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规避风险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汇制;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
2005年7月,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的汇率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弹性已逐步显现。总体上来看,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呈现小幅上扬态势,对欧元汇率略有下跌。2008年我国将会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波幅将进一步加大。对于从事涉外经营活动的经济主体来说,汇率的不确定性加大了企业的决策难度,对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产生影响,由此带来的潜在市场风险不容低估。
一、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汇改后,一些涉外企业已经认识到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寻求规避风险的措施,但整体来说,涉外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涉外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认知不足,无法全面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
管理人员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认知度决定着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汇率风险仍然是一个陌生的问题。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汇率风险了解甚少,面对新的汇率机制下日益显现的汇率风险,大部分企业显得束手无策。
金融衍生工具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但很多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认知存在误区,缺乏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不愿意为防范汇率风险支付成本,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些企业则把金融衍生工具当作一种赢利手段,以投机为目的,期望取得高额利润,反而把自己置于更大的风险之中。
由于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认识不足,缺乏汇率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巧,无法全面有效地防范所面临的汇率风险。
(二)可供选择的金融衍生避险工具较少,涉外企业防范风险的途径有限
现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虽说各大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许多创新型的避险工具,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金融衍生工具仍然较少,加上很多套期保值的工具在基层金融机构还没有全面开办,可供企业选择的金融衍生避险工具的种类仍然偏少,而且订价不合理,导致避险成本过高。对于一般的涉外企业而言,利用金融衍生产品来避险防范外汇风险的途径非常有限。会计论文
(三)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难以取得定价主动权
涉外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方法大多需要通过谈判在合同中规定,目前大部分出口企业生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在谈判中缺乏议价能力,难以取得主动权,无法通过协议让对方分担风险,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有的企业甚至放弃了交易。
二、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涉外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受到国家外汇管理制度的约束
中国是实行较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国际上许多成功外汇风险管理战略和方法应用于我国推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汇管理政策的约束。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审批内容和环节过多,收费过高,企业疲于应付,无法及时有效地抓住有利时机规避风险,甚至导致企业错过有利的结售汇时机;二是人民币只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企业不能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来规避汇率风险;三是现行办法规定大多数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必须以真实交易为背景。这种实需原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使用衍生产品的灵活性。
(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配套机制跟不上,金融产品定价不合理
受传统观念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的汇率风险管理及规避机制尚未形成,金融服务配套机制不完善。近年来,虽说银行非常重视衍生产品的开发,但是对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问题警示不够,对金融衍生产品宣传和培训不力,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了解银行的避险工具,难以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这是造成企业缺乏风险意识、避险的知识和手段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金融衍生产品定价机制还存在不合理性,定价普遍过高。大多数企业利用贸易融资来提前收汇结汇,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汇率风险,却要支付较高的手续费和保险费等,难以完全享受到避险保值的好处。不少企业认为金融衍生产品不太适应用于进出口业务量较小的中小企业。
(三)涉外企业缺乏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难以建立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涉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较弱还在于缺乏具有外汇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很多企业在实际经营中,涉及外汇的业务一般是由财务部门兼管,只有少数企业在组织机构上设置专门的外汇风险管理部门或人员。由于财务人员不具备专门的汇率风险知识和技能,无法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出发,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利用有效的手段对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进行防范。即使企业能够使用金融手段来防范汇率风险,因为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汇率风险进行统一管理,难以建立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无法对企业面临的各种汇率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更谈不上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测量和管理,绝大部分企业只是单独地使用金融工具,没有从整体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构架,往往会失去在交易前防范汇率风险的最佳时机,很难完全规避风险或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三、涉外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的途径
汇改后,国家进一步放宽了外汇管理政策,但在短期时间内,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仍然难以得到彻底改变。涉外企业如何利用外部现有的条件,发挥自身优势,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合理规避外汇风险,是企业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1.提高全体员工风险管理的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汇率风险管理氛围
防范汇率风险,提高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很重要,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汇率风险的危害性,才能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规避风险。汇率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企业全员性的活动。企业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可能涉及到汇率风险,如企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部门都应积极参与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过程,单靠某一个部门将会大大减弱汇率风险管理的效果,只有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有汇率风险管理意识,每个部门都参与到汇率风险管理中来,才有可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把汇率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企业必须意识到,只有建立全面的汇率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才能应对汇率波动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汇率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的制定、外汇风险的识别、风险限额的设定、不同类型外汇风险的测量和管理手段的选择以及事后风险管理的评估系统等。为了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企业的管理者应从战略高度出发,确定汇率风险战略目标,并根据自身特点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外汇风险限额,制定出汇率风险管理政策,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突出全局观念和各部门的分工协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外汇风险管理战术和避险措施,并在事后对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不足,不断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力争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会计论文
3.加强科学有效的监管力度,在企业内部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过程中最关注的是外汇汇率的波动,无论汇率如何波动,企业都有可能面临风险。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科学有效的监管力度,在内部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确定汇率变动的方向和波动幅度,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监控,主动对可能面临风险的外币资产或负债项目进行调整或保值,及时发现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出现汇率风险失控现象。
4.加强高素质外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最终还要依靠人来完成,由于规避汇率风险是一项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对汇率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是规避汇率风险的前提条件,金融工具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汇率变化莫测,金融衍生产品品种繁多,交易程序复杂,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汇率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因此,要加强高素质外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健全专门的管理机构,安排专职人员从事汇率的预测和防范汇率风险的管理工作,加强对金融产品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对所面临的汇率风险类型和安全程度进行科学判断,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运用各项工具和手段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在汇率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只有不断充实外汇人才,才能增加汇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使汇率风险不再成为制约企业利润增长的瓶颈。
5.将事前预防与事后规避相结合,把汇率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始终
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外汇管理政策,采取事前预防和事后规避相结合的措施来规避汇率风险,将汇率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始终。交易前以预防出现汇率风险为主,交易后,以规避汇率风险为主。在交易前,可通过选择多种计价货币、订立保值条款等作为防范风险的主要手段,在交易后,应特别关注风险敞口头寸,将提前或推迟结算、使用金融衍生品和贸易融资作为规避汇率风险的主要手段。如开拓海外市场的业务人员在谈判中通过订立价格条款来规避风险;交易后风险管理人员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对汇率风险暴露头寸进行对冲等手段规避风险。
(二)加强经营管理,化解汇率风险
1.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出口企业要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契机,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持产品价格优势的同时,更要加快结构调整。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内涵,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在谈判中的议价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有效地利用价格条款来分散或规避汇率风险。
2.实现跨国经营,提高汇率风险防范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大型涉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通过选择在不同国家投资生产,并在当地直接销售,不但可以消除贸易壁垒,还可以减少因本外币兑换而产生的汇率风险。涉外企业可以灵活地选择经营地点或市场,获得多渠道的原材料和生产部件的供应,减少了这些原材料的直接进口;将在当地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减少了本外币之间的兑换,更加有利于企业提高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
3.实施进出口业务的多元化,降低汇率风险的危害
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单一外币结算会大大增加汇率风险。如果涉外企业在某一时间内将其进出口业务同时分配到不同国家的市场,采用不同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这样就等同于使用多种外币作为结算货币。对于本国货币来讲,有的结算货币升值,有的结算货币贬值,企业的汇率风险被减小。由此可见,实施进出口业务的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涉外企业降低汇率风险的危害。会计论文
4.实施融资的多元化,分散汇率风险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对涉外企业来说,特别是对跨国公司而言,外币融资的渠道越来越宽,非常容易获得外币融资。企业要尽量从多个国际资本市场以多种外币融资,使得负债货币多元化,从而通过拥有多种不同外币债务来实现保值和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过程是复杂的,应把风险管理与其整体经营和发展战略融合起来,确保企业拥有一个长期性的汇率风险管理策略。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树立汇率风险意识,将汇率风险的思想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形成一整套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合理选择汇率风险管理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将汇率风险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为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和持续地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栗书茵.我国涉外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2):48-52.
摘要: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的时期,金融工具的创新是企业经营管理应当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企业财务管理处在深化发展的新时代,企业更需充分积极地应用金融工具。本文首先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行了概述,得出借助金融工具的创新,可以减少或规避企业在融资中的财务风险,为企业的筹资提供了更为有效灵活的方法,增加资金收益率,减少了筹资成本,达到了化解企业财务风险、提升融资水平并推进企业资金流动的目的。
关键词:金融工具 创新 财务管理
金融工具为企业解决财务管理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是提高财务收益、规避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金融工具的创新包含了货币和资本市场工具的创新、支付和结算工具的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对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活动的投资、筹资、分配、营运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金融债券、银行卡、企国库券、业债券、指数期货、股票、外汇期权和期货、股票期权等金融工具的创新对企业的筹资、融资、改革等意义重大。
一、金融工具创新的概述
金融工具的创新指的是金融业突破传统经营的方式和范围在新的金融运新机制中所创造的新型金融工具。
金融创新主要是企业追求利润机会,通过重新组合各种金融要素,创造起新的“生产函数”,进行包括各种支付清算手段、金融工具、金融监管与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的时候,也会形成新的金融风险,使得原有的金融监管措施与制度失效、提升金融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的概念是指金融领域,通过创新性的改变和重新组合,引进或创造新事物的各种要素的范围。狭义的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务创新,指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拓展银行成立的条件,取缔或放缓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的监管,取缔或放缓控制外汇和利率控制,允诺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实行业务交叉等金融管制后,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相互竞争,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交易工具和金融工具。金融工具创新是金融业务的发展的主要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后期所形成的金融国际市场中金融工具创新的浪潮影响至今。金融工具逐渐从较单一的现金、存款、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变化成多变化、多目的、多形式以及体系化的种类构成。仅仅以美国、日本为主推出的创新金融工具多达数百。
二、企业金融工具创新的基本思想
(一)规避风险与保险
金融工具创新的用途之一即是规避风险,可以经过创新的金融工具,要建立一个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以达到合理避税对冲风险规避海外市场的监管,并打开海外目标市场的目的。同时创新的金融工具也有保险的作用,通过锁定风险的最高水平与最低收入,来保留对公司未来获得更高的收入。在保险和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创新的形式,重新配置的资产配置和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和回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比较优势
掉期互换是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的比较优势思想的例子。企业通过金融的比较优势,达到双赢或共赢的财务活动。
同时,金融工具创新还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创新金融工具,可以通过公司证券的规定的特别条款及条件,建立它的信号显示机制,完善信息分布结构,这样可以强化企业的信息传递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金融工具创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融资行为
企业的融资,其债券和普通股是主要类型,通过债券契约的创新创新的权益性工具的条款、债务权益转换创新的金融工具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资本结构的问题。利用金融创新的融资,使企业显着提高其融资能力和灵活地调整其资本结构调整,有利于企业对资金链的管理。
(二)投资行为
企业在金融投资方面,可以利用金融创新对不同的投资组合进行设计,配合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放大收益或风险厌恶。在强大的流动性和低风险的短期投资工具中,回购协议,是一个很好的金融创新。企业可以进行日常滚动隔夜回购操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在投资实物的领域,企业可以配合期货或期权等衍生工具达成套期保值,降低库存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该领域的项目投资,企业还可以与衍生工具,以减少长期投资、递延决策的不确定性。
(三)风险管理行为
现代企业不仅要面对市场风险,但同时也暴露出信贷风险,中国的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开拓和完善,信用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市场风险逐步国际化,在使用创新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中具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企业通过外汇期货、相互交流、商品互换和商品期货、远期汇率协议对外汇风险和市场价格对冲交易以降低现金流的波动,以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关于信用风险,企业可以采取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如信贷掉期,来对部分应收账款保险、信用风险等进行转移,风险事件发生时,通过保险赔偿来弥补其损失。
四、利用金融工具创新优化企业财务管理
在以全球为核心内容的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有针对性的对金融创新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进而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
(一)优化企业的融资管理
企业融资的各种方式,渠道是非常广泛的、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渠道融资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成本。随着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和发展的国际金融,企业的融资形式也愈加多样。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工具创新对其融资进行管理。
(二)优化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首先,要掌握和熟悉与金融工具,金融创新为重点,以转变经济通过金融工具的风险。
其次,适当的金融工具的使用范围内的创新。每一个创新的金融工具,当给企业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会伴随着风险,包括财务风险。
再次,企业应加强流动性管理,重视资金管理的内部转换。通过股息、特许权使用费、原有的投资、进口和出口货物的贷款和金融中介管理调回,引导内部资金转移。资金的合理配置,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和快速地实现控制系统的所有基金和全球基金和储备的使用最优化的状态。
【关键词】风险管理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一、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环境也同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因此外界给予会计师事务所格外关注的同时,也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与法律责任。国际性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的规模越来越大,导致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不仅要应对企业不断的技术变化,还要与这些国际性的会计师事务所争夺客户,竞争压力前所未有。加上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职业道德、胜任能力以及事务所管理体制的先天不足,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加大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
二、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不利于其发展
据统计,我国自 1998 年年底完成会计师事务所的脱钩改制后,超过 92%的会计师事务所选择了有限责任事务所形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提倡的“大型化”和“规模化”发展战略相一致,但却降低了风险责任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行为的约束程度,削弱了审计人员的个人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控制措施再好,也难以避免个人行为带来的审计风险,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形式显得异常重要。
(二)会计师事务所缺乏内部质量控制机制
在市场机制下,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人”存在的,是一种营利组织机构,面对利益的驱动,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提高审计效率、增加企业利润,审计人员为了增加个人收益往往会不惜以降低审计质量为代价,为讲究效率和获得最大利益,在审计实践中,采取简化审计程序、缩小审计查证范围、省略必要的检查程序、降低审计抽样比率、招聘在校未经事先培训实习生直接上岗,最终使审计质量大打折扣,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形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国有四大银行其年报审计主体均为“四大”,不能说跟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不无关系。
(三)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不利于竞争
纵观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发展情况,可以发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普遍规模较小、数量庞大,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规模较小,注册会计师数量少,整体素质不高,在审计过程中识别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发生审计责任,由于承受风险能力太弱严重可能导致事务所破产倒闭。再者,规模较小不利于其承接大型审计业务,被审计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将业务委托给大型会计师事务所。
三、针对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改进的建议
(一)改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
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就应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建立有效的制度约束机制,建立起事务所内部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从以下两点点着手:
1.积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审计业务制度
审计准则要求项目组对审计项目的进展状况要及时汇报给会计师事务所的领导,对不确定因素较高的审计问题要由集体讨论,在征求审计项目组意见的基础上,并且初步确定审计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做出处理决定。对于风险很高的项目,项目经理无法定夺的事项,要及时向合伙人报告,由更高层领导之间进行会谈解决。及时与上级沟通,在使会计师事务所及时了解审计进展情况下,增加了审计透明度,能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2.加大审计双向承诺制度的执行力度
审计双向承诺制度内容要求审计人员每年伊始向事务所签订责任状,严格执行方案规定的内容、范围和要求,签字注册会计师要对报告质量负责;另外,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必须向审计组签订承诺书,以保证管理层对其提供的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报表的责任负责,对其设计、实施和维护内部控制以防止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负责。
(二)扩大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
从国际上“十大”到“”再到“六大”、“四大”的发展轨迹表明,虽然会计师事务所壮大有许多方式,但大多数是通过合并、兼并或设立分所方式变大变强的。再分析我国,从 1998 年北京规模最大的北会和京都联合为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到 2000 第二次合并浪潮如中瑞和中华合并为中瑞华,到后来中瑞华与岳华合并为中瑞岳华、厦门天健与厦门华天合并为厦门天健华天的合并,都是采取了比较快捷的合并来实现的。此时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是要事务所之间的合并,更重要的是人合。而较现实的问题就是很多事务所为了扩大产值,合并了很多规模较小的所,但事实上这些小所并未真正融合到该所中。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则事务所之间的合并会适得其反。
(三)设立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机构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现行的风险保障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计提风险基金,另一种是购买执业责任保险。针对合伙会计师事务所无限责任的特点,《合伙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及审批试行办法》规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或通过向保险机构投职业保险来规避风险。并要求按照业务收入不少于百分之三十的比率计提。”现行的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也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基金计提比率提出要求:每年按当年业务收入为基数,按百分之十的比例计提风险基金,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期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此外,购买执业责任是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规避风险采取的主要风险防范措施,我国虽然也规定会计事务所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办理执业保险,但是该领域的保险还处于萌芽阶段,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并未意识到执业风险的好处,随着风险意识的加强,通过购买执业保险来转嫁风险将会称为未来会计师事务所规避风险的一种主要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秀雯. XX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立法与监管
上世纪80年代,英国曾出现过个人养老金计划中大多数受益人的预期退休收入明显减少的情况,后经监管机构“证券与投资委员会(SIB)”调查,发现保险公司管理成本过高以及存在误导性销售等问题。SIB后责令保险公司赔偿110亿英镑。
1995年,英国制定了《养老金保障法》,依此法设立的养老金管理署,负责对养老基金信托的监管,对养老金市场中的管理不当和欺骗等拥有调查权和一定的司法权。管理署还可以依法对养老金资产管理公司和机构的资格进行审查和认定,有权命令一项养老金计划终止或由另一项计划取代。
英国《养老金保障法》还禁止雇主提供的企业年金计划用于自我投资比例超过5%或对雇主放贷,也禁止雇主为规避债务而转移资金于企业年金计划,违者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英国曾一度执行过“排他性”养老金计划,即参与了某项计划后,就不得再参与其他养老金计划,1995年的《养老金保障法》取消了“排他性限制”,使受益人可以在多种计划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美国在国家社保基金(OASDI)为主体的构架下,也有许多补充性养老金计划,如雇主给职员提供的“401K计划”等,形成了全国社保求“保值”的保守立场,而补充性养老金计划则追求“增值”的进取立场。2006年美国出台了《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促进养老金对股票、基金的投资,允许401K计划受托人或投资管理人,根据员工个人家庭和经济情况定制投资资产配置模式。美国为了鼓励养老金入市,在监管上采取“放松政策”,美国养老金在资本市场上的收益一度达到相当可观的水平,完全达到“增值”的目标。
英美国家拥有“信托”文化传统,受托人依“诚信原则”为受益人谋利和有效管理资产,英美等海洋法系影响的国家,均在养老金入市方面做得很成功,这与其法律大环境有关。在一个不能保证受托人会诚信管理受托资产的国家里,最好的办法,还是把养老金等资产只存放于固定收益率的国债市场或定期存款项目下。
以法国为例,法国在养老金计划方面主要采取的就是“长期积累”和“代际补偿”办法,其保值或增值的资金支持,来自下一代的税金提前开支。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多数采取这样的方法,其好处是养老金体系比较稳定,对资本市场的“托市和救市”角色比较淡,资本市场比较健康,资产泡沫少。中国从法传统上看,属大陆法传统,从商文化上看,中国至今也未形成信托精神,资产管理者是否能够良善管理受托资产,仍然是个大大的问号。所以,对于中国而言,或不是养老金入市后的市场风险,而是管理人的道德风险,才是中国养老金入市面临的最大的风险。
规避市场风险的若干经验
美国养老金入市后曾创造了长达20年的牛市,但终于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面前,全线败阵,美国要不是出手“国有化”AIG公司,这个握有美国养老金40%资产管理权的公司,有可能就此倒闭,如果倒闭,美国的整个养老金体系就告崩溃。
系统风险全面爆发之时,除了国有化的方式进行拯救外,真的无其他良策。2008年阿根廷也宣布养老金计划完全收归国有。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又陷入了债务危机的另一个“系统风险”中,目前美国养老金账面浮亏万亿美元。
这说明,“系统性风险”面前,所谓的分散投资等传统规避风险办法,都是无能为力的。近年来,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不断把养老金资产投资于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中国A股市场也成了他们躲避“系统风险”的选择之一。地域分散化或国际化,是应对系统性风险的一个有力办法。
澳大利亚有自由和便捷选择资产管理人等制度,养老金受益人可以便捷地辞退不满意的资产管理人,重新与另一家资产管理人订立合同。这一制度的基础就是允许有多个管理公司,庞大的养老金基金,就可以分散在众多管理人中,避免把庞大资金交付于少数资产管理人,从而被他们所绑架。
美国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入市”并不只局限于入资本市场。美国允许少部分基金用于购置还未证券化的固定资产,如购置房产、收购有前途的企业等。只是这一补充投资办法,其弊端也是显然的,变现能力差,在风险来临时,几乎无应对之策。
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冶集团”)针对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实际情况,公司主管领导审时度势,年初即制定了“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财务费用”的目标,并成立了外汇管理小组,定期在月度资金协调会上汇报讨论当月情况,研究布置下月应对方案。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内部管理,加大对相关部门的考核和激励。财务部领导积极筹划、精心安排,遵循“调整债务结构、控制债务规模”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规避了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资金流动性风险。
一、应对汇率风险
(一)2006年9月,国家取消锌合金、铅的出口退税,异型锌锭出口退税率由8%下降为5%,银和锌出口退税率下
降为5%。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从效益优先出发,一方面适时减少产品的出口,增加内销;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国外原料供应市场,在质优价廉的情况下,加大原料进口,适量减少国内原料的采购。2007年原料进口金额比2006年增加约9 100万美元,由此带来了对美元需求的增长。美元贷款利率低于同期人民币贷款利率1%以上,增加美元贷款,既降低了贷款利息的支出,也取得了人民币升值的收益。在保持债务总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和各家银行沟通协商,提前归还人民币贷款,转而借入美元贷款用于满足进口原料所需资金,调整了债务结构。2007年外币债务占总债务规模的比例较2006年增加了20.60%,享受到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好处,累计产生汇兑净收益约2 394万元人民币。
(二)加强与各家银行的联系,保持与省、市外管局的沟通,及时掌握汇率变化,合理运用避险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进口押汇――海外代付、货币掉期、内保外贷等),以较低贷款利率取得美元融资,降低了融资成本,减少了利息支出100万美元。
1.内保外贷。“内保外贷”业务的尝试,创下了湖南省内银行向上市公司开放“内保外贷”业务的先河。首先,该项业务可以解决内地驻港公司的融资需要。株冶集团驻港子公司不具备独立在香港银行直接取得融资授信的条件,但通过“内保外贷”方式,解决了驻港子公司的融资需要。其次,该方式简便快捷。通过担保方式来支持的融资申请,境内外公司都可在同一家银行办理业务,额度审批快捷,操作简便。最后,可以打破地域限制。结合内地分行和香港分行的合作优势,在两地共同服务于两地的集团公司。
2.海外代付融资。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内外汇贷款大幅增加,外汇存款却显著下降,外汇流动性趋紧的情况下,境内外汇融资价格也水涨船高。加上境内银行信贷规模普遍压缩,人民币升值预期使企业远期购汇意愿强烈等因素,株冶集团积极与银行协商,通过推动“海外代付”业务的发展,主动把控境内外资金成本差异,谋求拓展海外融资途径。另外,国家外管局明确规定:90天以内的“海外代付”业务不再占用代付申请行的短期外债额度。这意味着90天以内“海外代付”业务规模可以无限放大,而在此期限之上的业务规模也将因此而放宽,亦有助于银企开展上述业务。
3.适时运用金融衍生产品。例如:通过进口汇利达、付汇理财通(全额人民币存单质押+进口融资+远期购汇),以人民币存单质押办理外币融资进行即期对外付款,以远期售汇交割归还融资的套餐组合。降低了企业付汇成本,累计减少财务费用支出约150万元。
另外,由于公司比较准确地预测到了美元贬值和欧元、日元升值的趋势,因此,针对进口设备所需的欧元和日元,公司实行币种和利率的双掉期,将债务全部转换为美元,欧元、日元的升值及时规避了汇率变化风险,并且取得约300万元人民币风险控制收益。
(三)强化出口货物管理,缩短出口产品收款期,加快收汇速度,通过出口发票商业贴现实现了从商业信用到银行信用、由到期收汇至提前收汇的转变;采用以收抵支的方法,用出口收回的美元来支付进口的原材料,有效地抵消了汇率波动的影响,降低和规避了汇率风险。
二、应对资金紧张流动性风险
在货币政策紧缩、信贷规模从紧的情况下,加强与中小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的沟通协作,拓宽了融资渠道。利用各家银行自身的优势,引入良性竞争机制,通过比较和筛选,采用适合公司的理财产品及方案(开立法人透支户),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同时,实现了银行和企业的双赢。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成为影响企业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汇率波动带来的汇兑损失风险,以及因人民币升值导致的企业国际竞争力减弱的威胁,株冶集团也和其他出口型企业一样,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货币政策从紧下,企业所需美元融资困难,融资成本日益增高。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美元成为众多企业追逐的需求对象。美元短缺、融资成本高成为各企业共同的问题。
(二)国家外汇管制严格,强制结售汇制度(2008年8月6日宣布取消此项规定)、实需交易原则、资本交易的管制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汇供求,交易集中于商业用途,金融和资本易较少。而在国际外汇市场中金融易一般占70%,因而我们的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不够活跃。虽然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但银行和客户还不能完全按自由买卖外汇,外汇供求有一定的扭曲,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三)国内外汇市场缺陷阻碍了风险规避。国内规避风险的工具较少,企业规避风险的要求不能充分得到满足,导致企业规避风险力不从心,经营风险较大。由于国内银行系统在交易规模、避险手段等方面的局限性,致使外汇衍生品市场参与者有限,流动性远低于国际市场。大多数企业实力还很单薄,运用金融避险产品意识还待加强,企业和银行间的合作空间大。
三、应对利率风险
因为公司的信用等级良好,所以,取得了各家银行在基准利率下浮5%~10%的优惠贷款利率,并且争取到了在贷款合同期限内贷款利率固定的有利条款,锁定了融资成本,防范了利率上升的风险。同时,公司适时调整长、短期贷款的比例,降低了融资费用。全年减少利息支出约520万元人民币。
进入2008年,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放缓,出现了汇率起伏波动的新变化,对出口型企业的风险防范和应对力提出了新的考验。株冶集团将继续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内部管理,贯彻“把握人民币升值机遇,防范风险提高应变力”的公司目标,调整债务结构,降低财务费用。
链接:
湖南株冶火炬金属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5月更名为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2月,其前身是株洲冶炼厂。2004年8月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发行,股票名称“株冶火炬”,代码600961。2007年3月通过非公开发行整体上市,股票名称变更为“株冶集团”。2007年株冶集团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7.45亿元,实现利税9.15亿元。
近日,财政部印发通知,加大对产粮大县的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农业保险支持力度。该通知是“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不断提高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要求的具体落实,也是在粮食生产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形式创新。
专门针对产粮大县“有的放矢”地进行财政补贴,相较于普惠性质的农业补贴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在国际粮价普遍走低、国内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持续下滑的今天,我国自身的粮食生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我国大米、小麦、玉米的国内外农产品差价分别为318、451和924元/吨。这样的差价体现在市场经济上,就是“种粮不挣钱”。“产粮大县”基本就意味着“财政小县”。据报道,“上述政策实施后,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将由目前的中西部40%、东部35%,逐步提高至中西部47.5%、东部42.5%”。这7.5%对产粮大县的财政是重要的支持,在粮价下行压力下稳定粮食生产,创新农业补贴形式的重要措施。
购买保险本质上就是规避风险的经济行为,而农业――特别是如玉米、水稻及小麦等粮食作物――由于其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一旦受灾则损害严重等特点,寻求农业保险以规避风险是理性的经济行为。农业保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减少了经营上的波动。另外,从农业保险着手的好处还在于其符合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绿箱政策,属于非贸易扭曲类政策。
从“小”处来看,保险政策减少了农民种粮的风险,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务农收益,稳定了农民的心;从“中”处着眼,农业保险政策对于农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使得我国自身的农业产业在国际化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从“大”处来想,农业保险政策是夯实我国粮食安全基础的重要基石,让我们的“饭碗”端得更加平稳。
关键词:股指期货;风险规避;股权分置;QFI1
一、概 述
股票指数期货(以下简称股指期货)是金融期货的一种。与股票现货交易相比,股指期货交易具有交易成本低、杠杆比率较高、市场流动性好、能提供较方便的做空机制等特征。此外,它还具备远期价值发现、套期保值、资产配置、规避系统风险、保护长期投资者利益等多种功能。
二、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国股市已初具规模
股票市场的发展完善程度对股指期货的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股票市场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其规模从开始的几支股票发展到现在的1400余家上市公司,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已基本成型,参与的户数超过了7000万,具备了股指期货诞生的基本条件。
国内较为成熟的指数编制技术为股指期货标的指数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2003年1月2日正式的上证国债指数与上证股票指数、上证基金指数等指数系列共同构成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债券、基金三位一体的金融指数体系,该指数体系的建立表明我国已具备成熟的金融指数编制技术,从而为股指期货的建立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二)股权分置改革带来契机“只要原生品市场价格不存在显着扭曲,就具备了发展相应衍生品的基本条件。”股权分置改革已经轰轰烈烈的进行了整整一年,在它推出伊始,就被视为中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突破。股权分置改革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由于上市公司结构单一且股权分置问题突出而引发的问题,并给中国股市注入新的成长元素。可以说股改之前,股票指数是扭曲的,以这种扭曲的股指为基础的衍生品,它的价格风险对买卖双方是不对称的。股改对于扭曲的股票指数的矫正表现在它的这些作用上:第一,证券市场融资、再融资功能的恢复。第二,兼并收购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强化。第三。市场定价功能将得到更真实的体现。第四,股改将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因此,随着我国股改的逐步深化和最终胜利,股指的扭曲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也为我国提供了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基本条件。
三、股指期货的推出对中国证券市场扩容的两大利好
(一)利用股指期货化解股改扩容压力
1.利用股指期货增加二级市场的承接力。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扩容,二级市场现有投资力量已显得相当单薄。而股改后,2006年至2009年间每年新增的流通股数量就是数百至千亿股,相比而言现有的投资力量显得非常纤弱,如果不广开渠道,给二级市场提供源头活水,随着时间的推移,资金承接力不足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股指期货的上市交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股指期货将对股市中的大中户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上市交易必将会对市场大资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表面上看好象会将部分资金分流到期货市场,但是股指期货运行带来的好处会吸引更多的证券市场场外资金进入,另外证券市场与期货市场的良性互动也会增加证券市场的人气,从而解决因股市扩容而产生的二级市场承接力不足的问题。
2.缓解大股东减持压力
大扩张后,二级市场流通股权将高度集中于上市公司第一、二等大股东的手中。从非流通股的“一股独大”到二级市场流通股的“一股独大”,大股东与大主力间的距离也许仅一步之遥。一旦大股东成为市场的大主力其影响将远远大于现在的基金公司,数据分析表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高峰年(2004年、2005年)已经过去了,未来几年中将处于从高位回落的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会有极大的减持套现的意愿,尤其是现在股价正处上涨时期,会导致大股东减持意愿的不断增强,这种减持意愿就构成了对二级市场股价的最大压制,一旦当股价上涨到一个对大股东有吸引力的价位上时,大股东为了获利减少长期投资的风险,会甘冒违背承诺的风险而减持手里的股票。这对股市是非常不利的。
(二)吸引优质资金参与再融资
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后,上市公司再融资随之暂停。而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根据“新老划断”将分三步走的计划方案,恢复G股公司再融资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目前,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将诞生、IPO重启、与国际接轨等可以预见的趋势已经成为了外资关注的焦点。外资机构对中国股指期货的发展进程非常关注,对于这些国际机构投资者而言,尽管现在的中国股市很具吸引力,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金融衍生工具,无法应用包括股指期货在内的金融衍生工具来对冲风险,在这一市场还很难执行一些国际上采用的投资策略。而一旦有了股指期货这样的工具来对冲和规避风险,他们就可以更大程度地介入中国的资本市场。
对于已经进入中国A股市场的OFII早已经产生了对股指期货这种规避股市风险的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在股权分置改革后,适时推出股指期货这一避险工具,也有利于培育OFII的发展壮大,吸引更多境外机构资金和大量场外观望资金进入中国股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市场投资主体结构。
四、小 结
从国际市场的发展潮流可见,股指期货在完善资本市场功能与体系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中,不引进现代金融工具,我国资本市场在功能与体系方面都将是不健全的,不但难以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而且难以为国际投资资本的进入提供回避风险的场所。
股票指数期货的推出可以有效的克服我国金融市场功能与体系上的不足,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股市大规模扩容的情况下,股指期货的推出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陈逸飞、王均瑶、杨迈、傅彪、苗建中等一大批成功人士的英年早逝,复旦复华总经理陈苏阳的空难遭遇,让富人们开始审视自身面临的风险,因而催生了“富人险”的巨大市场。
在中国,由于遗产税尚未开征,对富人来说,保险避税的功能尚未体现。对于身价数千万、过亿的富豪来讲,保险提供的保障与他所积累的财富相比也许还不重要;但对于一般的富人来说,应当考虑是否要通过保险规避风险。“对富人来说,买保险的目标比较简单―――就是追求高保障,至于回报率如何则是次要考虑因素。”
“富人险”为何能够在富豪群体中畅销?一是由于富人社会安全感的下降,促使富人纷纷采用购买保险的方法来变相维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万一发生不测,高额保险仍可为其家人带来高额经济补偿;二是常年高强度的工作一点点侵蚀了这些“成功人士”身心,保险虽不能换回健康,却意味着对将来的保障;四是他们目前拥有令人羡慕的收入和地位,同时也是维护家庭甚至家族体面和荣耀的主要支柱。他们万一发生不测,高额保险仍可为其家人带来高额经济补偿,从而让优越的生活延续下去。从这个意义来说,购买“富人险”,其实更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家庭。四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理避税。通过购买高额保险来转移资金,避开因为大量资金滞留所产生的利息所得税以及以后有可能开征的遗产税。
实际上富人们在购买高额保险的同时,已经充分发挥了人寿保险对人们的几大功用。
功用一:合理避税
1.凡指定了受益人的,保险给付可不计入遗产总额。
我国《保险法》第64条规定:“被保险人死亡后,遇到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的继承人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一)、没有指定受益人的;(二)、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没有其他受益人的;(三)、受益人依法丧失受益权或放弃受益权,没有其他受益人的。”此处的被保险人的继承人即是法定受益人。需要指出的是,法定受益人与前述指定“法定继承人”为受益人虽然都是将保险金给付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但二者在性质上有着根本区别。前者源自法律的规定,后者则来自被保险人或投保人的指定。前者所得的是遗产,需缴纳遗产税,并在遗产的实际价值范围内承担偿还被保险人生前所欠债务的责任;后者所得的是保险金,无须缴纳遗产税,也无须偿还被保险人所欠债务。
案例:
10岁的张某的父母有1000万资产,由于担心到时要缴纳庞大的遗产税,于是张某的父母就想把财产在生前转移给张某。
方案一:可在子女未成年的时候,以父母为投保人,子女为被保险人,同时子女为受益人的方式,投保中国人寿的生存保险。这样,满期给付保险金归于子女,即为子女自有财产。
方案二:可投保以父母为被保险人而子女为受益人的终身寿险,这样,在父母万一意外身故后,子女可以得到保险金,以这笔款项作为缴纳遗产税的资金来源他们,就不必为应付遗产税而不得不考虑出售房产或其他固定资产了。
2、保险给付可享受减免个人所得税待遇。
功用二:保全资产
1.债权债务活动中,对人寿保险不得提出代位权求偿,使财产私有化。
2.进行遗产分割时,保全不宜分割的遗产。
功用三:创造现金
1.死亡给付――以小钱预留免税的巨额现金财产
2.保单借款――盘活资金,提供快捷的融资方式
保单借款的好处:
1、 可以满足资金短期周转的需要,让手上的“死”保单变成“活钱”。
2、 保单借款手续简单,当天即获得资金。
3、 保单贷了款,其原有的保障功能仍有效,年底同样能够参与分红。
4、不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因此,万一到期不还,不会追究债务责任。
一般贷款是指债权人借钱给债务人,两者签订协议,约定债务人到期还本付息。
功用四:规避风险
1. 人身风险――生命价值
别人都说我很富有,拥有很多财富,其实真正属于我个人的财富是给自己和亲人买了充足的人寿保险。――李嘉诚
2.规避企业合伙人的风险
个人寿险保单能在企业所有者、合伙人或关键人物死亡时提供资金。
在某一个合伙人死亡后,原有的伙伴关系通常便不复存在,其他健在的合伙人可以建立新的企业。为了解决在某个合伙人死亡后企业的持续经营问题,合伙人通常签订买卖协议,规定已故合伙人所有者权益的买卖条件。
3、 以保单指定受益人的方式,规避债权人的风险
功用五:规划未来
功用六:抵御通胀
72法则:72/通货膨胀率×100%=资产贬值到一半所需的年数
若以温和膨胀率3%来计算:1000万资产只需要24年就贬值了一半,即500万,也就说24年后它只相当于目前500万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因此,如何善用投资理财手段,使资产在安全保值的基本上稳步增值日益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
分红保险的作用
分红保险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主要是为抵御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风险而推出的,近年来已成为世界保险市场的主流产品。
功用七:安全稳健、保值增值
法则1、综合衡量自身优劣势,选准角色定位。
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进行SWOT分析,弄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在哪里?要更多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资金、队伍、渠道、企划、媒体关系、公关(人脉)、经验、管理。如果你只具备资金、渠道及公关、经验和管理等优势,那你可选择做渠道经销商;如果你有企划的能力、优秀的团队、良好的经验及些许资金,那你应该更多地扮演市场经销商的角色,来展示以小搏大、出奇兵的魅力。笔者见到很多经销商,由于对自己的优劣势认识不清,在操作产品时,尽管企业提供的方案很完美或营销支持很到位,但到了执行环节往往达不到当初的期望,结果事于愿违。
法则2、选择产品的五大关键点。
第一,选自己曾经做过或相关的市场领域中的产品,这样做的优点是切入市场迅速准确,能规避风险。俗话有:不熟不做,隔行如隔山。如你做过药品,可考虑食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产品市场,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渠道及类似的市场操作流程。
第二,选有大规模市场投入(尤其是大力度的广告投放)或知名企业重点开拓市场的产品。因为他们有相对成熟的市场推广经验和承担市场责任的能力,这样虽然利润不是很丰厚,但可降低风险。尤其对渠道经销商和刚介入的经销商比较合适。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
第三,选择概念新或形态新的产品。当前市场上存在的产品中有两大类型值得考虑:要么是老产品新概念,要么是老产品新形态。以笔者市场经验,这两类产品最易突破现有市场格局,创造市场火爆效应。
第四,选择“三多一弱”的产品。即:目标市场人群多、市场迫切需要多、感性消费者多、价格对比弱。这类产品最易以时尚或流行概念,在样板市场一炮走红。
第五,选择市场周期长的产品,即:淡季旺季界限不明显的产品。 培养自己的产品选择观,不被华丽的产品招商书和虚幻的赚钱前景所迷惑。要有能力做准确的市场趋势预测,对行业发展趋势保持敏感。
法则3、洞悉市场趋势,把握潮流信息
想要做一名成功的经销商,必须把握趋势,洞见未来,准确掌握潮流信息。对于初次经销或产品的经销商朋友,笔者有如下建议:1、要多去全国市场走一走看一看,深入地了解你所关心的产品在当地的销售情况和市场运作模式。2、多参加主题性行业展览会或产品交易会,收集第一手资料。3、关注下列媒体上的产品信息,《中国经营报》、《销售与市场》、《医药经济报》、《中国医药报》、《商界》、中央电视台、各地卫视台及当地发行量最大的两份晚报类报纸上的产品广告。重点关注的城市有:华东地区(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华南地区(广州)、西南地区(成都、重庆)、华北地区(北京)、东北地区(沈阳、青岛)。4、登陆你已经销售的产品的同类企业的网站了解相关信息及最近动态。5、关注国家主管部门最新的相关信息,如做保健食品应留意卫生部最新的相关信息。6、多与各地圈内的经销商交朋友,第一时间获取信息。
法则4、选择合作伙伴应慎重
选择生产厂家或总经销商与选择产品同样重要。市场上借产品招商进行欺诈的行为屡见不鲜,信誉差(承诺不兑现)、市场操作能力差、打短平快、只想圈钱、不想长期做市场的生产厂家也很多,如有不慎将蒙受重大损失。
如何保证您的利益不受侵犯,尽量规避风险?1.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生产厂家实力及业内信誉。2.保持自己对产品或市场的认识,把握对方真实心态,不被所谓的暴利钱景所迷惑。3.认真仔细地对待合同的每一个细节(这一点常被经销商忽视)。
法则5、经销商的队伍建设
古语说,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对经销商而言,建立一支精练、市场反应敏锐、勇于负责、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销售队伍至关重要。对于多产品的经销商,我的建议是:在队伍的组织结构中要施行产品事业部制。
产品事业部的好处。1.使每个团队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产品,并使产品利润最大化。2.使公司内部保持良好的竞争机制,减少员工惰性,让员工的饭碗和他们的荣誉感紧密相关。
利润是省出来的。广告费比竞争对手少,媒体的折扣高,进场费低,帐期短,公关费用少,实际上赚的就是省出来的钱。要让每位员工知道,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纯利润,而返回的货款是含有成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