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舞蹈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少数民族舞蹈曼妙绝伦,已经俨然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现象中最为直接亦最为直观的具象化体现。从文化内涵来看,少数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内涵赋形于外的神奇且自然的文化艺术综合体。少数民族舞蹈肇始于远古初民崇拜自然的,由不自觉化进而仪式化的“祈吉、禳凶、祭祀”等的巫傩之舞。作为一种民族民间舞蹈形式,这种巫傩之舞亦是其他一切舞蹈之母,更是舞蹈研究与舞蹈创作的根基,其外化的艺术性充分显示了其内化的深层文化特色、文化精神与文化内涵,少数民族舞蹈在其深层次的文化性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艺术欣赏价值与文化研究价值。寓形于文化的舞蹈分外妖娆,寓形于舞蹈的文化更是有着不可言传的美妙,在少数民族舞蹈淋漓尽致的挥洒之外,飞扬着的是少数民族深层次文化的壮美的民族符号。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娱乐性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舒缓心灵性
少数民族舞蹈多姿多彩,表达了我国各少数民族首先对于自然的顶礼膜拜,继而对于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最终对于幸福生活的翘首企盼以及无限憧憬。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先民思想、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既具有某种仪式象征性,同时,亦具有极其的娱乐性。作为一种舒展的肢体语言,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之中已经不可须臾离之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舞蹈的娱乐性表达非常地率真,无关历史,无关现实,只关乎自由的灵性。因此,少数民族舞蹈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在少数民族人民的心目中,舞蹈已经远远高于生活本身,甚至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食粮。少数民族的聚落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自然条件较为恶劣,自给自足的经济亦较为闭塞,少数民族间的交流亦相对较少,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内部自然生发出的舞蹈承载了重要的无可替代的文化娱乐属性,舞蹈能够让人们在劳作之余得到肢体的最佳舒展与心灵的最好舒缓。少数民族舞蹈由最初的仪式性、礼仪性进而演化为个人情感的抒发性以及群众集体情感的抒发性,尤其是在节庆等活动中,舞蹈更是陶冶情操、舒缓心灵的当然之选,少数民族的载歌载舞的文化内涵亦是其之所以能够频频吸引现代文明不断地向少数民族区域投以欣赏目光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
(二)少数民族舞蹈的舒缓精神压力性
少数民族舞蹈是由世世代代繁衍,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于栖居地的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集集体智慧集体创作的以“崇于天,起于祈”为初衷,以“娱于民、乐于民”为最终体现的一种形体艺术,少数民族舞蹈具有尽情抒感,尽情宣泄情绪,尽情舒缓精神压力的作用,应该说正是少数民族多彩多姿的舞蹈文化艺术造就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的跳脱性灵,从心理学的视角比较汉民族区域与少数民族区域的心理疾患情况,就会发现,少数民族区域少有严重精神疾患的案例,这显然与少数民族以舞蹈的方式舒缓其精神压力有着勿庸置疑的关系。少数民族舞蹈为较为封闭条件下的聚落提供了最佳的群体休闲娱乐方式,舞蹈可以让劳作或紧张压迫下的神经得到最佳的舒缓与放松,比如少数民族中彝族的“阿细跳月”就异常欢快轻松,在明快的节奏下,快乐的心情随之而被点燃,一切的烦恼都会随之烟消云散。虽然少数民族舞蹈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被称为“胡旋之舞”,但是,从其本质来看,具有与汉民族舞蹈略同的文化内涵,少数民族舞蹈皆具有较强的舒缓精神压力性的作用,具有缓和神经肌的紧张态,舒缓精神压力,调节交感神经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舞蹈舒缓心灵的自娱自乐性,不仅是少数民族民族意识与民俗生活的反映,亦反映了少数民族蓬勃热烈的民族精神。
(三)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欣赏吸纳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更要不断汲取本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中,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历史同样悠久,不仅同根同宗,而且同流同源。但是,基于政治、历史、地理、人文等的差异性,使得少数民族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数千年的文化洗礼,形成了与汉民族迥异的,并且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特色鲜明的、大放异彩的民族舞蹈文化,这些舞蹈文化都已经成为弥足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如宝石般绚丽璀璨。直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才由民族区域与舞蹈艺术的边缘逐渐走向真正的文化艺术大舞台,少数民族舞蹈一经亮相就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少数民族舞蹈正因其独具民族文化特色,才会深受世人喜爱,不仅少数民族之间各具特色,同一民族内部的舞蹈亦有所不同。仅傣族的“嘎舞”就包括数十种舞蹈,如“嘎巴”(鱼舞)、“嘎朵”(马鹿舞)、“嘎洞”(抓藤舞、劳动舞)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嘎洛雍”(孔雀舞),“嘎洛雍”中的“三道弯”已经形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文化定势,这种审美文化定势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整个东南亚、东亚各国,甚至远传至中亚乃至欧洲各国,从现代审美文化来看“三道弯”仍是女性梦寐以求的心理定势。欣赏傣家舞蹈能够从中体味到山之逶迤、水之涟漪、花之婆娑、鸟之生姿的民族文化特色。[1]
二、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性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原生性
纵观我国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我们看到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均具有无须干预的自然本态性,且具有最为自然的去雕饰性,正因为如此,反而在民族区域中具有最茁壮的生长性,少数民族舞蹈本身所具有的本态性印证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不可比拟的原生性。少数民族舞蹈的原生性与现代舞蹈的发展性、创新性比较起来,更显现出少数民族舞蹈的原汁原味与原始古拙淳朴的风貌,这也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少数民族舞蹈登上世界文化大舞台以后即长盛不衰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少数民族舞蹈源于自然,示敬于自然,在表现自然的同时,亦将民族自由灵性之中的飘逸激荡表露无遗。虽然现代化的各民族大融合与跨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舞蹈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更富变化与更加多样的表现力,但是,从纯文化的视角来看,研究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与舞蹈文化遗产更具有深层文化价值。少数民族之间的舞蹈具有不可否认的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分别源于不同的图腾崇拜、不同的生产生活、不同的习俗信仰以及不同的地域影响,但是,纵观其共性,却只有一条,那就是各少数民族舞蹈的原生性。现在不仅其他民族更加珍视少数民族舞蹈的原生性,少数民族区域本身也在重视其舞蹈的原生性。对其他民族舞蹈艺术以及文化影响的一种十分有益的补充。
(二)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核
传统的“人—地”关系理论揭示了人文与地域性对于文化形成的影响,为探析少数民族舞蹈的深层文化内涵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我国的各个少数民族区域已经形成了其各具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体系,在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中,舞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舞蹈中不仅包含了少数民族和谐自然的民族思想,而且亦包含了少数民族原始初民的人文精神,更包含了少数民族人文精神所赋予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在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中的激荡与水融使得少数民族的舞蹈已经成为少数民族高度内聚、牢不可破的深层文化内核。在少数民族舞蹈中,无论是其凝重的舞蹈元素,还是其古朴的舞蹈韵律,抑或是其神异的舞蹈形制,都已经历数千年不改,经数千年而不衰,究其源流不外乎自远古初民流传及今的,“祈、祭、禳”等少数民族风俗,进而由风俗而礼仪,由礼仪而文化,不断演化发展为一部寄灵魂于舞蹈艺术之中的少数民族的文明发展史,由此视角引申,传统的少数民族舞蹈理论的“人—地”两点式关系就应该发展成为“人—地—文化”的三角形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少数民族的文明发展史,显而易而地,实质上存在着一个,由舞蹈艺术等文化表现围绕包裹着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核。[2]
(三)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核所辐射出的不仅包含了舞蹈对世人的艺术感染,而且更包含了由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升华而来的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少数民族舞蹈既是鲜活的雕塑,又是运动中的绘画,更是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下的活化石,从文化视角而言具有极高的人文意义与研究价值。少数民族舞蹈的千载沉淀与一脉传承,使得其中蕴蓄了极为丰富的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越是表象上较少的宣教,反而越能够成其永恒的文化内涵,不言之教,反而会流传得更久更远。少数民族舞蹈具有较少的宣传教化,反而因此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价值,成为少数民族以舞蹈传衍民族历史、以舞蹈传衍、以舞蹈传衍生产生活知识、以舞蹈传衍民族传统、以舞蹈传衍风俗等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超文化定势。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仅为8%,然而少数民族的舞蹈却占据了全国舞蹈总量的大半壁江山,密集遗存的少数民族舞蹈印证了少数民族文化经久不息的传承性,更昭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在民族文化发展的时空中,由少数民族舞蹈所标注的注定会是最辉煌灿烂的时空坐标。
三、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继承而来的文化性
(一)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象征
舞蹈不仅是民族艺术的播布使者,更是民族文化的播布使者。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那一方得天独厚的沃土上,少数民族的舞蹈早已经成为那一片沃土之上跳跃着的不息的灵魂。少数民族舞蹈极富民族风情,在其表象深处的则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少数民族远古初民最初以象形的手段模仿自然,将自然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此后,一步步将生产生活、习俗信仰寄寓于舞蹈之中,舞蹈的文化象征亦开始变得复杂丰富起来,由图腾而事物,由事物而仪礼,由仪礼而文化,渐渐发展完形为具备了少数民族“寄善、宣意”的独特的民族文化深层内涵。[3]寓意生灵的少数民族舞蹈,将文化寓于舞蹈的动感与美感之中,不仅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的表象作用,而且更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涵的积累作用,进而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纵贯时空的文化象征。少数民族舞蹈具有绵延不绝的绝对继承性,这种继承性是对少数民族元文化最为真实的克隆,同时,更是少数民族元文化的具象化的象征。少数民族舞蹈中的形形的人体律动,其实只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只是一种传播民族文化的媒介而已,透过少数民族舞蹈所阐发传递的,恰恰是由民族风情等文化象征着的,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的内涵。
(二)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意义
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世代传递、薪火相继的一种文化基因,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具有不容忽视的舞蹈艺术价值与民族文化意义,从舞蹈艺术作为流动的线条这方面来看,少数民族舞蹈独特的舞蹈线条刻画了数千年来少数民族一脉相传的文化脉络,少数民族舞蹈中的文化脉络不仅对于本民族而言具有文化背景描述意义,而且对于其他兄弟少数民族乃至汉民族而言亦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参照意义。[4]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踵继初民的文化特质,较少因应时代的发展性,因此,相对汉民族的文化而言更加古朴,亦更具文化的深层内涵。少数民族舞蹈不仅对少数民族自身的舞蹈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化指代意义,而且少数民族舞蹈亦随着历代民族大融合而被引入中原各历史时期的王朝之中,对中原诸王朝的宫廷舞蹈文化嬗变亦起到了较为深远的文化影响。[5]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性质使得包括舞蹈在内的各种文化形式本身即具有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气质的拓印性与写照性,从而成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鲜活标本。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鲜有形诸文字者,反而这些文化更具有强烈的深层美学风格、深化层文化内涵。
(三)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
民族与文化自古以来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民族与文化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具有最为自然的妩媚性、最为庄重的仪式性、最为古拙的遗存性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特质,少数民族舞蹈从文化的层面被赋予了无法抛弃的少数民族先天与生俱来的秉赋,皆因其积蕴了数千年的深层次的文明底蕴与文化内涵。即便是人类发展到现代文明,少数民族舞蹈的旧貌在新时期新常态下仍然焕发出新颜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深层次的高内聚强辐射的外化于舞蹈的文化内涵。[6]五千年的风风雨雨铭记了中华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文化是民族崛起与复兴的软实力,少数民族舞蹈是民族区域人民集体文化智慧的结晶与远古初民文明的印记,同时,少数民族舞蹈中亦蕴含着少数民族的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从这种意义上说,少数民族舞蹈实质上是一种具体而微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叙事史诗,透过舞蹈看文化,才能更加深切到了解到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中所孕育着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我国各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已经成为泛览各少数民族深层文化内涵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百科全书。[7]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历史星河中流淌着无数中华儿女所创造的绚丽的各民族文化,舞蹈是其中最为独特、最为耀眼的一颗超新星。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摇曳生姿,既流存着巫的神韵,又汇入了舞的壮彩,充分显示了由远古传承及今的少数民族深层文化内涵所洋溢出的鲜活的人文性灵。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极富表情的人体语言艺术,为少数民族文化钤记了永难磨灭、永恒传递、生生不息的印记。从表象上来看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植被”,而从其核心价值观念加以挖掘,我们就能够看到少数民族舞蹈深刻的文化内涵。应该看到,少数民族舞蹈不仅是少数民族深层文化内涵的体现,更是少数民族未来发展的灵魂所系,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亦将使得各少数民族文化最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中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1]刘丽.挖掘民族民间舞蹈资源的深层内涵[N].中国民族报,2008,(10):1-2
[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5-16
[3](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2-27
[4]朱红.建立民族舞蹈特色教学体系,传承与发展民族舞蹈文化———兼论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发展模式[J].艺术教育.2011,(2):7-9
[5]明文军.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5-6
[6]马薇,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9-21.
关键词 民族民间舞蹈 人格 心智 体态
中图分类号:J722.3 文献标识码:A
1 学习民族舞蹈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在享受优越生活和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衍生出一些社会的问题。现今独生子女的比例在青少年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独生子女在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方面呈现出很大的优势,他们普遍智力发展快、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记忆力好、精力旺盛、活泼开朗、兴趣广泛;但是也有独立性差、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胆小孤僻、社会适应能力差、怕吃苦等缺点。如何将其优点发扬,并弥补不足,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西方近代美育思想的先驱席勒提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青少年来说是塑造气质、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民族民间舞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自娱性、广场性、通俗性、群体性等特点,相比芭蕾的刻板规范、古典舞的清丽典雅、街舞的个性自由,大部分民族舞热闹、活泼、聚众、简单易掌握的特点,更加适合青少年学习,使其身心都能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
由于民族民间舞蹈具有聚众的特点,常常以集体舞蹈的形式呈现,舞蹈中的队形变化和动作的整齐度需要舞者的集体配合。因此,在舞蹈学习中,学生必须服从纪律、听从指挥、关注他人、团结协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舞的“群体性”特点,编排若干小组合来教授学生,在学习过程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点,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民族民间舞蹈热闹、欢快,动作舒展、优美,抒情性较强,学生在跳舞的过程中可以放松身心,把自己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解脱出来,在音乐中感受舞蹈的魅力,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美,如何正确审美,在舞蹈中从而变得更加坦然和自信,并带着这种坦然与自信的气度面对生活和人生。
此外,我国历史悠久,民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南有花灯采茶,北有秧歌,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舞蹈更是风格各异,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青少年由内而外地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民族舞蹈可以培养肢体的灵活性和敏锐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舞蹈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相比其体育运动,更加细腻敏锐,情感的表现力更强。舞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大小肌肉群需协调参与,身体的耐力、爆发力、控制力、平衡力、柔韧性、反应能力,都能得到充分锻炼。民族民间舞风格鲜明、律动性强,在舞蹈的过程中,需舞者的身体各部分共同配合。如藏族舞的踢踏舞可以训练踝部和膝部的灵活性;汉族舞丰富多彩的扇子手绢技巧可以培养学生两手的配合能力;维族舞可以训练学生颈部和腕部的协调性等。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的教师在普通学校的舞蹈课堂上,太过急功近利,一上来就学习复杂的舞蹈组合,直接造成了学生与舞蹈的距离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面到中间、单一到复杂的舞蹈教学原则。如教师教授汉族东北秧歌中的手绢花,一定要从基本的动律开始训练,舞蹈动律掌握熟练后再学习徒手的手腕动作,徒手的掌握熟练后再拿手绢花进行练习,最后再学习全身协调的动作并配合音乐练习。在学习初期不宜接触太复杂的舞蹈动作,学生身体各部分无法同时协调配合,打击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舞蹈的本体是人的肢体运动,肢体的运动是受大脑的控制支配的,因此,在普通学校的舞蹈课堂上,学生训练的不仅是身体的灵活性,更是大脑敏锐的反应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普通学校的青少年,学习舞蹈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呈现出多么完美的艺术作品,而是借助舞蹈教育的手段,使学生收获到课本中无法收获的东西,使其心智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例如,教师教授藏族舞,在学习动作之前,教师首先对高原民族的文化特点、民族性格、地理特征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该舞蹈的文化背景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将其置身于该民族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中跳舞,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藏族舞蹈会呈现出这样的屈膝、松垮、含胸的身体形态,让学生在舞蹈中学会辩证地思考分析问题。此外,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正确的动作示范、进行模仿、继而对动作的顺序和规格进行反复的记忆,培养青少年的观察、想象、记忆、模仿等能力。
3 民族舞蹈有助于学生身体的匀称发展,养成正确的体态习惯
我国早在3000多面前的周代就有舞蹈教育的正式记载,周代的贵族阶级特别强调乐舞的教化作用,认为舞、诗、礼三者融合,可以培养人的气度。在周礼制度中,“六大舞”用于祭祀,而“六小舞”就是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教材, “文舞”持羽毛,“武舞” 持兵器,学习“文舞”以培养人的良好仪容;学习“武舞”可以熏陶人的威武气度。古代人几千年前的美育思想,放之今日仍然适用。放眼现今的青少年群体,由于网络和电视的普及、营养的过剩和长期课业负担等多种原因,青少年肥胖、体弱、骨骼发育畸形等现象非常突出,“豆芽菜”“小胖子”体型在校园里随处可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真正优秀的人才不仅要德才兼备,更要具备健康的身体及优美高雅的行为举止。因此,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学生展开长期科学的舞蹈训练,矫正其不良的形体,改善青少年过于肥胖、瘦弱的形体,培养他们挺拔向上的优美体态是有重要意义的。
人类实践证明,规范科学的肢体训练,可以使人体肌肉呈条形生长,使骨骼的发育更加健康挺拔。现今社会上较为普及的形体训练以芭蕾基训为主,芭蕾基训的主要优势是动作规范性强,风格和审美较为统一和稳定,教学和训练体系化科学化;缺点是较为刻板,风格单一,舞蹈的趣味性较弱,伴奏音乐表现力有限,不太适合初涉舞蹈的青少年;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节奏和韵律较为欢快,音乐感染力强,舞蹈风格多样,具有极强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在普通学校的舞蹈课堂上,如果采取刻板单一的形体训练模式,不但会使课堂教学的效率降低,学生也会丧失对舞蹈的兴趣,还容易造成学生的肌肉韧带组织拉伤。因此,普通学校的舞蹈课堂,再兼具规范科学性的同时,必须要有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编排风格不同的民族舞小组合,对学生进行指导,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和效果。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传播;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2;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09-01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是最为直接,最生动、最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最能够直观清晰的表现出当地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人民的性格、气质、文化、内涵、生存状态、等等。民族舞蹈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艺术丛林中的一颗不可缺少的常青树。
一、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
关于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艺术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只有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才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舞蹈,否则就不算是民族民间的舞蹈,只能说是创作舞蹈;另一中说法是只有从民间舞蹈中加以提炼,才能算是民族舞蹈艺术。这两种声音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发展,民间舞蹈需要从生活中走向舞蹈,需要从中加工提炼,以获得更多观众的接受和认可,使之成为演绎性的的舞蹈艺术,过分的强度“原生态”会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负面的阻滞作用;而对于民间舞蹈的提炼过程,也要防范其随意性,民族民间舞蹈需要有其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突出其独有的特征,才具有存在的价值意义。
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进步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改变,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认真严谨的学习,立足于创造性的发展,保留民族传统,又要有所创新,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和提高。在继承方面,主要有如下几种,首先,要倡导民族舞蹈传统的传承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涉及宗教仪式的舞蹈,一些没有专门记录方式的特殊舞种,需要上一代亲身将一招一式教授给传人;其次,在民间的娱乐活动中,积极引导传承,在节庆日中,民族舞蹈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慢慢传递给参与其中的每个人,不需要专门的教,这种以自娱为主的形式,更容易被人接受;再次,将民族民间舞蹈纳入到学校教育中,在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去了解、接受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需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民间舞蹈。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处于发展时期,要坚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民族性、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的审美思维、观念等,需要在真正深刻理解其内涵与本质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审美观念去审视,用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去看待,掌握民族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探索其内容与形式,韵律与节奏等的关系,追求深层次的文化意蕴。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特征
1.民族民间舞蹈具有群众性、娱乐性。“心中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美学观点,这就是说,人们常常是为了表达和体验一种欢乐喜悦的心情,才跳起舞来。我国的民间舞蹈,多半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社会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看到,每逢传统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或者是秋天收获后的农闲季节,人们总是以歌舞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气氛,她们或跳秧歌、或打腰鼓、或挥龙舞,或耍狮子,千姿百态,热闹非凡,表现出民间舞蹈极大的娱乐性,显示出舞蹈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融洽与和谐。
2.浓重的感彩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中国民间民族舞蹈艺术情感色彩主要表现在形象性的情感表达方式,民间舞蹈是现实生活艺术形式的反应,强调其形象的感彩。民族舞蹈艺术是人们群众情感色彩的体现,其内在文化底蕴、精神气质、内容形式、风格特点,都是其民族审美意识以及民族信仰赋予的,是人们群众精神审美的需要,更是人们对未来美好期望的寄托。
3.舞蹈与歌唱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主要特点。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自由、活泼、生动,相对一般纯粹的舞蹈来说,更通俗易懂,且所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是我国各族百姓非常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而且中国的民间舞蹈中,很多都使用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道具,例如,扇子、手帕、花伞,甚至是器皿,像是碗、坛子等等。例如,苗族的民间舞蹈“板凳舞”,是苗族人民自娱性的、寓体育运动于舞蹈的艺术形式,由一人或者是数人,手持板凳相击打为鼓点,众人围在外边起舞,鼓点的节奏欢快、轻松,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且舞蹈的动作幅度比较大,粗犷、豪放、激情昂扬,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豪放。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播,需要秉承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理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伴随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提升,审美观念的转变,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的汲取新的生命力,促进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促使民族舞蹈艺术将民族文化传播给更多的受众,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对于民族艺术的审美。
参考文献:
[1]刘晓莉.论民间舞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群文天地,2012(13).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原生态舞蹈;生命;艺术特点
随着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的推广,人们被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在这些舞蹈中蕴涵着原始的生命态度,舞者为生命而歌,为生命而舞。这些舞蹈表达的人性的光辉与众不同,散发着一种巨大的自然能量。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是一切语言之母。而人类学家认为: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舞蹈,舞蹈同人类一样古老。舞蹈的这些最原始的特质在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的舞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怀着对这些珍贵的原生态舞蹈的敬仰,笔者对其特殊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体现生命的自然性
西南少数民族自古就是传统的农耕社会。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所谓的“天”就是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人就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内在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绝对依赖而和谐。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舞蹈。这种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惟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人为创编的,它因为其深厚的渊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内容,其中的某些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例如,基诺族太阳鼓舞中象征神灵的太阳鼓,藏族拜山神舞蹈中的玛尼石等。所以,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
二、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内容极其生活化
西南少数民族的舞蹈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大众之中的,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用舞蹈的方式表达生活的需求。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对原始民族的舞蹈艺术进行了考察后认为:“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原始人类无疑已经在舞蹈中发现了那种他们能普遍地感受的最强烈的审美享乐。多数的原始舞蹈运动是非常激烈的。我们只要一追溯我们的童年时代,就会记起这样的用力和迅速的运动,倘使持续的时间和所用的力气不超过某一种限度是会带来如何的快乐。因这种运动促成之情绪的紧张愈强,则快乐也愈大。人们的内心有忧动。而外表还须维持平静的态度总是苦的:而能籍外表的动作来发泄内心的郁积,却总是乐的。”
比如打歌(跳土风舞)是云南很多民族的青年男女交友择偶的最常见的方式。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屋里屋外,只要一把芦笙或一把三弦,人们就能欢乐起舞。歌舞者白发而成,边歌边舞,舞步时而激烈时而舒缓。歌舞者的情绪随着山歌的变化而变化。有打歌调称:“蚂蝗叮着鹭鸶脚,生生死死扯不脱”,姑娘们又喜欢又害羞。豪爽的彝族人说:“为人不跳乐,白在世上活”;他们还有许多生动的说法:“太阳出山来打歌,踏平草地跳平坡;汗水不湿羊皮褂,阿哥阿妹莫歇脚”;“打歌打到太阳落,只见黄灰不见脚,打起了黄灰做得药”;“采花来来采呀采花来,一家一个采呀采花来,阿娃花下说给你呀,好是好玩呢,就是害呀害羞羞……”;“想是想来挂是挂,不想不挂咋在着……”;“想你不能搭你去,爱你不能搭你在,就象小鸡么吃了针穿线,牵肠挂肚挂心肝,啊苏噻呢么哟嘿”……
再比如烟盒舞,这种舞是云南石屏、建水、峨山、通海一带彝族尼苏支系(俗称“三道红彝”)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活动。以传统的装烟丝盒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面,以手指弹响作节拍,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舞蹈随着清脆悦耳的烟盒节拍,铿锵的四弦声、笛子声翩翩而起,善舞者,套路形象生动,妙趣无穷。夜晚,彝族男女青年围在篝火边,弹着四弦,唱着“海菜腔”等曲子;之后,男女青年在“正弦”的伴奏下,开始斗“蹄壳”(鞋子),互相用脚去碰对方的脚,进行试探;聚会的是跳一种摹仿各种动物交尾、男女青年身体亲密接触的舞蹈,有“扭麻花”、“蜻蜒点水”、“鸽子渡食”、“蚂蚁走路”、“银瓶倒水”、“鹭鸶拿鱼”、“虾蚂虫扭腰”等;接着小伙子开始“抢姑娘”,到密林中幽会……“踩谷种”、“踩茨菇”等,则为反映农耕的舞蹈,彝族人极为喜爱烟盒舞。
再比如佤族的甩发舞,佤族妇女大部份披长发,甩发是从佤族妇女发式特点及生活动作中,经过提炼发展成为具有佤族特色的舞蹈。甩发可以表现内心的强烈感情,可以表现力量,头发的摆
动也可以象征熊熊大火。这种源自内心的欢乐情绪通过歌舞的形式更强烈地“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原生态舞蹈以人类体力活动形式为舞蹈的基本表现形式,形成反映劳动活动的原生态舞蹈,同时表现在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例如,流传于中国南方产茶区的“采茶舞”,也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等。这些舞蹈中的动作模拟采茶劳动中的正采、倒采、蹲采以及盘茶、送茶等动作,还有彝族的“海菜腔”,它发源于云南石屏异龙湖一带,彝家姑娘在湖中捕鱼时,一边划船,一边唱歌,歌声就象水中随波浪起伏的海菜,因而叫“海菜腔”,“海菜腔”极其优美、复杂、动听,是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悠腔”、“四腔”、“五山腔”)中最难学、最难唱的民歌。舞者们唱三拍,跳二拍,手击一拍,在原生、经典舞蹈中堪称一绝。生活在石屏县哨冲、龙朋、龙武一带的花腰彝,彝族人有句俗话:“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有脚不能跳,俏也无人要”。再比如傣族的《象脚鼓舞》是在喜庆佳节或是迎接远方来的客人时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民间舞蹈。因形似大象的腿故名象脚鼓,演奏时用糯米饭粘在鼓面中心调试音的效果,象脚鼓流行于德宏、西双版纳、临沧及云南周边的东南亚各国。群众说:“象脚鼓一响,脚杆就痒”。
这些舞蹈内容生动、丰富,反映的是鲜活的生活状态和场景;甚至可以说,它已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舞蹈,舞蹈就是生活。
三、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突出体现了仪式化和图腾崇拜
“桑林中,崖壁下,或面向着咆哮奔腾的宽江长河,或围绕在柴芯的烈焰四周。火把的闪光映照出崖壁上的若隐若现的神秘画像,击石的铿锵伴随着鼎沸的呐喊欢唱;头饰彩羽,身披兽皮的人们……从日出跳到日落,从黄昏舞到晨曦。”(引自《中国舞蹈史》)这就是少数民族仪式舞蹈精彩的描述。仪式舞蹈的主题是生命,它用富于宗教感情的既定舞蹈动作程序。以使人们以神圣的心理从这些程序中体验并深信不疑地感受到神灵对生命本体的佑助。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中,仪式舞蹈是一种流传久远,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心理影响极深的一种民俗现象。当征服与支配自然界的强烈愿望,因手段的缺乏而难以实现的时候,盛大的仪式舞蹈就开始了。他们通过这种仪式舞蹈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意识到自身与群体的巨大潜在能动性。人们深信舞蹈可以超越现实,沟通神灵,于是不同部落产生了各具代表性的舞蹈,而这些舞蹈往往都是用于祭祀仪式的。
例如,哈尼族的芒鼓舞,鼓声是人们向“摩米”(即天神)对话的道具,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丁兴旺的青草。芒舞是哈尼族在传统的“昂玛吐”节上表演的祭祀性喜庆舞蹈。芒鼓舞有清山净寨、驱邪避鬼、祈求丰收之意。还有铜镲舞,这种舞流行于西双版纳州哈尼族爱尼支系的一种舞蹈。先民们用两片铜镲相撞发出的洪亮声音来与神灵沟通。神鼓流传于云南绿春一带,当地人叫“热波比”。现在,绿春县牛孔乡只有一个妇女能打这种鼓,“神鼓”有24套打法,概括了祭祀、生殖繁衍、祈求丰收、婚丧嫁娶等内容。打鼓前要“祭鼓”,打鼓时边打边唱。
再例如,佤族至今仍然保留着“木鼓舞”的习俗。他们将“木鼓舞”看成很神圣的仪式。在佤族人们的历史上,“木鼓舞”通常在本族人受到外族人入侵时、村里的老人过世时、取外族人的头颅祭祀古神时,敲鼓而舞。现在“木鼓舞”在佤族大多在两种情况下跳,一是村民拉木鼓回村寨时跳,二是有重要的活动在木鼓房中所处的村寨中跳。“木鼓舞”原始风貌浓厚,动作丰富。舞者时而站成两横排或两竖排交错变动,时而相互拉手将木鼓围成圆圈伴随着鼓点而舞,舞蹈情绪激烈,狂野粗砺。在简单奔放的律动中勃发出生命的情感。
还有,面具舞也是当地先民举行驱鬼逐疫的祭仪。云南麻栗坡县大王岩崖画有面具舞图象。先民们戴着面具吓唬魔鬼,驱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面具舞发展为傩戏,至今一直遗存在云贵川等省的部分地区。
东巴舞是在东巴祭祀仪式中跳的一种舞蹈,其中的一类是为了超度亡灵。原始东巴教认为,人的躯壳死了,人的灵魂没有死;这样就必须由东巴跳舞祭祀,超渡亡灵,沿着“神路图”升入天堂。
西南少数民族人民除了认为万物有灵外,还信奉氏族的图腾。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象征和标记。涂尔干在分析图腾崇拜时认为,在氏族成员之外“存在着支配他们同时又支持他们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群体成员所激起的情感,这种情感已经深入氏族成员的内心,并且对象化了。为了对象化,这种情感就被固定在某种客体上,如图腾。于是某些东西就变得神圣了。图腾崇拜在于部落和氏族成员对图腾神圣感情和心理归依感。正如当代美国著名的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讲:“原始艺术既不是产生于单纯的好奇心,也不产生于创造性的冲动本身,原始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去产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作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实践工具和一种超凡的力量。”这种超凡的力量就是“图腾崇拜”。
西南
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中常常表现图腾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动作为舞蹈动作。这种方式强化了群体认同的标记性。例如,我们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中,常常见到牛头的出现。这就是体现对农业生活和力量的崇拜的牛头舞。牛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在古代崇拜的动物。“中国人的先民很早就和牛发生了关系。传说远古时候‘葛天氏’之乐,是表现农业生活的。表演时三人手里都拿着牛尾巴,顿足踏地,边舞边唱”。这在当地的民间舞蹈中得到了体现。舞蹈中,持牛头者是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又是祭祀舞蹈的领舞人,只有此人用线条画出身体,而其他几人都是用颜料涂满身体。牛头象征着力量和财富。牛可以耕种、有力量,还能带来更多的粮食,在原始社会,有粮食就有生命,就有财富,所以牛的多少可以衡量财富的多少。对牛的崇拜,可以看到原始先民对农业的重视。
还有,基诺族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所以他们的太阳鼓舞是其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鼓的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的木管象征太阳的光芒。鼓舞反映出云南远古先民的生殖崇拜。鼓槌、鼓面很有男女生殖器的形似特征,打鼓更具明显的交合象征意味。原始先民相信阴阳协调,天地交和,生命乃成。对产生生命的行为和器官有着近乎神灵的崇拜。他们把这种崇拜隐含在舞蹈动作中,以乞求获得孕育生命的能力。从这些舞蹈中可以看出原始先民对待情爱、生命的态度。
再如,傣族人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图腾,他们的孔雀舞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内容多为表现孔雀的动作和生活习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地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这些舞蹈虽然道具不同、舞风各异,但都体现了对氏族图腾的崇拜、对生命的崇拜。
四、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是人类的艺术瑰宝
这种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如同一本活得历史画卷,向人们讲诉着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他们对神灵、对生命的崇敬。舞者动作的内涵,舞蹈的内容,舞蹈所表达的信仰,以及舞具的神圣含义和它的活化石作用,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种原生态舞蹈,其呈现过程是表演艺术;舞蹈的特定时间、空间与内涵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与人生仪礼;而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术密切相关。所以,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活态文化艺术品。
五、结语(下转第182页)
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作为中国舞蹈艺术圣殿中的一枝奇葩,处处体现着信仰和崇拜,体现着那一方水土人民对生活的真诚和感动。他们的舞蹈是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热爱,没有粉饰与浮躁。因为大山里的人们深信天地可以交合,阴阳可以协调。他们跳舞是为了示爱,打歌是为了庆丰收,击鼓是为了交媾,这些充满人性的东西完全不同于一般舞蹈形式的单纯炫技。他们的舞蹈不是技巧,而是生命本身。他们是在用生命舞蹈!
【参考文献】
[1]于平.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M].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2002.
[2]爱弥尔?涂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商务印书馆,1984.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原生态舞蹈;生命;艺术特点
随着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的推广,人们被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在这些舞蹈中蕴涵着原始的生命态度,舞者为生命而歌,为生命而舞。这些舞蹈表达的人性的光辉与众不同,散发着一种巨大的自然能量。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是一切语言之母。而人类学家认为: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舞蹈,舞蹈同人类一样古老。舞蹈的这些最原始的特质在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的舞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怀着对这些珍贵的原生态舞蹈的敬仰,笔者对其特殊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体现生命的自然性
西南少数民族自古就是传统的农耕社会。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所谓的“天”就是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人就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内在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绝对依赖而和谐。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舞蹈。这种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惟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人为创编的,它因为其深厚的渊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内容,其中的某些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例如,基诺族太阳鼓舞中象征神灵的太阳鼓,藏族拜山神舞蹈中的玛尼石等。所以,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
二、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内容极其生活化
西南少数民族的舞蹈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大众之中的,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用舞蹈的方式表达生活的需求。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对原始民族的舞蹈艺术进行了考察后认为:“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原始人类无疑已经在舞蹈中发现了那种他们能普遍地感受的最强烈的审美享乐。多数的原始舞蹈运动是非常激烈的。我们只要一追溯我们的童年时代,就会记起这样的用力和迅速的运动,倘使持续的时间和所用的力气不超过某一种限度是会带来如何的快乐。因这种运动促成之情绪的紧张愈强,则快乐也愈大。人们的内心有忧动。而外表还须维持平静的态度总是苦的:而能籍外表的动作来发泄内心的郁积,却总是乐的。”
比如打歌(跳土风舞)是云南很多民族的青年男女交友择偶的最常见的方式。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屋里屋外,只要一把芦笙或一把三弦,人们就能欢乐起舞。歌舞者白发而成,边歌边舞,舞步时而激烈时而舒缓。歌舞者的情绪随着山歌的变化而变化。有打歌调称:“蚂蝗叮着鹭鸶脚,生生死死扯不脱”,姑娘们又喜欢又害羞。豪爽的彝族人说:“为人不跳乐,白在世上活”;他们还有许多生动的说法:“太阳出山来打歌,踏平草地跳平坡;汗水不湿羊皮褂,阿哥阿妹莫歇脚”;“打歌打到太阳落,只见黄灰不见脚,打起了黄灰做得药”;“采花来来采呀采花来,一家一个采呀采花来,阿娃花下说给你呀,好是好玩呢,就是害呀害羞羞……”;“想是想来挂是挂,不想不挂咋在着……”;“想你不能搭你去,爱你不能搭你在,就象小鸡么吃了针穿线,牵肠挂肚挂心肝,啊苏噻呢么哟嘿”……再比如烟盒舞,这种舞是云南石屏、建水、峨山、通海一带彝族尼苏支系(俗称“三道红彝”)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活动。以传统的装烟丝盒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面,以手指弹响作节拍,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舞蹈随着清脆悦耳的烟盒节拍,铿锵的四弦声、笛子声翩翩而起,善舞者,套路形象生动,妙趣无穷。夜晚,彝族男女青年围在篝火边,弹着四弦,唱着“海菜腔”等曲子;之后,男女青年在“正弦”的伴奏下,开始斗“蹄壳”(鞋子),互相用脚去碰对方的脚,进行试探;聚会的是跳一种摹仿各种动物交尾、男女青年身体亲密接触的舞蹈,有“扭麻花”、“蜻蜒点水”、“鸽子渡食”、“蚂蚁走路”、“银瓶倒水”、“鹭鸶拿鱼”、“虾蚂虫扭腰”等;接着小伙子开始“抢姑娘”,到密林中幽会……“踩谷种”、“踩茨菇”等,则为反映农耕的舞蹈,彝族人极为喜爱烟盒舞。
再比如佤族的甩发舞,佤族妇女大部份披长发,甩发是从佤族妇女发式特点及生活动作中,经过提炼发展成为具有佤族特色的舞蹈。甩发可以表现内心的强烈感情,可以表现力量,头发的摆动也可以象征熊熊大火。这种源自内心的欢乐情绪通过歌舞的形式更强烈地“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原生态舞蹈以人类体力活动形式为舞蹈的基本表现形式,形成反映劳动活动的原生态舞蹈,同时表现在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例如,流传于中国南方产茶区的“采茶舞”,也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等。这些舞蹈中的动作模拟采茶劳动中的正采、倒采、蹲采以及盘茶、送茶等动作,还有彝族的“海菜腔”,它发源于云南石屏异龙湖一带,彝家姑娘在湖中捕鱼时,一边划船,一边唱歌,歌声就象水中随波浪起伏的海菜,因而叫“海菜腔”,“海菜腔”极其优美、复杂、动听,是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悠腔”、“四腔”、“五山腔”)中最难学、最难唱的民歌。舞者们唱三拍,跳二拍,手击一拍,在原生、经典舞蹈中堪称一绝。生活在石屏县哨冲、龙朋、龙武一带的花腰彝,彝族人有句俗话:“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有脚不能跳,俏也无人要”。再比如傣族的《象脚鼓舞》是在喜庆佳节或是迎接远方来的客人时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民间舞蹈。因形似大象的腿故名象脚鼓,演奏时用糯米饭粘在鼓面中心调试音的效果,象脚鼓流行于德宏、西双版纳、临沧及云南周边的东南亚各国。群众说:“象脚鼓一响,脚杆就痒”。
这些舞蹈内容生动、丰富,反映的是鲜活的生活状态和场景;甚至可以说,它已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舞蹈,舞蹈就是生活。
三、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突出体现了仪式化和图腾崇拜
“桑林中,崖壁下,或面向着咆哮奔腾的宽江长河,或围绕在柴芯的烈焰四周。火把的闪光映照出崖壁上的若隐若现的神秘画像,击石的铿锵伴随着鼎沸的呐喊欢唱;头饰彩羽,身披兽皮的人们……从日出跳到日落,从黄昏舞到晨曦。”(引自《中国舞蹈史》)这就是少数民族仪式舞蹈精彩的描述。仪式舞蹈的主题是生命,它用富于宗教感情的既定舞蹈动作程序。以使人们以神圣的心理从这些程序中体验并深信不疑地感受到神灵对生命本体的佑助。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中,仪式舞蹈是一种流传久远,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心理影响极深的一种民俗现象。当征服与支配自然界的强烈愿望,因手段的缺乏而难以实现的时候,盛大的仪式舞蹈就开始了。他们通过这种仪式舞蹈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意识到自身与群体的巨大潜在能动性。人们深信舞蹈可以超越现实,沟通神灵,于是不同部落产生了各具代表性的舞蹈,而这些舞蹈往往都是用于祭祀仪式的。
例如,哈尼族的芒鼓舞,鼓声是人们向“摩米”(即天神)对话的道具,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丁兴旺的青草。芒舞是哈尼族在传统的“昂玛吐”节上表演的祭祀性喜庆舞蹈。芒鼓舞有清山净寨、驱邪避鬼、祈求丰收之意。还有铜镲舞,这种舞流行于西双版纳州哈尼族爱尼支系的一种舞蹈。先民们用两片铜镲相撞发出的洪亮声音来与神灵沟通。神鼓流传于云南绿春一带,当地人叫“热波比”。现在,绿春县牛孔乡只有一个妇女能打这种鼓,“神鼓”有24套打法,概括了祭祀、生殖繁衍、祈求丰收、婚丧嫁娶等内容。打鼓前要“祭鼓”,打鼓时边打边唱。
再例如,佤族至今仍然保留着“木鼓舞”的习俗。他们将“木鼓舞”看成很神圣的仪式。在佤族人们的历史上,“木鼓舞”通常在本族人受到外族人入侵时、村里的老人过世时、取外族人的头颅祭祀古神时,敲鼓而舞。现在“木鼓舞”在佤族大多在两种情况下跳,一是村民拉木鼓回村寨时跳,二是有重要的活动在木鼓房中所处的村寨中跳。“木鼓舞”原始风貌浓厚,动作丰富。舞者时而站成两横排或两竖排交错变动,时而相互拉手将木鼓围成圆圈伴随着鼓点而舞,舞蹈情绪激烈,狂野粗砺。在简单奔放的律动中勃发出生命的情感。
还有,面具舞也是当地先民举行驱鬼逐疫的祭仪。云南麻栗坡县大王岩崖画有面具舞图象。先民们戴着面具吓唬魔鬼,驱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面具舞发展为傩戏,至今一直遗存在云贵川等省的部分地区。
东巴舞是在东巴祭祀仪式中跳的一种舞蹈,其中的一类是为了超度亡灵。原始东巴教认为,人的躯壳死了,人的灵魂没有死;这样就必须由东巴跳舞祭祀,超渡亡灵,沿着“神路图”升入天堂。
西南少数民族人民除了认为万物有灵外,还信奉氏族的图腾。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象征和标记。涂尔干在分析图腾崇拜时认为,在氏族成员之外“存在着支配他们同时又支持他们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群体成员所激起的情感,这种情感已经深入氏族成员的内心,并且对象化了。为了对象化,这种情感就被固定在某种客体上,如图腾。于是某些东西就变得神圣了。图腾崇拜在于部落和氏族成员对图腾神圣感情和心理归依感。正如当代美国著名的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讲:“原始艺术既不是产生于单纯的好奇心,也不产生于创造性的冲动本身,原始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去产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作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实践工具和一种超凡的力量。”这种超凡的力量就是“图腾崇拜”。
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中常常表现图腾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动作为舞蹈动作。这种方式强化了群体认同的标记性。例如,我们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中,常常见到牛头的出现。这就是体现对农业生活和力量的崇拜的牛头舞。牛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在古代崇拜的动物。“中国人的先民很早就和牛发生了关系。传说远古时候‘葛天氏’之乐,是表现农业生活的。表演时三人手里都拿着牛尾巴,顿足踏地,边舞边唱”。这在当地的民间舞蹈中得到了体现。舞蹈中,持牛头者是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又是祭祀舞蹈的领舞人,只有此人用线条画出身体,而其他几人都是用颜料涂满身体。牛头象征着力量和财富。牛可以耕种、有力量,还能带来更多的粮食,在原始社会,有粮食就有生命,就有财富,所以牛的多少可以衡量财富的多少。对牛的崇拜,可以看到原始先民对农业的重视。
还有,基诺族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所以他们的太阳鼓舞是其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鼓的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的木管象征太阳的光芒。鼓舞反映出云南远古先民的生殖崇拜。鼓槌、鼓面很有男女生殖器的形似特征,打鼓更具明显的交合象征意味。原始先民相信阴阳协调,天地交和,生命乃成。对产生生命的行为和器官有着近乎神灵的崇拜。他们把这种崇拜隐含在舞蹈动作中,以乞求获得孕育生命的能力。从这些舞蹈中可以看出原始先民对待情爱、生命的态度。
再如,傣族人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图腾,他们的孔雀舞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内容多为表现孔雀的动作和生活习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地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这些舞蹈虽然道具不同、舞风各异,但都体现了对氏族图腾的崇拜、对生命的崇拜。
四、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是人类的艺术瑰宝
这种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如同一本活得历史画卷,向人们讲诉着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他们对神灵、对生命的崇敬。舞者动作的内涵,舞蹈的内容,舞蹈所表达的信仰,以及舞具的神圣含义和它的活化石作用,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种原生态舞蹈,其呈现过程是表演艺术;舞蹈的特定时间、空间与内涵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与人生仪礼;而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术密切相关。所以,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活态文化艺术品。
五、结语
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作为中国舞蹈艺术圣殿中的一枝奇葩,处处体现着信仰和崇拜,体现着那一方水土人民对生活的真诚和感动。他们的舞蹈是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热爱,没有粉饰与浮躁。因为大山里的人们深信天地可以交合,阴阳可以协调。他们跳舞是为了示爱,打歌是为了庆丰收,击鼓是为了交媾,这些充满人性的东西完全不同于一般舞蹈形式的单纯炫技。他们的舞蹈不是技巧,而是生命本身。他们是在用生命舞蹈!
【参考文献】
[1]于平.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M].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2002.
[2]爱弥尔.涂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商务印书馆,1984.
【关键词】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文化旅游项目;价值
一般而言,旅游产业到文化旅游的转变是旅游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单一性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只有复合性的文化旅游才能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1]。随着文化旅游的不断兴盛与发展,如何实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最大化价值,促进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已经成为旅游业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呈现路径
首先,艺术创意与文化真实的结合。对于文化旅游而言,其中创意是有效的路径,艺术是重要的表现形式,而文化则是母本,这就需要对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弘扬与发展特色文化,树立旅游品牌意识,以此实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项目中实现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最大化价值,需要以个性民族文化为主,对艺术文化渊源进行连接,结合特色艺术的地域特征、时令信息与时代背景等,对艺术本身进行还原,打造创意与真实的立体艺术表演,达到艺术的创新发展与改革突破。其次,原生态艺术的歌舞展演。如《魅力湘西》中涉及的歌舞很多,包括桑植民歌、大庸阳戏和花灯等歌舞曲艺,其中桑植民歌唱进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成为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精粹[2]。《魅力湘西》综合了巫傩文化、民族音乐、文艺美学和民族文化等元素,在“狂野、激情、浪漫、快乐”的基调中上演了所有的艺术表演,并生动展现了大湘西“三民”文化活化石,实现艺术的“保真保质”。最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如《魅力湘西》的展演不仅保留了大湘西原生态民俗文化,也将现代舞台之电、光、声技术与传统民族技艺、艺术等进行结合,使观众形成感觉、听觉和视觉等方面的大落差。
二、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价值
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是以真实原始生活为来源,是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智慧结晶与生活艺术化呈现,其价值如下:
(一)艺术社会价值。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如苗鼓是庆祝丰收时表演的乐器、酉水号子是湘西船夫们拉纤的协作曲等。例如:《魅力湘西》让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得到文化的认同,推动了湘西民族身份的重新构建以及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提高了湘西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美誉度和知名度,有利于实现张家界旅游业的发展。此外,从世界民族文化角度来说,《魅力湘西》为世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各国游客可以通过对民族音乐舞蹈艺术进行观赏,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和魅力湘西的文化,让魅力湘西走向世界。
(二)艺术经济价值。当前旅游作为一种“绿色经济”,许多旅游景区都出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此为旅游创收。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片面认为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存在的价值在于此,这些艺术形式源于自然和生活,是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只是在展现文化价值的同时,也体现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
(三)艺术文化价值。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能够通过舞台艺术形式让观众获得美的享受与审美体验,实现其观赏价值。由于旅游本身存在一定的文化功能,旅游者的旅游实质上属于享受文化、消费文化和购买文化,因此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价值的实现也是文化价值的实现[3]。另外,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通过艺术创新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得到新的突破,有效丰富其文化价值的内涵,实现艺术的发展。
三、结束语
要想实现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价值,需要深度挖掘与推广研究文化旅游在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文化中的价值,使艺术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实现艺术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总之,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利益,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淑萍.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价值实现——以张家界《魅力湘西》为例[J].中国音乐,2012,(02):198-201.
[2]刘纯.旅游产业中的民族民间音乐——湖南湘西旅游景点中的苗族音乐文化变迁[J].音乐创作,2012,(02):144-145.
关键词:舞蹈技巧;民族舞蹈;运用探讨;情感体现;艺术体现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27-01
伴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民族舞蹈这世界各地都受到广泛的欢迎,成为了各国人民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比如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木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等等,这些舞蹈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开放,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学习民族舞蹈,民族舞蹈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这使得民族舞蹈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舞蹈技巧和民族舞蹈的关系对于促进民族舞蹈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民族特点的舞蹈技艺,能够很好的充实民族舞蹈的宝库,使得不同地区的舞蹈特色得到彰显,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结合实践,分析了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运用,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民族舞蹈的发展。
一、民族舞蹈和舞蹈技巧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我国民族舞蹈的发展情况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舞蹈是通过人体的肢体姿态来抒发和表达人们对于生产活动的不同情感和信息,不同的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传承出不一样的民族舞蹈,这些舞蹈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今天仍旧是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
(二)民族舞蹈的技巧的概念分析
在实践中舞蹈艺术是通过舞蹈艺术来进行表达的,通过对于舞蹈技巧的运用,能够从视觉上带给观众强大的艺术冲击力。在民族舞蹈表现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和理解民族舞蹈的技巧,就很难准确的表达舞蹈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一般来讲,舞蹈技巧主要是通过韧带、骨骼的正确协同作用,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做出比较复杂的各种动作,以达到对情感的表达,给舞蹈的欣赏者带来美感和情感上的共鸣。
(三)民族舞蹈和舞蹈技巧的关系分析
民族舞蹈和舞蹈技巧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舞蹈,为舞蹈技巧的发展和提升提空了想象的空间。同时舞蹈技巧的发展和提升,也会反过来使得舞蹈的特色表现的更加完美。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典型的舞蹈细节和技巧,对于这些舞蹈的应用和改进能够使得舞蹈自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得到更加完美的结合。舞蹈技巧是民族舞蹈的重要表现手段,舞蹈技巧在舞蹈表现中的合理应用,能够很好的增强舞蹈的感染力,极大的提升舞蹈的审美价值,这能够很好的促进舞蹈艺术的健康发展。
二、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运用分析
舞蹈是全人类的一种语言,具有一定的民族地域特点的民族舞蹈是舞蹈宝库中的经典,体现着不同民的艺术传承和文化精髓。在实践的过程中,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的应用主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情感体现分析
艺术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欣赏者在观赏民族舞蹈的过程中,经常会被舞蹈的情感所打动,给观众深刻印象的大多是蕴含在民族舞蹈中的舞蹈技巧。舞蹈技巧能够对民族舞蹈进行修饰和提升,可以使得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好的传达舞蹈所蕴含的情感。所以一般在民族舞蹈专业学生的训练和培养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舞蹈技巧的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将民族舞蹈的技巧和表演者的感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和观众达成情感的共鸣,促进民族舞蹈表现效果的提升。
(二)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艺术体现分析
每一种艺术手段都有着自身特定的手段来表达自身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舞蹈中舞蹈动作就是其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一般舞蹈动作可以分为手、眼、身、法,步五个外在要素和精、意、气、劲、神五个内在要素,这舞蹈动作中的要素是传达艺术效果的基础所在。成熟的舞蹈技巧一方面是表现在情感协调和强弱的统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则主要表现在指点力的转移、爆发以及延伸方面。这些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表演过程中的结合,能够使得民族舞蹈爆发出更美的艺术效果,给患者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力。民族舞蹈表现过程中所应用的舞蹈技巧就是将舞蹈的动作整个提炼之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进而形成一个完美的民族舞蹈作品。
三、小结
总的来讲,具有特色的民族舞蹈表演技巧,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舞蹈的重要反应,是每个民族对于美的集中表现,所以舞蹈技巧也是民族舞蹈最为典型的特征。所以在开展民族舞蹈研究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的研究舞蹈技巧,对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运用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促进民族舞蹈在新时期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丽.试论原生态民族民间舞的程式性与即兴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桂兰岚.探析拉萨“堆谐”的来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一)准备工作
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经常去世界各地旅行,走入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积极参与当地民族的传统节日,向他们学习最淳朴的民族舞蹈,并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资料,将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合,极大程度的吸收传统民族舞蹈的精华。多多积累与传统民族舞蹈有关的知识,拥有雄厚的知识储备,从而可以创造更多贴近生活的舞蹈艺术作品,真正实现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延续与保护,推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民族舞蹈艺术个性的保护
传统民族舞蹈在精神上支撑着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民族舞蹈的发展又影响着舞蹈事业发展的水平与方向,并影响着从事舞蹈事业的相关人员的生存。在生活中增强保护与发展民族舞蹈艺术个性的意识,对民族文化抱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更要对民族文化未来的发展负责。在新世纪,对民族舞蹈艺术应持有大胆开放、勇于保护的态度,除了要深入学习各民族的舞蹈文化,还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努力提高传统民族舞蹈适应时展的能力,积极改善其生存发展的环境与状态。在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充满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要保留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在发展过程中保证其艺术个性不会被同化。
关键词:民族舞;教学;研究;实践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提高,对艺术越来越喜爱。高校艺术学习和教学也逐渐规范化。民族舞教学受到广泛关注,在长期的教学历史发展中,民族舞教学不仅形成了自身的教学风格,还能在教学中了解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丰富了教学内容。
1 强化民族观念
民族舞是我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民族舞蹈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不同的民族舞蹈有不同发展历程,各个民族的舞蹈风格也不一样,这使我国的民族舞蹈艺术呈现了丰富多彩样式。舞蹈表演和舞蹈教学,不但体现了应有的舞蹈基本技能,同时传递了某种民族情感和文化。舞蹈作为表情艺术,基本特征就是通过肢体动作体现舞蹈高难度技巧和丰富情感,投身于舞蹈艺术工作的表演者或者教师,都应该将丰富民族舞和民族文化继承下去,让欣赏者可通过舞蹈表演的形式,感受不同地方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让我国舞蹈文化向着多元化发展,让全世界认识到中国民族舞的风采。具有较深刻民族特点的艺术作品,通常能够引起国际舞蹈界关注和支持。这样,以民族舞蹈作为传播载体,可以向全世界人们展现我国民族文化。此外,具有深厚历史情感或者具有强烈民族感的艺术,更能够引起人们共鸣,并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感。民族舞蹈给我国舞蹈教育注入了强大生命力,让舞蹈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中,必须树立宽广的民族观,才能更有效地开拓舞蹈学习者的视野,让民族舞蹈呈现出更强大生命力。
2 民族舞教学方法研究
(1)单元教学。民族舞教学是我国舞蹈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逐渐到人们重视,在舞蹈的教学中,单元教学是民族舞教学中比较常用做法。单元教学法由几个部分组成,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任务。不同民族舞教学可以进行不同类别的单元划分,同时必须保持每个教学单元独立,教学中不断发现各个民族舞教学特性和共性,通过这两个特性对单元教学方法进行确定。民族舞教学中,除了强调技术,还要强调民族文化,对不同民族舞的特色进行突出教学,还要强化每个单元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将分散的民族舞知识系统化。实践活动环节是民族舞教学的关键,尤其是关键动作的示范,强化训练以及民族文化背景学习,每个教学单元对民族舞都要给予细致地分析、编排和训练。这样才能使民族舞成为高校舞蹈教学重要组成,同时还能够学习我国深厚的文化历史,并将其融入民族舞学习当中。
(2)言传身教。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原来的填鸭式教学已经逐渐被放弃,正朝向启发式教学转变,这里所指的言传身教绝对不是填鸭式的一对一教学,而是每个学习部分都有自身的作用。民族舞教学的言传身教指的是传统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因为比较古老,传统,就受到很多人的怀疑,而且被列为填鸭式教学手段。其实,言传身教的教学法有自己特殊的优势,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结合启发式教学成为现代教学的方法创新。舞蹈教学不仅是艺术教学,教学方法有着自身规律,尤其是民族舞教学。仅仅依靠理论很难让学生领悟到民族舞的真谛,但是,如果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上实践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教学,可让学生将舞蹈理论和舞蹈动作进行有效结合,充分理解民族舞艺术所要表达的内容和精髓。自古以来,在舞蹈教学中一直沿用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言传可理解为理论知识学习,身教可理解为实践。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讲一边做,通过边做边体会,恰好避免了书本与书本间的弊端,可以说,“手不舞及足不蹈”,光说不练,并不是舞蹈课。作为舞蹈教师需要注意动作讲解、知识传递及思想渗透等,舞蹈主要是以人体作为工具的,经过人体各个部位协调活动,会构成一定韵律感舞蹈姿态、动作与造型,可直接反映人们内心活动,更能反映社会生活,充分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就可通过动作示范来规范学生动作及标准,舞蹈通常跟音乐是紧密联系在一块的,在舞蹈学习同时,人们不仅能记住教师动作,还能通过音乐来更深刻了解舞蹈所表达内容,运用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更容易掌握与理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民族舞学习,更离不开这种舞蹈教学方法。
(3)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学法作为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必要条件,对舞蹈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恰当教学方法应用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效率,民族舞教学过程一般包含开法、巩固训练与能力提高这三大阶段,像在开法教学阶段,教师在动作教授的时候,一般就应用我们所提到的身教示范法,学生一般也多处于模仿阶段,在单一动律交手的时候,通常会使用重复法与分解法,藏族舞教学过程里,颤动律就是藏舞首要动作训练,这个时候,教师需要不停示范动作,对于动律重点与难点,教师需要详细讲解及分解,让学生明白动作发力点。在巩固训练阶段,通常会使用集体练习法与强制法等,使学生能够在动律的组合里,对单一动律进行不断巩固,从而让学生将学习动律更好地运用到舞蹈艺术当中,一般训练阶段不同,所使用教学方法是不同的。民族舞间的风格差异性是比较大的,这就决定了民族舞教学内容差异性及丰富多彩性,在教学方法运用上也就存在很大差异性,像安徽花鼓灯及东北秧歌等民族舞,一般动作是活泼俏皮的,其内心的情感戏也比较多。例如,安徽花鼓灯里的三点头,就可应用情景式与启发式教学,可给学生先说戏,积极启发学生内心的感受,对学生情感启发之后,这时教师就可运用示范式教学手段,通过直观教学形式更准确地理解与掌握动作教学。
3 总结
民族舞已经不仅仅是我国舞蹈的重要组成,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民族舞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使中国的民族教学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