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范文

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

第1篇: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廉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109-02

廉洁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充分发挥廉洁文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对于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巩固和发展反腐倡廉的社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应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为切入点,引导青年学生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线。

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

高校是神圣的知识殿堂,是造就祖国未来建设者的一片净土。然而,从当前的形势看,腐败问题已经蔓延到高校。某些大学生沾染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出现了“请客吃饭拉选票”、“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现象,一些学生组织也逐渐被异化,甚至成为藏污纳垢之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夹杂着大量西方社会文化思潮、错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冲击,造成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廉洁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甚至道德人格分裂等问题。[1]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国家的接班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研究者指出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与同构,[2]两者在知识内容、结构层次、教育对象、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等方面具有相通性。因此,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为大学生提前接种“反腐疫苗”,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要重视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应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廉洁教育与学科建设、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地把廉洁文化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生在思想上趋向成熟,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能消化吸收理论学习内容。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作为主要载体,深入挖掘并整合现有课程中的廉洁教育资源,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认识的过程中受到廉洁教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逐步形成廉洁意识、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

二、以“基础课”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廉洁意识,牢固树立拒腐防线

《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大学阶段廉洁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意见》所指出的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以及法制的教育,与“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完全相符,所以大学生廉洁教育应当首先以“基础课”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把廉洁教育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中。

1.明志爱国,廉洁修身,传承礼义廉耻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某些大学生受传统“官本位”价值观和现实社会中某些官员腐败行为的影响,把当官与物质享受和特权等同起来。以这样的出发点把当官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必然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使社会更加腐败。“基础课”的思想教育版块要求大学生充分认识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明确生活的目标,正确认识权力,远离腐败的陷阱。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中,引导学生认清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强调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倡导报效国家、为国献身的民族精神,同时摒弃那些、损公肥私的不法行为,做忠诚的爱国者。

道德教育是廉洁教育的基石,道德水准的提高,必然会增强大学生拒腐防变意识和廉洁意识。“基础课”道德教育版块中,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有对公民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我国的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为,“礼义廉耻”积淀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化精粹,是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主要内容。[3]礼义廉耻的行为规范,有助于人们以文明的行为方式进行交流,以正直公正的品行对社会行为进行判断与制约,以“不苟取”的姿态对待富足商品的社会,以自知自尊的德性自觉地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和培养也起着规范和指引的作用。[4]除去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中的“助人为乐”、“遵纪守法”,职业道德要求的“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也都包含着廉洁的内容,可以结合真实案例,向大学生揭示腐败的危害,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对道德价值的分析能力,抵制和批评不利于社会主义主导方向的误导性价值观,在激烈的道德价值冲突面前做出抉择,从而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行为。

第2篇: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廉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廉洁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充分发挥廉洁文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对于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巩固和发展反腐倡廉的社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应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为切入点,引导青年学生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线。

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

高校是神圣的知识殿堂,是造就祖国未来建设者的一片净土。然而,从当前的形势看,腐败问题已经蔓延到高校。某些大学生沾染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出现了“请客吃饭拉选票”、“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现象,一些学生组织也逐渐被异化,甚至成为藏污纳垢之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夹杂着大量西方社会文化思潮、错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冲击,造成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廉洁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甚至道德人格分裂等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国家的接班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研究者指出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与同构,两者在知识内容、结构层次、教育对象、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等方面具有相通性。因此,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为大学生提前接种“反腐疫苗”,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要重视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应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廉洁教育与学科建设、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地把廉洁文化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生在思想上趋向成熟,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能消化吸收理论学习内容。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作为主要载体,深入挖掘并整合现有课程中的廉洁教育资源,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认识的过程中受到廉洁教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逐步形成廉洁意识、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

二、以“基础课”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廉洁意识,牢固树立拒腐防线

《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大学阶段廉洁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意见》所指出的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以及法制的教育,与“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完全相符,所以大学生廉洁教育应当首先以“基础课”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把廉洁教育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中。

1.明志爱国,廉洁修身,传承礼义廉耻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某些大学生受传统“官本位”价值观和现实社会中某些官员腐败行为的影响,把当官与物质享受和特权等同起来。以这样的出发点把当官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必然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使社会更加腐败。“基础课”的思想教育版块要求大学生充分认识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明确生活的目标,正确认识权力,远离腐败的陷阱。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中,引导学生认清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强调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倡导报效国家、为国献身的民族精神,同时摒弃那些、损公肥私的不法行为,做忠诚的爱国者。

道德教育是廉洁教育的基石,道德水准的提高,必然会增强大学生拒腐防变意识和廉洁意识。“基础课”道德教育版块中,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有对公民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我国的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为,“礼义廉耻”积淀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化精粹,是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主要内容。礼义廉耻的行为规范,有助于人们以文明的行为方式进行交流,以正直公正的品行对社会行为进行判断与制约,以“不苟取”的姿态对待富足商品的社会,以自知自尊的德性自觉地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和培养也起着规范和指引的作用。除去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中的“助人为乐”、“遵纪守法”,职业道德要求的“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也都包含着廉洁的内容,可以结合真实案例,向大学生揭示腐败的危害,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对道德价值的分析能力,抵制和批评不利于社会主义主导方向的误导性价值观,在激烈的道德价值冲突面前做出抉择,从而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行为。

2.明法知畏,廉洁自律,维护公平正义

法治是治理腐败的必备手段,也是确立和保证公民权利的最佳选择。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今天,大学生不仅应从思想道德角度树立廉政思想,更应从社会法治发展角度形成民主与法治的理念,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基础课”的法制教育版块不仅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同时着重培养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具备的法律素质。通过系统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我国的民法、刑法等主要的部门法,使大学生了解廉政建设中的法律法规,熟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作为公民应承担的相关责任。通过持续、广泛地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公民意识,强化作为公民的权利意识是遏制腐败的前提。同时,行廉政,拒腐败,心中应有“畏”字。法律制度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树立畏惧心理,明白一旦走上的道路,不仅严重侵犯公共财产,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也会为自己带来法律的严惩。

三、运用多种手段,增强廉洁教育实效性

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近年来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经验告诉我们,空洞的、说教式的和灌输式的意识形态教育,只会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弱化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甚至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基础课”中渗透廉洁教育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思维方式,在授课中要积极采用多种手段,结合现实,贴近生活,使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大学生内在的强烈需求,把学习过程转化为自觉、自主的行动,努力提高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确保廉洁教育真正进头脑。

首先,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文化的建设、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关心自身的切身利益,比如教育公平问题、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如何解答他们关心的现实问题,是否能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将直接影响廉洁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进一步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材,精心选择感人事例进行重点阐释,通过正面典型的激励教育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使遵纪守法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和行为准则。

第3篇: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和谐大学 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构建和谐大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成长和成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大学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大学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和谐大学的内涵及特征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大学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它本身又是一个由各种内在矛盾组成的体系。和谐大学就是要求学校内部系统中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构建和谐大学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大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大学校园为基地,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各种教育要素整体优化、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协调运转、大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师生共同协调发展的大学。

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要求,和谐大学的总体特征应该是以校园为载体,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师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的大学。民主法治在和谐大学的体现,就是要在依法治校和民主治校的基础上建设和谐大学。民主法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事务的治理,学校与国家、社会关系的处理以及学校的制度安排、规则程序、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等都离不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在和谐大学的体现,就是大学的各种矛盾得到合理处理,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一个公平正义的大学意味着在良性机制下的机会的平等、竞争的公平。在大学里,人人都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诚信友爱在和谐大学里的体现,就是人人都自觉遵守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规定,人与人之间文明友善、和谐相处。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使学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增加学校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充满活力在和谐大学的体现,就是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作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在和谐大学的体现,就是大学处于平安稳定状态,大学整体上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则有序运行。高校安定有序地运行是全校师生共同的追求。高校有序运行,就是学校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安定团结、师生安居乐业;就是学校建立健全各种利益协调机制,使学校处于一种协调、稳定、平衡的发展态势。师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在和谐大学里的体现,就是大学为师生提供一个生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提供一种安全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各种交往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进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

现代教育的职责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大学建设提供重要的政治理论基础。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功能

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极为重要,它决定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对他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育人、塑造人,表现为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科学有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2.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应该教会青年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适应、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当代大学生是否会做人,主要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人文素质教育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同时认识自己,从而实现从情感到意志对人的陶冶,丰富和提升人生的境界和内涵。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的感情世界和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能够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3.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人,除了要有丰富的学识、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试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自身心理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

4.生态文明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和生态道德观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和课外绿色实践活动,教育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定位,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教育他们懂得保护自然、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大学生应该伸出自己的双手,身体力行,为了我们的未来,必须遵循科技伦理道德,肩负起保护生态、保护地球的责任。

三、建立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和谐大学

1.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从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学生以学习为己任,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第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因此,必须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和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二,要强化各门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大学的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各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学习之中,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第三,要加大力度开设人文选修课,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要通过开设人文艺术选修课程,呼唤人文精神。学校应加大力度将人文艺术素质教育课正式列入教书育人的教学计划中,应逐步推广文理兼容。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思想认同,它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一个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亚文化,它是各种学术思想交流的园地,也常常是各种文化交融、碰撞的中心。它不仅可以充当传承文化的中介者和接受者,同样也以其富有时代气息的高品位文化去影响、带动社会文化,对社会文化起导向和示范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借助于校园文化这一实践性载体,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实践中去,使理论教育实践化,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宋富军,顾协国.走向和谐:一种新的大学发展观.上海三联书店,2007,9.

第4篇: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学生;学习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虽然大多是概念和理论上的学习,但是相比已经进入社会上的人员来说,学生在学校会学到一些非常重要并且社会不能教给我们的东西,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以及中考、高考甚至考研都会考到的思想政治。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一定的底线和道德约束;更深刻一点,这门课还让学生开始学习法律知识,让学生能够简单地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必要时还可以合理地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根据我国教育部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二、学情分析

在学生升入初中以后,从初一到初三的三个年级都将会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进行一定的学习。首先,因为这门课不像语文、数学、英语一样是主要考试科目,学习上的要求就不是特别严格;其次,这门课在内容上来讲,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所以,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度就比较低,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抱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来上课,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这门课,从而导致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良好程度,学生也不能够完全掌握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应该学会的

东西。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从小学进入初中,不仅仅是年龄和身体上开始进入了青春期,在思维、智力方面都开始迅速发展,进入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对于初一学生来讲,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新环境、新集体当中,也可以更加明确和深刻地认识自我,从而提升自我。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这门课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也开始进入到法律法制的初步认识和了解当中。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七年级学生在身份上是从小学生转变为一个初中生,在环境上是从小学进入初中,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应该如何让他们适应呢?如何快速融入一个新的集体当中呢?怎样与老师和同学们迅速成为朋友呢?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就这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分“成长的节拍”“友谊的天空”“师长情谊”“生命的思考”四个单元来进行学习。其中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为了帮助七年级新生快速适应初中的新生活,分了“中学时代”“学习新天地”“发现自己”三课内容,以此来帮助新生很快地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当中。到了七年的第二学期,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就“青春时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在集体中成长”“走进法治天地”四个单元来进行学习。其中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符合学生进入青春期这一现状,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是为了解决学生在青春期中遇到的烦恼、不安等多种情绪问题和复杂的情感问题,让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健康成长。最后一个单元“法治新天地”引领学生初步接触法治。

到了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分“走进公共生活”“遵守公共规则”“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四单元来对社会上一些公共的内容进行学习。八年级下册带领学生开始学习法律法治,从“维护宪法权威”入手,让学生认识宪法,接着“理解权利和义务”“人民当家作主”“崇尚法治精神”,体会到法治的重要性。

九年级学生对法律法治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就从国家、社会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分了“改革与创新”“民主与法治”“文明与发展”“和谐与梦想”四个单元,让学生学会站在宏观的角度看问题。九年级下册分了“我们共同的世界”“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少年的征程”三个单元,让学生体会到要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肩负祖国未来的发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对策研究

为了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课堂效率,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治”,我认为至少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生重视度

从社会上要加大宣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上要加强法治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法治学习是非常必要的。社会宣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调配合,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刻地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

(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上应多举实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门课是非常有用的,从而主动积极地对道德与法治进行学习。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了。

综上所述,认真分析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学习现状后,进行“对症下药”,就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篇: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范文

摘 要:近些年,德育教学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教材与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脱节。鉴于此,教育部门以课改为契机,将初中起始年级的《思想品德》变更为《道德与法治》,以此实现德育教学的革新。而教材的改变必然对教学模式产生极大的影响,亟须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探究,实现教材与教学模式的相契合。就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展开探究。

关键词:创新视角;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类意识形态不断涌现,呈现泥沙俱下的局面,对社会各类人群,特别是青少年造成极大的冲击,亟须通过有效的思想引导,实现学生道德水准的提升,进而自觉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以此为目标,教育部门对初中起始阶段的《思想品德》教材进行改版,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实现德育教材的更新,其内容和形式更加贴合社会现状,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指导作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的意义

1.实现教学模式与教材的相契合

长期以来,初中阶段的德育一直沿用《思想品德》教材,虽然经历过几次修编,但是改动幅度并不大,直至2016年对德育教材进行全面的修编,形成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实现教材内容、章节划分等的革新,这导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材之间存在较大的出入,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模式与教材的完美契合,以充分发挥新教材的德育作用。

2.践行课改的教学理念

当下的教育界,课改工作正在持续深入地推行,其核心思想是借助课改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探索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先进的教学经验的学习和改良,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践行课改的教学理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3.新时期德育教学的需要

德育是初中阶段教学的基础内容,如果德育不达标将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离,出现一大批有才无德的学生,对社会非但起不到支撑和促进作用,反而产生极为恶劣的危害。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变革德育教学的模式,思索新时期德育教学的可行途径,实现学生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的提升,为社会提供德行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教学原则

与其他初中课程相比,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借助课程教学实现学生的思维引导,进而影响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其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现实生活。所以,教学中应该积极采用实践性教学法,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正视现实,产生正确的社会认知,认识到社会中各类现象的对与错,形成科学的社会认知。

2.以人为本原则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针对学生思想的教学,如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将无法有效开展,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所以,教学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点出发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设计,确保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连的,能够轻松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乐于参与其中,接受德育的熏陶。

3.民主性原则

当前的德育教学大多以说教为主,老师从自身的视角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宣贯,毫不顾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感需求,使得教学成为老师的“一言堂”,缺乏民主性,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鉴于此,应该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就教学内容、社会热点等进行发言和交流,通过合理的引导和暗示,掌握学生的交流方向,使得学生在较为民主的氛围中通过民主讨论的方式探究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实现学生问题分析和辨别能力的提升。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策略

1.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

德育教学与社会存在极为紧密的关联,教学中应该加以利用,而利用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教学。通过主题班会、社会调研等形式丰富的德育社会实践,使得学生对社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照教材中的相关理论,实现社会现象的自主判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思维认知。

2.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自我意识强烈,进行德育教学不能以说教为主,应该以平等的姿态通过交流的方式进行思想渗透,使得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进而产生学习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 参与到德育学习中,这需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加以维护。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是变更后的初中德育教材,要想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就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究,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教材的高度匹配,从而发挥教材的应有作用,提高初中阶段的德育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温栓柱.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8):58.

[2]姚高翔,江颉.主体性视角下思想政治课“双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求知导刊,2016(12):19-20.

第6篇: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政治教学 自主学习 参与意识 国际交流

长期以来,政治课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这种刻板的教学导致学生对政治课厌倦,失去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只有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调动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中学政治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是学好政治课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注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重要的动力。课一开始就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板书激“趣”、媒体辅助激“趣”,可以让学生讨论生“趣”、实践体“趣”、提问诱“趣”,等等。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启迪学生。如应用录音、录像、多媒体等多种方法将那些引人入胜的寓言、诗歌、歇后语、音乐、谜语、漫画及备受关注的热点新闻等融入到教学中,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陶冶高雅情操”一课时,我搜集了许多景色图片,包括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巍峨的高山、一望无际的大海、碧绿的草原、绚烂的朝霞,再配以相应的乐曲制成课件,在课上播放,许多同学都陶醉于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和美妙音乐中,感受到生活原来是这样的美好。每位政治教师如果都以这样新颖的方式加以诱导,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只要政治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上每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就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智力潜能,就一定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针对传统教学“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病,当前思想政治课必须破旧立新,转变旧的思想观念,使“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老师不能再做学生的“说教者”,而是做学生的“商谈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教育引导,而是教师作用的性质和方向不同了,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参谋、伙伴,是学生学习教材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时,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如教学《竞争、合作》一节时,有学生推荐三名学生进行绕口令比赛,读得流利、用时最短的选手获胜,在学生参与比赛的同时,感受竞争;之后又组织“幸运52”形式的猜词比赛,两人一组做游戏,一人背对屏幕,一人正对着屏幕,正对着屏幕的同学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另一个学生猜是什么词,猜对数量最多者获胜。通过这次游戏活动,学生充分体验到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有分工。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合作能聚集力量、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激发创造性,并能培养同情心、利他心和奉献精神。这样的情境,这样的课堂,从始至终水到渠成。在课堂教学中,准确运用来自生活的实践,可以让学生在真实、主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

三、认真组织课堂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7篇: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基础”课;高校职能;实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007-02

2011年,总书记曾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中发表讲话,明确地提出了,当代高校的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实现高校的职能,是高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当代高校思想理论课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通过科学的方法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两者高度地、有机地串联结合起来,进而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成果,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定律,从而达到教育、指引当代大学生不断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提高法律素养的目的。因而,充分挖掘与发挥“基础”课的优势,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对实现高校职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基础”课与实现高校职能的关系

“基础”课与高校职能的实现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基础”课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服务的途径选择、更是文化传承的渠道构建。“基础”课则以思想方面、道德方面、法治方面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为高校职能的实现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同时,高校职能的实现,也将有助于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一)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

高校的首要重任就是人才培养,怎样提高人才培养水准,怎样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才是高校所以工作的着眼点和人手点。有效地开展“基础”课,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基础”课的设置,显现出党和国家对培养人才的政治需求,显现出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基础”课对大学生们从思想方面、道德方面及法制方面所实行的教导显示了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里,高校必须要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崇高志向和坚定信念的人才。“基础”课通过分析志向、信念与大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才的关系,昭显了志向、信念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才的重要意义,由此引导大学生认清历史使命,拥有积极健康的志向和信念。应该说,“基础”课替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面指引了前行的方向,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选择。

(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高校要生存发展必须要大力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才能适应当前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需求。科学研究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为基础。任何一项伟大的科学研究都是由人来实现的。所以,科学研究的前提要素是要培育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我们常说,人才必须要有德、识、才、学、体。其中,首先必须具备的就是“德”。这里的“德”可以理解为政治素养、道德修养、个性心理品质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必须拥有优良的政治素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基础”课也通过剖析与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惑与苦恼,教会他们如何运用的视线、观念及方式剖析和处理实际问题,这对于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服务社会的途径选择

当代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更好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服务于社会。当代高校要为社会建设服务,最为主要的措施和手段就是培育符合社会和国家发展要求的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基础”课则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担负着当代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法治观教育等重要任务。当代大学生通过“基础”课的学习来理解、认可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层面正确认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文化传承的渠道构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竞争主要阵地在文化领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当代高校必须承担的核心任务与历史使命。只有掌握了话语权,才能使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序进行。我们处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识相互交流、彼此交锋、交相融合使得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复杂且多变,同时经济全球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课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更通过对爱国主义的科学阐述,传递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从而培养处于新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爱国意识,鼓励大学生弘扬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爱国精神。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中,提出要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当代大学生肩负起文化传承和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历程中,汲取国外优秀的思想与文化,发扬中华文明的精髓。同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校只有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通过“基础”课,构建起文化传承的渠道,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高校职能实现的途径

“基础”课的顺利开展,对于实现当代高校职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与高校职能的实现,这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提升“基础”课的实效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高校的职能。

(一)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的理想信念有助于高校人才的健康成长。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渠道,“基础”课应更加注重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当前,“基础”课应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梦的教育来指引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拥有高尚的志向信念。一方面,引导当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来充分理解和把握其重要内涵和精髓;另一方面,引导当代大学生认同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中国梦,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塑造高尚人格。“德才兼备”是成为现代社会中所谓人才的首要条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德才兼备则是作为检验你是否全面发展的主要标准。大学生除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造福国家、社会和人民。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批批具有高尚人格品质的人。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意识转变为其内在的意念和自觉的行动,培养具有为人民服务意识的建设者和接棒人,真正使得大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地相结合,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完成自身人生价值的实现。“基础”课的开设,注重的不是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灌输,而是重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传递,来达到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最终塑造高尚的人格。

第8篇: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范文

按照市“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为深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市“十二五”时期依法治市工作纲要和市人大决议,不断提高全市各级各类普法骨干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指导水平,推动“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依法治市办公室要求各区县、各单位认真抓好本地区、本部门“六五”普法骨干培训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六五”普法骨干培训的重要意义

普法骨干是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业务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我市“六五”普法各项目标任务能否顺利实现,也影响着我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整体发展水平。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既为法制宣传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也为普法骨干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各区县、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普法骨干培训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指导水平,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为切实做好本地区、本部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推进全市“六五”普法规划全面贯彻实施,为实现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及时调整普法讲师团,为普法骨干培训提供师资力量

各区县、各部门按照“六五”普法规划要求,及时调整本地区、本部门普法讲师团成员,把那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心普法教育事业的专家和执法部门业务骨干充实到讲师团,进一步加强普法讲师团师资队伍。讲师团成立后,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组织宣讲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体系,宣讲本部门、本行业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公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扎实推进“法治”建设进程。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中心任务,围绕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围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入到全市各级机关、学校、宗教活动场所、农村和社区广泛宣传讲解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讲解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讲解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灌输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

三、创新培训方式,注重培训实效

第9篇: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类大专生;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之一,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部分[1]。大学生是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的建设,同时也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2]。对于医学类的大学生,不仅仅需要他们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医专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部分,同样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笔者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怎样提高大专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进一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结合医学类大专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医学类大专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上进是其主流,但由于部分学生受社会上各种错误观点的影响,以及受自身生活挫折的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心中存在着错误的看法和消极的心理。思想教育的过程就是各种正确的、积极的自觉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正确的自觉影响,及时纠正错误的自觉影响,以推动学生的思想朝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比如: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都是讲一些套话、空话、大话,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相反呢,他们认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反映的才是实话;在面对社会上的激烈竞争、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以及对自己学历的不自信,认为在中学时已经学过政治了,大学已经没有必要再学了,把专业课学好才是真真在在的。基于以上原因,部分学生形成了轻基础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专业课的习惯。对于大学阶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缺乏清醒、足够的认识,不能够理解政治类课程对自己成长、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有甚者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同于选修课。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给医学类大专学生上课时,笔者经常选取关于医德方面的实例,分析医务工作者是怎么走上歧路,让学生们知道:没有天生就是医德败坏、拿患者生命当儿戏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他们往往是在情与法、义与利之间失去了自我道德约束力,才走进了错误的深渊。而我们现在所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在面对是非对错的时候,怎样保持定力。我们根据大专医学类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有了较强的学习动力,这样才能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实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治观念,帮助医学类大专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和人生观为主,通过课堂上有效的理论学习和生活中的实践体验,帮助医学类大专生形成崇高的理念和坚定的法治观、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使学生们进一步提高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3]。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引用生活当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为案例来具体讲解,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讲授给学生,以促使学生们的自觉行为,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法律观念;也可采用课堂辩论的方式,以达到思想交锋明辨道理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如“医生医德的培养”等专题,指导学生分组调查研究撰写报告等方式,以达到学生们自主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的基础是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有效的沟通

言传身教的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要想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能得到学生的青睐,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把道理讲透、理论讲够、内容讲活,更要在课下与同学们全方位的交流,要了解关心他们。

这样既能增进师生感情,也能帮助个别同学在课堂上无法触及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整体的学生,课下交流的时候是面对一个个的同学,这样可以使老师能有机会了解到学生的具体的问题,从而能针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有效的为学生化解烦恼,打开其心结。

教师在课下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之外,也可以通过Email,QQ等进行,这样可以使有些学生把不好意思当面讲的问题讲出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立志修身树德的课程,在医专院校这门课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树立起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法治观念。

参考文献

[1]彭仲生.榜样激励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9):123—124.