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创意方案范文

科技创新创意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创意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创意方案

第1篇:科技创新创意方案范文

为响应国家“万众创新”的号召,推动各级绿色学校开展环保科技创新创意活动,培育青少年创新精神,今年,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与广东教育学会环境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广东省青少年环保科技创意大赛”决赛在5月21日正式拉开帷幕,。一批优秀的环保科技创新作品开展了激烈的角逐。本届大赛在赛事规格、赛制设置、专业评审、决赛形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升级。

大赛渐具规模

趋显“蒲公英” 效应

“你负责创造无数个点子,我们负责提供你专属的舞台。”全省青少年环保科技创意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往届大赛中展出的各种环保科技创意设计及作品,也让社会公众感受到了青少年的无穷创意以及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兴趣及探索欲望。

大赛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说,这项大赛旨在培育青少年解决环境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搭建广东绿色学校参加国际环境教育交流、合作和展示平台,因此,两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青少年踊跃报名。可以说,目前这项比赛已显现出“蒲公英”效应――种下环保理念,播洒创新精神,让更多青少年关注环境,在环保领域的科技舞台上一展身手。

历届比赛组委会共收到近500件来自全省各地区中小学生的参赛作品,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国其它省市的关注,今年大赛的主题是“节水、低碳”,参赛对象为全省在校中小学生。

引入战略合作

升级“国际范”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也是环境保护未来的希望。在往届全省青少年环保科技创意大赛中,一个个别具心裁的作品无不展示了孩子们对美好环境的期翼与憧憬,以及作为小主人翁对保护环境的责任与热情。

为了更好地培育环保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为青少年打造了解环保、学习环保、践行环保,与国际环境教育接轨等平台,在此次大赛启动之初,作为主办方之一的广东省环保宣教中心就已分别与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暨南大学环境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聘请5位高校科研专家作为大赛的专家顾问。对此,已任历届大赛专家评委的华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顾凤龙教授表示,作为大赛的合作伙伴,院校将凭借自身科研创新高地的优势,从推动广东青少年创新教育发展出发,在环保科技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师资培训、国际化接轨等方面对大赛给予全力支持。

比赛圆满落幕

启动绿苗项目

5月21日,评委们通过参赛选手作品现场演示、答辩和综合水平评估等环节的综合考量,最终评出一等奖7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3项,优秀指导教师13名。最终,“阳光捕手”环保充电电池等7项富有创想的环保科技创意作品勇夺大赛一等奖。

而“创意营”是广东省青创赛特别的“增值”环节,今年该环节结合了省环境保护厅的“自然学院”项目,让选手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自己的环保创意理念体现在作品主题中,令他们在互动和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环保知识。

在创意营现场,所有决赛选手打破了原有组别进行重组,以“环保低碳创意小区”为主题展开创想行动。活动一开始各组队员便迅速进入了积极创作的状态,大家各抒己见,在互不相识的团队里,很快融入了团队的集体氛围中。

选手们通过自己领取到的冰棒棍、金属罐、吸管、纸巾筒等环保废品,很快开始了分工合作,有的绘图,有的作现有材料分析,有的进行筛选和裁剪,气氛时而高涨时而安静,每个人都不自觉投入到团队的创作中,神情专注,小手灵活,大家齐心协力,不亦乐乎。

第2篇:科技创新创意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 导师制 创新人才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项目编号:B-b/2015/03/014);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人文研究课题《五重视多视角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GY201328)研究成果。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引擎,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由于注重因材施教、学生个性化培养,随着教育改革深入,逐渐成为国内本科教育改革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不断涌现,近年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导师制下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笔者结合近年来学校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情况,阐述有效推进导师制下,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五个重视”。

一、重视创新氛围的营造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创新氛围。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学生创新行为的重要情景因素,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创新的渴望,有利于激励学生把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努力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可以推动学生求创新、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不断增强创新的意识。近年来笔者学校十分注重校园创新氛围的营造,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邀请优秀导师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发明专题讲座,就什么是创新、为什么创新、如何创新、创新成果的专利申报、学校鼓励学生创新的政策等进行讲解与答疑;依托专业社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意比赛、优秀学生科技作品展、优秀学生创新事迹展、趣味科技创新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学生创新活动等;在实验室文化氛围建设中,将创新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如机械设计实验室建设时将优秀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及优秀学生典型创新事迹布置在实验室及教室墙壁;发挥报刊及新媒体作用,对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进行报道宣传等。通过一系列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了学生们对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二、重视创新机制的建设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创新机制,良好的创新机制是促进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基础。为推进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创新,学校出台了创新激励的相关制度。如专门设立创新发明奖学金,用于奖励在科技创新发明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对学生社团创新活动、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课题、创新发明竞赛等提供资金支持;导师对学生专利申报进行专门指导,学校提供申报资助;在评优评奖、升学推荐及党员发展中均享受相应的加分奖励等;并拟出台学生创新奖励学分,把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获得专利等取得的成绩设置为科技创新学分,可冲抵部分课程学分等。同时为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发展后劲足的精英型高职创新人才,学校2014年出台了《“精英高职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管理办法》,精英班人才培养实施导师制,采用小班化教学,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培养。

三、重视创新方法训练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方法的训练。创新方法(前苏联又称“创新技法”)是创新之门的钥匙,使创新发明时有规律可循、有技巧可用、有步骤可依、有方法可行。其根本作用在于启发人们的创新思维,提升人们的创新效率,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对高职学生开展创新方法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近年来,基于导师制,笔者在专业社团活动、精英人才培养、毕业设计环节、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的开展过程中,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创新方法训练。训练的典型创新方法包括组合创新法、类比创新法、头脑风暴法、设问探求法、列举分析法以及TRIZ技术创新方法等。在创新方法训练过程中,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具体实例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火花,产生了许多好的创意构思,为学生创新实践锻炼奠定基础。

四、重视创新实践锻炼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系统的创新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结合,因此教师需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近年来,学校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了有力的创新实践平台,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强力支撑,导师的悉心引领和精心指导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有效帮助,众多的专业社团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广阔的活动阵地。

通过开放专业实验室,开设创新型实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与学校大学生创新创意比赛等竞赛活动,同时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经历从创意的提出与方案选优、创意作品图样的设计、作品说明书的表达、零件部的选购与加工、作品的组装与调试、专利与论文的撰写、PPT的制作与演练、竞赛现场的展示与答辩等多环节的系统锻炼后,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五、重视创新合力的形成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强大创新合力的形成。高职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应该注重将所有的创新分力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创新合力不仅要注重从创新氛围营造、创新机制建设、创新方法训练、创新实践锻炼等途径的有效结合入手,还要注重学生创新团队合力的形成、导师团队合力的形成、导师与学生团队合力的形成等多方面。近年来,在笔者学校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导师团队精诚合作,帮助学生培养团队意识,树立团队目标,在工作中注重互动交流,促进团队成员间的共享感知。

通过建立紧密的师生关系,师生协同积极开展教学研创等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研创活动中不仅是引导者,也是学习者,师生协同开展相关创新活动,也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了教学相长,有效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双提升。

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立足“五个重视”,笔者学校有效推进了导师制下创新人才的培养。近三年来,仅机械类专业学生已获专利授权30余项,主持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课题20余项,学生多次在国赛及省赛中获得佳绩,不论获奖的数量及等级,均比以前有了显著提升。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深受企业欢迎,有效提高了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志勇,张胜涛,周晓梅等.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7).

第3篇:科技创新创意方案范文

针对如何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从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基础、采取措施及做法入手,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了符合个性化发展CDIO+5S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辅之以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推动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体系;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高教强国的必然要求,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1G5].自上世纪末开始,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日益重视,纷纷采取不同措施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及训练[6G7].清华大学最早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学分,并进行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探索.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提供资金、成立大学生创业园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培教育取得一些经验和成果,各高校结合自身条件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但还存在创新创业模式缺乏、没有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活动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不紧密、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投入等问题[8G9].本文结合我校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开展情况,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创新意识培养、构建创新能力模式、加强创新实践环境建设等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形成创新教育的培养体系,并在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中付诸于实践,取得较好效果.

1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基础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氛围,通过对我院多年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梳理,从转变教学理念着手,构建适应个性化发展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搭建良好的实践场地、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等建设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基础.

1.1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能力培养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转化,引导教师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水平和参与创新创业指导热情.从以前重教书、轻育人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以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学院采取基于“CDIO(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5S(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完善)”的“CDIO+5S”模式.其核心内容是:(1)确定培育目标———面:构思、设计教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途径及实现方法;(2)实施过程———线:构思、设计教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组成、内涵和外延;(3)实现方法———点:构思、设计教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具体课程的知识点及其实施方案,以知识为载体,以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素质为目的.

1.2构建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符合个性化发展模式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使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成长,在创新能力培养中采取“CDIO+5S”模式,对学生的行为本性(生理与心理,物资与精神)的有效激发,唤醒和激发学生内在的行为动机和潜能,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周期为载体,以应用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运用专业应用软件、网络设备、校内真实工程环境和企业实际现场,进行探究式、研究性自我学习,实现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并通过开展“导师+基地+项目+项目经理+学生团队”五位一体个性化培养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三早定(早定目标,早定方向,早定团队),三早进(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角色).

1.3创新实践场地

为了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学院建立创新实验室、创新基地和俱乐部等多元化创新实践场地,为学生提供职场体验、企业实训、创业训练营和创业大赛等情境式创业实践平台.搭建符合客观实际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才”提供阵地,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现学生个性.

1.4政策指导

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教育指导,学院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同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创业基金、合作教育、合作基地等方式形成持续的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体系,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创意引导与兴趣激发.为了激励学生参加创新教育培养,制定了“大学生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课程,实施置换学分机制,可以用创新学分替代部分专业方向选修课或者实践环节的学分.

2采取的措施及做法

2.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设计应用能力,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运用现代化技术实施传统实践教学方法.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应用性强的理论课搬到实验室上,实现边讲边练、“做中学”的预期效果.把理论课与实验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部分实验课独立设课、单独考试.突出学生是实验教学过程主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10G12].

2.2全面实行实验室开放

学院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制度和导师制,采取老带新、梯队式模式,促进实验室开放的实施.学生可通过实验室开放进行科技制作、实验研究获得创新学分.同时要求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必须到实验室进行项目实施,达到一定学时方可验收,采取激励与约束手段保证实验室全面开放,鼓励教师把自己的科研课题纳入开放课题.

2.3营造真实工程环境,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建设与实际企业一致的铝箔生产流水线,在校内建设真实的工程环境,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动手能力;将汽车自动装配、电机及变压器装配等典型的生产工艺和控制过程制成电教片,通过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生产过程,缩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另外,以实践基地为窗口、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将教师的科学研究与区域行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使教学内容跟踪领域动态前沿,把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融入到教学中.

2.4管理模式

实施和构建优质、高效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实现全面创新型人才目标作为技术保障.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提高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质、发挥其个性特长.

2.5分梯队培养方式

学院的创新教育采取分梯队培养和多元化指导方式,具体如下:第一梯队:直接参与课题组的项目称为科研助理.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态度端正、自学能力强、肯钻研、对参与课题组有充分准备的学生直接介入课题组的在研或预研项目.第二梯队:在课题组内跟踪学习.对课题了解不充分、准备有所欠缺的申请人,由第一梯队教师指导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参与项目讨论、观看、模仿、当助手等提高个人能力,使其步入第一梯队.第三梯队:以补充基础,组外学习为主.低年级或理论有所欠缺的人,首先抓基础理论与技能学习,通过开展理论授课、技能操作等培训,使其尽快了解课题,使其步入第二梯队。学院按学科专业方向建设大学生课外创新基地.采取教师+科研助理+学长指导方式,教师负责基地工作计划及方向引领,科研助理负责日常管理及工作计划的落实,学长依托某一方面知识能力优势指导新进基地的成员.

3取得效果

面向学院6个专业2000多名本科生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科竞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如下效果.(1)大学生课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突出.学生竞赛成果显著,获得多项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其中物联网大赛国家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国家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三等奖1项,吉林省“挑战杯”特等奖2项,吉林省省长奖1项.学生科技成果在全国科技周、中国载人航天展等大型活动中进行了展示,受到各级领导关注.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0%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好评.(2)“基地+项目+导师+学生团队”个性化培养,成效明显,依托“自动化应用技术”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培养了学生的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能力.(3)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模式得到社会认可和关注,«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曾多次给予报道.

4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国家的战略规划需要,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应根据学校特点及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方案,突破创新教育师资力量缺乏、忽视符合学生个性需求、创新教育趋于形式化及与资金短缺等阻碍,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158G160.

[2]高文兵.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9G50.

[3]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森.“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2):20G28.

[4]王晓迪,王松武,李海波.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6):283G286.

[5]杨宁,王凡,冯兆坤,等.大学生创新活动体系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06G108.

[6]周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9):30G33.

[7]闫海波.新时期高校创业教育的新途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0):23G26.

[8]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99G103.

[9]杨丽,温恒福.大学创新教育的内涵、难点与推进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0(8):28G30.

[10]程贞玫,徐晓丹.论大学的创业文化构建[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9G42.

[11]董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35):87G89.

第4篇:科技创新创意方案范文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落实《关于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紧盯前沿、沿链谋划,龙头牵引、培育壮大,打造生态、集群发展”工作部署,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推动产业链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效应及行业带动作用,提高中小企业质量效益水平和为大企业配套能力,建立产业合作机制,打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营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加快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长制”推进机制,以工程化、项目化方法抓好产业链规划设计。加强重点项目策划,聚焦产业链创意设计、品牌营销、高端面料等短板弱项,省市一体化谋划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集聚资源要素、完善产业链条。举办产业链领航龙头企业、关键节点企业、重点配套企业以及科研单位、基金、智库、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支撑服务机构对接活动。成立山东省纺织纤维产业链联盟、山东省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联盟等更多行业组织,依托联盟和协会开展常态化行业服务。

二、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建立全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沟通交流、分工合作、产品配套等协调机制,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开展产业集群观摩暨能力提升行活动,挑选省内外知名度较高、发展程度较好,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进行调研观摩,促进相互学习、交流提升。重点支持培育壮大滨州市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青岛市即墨区中国童装名城、淄博市淄川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烟台市海阳市中国毛衫名城、潍坊市昌邑市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潍坊市高密市中国家纺名城、枣庄市市中区中国针织服装名城、滨州市惠民县中国绳网名城、菏泽郓城县中国棉纺织名城9个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培育六大产业基地。基于各市产业基础与优势,依托重点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增强产业链配套协作能力,重点建设6个全国知名产业基地。(一)研发创意、品牌运营、展会赛事基地。依托青岛、济南、烟台、威海等市的研发、品牌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技术研发、时尚创意、品牌运营基地。(二)新型纤维材料基地。依托烟台、潍坊、济南、泰安、威海、青岛等市技术与产品优势,重点发展芳纶、石墨烯纤维、莱赛尔纤维、海藻纤维等新材料,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纤维材料基地。(三)高端纺织研发制造基地。依托滨州、淄博、德州、济宁、烟台、泰安等市产业优势,加快多纤混纺纱线、多组分机织坯布的技术研究,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纺织研发制造基地。(四)智能绿色印染基地。依托泰安、青岛、滨州、淄博、烟台等市在智能化印染以及印染关键技术的领先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化印染产业基地。(五)时尚家纺服装基地。依托威海、潍坊、淄博、济宁、烟台等市设计及品牌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服装产业基地。依托滨州、潍坊、烟台等市创意设计及产品开发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床上用品产业基地;依托聊城、潍坊、滨州等市毛巾行业的全国领先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毛巾产业基地。(六)高端产业用纺织品基地。依托德州、泰安、东营等市产品及技术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基地。

四、提升创新创意能力。发挥大企业科研与人才优势,聚焦行业前沿技术,引领带动行业科技创新 能力提升。支持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研究成果在我省转化。积极培育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人才引进、品牌孵化、成果转化、服务共享等途径,打造全省纺织服装产业 资源聚集高地。举办“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纺织服装分赛,办好中意服装设计大师班和中国国际华服设计大赛。成立山东省时尚产业联盟,推动纺织服装与鞋帽配饰、珠宝首饰、文化艺术等时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到2022年,全省力争培育壮大纺织服装领域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12个以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个以上,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平台)10个以上。

五、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重点项目库,瞄准原创设计、新型纤维、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附加值高、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健全服务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定期组织重大项目专题推介,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纺织服装产业项目。树立产业链招商思维,集聚资源、集中力量、集成政策,精准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到2022年,第一批重点跟踪协调并支持推进20个产业链重大项目(总投资202亿元)。

六、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工程,支持引导企业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应用,实现管理、设计、制造、营销等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推广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和精准化营销。建立企业与数字化服务商常态化对接机制,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对接活动,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保障等。开展行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活动,一企一策制定数字化建设方案,指导企业进行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改造。大力培育推广纺织服装行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平台、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链重构,促进企业间结成更紧密的生态伙伴。到2022年,全省诊断培训纺织服装企业500家以上,重点培育推广纺织服装行业互联网平台5个以上。

七、深入推进“三品”战略。深入推进纺织服装行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组织企业参加春秋两季上海五大联展,集中展示和推介山东省纺织服装优势产品,提升“山东纺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利用天猫、淘宝、京东、必要商城、亚马逊跨境电商平台等网络购物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直播带货平台,重点客户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快速、精准、高效营销。到2022年,全省累计培育纺织服装行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100个以上,重点培育品牌企业50个以上。

八、强化人才培训。举办纺织服装产业高端人才培训班,针对纺织服装行业董事长、总经理、二代接班人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从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化培训,持续提升企业家能力素质。利用中意国际服装设计大师班线上线下授课及大赛赛前专题辅导等方式,高水平培训指导企业及高校设计人才3000人次以上。针对互联网经济时代行业发展趋势,依托山东省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联盟,开展“蒲公英百千万”数字化人才培训活动,就3D数字化设计研发、柔性快反智能制造、智慧零售等方面进行培训,到2022年,联合30所高校,赋能200家企业,为行业培养超过3000名数字化人才。

第5篇:科技创新创意方案范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因其具有分散性、综合性及实践性和公式多、概念多及图表多等特点,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因此怎样充分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本课程教学中研究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了。

一、教学现状分析

1.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开始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以前极少关注机械的结构,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或对机械的整体认识是模糊的。

2.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内容较广且相对独立,其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图表多,内容比较枯燥和单调,所学知识在学生以前的学习中很少接触,初学时往往会感到吃力。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师过于注重单个机械零部件的讲解,而对实际工程的机械设计方法介绍不多,忽略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使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惧学、弃学的情绪,或为取得好成绩而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图示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进行教学。

(1)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是乌克兰教育家沙塔洛夫经过30多年的潜心试验与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核心是纲要网络图表,此图表是一种由文字、图形、公式、方框、流程线和表格等组成的教学辅助工具。在讲解各章内容时,利用图表将各个概念、知识点、公式有机串联起来,使其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按内容和应用可将图表分为讲授型和概括总结型。例如,在讲授带传动和链传动的知识时,当讲解到离心拉力Fc,并加以解释,如当带作圆周运动时,带本身的质量将在圆周方向产生离心力Fc,而Fc将作用在带的全长上,因此在带各处的横截面上均产生离心拉应力c过大,将带来不良后果:①降低带的寿命;②带与带轮表面的正压力下降,导致最大摩擦力下降,从而降低带的传动能力。因此应限制带的速度。在对带传动进行小结时,可知带是处于变应力状态下工作的,带中产生的瞬时最大应力发生在带的紧边开始绕向小带轮处。通过图表可将相关内容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从烦琐的笔记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特点是学中用,用中学,以用促学,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工作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如在讲授平面连杆机构一章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平面连杆机构相关的问题,然后为学生设计了一项任务为休闲娱乐机械和家庭用机械的设计,设计的机械必须包含平面连杆机构,并对设计任务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与提示,如休闲娱乐机械可以是小区活动场所的健身器材;家庭用机械可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用机电产品,包括窗户的开启机构、折叠桌椅、家用折叠梯子、雨伞等。此外,还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应用本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造型设计,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应用本专业知识进行产品进行成本核算,等等。

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企业产品设计模式进行,由学生根据自身专长和兴趣爱好组队,每组3~5名学生,选出1名组长,领导本小组成员进行产品设计。鼓励小组成员进行实地调研,且每位成员均须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由组长组织小组展开讨论,选择最佳设计方案。例如,有小组学生通过调研设计了一款新型家用折叠人字梯,应用了平行四边形机构使踏板同时展开或收起。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成就感,可培养学生对机械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团队合作奠定基础。

2.完善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与实物模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声光色结合的立体效果,能扩宽学生的眼界,便于理解,实物模型的示教能起到直观形象的作用。同时,在讲解重点内容时辅以传统的板书,使重点突出、要领清楚,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效果。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将雷达天线、缝纫机踏板、汽车前窗刮雨器、搅拌机、飞机起落架、牛头刨床等机构以动画形式显示,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一些难以想象的机构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

(2)引入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将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凸轮机构时,可演示如何应用ADAMS软件解决问题;在讲解轴系零部件时,可采用Pro/Engineer建立虚拟的减速器装配体,并将其演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萌发急于寻求答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开设了多项关于相关软件应用的开放性实验。

3.丰富考核方式。为了增强学生对机械的总体认识,在开学之初便将机械发展史作为一项大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计入总评成绩。让学生自行学习查找相关资料,写出相关机械的发展历史,如中国机械发展史、世界机械发展史、汽车发展史、飞机发展史、机器人发展史等,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对机械及其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同时,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设计任务,将根据学生完成的作品质量计算平时成绩并计入总评。

三、精练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建设

1.精练教学内容,挖掘教学素材。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可以拉近学生与机械之间的距离。机械与生活紧密相连,挖掘生活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素材,可以使枯燥的机械生动化,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列举生活经历或新闻报道中引人入胜、趣味性强的案例,并编拟贴近实际且内容新鲜的应用问题,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有用、有趣。例如,应用折叠雨伞、折叠桌椅、窗户开启机构讲解平面连杆机构;应用机械锁、开关等讲解凸轮机构;应用机械钟表、玩具等讲解齿轮机构。

2.建设课程教材。因材施教,积极进行教材建设。课程组在老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虚心向兄弟院校取经学习,以极大的热情教书育人和潜心进行教学研究,应用图示教学法进行了教学实践,将积累的经验和教学成果固化进教材,正式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并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四、加强实践教学

1.引导学生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进行学习与研究,使得学有所需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各种资源,得到有益的锻炼和提高。

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先后开展了基于人因工程学的超市货架设计、节阅公共绿色照明阅读桌创新设计、模块化组合式家具设计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的捷能车队更是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收获了多项成果,该团队设计的节能车多次获得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最佳技术奖、最佳设计奖、最吸引眼球奖等。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让学生真刀实枪的去干,利用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品尝创新的滋味。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设计的家用多功能折叠购物车、防反光可调节黑板等作品先后获得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奖项。农用翻土机设计、自动选种机、按摩椅设计等作品获得了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的奖项。

3.设置开放性实验。为了使课程实践环节得到进一步充实,增加实验学时,课程组开发了多项开放性实验,如典型机构运动仿真分析与验证、典型机械拆装测绘与结构分析实验、小型机器人创意设计与制作实验、机械方案创新创意设计模拟实施与分析改进、常见机械传动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实验等,完成实验的学生可以获得创新学分,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

第6篇:科技创新创意方案范文

[关键词] 水利;大学生;创新;形式;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G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105?03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基本内容,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力保证。当前,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自信,开拓学生思维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的主流,创新活动是一种以学习为主、开发思维为辅的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本文以黑龙江大学水利类相关活动为基础,拟对实验的相关方法和实验取得的实践效果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探讨。同时也为今后的相关科技活动更顺利地开展,提供参考。[1-2]

一、活动的主要形式

1. 实验类创新活动

实验类创新活动是一种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式。黑龙江大学学生利用科研教育平台,共完成校级学生科研项目共15项,如表1所示。(注:下表中的编号分别与表5相对应)

实验类创新活动不仅保证了实验室的开放效果,而且通过实验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模型类创新活动

模型活动是根据物质守恒原理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描述参加水循环的过程或是探究水体中水质组分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等诸方面的变化、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模型实践活动。[3]我校以模型构建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为目的组织学生参加校级、国家级创新实践类模型比赛共6项,具体如表2所示。

模型类比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也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客观问题以模型的方式加以模拟,提高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性认识,在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自信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应的教学工作。

3. 综合类创新活动

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学生创新思路,鼓励学生自由选题,设计实验,完成综合类实验共41项,如表3所示。

黑龙江大学组织学生进行的综合类创新活动是由学生主导,独立选题,构思实验,教师做辅助指导而进行的创新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联系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其他创新活动

除水利专业知识相关创新项目与比赛外,还号召学生参见了哈尔滨市创新项目1项,绿色家园杯节水项目7项,如表4所示。

两项大赛扩展了学生对除专业知识相关方向以外的其他领域的知识,旨在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多元化。

5. 创新科技活动分类举例

针对以上所提及创新项目与各级比赛,择各自具有代表性作品,如表5所示。

[收稿日期] 2013-10-29;[修回日期] 2013-11-24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黑龙江大学寒区特色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1551330)

[作者简介] 戴长雷(1978-),男,山东郓城人,黑龙江大学副教授,黑龙江省创新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寒区地下水及国际河流.

表1 实验类科技活动统计表

编号 名称 组织方 相关要求 实立个数 级别 备注

a1 黑龙江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黑龙江大学教务处 参研对象为一、二、三年级本科生,项目内容不得与学生创新实验室项目内容相近或重复 9 校级 已结题

a2 黑龙江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之学生创新实验室项目 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 参研对象为在校本科生,研究选题要求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和基础,并具有自主性、创新性 6 校级 已结题

表2 模型比赛统计表

编号 名称 组织方 相关要求 实立个数 级别 备注

b1 黑龙江大学“金穗杯”学生创新项目研究成果大赛 创业教育学院、创业教育中心、教务处、科学技术处、校团委 面向对象为全体在校生 4 校级 二等奖、三等奖不等

b2 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 中国水利教育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面向对象水利类本科在校生 2 国家级 二等奖

表3 综合类创新活动统计表

编号 名称 组织方 相关要求 实立个数 级别 备注

c1 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 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 一、二、三年级本科生 24 校级 已结题

c2 黑龙江大学暑期学生创新性实践项目 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 一、二、三年级本科生 7 校级 已结题

c3 黑龙江大学学术科技创新课题(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 项目负责人为一、二、三年级本科生、大四学生、研究生可参与 10 校级 已结题

表4 其他创新活动统计表

编号 名称 组织方 相关要求 实立个数 级别 备注

d1 哈尔滨市青年创新创意大赛 团市委、市青联 面向对象为全市青年 1 市级 获优秀作品

d2 黑龙江大学“绿色家园杯”低碳环保创意大赛 黑龙江大学 面向对象为全体在校生 7 校级 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表5 创新科技活动举例统计表

类型 项目实例 年度 负责人专业 负责人年级 参与人数(人)

a1 寒区冬季傍河条件下浅薄含水层渗渠集渗能力试验 2009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大二本科生 5

a2 实用地下水位测量计改进与制作 2011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大二本科生 5

b1 集水廊道模型设计与制作 2009 农业水利工程 大三本科生 4

b2 某典型流域产汇流模拟模型 2009 水利水电工程 研一硕士生 3

c1 冻层融冻条件下地下水位变化特征监测与分析 2011 水利水电工程 大三本科生 5

c2 佳木斯市城区水功能区划图件绘制 2010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大二本科生 4

c3 宝清县水资源公报年报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2011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大三本科生 5

d1 寒区城市雨雪资源综合利用系统 2011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大三本科生 4

d2 节水工艺宣传 2011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大三本科生 4

二、活动的效果评价

第一,实验类创新活动。结合15项实验类创新活动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做以下简要评价,实验类创新活动的主要承办单位有教务处,创业教育学院。二者利用其各自不同的方式方法,都达到了扎实学生专业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务处要求以一、二、三年级本科生为主体并担任主持人,且推举老师为项目责任人指导实验,使项目高效率地执行和完成。[4]在此背景下,学生利用提供的教学实验室及千元基金完成实验,保障了实验的进行,实现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的操作性成功。创业学院要求以在校生为主体,担任项目主持人,老师只进行指导,这样虽减弱了项目的执行与完成率,却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协作能力。[5]此外,创业学院与其他学院共同设立的创新实验室及其独立提供500元到1500元不等的实验基金对项目的完成提供了实验平台和条件支撑,从基金不等与实践结果中可以看出创业学院不只为锻炼学生,更着重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二,模型类创新活动。我校所指导的6项模型均已成功参赛并获奖。两类活动都是以比赛的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金穗杯”大赛是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承办的校级比赛,参赛作品可以是学术论文、实验室研究成果、发明制作等。创业教育学院是专门设置这类活动的单位,旨在调动黑龙江大学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思维发散的能力。全国水利大赛是由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组织的国家级比赛,参赛作品固定为水利类模型,专业性要求严格。参赛对象为水利类专业在校大学生,针对性强,比赛的难度大,所需费用较高,从制作模型到比赛结束,需经过报名、布展、答辩、评审的过程。这项比赛有较高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旨在提炼出较高专业水平的模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加强各高校水利学生之间的交流。两类比赛,前者重在服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后者重在服务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由此,取得其各自不同的实际效果。[6]

第三,综合类创新活动。综合类创新活动涉及领域广阔,从各个角度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兴趣,并从中不断积累、学习。所以此类活动中,从学生参与者的情况分析,实际立项的个数最多且均已成功结题,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其中,创新项目所占个数最多,达到24个,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创新项目的选题不限,类别广泛且开展时限长。综合类创新活动主要是创业教育学院除创新实验室以外的项目,承办方是创业教育学院,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负责指导的训练项目。不同的是,其中创新课题学生立项的平台不受限制,可以是大四学生及研究生,使其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创新价值。[7]

第四,其他创新活动。在表4中,笔者系统地概括了其他一些学院学生曾经参加过的科技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像绿色家园杯节水创意大赛中,学生做的节水创意方案,节水工艺宣传,发明制造等,都是保护资源,有利于社会的活动。在这类科技活动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互相合作的集体责任感和对水资源保护的紧迫感。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旨在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奠定作用。因此,这类具有深远意义的比赛是很必要的,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其个人能力和修养的同时,为我们的生活、社会做相应的贡献。[8]

三、结语

水利类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无论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还是导师的角度亦或是组织者的角度看,这样的科技活动都具有深远且不可替代的意义。

从学生角度看,科技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活动开展的核心。首先,学生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一定的能力实施项目,大多数项目主持人都是大三以上学生,项目的实施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了其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提升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培养了创新思维。但存在的弊端是与其他学院以及上下届没有形成较好的协作关系,每一届只是锻炼自身的能力,并未使实验在一定基础上得以加强,以此作为经验,学生现在已逐渐地与上下届及其他学生合作。从导师角度出发,导师的一系列指导对项目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着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和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磨砺学生的精神意志。从组织方教育机构的角度,各组织方及学校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提供现有的实验室做支撑。首先,我校创业学院是专门设置开展学生搞业余创业活动的机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其次,创业教育学院积极组织各类的创业科技活动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状态,以致学生能自主自愿的加入进来;再者,创业教育学院的师资力量齐全,足以确保学生创新科技活动的实施和发展,这也是学生搞业余科研的有力保证。[9]

参考文献:

[1] 高永新.浅谈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0(4):13.

[2] 戴长雷,孙思淼.大学生导师导学方法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0(4):74-76.

[3] 杨邦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4(2):255-258.

[4] 戴长雷,刘春艳,樊乔铭.组织指导大学生参与水利模型比赛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4):7-9.

[5] 戴长雷,吴敏,常龙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6):66-69.

[6] 黑志坚,等.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工作能力[J].中国冶金教育,2008(2):22-25.

[7] 孙豫峰,杨晓东.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J].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1(1):80-81.

第7篇:科技创新创意方案范文

关键词:营销创新营销思维保障体系

销创新就是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寻求营销要素某一方面或某一系列的突破或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非要求一定要有创造发明,只要能够适应环境,赢得消费者的心理且不触犯法律、法规和通行贯例,同时能被企业所接受,那么这种营销创新即是成功的。需要说明的是,能否最终实现营销目标,并不是衡量营销创新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

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观念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所谓创新观念,就是企业在不断变化的营销环境中,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意识。它是营销创新的灵魂,指挥支配着创新形成的全过程,没有创新观念的指导,营销创新就会被忽视,仍然一味追求着传统的、已不适应新环境的模式。营销观念创新是企业营销创新的核心和前提。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类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新产品层出不穷,知识在市场竞争、消费需求、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无所不在,并起着决定作用。营销观念的创新,需要企业从只满足用户现实需求的营销观念转变为不仅满足用户现实需求,还要创造用户潜在需求的新的营销观念。

培养营销思维。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企业要做好营销活动就必须具备营销思维。事实上,营销创新的切入点就在生活中,或者说就在消费者身边,正是营销者所关注的对象。如果缺乏营销思维,就无法把握住这些切入点,营销创新也就成了无本之源。

营销思维的培养要在营销人员的头脑中建立起一种营销意识也即工作状态。首先,要精通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生活中的诸多事物,培养起在生活中运用营销的能力,自然能培养出营销意识;另外,做生活中的细心人,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消费者”行为,深度挖掘营销创新切入点。

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复杂多变的营销环境,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广博精深的文化环境。营销创新的风险无时不在。因此,创新极容易受挫,或是被束之高阁,或是不敢执行。这样就打击了营销创新的积极性和开拓精神。所以,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做支撑,确保创新的大厦不倒。关注体育的人都知道乒坛常青树瓦尔德内尔,他每次出现都变换新的打法,面孔虽是老的,但是打法却永远在创新。创新不一定成功,但这种精神却是可贵的,是营销创新所必要的精神。

组织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营销组织创新,主要是从传统的等级制度转变为柔性的营销组织。从目前国际柔性组织的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是建立起扁平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及全球化的组织。

一是扁平化。指企业通过技术网络同广大员工发生直接联系,而且使企业同消费者、研究机构之间构筑一个互动的信息反馈机制。二是网络化。它是使企业领导与广大员工众传统的等级制度关系变成非正规的网络关系,从而提高员工的自信以及经营效益。三是智能化。这既要求职工不断提高个人知识和智慧以及不断的超越自我,又强调企业的系统思考和知识的整合力量,以不断再造企业的无限生机。四是虚拟化。是依靠信息技术而建立临时网络,是一种灵活机动的新型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为了实现其目标,可以突破企业界限,在广阔范围内寻求各生产经营环节(如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等)及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一种形式。企业一旦完成目标就自行解散。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并节省费用。它要求管理者要具有很高的协作精神、协调能力及综合能力,要求企业组织形式及组织行为充分考虑这一时代特点,研究企业营销如何同国际惯例接轨,如何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及适应全球的竞争战略。

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是技术创新的惟一检验标准。市场营销可以明确技术创新的方向,加速市场对技术创新的认同,加强营销部门和研发部门的沟通配合,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将科技潜力转化为营销优势的创新活动,涉及从新创意到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和技术服务的全过程,市场营销的成功和市场需求的满足离不开创新,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等方面的贡献。市场营销技术创新涵盖:建立以信息网络和配送中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支撑;采用制、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营销方式支撑;以建立健全追踪市场状况特别是满足顾客需求的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动态科学决策支撑,努力扩大商品销售,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网络营销是塑造企业或产品的良好形象、积累知识、优势和经验、吸纳顾客广召人才的重要途径,具有营销成本低、环节少、方式新、范围广、全天候(时间长)等特点,有条件的企业应审时度势开展新型营销——网络营销。

营销制度创新。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对各种要素的一种“新组合”,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和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和新来源;实行企业组织新形式。制度创新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规范化、制度化的创新活动。制度创新是把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具有引导其他创新的功效,是管理创新实现的前提和保证。

加快政府职能创新。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行政审批,规范政府行为,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运用计划、财政宏观调控,深化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运用计划、财政和金融等手段调控经济运行。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规范执法和管理行为,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府管理信息化,加快实施电子政务、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

营销决策支持系统。根据预先建立的判定原则或模拟模型,为各种决策寻找最佳答案。广义地来看,人们的决策行动包括确定目标、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和实施方案四个阶段。

在确定目标阶段,主要是探查决策环境,进行数据和信息的搜集、加工、分析,确定影响决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在确定目标阶段实际上包含了问题识别和问题诊断两个内容。在设计方案阶段要理解问题,建立模型,进行模拟,并获得结论,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价方案阶段要根据确定的决策准则,从可行方案中选择出最优或满意的方案。实施阶段中将所选择的方案予以执行,对实施结果进行监测,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方案进行修正和调整。实际的决策过程并非如此简单,各阶段可能是相互重叠、交叉甚至跳跃进行的,最终形成的决策是各个阶段多次循环往复的结果。

采用快速原型法来开发市场营销决策支持系统,然后再周期性地改进、扩展、修改系统,这是常用而有效地方法。对于MDSS(MarketingDecisionSupportSystem)总体结构形式基本采用层次型DSS。针对市场营销实践活动,以下我们着重谈一下在MDSS系统结构中三库即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的具体实现及管理。

数据库。DSS中的数据是和决策过程密切相关的,一切数据都要经过恰当的加工、浓缩。我们强调在MDSS中一定要面向模型,面向模型的生成与决策来设计数据库。在MDSS中,由于MDSS一般面向高层决策,所以决策过程除了需要企业内部数据外,还要应用到大量的外部数据,如市场需求量、市场价格、竞争情况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集成数据库即总数据库的方案,然后再利用数据库提取技术进行提取。当今市场环境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市场需求多样化与多变性决定了营销工作必须具有即时性与动态性。为此,我们将数据库细分为静态数据库与动态数据库。象企业生产能力、企业资本、营销人员数量等一般较少发生变化的数据则放入静态数据库,而如市场价格、库存、市场环境等一类经常发生变化的数据则入放动态数据库。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数据库的利用效率与效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在MDSS数据库的设计中应注重企业内部的实际信息流,注意实践中数据传递的路径和方法。

模型库。针对营销工作的特点,我们在模型使用上不仅要注重定量模型,而且还要注重定型模型。根据营销工作决策类型,我们基本上将模型分为预测类、投入产出类、优化类、决策类与不确定类等几大类模型。由于在MDSS使用中,每一个模型的生成与应用都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驱动,因此在MDSS中一定要强调模型管理与数据管理的结合,强调每一个模型都要从数据库提取输入数据及参数值,同时又将模型运行结果送回数据库。当数据发生足够的变化而要求模型变化时,模型也应能被修改。

知识库。由于营销环境的多变性与营销工作的非结构性,在MDSS中必须大力加强知识库的运用。在MDSS中,知识库主要用来存放各种规划、因果关系、各类营销专家的经验与成功企业的营销经验。此外,在MDSS中还应有综合利用知识库、数据库和定量计算结果进行推理和问题求解的推理机,这方面主要涉及到专家系统在MDSS中的应用。

结合营销管理决策过程,在MDSS开发过程中基本采用模块化方式,即先按营销决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开发出各专用DSS,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充,扩展到整个MDSS。这种模拟现实市场营销管理决策过程来建立MDSS,其优点是整个系统易于理解与实现,同时各子系统、子功能的划分也基本符合企业内的组织结构型态。我们给出MDSS的子系统及各自功能模块如下:

第一模块:企业市场营销现状及机会分析。宏微观环境扫描与评价;市场机会分析;企业经营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分析;企业机会分析。

第二模块:研究与选择目标市场。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定及市场覆盖战略;产品定位。

第三模块: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制定。制定营销计划;资源配置方案;产品决策;价格决策;销售渠道决策;促销决策。

第8篇:科技创新创意方案范文

生命的原始事实是“绝对主观性在其先验的情感性中的自我-感动”。“这里的实在性与外部的物质实在性无关,也与内部的观念实在性有别;它关涉的是生命的实在性,即一种与外在性无涉的彻底的内在性,一种物质性的直接情感性”。生命是一种剥离了外部物质实在性—科技对象与内在观念实在性—意识对象的彻底的原始-先验情感性,生命的质地是一种彻底的内在感动,并就是这种感动性本身。生命的自身-给予、自我-感动为生命文化奠基,是生命之活生生的开端,是生活世界大千现象的本源,一切感性事物乃至理性活动则都是这种感动性的衍生物、派生物、反思物。真实感、善恶感、审美感是生命本体的真实涌动,道德与责任、自由与创造由此涌现。通过这种原始感动性,生命在与环境交互中对世界作出最本然的反应与最本己的选择。感动从生命本身涌现,感动就是不断的触发对象、激活生命、创造世界。因而,生命的情感逻辑完全不同于科技的因果逻辑,生命蕴涵着文化的基因与创造的奥秘。机械复制艺术、电子信息科技、数字化、互联网带来当代人视听方式、感知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知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城市被网络互联、地球被科技驱动。经由器物创造,科技进一步推动信息交流、思想碰撞、制度创新、民主政治,进而不可避免地触动切入城市文化的深层内核—人之生命本真存在。科技在繁荣器物文化、推动制度文化的同时,始终以一种悖谬的双面态势遭遇并拷问生命人性的真谛与意义。科技创新源于个体生命创造,而科技成果、科技意识形态又往往遮挡个人生命本真、麻木个人创造意识、吞噬个人创新活力从而造成人性的异化。器物文化的时尚潮流、意识文化的强势体系裹挟着人、规制着人,在科技理性化、客体化、标准化的过程中,情感性、主体性、个体性、触动性等属人的、原生的、最内在鲜活的生命因子被塑型、被同化,即使是当今的智能科技,也只能提供给人一种机械化的智能方式与同质化的操作应用,从而造就千人一面与千城一面。“手机党”与“低头族”成为当代城市的文化风景线。超文化超时空的生活行为与消费模式在一个新的水平上再次遮蔽了人的自由创造本性与文化的多样性,消解了生命最真实的使命意义。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技术“座架”无所不在的对人与命运的“促逼”。

文明与文化的失衡引发了20世纪以来科技发展与生命存在的关系思考。胡塞尔认为实证科学抽象掉了作为过着人的生活的人的主体,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东西和在人的实践中的文化特性,因此造成了科技与文化的危机。海德格尔则把现代技术与存在的命运相关联,但人们对于技术的认知往往是工具性的,由此造成现代技术以“促逼”的方式去规划自然与人自身,而拯救则意味把技术带回其本质。杜威的原经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伽达默尔的人文阐释学等,都穿越近现代实证科技与形而上学的抽象视域,揭示生命体验、此在实践、个体阐释等属人独特而本真的生命存在对文化的原始生发意义。而在萨特、梅洛-庞蒂、列维、斯特劳斯等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那里,穿越现代科技理性框架,回到古希腊意义上物性自然的意愿凸显出来。物性或物质性意味着自然的内在价值、意义和目的,物性的自然乃是一个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活的宇宙。这既涉及自然的物性、也涉及文化的物性。“自然万物彼此作用,互为镜像,也可以说自然有其自身的逻辑,这是一种自在的、内在的逻辑。神、人依旧存在,但世界的图景是天、地、神、人的游戏,无须把一切都纳入到或神性或人性的秩序中。”

以揭蔽本源的整体意境与同情态度对自然物性的注视蕴涵着一种新文明的憧憬,对未来的展望激发当下并召唤传统。在天、地、神、人四元共舞中,人之自由理性、自然之自在物性与天人合一共生创造之神圣性与神秘性等诸文化价值和谐激荡,一种宽广而深邃的生命-生态文明就跃然而出。这就是科技与文化的张力和悖论,科技文化融合的命题就包含着这个深刻的矛盾与悖论。科技对生命的意义悖论需要文化来破解、来制衡、来拯救。这里的文化并非指形式化的文学艺术,而是涌动在人生命本体中先验的情感性与原始的感动性,生生不息的情感能量、生命冲动、创造意志与精神理想。在城市生存的实践活动与转型发展中,物化与人化、个性与共性、怯魅与复魅、出发与回归的矛盾与悖论就是如此无可避免的交织缠绕,展开其相互争斗、相互转化、相互融合而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不断揭蔽存在的真理与生命的逻辑,即科技与文化融合并非功利实用的策略之计,而是人类命运与城市文化的内在特质与根本规律。科技是重要的,没有科技我们就不能形式化存在,没有科技理性我们就不能协调一致,形成社会;文化更是重要的,而没有文化我们就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与创造的理想,人性的温暖与精神的灵动。科技可以带来器物的丰富与感官的享受,而文化才决定着价值的判断与方向的选择。当代覆盖产业、市场、大众、精英的全球化创意文化实践也不断表明,文化产业及其创意文化的核心是文化,是植根于生命的文化。文化的内涵价值与创意软实力并非源自科学技术、资本设施甚至社会制度等因素,而终究是源于人生命自由创造与文化丰沛想象的源头活水。如乔布斯的“苹果”产品达至技术与艺术、功能与体验的完美融合,既是信息科技的创新,更蕴含与融入了东方禅宗文化的生命领悟。文化产品由此才能最终在人的内心与情感精神层面激发感动、产生影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因此,科技创新必然穿越已有成果及观念,从生命源头重新出发,以取得对生命—生活—生产—生态的全新理解与原生创造。互联网即是颠覆传统、面向可能、基于生活、跨界思维、开源拓流的原始性创新典范。科技与文化融合而展开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大化流转,育成万物。在对城市整体文化结构及和谐文化价值的遮蔽与解蔽、言说与启示之中,科技发展对城市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机理与逻辑得以呈现。

个体的生命文化演进生成城市的生态文化。相对于机械化-科技化的现代城市文化,前现代文化可谓手工艺的乡村-家园文化。与“艺”相通的手工技艺带着人的体温,渗透着人的情感与想象,前现代的故乡-家园意象充满记忆与召唤,牵动着人的思念与向往,从而由技入道,天人合一。因而“使人对美的兴致永远不会止息的东西是前世界的意象,即那个波德莱尔称为被思乡的泪水遮住了的前世界。”而前现代手工业-乡村-家园的灵韵经验毕竟须接受现代大工业-科技-城市的通约与洗礼。不再如手工技术与人相融的具身关系,当代高新科技自成一体,异化于人而成为与人对峙的技术壁垒与技术屏障。如何破解科技之谜?如何穿越技术之障?本雅明提出“意象”启蒙的精神救赎路径。“意象”启蒙由“技”到“意”,由科技文化溯源审美文化、生命文化的境界。以“意象-审美”体验的多重蕴涵而不是机械抽象观念,激活与重启人即时即地自我自主性的观看、回忆与想象,情感、理解与思想,从而激发唤醒人生命内在的自由创造力量,以此解构与对抗现代化系统的技术-社会-意识形态强大座架。由此意象启蒙,“本雅明的思想穿越了现代与后现代,他的意义也由此显出了多面性。他的时代诊断揭开了现代性的真实面容,展示了其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的思想批判和精神救赎又采取了回归人意的方案,赢得了后现代的话语。”本雅明穿越社会经济、政治的宏观结构,将其现代性批判聚焦在现代人的感知内化和行为方式上,聚焦在由审美感知到精神生命文化的救赎上,这是深入到文化生命肌体深层更内在与更深刻的批判与救赎。以审美精神与生命逻辑破解与回答现代技术座架及未来生存意义,意象启蒙提出一个有启示有价值的人与城市生存的审美-生命文化路径。生命哲学的探索、生活世界的崛起、消费社会的展开、创意经济的转型、生态文明的愿景,当代城市文化正由工业文明主客间性的二元符合因果逻辑转换为生态文明异质间性的对话协同共生逻辑,由科技理性价值转向生态诗性价值。如果说机械产业造成生产与生活-生命世界的分离与对立,那么当代创意产业及创意文化则驱动生产与生命-生活世界由区分对立转向渗透融合,向着更符合人类生命-生活-生产-生态存在价值的方向跨越发展。

从机械生产范式到生命生态范式,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由机械生产力信息生产力(智能化)创意生产力生态生产力(智慧化)表达了后工业时代生产力的创新逻辑,也蕴含了当代城市文化的创新逻辑。当生产与消费的动力与对象转向文化体验而非仅是物质功能的时候,必然由工业文明的工具理性演化为生态文明的价值理性,由工业文明的物质逻辑转变为生态文明的生命逻辑。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生命-审美文化在城市文化结构中由隐性变为显性、由无形变为有形;由边缘走向中心、由“意象”变身为生产力。科技与文化融合正是源于天人共生境域而非纯粹客观规律来策划,基于多元文化生态而非单一理性逻辑去思考;向着未来、可能、理想去行动、去生活、去创造,就呈现了诗意的存在,展开了审美的世界。技艺相通、情理相融;无论功能还是形式、技术还是艺术,制作还是创意、生产还是生活,审美的诗性渗透于当代城市文化创造的每一个环节、蕴含在城市文化肌体的每一个细胞。审美诗性是科技文化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这“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道德经》)的朦胧审美诗性,是城市文化开拓其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境界的前行意欲、前摄意象与前瞻意义。当代智能科技、文化产业、体验经济、美好人生、智慧生存等正展开信息时代科技文化意识文化生命文化融会贯通的城市文化创造审美范式与诗性逻辑。在当代生态文明转型中,城市及其文化建设的审美意象正在凸显,“美丽城市”、“中国梦”正是这种审美生存创意,与本雅命的意象救赎异曲同工、遥相呼应。在未来城市意象中,从信息比特之城、科技智能城市出发,人们始终向往回归到生态环保、自然田园之城。在日益明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意识背后,或许是深深隐藏着的人类生命的集体无意识,城市文化的生存无意识。自然田园之城是对“故乡”的眷恋、对“家园”的向往,因为“返乡就是返回到本源近旁。”

这个本源是文化的本源、生命的本源,是源于斯长于斯也必将归于斯的自然之源。生命的寻根使命与归属情感引领着对自然田园诗意栖居的追寻。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20世纪初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念,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他认为这是一种能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城市形式,一种现代乌托邦。霍华德的理想城市理念在今天正得到新型城市化的实践与发展。文化科技融合、文化科技与相关产业、相关领域跨界融合是当代中国城市创新创意创造的战略举措。城市创意生存多重意象穿越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技术与艺术、地域与世界等种种界限与对峙,在体验与共鸣、同情与移情中达到物我两忘、情景交融、天人合一,以生命-生态范式塑造田园城市形态。生态建筑、生态景观、生态城市正成为当代人类努力建设的诗意栖居家园。如“人的城市化”—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城乡融合—不离开乡土而就地转型升级的农村城镇化改造;农业进城—高科技与高生态融合的城市摩天大楼中的垂直农场建设;产业下乡—产业化、信息化与农业化融合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城镇建设全面融合等,都是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田园城市理想的实践探索。智慧城市、创意城市、美丽城市理想包含了功能与审美、技术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多维度的生命-生存文化价值。创意共生的生命-生态文化更将科技生态、艺术生态、社会生态、消费生态、自然生态等全方位生态价值纳入其中、融会贯通,创造“人-建筑-环境-生态”的多维立体景观,“技术-艺术-自然-文化”的多重意象表达,实现科学合理、环境优化、地方文脉、景观美学、宜人宜居等未来城市文化综合价值。

第9篇:科技创新创意方案范文

笔者在本文中界定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学习前人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提出创见的能力。大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下,对未知东西的探索、掌握并加以完善,都是可以看得到的一种创新活动。可见,创新并不神秘,每个大学生都有创新潜能。因此,高校必须确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

一、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1.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相当敏捷,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他们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3.有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神经联系,在特定的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这些暂时的神经联系会接通,产生灵感。但由于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创新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这些灵感是短暂的、缺少横向联系,灵感最终是昙花一现。

4.有创新的热情,但独特的创新目标不明确。大学生通过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加之缺乏坚定的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导致了他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

(二)学校因素。

1.教育内容陈旧与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教学仍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缺乏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仍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缺少新意。在这种教学状态下,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从而影响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专业范围狭窄,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专业设置,对培养专门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知识面的狭窄也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大学生的活动大多是在本专业的范围内展开,没有时间和条件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从而限制了大学生的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3.教学目标上重视认知教育,忽视情感教育,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的高等教育普遍重视大学生的认知教育,而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则很不够,忽视了大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

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转变教育理念,构建新型教育体系。思想决定行动,理念指导行为。高校应着眼并着手于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转变教育理念中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要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并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在高校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作好思想准备,为此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首先。创新教学目的,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转变。要明白教师不是要学生记住多少信息、数据,而是要教给学生一种获取信息的能力。明确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使教育从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二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个体的培养应具培养特征,而不是管理特征。只有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制定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三是要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参与性创新教育虽然以学生为本,但是教师的指导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2.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内容上,面对当今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越来越短的知识更新周期,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有些知识、理论,待他们走进社会后根本派不上用场。而这种知识对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我们要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首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物质世界,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其次,采取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利用课堂辩论、CAI授课、学生讲课和专题讨论等方法,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再其次,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学校可以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再次,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最后,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创设融思想、知识、趣味审美观于一体的情景交融的学习环境,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激情。

3.改革考试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现行考试制度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由于现有的考试方式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测试,用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高低,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测试大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有效提高创新能力的。因此,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一是拓宽课程选择面,完善课程转换体系,使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学习;二是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喜欢的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四是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五是开设“创新学”课程,训练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求异型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精确性、敏捷性及变通性,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