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书管理技术范文

图书管理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管理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图书管理技术

第1篇:图书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网络技术时代下;图书馆;图书管理

为了实现信息的交流、科学情报的传递、社会教育、文化遗产的保存以及文化娱乐服务的提供,人们需要切实做好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随着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管理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现代化、信息化的图书管理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网络技术时代下,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准确性均有所提高,下面对这一背景条件下的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进行研究。

1 网络技术渗透的必要性分析

上世纪末,我国图书馆已经开始引进计算机的数据存储技术对图书管理工作进行辅助。在网络技术的时代背景下,图书管理模式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图书馆图书管理方面的工作量,通过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对图书整理以及分类一类的工作进行辅助,进而使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

网络技术已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渗透和应用,在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工作中同样如此,通过应用这些先进技术,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现状,同时人们可以根据图书馆功能以及馆藏侧重点方面的不同进行图书管理服务的调整。以学校方面的图书馆为例,在网络技术时代下进行图书管理时,需要考虑到学校性质方面的情况,对服务群体以及馆藏图书种类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进而为图书馆使用者提供更加适宜的服务。读者在查找需要的书籍或材料的查阅时,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查询服务,能够快速查找到更多数量和类别的图书,最大限度的满足使用者需求。在网络技术时代下,图书信息的检索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借书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所需书籍位置的查询,迅速找到所需图书。

2 网络技术背景下的图书管理

2.1 多样化的图书管理

在网络技术时代下,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以及各类服务变得更加多样化。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若想查阅某本书籍需要在图书馆内相应的分区进行仔细的搜寻,图书的查找工作浪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同时若某本书籍已经全部借出,上述做法无疑便是在做无用功。另外图书的更新换代工作也将受到一定阻碍。在网络技术背景下,以上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使图书馆的馆藏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电子和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使图书的查阅工作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资料的查询工作也变得更加方便。即使一些图书没有电子版本,管理人员也可以将此类书籍的书名等信息录入图书管理系统中,人们可以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迅速确定图书的存放位置,进而到指定地点进行图书的借阅。

2.2 自动化的图书管理

随着我国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逐渐深入,数字图书馆的数量越来越多,提供的服务以及图书管理工作水平也变得越来越高。图书馆需要对自身的馆藏进行不断的丰富和扩充,进而满足使用者的更多需求,而这种情况导致书籍数量和种类均有大幅度的增加,为了更好的应对这种现状,需要进行自动化的图书管理。具体来讲,人们需要对图书馆的日常管理进行自动化建设,对传统人工冗杂、琐碎的工作进行调整和改变,通过网络技术的辅助使图书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工作的准确性也有所提高。总之,网络技术的应用对图书检索以及上架一类的工作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在自动化建设工作完成之后,借阅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完成查找等工作,而图书管理人员也可以减轻自身工作负担,为借阅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3 信息共享

在网络技术时代下,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满足各类人群对图书借阅以及还书方面的需求。同时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可以实现图书信息的共享,资料的查询工作不再受到时间以及地域方面因素的影响,图书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另外,这种条件下信息之间的传递速度也有所提升,图书借阅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完成所需信息的查阅,图书馆的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升。

3 网络技术下的图书管理创新和提高方法

3.1 对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和提高

为了促进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的进步和提高,管理人员需要对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和提高。在网络技术时代背景下,图书管理工作者需要对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方式的优势产生足够认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便捷性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图书管理。在实际的图书管理工作中,图书管理工作者需要对管理工作进行反思,利用网络技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

目前,图书馆查阅系统的操作未能被很好的普及,图书借阅者对查阅系统的操作一知半解或是一无所知,针对这些情况,图书管理人员需要对系统使用方面进行教育和宣传,对系统的使用者进行细心的指导,将操作方法、步骤贴至图书馆明显位置,进而使更多的人对其进行了解。此外图书管理工作者需要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管理人员可以将书籍信息录入系统,这样人们便能够在书库之中完成书籍位置的确定,进而可以在指定书架找到图书,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图书借阅。在网络技术支持下,人们可以在网上完成书籍的下载以及查阅操作,该方法能够有效减少书籍的损坏或是遗失,若图书馆内的实体书籍已经被全部借走,电子书籍便可以为其他想要借阅书籍的人提供相应的图书。

3.2 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提升

在网络技术时代下,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仍然是图书管理人员。为了更好的应对网络技术时代下图书管理工作的挑战,管理人员需要对自身的业务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进行提升:其一,管理人员需要对自身的服务意识进行提高,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做好本职工作。其二,对自身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提升。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需要和他人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沟通效果与图书管理工作质量具有一定关联,只有在表达能力达到应有水平的时候,方能与借阅者进行更好的对话并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其三,对协调能力进行提升。在图书馆的不同部门之间需要进行工作方面的合作和联系,因此协调能力对图书管理人员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讲,需要做好图书管理团队内部、上下级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人们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增进图书馆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进而促进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g的进步,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工作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今人们将现代化、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到图书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可以对传统图书管理工作中劳动量较大,工作效率较低以及准确度较低的情况进行改善,另一方面可以为图书的借阅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上文已经对网络技术时代下的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图书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可供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晓琴.浅析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图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6(14):204-204.

第2篇:图书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网络技术;图书管理;服务;影响分析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读、参考的机构,更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提升自我素质,获取知识的文化交流机构和公共性社会服务机构。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图书管理运用互联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为图书馆社会职能的体现做出了巨大贡献。互联网络技术是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的整体,通过对计算机、数据信息等资源的运用整合,以实现全面共享资源的有机协作,在对当前进行的图书管理中,我们正是运用这种依靠计算机辅助,结合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能让图书管理员在进行图书管理的工作中,更加系统、更加快捷、更加高效、更加方便,省去了传统图书管理模式中的大量环节。

一、网络技术对图书管理工作的影响

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中,对到馆的文献要进行验收、分类、调配等工作,最后规整到阅读室。如今网络技术的日益渗透,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图书管理工作,而网络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运用,使图书管理建立成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自动化集成的管理系统,不仅推动了图书管理的进程,也使图书管理工作呈现智能化、网络化、科学化、节能化的特征。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还可以运用互联网络开展网上推荐、预约和还书功能,使图书管理工作更加便捷、更具人性化。

二、网络技术对图书管理信息的影响

当前运用网络技术设计的适合图书管理信息工作的系统,通过对大量信息的保存,利用数学模型处理等功能最大限度的控制着图书的采访、编目、流通、检索及预约,该系统必须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传递的通畅性和正确的分析决策,才能对图书管理的动态信息进行及时响应和跟踪维护。

三、网络技术对图书管理资源的影响

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的集散地,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互联网络信息挖掘各类型资源,并对有效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和组织。目前,多数图书馆都有着相当庞大的文献资料基础库,并逐渐建设了较为成熟的资源整合、开发和系统,利用平台把从互联网络上的筛选、组织得到的资源与现有资源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做到了藏书的资源整合,丰富了图书馆藏的资源,也满足了用户对海量信息的需求,在扩展搜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图书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四、网络技术对图书管理时间的影响

在当前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怎样才能使用户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文献,是图书管理者在图书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作任务之一。在众多电子文献和数字文献信息的资源下,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加强时间治理,为读者及时高效地过滤掉无用的、甚至是有危害的垃圾信息,避免影响读者的阅读。

五、网络技术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影响

当前网络技术在图书管理领域的不断发展,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图书管理图书管理工作者,图书管理人员作为文献资源和广大读者的桥梁,其导航作用也变得更加重要。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图书管理工作者带来的是直接的服务思想和体系的冲击,图书管理工作者要想适应这种变革,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掌握新的科学网络技术,才能与现代化的网络管理相结合,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以及高效组织传播信息能力和熟练的网络技能的全面、新型图书管理员,才能使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得到最大化体现,才会让图书馆事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六、网络技术对图书管理服务的影响

图书管理经过漫长时间过程,已经形成了传统固定的服务模式,但以往的图书管理并没有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而网络技术化下的图书管理,打破了这一固定的传统模式,慢慢将广大读者作为主体,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方式,也促进了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图书馆的业务日渐多样化,服务社会化,其中以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更是加快了信息服务的进程。以广大高校的校内图书馆为例,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往往会遇到疑问,此时图书管理人员应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帮其解决遇到的问题,通常学生所遇问题能否得到及时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他们利用图书的效率。对于广大科研学者而言,他们的时间更为宝贵,需要的文献资源也更为专业和复杂,图书管理人员应该积极配合,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源。在现代化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的服务已经转变为提供直接让广大用户掌握所需知识的服务,使传统文献变成便于共享的电子文献,方便广大用户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直接查询。尤其是面对当前全球性互联网络资源共享的环境,将这些大量资源信息加工整理,使这些资源能被广大用户更有效的利用。

七、结束语

网络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是打破图书管理服务地域性界限的最好武器,不仅有利于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增强图书馆的自主性,也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服务模式,是经济发展大时代下,最有利于广大读者的产物,图书管理应该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符合广大读者需求的、图书管理科学体系,进一步提高图书管理的水平,也使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静.试论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职能和作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会科学版),2012.

[2]陈群.专业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策略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增刊):53-57.

[3]相森.试论网络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8)

第3篇:图书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图书管理; 应用;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5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1- 0082- 02

1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

1.1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

在传统意义上图书馆通常被认为是服务部门,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资料和查询服务。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图书馆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方式,出现了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新形式,图书馆不仅为人们提供传统的书籍文献资料,而且也提供多媒体信息资料,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跨馆、跨地区的信息资料查询,使读者真正享受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捷。

1.2 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信息技术是一种虚拟的技术,在网络世界里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可以传递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因为信息量巨大,难免出现无用信息和垃圾信息,这就需要图书管理人员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整理与过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使得网络信息资源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而且也更容易操作。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设备的广泛使用,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1.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

信息化管理是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很多事情都需要手工完成,这使得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巨大,而且人工操作极易出现失误,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后,图书馆的许多工作都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操控来完成,只需编制相关程序,配备较少的人力、物力就能完成图书馆的相关工作,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显著提高了工作质量。

1.4 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图书管理员的身份发生转变

在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中,图书管理员只是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工作,主要负责图书的归类和整理,进行图书借阅与归还的记录,定期检查图书的保存状况。而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的广泛应用,读者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馆藏图书的范围,而是有了更高的需求,这时图书管理人员就不得不进行身份转换,可以说图书管理人员的角色朝更深层次发展,图书管理人员要主动为读者提供需要的信息,这种信息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局限,这种提供信息途径的多样化、方式的灵活化、工作模式的多样化是图书管理人员身份转变的主要表现。

1.5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馆藏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管理工作模式,如今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书籍报刊、互联网、光盘、电子图书等都可能成为信息承载者。计算机的应用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形式上的改变。在图书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服务咨询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不断进行馆藏内容的改革。目前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使得信息的形式更加丰富,有数据文献、电子信息、音像资料等,图书馆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信息中心。

2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2.1 不断提升图书馆中信息设备的配置水平

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水平首先要保证计算机、多媒体等硬件配套设备的配置,只有从硬件上得以保障才能进行软件的更新,从而实现整体信息水平的提升。然而,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图书馆的整体硬件配套设施普遍落后,硬件与开发商运用的软件不匹配,信息化服务功能无法发挥。鉴于此,图书馆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其次,构建系统完善的设备使用与维护制度,确保信息设备的正常运转,并且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降低设备故障率,提升设备利用效率。

2.2 有助于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

共享、交流与协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且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图书管理也正式步入了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时代。借助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使图书馆之间实现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逐步探索区域集群化管理的模式,即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系统图书馆分别建立本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大大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

2.3 提供图书管理的网络远程服务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的共享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因此在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管理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为各类用户提供不同形式的网络远程服务,更好地满足各类读者对图书管理的特殊需求。可以借助各种网络终端技术同各地的用户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检索以及资料查找等服务,更好地满足图书管理中的远程需求。

2.4 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使得图书管理工作方式实现了由人工作业向智能化管理的巨大转变,解决了很多图书管理工作中的难题,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不断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管理人员开展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培训的效率和针对性,有助于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3 结 语

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数字化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在图书管理工作中要科学合理地应用计算机设备和信息技术,这是图书馆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总而言之,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 黄惠娟. 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9):136-137.

第4篇:图书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电子图书;安全;防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0-30388-03

Characteristics and Safety Protection Techniques of Electric Books Management

ZHONG Jiang-lian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 417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lectric books management,the paper elaborated the problems of e-book management,and then proposed personal opinions on safety protection techniques.

Key words:eletric books;management;protection

1 目前电子图书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电子图书发展较快,但它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还存在一个从发展到完善的过程,因此,电子图书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

1.1 电子图书的网络安全问题

计算机系统的自身安全和自我保护功能非常薄弱,而且从技术上来讲,因特网自身的结构也决定了它的安全存在隐患,都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因为,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系统,许多应用系统处于不设防状态,具有极大风险性和危险性。TCP/IP协议的开放性导致了它在安全性上的漏洞,如TCP/IP协议存在缺乏对用户身份的鉴别及对路由协议的安全认证等。计算机网络分布的广域性、密集信息资源的共享性、通信信道的公用性等,都为信息被窃取、盗用、非法增删改及各种扰乱破坏造成极为方便且难以控制的可乘之机。同时,网络系统又过于复杂,缺陷太多,使网络化图书信息不完全。网络化的发展及电子图书对网络环境的依赖,安全问题更日益突出。网络系统随时有可能遭到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攻击,造成系统被破坏或者被非法使用,信息数据泄露和丢失,造成电子图书变得残缺不全、面目全非甚至不复存在[1]。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应当肩负起电子图书资源的分布式管理和数据保护职能,来集中保护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的安全。若图书馆的服务器的数据遭到破坏、丢失,那么图书馆所采购的电子图书的数据将无从恢复。因此要对图书信息系统数据进行备份,对工作站使用不间断电源,及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等安全措施,对电子图书进行全面保护。如果电子图书的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势必影响电子图书的发展,因此网络安全问题应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1.2 电子图书的知识产权问题

对于电子图书而言。无论是将正式出版的文献转化为电子形式在网上还是将没出版的作品在网上公布,都要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未经作品的版权所有者同意,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他人的作品。由于电子图书是在网上下载、浏览,因此版权问题比传统图书更难以控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传统文献数字化引起的版权问题,它是由于电子网站未经著作权人同意擅自将纸质作品数字化而导致的“无限传播”,从而产生版权纠纷;二是电子图书网上传输引起的未经授权的复制,从网上下载一部电子图书,经过解码将其转换成另一种格式,就可以在网上传播,从而侵犯了网络出版社的权利。如果一本电子图书在网站上可以无限制地被下载,这样做虽然方便了个人用户,但必将损害出版社、软件公司及其图书作者的利益。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势必挫伤作者的创作热情,出版社也因没有经济收益而放弃对电子图书的投资。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是电子图书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1.3 电子图书信息的不稳定性问题

电子图书存储介质的物理寿命 ( 保证存储的数据不丢失的时间) 远远比不上纸质图书,即使是寿命较长的光盘也不过20- 30年(保管条件好的话可以延长)。材料的氧化和变质、磁场的影响等很容易破坏甚至抹去介质上存储的数据。存储介质的不断更新换代,更加速了电子图书的不稳定性。不过10年,8英寸软盘几乎已成为历史,5英寸、3英寸软盘也用得越来越少了,光盘、U盘等迅速普及起来,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新的存储介质出现。据介绍“新型原子级CD、全息存储器、光学只读存储器和磁介质存储器将在21世纪共铸领域的辉煌”。技术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代社会,信息技术是十分脆弱和不稳定的。设备与软件的寿命估计不超过10年。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厂家可以保证它生产的硬件和软件永不过时。”[2]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对原载体上的文字、数据进行拷贝、转换,使之保持常新的状态,防止信息的丢失。然而,在不断进行拷贝、转换过程中,由于上述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信息损失、变异和泄露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见,电子信息的不稳定性给电子图书的管理带来了严重挑战。

2 电子图书的安全防护技术

2.1 对载体的安全防范

首先,选用优质电子图书载体。磁带、磁盘、光盘的质量直接影响其使用和贮藏寿命,所以应采用质量好、性能优的磁带、磁盘、光盘来存贮电子图书。

第二,创造适宜的保存环境。温湿度是影响电子图书载体使用和保存寿命的重要因素。温湿度过高会加速其载体材料的氧化反应,导致载体材料变形、变质,甚至造成电子图书载体中记录信息的丢失。温湿度过低会使电子图书载体变脆易裂,同时由于容易产生静电而吸附许多灰尘,致使读出的信息错误率增加。因此,电子图书载体库房可由恒温恒湿机和空调机控制温湿度。根据有关规定,电子图书载体的贮藏环境和使用环境最佳的适宜温湿度条件为:贮藏环境:温度15~20℃,相对湿度40% ~50% 。使用环境:温度15~25℃,相对湿度40%~60%[3]。

第三,防止光线和有害气体的危害。对电子图书载体危害最大的是紫外线,它能与载体本身的制成材料发生氧化反应,致使盘体老化,紫外线还能使磁性载体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导致信号衰减,从而影响记录信息的质量。因此,要严格控制强光的射入,不让其受到强光直射。再就是有害气体,主要是空气中的酸性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化氢等)和氧化性气体(氧化氮、氧气、臭氧等)。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沉积和吸附在电子图书载体的表面,腐蚀破坏载体,致使载体脆化变质、机械强度降低、磁粉脱落、声像模糊等,造成电子图书载体的损坏和信息的丢失。而灰尘不仅会划伤和污染电子图书载体,而且含有化学成分的灰尘会使载体受到一定程度的腐蚀。同时当含有细菌的灰尘落在电子图书载体上后,不仅会使其中的数据丢失,还会污染驱动器读写磁头,甚至会殃及其他载体。基于以上原因,要求严格做好防尘工作,保持好电子图书载体的清洁卫生,尽可能创造良好的贮藏环境。

第四,防止外来磁场的入侵。磁带、软磁盘、硬磁盘皆是一种磁性载体,对磁场非常敏感。若磁性载体被外来磁场干扰,就会造成其中记录信息的丢失甚至完全破坏。因此,磁性载体在保存和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远离强磁场,确保载体不受磁场的损坏。应使用特殊材料,如软磁物质(软铁、镍铁合金等)制成存放磁性载体的专用柜子,可以屏蔽磁场。对于特别重要的电子图书的存放区要设置测磁设备,对隐蔽的磁场进行监测。因此为使磁性载体的质量得到更好的保证,要避开磁场,要有相应的防磁、测磁设备,使磁性载体的贮存和使用都不会受到磁场的干扰。

最后,要科学使用电子图书载体。即科学使用磁带等,养成良好的使用存储介质的习惯。科学使用电子图书载体对其贮藏寿命起着关键性作用。

2.2 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保障

对网络环境下电子图书信息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措施和手段有: 访问控制、加密签署、防火墙、漏洞扫描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防写措施、信息备份与恢复等[4]。

(1)访问控制。其主要任务是保证电子文档中的信息不被非法访问和非法使用。可以通过入网访问控制, 规定哪些用户能够登陆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再有权限控制,控制用户所能访问的目录、子目录、文件和其他资源,并限定用户对这些资源所能进行的操作,以防电子文档的拷贝篡改和打印;还有防火墙控制,是阻止网络黑客访问某个网络的屏障,它既能阻止本机构资源的非法访问,又能阻止资源从该机构的非法输出。

(2)加密签署。与电子信息处理有关的加密签署技术主要有三种:私钥对称加密,即收、发文双方使用相同的密钥;公钥非对称加密,即收、发文双方使用的密钥互不相同而且几乎不可能从加密之钥推导出解密之钥,主要用于正常密钥交换非常困难的地方,如互联网;单向函数,主要用于数字签名和证明,可证明电子图书、数据库内容的可信性。

加密的目的是确保不宜公开的电子文档、数据库的非公开性。作为保证电子文档、数据库机密性的主要措施,它可由多种加密算法来实施,如密码算法和公钥密码算法。将两者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签署技术则可以确保电子文档的真实性和进行身份验证,以确认其内容是否被篡改或伪造。它可以包括证书式和手写式数字签名两种。其中,证书式数字签名要向专门的技术管理机构登记注册,而手写式签名是作者使用光笔在计算机屏幕上签,或使用一种压敏笔在输入板上签,显示出来的“笔迹”,如同在纸质文件上的亲笔签名一样。当然,用手写签名的方式时,还要借助其他安全控制技术,防止数字签名的“笔迹”被他人拷贝。

(3)防火墙。通过在网络边界上建立相应的网络通信监控系统,达到保障网络安全的目的。

(4)漏洞扫描技术。就是自动检测远端或本地主机安全脆弱点的技术,对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检查,发现其中可被黑客利用的漏洞。漏洞扫描技术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策略。被动式策略是基于主机的检测,对系统中不合适的设置,脆弱的口令以及其他同安全规则相抵触的对象进行检查;而主动式策略是基于网络的检测,通过执行一些脚本文件对系统进行攻击,并记录它的反应,从而发现其中的漏洞。

(5)入侵检测。是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响应处理的过程。它可以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拓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6)防写措施。即将电子文档、数据库设置为“只读”状态,如此用户只能从计算机上读取信息,而不能对其做任何修改或复制和打印。

2.3探索长期可存取技术

为了使电子图书长期可存取,必须研究其长期适用的读取方法。目前,使用的较多的技术有:

(1)仿真。指制造一种可以运行过时软硬件的软件,在运行过程中对过时软硬件进行模仿,从而使电子数据可以读出。

(2)迁移。指将数字信息从一种数据环境转换到另一种数据环境上的复制。但迁移技术可能造成部分文件格式丢失,最好备份后再做。目前,迁移技术被认为是保护数字信息长期可存取的有效途径。

(3)载体转换技术。将技术过时的电子数据适时地转移到缩微品或纸张上,不再用计算机进行读取。它可以避免技术过时带来的读取困难。

2.4建立健全有关制度

(1)建立定期检测和维护制度。每年定期检测1-2次,对磁性介质每3-4年得拷贝一次,并建立对电子图书的检查、维护、拷贝等操作过程进行登记的制度。

(2)通过设立“网络安全员”,检测网络运行状况,清除计算机病毒,修补技术漏洞,击退入侵黑客,并在网络遭受攻击时候能给予反击或是尽快修复被毁系统。加强对网络安全形式的预测,提高安全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文建.论网络环境下电子文档信息的安全[J].档案学通讯,2003,(1).

[2] 杰夫.罗森伯格.保证数字或文献的长久性[J].科学,1995,(5).

第5篇:图书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技术;信息化;图书馆管理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已经与数字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数字科技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然而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国内多数图书馆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依然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料的储存场所,有着大量有用的信息资源,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让图书资源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1 数字技术的内容、特征与发展

数字技术也就是数控技术,它将日常工作与计算机相结合,利用电脑设备将一些具体的图像、文字等信息转化为电脑可以识别的二进制数字,通过电子计算机对这些信息加工、计算处理后,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对这些图像、文字信息进行管理与应用。这是一种新型科学技术,熟练掌握这项技术可以让我们的图书管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

在面对大量复杂的数据与信息时,数字技术可以有效地将这些信息长期妥善的保存,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信息还可以进行保密措施,防止这些信息的外泄,增强信息保存的安全性与保密性。最后,利用数字技术可以跨越时间与地区,加强信息的沟通性。

2 数字技术应用于图书管理工作的影响

2.1 管理服务的多元化与综合化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电子图书的数量逐渐增多,图书管理也主要依托电子计算机技术。而传统的图书管理是对纸质的资料文献进行管理,其日常服务工作也主要是对馆存图书进行管理与借阅服务,即使配置了计算机设备也是作为辅助工具为读者提供查询等服务。大部分的传统图书馆还是以读者主动上门的方式进行图书借阅活动,并不能真正实现线上互动。新时代的图书馆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将图书馆内的图书文献以网络的形式展示给读者,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还可以结合其他智能设备给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

2.2 数字模式与传统服务模式的共存

将数字技术与图书馆相结合,可以让图书馆在线上24个小时对读者开放,让读者可以随时借阅图书馆内的资料,整个过程也由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更加便捷。因为网络图书馆中的书籍不是实物,也不会造成时间与空间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在同一时间内,可以有多名读者在不同的地方阅读同一本书籍。而在传统的图书馆内,书籍的馆存数量不多的话,就会出现多名读者排队预约某一本图书的现象,造成书籍的传播利用率不高。

将图书馆内的资源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管理后,可以让读者快速地查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后,读者只需要利用检索功能就可以方便的获取想要的信息。目前我国的图书管理中的数字技术应用还不够成熟,很多资料与信息还未能转变为数字信息,加上图书仍然在实体图书馆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因此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还是十分重要的。要想真正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服务,需要管理人员继续学习研究,加大对用户的宣传与指导,让用户熟悉并习惯使用计算机网络,充分利用好数字信息资源。

2.3 对图书管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图书馆向着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同时,图书管理员也要不断更新知识,不能只是单纯的文献管理者与提供者,更应当承担网络信息专家的任务。在图书馆的工作重点转向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馆内的工作种类与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现代的图书馆内,管理员要依靠计算机技术,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与分类工作,并且要将馆藏资料转化为数字信息,以便用户更好的查阅资料。新时代的图书管理员更多的不是与图书打交道,而是用计算机等数字技术对图书与资料进行管理,这也对管理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新兴的图书管理职业应运而生,比如网络图书管理员、网络化图书馆设计员、信息分析员等。

3 数字技术应用于图书管理工作的途径

3.1 更新观念,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将图书管理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要求图书管理员有更加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念。在进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明确目标,确立更新的系统。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用电子设备对图书馆内的图书文献进行分类与管理,逐步完善信息查询系统,再通过其他电子设备的终端服务实现图书文献的电子化共享,从而体现图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应当选择具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员成立专家小组,指导信息化建设。专家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整个建设工作做出整体规划,统筹协调所有工作的开展。信息化图书馆的建设就是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庞大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的前期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大量的时间将一些纸质文献转化数字信息,再对这些数据库内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在这些基础建设完善后,就能够实现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把控各个环节,对不同的工作进行协调与规划,保证整体工作的协调发展。

3.2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构建区域性信息化资源的保障体系

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当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获得各方的支持。数字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并被普及的过程十分漫长而艰巨,需要不断的投入时间、金钱与人力,因此单靠一个图书馆很难实现,所以要充分调动各行各业的支持,共同合作,促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分为不同的部分与阶段,分批分量完成。比如可以融合其它较小的图书室,完善图书共享系统,让图书资源能够为更多的行业、更多的人们所用,从而建立联机合作项目。

3.3 重视图书馆数字化的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使之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建立信息化图书馆,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为了更好地保障数字技术的应用,图书馆应当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同时还要对已有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与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新时代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不仅要有爱岗敬业的品德,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让每个工作人员都能掌握数字技术,成为信息化图书馆的管理者。

3.4 加大数字化建设的投入.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同种类的书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图书馆作为这些书籍的存放与管理的地方,也应加强管理,让这些人类智慧的财产被保存并继续造福其他人。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意味着让更多人更加方便快捷的接触到这些人类的智慧,因此应当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快发展速度,让图书馆不再只是摆设,而是更好地被人们利用,成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推动力。要加大数字技术的应用,就不能减缩资金投入,但是图书馆作为非盈利的设施,不能提供大量的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因此需要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提供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图书馆管理人员更要千方百计的筹措资金,完善图书信息化管理系统。

4 结语

数字技术在给图书管理员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可以让用户更加便捷地使用图书馆内的文献资源,让信息传播更加高效。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将图书馆内的大量信息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并且有利于其他用户的检索与查阅,在利用数字技术后一些资料可以被长期安全的得到保存。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几个人就可以实现的,因此要不断探索数字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让信息化图书馆的建设更加直接有效。

参考文献

第6篇:图书管理技术范文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深,国家教育经费的投资力度也越来越大,各大高校图书馆馆藏数量也迅速增长,这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图书馆馆藏增多,管理工作难度也随之加大。以往的手工处理方式己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各图书馆书籍数量大幅度增加的现状,迫切地需要一款智能的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为图书馆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图书情报与信息中心(图书馆)的业务分工、业务流程、实际需要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之后,着手建立了基于B/S架构的图书管理系统。一下将从需求分析、系统功能分析、数据流程分析、数据库设计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指在系统正式开发之前对将要开发系统进行综合评估,详细列出欲开发系统的各项需求,并以此来指导整个系统的系统设计过程。本文在对安徽财经大学图书情报与信息中心(图书馆)相关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进行详细的调查之后,明确了该系统的各项需求。并对其按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法律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    

图书管理系统主要是对书籍的借阅、归还等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期达到节约人力、物力的目的。考虑到所要管理的书籍之多,系统注册用户范围之广,因此对系统的性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所以,我们着手从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进行,决定采用双机双工运行模式来开发此图书管理系统。

2系统功能分析    

本系统大致分为五个模块,分别是:登陆界面设计模块、普通用户身份验证模块、管理员身份验证模块、普通用户操作模块、管理员操作模块。如下图1所示:    

登陆界面设计模块通过连接数据库,可验证普通用户身份信息是否有效,实现系统的安全操作;普通用户身份验证模块通过连接数据库,可验证普通用户身份信息是否有效,实现系统的安全操作;管理员身份验证模块通过连接数据库,可验证管理员身份信息是否有效,实现系统的安全操作;普通用户操作模块可以为普通用户提供全面的可使用的操作,包括可借书籍查询、己借书籍查询、借书、还书等多种操作,旨在为图书馆使用人员提供操作方便的借阅环境,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是较为理想的使用系统;管理员操作模块实现图书馆管理员的登陆认证,如成功,管理员可进行新书添加、书籍删除等非普通用户所能操作的特殊操作,保障了图书馆的正常运作和维护。

3数据流程分析    

为了更好地描述系统中数据流的流向及处理过程,我们采用数据流图这种工具来辅助开发。系统的数据流图如下图2所示:    

数据流主要包含两个部分,首先是读者进行借阅与还书的操作,完成操作后相应的数据存储在借书记录表、还书记录表(数据库设计部分会详细说明);其次是图书管理员对库存书籍进行更新,并将最新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

4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系统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一个合格的数据库会为代码设计阶段带来不可忽略的便利。因此,我们将开发整个系统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设计、建立数据库上面。    

为了降低系统间各模块的数据祸合度,我们根据系统中出现的主题来建立数据库,每一个外部实体对应一个数据表;此外,为了进一步简化代码设计阶段的复杂度,我们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还建立了适量的存储过程与触发器,以供程序编写时直接调用。综合系统整体框架结构,我们建立了7个数据表,分别是:入库单表、库存表、读者信息表、职工档案表、管理员信息表、借书记录表。

其中,入库单表记录到库新书的书名、作者、数量、价格、出版商、出版日期等书籍基本信息,以供借阅者查询;库存表记录并保存整个图书馆的馆藏数量及存储位置等信息;读者信息表记录己注册读者(在校学生及任教职工)的姓名、学习(工作)部门、账户名、密码等重要信息,其中登录模块的验证信息主要是出自此数据表;职工档案表记录图书馆职工的姓名、职称、工作岗位等信息;管理员信息表记录系统后台管理员信息,以便及时地处理相关的系统故障问题;借书记录表记录借阅者借出书籍的详细信息,包括借阅人、借阅书籍号、借阅日期等信息,便于借阅人查询;还书记录表记录借阅者归还书籍的详细信息,包括借阅人、借阅书籍号、借阅日期、归还日期等信息。

第7篇:图书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技术性工种;信息类型;点对点模式;资料员素养

专业分工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适应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从积极角度审视,这是全人类进步的高度体现,但仅从专业化的从业者所具备的全面素养角度衡量,这可能也会导致脱离本专业后这些从业者将无所适从,或者在专业岗位上也会陷入仅见专业的泥淖。这里,笔者并不是要否认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而是更想表达一下,一个专业化的人才在当下社会更应该具备全面的素养,方能做好本职工作。

因为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速度的加快,世界作为地球村存在的种种天然联系,尤其是信息的联结更为紧密了。仅知晓国内本专业或者仅从纯技术性角度对待工作,往往会不尽如人意。比如,医务工作者仅仅把病人当做工作对象,而非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去人文性的医治;只懂得国内的医疗发展趋势,对国际充耳不闻,那么,其工作效果可能就会打折扣。因此,作为为技术性工种提供大量信源的图书资料室及资料员,就应探索一套针对性强且满足其工作全面所需的图书管理模式——点对点模式,即针对某类技术性工种的工作所需全面配置相应的信息资源。

一、培养人文关怀的资料库

专业技术工种的从业者每天大量进行的都是纯粹技术性的工作,比如医务工作者每天面对的恐怕都会是救死扶伤的事情,把病患从病痛折磨中解救出来是他们的天职,做到了也就完成了任务,这过程似乎与人文关怀毫不相干。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病患的不满、牢骚和抱怨都多少说明了我们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比如,很多医生不喜欢病患多问几个关于自身病情的不解问题;很多医生对手术台上内心较为恐惧的病人漠不关心;很多医生置病人自身所承受的痛苦于不顾,而仅关注此医治方案对自己讲是否是最安全和顺利的等等,当然,医患间的矛盾有社会的问题,有医生的问题,也有病人的问题,但医务工作者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或许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笔者认为在单位内部的图书资料室创建一个专门培养和熏陶技术工种工作者人文关怀的资料库实有必要。

在单位内部的图书资料室应独立设置一个版块用来配置人文关怀方面的资料,其中应包含哲学、文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同时还应包含本专业人文关怀浓郁的经典案例书籍,以供从业者学习。并且在醒目位置设置相应的人文关怀标语,以专题形式对从业者进行人文关怀方面的讲座来培养其人文关怀的情愫,这理应成为团体内部资料室思虑并承担起的任务。

二、掌握国外动向的综合资料库

国际化程度如此之高的当前社会,不了解国外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沿变化无异于闭门造车,尤其是医疗领域,各种新疗法、新病种层出不穷,视线仅停留在国内范畴难免会成为井底之蛙,为此,团体的资料室最好可以为专业工作者及时提供国外的最新发展情况。

当前,以医务工作者为例,每天的工作量会比较大,上班就接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病患,为其诊断并医治,能够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搜集一些国外信息的时间并不多,而这些信息为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为病患解除病痛的折磨来讲意义非凡,所以,资料员室要尽最大所能为其提供国外相关发展动向。

尽管很多单位的资料室都有相关的外文书籍,但是量一般比较少,针对性也不够强。资料室和资料员就此项内容可设置书面的资料室,也可设置电子的资料库,可以聘请相应的专业工作者,比如医疗系统中可邀请国内外医疗专家提供相应的书目或者文章篇目,由资料室的具体工作人员执行操作,通过各种途径把国外相关领域的最新资料第一时间掌握在资料室里,供专业工作者查阅和学习。

三、建立细致化的专业资料库

对于技术性的专业工作者来说,上战场的武器莫过于专业知识与技能了,为此,很多单位内部的资料室都会配备很多专业所需的书籍与期刊,但通常情况下,这些专业书籍往往涉及的面比较广,而数量相对又不多,这样会出现一种泛泛的迹象,存在很多专业性强的书籍想找找不到的状况,比如以医疗系统为例,它的门类细分性特别突出,人体的各个部位恐怕在医院都可以找到它对口治疗的部门,那么就意味着医院的专业科目划分十分细致,对医务工作者来讲,就更需要自己专业性特别强的那些信息,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医学书籍。为此,资料室需建立细致化的专业性突出的资料库。

该资料库的建立可以采取书面资料与电子资料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同样由专业工作者提供其所需书目或者文章名称,由资料室统一订购或者在网络中搜寻后建立自己团体内部的专业资料库,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建立专业性强的资料库势在必行。

综上,在专业化分工精细的当下社会,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对技术性的工种,如医务工作者而言,在浓郁的人文关怀精神的指引下,在掌握大量的国内外前沿的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去救死扶伤恐怕是人生工作的至高境界。为此,图书资料员需具备一定的外语、计算机处理能力,具备工作人员所需信息类型的分析能力,在众多专业书籍与网络资料中能够甄别和筛选的能力等,来适应建立培养其人文关怀、帮助其及时且全面掌握国外发展动向并能学习本专业精深知识的三个资料库的需要,为技术工种的专业工作者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瑾. 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图书资料管理初探[J].网络财富,2010,(10).

[2]林万涛. 浅议图书资料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5).

[3]许秀.试论图书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域图书馆论坛,2013,(01).

第8篇:图书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书标;图书管理;用途维护

在当前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中,能否使用科学、完善的管理方式,将直接关系着图书资源的合理使用及图书馆今后的发展。随着图书馆的规模不断扩大,书标作为图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图书实际管理中,管理人员通过使用书标的导向排序功能,对图书进行分类、排放;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想要对某本书进行查阅,也是通过书标的指导进行查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书标的使用中,多存在着脱落、破损的状况,对图书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此,本文从书标在图书管理中的重要性、图书管理中书标的维护策略等两个方面出发,针对书标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途径,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书标在图书管理中的重要性

书标作为图书管理的主要标志,在具体实施中,能够凭借自身的导向功能,及时的对图书进行分类、排列,在方面读者阅读的同时,还能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面对当前图书馆规模的不断扩大,面对大量的书籍,多数图书管理人员感觉到力不从心,尤其对一些刚刚进馆的新书,都需要书标的帮助。针对书标在图书管理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介功能

顾名思义,在图书日常管理中,书标作为图书的标签,能够将图书的具体信息记录进去,如文献索引号、馆藏位置。馆藏名称等信息,在方便读者查阅的同时,还有利于图书管理。针对一些系列的图书管理,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还会出现一些插图,同时对图书的主要功能及使用价值进行详细的标注,以此来方便读者的阅读。

(二)排序功能

图书管理人员在对图书管理中,需要对一些系列类型的图书进行管理。在这些系列类型的图书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图书的排序问题。若排序错误,将会误导读者,同时也有损图书馆的整体服务形象。这些系列类型的图书是由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编写的,需要图书管理人员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其整理。而在对其整理时,能够通过书标来减少整理时间,在提高整理效率的同时,保证了整理效率。在其实际使用中,图书管理人员通过对这些系列图书的调查,依据人们对图书的阅读习惯,将书标的排序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以此对图书进行排序,同时做好记录,方便今后的查询与存取。

(三)导向功能

基于图书馆的实际性质,在投入使用时,多数是勉强人民群众开放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一定的开放性。群众在阅读时,依据图书馆中的相关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所借图书,同时在需要时,能够通过图书馆内的书标,按照书标上的提示来寻找自己需要的图书,在节省寻找时间的同时,还能通过书标上的相关信息,对图书的实用价值进行判断。此外,针对一些规模较大的图书馆,书标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读者按照书标上的相关信息,找到自己所需书籍的具体书架,以此来进行书籍挑选。

二、图书管理中书标的维护策略

书标对图书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书标的完整程度直接关系到图书管理工作的成败,所以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应该对书标进行严格的检查与维护工作,尤其是对一些年代较为久远 ,字迹已经模糊的书标,应该作为重点的维护对象加以维护,书标加固是维护书标的重要策略。

(一)定期对书标进行检查

在当前图书馆的发展中,随着规模不断的扩大,图书数量也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增加,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逐渐扩大,一些管理人员因工作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书标的维护管理,为今后图书管理埋下了隐患。在对书标进行定期检查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结合着图书馆的实际发展状况,对现有的书标进行一一排查,针对磨损、丢失、自己模糊的书标,图书管理人员应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完善,避免书标破坏的进一步扩大;甚至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对书标进行统一更换,以此来发挥出书标的具体功能。其次,对一些刚刚进馆的新书,应及时的制作书标,避免忘贴、漏贴的现象发生。

(二)对流通图书的书标进行维护

在流通图书书标的维护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图书管理人员应对读者归还的图书书标进行严格的检查,一旦发现书标出现破损现象,应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完善,避免因书标破损影响图书管理工作。其次,在对图书上架时,各个管理人员应在检查完书标后对其上架,以此来保证上架图书的规范性,同时也方便了读者今后的阅读。最后,在这些流通图书中,若书标里出现大幅度破损,应停止外借,只有在修补好之后进行借阅活动。

(三)利用电子科技创新制作书标

传统的书标都是以纸质材料手工制作的,这样的书标经不起多次的流通与时间的侵蚀,所以在图书管理人员研究书标的维护策略时,应该创新思想,将现代电子计算机科技应用到书标的制作过程中。利用RFID技术,制作RFID电子书标,运用阅读器解RFID电子书标。这种新型的RFID电子书标,需要创新地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目前,研究者们正在积极研究之中,相信不久的将来,电子书标将会普遍应用于图书管理之中。 

总  结:

 综上所述,书标作为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图书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使用中,合理的书标设置能够为图书管理人员指明管理方向,使其在节省管理时间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图书管理效率。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充分认识到书标的重要性,在合理使用书标的同时,加强对书标的维护,保证书标的完整性与美观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书标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图书的管理效率,为图书馆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牛青伟.关于图书管理中对书标的应用分析研究[J].科技信息,2011,(20).

[2]李世珣.试析书标在图书管理中的用途及维护[J].大众科技,2010,(12).

[3]游永忠.试析书标在图书管理中的用途及维护[J].科技广场,2009,(03).

[4]邓攀.试析书标在图书管理中的用途及维护——以武汉图书馆青少年阅览室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

第9篇:图书管理技术范文

一、图书管理系统设计需求 

利用作者对图书馆以及相关部门的调查,积极与职工以及领导进行沟通,从中发现图书馆职工对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需求主要在于图书管理计算机页面良好,能够方便操作,并且在包含基本功能之外,还需要包含一些优化特点。其中具体需求如下所示: 

首先是对图书资料管理方面的需求,结合图书馆实际图书资料管理需求,对图书档案进行增添,丰富图书资料管理的功能,其中包含删除、备份、资料报表等,这些都是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基础功能。再者是图书馆的统计员要求一定要实现数字化管理形式,资料的录入以及查阅都实现数字化,能够完善图书馆中的图表打印以及各种书籍报表打印等。其次是为了更好的方便读者对书本进行查阅,提高图书查阅的速度,需要在这方面进行不断优化完善,同时还需要添加图书超期提醒以及读者借阅信息的查询等功能。最后是图书馆针对图书类别的查询以及图书数量的统计等提出设计要求,希望能够更好的完善这些问题,优化图书管理效果,提高图书管理质量。 

二、系统整体设计介绍 

对于图书管理系统来讲,主要是针对图书管理中的具体管理方式以及功能等进行优化,在优化设计过程中还需要保证图书馆本身的发展,对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设计主要是根据以下步骤: 

首先是打开系统服务器,录入用户名、登录密码以及用户的身份,这样才能登录到系统中,系统会根据录入的用户名以及各个信息从数据库中查找ID号,及时对用户的ID号进行认证,确认登录用户身份。当然若是登录信息显示不正确,则用户不能进入到系统中。点击其中的查询功能,及时进行信息查询,这样客户端会将其信息输送到服务器中,服务器进行数据校对,在校对结束之后再次返回到查询页面中。对于图书管理过程中,在系统设计上需要重视设计目标、总体结构设计双方面着手。 

设计目标:对于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图书管理的速度,准确对图书信息进行统计优化,加强读者信息的管理,提高管理员的管理组织以及专业职能。这些都属于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統重要的设计目标,保证图书管理系统更加完整,同时着重对图书借阅期限进行提醒,为读者以及管理者提供更多的方便。在数据库完善方面,需要重视对ADO的访问技术优化,语言以SQL为主。对于图书管理系统中的服务客户端来讲,需要针对其自身服务需要建设数据库,这样就能将所有的客户端连接在一起,通过客户端协议的方式将服务指令发送到服务器中,执行服务任务。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对于图书管理系统而言,图书管理系统自身的建设体系以及结构主要是根据府服务器客户端以及服务器自身端口的数据进行流通,将客户端中的数据与服务器中的数据进行通信,主要应用ADO/OLE/DB,这样能够提升数据的安全性。系统中的相同服务器在与数据库服务器相连接过程中,通信也需要选择ADO/OLE/DB,保证其通信安全以及质量。数据库服务器中的客户端主要对图书读者信息进行处理,同时在存储着图书管理员的基本信息,所以需要十分注意对其的优化升级。图书馆里的图书管理系统中服务器客户端存在的主要作用是对图书进行浏览,能够迅速查找到图书信息。整体的系统结构主要是客户端将图书的信息以及借阅管理信息等进行录入,这样形成专业的图书管理模块,当然图书管理模块中包含对图书的借阅、图书的归还以及上交的罚金等。图书管理过程中,对图书信息一定要准确掌握,对图书类别清晰划分。从整体上来讲,读者借阅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包含删除、添加以及查询这些功能。同时其中还包含还书提醒。管理者模块中包含管理者信息,管理者登录权限等。 

三、管理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管理系统模块结构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管理员模块设计:管理者是图书管理的主要操作者,在系统设计中包含管理者管理模块,管理者管理模块中包含管理人员的基本管理信息,具有添加、删除、修改以及查询等功能,管理员在在登录管理客户端期间,需要通过客户端认证,登录用户名、账号、密码,当然其中还包含管理者权限功能设计。 

2.读者信息管理模块设计:读者信息管理模块设计中,包含对读者在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以及退出,能够实现实时修改,及时查询以及推出等。 

3.图书信息管理模块设计:图书信息管理模块设计主要包含对图书信息的记录以及管理,图书类别的区分。当然其中还包含对图书信息的保存、删除以及修改,信息查询、借阅信息查询等的设计。图书类别主要体现为电子图书类别与图书类别。 

4.还书提醒模块设计:还书提醒模块设计的主要功能针对对还书时间的确定,还书时间的设置以及还书提醒的正常应用。 

5.图书借阅模块设计:图书借阅模块设计中功能设计主要包含对图书的刷新、信息的显示、图书管理的退出、图书归还之后的信息修改、图书信息的刷新、图书信息的突出、需要交纳的罚金、罚金信息更改(删除)、图书借阅信息的刷新查询。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以及实现是图书馆发展进步的关键,所以需要深入到图书信息管理以及借阅等模块设计中,更好的提高图书馆系统管理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唐小新,李高虎,唐秋鸿,曹红兵,高嵩.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电子图书荐购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03: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