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本科生在职提升学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当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发表、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
(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通过对学生论文质量、基础数据真实性、论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审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前期规范体系和过程控制体系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建立评估制度,同时验证上述两体系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性。
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三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由高校、学生工作单位按照各自的需求和要求共同完成,达到既能规范论文质量又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继续教育的目的,使成人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各行业在职人员学历和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
[2] 保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关键词:学分银行;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33-02
根据教育部2016年9月18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当中明文规定,各类高等学校之间需建立学分转换和累积制度,创新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通道,是当前教育重要改革任务。国家学分银行的创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学习者不同形式学习成果和学分进行认定、记录和存储,是整个学分体系自由轮转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使用学分银行,认定和转换学分,有着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也有着截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实国情。
1 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对学历和技能的更高要求,越来越大的企业不满足于低层次学历工人,对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对具备高级职业素养人才的需求逐步超过原有的本科起点学历人才要求,高级技能工人的起点工资逐渐不低于本科学历毕业生;
庞大的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相对应的是并不非常宽畅的职业教育体系;工人在工作中会经常性的参加各种培训,包括单位自身组织的培训,课外培训班,企业培训班,考证培训班等等,但是所有的相关培训互不同属,自成体系,无法在一个合适的平台上实现对各种培训的统一认证,导致的后果就是在很多不同的培训当中,有许多知识体系是相同的,而每个培训又无法直接认定其他培训当中积累的知识技能,导致培训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研究标明,目前中国的职业技术人口流动十分频繁,近半数工人在进入企业不足一年的时间内会发生更换工作单位或工作岗位的行为。不论是主动更换岗位,还是被迫转换岗位,岗位的变化也带来了对技能的更新需求,而目前专门性的针对培训并不太多,缺少足够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建设,而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研究重点,通过一种可积累、可转换、可认证的学分体系,员工就算是因为更换了工作地点,也可以完成对已有培训体系的衔接,并更有效的积累更多学分,以完成跨区域跨职业岗位的学分积累。
2 中国庞大的低学历职业队伍的学历提升需求
在中国,每年进入城内发展的农民工数量世界第一,大量的农民工在缺少相关教育背景和学历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城市的工人队伍,集中于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缺少相关的教育背景和学历背景,严重地制约了农民工身份的转换,很多农民工只能长期处于底层的岗位,不能很好地完成从农民工向职业工人的身份转变。农民工队伍这一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工人队伍,有着迫切的向城市工人转变的需求,这也是中国城镇化的一个需求。
除了农民工队伍外,在中国的教育体系当中,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大量的学生无法进入大学本科以上学校进行学习,形成了庞大的中职院校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甚至是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依然有着更往高层次学历提升的需求。正因为有着极为大量的成人教育需求,成人大专、成人本科、在职研究生教育人数庞大,极大地推动了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蓬勃发展;数量庞大的学历提升队伍,需要更好的学历提升体系。
目前中国的学历提升体系主要是自学考试体系,成人高考教育,在职研究生教育等教育体系,都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不够灵活多变的教育考核体系。以本校的学生考取海南大学的自考本科学历为例,学生需要每年按时在海口本地参加两次由海南大学组织的考试,而本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三年,其中一年属于实习期,可能在全国各地参与分散实习,而根据这一考试体系,学生将必须按时返校参加考试,尤其是大部分学生其实并不能在毕业前参加完所有科目的考试,导致学生需每年两次返回海口地区参加考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考试方便性,增加了学生的考试成本。
3 中国人对学历的不断提升要求
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以学为贵,长期的传统造成了中国人对更高学历的不断追求,在能力可及范围之内,中国人有着比其他国家更高的学历提升要求,这也是中国每年的研究生教育等高层次学历屡创新高的原因,最近的十年来,中国的研究生以上学历在校生数量已经超过了十年前的本科生数量。
由于中国社会和企业对学历的追求,各种对学历的限制也是层出不穷,很多职业岗位都对人才的准入设立了门槛,如果没有更高的学历,将无法进入各种企业,甚至无法突破基本的准入门槛。
中国庞大的认可基数也进一步的加剧了对学历的需求,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今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和累积历年未就业大学生人数将近1000万人,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造成了企业在选择劳动力时,有着更大的买方市场,企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来选择合适的劳动力,而学历和职业技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增加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工人将被迫提升自身的学历和职业技能。
4 本院学生的特殊学历需求
在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学生有一个重要的岗位需求是进入海南省政法职业队伍,服务于海南省公安、检察、司法、安全等各个部门,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和公安特色。但是目前政法队伍对于学历的最低要求基本上都是大学本科院校起点,本校的学生由于学历不足,能获得准入的职业岗位非常有限,绝大多数的学生只能从事相关的协警和辅助岗位,为了获得更高的岗位,必须进一步的提升学历。
针对上面的四种情形,可以发现在中国目前,以及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中国整个社会不论是企业、个人还是国家,都有着对职业人口学历的更高要求,同时也有着对职业人口的技能提升需求,但是目前的职业教育体制尚且不够灵活,提供的培训体系也不够灵活多变,各种培训体系、学历体系之间缺少一种较为共通的,在国家层面实现的学习互认体系,职业人口在各种培训之间轮转,疲于奔命而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如表1所示,学分银行与传统的教育体系相比,有着非常多的不同。在传统的教育体系当中,学分的互认一直都是一个近乎无法跨越的鸿沟,不同性质的学校、不同教育层次的学校、甚至于相同层次的院校之间,都缺少一个基本的学分互认体系,甚至有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甚至没有建立基本的学分体系,在每一个学校的内部学习时,学分体系和学分互认体系的缺乏还不成其为大问题,但是在出现学分的流动性需求和转换性需求时,学分的互认缺失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学习资源的大量浪费。目前比较可行的策略是在校际层面通过框架性协议完成部分的学分互认,或者通过一些国家认可的在线教育、微课、慕课平台等实现部分学分的互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分互认的障碍,但是真正的能在全国甚至更大范围内的认证体系尚未建立,而这一体系,一定程度上来说,国家层面的学分银行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尤其是在国外流行的公开课、慕课、微课等新型教育思想体系的冲击下,中国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理念也是开始逐步变化,国家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指导性文件,逐步的减少专升本的考试的规模,逐步推广学分制,通过不断积累的学分,实现学生在不同区域间的灵活学习;职业培训的理念也逐步变化,大量发展各种慕课、微课等在校教育资源平台,将在校教育学分引入在校教育中,将在校教育常规化、常态化,将各种校内资源至网络,逐步实现各大高校间的课程共享,从而推动学分的互相转换。在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的试点当中,在线学分的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了十个学分,占总学时的比例接近百分之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分的自由转换。
在2016年9月18号教育部文后,在国家层面上,学分银行的实施和试点有了指导性文件,在这一保障性框架下,我们可以更加放开手脚的实施学分银行试点,将各种职业教育学分、自主学习学分进行自主化认定,在严格考核和认证的基础上,将本院的学分银行逐步完善,逐步的推广至与海南省其他院校的互认,实现学生学分的自由流动,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素养;提升;高职学生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为提升就业竞争力,各高校纷纷实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技能型和服务型人才,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其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尤为关键。所谓职业素养是指员工在职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修养,它是员工从事某项职业,某个工种的内在要求。职业素养一般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基本层面的素养,主要包括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第二个层面主要是学生个人自身修养,主要包括身心素养、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等;第三个层面主要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素养、创新能力素养和创业能力素养。三个层面之间紧密联系,层层递进。
1 职业素养对学生从业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现代企业已越来越需要不仅具备一定技能、更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员工。职业道德已被置于职业技能之上。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几乎都是典型的90后,在工作过程中大多容易出现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刚开始参加工作就谈待遇是否优厚,工作环境是否优越,往往对自己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抱一些过高期望,一旦企业无法满足其期望就会跳槽。此外部分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责任感不强,敬业精神欠缺,不能从自身找原因,不能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在工作中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企业调整其用人需求和用人思路。笔者2013年走访深圳某外贸公司时,其经理明言以后招人尽可能招收一些农村来的毕业生。首先是要能吃苦耐劳,业务能力差一点可以在企业慢慢培养,但精神和品质却很难提升。可见企业用人观念之一斑。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如果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 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他们不仅有自己工作待遇方面的需求,也有职业环境、工作晋升和自我全面发展的需求。学生如果缺乏一些基本的身心素养会影响其健康成长,毕业后容易给企业、社会和他人造成负面影响。缺乏职业规划素养则容易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出现盲动。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大后又会盲目跳槽,容易对自己的工作前途产生迷茫感,进而引发一些悲观情绪。此外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情商能力,员工在企业不是机械性地工作,而是要学会适应环境,并能与组织成员进行有效沟通。缺乏情商的员工在组织内容易产生孤独感,进而引发心理问题,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典型问题
2.1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职生在生源素质上一般较本科生、特别是重点院校本科生存在一段差距,其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一般相对弱一些,学习纪律性不强。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反映学生课堂纪律问题严重,上课玩手机等不良现象突出,学生对课程所学内容兴趣不高,这就直接导致很多课程难以达到其人才培养目标。此外部分学生对专业课有较高兴趣,但对于一些人文素质类课程兴趣不足。此外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实践、轻理论,对一些实习实训课程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对一些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兴趣。
2.2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综合素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职业素养的高低人格魅力的大小等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往往容易获得学生的敬佩,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是一种榜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在学历上、在专业理论与实践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还有所欠缺,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2.3 学校方面的问题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协同参与。校园文化对于实现文化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各职业院校纷纷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且都提出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对接企业文化,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停留在口号和理论研究上,或者重校园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忽略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建设,校园文化难以推动到行为层。校园社团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补充作用,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对各种社团的发展缺乏明晰的规划,各社团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导致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难以实现。此外,主管教学的领导和部门在整合全校教学资源、协调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存在一定程度欠缺,导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有所出入,进而导致学生综合素养难以提升。
3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与途径
3.1 学校层面
3.1.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根本和指南。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质量。因此要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首先要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入手。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盯市场需求,要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企业所需的岗位职业素养,将其归纳整理后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职业素养培养的支撑课程,并对原有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使之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公共领域课程如计算机、英语、大学语文、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需要学校层面的主管部门统一协调,以统一人才培养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公共领域课程承担部门和教师的参与,使其熟知不同专业人才所需的不同职业素养,以加强以后授课的针对性。
3.1.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者,高职院校要加大教师素质提升力度,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质量。一是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深造,一方面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和科研能力来提高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来提升实践能力;三是要通过各种培训和竞赛等活动让教师掌握更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要通过师风师德、文明标兵、教学名师等荣誉评选活动评选出一批标兵,以其为典范推动全体教师的参与,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3.1.3 学工部门和社团部门积极参与
学工部门和学校各社团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大有可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纪律是很多教师头痛的一大问题,课堂纪律的维护不仅是课堂教师的责任,也需要学工部门老师的参与。学工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对学生上课的到课情况、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共同维护好课堂教学秩序。此外,学工相关部门可以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部门活动和协会活动,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兴起学习之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3.2 企业层面
员工的离职率对企业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并非被动位置,企业要主动走出去,和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进行对接,开展校企合作。企业要主动与学校合作,将企业文化、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传递给学生,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接纳学生实习实训和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更早接触企业,进入企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这样学生的素养能得到一定的提升,而且也会缩短从学生到员工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员工离职率,从而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
3.3 政府层面
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应发挥好协调作用。政府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的制定者,还应融入校企合作的环节之中,形成学校、政府、企业三方互动的模式。政府的政策不仅仅在于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例如设置一些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下企业实践,设立一些专项补贴资金或奖励资金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从而实现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SWOT分析;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已经超过了本科在校生数,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大群体。虽然有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喜人的局面,但从整体上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因此,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分析与对策探究显得日益重要。
经济全球化与企业多元化发展,使就业环境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社会外部环境分析与毕业生内部条件分析已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就业职能。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试图运用SWOT分析法,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资源进行全面剖析,旨在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探讨出多渠道解决的方案。
SWOT概述
SWOT的内涵SWOT分析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是目前被企业和研究者最为广泛使用的战略分析工具之一。S指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W指企业内部的劣势(Weaknesses),O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T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所谓SWOT分析法,就是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
SWOT体系介绍SWOT分析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因素、内部劣势因素、外部机会因素与外部威胁因素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进行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进行SWOT分析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SWOT分析的主要步骤示意图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Strengths)
所谓优势,是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资源或能力上的长处。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优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包括比较优势、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来自于毕业生的内在资源,但取决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首先,较为实际的就业观念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比较优势。与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更为实际,就业时很少挑三拣四,能理性就业,这使得他们的就业空间更为广阔,就业层次更为丰富。其次,踏实肯干的就业态度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由于高职院校重视生产第一线操作技能的培训,使高职院校毕业生“超越”了本科生“纯理论化”的缺陷,具有重实践、会动手的特性,而且高职生的职业定位比本科生要明晰,在就业时不像本科生那样容易朝三暮四。这些特点更符合企业注重职员的踏实肯干精神和忠诚企业的意向,因此,企业择人趋向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态度和个性表现的契合,使得他们在就业时具有比较优势。再次,薪酬要求相对较低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比较优势。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注重用人成本,相对于本科生而言,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相对较低,对某些岗位来说,录用高职院校毕业生比录用本科生可以节省薪酬与培训成本,获得更好的用人效率,更符合企业从经济角度的考虑,也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薪酬期望与用人单位成本意识的趋同,使其在就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
先发优势一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按订单培养人才,有的学生刚进学校就被用人单位预订;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机会,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岗位职业能力储备上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二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前移,对毕业生就业的准备工作做得早,使高职院校学生较早地做好了就业心理准备,高职院校毕业生比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警觉期出现较早。这样,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心理准备上就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竞争优势首先,高职院校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较强。他们在校时实践操作和实训的机会较多,因此,能较快地适应并融入新的就业环境中。其次,高职院校专业对口的特色也使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竞争优势。一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岗位针对性较强,一些高职院校还设有以企业“冠名”的班级,毕业生可直接进入该企业,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自己的岗位领域中占有竞争优势。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劣势(Weaknesses)
所谓劣势,是指相对于竞争对手在资源或能力上的限制或缺陷。①相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而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劣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文凭弱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处于专科水平,在这个重视高学历的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无疑处于劣势。
人文素质弱势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普通高等教育考试的落榜生,文化素质较差。同时,高职院校只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片面强调就业教育,将学生置于“会工作的工具”的境地,忽视人文教育,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整体人文素质较差。
个性心理弱势高职院校学生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潜意识中有自卑和压抑的情绪,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较大,容易导致对自身角色的不客观定位,在就业时处于迷茫、彷徨的心理状态,既想攀比,又怀有自卑情结;既想追求高薪企业,又缺乏足够的信心;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担心竞争失败,这些个性心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就业。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Opportunities)
所谓机会,是指由于外在环境因素的变动而出现的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有利的时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繁荣,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部分的新工作将仍由小型企业提供”。②因此,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多的地方。
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强劲需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企业当前最急需人才的前三位依次是:营销人员、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占被调查企业需求比例的14.4%、12.1%和10.9%。企业对一般技工的需求也较强烈,排第六位,占被调查企业需求的8.9%,加上企业对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例占31.9%。据测算,到“十五”末,我国对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③这一切都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国家对职业教育和就业工作的重视2004年4月,教育部专门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召开了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教育部长周济在视频会议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三个“千方百计”:各地教育部门要千方百计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找到工作岗位;千方百计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千方百计做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工作。政府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将直接推动他们的就业。
用人观念转变使一些用人单位青睐高职院校毕业生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有了用人成本的意识,这种成本不但包括给员工的薪酬待遇,还包括培训员工所花费的成本。企业选拔人才从看“学历”到看“学力”的转变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威胁(Threats)
所谓威胁,指的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动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不利或限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的主要威胁有以下几方面。
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压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就业人数陡增。一是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此外还有研究生向下挤占大学毕业生位置;二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下岗工人增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凸显;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大了对城镇就业机会的竞争。三大就业人口高峰同时出现,而就业市场容量并没有增加,使得劳动力就业市场不堪重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用人单位的高学历追求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挑战近几年来,由于毕业生队伍的不断扩大,使得招聘“行情看涨”,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这种重学历文凭、轻素质技能的用人观,无疑抬高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门槛。
偏颇的社会心理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带来的伤害中国古代就有“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这种传统观念一直存在于国人的潜意识中。大多数人认为只有学术教育才是正统教育,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更多的是属于“劳力者”的范畴,仕途暗淡。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一度成为时代的“失宠儿”。人们用思想观念筑成一座隐性的心理堡垒,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设置了一道心理障碍。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制定对策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环境因素系统分析,加以组合,可以得出一系列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可供选择的对策。
SO对策:发挥优势,利用机会SO对策就是依靠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1)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订单式”培养的深度与广度。由于竞争激烈,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需要学校为之培养“量身定做的专业人才”,因此,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2)树立理性就业观。要拥有阶段性就业的理念,即不要想通过一次就业就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应是分阶段从低级向高级理想岗位迈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薪,要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忍耐和积累,要在职场中获胜,必要的经验储备是必不可少的。(3)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强化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专业技能应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家本领,而这种技能的获取主要来自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是否具有时代价值,是否能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影响很大,俄新社观察家奥莉加·索博列夫斯卡娅尖锐地提出:“如果全国紧缺高级技工,而与此同时高达60%的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④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和就业形势的“风起云涌”,高职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加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前瞻性。
ST对策:利用优势,避免威胁ST对策就是利用优势回避、转换、削弱甚至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1)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普通高校偏重理论教学,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发挥这种优势,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2)以过硬的职业技能弥补学历的不足,以能力对抗学历。“技术和技能是职校生的看家本领。”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技能训练,以消除在学历上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威胁。(3)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以创业促进就业。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自主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⑥创业不分学历的高低,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抛开文凭弱势,利用自身技术技能的优势和吃苦耐劳的品性,独立创业或合伙创业。
WO对策:利用机会,弥补弱点WO对策就是利用外部机会弥补、改善内部条件的不足和基础的薄弱:(1)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而许多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心想进大公司、大企业,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调整就业心态,不放弃进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的机会。(2)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育,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性修养弥补文化素质的不足。当今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非技能、非学识性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实际上包含了工作态度评价和工作能力评价两个方面,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⑦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要顺应当今企业文化的发展潮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养成诚实的品性、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这些职业技能之外的因素也能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成功就业。(3)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竞争面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历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一时无法改变,但可以利用一些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职业技能这一契机,进行多种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较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多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份就业竞争的筹码,也就多一线就业成功的机会。
WT对策:克服劣势,化解威胁WT对策就是通过克服劣势减轻威胁,寻求突破,应对不利因素的影响:(1)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知名度。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的几种因素是:工作能力、学历、专业、学校的知名度和地位。学校的知名度是隐性的就业筹码,能为毕业生“镀金”。(2)完善高职院校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据调查发现,与2004年相比,2005年毕业生通过“网络招聘”求职成功的比例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通过“招聘会”求职的成功率则下降了5个百分点。⑧这表明网络在求职招聘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应大力构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上联盟,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促进部门、行业、高职院校等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就业服务信息。(3)利用各种人脉关系,为自己的就业“搭桥铺路”。人脉关系包括血缘关系以及亲戚、伴侣、同学、朋友、同事、邻居等各种关系。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利用人脉关系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甚至直接找到工作岗位。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指出:“我所认识的全世界所有成功者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人脉,维护人脉’。”有人说,21世纪的成功哲学是:20%专业能力+40%观念想法+40%人脉=100%成功。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就能使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弥补内部劣势、减少外部威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SWOT分析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尚不能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综合判断。然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是动态的,因此,必须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策略,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注释:
①(美)John A.pearce II,Richard B.Robinson,Jr.战略管理——制定、实施和控制(第8版)[M].,高玉环,史剑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0.
②(美)Robert D.Lock.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M].钟谷兰,曾垂凯,时勘,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53.
③游钧.2005年:中国就业报告——统筹城乡就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37-239.
④杨金土.中国职教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⑤蒋建华,赵学敏.2005教育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69.
⑥彭振宇,马必学.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2007年以来,教育部在6所部属大学启动实施了农村教师定向培养工作。2010年起,湖南省教育厅根据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公费教育、定期服务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负责承担培养工作。这是湖南省为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师资队伍的学历、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实行的重大创举,是全国小学教师教育的重大创新。该项工作已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也为了对国内师范生公费定向培养提供参考借鉴,我们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1级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学生的生源情况、入学动机、职业认同、思想状况、发展定位等方面进行摸底了解的基础上,着重就学生的职业认同状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湖南省2011级初中起点公费师范本科生共计1453人,共有1318名学生填写了调查问卷,参与调查人数占2011级学生总人数的90.71%。
问卷调查于2011年10月进行,采取集体施测的方式。在正式施测前,对施测者进行了专门培训。施测过程中,由施测者向者被试者说明指导语,待被试者完全了解要求后,向被试者发放问卷开始作答。问卷上不用填写姓名、学号,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尽量获取相对真实、客观的信息。整个测查过程大约为30分钟,填写完毕后,由施测者回收问卷并进行审查,剔除无效问卷。由于问卷发放前进行了试测并根据试测情况对问卷进行了科学修改,施测过程中各施测人员对被试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指导,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将近100%。
三、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⒈学生职业认同状况
(1)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一,学生的性别和生源地构成。通过对2011级新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性别构成方面呈现出女生多男生少的特点,且女生比例将近为男生比例的五倍;在生源地构成方面,学生主要来自于乡镇和农村,其中来自乡镇以下农村的学生所占比例为59.86%。第二,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由于生源地主要是农村,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较差。67.68%学生的父母在家务农或在外打工,由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渠道,69.65%学生的家庭平均月收入合计在2000元以下,而仅有8.72%的学生家庭平均月收入合计在3000元以上。
(2)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情况。当问及学生是否崇敬在教育领域作出贡献的专家和名人,并以他们为榜样,有90.14%的学生表示赞同或非常赞同,这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是持肯定态度的,同时,他们对于教育领域中作出贡献的人物非常崇拜。但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当问及学生你对师范教育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时,仅有13.28%的学生表示非常赞同,有57.66%的学生表示赞同,另有22.69%和6.37%的学生表示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
(3)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情况。按照政策要求,初中起点六年制公费师范本科生是分专业方向招生并进行培养,故在招生录取时,学生已经进行了专业选择,相关部门根据学生专业填报情况进行择优录取。其中,可供选择的专业方向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教育、科学教育、教育技术、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等九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分别对应当前小学不同的科目教学需要。对于分专业方向招生,18.29%、58.65%、16.91%、6.15%的学生分别表示非常赞同赞同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此外,有78.28%的学生表示喜爱或非常喜爱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23.72%学生明确表示不喜爱自己现在所学专业。
(4)学生对自己将来需从事的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的认同情况。根据政策规定,初中起点公费定向师范本科生毕业后必须回定向县市区县以下农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不少于8年。在调查的1318名学生中,当被问及对于师范专业的兴趣和感情时,有70.94%学生持肯定态度,29.06%学生持否定态度;77.39%学生认为免费师范教育为自己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能实现自我价值。对于是否愿意按照协议要求,毕业后回到县以下农村小学任教,14.95%学生表示非常赞同,53.49%学生表示赞同,另有19.65%、11.91%学生分别表示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学生总体情况良好,但部分学生对于选择接受免费师范教育有一定的盲目性,对于小学教师职业的了解有一定的模糊性,对于现在学习和将来从教的专业有一定的生疏感,对于毕业后按照协议回原籍地农村小学任教的要求有一定的抵触感。学生在职业情意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不妥善处理,势必影响学生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势必无法很好地实现推动城乡基础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政策目标。
⒉学生职业情意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生入学动机多样化,接受免费师范教育成因复杂。湖南省推行初中起点公费师范本科生培养政策旨在通过培养优秀的农村一线小学教师,继而推动湖南省基础教育教育公平的更好实现。为了吸引更多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就读,这一培养模式提出了免费本科教育解决就业等优惠政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决定学生选择接受公费定向师范教育的主要决定者是学生的父母、亲人,比例占到了51.53%,其次是学生本人,所占比例43.17%。对于吸引你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最主要原因,37.86%学生认为免费教育,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24.89%学生认为读本科不必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只需参加对口升学考试,且学制缩短一年;21.47%学生认为是因为就业有保障,而仅有15.78%学生是因为立志从事农村小学教育事业而选择接受六年免费师范教育。
(2)学生学习自信心不够,自我效能感有待提升。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学习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著名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者西蒙和班杜拉纷纷表示,学习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提升学生自己设定和实现学业目标的能力,会影响学生的职业情意以及他们对于职业的承诺水平。在我们的调查中,对于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在专业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吗这一问题,分别有31.49%、55.24%、10.54%和2.73%学生选择非常赞同赞同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选项。而对于是否能很好理解专业知识以及老师所讲授的知识,37.41%的学生表示不能。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目标实现能力方面的不自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于未来将从事的职业的信念。
(3)学生对初中起点公费师范本科教育政策理解尚有不足。通过对两届初中起点公费师范本科生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选择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出于经济考虑。这使得部分学生在心底里滋生了一种自卑情绪,认为过来读书的都是家里条件差的我爸爸妈妈没工作,家里还有两个弟弟要念书,如果家里经济情况好点,我是不会过来的本来是成绩很好才能考上,但毕业了必须回乡下教书,到时候别人会笑话我的(引号中内容均摘自对部分同学进行补充访谈时获取的信息。)总而言之,将择优政策理解为扶贫政策将为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公平服务理解为先占政策的便宜,再被迫赶回农村教书,部分学生对于政策的不理解,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情意的发展。
四、培养职业情意的对策建议
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可能经常面对相对艰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使其能忠诚教育事业,安心从事小学教育,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情意。初中毕业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尽早培养他们的职业情意和专业认同感,从而为培养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优质师资奠定坚实的基础。
⒈加大对初中起点公费师范本科教育的政策宣传
(1)加大招生过程中的宣传力度。公费师范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其角色蕴涵着特殊的责任与义务。初中起点的公费师范生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农村初中毕业生,学生年龄尚小,判断能力欠缺,容易盲目跟风;部分学生家长对政策一知半解,草率替孩子做决定。为了能从源头上保证招收更多优秀的喜爱教师职业的初中毕业生,必须在招生过程中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如加大与当地教育局的联系,请求教育局多进行集中宣传;向各地市初中学校发放宣传碟片,请学校集中播放宣传;开通网络咨询平台,网上解决家长和学生的疑问;在各地市开放集中答疑日,现场为家长和学生解答政策理解中的问题。
(2)加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宣传力度。一方面,学生入校以后,学校要重视在日常培养过程中为学生解读免费师范教育政策,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是因为优秀而不是贫困而被选拔过来接受公费师范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履行承诺和义务是每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要素;让学生真正理解公费师范教育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让学生对自己所受的教育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产生自豪感和使命感。
⒉重视榜样示范对学生职业情意培养的影响
(1)重视专职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榜样示范。通过问卷调查和平时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我们了解到很多公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的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评判的影响。不同于社会舆论常常宣传的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类的标语,也不同于各媒体报导的某位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在大学校园中,专职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是与学生最接近的、最看得见摸得着的角色榜样,也是他们心目中最实际的教师形象。他们对这一形象的认识和评价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和评价,进而也会影响他们对于自己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的看法和态度。所以在初中起点公费师范本科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提升专职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素质,教好书,育好人,为学生们树立好榜样。
(2)重视优秀农村基层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榜样示范。学生毕业后,必须回原籍地县以下农村小学服务不少于八年时间,农村基层小学教师是他们以后的主要职业
定位。农村基层小学教师是什么样的?优秀的农村基层小学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力量支撑这些教师孜孜不倦奋斗在农村小学一线?怎样让这些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小学教师?让学生获取这些信息,让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需要来自农村基层的优秀小学教师的指引。学校和系部可以多邀请优秀农村基层小学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推动学生健康职业情意的培养。
⒊强化对学生的正确职业引导和指导
(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生从初中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自我效能感差,学习方面没有把握,对未来也缺乏信心。这要求我们切实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学生工作者要多下寝、下班,了解学生,解决问题;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初招起点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信心和兴趣。
(2)鼓励学生练就好教师职业技能。湖南省推行初中起点公费师范本科生培养政策,旨在为农村小学培养优秀小学教师。敦促学生练就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能够促使学生在教师职业技能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加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强化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念。
⒋利用特色项目培养学生职业情意
(1)红烛论坛项目。红烛论坛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提出的学生专业情意培养特色构想,红烛论坛包括专家讲学名师报告教师讲座和学生交流四个板块。四个板块活动的既分别开展,又有力衔接,对于让学生了解教师、了解教学、了解基础教育现状有重要意义。在红烛论坛中,可以考虑多邀请县级以下农村一线小学教师为学生讲学,可以利用国培计划的契机,多邀请农村一线小学骨干教师下课堂与学生互动沟通,甚至还可分专业方向进行对流,如邀请参加国培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进中文班,邀请数学骨干教师进数学班,等等。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
一、“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概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1]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标志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上承认的大众化阶段。[2]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大学毕业生市场供给量迅速攀升。以安徽某医科大学(以下统称该校)近十年统招本科毕业生为例,2004年扩招后到2010年的7年间,[3]年平均本科毕业生1549人,比2001-2003年的743人平均增长了14.98%,毕业生人数最多(1805人)的2008年与(1098人)的2003年相比增长了67.6%(见表1)。大规模毕业生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丰富人力资源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就业促进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难题。特别是2003年后在全国面临“就业难”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心城市地区就业岗位趋于饱和、沿海省份大城市就业壁垒尚未破解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期望难以实现。2004年,扩招后第一届医学本科生进入市场,去往市及市级以上单位就业的学生由2003年的54.8%下降为2010年的36.1%,去往县级单位就业的学生由2002年的5.29%上升到2010年的10.02%。
近年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央和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就业(促进)政策,积极发挥政策的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引导大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就业。以面向基层的就业政策为例,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出台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官计划、三支一扶项目、预征入伍、选调生等,大力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就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和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医疗人才建设”政策,对基层医疗建设提出一系列促进措施,也为鼓励医学毕业生回到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构建了政策支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国家还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统称《就业促进法》),在认真总结我国促进就业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促进就业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该法的基本思路,诸如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关于就业促进的方针政策,并将其制度化,以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注重解决就业促进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就业促进工作中存在的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秩序不规范、职业教育培训相对滞后等突出问题,规定了相应的制度措施。《就业促进法》为消除就业歧视,保护大学生就业平等权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4]
本文研究对象和统计样本采自该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1-2010年安徽省教育厅派遣数据库有效数据(以下简称派遣数据),时间结点为每年8月31日,毕业生涉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口腔医学、卫生事业管理、药学、护理学等17个医药类本科专业。本文操作性定义包括:(1)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遵循政府统一统计标准,统计对象不仅包括已经签约并核发派遣证的毕业生,也包括研究生录取率;[5](2)毕业生就业地域分为本省和其它各省(市);(3)毕业生就业层次分为省(市)、地级市、县级、县以下四类。(四)毕业生就业行业,按照派遣数据库分类,分为医疗卫生单位,国有、外资、其他企业、部队,城镇社区、国家项目,高等、中等、初等教育单位,其他事业、科研设计单位五类。
二、2001-2010年医科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实证分析
(一)初次就业率:维持平稳运行
依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提出的工作分层理论认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后,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高校毕业生将主要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到次劳动力市场就业。因此,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将导致毕业生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相对机会减少。[6]
2004年以来,该校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1.30%(见表1),而该校扩招前三年(2001-2003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0%,待就业率为14.0%。说明扩招后初次就业率不仅保持稳定而且略有上升。而且,这一数字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虽然该校平均待就业率为9.70%,但是根据毕业生离校前“一对一”谈话,待就业毕业生中有5%主动选择不就业,准备参加下一年度研究生考试,其他约5%学生基本属于选择性待失业。[8]由于初次就业率统计时间截至为每年8月31日,在9至12月待就业的毕业生仍会继续积极参加各类考试、招聘活动。截止每年年底,从年终就业率统计情况来看,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约为95%。
(二)职业和升学倾向:签约率略有下降,考研率有所上升
由于初次就业率包括签约派遣率和考研率,从进入劳动力市场看签约率更能代表毕业生职业获得情况。扩招前该校平均签约率为75.3%,扩招后为70.55%,下降4.75%。工作分层理论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大学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也反映出毕业生已经逐渐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会主动考虑职业理想与实际市场需求的差异,并积极向市场需求看齐。数据显示,近十年来,该校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节节攀升(见图1)。这是因为地市级以上医疗及科研机构对学历层次提出更高要求。市场需求促成报考研究生比例的居高不下,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考取研究生意味着提升工作找寻的竞争力,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找到更理想的工作。
图1: 2001-2010年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统计图
(三)就业流动:市场机制和就业促进政策发挥成效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户籍、地区、行业等体制性分割,不同地区,意味着在劳动保障、发展机会、工资水平、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现实差异,因此,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及市级单位成为毕业生理想就业区域。调查表明,扩招前的2001-2003年毕业生在省外就业平均率占签约人数的28.29%,扩招后7年的平均水平上升到40.11%(见表2),外省签约率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图2)。其中东南部及沿海地区旺盛的人才市场吸引近30%的毕业生,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见图3)。
总之,该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总体上呈现如下特点:一方面,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以显现,省外尤其是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东南沿海地区就业比例上升;另一方面,虽然在省市一级单位就业人数减少,在基层就业政策的干预下,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就业的平稳上升,去县城、西部地区的均有小幅度的上涨,表明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调整期望值,就业重心正在逐步下移(图4)。
(四)职业定位:行业依赖与多元化就业结构并存
2010年该校毕业生由2001年的4个专业发展到17个专业,专业方向由医学单科型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发展到医学相关专业的多学科复合型培养模式,新增法学(医事法方向)、药品营销、医药信息与计算机应用、医疗保险等复合型专业。2001-2003年,毕业生在医疗卫生行业就业的一直维持在50%以上,表明作为医学院校这种单科型高校对行业有很强的依赖性。2010年毕业生在医疗卫生行业就业的降至41.75%,排除政府促进就业项目和研究生录取率提高因素,因为学校专业设置向多学科方向发展,在传统医疗卫生行业就业的比例在下降,三资企业、科研机构、学校的人数在逐年小幅提升。(见表3)
转贴于
三、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执行绩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执行绩效
根据上述2001-2010年以该校为代表的医科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分析,不难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已经能够主动回应市场需求,就业去向趋于理性。显然,这一变化趋势背后是政府就业促进政策“推手”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随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不断完善,政策效应充分释放,不断激活人力资源市场,市场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信息更加公开,操作更加规范,学生更容易掌握市场信号,并做出积极回应。该校毕业生省外就业人数的增加即说明了这一点。2001年后,安徽省教育厅取消对医学类专业出省就业限制,作为省属重点大学,主要面向省内培养服务本省、服务基层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而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灵活的录用制度,较高的薪酬标准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吸引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本省内专业技术人才的供给。
其次,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面向基层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和措施,大大缓解了扩招以后带来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为扩招后大学生去往市级医疗单位就业的逐步减少,去往县级单位就业的小幅上扬,参加政府促进就业项目,前往西部、基层就业的人数稳步抬升,反映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中心在下降,他们的期望值在逐步降低、对市场需求信号给予理性的回应。
再次,报考研究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说明研究生扩招政策也为本科毕业生升学带来机遇。根据该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调查:2004年34.5%的本科毕业生已经报考研究生,2005和2006年报考比例达到48.1%和44.5%;而不报考的比例则从2004年的19.2%下降到2006年的13.8%,[9]可以预测在今后几年中报考研究生仍然会保持较高比例。继续攻读硕士考研究生作为延缓就业、增加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会提高职业找寻的预期。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随着各项政策效应初步呈现积极变化,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向好,说明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预期成效显著。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用人需求总量的减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全国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不利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升和就业环境的改善,主要表现为:
其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动机上成就欲望和发展动机需要占主导。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需要动机理论[10],激发人的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为维持因素,包括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社会福利和职业安全等;另一类为激励因素,如成就、认可、责任、发展等因素。从就业层次和区域反映出大学生在择业中首要需求已经不是经济收入等维持因素,工作岗位的发展空间、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成就性激励因素成为主导需要,反映出大学生积极进取精神和较高的成就欲望。必须承认,在高等教育成本提高的前提下,上大学已经成为一笔很高的投资,对高投入高回报的期望有其合理性的一面,需要学校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大力开拓就业基地,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教育主管部门、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重视大学生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充分考虑毕业生需要动机的激励因素。
其二,预计就业期望值较高态势仍将维持。统计数据显示,去往县、县以下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虽然逐年增加,但涨幅较小,无论是在就业地域、就业单位的层次上,大学生都表现出对中心城市、沿海发达城市的强烈偏好,而中心城市对本科生的需求趋于饱和,市级以上单位对本科生的需求在逐步减少。巨大反差说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仍然偏高,需要调整。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基层和西部地区自身能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待遇与大学生的期望有很大差距,可以预见,较高就业期望值短时间不易改变。因此,有关部门要积极提供多项公共就业服务,创造城乡公平就业的环境,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去。
其三,寻求高质量就业,升学不是唯一出路。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竞争加大,加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对就业前景不乐观的人数持续增多,许多大学生将解决就业的途径落在继续攻读研究生上。但是,攻读研究生不是高质量就业的唯一途径,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才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另外,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对本科生就业的“挤占效应”将会逐渐显现,本科生竞争优势岗位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因此,如何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把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需要结合起来是我们教育者的新课题。
其四,就业促进政策的负效应逐步凸显。从博弈论角度来看,公共政策实际上是一个由政策部门与利益相关的当事人进行的重复博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外部效应,使某些并不享受该项公共政策权益的社会成员也可能利用公共政策最优化其自身的利益,因之,某些社会成员会因为公共政策的外部效应而受到损失。[11]如在“西部计划”实施之初,有关部门承诺在考研、报考国家公务员等方面为志愿者提供优惠政策,但国家尚未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有学者担忧,倘若志愿者服务期满时,该方案仍未确定,那么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志愿者将承担因此而造成的全部损失。[12]
总之,政府应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和制度供给,进一步引导毕业生合理流动。流动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劳动力就业的特点趋势和内在要求。要实现毕业生的充分流动,特别是自觉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的流动,政府仍需要未雨绸缪,认真调查研究,积极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从宏观政策上促进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平衡。同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资助和补偿政策,提高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的说明[M].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4.
[2]顾明远.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5(1): 18-19.
[3]我国高校扩招从1999年开始,医学本科的学制为5年,2004年为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因此,文章将2004年以后作为扩招后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与2001-2003年情况进行比较.
[4]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的说明[M].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北京市: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5.
[5]有学者提出不同统计口径,参见文东茅.我国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4):25-30.
[6] Cain,G.The challenge of 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ory to Orthodax Theory : 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76, No3.
[7]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近几年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为80-88%,近年来全国初次就业率水平80%。引自:2005--2008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年鉴[A].安徽省教育厅,2009.
[8]选择性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择业过程中因主动放弃某一或某些就业机会,而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失业的状况。参见:郭飞.大学生就业难与选择性失业[N].人民日报.2004年10月21日,第九版.
[9]潘莉莉.医科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变化趋势分析 [J].中国大学生就业(社会科学版),2006(24):59-61
[10]Herzberg: Frederick.Herzberg on Motivation, Penton Education Division.December 1991.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决策 自我效能感
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概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经历了大规模的衰退,中国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全方位衰退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开始压缩用人成本、缩减招聘计划。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却在直线上升,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求职就业时,大学生更多是被动地接受,这就导致大学生在职业决策方面呈现出随机性与盲目性,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主观能力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就业准备,以及职业选择的成功与否。了解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以及探究培养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就尤为重要。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有能力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自信程度。在本质上,自我效能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在某一领域能力的自信程度。而这种自信程度决定着人们在行动过程中的努力和坚持程度①。当个体感到自己有能力达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或取得某一水平的行为结果时,就表现出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
在职业选择领域, Taylor和Betz把自我效能理论和职业成熟理论结合起来, 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概念。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择业相关任务的信念②。Betz和Taylor认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具体内容:个体完成对自身的准确认知(包括对对自身的能力、与职业相关的需要和价值观、职业兴趣以及自我概念的了解和自我评价)、获取职业信息、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工作特点确定目标、在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其具体的实施进行规划、问题的解决(即对在职业决策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和困难进行处理和应对)五项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水平③。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对自身能否成功地完成职业决策的自信程度。其中既包含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客观认知、对职业环境的探索,也包含对两者之间是否匹配的评估。作为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主观信念体系,它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态度起着预测作用,在专业水平相等的情况下,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会引导大学生进行成功就业。
二、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分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职业选择的自信心程度,它也是评价个体职业决策困难程度的重要工具。近些年来,随着对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就业指导的重视,各个学校纷纷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来指导大学生的就业。众多研究者也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一般,并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一)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一般
大学生职业决策效能感总体上来说,属于一般偏上水平;从职业决策效能感的维度上看,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自我效能感分数在降低(各维度得分高低顺序是: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④。这说明大学生在职业决策方面自信心处于中等程度。也表明大学生普遍有着较为客观的自我评价,通过大学时期的专业训练,有了一定的职业能力。但是可能由于专业学习与职业环境的相对脱节,其在选择职业目标时会存在迷茫,遇到深层次的针对职业问题进行规划和问题解决时,就会存在很多不足。
(二)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个体间差异显著
相关研究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存在着文化差异、成长经历差异、性别差异和行为差异。
从年级差别来看,中国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分值呈现出高—低—高的趋势,这说明在职业决策自信程度方面,大学生经历了从盲目自信到不自信,然后又趋向自信的过程。大学生刚入学时,对专业就业认识不足,再加上对就业的高期待,从而产生了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随着对专业的认识和对就业环境的了解,在中年级产生了较高的就业焦虑,自我效能感降低。而在高年级,随着专业素养的提高以及职业选择上的更为现实的选择,自我效能感处于正常的上升状态。
从性别差异来看,随着年级的提升,男大学生分值表现为缓慢上升,而女大学生的分值急速下降。这存在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对男大学生的要求一直是职业取向,而对女大学生的要求却较为复杂,所以会致使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从就业市场来看,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国内的很多研究者也很重视对大学生生源地变量的测定。但是大多数研究表明,城镇与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也有研究表示,在“收集职业信息”这个维度上,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好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在学历维度上,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与本科生差异显著,表现为随着学历的提高,个体的职业成熟度提高,自我效能感也有所提升。
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综合以往的研究发现,在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中,除了性别、年级、学历等人口学变量外,主要与个体心理特质及外在的社会因素有关。
(一)心理特质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心理品质,与各种心理特质之间关系密切。研究表明:人格、心理健康、自尊水平、归因方式、控制点等都对其有所影响。
个体的自尊与其职业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Betz认为自尊低的个体,很难将自我和职业角色实现完美的匹配。高自尊水平、积极的心态会提升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从归因方式来看,内在归因有利于提升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内归因者在进行职业决策时,认为通过个人努力可以提升职业能力,对职业决策存在可控感,而外归因者把一切与职业决策相关的因素都归结为外在因素,这都是不能控制的,内归因者因为可控性从而对职业决策更有信心。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个人是否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以及积极的心态,而这种心态也会影响个体对职业决策的信心,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的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比较困难,所占比例高于无抑郁或焦虑症状的学生⑤。
(二)外界影响因素
1.大学生的支持系统。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同样重要。chrisBrown,LeaA.&Lavish研究美国大学生的生活角色特点和CDMSE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工作和家庭的角色参与、承诺和价值观三者与CDMSE都有显著相关。在社会支持方面,家庭支持与学校支持同样重要⑥,Maleckia III Demaray将家长支持定义为家长或监护人对孩子学业或职业努力的、情感的、信息的和实际的(如经济上的)支持。学校支持主要是指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与培训、团体辅导等课程,帮助学生对职业环境加深认识,家庭和学校支持会降低个人在面对职业决策时的焦虑状态,帮助个体应对职业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2.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经济环境会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从而提升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相反则会降低其效能感。不仅如此,邝磊等的研究还表明大学生对经济是否有信心会影响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⑦。也就是说,当学生对经济形势抱有乐观态度时,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成功择业的自信心也在升高。
3.已有职业经验。研究发现,是否有工作经验以及工作经验的多少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当个体处于特定的职业实践时,他会更加具体地了解职业情境,同时也会反复对自身的能力进行反思,不断地洞悉自己对于当前职业的兴趣,以及能够贴切地知道是否适合当前职业。因此,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相比,在进行职业决策时他们的目标更明确,选择更加理性,具有更高的职业成熟度,这样他们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就越高。
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加,有效地培养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外对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主要是以Bandura的自我效能信息源理论为依据,采取言语劝导、替代性经验、归因训练、DISCOVER计算机项目等方法来提升受助者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⑧。国内对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职业生涯课程、职业生涯团体辅导以及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等。从相关研究结果看,这些干预策略都能够显著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结合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利用以下策略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一)个人层面的归因训练
众多研究表明,与外在因素相比,内部的归因方式与控制点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主导因素。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非常必要。心理学的归因训练主要以培养个体积极归因为目的,通过让个体体验某个情境,让其对成败进行归因,然后引导其积极归因。积极的归因是个体的动力系统,会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降低对职业决策的不可控理念,从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二)学校与家庭层面的策略
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干预的实证研究表明,职业指导会增加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目前我国常用的职业指导方式为职业生涯课程、团体辅导等方式。
在学校开设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和职业决策自主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地等待职业转换为主动地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有利于提升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也是有效的干预措施。在团体辅导中,运用一些心理学的手段,通过游戏、多媒体欣赏、团体互动、经验分享、名人访谈、现场体验等形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大学生从多方位理解与职业相关的各个因素,从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此外,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职业实践,可以丰富其职业经验;同时多组织交流活动,可以间接地增加其替代经验,也可以提升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家庭作为个体的主要社会支持系统,在大学生职业决策方面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家庭要积极地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过程,增加其归属感,同时以积极的心态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并提供职业信息,给予必要的指导等。
(三)社会层面的培养策略
大学生作为社会就业的主力军,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社会的就业率,同时也是社会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社会人力资源相关部门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要求,发挥其引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相关资源,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
其次,社会应本着公平就业的理念,消除影响大学生公平就业的因素,如性别歧视、户籍限制等因素,为大学生职业决策提供平等的机会。
最后,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社会与政府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创设就业机会以及提供相关的职业培训,最大程度上实现学校所学与职业需要之间的接轨。
综上,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需要多层次、多方位的共同努力。这包括系统性的课程体系与个性化的服务与指导相结合;职业认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创设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的职业决策环境。同时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也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大学生明确认识自身特点和职业特点,更好地处理其中的冲突与矛盾,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为其择业就业以及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注释]
①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6:18.
②Taylor K M.& Betz N E.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areer indecision [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3(22):63.
③刘小英.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综述[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28.
④李力,贺香泓,刘艳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1(1):56.
⑤邱志海.某医科大学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状况、家庭环境的关系及干预方法的探索研究[DB/OL].http:///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11-09-21.
⑥葛晓宇.控制点、家庭支持、学校支持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DB/OL].http:///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11-07-19.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高等非学历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034-03
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相关理论分析得知,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逐步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主要关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当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占18—22周岁人口的比率)的高低,15%和50%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据马丁·特罗预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即进入普及阶段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呈继续上升趋势,普通青年的入学需求将不断增长,但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欧美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观察,我们很难见证马丁·特罗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预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继续增长的势头,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情况的出现:如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增长到一定水平后将停滞不前;一些国家高等教育生源除了普通青年,还出现了大量有过工作经历、非传统的成人学生,增长的势头超过了普通青年,而且其中有些成人本身就具有大学文凭。这批学生的大量出现,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而非学历教育的需求又让他们有别于传统的成人学生。目前,中国的这批学生也在持续增加,普通高校吸收了在职研究生和研究生非学历教育学生,更多的成人学生却广泛存在于各种教育培训机构,最为典型的是为职业资格认证而考试的大批学生。广义范围讲,这批学生的教育也应属于成人高等非学历教育之范畴。
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教育现状分析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
四川大学的江颖和宛小燕经过调查研究,在《成人教育》期刊上发表题为《新形势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出路探讨》,该文提到的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近年来面临的主要问题除了教育质量下降、教学特色缺乏,还有至少两方面的问题表现比较突出:
1.招生数和毕业生数相对下滑。与以往相比,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数与毕业生数近年来有了绝对数量的增长,但与普通高校的类似情况相比,就只能用逐渐下滑来概括了。其中,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数自2003年开始下滑,由221.16万人减少到184.44万人,减少了36.72万人;毕业生数自2006年开始从166.79万人减少到81.52万人,减少了85.27万人,其中该数据还缺乏中途退学的学生统计情况。
2.教学资源紧张。教学资源紧张主要表现在1992年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师生比为1:7.2,1999年师生比为1:15.3,2006年师生比则为1:37.5,远远超出了2005年年底我国普通高校1:16.9的师生比。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教育现状的简要分析
据了解,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的学生有大批高考落榜生,他们和普通本科生在心智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却被冠以成人学生的名字。二者突出的不同就是后者经历过成人高考,成为成教生。
就我们在成人高等教育学院观察得知,有相当一部分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相关代课教师是外聘教师或在校研究生,客观来讲这部分教师的存在足以证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对缺乏。但增加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教师数量,又会给继续教育学院的各方管理增加新问题。因此到目前为止,该问题依然存在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之中。
除此之外,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由于教育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管理混乱;在教学方式层面,成教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区分模糊;在成教生就业方面,成教生理论不能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提并论,而实践却不及职业教育学院的学生,这就让他们的就业陷入更加尴尬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需要大批高端人才和高级技术人员,按照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很难适应社会新时期的新要求。我们不能否认成人高等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历史贡献,但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却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因此,教育部于2007年4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部署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该文件提到成人高等教育“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业余形式的高中后和大学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大力开展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已经或正在引起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而成人高等教育的非学历趋势已经开始试点,特别在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将会得到逐步体现。
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转变的必然性
(一)美、英、日三国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由于终身教育理论的践行和发展,继续教育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需求的减弱,成人高等教育的非学历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职业培训相结合,迅速地发展。这种发展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有较突出的表现。
日本学者有本章将非传统成人学生规模越来越大、次数越来越频繁地进入高校学习的现象称之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
在高等教育向后大众化转变的基本过程中,美国大致经历了三个步骤:从《军人权利法案》标志着后大众化的开始到教育民主与种族平等加快了后大众化发展的步伐,最后在终身教育思潮的推动下,后大众化基本成型。
美国的非传统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取得学分和学位,更主要的是提升能力或者享受教育带来的闲暇;由于非传统学生的职业倾向,主张高等教育向职业培训转变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在对英国的非传统学生研究中,我们了解到成人学生以职业性的学习目标为主,选择职业性的学习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想获得一份工作,二是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工作报酬,三是巩固工作中的稳定可靠地位。非传统成人学生学习科目也注重实际,紧跟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其中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人文、教育和社会科学。由此可见,非传统学生的学历教育需求在不断减弱,他们更注重工作中的实际需求。
在对日本非传统学生的特点研究方面我们得知:他们年龄偏大,以老龄学生为主;入学动机以改善生活,发展自我为首。日本广播协会的调查表明,成人参与学习主要是为丰富生活,享受学习带来的益处;其次为健康和交友;学习与工作领域相关的经验和生活技能位居其后。
(二)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的逐步转变
顾建辉在《高校成人教育的战略性转变》中,根据我国目前的成人教育现状,提出了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四个转变:
1.教育形式的转变:高校成人教育将由脱产教育全面转向业余、函授教育,将回归到以社会在职人员为主要教学对象的传统意义的成人教育。
2.教育类型的转变:高校成人教育将由学历教育为主、兼顾非学历教育转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将调整到规范提升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轨道。
3.教育方式的转变:高校成人教育将由相对封闭性转向全面开放性,将真正地由注重自我发展走向注重与社会的协调和共同发展。
4.教育形态的转变:高校成人教育将由学校教育转向社会教育,将全面地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身份面向社会、贴近社会、融入社会。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这四个转变的存在依托我国经济总量的提升、人口结构的变化、高考扩招政策的施行和终身教育思想的纵深发展,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促进这四个转变的实现。
基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和中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预见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后大众化教育真正遍布各个高校的时候,我国的成人非学历教育必然取代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当下见证这种发展趋势的是各种培训学校的诞生,不论是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技能的培训还是理财规划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这种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的趋势正逐步在我国的各个培训机构得到见证。
三、关于如何发展成人非学历教育的相关思考
(一)成人非学历教育的理念
理论对实践一定程度上的指导意义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的理念。如果学习年限、学生年龄和教学计划是学历教育的标志,那么,非学历教育的短期、实用和快捷的特征就表现得非常明显。所谓成人非学历教育,我们可以从和学历教育比较的角度来理解,非学历教育的教育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学历证书。而是为了提高工作技能和生活乐趣。如果这种理解过于笼统,我们可以将其分层,成人高等非学历教育是一种“高中后”继续教育,且以普通高等教育相应层次的培养目标为参照:从类别属性分析,成人高等非学历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活动中学历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类型;从具体形式分析,除了层次标准等相同构成因素,高等非学历教育没有严格的学习年限规定,学习课程根据需要可多可少,学员不需经过竞争考试而取得资格等。还有观点认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非学历教育主要指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所进行的高水平的技术培养教育、岗位培训教育和各类大学后的继续教育。
笔者认为,成人高等非学历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个性为根本,发展人的兴趣为前提;启发人们对人生进行思考,对幸福执着追求,让生命得到最美的绽放;让生活、学习、工作能够相得益彰,完美融合,促进人的长远发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成人高等非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立足于成人的生活之中,培养成人的生活能力,而非只是对其培养知识,让其成为普通教育、应试教育长久以来的延续。
(二)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场所探究
关于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场所,我们的视野不应该局限于学校这种单一场所。只要能满足学员教育的需求,大千世界、社会生活的各个地方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场所。比如各类博物馆、图书馆、各种历史旅游景点、植物园、主题公园和各地风土人情……甚至KTV场所也可以成为练习声乐的场地;酒吧也可以成为学习酒文化的基地;监狱也可以成为少数人反思悔悟重新做人的地方。总之,一切人可以生存的场所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地方,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是否偏颇,从而背离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初衷。
(三)成人非学历教育的课程
关于成人非学历教育的课程,我们可以根据群体需要和教师能力开设。只要有益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可以根据需要开设课程。严格意义上,这种课程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这种课程也当然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标准,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场性。
这种课程更具有灵活性。它和专业性的课程相对,是一种松散的课程。没有学业的压力,课程目标由个人实际情况自定,学习时间相对随意,可以根据成人非学历教育的组织机构自行调整,也可以常年滚动开班。课程也不需要权威机构评价,只要学员自己认可在学习期间的学习收获,满意在学习期以后的能力提升和身心发展即可。
(四)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教师
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教师要求相对较高,他们除了具有良好的个人素养,还应该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课程。作为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我们更应该看重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个人教学能力和人格修养,而非过多地关注他们的学历、毕业院校背景和家庭的社会关系网。我们应该根据他们所授科目的不同对他们进行层次的划分:第一,在横向方面,他们应该有专门针对相关职业进行培训的教师,我们称之为技能型教师;如果他们能满足成人兴趣的需求并引导成人陶冶情操,对其精神需求进行导航,我们称之为生活型教师。第二,在纵向方面,教师根据个人能力做出高、中、低等级层次的区分。这样的区分并不是为了鉴定教师,而是让不同层次的教师更能得心应手地教学。因为很多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学生在个人的经验下具有的知识基础不同。这种知识基础并不是以学生当前所拥有的学历为标准,而是以他们实际的认知发展水平、个人能力和社会经验为基础。我们根据学生的能力来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也是为了合理利用师生资源,达到师生认知匹配,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身心的满足。
总之,我国成人高等非学历教育将会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高等教育中的非学历教育既是对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又是对学历教育的一种必然超越。非学历教育不会像学历教育那样有既定的规章和标准,进行灌输式的教育。非学历教育将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需要,把学习需求和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相结合。非学历教育将从学员既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出发,创设出最适合学员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活动方式,以此来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和积极进步。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业学位;护理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02-0083-04
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始于2002年,2006年开办护理本科教育,截至2012年,共培养护理人才专科4100余名,本科1052名;2010年与国际接轨,成立国际护理学院,招收涉外护理方向本科生;2011年注重学术兴院,成立护理研究所;2012年获准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设置本科层次老年护理方向。护理学专业是医学院唯一的本科专业,历来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创办以来,学科成员高度重视其建设与发展,视其为“品牌”学科精心打造。目前校、院各级领导与护理同仁达成共识,重点建设老年护理学科,提升护理办学层次机不可待、时不再来。
一、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变化,对护理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2010年护理学已从医学辅助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共同组成整个医学领域,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护理学已成为一门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学科,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朝阳产业”。因此,必须加大我校护理学科建设的力度,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便培养出更多合格、专业化的高级护理人才,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健康服务的需要。
(二)符合国家人才需求
2003年教育部与卫生部发文“关于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建议”,要求随后5年输送100万毕业生;2005年卫生部颁布“中国护理事业5年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建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肿瘤护理等专科领域;2010年国家学位委员会通过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我国千人口护士数0.993,医护比1:0.61,远低于国际水平1:2.7、发达国家1:8.5。卫生部要求医护比1:2,即护士缺口近300万;本科护士不到2%,硕士护士凤毛麟角。这些事件与数据表明国家急需大量高等护理人才。目前我省有7所院校开设护理本科教育,即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医学院、延安大学、陕西中医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及我院,而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仅2所,即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远远不能满足地区对高端护理人才的需求。故必须提高我校护理学科培养的层次,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教育,以符合国家、地区对专业化高端护理人才的需求。
(三)跟上护理发展步伐
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疾病治疗与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等领域发展迅速,表现在护理实践不断拓展,护理内涵不断延伸,护理研究不断深入,护理教育不断完善,护理管理日益科学,护理角色日趋多元,不仅为护理提供者、计划者、管理者、协调者及健康教育者,未来还将增加促进健康和降低危害因素的角色。故必须加快我校护理学科建设的步伐,跟上护理学发展的脚步,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共谋发展,在预防保健、疾病评估与防治、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遵循专业教育规律
现代护理教育日新月异,完整的中专一大专一本科一硕士一博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师业务能力逐年提高,课程设置趋于完备。故我校必须明确护理学科建设的着力点,注重学科的应用性与前瞻性,体现专业实践性特色,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应与专业人才特点、护理服务对象相吻合,完善教育评估体系与模式,以遵循护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为申报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授权点奠定良好基础。
二、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可行性
(一)首期建设老年护理方向切实可行
考虑护理学主要支撑的二级学科间体系的逻辑性、独立性、成熟度,结合护理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护理学科的14个二级学科,即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医护理学、人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心理护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及军事护理学。综合上述情况,结合我校、院自身实际,特确定老年护理方向为首期建设的学科方向,因为该学科专业人才为国家、卫生部迫切需求的应用型护理人才。老年护理学是一门社会需求高、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的学科,是探求运用护理程序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早在1967年美国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最新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1.8亿,所以,我国社会对老年服务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
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与人才就业岗位:一是老年健康保健与疾病预防,居家、托老所等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二是老年病人护理,综合医院老年病科、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三是老年人养老与临终关怀,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
(二)现有软、硬件条件保障其切实可行
梯队建设是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人才资源与团队精神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因此,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优秀教师和督促、帮助现有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齐头并进;倡导献身教育、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关爱学生、引领未来的护理教师精神,在师德建设、教书育人上常抓不懈。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的护理学科现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位、师缘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如表1所示),3名省部级、1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坛新秀;55岁以下占57.9%,专职教师中硕士以上占50.0%,所有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表明目前的软件条件已满足了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的培养要求。
西安外事学院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方案完备,措施得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已培养出的251名护理本科人才学位授予率为97.8%,一次性就业率98.1%,实习医院录用率颇高,学生在全国大赛中获奖6项。教学特色鲜明,如省级精品课程“急救护理学”的急救技术双语教学、综合演练,老年护理学(养老院、干休所)、社区护理学(社区卫生院、医院)的社会实践教学,健康评估的小组合作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等。另外,构建了完整、多元、多层次的特色课堂实训和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即课程的课堂实训、临床实际模拟与见习和临床护理生产实习3个组成部分,辅以课外科研、第二课堂、文体活动等,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锻造学生创新能力,增进学生竞争能力,以适应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变革的需要。目前,教学硬件总价值达590.69万元,有4个省内最高水平的三级甲等医院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其中3个医院为护理硕士培养单位。护理学图书为2.3万余册,期刊32种。专业课的多媒体授课率已达到100%,等等,上述硬件条件已完全满足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培养的要求。
(三)校、院的学术氛围促使其切实可行
2012年10月,值西安外事学院创建20周年之际,学校履行大学学术职能,积极开展适合民办实际与特点的科研氛围愈来愈浓厚,学校启动3个重点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工程,投入100万元鼓励科学研究;医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的质量工程建设,护理学科获批重点建设学科、科研项目5项,教学创新团队、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各项建设逐一展开,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日益剧增,校、院的大小学术育人环境促使了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培养切实可行。
三、愿景展望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事关培养一流创造性人才和参与国际竞争。护理研究生教育是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1992年开始护理学硕士教育,2010年设置专业学位,且国家要求专业学位培养占70%。故重点建设护理学科,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是学科同仁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机遇。
在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的今天,根据社会发展对高水平护理人才的需求,结合教育部、卫生部对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人才的要求,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具有较强的护理实践能力、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合格、高素质、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人才是我们的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