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范文

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安全教育管理

第1篇: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安全消防教育管理策略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因师生生活与教学集中而成为消防安全的重点保护单位。学校的安全消防涉及到诸多区域,诸如宿舍、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食堂等,这些区域都是师生密集的场所,一旦火灾发生且得不到到有效控制,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宿舍火灾所占比例居多,而不合理用电则是主要危险源。

一、加强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一)从火灾的危险性看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高校是人员相对密集的场所,从以下火灾事故的事例可说明其对校园安全的危害性。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造成4人死亡;2008年5月5日,中央民族大学一女生宿舍发生火灾,上千女生被迫疏散;2007年1月11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宿舍发生火灾,500余名学生被困寝室;2003年2月20日武汉大学一男生宿舍三楼突发大火,整个三楼被烧得只剩断壁残垣。可见火灾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破坏校园的安全稳定、影响教学秩序、给事故学校带去负面影响等。据不完全统计,1998-20l0年间,全国高校发生的70起学生公寓火灾中,因用电引起的火灾有42起,占60%。由此可见,学生寝室是火灾多发区,加强对学生寝室的安全消防教育,对于高校的安全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从当前安全观念现状看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学校的师生,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比较麻痹大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消防安全意识薄弱的一面。学生主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往往在安全意识方面不上心;教师则把工作重点放在各自课程的教学上,加上安全知识教育一般由相关安全保卫部门负责,再受到人员、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就忽视了必要的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而管理者则由于各自分工不同、注意力有所侧重,导致在安全学习、教育与管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在消防安全方面的认识程度也明显不够。火灾的预防,需要平时加强消防意识,注意身边可能导致火灾的隐患,往往一些细小的疏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对安全的不重视造成的。平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对于学校安全消防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三)消防安全教育是确保校园稳定的客观要求

校园消防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既有宿舍、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食堂等区域,又要设及到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不同情况。高校校园与中小学校园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校园,而不是封闭的校园。这就给消防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难度和压力。对于高校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高校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多校区、多层次办学使治安管理难度加大;二是校园内盗比外盗多;三是突发性、群体性伤害案件增多;四是智能化犯罪增多;五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安全事故增多。这种复杂的特征,给校园的管理者增添了管理难度,但校园稳定又是必须要得到保障的。因此,加强校园的安全消防教育和管理是客观现实的需求,也是维护校园广大师生安全的要求,对此不能存在丝毫的麻痹大意,不允许有不安定因素的存在。

二、高校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管理有待加强

(一)消防安全观念和防范意识薄弱

不管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师生,在消防安全问题上普遍存在着侥幸与心理,总觉得火灾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学校和自己身上,所以安全意识薄弱,平时也不太注意安全问题。就拿事故发生较多的寝室来说,学生宿舍一般是6-8人住在一间寝室,人员住宿密集,大量使用电脑等电器,宿舍内摆放的物品杂乱无章。《楚天金报》记者采访武汉市消防部门得知,武汉市当年发生校园火灾43起,其中电气引发火灾22起,占火灾起数一半以上。但是在校园的学生寝室,不时出现部分学生违规私拉电线、私自使用大功率电器的现象,甚至还有使用伪劣电器的现象。这些伪劣产品尽管从外在看不出问题,但是由于没有达到安全标准,极容易成为火灾事故的隐患。这些现象的存在都给校园安全埋下了不同程度的隐患,因为它们很容易造成火灾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加上学生遇到火情时往往会不知所措、惊恐不安,这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消防安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有缺失

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关于消防安全教育的内容极少,一方面造成了学生对消防安全的认识不足,让他们误认为这一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这也说明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导致学生缺乏现场自救与逃生常识。大部分高校进行火灾安全教育是在大学新生刚入校的时候,往往以广播、墙报、班会或者以学院讲座的形式开展消防知识宣传,因为这些形式比较传统和单一,没有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也没有提高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导致学习效果明显不足,最终没有达到学生安全消防教育的初衷。同时,高校进行安全教育的宣讲者大多是非专业人员,很少有专职消防人员进行讲解。少数高校是请专职消防人员进行讲解,而大多数学校是让本校负责安全保卫的老师来讲解,还有的就是让学生自己组织安全教育班会来完成学习。即使有的学校以公共安全教育课的形式进行讲解,也是让对安全消防缺乏实际经验的教学人员来上课。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缺乏真正的实际操作经验与应战能力,因而不能让学习者对消防安全学习产生兴趣,安全教育若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必然是大打折扣。当学生们遇到突发火灾事件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火灾逃生技巧,往往表现出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三)管理体系松散,缺乏效率

对于安全消防的管理,一般学校都认为是安全保卫部门的事情,而安全保卫部门又以校园的安全稳定为工作重点。这样就缺乏有效的全面的安全消防管理体系,没有形成校领导———安全部门———班级———师生多级化的安全消防体系,缺乏安全消防全面联动的机制,没有很好地实现各级领导、各级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没有让“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的路线落到实处。部分学校寝室的安全消防任务是由寝室管理员负责,由于宿舍管理员都是年纪较大的人,学生寝室的管理又是多方面的管理,需耗费很多精力,致使管理员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细致的消防安全的检查工作中去。管理员对消防安全的应急能力也相对比较迟缓,这样的现象并不利于学校火灾易发区的安全保障工作。不少学校的安全保卫人员配备数量少,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这就导致安全检查和安全问题落实起来缺乏力度。这样就不能实现安全消防工作落到每一个角落,不能实现安全消防工作的全面覆盖。让安全事故预防留有死角,就是给消防安全工作留下隐患。消防安全工作还存在侧重于学生寝室、教室,而忽视实验室、图书馆的现象,这就让实验室与图书馆成为了安全消防的隐患。实际上,有的实验室中存放着一定量易燃易爆和剧毒化学物品,如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其所产生的后果也不容小视。图书馆的消防安全管理也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的现象。由于图书馆的书籍器材都是易燃物品,加之高校图书馆各种电子电器设备运用的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安全事故的发生,轻则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师生的安危受到威胁,重则引起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对学校和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实验室和图书馆同样应该成为消防工作的重点对象,不应成为被安全消防忽视的角落。

(四)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和消防设备更新

安全经费投入少和消防器材的更新不及时,成为安全消防工作的又一制约因素。不少高校由于缺乏正确的安全消防意识,以致其为减少经费开支而在安全消防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足,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尤为突出。消防安全没有建立起消防户籍化管理制度,各单位之间的有关消防安全相关信息处于彼此分离的现象。没有将各单位安全消防的相关信息,诸如:消防人员信息、消防器材情况、单位建筑情况、消防记录等建立起完善的消防信息网络体系。区域之间的消防体系缺乏有效的联系,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制约了相互间消防力量的支援与沟通,制约了安全消防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管理改进的策略

(一)提高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观念和防范意识

为杜绝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级领导、部门和广大师生要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高校的消防安全必须走“预防为主、群防群治”路线,通过建立有效的多级防御体系,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教育,加强安全投入,密切区域消防安全的联动机制,提高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防范意识,尽可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建立消防安全教育体系的多元化

设置合理的消防安全机构及消防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建立起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机构,由一名学校领导总负责,建立起院系、班级、师生的多级消防安全联动机制,发挥好领导沟通各部门的积极作用,再由学校安全保卫机构具体操作安全事务,同时利用好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经常沟通这个桥梁,发挥宿舍管理员、班级安全员的积极作用。要运用创新的方式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运用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师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消防安全能力的提升和增强火灾安全事故的应变能力,让消防安全教育管理起到实际效果。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消防设施

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消防设施和装备,是预防校园消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学校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要认识到消防安全对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性,积极加大必要的消防安全投入,对于老化的消防设施进行及时更换,对于老教室、寝室加大改造投入的力度,确保消防安全事故从源头上消除。增强科技防范的作用,构建严密的防范体系。改变过去单纯运用人来管理消防安全的局面,通过加大财力、物力支持,增加科技在消防安全中的作用。运用校内外安全探头、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漏电火灾报警系统、超电流自动断电等设施,来有效地防范与控制火灾事故的发生。

(四)建立健全制度,强化安全消防机构管理

1.建立健全全面的规章制度。每个高校应该在组织广大师生全面学习消防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根据社会发展与自身特点,在有关法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实施细则、宿舍安全管理规定、实验室安全操作管理规定、图书馆安全条例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制度来建立健全安全防护网。对于管理人员、宿舍管理员、校园保安等相关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有效管理,确保校园安全问题万无一失。

2.利用好消防安全资源。建立起区域的消防安全相关信息,利用好网络提供的信息,实现消防安全资源的共享,促进消防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3.高校应该科学地制定消防安全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料性等特点,发生突发事件时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进行有效处理。因此,只有做好平时的安全教育与预防工作,加强对安全设施的检查工作,做好应对校园消防安全突发事件的预案,才可能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旭东,郝向民.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在高校学生公寓防火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

[2]廖善光.新形势下高校安全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3]周寿江,田景超.电器起火成校园火灾“祸首”[N].楚天金报,2011-11-26,(03).

第2篇: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辅导员;安全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安全教育不成体系。现在大部分高校都未开设系统安全教育课程。主要安全教育活动就是依靠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在班会时提及安全教育,在学校保卫处邀请负责人或片区警察来做安全教育讲座等。一学期下来,这样的安全教育大多也只有两三次,安全教育内容零散,不成体系,而且缺乏长效机制,不能做到安全教育的制度化、经常化和具体化。2.忽视安全技能培养。安全教育主要以理论层面为主,对于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和紧急避险等实践层面的操作不重视,学生安全防范的实践能力难以提高,在面对危险情况时,学生往往还是手足无措。调查显示,尽管全国高校都按要求开展了一定的安全教育,但仍有88.1%的大学生不会使用常见灭火器[1]。3.对传统安全教育学生缺乏热情,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长期处于学校这种相对单纯的环境,没有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往往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对安全问题不敏感,学生主动参加安全教育类讲座的较少。很多安全专题讲座面向的是几百名学生,学生只是无奈接受学校的安排,认真听讲座的同学很少。加之安全教育多以说教为主,形式单一,很难吸引学生。

二、安全教育工作主要内容

安全教育是指遇到突发危机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能力,避免财产及生命受到侵害的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保护自我及防卫能力,以及健康心理状态、健全的法制观念、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随着时展,安全教育内容由原来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为主,增加了意识形态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新内容。1.人身安全。人身安全教育包括生命教育、自防自救、应急逃生、出行安全、健康教育等系统知识与技能。第一要让学生敬畏生命,有生命神圣感、生命价值感和生命成就感。第二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以及消防常识、地震常识等自救逃生技能,在危机发生的时候,能够善于应对侵害,保障自身安全。第三要教育学生在受到侵害时要尽量镇定、不慌乱,学着记住不法分子的样貌体态,学会正当的防卫。第四要提醒学生不去学校及周边事故多发地段,避免陷入危险境地。第五要提高对疾病防范意识,如身患疾病要有限制的参加体育活动。2.财产安全。手机、自行车等财务失窃、遭受抢劫、敲诈勒索和诈骗是高校多发的安全事件。需要多加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在治安方面的防范意识。贵重物品要妥善保管,财不外露,出宿舍时要锁好门窗;让学生了解常见骗局,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贪财,凡是涉及到“钱”,都要三思而后行。3.意识形态安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无处不在,整个社会审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降低了人们接触信息的门槛。信息生产和传播渠道逐渐多元,使得一些国外的言论可以轻松地通过互联网传递到我国,对我国网民的意识形态造成直接影响。大学生正是网民中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普遍存在信息甄别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迫在眉睫[2]。4.心理健康安全。心理安全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及快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据中国疾控中心统计,约16%—25.4%的在校大学生有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和抑郁等心理障碍[3]。目前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遇到问题大多自己解决,不懂得求助心理咨询机构,因此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应包括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心理问题有正确认识,像生病治病一样,只有当学生认为心理的问题和生理的问题一样需要寻找医生等专业人士帮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才可能坦然地走进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5.网络安全。如今网络上内容广泛、传播速度快捷、获取信息方便,现在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传递信息、发表舆论的重要场所。但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负面、不实的信息,大学生应该懂得基本的网络法律法规,文明上网,不轻信网络信息,不传播谣言,不非法进入他人网络系统,破坏他人数据和资料等。因为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不法分子也常常通过高科技手段对大学生实施诈骗。6.就业安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监管缺失,用人单位鱼龙混杂,加之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求职心情迫切,导致大学生求职上当受骗现象屡有发生。要学生提高警惕,面试前多方考察;不要盲目相信电话或网上提供的高薪就业或兼职岗位的宣传,如接到此类电话或网络信息,应与老师、家长、同学反复核实,不单独赴外地参加所谓的面试,防止被传销组织控制利用、限制人身自由。

三、辅导员做好安全教育管理的途径

1.安全教育工作常态化。安全教育应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安全需要与教育要求,辅导员可将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细分成成体系的安全教育系列主题,在相应的阶段选择对应的主题,做到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每月一次,使安全教育工作常态化。召开安全教育班会前,辅导员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案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重点关注特殊群体。重点要密切关注困难群体(家庭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受处分学生、身患疾病学生、单亲及离异家庭学生、失恋学生、突遭变故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容易内向、自卑、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是安全事故的易发人群。要对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整理归档,并实时更新。应在平时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关心爱护。3.重点时期重点教育。第一是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使学生了解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和交通情况,提醒学生存在的安全隐患;积极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让学生了解校纪校规。第二节假日期间应强调注意交通安全、遵守公共秩序、及时返校。第三在奖学金评选、贫困生认定、入党名单结果公布时等特殊时期密切关注落榜学生,发现和掌握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苗头,及时疏导学生。第四在学校发生突发事件后,应及时稳定学生情绪,明确告知事件的真实情况,以防以讹传讹,造成更大的恐慌。第五当学生外出实习或找工作时,应提醒学生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陷入传销组织。第六毕业生离校期间,学生容易因为离别而情绪不稳定滋生事端,应嘱咐学生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4.协同各方力量做好安全工作。辅导员应该多与家长、宿舍管理人员、学生干部和任课教师沟通,协同各方力量,掌握学生动态,做好安全工作。据研究,家庭教育与沟通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有着其他途径无法替代的作用[4]。如辅导员发现学生情绪不稳定或行为异常时,应及时联系家长,了解信息,让家长密切关注,及时疏导,如有突况及时联系辅导员;宿舍管理人员一般对学生宿舍情况较为了解,比如哪间宿舍有大功率电器、哪位同学经常晚归或夜不归宿等,辅导员经常和宿舍管理人员沟通,就能及时了解这些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做学生工作。学生干部是协助辅导员开展安全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辅导员应对学生干部做好安全工作培训,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渠道与机制,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向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针对经常旷课的学生,多关注,及时教育引导,避免这些学生旷课外出而引发安全事故。5.选择多样性的教育载体。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开放,传统的理论说教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力。可通过影像资料、案例分析、知识竞赛、党员活动、团日活动等多种学生易于接收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提升教育效果。现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影响力巨大,是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以及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辅导员可灵活运用这些网络媒体,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习惯和传播安全教育的内容和知识。应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活动场所,避免长期处于同一环境下进行安全教育,导致学生的接受能力下降。比如开展消防演练活动、模拟小剧场角色扮演等,通过现场参与,加深学生的活动记忆。6.收集案例做好总结工作。首先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保持安全工作敏感性,留心收集校园内、周边学校及各高校发生的安全事件,深入分析各类案例发生的原因和特点,总结不同类型案件发生的规律,使得今后工作具有主动性、前瞻性。其次,所带学生发生的安全事件,都应做好记录,形成文字材料,做好总结工作。7.依据校纪校规严格要求学生。据调查,53.7%的大学生在明确学校宿舍规定严禁使用违禁电器的情况下,仍会使用电磁炉、电火锅等大功率电器。部分学生在明知学校门禁时间的情况下仍然无视校纪校规肆意晚归[5]。对于这些学生在做好批评教育的同时,需严格按照学校制度给予通报批评、警告等处分,从制度上约束学生,从源头上避免安全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恒毅,王伟,刘瑜.“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04):212-218.

[2]韩标,刘再起,黄学永.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86-89.

[3]苏延立.加强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02):84-86.

[4]韦乔元.有效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29):189-190.

第3篇: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范文

1.学习的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由此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没有随着高考的结束而迅速减小.大学校园中也充斥着学科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各类资格考试等等.面对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父母的期望,大学生们只能继续承受着学习的压力.

2.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系.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是个“小社会”,人际关系也较之于小学、中学变得相对复杂.如何和老师相处、如何和共处一室的室友或同学相处、如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和社会人士进行很好的相处都是大学生们要独立面对的问题.在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时,他们可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3.依赖感的缺失

在中学阶段,学生多数离家较近,父母成为他们依赖的对象,即使是住校生也能从老师那里获得依赖感和安全感,加之多数在本地区就读中学,相似的文化背景、口音、生活习惯和熟悉的环境也给学生带来精神慰籍.一旦进入大学后,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大学集体成员来自于五湖四海,语言也多种多样,生活和学习习惯也各自有异,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也较之于中学阶段相对减少,失落感的产生和依赖感的缺失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导致心理发生畸变.

4.情感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感情较为敏感、易冲动,也对异性充满好奇,当他们在感情问题上出现挫折或者矛盾的时候,有些学生不能适当的疏解内心的失落和愤恨,长此以往便内心郁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做出冲动的举动.

5.家庭原因

很多实例证明,很有具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背后都有一个不完美的家庭,或是单亲家庭、或是离异家庭、或是父母不和等等,家庭的不圆满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孩子的成长以及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即使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也需要家庭的温暖,而不圆满的家庭给予不了正常家庭能够给予孩子的更多关爱和精神支持,与孩子沟通也相对较少,种种的原因使得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不再那么美好、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二、心理安全教育与高校基层学生管理的融合

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悲剧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接受的,无论是对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深刻影响.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逐渐上升,这种悲剧的发生对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学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和伤害.而如何阻止或是预防这些悲剧的不再发生成为社会、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各个高校也已经逐渐开始行动:

1.心理安全教育现状

1.1心理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

随着近几年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增加,高校逐渐意识到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而心理安全教育便是其中一部分.然而高校安全教育过程却存在落于形式化的现象,课堂上的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不能深入到实际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将安全教育与其他课程同等对待,认为通过课程考试就算是结束了,这使得教育效果不能够深入人心,学生也很少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还是选择自我逃避,不能勇敢的面对现实而向身边的老师、同学寻求帮助.

1.2心理安全教育设施不够完备

在师资队伍上面,大部分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是由某一职能部门或者辅导员来担任的,这一人群很少是科班出身,也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培训,这无疑会对心理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影响;心理安全教育多停留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只是对现实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则需要相关的仪器或设施来完成心理测试等工作,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引用这些工具作为教学用品.

1.3心理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育、展板宣传等方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浓厚兴趣.自从高校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教育也逐渐进入课堂;高校内学生社团也经常采用展板宣传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但是仅仅靠这些方式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真正意识到将此种宣传的真正意义所在,即使有学生有心理问题也难以通过这种方式予以解决,这将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形式大多大于实质.

1.4心理安全教育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教育机制,理论教学结束后,并没有通过有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分析,只是教学而没有成果检验这使得课程设置成为一种虚构.

1.5心理安全咨询工作开展效果不佳.即使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安全咨询中心,然而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学生们的心理安全教育意识还不够到位,面对问题时还是选择自我承受,这使得心理安全咨询中心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问题的解决更是望尘莫及.

2.心理安全教育与高校基层学生管理的融合

鉴于当前高校心理安全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将心理安全教育融合在高校基层学生管理中成为一种必要的并且将会是更有效的方法,而且很多高校正是在这样做.

2.1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与学生接触时间多、距离感小

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主要是指辅导员,离开了父母的大学生们突然失去了依赖感,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迅速找到感情的寄托,而除了同学之外,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比其他教育工作者更多一些.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多就越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里,使得学生减小戒备心理、放下心理负担,更容易坦诚相待、敞开心扉.当学生发生心理问题时,他更愿意跟有亲和力的辅导员诉说,这也便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者通过劝诫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

2.2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更详尽

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对问题了解的程度大大地影响着我们的解决速度,因为这使得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学习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上的益友,借助于他们工作的方便性,他们可以通过寝室走访、班长汇报等多种方式了解到每个学生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对于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他们能更快掌握情况,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通过这详尽的了解迅速找到问题的出发点和切入点,而这些恰恰都方便于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

2.3基层学生管理者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对于心理教育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经验总结法是教育管理历史上最早使用的方法.因为人类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早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育经验总结为基础的,不管中外都是如此.在教育管理工作迅猛发展的今天,经验总结法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克服了自身许多缺陷或局限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已经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层学生管理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形形的问题,这使得他们从中积累了更多的管理经验.而很多心理问题是具有相似性的,对待相似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利用经验来更快捷、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2.4基层学生管理者可以通过开班会、谈心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这使得对这个敏感话题的提出没有那么突兀和尖锐,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不会让他们感觉这种教育是遥不可及的、不关乎于自己的问题.谈心等这种带有关心色彩的方式可以去除课堂教育、展板宣传等方式的生硬感和距离感;他们也可以参用开展文化活动形式来促进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更多的欢乐和交流对于平时内向、自卑、自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利器.

三、结语

第4篇: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学术安全;教育管理;服务管理

1内地民族学生情况调查

结合高校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4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高校民族学生关注的3大类15个问题,每所高校100份调查问卷,通过对400份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有的36份,约占民族学生的1%;民族情感、民族意识强烈的348份,占87%;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需贷款读书的253份,占63%,民族贫困学生52份,占13%;与大多数同学能和睦相处的126份,占31.5%,喜欢独处、有心事不愿吐露、时常感到困惑的62份,占15.5%;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对民族学生关注度高,教职工、辅导员关心、关爱民族学生的56份,14%;对自己所在学校服务民族学生方面满意的113份,占28%。通过问卷调查反应出,当前高校民族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服务管理,与民族学生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民族学生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了解掌握不够;在提高民族学生学习、社交和就业能力方面缺少相应的办法;增强民族学生的服务针对性,在服务管理民族学生的措施还有待提高。

2内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表现

一是生活习惯差别明显。由于从小生长环境不同,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其他学生存在明显差别。饮食习惯上,进餐场所有要求,如回族学生必须是清真档口或者清真餐馆;日常服饰上,民族学生喜欢用代表自己民族信仰的饰品或服装,包括一些脸谱、图腾之类装饰自己的寝室;卫生习惯上,不爱洗澡、洗衣服,不爱讲卫生,从小的生长环境决定了这些生活习惯,他们大部分住在边远地区,条件落后,家庭贫困。二是语言文化相对落后。民族地区受教育条件的影响,民族学生从小学习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较差,所受的教育与其他学生相差很远,由于享受民族政策加分,进入大学学习,部分学科基础薄弱,尤其反应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上,一些课程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们接受的能力范围,使他们学习起来感到很吃力,导致成绩不理想。三是社交关系不够融洽。民族学生天性纯朴、热情、豪放,与人相处的愿望强烈,但由于受到原生环境和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汉族学生语言、文化、信仰差异明显,不能融入以汉族为主的大学生活中,更喜欢与自己同一民族的同学在一起,形成他们固有的生活、交际圈。双方由于接触少,互不了解,差异感明显,彼此交流困难。四是虔诚笃信。民族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如藏族学生信仰佛教,新疆学生信仰伊斯兰教,有些民族虽然没有,但也有自己本民族虔诚膜拜的图腾。不同民族每年都有自己的重大节日,在不同节日他们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隆重庆祝。

3高校民族学生安全教育及服务管理问题分析

一是生活习惯差异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民族学生自我意识和自尊心较强,渴望被理解和尊重,当进入一个全新的大学校园学习,远离父母及亲朋好友,远离自己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环境的陌生及语言的不适应等现状很容易让初来乍到的学生产生孤独寂寞感,加之,民族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落后的偏远山区,与其他学生的生活消费相比,自尊与自卑情绪矛盾交织,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导致学生产生诸如性格抑郁、情绪暴躁、敏感多疑等心理问题。二是语言文化差异容易导致同学间矛盾冲突。民族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从小受本民族语言文化熏陶,民族风俗根深蒂固,根植于心,不易更改并不允许受到侵犯。而大学生来自天南地北,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和,生活学习中很容易产生矛盾。加之,大部分民族学生来自为偏远地区,无论教育条件还是师资力量都比较落后,这种客观条件导致他们知识基础不牢固,知识结构不合理。进入大学后,尽管十分努力,仍与其他地区学生差距较大,也会成为同学间矛盾的焦点。三是强烈的民族情感容易产生小团体现象。大学校园中,内地民族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维护本民族荣誉的心理十分强烈,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地位等问题十分敏感,这种自我民族情感又希望得到广大师生的理解与尊重。实际生活中,大多数民族学生还是喜欢与本民族的同学交往,形成自己的交际圈,尤其是大一新生中这种现象格外突出,总认为相似的成长经历和文化习俗更容易交流,理解;语言障碍、习俗障碍、学业成绩差距等的影响使他们不愿与其他同学交往。民族学生的这种观念使得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交际圈比较固定,人数及范围极为有限,小团体现象非常严重。四是特殊的经济条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民族地区受地理、观念等条件的影响,大多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尤其是民族学生中的贫困生具有更大的特殊性,家庭的贫困现状与高校的高学费,使他们背负了很大的经济负担。由于知识基础不好,获得各种奖学金的机会也不多,这也丧失了部分经济来源。相形之下,与其他经济条件较好学生相比,贫困民族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形成一种消极情绪,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实际问题解决不好,有可能会影响到高校的安定。

4加强民族学生安全教育与服务管理的对策措施

内地民族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殊性,潜移默化地使他们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保留着自己民族的习俗,不能完全融入到大学生活。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特殊群体,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教育服务管理。

4.1加强教育,正面引导,帮助民族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意识

培养和造就合格的民族学生,眼光还要放在教育上,认清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一要正确引导民族学生迈好大学第一步。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等时机,对新入学的民族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引导新生了解学校民族政策,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提高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对民族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指导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做好大学计划。二要充分发挥民族学生的特长。民族学生大多擅长舞蹈、唱歌,要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特长的平台,在民族传统节日,要为他们组织晚会,让他们身着民族服饰,走上舞台,用自己最好的汉语歌颂党、歌颂祖国、讴歌母校、赞颂老师;要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三要注重培养和选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要鼓励民族学生追求上进,引导他们自觉融入到社会、融入到集体,从培养民族学生干部入手,使表现出色的民族学生进入团学组织,注重在团组织和学生会中培养民族学生干部,合理地发挥民族学生骨干的作用,让他们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发展;搞好民族学生入党教育,用党的先进理论和最新成果武装民族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四要积极做好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工作。由于民族学生特殊性格特点和交际范围,易产生自卑、抑郁等不健康心理,一定要注意观察民族学生的动态,关注其情绪变化,及时疏导学生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

4.2科学管理,整合资源,为民族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搞好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需要高校师生齐抓共管、群策群力,积极营造良好的民族学生教育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推动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向更加扎实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一要提高教职工对民族文化和的认知。教职工首先应主动学习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引导并带动其他学生主动去了解相关知识,避免出现无意识侵犯民族学生的传统习俗而引起冲突的现象。二要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的第一线,与民族学生联系最为密切,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与管理水平,对做好民族学生工作意义重大,辅导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了解掌握民族政策、相关内容,提高管理民族学生的技巧与能力。三要建立民族学生档案。做好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从“细”处着眼,要充分认清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为民族学生建立单独档案,针对个体差异分别做好工作,切实激发热情,正确引导。

4.3精心组织,搞好服务,切实解决民族学生的实际困难

第5篇: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管理

改革民办高校安全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民办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模式。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随着民办高校日益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不容忽视。随着当前国内外形式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办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如何改革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教育方式,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创建和谐校园环境,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竞争力的日益加剧,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和竞争机制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感到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因素相当复杂,高校应从影响因素入手,高度重视、齐抓共管,改革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传统的教育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安全教育之一,促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多渠道,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入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使其成为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发挥其重要作用。

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确保广大师生安全是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更是高校的头等大事,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基本前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当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宁有序、和谐融合、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

一、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高校安全稳定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主体。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新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安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民办高校校园安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办学和管理模式,高校的扩招和合并,这些都给高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是高校的重中之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民办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适应大学生教育,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层。

心理问题是伴随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正确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评价和分类,正确把握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展开的工作才会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才会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好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能够上一个全新的台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高校的安全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石。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不透切,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很大局限,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内涵,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本来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解决的问题,因得不到及时辅导,而成了心理问题,甚至退休、自杀。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已成当务之急。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方法途径研究,发挥其在民办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体系,而且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整体效应,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规律,找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体制保障。

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之间的关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相结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如此必然带来学校环境的安全稳定。安全工作的深入和开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撑,一味的强调安全制度,用刚性约束人,而不做软性的心理疏导,力度再大,也达不到安全管理的效果。所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溶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把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对高校的安全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为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第6篇: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社会化日益明显,各种商业性质的商店、饭店、网吧等遍布校园及周边地区,校园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教育园区。大学生的安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教学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是确保学校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更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安全教育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应与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相联系,应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但安全教育又有其自身特色和特定内容。从安全防范角度讲,大学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人身安全

人身安全是指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尊严依法不受侵害、不临危险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不法侵害、自然灾害、自伤自残等事件都会伤害身体甚至剥夺生命。在任何情况下,大学生都要把人身安全作为安全的最高原则。

(二)财产安全

近年来,侵财案件的发生不仅使学生遭受物质损失,而且直接影响带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减少侵财案的发生。要求学习反盗窃、反诈骗、反敲诈勒索等方面的内容。

(三)消防安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校园内人员密度相应增大,消防重点部位不断增多,消防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要学习消防安全知识,自觉遵守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增强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的本领。

(四)食品安全

在大学的周边以及校园内,由于许多大学生缺乏食品安全的知识,一旦食用了一些有问题的食品,便可能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习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五)交通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工具大量增加,大学生遭遇的交通安全事故呈增长趋势。要防范大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必须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从而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交通意识。

(六)心理安全

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在这个阶段,个体的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遇到小小的挫折就可能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离校出走、自杀等行为。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七)社交安全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及大学生与其他人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过程的心理发展阶段,有迫切的社交要求。但是,由于一些同学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思想比较单纯,轻易地相信别人;所以,大学生要学习交友聚会、社团活动和公共活动等有关社交安全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八)网络安全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由于网络有强大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之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很多大学生对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知之甚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淡薄,容易被不良信息侵蚀思想精神或遭受人身财产的损害。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也是当今高校安全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

(九)求职安全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许多刚走出校门或还没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很容易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设置陷阱诱使大学生求职上当,导致求职受骗现象屡屡发生,严重的还危及生命安全。学校应加强毕业生的求职安全教育,增强求职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十)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事关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大学生必须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学习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十一)预防犯罪

随着近年来学校规模扩大、人员增多、校园开放,大学生违法违规现象呈上升态势,大学校园的安全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有效地遏制犯罪,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法律法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和主要类型,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遵纪守法的道德观念和自觉性。

第7篇: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范文

(一)保障人身安全以及个人财产

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与个人财产安全是高等院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意外事故是学生人身安全的主要威胁,包括烧伤、溺水、触电以及运动损伤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传染病、食物中毒等人为因素对学生人身造成的伤害。高等院校中发生的诸如偷盗、诈骗、害等违法行为也会对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中,偷盗是高等院校中发生频率最高的违法行为,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偷盗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学生的防盗意识。

(二)心理健康辅导

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市场经济的完善也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学生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心理方面的问题不断加深积累,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就会产生不良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出现各种心理疾病。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因为食品问题而失去生命的社会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全球范围内都已加强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高等院校的食品安全不仅影响院校的声誉,也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高等院校要根据国家有关高等院校食品安全的规定,将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严格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3]。

(四)消防安全

高等院校是防火的重点单位,由于学校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就会使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遭受巨大的损失。高等院校宿舍中会经常用到各种电器设备,各种大功率的电器合并使用就很容易出现电路短路的情况,导致火灾的发生。有些学生习惯在宿舍吸烟并随意乱扔烟头,给消防安全带来诸多隐患。学生的消防意识往往比较淡薄,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加大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二、加强高等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安全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院校需要明确安全教育各管理部门的职能与责任义务,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或个人,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工作考核,督促高等院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承担起安全管理的责任。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与事故管理机构,当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增加安全教育经费

安全教育经费的不足阻碍了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为了全面开展安全教育工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增加高等院校安全教育的经费支出,保证高等院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

(三)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高等院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从各个角度提高学生的安全事故防范意识与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安全事故隐患,当自身财产安全遭受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了,才能真正在从源头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

高等院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系统的讲授安全知识,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和教育手段进行安全宣传。除此之外,高等院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消防安全演练、主题参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使安全防范意识深入到每位学生的思想当中。

三、结语

第8篇: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安全教育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108

当今,校园外部的社会环境的复杂化给中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因而,管理好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并且确保安全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典型课题。下面结合自身多年来从事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谈谈几点中学安全教育的方法。

1.讲授教育。讲授教育,指的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把安全知识以课堂、讲座、会议等形式向学生讲授,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指引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安全方针、法规和学校的安全管理办法,强化学生的安全责任想法,了解如何做是安全的、如何做是不安全的,增强其参与安全稳定工作的自觉主动性,由此,做到统一学生思想,让其明确目标与职责,关爱生命,关注安全。这种教学方法适合用于大量宣传相关的安全文件精神和消防、食品安全、交通等法规,能够让学生整体地学习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使得大多数人一起接受教育,节省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不足之处是理论过多,有时让人感到乏味。因而,在教学中应该尽量把理论与实际案例相连,使得讲授内容丰富多彩,创新讲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

2.比赛教育。比赛教育是对学生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检验,从而更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使安全教育更具备教学性及趣味性。例如:在对消防、食品安全、交通等知识进行宣传后,必须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可以通过组织安全知识有奖问答、演讲比赛、安全教育故事讲座等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加强学生安全学习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安全知识的记忆。对组织安全知识有奖问答比赛来说,题目可包括消防、食品、交通、防旱、防涝等方面的法规、日常生活安全常识、校园平安建设等方方面面,题目还应该包含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参加比赛的学生可按照学校人数,在每个班挑选3-5名同学参加比赛,要求一些学生在班内进行挑选,另一些学生则由学校按照各个班级学生名单电脑随机选取,比赛可以采用闭卷笔试形式,也可以采取现场提问形式。这种方法不但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性,还可以体现每个班的学生的学习成效,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于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3.交流教育。交流教育是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激励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其自主思考安全教育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己的安全防范能力,提高自我学习、自我管束、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在交流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做过的事情进行反省,让学生认识到意外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到我们身上,要时刻注意安全。此外,教师应该努力建设学生参与的平台,引导其积极自觉地参加到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来。每个班级内部还可以自行召开学生骨干会议,举行有针对性及有特色的主题班会,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研讨会等,师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感想,教师耐心聆听学生建议,尽量帮助学生解决提出的疑问。学校还可利用校园内的学生社团活动、各个课外兴趣小组来组织安全活动,聆听学生代表发言,综合他们对安全教育管理的想法和意见,尊重学生的思想认识,发挥学生骨干在安全管理教育中的带头作用,提高其自我安全防卫思想和自我安全管理的能力,调动其参与、维护安全的积极主动性。

4.立即教育。立即教育是针对随时有可能出现的事情、案件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教育形式,具有随机性和及时性的特征。立即教育提倡安全教育随机性,例如:学校当天出现的事情,即刻发生,教师应马上结合事件原委对学生进行立即教育,学生自己有体验及体会,易在心中产生共鸣,脑海中会对此安全教育事件留下深刻印象。不管是学校、班级里发生的,还是身边发生的事,哪怕是新闻、报刊陈述的一个事件,这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最好的教育时刻,千万不要延后,用生活中的安全事故事实说话,进行安全教育,恰当运用,比任何讲稿说辞都有功效。真实地把死板的讲稿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从被动学习安全教育转变成主动自觉遵守安全规定。因为安全事件对学生的教育是真实可见的,比较容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从而成为衡量学生日常行为的标杆,切实转换为学生的自己的内在行动。

第9篇: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教育 机制 体系化构建

[作者简介]林坚(1973- ),女,浙江丽水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建。(浙江 宁波3152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宁波市高等学校保卫工作研究会课题“大学生安全教育实现机制的体系化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甬高保字[2012]9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82-02

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营造和谐稳定校园的前提和基础。近几年,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越来越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高校扩招以及社会上各种矛盾问题的日益突出,校园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但安全意识相对比较淡薄,自我教育管理能力较弱,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实现机制的体系化。

一、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安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从大学生成长过程来看,“90后”大学生思想单纯,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社会生活经验欠缺,对社会和安全防范的认识不足。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有助于增强他们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够保障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最终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创建平安校园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大学生作为高校的教育主体,是学校教育培养的对象。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应呈现一种平稳的态势,这样师生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才能得到有效的安全保障。如果发生涉及大学生的“安全事件”,必然会牵动社会、家庭、大学生群体等,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甚至在全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需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社会人心的安定、社会的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全从单一的范畴演变成了相对综合的概念,由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已经扩展到了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诸多领域。当前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需就业创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因素

1.“90后”大学生本身因素影响。“90后”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自我意识较强,辨别力弱,安全意识淡薄,自我控制力较弱,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一直以来,他们受到学校和家长的保护,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应付突发事件心理准备不够,抗挫折能力不强,经济、就业、情感等都可能导致学生心理事件的发生,他们社会认知和应对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社会环境、价值观等不稳定因素影响,成为各种不安全稳定问题的受害者。

2.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经济迅速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强烈的冲击,校园开放性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尤为突出。近几年,全国高校普遍扩招,校区急剧扩大,校园逐步成为较为开放的区域,这种状况造成学校与社会的接触更为频繁,很多高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校园周边外来人口成分较为复杂,校园周边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严重。

3.新媒体因素影响。近几年,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日渐普及,正逐步改变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90后”大学生是伴随新媒体发展而成长的一代。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播的信息也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复旦大学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新媒体在许多不良风气方面扮演了助推器的角色。”网络虚拟社会带来的安全隐患日益突出,给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90后”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尚不定型,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实现机制的体系化构建

1.坚持安全教育理念创新,营造良好氛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安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针对“90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改变走形式的安全教育,真正深入学生当中,开展各类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安全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广泛、效果显著的安全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安全育人氛围,将校园文化环境与安全文化环境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构建宣传阵地。全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安全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

2.完善安全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落实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三进”措施。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学校往往忽视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建议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明确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编写相关教材。学校应成立安全教育教研室,从师资、课时和经费上给予一定保障。安全教育应贯穿学生生活始终,方式方法可灵活多样。要根据学生在校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层次、有重点、有区别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把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融入实验课、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完善安全教育真实体验,进行常见安全防范能力训练,加强学生自律能力训练、应急能力训练和安全管理能力训练等。学校可以成立安全协会,以宣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为宗旨,为广大师生提供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让大学生参与学校安全协会,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可以让大学生参与护校队,在实践中端正安全态度,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3.规范安全管理保障机制,强化管理育人力度。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院、系配合、齐抓共管的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一整套规范合理的学生安全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法规,安全管理相应制度落实到学生个人和班级。可以将大学生的安全管理融入社会保险机制,落实和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将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入对其人文素质的考核中,可以设立安全单项奖,与学生的奖学金直接挂钩,可以利用奖惩机制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可以实行安全工作考核体系,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与教师评先选优、晋升工资、评定职称、年度考核等挂钩。完善物质保障机制,学校用于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突发事件处置等经费从学校行政事业费中单列。加强人防技防物防管理,进一步规范技防设施和物防器械的管理与使用,积极推进校园安全的数字化管理。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安全教育水平。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制定安全教育课程授课教师的基本条件,从源头上提高教师质量。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培训,邀请公安、消防、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提升授课教师的内涵。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意识以及加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高校教师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与学生共成长,充分认识新媒体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智、科学地利用新媒体,让新媒体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大力开展安全教育研究,调研其他高校安全教育好的做法,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安全教育理念和措施,掌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规律,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5.抓好新媒体建设,消除安全隐患。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充分运用微博、微信、E-mail、QQ群等新媒体交流载体,改变教育方式。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便捷性、共享性的特点优势,利用网络阵地与学生平等交流,加大正面教育引导和宣传力度。新媒体具有及时性、互动性特点,高校可以通过校内课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新媒体素养,让他们能全面正确认识新媒体,增强信息分辨意识,增强信息处理能力。高校要开展多种多样的与新媒体有关的安全教育活动,如网络视频欣赏、手机信息互动、网络论坛等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接受。高校要针对大学生易发的敏感问题,通过网络、手机等平台广泛收集信息,要关注积极网络舆情,努力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处置能力,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引导工作。高校应借助新媒体,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因势利导,抓好思想阵地建设,消除安全隐患。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高校要从根本上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把安全教育工作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营造安全教育的良好环境,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实现机制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宋鹄,周德贵.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李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