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低碳发展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

第1篇: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

关键词:绿色交通运输 循环交通运输 低碳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是国家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与环境的负外部性矛盾十分突出,成为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为加快推动交通运输业转型发展,全面落实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部2013年5月22日印发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之后,交通运输部决定开展“十二五”后期及“十三五”期绿色循环低碳示范项目评选活动。江苏、浙江、广东、河南、上海、南京、无锡等省、市各级政府迅速响应,制定和实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区域性试点实施方案,绿色循环低碳成为当前交通运输业广为接受的发展理念和行动方向。但是,行业内对绿色循环低碳交通概念还缺乏系统、深入解读,乃至存在诸多认识误区。科学界定和理解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概念内涵,对于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十分重要,也是其重要前提。

一、概念背景考察

交通运输属于一种经济形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概念内涵实际包含绿色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低碳交通运输等的三个概念内涵,它们对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分别是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能源经济学。对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的反思,引发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变革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旋律,在上面的经济学领域产生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新概念,从而也派生出绿色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低碳交通运输等概念。这六个概念的实质是一致的,都体现出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对发展理念新的思考最早起源于英国,在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斯坦利提出生态系统概念。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在他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揭示出生态系统破坏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 “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该理论明确以循环式经济代替过去单程式线性经济理,因此,鲍尔丁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的最早提倡者。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出版《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英国2003年2月24日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被国际社会广泛共同关注,1992年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UNFCCC的补充条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得到84国签署 ,到2009年月,发展得到183个国家签署(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这些理念、思想、理论与方法传入我国后,国内学者出现大量讨论这些议题的研究文献,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在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展开。属于中观层面的交通运输亦出台一系列政策,如交通运输部相继出台了《公路、水路交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建设节约型交通指导意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指导性意见或规划。

二、概念的基本内涵

从整个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利益出发,用科学的、伦理的、注重生态的方式对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做出可持续的创造,并进行进一步公平合理的分配。这是国际维基大百科全书对绿色经济的定义。借鉴此意,绿色交通运输就是指出于保护环境和减小能耗的目的,通过各种节能减排等环保手段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交通运输运行经济形态,是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改善、资源得以有效保护的严重交通运输发展状态。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三低三高”,即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高循环、高碳汇和高效率。

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对“循环经济”一词作出如下定义: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由此可推断,循环交通运输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消费、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交通运输运行经济形态。循环交通运输的基本特征是一低两再一高,即低消耗、再循环、再利用和高效益,其根本内涵是交通运输资源的循环再利用,重要的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交通运输经济和社会效益。

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方面中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更能够满足节能减排的需求,并且还能维持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上升趋势。这一关于低碳经济的界定来源于2009年出版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由此可见,低碳交通运输是交通运输领域的碳生产力和人文水平综合可持续发展并都达到一种高层次经济状态,其本质在于通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排放量又实现高规模高质量的交通运输发展。低碳交通运输概念突出的是要降低碳排放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其本质是提高交通运输能源的利用效率、创新建立交通运输清洁能源结构,关键是观念转变、技术、制度的创新。

第2篇: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

以人力资源管理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作为研讨中心,在分析低碳经济概念的基础上,探究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列举了低碳经济时代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提供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低碳经济中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希望对创新和深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适应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实际有所帮助。

关键词:

低碳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绿色发展;转型;理念;路径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就是在能源消耗的过程中降低碳元素的使用量和排放量,这既是转变能源消耗形式,也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型经济。当前可再生资源经济、新能源经济、生物能源经济、氢能源经济都是低碳经济的构成方式,它们动态的特点即通过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应用,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模式的建立。作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申,我们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技术高效率创新、制度合理化整合都纳入低碳经济范畴,通过范围和内容的扩大,将社会和经济中转变发展传统理念,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的模式都看作低碳经济,并将现实的时代看作低碳经济时代。

2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在解释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定义和概念之前,笔者认为应该先定义绿色管理,这是始终新型的管理思想,是将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观念整合在管理工作实际的先进管理理念,讲求管理的高效率,将管理看作是为社会和经济主动提供服务的思想,通过对生产过程、经营方式的管理转变,更好地适应绿色经济与绿色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是统一社会认知、协调管理对象、整合各类资源的新型管理方式。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是在绿色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将社会、企业和员工看作是一个协同而交互的主体,统一社会需求、企业发展和员工要求,以差异性、高效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促进员工成长、企业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和新理念。

3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功能

3.1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功能

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讲,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的品质,扩大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特别是在竞争压力、就业压力和发展压力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调整企业岗位紧张,提高员工个人效能的功能,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协调而综合的发展。

3.2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功能

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将人才高效率、低成本地吸引和配置到企业适当的岗位,在行业间竞争加剧、企业发展任务迫切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可以更好地识别人才和企业需要相互结合的契合点,将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关键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提高了企业的效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3.3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功能

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为平台,企业可以在微观上改变传统的人员管理方式和人才发展模式,起到了转变企业旧有文化、传统管理方式和落后经营模式的作用,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倡导的绩效考评、奖惩机制和薪酬制度更是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经营与管理体系,使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的目标得到充分地保障,促使企业更为高效地实现变革目标。

4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内涵

研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必须从企业的基本状况出发,必须结合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展开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低碳经济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低碳发展模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只有将企业这一社会经济发展“细胞”进行绿色理念的改造,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更好地为企业高效率运行、人才高水平发展提供可能。二是,低碳经济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前提,只有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明确绿色发展的方向,也才能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通过人力资源实施的实际职责和具体工作,企业才能绿色生产和低碳运行,完成低碳经济要求的集约化、高效率发展目标。三是,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基础,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只有将低碳发展作为方向才能适应社会、政策和自身成长的基本要求,通过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使企业制定出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目标体系,进而建立起低碳、绿色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全面构建企业管理的战略系统,为实现低碳发展目标提供了组织、理论基础。

5人力资源管理在低碳经济中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

在经济学界和管理界有句名言———发展的问题需要发展来解决,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困境和难题必须依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自身的变革和发展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作为低碳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发展路径)必须应该从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找到对策和方法。

5.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发展理念

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告别传统人事管理中不协同、不和谐的措施和作用,将和谐理念和绿色思想引入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在微观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管控细节和要点,将绿色做法和低碳发展措施整合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在宏观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将低碳理念和绿色思想作为平台,重新定义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发挥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体现低碳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为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低碳经济建设提供实际、工作、理论与意识的基础。

5.2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招聘

企业招聘是企业扩大规模,提升人才队伍水平,提高企业效率的重要工作,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低碳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重新定义招聘的实质、内容和过程,使人员能够接受企业低碳发展的理念,充分认清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责任和义务,看清自身对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价值,同时强化人员低碳、高效发展的理念,严把企业人力资源的“入口”,为企业实施低碳、高效、绿色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基础。

5.3实施人力资源的绿色绩效管理

低碳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走绿色发展的路径,而绿色绩效管理和绩效考评是这一路径的基本形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将生态责任、绿色理念、低碳思想及社会责任等指标纳入到企业员工的日常职责范围内,积极表扬和宣传那些在个人责任范围内履行了企业生态责任及社会责任的员工,同时鼓励那些非本职工作范围内的员工,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表扬和激励,这将有利于树立企业员工责任感,最终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

5.4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环境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企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外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来执行,政府应当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利的大环境。在企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宣传“和谐”、“低碳”的绿色发展观。企业应当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环保的服务,通过具体实践来体现其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

6结语

在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更加重视个性化和智能化,必须将低碳理念中的绿色发展思想融合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细节与关键中,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性转型,顺应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与经济实际,打造低碳经济和绿色理念下管理的转型契机,在加速低碳经济成长的同时,创建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

作者:辛增平 单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第3篇: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杭州;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57-02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地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而发展低碳经济,缓解全球的能源和气候危机,是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低碳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又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探索城市转型的过程中,“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绿色城市”等人类城市的发展理念相继产生,“低碳旅游城市”成为了新一轮关注的焦点,引导着城市发展方向的转型。

1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

低碳首先是一个生态学名词,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降低的过程。关于旅游碳排放的研究最早出现在生态学领域。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大进步。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还有社会效益,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的实施,来促成一场能源的革命,从而来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低碳旅游就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具体是指旅游各要素,即旅游环境、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全部或者是大部分实现低碳化,这是实现旅游体验质量的提升和旅游发展水平的提高的有效的方式。响应低碳经济的要求,发展低碳旅游,既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旅游产业升级,提升旅游质量,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低碳旅游的实现需要旅游参与者各方的努力。

2杭州低碳旅游的现状

杭州有着丰富的江河、湖泊、山林、湿地等高品质的自然生态绿色旅游资源和浓郁的人文积淀,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当世界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时,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要创建“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即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和低碳社会;而为了向市民推行更环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碳旅游”这一新概念也开始在这座城市逐渐显现。这标志着杭州已经走在了中国低碳旅游行业的前沿,低碳旅游将成为杭州旅游行业的必然和新方向。

杭州积极发展低碳旅游,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降低对旅游业的投入,最大可能地实现旅游行业长久的发展,而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可,杭州的低碳旅游模式也将会吸引更多的低碳旅游爱好者。杭州大力打造低碳旅游经营模式,体现了旅游发展造福社会的价值取向,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高度统一。目前国内还没有低碳旅游城市,杭州打造第一个低碳旅游城市,从而树立一个崭新的旅游形象,同时也是一张闪亮的旅游名片,将为杭州未来的旅游和全市总体的发展带来机遇。

3杭州发展低碳旅游模式存在的问题

3.1缺少相关法规或测评标准

2010年12月30日杭州政府明确“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和路径。在“十二五”期间,杭州旅游业将围绕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总目标,通过实施“四大战略”,再造杭州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新辉煌。而在此次规划中,尚未提及杭州未来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建设成为低碳旅游城市的目标,因此可以看出,相应的低碳旅游标准还未出台。而且当前旅游产业的关注点过分集中在经济效益上,众多经济指标的设立与评比已经产生,但是很少有对自然生态效益关注评比,更没有对旅游地的碳排放量进行统计考量。

3.2旅游者的低碳意识仍较薄弱

低碳旅游是一种比较新的概念,目前旅游者对低碳的认知程度较为浅显,意识不强,很难快速接受并身体力行,因此低碳旅游的理念推广存在一定难度。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对很多人的旅游习惯提出了挑战,如果大众能够接受则无疑实现了节能环保和高游客价值体验的双赢,反之,如果旅游者不能接受则势必降低游客的体验价值甚至降低游客的满意度。

3.3旅游企业面临技术、资金难题

很多与旅游相关的企业,因为受到技术、资金的限制,缺少与低碳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对于一些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来讲,革新技术可以通过自身技术的积累实现,而对于一些小企业而言,则没有能力解决。况且,就目前我国利用新能源的技术而言,完全使用新能源也存在困难。而在自主创新技术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投资也是非常大的。杭州很多四星级、五星级酒店都被评为了绿色饭店,但事实上它们与真正的绿色环保酒店还有一定差距。

由此可见,无论是政府部门、旅游企业、还是普通的旅游者,目前的观念意识与行为操作都和低碳旅游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4杭州低碳旅游的发展策略

4.1政府引导与支持

(1)政府设立低碳旅游的标准。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政府部门也可以对旅游相关企业制定严格的低碳标准,加强对旅游相关企业的考核制度。使低碳旅游的发展能够有法可依,更加规范。制定和实施低碳认证制度。对相关的旅游企业像旅行社、旅游景区、交通运输、旅游饭店等制定科学完善的评定标准并进行严格评定分级。同时,向旅游企业宣传低碳标志的意义,鼓励它们参加认证。

(2)宣传低碳旅游。因为低碳旅游消费很难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只能通过倡导的方式让游客知道和了解低碳旅游的重要性。政府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宣传低碳旅游,使低碳旅游的概念能够深入人心。从而使旅游者主动进行低碳旅游,追求低碳环保的生活。针对旅游者的低碳旅游的宣传教育可以有多重方式、多种途径来实现,如通过媒体对游客进行低碳旅游的普及,或利用宣传手册向旅游者介绍低碳旅游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利用名人效应向旅游者推广低碳旅游的理念。

(3)政策支持。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低碳旅游企业的发展,对该种企业在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激发旅游企业开展低碳旅游的积极性;对于旅游景区的低碳旅游项目,政府应当投入必要的资金,从而鼓励相关旅游企业采用低碳环保材料;杭州政府可以与其他各市加强技术和管理的交流与合作,采用国内先进的旅游城市的管理模式,实现技术的共享。

4.2旅游相关企业的积极响应

(1)旅行社通过产品设计引导低碳概念。旅行社作为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低碳旅游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旅行社应利用这个优势,向旅游者宣传低碳旅游知识;同时设计旅游产品和线路来引导旅游者低碳消费。以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景区景点为重点,可适当设计徒步旅行路线、自行车旅行路线等,引导旅游者减少碳排放量,从而维护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旅行社还要发挥它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可将低碳旅游产品和理念宣传给旅游者,另一方面将旅游者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建议反馈给相应部门,促进相关部门或者产品的改进和提高。

(2)旅游景区在开发和运营中体现低碳概念。旅游景区作为整个旅游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减少旅游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渠道。景区内的交通工具的使用、游客在景区内的消费行为、景区各种宣传品的使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景区的碳排,是减少旅游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渠道。旅游景区要从规划开发建设时就着眼于低碳,建立并执行低碳评价制度,合理确定景区容量,科学设置游览项目和设施;景区建筑应尽量采用环保型材料,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3)旅游酒店在经营过程中体现低碳概念。对于酒店来说,选择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不只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响应政府的号召,更是为企业提供一种全新视角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创造价值并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旅游酒店发展低碳旅游,酒店必须继续坚持“绿色饭店”的经营模式,突出节能、环保、降耗、绿色服务、绿色采购、绿色宣传和绿色营销等环节组成的“绿色”标准。通过各部门的节能消耗来推动酒店全面低碳化的发展;在硬件上,酒店可以通过引进高效的设备,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清洁能源,如酒店可去掉传统的燃油锅炉,改用生物质洁燃锅炉设备,用植物、污泥、木屑等废弃物合成的生物能源颗粒作为燃料。在软件上,推行绿色酒店的理念,对酒店而言,不但没有增加运营成本,相反是节省了开支。

(4)旅游交通技术革新体现低碳概念。在景区外,应鼓励旅游者使用公共交通,同时,加强技术革新、提高燃效,降低航空和汽车的碳排放量;景区内推广轻型化、环保化、节能化和新能源的交通工具,例如景区电瓶车、环保大巴、自行车等景点交通工具。既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又增加了游览体验。对于一些短程旅游者,尽可能地推荐他们选择徒步旅行或自行车旅行,既可以让人亲近自然,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量。

4.3旅游者的主动配合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是促进低碳旅游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有必要对游客加强开展有关低碳的宣传教育,让其了解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碳排放量的多少和影响,并知道如何采取措施降低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量,如何进行旅游消费活动的碳补偿。在整个旅游过程的吃住行游购娱中,旅游者都应该有低碳观念。如在饮食方面,尽量吃旅游目的地产的食物,这样既可以品尝地方特色风味,又可以避免外来食物因为运输、包装、存储等环节而产生的能耗和碳排量。尽量选择以蔬菜和植物性食物等低碳食物为主。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在住宿方面,在选择住宿酒店时,应该把经济、舒适作为首要条件,绿色酒店或者年旅社之类的酒店,是减少能源消耗的首选。在交通方面,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或者是电瓶车、自行车等低排放或零排放的交通工具。在旅游过程中,合理安排路线,减少时间空间上的不必要消耗;旅游途中回收废弃物,做好垃圾分类;减少在旺季出游,避开热点或过度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在购物方面,尝试以货易货;尽量选用本地产品、季节产品及包装简单的产品;不过度购买。最后,在娱乐方面,去一些放松心情的低碳旅游场所,享受低碳环保的娱乐方式。

5结论

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革命。杭州的城市转型发展,不仅要以最佳旅游城市为目标,更要朝着低碳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打造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同时,加快“低碳旅游城市”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杭州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2]刘啸低碳旅游——北京郊区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模式[J].北京社会科学,2010(1)

[3]刘德艳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变革[N].中国旅游报,2010-02-26

[4]梅燕发展低碳旅游五大措施[J].商业研究,2010(9)

[5]雷琼低碳旅游景区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第4篇: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

关键词:集装箱码头;绿色循环低碳港口;建设;未来发展

前言

中国能源匮乏、环境日益恶化,绿色港口作为一种能耗少、污染小的新型港口是港口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新形势下,绿色港口是港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港口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关键。较之国外,中国绿色港口建设起步晚、进展慢、成效小。因此,e极稳健地推行我国绿色港口建设非常必要。

1 绿色港口的概念

绿色港口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是指以绿色观念为指导,建设环境健康、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港口;将港口资源科学布局、合理利用,把港口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走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增长方式优、规模效应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做到港口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协调发展,达到了相应绿色等级标准的港口及码头。

2 集装箱码头绿色循环低碳港口的建设思路

2.1 制定绿色循环低碳港口的建设文件

2015年5月,中国港口协会组织在全行业内开展绿色港口等级评价试点工作。申报单位经自评价、第三方评价、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评审等程序,评审通过后可被授予“中国绿色港口”称号。为确保评价试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中国港口协会组织相关科研单位编写了《绿色港口等级评价自评价指南(试行)》、《绿色港口等级评价第三方评价指南(试行)》、《绿色港口等级评价专家评审手册(试行)》、《绿色港口等级评价评审委员会评审规则(试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四家部属科研单位被确定为第三方评价机构[1]。

2.2 具体实施方案

2.2.1 理念建设方面

在公司战略上,要做好的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并对外公开;有固定的年度预算用于开展绿色发展工作;在各项工作计划中都有体现绿色发展内容。在公司文化上,将绿色港口理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各类教育培训,特别是在绿色港口建设方面;制订绿色港口宣传计划,开展专项宣传活动。

2.2.2 行动建设方面

(1)在环保方面,重点是污水处理,很多码头需新建污水处理站及污水管道,将港区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并且尽量将处理后的污水进行二次利用,如绿化灌溉和喷淋等。污水处理可能是很多码头的薄弱点,但也是绿色港口建设的重中之重,需特别重点对待。同时还要采用节水设备,对各种废弃物进行收集处理;在港区内开展植树等绿化工作,既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又可隔声减振;还可以定期开展鱼类放生活动,促进码头前沿水域生态环境平衡发展;以及制定环境污染应急管理计划,配备应急处理设备设施等。

(2)在节能方面,港区作业的起重设备需应用具有节能效果的技术,如桥吊及龙门吊采用变频驱动技术,龙门吊进行AFE能量反馈改造和电池转场改造等,甚至还可以考虑桥吊和龙门吊LED照明灯具改造等。同时讨论推广具有节能效果的作业工艺[2],如采用双40英尺吊具作业工艺,这种吊具作业工艺不但能够确保设备在实际运行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装卸效率,将作业工艺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企业效益。

(3)在低碳方面,对具备改造条件的,龙门吊应采用“油改电”作业方式,港作车辆考虑进行天燃气或电池改造;也可充分挖掘可再生资源,在各办公楼屋顶新建光伏发电项目,利用风能发电或潮汐能发电等。

2.2.3 内部管理方面

加强体系建设,明确绿色港口建设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开展能源审计,同时开展完成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及能源管理体系认证(ISO50001)工作。另外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对各级人员进行节能环保达标考核;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开展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监测;建立能效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开展能量平衡测试;建立绿色港口建设各项激励约束机制,使绿色港口建设标准化和数字化。

2.3 实际效果分析

通过上述前三方面的努力,经过第三方评价,使绿色港口建设各方面指标和参数(如单位吞吐量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年均下降值、单位吞吐量COD排放量年均下降值、港口生产综合能源单耗年均下降值、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CO2排放量年均下降值等)能够满足绿色港口相应星级等级申报要求,使绿色港口建设形成体系,闭环化,使绿色港口永葆“绿色”[3]。

3 集装箱码头绿色循环低碳港口的未来发展

通过以上集装箱码头绿色循环低碳港口的建设方式,已经初步形成相应的建设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绿色港口建设发展的实际目标,根据绿色港口的概念和发展方向可以知道,绿色循环低碳港口的建设,就是根据人、港口和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绿色环境理念,并且将这种理念充分落实到建设过程中,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港口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减少污染的排放,对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改善,实现港口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绿色循环低碳港口的未来发展当中,需要结合技术创新、依法管理和全员节能等基本原则,根据绿色港口的实际建设发展理念,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制度,根据规章制度来进行人员管理,并且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改造,提高绿色港口的建设速度。同时,在资源管理方面,需要相关人员对港口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进行优化管理,尽量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在建筑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节能。

4 结束语

“绿色港口”建设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经改造后的港口能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降低港口生产综合能源单耗、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份额等,为港口城市美丽环境做出应有贡献,同时对港口码头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能极大提升公司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付佳.浅谈集装箱码头绿色循环低碳港口建设[J].港口装卸,2014(4):50-51.

第5篇: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

在国际社会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与义务讨价还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吸收国际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早探求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节能减排是核心

低碳经济理念由发达国家提出, 随后这一名词也引入到我国,在实施中应注意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吸收有关新能源、技术创新等积极内容,又要充分体现我国的国情、发展阶段和利益。

发达国家提出的低碳经济是在基本解决了工业化带来的传统环境问题之后倡导的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一是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二是在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 要加速发展;三则要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并举的艰巨任务。同时,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先进技术的缺失都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成为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大挑战。

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不应以单纯的碳减排为核心,而应以节能减排为核心, 重点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环境质量, 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打好基础,避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在推进新能源等技术研发的同时, 必须兼顾传统工业生产能效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对其加以绿色改造,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和环境新技术、新工艺、重大装备, 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在绿色经济框架下,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低碳选择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如何做到全面、统筹、可持续发展?

一是倡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发展。在绿色经济的框架下,推动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合理消费等在内各领域的发展。把低碳经济的概念落在节能减排、环保、能源效率提高上,落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上, 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上。

二是低碳技术要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发展。应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国际社会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做到各种技术之间互相协调。不仅要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也要着力加强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节能降耗等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储备。

三是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政策, 扬长避短, 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发展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关系到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关系到国际的科技竞争和市场竞争。低碳经济必须“魂要附体”,而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正是这个“体” 之所在。

第6篇: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概念;建筑设计;策略

前言

随着人们对低碳节能的重视,在目前的建筑设计中,应用了低碳节能的设计理念。为了实现低碳节能的发展目标,就要从建筑设计技术与措施上进行改进,将低碳节能的理念融入其中,降低施工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1低碳理念下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

目前在建筑设计当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了低碳的设计理念,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低碳建筑设计就是指通过低碳节能设计的模式来降低能源消耗,营造绿色健康的生存环境。在当代,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实现这一理念,要从建筑的设计思想、具体结构、施工环节等全过程进行低碳节能设计,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提升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目前人们对建筑的整体要求和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可以对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使其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目前人们往往追求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作为设计人员来说应该从业主的生活条件以及居住要求出发,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体下,严格控制好室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2)节能环保。现代建筑中需要优化施工环境,减少污染排放,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的使用环保能源,降低对能源的损耗。对施工环境进行优化,将节能与低碳相互结合,从而使得施工环境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污染。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有绿色节能的设计理念,结合建筑的整体特点,使用相应的节能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从而对建筑的整体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建筑资源的整体利用率。(3)控制建筑成本。所谓的建筑成本,指的是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在不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对其中的而建筑费用和能源使用情况进行控制,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节能减排的建筑目标。与此同时,还可以对节能设备的设计进行优化,对建筑节能设备优先采用,从而降低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4)能源优化。建筑行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为了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建筑企业就必须在低碳建筑设计理念的前提下做好建筑能源消耗的控制工作。根据建筑的功能和人们的要求,合理的使用一些新型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满足建筑内部的和智能体舒适度,并且能够减少建筑的使用成本,加强对大气的保护。

2低碳节能建筑发展趋势

所谓低碳建筑指的就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低碳材料和设备,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实现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技术,不仅提高了建筑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为人们营造出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低碳节能建筑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具有较大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首先是低碳节能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国家的相关单位、建筑设计企业、施工企业、普通的用户都很注重低碳节能技术,一些相关的低碳节能环保政策的出台更为低碳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筑行业必须向着低碳节能方面发展。实现低碳建筑不仅能够突显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还能够利用当地的资源并融合当地的文化理念,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物。低碳建筑不仅外型上具有特殊的美感,而且还能够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并能够促进建筑行业实现长远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3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应对策略

3.1采用绿色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选择是低碳建筑的基础,只有保证建筑材料的节能低碳,才能实现建筑的绿色环保。在进行低碳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以低碳理念为基准,在使用低碳节能材料的同时,还要充分提升建筑材料的使用率。目前,这种绿色建筑材料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建筑设计当中,在对这种新型材料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对一下几种因素进行考虑,首先要考虑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以此来实现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减少材料的运输时间,提高建筑的施工效率;另外需要考虑此材料的适用性和经济性,在选择绿色建筑材料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的整体特点和使用要求,来对建筑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选择低能耗、利用率高的环保型材料,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减少建筑成本,更能从根本上缓解污染问题,促进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3.2运用自然采光

在进行低碳建筑设计的时候,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建筑的采光效果进行设计。在自然采光规划时,设计人员应对建筑物的间距、朝向、环境、周边障碍物等可能对采光设计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另外,还应思考建筑照明设施同室内格局的分配、怎样把自然光引入房间、照明设备的负荷区别、怎样提高照明设备的效率等内容。在运用自然采光的时候,一般分为主动式和其它采光方式,主动式的自然采光主要是对建筑进行朝向和落地窗的设计,这样可以使自然光能够主动的进行建筑室内,其它的采光方式对数是利用相关设备来对自然光进行采集,其中包括导光管导光、光纤导光和镜面反射导光,这些自然采光的方法都可以实现建筑设计的低碳减排。

3.3合理的运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建筑工程中要尽量减少使用化石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尽量使用新的,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在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当中,太阳能是其中被普遍进行应用的,采用较多的是在建筑中增设光伏建筑,很好地利用了太阳能来替代其他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另外,可以根据建筑物的整体特点,栽种相应的植物,以此来构建立体绿化网络体系,并且对建筑物的屋面进行节能设计,通过对建筑物的立体绿化和屋面绿化,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物的整体隔热性,同时还能够对大自然中的雨水进行利用,保证了建筑物的整体美观性。

3.4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

在目前低碳环保要求下的现代建筑施工中,由于施工流程涉及层面较广,并且施工环节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较为繁杂,关联性建筑群数量较多,这就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化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够达到这一优化标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建筑用地,实现节能环保目标的不断深化。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可以降低总体的面积需求,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拓展其可以利用的空间以及扩大单位面积土地上建筑工程建设空间,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降低单位工程量,可以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因此,在低碳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注重考虑工程的结构空间拓展以及室内空间的充分利用。在进行人口居住量较大的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重点考虑提升建筑空间的利用率,可以有效控制住房面积标准,进而可以充分降低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在进行低碳建筑设计的户型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灵活的、高效的应用建筑空间,以及建筑随着时间的功能变更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产生建筑垃圾,降低建筑费用、节约能源,而且还可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4结语

低碳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要重视低碳技术的使用,将低碳设计的理念进行深入的了解,从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来增强低碳节能的效果,合理的选用绿色建筑材料、运用可再生资源,以此来保证建筑设计的低碳环保,推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伟.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方法论述[J].建筑与规划设计,2016.

第7篇: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

【关键词】绿色管理;企业形象;企业竞争力;中小企业的挑战

一、绿色管理的原则

绿色管理可以概括为“5R”原则:(1)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2)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3)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用“绿色标志”;(4)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5)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治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绿色宣传,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二、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必要性

除了前面所说的绿色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管理新趋势和绿色市场的巨大的消费潜力之外,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还有如下的必要性。

1.保护人类生活的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通过建立绿色管理模式,从绿色管理和经济发展的结合去规范绿色行为,最大限度的配置使用资源,减少浪费行为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从原材料的选择、设计、加工、销售、运输等方面着手,最终使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充分调动和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有助于企业节能、减排、增效,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价格竞争优势

绿色企业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体现了清洁生产的思想。同时,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利用和回收废旧物质,提高利用率,降低成本,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3.提高企业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以环保概念吸引消费者,增强市场竞争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注意重点已经逐渐从产品质量转向生存环境质量的好坏,对企业的要求也就更高了。顾客不仅希望产品质量过关,同时更加关心是否对环境造成损害。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消费者更加青睐注重环保理念的厂家。因此,建立绿色管理模式,可以满足顾客和利益相关方对于组织的绿色行为的期望和要求。同时,一个看重环境保护的企业,并且将环保落实进自身的生产管理中的企业,通常会被看作富有责任感,并且能够鼓舞顾客,增强投资者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其市场形象,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为下一步扩大生产,迎接全球竞争打下坚实基础。绿色管理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观念上的革新,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良性循环。

三、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

中小企业的“绿色革命”虽然商机巨大,但是这一新兴产业的未来还存在一定变数。尤其我国的低碳经济刚刚起步,不少中小企业由于外部环境和企业规模、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限制,在市场竞争中不得不面临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致使企业的“绿色革命”陷入僵局。

低碳节能技术是推动绿色经济向前发展的关键要素,而目前国内低碳技术仍然不够成熟和标准化。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而这“三低”技术是一个涉及企业生产方式革命的复杂工程。受资金、人才及市场因素影响,许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低,技术实力落后,产品研发能力不强,因而在低碳产品的开发及推广上缺乏足够的资源。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迫切地需要国际合作或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更多地意味着“挑战与责任”。目前世界各国正不断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以抢占这一新的技术制高点。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低碳”和“绿色”的生产方式是一个全球性的转变,并且尽快通过跨越式的技术变革,将生产方式由“高碳”转向“低碳”。

除了低碳技术的制约之外,低碳经济的市场环境也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除了生产领域技术变革所产生的压力,还包括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压力。在国际市场,发达国家可以打着“绿色贸易”的口号,对进口的高碳产品设置种种障碍,以维护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国内市场,许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产业,以及大量高耗能、高排放的“两高”企业,则已经进入一个高成本经营时代。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对能源的消耗浪费和超量污染排放,都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一些企业缺乏环保观念,只关心眼前利益和成本压缩,不重视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开发;另一方面,低碳产品的成本较高,不少消费者环保意识不强,对低碳产品认识不足,因此低碳产品消费市场还需进一步拓展。

由于低碳经济属于新兴产业,所以在制度方面也不够健全。中小企业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法律援助、技术推广以及企业融资、信息、培训等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公益不足,打破行业垄断、实现公平准入也存在众多障碍。此外对于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以及如何研发推广低碳产品方面,政府也缺少全面、具体的政策指导。在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面前,中小企业进军低碳经济无疑也面临较大的难度,政府应该采取少取、多予的政策,通过减税、减费、贴息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负担重的问题,为中小企业减清负担和压力。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低碳热潮既是一场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结语

企业在绿色营销趋势下实行绿色管理,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将传统的桎梏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无度掠夺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管理模式,转变为几位自身生存而谋求企业、社会、环境三方共赢的绿色管理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正如作者乔

格温特在《企业和环境》一书中说到“企业的总经理们不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将来,公司必须善于管理生态环境,才能赚钱。”因此,中国的中小企业要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落后,必须尽快适应绿色管理的模式,只有经历阵痛,才会有最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太会.“绿色”与绿色管理的概念界定[J].生态经济,2007(4):93-95

第8篇: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基本原理

随着全球气候暖化趋势,大城市成了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据统计,大城市能耗占全世界能耗总量的75%,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0%。城市化进程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关系密切。目前,全球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与资源危机并存的阶段,为寻找出路和解决危机问题,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应运而生。所谓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技术为核心,低碳产业和低碳消费为重点,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本文概述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原理,为城市的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并为城市低碳规划建设的有序性提出建议。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与含义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就应运而生。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当时的国家建设部取上海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由此,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

认识低碳城市的概念,首先要认识到低碳城市实际也是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追求低碳城市建设,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生态城市的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生态城市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由此,低碳城市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从而形成低碳型生态城市。可见,低碳城市有两层含义:一是城市本身是低碳的,城市的规划、交通、建筑尽量朝低碳的方向发展,城市居民有很明晰的低碳理念;二是需要对粗放的、高能耗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二、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构建低碳城市,必须制定全方位的政策和规划,重视产业结构的低碳化改造;倡导绿色建筑,设定节能标准,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通过定量分析,合理设计遮阳、建筑朝向、绿化带分布,控制热岛效应,实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重视交通规划,降低交通过程的碳排放,在城市规划阶段采取预留公交、自行车空间,限制私家车的使用;等等。认识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首先必须弄清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然后才能按照低碳城市规划原理去规划设计,自觉地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一)可操作性。低碳城市的“低碳”,是为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行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入点,也相对容易量化衡量,因而也较容易把握和实现。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体系,至少有三点:一是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二是低碳经济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三是生态技术。

(二)高效性。城市作为高度集聚性的人类聚居地,人们的生存途径不同、生活水准不同,欲望也不同,故生存竞争激烈,行为效率也就高了。低碳城市的高效性表现在城市的生产、运行和维护成本的能耗趋于最小化,城市物质与能量得到最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将大大提高。低碳城市规划内容的高效性主要应体现在城市能源系统的高效率,城市转换系统的高效益和城市流转系统的高效率。

(三)循环性。“循环性”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运行机制。低碳城市的循环性特征体现在城市各个系统和各个层面的良性循环,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通过自身生态系统的完善,对改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起积极的作用;②城市循环的内容全面、完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③城市各个系统以及整体的城市系统的循环速率比较合理、且保持整个城市循环系统平衡;④循环机制明确,模式正确;⑤能识别、能解决阻碍城市系统良性循环中出现的问题。低碳城市规划设计就是遵循这几种特征的特性,利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原理设计,使其更加系统性,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四)和谐性。低碳城市的和谐性,一方面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城市结合自然发展;另一方面,低碳城市的和谐性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低碳城市不是仅用自然绿色点缀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社会。这种和谐性正是低碳生态城市核心特征之一,也是低碳城市规划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之一。

三、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

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是指导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对于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良性循环原理

良性循环原理的核心是指低碳城市要充分考虑各系统关系及城市与区域关系,从而实现城市发展的趋优性。

(1)系统性原理。城市环境已经属于自然环境加人工环境的环境系统,城市环境系统所具有的自然性、人工性、开放性、相依性等特点,使其成为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从而决定其必须考虑系统的良性运转。一方面,规划建设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建设,而且还应注重人的环境素质的培养,致力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建设和长远的发展框架建设等。另一方面,规划建设需要完善城市低碳生态系统功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应当运用生态学的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的理论,从生物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系统功能的角度着手,进行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的组织实施。低碳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实现低碳生态系统与外界协调平衡的必要条件,而从低碳系统的角度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将有助于实现城市系统高效、循环的“自运营”,减轻城市建设与发展对区域的生态的负担,将城市建设成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人居系统。

(2)区域性原理。城市的发展是在一定区域背景下展开的,城市与其赖以生存的区域,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低碳城市是一定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的综合体。城市要实现有机的生态发展,区域原理可对此发挥有益的作用。首先,必须在城市和区域之间构筑有机、紧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联系网络,形成复合系统。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使水资源、市政、教育、医疗等资源能与城乡共同使用,使资源在城市和农村间复合循环利用,同时协调城乡基础设施投资,保证城乡更大范围的支持和覆盖;整合城乡发展,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使城市与区域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共生体。其次,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还要注意区域差别。中国的土地辽阔,地形复杂,地方的特点和历史传承等决定了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因此,低碳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尊重和保留历史的记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根植于所在地域,适应地域自然,使用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等。

(二)生态调控原理。低碳城市作为生态城市的先行者,其规划建设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对低碳城市进行符合生态学原理―自然原理的调控。一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要结合自然。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建设的框架,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城市形态。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要充分地结合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等。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的生态调控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河流、水系、森林、防护林带、公园等要素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的基本空间格局,从而保证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生物要素的流通。三是空间设计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空间设计主要是通过空间要素的生态化规划布局达到系统自我循环和自我调节,减少对环境的消耗和污染,实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三)层次原理。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网络,具有复杂的结构。实现低碳城市需要区别各层次的共性和差异,层层推进,一环扣一环。层次原理的特征之一是通过改善纵向状态促使途径趋适。低碳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和协调多部门利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战略部署,必须在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建筑设计和施工等层面都贯彻低碳化、生态化的基本概念,并使层次之间关系协调、层次递进。

当前,我国与人居环境发展密切相关的国情包括: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和经济在发展中。其中,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建设只能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的道路;经济在发展中决定了我国的国策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中国的经济及大多数城市的能源70%以上来自煤碳,对城市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生态空间也受到蚕食和冲击。中国在未来几十年间,将出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城市环境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实情,我们应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立即着手开发新能源,遏制污染,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四.结语

总之,低碳城市是城市建设规划的一个新趋势。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不仅是顺应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正确战略选择,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复杂多变国际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未来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上,需要实现工业布局低碳化、循环化,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为引导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别需要尽快建立一个量化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或衡量指标。

参考文献:

[1]巧灵,胡忆东,丘永东. 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J].规划师,2011(5).

[2]袁贺,杨. 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5).

[3]钱紫华, 曹春霞. 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回顾与思考[J]重庆建筑,2011(4)

第9篇: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

我国是目前具有较高碳排放量的国家之一。我国建筑业近几十年来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起步较晚,基础差,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社会能耗较大,基本上是属于粗放型发展,每年新建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就有1.3亿吨。有数据表明,在我国全社会能耗总量中,建筑业的能耗就占到46.7%,是国际上发达国家的2~3倍。这说明,我国建筑业粗放的模式,不仅造成了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耗的增加,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能源的浪费。在碳排放上面,我国建筑业排出的CO2占到社会总量的50%,远远高于运输业。与此同时,为解决全球变暖等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我国政府做出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要比2005年单位排放量下降40%~45%。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全力发展低碳建筑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我国建筑业是处于中游,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许多高排放,高能耗的行业与建筑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如钢铁、建材、化工、电力、纺织等行业。建筑低碳之路必将成为化解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发展低碳建筑对拉动上游绿色生产,推动下游绿色消费,促进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低碳建筑必将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键环节。

2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的现状

低碳建筑从1998年开始受到中国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已经发展了17年的时间。目前无论政府还是建筑企业以及个人对建筑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与支持都比以往要高,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在政府方面从之前单一关注建设施工阶段的节能向两端延伸,即涵盖土地获取、规划布局阶段的节能到建筑报废阶段的节能。建筑企业方面,很多建筑企业在低碳建筑、节能环保等方面取有了许多优秀的建筑产品,使他们不仅为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积极履行了企业应尽的社会义务,也使得他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更好地生存下来。个人方面,在目前我国政府和大众媒体的广泛传播宣传下,“低碳”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起居中的热门词汇,低碳环保建筑产品在市场也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

3我国低碳建筑存在的问题

必须指出的是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在近几年全球各国都在高呼节能减排,国内也在大力强调科学发展,我国建筑的节能环保现状仍然是令人十分堪忧的。依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发展低碳建筑所必须解决的。

3.1缺乏完善的政策与评价标准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环保)理念下,提出了“生态建筑”、“环保建筑”等概念,但我国低碳建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仅目前国内还没有系统的、专门的关于发展低碳建筑的政策。虽然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国内目前作为与建筑业有着密切联系的房地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导致政府在制定房地产政策上的产生了不稳定性,这也使得在制定低碳建筑发展政策的难度加大不少。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低碳建筑的评估体系和相关技术导则。主要的相关评价体系和技术导则有2001年建设部科学技术司推出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同年,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第一版,至今已更新至第四版。为了推进我国建筑节能,2006年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并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陆续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等文件。这些标准文件的推出,为我国低碳建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时这些标准大多都是针对绿色建筑,中间涉及一部分关于低碳建张翔:我国低碳建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城市资源与环境筑,没有专门对低碳建筑提出评价标准。不仅如此,这些技术规范,在实践中的实施情况也并不乐观。缺乏专门的评估体系和相关技术导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

3.2低碳建筑的技术和设计能力不足

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建筑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各种新型低碳建筑材料较少。低碳建筑技术突破困难,使得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遭到阻碍。低碳建筑要在我国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低碳建筑技术上有所突破,加之我国没有专门针对低碳建筑的技术指导,使得低碳技术突破很难。我国建筑仍在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路。在实践中,广泛使用的技术如墙体保温层系统和太阳能热水器等可选择性不大。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另外,可以选用的低碳建筑材料实在不多,而有些价格十分高昂,建筑企业往往比较难以承受。与此同时,我国设计单位对于低碳建筑在设计上能力也不足。一方面设计单位早就习惯于以往的设计思路,而节能减排的设计势必对建筑物的平立造型、高度结构及水暖设计等各项工作都增加了一些的难度,设计单位不太愿意去在设计中添加这些项目。另一方面低碳建筑的设计,往往涉及新技术,新观念,设计单位在这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导致了我国设计单位在低碳设计上整体能力不足。

3.3建筑企业动力不足

在现阶段,发展低碳建筑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建筑企业,但是由于一方面国家对于支持低碳建筑发展相关政策的滞后以及专门的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没有出台,各建筑企业在发展低碳建筑的时候,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加上低碳建筑的开发技术落后,建筑企业在这之中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和责任,因此,大部分建筑企业虽然认同低碳开发理念,但实际行动上仍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有些建筑企业在发展低碳建筑上没有深入了解,使得对低碳建筑存在误区。笼统认为,发展低碳建筑,必定要使用新技术、新材料,肯定会增加经营成本。甚至有的不法建筑企业,打着“低碳建筑”旗号,变相增加消费者的费用支出。这些都导致我国建筑企业在对待低碳上的行动力不足,影响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

3.4公众对低碳建筑的系统认识

虽然我国政府和媒体在宣传低碳建筑上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这些宣传仍显得不足。这使得大多数公众对于低碳建筑认知度不够,导致概念混淆,使得观念上存在不少误区。在选择建筑物如住房时只是过度关注初始购房价格而对建筑物使用周期的总成本不加考虑。从我国建筑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采用低碳技术的建筑价格较之一般建筑的价格要高一些,因此公众更多地倾向于购买价格低的。缺乏对低碳建筑的系统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低碳房地产业的发展。

4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建议

4.1加快完善政策,制定规范标准

我国低碳建筑概念提出还是较晚的,鼓励发展低碳建筑相关政策和评价规范标准都是不健全的,我们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可加强同发达国家相关部门的联系,借鉴国外发展低碳建筑有关方面的优秀经验,再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制定符合国内发展低碳建筑的政策和行业的评价规范标准。在政策上、规范标准上,为我国发展低碳建筑提供支持。甚至,可以对发展低碳建筑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使得发展低碳建筑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报废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我国建筑物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低碳化。从而刺激我国低碳建筑的快速健康发展。

4.2加大科研力度,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我国低碳建筑的技术还是比较落后的,必须加强低碳建筑的技术研发,加大科研力度和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我国政府部门牵头,发动各种力量,积极倡导建设领域的低碳技术研发,鼓励、引导和支持建筑业相关企业之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通过制订激励和优惠措施加快低碳建筑技术的研发进程,同时尽快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自2011年教育部在高校内开始新增加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为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提供了人才支持。但是截至目前,全国只有9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未来我国建筑节能类的人才需求还是很庞大的,国家要鼓励高校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相关建筑企业也可以和高校制订人才引进计划,为我国发展低碳建筑提供人才支持。

4.3提高建筑企业自身能力

我国建筑行业还不是很透明,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混乱的。不少建筑企业自身能力不足,有的只注重眼前利益,不去考虑长远利益,更谈不上在低碳建筑上做贡献了。有些建筑企业虽然支持低碳建筑,但是鉴于自身能力有限,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提高我国建筑企业自身的能力,剔除那些包工头式的建筑开发企业,可以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有利于资源的集约化和发挥品牌效应。这有利于我国建筑企业加大力量进行低碳地产开发,大企业更有能力做低碳这一工作,这对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建筑也是一个重要的支点。

4.4宣传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两部分,低碳社会生产方式是前提,而低碳生活方式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整合低碳建筑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性,充分调动设计师、建造师、物业管理、房地产商、材料供应商、业主等的积极性,达成低碳消费的共识,形成发展低碳建筑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倡导以低碳环保为主导的建筑开发模式,鼓励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不仅依靠我国政府的大力宣传,也依靠各种传媒的宣传,各级政府及建筑业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低碳建筑推广宣传的工作,要在全社会深入普及低碳建筑理念,通过平面与数字等公共媒体对公众进行低碳建筑相关概念和理念的宣传推广,使得公众更加直观明了地知道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意义,了解到低碳建筑与自身的利益关系,从而充分调动公众参加低碳建筑的积极性,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支持低碳建筑。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