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玻璃花纹范文

玻璃花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玻璃花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玻璃花纹范文

关键词:软实力;传播力;全球化

1 改革文化传播的体制,建立长效的对外传播机制

对外传播的机制和体制是制约我国对外传播发展的瓶颈。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高我国传媒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提升我国软实力,我们必须研究建立新的对外传播体制和机制,推进我国对外传播向纵深发展。在创新体制方面,当前我们要建立规范、畅通、协调的对外传播体制。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分离媒体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让他们在自主的环境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媒体具有更充分的新闻报道权。另外还要突破“计划经济意识”对外传播模式,建立起市场化的模式。要大力推动传媒产业化集团化发展,壮大传媒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舆论的竞争中保持主动,增强控制力和影响力。

这种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现实的需要。一方面,我国对外传播的环境已发展较大变化。过去,我国对外传播媒体都产生在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当年的军事战争环境已经变成了如今无形的舆论战争。鉴于国际形势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国对外传播的管理体制也有必要作适度的转变。另一方面,我国人世后虽然传媒领域尚未开放,但是肯定也会受到较大影响,信息渠道也会更加多样化,这些都给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然,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不等于不管,而是转变管理模式,使管理更为有效、更能适应新形势。

2 加强国际传播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舆论舞台上的地位

加强国际传播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舆论舞台上的地位。国际传播实力对国际关系和国家间竞争起着重要作用。当今国际传播力量的基本格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占据了绝对优势。我们知道,美国在国际传播实力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除了对外广播外,其他方面实力都比较弱。正因为我们的国际传播实力比较弱,无法与西方传媒相抗衡,所以在面对西方传媒的舆论打击时,我们在国际舆论上常常陷入被动挨打局面。因此,中国必须增强国际传播实力,提高在国际舆论舞台上的地位,要与西方跨国传媒展开长期博弈。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实力,当前要重点抓好一下工作:

积极营造国际舆论环境,积极利用重大涉外活动搞好文化宣传

在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形下,在涉外活动中,我们应该通过搞好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争取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在国际社会树立一个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

第一,要充分发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良好的文化形象。

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不仅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更有益于丰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维度和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和深入宣传,可以构建起中国自身强有力的文化认同,在国际社会塑造一个美誉的国家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同时,我们不仅要积极推动文明对话,宣传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还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理论创新和实际宣传相结合,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充分发掘和依凭自身的文化优势的“软实力”来弥补硬实力的不足,循序渐进,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第二,要谙熟国家对外宣传的策略与技巧,提升对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面对现代传媒带来的媒介化社会的新环境,要更加有效地对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对外宣传工作要“坚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说服力”。因为只有更加贴近外国受众的兴趣和需求结构,才能有助于从根本上增进不同文化实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知。

因此,不仅是转变观念的问题,而且还是塑造中国充满活力、民主开放和富有人文关怀的国家形象的策略问题。具体要把握以下几点:

对于价值观冲突,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努力做到既坚持自己的标准,同时也尊重对方的价值标准。为了有效、恰当地进行交流,就需要对对方的文化背景尽可能多地加以了解,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行为方式,而是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要合理吸收乃至扬弃,在跨文化交流中要相互理解、相互适应、。对于文化竞争,面对文化弱势地位,要面向主流社会主动出击,营造舆论环境,积极利用重大涉外活动搞好文化宣传。文化竞争并非零和游戏,弱势文化也有相当的渗透力。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对外宣扬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并以此为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是非曲直,更好地与国际社会,增加共识。我们要主动利用各种涉外活动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更要说明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和背景,从而使国际社会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价值理念,使我国能更广泛和更有力地朝积极的方向影响国际对华舆论。同时,我们也应当抱着虚怀若谷的态度,认识、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精华,积极开展各种文化间的交流对话等,增信释疑,为搞好中国对外宣传工作筑就更坚实广泛的基础。

讲究策略,改进对外宣传的方法,要针对西方主要媒体不断地“妖魔化中国”拿出对策,以有效化解其负面影响要提高宣传技巧,以容易被西方人接受的宣传风格和“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中国和平崛起的方针政策和发展现状传达到普通大众的心中,以消除他们对中国崛起的恐慌心理,逐步压缩“中国”的市场。

另外,在提倡爱国主义的同时,要提倡国际主义,使人民认识到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意义,支持对外战略和政策。相信中华文化的丰富资源经过现代化的提升,定能走向普遍化,从而为维护地区共同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做出贡献

3 调整文化产业政策,发展我国的大众文化产业

从对“文明冲突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固有的文化是抗拒“文化全球化”的最顽固的屏障,所谓的“全球性文化”,很大程度上只是集中各不同文明存在交集的较浅层面上,例如政治意识形态层,以及大众文化或者消费文化层。这给我们振兴中国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思路,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调整中国的大众媒介文化产业政策,以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大众媒介文化产品作为先锋。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交集,从而突破国际传播“文明的藩篱”呢?

所谓大众文化。主要指能够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享受的文化产品,如电影和电视节目、书刊杂志、流行音乐以及快餐食品等等,经济性和娱乐性是其两个最基本特征。大众文化的勃兴,是时展的产物,是社会变革的必然。它不仅为促进文化生产与消费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也明显地丰富了文化景观,扩大了文化辐射,活跃了文化生活,实现了文化共享,大众文化本身的娱乐性与消费性具有的普世效应,使之更容易被国际传播受众接受,不容易引起文化反感与意识形态的对立,因此,大力扶持大众文化产品的输出,是扩大中国国际传播影响,在国际树立中国良好形象的极好切入点。

4 提升华文媒体在世界传媒中的地位

要想建立中国媒体在世界传媒中的主导地位,除了积极与世界接轨、采取多语传播这样开放的心态外,加强汉语本身在世界的地位,打破英语媒体垄断性的强势地位,使汉语媒体成为世界主要媒体的组成部分,应该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美国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为了维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利益,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并努力扩大语言的国际影响”正如程曼丽教授谈到的一样。目前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本国语言的振兴运动,以希打破英语的垄断地位。例如:法国现在正努力协调有34个国家和3个地区构成的法语区的语言问题;西班牙利用“西班牙语世界”这一概念向世界进行语言传播日本、韩国也在建立基金会不遗余力地推进日本语、韩国语的国际传播。

相比之下,中华文化是世界唯一没有断层过的文明,而作为其传承载体的汉语虽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却并不能算强势语言。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将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不多,汉语在国际社会重要交际领域中的使用也十分有限。在这方面,汉语自然不如英语、法语,甚至不如日语。究其原因有多种,其中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缺乏一致性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汉语或中文标准,包括所谓的法律语言本地化等,都是以粤语为主而在国外华人社区,则绝大多数都是以汉语的某种方言为主要交际工具并作为通用的标准。近些年来,这种差异虽然开始缩小,但华文媒体同文不同体、同字不同音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不但不利于华人社会的融合,也直接影响当地社会乃至国际社会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因此,在“汉语热”不断升温的今天,在促进汉语言的标准化、规范化使用,提高汉语的国际声望,实现中文信息的全球性传播与分享方面,中国政府有必要进行长远规划,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不断提升汉语以及华文媒体在世界的影响与地位。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苏恩泽,两场经典战争与两个典经信条[J],现代军事,2006,(7)。28-31

[3]万君宝,上海世博会的文化营销与“软实力”构建[J],城市规划学刊,2006,(3):12-18

[4][美]范永茂,帝国和的权历力史的悖论[J],世界。2006,(9):6—12

[5]卢新华,关于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几点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6,(195):28-34

第2篇:玻璃花纹范文

论文摘要:文化传播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文化对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来自传播者的文化势能,也来自受侍者的文化环境,同时还渗透到传播媒介及其过程之中。另一方面,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传播的影响。

文化传播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文化传播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传播。可以说,文化传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样式,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重要、最深层和最复杂的现象之一。文化传播实际上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对传播影响重大,这种影响既来自传播者的文化势能,也来自受传者的文化环境,同时还渗透到传播媒介及其过程之中。反过来,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传播的影响。传播促成文化整合、文化增值、文化分层、文化变迁和文化积淀。传播对文化的影响不仅是持续而深远的,而且是广泛而普遍的。

一、文化对传播的影响

(一)文化维模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他的行动体系理论中,强调了文化子体系的功能是维模,即模式之维护的功能。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由于文化的这种功能的存在,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外来文化有利于维护本土文化模式,便容易被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补充到本土文化机体中去。如果外来文化对本土的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性,维模功能就会起“文化警察”的作用,竭力阻止外来破坏性文化的侵入。

文化维模功能的发挥,有赖于社会内部运行机制的状况。当一个社会内部协调稳定且处于发展与上升阶段时,社会呈现出较为开放的局面,维模功能对外来文化则比较“宽容”,能够更多地促使社会接受先进的外来文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古代盛唐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与国外的文化交往活动也随之十分活跃。宗教文化的传播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佛教盛行起来,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相继传人,它们与中国的儒学与道教混合在一起,对维护封建社会发挥了维模功能。与此相反,在一个面临崩溃、内部运行机制已经失调,或者处于惰性的慢变状态的封闭社会里,文化的维模功能会对外来文化顽强拒绝,文化传播就难以实现,而封闭的、文化传播匮乏的社会是发展缓慢的。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世界文明史上作出过伟大的贡献,但是,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统治阶级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忽略了对迅速发展的西方科技文明的接受。当有人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时候,中国已经落伍了,几代中国人不得不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因此,文化的维模功能对传播文化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作用。积极的一面,在于它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对外来文化的“筛选”;消极的一面是对传播文化的阻隔,使本土文化处于封闭状态和惰性状态。

(二)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机制之一。在文化传播中,文化适应也反映了文化的一种选择性,它与文化维模原理密切相联。适应原理告诉我们,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文化圈中时,它必须适应这一文化圈的文化特色和接受能力等情况。没有这种适应,传播便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半途夭折。如果说维模原理是受传者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机制的话,适应原理便是传播者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机制。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表现出了对中国原有文化圈的强烈依附和适应。佛教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站住脚。首先要适应中国文化的特色,没有一定程度的依附与迎合的适应过程,佛教不可能有后来的广泛传播。基督教早期在中国的传播与佛教形成了对照,由于基督教传人之始没有与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因此在明清前一直未能广泛传播。直到今天,虽几经反复,西方宗教也从未能在总体上影响中国文化。

由此可见,在文化传播中,文化适应是十分重要的影响机制。外来文化的输入。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文化交流就会遇到各种阻碍。当一个民族能够懂得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并确信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比他们自己的东西好的时候,他们便从其他民族引进某些生疏的技艺或知识。但是,所有这些引进物必须适应当时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能与已知的受崇敬的东西相适应的引进物,才能在引进者的世界中找到永久的立足点。实际上,在传播文化过程中,不仅外来文化要适应本土文化,而且本土文化也要适应外来文化,两者彼此相互适应,没有这种相互适应,就无法达到文化的整合。文化适应机制,不仅表现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而且也表现在人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与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处的过程中。

(三)文化优势扩散

文化竞争也如同生物生存竞争一样,存在优势者胜、劣势者败的特点。所谓优势文化是指反映那些相对于别的文化先进、发达、文明、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即质量较高的文化;而劣势文化是指那些比较封闭、愚昧、落后的文化。越是先进、发达、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越容易得到传播和扩散,反之亦然。文明文化通过其优势扩散的功能,传到世界各地,促进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优势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播力,是因为优势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能给人类带来新的改观,更加符合人类的本性和各方面需要,因此自然被人们优先选择。世界近现代史上三次产业革命的物质文化成果,曾经迅速波及世界。现代信息社会的“3C革命”(计算机化、控制和通信)也在十分迅速地向世界传播。先进的精神文化也是如此,例如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它们作为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优势文化,都曾向外广泛传播,至今仍有很深的影响,说明了优势文化扩散传播的显著效应。当然,先进和落后的标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种文化不可能永远先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先进的文化也可能落伍。因此,要想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就必须开放文化,善于不断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先进文化。我国从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正是面对世界发达物质文明所做出的正确选择,而从文化传播的意义上看则表现出某种历史必然性。

(四)文化圈层性

人类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生活的。人类共同生活所形成的相同文化因素的区域被称为文化圈。文化圈一方面反映广泛的人类群体对文化创造的共同参与过程,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各种文化物质在功能上的整合。而文化层则指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的反映不同时期各种文化要素所联结起来的平面分布特征,显示人类文化创造的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程度。换句话说,文化层不过是现实的文化丛、文化圈在历史上的积淀、凝结,而文化圈不过说明文化层的秩序。虽然文化圈与文化层在时间上是分开的,但它们本身却有相似陸,都显示文化的历史连续性。文化本身具有的这种圈层性,使文化传播也具有圃层性。文化的圈层性既可以表现在文化的传体之中,也可以表现在文化的受体之中。文化的圈层可以有多种角度的划分,不同国家、不同地理区域的人们可能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当我们说东方文化圈的时候,它就不仅包括印度文化及其各邦文化,也包括了中国文化、日本文化、朝鲜文化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从社会的构成要素上,可划分出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教育文化、知识文化、宗教文化、家庭文化等;从职业群体上,也可以划分不同的文化圈层,如工人、农民、大学生、知识分子等文化的圈层,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圈层性也是不同的。

不同的文化圈层,在向外传播或接受外来文化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城市文化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容易向乡村传播;但乡村文化则难向城市传播,因为它们不在一个层次上。城市文化的文明程度高,易扩散,但与此同时。乡村文化也有其维模的功能,抵御着城市文化的传播。不同时代的人,由于文化传播的时代不同,其文化传播的特点也不同,因而容易形成不同年龄层次之间的文化差异,社会学上常称之为“代沟”。这是文化的时间层次导致传播层次的形成而产生的一种现象。总之,文化的固有圈层性,对文化传播产生着重要影响,造成了文化传播中的圈层性。

由此可见,文化对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反过来,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文化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文化一产生就有一种向外“扩张”和“传递”的冲动。传播是人的天性亦是文化的本性。传播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传播使文化跨越时间、空间。冲垮各式各样的社会樊篱,打破不同程度的封闭型社会文化体系,不仅影响文化的形成,而且影响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二、传播对文化的影响

(一)传播中的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文化经过接触交往后,彼此借鉴、吸收、认同并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文化融合是文化传播的结果。传播不但是文化融合的前提,也是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机制。文化融合的途径主要有四种:一是各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播,主要是民间的交往、生活的联系、人员的流动、生活环境的变化,这种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例如,不同民族杂居而逐渐形成的文化融合。二是通过物品的传播,不同地区产品的交流、城乡物质资料的交换、各种技术传播,使文化得到交流,并形成新的文化。三是引进新的文化,即受体主动引进外来的文化。例如,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整合成新的现代文化。四是强迫性的文化传播形成文化融合,这是受体被动接受的结果。例如,通过侵略、垄断传播工具等手段进行文化扩张,使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得到融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用一种文化征服另一种文化是相当困难的,即使是文明对落后的征服。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文化同化是文化融合的主要表现。文化同化是指不同文化经过相互接触交往,融合为同质文化模式的过程。

同化的一般规律是先进文化同化落后文化,外来移民被本土文化所同化,多数人的文化同化少数人的文化,但也不排除例外。同化的根本特征是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被同化的对象全部改变其原有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模式。同化有两种类型:强制同化和自然同化。在自然同化过程中存在着双向进程,即参与同化的双方都积极使自己影响对方或适应对方。同化的例子较多,比如美国被称为“种族熔炉”,从非洲去的黑人,从欧洲去的数以百万计的移民,在两三代内几乎完全被同化。又如,清朝满族人虽然通过武力征服而取得了中国的统治地位,但由于其文化的相对落后陸,最后主流的汉族文化逐渐同化了满族文化。欧洲的同化现象较为少见,尽管有过无数次征服及一次又一次的强制同化,但欧洲仍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地方文化和区域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谓“欧洲民族”的说法和“欧洲共同体”的出现,说明各国文化上的同化过程是存在的,在以后还将继续存在。

文化的融合与同化为原有的文化圖补充了新鲜的养分,形成了文化的更新,使得新文化的适应、整合功能进一步增强,在这之中,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二)传播中的文化增值

文化传播促成了文化增值。所谓文化增值是文化在质和量上的一种“膨胀”或放大,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和创新,是一种文化的原有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生成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的现象。一种社会文化创造出来之后,其价值并不是马上就被人们所认识的。文化传播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重新界定文化和认识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估价和确定某种文化的价值,而且还要增值和繁衍出新的文化意义。文化增值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在时间维度方面,文化增值主要表现为由于大量先进的现代电子传播媒介的使用,使传播的时间大为缩短,效率大大增加,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在空间维度方面,文化增值主要表现为文化传播溢出了民族国家的疆界,衍生出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在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中,与那里的文化融为一体,产生出新的文化形态。然而,不是任何一种文化都必然是增值的,唯有那些开放和创新的文化才会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在“扬弃”异质文化的同时重构出一种全新的文化。由此可见,文化传播为文化增值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但不是任何文化传播都必然导致文化的增值。

(三)传播中的文化分层

文化传播所导致的文化分层,是指由于当代社会信息流的迅速增长,信息的传播扩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层次。当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信息流增长时,社会中那些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并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在接受信息方面要比社会地位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社会群体要强。其结果是信息的增加反而扩大而不是缩小了这些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影响文化分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与受众的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外,还表现为社会上一些人所享有的不同职业的特权。这些在社会中享有特权的人群在传播上往往也享有优先权,他们比非特权阶层可能更早更多地接触文化的传播,从而拉大了同其他人群之间的差距。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分层。

(四)传播中的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是指社会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发生转变,特别是结构性转变的过程。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处在动态的发展和变化之中,都不同程度地经历着产生、发展、变化、衰退和再生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讲,文化变迁是一种客观普遍的规律,是文化自身运动的必然结果。文化变迁涉及文化交流、文化整合、文化冲突等诸多因素,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变迁最普遍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文化传播无孔不入,并通过各种媒体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渗透,改变着文化主体并建构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结构、文化风格和文化模式。譬如发生在20世纪初中国的和,就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变迁。这次文化变迁完全得益于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启蒙。当今社会,信息的不断发展,更是加速了社会文化变迁。媒介技术不断进步,媒介传播在更深和更广的范围内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尤其是网络成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媒体革命,它的技术及传播特点,为知识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极为便捷的手段,正在并将不断导致文化传播载体的划时代变革,为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提供崭新的生成基础和机制,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跃迁,从而导致社会文化的重大变迁。

第3篇:玻璃花纹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主要功能已逐渐转变为宜教服务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博物馆藏品采用数字化管理,便于人们随时随地查寻藏品,浏览欣赏。藏品数字化管理的具体需求如下:

1)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馆藏文物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各种资料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管理人员对藏品进行添加、修改、查询、删除等操作。

2)藏品出入库管理是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

①藏品出库时必须提供有效的审查口令;②查询藏品的数量、当前状况及其存放位置;③对藏品的具体出库时间、出库理由及其去向,都有详细的记录;④藏品归还入库时,藏品的现状及数量也有详细的记录。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便于从本系统中及时了解藏品的情况。

3)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统计功能,便于工作人员根据各种不同的条件,对博物馆藏品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

4)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环境技术相互结合,能够开展数字化的藏品展览,使展厅变的丰富多彩。

数字博物馆管理系统必须确保藏品影像符合要求,存储符合规范。通过以下过程控制,完成在藏品影像整个工作:安全检查采集对象题库填写藏品声像采集表数字影像采集影像编号存储影像质量审核导入系统数据库。

2系统功能设计

经过分析,深圳数字博物馆馆藏品影像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二个部分:藏品影像管理用户子系统、系统管理员用户子系统,分别面向藏品影像管理人员、系统管理员用户。系统管理员用户子系统主要负责为管理员提供一个管理藏品影像过程中各种信息的一个平台,包括用户部门管理、日志管理、藏品类别管理、数据库维护等功能。藏品影像管理用户子系统为藏品影像管理人员管理博物馆藏品影像资料提供维护功能,包括影像录入,影像维护,影像查看,影像导入功能等。

3数据库设计

通过对数字博物馆影像管理系统的具体分析,本系统主要设计了Vod_Catalog、Vod_Chatlog、Vod_Class、Vod_File、Vod_Image、Vod_Log、Vod_User、MS_IB_Multimedi-a、MS_IB_Range等数据表。

4系统实现

本系统基于B/S模式,采用MVC模式、J2EE框架、Ajax技术、Struts2技术和Oracle10g数据库,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完成整个操作过程,现以影像录入模块为例进行说明,其它功能模块类似。影像录入模块主要负责添加新的影像,录入影像时,用户需要输入媒体名称、选择媒体类型、选择需上传的媒体文件和媒体说明信息等资料,点击“确定”后,将新的媒体资料保存到数据库中。

第4篇:玻璃花纹范文

关键词:文化传播;进化;模因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173-01

1976年,牛津大学著名的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指出除了基因之外,还存在另外一种复制因子,就是meme,中文译做“模因”。就像基因在基因库中通过跳来跳去的或卵子自行繁殖那样,模因在模因库中通过在广义上讲可被称为模仿的一个过程进行繁殖。

从那时起,关于模因研究的理论――模因论,就一直力争达到一种科学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斯科特•爱特朗已经采取了步骤:初始阶段要通过详细审查说明是否基因与模因可以类比。如果可以类比,将会引发对于具体的因果结构的重要和惊讶发现。如果不能类比,整个研究将被认为非科学的并被丢弃。

一、Meme-as-Germ和Meme-as-Gene

根据类比,模因论文献资料倾向于把它分为两个主要分支:Meme-as-Germ和Meme-as-Gene。“meme-as-germ”是最受欢迎的模因论的解释,它把模因看做是疾病毒剂。这种观点强调对于进化理论的主要问题的回答。传统的社会科学一直认为文化行为必须最终显示为个人受益的行为,而模因论认为得益于进化文化动力学的是模因自己,而不是大脑,个人或团体。

第二种主要方法被称为“meme-as-gene解释”,它对道金斯最初关于遗传和文化传播的类比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这个学派以进化遗传学为科学依据,因此采用类似于“基因视角”的“模因视角”来解释在过去几年模因理论的发展。进化模因论从遗传学得出的主要概念是复制:就像DNA链复制产生相同的自身拷贝一样,模因也可以自我复制实现进化。模因论亦指出,模因自我复制的方式是模仿。

二、复制与模仿

把达尔文的进化思想理论应用于文化研究的思维当然也不是什么新东西。社会生物学及其最新衍生学科进化心理学的目的是缩小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差距,提出一个在他们的追随者看来早该被称作关于人类研究的达尔文化学说。这些学派把所有人类行为看做是进化的生理和心理变量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人类文化将最终由生物因素上物种的进化历史所决定。这一立场致使社会生物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把某些普遍的行为(例如使用避孕用具)看作是人类在石器时代的本能特性与现有的技术环境产生冲突的不适应结果。

社会生物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的极端简化言论在某种程度上受文化选择方法的缓和,文化的选择性承认人类物种遗传存在一种双重体系:基因传播和文化传播。在这一方面,模因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文化选择的分支,不同于主流的共同进化,它坚持认为复制是文化遗传的机制(而文化选择仅仅假定了一个未指明的遗传机制)。认为文化单元可以像基因一样复制的观点假设那些不连续的、可以确定的单元可在文化内得以区分。模因的立场一直受到主要来自人类学家的批评,他们的理由是:文化构成一个统一的连续体,任何这一体系内的单元都必然是观察者任意的构想。但即使文化单元可适当区分,模因论者坚持把复制作为文化遗传的唯一机制的观点也受到了批评,他们的依据是复制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例外而不是规则。

进一步的观点认为,文化传播的进化特性不受遗传机制定义的限定。苏珊•布莱克摩尔强调模仿是人类物种的显著特征。然而,对模仿的限制受到了哲学家大卫•霍尔的质疑,他认为:对于人类物种的限制严重削弱了模因的跨度和兴趣;这种独特的人类模因论不能把一般的进化趋势解释为一些动物家族智力的提高。

正如罗伯特指出,一个潜在的模因科学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1)是否文化可以被看作是由独立的信息单元传送;

(2)这些单元的传播过程中是否必然要复制;

(3)一种达尔文主义或选择主义的方法是否足以成为文化科学采取的最充足的形式。

模因论对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然而,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反对意见不过是这样一个不恰当问题提出的并发症的样本。在将来,如果模因论想要达到真正的科学地位,模因论者必须应对这些并发症、修改和重新定义他们目前对模仿和复制的概念,以提出一个一致的理论。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UP,1999.

[2]Dawkins,R. The Selfish Gene [M].New York: OUP,1976.

第5篇:玻璃花纹范文

耐克《恐惧斗室》广告只是近几年一系列“问题性洋广告”中的一个。此前,“丰田霸道”广告和立邦漆广告都因其带有“侮辱性”色彩而引起轩然大波。

2003年12月初,《汽车之友》杂志刊登一则日本丰田公司广告:一辆“霸道”汽车停在两只石狮之前,一只石狮抬起右爪做敬礼状,另一只石狮向下俯首,配图广告语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广告背景看上去像是卢沟桥,石狮也疑似卢沟桥上的石狮。这则广告播出不久,观众声讨声四起。

无独有偶。2004年9月的《国际广告》杂志刊登了一则立邦漆广告,画面为中国古典式亭子,亭子的两根立柱上各盘绕一条龙,左立柱色彩黯淡,一条龙紧紧攀附在柱子上;右立柱色彩光鲜,但龙却蜷缩一团跌落到地上。其含义是:右立柱因为涂抹了立邦漆,连龙都滑落下来。

最终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耐克、丰田公司、盛世长城广告公司和《汽车之友》杂志先后向消费者道歉。

问题性洋广告中的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的一种情境。由于文化的不同,交流者固有的背景、经历和假定的差异,都会使交流异常艰难,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开展。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不仅要谙熟本国的文化规则,还要了解消费国度的文化规则。知道这些规则,你才能够适当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对方的期望。①

一般来说,跨国公司或国际性广告公司在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活动中多采取“创意标准化,表现当地化”的做法。分析国内各媒体已播发的洋广告,大致可分为原版广告和改进版广告两种文本。

1、原版广告

这类广告是仅将商品生产国的原版广告做语言文字翻译,创意、图象、音乐等要素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做不仅保持了广告的原汁原味,也充分体现了商品生产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质。这种设定和转换简单,但更需借助消费国文化建构。

2、本土化改进版广告

这类广告是公司总部根据对消费国的市场特点和消费文化的解读,委托当地广告公司设计出一种广告的模式,最终由两者根据当地的情况制作出本土化的广告。这类广告也包括将广告设计、制作、服务机构延伸到其他国家、在他国建立分支机构的跨国广告公司制作的广告。如2001年足球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期间,在中国各地电视台上播出的阿迪达斯公司的广告中,画面是两支由世界各国明星组成的足球队在进行激烈比赛,最后射门的任务是由中国的足球明星完成的,其实,在不同的国家播出的这则广告,都是由该国的足球明星完成最后射门动作的,而其余的广告画面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本土化的广告无疑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

广告的作用主要是凸显产品品质、吸引购买者的注意力。众所周知,广告是对生活的一种戏剧化“讲述”,它通过一些符号的组合,启发受众进行联想,从而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其实在商业社会,广告创意求新求变无可厚非,但是跨文化广告传播中传播行为应入乡随俗,照顾本地受众心理,不能违道德、民族精神及人伦常理。如果忽视广告的社会性和它在不同语境下的文化涵义,就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或文化逆差,产生负面作用,甚至是灾难性后果。

考察和分析问题性洋广告事件连连发生的原因,可以发现这些洋广告的突出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不符合广告国社会道德规范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广告主或广告策划制作者首先应受到广告消费国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广告传递的内容以及所采用的形式要符合伦理道德标准,否则将给消费国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2004年8月,耐克曾经被迫撤销其在澳大利亚播出的一则电视广告,广告中描绘几个少女试着讨好一名男性网球教练,当地群众抗议该片有涉及恋童癖的嫌疑。而耐克在700多个巴士站张贴的“詹姆斯和涂鸦”广告在新加坡这个极其讲求卫生的国家也激起了公众的反感。

在我国,广告传播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来认识,要从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要求广告的语言、画面、图像、文字等表现要素健康、高雅,摈弃一切低俗的东西。鉴于此,有些广告表现是不宜在我国播放的。②如在对将国旗设计成图案“穿”在身上这一点上,西方文化和亚洲(特别是东亚)文化有极大的差别。美国国旗向来是时尚促销者爱用的符号。麦当娜能穿着红色内裤、军靴,披着美国国旗,在“RocktheVote”宣传片中呼吁美国人关心国事去投选。但在亚洲国家,如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七条规定:广告不得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必须庄重及尊重的对待。任何商业的用途,包括在广告、印刷品上的使用,印成时尚装饰等都不允许。任何字样、图案都不得叠印在国旗上。③

二、不适应广告国文化背景和特征

不同的地区、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征。这里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国家、民族所体现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会有差异。④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就必须要照顾到民族情绪,一定要结合一个国家的习俗、民情和习惯,这也是与当地消费者保持良好沟通的前提。否则商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将受到致命的打击。

从立邦漆这个广告策划的本意来讲,也许很有创意,但它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不应当拿龙来作文章。因为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自誉为龙的传人。拿中华民族象征的东西来做广告,甚至滑落成一堆,将其任意解构,自然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文化往往具有多重含义。“霸道”的广告通过戏剧性的、夸张的手法,让石狮子向丰田汽车致敬,强化了“霸道”这个品牌的霸气,试图塑造一个强势的产品形象,但恰恰相反,它引发了另外一种不安的联想:石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古老符号,让石狮子向日本的汽车致敬,意味着要中国文化向日本的商业文明俯首称臣!而石狮子又很容易让人想到卢沟桥,于是,霸道的广告就这样被“解读”,从而激发了广泛的愤怒情绪。在一些亚洲国家中,百姓对日本曾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是一个至今还没解开的结,这一点跨国公司和广告传播者不应该忽视。丰田霸道广告失败的原因正是设计者忽略了这个“语境”,几年前轰动一时的赵薇“军旗装事件”也是如此。[page_break]树立跨文化广告传播的责任意识

对广告国本土文化的不尊重仅仅是跨文化广告传播受到批评的一个方面,事实上作为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对话方式,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有人指出,跨国公司及其广告运动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能将西方人的价值观,以更有效的方式到达他们新的发展中国家的观众。入侵者穿过了别的国家的文化链,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入侵地,抑制了被侵略国的创造力并边缘化他们的文化。

文化对话是在文化发展的既定格局中展开的。文化发展状态的不同,必然导致在文化对话中的强弱关系结构。科技的发展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广告跨国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渠道和资金,文化全球化的理念和实践营造了广告跨国传播的总体文化氛围,而广告跨国传播又能通过无孔不入的信号轻而易举地将各种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连结在传媒系统中,并通过多重传播与接受,将不同的思想、价值、判断重新整合为类象化的模式和价值认同,使世界趋于模式化、类象化,进而对文化全球化推波助澜。作为跨文化传播表征之一的跨国广告文化,更集中体现了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

在跨国传播和文化全球化的交互作用中,决非相互平等的融合与交流,始终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和非对称关系。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差异与差距,国家之间完全平等的对话并不可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显现着一种不平等关系,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知识话语权利,并在以经济和政治为后盾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愈演愈烈。跨国传播中的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它毕竟不是像可口可乐、麦当劳一样的简单功能的消费品,而是负载了一种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的文化载体,在一定意义上不乏文化渗透倾向和攻击性。这主要是由其传播的内容所体现的:其一,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阶段,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众消费社会,培育了与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的消费主义的商业文化,并通过广告、运用媒体将这种理念潮水般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其二,发达国家在倾销商业文化的同时也在改变输入国人民原有的生活形态,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生活态度,甚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达到文化渗透与拆解作用。

只有在文化对话的关系结构中置入平等关系,尊重并制约对话,文化对话才是可能的。因而,在全球化语境中,面对西方世界的文化强势或霸权,中国广告界和媒介的确需要具有一种自觉的独立性。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和话语权。通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和对话,使得中国的文化达到与其他文化平等对话的境地,借此对西方学界、实务界的固有思维定式产生影响和启迪,最终达到消解西方文化霸权和歧视之目的,从而在交流双方的文化共性和个性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中国加入WTO后,广告市场已面临更大开放,随着外资对中国经济活动的介入程度与日俱增,外资的商品、服务、理念的推销广度和深度必将增大。在洋广告越来越多大趋势下,“问题洋广告”势必随之增加。现在,世界500强中的企业,已有近400家进入中国,在世界名牌排名前25位的品牌如“可口可乐”、“IBM”、“微软”、“耐克”等等,从产品到广告,市场上几乎随处可见。如果监管部门不能更有效地进行监管,“问题洋广告”还会出现。

那么该如何杜绝问题性洋广告的再次发生呢?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对洋广告内容的审核应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即自律和他律。所谓自律就是自我审查,而他律则是在播出后政府有关部门对其依法进行处罚和管理。我们这里强调的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社会责任和道德,主体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跨国公司,另一个就是广告公司。当然,仅靠跨国公司或广告公司自律是不现实的,还应该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规范产品市场和广告市场,及时发现和处理跨国公司广告宣传中的一些违规或有违社会道德规范的做法。广告播出机构在投放洋广告之前都要进行一次“灾难核对”,促使广告对他们制作或传播的信息内容负起更多的责任。据悉,广电总局将开始着手制定电视广告的审查标准,以杜绝有不良内容、不良含意的广告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和引导跨国广告行业在法律框架下合理、有序、健康地发展。

注释:

①[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②陈绚:《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第6篇:玻璃花纹范文

关键词:玻璃化温度;自由体积理论;差示扫描量热仪;橡胶填充油;硅胶分离

中图分类号:TE626.39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of Extender Oils

MA Bing-shui,GONG Wei-hua,GUO Chun-mei

(PetroChina Karamay Lubricating Oil Research Institute, Karamay 834003,China)

Abstract: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of extender oils and those different frac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 The research made sure that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of extender oils and those fractions exist correlation: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of extender oils are between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of the saturated fractions and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of the aromatic frac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explained the above relation by free-volume theory from the aspect of molecular structure. There is no the report on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of extender oils at present.

Key words: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free-volume theor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extender oil; silica gel separation

1 玻璃化温度的物理解释

玻璃化转变是无定形物的一种普遍现象,只要物质属于无定形物,那么它就存在玻璃化转变。一般来说,在恒定应力下,无定形物随温度变化存在着三种力学状态:玻璃态、高弹态与粘流态[1]。玻璃态:无定形物在很低温度下(如在-269~-123 ℃),分子热运动能量很低,不能克服主链内旋转的势能,不足以激发起链段的运动,链段处于被“冻结”的状态。当受到外力后,只有主链的键长和键角有较小的改变(但未达到使共价键遭到破坏的程度),且其形变量很小。当外力除去后,形变能立即回复;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热运动能量增加,当达到某一温度时,分子热运动的能量已达到足以克服内旋转的势能。当受到外力拉伸时,分子链可以通过主链上单键的内旋转和链段运动来改变构象,以适应外力的作用,这时分子链被拉直。外力解除后,被拉直的分子链又要通过内旋转和链段运动,回复到原来的卷曲状态。这种受力后发生较大形变,而且又能回复的力学性质称为高弹性。这时,具有高弹性的状态,称为高弹态;当温度继续升高时,分子不仅链段能够运动,而且整个分子链都能运动,或者说,不仅链段运动的松弛时间缩短,而且整个分子链移动的松弛时间也缩短。这时化合物受到外力时,呈现出粘性流动,即整个分子与分子之间发生相对移动,与液体相似,这种流动形变是不可逆的,当外力解除后,形变不能回复。处于粘性流动状态时,称为粘流态。随着温度升高,橡胶由玻璃态向高弹态转变,这时的温度称为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又简称为玻璃化温度,亦即是在一定外力作用下,链段开始运动时的温度。以上三态变化如温度-形变曲线如

2 研究橡胶填充油玻璃化温度的意义

50多年来,橡胶和轮胎工业都使用矿物油作为填充油,填充油降低橡胶粘度,因而方便橡胶加工。然而,填充油的成分也对最后橡胶组件或轮胎等产品的特性产生重大影响。橡胶填充油能够赋予轮胎高湿道路附着力、低滚动阻力和低生热性等。玻璃化温度(Tg)是一种常常用作轮胎性能指标的既定参数。在聚合物工业中,玻璃化温度用来描绘结构弛豫特性,而在工业中,玻璃化温度也广泛采用于衡量粘度压力特性和油凝固压力。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是橡胶的最低使用温度,玻璃化温度的高低是衡量橡胶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分子柔韧性和耐寒性)的关键。橡胶填充油是由复杂的烃类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属于无定形物,它也有玻璃化温度,除炭黑、生胶外,橡胶填充油是橡胶制造和加工过程中的第三大助剂材料,因此橡胶填充油玻璃化温度的高低与橡胶制品的玻璃化温度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在橡胶油的应用领域中,研究橡胶填充油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与它的组成之间的关系对橡胶行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 橡胶填充油玻璃化温度的测定

发生玻璃化转变时,除了力学性质外其他性质都有很大变化。所有在玻璃化转变过程中发生突变或不连续变化的物理性质:如体积、热焓、比热、膨胀系数、折光指数、导热系数、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力学损耗、核磁共振吸收等都可用来测量玻璃化转变温度[2]。量热方法是测定玻璃化温度的常用方法,在玻璃化转变时,热焓有明显变化,比热有―个突变,自从有了差示扫描量热仪后,量热方法变得更为方便、迅速。然而玻璃化温度是一种定义不太恰当的数值,因为它取决于所用方法和升、降温的速率。较高的加热或冷却速率或较高频率都提供了较高的玻璃化温度。因此,在测定玻璃化温度时必须说明所用的方法。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量玻璃化温度最常用的静态方法是:

样品先加热到70 ℃,然后每分钟冷却10 ℃直至-120 ℃,最后以每分钟10 ℃的速度重新加热。进行这种加热和冷却的循环以确保所有样品都经历同样的热历史,否则热历史这一因素对测量玻璃化温度产生影响。

为了研究橡胶填充油中不同类型的分子结构与它的玻璃化温度的关系,选择了碳型结构大概一致的三种芳香族含量低而粘度不同的高度精炼的加氢处理环烷油,使用硅胶分离法将其分离成为饱和烃、芳香族和极性馏分。三种环烷油样品的理化性质如表1所示。

三种油品的各个馏分的玻璃化温度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尽管三种样品的运动粘度大不相同,但各种馏分的Tg却十分一致,具体数据见表2。

从表2中我们发现,未分馏橡胶填充油的玻璃化温度介于饱和烃与芳香烃馏分各自的玻璃化温度之间。这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种油品的表观玻璃化温度是其中存在着的不同类型烃类分子的组合玻璃化温度。尽管油品是一种混合物,但只获得一个玻璃化温度值的事实把橡胶填充油与共混聚合物区别开来,在后者中常见到一个以上的玻璃化温度值。这也表示橡胶填充油中存在着的不同类型烃类分子可相互充分混合在一起。这项研究清楚表明,油中存在着的不同类型烃类分子能朝着不同方向改变橡胶填充油的玻璃化温度。

4 橡胶填充油玻璃化温度的理论解释

玻璃化温度的根本理论解释至今仍未完全为人们所清楚理解,现有三种主要理论[3]:一种集中提到所谓自由体积理论,另一种是热力学理论,而第三种则说这一切起因于动力学。最近又出现了新的理论,例如,一种以复杂统计学为根据的理论[4],而另一种理论则使用了能量图景模型。然而在这些理论当中,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对玻璃化温度下出现的宏观现象做出完全成功的解释。玻璃化的基础物理学仍然是材料科学和凝聚物质物理学中最有吸引力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公认的研究结果是:分子结构对玻璃化温度具有重大影响。柔性基(如单键)将提高柔性并降低玻璃化温度,而硬性基(如苯)则会提高玻璃化温度;双键、链端和成环结构也以同样方式影响玻璃化温度。

热力学理论用数学的方法证明了非晶材料存在着玻璃化温度,而动力学理论用动力学的观点阐明了玻璃化转变现象有着明显的动力学性质。自由体积理论认为非晶材料的体积是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分子本身的占有体积,另一部分是分子间的空隙,后者即为自由体积。在温度比较高时,自由体积较大,温度降低,自由体积减小,降至玻璃化温度以下时,自由体积减小到临界值以下,这就是发生了玻璃化转变,此时自由体积占总体积的2.5%。橡胶填充油的饱和烃馏分是链烷烃和环烷烃为主的分子结构;芳香烃馏分是由芳环结构所组成的,芳环是一个平面共轭体系;极性馏分是含硫、氮的极性化合物以及一部分胶质和稠环芳烃组成。这三种类型结构中,饱和烃馏分中含有大量的柔性基团,分子链柔顺性好,分子链可以通过固定单键进行内旋转,它的自由体积较大;极性馏分中存在大量的硬性基团、成环结构、双键等,分子量较大,分子排列较为紧密,自由体积较小;芳香烃馏分的自由体积介于前两者之间。发生了玻璃化转变时自由体积占总体积的2.5%,它是一个定值,而在玻璃化温度以上,自由体积随温度的改变呈线性变化[5],也就是说饱和烃馏分发生玻璃化转变时的自由体积变化量最大,极性馏分发生玻璃化转变时的自由体积变化量最小,芳香烃馏分发生玻璃化转变时的自由体积变化量介于前两者之间,因此饱和烃馏分发生玻璃化转变时温度的变化量最大,也就是说它的玻璃化温度最低;极性馏分发生玻璃化转变时的温度变化量最小,也就是说它的玻璃化温度最高;芳香烃馏分玻璃化转变温度介于前两者之间。

玻璃化转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影响它的因素还有很多,而且橡胶填充油本身又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与它的玻璃化温度有关的因素也很复杂,有待于我们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马德柱,何平笙.高聚物的结构和性能[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2] 周同惠,汪尔康.分析化学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3] 何曼君,陈维孝.高分子物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4] 任金霞,曹益林.利用神经网络预测聚合物玻璃化温度[J].河南科学,1999,17(3):19-22.

[5] 于同隐,唐敖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4.

第7篇:玻璃花纹范文

关键词:体育传播学;电视体育;文化案例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纵观电视和文学,电视体育文化与蠢蛋搞怪秀的代表人物包括:诺克斯维尔、班姆·玛吉瑞、史蒂夫·欧及家庭电视上“老男孩”的圈内人。上述节目在审美上采用了施虐运动特技和华丽的服装。在此情况下,这些表演节目似乎不仅证明处于危机之中的美国白种年轻男子的观点,为什么他们选择了此类似乎虚无的行为?同时也通过预期方式,提供了男子气概运动涉及到的美国白种男人的形象。在1999年热播的电视体育的搏击俱乐部栏目中,普通白种男人想要冲破美国当代文化中的女子主义的想法,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由布拉德皮特(在捣蛋搞怪秀中演过两集)担任主演,该文学似乎进一步证实了新千年美国白种男人正处于危机之中这一文化理念。捣蛋搞怪秀和搏击俱乐部似乎共同验证了预想的、即将步入21世纪的、白种男人男子气概危机,以及对特殊施虐行为的反应的普及,这些反应似乎总是与活动及运动相关。例如新派男子的思索,有许多的不同的专题节目我们将加入工作中。两个被调查者还认为,互联网可能会改变平面运动媒体版图。据威尔模特论述,“我们将使用武力或武力已经运动的报纸……更多特色运动故事”。有趣的是范迪克指出,我们正在开始引进印刷媒体上的一些问题,例如分类广告,因为这是他们的生活插头。

采用自2000年拍摄的100多部美国体育文学,我将对一组所选择的新千年体育文学进行集中讨论,这些文学不仅集中刻画无特权的、处于危机之中的白种男主角,而且,其情节亦非常吸引人。通过文学进程,这些男主角的男子气概亦得到了重现。更具体地说,概括出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如何组织白种男人在许多新千年体育文学中被扮演的策略。第一个策略是将这些主要的白种男主角刻画成传统的男性。这些文学经常使用的第二个代表性策略是,将这些传统的、具男子气概的白种男主角与反映并且替代文化女性化、父权制以及社会和经济特权的、传统女性及其他男性(通常用上层社会的白种男人和/或者富有的黑人运动员)作并列处理。第三,这些传统上具有男子气概的白种男主角,同时被刻画成了被社会排斥、无特权、另类、不具优势、反政府或不规范的角色。由于这些具男子气概的白种男主角具有前卫性差异,并且与具有下述特征的男人形成了对比:很清楚地被刻画成了社会及经济特权、与政府或家族式机构联系紧密的象征体,因此,读者很容易就能看出:这些“替代性”白种男人的男子气概是如何在新千年重新稳定并重现美国白种男人主导的父权制(新的伪装)中发挥作用的。换句话说,尽管乍一看,这些表面上很另类的男主角似乎与父权制相距甚远,但是,他们却自相矛盾地在重现美国白种男人父权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这些男主角的故事通常会从危机时刻开始,或者中途遭遇危机,这一危机会主导该文学剩余的情节。

因此,在该论文的后续章节中,阐释了在新千年体育文学中出现的多数白种男性是如何通过略微不同的方式,展示并重现这四个代表性策略的。正如我将要证明的那样,这一代表性动态在许多新千年体育文学中均有体现。这些文学包括:以真实故事为基础、或由真实故事激发的文学,例如:奇迹(2004)、所向披靡(2006)或光荣之路(2006);纪录片:狗镇少年(2001)和谋杀球(2005);喜剧:翻拍的新少棒闯天下(2005)、足球老爹(2005)、扮猪吃老虎(2005);戏剧:洛奇拳王再临(2006)、铁拳男人(2005)及奔腾年代(2003);即便在讽刺诗躲避球中,男子气概亦有所体现:闪避球的奇迹(2004)、冰刀双人组(2007)、塔拉迪加之夜(2006)等等。在对兰斯·阿姆斯特朗的报道中,人们亦能看到对新千年美国白种普通男性的肯定。兰斯·阿姆斯特朗曾七次获得环法自行车赛冠军,他也是癌症存活者。他发行了名为“坚强活着”的、非常受欢迎的手镯。最终,这一普通白种男人不仅精心表演了布什总统的公众角色,而且在电视节目上也表现出了自己的风格。这些电视节目包括:周六夜现场、今日秀、以及喜剧中心的新卡通漫画。

参考文献:

[1]黄璐,陈新平,李颖.西方体育媒体研究专著述评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0,17(01):107-112.

[2]黄璐.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西方体育媒体理论发展的宏观比较[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1):41-47.

[3]黄璐.体育新闻学研究进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0,(2):94-96.

[4]黄璐.林书豪如何成为了“媒体神话”[J].传媒观察,2012(08):14-16.

[5]黄璐.体育政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当下维度[J].新闻界,2011(02):11-13.

[6]黄璐.遥望伦敦:媒体政治建构奥运神话的宏观作用机制[J].体育科研,2010(06):78-82.

[7]Rob Steen. Sports Journalism: A Multimedia Primer[M].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8]Mark Conrad. The Business of Sports: A Primer for Journalists [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2008.

第8篇:玻璃花纹范文

传播内容是指通过媒介传递受众的信息内容。在信息社会,传播者通过媒介传播的信息范围很广,但是,这些信息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即“说什么”和“怎么说”。“说什么”是内容系统中包含的特定的意义,“怎么说”是内容系统中包含的传播方式。②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历史文化纪录片在“说什么”的内容信息中以及“怎么说”的纪录形式上都有所调整。

1.传播内容的可视性与多元性的整合

首先,在传播信息中注意“感官符号”的强化。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感知所得信息总和的85%以上来自视听感官。③这种“知觉选择性”表明:在大众传播中,受众会选择那些能够获得感官刺激的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网络。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视觉媒体的迷恋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高清电视讯号使人们更清晰的认识真实的社会及自然环境,商业电影中3D技术建构出一种虚幻的真实。所以,大众文化带来的技术化使人们走向一种“感官化”“视觉化”文化形态。受其影响,传播者在传播中强化图像和声音为载体的“感官符号”,使纪录片领域也大幅提升了视觉与听觉的效果。历史文化纪录片在画面的处理上,不再是“黑乎乎”“慢吞吞”的影像效果,而是用超广角镜头、航拍、快速摄影及多机位来摄制,用“真实再现”叙述历史故事,用动画还原、弥补历史的缺憾,使人们可以全面、多角度的认识古老文化的魅力,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如2007年的《大唐西游记》成为了第一部使用动画CG的纪录片作品,手绘特效画面成为这部作品的影像主体。2009年的《大明宫》以戏剧性的“真实再现”增强了纪录片的创作,并斥巨资以数码技术还原宫殿恢弘的原貌。这些创作手法使人们更易于接受并吸引他们连续性地观看。其次,以“多元共生”的纪录形式突出表现效果。一是叙事手法上趋于故事化的表达。故事是老少咸宜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传播的接受性上占据优势。创作者借鉴国外纪录片的手法将商业电影中的故事化叙事模式融入纪录片。如纪录片导演金铁木所说的“像故事片一样的纪录片,像纪录片一样的故事片”的叙事结构。故事化的结构广泛运用于纪录片的叙事之中,是由新闻纪录片开始的,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后,历史文化纪录片也通过凸显个体平民化的叙事视角来讲述史事,以人物命运的变化结构纪录片的线索。在纪录片《敦煌》中,每集以一位主人公的角度进行叙事、结构全篇,如骗取文物的斯坦因、画师史小玉等。在以历史为基准的基础上,加入了可行的想象并重新结构故事,使影片更鲜活和完整。故事化的叙事中还常常用到悬念的手法,以具有情感色彩的解说、反常的画面、特殊的音乐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二是纪录手法上古今元素的结合。历史与现实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历史,现实与历史有相似性的连接,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受到后现代主义文化“拼贴化”特征的影响,历史文化纪录片除了纪录古时的文化与历史,更加入不少现代性的文化元素。如在《》的配乐中还使用了周杰伦的歌曲,而《敦煌》的片头曲就打破了以往以丝竹、管弦及打击乐器为主的纯音乐,而由摇滚歌手许巍来演唱,这些流行音乐的运用使人们在观看时仿佛从现实时空“穿越”至前朝,产生各种联想。另外还有现实与历史时空的对接:在《故宫100》的第一集中就有大量的现实与历史相接的镜头,以人们手拿镜子在故宫中穿梭的画面,体现出故宫在现代人映像中如镜像般的虚幻与不解,并引出对故宫一百座建筑的叙述。这不是为了创作技法的炫耀,恰恰是回归历史与为现实服务的本质。此外,纪录片时长上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如纪录片《故宫100》创新性的拍摄了100集,以每集六分钟的表现形式开启了一种新的纪录模式。

2.传播媒介的专业化与多样化的整合

从全国播出的频道来看,2002年上海文广集团旗下的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开播,成为我国首个纪录片专业播放频道。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实频道以及北京电视台高清纪实频道开播,标志着不论是纪录片还是历史文化题材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统计,截止2012年,我国省级以上电视台共有纪录片专业频道6个,国产纪录片播出年均总时长超过3000小时,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制作与播出平台以央视、上海纪录频道为主。从播出的栏目来看,目前我国纪录片栏目化的步伐已经趋于稳定。2005年《故宫》在央视一套播出之时,还未形成固定的栏目,占用了电视剧播出的晚间八点档。而近年来,全国各级电视台开办的纪录片栏目有90余个,除了以上的专业频道的栏目以外,不少电视媒体也纷纷推出纪录片栏目,如2012年4月央视一套开播的《魅力纪录》栏目,已经播出了《CHINA瓷》《玄奘之路》等历史文化纪录片。目前主要播放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栏目有央视纪录频道的《历史传奇》《发现之路》《特别呈现》等,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档案》,北京电视台高清纪实频道的《口述》等。今天,纪录片传播渠道日趋丰富,除了电视之外,还通过网络媒体平台、手机等其他媒介进行传播。纪录片不仅仅在电视上播映,也会在网络上进行同步或永久性地播出,在手机上随时随地观看。网络具有海量存储性的特点,方便人们在网络上观看各类题材的纪录片,避免了电视媒体的即逝性和不能重复播出的缺点。目前较有影响力的专业网络平台有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录片库、爱奇艺纪录片频道、搜狐纪录频道等网络新媒体平台。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用户的增多,使手机视频客户端成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值得一提的是,数字电视的普及使得电视的单一线型传播也有了改观。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网络电视台主办的“中国纪录片网”,覆盖了网络电视、IP电视等,全面激活了纪录片的传播。用户通过安装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可以点播已经播出的纪录片,纪录片的播送渠道更为宽泛,大众媒介的技术进步不容小觑。

3.传播受众的反馈与细分的整合

“反馈”是传播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使受众将意见及时反映给传播者,使下一次的传播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由于电视的传播是单向线性的,受众很难向传播者及时陈述自己的观感,且反馈中还会遇到噪音等外部及内部环境的制约,其传播过程欠缺科学。而大众文化的“集聚地”———互联网却有传播的交互性与时效性等特点,传播的速度快且受众较广泛。历史文化纪录片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这一优势来宣传节目和传播作品,能与观众有较强的互动与交流。首先,传播者自身会设置一些有效的反馈途径,如设置纪录片点击率、热播榜等,这是“收视率”时代最有效的反馈途径,第一时间洞悉哪些节目受到观众的喜爱。当然网站还会通过网络调查得知受众的偏好,如在用户暂停播放视频的时候来进行问卷调查。其次,通过设置留言板或者社交网络来倾听观众的意见和建议。网站播放纪录片的下方一般都设有观众留言板,人们在看完之后可以写下自己的观后感。而很多纪录片栏目和频道都有新浪官方微博,在微博中与观众交流互动,看他们更喜欢哪一类题材或者更偏爱哪个朝代的纪录片。如《故宫100》就有新浪官方的微博,在播出之前和播出之时都在微博上进行过宣传。纪录片的导演也参与其中与观众讨论播出的效果。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下,受众的性质也在改变。受众更加细化,细分的群体又更加特殊化。受众已变得不再含有广大群体的意思了。那么大众传播的程序也必须改变。④大众传播面临的是数量众多,但知识、背景不一的群体,大众文化的市场性使媒介更为重视受众不同的需求。现在纪录片分众化传播主要有两种:首先,通过媒介来细分受众。电视目前还是纪录片播放的主要阵地,电视纪录片频道受众的知识文化层次较高,以中青年为主。网络也正尝试通过纪录片频道来吸引另一部分受众———主要以年轻人和想重复观看节目的人们为主。其次,通过内容来细分受众。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涵盖面较广,有探讨历史正史的,也有讲述史学秘辛的,有正大光明的叙事思路,也用悬疑解密来吊足胃口。总之将栏目设置更专业,将网络分类更细致。例如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录频道分为了个性检索、类型检索和栏目检索,并有专门的青少专场、探索专场等,还有每日及每月的热门排行榜及热播推荐,更能贴近受众的需要。

二、历史文化纪录片传播功能的多维拓展

21世纪,传媒竞争日趋激烈,品牌化战略越来越获得重视。随着纪录频道及自制纪录片的增多,品牌意识将愈发明显。而我国纪录片相较于欧美、日本来说,制作水平和产业化进程刚刚有了起色,品牌特色并不突出。制作科技地理与自然动物等题材并不娴熟,暂时难以超越国外的水准。但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播媒体以制作历史文化纪录片来打造品牌将更具优势。

1.以“历史热”建立传媒品牌的传播主体的拓展

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传播优势在于,首先,从外部特征来看,我国是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加了作品的表现题材。其次,从内部核心来看,中华民族百折不屈的民族精神、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当代爱国志士的救国热情与勇气都成为纪录片的内核所在,展现了民族文化之美。这样的品牌才具有灵魂和持久的生命力。通过纪录片的传播,使人们感受文化并认同这个品牌纪录片的品质,使品牌能够持续、广泛、有效的传播。央视近年来的纪录片已经有了传媒品牌的意识,在摄制的技术上、叙事结构上以及价值观的认同上初见效果,《故宫》在国内播出时的收视率与当年最热的电视剧收视持平,它也成为央视史上最赚钱的纪录片,已经在一百多个国家播出。有了《故宫》的良好基础,央视再度斥巨资打造的《颐和园》,在国内的首播达到了0.4%的收视率,而在国际上已发行至国外三十多个国家,播出覆盖一百多个国家。由此可见,打上中央电视台标识的纪录片已经在国内外受到了关注和认可。

2.从宣教变为普及历史文化的传播受众的拓展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纪录片带有很强的政论性,纪录片的作用主要为主流文化服务,宣传思想和政治纲领,题材以新闻纪录片和历史文献片为主。当今时代的信息高速流通与文化自由宽泛,人们很难愿意去接受那些教化性的影视作品,更喜欢通过影视作品去感知文化,提升自身的学识和素质。纪录片的受众已经扩大至普通观众,他们观看纪录片的目的更多的是想了解历史文化。因此纪录片的传播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不再以宣教或表现精英文化为主,而表现为文化传递功能,将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及文明史传递的给子孙后代,以回顾历史来明鉴今日,用文化内涵来普及后人。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穿越至各个历史年代,进入各个历史文化古迹之中,领略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感受失落的文明,仿佛行走于中国的每个地域和历史朝代的角落。这些都通过影像的纪录使人们以最简答有效的手段———观看纪录片作品来接受文化的熏陶。

3.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等传播意义的拓展

第9篇:玻璃花纹范文

话语权是民主政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媒介、受众都普遍追求的东西,没有话语权的民主政治就像无本之木、无花之果。学术界有关话语权的研究早已不局限于语言学领域,向多学科发展。媒介作为话语表达的主要载体,对它的研究显得异常重要。福柯说:“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递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舆论流向就掌握在谁的手里。谁掌握了话语权,就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一、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

索绪尔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他打破了传统语言研究的方法,为现代语言学奠定了基础。他的语言学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言语活动、语言、言语的区分。他认为言语是个人的东西,属于个人领域;而语言是社会集团约定成俗的规则,属于社会领域。语言相对于某个特定的时期和集团来说,是固定不变的;而言语是变化的。语言和言语相互依赖、相互依存本文由收集整理,语言是言语的产物和工具。二是语言的内在成分和外在成分的区分。他用象棋做比喻,形象生动的解释了两者的区别。他认为象棋比较容易区别什么是外在的,什么是内在的:这种游戏从波斯传到欧洲,这是外在的;而涉及到游戏的体系和规则,则是内在的。其三是共时和历时的区分。他认为和静态相联系的是共时性的,和动态、演变相关的是历时性的。他把言语放在一种共时性的、静态环境中进行研究,而对那些演变的、动态的因素(比如:历史的、社会、交往因素)则不予考虑。其四是语言的静态是一个符号体系学说,这是索绪尔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部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是里程碑式的,对人类进行语言方面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巴赫金的话语理论

巴赫金思想的睿智、见识的深邃、涉猎的广博无人不知。作为话语理论首屈一指的先驱,巴赫金的对话学说、“超语言学”理论、意识形态话语观等一套话语理论,为解析各种传播活动提供了朴实而新颖的视角,对学界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他从文学入手来建构自己的话语理论,交往与对话是巴赫金思想的精华。所谓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他认为对话不单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是思想、文化内部的交流。“一个声音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活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存在于对话之中。“存在就意味着进行对话的交往。对话结束之时,也是一切终止之日。”“生活的本质是对话的。生活意味着参与对话:提问、聆听、应答、赞同等等。”新闻是一种多重多角关系的对话,他们之间绘声绘色的生动对话,形成了多彩的新闻,构成了一种话语权力。

意识形态符号论作为巴赫金话语理论中又一个重要的建树,对学术界和当今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意识形态符号论”突出语言社会性、意识形态性的首要支配作用。他认为,对话存在于某个具体语境中,也就是存在于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之中。每个字、每个词都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巴赫金认为意识形态的制约大于符号的制约。我国新闻传媒作为,汇集了不同阶级、政党、派别、政权等声音,成为了一个实质性的舆论阵地。在这里,你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所有的意见和想法汇集成为“意识形态充盈物”。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意识形态符号论”构成了“超语言学”的基础。话语问题是超语言学的核心。他说:“我们的分析,可以归之为超语言学;这

里的超语言学研究是活的语言中超出语言学范围的那些方面。”“活的语言”是针对索绪尔“死语言”而提出来的,它突破了结构主义的局限,具有进步意义。

三、福柯与权力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