的浪潮,把不同地域纳入到同一的、全国性的、甚至全球性的体系之中,从而促使人们的眼光从狭隘的、封闭的视野中摆脱出来,而把更遥远的地域范围作为自身的关注对象,对更遥远的地域出现的文化现象发生兴趣。就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而言,文化产业又具有地方性。如美国的大片大多数是在好莱坞制作完成的。在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中,地方经济能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这些发展趋势拓宽了地方文化结构,提升了地方文化竞争力。

第三,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在全球性的竞争压力之下,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样态日益呈现出了创新性的特征,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化产业是一种创意产业,产业的整合与发展必须拥有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其二,文化产业的本质是文化的产业化,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必须运用业已拥有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去创造财富;其三,文化产业必须时刻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

(三)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必然打破原有的生产格局和市场格局,文化成为产品、成为商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普遍的经济现象。因此,文化产业的竞争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竞争,也是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的竞争。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看。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重视培养与发展文化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将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之中。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充分显示了文化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行业增加值逐年递增。截止2005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共有从业人员1274万人,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同时,当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10000元大关,在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地区已经进入3000—5000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的增加必然伴随着消费支出增多与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文化产品消费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产业还只是刚刚起步,要赶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从消费角度来看,在美国与西欧一些国家,文化消费已占到家庭消费的30%以上,而在我国,家庭消费支出仅有148%用于文化消费。从生产角度看,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0%以上;在英国, 2001年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1120亿英镑,占英国GDP的82%;日本文化产业的产业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2000年达到85万亿日元,占GDP的17%,仅动漫业的年产值就在国民经济中占到第六位。而我国文化产业(包括相关产业)总增加值仅占GDP的4%,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注:参见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版。)因此,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潜力巨大,又任重道远。

二、玄武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资源条件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的核心城区,玄武曾是东吴、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六朝宫阙御苑所在地,中山陵、总统府、玄武湖、鸡鸣寺等闻名全国的景点荟萃于此,六朝、明清、民国等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厚积于斯,有重点古迹、文物保护点72处,占全市主要文化旅游资源的40%以上,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区域内有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40余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众多公共文化场所,可谓科教发达、人文鼎盛,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雄厚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撑。

(二)发展情况

近年来,玄武文化产业已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形成以长江路文化一条街为龙头,以1912民国休闲街区、毗卢寺佛教文化、总统府、梅园新村现代历史文化为依托的产业体,特别是1912民国休闲街区起到了全面提升品位,彰显新都市独特个性的作用,以其独特的资源与区位优势相结合,成为浓缩南京城市人文精华和历史发展风采并引领时尚的城市客厅。但整体而言,目前资源挖掘利用力度还不够大,文化产业还没有产生较高的知名度,经济贡献率还不高,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与其在南京市文化资源中所处的地位还很不相称。

(三)存在问题

一是资源挖掘整合力度不大。多年来玄武文化旅游品牌就是中山陵、总统府和玄武湖等著名景点,不少六朝、明清、民国的旅游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整合与宣传展示,深厚的文化积淀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吸引力,游客很难“旧地更重游”。二是产品创新度不够。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是产品,它决定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消费水平。玄武目前文化产品大多是旅游观光型,以体验经济为代表的文化休闲、创意产品虽有一些开发,但远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三是投资渠道单一,开放程度不高。目前,玄武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财政仍是主渠道,没有或缺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而且,玄武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刚刚起步,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起步时间也不长,吸引外资规模不大。

三、玄武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整合资源,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

基于玄武自然禀赋和发展现状,发展文化产业要首先突出文化旅游业,进一步深入挖掘山水城林自然资源和六朝、明清、民国等历史文化资源,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塑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旅游品牌。

一是打造长江路文化街。完善沿街10大文化景观(毗庐寺、梅园新村、总统府、中央饭店、江宁织造府、江苏美术馆、人民大会堂、金陵图书馆等),全面建成融艺术展览、文化交流、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江苏文化第一街。高标准建成江宁织造府,深度挖掘该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进行相关的《红楼梦》、云锦、皇家文化等文化产业开发,最终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具有自身特殊历史文化价值和经营特色的著名品牌,使之成为国际一流的红学研究和云锦织造研究基地,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一个高层次文化交流与享受的休闲去处。重点实施梅园新村历史街区改造,修建、恢复具有利用和保护价值的优秀历史建筑,建成钟岚里休闲街区,最终把该地区打造成文化气息浓厚,并与周边梅园新村纪念馆、总统府及1912休闲街区相呼应的又一特色商业街区。

二是建设环玄武湖旅游风光带。依托明城墙,加快建设“明城汇”文化休闲街区,重点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建成集餐饮、休闲、娱乐、文化艺术品交易等为一体的高品位文化休闲商业街。目前,该街区一期已成功运营,二期开发建设正加速推进。加快九华山景点开发,完善北极阁风貌区功能,积极跟进南都水乡项目,利用火车站广场、药物园、情侣园等景观资源,精心打造整体联动、国内知名的“观山、亲水、登城、听钟”生态旅游风光长廊。

三是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围绕长江路上的各主要旅游景点,建设古玩字画、旅游产品等特色市场及旅游中介市场。结合中山陵环境整治,在孝陵卫、卫岗、王家湾等风景区出口处发展旅游服务特色市场。在各景区配套建设各类服务设施,积极挖掘、推出六朝宫廷宴、红楼美食宴、民国公馆宴等特色餐饮服务,变游在玄武为食住在玄武,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参与度。

(二)发挥科教优势,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智慧密集型的新兴领域,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对于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玄武区来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对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依托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动漫走廊和江苏文化产业园,重点建设涵盖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音像制作、艺术创作、工艺美术、文化旅游、传媒印刷等文化产业的孵化和培育中心,打造宁栖路文化创意产业街、板仓街文化特色产业街区、中央路300号休闲产业园、威孚金宁都市产业园、南汽都市产业园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

二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现代文化设施和资源,培育演出市场,发展设计、咨询、评估、调查、策划等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扶持一批国内领先、有较大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有发展潜力和重大创新意义的文化项目,力争形成一批文化产业品牌。

三是整合高等院校、文化企业、社会机构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影响的教学和培训基地,开展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三)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拓展融资渠道

依据玄武实际,制定《玄武区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加大各项政策支持力度,建成结构合理、政策体系健全、运行质态良好的运行框架,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办文化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