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老年护理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热点背景】
来自全国老龄办的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而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统计表明,我国养老护理员仅有30万,远不能满足需求。面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巨大缺口,我国政府和学界积极采取措施,加快“补短板”。
为缓解养老护理人才短缺困境,国家近日出台《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围绕放宽入职条件、拓宽职业空间、缩短晋级时间等方面作出重大修改。《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扩大老年护理服务队伍,补齐服务短板,到2022年基本满足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完善老年健康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以技术技能价值激励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拓宽职业发展前景。
【模拟示例】
据统计,我国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但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仅有30万,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巨大缺口,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读】
一、表明自身观点。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问题正在逐步到来,导致当前我国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也开始剧增,远远无法满足其需求。国内养老护理从业人员面临巨大缺口,采取有效弥补护理行业缺口,促进养老大业的有序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二、结合社会实际进一步阐述分析。
养老事业的实现离不开专业的护理人员,但是当前的巨大需求缺口,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了护理人员不足:
1.当前我国养老护理行业压力过大,工作强度非常高,工资待遇却偏低造成工作价值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待遇与付出形成正比使得人员流失;
2.医患关系产生了矛盾和紧张,对护理人员身体和精神的压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当前的职业吸引力不强,尤其是年轻人不愿意加入;
3.培养的专业护理人才流失和短缺现象严重又加剧了问题,护理培训和相应的监管制度缺失,国内医疗护理没有形成产业规模。
三、提出对策
1.提高护理人员待遇吸引更多人从事护理工作,社会公众也应该给予护理人员应有的尊重感,切实维护护理人员的尊严和权益。
2.通过建立“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提高对长期卧床患者、老年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提供长期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能力。
3.政府为护理人员提供综合性的职业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卫生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老年护理工作。
4.用市场去激活养老护理行业的发展,对民办营利性护理院减免税收,建立专门的护理保险基金,对老年护理服务进行补助。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b)-015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得到延长,社会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1]。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机体功能退化,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各种老年疾病增多,且发病率高,病情不稳定,预后效果差。该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24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分析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24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为该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5例,女性105例,年龄在52~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9±8.5)岁。其中50例为脑梗死,18例为肺癌,42例为心脏病,40例为高血压,30例为支气管炎,21例为冠心病,19例为轻度脑出血,20例为阻塞性肺气肿。随机将收治的240例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临床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用药护理方法,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常规护理 老年患者在患某种疾病以后,一般卧床时间较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引起肺炎、压疮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护理人员应该根据老年患者的不同病情鼓励患者进行适度锻炼,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2]。鉴于老年患者的病程较长,身体素质较差,需要定时补充蛋白质含量高、维生素含量高、很容易消化的营养物质。此外,老年患者很容易失眠,且长期的睡眠不足使其烦躁,进而加重病情,所以在患者睡觉之前,应该为患者准备一盆热水泡脚,整理好床铺,营造一个幽静舒适、干净整洁的休息环境,确保患者充足的睡眠。老年患者通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且病情容易恶化,所以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细心、耐心,要对每一位患者的病情了然于胸,以便及时察觉患者病情的变化,使医生做出科学的处理。
1.2.2 用药护理方法 由于老年患者记忆力衰退、患病时间较长,且疾病的种类较多,常常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并且治疗时间较长。同时,老年患者的肝脏以及肾功能下降,用药后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导致老年患者用药禁忌较多。所以,在为老年患者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要简单明了,注意药物合理配伍。护理人员应该熟知常规药品的药效、使用方法、禁忌证、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注意事项,根据不同老年患者的病情向医生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3]。更为关键的是,在给患者服用多种药物时很容易出现服错药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要和患者及其家属保持经常沟通,使其家属配合自己的护理工作,做到正确给药,严格监督。一旦发现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立刻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1.2.3 心理护理方法 老年患者很容易出现失望、孤独、恐惧以及敏感等消极的情绪,对于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多和老年人进行心理方面的沟通,认真倾听他们对医院护理工作的建议,多和他们接触和交流,听取他们对自己病情的看法,取得患者的信任,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其次,护理人员在和患者沟通的过程中,要运用一些沟通技巧,多使用敬语和服务语言,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过分专业的医学术语。服务态度要和蔼可亲,对于患者提出的疑惑,要努力帮助患者解决。在和患者沟通的过程中,要了解到患者处于哪一种不良情绪中,找出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理由,选取合适的话题进行心理辅导。最后,针对不同老年患者的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激发患者的积极心理,使其配合护理、治疗工作,引导患者积极主动地调整心态,使患者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减轻心理负担,提高康复速度,减少疾病的复发率以及并发症。
1.3 评定标准
在对该研究两组老年患者护理两个月以后,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满意度、患者发病率以及合理用药率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评定[2]。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该研究通过对两组老年患者在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护理效果。其中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满意度以及患者发病率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患者属于特殊的患病群体。首先,老年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禁忌,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恒心、耐心和爱心,加之老年患者受到自身身体素质的限制,和年轻患者相比,有一定的护理难度,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掌握更丰富的护理知识[4]。老年人伴随着自身生理功能的衰退,社会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心理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主要分为为焦虑恐惧、孤独悲观、依赖等心理特点。焦虑恐惧心理主要表现为老年患者顾虑较多、疑心比较重,这种心理变化除了来自自身的疾病因素和家庭因素之外,还有医院的环境以及手术、化疗治疗等都会使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加强,一些老年患者在生病之后急切的希望得到医生的确诊和治疗,将解除疾病痛苦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医护人员的身上,希望医院能够给自己分派最好的医生和忽视进行治疗和护理[5]。
【关键词】老年痴呆;控制;精神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86-01
现代生活中与许多老年人的血管性老年痴呆病是上升趋势。老龄人的血管性老年痴呆疾病具有社会的经济受到严重损失及其老年人的身体的基本技能严重受损,比如语言表达不清,记忆力衰退,老年痴呆症极大大地影响了健康的生活质量。早期护理及照看办法,能延长疾病的发展的时间,定期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是很有必要的。
1老年痴呆症的概述
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精神护理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发展病症,它对老年人的智力以及使智力低下,称为是老年人的智力低下性脑综合征。这个病起因非常不明显,发展中不易被发现的一种血管性的严重的脑部病症,或身体早期有病因,或长时间在家庭里的精神情况不是很好。记忆力下降或某些事情上判断力受损的一些脑部病症,老年痴呆症首先侵入人的脑部血管神经,有一段时间上忘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事情,老年痴呆的精神疾病是非常顽固的是难以治愈的,可怀疑的是精神敏感的疾病和其他精神性疾病症状有所不同;进一步进化演变成一定顺序性记忆的影响有障碍,对于抽象或概括能力的下降和性格的改变最终导致全面性的老年痴呆及精神失常,最后导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年痴呆症包括神经性,血管性痴呆和多发梗塞性痴呆病,前者,一般没有治愈的可能性,更进一步发展成为脑萎缩的病理变化是更广泛的。到目前为止病因尚不明确,可怜的的是药物治疗可以缓解不能治愈。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几率呈上升趋势[1] 。
2精神护理
老年痴呆型患者的智力减退,并老人接受心理和精神上护理。因此,护理老年痴呆症人员应加倍的热情和耐心的照看,用简便的语言一遍一遍指导,掌握熟跟他们的沟通交流方法。语言上的沟通极为重要,最终取得病发症患者的认可,并减轻他们的心理以及精神上的负能量。对他们和蔼可亲,温暖,同情理解。根据病人的情况跟他们语言上的沟通,使患者能看到护理人员的面部表情是和蔼可亲的,用简单的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认识技能和言语表达的技能,使他们保持心情愉悦,开心每一天,从而变换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要不不说话用点头或面带微笑,在肢体上沟通用写作和用手来比划和其他方式。为了更好的与病人合作对他们的态度要热情,避免病人情绪高涨发生冲突,一定要保持病人的精神的稳定[2] 。
3家庭支持护理
3.1家庭护理方面
在病人的家庭生活中掌握基本的护理技巧和护理指导,比如洗衣服,做饭,上厕所和清洁护理病人自己的床单。床位的干净,室内保持干净,湿润,适宜的温度,没有污染的空气气味。给老年痴呆病患者按摩,一边血液的流通,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预防有其他的疾病及病发症的传染。
3.2心理上的护理
对老年痴呆病患者记忆的强化以及增强,帮助和理解在人和事情上的一些看法和做法在生活中也要帮助和理解,保持室内用的和机器和电器的安全。对心理有问题的人要保持心情舒畅的情绪稳定,以便刺激对心理有问题的人的想像,跟患者讲感兴趣的问题,用说话表达的和诱导患者的大脑的兴奋性灵感。在平常生活中,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去一些老年人活动中心和适当的肢体上锻炼,增强脑部想象能力,锻炼和加强记忆能力。用视觉幻觉和错觉的方法分散其思维方向,以便能稳定情绪。老年痴呆病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发展成为的一个过程,只要从家庭护理中提高他们的生活环境,减轻病魔的折磨的痛苦,使他们可以快乐地安详的过完晚年生活[3] 。
3.3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
智力技能的训练可以让他们认识一些数字,对患者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每个人与疾病的抗衡都不同,从容易到有难度的一遍又一遍的训练;可以把一些东西教的滚瓜烂熟,记住这些事情;也可以用来玩拼积木游戏或者玩扑克游戏,书写一些书法等,以帮助老年痴呆患者的记忆力增强。增强记忆力一定不能让病人独自一个人出门走动避免丢失或出现事故。亲人给他们经常讲故事这对加强他们的记忆和记忆力恢复有好处。如果你能不停地坚持一遍又一遍循环的进行训练,也有成功回复的奇迹出现。
4总结
热爱对自己的病人的护理,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在交谈用户和蔼可亲的面容,避免用到粗语,比如像蠢蛋的蠢猪之类的话语。根据患不一样的心理以便多给一些鼓励,安慰。让患者的不好的心情不要被触发,你应该理解,并给他们介绍几种典型治愈的例子,让病人的信心和勇气高涨起来。最好是家庭对患者应采取更好的护理,触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 马亚平. 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护理及家庭支持护理[J]. 现代经济. 2011(06)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1-0113-02
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年龄增长,机体衰老日益明显,健康的体力状况日渐下降,患各种疾病的机会随之逐渐增多,如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及各种肿瘤。这些老年病的形成,会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通过临床实践,结合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浅谈几点老年心理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
本文共收集2001年~2005年106例老年病人病历,其中男86例,女20例,年龄均在65岁以上。通过精心的治疗和细心的护理,86%的病人在整个住院时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积极的接受、配合治疗和护理。
2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2.1离退休老人 离退休后,从工作了大半生的岗位退下来,尤其是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一时难以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心态难以调整。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不同的看法,却又无力改变现状而产生抑郁、偏执,由于身体各种脏器功能衰退,躯体化症状增多,疑虑时对疾病产生恐惧心理。
老年人在退休生活中的人格类型大致分为五种:①成熟型;②安乐型或逍遥型;③防御型;④易怒型;⑤自我憎恨型。
老年人是否能适应老年生活,顺利的度过晚年,与其人格类型有关。一般说来,成熟型和安乐型的老人能正确选择和对待退休生活,用各种方式来充实自己,而且,总是力图科学的养生保健。防御型和易怒型的老人由于不服老,往往容易超越现实的身体能量,倾向于做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自我憎恨型老人对各种外部信息刺激都表现得淡漠而无情趣,最终导致自身封闭,难以与外界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2.2住院老人 心理状态以敏感多疑型、乐观稳定型、紧张焦虑型为主,敏感多疑型最多,乐观稳定型和紧张焦虑型相对较少,这与老年人体质差,常患多种慢性病,生活逐渐失去独立性和经常住院的心理因素有关。
2.2.1知识型老年患者 负性情绪较大,需要引起医务人员高度注意,对医疗与医学信息的需要多于其他患者,渴望得到来自外界的尊重和帮助,担心医疗费用的过高,会导致报销困难或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盼望早日康复,关注生活能力的恢复程度高于其他群体。
2.2.2 内科老年患者 老年癌症患者存在负性心理特征,如恐惧、焦虑、悲观失望、孤独忧郁、固执依赖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入院初期表现有恐惧、懊丧、焦虑、失望等心理特征,治疗中担心疾病能否好转而出现痛苦、忧虑心理,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轻度抑郁症有增长趋势,并且抑郁症严重程度会逐渐增加,对有心理障碍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心理障碍类型进行分析,均以偏执为主,老年患者具有焦虑、恐惧、孤独、忧郁、偏执、暴躁、自卑、自弃等心理特点。
2.2.3外科老年患者 大多数患者对手术痛苦感到紧张和恐惧,认为手术也难以延续生命,具体表现为暴躁,情绪低落,遇事主观、多疑,担心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手术后并发感染易产生非理性的猜疑,对抗心理,恐惧、悲观心理,焦虑不安或对病情漠不关心心理以及依赖型心理。
2.3丧偶老人的心理状况 丧偶老人的心理反应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悲伤、否认阶段;认可、安定阶段;恢复、解决阶段。
2.4与老年人康复有关的心理因素 情绪抑郁、精神因素、躯体疾病以及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世俗偏见等,通过从主观幸福度和抑郁度两个方面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来看,老年人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对幸福度有影响,配偶是否健在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幸福度与抑郁度相关显著,表明随着幸福水平的提高,其抑郁程度降低。
3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要具备三个要素:良好的心理护理素质、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精细的心理护理技能。我们要按照这三要素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
3.1掌握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实施心理护理 护士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护理老年人心理的技能,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要培养好的心理品质,通过自己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老年人的感受和认知,改变老年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3.2建立心理档案 建立比较系统的心理档案,为心理护理提供客观依据,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制定科学的护理对策。
3.3采用多元文化,因人而施护 对孤独、失落、空虚等情绪类型的患者,根据其心理不平衡的特点,可采用满足法;对焦虑、急躁情绪类型的患者,用行为文化尽快消除其对医院的陌生感和对医护人员的距离感;对多疑、多虑情绪类型的患者,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去影响他们。
3.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通过心身相关的综合分析,了解预测可能发生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及时的采取必要的心理防护措施。通过对患者心身反应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性较强的综合医疗对策。建立新型护患关系以保证心理护理的成功。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 康复 护理体会
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在延长,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老年抑郁症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抑郁症老人占老年人口的7%-10%,且呈上升态势,65岁以上人群中有自杀观念者高达10%,抑郁症是威胁他们身心健康以至生命的重要疾病。因此及时有效的做好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提高他们生活质量是精神科护士应该做好的工作。
1 临床资料
在我院2010年-2013年,老年抑郁症的住院患者达80例,男性25例,女性55例,年龄60-82岁,平均69岁。主要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障碍为主,患者开始时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焦虑,自责内疚,性格孤僻等精神症状,后来逐渐出现睡眠障碍,头痛,头晕,饮食下降到不思饮食,行动迟缓等躯体症状,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绝望,少数患者有自杀念头、自杀、自伤行为等。
2 护理体会
2.1推行护患共同决策护理措施
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个人情况、偏好、家庭情况,那么在制定护理方案过程中,能够体会患者及家属的情感,同时根据患者的自知力和沟通能力,鼓励患者或家属参与进来,提出他们的观点及他们所关心的事情,和护理人员共同进行护理决策,提高患者或家属在护理决策中的参与意愿和责任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内心感受和尊严,使患者处于被尊重的地位,保持心情愉快。
2.2 加强基础护理
(1)提供清洁、安静、温度适宜的治疗环境。(2)专人护理,24小时看护。(3)饮食护理 了解患者的口味,尽量提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糖、低脂、清淡患者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鼻饲饮食。由少量多餐逐渐转到正常饮食。定期评估患者营养状况。(4)做好患者大小便的护理。老年病人活动少,加之药物的副作用,经常会有病人有便秘的现象出现,每天一定要了解病人的排便情况,并给与相关的健康指导。 (5)睡眠障碍者,晚上睡前安慰患者,由最亲的亲人陪伴,给予安全感,指导病人睡前勿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协助患者洗个热水澡或温水泡脚,按摩使全身放松,以保证睡眠的质量;难以入眠者,遵医嘱给予安慰剂或苯二单卓类药物。(6)严格按医嘱给药,每顿药都要看到患者吃到嘴、咽下肚,同时要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副反应。(7)个人卫生 每早起后督促刷牙洗脸吃饭,做好晨晚间护理,定期修剪指甲、洗澡,更换衣服。
2.3心理护理
查房时态度和蔼,微笑着和老人打招呼,语气要温软,话题要生活化,最好握老人的手,让老人感受到温暖,其次选择感兴趣话题,去开导老人,做老人倾诉对象且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加老人正向看法,缓解老人抑郁的情绪。最后是有时间陪着他们,说说笑话,让老人保持良好的情绪。
2.4专科护理
(1)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床边有护栏,墙上有扶手,地面要防滑,洗澡如厕有人伴等。(2)严格执行护理巡视制度,护理人员15分钟巡视一次并记录。(3)观察患者的自杀先兆:首先是识别患者自杀的伪装手段,如未经规范治疗症状就消失的患者,要加强防范;其次是治疗效果欠佳,恢复慢,悲观绝望的患者;最后是曾有过自杀、自伤行为的或患者病情好转时,都不能放松警惕。(4)定期对患者和陪护进行安全宣教,定期安全检查,发现药品、危险物品如剪刀、绳索、玻璃等,和患者或陪护共同商讨收藏好,尤其要加强对药物的管理。
2.5适当增加患者的活动
有研究表明,缺乏运动与老年人抑郁症有关。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坐肢体被动和主动运动,防止因病致残,鼓励并指导正确运动【2】。(1)鼓励并协助患者日常自我料理。(2)合理运动:先是每天按摩患者的背部、双下肢,逐渐引导和鼓励患者起床活动,参加白天的娱乐活动,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2.6延续护理 有研究显示,对于患有多种慢性病的人,管理的延续对预防复发、减少再住院率、提高个体及家庭生活质量尤非常重要的影响【3】。(1)首先要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信任的关系。(2)在患者离院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生活的心理、家庭环境、生活的方式。(3)长期的电话随访,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指导,提醒来院复诊,告知家属做好药物的保管和监督服药工作,患者或家属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家属要尊重老人,及时化解老人心中的烦恼,给予安慰与温暖。(4)特殊情况时家庭访视,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孤寡老人或经济困难者,帮助联系社区或村镇,以便切实得到帮助。
结论 通过对8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康复护理认识到 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品管圈,严格的监管制度,病人及家属的参与决策,各项护理措施执行到位,使老年抑郁症患者提高了治疗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降低了复发率,帮助患者和家属掌握疾病的一般护理知识。我们将在此康复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探索更好的护理方法,为老年抑郁症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符红,老年抑郁症的护理. 吉林医学, 2009.24(12):3214-3215
[2]宁自衡.Esleves.林中宝等 澳门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杂志.2001,15(5):331-334
[3]Guthrie B,Saultz JW,FreemanGK,et al. Continuity of care matters[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8,26:337
------------------
?
您的朋友 10.09 护理 邮箱 为这封邮件插入了背景音乐 - 下载 播放 播放器加载中...
老年性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病,是临床最多见的致盲眼病,随着白内障手术的普及,手术具有患者痛苦小,损伤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等特点,但需要手术者、护士和患者的密切配合,方能顺利完成手术。人们似乎产生了这样的一种看法:得了白内障并不可怕,只要做了手术,视力就基本能够恢复正常。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因为老年性白内障在其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可严重地影响手术疗效,让患者及家属学习有关的护理及疾病的观察对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术后恢复有重要的作用。现对医院已行的57例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护理体会及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7月1日~2011年2月1日共行57例患者,年龄55~80岁,术前平均视力在0.0l左右,术后1个月平均视力在0.1左右,平均住院日为5d。
2 术前护理
2.1情志护理 老年人因视力障碍,影响外出和社交活动,易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对于紧张恐惧型的患者,护士首先要稳定其情绪,可介绍同病房里成功的病例,请手术成功的病友鼓励其说出自己的担忧,减轻心理压力,增加其信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治疗目的和配合方法,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提高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
2.2生活护理 因视力模糊,年龄偏大等,护士应该给予病人良好的生活护理,预防意外损伤。做好入院评估,入院介绍。使用有防护栏病床,加强夜间巡视,防止坠床发生意外。嘱病人穿防滑鞋,走廊行走时扶扶手。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铺清洁、整齐、干净,及时更换床单。
2.3专科准备 按照眼部手术护理常规,协助病人完成各项专科检查,包括视功能、角膜、晶状体、眼压、角膜曲率半径、眼轴长度和眼B超等检查。
2.4全身准备 术前做好心电图、肝功、血糖、血常规等检查,要预防感冒、咳嗽、便秘,可给予病人艾灸大椎,神阙,关元,足三里,涌泉等穴达到温经通络,增强病人身体免疫力的作用。血糖、血压异常者应按医嘱用药治疗。
2.5眼部准备 术前做好眼部的清洁工作,术日早上用表面麻醉剂奥布卡因滴眼液滴眼,20秒钟作用后用生理盐水500毫升加庆大霉素16万单位冲洗泪道及结膜囊,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后包眼。氨钾环酸及抗生素术前45分钟静滴。
3 术后指导
3.1情志护理 手术结束后, 告诉病人手术很顺利,并亲自送回病房。应协助老年人进行生活护理, 避免碰撞术眼。注意观察结膜、眼睑有无炎症, 有炎症时可球结膜下注射激素和滴抗生素眼药水。若有虹膜炎, 可滴散瞳药预防虹膜粘连。鼓励病人好好休养,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早日康复[1]。 转贴于
3.2健康指导 术后当日,给予病人眼罩包眼,嘱患者卧床休息,睡觉时避免压迫术眼,宜睡健侧,转动头部时候动作宜缓慢,不可用力揉眼,挤眼,不可长时间低头弯腰,禁食过硬的食物,宜食高营养、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品,保持大便通畅,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用力咳嗽,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等以防晶体脱出。
3.3眼部护理 术后次日,揭下眼罩,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2-4周,教会病人及家属学会滴眼药水,滴眼时严格遵守滴眼药水的注意事项,避免术后感染。
3.4并发症的护理 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并能及时处理,缩短病程,解除患者的病痛。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此时出现的典型症状是:严重的眼痛、头痛、恶心、呕吐。须及时摘除晶状体,处理瞳孔区的玻璃体,解除患者的病痛。缩短病程,解除患者的病痛。
前葡萄膜炎:出现眼睑肿胀、角膜水肿、角膜后片状沉着物堆积、瞳孔与晶状体广泛粘连,患者感到眼痛、眼红、视力进一步下降,因此也须手术摘除白内障。
发生眼内感染或伤口裂开:术后护理人员要经常巡视病房观察病人的病情,病人术后2~3d 若有眼部不适疼痛流泪或头痛呕吐症状应首先考虑到发生眼内感染或伤口裂开的可能,是否出现前房出血等并发症,应立即与医生联系及时处理。缺少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易造成术后感染。因此,做好健康宣教,加强对患者的管理,是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的有效途径[2]。
4 定期复查
术后1周来院复查,检查内容有视力恢复情况、眼部情况、患者术后出现复视或突然视力下降、术眼部疼痛,眼部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及时来院复查,医生将酌情给予处理。术后三月,术眼屈光稳定后可验光配镜。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老年照顾者;负荷;影响因素;心理疏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5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60-02
人口老龄化是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而对于老年人的照顾更是不容忽视。据调查统计,我国90%以上的老年人还是由家庭照顾者进行照顾,根据相关研究,我们发现虽然以家庭照顾者形式的照顾使得在护理费以及医药费等方面的成本有所降低,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照顾者这一特殊群体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承受的有关社交、学习等方面的负荷也越来越大[1]。这些压力或是负荷给照顾者从身体到心理都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影响,而照顾者心理方面的变化又会直接老人的身心健康直接或间接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与变化值得我们探讨,笔者就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1 老年照顾者的负荷及心理状态
1.1 老年照顾者负荷的内涵 Grad和Sainsbury首次提出了“照顾者负荷”这一名词,将其定义为照顾者在照顾患者或老人时所付出的成本以及照顾的过程给照顾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26]。Georg在1986年[2]的研究认为“照顾者负荷”是指照顾老人或病人这一过程对照顾者所产生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而Rymer的研究表明,“照顾者负荷”来自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结合,主观因素是指照顾者的主观认知,客观因素是指其所承受的外部环境压力,其调节因素是老年照顾者的能力以及社会对于这一行为的看法[27]。Silva认为“照顾者负荷”是其感知外界舆论所产生的压力,即照顾者应对其能力之外的状况时所产生的心理变化[3,4]。近些年来,大多数学者将客观造成的老年照顾者负荷看作是社会的照顾需求,即其任务及所需时间,而将主观造成的老年照顾者负荷看作是照顾这一过程给照顾者所带来的心理变化及其社会责任认知的变化[1]。可见,对于“老年照顾者负荷”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1]。因此,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来看待这一概念.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特征:首先,老年照顾者对老年人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二者之间应该有某种关系进行维系,这种关系可以是雇佣也可以是亲属;其次,老年照顾者的心理变化来源于客观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且其所付出的心理和身体的成本与其应享有的回报不相匹配,换句话说,二者之间的差别在其承受范围之外;最后,老年照顾者的负荷包括心理、身体和社会舆论等多方面。
1.2 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 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主要受其所承受的压力或负荷影响,国内外学者对老年照顾者的负荷与其心理状态关系的研究较多,且普遍认为相比于身体负荷,心理负荷或压力对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影响更为显著[1]。从短期来看,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变化不是很明显;而从长期来看,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具有典型性,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和绝望[19]。焦虑是最为普遍的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尤其对于痴呆老人,照顾者的这一心理状态更为明显,2004年Sansoni的调查表明76%的痴呆老人照顾者患有焦虑的情绪[5]。对于抑郁,2003年Pinquart研究显示老年照顾者中40%到70%都有抑郁的趋势[6],其中25%到50%应该接受治疗,这一数字远远比非照顾者要高[6]。老年照顾者最为严重的心理状态是绝望,Pinquart和Sorensen的研究表明照顾者的负荷或压力过大使之有较强的负罪感及挫败感,20%左右的照顾者绝望程度过高感到无助,甚至自杀[7]。
2 影响老年照顾者心理的因素分析
2.1 体力上的强度 对于照顾年迈的老人来说,照顾者直接产生的消耗就是大量的体力活动,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是一项需要随时跟随陪伴的活动,这一观点在杨向东等人2002年[8]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发表的文章有所体现。对于照顾者的年龄段来说,如果照顾者是与被照顾者是年纪相当的老人,这样的体力消耗尤其明显,这点在黄何明雄等人2003年[9]在社会学研究的文章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照顾者自身的体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方的照顾中去,这样的情况尤其发生在老伴之间,他们由于长期多年一起生活的原因,更多地容易将个人的情感投入到为对方服务的活动中去,心理上具有责无旁贷的意识,并不会过多地考虑到自身的能力状况;如果照顾者是比老人年龄小一阶段的中年人,在生理上比老年照顾者具备了更多的体力储备,但是由于其自身也有家庭生活,必须同时估计到自己的家人活动,因此相对老年照顾者而言心理上不具备全身心照顾的意愿;如果照顾者是更加年轻的青年,除非是直接的照顾者,一般年轻人都有固定的工作,再照顾老人无疑对其体力有相当大的消耗,体力过多的消耗使人产生疲惫与挫败,进而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2.2 精神上的压力 照顾者在精神上的负荷主要包括与人关系的负荷和自身心理上的负荷[28]。在与人关系上,感情的亲疏远近会直接影响到照顾者与被照顾者之间的相处,如果照顾者是老人的直系儿女,在亲人间的关系上由于长期多年的相处,不会产生过多的矛盾,老人对子女也会相互照顾一点,子女对老人也存在感恩的心理,因此子女照顾父母是比较好的模式,而如果照顾者是儿媳、孙媳等非直系亲人,由于照顾者面临着新的身份转变,照顾者的心理状态与老人自身对对方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到其相处的质量[29]。班娟在2005年[10]的研究显示,在精神上老年人一般由于身体的某方面疾病导致自身行动不便需要被照顾,长期的疾病在身会对老人自身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对照顾者产生体力、感情、物质上的不断需要,而照顾者随着时间的增长,其热情会逐渐减少,加上老人对其在体力和精神上不断地消耗不免产生一些小情绪,这时候双方如果不注意沟通,很容易产生摩擦,严重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Yee JL等、Lee SL等和吴文源等分别在1995年[13]、2000年[11]和2003[12]年的研究均显示,照顾者在此基础上会表现出懈怠,忧郁,易怒甚至绝望的心理,对自身的精神也是一种不良的影响。
2.3 经济上的负担 对于照顾者来说,对老年人的照顾不仅仅是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消耗,在财力上更是不可避免的花费,由于现今的老年人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老年人在身体上的疾病常常是长期慢性的,Haruko T等在2005年[14]时也认为,常年的疾病护理保养检查等项目都需要大量的经济支出,照顾者常常为此不仅付出了体力和精力,更要不遗余力的为老人的健康付出。更严重的是照顾老年人占用了照顾者大量的时间,导致无法集中精力照顾自身的生活,事业上也会无法进步,更有严重者状态不断下降,心理上的挫败感越来越强烈,甚至对老年人产生埋怨的心理。
2.4 社会认同的缺失 对于老年人的照顾者来说,这样的群体往往也需要承受来自社会的负荷,工作性质的不理解,Carretero等在2007年[15]的研究认为,工作类型的不认同都有可能导致其成为孤立的社会群体。如今多数的照顾者角色均由女性来承担,因为女性在照顾老人上更具耐心和细心,心理缜密,但是即使女性占主导地位的今天,由于实际生活中难免出现肢体接触或者回避之处,老人与照顾者之间也会出现一些尴尬与羞耻的心理。即使同性之间的照顾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其他照顾的内容中,由于个人习惯或喜好的差异,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相互之间的尴尬心理。这样的工作内容会导致其家人和亲友的不理解,且社会上的许多人也不能完全接受工作性质带来的个人认同。
3 照顾者心理变化对老年人的影响
通常来说,照顾者对老年人的照顾过程,也是一种双方的相处过程,要想保持良好的相处关系,除了照顾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老年人在享受照顾服务的同时,也要对其做出的努力与牺牲提供一定程度的肯定。根据Rombough等人在2006年[16]的研究显示,但是实际相处过程中,任何一方的情绪变化都会影响到相处的关系,照顾者通常会与老年人产生不同程度的摩擦,导致照顾者内心具有挫败、灰心、自卑、埋怨等种种消极的情绪,Mockus PS等人在2000年[17]的调查显示,这时候被照顾的老年人自身也会受到影响,比如照顾者的消极心理会造成照顾措施的错误,消极的照顾态度,甚至是对老人的产生虐待的行为。此外,Huckle PL等人在1994年[18]通过研究发现,照顾者的消极心理非常不利于老人身体疾病的恢复与健康的保持,非但不会促进老年人自立能力的恢复,甚至会逐步恶化,彻底丧失恢复的机会,这样的行为只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4 对老年照顾者进行心理疏导的探讨
老龄化的问题十分严峻,我们需要妥善解决好老年人的照顾问题,那么,要使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照顾需要身心健康的照顾者。以上我们分析了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应该对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疏导进行探讨。
4.1 开展“暂时放松”服务 上文中提到有关研究表明短期的老年照顾者并无明显的心理变化,因此,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我们可以开展“暂时放松”服务,即使老年照顾者暂时离开老人一段时间进行心理的调节和放松,从而使得过大的压力和轻微的心理变化能够有缓冲的时间,进而得到恢复之后再投入到老年照顾中去,这样的做法在国外被称为“喘息”服务[1]。
4.2 加强对老年照顾者的培训与锻炼 我国大多数的老年照顾者并未接受过任何的培训与锻炼,也没有任何类似的心理疏导教育,这方面十分薄弱,不利于老年照顾工作的开展[19]。而在美国,这方面的做法比较成熟,如成立了家庭老年照顾者联盟、照顾者国家联盟与协会等等,这样的机构可以为老年照顾者提供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支持,对于其心理疏导有着良好的作用。Lyons,Zarit和Gaugler等在1999年的调查研究结论均表明,这些联盟或协会的开展对于照顾者的情绪缓解及身心健康的提高十分有益[24,25]。
4.3 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我国对于老年照顾者的立法及政策支持尚未健全,而国外关于这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做法,比如美国的寿命喘息法案[1],还有相关的免税法案,且2009年把这一议题列入到政策议程中[1]。在这一方面我国的做法还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应该从战略上给与老年照顾者这一特殊群体以更多的关注,使得他们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
5 结论及展望
针对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我们不仅要解决如何照顾好老年人的问题,老年照顾者身心健康的问题同样亟待解决,本文从老年照顾者负荷的内涵、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照顾者心理变化对老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对照顾者进行心理疏导四个角度对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我国对于老年照顾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存在着不足,在此笔者对于老年照顾者的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展望:一是加强对于老年照顾者心理状态变化及其心理疏导的研究;二是更多探讨关注老年照顾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政策;三是对于老年照顾者的相关培训及教育亟待加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深入研究这方面活动的开展和相关机构的创建,更好地为老年照顾者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曾莉,周兰姝.老年家庭照顾者负荷相关研究进展[J].山西:护理研究,2010,24(17):1505-1507.
[2] George LK,Gwyther LP.Caregiver wellbeing:Multidimensional examination of family caregivers of demented adults[J].Gerontol-ogist,1986,26(3):253-59.
[3] 锦玉,吕探云,王君俏.脑卒中居家照顾者负荷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23):65-68.
[4] Haruko T,Mari0.Dementia Caregivers burdens and use of Public services[J].Geriatrics and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2005,5:94-98.
[5] Sansoni J,Vellone E,Piras G.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ommunity-dwelling,Italian Alzheimer’s disease caregiv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2004,10:93-100.
[6] Family Caregiver Alliance(Eds.).Caregiver assessment:Voices and views from the field [EB/OL].[2009-10-30].http:///caregiver/jsp/content/pdfs/V2 consensus,pdf.
[7] Pinquart M,Sorensen S.Differences between caregivers and non-caregivers in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physical health:A meta-analysis[J].Psychology and Aging,2003,18(2):250-267.
[8] 杨向东,朱秀琳,杨洁,等.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事件中医院的责任问题探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3):225-226.
[9] 黄何明雄,周厚萍,龚淑媚.老年父母家庭照顾中的性别研究概观—以香港的个案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3,1:60-69.
[10] 班娟.城市家庭内照顾老人者群体的社区支持服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56-58.
[11] Yee JL,Schulz R.Gender differences in psychiatric morbidity among family caregivers:A review and analysis[J].Gerontologist,2000,2:147-164.
[12] Lee SL,Colditz GA,Berkman LF,et al.Caregiving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U.S.women:A prospective study[J].Am J Prev Med,2003,24:113-119.
[13] 吴文源,张明园,何燕玲,等.老年性痴呆病人照料者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49-52.
[14] Haruko T,Mari O.Dementia caregivers burdens and use of public services[J].Geriatrics and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2005,5:94-98.
[15] Carretero S,Garces J,Rodenas F.Evaluation of the home help services and its impact on the informal caregiver’s burden of dependent elders[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07,22:738-749.
[16] Rombough RE,Howse EL,Barffay WJ.Caregiver strain and caregiver burden of primary careguvers of stroke survivors with and without aphasia[J].Rehabilitation Nursing,2006,31(5):199-206.
[17] Mockus PS,Novielli KD.A practical guide to caring for caregivers[J].Am Fam Physician,2000,15:2215-2219.
[18] Huckle PL.Family dementia ternational [J].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994,9:735-741.
[19] 陈茜,梁燕,张晓艳,袁丽.老年人家庭照顾者及其压力的研究进展[J].四川: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0):1882-1885.
[20] 李香风,赵红.老年人家庭照顾者及其照顾能力研究现状[J].北京: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51-1053.
[21] 刘腊梅,路丽娜,周兰姝.老年人照顾者健康状况与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贵州: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435-437.
[22] 刘腊梅.上海老年家庭照顾者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要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23] 刘腊梅,周兰姝,吕伟波.老年家庭照顾者的研究现状,山西:护理研究,2007,21(28):2558-2560.
[24] Lyons K,Zarit S.Formal and informal support:The great divid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999,14:183-196.
[25] Zarit S,Gaugler J,Jarrott S.Useful services for families:research findings and dire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999,14:165-181.
[26] Grad,J.and P.Sainsbury,Mental illness and the family.Lancet,1963,1(7280):544.
[27] Rymer S,et al.Impaired awareness,behavior disturbance,and caregiver burden in Alzheimer disease.Alzheimer Disease & Associated Disorders,2002,16(4):248.
关键词:社区医学干预;老年性痴呆症;效果观察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就是老年痴呆症,这种疾病不但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同时还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种疾病的表现特征是记忆力衰退、语言障碍,还有社会功能受损。随着我国人口逐步步入老龄化,老年性痴呆患者将越来越多。但是这种疾病的特征之一就是起因隐匿不明,所以早期症状不易被发现,等到患上老年性痴呆症,生活就不能自理了。行动不便、语言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等,需要家人长期照料,这种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今公认的看法是这种疾病已成为老年人健康的第四大杀手,其他三项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癌症。因此,如何利用社区医学干预减缓老年性痴呆的发展,维持他们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意义非常重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的提取,是从社区居民档案中提取的82列老年痴呆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66岁;实验组40例,男23例,女17例,他们的平均年龄是64岁。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并我太大差异,对两组的治疗方法也相同,健康宣教和常规治疗。稍有差异的就是每月一次对实验组进行家庭评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积极的给予社区医学干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饮食、行为、功能锻炼和家庭护理等。
1.2 治疗方法 (1)饮食干预。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原因一般是饮食中缺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只要对老年痴呆患者加强这方面的饮食管理,就能够改善痴呆症状,延缓病情发展。老年人自有其自己的生理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来调节饮食十分必要,那么对老年人来说宜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和富含营养的饮食,这就要求是食品要清淡可口,多吃新鲜蔬菜和鱼、水果、牛奶等,同时,研究一定要戒掉。研究证明,铝锅铝勺等铝制品对此病具有不良作用,所以在为老年人烹制食物的时候要尽量远离这些制品。另外,经过实践我们发现维生素B12有延缓此病的作用。(2)行为干预。千人千面,各不相同,因为每一个人都不一样,那么我们在行为干预的时候也就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干预,主要是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活动,既要让他们感兴趣,又能够控制好一定的度,这样既保证了老年人的参与又不至于疲劳,天长日久,病情就会逐渐好转。(3)功能训练。功能训练必不可少,活动机体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血液循环了,脑供氧才会提高,只有这样脑组织的营养与代谢才会改善,运动起来大脑就会受到刺激,这可起到防止精神衰退的作用。功能锻炼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起坐、行走、站立等训练。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幅度不宜过大,以和缓轻柔为主,而且必须循序渐进。(4)心理干预。这种疾病不安着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特点是没有规律和随机性,那就要跟据这些特点对症干预施护。一定要尊重和关心患者,老人的意愿要顺从,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不要跟他们相争,因为他们的思维已不很正常,要让他们尽量把情绪控制住,家属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要与患者勤交流,勤沟通,要鼓励和教育患者把心理防卫机制运用到位,只有这样,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有所提高。(5)家庭护理干预。这方面不是要家属大包大揽,相反,要让患者尽可能的生活自理,要尽可能的让患者减少对别人的依赖,这样锻炼下来,慢慢的患者就回归到社会了。
1.3 评价指标
这样的医学干预我们持续了一年时间,一年之后我们从合理膳食、问题行为、配合训练、愿意沟通、生活基本自理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分析,并对临床效果进行了充分的比较。比较的方面有以下几项:显效、有效、无效。下面是效果,显效:生活可自理、反应灵敏、主要症状基本恢复、回答问题准确。有效:生活上基本能够自理但是反应比较迟钝、智力及人格仍有部分障碍、主要精神症状有所减轻或部分消失。无效:主要症状无改变或病情有发展、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生活不能自理。
2 讨论
2.1 社区医学干预减缓了老年性痴呆发展的速度,老年性痴呆症在发作之后如能在生活上采取相应措施,是完全可以控制其发展的,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做下去,同时加强脑功能训练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只要我们措施得当,这些措施包括:读书、游戏、聊天、锻炼、下棋、书法等,循循善诱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对于控制减缓老年性痴呆症的进一步发展大有益处。
2.2 社区医学干预提高了患者的智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提高了老年性痴呆患者的遵医行为,患者的遵医行为是指:患者在求医后的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就叫患者的遵医行为。这种行为是治愈疾病的关键,老年性痴呆症难于治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不遵从医嘱,因为他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但是经过社区医学干预这种局面就会有所改观。医生治病救人,那么需要患者很好地配合,患者只有很好地遵从医嘱,那么疾病才能得到长期控制,经常保持情绪稳定,不但并发症的发生得以延缓,而且生活质量才能提高。由于老年性痴呆的并发症并不是很快就到来的,人们很容忽视其严重性,加之病痛的长期折磨,使患者懈怠情绪极易产生,几个方面远导致患者不能严格遵守医生的嘱咐,在这方面社区医学干预对患者起到一种支持作用,它能够提醒和帮助患者遵从医嘱,达到很好控制疾病的目的。
2.3 社区医学干预的好处之一就是提高了家属对患者的支持,这方面具体老说这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就医学角度来说任何疾病的康复的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老年性痴呆症尤其如此,这就要求在日常生活方面,让家庭成员充分认识这种疾病,帮助他们有规律健康地生活,尽量减少发病的危险因素,如睡眠的时间与质量,烟酒等刺激性强的行为尽量避免,这会严重损伤脑细胞。此外,有些方法必不可少,如:阅读、听音乐、陪老人多交流。陪老人活动等等。
2.4 社区医学干预对做好老年性痴呆症的心理调护至关重要,能够使其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对疾病的稳定与缓解有促进作用。
3 结论
老年性痴呆症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怎样延缓这种疾病的进展速度,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实验。实验证明,社区医学干在预减缓老年性痴呆发展方面效果不错。
参考文献
[1]吕路线主编.精神科护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84-85.
[2]赵汝芬.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的前瞻性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8):1519.
【关键词】老年患者;ERCP+EST术;图文式健康教育
【中途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687-02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十二指肠肌切开取石术(EST)是诊断和治疗胆管疾病简单易行的介入治疗方法,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1]。传统健康教育大多数以语言和文字的形式进行,对于老年患者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为了更好的提高老年患者ERCP+EST术的护理效果,对ERCP+EST术的老年患者采用图文式健康教育,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12年02月―2013年06月入住本科室的老年手术患者,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在60岁―86岁。将60例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60--84岁;对照组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64--86岁;两组老年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图文式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口头讲解的健康教育。观察组:将一系列术前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编制成图文并茂的手册(由本院消化内科和医院宣传科集体组织设计),以图片展示为主,文字叙述为辅,通过图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术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心理上做好术前准备,进出导管室的途径,导管室环境以及各种相关仪器、术中配合要点等相关知识,术后各项护理措施、康复指导,包括休息、饮食、并发症的预防、出院后生活指导等等。对知识水平不高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参照手册耐心细致地给予讲解,使得患者直观了解和掌握手术前后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另外,对于过度紧张、恐慌的手术患者护理人员要给予合理有效的心理引导和疏导,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对照组:术前了解和检查手术患者的基本情况,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告知术前术后有关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并以口头讲解的方式向患者介绍进出导管室的路线,导管室的环境和手术相关仪器设备,术中注意事项,耐心回答患者的提问,并给予心理安慰和鼓励。
1.3 观察指标
实施宣教次日分别对患者焦虑程度(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2](SAS)进行焦虑状态的评估)、患者满意度(消化内科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和统计学分析,比较在护理教育质量方面两组是否存在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2组老年患者手术前后焦虑得分比较(见表1)
2.2 实施健康宣教后2组满意度的比较
3 讨论
3.1图文式健康教育内容生动,图文并茂,记忆深刻,浅显易懂,使抽象内容更具体化,适应不同文化层次患者的需要,更容易让老年患者理解和接受。宣教内容以图片为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老年患者能够理解消化内科护士宣教的术前知识要点,减轻术前紧张情绪和焦虑程度;同时,术前责任护士在规定时间内按图索骥对患者进行图文式教育,保证宣教内容的系统化和正规化,可减少因护理人员讲解不一致等人为因素造成患者对术前相关知识认识上的偏差,避免宣教内容的不统一而造成的教育差异,保证健康教育效果,可提高护理质量,也可弥补传统式健康教育的不足。表1结果也显示图文式健康教育能显著降低观察组老年患者焦虑程度,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3.2住院期间护士常常由于工作忙且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欠掌握,因此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常常是“填鸭式”地进行,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陌生的医学词语,使高龄老年患者难以“消化”,影响了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以致术前术后配合不到位[3]。通过系统地对患者实施图文式教育,使老年患者获得了与自己疾病相关的知识和术后康复内容,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配合治疗,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3.3开展图文式健康教育对传统的护理工作有了很大的拓展,表现在于对消化内科工作时间较短、资历浅、临床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知识水平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护士积极主动学习图文式教育内容,不但能尝试亲身向患者提供正确的术前术后健康教育,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图文式教育激发了患者的学习兴趣,让患者参与自我疾病的医护过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机会了解自己的健康问题并决定其解决问题的措施。护士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又可增进护患交流。
参考文献:
[1] 王永光. 消化内镜治疗学[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88 -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