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书管理的方法范文

图书管理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管理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图书管理的方法

第1篇:图书管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网络 图书管理 有效办法

图书馆中有丰富的图书资源,为人们的学习和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水平是目前图书馆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将网络技术引入到图书管理工作中,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水平,更好地发挥图书的利用价值。

1.目前网络背景下图书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网络技术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普及,在未来的时间里网络技术会应用的更加爱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目前网络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不普遍,应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1网络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未能普及

网络技术在今天的应用已经是十分广泛的,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网络技术应用与办公也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图书馆资源丰富,工作繁琐,如果能够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将会使图书馆的工作变得轻松。但是目前图书馆中的网络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很多学校或者公共的图书馆还没有实现网络化管理,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图书馆还没有实现网络化的应用,这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2图书管理人员对于网络技术的掌握不熟练

网络技术作为新兴的技术,,需要有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图书馆要想实现网络化管理也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以免对图书馆的资源造成损失。但是很多学校或者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都是长期从事图书馆里工作的人员,对于网络技术的掌握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学习网络技术才能进行图书管理。

2.如何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提高图书管理工作

网络技术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实现图书馆的网络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水平和质量。网络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图书馆里工作的工作效率,节省工作时间,同时对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进行网络化管理之后可以节省检索和借阅的时间,对于图书馆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1加强资金支持,实现图书馆的网络化管理

网络技术作为新兴的科学技术,对于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图书馆的网络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水平。但是图书馆的工作由来已久,需要对图书馆的资源和人员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实现网络化管理。首先,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图书馆需要开辟多种通道增加资金,引进一系列设备和网络技术,对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整理,建立数字资料库,将图书馆的资源编辑入库,便于以后的检索和图书馆里。图书馆资源丰富,人员众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支持,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这需要图书馆和政府的支持,才能保障图书馆的网络建设。

2.2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网络技术水平

图书馆资源丰富需要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管理和保护。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满足图书馆网络建设的要求。首先需要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网络技术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网络技术水平,更好地对图书馆的资源进行网络化的管理。其次,需要引进一些具有网络图书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对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图书管理水平,更好地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2.3对图书馆进行改革,提高网络化管理水平

网络化图书馆的建设需要管理人员改变以前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对原有的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重组,对以前的管理方法进行改革,更好地适应网络化管理的需要。对图书馆的资源进行网络化管理之后在图书馆人员的安排上需要做适当的调整,网络化管理实现之后管理人员的需要数量将会减少,怎样更好地分配人员的工作是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保障图书馆工作有序进行。

2.4加强对电子资源的管理

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加强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建设,增加图书馆的资源,更好地为人们进行服务。电子资源与图书资源相比有很多优势,电子资源的建设对于图书馆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电子资源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网络技术的开放性会造成电子资源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加强对电子资源的管理,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3.结语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提供学习资源,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面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不断努力解决问题,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水平。图书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优秀的资源,但同时,图书馆也需要加强管理来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需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图书管理工作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图书馆工作发展的需要,利用好网络技术,为图书管理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第2篇:图书管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图书资料;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对图书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不但能够改进图书资料的保存方式,还能够对馆内的图书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也能够节约人力资源,还提高图书资料的社会效益。广大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代步伐保持一致,大力进行图书资料网络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种图书资料数据库,实现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通过完善图书资料信息服务手段,对图书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和再加工,使图书资料真正地做到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我国图书资料管理部门在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图书资料管理部门应该深入研究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现状,创新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策略,为我国图书资料管理部门在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虽然网络信息环境对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也带来的腾飞的契机,其中首要任务便是充分的明确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管理的发展方向。

1.1、图书的使用和搜索更加方便快捷图书馆使用信息化管理后,图书资料也相应的进行了信息化的处理,这样就把纸质的图书转换成电子的形式,在搜索目录的过程中只要通过计算机进行搜索就能够找到相应的图书,无论是查询还是管理,效率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方便了读者的使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图书管理的效率。

1.2、信息化管理对图书资源的应用有了很大的改善。图书资源是图书馆的核心部分。在图书馆的系统中,加入了信息化的管理,图书使用的共享性大大的提高了,同时图书资料的使用范围和效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信息化的资源让人们能够更方便更清楚的看到图书资料的信息,读者只需要通过网络就能够更快的找到所需的信息,同时,浏览的速度也大大的加快,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通过计算机就能够找到所需的资料,使图书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都有所提高。

1.3、信息化管理更好的提高了图书管理的工作效率。以往图书管理都是工作人员来进行书籍的管理,要通过很复杂的工作来进行书籍的整理、归类等。信息化管理使图书工作者能够从复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大大的减少了因为以往的图书工作而带来的麻烦,在工作中,只需要通过计算机来对图书进行操作和管理即可,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省了人力资源,使图书馆的工作更加高效。

1.4、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资料信息建设,使网络资源的配置能够到进一步的优化及网络资源的二次开发及服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文学、法律、经济、艺术以科学等领域的各类图书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实现更大范围的网络资源的共享。

1.5、构建完善的网络图书资料信息管理规章,对信息安全及运作进行保障。同时,还可以与国内外优秀图书馆进行交流,相互之间借鉴科学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吸取宝贵的经验。

2、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措施

2.1、提高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意识

图书资料管理部门领导是图书资料管理的关键人物,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图书资料管理领导来决策和指导的。因此,加强领导对于图书资料管理的重视,提高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意识,是做好图书资料管理的重要环节,领导应该改变原先那种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在图书资料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成立核心领导层,加强他们对于图书资料管理的重视。另外,加强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使得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进行。强化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这是做好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2.2、提升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还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操作能力以及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当代数字化、网络化图书馆中的工作不再是以前简单的借还工作,工作人员需扮演信息管理者、信息专家和信息向导的工作者,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广阔的现代信息意识以及广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图书资料技术队伍,为了更好地运转网络图书资料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引进、培养和造就适应当前网络环境的新一代技术队伍,使图书资料管理相关应用软件得到定期的维护以及开发。

2.3、建立健全标准化图书资料数据库

建立标准的图书资料数据库,也是做好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举措。为此,图书资料管理部门首先要充分的利用本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的利用现代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图书资料数据库。其次,强化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目录、索引、综述的规划和整理,把这些目录、索引、综述进行认真处理,不断提高图书资料数据库的更新效率。最后,竭尽全力提升图书馆的网络速度,逐渐丰富图书馆的藏书资源,逐渐扩大网络的传播面,强化对于图书资料数据库的分类。比如,把图书资料数据库分为专业课题、联合书目、科学决策、科研成果等,更还地满足读者进行相应查询以及浏览的需求。

2.4、完善图书资料室的管理制度

图书资料室是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和保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它具有专业书籍相对集中,是以专业文献为主要范围的小型情报资料机构。总体上针对性更强,也更为便捷,,加强图书资料室的制度建设,是提高服务资料的保证。建立一套集情报、会议、检索、论文、期刊、工具书、图书、资料为一体的,支撑教学与科研的服务体系和文献管理,使文献资源很好地与学科专业相匹配。

2.5、加大图书资料信息管理的资金投入

图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浩大的工程,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保证这一工程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无论是图书馆购买相关设备、系统软件以及自主研发管理软件,都需要大量资金。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一直持续上涨,书价也在不断上涨,但是并非每座图书馆都具备相当的实力来完成这项工程,因此,图书馆必须要多元化自己的资金来源,除了争取更多的拨款以外,还可以向社会募集资金,比如企业、个人等等。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图书馆可以采取与其他馆联合进行资源共享、购买,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图书资料信息化的成本。

2.6、实现资源共享

文献资源的共享性是网络化的内在要求,只有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虽然,资源共享已经宣传了很多年,但是很多学校、学院仍然走着保守路线,实行封闭式的管理。不能做到优势互补,自身的资源也得不到有效利用,白白浪费大量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每个资料室、图书馆,即使投入再多、再完善,某一方面的藏书也会存在相对不全的情况,为此,各图书资料室和图书馆应当树立起资源共享的观念,不断强化共享意识,沿着网络化管理方向前进,通过资源共享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实现互补。在实际管理中,学校图书馆可以建立情报协调中心,形成不同专业特色的文献信息中心,对各院系图书分馆的信息资源进行协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想要加强对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就必须树立信息化意识,逐渐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有效的电子数据库。同时,在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对图书资料进行信息化、创新化的科学管控,最大限度地满足图书资料的管理要求和资源共享目标。

参考文献:

[1]邬茂玲.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实践[A].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论文集[C].教育部:,2014:1.

[2]钱松华.网络信息化时代中学图书资料管理[J].文学教育(中),2014,02:76.

[3]龚梅.基于网络信息环境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的变化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08:278.

第3篇:图书管理的方法范文

一.图书馆管理学位论文的优势

目前,高校学位论文的管理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由档案馆单独管理,二是由图书馆和档案馆联合管理,三是由图书馆单独管理。另外还有少数高校把学位论文暂时保管在各系部。笔者认为图书馆对学位论文的管理有其自身优势:

1.图书馆有专门的采编人员,可以主动地收集、加工学位论文。

2.图书馆单独集中管理,遵照统一的标引和分类方法,有助于形成学位论文科学管理体系。

3.图书馆重收藏更重利用,能够真正使学位论文为教学、科研所用,为后续毕业生参考所用。

4.图书馆可以同时管理纸质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并提供书目式检索和网上多种检索方法。

二.图书馆管理学位论文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2.1重视学位论文的收藏、开发和利用

任何一项工作若要完成得好,首先要在思想上加以重视,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了,才能在行动上加以落实。图书馆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并协调各分院、系积极配合图书馆完成学位论文的收集、管理工作。

2.2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包括:论文呈缴制度、论文加工规范、论文管理规范等。版权问题和涉密问题是管理规范的重点。考虑到版权的问题,学位论文(特别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可以进行全文阅读和部分复印;对于涉密的学位论文,规定不准复印,除作者和指导教师外,原则上一律不外漏。另外,还要在管理规范中说明纸质论文保管的年限。

2.3及时收集、加工,及时入藏

学位论文收集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其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在制定了学位论文呈缴制度的前提下,图书馆应掌握各院、系答辩情况并督促其及时呈缴论文,做到及时收集,及时入藏。对于电子版论文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获取,如利用FTP、电子邮件业务等,但同时要保证论文的完整性。

另外,为方便馆藏号的确定和后续管理,在制作论文封皮时要求:

1)文理分开,即文、理科专业论文封皮颜色区别开来,便于后续加工和管理、利用。

2)书脊处要体现学位授予年、论文题名、著者名和导师名。

2.4选择适合的分类方法,标准化著录

对学位论文进行标准化著录,一方面便于掌握学位论文的馆藏情况,另一方面便于用户检索和利用。但目前我国由于没有统一的学位论文标准著录格式,许多高校都自行选择著录方法。笔者赞同一些图书馆同行提出的在用CNMARC进行著录时,尽可能多地增加检索点,诸如论文题目、作者、导师、专业、分类、主题等等,实现多种途径揭示文献信息,供读者检索需要。

2.5设(优秀)学位论文阅览室

为提高学位论文的利用率,建议图书馆设立专门的学位论文阅览室。考虑到数量过多的情况,可以改设优秀学位论文阅览室,或者将本科学位论文和研究生学位论文分别开设阅览室。保证这部分文献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为科研和教学服务。但要注意对涉密论文的保护。

2.6注重电子版学位论文库的开发,实现网上多入口检索

与纸质论文相比,电子版论文具有节省存储空间、使用方便、检索快捷等多方面优势,因此对电子版学位论文的收藏、整理和利用更符合实际需要,建立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其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一是要将Word文档转换成PDF格式,当前许多电子出版物都使用PDF作为标准格式;二是要建立全文检索系统,实现多入口检索。

三.学位论文馆藏号的选取

学位论文作为图书馆的一种特色馆藏文献,要有其不同于图书、期刊的专门馆藏号。便于管理和区分。以下就馆藏号的选取进行分析。

3.1可构成馆藏号的要素

1)分类号:采取与图书、期刊相同的分类体系,如中图法等,这样可以保证图书馆文献分类体系的一致性。

2)著者号:采用与姓名对应的学号来标识,并编制配套的著者索引。

3)学位授予年号:毕业年份,如:2010,能够反映出论文的新旧程度。

4)学科代码:按照学位论文作者所学的学科给出相应的号码,具体可参照教育部给出的学科代码表确定,或按学校自行编制的学科代码。

5)流水号:按照收藏的先后次序给出流水号,相当于图书的种次号。

6)培养单位代码:按学校分配的培养单位代码确定,不同于学科代码,前者范围更广。

7)导师代码:根据每名导师对应的校内代码确定。

3.2馆藏号的选取

3.2.1馆藏号选取的原则:

1)3.1中介绍的构成馆藏号的多个要素中,学位授予年号是必须的,因为它关系到学位论文的保存年限和替旧等业务流程,另外能够利用这一信息统计出当年毕业生人数。

2)为使馆藏号格式不过于复杂,可以不选用著者名和导师名,此信息在论文书脊处已经有体现。

3)各个要素之间可选择用“:”、“/”或“—”分隔。

3.2.2几种常用的馆藏号

1)分类号+著者/著者号+学位授予年号

这种馆藏号的优点是可以把相同类别的学位论文集中在一起,而且排架习惯与图书、期刊的排架习惯相同,既方便工作人员操作也符合读者的查找习惯。但分类处理需要专业人员,加工过程会比较长,时效性差。另外,如果采用著者号,则要实现按著者检索时还需查著者索引。如:G256—060401009:2010或G256:张小萌:2010。

2)学科代码+流水号+著者/著者号+学位授予年号

这种馆藏号的优点是可以把同一学科专业的学位论文集中在一起,流水号可反映每一学科的学位论文数量,操作简单,加工过程短,时效性强,不需要专门的分类人员。缺点在于需要建立专门的学科号码对照索引。如:0809:17—060401009:2010。

3)培养单位代码+流水号+学位授予年号

这种馆藏号的优点是可以把每一个培养单位的学位论文集中在一起,流水号可以统计每一个培养单位的学位论文数量,操作也同样简单,时效性强,不需专门的分类人员。缺点在于:当遇到培养单位名称变更的情况,要做具体说明。如:03—22:2010。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完全有能力单独保存和管理学位论文,并且在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学位论文的收藏情况和读者使用情况灵活选择馆藏号,对学位论文进行科学加工、典藏和管理,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参考文献:

1.孙学文.浅谈上海水产大学图书馆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管理和开发利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年第19卷第2期

2.张弦.高校图书馆学位论文管理方法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17卷第3期

3.张学宏.论高校图书馆电子版学位论文的保存管理工作——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5年第49卷第5期

4.葛杭.高校图书馆档案馆联合管理学位论文之研究[J].浙江档案2004(9)

第4篇:图书管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 地方文献

搜集与整理这些地方文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几千年来,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各自的物质和文化财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独特的地方文献,蕴藏着十分厚重和与众不同的文献价值。

开发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整理、研究地方文献,将其准确、系统的提供给用户,即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又是为所在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和地区文化研究及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地方文献收藏存在的问题

当代图书馆在收藏与利用地方文献领域,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单纯的认为是地方馆的工作,或者将此看作是馆内某一业务部室的事,缺乏宏观指导和总体规划。由此,便产生了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影响了地方文献的总量入藏;由于采集渠道不畅,又导致了入藏的种类不全,不仅副本少,而且该入藏的也没有及时采集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有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存在“四无”现象,即收集无目标、工作无机构、办事无专人、馆内无专藏。另外由于具有综合文化知识基础的专业人员少,对地方文献信息的二次加工效率不高,更有的馆根本没有展开这项工作。这就严重制约了地方文献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导致了信息服务工作的被动,服务功能发育不全,无法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体系。[1]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读者对图书馆开发地方文献资源的能力缺乏信任。

二、地方文献的收集原则

1、持久性原则

地方文献的采集和收集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文献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系统性。不少图书馆能拥有丰富的地方文献馆藏,与几代图书馆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工作强调持久性原则,解决机构设置和专人管理问题,从人员的配置到经费的投入,从文献的采集到读者的使用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始终如一,长久坚持,代代相传,使馆藏地方文献形成规模、系统。

2、重点性原则

地方文献历史悠久,内容广泛,载体多样。主要有地方史志、家谱族谱、名人著述、报刊典籍等,从中确定收藏重点很重要。必须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把握特色。切忌巨细无遗,面面俱到,造成泛而不专,滥而不精。若条件许可,在全面收藏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是最好不过。[2]

3、主动性原则

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有相当的难度,仅靠采购、社会捐赠等远远不够,必须深入基层,主动访求。不少公共馆、高校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主动地与当地有关部门、单位和知名人士,广泛联系,密切接触,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为收集文献而付出的资金和辛劳给予适当估价,支付一定的成本,对那些无偿征集的善本等地方文献,则及时给捐赠者颁发收集证书或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4、价值性原则

应以其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来决定地方文献的取舍。地方文献无论是文字的、还是实物的,均传承着不同区域的文化脉络。不同地域的文献史料记录着各个区域的历史、人文、地理、民俗、掌故……丰富、厚重,又差异巨大。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文献的价值才得以体现,也因此具有吸引开发者的魅力。[3]

三、促进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1、转变认识与提升水平相互促进

有人将地方文献的作用归纳为“存史、资政、励志、造福”,是非常准确的中央强调发展区域经济和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为地方文献工作带来了无限活力与生机,也将提高地方文献整体在图书馆内部的地位。转变认识,提高开发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水平,是一项关乎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工作。

2、集中采购与主动访购同时并举

馆藏地方文献建设应采用集中采购与主动访购并举的办法。可根据新华书店汇集的各出版社订单查询决定,也可参加全国性、地区性的书市现场采集,还可根据集中一段时间到相关地市县或乡、镇、村采集那些非正式出版的包括印刷的、手写的书刊、文献汇编资料。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社会文化发达或少数民族地区,活跃着一批扎根民间、潜心钻研地方文化艺术的专业人士,他们长年致力于搜集整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地方文献,掌握着不少民族、地方文献精品,甚至形成了小规模的家庭藏书室,可有目的地进行访购。

3、重视收集与整理

地方文献收集、整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作流程。一是要有制度保障,机构、人员、经费能保证到位;二是要争取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通过行政途径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三是主动出击,多方防求。

4、寻觅史籍与采撷今文双管齐下

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工作中要注意防止重古轻今。有些馆在地方文献搜集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历史文献,而忽视了当代大量地方文献。我们应该尽力搜集抢救几近湮灭的地方历史文献,也要注意不让当代生产的地方文献再蹈覆辙。

5、人员培养与网络开发齐头并进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需要科学管理,应抓住人员管理这个核心。要以人为本,培养一支有知识、能吃苦、肯钻研的骨干队伍。诚如骆伟先生所言,图书馆从事地方文献工作者,应熟悉该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掌握著名人物和著述,了解重大事件和掌故,具备汉语言文学、计算机技术和懂得人际交流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等等。因此,加强对人员的科学管理,努力提高其素质,优化馆员知识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其次,科学管理可以引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耗散结构论等方法论原理,这都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管理的水平。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图书馆必须建立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加强馆际联系,建立文献采集协作网络。进而实现联合编目,共建联合书目数据库,实现书目数据资源共享。逐渐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网上地方文献检索系统,方便所有用户利用各图书馆的资源,通过网络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地方文献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傅宏.关于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80—82

第5篇:图书管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图书超期 原因分析 预防方法 管理探索

每个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中,关于图书借阅规则都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各种不同的书籍在借阅期限和超期罚款方面都有明确详尽的规定。图书馆建立借阅制度旨在规范读者的借阅行为,保障馆藏文献流通,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1]。这是因为馆藏文献的数量有限,尤其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图书出版品种剧增,且图书价格快速上升,制约了图书馆的文献入藏能力[1],各个图书馆普遍减少了图书的复本数。为了满足大多数读者的借阅需求,必须依靠借阅制度来限制读者的借阅期限,并通过超期罚款来保证它的有效作用。

超期罚款是对失信读者采取惩罚教育的一种方式,其实质就在于通过惩罚使失信读者重新树立起对规章制度的敬畏感,认识到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从而达到自觉遵守的目的[2]。

下面对读者超期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对防止这种现象的频繁出现提出相应的预防办法,并对图书馆实行超期惩罚的管理方法进行新的探索。

1图书超期的原因分析

尽管图书馆在借阅期限和超期罚款方面都规定得很详细,但不少读者在借阅前仍然没有仔细阅读了解有关细则。在日常的借阅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读者没有按时还书,以致于超期罚款,少则几毛钱,多则几十、上百不等,常常为之惋惜。但是碍于图书馆的借阅规定和系统的设置,又不得不进行罚款。

1.1 思想上不重视

读者思想上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不重视,借了书之后没有还书概念,尤其在规模较小的学校图书馆里,有的教职工认识上还停留在手工借阅时代的超期管理,对超期罚款的意识很薄弱,存在无所谓的态度,以为没关系。

1.2 因忙碌而忘记

很多读者工作生活忙碌,起先会记得还书日期,一段时间后就不记得了,头脑中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约时间,甚至完全记错了或者忘记了,等到来馆还书时才知道原来的还书日期,自然难免罚款。

1.3 抱着侥幸心理

这类读者工作生活未必很忙碌,但时间一长也是忘记了具体的还书日期,该还书时又懒得立即到馆办理,心存侥幸,想着可能还有几天,结果超期了被罚款。

1.4 对借阅规则不明确

有的读者对借书规则不明确,对各种图书的借阅期限不清楚,对超期罚款的具体规定也不甚了解,属于那种“糊涂型”的读者。其实各个馆对每种文献和借期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不同文献可能有不同的借阅期限。根据这一特点,图书馆在借阅时间规定上便有所倾斜,不同的图书借阅时间不一样。需要注意的是,图书馆是根据自己读者群的不同特点来制定借期的,因此不同性质的图书馆制定的文献资料的借阅期限是不一样的。读者到各个图书馆借书都要先了解该图书馆的借阅规定,才不容易造成超期。

以我们学院为例,我院是属于工科学院,一般说来,读者借阅科技书籍是为了学习和研究,需要较长的阅读时间;而借阅文学图书的目的是为了娱乐休闲,需要的时间相对较短[1]。因此我们馆根据读者群的这一特点,对文学作品和其他类图书借期就有不一样的规定,小说类只有10天,其他图书借期30天。这同时也是为鼓励学生多看多读专业书,所以对文学作品的借期加以限制,而其他类图书的借期则相对较长。

高校的读者群相对复杂,既有教师又有学生,还有硕士生和博士生,教师中又有初、中、高不同等级的职称,因此不同的读者群借期也是不一样的,读者还要明确属于自己等级的借阅期限。

1.5 意外事件

有的读者把书弄丢了,学生读者寒暑假过后返校时忘记带书回来,这些情况出现后没有及时到馆咨询工作人员如何处理,拖延了时间,以至于超期罚款。

2图书超期的预防方法

防止图书超期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读者自己提高自觉性,想办法记住还书时间。另一方面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从人性化管理角度出发,为读者提供及时提醒服务。

读者方面

首先,读者自己思想上要重视,要更新观念,要有还书意识和警觉,懂得想办法记住还书时间,在此提供几种办法给予参考。第一,借书时要注意看清自己所借图书的期限,尤其是不同种类图书的不同还书时间;第二,要想办法提醒自己,比如可以在书中夹上字条或卡片,写上还书日期,这样既可以当书签,也不会忘记具体的归还日期;第三,还可以把还书时间记录在手机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届时手机会自动提醒,决不会忘记。这几个办法我在工作中实践过,很受读者欢迎,取得良好效果。采用一些有效的办法后,即使偶而确实没空及时到图书馆还书,也不会超过太多天数,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其次,图书馆一般都有公共的网上查询系统,尤其院校读者通过系统查询应该更为方便。读者可以通过查询系统查看自己所借的图书到期情况,及时提醒归还日期;还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续借功能直接续借,延长借阅期限。

2.2 图书馆方面

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图书馆尽可能给读者一些提醒,这本身也是图书馆的催还工作。催还管理是图书馆的职责,催还工作的常态化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图书馆要尽可能地减少惩罚的人数、次数和金额。

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购买有提醒功能的软件,在书即将到期或超期时由系统自动发邮件给读者,提醒他们还书时间。有些单位的OA系统也有图书查询和提醒的功能,比如我院的OA系统登录时,如果有超期图书,就会自动弹出窗口告知。

没有使用自动通知系统的图书馆可做人工提醒,外借部工作人员每天或固定每隔一段时间查看一次未还信息,给超期读者发个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也可以直接打电话通知,提醒他们尽快还书。如果能提前一周给读者提醒最好,可以大大地减少罚款的人次和金额。

对于在网站上公布借还信息的方式要慎重,因为可能涉及到读者的隐私权。我们可以利用流通系统提供的功能在借、还书时为读者打印清单,使读者清楚自己每次借还书的册数、名称及归还日期,以起到逾期预警的作用,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一试[3]。

3图书超期管理方法的新探索

超期罚款只是作为图书馆的一种管理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罚款而罚款,图书馆还可以探索其他有效的方法,进行人性化管理。

3.1 特殊原因延长期限

在法定节假日、图书馆搬迁或长时间的内务整理、院校学生的寒暑假,这些时候图书馆经常会闭馆,应该在系统中事先设置,延长借阅期限,我院图书馆每逢这时就会提前在流通系统中设置延期。如因突发事件来不及延长,比如遇到强台风或疫情等,图书馆会突然闭馆,这时应该实行“免责还书”,否则会在读者中产生恶劣影响。

3.2 设定罚款上限

图书馆的宗旨是为广大读者提供无偿借阅服务,不能把罚款作为目的,更不能作为增加收入的一种手段。因此读者如果还书超期,只能收取一定数量的“违约金”或“滞纳金”,不能无上限收取罚款。尤其院校图书馆的学生读者是无收入群体,过重的罚款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压力,使得他们没有偿付能力,有的学生为了逃避罚款不敢来馆处理。虽然有毕业离校手续这一关卡着,但个别学生会趁乱蒙混过关,这样他们既办好了离校手续,书又不能收回,图书馆可能蒙受更大的损失。

3.3 暂时剥夺借阅权利

对逾期不还的读者暂时停止其借阅权,甚至剥夺他在图书馆享有的其他一切服务。前面一点现在很容易做到,系统一般都有这个功能,图书一超期,系统就不允许读者再借书,允借权自然就停止了。但在还书后外借图书应继续停借一段时间,其他部门的服务可以恢复,否则容易造成无所谓的思想。对于确实需要立即再借的读者,还是应该收取罚金。二者可以结合使用,效果可能更好。

参考文献:

[1] 王晓荣.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期限”改进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9,(7):48-49.

第6篇:图书管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图书情报和档案 共同管理 信息库

图书是一种传递知识和情感的工具,人们将文字资料、图像符号等按照一定的规律记录在一个载体上,就形成了图书。情报是一种具有知识性和传递性的信息,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档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用于记录国家、社会政治或个人的活动的载体。

1 图书情报和档案共同管理的概况

人类社会发展之今,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领域不断延伸,边沿学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图书情报和档案的资料越来越丰富。大量的资料给人们的查阅带去了不便,人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未必能够获得需要的资料。为了方便人们查阅,图书情报和档案的管理逐渐向着统一化的方向发展。图书情报和档案的统一管理,方便了资料查找,实现了资源的优化整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目前,我国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共同管理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因此,还存在诸多不足,体制和管理技术尚未健全,需要进一步发展研究。

2 图书情报和档案共同管理的方法

2.1 加强对理论的应用

图书情报和档案的共同管理,是建立在大量的经验积累和事实数据基础上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对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管理就已经逐渐呈现出了一体化的趋势。进入到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统一管理逐渐发展出了雏形。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共同管理产生出了大量的基础理论。事实上,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共同管理,是三者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伴随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三者共同管理的资源管理模式将不断优化,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资料管理和查找平台。

2.2 调整管理手段

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共同管理是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信息管理效率的重要保证。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统一管理,整合了资源,使得资料管理和查找系统更加规范化,提高了资料查找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源管理的效率,减少了资源管理的人力物力投入。图书资料和档案的共同管理必须要重视其实效性,根据实际的管理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包括了对资料开放程度、资料保存方式等的管理。要实现图书情报和档案的共同管理,依赖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了三者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因此对图书情报资料的管理必须要体现出信息化的特点,及时调整管理手段,确保信息管理的科学有效和安全。

2.3 加强仓库信息管理

图书、情报、档案在本质上都属于信息,要实现三者的统一管理,就必须要加强信息库的建设。信息库是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统一管理的重要辅助工具,只有实现信息库中信息的有效流通,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资源的共享,才能让图书情报资料和相关档案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信息库的建设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资源的管理方式,提高了图书、情报和档案共享的效率,方便了图书资料的统一管理。

2.4 加强解决问题的灵活度

近些年,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共同管理发展迅速,但其发展的时间却较短,在实际运行和使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以前从未遇见过的,因此管理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应该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难题。笔者建议,相关管理机构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网站,方便问题和相关的解决方案的提出和讨论,通过各方资源整合,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式,实现三者共同管理的效率最大化。

2.5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信息资源的共享过程中难免出现侵权的行为,阻碍了图书情报资源和档案共同管理工作的发展。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尤其要加强网络知识产权教育,既要保护好自身的知识产权,也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部分网民在网上下载电影、歌曲和图片时,也许并未想到这也是一种侵权行为。网站在提高下载渠道时,也忽视了对他人产权的保护,导致侵权现象的发生。只有不断加强对网民和网站运营商产权意识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侵权行为,保障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产权拥有者的利益,促进三者共同管理的发展。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实现资源的共享将成为人们的共同需求。图书情报和档案三者的共同管理,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提高了信息资源的管理效率,促使了资源的优化整合。目前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共同管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制度和管理方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必须要加强三者共同管理的理论建设,采用灵活的管理方式,及时调整管理手段,同时加强信息库的建设,促进图书、情报、档案三者统一管理的发展。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共同管理方法的思考是一个新课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继续深入探讨,以谋求资源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冯惠玲.从文献管理到基于信息资源的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创新发展之 路[J].情报资料工作,2013(03).

[2]张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13(03).

第7篇:图书管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基础工程;压力灌浆;注浆参数

钻孔灌注桩在许多工程中广泛应用,已成为一种比较常用的桩基形式。但如何处理好桩底虚土一直是施工中较难处理的问题。本文通过某小区7号楼混凝土灌注桩桩基施工时,遇桩底虚土厚度大,影响桩的承载力,而采用桩端压力灌浆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难题,并论述钻孔灌注桩桩端压力灌浆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1、工程概况

某小区7号楼为14层框支剪力墙结构住宅,面积25499m:,地下2层(埋深5.09m),首层为商店,2层以上为民用住宅。场地位于旧护城河南岸。地质土层情况可粗分为3层:表层杂填土、砂粘填土,大部分5.5m厚,局部7.75m厚;以下为第四纪冲积的中砂粘土层,厚度一般为1―4m;再往下为粉细砂层、砂卵石层。设计基底南侧为第四纪冲积层,北侧还有2m左右填土,采用天然地基时将影响地基的均匀沉降,持力层的承载力也满足不了设计要求,故设计采用桩基。桩长7m,桩端进入卵石层。

2、设计方案

设计基础最先采用300mmx300mm预制方桩,在打桩过程中,因扰民而停工。建设单位会同勘察、设计、研究所、施工单位共商解决办法,鉴于该工程持力层可能遇桩底虚土大的问题,最终研究决定采用直径400mm钻孔灌注桩桩端压力灌浆法来解决这一施工难题。

2.1静力荷载试验及分析

以相同土质做2根压力灌浆和2根不做压力灌浆的桩对比试验。试验以锚桩作反力,用千斤顶加荷。稳定条件以2h下沉量不大于0.1mm,每级观测时间不少于4h,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对比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压力灌浆的桩与未压力灌浆的桩其极限荷载相差1倍以上。桩身侧摩阻力约占桩总承载力的75%左右,桩端承载力占25%左右。原因是孔底是未经挤压冲击的原状土和成孔残留虚土,这种桩是以摩阻力为主的。压力灌浆的桩则不同,它是以强大压力向桩底注浆,水泥浆使端部土形成扩大头,也可能渗入砂卵石层形成树根,这样不仅使虚土密实,而且孔下未扰动土也变密,改变了桩底土的松散状态,可提高桩的承载力。

载荷试验分析表明,当荷载为400kN时,一般桩端呈无反力或极小反力。为此,以400kN荷载时的沉降比较:1号桩为1.67/mm;3号桩为1.21mm(压力灌浆);2号桩为2.67mm;4号桩为3.49mm(不压浆)。显然,桩的上抬增加了桩的侧摩阻力。

根据压桩结果,经研究,本工程确定将压力灌浆的桩按700kN单桩允许承载力设计。

2.2桩端构造

桩端安上特制的压浆空腔桩头与钢筋笼焊接,桩头上部装两根导管与钢板焊接。一根是注浆管,另一根是出浆管,两根导管装在钻孔桩配筋骨架内部沿主筋伸出地面。为节约钢管,在桩身混凝土内大部分用聚乙烯硬塑管,桩上端及地面以上与钢管套接,压浆空腔桩头外部包钢丝网孔筛,防止虚土、混凝土等进入桩头,保证空腔出气,防止堵塞注浆孔。

3、施工工艺

3.1施工顺序

钢筋笼绑扎、桩端头制作焊接桩头预埋注浆管及回浆管灌注桩机械成孔下钢筋笼浇筑混凝土养护压力灌浆割除导管承台施工。

3.2压力灌浆

打开转芯节门,开泵注浆,将桩内气体由回浆管排出,并等回浆管溢出水泥浆时停泵,将回浆管堵住。一般可用木制堵头锤入铁管严封,再开泵加压,此时压力上升,用百分表测量桩上抬情况,记录注浆数量及压力表压力。根据灌浆压力、桩身上抬量及注浆量3个参数来控制操作工艺过程。

4、施工中设计参数调整

经试桩得出在施工时各参数为:灌浆压力为260N/cm2,按油表控制;控制上抬量为2-3mm;每根桩的注浆量要大于0.1m3。

从正式施工到第22根桩完成后,发现有串桩、冒浆及压力不稳情况。经分析发现:上述注浆参数是根据工艺试压桩确定的,原工艺试桩比正式工程桩桩距要大2-4倍,且土质情况也与工程桩有差别。发生串桩、冒浆的桩往往是桩底土质较疏松,地质条件有所不同;另外,虚土厚度与注浆量有关,一律定为大于0.1m3似乎不太合理。因此甲方再次会同勘察、设计、研究所、施工单位重新修订注浆参数如下:

(1)灌浆压力应大于150N/cm2,稳压3min;

(2)桩的上抬量改为0.5~1mm;

(3)注浆量按桩底虚土厚度定出;当虚土厚为10cm、30cm、50cm、70cm时,注浆量应分别大于0.05m3、0.06m3、0.08m3、0.1m3。

5、施工质量控制

5.1串桩

当发现串桩喷浆后,即将被串桩注浆管上截门关死,回浆口用木楔塞紧,继续从原桩灌浆,当注浆指标满足设计要求时,结束灌浆,被串的桩不再进行灌浆。

5.2堵桩

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各种原因将注浆管堵死,在灌浆正式开始后,回浆管不回浆。注浆管不进浆的桩,处理方法是用Φ6钢筋插到被堵部位进行插捣,直到重新可复灌为止。如果此方法不奏效,可在回浆管接一根铁管从回浆管注浆。

5.3死桩

死桩即桩尖被临桩串桩,注不进浆。在灌注某桩时,用Φ6钢筋插到邻桩的注、回浆管中,随时观察钢筋中端部有无湿迹,若发现有湿迹,需立即对此桩注浆,防止发生死桩。依上述环节,再有串浆应连续作业,直至无串桩发生。

5.4压力不稳

造成压力不稳有多项因素:如土质情况分布不均;机器活塞、桩的管路、管路接头、截门不畅通;水泥浆稠度,水泥浆过早凝固;泵内残留水泥硬块清洗不挣等。故应究其原因,查找到造成压力不稳的因素后,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6、质量检验

6.1成桩统计

各施工段成桩统计数量见表2。’

本工程总桩数共796根,三段问题最多,大部分为注浆量不足,问题桩占总桩数的16.5%。经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后,请建研所在三段做锤击试验,对工程桩的质量进行检验复试,以确保安全。

表2各施工段成桩统计数量

6.2锤击检验及复试

通过对桩的抽样检验和复打试验,研究所认为“本工程桩的静载极限可取1400kN,锤击贯入试验后对桩的原有设计承载力影响不大,一周后可恢复”。本工程灌注桩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7、施工体会

(1)压力灌浆是以一定的压力先作用于虚土,促使虚土密实。随着注浆量增大,桩底周围土开始向外扩展,形成一个扩大头。这个过程主要是依靠浆液的强大压力对土的排挤和压密作用。

(2)对桩底注浆时,浆液会沿着桩身与孔壁土的接触面自桩底上升,结果浆液凝固在桩侧表面,这不仅扩大了桩侧摩擦面积,也挤密了灌注桩的周围土,使侧摩阻力有所提高。对5、6号桩刨出后的观察表明,5号桩自桩底上升30mm(不包括扩大端),最底部直径由128mm扩大到200mm;6号桩上升110mm,最底部直径也相继扩大。

(3)孔底的密实使桩接近破坏时,加强了桩端周围土对桩的约束,而使桩身下部摩阻力比起桩底有虚土时发挥得大。由此可知,用压密注浆法处理桩底,既压密了桩底土,又产生了扩大端,挤密了桩侧土,这些过程都有利于提高桩的垂直承载力。

第8篇:图书管理的方法范文

    摘  要  本文介绍镇江市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开发利用上取得的成绩,并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对策与建议。

镇江市图书馆历来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十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笔者仅就此谈一点看法。

我馆在1994年,就将散乱的各部室的地方文献,搜集到了一个部门集中保管,并对其进行了分编,设专架供读者借问。目前搜集到的地方文献(不包括古籍部分)1780余册。期刊报纸合订本(不包括解放前的)共计1660册。我馆在积累了大量地方文献的基础,又在馆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建立了两个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数据库,为读者提供了方便,为镇江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1   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1.1 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资源,配合形势教育编书。1986年,镇江市开展精神文明教育活动,为配合市委的宣传工作,我馆汇集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编辑出版了《镇江市民精神文明读本》,该书介绍了镇江市的概况、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和人文史籍,并为镇江市组织的“历史文化名城知识竞赛”提供了详细的资料。2000年为配合镇江市知识工程办公室举行“名城镇江”知识竞赛,我馆又编写了《名城镇江》一书,该书中镇江历史沿革、自然概况、山川秀色、人文荟萃、物华天宝、乡风民俗、名城新姿、千古绝唱等方面内容的编写,都来自于大量的馆藏地方文献之中。该书的大量发行,对镇江市青少年了解镇江、建设镇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2  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资源,发掘古代文化遗产。镇江面积不大,但文化沉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国家级文化名城之一。镇江山青水秀,是名符其实的山水城市。历代名人歌咏镇江山水之作多不胜举,名城因名人而提高了镇江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挖掘这些诗词歌赋的内涵,以及对这些名人的考证,编辑成书籍出版,一方面能使人们了解镇江,另一方面也宣传了镇江,提高了镇江的知名度。几年来,由我馆馆员利用地方文献编辑出版的书籍就有。《镇江书话》、《镇江书史》、《南山诗征》、《镇江南山史话》、《名城镇江》、《镇江人物大辞典》等。

1.3  建立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因为镇江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往今来,许多名流学者。或祖籍镇江,或旅居镇江。他们在镇江国下了许多下朽的伟大著作和璀璨的篇章。如: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梁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宋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至今仍有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镇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故乡,刘勰祖籍山东莒县,他的先辈因战乱举家南甫下,一直住在京口(今镇江),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化名人,有关部门专门在镇江的风景区建设了以“文心阁”为主体的“文苑”,并于2000年4月,由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和镇江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但在会上就收到国内外著名学者学术论文56篇。与此同时,“中国·镇江《文心雕龙》资料中心”在我馆挂牌。我馆工作人员采取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发函征集、上门查阅、复印、计算机网上查阅、学术光盘检索和会议上搜集等方式,目前共收到论文2000余篇,港台论文1692篇。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搜集到这么多的资料,倾注了工作人员大量的心血和付出艰辛的劳动。为此受到了专家的好评,也为完善我馆地方文献做出了很大贡献,《文心雕龙》资料中心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类、装订,然后陈列上架供借阅。同时为方便读者查阅和对外交流,专门建立了《文心雕龙》信息数据库。目前已录入信息2033条,信息数据库按分类、篇名、出版地、出版时间、著者等条目录入。这样读者就可以根据需要检索、查阅有关资料。

目前我馆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文献信息数据库是“镇江信息数据库”。这个库建于1998年,主要是录入《镇江日报》上刊载的镇江当日发生的动态性信息,按分类、题名、著者、主题词、出处、日期等条目录入。目前已录11000余条。读者来馆查阅1998年以来刊登在《镇江日报》上的重大新闻,可以通过电脑,快捷简便地检索到相应的内容,不再一页一页地去翻报纸,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2  我馆地方文献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几年来,我馆在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中取得了下少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笔者认为:

2.  1  没有一个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没有专职人员全面负责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开发、使用等业务。长期以来,我馆即没有地方文献室,又没有专职人员负责,都由兼职人员做。他们除了做地方文献工作,还要兼职其他工作,这佯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工作,顾此失彼,必然会使这项工作受到影响。另外,地方文献的分编工作,都是由采编部门做,因为采编的工作量本身就很大,也很繁杂,有时就有可能将地方文文分编送到其他部室,这样就造成了地方文献在馆内的流失。

2.  2  地方文献搜集的范围不够广泛。杜定友先生在很早就说过:“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的一切资料。”很明确地指出了地方文献的范围,其载体有图韦、杂志。报纸、图片、画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会议文件、电影拷贝、电视片、录像带、照片、多媒体文献等。目前我馆收藏的范围不够广泛,仅局限于书籍、杂志、报纸光盘牟如上所说的其他收藏可说寥寥无儿,这就使许多有价值的其他载体的文献漏存。

2.3  地方文献采访方面的问题

由于采编部门人员少工作员大,完成正常的工作已经很吃力,再难以投入更多的人力去从事地方文献的专门采集。有一些书籍就会漏购。目前我馆还没有建立呈缴本制度。本地区的出版部门没有形成向图书馆呈缴地方文献的意识,没有制度就没有约束。更不好催缴,只能凭情面去征集。

3  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要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有许多重要的因素,如:地方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工作规划和组织工作人员素质,数据库建设,整理开发,服务方式等等。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地方文献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发挥地方文献的社会服务功能,使之在区域文化教育和经济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就我馆目前地方文献工作笔者建议:

3.1  建立地方文献专门机构,承担馆藏地方文献所有业务工作。由其专门负责地方文献的采集、分编、保存、读者服务等各个环节,并把地方文献各项业务工作,纳入正规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轨道,由专人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开展工作,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保证。

3.2  尽快建立呈缴本制度。尽快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达成共识,以市政府或市人大的名义,签发有关出版单位无偿向图书馆缴送新出版物的通知,然后加强催缴工作。并要采取一方面接受呈缴本,另一方面给地方文献工作人员以采购自主权的两条腿走路方针,使新书的搜集得到有效的保障。

3.3  扩大收藏范围。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结合本区域经济、人文和科技发展实际情况、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不论其是否与本地有关均可视为地方文献,作为重点收藏,不论何种载体,均在收藏之列。

3.  4  注意出版动态,加大访求力度。采访人员在加强与地县图书馆联系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最新文献的出版动态,特别是院校和出版发行部门,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以达到互通有无。

3.  5  经常开展书展和图书征集、交换活动,是地方文献藏书补充的有效措施。定期将本馆收藏的有影响的地方文献,有重点的分批进行地方文献作品展,一方面让读者了解馆藏、利用馆藏,另一方面加强市民对地方文献收藏的意识。对赠书者发放“收藏证”,并凭此证在本馆提供优质服务以提高“收藏证”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经常组织本地作家签名售书,以扩大地方作者的知名度。

3.6  加强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有计划地开发地方文献资源。建立多种类型地方文献数据库,充分发挥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优势,标准化著录地方文献,编写本地区联合书目,建立本市各馆地方文献数据网络,真正达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姚奎荣  嘉定县建立县内出版物呈缴本制度,图书馆杂志,1991(1)

第9篇:图书管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图书管理;创新方法;创新途径

1前言

图书管理在传统模式下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对图书管理各环节进行管理,诸如采购、编目、检索和流通借阅等环节,具有效率低下,容易形成各个小信息系统孤岛,各个信息系统间没有实现透明访问和智能关联,信息间访问代价较高效率低下,且没有联合各个信息系统形成图书管理者和用户有意义的价值信息等。仅仅图书管理的数字化,没有实现图书管理的网络化和智能化,与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相差甚远。创新成为当今各行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在“互联网+”时代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必将颠覆传统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和建设方式,引起图书管理者和相关部门以及用户反思,并着眼于图书管理的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变服务模式,变被动粗放的管理和服务为主动的推送式的高质量服务,促进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发展,体现以用户为本的思想,激发图书管理的潜力和活力。本文主要探析高校图书管理创新方法与途径,主要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分析图书馆管理创新发展的必要性,研究高校图书管理创新方法与途径,主要着眼于提高图书馆建设质量和管理效益,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奠定好扎实的基础,为校园其它系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提供参考和示范。

2图书管理创新需求

2.1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

在“互联网+”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着全国各行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使个行业各信息模块能够智能化整合在一起,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安全可靠访问,提高效率并实现管理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样也推动着图书管理创新,促使图书管理各信息系统有机智能整合,提供更加丰富的管理功能,提供更加高效、及时的主动推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技术、物联网/传感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这位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也为图书管理创新提供了方法和途径。例如,大数据技术对图书情报能力提升是重要的增长极。从购买图书的数量和图书知识,能够挖掘出在不同时间阶段内读者关注的重点和需求,可以分析出不同专业书籍和知识的热度,也可以从公共图书馆借阅资料的频繁度定量计算出读者的关注度,从而挖掘出在主体感兴趣的参数限制下的图书情报知识。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大数据定量分析和挖掘方法获取学生关注度高的图书,从而为图书导购提供决策参考,也能够获知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整体发展动态,从而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策略。

2.2管理创新大环境驱动

图书管理工作中惟有创新才能推动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能够适应整个高校的系统改革,并能适应高校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带来的管理改进需要。智慧校园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然推动图书馆各信息模块的数字化建设或智能化发展,这对图书馆建设和管理也时时提出新的要求。社会管理创新也是促进图书管理创新和改革的动力。因为社会读者越来越多的通过智能化终端进行访问,这要求图书管理部门应该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相关数据,并对图书建设和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方向。

2.3业务管理提升自身驱动

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也是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为了明确图书建设方向和目标,提高图书管理效率和质量,必须进行图书管理改革工作。通过改革和管理创新,既能够降低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出错风险,提高管理智能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丰富图书管理功能,以满足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

3高校图书管理创新方法与途径

3.1信息技术提升图书管理创新

3.1.1大数据技术提升图书管理创新

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电子数据库及海量增生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炼出对图书情报单位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隐藏在海量数据后面的图书情报信息,其图书情报信息的价值度与图书情报知识关注点、海量数据的质量和推理挖掘技术密切相关。因此从数据层面,可以通过清洗加工现有的海量数据并成为格式化的有用信息加以存储。大数据技术主要能从现有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帮助图书管理者知道用户关注的知识兴趣,把握好图书建设和管理的方向和重点。

3.1.2物联网/传感网技术提升图书管理创新

物联网/传感网技术是近年来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它能实现底层数据的感知、处理和传输,并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物或物人相联的信息系统,用户可以任何时间地点通过终端透明访问异构网络数据。物联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近距离无线识别技术RFID技术的集合,能够自动识别感知图书信息和方位等,这位图书馆管理带了极大方便。

3.1.3云计算技术提升图书管理创新

云计算技术应用到图书管理方面,主要是使海量的图书信息和图书管理产生的衍生数据除可以存储在本地服务器上,也可以存储在云存储器空间上,在递增的数据中快速分析和挖掘出有价值信息并加以利用。云计算技术能够加快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供存储和管理的统一解决方案,提高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集中化的管理有利于降低硬件投入和管理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信息孤岛以及孤岛间通信带来的开销和成本。云计算技术提供了上述系列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在图书资源管理建设中存在较多的优势。

3.2智能终端与移动图书馆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电子数字化图书馆和掌上移动图书馆更为读者所接受。如何在电子数字化的图书资源管理的方式下,通过信息技术的管理创新,提升图书管理效率。建立移动图书馆应用,将图书馆管理和应用的基本功能都集成在应用里面。读者或用户可以基于应用和自身已有的权限,对图书数据进行共享或访问。在校园内大力建设数字化智能终端,如台式终端PC、掌上移动智能设备等,也可以引进并培养技术人才或引进技术平台的方法。用户可以从随时从智能终端进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图书管理单位也可以根据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挖掘出用户所关心的兴趣知识,提供主动及时的推送服务。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