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英语 阅读教学 设计思路 情境 讨论
引言
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小学英语阅读设计工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还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结合教学目标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实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教学中,一些教师思想观念陈旧,忽视加强阅读设计活动,制约学习效率提升。因此,有必要采取创新思路,提高阅读课程教学设计水平,促进阅读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为小学生更好融入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一、Pre―reading设计新思路
Pre―reading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做好阅读准备工作,在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理解新内容,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通过题目猜测课文内容。小学英语阅读题目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任课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通过题目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具体情节。例如学习I don’t believe it.时,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猜测:Why do pandas love bamboo? What does another animal like most? Could you give some example? 通过问题的引导,能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内容,对课文信息有基本了解。
2.通过插图吸引学生注意力。阅读教学设计时,利用插图能加深学习的理解和印象,让阅读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图片和文字的引导下,有利于学生认真分析所学内容,取得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学习I don’t believe it.时,可以为学生展示Pandas,bamboo的图片,让阅读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有效开展阅读活动创造条件。
3.浏览课文寻找文章主题句。要对阅读内容进行浏览,把握大意,并找出文章的主题句,从而对阅读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几个中心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挑选出其中的中心句。采用这种教学设计方式,既能让学生掌握略读技巧,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4.拓展并延伸课文背景知识。在课文内容学习的基础,还要让学生拓展阅读,根据课文内容,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学习I don’t believe it.时,除了掌握课文内容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收集更多的有关Pandas、bamboo、动物生活习性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汇总。这样既能丰富阅读教学资料,还能拓展学生视野,促进阅读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While―reading设计新思路
While―reading的主要目的练学生阅读技能,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通过阅读训练活动,进而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意图,对教学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为此,这个阶段通常要采用分段或分步教学方式,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有深入了解,对阅读内容进行仔细理解和全面把握。下面将以外研社新标准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Module 7 Unit 1 I don’t believe it. 为例,对阅读过程设计进行介绍和分析。
1.创设情境,巧妙提问。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巧妙提问,再现阅读素材中的情境,深化学生理解和印象。教师要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根据阅读教学内容,为学生合理创设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问题,进而让学生思考和学习,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听和读,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究所需要的信息资源。采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自主探究和自主阅读,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时,可以将熊猫和蛇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再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熊猫和蛇的图片及活动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然后提出以下问题:How many hours do pandas eat every day ? What do they like to eat? 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和问题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取丰富的信息,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对所提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此外,还有利于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所提问题,学生阅读的激情也被瞬间激发起来。
2.提出问题,深入分析。整个阅读设计过程中,提问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要层层设计问题,循序渐进,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深化对阅读内容的思考。例如,What do pandas love to eat? What do tigers love to eat?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eating habits? 通过层层设问,再回到整篇课文内容的阅读,接着思考和讨论,完成二者difference的对比分析工作。有利于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3.讨论问题,拓展思维。在学生对阅读内容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讨论话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思考和讨论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技能,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讨论所学内容,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兴趣。
三、Post―reading设计新思路
该阶段主要围绕阅读教学内容,对遇到的新单词、新词组、新语法进行总结。并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学以致用,逐渐提高小学生的英语知识应用技能。此外,加强Post―reading设计工作,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逐渐取得进步和提高,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也具有积极作用。
1.开展阅读练习。例如,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根据阅读教学内容,由一组同学提问,另外一组同学回答,以检验阅读教学效果。这样既能检验阅读教学质量,还能在同学之间形成竞争,相互学习、借鉴和提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2.复述课文内容。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还要注意板书思路清晰,内容详细,且具有概括性特点,学生在看到板书时,就可以回忆阅读教学内容。复习过程中,能根据提纲回忆并复述教学内容,进而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让阅读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3.拓展所学词汇。根据所学的阅读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填空训练,丰富并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学生理解和印象,进而更好融入阅读活动当中。通常在阅读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要查阅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或者对阅读内容进行改编,让学生开展词汇填写训练,从而达到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设计写作任务。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同时,课本内容是进行写作训练的良好素材。因此,为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阅读教学中应该设计写作任务,进而强化学生训练。具体可以采取以下训练形式:设计写作题目与阅读材料一致,设计写作任务时,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知识接受能力。并注重设计形式多样的内容,包括补充作文、改写或扩写等。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让阅读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创新阅读教学设计思路,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创新思维,提高阅读教学内容的设计水平。此外,学生还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认真融入学习活动当中,能有效适应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进而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促进阅读水平和英语知识应用技能提升。
参考文献:
[1]白薇,张婷婷.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运用[J].基础英语教育,2011(6),48-53.
[2]杨雪.编・导・演――对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9),39-41.
[3]陈玉红.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7(2),87-88.
[4]李晨.翻转课堂:新课标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思路[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4-76.
[5]梁丽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习型任务活动设计的策略[J].教育导刊,2009(9),58-59.
1. 提升英语阅读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阅读作为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比重、学生应试水平以及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都是非常关键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阅读理解体现了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对一定篇幅文字阅读,能够全面地检测学生对于所学英语知识的整体把握情况;另一方面,作为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利用大量反复的阅读实践,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英语视野,培养学生语感,有效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可见,英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英语教学内容。
2.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不足:首先是教学活动中“生本理念”存在一定的缺失,“生本”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来展开,而当前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更多地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进行问题讲解,这样传统的教学实践模式进行展开的,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被动学习现象明显,这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新课改”都是非常矛盾的;其次,则是教师对于阅读方法的重视程度不足,英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英语词汇量、语法句型等基本的英语技能,而对于一些具体阅读方法的教授存在缺失,英语阅读按照文章的篇幅、文种以及阅读要求,可以进行精读、泛读、跳跃式阅读,因此,加强在阅读方法和技巧方面的教学实践设计,同样是未来教学设计中应当进行重点把握的方面。
3. 做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
3.1加强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和阅读目标的设定
初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能力,基于这样的语言基础,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活动首先应做好阅读目标的设定,首先,阅读内容应围绕教材的内容进行实施,教材无论是在词汇量的设计、语法结合、阅读量以及阅读难度都是进行精心准备的,教师应围绕教材进行具体的阅读活动的实施;其次,应通过课外阅读材料进行必要的拓展,当然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定应契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过于复杂,都容易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再次,阅读目标的设定应围绕不同的阅读要求进行具体的设定,具体可以分为对于阅读质量的要求、阅读速度的要求以及文章细节把握等等,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做好有针对性的目标设定。
3.2重视阅读技巧教学
阅读技巧以及阅读方法的教授应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进行展开,良好的阅读技巧对于快速把握文段内容,提升阅读效率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对于提升学生阅读方面的应试能力非常关键。阅读技巧应从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内容把握、细节阅读等方面进行,通过分析文章结构,能够提升学生快速定位、查找具体内容的能力,逐渐形成学生对阅读内容整体把控能力;而细节阅读则是通过学生分析具体的文段结构、句子成分实现阅读材料精度要求。除此之外,阅读技巧还包括泛读、上下文猜测等等,本文就不一一进行介绍了。
3.3通过阅读教学活动的展开,全面巩固英语知识
阅读作为基本的英语技能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英语学习其他部分如词汇、语法等内容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以阅读为主体,其他英语知识作为联动部分进行综合学习,对于全面巩固英语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词汇学习为例,阅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陌生的、不熟悉的词汇,那么通过阅读时词汇的查阅、学习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词汇量。总之,初中英语阅读作为英语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应与其他内容的学习进行紧密的联系,共同提升初中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4尝试小组学习等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实施
正如上文所述,阅读教学活动应贯彻生本理念,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时,可以尝试当前流行一些学习方法,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分层次的学习模式等,通过学习角色的转变,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以小组学习模式为例,教师设定阅读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学习形式,自主探究,掌握阅读材料的文章结构、文章大意、词汇以及陌生句法的应用等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共性问题的总结和引导,这种模式以“生生配合”为基础,充分发掘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好地契合了生本理念。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时可以适当地运用分层、小组合作等模式进行实施。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主要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应从阅读目标的设定、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有效运用等方面共同加强,实现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全面提升。
[1] 夏云青.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2] 许小宏.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策略[J]. 中学生英语, 2016(08).
任务设计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90-02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英语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字词教学已无法适应现今的阅读教学。阅读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包括语言技能和理解技能,它是构成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以下是笔者对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一、阅读中的词汇教学
部分教师习惯在导入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单词“清障”,甚至花半节课时间解决单词障碍。更有甚者,为了不耽误“正课”时间,利用早读时间按照词汇表中的顺序逐个讲授单词的读音、意义及相关的构词法知识,并脱离文本来讲解所有用法。教师认为由于每个单元的词汇太多,集中处理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顺利阅读。殊不知,从教学实效来看,这样做一方面耗时过多,且脱离语境的词汇教学注重“死记硬背”,效果差;另一方面并不能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如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和在一定语境下运用词汇的能力),其结果就是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学到的仅是词汇本身而已。这样做,最终导致学生在日后的自我学习中,尤其是考试中一看到生词较多的阅读材料就害怕,影响了阅读的继续。
反思:就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阅读前最好不要集中处理生词,尤其是生词的应用,最多也就是处理一下读音问题即可,最重要的是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话题、背景知识和语境,甚至是插图等开展生词教学。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5 Section B中的阅读Beauty in Common Things为例,本阅读中涉及的生词有:form,clay,celebration,bal-loon,paper cutting,scissors,lively,fairy,historical,heat,polish,complete,etc.在本文Pre-reading环节,笔者通过一段关于Clay Art的简短视频作为引入话题,结合课文图片,穿插师问生答环节,同步带出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相关联的词汇,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与认知,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T:What’s the video about?
Ss:It’s about a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form,Chinese clay art.
T:Are the clay pieces lively?
Ss:Yeah,they look very real.
T:Do you know any other for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Ss:Kites,paper cutting,sky lanterns...
T:Do you know how to make them?...
然后重点强调上面画线词汇,帮助学生排除部分障碍,为正式阅读做准备。此外,这样设置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并让学生产生了继续阅读的欲望。在While-reading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上下文猜测词义;也可以暂时忽略,在学生初步掌握文章大意后,再让学生详读文章,针对不懂的短语、句子提问,然后进行总结与归纳。在Post-reading环节,在学生熟悉文章脉络及重点词句后,通过Free talk的形式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三种艺术的相关情况。这不仅是对所学文章的巩固,也是读后的语言输出过程,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阅读中的任务设置
有些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中的任务时过于简单,大部分的任务设计仅仅是处理文本浅层信息,使学生基本无需思考就能从文中直接找到答案。但任务完成后,学生对课文内容仍模糊不清,甚至是一无所知。
下面是一位年轻教师在一次阅读公开课中所设置的一个任务环节,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Unit 6 Section B中的阅读材料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
Task: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right words(见转页表一).
反思:在此任务设置中,教师只要求学生在每个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单词,学生不用对整篇文章进行理解,就能找到相应的答案。这个活动仅属于识记层次的阅读,对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维毫无意义,因而教学效果不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注意分层阅读、注重阅读过程中的层次性,才会利用层次性的问题,使不同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新知识。
阅读理解问题的设置可分为六个层次:1从材料中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2需要解读文本和重组信息的问题。3需要推理材料中隐含意义的问题。4需要评价和判断作者态度的问题。5需要个人回应材料的问题。6需要关注作者如何用语言表达意义的问题(Nuttall,2002)。在具体教学中,对于学习成绩较差或一般的学生,设计前三四类问题让他们回答即可;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可设计后几类的问题,以锻炼学生对材料的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理解、分析及归纳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将上面的任务设置稍作改动为以下形式:
Task 1:Skimming.
Skim the passage and try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gh.
Task 2:Careful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chart(见表二).
通过任务设置的改动,可引导学生概括段落主要意思、填写表格、归纳全文大意等,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并通过分析、归纳来提高思维能力。
三、阅读中的整体篇章结构把握
有些教师过分关注课文细节,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所设置的问题基本都是关于阅读材料中细节的具体信息题和推理题,较少涉及文章的篇章结构、文体类型、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或中心而发展,以及学生较难辨别的“fact or opin-ion”等问题。以八年级下册Unit 1 Section B中的阅读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为例,以下是阅读后面2d中所设置的问题:Where did the accident hap-pen on April 26,2003?Why couldn’t he move?How did he free himself?What did he do after the accident?What does“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mean?
反思:以上问题的设置基本上都是关于阅读材料细节的具体信息处理,很难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加思考,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通过问题明确阅读目的,快速获取文章大意,理清篇章结构。比如,针对上例阅读材料,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How is the passage orga-nized?How does the writer develop the story?What’s kind of writing is it?What’s the writer’s purpose?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writer’s opinion or fact?...这些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拓展内涵,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和提高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当然,教师要想提高设计阅读理解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有关阅读教学方法的理论水平,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才能最终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通过精读和泛读等技巧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我们可以通过归纳动词,显示事件的全部过程;通过时间线索,使相关材料得到归纳;通过人物言行的分析,归纳其个性;通过前因后果,来抓住事件的中心等,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体文章的把握,并学会阅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四、阅读后的语言输出
有些教师在post-reading部分,尤其在上公开课时,为求活动形式新颖而另辟拓展性话题,调动课堂气氛。教师的愿望是好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说出的内容与所学内容无太大关系甚至无关,对所学文章的巩固无太大帮助,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还有些教师虽然设计了“retell the text”这个环节,想巩固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读后输出,无奈采取的依然是传统的字词教学方法,之后也不会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输出。这样学生在面对阅读材料尤其是面对很长的阅读材料时,就只会背诵文章中的句子。这样的语言输出是失败的。
反思: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多种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才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图片、表格、概括大意、Mind map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取阅读内容的主要精髓,促进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有效储存与回忆,激活、训练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概括、发散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案设计 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81-02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教师在备课期间对于一节课的书面设计,是一种具体教学方案,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规划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实施教学的设计蓝图,也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①然而,目前中小学的教案设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把教案设计成万能型,无论上哪一课都套用固定的模式,甚至有的教案只是教学参考书或教案模板的翻版。
现今的许多教案缺乏阅读教案设计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教学安排随意化,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案设计束缚了师生灵性思维的触发,桎梏了课堂的开放性。科学和合理的教案计划、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事先有了周密的计划和设想,才能在把握课堂教学总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有效实施开放性教学,而没有计划的开放教学只能是脱了缰绳的野马,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学。②
以下从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阅读的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五个方面对于漪特级教师阅读课教案《春》进行分析,她的教案以及《教学后记》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 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认为阅读教学应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科学的语文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1.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从整体教学目标出发安排教学程序,让学生直接接触整篇课文。这一理念体现了古德曼“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认为阅读是猜测的游戏,学生通过感知全文,对课文形成整体了解,形成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教案《春》在教学第二个步骤中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同时设置了情境:学生正处于阳春三月。让学生体会自己感受的春天与作家笔下的春天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认识文章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和歌颂春天。这样的教案设计体现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首先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而不是拘泥于字句、段落。《春》这一教案整体感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创设了春暖花开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现实的春天与作者笔下的春天的不同,这样就让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进行“自上而下”的猜测,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春天的感知。因此,此时学生的整体感知以及对文章的猜测,在阅读全文之前就已形成雏形,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目前许多教案也会把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设计进来,但只局限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对于整体感知的能力和效率都存在不足,可能对课文只形成了相当模糊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如吟诵一段类似主题的诗歌或者放一段相同意境的音乐,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形成整体感知,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比较自身经历与课文描写,启发学生阅读。
2.重点击破
对课文的重点突破,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局部分析”,使学生从微观上加深理解。这一理念体现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一部分就是在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之后对于课文中细节上的问题进行把握。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重点突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的理解。
《春》这一教案中,设置了“讲读体会”这一环节,把课文分成三段,通过教师设问各个击破每个段落中的细节问题。如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让学生体会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上一步的整体感知中,学生对于全文只是形成了大致的概念,并没有深切体会词语使用的精妙,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明确课文中哪些修辞、表达方式、词语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学习,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引起学生重视。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新课改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理解的同时要加强阅读课对于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也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体现了交易阅读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理解和体验,启发、引导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于漪在对这篇教案的改进中提出,应该加强对于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即在教案中示范课文如何描写景物,举一两处典型的地方,带领学生分析之后,再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及小组互助合作式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重点词语和修辞的运用,形成自己多样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她加强了单元之间的联系,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还对导入课文也重新作了教案设计。这样做就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理念暗含着语文阅读心理学的知识,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体现。也就是在教案设计中,需要安排“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不能忽视“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对于重点语句和段落的重点击破。并且,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设置问题答案并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教师的思想,而是为了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
关于阅读,王小明老师认为可分成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包含的心理学知识。
二 阅读整合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首先,整合过程包括两部分“激活个体头脑中所具有的与所阅读内容有关的原有知识以及将这一原有知识与课文中的新信息整合起来而理解新信息的意义。”③也就是说阅读需要提取原有的相关知识,如果学生提取不出来就很容易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
在《春》这一教案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取原有的知识,形成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于漪在导入部分用学生学过的描绘春天的古诗引入,展开对春天的想象。这样在大方向上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引导,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在讲“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时,为让学生理解“逼”字的含义,她让学生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学生回想起了“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句,促进了对“逼”字的理解。④于漪老师教案中通过触发学生原有知识中对于“逼”的描写,对课文中的新知识加以整合。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导入部分非常重要,这一部分不能随意地设置和安排,而是要调动激活学生头脑中与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新旧知识的整合。
三 阅读组织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组织过程就是“把握课文的要点及要点之间的关系。”⑤要建立文章的结构,不仅要明确每句话的含义还要了解要点形成的结构。阅读教案的设计基于这一点,应该明确列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春》这篇教案中,安排了让学生分层,并在教案中列出“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第2~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8~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这样明确层次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带来清晰的思维。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对课文划分层次,但是落实到教案上,有时会忽略,其实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划分层次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同时也能使教案形成清晰的结构,促使教学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
四 阅读精加工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在精加工这部分中,外国学者认为学生在阅读中会进行推断,有些研究指出给学生设置推理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对于“自上而下”阅读猜测模式的训练。
《春》这一教案中让学生推断花下是什么情形,哪个字表现出了这样的情形。学生通过“闹”字推断出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当然推断题更多地运用在叙事题材作品上,特别是对于小说、喜剧情节的推断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通过若干推理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
五 阅读监控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阅读监控实际上是元认知对于阅读的影响。许多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有效阅读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阅读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预设目标,明确阅读任务,带着具体问题阅读。
《春》把课文分解为三大层次,每个层次包含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教师为学生在本层或者本段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当学生把每个问题分析理解透彻后,就能对整篇文章很好地把握。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学生阅读的自我监控,不妨规划一份课文预读“自我监控问题单”,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明确阅读的目的。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阅读教学应该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要求。教案的设计应该遵循这一理念。整体感知是对全文大体的感悟,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重点击破是对于课文细节的把握,学生形成“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中重点突破,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理解的细节内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体现的是教学并不是向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引导、激发学生形成交易阅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关于阅读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中包含的心理学知识,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段落层次的划分,内容的推断,自我的监控。这样的教案蕴含着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注 释
①雷家祥.关于语文教案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1(19)
②邹小平.刍议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案[J].科学咨询,2012(2)
③⑤王小明.阅读与阅读教学:心理学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④瞿葆奎等.语文教学经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8
⑥张向奎等.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一、First―reading 采用自上而下模式,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阅读理论模式。这一理论反对把阅读看成是对一系列词句的知觉,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该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然而,由于强调整体篇章理解,在阅读时采取跳跃式搜索、猜测等方法,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目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在速度上与可能达到的指标相比普遍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急需尽快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 引入题材。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
2. 进行快阅。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
3. 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图表等检测形式。
附SEFC Book IA Lesson 26 & Lesson 27 阅读理解问答题:
1) Which was the USA’s strongest earthquake?
2)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and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homes in the 1906 earthquake ?
3)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1989 earthquake?
4) When the 1906 earthquake happened, how many metres did the Pacific plate jump to the north ?
5) How many measures(措施) can we take in order to deal with earthquakes ?
6) What is “ The Big One”?
经过一读课文及完成表层信息捕捉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肤浅的认识,阅读速度也得到训练。然而,阅读包含两个阶段:一是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二是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因此,二读课文,加深文章的理解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Second―reading 采用交互作用模式,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语言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文字符号形式输入的外部代码,再结合大脑中的内部代码(即图式)进行编解码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过程。根据鲁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即是读者大脑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认知加工交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的作用。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例如教“Earthquakes” 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文体思路是accidents――causes ―― solutions―― prediction。借助文章体裁结构帮助理解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完成重建语篇的表达训练。借助内容图式,教师可启发学生寻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线索去激活自己大脑中相应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回忆“板块学说”(plate tectonics)相关内容,将文章内容与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态度、写作意图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语言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没有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就发挥不了作用。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提高学生识别文章中词、短语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理解“shook”、“jumped”、“stay up”等在文章中的意思。这样做,学生读懂文章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下一阶段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会有基础。总之,综合利用形式图式、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来指导二读课文,对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 细读课文。可采用全文阅读,逐段阅读,合段阅读等阅读方式。
2. 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讨论题、选择题等检测形式。
3. 阅读析评。可采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或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等双边活动形式。
附SEFC Book 1A Lesson 26 & Lesson 27阅读理解问答题:
1) What do the first three paragraphs talk about ?
2) What does the writer try to explain in the last paragraph of Lesson 26 ?
3) What does the writer intend to do in the first paragraph of Lesson 27 ?
4) Why does the writer mention “The Big One” ?
5) If we compare the 1986 earthquake with the 1989 earthquake, what can we find ?
6) If the 1989 earthquake had happened in the centre of town,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7) Why can’t we stop earthquakes ?
8) Do you think that San Francisco is now in danger ? Why ?
9)How does the writer make each paragraph of the two lessons coherent (连贯的) ?
10)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lessons ?
经过二读课文及完成一些深层阅读理解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吸收信息或利用所获得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阅读吸收信息,吸收是为了表达。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输入的层次上,应该使语言输入(听与读)和语言输出(说与写)之间产生一种平衡。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及题材信息重建语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三、Post―reading 采用自下而上模式,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
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与语言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密切关系;另外,中学英语大纲规定,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在完成二读课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 归纳知识。可引导学生按语言单位来分类归纳;也可按段落顺序或情节内容来归纳排列。
2. 深化知识。可介绍一词多义、词与词区别、长句分析和逻辑纽带等拓展性知识。
3. 运用知识。口头上可采用命题发言、口述大意、复述课文、话题讨论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笔头上可采用改写、缩写、书面表达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
附SEFC Book 1A Lesson 26 & Lesson 27 读后重建语篇训练题:
1) Why do you think San Francisco is easily shaken by earthquakes ?
2) Give a speech on what we should do in order to deal with earthquakes.
3) Write a passage to report the 1989 earthquake in San Francisco.
4) Write a short article on the 1999 earthquake in Taiwan.
实践证明,把阅读课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不同阅读活动阶段采用不同阅读理论模式,以实现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当的。这种做法有以下主要特点:
1. 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训练。在认知能力方面,快速阅读理解训练促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高度集中;深层阅读理解训练使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发展。在语言能力方面,各个阶段中阅读理解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更得到了充分发展。在交往能力方面,同学们在老师引导下,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最后得出认识比较统一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凝聚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培养。另外,通过重建语篇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2. 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阅读理解练习能给不同程度的同学提供体验成功乐趣的机会,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的整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主张适应各类体裁的阅读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使各种有用信息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潜能。在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克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病,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发现,学会表达,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可谓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对初中英语阅读的文本教学中,要从文本解读的视角,对文本进行写作意图的把握和文本主题的概括,运用一定的阅读文本解读策略和技巧,增强初中英语的词汇学习能力以及文本理解能力,从“跨文化”的角度,深入、精准、到位地对初中英语进行文本解读,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初中英语阅读的问题设计,实现学生与英语阅读文本的深度对话。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基于文本解读的问题设计
(一)问题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基于文本解读,对阅读文本不能仅依赖于基本的事实判定,而应当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分析、判定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开放性的氛围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创新学生的思想。
2.层次性原则。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水平,进行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要设计层次较为简单和难度较大的问题,在这两种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中,可能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英语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3.循序渐进性原则。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循序渐进的教学问题设计中逐步推进,以前者的问题作为后续问题的铺垫,从而突破阅读文本中的难点内容,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语的《Module 8 Unit2》一课中,要根据学生所掌握的语法水平,进行重点句型的问题设计,使学生在逐步理解的过程中掌握重点句型,如在“There were lots of things to do in Quincy”和“There was a big garden with lots of trees”的句型讲解中,要循序渐进,逐渐让学生领会动词不定式后置做定语的语法用意。
4.生成性原则。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以文本解读为重点,进行问题的预设,但是这种课前预设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突发问题而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能一味地强调预设,而不注重课堂的生成,因此要在文本解读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生成性问题,倡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质疑,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素质能力的提升。
(二)问题设计策略
1.基于文本解读视角,进行阅读前的问题设计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进行阅读前的问题预设,在引导学生导读之前,可以对文本进行概括性的预测,激活学生固有的英语知识体系,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和求知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阅读预期”进行导读,并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制造出相关的悬念,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2.基于文本解读的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设计
对于学生英语阅读过程的问题设计要围绕文本内容,进行重点、难点、亮点问题的设计,由于学生难于把握阅读文本的主题内容和长句的意思等,因而可以根据文本的主旨和延伸含义进行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疑惑时豁然开朗;在对文本亮点的解读之后,感觉思路清晰而条理分明,这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从更深的层次使学生领会了文本思想。
3.基于文本解读的阅读后的问题设计
对于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要设计与文本主题相延伸的问
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进行独创的想象和联想,并对阅读后的问题进行引申的思考,从而拓宽对文本内容的人物刻画、写作风格的体悟和认知,较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文本解读视角的教学策略设计
1.研习和判读英语阅读文本的标题,明晰阅读文本的体裁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基于阅读文本,对文本的标题进行解读,通过对文本标题的解读,可以对阅读内容进行写作意图的猜测,由于文本标题是文章的总括和“窗户”,因而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标题要旨,并且根据标题分析阅读文本的体裁,初步明确阅读文本内容的体裁,如叙事型、议论型、描述型、说明型等,为后续的文本阅读奠定基础。例如在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语《Module 4 Unit 1 He lives the farthest from school》文本中,可以基于文本内容进行叙事型体裁的确定,重点叙述一个学生去学校上学的路途远近,理清阅读文本所要叙述的内容。
2.解读文本结构,梳理文本的脉络
初中英语阅读文本内容有各自的文本结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要明确文本的写作思想和观点,宏观上把握文本的结构,从整体结构上感受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而不能仅仅从文本词汇、文本句型上对文本加以解读,这不利于对阅读文本主题的把握,因而,在阅读文本指导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分析阅读文本的结构,找寻文本的主题句,并拟定文本结构的大纲,如阅读文本的整体布局如何?由几个部分组成?各段落所表述的是什么?各段落的相关性体现在哪里?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文章的空间与深度,依循文本的结构脉络,体味作者精妙的构思与语句的逻辑关系。另外,还可以借助阅读文本中的图形、流程图、表格、思维导图等进行文本脉络的梳理,使其结构清晰可见。
3.解读阅读文本中的插图,把握阅读文本的内核
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快速明晰文本的中心内容,可以借助于文本中的插图,它们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了文本的核心信息。学生在阅读文本插图的同时,也可以直观地预测文本的内容,在把握文本内核的条件下,进入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例如在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语《Planes,ships and trains》文本中,可以通过不同运输方式的插图,对阅读文本进行直观的预测,从而推测出阅读文本的大致情节。
4.解读阅读文本中的关键词和中心段落,了解阅读文本主题
在对初中英语阅读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文本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的解读,要挖掘出阅读文本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与关键词相关的思考,在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心词语解读之下,对阅读文本进行整体理解,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阅读教学效果,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语《How to learn English》文本中,要注重对文本关键句的阅读解
读,如:
(1)How about listening to the radio or reading a newspaper in
English?
(2)And why don’t you write down the correct spelling and grammar
next to the mistakes?
(3)I think everyone should have a pen friend and write email
messages to each other?
(4)Many people are shy when they speak English,so before you begin,take a deep breath and smile!
(5)And when you’re shopping,how about counting the English
words,or saying the English names for everything you see?
5.培养学生对初中英语阅读文本的阅读技巧
为了实现基于阅读文本解读的有效性教学,还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在初步阅读文本材料的同时,还要进行高效的阅读,在初中英语文本阅读的策略之中,主要有Predicting,Scanning和Skimming等不同策略,在把握阅读文本的篇章结构和主旨教学中,可以采用Skimming的教学策略;在细致了解文本具体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选用Scanning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语的《Module 8 Unit 2 Smile,please!》文本中,可以进行快速阅读,设计两个相关问题:(1)What’s the name of this man?(2)Did the phone help the man in the end ?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阅读,重点根据以下问题进行careful reading:(1)The snake bit Henry again when(① he was throwing it across the kitchen;② he was trying to pick it up ;③ it was climbing out of a box);(2)When Henry was trying to find the snake,(① he could take a photo;② the snake became cool;③ his hand began to hurt badly)。
6.解读阅读文本的写作背景,体悟阅读文本的情感因素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阅读文本文化背景的介绍,在传授英语阅读文本中的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中,还要渗透阅读文本的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阅读能力和水平。
7.解读阅读文本中的语意,发散学生思维
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要在基于文本阅读的前提下,潜心体会作者的语意,要以反复吟咏和阅读的过程中,感知阅读文本的内在意境。例如在浙江英语外研版的初中英语《Module 8 Unit 2 Smile,please!》中,有一段内容为:“So if a snake bites you,
take out your mobile phone or camera。Take its photo,and show the photo to the doctors”,“But as you know,the snake won’t smile!”在对这个段落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意会句中的幽默含义,并引发讨论:What do you think of Henry?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之下,得出结论:If we are in danger,we should stay cool and smile!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基于文本解读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设计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学生对于文本的分析和词汇的把握比较困难,对于词汇的学习与文本内容有脱节,这就导致学生在对文本进行解析的时候,产生思维上的阻断,不能在连贯的思维之下进行文本解读。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初中英语阅读的兴趣就会大幅降低,影响英语综合素养的生成。因此,我们也要重视文本阅读中的词汇学习和处理,在把握基本词汇的前提下,理解词汇的含义及具体的应用方法,对文本中的词汇进行赏析和研读,将文本解读与词汇学习相整合,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语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意图。以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语《Module 6 Save our world》为例,下面进行英语文本阅读的词汇学习设计与处理:
1.呈现阅读文本的内容概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Save our world”文本内容中重点以环境保护为主题,这个主题内容的把握可以通过句首的阐述进行理解:“We all need healthy environment,but we produce waste every day and it does harm to our environment。”在对这个关键句的解读之下,我们可以得知文章的主题,即为:环境保护。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词汇的理解和把握,即:“reduce,reuse and recycle”,这些重点词汇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这三个重点词汇的含义理解和认知,即:“Reduce means use less,don’t waste things。Reuse means use again,use things for as long as possible。Recycle means change things into something else。”
2.通过对关键短语的学习和处理,掌握文本的写作背景
在“Save our world”阅读文本之中,我们还要注重关键词汇及短语的衔接,要对关键短语进行梳理和学习,在这个阅读模块中,有以下短语需要加以学习和处理:“care about,save energy,throw away,waste,environment”。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相关的短语进行学习,可以借助改述、追问等方式,将这些短语加以延伸,设计相关的短语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词汇、短语的变化练习。同时可以结合阅读文本的写作背景,进行短语的问题设计,巩固学生对于不同词汇以及短语的应用,可以添加对词汇或短语的前、后缀等练习,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组合和搭配,为文本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其中的内涵,要从阅读文本之中的语言符号体系里,找寻到阅读文本的主题内核,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把握阅读文本的脉络,在词、句、段的联系和衔接之下,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要设计相关的文本解读问题,掌握文本解读教学策略,使学生在阅读文本、了解文本主题的同时,增加对阅读文本的情感解读和体悟,从而“盘活”教材,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升英语素养。
参考文献:
[1]邵正阳.语用能力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探索[J].英语教师,2015(18).
一、 精心设计问题,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问题的提出)
随着任务型教学理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初中英语教师开展任务型英语阅读课教学。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诸如:“任务型”教学途径中,为什么要有前任务、任务中、任务后的三环节设计?”“它们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任务与活动有何区别?“为什么要建立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等问题感到疑惑,实施起来很棘手、很盲目。究其因,是由于我们缺乏充分的理性的思考和科学教学观的指导,因此往往在实践中只流于形式,不能把握实质,最后教学目标无法达成,也导致教法的推广最终失败。但是,根据个人的习得经验和工作实践启迪,语言学习中无论是输入说或过渡语说,关键是实现个人语言知识的内化和经验的改造、提升。因此,如果我们用“建构式”(Constructivism)的语言学习观和教学观点,来重新思考“任务型”教学途径的观点和实施建议,一切都会显得豁然开朗
二、 优化阅读课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1. “建构式”的语言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建构式”的语言教学观的核心:学习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活动。首先,在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同时,教学中的每一项新的学习活动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有关,是动态的;其次,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上的,是实用的。另外,“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视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能力。2. “建构式”的语言教学观的启示
启示一: 语言学习过程是“言语——语言—言语”螺旋上升的建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存在,了解他们的语言知识背景(Prior knowledge)和先验经验(Previous experience)。并且,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会了什么,能做什么,需要提高什么”的问题,这一过程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自我建构、完善学习的过程。因此,在“任务型”教法下,教师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多元的评价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启示二:英语教学应从“被动传输式”向“主动建构式”转变。我们应少一些单一的语言知识精讲模式,多一些活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
启示三:应提倡创造性地语言学习。提倡充分运用“头脑风暴”、“心智联想”等发散思维活动方式,培养兴趣,积累语感,形成学生良好的创造思维。
启示四: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我们要少些权威性老师,多一些良师益友。“任务型”教学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提倡的合作学习,力求营造宽松、民主、自然、安全、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真实的交往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它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智力性因素培养,同时还关注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但是,“合作”教学的管理,绝非无政府主义状态,而是讲究任务的合理分配、角色的分工合作,以及激励机制对个人和集体发展的正面导向。
三、 “任务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型设计优化
1. 功能目标
阅读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学习和掌握课文内容所涉及的语言知识(词汇、句型、语法和习惯用法等),以及了解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进而在阅读方法、阅读速度、阅读技巧和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阅读欣赏)上得到提高。
2. 课型特征
(1)读是阅读课的主线,听、说、写配合。必须精心设计好各类问题,逐步加深理解;
(2)语言知识的讲解要适度,操练要结合语境; 转贴于
(3)以阅读获取的信息、材料来发展口头、书面表达为拓展导向;
(4)提倡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 操作程序
阅读前活动
目的:简介阅读内容和介绍文化背景,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这部分在阅读学习中非常重要。应注意的教学要点:快速浏览和预测。这一环节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头脑风暴和预测性活动。
在阅读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中出现的以下几方面内容:
标题、小标题、图片或图表大字或大写字体、大写单词、斜写单词或下横线单词、数字和大黑点、框架体。与此同时,处理单词也是非常必要的。处理的方式有“头脑风暴”或心智联想,即尽力回忆以往就所要学的话题涉及的单词,同时补充新单词。
阅读过程活动
目的:主要达到“假设与检测”的真实过程。该环节主要突出的教师应巧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先易后难,逐层推进,调动学生探究真理的最大的欲望,获取不同层次的满足。
4. 评价
阅读课教学不能脱离课文,应以课文内容为语言学习和语言训练的主要材料和铺垫,并提升。学生的活动应围绕课文学习为出发点,突出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符合逻辑。同时,建议开展口头、笔头表达的评分标准与学生的过程形成性学业评价相结合。
四、 结束语
一、课前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大致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教师可以从读、写、划、思、找这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预习课文:①读。教师要求学生读三遍课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明白课文大意;②写。教师要求学生给课后生字及文中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组词(每字2~3个);③划。教师要求学生划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单元词中出现的词语;④思。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懂的地方和问题;⑤找。教师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及课后问题的答案。
二、课中
1.重视新课的导入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常见的导入类型有情境型、质疑型、激趣型、知识型、释题型、直观型和直入型等。
2.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包括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收获,积累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与《教师教学用书》,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特点、课后问题,抓住教学重点,精心组织教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
3.重视朗读训练
贯穿阅读教学始终的是“读书”,它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而是确切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潜心读。
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只有反复练读,学生才能正确、顺畅地朗读课文,直至读出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培养提问的能力。
4.注重领悟写作方法与理解内容相结合
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出课文中有特色的写法,让学生领悟其写法在文中的作用。这样一来,既进行了阅读训练,又指导了学生写作。如在阅读《穷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在阅读《大瀑布的葬礼》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对比、倒叙、首尾呼应的写法。
5.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兴趣出发,精心设计提问、教学环节和教学形式。
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时,笔者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四位学生组成: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两名成绩中等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笔者提出四个问题:“①‘野’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②课文从几个方面写了‘野’?③怎样写出这种‘野’?④多读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学生们踊跃加入小组合作学习,积极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向教师和其他同学汇报。这样一来,实现了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教学目标。
三、课尾
1.重视学习后的总结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开头要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课后结尾的内容包括概括文章思想、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内容和写作方法等。
2.重视学习后的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不但能解决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课后
1.重视课文学习后的延伸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及单元特点,设计延伸学习的内容:①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继续查找相关资料。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继续查找有关知识,能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责任心;②进行小练笔。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法,描写教师或同学的外貌,实现读写结合;③教师向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籍。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重视好词好句的积累
“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它的设计着眼于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次提问都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较长时间的教学活动的“板块”,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主问题”应有利于整体性阅读教学。整体性原则在实践上是基于人的认识的全过程,在理论上则是源于系统论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的原理,阅读也是如此,正确的阅读应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把握也应该是从对文章整体的感受、认识和判断中获得的。学生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依然记得山东省朱则光老师执教的《木兰诗》一课,他的课堂成功之处在于找准了这篇文章的切入点,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从课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个女英雄?一“点”激活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可以看出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不辞辛苦,奔赴战场”;从“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可以看出木兰忍受着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从策勋十二传,赏赐百千强”可以看出木兰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立下赫赫战功……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木兰这一形象的理解:木兰确实是位女英雄,她的表现丝毫不逊于一位男子。
受朱老师的启发,我在教九年级下册课文《智取生辰纲》时,也力求能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来组织本堂课,一番思索之后,我决定这样问: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对这一问题比较感兴趣,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很容易便明确,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一“智”字在做文章,最后归纳出四个方面:智用天时,“酷热难行”、“热不可当”、“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晁盖、吴用很好地利用了天气酷热难耐,人困苦不堪这一天气条件;智用地利,劫取生辰纲的地点选在黄泥冈松林,为后面的下蒙汗药做好了准备,也更便于晁盖、吴用一伙人的撤退;智用矛盾,杨志和老都管、虞侯、士兵们本来就关系紧张,再加上晁盖、吴用的挑拨,生辰纲被劫是必然的事儿;智用计谋,这是劫取生辰纲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在这一计谋中,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要数往酒里下蒙汗药这一环节,一个“智”字体现的淋漓尽致。正是这一主问题的提出,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主问题”有利于对文章的感情基调的把握。古人云,“言为心声”、“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可见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精神、态度等情感特征,是学习成功的有效途径。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这样,学生更容易走进课文,更容易拉近与作者的距离,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灵魂。如《最后一课》的教学,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你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分析出来?学生很容易把握住了文章“爱国”这一感情基调,并且很自然地从文中对韩麦尔、小弗朗士、镇上的人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上进行分析,确定本文的感情基调。
3.“主问题”应有利于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语文探究能力的主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牢牢地把握这一主阵地,在教学中寻找恰当切入点,搭建平台,让学生习惯于在你所构筑的平台上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
我在备课《紫藤萝瀑布》时,确立了“世界上的花千种万种,为什么作者却独独钟情于紫藤萝花”这一值得学生深层次探究的问题,课堂上,这一问题的提出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如花的外形之美,由花得到的感悟之深,甚至还有同学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及花的象征意义,发出“特别的爱给特别的花”的感慨。这样一个开放性题目的设计,减少了无谓、无效、甚至无用的提问,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形成了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展示出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