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理学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肾虚 血瘀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又称I型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密度降低、骨量丢失、骨微结构退化、破坏为主要病理基础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骨形成与骨吸收所组成的骨重构过程的失衡[1]。主要表现为身材变矮或驼背、腰背疼痛、易发生骨折等,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生存质量。如何进行防治已成为热点。中医文献中无“骨质疏松症”这一名称,但历代中医文献对骨病的记载中,“骨痿”、“骨枯”、“骨痹”、“骨蚀”、“骨极”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之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极其相似,其中描述较准确的当属“骨痿”。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肾虚、脾虚有关,其中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因。通过近年来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PMOP患者大多存在血瘀现象,血瘀在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1 中医对骨质疏松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肾主骨,生髓”。“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肾精足则筋骨强劲有力;肾气虚,肾精亏则骨髓失养而痿软脆弱无力。肾所藏的精可以化生骨髓,髓藏于骨腔之内,滋养骨骼。《医林改错》有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医林改错》中指出“痛不移处”或“诸痹证疼痛”定有瘀血。《素问·痿论》中“骨枯髓减,发为骨痿。”的论述可以看作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而脉不通是重要的原因。所以骨的生长发育均依赖于肾脏精气的滋养与推动。若肾精不足,则髓无以得生。髓在骨内,髓不足则骨无所养而致骨质脆弱无力[2]。脉不通,骨无精气滋养亦可致骨质脆弱无力。妇女的生、长、壮、老均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经、孕、产、乳的消耗,肾中精气由充盛转而渐衰退。特别是绝经后肾气更加衰弱,肾精亏虚,骨髓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致骨髓空虚而发生骨质疏松症。老年妇女低骨量的发生与成年时峰值骨量的高低及绝经期骨丢失的速度有关。生殖活动及性激素水平可以影响绝经前峰值骨量的获得和维持,绝经早晚可影响妇女绝经期骨丢失速率。绝经期早的妇女骨密度比正常同龄妇女骨密度低。说明肾精在妇女骨量增长、峰值骨量的获取维持以及骨量丢失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肾气盛,肾精足是实现其功能的前提。
2 血瘀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2.1 中医学认识
妇女以血为本,以血为用。肾藏精,精生血,血化精,精血同源。“天癸”竭,肾精不足,血少气弱,血行迟缓;肾阳虚弱,命门火衰,寒凝血滞;肾阴亏损,虚热煎灼,血稠难流均可致血瘀。肾虚日久必有血瘀。而血瘀使化精乏源,又可加重肾虚。本病肾虚为因,血瘀为果,二者相兼为病,成为血瘀的基本病理改变。由血瘀致骨失所养导致骨质疏松。
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表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大多存在血瘀征象大多数病人除痛有定处外,还有舌下脉络曲张,舌质紫暗有瘀斑等其它血瘀证的表现。临床观察肾虚患者甲皱微循环时,发现微血管形态有明显改变,血管张力明显减弱。血色偏暗,血流缓慢,流态异常,袢顶瘀血增多。绝经后妇女,元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脉,血液运行迟缓,脉络瘀滞不通。同时,脉道中气血虚少,必然导致血瘀;血液瘀滞,经脉不畅,水谷精微得不到布散,不仅脏腑因濡养不足而衰弱,骨髓也因此不得充润,骨骼失养,发为“骨痿”。眭承志[3]等对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并进行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等检测,与30例健康妇女进行对照研究,发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血液流变学的11项指标均较健康妇女高,有显著性差异。证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存在着血瘀的客观性病理变化。从而可以认为血瘀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刘维嘉等[4]运用补肾活血汤治疗3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总有效率达85%。李爽等[5]研究发现补肾活血中药能明显提高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密度。张宁等[6]发现补肾活血中药含药血清及原药能够直接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增强其分泌活性。
2.2 现代医学的认识
血瘀症与血小板功能相关因子,与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有关,在基因表达上,bcl-2、HSP70、C-fos基因表达与血瘀症密切相关[7]。近年研究发现,血瘀症患者血小板聚集性亢进,血小板活化因子释放,有血栓形成倾向,证明了血瘀症与血小板功能的相关性。骨的微循环中存在无数免疫性细胞因子,如内皮素、NO等,细胞因子间具有潜在的协同效应。眭承志等[8]研究发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液NO、ET水平与健康妇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存在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明显的“血瘀”微观分子生物学病理改变。
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患者血液流变学出现高、浓、粘聚等状态,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上升[9]。内皮素是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因子,是血瘀证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且已被视为血瘀证严重程度的指标[10]。
虽然其生理、病理反应的具体机制目前并未完全明了,但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内皮素对人体内许多重要激素及细胞因子都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如前列腺素、雌激素、睾酮、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激素和细胞因子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骨代谢的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内皮素不仅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也很可能参与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与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相关联系。
NO具有极强的舒张血管作用,广泛存于机体的多种组织和细胞中,NO减少可能会导致循环障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液NO水平与正常妇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唐明朝等[11]通过动物实验发现NO在骨代谢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浓度NO经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和抑制成熟的破骨细胞的吸收功能而抑制骨吸收;而低浓度NO则增加细胞素诱导的骨吸收,并且对正常的破骨细胞的功能来说可能是必不可少的。张新民等[12]研究发现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均可表达eNOS,而且正常情况下往往存在于细胞增长较活跃,细胞较密集的区域,主要存在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内,但部分基质也可见eNOS的表达,这可能是eNOS在细胞产生后弥散而来。去卵巢大鼠骨组织中eNOS明显减少,其中主要是破骨细胞内eNOS的显著减少,而成骨细胞也有减少。而经雌激素治疗,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内eNOS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这说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雌激素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部分是通过调节骨组织中NO含量来实现的[13]。
活性氧是指从氧衍生出来的自由基及其产物,其化学性强,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包括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及过氧化氢等。前二者为自由基,又称氧自由基。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活性氧自由基反应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活性 氧对成骨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作用。林远方[14]等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患者体内的活性氧水平较正常人升高,而成骨细胞活性降低。活性氧与成骨细胞密切相关,骨质疏松患者体内活性氧的增多会导致成骨细胞活性降低。并推断活性氧可能通过影响成骨细胞活性、参与和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病理过程。活性氧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可能是由于活性氧影响DNA转录复制功能,使细胞分裂繁殖障碍,成骨细胞的产生减少,而严重的DNA损伤则最终导致成骨细胞的凋亡。此外,活性氧也可能作为一种骨组织局部调节因子,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成骨细胞产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林守清等[15]认为雌激素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雌激素的缺乏会导致体内活性氧的生成增多,有学者观察绝经后妇女激素替代疗法前后体内活性氧的变化,发现雌激素能直接抑制活性氧的产生,雌激素治疗PMOP可能是部分通过抑制活性氧而影响骨代谢的。活性氧目前已被认为是细胞内外调控破骨细胞活性分子并且是可能的破骨细胞激活介质之一。
此外,雷先阳等[16]研究发现成年女性促卵泡刺激素水平与骨丢失密切相关。研究发现,中国女性血清促卵泡刺激素水平较高者骨质疏松患病率和患病风险显著增加。而绝经后妇女血清促卵泡刺激素水平较高,为绝经前的7.3倍。改善血液粘稠度药物辛伐他汀可强烈刺激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分泌,并可提高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因此,认为辛伐他汀有刺激成骨细胞分化而影响骨代谢的作用[17]。血瘀证相关分子生物学改变不仅直接影响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症,而且影响及微循环致血液流变的异常,使营养成分不能正常参与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血瘀可造成骨小梁内微循环的障碍,不利于细胞进行有效的物质交换,导致血液中的钙及营养物质不能正常的通过哈佛氏系统进入骨骼,最终致骨骼失养,脆性增加,发生骨质疏松。形成血瘀—营养障碍—瘀血的恶性循环,从而形成骨质疏松以及疾病的进一步恶化[18]。
3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血瘀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有一定的联系,临床采用活血通络的方法治疗该病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缺乏血瘀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直接关系的试验和临床研究,活血化瘀中药提高骨密度的机理亦不明确。所以研究血瘀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直接关系对活血通络疗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周振雷,侯加法.雌激素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14(8):2714—2715.
[2]黄力,李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1):112—117.
[3]眭承志,周军,刘志坤.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血瘀病机的客观初步论证[J].中医研究,2005,(18)1:30—33.
[4]刘维嘉,麦敏军,刘永坤,高根平.补肾活血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33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8(28):33—34.
[5]李爽,阿拉木斯.补肾活血中药对骨质疏松大鼠治疗作用的试验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12(21):887—890.
[6]张宁,刘世巍,韩凤岳,等.补肾活血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40—42.
[7]马民,张桂女,陈利国,等.血瘀证患者白细胞中c-fob、e-jun基因的表达[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2):106.
[8]眭承志,刘志坤,王彦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NO、ET改变及意义[J].中医药通报,2004,(3)6:13-l5.
[9]刘志坤.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血瘀证相关分子生物学的关系[J].中医正骨,2004,5(16):57—58.
[10]王斌.血浆内皮素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1(12): 2173—2175.
[11]唐明朝,李代强,张秀英.实验性骨质疏松病理学观察及血清NO和NOS测定及其意义[J].右江医学,2005,3(33): 220—222.
[12]张新民,李代强.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病理学观察及NOS荧光素原位杂交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2(14): 65—68.
[13]李昂,卿茂盛,薛延.骨质疏松发生的一氧化氮机制及雌激素调控作用研究.中国骨质疏松质志,2003,9(2):19.
[14]林远方,曹亚飞,卿茂盛,王立新.绝经后妇女活性氧与成骨细胞的关系[J].中医正骨,2007,7(19):9—11.
[15]林守清.雌激素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及在骨转换中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1):728—729.
[16]雷先阳,吴楠,胡明,李亚民.成年女性FSH水平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关系[J].中南大学学报.2009,34(8):803—806.
1 目前成人教育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接受教育对象的特点
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年人,他们已经结束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从事具体的职业,学习已经不是其主要任务但又必须要学习。受社会、工作、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在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时间安排等方面与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多数学生年龄较大,既是家庭的支柱又是单位的骨干,工作和生活负担重,学习时间有限,学习压力较大。存在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时间不足等问题[2]。
1.1.2 职业地位和收入对成教学生而言特别重要,不能因为函授时间与工作安排的冲突,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每年假期面授,学员的出勤率不足30%[3]。
1.1.3 成人教育学生有专业学习经历,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但存在淡忘现象,所以理论知识相对薄弱。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医学院校的成人教育病理学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多沿袭全日制学生的课程设置模式,与当前医学成人教育的目标不适应。
1.3 教材、教学内容与成人教育教学目的不配套
成人教育教学通常沿用其他统招学生的教材或自学考试用的教材,理论性强但实践指导不足,对成人教育的特点与需求没有针对性。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病理学理论和技术的新进展,忽略了教学内容与研究进展的同步性。同时教学内容繁多,而教学课时却越来越少,给教和学都带来一定困难。
1.4 现有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环节简单,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这不符合成人教育“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规律,妨碍成人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发挥,严重影响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2 教研室针对成人教育存在问题进行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教研室立足于我校成人教育的现状,探索适应我校实际情况的病理学教学新模式,针对成人教育特点,设计灵活多样、高效的病理学综合教学模式(表1),把自主学习、理论讲解与实践、案例教学、网络讨论等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突出教学计划的应用性、教学目的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环节的实践性。
2.1 病理学教学内容评估和分类
根据我校成人教育现状及成人学习特点,对病理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重新进行评估、定位和分类,分为熟悉了解、重点掌握和拓展内容。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例如器官组织的正常结构、疾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等内容,教学目标要求熟悉了解,将该部分内容制作成电子教案和课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下发给学生,采用前导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该内容授课之前自学掌握。又如疾病的病理变化,教学目标要求重点掌握,教学方法则以面授为主,辅以指导课前预习、开设网络平台虚拟形态学实验等方法,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掌握重点内容。
2.2 大力开展前导式教学
开展前导式教学法,在教学环节之初,将课程资料通过网络平台下发给学生,有效拓展学生学习时间。资料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预习提纲、主讲信息、自学资料、拓展资料、病例资料等。自学资料和拓展资料可以采用指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节省课时,又可以指导学生灵活安排时间完成学习。前导式教学还有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合理补偿,在开课之初将主讲信息通过网络平台传递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前有更多的时间对讲授内容进行思考,便于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2.3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设形态学实验
病理学的特点是直观性、实践性,所以实验教学在病理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应用水平、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像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样,走进实验室,完成形态学实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形态学实验教学内容、授课课件及数码虚拟切片向学生开放,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形态学技能锻炼。同时开设形态学网络实验课程,采用空中教室集中授课或共享授课录像,使学生能跨越时间、空间完成形态学实验学习。
2.4 努力实现成人高等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快速融合
【摘要】骨盆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常常导致大出血,且多数患者合并多发伤,伤情严重,部分患者由于处理不及时或不当而死于失血性休克。要从护理角度进行早期观察、早期复苏、急救评估,密切观察病情,抢救休克,处理泌尿系损伤,加强对患者出血情况及创口的判断;及早发现并发症,为骨盆骨折的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在急救时做到:抢救患者的生命,再考虑功能恢复,根据患者情况,做好术前及术中急救,尽最大努力抢救患者生命,减少致残的发生率,现就96例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及护理报告如下。
【关键词】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抢救与护理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 96例,其中男性58例,占60.4%,女性38例,占39.6%,年龄最小11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3岁。
骨盆骨折其损伤类型复杂,并发症多,尤其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是最常见、最紧急、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较高死亡率的原因主要为:(1)骨盆内脏器难以控制的出血。(2)严重的并发症。规范和改善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急救与护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伤员的生存率,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
2 急救评估
严重骨盆骨折患者难以给医护人员提供完整的病史,在昏迷、休克的情况下更不可能,而医生也不可能清楚了解创伤的作用力所作用的部位、面积、方向、大小等。而骨盆骨折后易造成出血,短时间内可出现休克。骨盆损伤大多属于钝性创伤,皮肤可能完好无损,有时严重的损伤征象不会立即显现,合并腹腔和胸腔内的损伤情况也不可能在瞬间发现,容易造成致命性骨盆损伤的漏诊。为此,首先要给予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同时给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血输液,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给予留置导尿,取平卧位,禁止搬动,避免或减少加重损伤和出血。对外伤出血的伤员,必须正确的判断,尽快做出是否手术的决定。
3 术前抢救护理
补充血容量是抢救的基本和首要措施,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和保证静脉给药。静脉穿刺困难者立即行静脉切开术。在纠正休克的同时,迅速做好术前准备,采血标本,配血,输血。根据中心静脉压、血压、尿量、心率等指标调整输液速度、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尽快送入手术室,受伤时间至手术时间越短,抢救成功率越高。
4 急救时的病情观察
4.1 对存在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立即进行急救复苏,立即建立2条双上肢静脉通道,各种检查有序进行。
4.2 骨盆骨折最常见、最紧急、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失血性休克,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1]。有效静脉通道的建立是抢救失血性休克成功的唯一桥梁。快速建立2条或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必要时进行加压输液或输血,以迅速补充血容量。对严重休克的患者,进行诸如X线、CT、B超等检查时,要尽量减少搬动次数,以免加重出血。
5 护理要点
5.1 休克的氧疗:氧气疗法是通过吸入高于空气中的不同浓度的氧气,最终达到缺氧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2],足量的通气及充分的血氧饱和度是抢救低血容量休克伤员的关键措施之一,患者在缺血的基础上再加上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势必增加休克复苏的难度,故应尽快给予高浓度、高流量面罩吸氧,如效果不满意,应行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或呼气末正压通气,以改善气体交换,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症状。
5.2 静脉通道的建立,这是抢救严重创伤性休克最主要的措施。至少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以便快速大量输液和输血。
5.3 休克急救复苏:休克是造成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休克能否早期复苏,直接关系到休克伤员的预后。所以对严重创伤并发休克的急救复苏原则是:①尽早去除引起休克的原因;②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将前负荷调整至最佳水平;③纠正微循环障碍;④增进心脏功能:⑤恢复人体的正常代谢。通过有目的、有计划认真细致的观察,及时、准确地掌握或预见病情变化,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时间[3],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四肢末梢颜色、腹部情况变化,观察尿量,了解补液及休克改善情况,记录特别护理记录单。
5.4 对肾功能的观察,骨盆骨折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而继发肾功能衰竭,在短期内应补足血容量,矫正休克而后应注意观察尿量,对少尿病人要求卧床休息,严格限制液体进入量,并严格准确的观察每小时尿量、尿比重和尿pH值,记录24h出入量。同时注意有无嗜睡、肌张力变化情况,如有特殊情况立即报告医生。
5.5 尿道损伤的观察及护理 可有不完全断裂和完全断裂。由于病人处于出血及创伤性休克,血量不足,可引起少尿或无尿。其护理如下:留置尿管接床边无菌引流瓶;保持尿管通畅,用生理盐水250ml加硫酸庆大酶素8个单位冲洗膀胱,每日2次,并每日用碘伏棉签清洁尿道口,每周更换引流袋2次,防止逆行感染;鼓励病人多饮水,预防泌尿系感染,多食水果、蔬菜以利通便。
5.6 腹腔后血肿与腹腔脏器损伤的观察及护理 骨盆骨折是外伤性腹膜后血肿的常见原因,常与休克同时发生。在抗休克的同时,要查出出血的原因,进行对症处理。护理人员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外,必须严密观察腹部情况,如在病情稳定时出现腹胀、腹痛、排便困难等症状,是由于血肿刺激引起肠麻痹和交感神经紊乱所致,可通过禁食、肛管排气、胃肠减压来缓解症状;由于血肿的吸收,可使体温升高。为预防继发感染,应给足量的抗生素。
5.7 做好各种管道护理: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如吸氧管、尿管、输液管道等,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及交叉感染。
5.8 心理护理,骨盆骨折,使病人及家属遭受巨大的打击,表现为恐惧、焦虑,甚至不配合治疗,精神压力陡然增大。而抗休克早期,往往注重抗休克治疗而忽视心理安抚。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及早对病人和家属进行心理护理,使病人及家属积极配合护理及治疗。
6 小结
骨盆骨折往往遭受的暴力较大,损伤严重,失血量大,如果合并脏器损伤,极易发生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病情观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敏锐的观察力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皮肤黏膜、生命体征及尿量变化,及时纠正休克;同时注意观察腹部情况等;加强对患者出血情况及创口的判断;及早发现并发症,为骨盆骨折的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在急救时做到,急中求快、急而不乱,急中求稳、主次分明,先抢救患者的生命,再考虑功能恢复,根据患者情况,做好术前及术中急救,尽最大努力抢救患者生命,减少致残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急诊医学.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172-177.
[2] 万琪,氧疗应用于高原地区体外循环手术围术期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33-34
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病,是由于脑部本身病变或全身血液循环紊乱导致脑血液供给障碍所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以急性脑血管病多见,因其发病急又称急性脑血管意外或卒中,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人数约130万-150万,因此脑血管病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鼻饲护理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60岁,发病时均伴有意识障碍,吞咽困难,不能正常进食,经CT和核磁检查确诊脑出血17例,大面积脑梗塞33例,在饮食护理方面均给予鼻饲,均取得良好效果,其中因2例脑出血严重死亡,其余患者均明显好转或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做如下总结:
2 鼻饲饮食的形式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足够热量,维生素和水配制而成的流体饮食,无渣,由专业营养师按病情配制。
3 鼻饲方法
一般可采取用注食器缓慢注入或用输入泵均匀输入。用注食器分次注入每4小时一次,每次200-250ml或遵医嘱。鼻饲液温度为37-40℃注后应温水20ml冲洗鼻饲管,防止饲管阻塞。均匀输入是用专用的输注泵每日总量2000ml,但要注意加温,使用电子输液加温器保持温度。减少冷营养液对胃的刺激。加温器尽量靠近鼻饲管一端[1]。
4 一级护理
4.1急性脑血管病人多数人伴肢体活动障碍,长期卧床,抵抗力低,容易引起感染,因此操作者应严格按鼻饲饮食配置原则执行,认真洗手用物应严格清洁,消毒,保持不被污染。
4.2鼻饲前要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第一,可以将胃管的末端放入盛水的杯内,如无气泡,证明在胃内,第二,可用注食器抽取胃液,第三,可将听诊器放于胃部,同时注入10ml气体,听有无气过水声,证明鼻饲管在胃内方可注入食物,每两次注食之间要给予适量水分和果汁等。
4.3 病人的是预防食物反流误吸的关键,因此要将患者太高30-40度或根据并请给予半卧位,对烦躁不安的病人应适当给予约束,以免自行将胃管拔出,一旦发生呛咳误吸应立即停止调整。
4.4口腔护理 保持病人口腔清洁湿润尤为重要,每日早晚要给予口腔护理并给予蒸汽吸入,以减轻患者口腔黏膜的干燥,减轻咽喉部不适[2]。
4.5鼻饲管要选择硅胶管,型号适宜,每四周更换一次,置管鼻腔每日早晚用盐水棉杆清洁两次,必要时涂少许1%薄荷油,防止鼻粘膜充血水肿,鼻部及脸部要用湿毛巾擦拭干净。
4.6鼻饲管外端口护理 胃管外端口应用小帽盖好,用无菌纱布包好,且每天要更换纱布,防止胃管端口污染,并且用小夹固定好防止胃管拖出。
5 预防并发症发生
5.1预防吸入性肺炎 误吸是导致吸入性肺炎发生的重要原因意识障碍的患者由于张口反射下降,咳嗽反射弱胃排空延缓,贲门括约肌作用下降,调节能力丧失,因此咽喉部分泌物及胃内容物容易反流入呼吸道,造成吸入性肺炎发生。鼻饲时一定要抬高床头30-40℃或根据病情取半卧位,而且注意灌注速度和量,必死后维持题为30分钟,一旦发生误吸要立即停止鼻饲,使患者头偏向一侧,吸尽口腔和咽喉内的残留食物,给予拍背。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5.2预防腹泻 腹泻时鼻饲患者容易发生的并发症,通常发生于鼻饲开始及使用高浓度饮食初期,或因食物被污染造成病人胃肠功能紊乱,因此配置鼻饲液,一定要采取逐步适应的方法,每日现配,放于4°冰箱内保存,食物容器每日煮沸消毒 防止被污染。要认真观察患者的大便性质,颜色及次数,一旦发生腹泻,立即通知医生,留标本送检,做好患者肛周皮肤护理,保持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破溃及褥疮发生。
5.3预防便秘 由于病人卧床肠蠕动减弱,加之鼻饲液中缺少粗纤维,容易出现便秘,因此要适当调整配置液,根据便秘的情况增加富含纤维的蔬菜或水果,必要时给予缓泻药物或腹部按摩增进肠蠕动。
5.4预防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常因注入时速度过快或量大而引起,也可能因胃内有残留食物导致胃内容量增加,致使胃内压力发生变化,引起病人恶心,呕吐,因此刚开始鼻饲时速度要慢,量宜小,以后逐渐加量,鼻饲液浓度也要由低逐渐增高,温度在37-40°之间,尽量减少对胃的刺激。
5.5防止胃管脱出或堵塞 脱出多因病人躁动时自行拔出或翻身及医疗检查等时不慎脱出,护理中应选择柔软小管径稳定性好的硅胶管,妥善固定,每次注食后要用温水20ml冲洗饲管,且用手旋捏胃管,以免食物残留在管壁上造成阻塞,而且每次输注前要抽吸,以了解胃内是否有残留食物,当量较多时,要延长注食间隔。
6 讨 论
大多数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健全,而且尽早合理给予鼻饲饮食,能维持患者正常胃肠功能,增进营养物质摄入,降低感染及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护理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所收治的1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全部150例病例中,男81例,女69例;年龄为49~79岁,平均年龄为67.9岁;全部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病程为3~19年,平均病程为7.2年;均经过颅脑CT证实为脑出血,均排除了外伤性和其他非高血压原因所致的脑出血,24h内入院,出血量为15~100mL,出血部位分别为在基底节区者75例,脑室49例,脑干15例,小脑6例,其他5例;入院时浅昏迷者89例,中度昏迷者45例,深昏迷者16例。
1.2治疗方法
1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59例采用外科手术治疗,91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全部病例卧床休息并保持安静,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予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护。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予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细胞代谢,改善心肌供血、营养支持,抗感染,控制血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
2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全部病例予持续心电监护,护理人员密切监测并认真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瞳孔的变化是判断病情变化及转归的重要指征之一[2],如患者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脉搏呼吸减慢,血压升高,提示可能继发血肿或水肿加重,导致颅内压升高,立即报告医生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2口腔与呼吸道的护理
予全部病例做好口腔护理,以盐水棉球擦拭口腔,2次/d,并予雾化吸入,2次/d,以防肺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本组病例有5例深昏迷患者有舌后坠,用舌钳将舌拉出,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予吸氧,改善缺氧状态,以提高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
2.3用药护理
全部病例遵医嘱使用脱水药、止血药。在使用脱水剂时,应快速输入,并注意各种脱水剂交替运用及时间间隔,以实现持续、平稳降颅压的效果,并且切勿漏入组织中,以避免组织坏死发生;应用甘油果糖时,滴速应稍慢,过快能够导致溶血、血红蛋白尿。加强巡视,观察有无药物过敏、输液反应等。
2.4饮食护理
脑出血患者多伴有咀嚼或吞咽困难,进食、进水应缓慢,以防呛咳,发生呕吐时迅速清除呕吐物,必要时下胃管,食物为低脂低盐、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的流汁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少量多餐,进食前需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每次不超过200mL,约2h1次,每日摄入食盐不超过6g,摄入胆固醇应低于300g。
2.5心理护理
全部病例均为中老年患者,针对手术患者及家属术前对手术的担忧、紧张、焦虑等心理,护理人员需要向其耐心解释手术的安全性、必要性、手术方法、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等。在此过程中,对于失语患者,护理人员要善于动态观察,从患者的面部表情获得信息,情绪紧张不但增加了护理的困难,而且有时会使病情发作,因此,应让患者充分了解其目的,并用自己的语言、表情以及精湛的技术消除其消极心理。
2.6预防并发症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较多,常见并发症有压疮、深静脉血栓、消化道出血等。确保患者的皮肤卫生,睡气垫床,身体空隙处垫软枕,定时翻身,增加营养摄入,注意按摩骨性突起及受压处,以防压疮。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患者并发症之一,神经功能紊乱后易引发应激性溃疡,故对意识不清者,于术后第2天予鼻饲,以补充营养、增强体质,插胃管时动作需轻柔,以防伤及食道。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自动或被动活动,适当按摩四肢,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3结果
通过治疗与护理,150例病例中,基本痊愈者76例,部分恢复者62例,自动出院7例,死亡5例,有效率为92%。
一、学会家庭自测血压
家庭测量血压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家庭自测血压是一种投入少、收益高的行为。凡是年满30岁的成年人,每年应测量2次血压,尤其是肥胖成人或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每年应该测量血压4次,这样做有助于早期发现高血压病。推荐患者使用肘臂式血压测量仪,最好是全自动的、有欧盟认证标识的正规产品。测量的时间,建议在早晨起床后30分钟,以及晚上睡前测量。根据我国具体国情,专家认为可以将家庭自测血压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血压测量服务相结合。一旦确诊为高血压,应及时看医生,采取相应的降压措施。
二、学会早期识别病人症状
高血压的早期症状具有隐蔽性,因为它不像有些病,先让人感到痛苦使人警觉。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突然中风,转眼就告别人世,这些人大部分是高血压所致。高血压病的早期信号有:(1)枕后头胀痛。高血压的机械作用使血管异常扩张,刺激动脉壁的痛觉感受器,引起头痛。(2)阵发性眩晕伴头晕、眼花等。主要是长期血压升高导致血管弹性变差,管壁变硬,加之动脉粥样硬化,若合并高血脂、血黏度增高,均会影响血流通畅。长此以往,人体始终得不到足够的血氧供应,诱发眩晕。(3)胸闷。这是由于患者的心脏受高血压的影响发生了功能变化。如果长期随血压升高,总有一天会疲惫不堪,致使左心室扩张或心肌肥厚,进而发生心肌缺血和心率失常。如此恶性循环,会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4)肢体麻痹。高血压患者因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或动脉硬化等原因,会引起肢体局部供血不足,特别是高血压长期得不到良好控制,就容易损伤脑血管,激发脑血管意外,出现肢体麻木。
平时健康的中老年人,没有任何原因出现头晕、头痛或上述其他症状,都要考虑高血压的可能性,最好及时测量血压,警惕和预防高血压的发生。一旦发现有高血压倾向,应及早做进一步检查,以便明确诊断,接受早期治疗。
三、学会控制情绪谨防脑出血
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出血,多好发于患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未能稳定控制的老年人。可以说,高血压是脑出血的第一危险因素。在当前全世界发达国家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却呈现上升的趋势。事实上,脑中风的发生总是在猝不及防间,未能稳定控制血压的老年人,一旦情绪骤然波动如暴怒、大喜大悲等,或者咳嗽、喷嚏、弯腰取物、用力排便时,都会引发颅内压升高而诱发急性脑出血。故脑出血一般都在白天发病。脑出血大多好发于大脑动脉,多累及大脑半球深部结构如内囊、丘脑、底节等,引起昏迷、半身瘫痪、半身感觉障碍、失语、偏盲等,故被称为内囊血肿,预后往往很差。有些病例位于该区的较浅部位,形成外囊血肿,则神经功能障碍显然较轻,预后较佳。不过,仍有高达30%的医师不清楚通过控制血压可以预防绝大多数首次发生的中风。许多医师并未按照国际高血压协会等医疗组织建议的标准或《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内容,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就我国而言,减少中风发病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好高血压,这也是预防脑卒中最重要的、可以人为控制的因素。
有关专家指出:高血压患者对于脑出血发生的一些前期征兆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征兆有:血压很高难以控制,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手脚麻木、肢体活动不灵活。一旦出现以上情况,就要及时就医。专家们特别强调:凡是年满18岁的成年人,最好每年测量1~2次血压,以便确诊为高血压后及时采取措施。
总结糖尿病饮食管理应该遵循的原则无非就是规律,每天定时定点定量定品种进食来保持血糖平稳。我们和大家分享长期的糖尿病饮食管理经验。
早餐的饮食管理
最佳就餐时间在起床洗漱后,早餐要丰盛些,先吃饭然后再运动。早餐有三种类型的食物供参考:
第一种类型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两种选择。如一份奶类、一个鸡蛋,或一份去油鸡汤,几块鸡脯碎肉,只要不是高脂肪的火腿腌肉都可以。因为早上起床人的胃酸较高可以将蛋白质充分消化,一种液体蛋白、一种固体蛋白搭配起来既可以相互补充提高利用率,又可以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是营养学家们最喜爱推荐的鸳鸯配食物。
第二种类型的食物是富含淀粉类的,最好是依据病情、活动量、身高、体重请营养师准确计算一次记录下来。可以是一两小花卷,一两玉米饼、一两麦片稠粥,一般我们不主张喝稀饭面条汤之类的汤汤水水,我们建议患者尽量吃干食物,在临床上还是进食烤制、蒸制、烙制的面食,此外,油炸主食虽然升高餐后血糖并不快,但油脂过多必然带来高热量,最终也会带来下顿餐前血糖的升高,因此尽量避免进食此类食物。
第三种必不可少的是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蔬菜和菌藻类做成凉拌菜如凉拌三丝、凉拌木耳等,此类食物是为了延缓食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当然也为患者带来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早餐丰富了,上午两餐之间就尽量不要加餐,以免血糖波动大。
午餐的饮食管理
在营养师的建议下午餐的菜品一般会设计一些红肉类如瘦猪肉、牛肉一到二两和一些富含纤维的绿叶菜相搭配,红色的肉脂肪相对高一些,放在中午当主菜消化充分也不容易囤积脂肪。如果患者的饭量大,饭前可先喝上一碗无油的蔬菜汤如西红柿紫菜汤、冬瓜汤等。中午的主食是早饭主食的两倍量,也就是二两干米干面,如双色饭、杂粮馒头等。
下午很多人的血糖都是一天之中相对较低的,建议加餐时吃一点水果,一份就好,以不超过自己拳头大小来定量,如果不够可以搭配一点含糖量较低的蔬菜,如西红柿、黄瓜、萝卜尾部等。
晚餐的饮食管理
晚餐时胃酸相对缺乏,一般建议患者选择白色清淡好消化的蛋白质搭配一些彩色的蔬菜,如鱼、虾、海鲜、鸡肉、豆腐、胡萝卜、茄子、西红柿等。
晚餐的主食要少于午餐,和睡前加餐一起最好等于午餐的量,可以吃一点薯类,薯类要按照营养师教的方法兑换成相应的主食。
睡前加餐一般选择两类食物:四片无糖饼干,半袋牛奶,一种富含淀粉,消化快,一种富含蛋白质消化时间长。
近两年,电视剧市场越来越重视年轻观众的收视份额,当年家庭伦理一头独大的态势已经逐渐减弱,青春励志剧的盛行让很多人看到了新的潜在市场。当代军旅题材并非大类别,每年产出剧集并不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更是凤毛麟角。年轻的军旅作家刘猛,将自己的小说《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改编成电视剧《我是特种兵》,使当代军旅戏开始出现一种不同以往的独特风貌——观众群不再仅仅是中老年观众,而是加入了喜欢看热血漫画的年轻人,刘猛顺应了年轻化的受众演进趋势。
特种兵是一支神秘的劲旅,同时也是和平年代捍卫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我是特种兵》第二部“利刃出鞘”有别于第一部对特种兵群体的全景展现,而是用微观聚焦的方式将几个年轻人加入特种兵连队的命运以快节奏、动感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表现几个特种兵在复杂环境中的成长,“紧张活泼”、充满个性化的张扬。
该剧主要讲述了三个年轻人的当兵史和成长史。
80年代后期,狼牙侦察大队狙击手何卫东为救观察手,被敌人狙杀,儿子何晨光立志继承父志。15年后,当年的观察手已是狼牙特战旅教官,在他的鼓舞下,武术冠军何晨光、社会青年王艳兵、农村少年李二牛一同参军,他们互相帮扶,成为新兵连的“青年榜样”,而后他们和其他特种兵一起组成“红细胞”小组,在更广阔也更危险的阵地完成着保家卫国的使命,也付出了热血代价。
老年病人护理不仅仅局限于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还需从深层次的情感护理入手。行为医学作为一种多学科的医学方法,它把内科学、生理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原理结合成一体。在医学领域里,“异常行为、行为疗法”诸词也应用甚广。对此,在治疗老年病的同时,开展行为医学护理,对老年病的康复可起到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对我科128例次的老年病人实施行为医学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28例老年病人中,男性98例,女性30例;年龄60-97岁。离休老干部110例,工人12例,农民及无业者6例,大部分患者患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老年疾病,60%以上老人已丧偶。
1.2 方法:让病人选择舒适的,保持病房适宜的光线和安静的环境,熟悉病人的病情及与病人病情相关的细节。护士用平静、缓和的语言先和病人聊天,让病人消除自卑、无用感,增加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感,对精神紧张和焦虑的老人,主动搀扶、握手、拍背等方式的接触语言诱导放松。
2 结果与体会
行为医学在我院老干部病房临床治疗中起了良好的作用。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及生理功能、机体各组织和器官机能减退,多数老年病人程度不同的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伴有功能障碍和精神障碍,特别是心、脑、肾的功能减退,使心理状态随之出现老年人特有的变化。本组老年人患病时常多系统疾患同时存在,躯体表现比青年人多见,如头晕、无力、心悸、泌尿系统症状以及疼痛综合症和睡眠障碍,所以,即使是一个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也比较复杂,症状多样化:一病多症或出现一症多病。因此,首先要对他们关心、爱护、体贴,这在护理中被视为人的基本需要[2],通过心理、生理途径调节人的循环系统,使心率由快趋于正常,血压由高趋于平衡,还可起到消烦解忧、促进放松的良好作用。对危重老年病人,能同时体现对病人家属的关怀,因为危重老年病人的家属由沉重的思想负担。
实施关爱的行为医学护理,能给患者及家属提供情感支持,使他们精神不垮掉,为病人及家属在情感沟通上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减轻思想负担,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帮助病人平静宽慰的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对于那些离职的老同志,他们辛勤工作一生,积劳成疾,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心理状态要有一段适应的过程,应加倍关心照顾他们,改变他们人老无用的想法,孤独、寂寞的性格,以及担心自己病后成为社会、家庭累赘的情绪。
行为医学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奉献自我,适时提供患者心里的慰藉与支持,适时满足患者身体舒适与安全的需要,帮助他们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建立新型的护换关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