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1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

(1)宣导。宣导即宣传辅导,关键是澄清辅导与学生的心理需要。在活动的基础上,以宣传讲述为主,通过故事引入、问题辨析,采用图片、视频等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这部分学习内容可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以小报、板报、网站等形式进行活动,激发学生的心理需要,澄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

(2)引导。引导即引出困境,关键是自我探索和发现问题。“引导”一词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中是关键词,我认为引导恰恰是一开始引出问题所在,给学生自我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发现自己和环境互动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在《认识自我》的活动课中,通过比较自己描述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的差异,引出学生对自我探寻的需要,让学生真正去思考“自我”。这正是矛盾的开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关注的中心点。

(3)疏导。疏导即开导和通畅,关键是疏通学生的情绪和焦点问题。在学生的种种问题中间,找到焦点问题,结合活动课的主题开展疏导,是重要的一个活动环节。在《自信心训练》的活动中,让同学相互在纸上写上对方的优缺点,有不少学生由于体验游戏容易出现情绪情感的问题,教师作为参与者和组织者,势必需要及时处置学生的困扰,需要走到小组中参与他们的交流和经验的分享。不少同学看到优点很高兴,但很多同学看到了缺点,感觉很纠结,教师必须在下一环节中及时疏导这样的情绪,让学生看到自信的自己。

(4)传导。传导即信息和情感的传递,关键是相关的信息和情感体验。传导需要载体,成长经验是最有效的载体,学生通过交流互动,在问题的指引下开展信息的交换,在游戏中体验情感的变化,教师通过点拨,把自己的成长经验以“温馨贴士”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把正向的情感传导给学生。比如,在开展《记忆良方》的活动课中,如果仅仅提供记忆方法,学生倍感无聊枯燥。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有意义的记忆比赛、谐音比赛等方式,请成功晋级的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传递正向的情感,学生印象深刻,就会积极投入到活动中。

(5)指导。指导即指点和引导,关键是提供相关主流的导向和建议。不少老师会在课堂教学的环节小结中进行指导,指点迷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提供社会主流的价值参考,并适当给予建议。因而这一环节是提升,也是在课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少心理教育老师反对提供指导,而恰恰因为部分同学缺乏有效的指导,他们的思路只到了困境,却失去了走出困境的“台阶”。教师的指导和辅导,正是教师的角色所在,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班级为单位的教育形式的重要标志。比如,开展《我的情绪我做主》的心理活动,可以在课堂的最后介绍理性情绪的创始人埃利斯博士,顺带介绍ABC的理性情绪和行为改变的策略,这对认知水平较高的中学生来说,完全可以理解,也找到了一个改变情绪的较好技术。

(6)辅导。辅导即协助和导向,关键是协助学生走出困境,引向行动。辅导贯穿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是一种教师角色,也是一种价值导向。教师在活动课上,保持了价值判断的中立,但教师在引导和点拨中往往有意无意带入了个人或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因此辅导正是对引导这一环节的重要补充,协助部分发现问题走入思考困境的学生走出问题中心。

第2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分析

前言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在内部环境,个人对此怀有良好的安全感,在外部环境,能够凭借社会认可的方式有效适应。在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就心理健康而言,尚未达到心理健康所设定的标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及完善的辨别能力,往往容易出现一些问题。鉴于这一实际情况,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处于个人人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而又特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心理认知逐步走向成熟,心理发育速度增快,开启了向幼稚迈向成熟的征程。在这一成长阶段,初中生极易出现矛盾的心理状态,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予以学生适当的辅导和帮助,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效避免负面心理对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开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涵盖了多方面内容,不单纯指心理引导,对于身体健康也具有积极作用。学生的人格在初中阶段初步形成,尚处于初始阶段,对于未来发展,拥有自身看法及见解,通过采取科学适宜的心理健康引导,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达不到相应标准,则可能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当今时代已迈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资讯呈爆炸性的增长态势,而信息资讯的质量良莠不齐,其中夹杂着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信息要素。青少年缺乏良好的辨别及筛选能力,负面新闻或不良信息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导致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受学校教育的影响。纵观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相关体制尚不完善,与要求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尚存一定差距。不少学校将重点放在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并取得理想的升学率上,在学生素质教育的引导上存在不足之处,容易导致初中生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三)受专业教师的影响。在践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若缺乏专业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引导,则难以取得力量的教育效果。若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将自身主观情绪和看法融入其中,会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在本专业领域逐步深入,教学能力逐步增强,但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仍较为匮乏。

(四)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少初中生之所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原因便是家庭教育因素。部分家长事业繁忙,对学生缺乏关注,和孩子缺乏良好的沟通,使得学生未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容易孳生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另外,受教育水平的影响,部分家长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有效应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信息,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真假难辨,长期处于这一环境下,会对学生思想认知及价值观念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这一实际情况,我国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督导职能,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室,给予学生适当的心理引导。

(二)科学调整学校管理方式。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场地,在校园内度过的时间相对较长。为此,学校要明确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职能,推进传统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位,改变以往片面关注分数的传统观念,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学生成长发展中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要增进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学校要注重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加大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力度,并给予学生高品质的教育培训及实践指导,完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条件。

(四)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家庭环境作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适宜的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能够让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半功倍。为此,学校要增进与家长的交流沟通,树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外,家长要注重调整和优化自身教育方式和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第3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

初中生 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 青春期 健康成长

目前,中学生的健康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正值青春期,随着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他们被各种问题所困扰,例如,人际关系方面,身体方面,学习方面,因此,让我们都来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已经提上了重要日程。作为班主任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变化特征,要开展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适时适地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尽快使其摆脱心理阴影与障碍,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使之顺利度过青春期,健康成长。

一、初中生面临的第一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

初中生在心理问题上主要来自三方面困扰。其一,同学间关系。初中生内心有强烈交友需要,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单纯盲目,有时会发生同学间、朋友间不融洽,孤独倾向是不可避免的,有时还会发生矛盾或造成不良后果。其二,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父母严重代沟,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子成才,只是一味重视学习成绩,不能理解孩子的压力,不能正确的对待和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一味简单粗暴,加剧了孩子内心心理的冲突和矛盾,使之形成叛逆心理。其三,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初中生面临青春期时,心理变化特别大,表面上看他们长大了,其实心理上特别脆弱,他们希望老师关系他,理解他,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认可,如果老师在教育学生方法上不够恰当,不能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致使他们丧失了上进心,甚至会使他内心受到严重创伤。

二、初中生面临第二大心理问题——学习问题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父母对子女期望越来越高。繁重的课业负担,父母的过高期望,使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个个孩子不堪重负,为了应试教育,各个学校都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教育,违反心理健康原则,使学生出现异常行为,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压力。

三、困扰初中生第三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迈步走进青春期。他们此时随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此时的初中生性器官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女生主要表现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产生青春闭锁心理。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对于男同学,则更喜欢交异性朋友,比较容易冲动,做事不假思索,盲目冲动。青春期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早恋。初中生对异性追求与向往,开始表现逐渐强烈,如果面对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教育引导,就会使学生陷入早恋的泥潭,不能自拔,轻者耽误学生,重者会造成恶劣的后果。

面对初中生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与严重性。如何正确处理好初中生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与方法,适时适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我们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准则,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他们采取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到几点:

1.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生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所造成的烦恼与忧虑,如学习竞争加剧以及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压力,这些都需要初中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产生这些困扰,与社会家庭学校有关,又与他自身生理发展有关。

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教育与辅导,要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让他自觉调整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心理卫生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只有他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消除初中生的学习困扰,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大多数初中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以建立学习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她们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学习过程,其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消失。

3.鼓励学生学会沟通,学会正常交往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他们产生人际困扰的主要原因。因此,鼓励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识,相互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他们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作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理解他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问题,积极引导,耐心细致地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

第4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初中 心理健康 现状分析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6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心理健康对于初中生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阳光、乐观、自信、朝气蓬勃的学生在学习上也会非常有动力;相反,消极、悲观、自卑的情绪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这个时期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与困惑,教师只有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才能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1 现阶段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1 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扰

从小学升入到初中是学习生涯中一个很大的转折,小学和初中在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上的很多不同,也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面对学校和家长的期待,学生不想让他们失望,但是面对自己的成绩排名又会觉得辜负了老师和家长的期待。学习跟不上、成绩不稳定、自我期待过高等综合因素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容易产生焦躁、厌倦、抵触、疲惫的心理,从而使学习成绩出现直线下滑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会很容易出现恶性循环的严重问题。

1.2 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无外乎是同学、老师和家长三方关系,但每一方的关系对于初中生的学习成长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比如同学之间起外号、嘲笑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严重者会害怕、拒绝与人交往,并将自己的内心关闭起来。老师在课堂上直接批评学生,自尊比较强的初中生会感觉到很没面子,从此就变得非常抵触该老师和这门课程,严重影响学习。还有面对父母的唠叨,初中生感觉自己没了自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等。

1.3 学校对心理课程的不重视,缺乏正规心理老师

调查表明,大多数中学都没有正规的心理老师,心理教师的辅导工作并不是很专业,也很少有中学会积极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学校普遍比较重视语数外等正式学科的学习,更关心学生的升学率,对于像心理课这样的副科并不以为然。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会受到学校态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乏。

2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

2.1制定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的生活态度就像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使学生生活在阳光下,不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还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教师可以专门设置一堂认识自我的课程,通过让学生画自己的自画像,鼓励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并接纳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和树叶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替代。然后引导学生将审美的眼光转向世界,多去发现世界的美好,感受生活的意义。

让学生以坚毅的态度面对困难。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与困难,每跨过人生中的一个坎我们就踏上了成长的一个新阶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名人战胜挫折与困难的故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学到面对困难时应有的态度。还以通过跨越障碍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跨越一个个障碍物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中体验战胜困难的与信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普遍不喜欢过于严肃、脾气很凶的老师,相反,温柔、幽默的老师会很受学生的爱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即是传到授业解惑的老师,又是学生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找到被关爱、温暖的感觉,从而在老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2.2丰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专题讲座的形式。专题讲座是一种比较有针对性、易于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困惑,然后将学生普遍面临比较多的心理问题和所关心的问题集中起来设计一个讲座专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调查问卷显示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人际关系、学习困扰、认识自己等几个方面,专题讲座就可以围绕这些问题系列展开。

课程辅导的形式。在心理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精心策划选择对学生最有帮助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活动需要展开教学,丰富心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结合心理测试、游戏、辩论、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如通过一则压力小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然后再通过一个减压游戏帮助学生放空自己。

个体咨询的形式。个体咨询形式的心理辅导需要教师做好保密工作,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心理咨询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仿佛去找老师做心理咨询就会被贴上心理不健康的标签。因此在个体咨询形式的健康教育上,教师可以通过每周发放调查表,让有意向的学生在表上打上勾,然后为学生预约好时间,并做好保密工作;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信箱投稿,与心理老师直接预约时间。

网络交流的形式。网络交流的好处在于可以不限时间、地点,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用QQ、邮箱向老师请教、诉说烦恼,对于那些有所顾虑、内向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咨询途径。

3 结语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需要教师多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潜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明显的情绪低落、过于敏感、过度自卑、内向封闭等,当发现学生的状态不太正常时,要及时找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呵护,喜欢被爱与温暖的感觉,因此教师还要多去关心、关爱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中找到自信心,肯定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另外,教师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2—0022—01

一、 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初中阶段,是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是人一生成长中多事的年龄阶段,心理学上有人叫它“危险期”、“困难期”、“心理断乳期”等。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头脑简单易冲动,再加上学习生活压力大和社会经验缺乏,容易在各种矛盾冲突和困难挫折面前出现心理困扰和障碍。有调查表明:当今初中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任性、孤僻、焦虑、厌学、叛逆、抑郁、偏执、自私等心理问题,因而对他们身上出现的不健康心理适时地进行疏导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 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个人因素。处于少年期的初中生由于生理发育的骤然变化,给他们的心理发育也带来巨大的影响。这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成熟感、成人感和独立性在增强,在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都越来越想摆脱家长、教师的束缚,以成人的身份面对周围的一切。但他们毕竟还小、社会经验欠缺,道德观念不完整,法制观念淡薄,在生活中经常遭遇各种困惑挫折,再加之心理耐挫力差,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不强,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 家庭因素。父母、长辈的不良行为,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的悉心调教和关怀,都会造成孩子心灵上的严重创伤,出现孤僻、偏执、叛逆、仇视等心理问题。

3.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如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出现了讽刺挖苦、侮辱人格、变相体罚等粗暴的教育方法手段,这必然给学生带来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仇恨、叛逆、自卑心理。

4 .社会因素。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使学生们眼花缭乱,再加上他们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受外界诱惑,因而低级的、不良的社会风气、道德风尚、流行文化就会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初中生心理问题的防治策略

1. 增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心理保健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最好方法。学校要利用安全课、思想品德课和生理卫生课开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它们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成为防范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防火墙。同时,也要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将心理健康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和法制观念、法律常识教育,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他们顺利度过“危险期”。

2.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首先,父母要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民主的良好环境;其次,父母要顺应孩子生理变化的规律,逐步改进教育方法。要注重亲子教育,要与孩子平等相处,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避免因两代人之间的思想代沟而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

3 .提高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质量。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状态、教育方法手段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学识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扩大与学生的交流范围,要尽量构建一种新型的良师益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在交流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图。学校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交谈式、电话热线、心理信箱等形式,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的孩子进行分析、疏导、调理和矫正,从而清除或减轻学生的心理障碍,改善和提高其心理素质。

第6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内外阅读材料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同时,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将心理教育与阅读材料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搜集符合初中生阅读的时文,推荐给学生阅读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作文命题中渗透心理健康因素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喜欢发表个人见解,同时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经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因此,作文命题一定要考虑到初中生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态度对待多元化的思想。但是学生毕竟有不成熟的地方,容易走向极端,所以,教师应从社会发展、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作文命题要含蓄的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图。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日常作文教学有多种形式,各类形式都可以尝试渗透心理教育,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除了常规作文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记中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有助于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初中生通过日记这一写作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另外,还可以通过书信等作文形式进行训练。

(四)在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批语应当是师生之间凭借学生作品而进行的敞开心扉的心灵交流、情感畅谈和生命对话,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宝贵的精神生命历程。教师对学生作文中心理健康方面的偏差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心,提出自己的真诚看法,并对学生的转变和健康发展寄予热情的鼓励。赏识性的评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肯定性的评价,凸显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得到肯定后他的心智模式就行到了调适,对作文的态度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就被激发起来。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作文就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学生每次作文都是他们创造性的劳动,作文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都期待得到老师肯定和表现,所以在作文评语中要多写赏识性、肯定性的评语。

二、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我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写作实践,促使家长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科学、合理地了解及理解学生。如我把学生提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建议,及时向其家长汇报,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及配合。学生和家长互相倾吐自己的心声,使错误的家教方法得以纠正,使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得以发扬光大,从中选取优秀的经验加以推广,促进中学生健康地成长。通过作文教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让学生家长懂得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作文教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有趣的训练形式,不仅使学生有写作兴趣,而且把作文与生活、作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提高了作文与做人的综合素养,达到了作文修身的目的。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强化情感,敏锐思维,健全人格,增强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总结

第7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班主任初中生法制教育对策

近年来,初中学生的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新闻媒体上报道的一些未成年人包括初中生参与的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和群殴、寻衅滋事等暴力型及性犯罪等案件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绝大多数案犯不良道德行为严重,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面对当前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怎样让我们的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避免我们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新时期班主任所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一、做好问题学生的预防工作

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因此,这一阶段,也是对初中生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预防教育的有利时期。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肯定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进生”,他们虽然为数不多,但也不容忽视。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我认为,转化后进生的最好方法是学会用爱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从后进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们要真正公平地爱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真正当成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问题学生缺少自信,缺少关爱,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常被冷落,因此,班主任应该多关爱他们,肯定其每一个优点和进步,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关心和温暖,然后引导他们反思自己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育,让问题学生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些擅长的事情,多肯定表扬、激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比如很多问题学生比较好动,那么让他们在运动会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在为班级争光的同时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也促进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班主任要把爱心渗透到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育应该是温馨的、洋溢着浓浓的爱意的,班主任要把自己融进学生之中,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让学生感受爱、接受爱、学会爱、乐于爱,使后进生在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并得到感化。要把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教育初中生要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刻注意日常生活细节,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做好问题学生的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减少和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丰富班级文化生活,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我们的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初中生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班主任要设法丰富班级文化生活,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围绕法制教育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各类法律知识竞赛、法律问题专题讲座、法制辩论会、法制演讲比赛、参观访问法制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现实生活,增长见识,增强抵抗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让学生观看法制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结合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通过写周记、写小论文、写心得体会等,加深自身的思想认识,促进初中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开展相关主题的道德教育活动:如胡总书记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让初中生知荣辱、树新风;感恩教育,使初中学生学会感恩,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公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做社会的合格公民。通过家长会、家访、成立家长委员会等活动教育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要教育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内心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消除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因素,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把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又是班级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因此,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不良的思想观念对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剧烈的冲击。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使得许多学生的内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矛盾,带来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使我们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此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班主任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掌握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相关技能后,可以利用班主任自身工作的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班主任日常教育工作中去,使班主任工作更具实效性和科学性。班主任可以把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走上违法犯罪的具体案例,来教育学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有问题及时与老师及家长沟通,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当然,班主任也要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合作,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青春期辅导、业余生活的指导、人际关系辅导等。特别是要针对青春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相应的辅导,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正确认识早恋问题等,来帮助初中学生顺利适应青春期的成长,预防相关不良行为和问题的产生。由于班主任相对于其他教师来说,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多,也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把法制宣传资料变成心理辅导的素材,并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如把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引以为戒。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只有从学生内在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去寻找预防的对策,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预防初中生违法犯罪,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作为学校班级日常教育管理的主要工作者,班主任必须肩负起这一重任。在教育方式上,法制教育也不能单纯依靠法律知识的灌输,班主任应该结合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密切关注问题学生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初中生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工作,以此来促进法制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 引导途径

一、引言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国家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的现实要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教育以其在学生人生成长、心理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竭力做好初中生技能和情操的培养工作。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但要完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锻炼工作,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扮演好技能“传道者”的角色,还要做好学习群体健康情操的引导和培树工作,做好心理“理疗师”的角色。教育学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总追求、总方向,决定了教与学的实践进程及方式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内在追求之一,总是渗透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心理训练的有机结合,获得其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促进其良好学习品质的构建。

二、数学课堂内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的途径

一是在营造和谐教学氛围中,提振其乐观向上的心理。初中生群体处在青春发展期,心理活动丰富、情感发展特殊、情绪波动反复,易形成消极畏惧、厌学恶学的不良心理。而教育心理学指出,快乐情绪是人类有价值生活的一个基本取向,同时它也是确保课堂教学进程深入、效能提升的情感基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外部氛围或情境的创造,促使主体内心情感的变化,以此消除内心的悲观、厌学、畏难情感,秉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教学语言是最现实,也是最直接的调动手段,教师要强化渲染、鼓励、肯定等教学语言的运用,一方面要做好对教学内容及学习案例的展示工作,用生动、激趣的话语,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做好课堂良好环境的创建,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应用特性等,同时借助现代媒体及器材,对抽象知识进行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的展示,由外而内,提振他们积极、乐观、向上心理。如“勾股定理”教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比西方国家要早1000多年的历史成就,以此激发起自豪感。如“一次函数图像性质”的讲解,教师通过电子白板、电脑及专业教学软件,在电子白板上呈现“某房地产销售人员的月工资y(元)与月销售量x(套)之间的关系”内容,特别是销售人员的场景氛围进行直观展示,并展示其关系图像内容,培养其乐学、愿学的积极情感。

二是在体验实践喜悦成功中,培养其克难求进的心理。有一种努力,叫做知“难”而后勇。教育发展学认为,课堂教学包含了运动、探索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初中生的进取精神、克难情感有着极大的促动作用。同时,数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深入推进,有助于初中生克服畏难情绪、保持上进心。教师要提供初中生数学实践的有效空间和时机,对让他们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知、数学案例的研析等自主与协作相结合的实践形式,感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体会劳动所传递的“喜悦”,使初中生个体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更充满自信,切实增强其克难求进的健康心理,达到增进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如“如图,在ABC和DCB中,AB=DC,AC=DB,AC与DB交于点M.求证:ABC≌DCB;如果过点C作CN∥BD,过点B作BN∥AC,CN与BN交于点N,试判断线段BN与CN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案例教学环节,教者采用先探后教、讲练相合的形式,初中生个体自主探究题意,初步认识案例意图:“主要是对全等三角形性质及判定定理的运用能力考查。”结合案例要求,进行思考判断,得到解题思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SSS判定定理;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菱形的相关性质进行求证。”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相关内容时及时强调。初中生小组协作交流心得,归纳完善,展示解题过程(过程略),教师组织他们进行综合辨析,提炼解题策略。最后,教师进行肯定评价,表扬案例解题表现,让初中生产生兴奋感和荣誉感,深切体会探究实践的意义和真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其提供初中生探究实践及讲解指点等进程中,还需要切实用好评价教学这一手段的杠杆功效,肯定评判、科学评析,以此增添探究喜悦的“分量”,增强克难求进健康心理的“魅力”。

三是在感受团队智慧力量中,树立其团结协作的心理。学生是人类群体的重要“水滴”。人类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和群体属性,需要良好而又积极的社交能力。由于初中生个体之间的学习不平衡性及不对等性,导致个体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这就对合作学习、小组协作提出了要求,作出了规范,并成为重要教学手段。因此,教者应切实强化集体性、团体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和推进,围绕某一突出问题、某一重要论断、某一疑难困惑,改变座位排列,组建合作团队,促进深思,深入交流,扬长补短,获取科学认知,逐步培养起团结协作的健康心理。如“菱形的性质”新知讲授环节,教师发挥小组学习的集体力量,围绕菱形的性质内容,将他们分成几个探究小组,开展专题性的探究研析活动。教者一方面用投影仪展示合作探析的任务内容,保证小组合作探究的目标“不偏离”。另一方面走进学生中间实时指点。初中生个体在其自我探析及合作探讨等双向集体活动中,取长补短,对认知进一步充实和优化,感受到团队协作力量,保持团结协作心理,增强良好社会交往品质。

三、结语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最根本任务和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渗透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挖掘数学体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效融合,深入实施,科学引导,培养技能水平和情操品质双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士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J].新课程(教研),2011(07).

第9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2-0013-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河南省济源市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更好地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济源市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同来源(城市或农村)、家长素质等因素,共选择有代表性的11所初、高中在校中学生1450人进行测试。

2.测量工具: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全体被试进行测试。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由10个分量表构成,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每个题目有五个等级即无、轻度、中等、偏重和严重。学生根据近十天的状况仔细阅读每道题并进行选择。该量表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较多,能相对准确地测出被试的心理健康。

3.施测与数据处理: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匿名答卷,使用统一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进行团体测验,收回1413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681人,女生732人;初中生772人,高中生641人。对各项目进行数字编码,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者有101人,占总体的7.15%;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有719人,占总体的50.88%;存在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有466人,占总体的32.9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有127人,占总体的8.99%。以上情况说明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好的,正常水平与轻度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58.03%(轻度心理问题者常常可以自行恢复),但在任一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中度和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41.97%,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8.99%,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妨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表1 任一因子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2.中学生各单个因子心理健康水平

表2 单个因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与百分数

从表2可以看出,在单个因子总均分上轻度以上检出率为44.73%,说明济源市中学生存在轻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较高,尤其在强迫症状、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等方面的比例最高。在各因子上存在中度问题的比例约为5%~17%左右,存在严重问题最多的是学习压力感、焦虑。

3.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

表3 女生与男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比较

注:*表示P

从表1可以看出,女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比男生稍高,但差异不显著;但从男女生在各因子得分比较来看(见表3),女生各因子上的平均值都要比男生高,且在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等因子上存在均值显著差异,在总均分上也存在均值显著差异。这表明女生比男生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在抑郁程度上,女生更容易陷入抑郁的情绪困扰。

4.初中和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表1看出,在任一因子心理问题上高中生的检出率比初中生的多,且差异显著;从表4可知,在单个因子得分上,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均值都要高,经过t检验后发现高中生与初中生在除强迫症状因子以外的其他各因子上都存在均值显著差异,其中适应不良、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因子的均值差异较大。这表明更多高中生比初中生要面对诸如适应不良、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表4 初中生与高中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上的比较

四、结论与讨论

1.总体检出率处在中上等水平,中度问题多集中在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等方面

本研究施测表明,济源市中学生在任一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中度以上问题的检出率为41.97%,与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

中度问题检出率较多的是学习压力感、焦虑、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等因子,存在严重问题最多的仍然是学习压力感、焦虑两个因子。这与这次所调查的样本人群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也处于紧张的学校教育的关键时期,这时是第二次生理与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对父母、老师、同伴、学校、学习等生活构成的态度也在剧烈变化,从初中到高中的新环境、新任务、新生活也直接影响着青春期少年对外部环境的评价。如均值最大为2.8的项目“我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均值为2.72的项目“我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均值为2.67的项目“当别人看着我或谈论我时,感到不自在”、各学段不同性别皆有反应的项目“经常有自杀的念头”等,都表明个体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关注在提高,情绪更敏感更易波动。这要求教育者,不仅是教师也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给中学生更多细心的、正面的、积极的鼓励,减少其学习的焦虑,培养自我调节、控制消极情绪、保持积极情绪,提高其学习成绩,使其能对学习压力形成较为合理的认知和情感。

2.男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学习压力感等方面都存在均值差异显著

这一差异与其他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早些进入青春发育期,其巨大的生理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比男生要大;女生所受的各方面压力均比男生要大,虽然她们较为细心,但也较易斤斤计较,过分追求完美,易受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影响,若看到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就易产生自卑抑郁的心理。

3.年级差异方面,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均值都要高,且在多个因子上都存在均值差异显著

高中生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其学习负担更重,高考的目标越来越近,紧迫感十分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年的高中生在思考学习之余,也逐步开始关注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也就会受到各种复杂情况的干扰和影响。对高中生而言,进入高中学习代表着进入大学这一目标的确立,同时这也是一次生活的巨大变化,许多人经历了友谊、师生、学习、环境、自我的分离。许多人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集体宿舍,时时刻刻面对同学的竞争和繁重的学习压力,高中生受到新的环境、学校、教师、父母、同学、学习任务、学习课程、学习目的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及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高一开始进行“高中入学心理教育”,重点放在如何应对新的学习压力、适应新的学校环境、调节不良情绪、形成新的人际交往圈等方面;在高二阶段,可以进行学习习惯、情绪控制、减少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在高三阶段,可以进行高考前激励、放松、目标确立等方面的心理教育。

五、建议与对策

1.学校要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片面,坚持升学应试教育是根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乃一时形势的需要,所以消极对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辅导室,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专家的引领,工作长期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还有的学校为应付检查、评比或达标,跟形势,也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主义明显。因此,学校领导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态度鲜明、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我们要真正使之在学校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在人员安排、经费投入、教师考核、奖金发放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并创造条件建立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一定的设施和投入一定的经费,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人管,有人做。

2.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要重视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配备工作,落实心理辅导人员的编制,明确工作职责。在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积极从在职教师中选拔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且有条件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经过专门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获得心理资格认证后,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中去。

学校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多样化

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面向全体,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把心理教育纳入正式活动课程,每学期安排一定的学时,真正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

二是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心理辅导教师,通过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等形式,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发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计划地推行新生入学基本情况调查和心理测试制度。对新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品德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把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咨询、训练进行记录存档。

三是学科教学要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之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四是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目前,学校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现在所作的改善,更多的是学校物理环境的改善。而学校的心理环境,如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是令人担忧的。“校园人格”、校园暴力、心理虐待、师生代沟等问题,时时困扰着学校的正常教学与生活。尽管与物理环境相比,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但它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乃至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力。学校应以心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校风、班风的建设,注重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心理环境因素,激发师生高度的学习、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而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五是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和诊断工作,掌握第一手的材料,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等方面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对学生主要存在的强迫、适应性、焦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所造成的压力、自我意识方面出现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此外还可以开展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培养、择业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

4.全社会关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光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和所有家庭都应该关心的一件大事。人从出生起就紧密地和社会融合在一起,社会是只大染缸,既可以使人奋发向上,也可以使人产生问题。家庭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态度观念、言行举止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学校要把对家长的教育和对社会的宣传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辅导,不断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同时让社会各个方面都来关心我们的学生,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稿件编号:091127001)

参考文献:

[1]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2]刘敏岚,李东斌.山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1.

[3]姚丽芬,刘莹,刘敏岚.家庭因素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7,2.

[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张健,吴运友.中学生心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