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实务研究范文

国际贸易实务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实务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贸易实务研究

第1篇:国际贸易实务研究范文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学科,是经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本文分析《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合理化建议。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进出口贸易的一般业务程序:交易前的准备阶段,交易磋商与订立合同阶段,进出口合同履行阶段,了解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程序、方法及特点,能填制各种贸易单证,提高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的能力,特别是外贸业务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调研分析能力等。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可缺少并且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前教育部长周济在出席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会议时指出:“加快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为避免在贸易操作中因经验不足而陷入国际贸易欺诈的软陷阱,或因工作疏忽而导致的贸易失败,一个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人员除了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需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外贸专业的教学将重点置于理论的研究和基础知识的讲解上。一个外贸专业的毕业生在以优异成绩走出校门之时,可能对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有非常透彻的理解,但可能在一桩实际的国际贸易案例面前束手无策,而这种能力又是外贸行业招聘人员所考虑的基本因素之一。因此,实践教学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操作技能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为适应高职教育以应用为目的,以提升贸易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在实际教学中己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但通过调查,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学过程仍以理论讲解为主,轻视实践教学。目前高职院校都已经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普遍偏低。《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仍坚持“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师往往喜欢多讲理论,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轻视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对实践教学没有足够重视,·这样很难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内实训、实验室相对厦乏。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实验室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实践教学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实践教学建设的效果短期内又很难彰显出来。而且,理科的一些专业,如生物工程、机电、信息等专业实训、实验室建设要远比市场营销、会计、国际贸易等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早得多、充分得多,很多高平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有的甚至连多媒体隶学都未能实现。仍然以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有的院校虽有实验室,但利用率不高,只是作为上级检查的摆设,没有发挥其真正效用。

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落后,学生的实习机会少,实习老师相又短缺。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师资、设施、场地和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少而简单,只有诸如填制洋证、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外贸函电写作训练等少数几个实践环节,有部分院校开展一些为时有限的计算机仿真实验,很少有学校开压外贸场景实训,从而使得校外实习环节与校内实训环节严重脱节。调查还发现,60%以上的同学反映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更多的来自于课堂学习,缺少实习机会,8096的同学希望到一线企业实习,70%的同学希望有实际业务操作经验的老师授课。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学科,不仅包括丰富的理论内容,也包括大量的实践性内容,因此对这门课的授课老师要求较高,不仅理论知识渊博,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开展国 际贸易实践教学需要既有丰富的外贸实践经验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这种师资的来源不广。在校教师队伍中虽然教授、博士等高级人才不少,但真正有实际业务经验的不多,难以实现《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性。

二、《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建议

《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是提高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教学。

(一)改革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1.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电子课件、挂图、多媒体、视频等,改变“课堂只能讲”的传统思维方式,把实践技能的培养“请”进课堂,强化学生知识技能的吸收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运输时,单纯的按照书本上的流程讲解,学生会感到很枯燥,我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物流公司的实际装卸货物的视频以及集装箱、托盘的图片,插入PPT课件中,边讲解边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

2.精选典型案例,采用启发性教学。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每章节的教学内容,精选典型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案例。最后再由老师讲评。通过学生先思考,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的能力。通过老师讲评,开阔学生思维,为以后实际工作积累经验。

3.改革教材内容,将书本知识模块化、任务化。实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重组和内容更新工作,这在目前主要体现为编写更具针对性的教材以适应教学整体方案改革需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重构教学内容,融工作过程于学习过程。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培养外贸业务能力。 4.请外贸专家走进课堂。学校应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邀请有工作经验的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贸易发展的状况,介绍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解答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自觉性。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还可直接聘请外贸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

5.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堂参与与课前准备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合、教师评定与企业评定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态度和职业能力。

考试是促进实际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的目的是全面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考试的内容必须有较大的覆盖面,既要测试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通过诸如出口还价核算之类的计算题去测试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更需要通过案例分析题去测试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考核中还应加上外贸实验、单证模拟训练、参与性和 单元作品等方面的考核成绩。通过合理的学习成绩考核系统,使学生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意学习的过程,使学得的知识扎扎实实,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及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 拟实习环境。

1.建立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在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设有银 行(进出口相关业务)、保险、商检、海关、税务(出口退税)、国际 货运等全景实战模拟演练室。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建立不同的模拟公司(有出口公司有进口公司).模拟公司与真实公司具有的部门一样。每个部门都有专门的负责人.并根据实际公司情况,模拟职业环境,设置仿真岗位,使学生在模拟的职业氛围中学习相应职业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外贸实习和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2.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在现实中,学生不可能天天与外贸公司打交道,学生在实习中也不可能对外贸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能实践。因此,利用电脑局域网,购买教学软件,在校内进行实践训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在实验室里,学生利用教学软件,通过网上模拟,实现国际贸易的无纸化操作,从进出口合同的交易磋商、函电往来、合同签订、信用证的开立、出口货物托运订舱、出口报关投保、出口单据的制作、银行审单结汇、业务善后等具体操作程序通过一个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案例串连起来,使学生通过实习,产生一种完成一笔出口业务的真切体验,使学生能在一个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验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为学生成功地走上外经贸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与外贸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积极与外贸公司、海关、商检局、港务局、银行、税务局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沟通与联系,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学生通过在现实企业的实践操作,进行国际贸易工作的实战训练,例如单证业务、单据制作、报关报验等,增强其从事外贸业务的切身体会。通过这一实践,一方面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密切沟通,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还可以进二步促进学习。

第2篇:国际贸易实务研究范文

在中职阶段,国际贸易类专业学生众志成城,积极进取,是一个和谐友爱的集体,因此教育专家建议中职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法。但是,过度的理论讲授忽视了所学知识的复杂性和情境性,容易造成学习者被动接受教学者的思考经验,造成学生专业适应能力的缺乏。班集体是学生迈向成功的阶梯,一项良好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对学生产生积级影响。曾有古人这样说过:一滴水如何才能不干涸?那就是融入到大海,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中心,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良好的班级作风能让每一位成员都感到自己具有存在感,每位学生都要与班级的荣辱与共。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较先进的课程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方面都有较明显的作用,为了保证案例的合理性及先进性,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不断地研究课程,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案例,为学生生动性学习提供有效保证。教师不仅要在班级中充当着班主任的角色,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实务操作思想及教育凝聚力。在思想教育上,教师要学会与家长进行沟通,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坚持宽严结合,运用和风细雨的温柔态度对待学生,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对其进行更好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久而久之,这样的学习方式会让他们缺乏学习主动性。中职学生实务思想还不成熟,在思想教育方面还比较单纯,这个阶段正是培养自信心的阶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同一把伞,他们之间是相互支撑的,即使是一把再漂亮的雨伞,没有了枝干,也就无法支撑起一片蓝天。班干部的培养,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充分教导学生之间要有一定的竞争意识,用“案例教学法”的斗志心鼓励学生。同时,教师还应在每位学生身上找到他们自身的发光点,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让他们每个人都有锻炼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得到学习上的提高。提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对自身工作的认真负责,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上树立了信心,另一方面也磨练了学生的意志,还为他们的身心带来欢乐。现在多数中职教师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不懂得换位思考,更没有考虑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何况处于中职学生具有叛逆心理,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如果教师总是用约束的方式管理学生,那么他们的反叛心理会更加严重。老师要“耐心”地关注学生成长,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感受。

三、如何将案例教学法有效融入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与贸易相关的课程,实践性与操作性方面都比较强,让学生能够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案例教学方式中,每个学生都是参与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将案例教学方式融入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去呢?毋庸置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面临各种挫折,教师应当精心备课,选取实用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投入到紧张的课堂学习中,那么就一定会受到校规的教育。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作为中职教师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教育学生也就成为了一大难题。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用“案例教学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唱一首或者表演一段舞曲,对于那些错误较严重的学生采取检讨的方式让他们做心理检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从多种方面结合中职教学方法,提高中职阶段课程教学质量。国际贸易实务要求学生在专业课堂上大力发展,通过将理论与实践方法相结合,突出中职学生的能动心理,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

四、案例教学方式的课堂优势

运用案例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合作精神。在案例教学方式中,中职学生需有良好的时间观念,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想生活中处于同等地位,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才,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不仅要言传,更多的还是要身教,工作中及时抽出空闲时间和学生聊聊天。同时,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在课堂上多提升贸易实务知识。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所需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人才。但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第3篇:国际贸易实务研究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实践教学 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方式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鉴于此,如何将实践教学方式有机地融合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是有效开展《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重要因素。

一、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着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是必然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顺利开展教学的必备基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到“货、运、证、单、款”等诸多的环节。“货”,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合同标的规定方法,例如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以及包装等具体规定;“运”,主要以货物运输为主,把握运输条件的特点和根据货物的特点进行合理运用;“证”,要求学生注重各类许可证件的办理程序;“单”,需要学生掌握报关单、提单、汇票、发票等相关单据的填制。“款”,要求学生灵活使用以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相结合的付款方式。这些环节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理论知识外,学会如何融入贯通贸易的实务知识,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也是显得尤为重要的。

(2)实践教学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注重通过实践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国际贸易实际操作的具体过程,能对国际贸易的资金流、业务流以及物流的具体运作有足够的了解,真正的掌握如何控制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的相关技能。而且学生在获得实践知识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领悟到实践性的技能,这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及从事专业对口工作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的深入开展,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教师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大于实践;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内容比较单一,不能真正的达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具体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分配时间过长,甚至有时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忘记实践教学。由于忽略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理想,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很好的突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

(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内容单一。在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以模拟实习为主,通过将学生分为进口方和出口方的形式,从而对国际贸易的具体过程进行模拟操作,完成后再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只是掌握国际贸易实务中的相关知识以及学习步骤。这样的实践教学内容是极其单一的,此类教学模式证明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极强,没有很好进行互动,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环境和教学的知识点来做具体的安排,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性,达到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中常用的方式

实践教学作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重要教学方式,其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1)通过结合课堂内容,推行实际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结构体系具有其独特性。针对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运输、国际贸易保险、国际贸易磋商、国际贸易方式等知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引用相关的案例辅助教学,内容丰富而全面的案例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认识更具有实效。因此,教师需要选取合适的案例和运用合理的案例教学方法。

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对于案例的更新和修改,使案例贴近现实。随着国际贸易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贸易问题也会越来越复杂。例如《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与《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不同阶段的国际贸易惯例对同一问题的处理可能会有区别,所以教师应把最新的国际规则运用到案例中,引用合适的案例,使学生在课堂上针对问题相互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拓思维,教师善于总结,解决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确保教学质量。

(2)加强对学生实训训练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利用案例来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教学只是一种常用的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只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完善和补充。除了案例分析的实践教学之外,可以通过实训环节、课堂练习、模拟国际贸易情境等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例如,要求学生正确填制汇票、信用证、运输单据、进出口报关单等相关单据;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知识要点;或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在实际中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等磋商环节,熟悉外贸业务中的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等主要业务的工作流程;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基地来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在大三实习阶段,可以安排学生在外贸企业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到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四、提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如何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质量对于教师能否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在提升《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效果中应注重以下问题。

(1)适当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由于国际贸易买卖双方交易的合同制作、贸易磋商、单证、结算方式等都以英文形式表述,双语教学越来越成为培养外贸业务人才的重要方法。因此,培养强化学生的书面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英文表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符合目前外贸相关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但在双语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外语接受能力,特别是单据、合同条款、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的贸易术语等,用词相对考究,在讲授时也要视情况而定。英语只是学习的一种表达工具,教师不能片面追求英语表达方式,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国际贸易的知识要点。

(2)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夯实基础、提升职业技能。外贸企业中最稀缺的外贸人才不仅仅是掌握最新专业知识以及一定工作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而且有许多岗位还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在国际贸易实践操作领域,常见的资格证书主要有:第一,单证员证书。由于合同、订单、银行、报关、报检、保险、运输等许多环节,都需要通过相应单据凭证来完成,因此,掌握国际贸易单证操作技能是外贸业务人员一项必备的基本功。第二,报关员资格证书。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贸易发展很快,国家对报关员的需求量很大,但报关员必须持证上岗,与此同时说明报关员证书的含金量很高。第三,报检员资格证书,它与报关员一样,未获得报检员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报检业务。第四,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外贸经营权准入门槛的不断降低,使得办理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数量增加,因此,对外销员的需求量也持续上涨,据统计,外销员证书已成为考证中的一个报考的热点。

对于这些职业资格的知识,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里的知识都有很大的关联性的。因此学校可以根据专业情况开设相关课程,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模块划分,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同时,也注重专业资格考试的知识要点,一切从学生角度出发,以人为本,让学生应对职业资格考试更加理会贯通,一举两得,而且学校及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报考相关资格证书,夯实学生知识,提升职业技能。

(3)加强实验室以及校外基地的建设,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及教学水平的提高。实践教学是建立在一定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和开展的,因此,学校也应该重视实验室以及校外基地的建设。只有建立在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实验室和校外基地的基础上,实践教学的质量才能得以保证。此外,在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也应投入足够的资金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建立在优秀教师队伍的保证上,才能顺利的开展好实践教学,最终达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目标。

总之,教师如何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理论水平的高低,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以“教、学、做”融为一体,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灵活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更新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外贸人才。

参考文献:

[1]狄俊锋.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教学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

[2]尤璞.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9).

第4篇:国际贸易实务研究范文

【关键词】 双语 案例 互动 模拟 现场

一、双语教学法

英语作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最主要的交流工具,能为毕业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快速地与外商沟通、商务谈判、收发传真与外贸函电往来提供有利的语言支持,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更能提高该课程教学内容的规范性、涉外性和准确度,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国际上最新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与常用的国际贸易惯例,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国际社会中,顺利地与国际社会经济活动的各项规则接轨。

笔者在最初几年的该课程教学实践中用的是中文教材,2012年第一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46名学生做了双语教学的最新尝试,上课以后也及时做了不记名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有5人选择全英文授课方式,占11%;有37人选择使用中英文双语讲授,占80%;有4人选择全中文授课,占9%(见图1)。从学生的调查问卷反馈统计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对待双语教学的态度也不同,比如: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选择少用或者不用英语讲授,相反,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对双语教学持认可支持的态度。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学生的教学反馈,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最初的英文授课为主转换为以中文讲授为主,针对重要的专业术语采用中英文讲授的双语教学,并精心设计制作了双语网络课件,上课后及时把课件发送到同学们的QQ群,使得学生能够在下课后及时地吸收、较好地理解上课时所学的内容,进而不断开拓其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尽管双语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难题,然而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研究双语教学过程中的新问题与新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增强双语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就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与竞争力,培养出满足国际复合型标准的涉外人才。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主要指教师把国际贸易实务中发生的各种典型的实际案例与代表性的业务资料经过自己的精心选取,系统归纳并整理,然后引入到课堂典型案例的讲授中,以便指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进行独立思考性学习。案例教学法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效果,是提高教学效果首选方法。教师一边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一边适当地引入案例教学,学生主动地运用各种原理,进而思考实际业务中产生的各种贸易争端的根源,这一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逻辑推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

举例来说,讲授FOB贸易术语时,很多教师反复给学生说明卖方在装运港完成交货义务,风险也因货物在装运港装上船而转移,而不少学生却很难正确地把握与理解这一知识点。这种情况下,选用案例分析法将会非常必要。例如以下案例:买卖双方签订FOB合同,卖方向买方出口一级大米300公吨,装船时已经由公证人对货物进行了检验,结果所交付的货物完全符合合同中约定的品质条款要求,卖方装货以后也及时地向买方发出了已装船通知。运输途中因为风浪较大,结果海水把大米浸泡,影响到了所交付货物的品质。结果在所交付的货物抵达目的港以后,因为品质受到影响,最终也仅能以三级大米的价格卖出,所以买方对卖方提出差价损失赔偿,这种情况下卖方是否应该负责?为什么?分析:卖方不应该负责任。第一,FOB条件下,买卖双方风险的划分是货物在装运港装上船为界,货物在装运港装上船后的风险由买方承担。第二,本案例货物的品质问题不是卖方交货不符合要求,而是货物在途中遭遇风险而受损失。第三,卖方装船后也及时发出了装货通知。所以卖方不负责任。针对这一案例,可以首先通过提出问题、指导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发言,最后由老师进行系统讲授,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FOB贸易术语买卖双方风险费用责任的划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因此,笔者认为,任课教师需要在每一模块中都要适当地引入各种典型案例,这样,该课程教学就好像是在实践中边干边学一样,可进一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能够缩短课堂教学环境与实际工作情境之间的距离,较好地把学生的认知性学习与思考性学习统一起来,改变学生“被动地听”为“积极地做”,这不仅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到课堂讨论中来,而且节约了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提升的时间,保证了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各种任务。当然,案例教学法需要老师不断整理搜集编纂各种质量较高的案例。

三、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指教师在每个知识点讲解之前首先进行提问,针对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查阅各种相关的专业资料与参考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进而研究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大胆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一些章节,同学们进行评论,提出各种有效的建议与意见。这样可使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在同学们的记忆里留下较深的烙印,进一步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只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就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结果会事半功倍。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如果能采取互动教学法,就能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进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举例来说,可以用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差额实例来讲解贸易差额这一知识点,讲解过程中以中美之间历年的贸易差额统计,引导学生思考贸易差额之间的不同和关键性的原因,同时也要求同学们课后收集各种参考资料,在课堂上引导同学们认真讨论,鼓励大家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因此,互动教学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发现、思考并且解决各种问题的潜能,是大多数教师都认可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

四、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指首先设立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室,然后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开发设计或适当引进我国先进的专业教学软件,或者借用网络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下进行虚拟的模拟与演练。这种教学法使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国际商务环境下,模拟进出口商品交易的整个环节,做到亲力亲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能较好地模拟当今国际商务下真实的操作程序,每一个参与到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均能根据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程序中不同的当事人,进而共同组成并模拟较为真实的贸易环境。同学们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互相竞争、相互协作,积极应对出口商、供应商、进口商乃至银行的各种常规业务,掌握国际贸易物流、业务流与资金流的各种经营方式,进而熟练地把握各种业务技巧,感受供应商、客户、政府机构与银行之间各种业务上的联系,实现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这一最终的目的。

五、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指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通过组织学生去港口、码头等业务场地学习相关专业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举例来说,学习国际货物运输这一模块时,通过组织同学们去码头现场观察货物运输全程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学习进出口货物报关这一模块时,组织学生去海关部门详细了解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流程等各个方面,组织行业专家指导学生对各种实际报关业务进行模拟操作,进而提高学生的感官认知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到达工作现场,通过看、听、说、问、做,才能把这些难以理解的专业技能知识,较快地把握并理解透彻。

六、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主要指合理地使用平面构图法与表格分析法这两种教学法,使其能够更好地提高上课的教学效果。

1、平面构图法

买方与卖方等利益相关者的有关权利,责任与义务如果利用平面构图方法来进行明确,则会更加直观可靠。国际贸易各种业务中,常常牵扯到许多利益相关者。比如:买方与卖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与适用的贸易术语,如果用语言文字描述则会显得特别复杂与晦涩,同学们难以理解。如果利用平面构图方法来说明买方与卖方等利益相关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时,则会增强直观性与可视性,进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见图2)。

2、表格分析法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里很多的知识点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表格分析法,不仅可以直观地对不同事物的相似性进行分析,而且可以彰显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例如:平安险、水渍险与一切险这三个基本险的承保责任范围异同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可以用表1进行分析。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实践与运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目前,该课程已建设成为我院的院级精品课程,通过今后的继续努力与奋斗,争取把该门课程尽早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甚至国家精品课程,并且实现在更大领域内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最终取得更好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第5篇:国际贸易实务研究范文

元认知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对有关自身任何认知活动的认识或调节,是认知主体关注并调控认知活动的知识与能力,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他提出的理论框架被广泛应用于发展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研究中。元认知知识是指认知主体所存储的既和自身有关又和各种任务、目标、活动及经验有关的知识片段。他将元认知知识分为三类:(1)主体知识,即认知主体关于自己及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在认知方面的某些特征的知识;(2)任务知识,即关于认知任务已提供信息的性质、任务要求及目的的知识;(3)策略知识,即关于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及其有效运用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指的是伴随并从属于智力活动的、有意识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元认知知识中的主体知识指的是认知主体对作为参与国际贸易实务活动的主体自己和他人的知识,包括贸易动机、贸易实务的相关概念、对自我贸易能力的了解和自信程度,以及对实务问题的认识等。

任务知识指的是认知主体对于执行贸易实务实训任务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以及对完成这项任务所需努力程度的知识,包括对贸易目的的考虑、贸易内容的了解和认知主体的贸易人员意识等。

策略知识指的是贸易主体对于达到贸易目标或执行贸易任务过程中所用策略有效性的知识,包括有计划组织贸易内容、资源利用的策略等。元认知体验是指任何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包括“知”的体验和“不知”的体验。比如“认知到自己的不知或无知”。元认知体验在内容上可以复杂也可以简单,在时间上可长可短,在产生时间上可以在认知活动之前,也可在之后。贸易实务中的元认知监控是个人在进行贸易时,将贸易过程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包括:(1)贸易前的准备活动;(2)贸易过程中的实际控制;(3)贸易活动结束后的结果检查和评估。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因素在实际认知活动中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的。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有效的监控,也能激起相应的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有助于元认知知识的获得,也有利于有效的监控;元认知监控水平制约着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水平,制约着元认知体验的产生与调节。

二 元认知理论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元认知知识

出色的外贸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实务功底,具备扎实的元认知知识基础。因此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元认知知识,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主体知识,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供学生自我提问的问题,促使学生对国际贸易活动和自己的贸易能力的理解和认知。

2.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

国际贸易实务活动有自己的特殊性,涉及复杂的国际商务活动的很多内容,对外贸人员的商务知识、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知识积累都要求很高。贸易中的元认知体验是伴随着外贸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对自我认知的体验可以通过自我设问的方式来调动并调整,如“我对贸易的条件知道得是否清楚?我的思路是否清晰?我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设问若自己不能回答,可通过外部评价的方式来寻求结果。如请他人提出意见或请教师讲评,不管用哪种方式,目的都是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在外贸活动过程中的能力优劣,从而改进贸易的方法和策略。情感的体验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参与贸易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来进行,一旦学生发觉自己能成为贸易的主体,这种情感的体验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际参与外贸活动的成效。

第6篇:国际贸易实务研究范文

【关键词】非国贸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专业适应性

为配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在经济管理类非国贸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比如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已经开设多年。而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应如何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完成教学内容的配套和设置,值得反思和总结。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准则

1.1指引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应依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设置,教学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选择及设计应该紧紧围绕上岗需要进行,可加大开展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做到教学整体目标明确、就业导向突出。

1.2适应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所设置教学内容体系目标应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在宽口径、广基础的培养模式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的课程特点,增强课程优势,适应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2.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2.1国贸功能型

在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普遍采用这种,不仅方便教师的教学,对内容模块的设计也更加明晰化、条理化,各国贸功能部分内容自成一体,设置灵活,而且该体系更便于教学对象认识和了解国贸的基础概念及产业相关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快速渗透。国贸功能主要包括运输、价格、保险等,该体系按照不同的功能要素安排章节内容,详细介绍各项功能的概念和组织实施方法及技能,促进了国贸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但该体系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各项国贸功能的单项分析容易忽视其间的有机联系,削弱了教学对象对国贸系统整体运作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应对该问题,即通过综合性案例加强教学对象对国贸系统的整体化认识。

2.2国贸案例型

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延伸,从逆向思维角度出发,引导教学对象理解、分析、概括教学内容。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以能配合教学知识点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让教学对象处于案例中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各种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处理方案的教学过程,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而该体系摒弃了传统的以国贸理论为主导、先理论教学后案例体现的教学体系模式,充分引导教学对象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推导,自我总结和概括案例中所体现的物流知识和理论,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掌握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并再次通过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形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循环深入性教学模式。该体系应用中主要以案例贯穿各个章节,在教学对象不了解章节相关内容的前提下给出案例,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思考,从案例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总结出本章节的相关内容,再由教师对教学对象的总结成果进行评价,并进行完善化、体系化、规范化的讲解,最后通过案例巩固本章节教学内容,加深教学对象的理解和记忆。在此过程中,教学对象要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促使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

3.非国贸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

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配合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在选用以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还应避免教学内容体系的重复,根据专业的不同对内容设置要有所侧重,体现出专业适应性。以下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为例,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从特殊性中,寻找其普遍性。

物流管理是当今经济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物流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实训知识。对该专业所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侧重企业对外物流与国贸相关知识结合的讲解,包括对外采购物流、对外供应物流、对外销售物流等方面。对外贸易部门是贯穿于整个物流企业中的一个重要的机构,是需要平衡所有企业对外以及包括供应链上下游的运作和相关联系。

对于学习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可在典型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中提高国际贸易相关内容的安排比例。国际贸易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更大的“大商务”, 国际贸易服务商面临的需求通常要比国内贸易服务商面临的需求更加复杂。特别是对英语的要求更高。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更多地融入国际贸易内容的讲解,研究国际贸易的运作,不仅可以提升教学对象对国际贸易概念的全球化认识,更多地接触和引入先进的国际贸易理念,同时对国际商务的发展也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经济贸易活动,打破了传统经济贸易“面对面”的运作模式,并且具有标准化、信息化、综合化、低成本、高效率、一体化的特征,是经济贸易在信息时展的产物。电子商务离不开国贸,国贸依靠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壮大。电子商务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把研究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作为该课程的重点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之中,使教学对象提高对国际电子商务活动的全面认识,熟悉电子化经济贸易系统的构建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复合型的既懂电子商务、又懂国际贸易,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

非国贸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足以体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国际贸易产业发展空间和前景的高度肯定,也看到了职业技能型国际贸易人才市场的严重不饱和性,对高职国际贸易教育发展的影响。所以国际贸易相关课程在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必设性也日渐突显,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一定要切合专业的实际需求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只是基于单项分析的原则,对典型的以《国际贸易实务》为课程名称的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而目前部分高职已逐渐认识到非国贸专业开设国际贸易课程,应该更注重于与本专业特点的高度结合性,体现国际贸易课程辅和服务性的特征。所以,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相关课程的设置也逐渐朝着多样化和更有适应性的方向发展,如《国际贸易》、《国际服务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外贸英语函电》等更具专业特点的国际贸易相关课程,在非国贸专业教学计划中相继出现。并且,在教学内容体系中,还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设置了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体系更加完善和适用于相关专业。 [科]

【参考文献】

第7篇:国际贸易实务研究范文

《国际贸易实务》是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为中心主体、围绕交易程序讲解整个进出口贸易流程的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譬如取得与客户之间的联系进行发盘、询盘、签订及履行合同;办理相关的函电和制作各类单证;运输、报关、商检、保险、结算、索赔和收、付汇核销等。伴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及进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实务》已逐渐成为在校高职生课程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均受到此教程的影响,发展潜能的也得到极大提高。

一、《国际贸易实务》现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计划脱离。教材大致与大学教育模式相似,偏重理论教学。虽然在局部内容上有所选择注重实践性,但体系上仍然是照搬大学教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趋发展和新型贸易方式的不断涌现,各国有关国际贸易操作的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也随之调整,从而国际贸易单证处理方式也随着新的电子商务形式的产生而改变。所有此类变化,都要求学生既要牢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更要具备英文函电处理、电子报关、电脑操作等技能。但目前的教学内容还无法跟上这类变化速度。

(二)缺乏双师素质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是提高国际贸易课程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环。现有的专业教师普遍是从学校到学校,刚出大学校门就站上讲台,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经验,甚至从未见过一份合同,一份真实单据,并且由于多种因素制约,现有教师无法定期到企业学习,从而缺乏实际经验,影响教学质量。

(三)缺乏实训平台,难以体现职业性。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是以外贸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和要求为出发点的系统实践教学。因为国际贸易业务涉及企业客户资源等核心商业秘密,使得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各位困难,与职业岗位工作明显脱节。更因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机会,所以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导致学生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而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

二、国际贸易类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深入外贸企业进行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外贸行业核心工作岗位主要朝向:国际货运、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等,提高相关岗位的素质与职业能力,并且对各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工作领域分析框架。首先,对工作领域分析的模式不仅要对外贸企业的业务进行综合分析,更要确认基本业务环节和贸易业务流程。最终,确定主要职业岗位的方向,并以此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了解(资格、职责、工作内容等);其次,对典型工作任务加以确定;最后,分析、确认胜任外贸工作岗位所需职业知识和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工作过程分析框架

外贸类岗位群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通过对外贸类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梳理出外贸工作中必备的职业技能,如表2所示。

表2 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实施

(一)模块化课程设计。模块化课程设计是以“能力本位,就业导向”为原则的,课程目标与职业能力相对应、课程的内容与工作的内容相融合、课程设计的结构与业务环节进程相呼应、学习情境与职业的场景以及对课程的考核与职业的要求衔接。与此同时,和企业合作进行外贸业务流程的开发与设计工作环节,加强并充分地体现出其相对开放性以及实践性:1、课程目标对接职业能力。课程目标体现了培养对象在知识、能力、素质上的综合性和岗位应用性。在对企业外贸业务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后,明确了外贸业务岗位群的知识要求、素质和能力,同时,对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以此作为依据。2、课程内容对接工作任务。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当是企业的典型工作内容,项目课程的设计要来自于现实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规范及工作过程。通过对外贸易业务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研究,设置了工作性的课程内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工作任务为目标实施教学,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真正实现工学的结合。3、课程结构对接业务流程。通过工作任务分析研究,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后,按照外贸业务流程对课程进行序化,形成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合同订立、合同履行、业务善后五个模块。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式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章节式的课程结构,体现职业性的课程特色。4、学习情境对接职业情境。先考虑“公司+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将合作企业引入校内,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之一,然后实施项目课程的教学活动,此外,还可以考虑校外教学与校内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以满足单一的校内公司难以满足学生大批量学习的漏洞,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特色。5、课程考核对接职业要求。从课程结果来看,项目课程是学生完成课程所要求工作任务的实际成果,即具体产品或业绩,不仅仅再是课程考试成绩。需要设计开放性和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将学生完成工作的过程及其成果共同纳入考核体系,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学习成果的进行检验。

第8篇:国际贸易实务研究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国际贸易实务;出口流程

一、高职国贸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毕业设计内容与实习工作内容不强,缺乏做毕业设计的热情

高职学生由于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半,对本专业的核心专业知识掌握有限,在做毕业设计之前没有开设毕业设计的相关课程。专业教师在将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的这个转变时期也缺乏知道经验。毕业设计选题是专业课老师在短时间内由专业老师出具,选题范围有限。虽然学生可以自己选题,但是学生对毕业设计感觉迷茫,自己出题难度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第六个学期没有找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即使有些同学找到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也只是涉及本专业的某一个工作岗位,不可能覆盖整个外贸流程的所有工作岗位。所以工作内容与自己之前的选题关联度不大。比如学生选题方向为“外贸公司**产品出口谈判方案”,他实际工作岗位为国际货代操作。毕业设计要求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某一具体工作任务,学生专业知识本就没有达到运用的层次,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指导老师即使给出了选题下毕业设计的结构模板,学生也只能从书本上或其他渠道抄写理论知识或下载一些不相关的表格图片,与毕业设计要求的结果相差甚远。再加上很多学生本就思想上不积极,消极应对,在老师的再三催促下才有所行动,缺乏做毕业设计的热情。

2、 学生实习就业与毕业设计过程重叠,毕业设计完成时间得不到保障

由于学院的培养模式为“2.5+0.5”模式,学生在校内完成两年半的理论实训课程学习后,在最后第六个学期安排学生实习就业。毕业设计的选题一般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末,毕业设计要在第六个学期五月中旬前完成。而这个时期恰好是学生在外实习就业的时期。国贸学生在这个时期相当一部分去了江浙和深圳等沿海地区。在外地找实习就业单位本就费时费力,学生从高校走向企业,要适应新环境、新领导、新同事,在实习就业期间掌握工作岗位技能,专心完成岗位职责。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毕业设计,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有些同学住宿地方没有电脑不能上网查资料,毕业设计完成得不到时间上和硬件方面的保障。

3、 指导老师教学时间与辅导毕业设计时间相冲突

目前,学院毕业设计从第五学期末开始,由校内专业课老师一个人全程辅导学生的选题、毕业设计撰写、现场答辩和网络答辩、毕业设计相关表格的填写、毕业设计等资料网络上传等。辅导老师专业能力大小、指导时间和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专业老师少,学生数量多,一个老师要指导十几到二十几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量大,同时专业老师教学任务较多,一周课时十二到二十节不等。自绩效工资改革以来,教师科研任务、技能抽查、技能大赛都需要专业课老师花费大量精力去做。基于以上原因导致专业课老师在毕业设计指导上精力和时间都不够。专业课老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邮件、QQ和电话进行沟通,沟通不够充分,辅导效率大打折扣。

今年学生做毕业设计允许分组,三人一组,两人一组或一人一组的情形非常普遍。对于三人一组或两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毕业设计,要求组员之间团结合作,充分沟通。现实往往是组员天各一方,缺乏沟通,有些组员之间没有按照毕业设计任务书来做,互相推诿埋怨。专业课老师还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压力较大。

二 改进策略

1、 将专业课程与实际外贸出口流程相对应,提高学生做毕业设计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实习就业期间实习工作内容与毕业设计关联性不强,缺乏真实情境支撑的这种情况,我们在国贸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求知识点能够在外贸出口的实际流程中得以运用,将专业课程与外贸出口流程对应如下:外贸出口流程: 选品、定价――产品销售与推广――出口订单的执行;专业课程:市场调研与预测、网络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商品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网店运营、促销管理、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单证、报关、报检、国际货代、跟单;外贸岗位: 国际采购员、市场专员、外贸业务员――市场专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将专业课程和实际工作中的外贸出口流程相对应,将上课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中,使专业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即使在没有真实工作岗位的情境下,也能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依托实际工作情境来举一反三进行拓展。学生可以依托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设定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题目选定之后,再根据选题中所要解决的某一具体工作任务完成毕业设计。比如说某一外贸公司的瑞士客户来访要做一个商务接待方案。这样的选题实际上就是完成一项具体外商接待任务。围绕这一接待任务我们要从迎送接待、会议接待、宴请接待、礼品赠送以及各个环节的商务礼仪中去着手。将这些模块定下来之后,再针对每一个模块针对具体的客户分析每一接待部分要具体做些什么事,并将具体操作在方案中写出来。如迎送接待要将来访人员名单、接机航班、接机时间、接机人员以及接机时要用到的名片、接机牌、车辆、酒店房间预订等安排好。这样把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知识能具体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的某项具体工作任务。毕业设计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任务完成搭起了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完成了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转变,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与本阶段任务吻合,做毕业设计也就充满热情。

2、 加强国贸专业学生做毕业设计的能力培养

虽然做毕业设计是专业教育最后的环节,但是要求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绝不是靠最后第六个学期就能一蹴而就的。应该把毕业设计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老师应该思考自己教的专业课程学生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毕业设计,包括流程设计、流程优化设计和方案设计。毕业设计的任务量较大,老师可以把自己专业课程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或某几个知识点串通起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完成毕业设计中某个小模块的任务,这样在第五个学期末学生选题时不会那么茫然无措,选题之后怎么开展毕业设计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3、设置毕业设计指导课程

前面提到学生做毕业设计时的茫然,所以非常有必要在第五个学期末以实训或课程方式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学生开始毕业设计前开设一周,在学生现场答辩之前再开设一到两周的毕业设计实训,把学生集中在一起,面对面交流指导,学生分组的也可以面对面沟通,这样解决了实习就业和做毕业设计时间重叠的矛盾,保证了毕业设计和实习就业两不误。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实习经验,在老师指导下做好毕业设计。两周实训后紧跟着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时的毕业设计答辩不再是走走过场,能过就过,能放就放的局面。专业课老师评判学生在现场答辩环节的表现,讲现场答辩中评委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思考、讨论和修改,专业课老师不再有邮件、QQ和电话沟通不充分的障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毕业指导的效率。(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群飞.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贸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 职教论坛,2011.2

第9篇:国际贸易实务研究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外贸单证实务》;教学设计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的主要模式为学科课程模式,其课程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为导向,将传授课本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停留在观念层面,教学设计过程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职业教育所倡导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指导思想。这就导致了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系统性偏差和结构性矛盾,这种偏差和矛盾实质上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这种不协调也体现在《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中。

一、《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外贸单证实务》是我院外贸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涉外性等特点。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我们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逐步的改革,如课程开设时间的调整、课时量的安排、教学软件的配备和更新。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地结合,提高了单证员考证通过率。课程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模式老套落后。课堂教学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仍偏重于知识导向,填鸭式向学生灌输各种单证的缮制、审核及修改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缺乏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2.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由于进出口单证的种类繁多,课程开设时间有限,教师自身又缺乏企业实战经验,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些脱离外贸企业工作实际,忽略了一些实用单证的讲解,没有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致学生上岗后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单证,影响了企业单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3.民汉合班教学模式不利于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所在学院是一所知名的民族高职院校,很多学生来自少数民族。为加强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交流,学院实行民汉合班教学模式。由于民汉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学习难度较大,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展开学习。它是职业教育所提倡的课程设计方法。《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职业类课程,适用于这一课程设计方法。以下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运用工作过程导向这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对课程进行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对真实外贸业务所涉单证的仿真缮制、审核及传递,培养学生正确操作各种外贸单证,同时掌握外贸专业知识,熟知外贸操作流程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培养具有认真细致、团结协作和敬业精神的外贸单证员人才。

2.设定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外贸单证工作贯穿于合同履行的全过程,从拟定合同、基本商业单据制作、租船订舱到报关报检、装运、货款结算各个环节都有相关的单证需要缮制。笔者以外贸出口业务为主线,以信用证业务为切入点,将外贸出口单证工作过程设定为以下典型工作任务:根据交易磋商条款拟定外销合同;根据外贸合同审核并修改信用证;缮制商业发票及装箱单;缮制订舱委托书,办理订舱手续;缮制出境报检单,办理报检;缮制和申领原产地证明书;缮制和整理报关单据;缮制投保单和办理保险;缮制提单及其他结汇单据;缮制汇票及交单议付。

3.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单元设计应以外贸单证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单元教学目标、单元项目任务、单元教学内容、单元教学方法与手段、单元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估五方面来进行。第一,教师根据每项典型单证工作任务设定单元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并让学生明确这些目标,以便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第二,教师设定单元教学任务并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对将要执行的任务有大致的了解;第三,教师导入一个相关单证工作任务样本或案例,系统讲解和分析完成任务需要的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可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双语教学法、单证软件辅助教学法等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第四,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单证实践工作中。教师选择部分学生的单证作品进行展示,同时由学生点评任务的实施效果;第五,教师针对学生的任务实施情况进一步强调单证处理的技巧和要点,学生完善工作任务,从而实现本课程每个项目任务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实施建议

1.校企合作开发实用性教材。外贸单证实务教材的编写要打破传统的知识导向模式,参照单证员职业资格标准和技能考试,确定课程编写方案,设计基于外贸单证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引入来源于企业的真实单证案例和工作任务。教材的构成要素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引导案例、背景知识、基本理论、工作实例、能力训练项目等。

2.加强实践环节的操练,注重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除了提高课内实践课比例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外贸企业观摩制单、审单,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学习让学生对单证工作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更明确的方向。同时还可邀请外贸企业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单证员开展讲座,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有效缩短课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差距。

3.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优化的重点在于仿真教学情境和教学任务的设计,而两者的设计均需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因此,为培养适应现实需求的单证员人才,承担外贸单证教学的教师在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还应有丰富的企业单证操作实战经验。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而言,可利用寒暑假期,深入企业进行挂职学习或调研,提高实践能力,成为基于工作过程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彭磊义.对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8).

[2]李玉芬.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